CN1300606C - 偏光板保护薄膜用基材 - Google Patents

偏光板保护薄膜用基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300606C
CN1300606C CNB03809780XA CN03809780A CN1300606C CN 1300606 C CN1300606 C CN 1300606C CN B03809780X A CNB03809780X A CN B03809780XA CN 03809780 A CN03809780 A CN 03809780A CN 1300606 C CN1300606 C CN 1300606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ating layer
film
methyl
sticker
protective fil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B03809780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650201A (zh
Inventor
稻垣昌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Chemical Corp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Polyester Fil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Polyester Film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Polyester Film Corp
Publication of CN16502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5020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300606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300606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 G02B5/3025Polarisers, i.e. arrangements capable of producing a definite output polarisation state from an unpolarised input state
    • G02B5/3033Polarisers, i.e. arrangements capable of producing a definite output polarisation state from an unpolarised input state in the form of a thin sheet or foil, e.g. Polaroid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7/00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 C09J7/20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arriers
    • C09J7/22Plastics; Metallised plastic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7/00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 C09J7/30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sed by the adhesive composition
    • C09J7/38Pressure-sensitive adhesives [PSA]
    • G02B1/105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0Optical coatings produced by application to, or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4Protective coatings, e.g. hard coating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0Optical coatings produced by application to, or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6Optical coatings produced by application to, or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having an anti-static effect, e.g. electrically conducting coating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0Optical coatings produced by application to, or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8Coatings for keeping optical surfaces clean, e.g. hydrophobic or photo-catalytic film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2433/00Presence of (meth)acrylic polyme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2467/00Presence of polyester
    • C09J2467/006Presence of polyester in the substrate

Abstract

一种贴附在液晶显示板的偏光板表面上使用的偏光板保护薄膜用基材,其特征在于:由在双轴定向聚酯薄膜的一个表面有涂布层的薄膜构成,涂布层表面的表面电阻为1×1011Ω以下,涂布层表面的丙烯酸系粘着剂的粘着力(P2)为3000mN/cm以下,涂布层表面的橡胶系粘着剂的粘着力(P1)和丙烯酸系粘着剂的粘着力(P2)之差(P1-P2)为100mN/cm以上,薄膜混浊度为2%以下。这种偏光板保护薄膜用基材的防带电性、耐药品性、耐擦伤性、使用性、透明性等优异。

Description

偏光板保护薄膜用基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偏光板保护薄膜用基材,详细地说,即通过粘着剂等贴附在液晶显示板的偏光板上、为保护偏光板的表面而使用的偏光板保护薄膜用基材。
背景技术
通常,液晶显示板是通过在二块基板间封入液晶的液晶单元的两面层压偏光板制作而成。因此,在流通过程和计算机、文字处理机、电视机等的各种显示器的组装工序中,为了防止偏光板表面擦伤和灰尘附着,在偏光板的表面会贴上保护薄膜。这种保护薄膜在达到偏光板的保护目的后作为废物被剥离去掉。通常,保护薄膜的剥离除去是通过在保护薄膜上粘贴上橡胶系胶带、然后揭去胶带的方法进行的。
目前,作为上述保护薄膜使用的是聚乙烯薄膜、乙烯-乙酸乙烯共聚物薄膜等。但是,由于这些保护薄膜在进行液晶显示板的显示能力、色相、对比度、异物混入等光学评价的检查中容易产生障碍,所以存在有在检查时暂时剥离、在检查结束后必须再次贴上的缺点。
在特开平4-30120号公报中,作为在进行光学评价的检查时不需要剥离的保护薄膜,提出了在光各向同性基材薄膜上层压光各向同性粘着性树脂层的保护薄膜。但是,就这种保护薄膜来说,作为基材薄膜,使用通过流延法制膜、几乎没有定向、接近非晶状态的薄膜,在耐药品性、耐擦伤性等方面都不够充分。
并且,这些保护薄膜,在进行液晶显示板的显示能力、色相、对比度、异物混入等光学评价的检查中,如果在直接贴有保护薄膜的状态下进行时,为了在更精细的画面中发现更微细的缺陷等,期待开发出透明性更高的保护薄膜。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实际情况而开发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透明性偏光板保护薄膜用基材,其防带电性、耐药品性、耐擦伤性、使用性、透明性等优异,其结果是,在检查中能够容易发现更微细的缺陷,并且具有优异的防止粘着剂、灰尘等附着于液晶显示板的特性,并且,在达到对偏光板的保护目的后作为废物剥离除去时容易剥离,具有抑制剥离带电的效果,可以防止因剥离带电造成的与液晶显示板连接的电路的损坏等。
发明内容
本发明者鉴于上述课题而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利用特定的薄膜可以容易地解决上述课题,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即,本发明的要旨是一种贴附在液晶显示板的偏光板表面上使用的偏光板保护薄膜用基材,其特征在于:由在双轴定向聚酯薄膜的一个表面有涂布层的薄膜构成,涂布层表面的表面电阻为1×1011Ω以下,涂布层表面的丙烯酸系粘着剂的粘着力(P2)是3000mN/cm以下,涂布层表面的橡胶系粘着剂的粘着力(P1)和丙烯酸系粘着剂的粘着力(P2)之差(P1-P2)为100mN/cm以上,薄膜混浊度为2%以下。
以下,详细地说明本发明。
本发明的偏光板保护薄膜用基材是通过粘着剂贴附在液晶显示板的偏光板表面上来使用的物质,由在双轴定向聚酯薄膜的一个表面上设置有涂布层的层压薄膜构成。而且,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中,在另一个表面上设置有粘着层,在粘着层的表面上层压有剥离型薄膜。本发明的偏光板保护薄膜用基材,一般来说是按照涂布层形成工序、粘着层形成工序、剥离型薄膜层压工序的顺序来制造的。
在本发明中,双轴定向聚酯薄膜是指通过所谓的挤出法将从挤出模嘴中熔融挤出的片材进行拉伸定向而成的薄膜。
构成本发明薄膜的聚酯是指,芳香族二羧酸和脂肪族二元醇缩聚生成的聚酯。芳香族二羧酸可列举出对苯二甲酸、2,6-萘二羧酸等,脂肪族二醇可列举出乙二醇、二乙二醇、1,4-环己烷二甲醇等。代表性聚酯可列举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2,6-萘二羧酸乙二醇酯(PEN)。
上述聚酯可以是含有第三成分的共聚物。作为共聚合的聚酯的二羧酸成分可列举出间苯二甲酸、邻苯二甲酸、对苯二甲酸、2,6-萘二羧酸、己二酸、癸二酸、羟羧酸(例如对羟基苯甲酸等)。作为二元醇成分可列举乙二醇、二乙二醇、丙二醇、丁二醇、1,4-环己烷二甲醇、新戊二醇等。这些二羧酸成分和二元醇成分可以两种以上同时使用。
在本发明中,考虑到使用性的情况下,优选在不损害透明性的条件下使薄膜中含有颗粒。颗粒可列举出例如二氧化硅、碳酸钙、氧化铝、二氧化钛、陶土、滑石、沸化锂、硫酸钡、炭黑、特公昭59-5216号公报中记载的那样的耐热性高分子微粉体等。这些颗粒可两种以上同时使用。颗粒的平均粒径通常在0.02~2μm,优选为0.05~1.5μm,更优选为0.05~1μm。颗粒的含量通常在0.01~2重量%,优选为0.02~1重量%。
作为使薄膜中含有颗粒的方法来说,可以采用公知的方法。例如,可以在聚酯制造工序的任意阶段添加颗粒。特别是,优选在酯化阶段或酯交换反应结束后缩聚反应开始前的阶段,以分散至乙二醇等中而成的浆料的方式来添加,进行缩聚反应。并且,可以采用如下方法:使用带有排气口的混炼挤出机、将使颗粒分散至乙二醇或水中而成的浆料和聚酯原料混合的方法,以及使用混炼挤出机、将干燥的颗粒和聚酯原料混合的方法。
薄膜的制造是通过挤出法使从挤出模嘴中熔融挤出的片材朝纵向及横向的双轴方向拉伸并定向的方法进行。
在挤出法中,将聚酯从挤出模嘴中熔融挤出,用冷却辊冷却固化,得到未拉伸的片材。此时,为了使片材的平面性提高,需要提高片材和旋转冷却筒的贴合性,优选采用施加静电贴合法或涂布液体贴合法。
在薄膜的双轴方向的拉伸定向方法中,没有特定的限制,可采用同时双轴拉伸法、逐次双轴拉伸法等。
作为同时双轴拉伸法来说,是将上述的未拉伸片材在通常为70~120℃、优选为80~110℃的温度控制状态下朝机械方向和宽度方向同时拉伸定向的方法,作为拉伸倍率来说,以面积倍率计算,是4~50倍,优选为7~35倍,更优选为10~20倍。然后,继续拉伸,通常在170~250℃的温度下、在绷紧状态下或30%以内的迟缓状态下进行热处理,得到拉伸定向薄膜。
作为逐次双轴拉伸法来说,是将上述的未拉伸片在一个方向上滚压或通过拉幅机方式的拉伸机来拉伸。拉伸温度通常为70~120℃,优选为80~110℃,拉伸倍率通常为2.5~7倍,优选为3.0~6倍。然后,再沿着与第一阶段拉伸方向垂直的方向进行拉伸。拉伸温度通常为70~120℃,优选为80~115℃,拉伸倍率通常为3.0~7倍,优选为3.5~6倍。然后,继续拉伸,在170~250℃的温度下,在绷紧状态下或30%以内的迟缓状态下进行热处理,得到拉伸定向薄膜。
上述的拉伸中,可以采用一个方向上的拉伸分2个阶段以上进行的方法。此时,最终的两个方向的拉伸倍率分别优选在上述范围内。另外,根据需要可以在热处理进行前或进行后再次向纵轴和/或横轴方向拉伸。
在本发明中,并不限定薄膜厚度,通常为5~150μm,优选为10~100μm,更优选为25~75μm的范围内。当薄膜的厚度小于5μm时,液晶显示板的表面保护性有可能降低,在耐磨耗性层形成工程和粘着层形成工序中使用性有恶化的倾向。此外,当厚度超过150μm时,由于可挠性降低、全光线透过率降低,在进行作为保护薄膜的使用操作性、液晶显示板的显示能力、色相、对比度、异物混入等的光学评价的检查时,有时会出现障碍。
构成本发明薄膜的涂布层,例如,将阳离子性共聚物在水、甲醇、乙醇、异丙醇等溶剂中溶解或分散状态下,涂敷在双轴定向聚酯薄膜的一个表面,其后再干燥而成的。对于涂敷没有特殊限制,通常采用气动刮涂机、刮板涂布机、棒式涂布机、凹版印刷涂布机、帘式涂布机、辊式涂布机等涂敷机械。涂布层厚度通常为0.01~0.3μm,优选为0.05~0.2μm。当涂布层厚度小于0.01μm时,丙烯酸系粘着剂的粘着力有上升趋势,当涂布量超过0.3μm时,由于涂布层产生了能够目测观察到的干涉条纹,所以在偏光板和液晶显示板的检查中有时会发生障碍。因此,在涂敷时,只要不对阳离子性共聚物的性能产生恶劣影响,根据需要,适宜混合使用添加剂,例如单聚物、树酯、交联剂、颜料等。
这里所说的阳离子性共聚物,作为主要成分,可列举出由阳离子性单体单元、疏水性单体单元及有机聚硅氧烷单元构成的物质。
作为本发明中可使用的阳离子性单体单元来说,可列举出例如其单元内含有季铵盐基的物质。其中,通过使用用下述通式(a)所表示的单体单元,能够赋予更优异的防带电性和防污性。
Figure C0380978000071
(上述式中,A表示O或NH,R2表示氢或CH3、R3表示碳原子数为2~4的亚烷基或-CH2CH(OH)CH2-,R4、R5及R6各自独立、表示碳原子数为1~10的烷基或芳烷基,X表示卤素或烷基硫酸离子)
上述阳离子性单体单元,具体来说可列举出,例如(甲基)丙烯酰氧基三甲基氯化铵、(甲基)丙烯酰氧基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甲基)丙烯酰氧基三乙基氯化铵、(甲基)丙烯酰氧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
(甲基)丙烯酰氧基三甲基氯化铵、(甲基)丙烯酰氧基三甲基甲基硫酸铵等(甲基)丙烯酸酯系单体单元、(甲基)丙烯酰胺基丙基三甲基氯化铵、(甲基)丙烯酰胺基丙基三甲基氯化铵、(甲基)丙烯酰胺基丙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等(甲基)丙烯酰胺系阳离子性单体单元。
它们可以是将与其相当的单体聚合而成,也可以是首先将具有作为其前体的叔胺基的单体、例如(甲基)丙烯酸二甲基氨乙酯、二甲基氨丙基丙烯酰胺聚合后、再被氯甲烷等改性剂阳离子化。
阳离子性单体单元,优选为共聚体中的15~60重量%。当其小于15重量%时,有防带电性不充分的倾向。另外,超过60重量%时,有容易粘连的倾向。
本发明中可使用的疏水性单体单元,可以使用各种物质,例如,(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异丁酯、(甲基)丙烯酸酯叔丁酯、(甲基)丙烯酸环己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甲基)丙烯酸月桂酯、丙烯酸十三烷基酯、
(甲基)丙烯酸硬脂基酯等(甲基)丙烯酸烷基酯、苯乙烯、乙酸乙烯等的乙烯酯等。
疏水性单体单元,优选为共聚体中的30~84.9重量%。当其小于30重量%时,有防污性不充分的倾向。另外,超过84.9重量%时,相对地有防带电性降低的倾向。
本发明中可使用的有机聚硅氧烷单元,优选为用通式(b)表示的物质。
Figure C0380978000081
(上式中的R1及R1’各自独立、表示碳原子数为1~10的烷基或苯基,n表示5以上的整数)
上述(b)式中的n小于5时,存在难以赋予所得的共聚物以充分的润滑性的情况。
此外,有机聚硅氧烷单元在阳离子性共聚物中含有的比例,通常为0.1~20重量%。当该比例小于0.1重量%时,有防污性不充分的倾向,即使超过20重量%时,防污性也不能再提高。
阳离子性共聚物中的有机聚硅氧烷单元,具体地说,优选使用由下述通式(c)、(d)或(e)表示的前体组入共聚物中而成的物质。下述通式所表示的前体,可以使用反应性基D,将其组入共聚物中。
Figure C0380978000082
(上述通式(c)~(e)中,D是选自乙烯基、丙烯酰氧基烷基及甲基丙烯酰氧基烷基中的自由基聚合性基、环氧丙氧基烷基等的环氧基、氨烷基或巯烷基,R表示碳原子数为1~10的烷基或苯基,m表示1~20的整数,n表示5以上的整数)
这些前体,作为反应性硅酮,可以使用市售产品,但考虑到高分子量的反应性低下,在通式(c)、(d)的情况下,优选n为200以下,通式(e)的反应性基多的述情况下,优选为400以下。
将这些前体作为阳离子性共聚物成分组入的方法,当反应性基D为聚合性基时,可以与其它单体同时聚合,当反应性基D为巯烷基时,在其前体存在下,阳离子性单体(a)和疏水性单体(b)聚合时,可以通过链转移有效地导入。而且,当反应性基D为环氧基时,阳离子性单体(a)和疏水性单体(b)的聚合,可以与环氧基有反应性的(甲基)丙烯酸等含有羧酸基的单体或(甲基)丙烯酸二甲基氨乙酯等含有叔胺基的单体的盐酸盐单体等同时进行,然后再与前体的环氧基反应即可。
同样地,反应性基D为氨烷基时,阳离子性单体(a)和疏水性单体(b)的聚合,可以与(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等的氨基进行反应的单体同时进行,然后再与前体的氨基反应即可。此外,只要不影响防带电性和防污性,根据需要,可以含有(甲基)丙烯酸羟乙酯、乙烯基吡咯烷酮等的其它亲水性单体作为共聚成分。
作为共聚法来说,可以实施本体聚合、溶液聚合、乳化聚合等的公知的自由基聚合法。优选的聚合法为溶液聚合法,将各单体溶解在溶剂中,添加聚合引发剂,在氮气气流下通过加热搅拌实施。溶剂优选为水、甲醇、乙醇、异丙醇等醇类,这些溶剂也可以混合使用。聚合引发剂可优选使用过氧化苯甲酰、过氧化月桂酰等过氧化物、偶氮二丁腈、偶氮二戊腈等偶氮化合物。单体浓度通常为10~60重量%,聚合引发剂相对于通常单体为0.1~10重量%。
阳离子性共聚物的分子量,可以根据聚合温度、聚合引发剂的种类及量、溶剂使用量、链转移等的聚合条件、有机聚硅氧烷前体的种类及反应性基的含量调整到任意水平。一般来说,所得阳离子性共聚物的分子量优选在5000~50万的范围。使用上述经过调整的涂料,在双轴定向聚酯薄膜上做成的涂布层,具有优异的防粘附性。
本发明中可使用的其它阳离子性共聚物,例如以含有有机聚硅氧烷单元和季铵盐单元的聚合物、和分子内含3个以上丙烯酰基的多官能丙烯酸酯的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树脂为主要成分。
含有有机聚硅氧烷单元和季铵盐单元的聚合物,根据需要,侧链可以是具有(甲基)丙烯酰基的物质。这种含有有机聚硅氧烷单元和季铵盐单元的聚合物是由1分子中含有1个自由基聚合性基或1分子中含有2个巯基的有机聚硅氧烷化合物和1分子中含有1个自由基聚合性基的叔胺化合物聚合得到的叔胺基聚合物化合物通过季类化剂生成的季铵盐得到的。
有机聚硅氧烷化合物和1分子中含有1个自由基性基叔胺化合物共聚时,除了这些单体以外,还可以使其它的(甲基)丙烯酸酯共聚。并且,这种含有有机聚硅氧烷单元和季铵盐单元的聚合物是由1分子中含有1个自由基聚合性基或1分子中含有2个巯基的有机聚硅氧烷化合物和1分子中含有1个自由基聚合性基的季铵盐聚合得到的。有机聚硅氧烷化合物和1分子中含有1个自由基性基季铵盐共聚时,除了这些单体以外,还可以与其它的(甲基)丙烯酸酯共聚。
1分子中含有1个自由基聚合性基的有机聚硅氧烷化合物,只要是1分子中含有1个丙烯基、甲基丙烯基、苯乙烯基、2-苯基丙烯酸酯、乙烯基、烯丙基等自由基聚合性基的物质,就没有特别的限制,但考虑到1分子中含有1个自由基聚合性基的有机聚硅氧烷化合物和含有自由基聚合性基的叔胺化合物或含有自由基聚合性基的季铵盐更容易共聚,优选含有丙烯基、甲基丙烯基、苯乙烯基的有机聚硅氧烷化合物。
并且含有自由基聚合性基的叔胺化合物或含有自由基聚合性基的季铵盐聚合时,利用链转移,通过硫醚键,导入聚合物中的1分子中含有2个巯基的有机聚硅氧烷化合物也是优选使用的。这种有机聚硅氧烷化合物中所含有的有机聚硅氧烷单元如下通式(f)所示。
Figure C0380978000101
(上述式中,R7和R7’各自独立、表示甲基或苯基,n表示5以上的整数)
1分子中含有1个自由基聚合性基的有机聚硅氧烷化合物的数均分子量通常为400~60000,优选为1000~30000。
含有自由基聚合性基的叔胺化合物的1个分子中含有1个自由基聚合性基的叔胺化合物如下通式(g)所示。
(上述式R9为H或CH3,R8及R8’各自独立、表示H或可以含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1~9的烷基,K表示1~6的整数)
作为含有自由基聚合性基的叔胺化合物来说,可列举出(甲基)丙烯酸N,N-二甲基氨乙酯、(甲基)丙烯酸N,N-二乙基氨乙酯、甲基丙烯酸N,N-二甲基氨丙酯、甲基丙烯酸N,N-二甲基氨丁酯、甲基丙烯酸N,N-二羟乙基氨乙酯、甲基丙烯酸N,N-二丙基氨乙酯、甲基丙烯酸N,N-二丁基氨乙酯等。
此外,作为含有自由基聚合性基的季铵盐的1个分子中含有1个自由基聚合性基的季铵盐来说,可由上述式(d)所表示的叔胺化合物通过例如氯甲烷、氯丁烷等的烷基氯化物、溴甲烷、甲基苄基氯化物、苄基氯化物等卤化物、二甲基硫酸、二乙基硫酸、二丙基硫酸等烷基硫酸类、对甲苯磺酸甲酯、苯磺酸甲酯等的磺酸酯类等的季类化剂进行四级化得到的物质。
1分子中含有1个自由基聚合性基或1分子中含有2个巯基的有机聚硅氧烷化合物和1分子中含有1个自由基聚合性基的叔胺化合物或季铵盐共聚时,除了这些单体外,还可以使用(甲基)丙烯酸酯。
作为这样的(甲基)丙烯酸酯来说,1分子中含有1个含有自由基聚合性基,可以列举出例如(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n-丁酯、(甲基)丙烯酸异丁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甲基)丙烯酸苄酯、(甲基)丙烯酸环己酯、(甲基)丙烯酸异冰片酯、(甲基)丙烯酸二环戊烯酯、(甲基)丙烯酸二环戊烯羟乙酯、(甲基)丙烯酸乙氧基乙酯、(甲基)丙烯酸乙基卡必醇酯、(甲基)丙烯酸丁氧基乙酯、(甲基)丙烯酸氰乙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甲基)丙烯酸2-羟乙酯、(甲基)丙烯酸2-羟丙酯等。
1分子中含有1个自由基聚合性基或1分子中含有2个巯基的有机聚硅氧烷化合物和1分子中含有1个自由基聚合性基的叔胺化合物或季铵盐共聚时,1分子中含有1个自由基聚合性基或1分子中含有2个巯基的有机聚硅氧烷化合物的使用量,在共聚性单体100重量%中,通常为1~40重量%,优选为5~30重量%。当该使用量小于1重量%时,将乙烯聚合物拉出至涂布层表面(bleed out)的能力欠佳,涂布层无法得到充分的防带电性。并且当上述使用量超过40%时,1分子中含有1个自由基聚合性基的叔胺化合物或季铵盐的使用比例降低,也无法得到充分的防带电性。
其它的1分子中含有1个自由基聚合性基的叔胺化合物或季铵盐的使用量,在共聚性单体100重量%中,通常为60~99重量%,优选为60~95重量%。当该使用量小于60重量%时,涂布层无法得到充分的防带电性。并且当上述使用量超过99%时,有机聚硅氧烷化合物的使用比例降低,也无法得到充分的防带电性。
上述有机聚硅氧烷化合物的单体、含有自由基聚合性基的叔胺化合物单体、含有(甲基)丙烯酸酯单体及自由基聚合性基的季铵盐单体的共聚,是在溶剂中使用通常的自由基聚合引发剂进行的。作为溶剂可列举出甲醇、乙醇、正丙醇、异丙醇、正丁醇等醇类、丙酮、丁酮、甲基异丁酮、环己酮等酮类、乙酸乙酯、乙酸丙酯、乙酸丁酯等的酯类、甲苯、二甲苯等的芳香族烃类、2-甲氧基乙醇、2-乙氧基乙醇、2-丁氧基乙醇、乙二醇二甲醚、乙二醇二乙醚、二乙二醇二甲醚等醚类、乙酸2-甲氧基乙酯、乙酸2-乙氧基乙酯、乙酸2-丁氧基乙酯等醚酯类及水,或者它们也可以混合使用。
作为聚合反应使用的自由基聚合引发剂,可优选为过氧化苯甲酰、二-t-丁基过氧化物、氢过氧化枯烯等的有机过氧化酸,2,2’-偶氮二异丁腈、2,2’-偶氮双(2,4-二甲基戊腈)、2,2’-偶氮双(4-甲氧基-2,4-二甲基戊腈)等的偶氮化合物。聚合液中的单体浓度通常为10~60重量%,聚合引发剂相对于通常的单体混合物通常在0.1~10重量%,优选为0.3~5重量%的量被使用。
有机聚硅氧烷化合物和1分子中含有1个自由基聚合性基的叔胺化合物及根据需要的(甲基)丙烯酸酯共聚时,共聚所得的叔胺聚合物化合物,用季类化剂变成季铵盐。作为季类化剂可列举氯甲烷、氯丁烷等的烷基氯化物、溴甲烷、甲基苄基氯化物、苄基氯化物等卤化物、二甲基硫酸、二乙基硫酸、二丙基硫酸等烷基硫酸类、对甲苯磺酸甲酯、苯磺酸甲酯等磺酸酯类等。
用这种方法得到的含有有机聚硅氧烷单元及季铵盐单元的聚合体中,通过1分子中含有1个自由基聚合性基或1分子中含有2个巯基的有机聚硅氧烷化合物和1分子中含有1个自由基聚合性基的叔胺化合物及根据需要的(甲基)丙烯酸酯共聚所得的叔胺聚合物化合物,通过用烷基氯化物变成季铵盐,所得的聚合物与分子内含有3个以上丙烯酰基的多官能丙烯酸酯的相溶性优异,能得到透明性良好的涂布层,因此倍受期待。
作为含有有机聚硅氧烷单元及季铵盐单元的聚合物,若使用侧链上含有(甲基)丙烯酰基的有机聚硅氧烷单元及季铵盐单元的聚合物,在活性能量射线照射时,在该聚合物和多官能丙烯酸酯之间形成键,可以实现防带电性能的提高。
含有有机聚硅氧烷单元及季铵盐单元的聚合物侧链上有(甲基)丙烯酰基的聚合物是,例如,有机聚硅氧烷化合物和1分子中含有1个自由基聚合性基的叔胺化合物或季铵盐共聚时,除了这些单体以外,还与(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共聚后,通过添加(甲基)丙烯酸(使用叔胺化合物时,进一步将得到的叔胺聚合物化合物,用季类化剂变成季铵盐)得到的。
并且,有机聚硅氧烷化合物和1分子中含有1个自由基聚合性基的叔胺化合物或季铵盐共聚时,除了这些单体以外,还与(甲基)丙烯酸羟乙酯、(甲基)丙烯酸羟丙酯、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五丙烯酸酯等的有氢氧基的(甲基)丙烯酸酯共聚后,通过添加(甲基)丙烯酸羟乙酯、(甲基)丙烯酸羟丙酯等的有氢氧基的(甲基)丙烯酸酯和甲苯撑二异氰酸酯、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等异氰酸酯化合物以摩尔比1比1的添加物、甲基丙烯酰基异氰酸酯、2-甲基丙烯酰氧基乙基异氰酸酯等(使用叔胺化合物时,进一步将得到的叔胺聚合物化合物,用季类化剂变成季铵盐)得到的。
用这种方法得到的含有有机聚硅氧烷单元及季铵盐单元的侧链上有(甲基)丙烯酰基的聚合物中,使1分子中含有1个自由基聚合性基或1分子中含有2个巯基的有机聚硅氧烷化合物和1分子中含有1个自由基聚合性基的叔胺化合物及有官能基的(甲基)丙烯酸酯共聚,接着,向该共聚物中添加含有(甲基)丙烯酰基的化合物,用烷基氯化物使叔胺化合物变成季铵盐,由此所得的聚合物与分子内含有3个以上丙烯酰基的多官能丙烯酸酯的相溶性优异,能得到透明性良好的涂布层,因此倍受期待。
作为分子内含有3个以上丙烯酰基的多官能丙烯酸酯来说,例如可以是由丙烯酸三羟甲基丙酯、氧化乙烯改性丙烯酸三羟甲基丙酯、氧化丙烯改性丙烯酸三羟甲基丙酯、三(丙烯酰氧乙基)三聚异氰酸酯、γ-己内酯改性三(丙烯酰氧乙基)三聚异氰酸酯、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五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烷基改性二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烷基改性二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烷基改性二季戊四醇五丙烯酸酯、γ-己内酯改性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四羧酸二酸酐和分子内含有氢氧基及3个以上的丙烯酰基的含氢氧基多官能丙烯酸酯反应得到的含有羧基的多官能丙烯酸酯,以及这些物质中的2种以上的混合物。
作为四羧酸二酸酐的具体例子来说,可列举出均苯四甲酸二酸酐、3,3’,4,4’-二苯甲酮四羧酸二酸酐、4,4’-二苯二甲酸酐、4,4’-氧代二苯二甲酸酐、4,4’-(六氟异丙叉)二对苯二甲酸酐、1,2,3,4-环戊基四羧酸二酸酐、5-(2,5-二氧代四氢呋喃基)-3-甲基-3-环己烯-1,2-二羧酸酐、4-(2,5-二氧代四氢呋喃-3-基)-萘满-1,2-二羧酸酐、3,4,9,10-二萘嵌苯四羧酸二酸酐、二环[2,2,2]辛-7-烯-2,3,5,6-四羧酸二酸酐等。
作为分子内含有氢氧基及3个以上的丙烯酰基的含氢氧基多官能丙烯酸酯的具体例子来说,可列举出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五丙烯酸酯及这些物质的混合物。这些分子内含有3个以上的丙烯酰基的多官能丙烯酸酯中,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五丙烯酸酯、四羧酸二酸酐和分子内含有氢氧基及3个以上的丙烯酰基的含氢氧基多官能丙烯酸酯反应得到的含有羧基的多官能丙烯酸酯及这些物质的混合物,能够得到耐磨耗性优异的涂布层,因此倍受期待。
含有有机聚硅氧烷单元及季铵盐单元的聚合物及分子内含有3个以上丙烯酰基的多官能丙烯酸酯之外的其它单体,例如还可以使用分子内含有1个或2个丙烯酰基的多官能丙烯酸酯,具体来说,在耐磨耗性及防带电性不降低的范围(例如在涂布层成分中的20重量%以下)内可以使用含有2个丙烯酰基的聚氨酯丙烯酸酯和环氧丙烯酸酯。
此外,作为涂布层组成物的固化的活性能量射线,在使用紫外线时,除了上述含有有机聚硅氧烷单元及季铵盐单元的聚合物和分子内含有3个以上丙烯酰基的多官能丙烯酸酯以外,还要使用光聚合引发剂。
光聚合引发剂可列举例如,2,2-乙氧基苯乙酮、1-羟基环己基苯酮、二苯甲酰、苯偶因、苯偶因甲醚、苯偶因乙醚、苯偶因异丙醚、对氯二苯甲酮、对甲氧基二苯甲酮、米希勒酮、苯乙酮、2-氯噻吨酮、蒽醌、二硫化苯、2-甲基-[4-(甲基硫代)苯基]-2-吗啉丙烷-1-酮、2-羟基-2-甲基-1-苯基-丙烷-1-酮、2,4,6-三甲基苯甲酰-二苯基-膦过氧化物等。这些光聚合引发剂可以使用1种或2种以上同时使用。
作为光聚合引发助剂,可列举例如三乙胺、三乙醇胺、2-二甲基氨基乙醇等的叔胺、三苯膦等的烷基膦、β-硫撑二甘醇等硫醚等。
作为改质剂可列举涂布性改良剂、消泡剂、增粘剂、无机系颗粒、有机系颗粒、润滑剂、有机高分子、染料、颜料、稳定剂等。这些改质剂在不阻碍利用活性能量射线进行反应的范围内使用,根据用途可以行改良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树脂层的特性。活性能固化树脂层的组成物中,为了调整粘度、涂敷时的作业性提高、涂布层厚度的控制,可以配合在共聚物作成时所使用的溶剂。
在本发明的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涂布组成物中,以改良涂布层特性为目的,可以配合紫外线吸收剂(例如苯并三唑系、二苯甲酮系、水杨酸系、氰基丙烯酸酯系等的紫外线吸收剂)、紫外线稳定剂(例如受阻氨系紫外线稳定剂)、防氧化剂(例如苯酚系、硫系、磷系防氧化剂)、防粘连剂、增滑剂、涂平剂等添加剂。
在本发明中,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涂布组成物中的含有有机聚硅氧烷单元及季铵盐单元的聚合物的配合量,在固体成分100重量%中,通常为1~40重量%,优选为5~25重量%。当该配合量小于1重量%时,无法得到具有充分防带电性的涂布层。且当配合量超过40重量%时,涂布层有耐磨耗性降低的倾向。
在本发明中,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涂布组成物中的含有3个以上丙烯酰基的多官能丙烯酸酯的配合量,在固体成分100重量%中,通常为60~99重量%,优选为75~95重量%。当该配合量小于60重量%时,无法得到具有充分耐磨耗性的涂布层。且当配合量超过99重量%时,无法得到具有充分防带电性的涂布层。
在本发明中,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涂布组成物中的固体成分浓度虽没有特殊限制,但通常为0.5~20重量%,优选为1~10重量%,更优选调整到1~5重量%的范围内使用。
在本发明中,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涂布组成物中的光聚合引发剂配合量,固化即可,没有特殊限制,但在固体成分100重量%中,通常为0.5~20重量%,优选为1~10重量%,更优选为1~5重量%的范围内。
在本发明中,涂布层的形成是通过在薄膜一个表面涂上涂布组成物使其固化的方法进行的。涂敷方法采用逆辊涂布法、凹版辊式涂布法、棒式涂布法、气动刮涂法等方法。
所涂的涂布组成物的固化,例如,可通过活性能量射线和热进行。作为活性能量射线来说,可使用紫外线、可视光线、电子线、X射线、α射线、β射线、γ射线等。作为热源来说,可使用红外线加热器、热烘箱等。活性能量射线的照射通常从涂布层一侧开始,为了提高与薄膜之间的贴合性,也可以从涂布层的反对面侧开始进行。根据需要,也可以利用可反射活性能量射线的反射板。通过活性能量射线固化的皮膜具有特别良好的耐磨擦性。
在本发明的薄膜中,涂布层表面的表面电阻必须在1×1011Ω以下。涂布层的表面电阻超过上述值时容易产生静电,灰尘附着增多。涂布层的表面电阻优选为5×1010Ω,更优选为1×1010Ω以下。在本发明中,作为防带电性的下限来说,是1×107Ω,当小于1×107Ω时,由于显示带电性,剥离保护膜时,引起剥离带电的电子导通,破坏液晶显示板的电路。
在本发明中,涂布层表面对丙烯基系粘附剂的粘着力(P2)在3000mN/cm以下,优选在2750mN/cm以下,更优选在2500mN/cm以下。本发明的保护薄膜用基材在层压重叠状态下保管,保管时,在裁为规定尺寸的裁断工程中,聚酯薄膜和剥离型薄膜之间产生的偶然挤出的粘着层会与其它的保护薄膜的涂布层相接触。粘着层对涂布层的接触,当粘着层的粘着力超过3000mN/cm时,由于成为粘着剂对涂布层的附着污染的原因,所以不可取。
在本发明中,涂布层表面的橡胶系粘着剂的粘着力(P1)和丙烯酸系粘着剂的粘着力(P2)之差(P1-P2)为100mN/cm以上,优选为200mN/cm以上。该粘着力之差小于100mN/cm时,在最后工序中使用橡胶系胶带剥离保护薄膜时,由于保护薄膜的难以剥离,所以不可取。
在本发明的薄膜中,薄膜混浊度为2%以下,优选为1.5%以下。当薄膜混浊度超过2%时,在进行液晶显示板的显示能力、色相、对比度、异物混入等光学评价的检查时,如果直接在贴有保护薄膜的状态下进行,难以发现更细微的缺点,因此不可取。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来说,是在双轴定向聚酯薄膜的一个表面上设有涂布层的薄膜的另一面层压粘着剂层及保护它的剥离型薄膜而构成的层压薄膜。
在本发明中,粘着剂层是由公知的粘着剂例如丙烯酸系粘着剂、橡胶系粘着剂、嵌段共聚物系粘着剂、聚异丁烯系粘着剂、硅酮系粘着剂等构成的。一般来说,这些粘着剂作为弹性体、增粘剂、软化剂(可塑剂)、防劣化剂、填充剂、交联剂等的组成物来构成。
作为弹性体来说,根据上述各粘着剂的种类,可列举出例如天然橡胶、合成异戊橡胶、再生橡胶、SBR、嵌段共聚物、聚异丁烯、丁基橡胶、聚丙烯酸酯共聚物、硅橡胶等,
作为增粘剂来说,可列举出例如松香、氢化松香酯、萜烯树脂、芳香族改性萜烯树脂、氢化萜烯树脂、萜烯酚醛树脂、脂肪族系石油树脂、芳香族系石油树脂、脂环族系氢化石油树脂、香豆酮-茚树脂、苯乙烯系树脂、烷基酚醛树脂、二甲苯树脂等。
作为软化剂来说,可列举出例如石蜡系操作油剂、环烷系操作油剂、芳香族系操作油剂、液状聚丁烯、液状聚异丁烯、液状聚异戊烯、邻苯二甲酸二辛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蓖麻油、妥尔油等。
作为防劣化剂来说,可列举出例如芳香族氨衍生物、苯酚衍生物、有机硫代酸盐等。
作为填充剂来说,可列举出例如锌白、钛白、碳酸钙、粘土、颜料、炭黑等。含有填充剂的情况下,应在对保护薄膜的全光线透过率没有大的影响的范围内使用。
作为交联剂来说,例如,对于天然橡胶系粘着剂的交联,可使用硫和加硫助剂及加硫促进剂(作为代表的是二丁基硫代氨基甲酸锌等)。作为在室温下可以使以天然橡胶及羧酸共聚聚异戊二烯为原料的粘着剂交联的交联剂,可以使用聚异氰酸酯类。作为丁基橡胶及天然橡胶等的交联剂中具有耐热性和非污染性的特色的交联剂,可使用聚烷基酚醛树脂类。以丁二烯橡胶、苯乙烯丁二烯橡胶及天然橡胶为原料的粘着剂的交联中,具有有机过氧化物例如过氧化苯甲酰、二枯烯过氧化物等,得到非污染性的粘着剂。作为交联助剂,使用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类。有其它紫外线交联、电子射线交联等的交联的粘着剂。
粘着剂层的形成,没有特殊限制,通过在薄膜另一个表面上涂布粘着剂的方法来进行。作为涂布方法来说,采用与耐磨耗性层的形成所使用的方法相同的方法。粘着层的厚度通常为0.5~100μm,优选为1~50μm的范围内。
在本发明中,将粘着剂层的粘着力调整为,在涂布层上压贴胶带,当拿起该胶带时,粘着层可以与双轴定向聚酯薄膜一起从偏光板的表面上剥离除去的范围内。此时,偏光板与粘着层之间的粘着力优选在10~400mN/cm的范围。从其使用方便的角度来考虑,在粘着层的表面层压公知的剥离型薄膜。这里所说的偏光板是指:具有在聚乙烯醇中含有碘和二色性染料等并且在单轴定向的偏光薄膜的两面层压三乙酸酯纤维素薄膜等保护薄膜的构造的偏光板。
上述那样构成的本发明的偏光板保护薄膜用基材的全光线透过率(TL)没有特殊限制,通常为80%以上,优选为85%以上。其结果是,在进行液晶显示板的显示能力、色相、对比度、异物混入等光学评价的检查时,可以在偏光板的表面直接贴上保护薄膜。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实施例更详细说明本发明,在不超出本发明宗旨的前提下,本发明不局限于以下的实施例。此外,实施例和比较例中的“份”表示“重量份”。本发明中所使用的测定法和评价标准如下所述。
(1)涂布层的表面电阻(Ω)
使用(株)ダイアインスツルメンツ社制“Hiresta-UP MCP-HT450”,在23℃/50%RH的环境氛围下设置试样,加上500V的电压,测定1分钟充电后(电压施加时间1分钟)的表面电阻(Ω)。这里使用的电极型号是主电极的外径为50mm、对电极的内径为53.2mm的同心圆电极。
(2)涂布层对丙烯酸系粘着剂的剥离力(P2)
在涂布层上贴上双面胶带(日东电工社制“No.502”),使用橡胶辊用450g/cm的线压进行压接,切出50mm宽度作为剥离力测定用试样。从压接开始放置1小时后,使用万能精密拉伸试验机,在180度方向上以300mm/分钟的拉伸速度剥离,将其应力的平均值作为该试样的剥离力。该试验反复进行10次,以10次的相加平均值作为剥离力。此外,试验进行时的环境氛围为23℃、50%RH的标准状态。
(3)涂布层对橡胶系粘着剂的剥离力(P1)
在涂布层上贴上ニチバン社制セロテ一プ(注册商标),使用橡胶辊用450g/cm的线压进行压接,作为剥离力测定用试样。从压接开始放置1小时后,使用万能精密拉伸试验机,在180度方向上以300mm/分钟的拉伸速度剥离,将其应力的平均值作为该试样的剥离力。该试验反复进行10次,以10次的相加平均值作为剥离力。此外,试验进行时的环境氛围为23℃、50%RH的标准状态。
(4)灰尘附着的有无
在涂布层的表面落上烟灰,观察使其旋转1圈(旋转360度)时的烟灰的附着状态,评价灰尘附着的有无
(5)粘着剂附着性的有无
在涂布层的表面擦上丙烯酸系粘着剂,评价将该粘着剂用手指擦落时的粘着剂附着性的有无。
(6)涂布层的厚度
将涂布薄膜小片用环氧树脂固定成型后,用切薄片机切断,用透过型电子显微镜观察涂布薄膜的剖面。在其剖面中,与薄膜大致平行地通过明暗观察该涂布层。对于1张透过型电子显微镜照片,计算涂布层距离的平均厚度。至少对50张照片进行该项工作,去掉测定值厚的10个值,再去掉测定值薄的10个值,求出30个值的相加平均值,作为涂布层的厚度。
(7)全光线透过率
通过日本电色工业社制积分球式浊度计NDH-300A,测定双轴定向聚酯薄膜的一个表面设有涂布层的层压薄膜的全光线透过率。
(8)混浊度
通过日本电色工业社制积分球式浊度计NDH-300A,测定双轴定向聚酯薄膜的一个表面设有涂布层的层压薄膜的混浊度。
(9)鲜明性
在(株)GE企划中心制的激光点式色表内的分级色彩标尺[1]上,离开2mm的间隙,设置试样薄膜,目测判定鲜明性,分为以下等级。
A:全部与原画相比可同等地看见
B:至网点浓度5%位置难以看见。
C:至网点浓度10%位置难以看见。
D:至网点浓度20%位置难以看见。
在此,A和B是在实用上没有问题的等级。
制造例1(聚酯A)
将对苯二甲酸二甲酯100份、乙二醇60份及乙酸镁·4水盐0.09份加入到反应器,随着加热升温蒸馏除去甲醇,进行酯交换反应,从反应开始时起经过4小时升温到230℃,实质上终止了酯交换反应。然后,向反应体系添加含有平均粒径为1.54μm的二氧化硅颗粒0.03份的乙二醇浆料,再添加乙基酸性磷盐0.04份、氧化锗0.01份后,在100分钟温度达到280℃、压力达到15mmHg,以后缓缓减压最终达到0.3mmHg。4小时后使体系内恢复到常压,得到了聚酯A。聚酯A的二氧化硅颗粒的含量为0.03重量%。
制造例2(聚酯B)
在制造例1中是将含有平均粒径为1.54μm的二氧化硅颗粒0.03份的乙二醇浆料添加到反应体系中,与此相对,本例是向反应体系内添加含有平均粒径为1.54μm的二氧化硅颗粒0.1份的乙二醇浆料,除此以外,其余与制造例1相同,得到了聚酯B。聚酯B的二氧化硅颗粒的含量为0.1重量%。
制造例3(聚酯薄膜A1)
将聚酯A在180℃下的不活泼性气体环境中干燥4小时,通过熔融挤出机在290℃下熔融挤出,使用施加静电贴合法,在表面温度设定为40℃的冷却辊冷却固化而得到了未拉伸片。所得的未拉伸片在85℃下朝纵向拉伸3.5倍后,在100℃下朝横向拉伸3.7倍,进一步在230℃下热固定,得到了厚度为38μm的聚酯薄膜A1。
制造例4(聚酯薄膜B1)
除了将制造例3中的聚酯A变更为聚酯B以外,其余与制造例3相同,得到了厚度为38μm的聚酯薄膜B1。
制造例5(聚酯C)
在制造例1中是将含有平均粒径为1.54μm的二氧化硅颗粒0.03份的乙二醇浆料添加到反应体系中,与此相对,本例是向反应体系内添加含有平均粒径为0.27μm的氧化钛颗粒1份的乙二醇浆料,除此以外,其余与制造例1相同,得到了聚酯C。聚酯C的氧化钛颗粒的含量为1重量%。
制造例6(聚酯薄膜C1)
除了将制造例3中的聚酯A变更为聚酯C以外,其余与实施例3相同,得到了厚度为38μm的聚酯薄膜C1。
实施例1
添加作为疏水性单体单元的甲基丙烯酸甲酯55份、作为阳离子性单体单元的甲基丙烯酰氧基乙基三甲基氯化铵80%水溶液50份、作为有机聚硅氧烷单元的分子量约5000的单末端甲基丙烯酰氧改性有机聚硅氧烷(チツソ社制FM0721)5份以及乙醇140份和作为聚合引发剂的偶氮二异丁腈1份,在氮气流、80℃条件下,进行6小时的聚合反应,得到了阳离子性共聚物的40%乙醇溶液。这种阳离子性共聚物用乙醇/异丙醇=50/50的混合溶剂稀释,使用棒式涂布机涂布、并进行干燥,使得聚酯薄膜A1的单面干燥后的涂布层厚度为0.2μm,形成了涂布层。而且,在与涂布层相反侧的面涂敷丙烯酸系粘着剂,用剥离型薄膜进行保护,得到了层压薄膜。
实施例2
添加作为疏水性单体单元的甲基丙烯酸甲酯55份、作为阳离子性单体单元的甲基丙烯酰氧基乙基三甲基氯化铵80%水溶液40份,作为有机聚硅氧烷单元的分子量约7000的巯基改性有机聚硅氧烷(信越化学社制X-22-980)5份以及异丙醇150份和作为聚合引发剂的偶氮二异丁腈1份,在氮气流、80℃条件下,进行5小时的聚合反应,得到了阳离子性共聚物的40%异丙醇溶液。这种阳离子性共聚物用异丙醇溶剂稀释,使用棒式涂布机涂布、并进行干燥,使得聚酯薄膜A1的单面干燥后的涂布层厚度为0.15μm,形成了涂布层。而且,在与涂布层相反侧的面涂敷丙烯酸系粘着剂,用剥离型薄膜进行保护,得到了层压薄膜。
实施例3
添加作为疏水性单体单元的甲基丙烯酸甲酯51份、作为阳离子性单体单元的甲基丙烯酰氧基乙基三甲基氯化铵80%水溶液50份、甲基丙烯酸4份及乙醇140份和作为聚合引发剂的偶氮二异丁腈1份,在氮气流、80℃条件下,进行6小时的聚合反应,然后,添加作为有机聚硅氧烷单元的分子量约1000的两末端环氧改性有机聚硅氧烷(チツソ社制FM5511)5份,在80℃下反应10小时,得到了阳离子性共聚物的40%乙醇溶液。这种阳离子性共聚物用乙醇稀释,使用棒式涂布机涂布、并进行干燥,使得聚酯薄膜A1的单面干燥后的涂布层厚度为0.2μm,形成了涂布层。而且,在与涂布层相反侧的面涂敷丙烯酸系粘着剂,用剥离型薄膜进行保护,得到了层压薄膜。
实施例4
将单末端有苯乙烯基的数均分子量为11300的有机聚硅氧烷化合物(信越化学社制X-22-2440)30份、甲基丙烯酸N,N-二甲基氨乙酯70份、及异丙醇150份的混合物加热,升温到80℃时及在该温时开始2小时后,分别添加偶氮二异丁腈0.3份,在80℃下反应8小时,得到了固体成分为40%的共聚物溶液。接着,再向所得的共聚物溶液中添加异丙醇83.3份后,向反应体系内导入氯甲烷,在50℃下反应6小时,得到了含有有机聚硅氧烷单元和季铵盐单元的固体成分浓度为34%的聚合物溶液(4A)。
然后,加入含有二季戊四醇五丙烯酸酯67%摩尔%的二季戊四醇五丙烯酸酯及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的混合物(日本化药社制カヤラツドDPHA)163份和均苯四甲酸二酸酐21.8份、丁酮100份、对苯二酚单甲基醚0.1份及N,N-二甲基苄氨1份,在80℃下反应8小时,得到了固体成分为65%的含有羧基的多官能丙烯酸酯溶液(4B)。
按照上述所得的(4A)为17份、(4B)为83份、及作为光聚合引发剂的チバ·スペシヤリテイケミカルズ社制的イルガキユア907为3份、异丙醇为897份的比例均匀混合,调整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涂布组成物。然后,在聚酯薄膜A1的一个表面涂敷,使得固化后的厚度为0.15μm,使用120W/cm能量的高压水银灯,在照射距离为100mm条件下照射15秒,形成了涂布层。而且,在与涂布层相反侧的面涂敷丙烯酸系粘着剂,用剥离型薄膜进行保护,得到了层压薄膜。
实施例5
将两末端有巯基的数均分子量为3340的有机聚硅氧烷化合物(信越化学社制X-22-167B)10份、甲基丙烯酸N,N-二甲基氨乙酯80份、甲基丙烯酸甲酯10份及异丙醇150份的混合物加热,升温到80℃时及该升温时开始2小时后,分别添加偶氮二异丁腈0.3份,在80℃下反应8小时,得到了固体成分为40%的共聚物溶液。再向所得了共聚物溶液中添加异丙醇83.3份后,向反应体系内导入氯甲烷,在50℃下反应6小时,得到了含有有机聚硅氧烷单元和季铵盐单元的固体成分浓度为35%的聚合物溶液(5A)。
按照上述所得的(5A)为17份、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53份及作为光聚合引发剂的チバ·スペシヤリテイケミカルズ社制的イルガキユア907为3份、异丙醇为927份的比例均匀混合,调整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涂敷组成物。然后,在聚酯薄膜A1的一个表面进行涂敷,使得固化后的厚度为0.15μm,使用120W/cm能量的高压水银灯,在照射距离为100mm条件下照射15秒,形成了涂布层。而且,在与涂布层相反侧的面涂敷丙烯酸系粘着剂,用剥离型薄膜进行保护,得到了层压薄膜。
实施例6
将单末端有甲基丙烯酰基的数均分子量为10000的有机聚硅氧烷化合物(チツソ社制FM0725)15份、甲基丙烯酸N,N-二甲基氨乙酯75份、甲基丙烯酸2-羟乙酯10份及丁酮150份的混合物加热,升温到80℃时及该升温时开始2小时后,分别添加偶氮二异丁腈0.3份,在80℃下反应8小时,得到了固体成分为40%的共聚物溶液。再向其中添加甲基丙烯酰异氰酸酯8份,在80℃下反应6小时,得到了侧链有甲基丙烯酰基的固体成分为42%的共聚物溶液。再向所得的共聚物中添加异丙醇300份后,向反应体系内导入氯甲烷,在50℃下反应6小时,得到了含有有机聚硅氧烷单元和季铵盐单元、并含有甲基丙烯酰基的固体成分浓度为22%的聚合物溶液(6A)。
按照上述所得的(6A)为26份、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为53份及作为光聚合引发剂的チバ·スペシヤリテイケミカルズ社制的イルガキユア907为3份、异丙醇为918份的比例均匀混合,调整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涂布组成物。然后,在聚酯薄膜A1的一个表面进行涂布,使得固化后的厚度为0.15μm,使用120W/cm能量的高压水银灯,在照射距离为100mm条件下照射15秒,形成了涂布层。而且,在与涂布层相反侧的面涂敷丙烯酸系粘着剂,用剥离型薄膜进行保护,得到了层压薄膜。
实施例7
将单末端有苯乙烯基的数均分子量为11300的有机聚硅氧烷化合物(信越化学社制X-22-2440)10份、甲基丙烯酸N,N-二甲基氨乙酯80份、甲基丙烯酸2-羟乙基酯10份及丁酮150份的混合物加热,升温到80℃时及该升温时开始2小时后,分别添加偶氮二异丁腈0.3份,在80℃下反应8小时,得到了固体成分为40%的共聚物溶液。再向其中添加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28份和丙烯酸2-羟乙酯22份反应得到的化合物50份,在80℃下反应6小时,得到了固体成分为50%的侧链有丙烯酰基的共聚物溶液。再向所得的共聚物溶液中添加异丙醇300份后,向反应体系内导入氯甲烷,在50℃下反应6小时,得到了含有有机聚硅氧烷单元和季铵盐单元、侧链含有丙烯酰基的固体成分浓度为28%的聚合物溶液(7A)。
按照上述所得的(7A)为20份、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为53份及作为光聚合引发剂的チバ·スペシヤリテイケミカルズ社制的ダロキユア1173为6份,异丙醇为921份的比例均匀混合,调整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涂布组成物。然后,在聚酯薄膜A1的一个表面进行涂布,使得固化后的厚度为0.15μm,使用120W/cm能量的高压水银灯,在照射距离为100mm条件下照射15秒,形成了涂布层。而且,在与涂布层相反侧的面涂敷丙烯酸系粘着剂,用剥离型薄膜进行保护,得到了层压薄膜。
实施例8
按照实施例4得到的聚合物溶液(4A)为17份、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为53份及作为光聚合引发剂的チバ·スペシヤリテイケミカルズ社制的イルガキユア184为6份、异丙醇为924份的比例均匀混合,调整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涂布组成物。然后,在聚酯薄膜A1的一个表面进行涂布,使得固化后的厚度为0.15μm,使用120W/cm能量的高压水银灯,在照射距离为100mm条件下照射15秒,形成了涂布层。而且,在与涂布层相反侧的面涂敷丙烯酸系粘着剂,用剥离型薄膜进行保护,得到了层压薄膜。
比较例1
将对苯乙烯磺酸钠盐(40份)、乙烯磺酸钠盐(40份)、甲基丙烯酸N,N-二甲基氨酯(20份)在蒸馏水中溶解,在60℃下边加热搅拌边添加作为光聚合引发剂的2,2’-偶氮双(2-氨基二丙烷)2盐酸盐进行聚合,得到了防带电性树脂。然后,在上述防带电性树脂30份中配合聚氨酯树脂(异氰酸酯成分: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多元醇成分:由对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乙二醇、二乙二醇构成的聚酯多元醇,链增长剂:2,2-二羟甲基丙酸)50份、丙烯酸酯树脂(构成单元: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N,N’-二甲基氨乙酯、甲基丙烯酸2-羟乙酯、丙烯酸丁酯)10份、3官能水溶性环氧化合物5份、平均粒径为0.1μm的胶体二氧化硅5份,调制了而成水分散体涂布液。
在制造例4中,朝纵向拉伸后,涂布上述水分散体涂布液,使得拉伸干燥后的涂布层厚度为0.1μm,除此以外,其余与制造例4相同,得到了聚酯薄膜B2。在该聚酯薄膜B2的与水分散体涂布层相反侧的面上涂敷丙烯酸系粘着剂,用剥离型薄膜进行保护,得到了层压薄膜。
比较例2
添加作为疏水性单体单元的甲基丙烯酸甲酯60份、作为阳离子性单体单元的甲基丙烯酰氧基乙基三甲基氯化铵80%水溶液50份、及乙醇140份和作为聚合引发剂的偶氮二异丁腈1份,在氮气流、80℃条件下,进行6小时的聚合反应后,得到了阳离子性共聚物的40%乙醇溶液。这种阳离子性共聚物用乙醇/异丙醇=50/50的混合溶剂稀释,使用棒式涂布机进行涂布、并进行干燥,使得聚酯薄膜B1的单面干燥后的涂布层厚度为0.2μm,形成了涂布层。而且,在与涂布层相反侧的面涂敷丙烯酸系粘着剂,用剥离型薄膜进行保护,得到了层压薄膜。
比较例3
将甲基丙烯酸N,N-二甲基氨乙酯80份、甲基丙烯酸甲酯20份及异丙醇150份的混合液加热,升温到80℃时及该升温时开始2小时后,分别添加偶氮二异丁腈0.3份,在80℃下反应8小时,得到了固体成分为40%的共聚物溶液。再向所得共聚物溶液中添加异丙醇83.3份后,向反应体系内导入氯甲烷,在50℃下反应6小时,得到了含有季铵盐单元的固体成分浓度为34%的聚合物溶液(8A)。
按照上述所得的(8A)为17份、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为53份及作为光聚合引发剂的チバ·スペシヤリテイケミカルズ社制的ダロキユア907为3份、异丙醇为927份的比例均匀混合,调整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涂布组成物。然后,在聚酯薄膜B1的一个表面进行涂布,使得固化后的厚度为0.15μm,使用120W/cm能量的高压水银灯。在照射距离为100mm条件下照射15秒,形成了涂布层。而且,在与涂布层相反侧的面涂敷丙烯酸系粘着剂,用剥离型薄膜进行保护,得到了层压薄膜。
比较例4
除了将干燥后的涂布厚度变更为0.1μm以外,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得到了层压薄膜。
比较例5
除了将实施例4中的聚酯薄膜A1变更为聚酯薄膜C1以外,其余与实施例4相同,得到了层压薄膜。
这样所得的实施例1~8、比较例1~5的特性如表1~2所示。
表1
                                         实施例
  1   2   3   4   5   6   7   8
  表面电阻   3×109   3×109   1×109   9×108   5×108   7×108   5×108   4×108
  P2(mN/cm)   2100   2200   2100   2200   2200   2200   2200   2200
  P1(mN/cm)   2400   2500   2400   2500   2500   2500   2500   2500
  P1-P2(mN/cm)   300   300   300   300   300   300   300   300
  全光线透过率   90   90   90   90   90   90   90   90
  混浊度   0.9   0.9   0.9   0.9   0.9   0.9   0.9   0.9
  灰尘附着   无   无   无   无   无   无   无   无
  粘着剂附着性   无   无   无   无   无   无   无   无
  鲜明性   A   A   A   A   A   A   A   A
表2
                            比较例
  1   2   3   4   5
  表面电阻   6×108   1×109   3×1011   1×109   9×108
  P2(mN/cm)   4000   3100   2200   2260   2200
  P1(mN/cm)   4300   3400   2500   2290   2500
  P1-P2(mN/cm)   300   300   300   300   300
  全光线透过率   88   89   90   90   75
  混浊度   3.7   3.4   0.9   1.0   15
  灰尘附着   无   无   有   无   无
  粘着剂吸附性   有   有   无   无   无
  鲜明性   C   C   A   A   D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薄膜的透明性、防带电性、耐药品性、耐擦伤性、使用性等优异,其结果是,能够容易地进行高精细的液晶显示板等的检查,并且,具有优异的防止粘着剂、灰尘等吸附于液晶显示板的特性。另外,达到偏光板的保护目的后作为废物被剥离除去时容易进行剥离,有抑制剥离带电的效果,能够提供一种可防止因剥离带电引起的与液晶显示板连接的电路的损害的偏光板保护薄膜用基材,本发明的工业价值很高。

Claims (7)

1.一种贴附在液晶显示板的偏光板表面上使用的偏光板保护薄膜用基材,其特征在于:
由在双轴定向聚酯薄膜的一个表面有涂布层的薄膜构成,
所述涂布层中含有阳离子性共聚物,该阳离子性共聚物由阳离子性单体单元、疏水性单体单元及有机聚硅氧烷单元构成,
涂布层表面的表面电阻为4×108Ω以上1×1011Ω以下,涂布层表面的丙烯酸系粘着剂的粘着力P2为2100mN/cm以上3000mN/cm以下,涂布层表面的橡胶系粘着剂的粘着力P1和丙烯酸系粘着剂的粘着力P2之差P1-P2为100mN/cm以上300mN/cm以下,薄膜混浊度为0.9%以上2%以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偏光板保护薄膜用基材,其特征在于:在涂布层中含有防带电剂。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偏光板保护薄膜用基材,其特征在于:在涂布层中含有硅酮系化合物。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偏光板保护薄膜用基材,其特征在于:涂布层的厚度为0.01~0.3μm。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偏光板保护薄膜用基材,其特征在于:在与涂布层相反侧的聚酯薄膜面具有粘着剂层。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偏光板保护薄膜用基材,其特征在于:粘着剂层是用选自丙烯酸系粘着剂、橡胶系粘着剂、嵌段聚合物系粘着剂、聚异丁烯系粘着剂及硅酮系粘着剂中的至少一种构成的。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偏光板保护薄膜用基材,其特征在于:在粘着剂层的表面上层压剥离型薄膜。
CNB03809780XA 2002-04-30 2003-04-28 偏光板保护薄膜用基材 Expired - Lifetime CN1300606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2127924A JP2003322718A (ja) 2002-04-30 2002-04-30 偏光板保護フィルム用基材
JP127924/2002 2002-04-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50201A CN1650201A (zh) 2005-08-03
CN1300606C true CN1300606C (zh) 2007-02-14

Family

ID=293972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3809780XA Expired - Lifetime CN1300606C (zh) 2002-04-30 2003-04-28 偏光板保护薄膜用基材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050225857A1 (zh)
JP (1) JP2003322718A (zh)
KR (1) KR20050003397A (zh)
CN (1) CN1300606C (zh)
WO (1) WO2003093882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14285A (zh) * 2009-04-28 2012-04-11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汽车车轮用保护薄膜
US9594203B2 (en) 2011-07-14 2017-03-14 Lg Innotek Co., Ltd. Optical member,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the same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486442B2 (en) 2004-09-30 2009-02-03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Polarizer protective film, polarizing plate, and visual display
JP2007163909A (ja) * 2005-12-15 2007-06-28 Mitsubishi Polyester Film Copp 偏光板保護フィルム用基材
JP4895000B2 (ja) * 2005-12-25 2012-03-14 三菱樹脂株式会社 偏光板保護フィルム用基材
KR100812857B1 (ko) * 2006-03-29 2008-03-11 주식회사 에이스 디지텍 아이피에스용 보상필름을 구비한 광학소자의 제조방법
KR100738320B1 (ko) * 2006-03-30 2007-07-12 주식회사 에이스 디지텍 대전방지 배향막을 이용한 아이피에스용 보상필름을 구비한광학소자의 제조방법 및 그 제조방법에 의해 제조된광학소자
US8775319B2 (en) 2006-05-15 2014-07-08 The Directv Group, Inc. Secure content transfer systems and methods to operate the same
CN101290365B (zh) * 2007-04-18 2010-05-26 长兴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抗污薄膜
US8449970B2 (en) * 2007-07-23 2013-05-28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Antistatic article,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and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JP4853877B2 (ja) * 2007-11-19 2012-01-11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連結シート製品の製造方法、連結シート製品および光学表示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US20110019275A1 (en) * 2007-12-28 2011-01-27 Kanae Suzuki Polyester film for release film for polarizing plate, and laminate having improved polarization characteristics
JP2012018383A (ja) * 2010-06-08 2012-01-26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光学フィルム、防眩性フィルム及び偏光板
US8962741B2 (en) * 2010-08-12 2015-02-24 Lg Chem, Ltd. Thermally curable resin composition for protective film
JP5711557B2 (ja) * 2011-02-05 2015-05-07 三菱樹脂株式会社 離型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2012161970A (ja) * 2011-02-05 2012-08-30 Mitsubishi Plastics Inc 離型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2012220743A (ja) * 2011-04-09 2012-11-12 Mitsubishi Plastics Inc 偏光板離型フィルム用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EP2735594B1 (en) 2011-08-25 2018-10-03 LG Chem, Ltd. Adhesive
US20140287167A1 (en) * 2011-12-27 2014-09-25 Showa Denko K.K. Polymerizable composition, polymer, image-display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EP2889656B1 (en) * 2012-08-27 2019-04-17 LG Chem, Ltd. Polarizing plate
JP5721805B2 (ja) * 2013-11-01 2015-05-20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透明フィルムおよび該フィルムを用いた表面保護フィルム
KR20150141448A (ko) * 2014-06-10 2015-12-18 동우 화인켐 주식회사 대전 방지성 점착제 조성물 및 이를 이용하여 제조되는 편광판
JP2016177211A (ja) * 2015-03-23 2016-10-06 三菱樹脂株式会社 偏光板保護フィルム用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6693110B2 (ja) * 2015-12-14 2020-05-13 三菱ケミカル株式会社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KR101892856B1 (ko) 2016-05-02 2018-08-31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편광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 디스플레이 장치
WO2017191946A1 (ko) * 2016-05-02 2017-11-09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편광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16854915A (zh) * 2023-09-05 2023-10-10 广东粤港澳大湾区黄埔材料研究院 一种有机硅季铵盐抗菌剂和抗菌母粒及其制备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91811A (ja) * 1983-10-22 1985-05-23 株式会社日本ピツト 配線装置
JP2001305346A (ja) * 2000-04-24 2001-10-31 Sun A Kaken Co Ltd 表面保護フィルム
JP2002018997A (ja) * 2000-07-11 2002-01-22 Nitto Denko Corp 光学部材の表面を保護する保護フィルム
JP2002055205A (ja) * 2000-08-11 2002-02-20 Fuji Photo Film Co Ltd 反射防止フィルム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JP2002060707A (ja) * 2000-08-17 2002-02-26 Teijin Ltd 表面保護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積層体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91811A (ja) * 1992-09-14 1994-04-05 Teijin Ltd 帯電防止性と離型性を有する偏光板用離型フイルム
JP4531883B2 (ja) * 1999-03-25 2010-08-25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帯電防止性粘着シート
JP4336427B2 (ja) * 1999-10-01 2009-09-30 帝人株式会社 表面保護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れからなる積層体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91811A (ja) * 1983-10-22 1985-05-23 株式会社日本ピツト 配線装置
JP2001305346A (ja) * 2000-04-24 2001-10-31 Sun A Kaken Co Ltd 表面保護フィルム
JP2002018997A (ja) * 2000-07-11 2002-01-22 Nitto Denko Corp 光学部材の表面を保護する保護フィルム
JP2002055205A (ja) * 2000-08-11 2002-02-20 Fuji Photo Film Co Ltd 反射防止フィルム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JP2002060707A (ja) * 2000-08-17 2002-02-26 Teijin Ltd 表面保護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積層体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14285A (zh) * 2009-04-28 2012-04-11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汽车车轮用保护薄膜
US9594203B2 (en) 2011-07-14 2017-03-14 Lg Innotek Co., Ltd. Optical member,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the same
TWI647522B (zh) * 2011-07-14 2019-01-11 Lg伊諾特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件與具有其之顯示裝置以及其製作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50201A (zh) 2005-08-03
KR20050003397A (ko) 2005-01-10
WO2003093882A1 (fr) 2003-11-13
JP2003322718A (ja) 2003-11-14
US20050225857A1 (en) 2005-10-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300606C (zh) 偏光板保护薄膜用基材
CN1305942C (zh) 显示装置表面保护薄膜
CN1286935C (zh) 光学部件用粘合剂组合物及使用该粘合剂组合物的光学部件用粘合膜
TWI522243B (zh) 層疊體製造方法及層疊體
CN101074349A (zh) 光学功能性薄膜粘贴用粘着剂、光学功能性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772825A (zh) 形成防眩硬涂层用的材料和防眩硬涂膜
TW201014890A (en) Acrylic composition for optical elements, protective film for optical elements, polarizer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JP7033477B2 (ja) ハードコート樹脂組成物及び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
KR102253710B1 (ko) 광학 필름용 점착제 조성물, 점착제층, 광학 부재 및 화상표시장치
KR20110047596A (ko) 하드 코팅용 조성물, 이를 포함하는 하드 코팅 필름 및 편광 필름
JP5473509B2 (ja) 耐湿熱性の粘着フィルム
KR20140148334A (ko) 편광자 보호 필름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편광판
KR20110082352A (ko) 하드코팅 조성물, 이를 이용한 하드코팅 필름, 편광판 및 표시장치
JP6596941B2 (ja) 加工用フィルム、加工フィルム及びそれらの製造方法
WO2017150701A1 (ja) 強靭な硬化物を与える樹脂シート製造用硬化型組成物
KR20100037519A (ko) 수성 하드코팅 조성물, 이를 사용한 하드코팅 필름, 편광판및 표시장치
JP6260514B2 (ja) アンチブロッキングハードコート材
JP6658544B2 (ja) 樹脂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WO2014204273A1 (ko) 편광자 보호 필름, 그 제조 방법, 및 편광자 보호 필름을 포함하는 편광판
JP4755735B2 (ja) 偏光板保護フィルム用基材
JP5886886B2 (ja) 粘着フィルム
TWI732861B (zh) 無基材兩面黏著薄片
JP6292406B2 (ja) 樹脂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CN114539953B (zh) 一种oca胶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TW202344401A (zh) 光學積層體及使用該光學積層體之圖像顯示裝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090313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MITSUBISHI PLASTICS, Inc.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Mitsubishi Polyester Film Corp.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MITSUBISHI PLASTICS INC.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MITSUBISHI POLYESTER FILM LLC

Effective date: 20090313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MITSUBISHI CHEMICAL Corp.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MITSUBISHI RAYON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0929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MITSUBISHI RAYON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MITSUBISHI PLASTICS, Inc.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0214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