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470388A - 废液处理设备及与其合并的液体喷射装置 - Google Patents

废液处理设备及与其合并的液体喷射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470388A
CN1470388A CNA031424139A CN03142413A CN1470388A CN 1470388 A CN1470388 A CN 1470388A CN A031424139 A CNA031424139 A CN A031424139A CN 03142413 A CN03142413 A CN 03142413A CN 1470388 A CN1470388 A CN 147038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absorber
guiding piece
pressing plate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0314241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226146C (zh
Inventor
金光正智
片桐爱彦
v
和田始
羽场佳祐
新谷绿
矶野正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217028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3862008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227291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4106375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230661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000461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4703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47038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26146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26146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65Prevention or detection of nozzle clogging, e.g. cleaning, capping or moistening for nozzles
    • B41J2/16517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 B41J2/1652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by driving a fluid through the nozzles to the outside thereof, e.g. by applying pressure to the inside or vacuum at the outside of the print head
    • B41J2/16523Waste ink transport from caps or spittoons, e.g. by su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21Collecting waste ink; Collector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21Collecting waste ink; Collectors therefor
    • B41J2/1742Open waste ink collectors, e.g. ink receiving from a print head above the collector during borderless prin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Ink Jet (AREA)
  • Separation Of Suspended Particles By Flocculating Agents (AREA)

Abstract

液体喷射头沿第一方向可移动。压板相对着液体喷射头,以支撑物体和限定液体喷射头和物体之间的间隙,其中来自液体喷射头的液滴喷射至所述的物体上。压板形成有槽孔和通孔,其中偏离出物体边缘的液滴设置在所述槽孔中,而所述通孔形成在槽孔的底部且沿第一方向排列。盘件设置在压板的下面,以接收从通孔中滴下的液体。第一液体吸收器设在槽孔中。第二液体吸收器设在盘件中。至少一个液体引导件通过通孔中至少一个通孔延伸,以将第一液体吸收器吸收的液体引导至第二液体吸收器。

Description

废液处理设备及与其合并的液体喷射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体喷射装置,诸如喷墨记录装置,其中所述喷墨装置通过远离记录介质的末端设置墨可以实施所谓的无页边距打印。与诸如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等记录装置不同,所述液体喷射装置包括将代替墨的液体从液体喷射头喷射至喷射液体所要到达的物体上的装置。
背景技术
所述液体喷射头的实例包括:用于制造诸如液晶显示器等滤色镜的着色剂喷射头;用在形成诸如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或者场发射显示器(FED)等电极中的电极材料(导电胶)喷射头;用于制造生物芯片的生物有机物质喷射头;及附加上记录头成为精密移液管的采样喷射头。
喷墨记录装置(以下称为打印机)具有排放墨的喷墨记录头(以下称为记录头)和压板,其中所述压板相对着记录头而设且从下面支撑纸张,以限定记录头和打印表面之间的距离。此外,某些打印机可以实施所谓的无页边距打印,打印出的纸张无页边距(例如,见日本公布专利No.2002-86821A)。
在能够实施无页边距打印的打印机中,槽孔形成在压板的上表面(压板表面)。槽孔包括沿主扫描方向在压板表面上方延伸形成的槽孔和定位在位于纸张末端的部分上的槽孔。例如,当纸张的引导端定位在沿主扫描方向延伸形成的槽孔的上方时,墨也会喷射至处于引导端之外的区域,从而在引导端处实施无页边距打印。换句话说,墨置入槽孔中。
一般,用来吸收墨的墨吸收器(以下称为第一废液吸收器)设在槽孔中。如果不设所述的第一废液吸收器,置入槽孔中的墨有可能变成墨雾而破坏了打印质量,或者有可能粘着在打印机驱动部件上而干扰了正常的打印操作。
多个通孔设在槽孔的底部。置入槽孔的墨先吸入至第一废液吸收器中,然后从通孔滴下。由此,用于接收这样滴下的墨的废液盘设在压板的下面。用于吸收墨的墨吸收器(以下称为第二废液吸收器)以与槽孔相同的方式设在废液盘中。结果,能可靠地保持住储存在废液盘中的墨,而不至于漏至外面。
设置在槽孔中的墨由第一废液吸收器吸收。这样吸收的墨没有完全地滴入到废液盘中。更特别地,根据第一废液吸收器的保持墨特性,部分墨通过通孔滴向废液盘,而其他部分墨保留在第一废液吸收器的下部中。
例如,如果使用者在操作或者搬运打印机时打印机极大地倾斜,在这样的情况下,保持在第一废液吸收器下部的墨集中在压板的末端,并且在最坏的情况下墨有可能溢出槽孔。当发生此类情况时,有可能对打印机的部件(诸如驱动系统或电子系统)造成负面影响,此外墨可能从打印机漏出。
此外,在上述方法中,直到第一废液吸收器中吸收的墨量达到饱和状态时墨才会滴下。由此,大量的墨有可能长时间的保持在第一废液吸收器中。结果,在由于使用者之间搬运而使喷墨记录装置以倾斜的状态被使用的情况下,储存在第一废液吸收器中的墨在某些情况下流到装置外部。在使用容易凝固的墨的情况下,例如特别地使用了颜料型墨,墨有可能在第一废液吸收器中保持较长时间,并且在第一废液吸收器的表面上凝固的墨有可能沉积,从而破坏了第一废液吸收器的吸收能力。
因此,作为喷墨记录装置的另一个结构,第一废液吸收器和第二废液吸收器一体形成(例如,见日本公布专利No.2001-301201A;第7页和图7)。结果,吸收在第一废液吸收器中的墨完全地沿着重力的方向仅在第一废液吸收器中移动,然后由第二废液吸收器保持,从而能够快速地实施墨从第一废液吸收器至第二废液吸收器的移动。这样,可以防止墨从第一废液吸收器中溢出或者凝固。
然而,具有第一废液吸收器和第二废液吸收器一体形成的结构的部件具有传统无法获得的新型结构。由于这个原因,当使用这样的部件时,存在着这样的担忧:喷墨记录装置的设计有可能有显著地变化。还存在着这样的担忧:成本由于设计的变化而有可能增加,生产效率有可能降低。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液体喷射装置,其中处在废液吸收器中的废液可以平滑地到达设在所述装置下部中的废液盘,所述废液吸收器设在槽孔中,所述液体喷射装置不会引起成本增加或者显著的设计变化。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液体喷射装置,该装置包括:
液体喷射头,该液体喷射头沿第一方向可操作移动;
压板,该压板相对着液体喷射头以支撑物体,并限定液体喷射头和所述物体之间的间隙,其中液滴从液体喷射头喷射至所述物体,该压板设有槽孔和通孔,其中从所述物体的边缘偏离出的液滴设置在所述槽孔中,而所述通孔形成在槽孔的底部中且沿第一方向排列;
盘件,该盘件设置在压板下面,以接收通过通孔滴下的液体;
设在槽孔中的第一液体吸收器;
设在盘件中的第二液体吸收器;及
至少一个液体引导件,其通过通孔中至少一个通孔延伸,以将由第一液体吸收器吸收的液体引导至第二液体吸收器。
在这样的结构中,液体几乎不会保持在第一废液吸收器的下部中。在操作或者搬运中液体喷射装置极大地倾斜的情况下,可以消除这样的缺点:保持在第一废液吸收器中的液体聚集在压板的末端,然后溢出至外部。结果,提高了在操作或者搬运过程中的安全性。
优选地,液体引导件是第三液体吸收器,该第三液体吸收器的液体吸收率高于第一液体吸收器的液体吸收率。
在这样的结构中,可以容易且花费不高地获得液体引导件。“高液体吸收率”指毛细管作用相对地显著,从而可以将相同量的液体扩展在更宽的区域中。
这里优选第二液体吸收器的液体吸收率高于第三吸收器的液体吸收率。
在这样的结构中,液体可以可靠地引导至盘件中。
优选地,通孔处于实施液体喷射头的冲洗操作的位置上,其中液体引导件设在所述通孔中。
在液体喷射装置中,实施所谓的冲洗(恢复)操作,从而使液体喷射头的喷嘴口不阻塞,其中在所述的冲洗操作中液体被慢速地喷射。冲洗操作在液体喷射头的主扫描区域(第一扫描方向)的末端附近实施。由此,在实施冲洗操作的位置中,设置了更大量的液体。
因此,根据以上的结构,液体引导件的功能可以更有效地发挥。这样,与墨溢出相关的问题可以更有效地解决。
这里优选实施冲洗操作的位置不设在液体喷射头的靠近位置。
在这样的结构中,即使在电子部件设置在远离位置上的情况下,利用液体引导件的功能液体溢出问题也可以解决,而不用担心电子部件有可能受到不利影响。
优选地,通孔位于相对于第一方向处在倾斜状态的压板的下位置上,其中所述液体引导件在所述通孔中。
压板沿第一方向延伸。在压板设置在液体喷射装置中的某些情况下,压板受部件精度或者组装精度的影响沿第一方向倾斜预定的角度。在这样的结构中,设置在槽孔中的液体将会聚集在下部,从而产生液体溢出问题。
然而,根据以上的结构,液体引导件的功能能够在液体聚集的下侧处发挥。这样,可以可靠地防止液体溢出问题。
优选地,液体引导件为由多孔材料组成的单个部件。
在这样的结构中,由于液体引导件和第二液体吸收器独立设置,所以完全可以使用传统的液体吸收器作为第二液体吸收器。这样,液体喷射装置中的设计就不需要有太多的改变。
优选地,液体引导件为薄片状部件,其中所述薄片状部件具有通过通孔中至少一个通孔而延伸的部分。
在这样的结构中,通过稍微处理传统的液体吸收器就可容易地形成液体引导件,设计上不需要大的改变。这样,可以提高生产效率。
这里优选液体引导件具有这样的尺寸:至少等于液体喷射头沿第一方向的可移动范围。
在这样的结构中,在物体尺寸设置在液体喷射头的可移动范围中的情况下,即使液体偏离出物体的所有边缘,设置的液体也可以可靠地吸收在液体引导件中。结果,液体可以喷射至具有各种形状的目标的所有边缘上。
优选地,液体引导件装至槽孔中,第一液体吸收器层压在液体引导件上。
在这样的结构中,通过将第一液体吸收器和液体引导将的总厚度设置地小于槽孔的深度,可以防止在压板支撑物体时物体与第一液体吸收器接触。结果,可以防止吸持在第一液体吸收器中的液体污染物体。
优选地,斜切掉将要与第二液体吸收器接触的液体引导件的尖端。
在这样的结构中,毛细管作用可以容易地产生在液体引导件和第二液体吸收器之间,使得吸收在液体引导件中液体可以可靠地移至第二液体吸收器。
优选地,液体引导件的液体吸收率与第二液体吸收器的液体吸收率不同。
在这样的结构中,通过将第二液体吸收器的液体吸收率设置地比液体引导件的液体吸收率高,可以将吸收在液体引导件中的液体容易地移至第二液体吸收器。结果,即使使用者之间的搬运使液体喷射装置倾斜时,液体也不会漏出压板。此外,液体停留在液体引导件中的时间缩短了。这样,可以防止液体变干而凝结在液体引导件中。
优选地,第一液体吸收器由具有第一密度的材料构成,液体引导件由具有第二密度的材料构成。
在这样的结构中,例如,第一液体吸收器使用相对低密度的材料,而液体引导件使用相对高密度的材料,这样具有低密度的材料可以吸收由设置在槽孔中的液体产生的雾。这样,可以减少雾的产生。此外,吸收在具有低密度的材料中的液体通过毛细管作用容易地移向具有高密度的材料。结果,液体可以快速地移至液体引导件,从而液体可以更可靠地移至第二液体吸收器。
优选地,压板可支撑具有不同尺寸的多个物体,通孔对应物体的边缘定位。
在这样的结构中,通孔设在频繁排布液体的地方,即液体容易聚集的地方。结果,液体可以有效地移向第二液体吸收器。
优选地,液体喷射装置为喷墨记录装置,其中在喷墨记录装置中,墨滴向着有压板支撑的记录介质喷射。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废液处理设备,包括:
压板,该压板相对着液体喷射装置的液体喷射头以支撑物体,其中液滴从液体喷射头喷射至所述物体,该压板形成有槽孔和通孔,其中从所述物体的边缘偏离出的液滴设置在所述槽孔中,而所述通孔形成在槽孔的底部中;
盘件,该盘件设置在压板下面,以接收通过通孔滴下的液体;
设在槽孔中的第一液体吸收器;
设在盘件中的第二液体吸收器;
液体引导件,该液体引导件通过通孔延伸,以将由第一液体吸收器吸收的液体引导至第二液体吸收器;及
引导件,该引导件调整液体引导件的姿态和位置。
在这样的结构中,从液体喷射头设置在槽孔中的液体几乎不会保持在第一废液吸收器的下部中。换句话说,将液体从第一废液吸收器平滑地引导至第二废液吸收器。即使在操作或者搬运中液体喷射装置极大地倾斜的情况下,也不用担心停留在第一废液吸收器底部的液体聚集在压板的末端并溢出至外部。这样,维持了在操作或者搬运过程中的安全性。
此外,在没有由装配中的振动或者搬运时产生的振动引起的改变的情况下,可以统一地确定液体引导件的姿势和位置。结果,第一废液吸收器和第二废液吸收器通过液体引导件彼此可以可靠地连接。这样,总是可以将液体从第一废液吸收器引导至第二废液吸收器。
优选地,引导件是薄片件,该薄片件形成有缝隙,液体引导件通过所述缝隙延伸。
在这样的结构中,不用花费很多就可获得引导件的调整功能,且引导件的结构简单。
这里优选薄片件由弹性树脂材料构成,从而可以容易地实施引导件的操作。
优选地,薄片件没有形成缝隙的部分相对着液体喷射装置的电子单元。
在电子单元设在压板的附近的情况下,当被液体弄湿的液体引导件与电子单元接触时,电子单元的性能有可能会被破坏。
然而,根据以上结构,可以用引导件的非缝隙部分保护电子单元不与液体引导件接触。这样,不用担心电子单元的性能会被破坏。
优选地,废液处理设备进一步包括盖件,在保持引导件的同时,所述盖件覆盖盘件的上部。
在这样的结构中,可以更可靠地保持液体引导件的姿态和位置。
优选地,液体引导件与第一液体吸收器一体形成。
与液体引导件和第一废液吸收器独立构成的情况相比,可以以低成本获得液体引导件。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废液处理设备,包括:
压板,该压板相对着液体喷射装置的液体喷射头以支撑物体,其中液滴从液体喷射头喷射至所述物体,该压板形成有槽孔和通孔,其中从所述物体的边缘偏离出的液滴设置在所述槽孔中,而所述通孔形成在槽孔的底部中;
盘件,该盘件设置在压板下面,以接收通过通孔滴下的液体;
设在槽孔中的第一液体吸收器;
设在盘件中的第二液体吸收器;及
液体引导件,该液体引导件通过通孔延伸,以将由第一液体吸收器吸收的液体引导至第二液体吸收器,液体引导件与第一液体吸收器一体形成。
在这样的结构中,从液体喷射头设置在槽孔中的液体几乎不会保持在第一废液吸收器的下部中。换句话说,将液体从第一废液吸收器平滑地引导至第二废液吸收器。即使在操作或者搬运中液体喷射装置极大地倾斜的情况下,也不用担心停留在第一废液吸收器底部的液体聚集在压板的末端并溢出至外部。这样,维持了在操作或者搬运过程中的安全性。
此外,与液体引导件和第一废液吸收器独立构成的情况相比,可以以低成本获得液体引导件。
优选地,第一液体吸收器和液体引导件由多孔软材料构成。
在这样的结构中,可以花费不高地获得第一废液吸收器和液体引导件,且可以提高液体吸收率。这样,从液体喷射头喷射出的液体可以被可靠地吸收,从而可以将液体从第一废液吸收器可靠地引导至第二废液吸收器。
优选地,第二液体吸收器的液体吸收率高于第一液体吸收器和液体引导件的液体吸收率。
在这样的结构中,可以将液体吸收率增至这样的程度:第二废液吸收器可将液体从第一废液吸收器和液体引导件中吸取出来。这样,可以将液体从第一废液吸收器更可靠地引导至第二废液吸收器。
优选地,槽孔内表面的第一部分和通孔内表面的第二部分彼此平接,液体引导件沿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延伸。
在这样的结构中,即使当液体喷射装置倾斜时,聚集在槽孔下部的液体平滑地流至盘件。这样,在操作或者搬运过程中,可以可靠地保持安全性。
这里优选:至少多于一个的通孔中安置有沿液体喷射头移动方向的通孔;及液体引导件设在每个通孔中。
在这样的结构中,即使在安置了液体喷射装置且该装置以水平状态使用的情况下,也可以更平滑地将设在槽孔中的液体引导至盘件。
优选地,液体引导件可变形地连接至第一液体吸收器。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液体喷射装置,该装置包括以上的废液处理设备,其中设置压板,从而限定液体喷射头和物体之间的间隙。
附图说明
参考附图,通过对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以上目的和优点将变得明显,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喷墨式打印机的外观透视图;
图2是图1中喷墨式打印机的记录部分的剖面侧视图;
图3是在图1的喷墨式打印机中的压板的外观透视图;
图4是压板的平面视图;
图5是图1中喷墨式打印机的主要部分的横截面视图;
图6是图1的喷墨式打印机中压板主要部分和废液盘的纵向剖面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喷墨式打印机的外观透视图;
图8是图7的喷墨式打印机中记录部分的平面视图,示出实施对于纸张引导端的无页边距打印的情况;
图9是图7的喷墨式打印机中记录部分的剖面侧视图,示出实施对于纸张引导端的无页边距打印的情况;
图10是图7的喷墨式打印机中记录部分的平面视图,示出实施对于纸张末端的无页边距打印的情况;
图11是图7的喷墨式打印机中记录部分的剖面侧视图,示出对于纸张末端的无页边距打印的情况;
图12是图7中喷墨式打印机的主要部分的外观透视图;
图13是图7中喷墨式打印机的主要部分的放大透视图;
图14是图7中喷墨式打印机的主要部分的剖面侧视图;
图15是图7的喷墨式打印机中压板和废液吸收器的外观的分解透视图;
图16是图7的喷墨式打印机中压板的放大剖面图;
图17是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喷墨式打印机的外观的部分破坏透视图;
图18是图17中喷墨式打印机的主要部分的横截面视图;
图19是图17的喷墨式打印机中压板和废液吸收器的分解透视图;及
图20是图17的喷墨式打印机中的压板的平面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图1至6描述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
图1中,作为液体喷射装置的喷墨打印机100(以下称为“打印机”)包括供纸器1,该供纸器1将最上面的一页纸张向着设在托架3下面的喷墨记录头8(以下称为“记录头”:见图2)供给,并在喷墨记录头8处实施记录,在实施记录后纸张排至纸张排放堆叠器5,其中所述纸张堆叠放置在所述供纸器1上。
托架3安装有墨盒4,该墨盒4将墨供至记录头8。此外,托架3插入设在侧架6a和6b之间的托架引导轴7中,且由托架引导轴7沿主扫描的方向引导,其中所述侧架6a和6b构成打印机100的基件。托架3由未示出的驱动件驱动沿主扫描的方向往复运动。
图1中,右下侧定义为“靠近位置”,左上侧定义为“远离位置”。当托架3处在靠近位置时,记录头8可以主要从事诸如遮盖或者清洁等的维护操作。当托架3处在远离位置上时,为了实施墨的空转喷射(idleinjection),记录头8可以主要执行所谓的冲洗操作,这样在喷嘴阵列9的喷嘴口中的墨不阻塞。
接着,将参考图2描述打印机100的记录部分的结构。在图2中,传送辊子2由传送驱动辊子2a和传送从动辊子2b构成,其中所述传送驱动辊子2a旋转,而所述传送从动辊子2b由与传送驱动辊子2a接触时的压力驱动,由供纸器1从上游(图2中的右侧)进给的纸张S夹在传送驱动辊子2a和传送从动辊子2b之间,并被传送至设在记录头8下面的部分。
用来喷射墨的喷嘴阵列9设在记录头8上。传送至记录头8的下部的纸张S接受记录操作,其中所述记录操作的实施为:从喷嘴阵列9喷射墨。这时,压板10从下面支撑纸张S,其中所述压板10相对着记录头8而设,从而限定了从喷嘴阵列9至纸张S的距离(纸张间隙)。
更特别地,色带11a和11b形成在压板10的上部中,纸张S由色带11a和11b从下面支撑。沿主扫描方向延伸的槽孔12a和12b分别形成在色带11b的上游和下游中。从纸张S的引导端和尾端偏离出的墨设置在槽孔12a和12b中,以便在纸张S的引导端和尾端实施无页边距打印。更特别地,当纸张S的引导端位于槽孔12b的上方时,喷嘴阵列9的9b部分受驱动将墨喷射至从纸张S的引导端偏离出的部分上,从而在引导端实施了无页边距打印。这时,从纸张S的引导端偏离出的墨设在槽孔12b中。当纸张S的尾端处于槽孔12a的上方时,同样地,喷嘴阵列9的9a部分受驱动将墨喷射至从纸张S的尾端偏离出的部分上,从而在尾端实施了无页边距打印。
槽孔12a和12b设有第一废液吸收器17(见图1和6),为了使图2简单没有在图2中示出第一废液吸收器17。包括有第一废液吸收器17的压板10的结构将在以后详细的描述。
其次,旋转的纸张排出辊子53设在压板10的下游。纸张排出辊子53由纸张排出驱动辊子53a和纸张排出从动辊子53b构成,其中所述纸张排出驱动辊子53a旋转,而纸张排出从动辊子53b通过与纸张排出驱动辊子53a的接触而受驱动。由记录头8记录的纸张S夹在纸张排出驱动辊子53a和纸张排出从动辊子53b之间,且传送至排出纸张堆叠器5的下部。
下面将参考图3至6描述压板10的结构。
如图3和4中所示,压板10沿主扫描方向(纸张宽度方向)具有伸长的形状,多个色带11a和11b沿主扫描方向以预定的间隔形成在压板10的上表面上。槽孔12a和12b形成在色带11b的上游和下游,从而使槽孔12a和12b沿压板10的主扫描方向延伸。
槽孔12a和12b用于上述的纸张引导端和尾端的无页边距打印,用来在纸张的左右端实施无页边距打印的槽孔形成在图3中标记“a”至“g”指示出的位置中,从而使所述的槽孔定位在对应纸张宽度的位置中。更特别地,凹槽形成在两个相邻色带11b之间用标记“a”至“g”示出的位置中。
形成在位置“a”中的槽孔位于最靠近位置上,纸张在靠近位置上的末端通过形成在位置“a”中的槽孔,其中所述纸张具有所有的尺寸。形成在位置“b”至“g”的槽孔位于纸张的远离位置,位置“b”至“g”对应纸张的远离位置上的末端形成,其中所述纸张具有各种尺寸。在实施纸张左右端的无页边距打印中,墨设置在形成在位置“a”上的槽孔中及形成在位置“b”至“g”上的任何一个槽孔中。结果,在纸张的左右端实施了无页边距打印。
在图3和4中,为了简化附图没有示出第一废液吸收器17。形成在压板10中的所有槽孔设有第一废液吸收器17,这些第一废液吸收器17将所述槽孔填充。
图4中标记13a、13b、13c、13d和13g(以下称为通孔13)示出的通孔形成在部分槽孔的底部中,其中所述部分槽孔设在位置“a”至“g”中。通孔13形成在槽孔的底部中,其中所述槽孔形成在“a”、“b”、“c”、“d”和“g”示出的位置中。结果,设置在压板10中的墨从通孔13向下滴。
如图5所示,从通孔13滴下的墨储存在设在压板10下部中的废液盘15(在打印机100中的位置安排示出在图1中)中。废液盘15大致为盒形,所述废液盘15包括用来吸收墨且填充废液盘15的第二废液吸收器16。由此,从通孔13滴下的墨储存在废液盘15中并由第二废液吸收器16可靠地保持在废液盘15中,即使打印机100倾斜,墨也不容易溢出到外面。
如图6所示,第一废液吸收器17设在形成在压板10上的槽孔12a、12b中。第一废液吸收器17可以由任何具有高吸墨率和高抗墨性的材料形成。例如,可以使用诸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丙稀或者人造纤维等合成纤维,可以使用由浆形成的毛毡材料或者诸如海绵等多孔材料。以下将描述的第二废液吸收器16和第三废液吸收器14与此相同。在实施例中,海绵(例如,由BRIGESTONE公司制造的商标名为“Ever Light”的海绵)用作第一废液吸收器17。设置在压板10中的墨首先被该第一废液吸收器17吸收。
第三废液吸收器14设在废液吸收器17的下面。第三废液吸收器14仅设在形成在“g”位置上的槽孔中,如图6所示,即形成在压板10(见图5)中的最远离位置上的槽孔,第三废液吸收器14通过通孔13g向下垂悬。换句话说,第三废液吸收器14既与第一废液吸收器17的底部接触又与第二废液吸收器16的顶部接触。在实施例中,多孔件“Belleater”(Kanebo有限公司的商标名)用作第三废液吸收器14。此外,在实施例中,非机织物(例如,由OJI QUINOCROSS有限公司制造)用作设在废液盘15中的第二废液吸收器16。
第一废液吸收器17、第二废液吸收器16和第三废液吸收器14的吸墨率按照第一废液吸收器17、第三废液吸收器14和第二废液吸收器16的顺序逐级增加。
下面将描述如上述构造的第一至第三废液吸收器的功能和优点。设置在形成在压板10中的槽孔中的墨首先吸入第一废液吸收器17中。这样吸收的所有的墨不是很快从通孔13滴至废液盘15中。更特别地,部分墨从通孔13滴向废液盘15,然后吸收在第二废液吸收器16中,另一部分墨由于第一废液吸收器17的保持墨特性而被保持在第一废液吸收器17的下部。
例如,当打印机100在使用者操作或者搬运的情况下极大地倾斜时,保持在第一废液吸收器17下部中的墨将积聚在压板10的末端部分(例如,图6示出的在最远离位置上的槽孔),在最坏的情况下,所述的墨有可能溢出至压板10的外部。当发生这种现象时,打印机100的部件(例如,驱动系统或者电子系统)有可能受到不利影响,此外,墨有可能漏出至打印机100之外。
因此,形成在最远位置上的槽孔中的通孔13g设有第三废液吸收器14,如图6中所示。第三废液吸收器14的吸墨率高于第一废液吸收器17的吸墨率。由此,第三废液吸收器14用作废液引导件,以将墨从第一废液吸收器17的下部引导至第二废液吸收器16。第二废液吸收器16的吸墨率高于第三废液吸收器14的吸墨率。因此,墨平滑地从第三废液吸收器14传递至第二废液吸收器16。
由此,如上所述,墨很难保持在第一废液吸收器17中。结果,有可能消除如下的缺点:墨聚集在压板10的末端,且当打印机100倾斜时墨溢出到外部。这样有可能提高操作或者搬运时的安全性。
特别地,在根据实施例的打印机100中,由于将设置第三废液吸收器14的远离位置处作为记录头8的冲洗位置,所以墨设置在这样的位置上:所述位置在沿主扫描方向伸长的压板10中最显著。结果,仍然能够更多地增强废液引导件的优点。同时,在实施例中,第三废液吸收器14不是设在所有沿主扫描方向定位的通孔13(13a、13b、13c和13g)中,而是仅设在最有效的位置中。结果,可以防止增加成本。然而,显然第三废液吸收器14可以设在所有的通孔13中,以将墨可靠地引导至废液盘15。
另外,在压板10设在打印机100中的某些情况下,靠近位置和远离位置中任一位置依赖于部件的精度或者组件的精度而倾斜。在这些情况中,墨密集地聚集在下位置上,致使易于发生如上所述的溢出。因此,在这些情况中,第三废液吸收器14设在下位置上的通孔13中,以便能够更可靠地消除这样的缺点:墨如上所述溢出。
其次,参考附图7至11,将描述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作为喷墨记录装置的喷墨打印机200(以下称为“打印机”)。
打印机200包括在装置后部(图7中的左上部)未详细示出的供纸器,所述供纸器将单页打印纸一张接一张地进给至记录部分(见图9)。此外,供纸器包括滚动纸张保持器228,使得滚动纸张R可以自由地旋转。在实施例中,可以由供纸器进给的介质通称为纸张S。
设在供纸器的下游上的记录部分包括具有传送驱动辊子201a和传送从动辊子201b的传送辊子,如图9所述。传送驱动辊子201a由未示出的驱动电动机驱动旋转,传送从动辊子201b由与传送驱动辊子201a接触产生的压力驱动旋转。传送辊子的传送驱动辊子201a和传送从动辊子201b将由供纸器沿传送方向(图9的左侧)从上游进给的纸张S夹住,然后在夹持状态下传送驱动辊子201a旋转,使得纸张S传送至(精确地进给)设在喷墨记录头(以下称为“记录头”)207下面的位置。
记录头207设置在托架209的底部,如图7所示。托架209安装有墨盒,所述墨盒将墨供给至记录头207。托架209插入托架引导轴226中,并由未示出的驱动电动机驱动,从而使托架209沿记录头207的主扫描方向(图7中箭头X的方向)往复运动,其中所述托架引导轴226沿与主扫描方向平行的方向延伸。
返回至图9,记录头207具有喷嘴阵列208,其中墨从所述喷嘴阵列208中喷出。传送至记录头207下部的纸张S接受来自记录头207的喷墨操作以实施打印。这时,纸张S由压板203从下面支撑,其中所述压板203相对着记录头207而设,从而限定了与喷嘴阵列208(纸张间隙)的距离。
参考图8至11将描述实施在纸张S上的无页边距打印。在图8中,压板203沿主扫描方向(图8中的横向)伸长,色带204、205和206形成在压板表面(压板203的上表面:与记录头207相对的表面)上,从而使得色带204、205和206沿传送方向(辅扫描方向)伸展且沿主扫描方向以预定的间隔排列,如图8所示。
此外,沿主扫描方向延伸的两个槽孔210和211形成在压板203的压板表面,如图8所示,另外,方槽孔212至216(见图15)形成在定位在纸张S的侧边缘的部分中。槽孔210和211自记录头207起具有预定的深度,如图9所示。此外,槽孔212至216形成有与槽孔210和211的深度大致相同的深度。用于吸收墨滴的废液吸收器设在槽孔210至216中,以下将详细描述。
槽孔210、211和212至216用来将墨(液体)分布开,以无页边距地打印纸张S的四个部分,从喷嘴阵列208喷出的墨滴设置在槽孔212至216中。例如,在对纸张S的引导端进行无页边距打印中,当纸张S的引导端沿传送方向到达定位在下游上的槽孔211的上部时,如图8和9所示,只有喷嘴阵列208的208b部分受驱动将墨滴喷射至纸张S上。结果,从纸张S的引导端偏离出的墨滴设在槽孔211中。由此,可以防止墨滴污染压板表面。
另一方面,在对纸张S的尾端进行无页边距打印中,当纸张S的尾端沿传送方向到达定位在上游上的槽孔210的上部时,如图10和11所示,只有喷嘴阵列208的208a部分受驱动将墨喷射至纸张S上。结果,从纸张S的尾端偏离出的墨滴设在槽孔210中。由此,可以防止墨污染压板表面。
在纸张S的两侧端上的无页边距打印中,槽孔212至216实现相同的功能。更特别地,在图8和10中虚线示出的纸张S中,从纸张S两侧端偏离出的墨滴设在槽孔212和槽孔216中。此外,如图15中所示,槽孔212至216沿主扫描方向以预定的间隔定位设置。更特别地,槽孔212设在这样的位置中:具有所有尺寸的纸张P的侧端中的一个侧端通过所述位置,槽孔213至216设在这些位置中:具有预定尺寸的纸张P(例如,A4尺寸、明信片尺寸和宽度为89mm的L型照片尺寸)的侧端中的另一个侧端通过所述位置。由此,可以在预定纸张尺寸上实施四个侧边的无页边距打印。
包括纸张排出驱动辊子202a和纸张排出从动辊子202b的纸张排出辊子设在压板203的下游,如图9所示。纸张排出驱动辊子202a设在辊子轴202c上,并由驱动电动机(未示出)驱动旋转,使得纸张排出驱动辊子202a沿纸张S的横向定位,纸张排出从动辊子202b根据纸张排出从动辊子202b与纸张排出驱动辊子202a接触时产生的旋转而旋转。纸张排出驱动辊子202a和纸张排出从动辊子202b将纸张S夹住,纸张排出驱动辊子202a旋转驱动,以便将打印的纸张S排向排出纸张堆叠器225(图7)。
随后,参考图12至16,将会详细描述用来处理通过无页边距打印设置在压板203中的墨滴的废液处理设备。
废液处理设备具有图15所示的第一废液吸收器、图13所示的废液盘222和第二废液吸收器224、液体引导件230a和引导件223。
在图15中,第一废液吸收器230填充在槽孔210至216中,以首先吸收设置在槽孔210至216中的墨滴,其中所述槽孔210至216形成在压板203中。第一废液吸收器230可以由具有高吸墨率和高抗墨性的任何材料形成。例如,可以使用诸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丙稀或者人造纤维等合成纤维,可以使用由浆形成的毛毡材料或者诸如海绵等多孔材料。以下将描述的第二废液吸收器224与此相同。在实施例中,泡沫软材料(所谓的海绵材料:例如,由BRIGESTONE公司制造的商标名为“Ever Light”的海绵)用作第一废液吸收器230。
第一废液吸收器230设有多个孔230c,以保持与形成在压板203上的色带205远离。结果,所有槽孔210至216可以用单个且一体形成的第一废液吸收器230填充。此外,第一废液吸收器230形成有多个用作废液引导件的舌片部分230b,以下将要描述所述的舌片部分230b。
如图15所示,每个舌片部分230b通过连接部分230d沿主扫描方向伸展形成。各个连接部分230d形成在第一废液吸收器230的两个末端和从第一废液吸收器230的纵向中心部分移至靠近位置(图15中的右侧)的部分上。当第一废液吸收器230设在槽孔210至216中时,连接部分230d首先拧曲,使舌片部分230b向下延伸设置。接着,舌片部分230b插入分别续接槽孔212、213和216而延伸的通孔217、218和220。这样使所述舌片部分230b从压板203向下垂悬。
另一方面,沿主扫描方向伸长且具有大致盒形的废液盘222设在压板203下面,如图13所示,第二废液吸收器224无间隙地填充在废液盘222中。第二废液吸收器224可以由任何具有高吸墨率和高抗墨性的材料形成,在实施例中使用了非机织物(例如,由OJI QUINOCROSS有限公司制造)。从压板203向下垂悬的液体引导件230b的下端与设在废液盘222(见图14)的第二废液吸收器224的上表面保持接触。
设置在压板203的槽孔210至216中的墨滴首先吸收在设在槽孔210至216中的第一废液吸收器230中,然后进入至第一废液吸收器230的底部,接着通过形成在压板203中的通孔217、218、219和220,然后被吸收在设在其下的第二废液吸收器224中。
例如,在不设废液引导件230b的情况下,墨滴不能平滑地从第一废液吸收器230进入至第二废液吸收器224,使得墨滴容易停留在第一废液吸收器230的底部。更特别地,虽然第一废液吸收器230具有高吸墨率,但它也容易保持吸收的墨滴,使得墨滴停留在第一废液吸收器230的底部中。
例如,当在使用者操作或者搬运的情况下打印机200极大地倾斜时,保持在第一废液吸收器230的下部中的墨滴将会聚集在槽孔210和211的末端,更特别地,所述墨滴将会聚集在图15所示的槽孔212或者216中。在最坏的情况中,墨滴可能会溢出至压板203的外部。如果发生这样的现象,打印机200的部件(例如,驱动系统或者电子系统)可能受到不利影响,此外,墨可能会漏出打印机200,结果污染了打印机200的外观。
因此,在实施例中,废液引导件230b从通孔217、218和220向下垂悬,使得废液引导件230b的下端与第二废液吸收器224的上表面接触,如图13和14所示。在这种情况中,第二废液吸收器224的液体吸收率作用在废液引导件230b和第一废液吸收器230上。结果,墨滴不会停留在第一废液吸收器230的底部中,而是平滑地进入至第二废液吸收器224。
换句话说,为了使墨从槽孔210至216通过通孔217、218和220到达至第二废液吸收器224的上表面,设置废液引导件230b,从而将第一废液吸收器230连接至第二废液吸收器224,以平滑地将墨滴从第一废液吸收器引导至第二废液吸收器224。在操作或者搬运中打印机200极大地倾斜的情况中,可以消除这样的缺点:停留在第一废液吸收器230底部的墨滴聚集在压板203的末端且溢出至外部。这样,在操作或者搬运期间可以保持安全性。
在压板203以这样的方式设在打印机200中的情况下:靠近位置和远离位置中任一位置依赖于部件的精度或者组件的精度而倾斜,墨聚集在下位置,使得墨如上所述容易溢出。在这种情况中,根据实施例,墨滴平滑地吸入在下部中的第二废液吸收器224中。结果,上述的墨溢出的问题可靠地得到解决。
在实施例中,以下将描述进一步使用的具有优点的这种结构。在实施例中,第二废液吸收器224的上表面和压板203的底部之间的高度差(图14中的间隔“a”)大致为40到50mm。由此废液引导件230b从通孔217、218和220向下垂悬且如图14所示几乎为直的。结果,通过废液引导件230b的墨形成长的水柱,使得用来将停留在第一废液吸收器230底部中的墨滴引导至第二废液吸收器224的力,即吸力更多地增加。由此,在实施例中,可以更可靠地将墨从第一废液吸收器230引导至第二废液吸收器224。
废液引导件230b与第一废液吸收器230一体形成。与废液引导件230b和第二废液吸收器230独立构成的情况相比,废液引导件230b的制造成本可以很低。
在实施例中,第二废液吸收器224的液体吸收率设置地比第一废液吸收器230和废液引导件230b的高。结果,可以将力增至这样的程度:第二废液吸收器224将液体从第一废液吸收器230和废液引导件230b中吸取。由此,仍可以可靠地将液体从第一废液吸收器230引导至第二废液吸收器224。“高液体吸收率”指第二废液吸收器224的毛细管作用比第一废液吸收器230和废液引导件230b的毛细管作用更显著,可以在更宽的范围中吸入相同量的液体。
通孔217和220设在沿主扫描方向延伸的槽孔210和211的两个末端上。通孔217和220的间隔壁表面与槽孔210和211的两个末端的侧壁(槽孔212和210的侧壁)平齐,废液引导件230b沿着槽孔210和211的两个末端的侧壁(槽孔212和216的侧壁)到达第二废液吸收器224的上表面,通孔217和220的间隔壁表面连接至所述侧壁。作为典型实例,图16示出槽孔216和通孔220的剖视图。
如该图所示,槽孔216的侧壁216a和通孔220的侧壁220a彼此平齐。废液引导件230b沿侧壁216a和侧壁220a(在图16中没有示出)向下垂悬。换句话说,在打印机200以这样的方式极大地倾斜的情况下:槽孔216在下面,墨将会聚集在槽孔216中。这时,例如,如果通孔220的侧壁220a定位在比槽孔216的侧壁216a(图16中的右侧)高的部分,则会形成以侧壁216a为底部的墨停留部分。结果,墨有可能从停留部分溢出。
当打印机200以这样的方式倾斜时,为了消除墨停留部分,通孔220的侧壁220a与槽孔216的侧壁216a平齐,废液引导件230b设在相同的部分。结果,可以可靠地解决上述墨溢出的问题。此外,在实施例中,第一废液吸收器230的末端表面能够可靠地与槽孔216(未示出)的侧壁216a接触。结果,将墨以相同的方式平滑地引导向下。
除了在压板203的两纵向末端上设有通孔217和220之外,压板203在从纵向中心部稍微移向靠近位置的位置中设有通孔218和219,废液引导件230b设在通孔218中。结果,在打印机200水平安装且倾斜使用的情况下,仍然可以更平滑地将设置在槽孔210至216中的墨滴引导至第二废液吸收器224(废液盘222)。
如图13和14所示,引导件223设在压板203的下面。将透明和柔性纸张材料弯成从侧面看去呈大致的V形就形成引导件223,如图14所示,该引导件223具有与压板203相同的沿主扫描方向伸长的形状。引导件223的上端固定在压板203上。
如图13所示的沿垂直方向伸展的多个缝隙223a沿压板203的纵向方向(主扫描方向)以预定的间隔形成在前面(图14的右侧)的侧壁上。每个缝隙223a形成的位置大致与从压板203向下垂悬的废液引导件230b设置的位置相同,使得废液引导件230b通过缝隙223a插入至第二废液吸收器224的上表面,如图13所示。
由此,每个缝隙223a将向下垂悬的每个废液引导件的姿态和位置约束住。结果,在没有组装引起的变化和运输产生的振动的影响下,每个废液引导件230b的姿态和位置不改变,没有变化地被设定。
更特别地,废液引导件230b的下端与第二废液吸收器224的上表面接触,以便将墨从第一废液吸收器230引导至第二废液吸收器224。例如,如果由于组装引起的变化或者运输产生的振动而使废液引导件230b的下端不与第二废液吸收器224的上表面接触,则不能获得上述的优点。然而,每个废液引导件230b的姿势和位置由引导件223(缝隙223a)约束。结果,可以总是可靠地将墨从第一废液吸收器230引导至第二废液吸收器224。
如图13和14所述,电子单元227设在引导件223的后面。电子单元227由具有电磁屏蔽特性的罩形成。当被墨滴弄湿的液体引导件230b与电子单元227接触时,墨滴有可能进入电子单元227中,结果损坏了电子单元227的电气属性。然而,缝隙223a仅形成在纸张材料前面的壁表面上而不形成在后面(图14的左侧)的壁表面上,其中所述纸张材料弯曲为大致的V形。结果,废液引导件230b不与电子单元227接触。这样,电子单元227的电气属性不会破坏。
此外,用来盖废液盘222的上部的盖件221设在引导件223的前面,如图12和14所示。因此,调整了引导件223的向前移动量,从而可以更可靠地保持废液引导件230b的姿态和位置。
接着将参考图17至20描述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如图17所示,作为液体喷射装置的喷墨打印机311包括打印机主体312和设在打印机主体312后面的供纸器312a。堆叠在供纸器312a上的纸张S一张接一张地进给到打印机主体312中。
打印机主体312包括具有大致长方体形状的盒313,托架引导轴314设在盒313的左右侧板313a和313b之间。托架315可滑动地支撑在托架引导轴314上。托架315通过定时带317连接至托架电动机316,并沿图1中箭头的方向,即,主扫描的方向由托架电动机316的驱动操作驱动。
此外,用来储存墨(液体)的墨盒318可拆卸地连接至托架315的上面,作为液体喷射头的记录头319设在托架315的下面,其中所述记录头319用来接收来自墨盒318的墨。记录头319包括由压电振动器(未示出)形成的喷嘴驱动件,且记录头319基于喷嘴驱动件的振动作用将墨滴自喷嘴形成表面(未示出)喷出。
此外,如图17和18所示,压板321与托架引导轴314平行且设在引导头319被扫描部分的下面。由供纸器312a进给的纸张S被引导至压板321上,并由纸张进给件(未示出)沿辅扫描方向传送,其中所述辅扫描方向与托架315的扫描方向相垂直,墨从压板321上方的记录头319中喷射,从而将字符和图像打印在纸张S上。
如图18所示,压板321由为板形基件的压板基件322、第一液体吸收器324及第三液体吸收器323构成。更特别地,如图19和20所示,压板基件322由树脂形成,且在上表面322a上形成有具有大致长方体形状的凹入部分326。凹入部分326的尺寸这样设置:包括记录头319沿主扫描方向上的可移动范围。
多个圆柱形凸起部分327和多个长方体形凸起部分328从凹入部分326的底部表面326A向上突起。圆柱形凸起部分327的上表面327a和长方体形凸起部分328的上表面328a的高度与压板基件322的上表面322a一致。此外,两个或者三个半球形部分329设在每个长方体形凸起部分328的上表面328a。由此,在压板基件322中,半球形部分329的上端位于最高的位置。
此外,压板基件322包括通孔331,所述通孔331具有大致的矩形截面,以透过凹入部分326的底部表面326a。三个通孔331沿主扫描方向排列,如图18所示。
根据本实施例的打印机311可以实施无页边距打印。在图18中,形成在最右侧的通孔331设置在这样的位置上:当实施无页边距打印时,接收从纸张S的右边缘偏离出的多余墨。此外,另外两个通孔设在这样的位置上:当具有诸如A4尺寸或者明信片尺寸等额定尺寸的纸张S引导至压板321上时,接收从纸张S的左边缘偏离出的多余墨。图18所示的纸张S具有A4的尺寸,纸张S的页边与最左边的通孔331重叠。压板基件322的结构使用了传统结构。
第三液体吸收器323由具有大的吸力的多孔材料形成,且沿平面方向有与压板基件322的凹入部分326大体一致的外部形状。此外,厚度大约为压板基件322的凹入部分326的整个深度的四分之一。如图20所示,第三吸收器323在这样的位置上具有开口部分333:与压板基件322的圆柱形凸起部分327和长方体形凸起部分328重叠。上述的结构使用了传统的结构。
此外,除了具有所述传统结构外,第三液体吸收器323在这样的位置上新设有多个舌片部分(废液引导件)335:与设在压板基件322中的三个通孔331重叠。在第三液体吸收器323中设置U形缝隙,然后向下弯曲缝隙内部的部分,这样就形成每个舌片335。
此外,相对托架315的扫描方向斜切掉每个舌片部分335的尖端335a。
第三液体吸收器323在凹入部分326中与凸起部分327和328配合,其中所述凸起部分327和328穿过开口部分333。此外,在凹入部分326中的配合状态下(见图18),第三液体吸收器323使每个舌片部分335通过压板基件322的每个通孔331向下垂悬。
第一液体吸收器324由密度比第三吸收器323的密度低的多孔材料形成,且沿平面方向有与压板基件322的凹入部分326大体一致的外部形状。此外,厚度大约为压板基件322的凹入部分326的整个深度的四分之三。第一吸收器324在这样的位置上具有开口部分337:与压板基件322的圆柱形凸起部分327和长方体形凸起部分328重叠。第一液体吸收器324在凹入部分326配合且以这样的状态叠放在第三液体吸收器323上:凸起部分327和328穿过开口部分337。
由此,在压板基件322的凹入部分中顺序装配第三液体吸收器323和第一液体吸收器324,从而构成压板321。在这种情况下,如图18所示,压板基件322的上表面定位在与第一液体吸收器324的上表面324a大致相同的水平位置上。结果,只有形成在压板基件322的长方体形凸起部分328上的半球形部分329从压板321的上表面凸起,引导至压板321上的纸张S由半球形部分329支撑,以形成与记录头319之间的预定纸张间隙。
此外,如图17所示,打印机311包括在非打印区域(靠近位置)中的压盖件341。压盖件341包括擦抹件342、盖343、连接至盖343的吸管344及设在吸管344的中间的吸泵345,如图18所示。
擦抹件342设在盖343的打印区域上,且用来在需要的时候打扫和清洁记录头319的喷嘴形成表面。盖343用来密封移动至托架315的记录头319的喷嘴形成表面,防止在打印机311停用期间记录头319的喷嘴形成表面变干。
此外,吸泵345可以通过吸管344将负压作用在密封喷嘴形成表面的盖343中,从而将墨从喷嘴口吸出,从而实施了清洁,恢复了记录头319的喷墨能力。
此外,打印机311包括在盒313中下底部上的废液箱346,所述废液箱346的上面开口。由多孔材料形成的多个第二废液吸收器347堆叠在废液箱346中。压盖件341的吸管344的末端定位在废液箱346中,清洁期间产生的墨进给至废液箱346中,且被吸收保持在第二废液吸收器347中。废液箱346和第二废液吸收器347就位于压板321的下面,此外所述废液箱346和第二废液吸收器347具有这样的尺寸:包括沿压板321的纵向的整个区域。
压板321和废液箱346之间的距离以这样的方式设置:第三吸收器323的每个舌片部分335与第二废液吸收器347的上表面接触。此外,第二废液吸收器347的吸收率比第三废液吸收器323的高,使得吸收在第三废液吸收器323中的液体通过舌片部分335可以容易地移至第二废液吸收器347。
由此,通过以上结构,在打印机311中实施将垂直和横向页边距设为零的无页边距打印的情况下,喷射至从纸张S的边缘偏离出的部分上的墨滴飞向压板321的第一液体吸收器324。第一液体吸收器324将墨滴捕获并吸收,然后墨滴移向设在下面的第三液体吸收器323,其中所述第三液体吸收器323具有高的吸收率。
第一液体吸收器324由具有相对较低密度的多孔材料形成。这样,墨快速地移至第三液体吸收器323,从而最大可能地抑制了在第一液体吸收器324的表面附近处墨雾的产生。
移至第三液体吸收器323的墨通过第三液体吸收器323的舌片部分335移至第二废液吸收器347。每个舌片部分335设在与压板基件322的通孔331重叠的位置,即压板321中从纸张S左边缘和右边缘偏离出的墨会集的位置。由此,墨容易聚集在舌片部分335中,从而能容易地移至第二废液吸收器347。然后,墨保持在具有高的保持水特性的第二废液吸收器347中,即使由于使用者之间的搬运而错误地倾斜了打印机311,墨也不容易流出到外部。
在实施例中,通孔331设在压板321的压板基件321上,以插入舌片部分335,且使舌片部分335与第二废液吸收器347接触。
由此,来自记录头319且超出纸张S的墨吸入舌片部分335,并通过通孔331吸入第二废液吸收器347中。结果,墨通过舌片部分335快速地移至第二废液吸收器347,从而缩短了墨在压板321上停留的时间。在不设舌片部分335的情况下,墨停留在压板321上,直到达到第一吸收器和第二吸收器的吸收限。然而,在实施例中,在达到吸收限之前墨就移至第二废液吸收器347。结果,即使在由于使用者之间的搬运而使打印机311倾斜时,也可以防止墨从压板321中泄漏。
在实施例中,舌片部分335和第二废液吸收器347独立设置,因而可以使用传统的废液吸收器。这样,不需要过多地改变打印机311的设计。
在实施例中,在压板基件322与通孔331重叠的位置上切割并弯曲第三废液吸收器就形成了舌片部分335。
由此,通过稍微处理传统的第三液体吸收器323就可以容易地形成舌片部分335。这样,无需过多地改变打印机311的设计。
在实施例中,第三液体吸收器323和第一液体吸收器324的尺寸设计成这样:包括记录头319的移动范围,由此,即使喷出的墨偏离出纸张S的所有边缘,即所谓的完全无页边距打印实施时,设置的墨也会可靠地吸收在液体吸收器323和324中。
在实施例中,第三液体吸收器323和第一液体吸收器324在压板基件322的凹入部分326中配合。在液体吸收器323和324配合的状态下,压板基件322的半球部分329位于最高部分。由此,当纸张S支撑在压板321上时,间隙可以由纸张S和第一液体吸收器324之间的半球部分329形成,从而可以防止纸张S与第一液体吸收器324接触。结果,可以防止吸持在液体吸收器323和324中的墨污染纸张S。
在实施例中,相对托架315的扫描方向斜切掉每个舌片部分335的尖端335a。由此,可以在每个舌片部分335和第二废液吸收器347之间容易地产生毛细管作用,从而使得吸收在舌片部分335中的墨能容易地移至第二废液吸收器347。
在实施例中,第二废液吸收器347的吸收率高于第三液体吸收器323的吸收率。由此,吸收在舌片部分335中的墨可以容易地吸收在第二废液吸收器347中。结果,即使由于在使用者之间搬运而使打印机311倾斜时,也可以防止墨从打印机311中漏出。结果,缩短了液体在液体吸收器323和324中的停留时间,从而防止墨变干并凝固在液体吸收器323和324中。
在实施例中,压板321设有两种废液吸收器,即第三废液吸收器323和第一废液吸收器324。由此,设置在压板321中的墨产生的雾可以容易地被第一液体吸收器324吸收,其中所述第一液体吸收器324由具有相对较低密度的材料形成。结果,可以减少雾的产生。此外,毛细管作用可以容易地将墨从具有相对较低密度的第一液体吸收器324移至由具有相对较高密度的材料形成的第三液体吸收器323。结果,墨可以快速地移至第三液体吸收器323的舌片部分335。这样,可以将墨更可靠地移至第二废液吸收器347。
在实施例中,形成在压板基件322上的通孔331设在与纸张S的左右边缘重叠的位置上,其中所述纸张S具有额定尺寸。
由此,通孔331和舌片部分335可以设置在墨容易积聚的位置上,即,设置的墨集中的地方。这样,可以有效地将墨移向第二废液吸收器347。
实施例可以以下述的方式修改。
在实施例中,在第三液体吸收器323中设置U形缝隙,并向下弯曲缝隙内部的部分,这样就形成了舌片部分335,每个舌片部分335也可以为其他的形状。此外,每个舌片部分335不与第三液体吸收器323一体形成,而可以与第三液体吸收器323相独立而设,也可以通过诸如粘合剂等连接装置将舌片部分335连接到第三液体吸收器323上。
此外,不通过切割第三液体吸收器323形成每个舌片部分335,而可以在模塑第三液体吸收器323的同时模塑形成舌片部分335。
在实施例中,液体吸收器323和324具有这样的尺寸:包括记录头319的移动范围。也可以部分地设置液体吸收器323和324。
在实施例中,将舌片部分335的尖端335a切割,也可以不做切割。
虽然在实施例中第二废液吸收器347的吸收率高于包括舌片部分335的第三液体吸收器323的吸收率,但也可以等于或者小于第三液体吸收器323的吸收率。
在实施例中,具有不同密度的第三液体吸收器323和第一液体吸收器324设为液体吸收器,至少可以使用三种废液吸收器。此外,也可以只使用一种废液吸收器。
在实施例中,压板基件322的通孔331和舌片部分335设在与纸张S的左右边缘重叠的位置上,其中所述纸张S具有额定的尺寸。它们也可以设在非重叠位置。此外,废液吸收器的数目设为三,也可以设为其他数目。
在以上实施例中,将喷墨的打印机(包括传真机和复印机的打印设备)描述为液体喷射装置,也可以使用喷射其他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例如,可以使用喷射诸如电极材料或者用来生产液晶显示器、电致发光显示器或者场发射显示器(FED)的着色剂等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也可使用喷射用于制造生物芯片的生物有机物质的液体喷射装置或者作为精密移液管的采样喷射装置。

Claims (28)

1.一种液体喷射装置,包括:
液体喷射头,该液体喷射头沿第一方向可移动;
压板,该压板相对着所述液体喷射头以支撑物体,并限定所述液体喷射头和所述物体之间的间隙,其中液滴从所述液体喷射头喷射至所述物体,所述压板设有槽孔和通孔,其中从所述物体的边缘偏离出的液滴设置在所述槽孔中,而所述通孔形成在所述槽孔的底部中且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
盘件,该盘件设置在所述压板下面,以接收通过所述通孔滴下的液体;
设在所述槽孔中的第一液体吸收器;
设在所述盘件中的第二液体吸收器;及
至少一个液体引导件,所述至少一个液体引导件通过所述通孔中至少一个通孔延伸,以将由所述第一液体吸收器吸收的液体引导至所述第二液体吸收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中所述液体引导件是第三液体吸收器,该第三液体吸收器的液体吸收率高于所述第一液体吸收器的液体吸收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中所述通孔处于实施所述液体喷射头的冲洗操作的位置上,其中所述液体引导件设在所述通孔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中实施所述冲洗操作的位置不设在所述液体喷射头的靠近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中所述通孔位于相对于所述第一方向处在倾斜状态的所述压板的下位置上,其中所述液体引导件在所述通孔中。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中所述第二液体吸收器的液体吸收率高于所述第三液体吸收器的液体吸收率。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中所述液体喷射装置是喷墨记录装置,在所述喷墨记录装置中墨滴喷射向由所述压板支撑的记录介质。
8.一种废液处理设备,包括:
压板,该压板相对着液体喷射装置的液体喷射头,以支撑物体,其中液滴从所述液体喷射头喷射至所述物体,所述压板形成有槽孔和通孔,其中从所述物体的边缘偏离出的液滴设置在所述槽孔中,而所述通孔形成在所述槽孔的底部中;
盘件,该盘件设置在所述压板的下面,以接收通过所述通孔滴下的液体;
设在所述槽孔中的第一液体吸收器;
设在所述盘件中的第二液体吸收器;
液体引导件,该液体引导件通过所述通孔延伸,以将由所述第一液体吸收器吸收的液体引导至所述第二液体吸收器;及
引导件,该引导件调整所述液体引导件的姿态和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废液处理设备,其中所述引导件是薄片件,该薄片件形成有缝隙,所述液体引导件通过所述缝隙延伸。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废液处理设备,其中所述薄片件由弹性树脂材料构成。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废液处理设备,其中所述薄片件没有形成缝隙的部分相对着所述液体喷射装置的电子单元。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废液处理设备,进一步包括盖件,在保持所述引导件的同时所述盖件覆盖所述盘件的上部。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废液处理设备,其中所述液体引导件与所述第一液体吸收器一体形成。
14.一种废液处理设备,包括:
压板,该压板相对着液体喷射装置的液体喷射头,以支撑物体,其中液滴从所述液体喷射头喷射至所述物体,所述压板形成有槽孔和通孔,其中从所述物体的边缘偏离出的液滴设置在所述槽孔中,而所述通孔形成在所述槽孔的底部中;
盘件,该盘件设置在所述压板的下面,以接收通过所述通孔滴下的液体;
设在所述槽孔中的第一液体吸收器;
设在所述盘件中的第二液体吸收器;及
液体引导件,该液体引导件通过所述通孔延伸,以将由所述第一液体吸收器吸收的液体引导至所述第二液体吸收器,所述液体引导件与所述第一液体吸收器一体形成。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废液处理设备,其中所述第一液体吸收器和所述液体引导件由多孔软材料构成。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废液处理设备,其中所述第二液体吸收器的液体吸收率高于所述第一液体吸收器和所述液体引导件的液体吸收率。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废液处理设备,其中:
所述槽孔内表面的第一部分和所述通孔内表面的第二部分彼此平接;及
所述液体引导件沿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延伸。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废液处理设备,其中:
至少多于一个的通孔中安置有沿所述液体喷射头移动方向的通孔;及
所述液体引导件设在每个所述通孔中。
19.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废液处理设备,其中所述液体引导件可变形地连接至所述第一液体吸收器。
20.一种液体喷射装置,包括根据权利要求8或者14的废液处理设备,其中设置所述压板,从而限定所述液体喷射头和所述物体之间的间隙。
2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中所述液体引导件为由多孔材料组成的单个部件。
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中所述液体引导件为薄片状部件,其中所述薄片状部件具有通过所述通孔中至少一个通孔而延伸的部分。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中所述液体引导件具有这样的尺寸:至少等于所述液体喷射头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可移动范围。
24.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中所述液体引导件装至所述槽孔中,所述第一液体吸收器层压在所述液体引导件上。
2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中斜切掉将要与所述第二液体吸收器接触的所述液体引导件的尖端。
2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中所述液体引导件的液体吸收率与所述第二液体吸收器的液体吸收率不同。
2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液体吸收器由具有第一密度的材料构成,所述液体引导件由具有第二密度的材料构成。
2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中所述压板可支撑具有不同尺寸的多个物体,所述通孔对应所述物体的边缘定位。
CN03142413.9A 2002-06-11 2003-06-11 废液处理设备及与其合并的液体喷射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26146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2170282A JP3862008B2 (ja) 2002-06-11 2002-06-11 インクジェット式記録装置
JP2002170282 2002-06-11
JP2002272918 2002-09-19
JP2002272918A JP2004106375A (ja) 2002-09-19 2002-09-19 液体噴射装置
JP2002306615 2002-10-22
JP2002306615A JP4000461B2 (ja) 2002-10-22 2002-10-22 廃液処理装置、液体噴射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70388A true CN1470388A (zh) 2004-01-28
CN1226146C CN1226146C (zh) 2005-11-09

Family

ID=295874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03142413.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26146C (zh) 2002-06-11 2003-06-11 废液处理设备及与其合并的液体喷射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6910757B2 (zh)
EP (1) EP1371491B1 (zh)
CN (1) CN1226146C (zh)
AT (1) ATE411178T1 (zh)
DE (1) DE60324060D1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690784B2 (en) 2005-09-21 2010-04-06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Platen an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CN101213083B (zh) * 2005-06-30 2010-12-08 佳能株式会社 废墨水吸收元件和装备有废墨水吸收元件的喷墨记录设备
CN107264040A (zh) * 2012-12-27 2017-10-20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废油墨吸收体、废油墨罐、液滴喷出装置
CN109649007A (zh) * 2017-10-10 2019-04-19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射装置
CN110614852A (zh) * 2018-06-20 2019-12-27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喷墨记录装置
CN113276563A (zh) * 2020-02-03 2021-08-20 佳能株式会社 液体喷射装置和液体收集容器
CN114425913A (zh) * 2020-10-29 2022-05-03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出装置、废液回收单元以及废液回收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204577B2 (en) * 2002-06-11 2007-04-17 Seiko Epson Corporaion Waste liquid treating device an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the same
US6860583B2 (en) * 2002-12-27 2005-03-01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Waste ink absorption system and method
US20050225626A1 (en) * 2004-03-31 2005-10-13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Printing method, medium detection method,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 and printing apparatus
US7316467B2 (en) * 2005-10-03 2008-01-0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having multi-layer waste ink absorber
JP4735193B2 (ja) * 2005-10-31 2011-07-2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4788467B2 (ja) * 2006-05-09 2011-10-0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4420247B2 (ja) * 2007-03-30 2010-02-2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254190A (ja) * 2007-03-30 2008-10-23 Sony Corp 液体吐出装置
JP5045351B2 (ja) * 2007-10-01 2012-10-1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5132623B2 (ja) 2008-05-08 2013-01-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リンタ
JP4784677B2 (ja) * 2009-03-31 2011-10-0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ヘッドの製造方法
JP2011031427A (ja) * 2009-07-30 2011-02-17 Seiko Epson Corp 記録装置
JP2011031537A (ja) * 2009-08-04 2011-02-17 Seiko Epson Corp 記録装置
US8469488B2 (en) 2010-05-17 2013-06-25 Zamtec Ltd Printer having waste fluid container
JP5838572B2 (ja) * 2011-03-17 2016-01-0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リンター
JP5812799B2 (ja) * 2011-10-20 2015-11-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US9434186B2 (en) 2013-04-15 2016-09-06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Print substrate edge holder
JP2015217628A (ja) 2014-05-20 2015-12-0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装置
JP6584146B2 (ja) 2015-05-27 2019-10-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リント装置
US9840078B2 (en) 2016-01-18 2017-12-12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Waste liquid reservoir an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JP6950189B2 (ja) * 2017-01-31 2021-10-1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記録装置
CN110328970B (zh) * 2019-07-18 2020-12-08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喷墨打印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555347B2 (ja) 1996-08-20 2004-08-18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方式の画像形成装置
JPH10211706A (ja) 1996-11-29 1998-08-11 Seiko Epson Corp キャッピング装置、及びこれを搭載したインクジェット式記録装置
US6239817B1 (en) * 1998-10-20 2001-05-29 Hewlett-Packard Comapny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rinting borderless print image
JP2000141704A (ja) 1998-11-06 2000-05-23 Fine Technol Kk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の廃インク回収機構
JP2000158678A (ja) 1998-11-30 2000-06-13 Canon Inc 記録装置
JP2001301201A (ja) 2000-04-18 2001-10-30 Seiko Epson Corp インクジェット式記録装置
DE60114071T2 (de) * 2000-04-18 2006-07-13 Seiko Epson Corp. Tintenstrahlaufzeichnungsvorrichtung
US6663219B2 (en) 2000-06-01 2003-12-1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JP2002086757A (ja) 2000-09-20 2002-03-26 Seiko Epson Corp インク吸収材及び該インク吸収材を備えたインクジェット式記録装置
JP2002086821A (ja) 2000-09-20 2002-03-26 Seiko Epson Corp プラテン及び該プラテンを備えたインクジェット式記録装置
JP2002103706A (ja) 2000-09-28 2002-04-09 Seiko Epson Corp プラテン及び該プラテンを備えたインクジェット式記録装置
US6860583B2 (en) * 2002-12-27 2005-03-01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Waste ink absorption system and method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13083B (zh) * 2005-06-30 2010-12-08 佳能株式会社 废墨水吸收元件和装备有废墨水吸收元件的喷墨记录设备
US7690784B2 (en) 2005-09-21 2010-04-06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Platen an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CN107264040A (zh) * 2012-12-27 2017-10-20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废油墨吸收体、废油墨罐、液滴喷出装置
CN107264040B (zh) * 2012-12-27 2019-07-09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废油墨吸收体、废油墨罐、液滴喷出装置
CN109649007A (zh) * 2017-10-10 2019-04-19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射装置
CN109649007B (zh) * 2017-10-10 2021-10-0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射装置
CN110614852A (zh) * 2018-06-20 2019-12-27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喷墨记录装置
CN113276563A (zh) * 2020-02-03 2021-08-20 佳能株式会社 液体喷射装置和液体收集容器
CN114425913A (zh) * 2020-10-29 2022-05-03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出装置、废液回收单元以及废液回收方法
CN114425913B (zh) * 2020-10-29 2023-12-08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出装置、废液回收单元以及废液回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371491A1 (en) 2003-12-17
ATE411178T1 (de) 2008-10-15
CN1226146C (zh) 2005-11-09
DE60324060D1 (de) 2008-11-27
EP1371491B1 (en) 2008-10-15
US20040051755A1 (en) 2004-03-18
US6910757B2 (en) 2005-06-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26146C (zh) 废液处理设备及与其合并的液体喷射装置
US7204577B2 (en) Waste liquid treating device an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the same
CN1280103C (zh) 喷墨打印机用连接组件及喷墨打印机
CN1259197C (zh) 记录装置
CN1210157C (zh) 液体容器、液体供应系统及其喷墨记录装置和安装方法
CN1198729C (zh) 用于喷墨记录装置的墨盒
CN1264685C (zh) 墨盒
CN1260067C (zh) 待喷液体的容器
CN1607098A (zh) 具有维护装置的图像记录装置
CN1663803A (zh) 墨盒和填充墨盒的方法
CN100346984C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576021A (zh) 液体容器
CN1250398C (zh) 喷墨头、喷墨头的制造方法以及具有喷墨头的喷墨打印机
CN1736729A (zh) 喷墨打印装置和打印位置设置方法
CN101045388A (zh) 清洁刮片及其制造方法和用于液体排放头的清洁装置
CN1212233C (zh) 被固定件输送装置、具有它的液体固定装置及其吸引部件
CN1308151C (zh) 记录装置
CN1189325C (zh) 液滴喷射头和喷墨记录装置
CN1280097C (zh) 喷墨头及其制造方法、喷墨打印机、执行单元的制造方法
CN1840451A (zh) 供纸装置和具有这种供纸装置的图像记录设备
CN1827377A (zh) 成像设备
CN1817649A (zh) 打印设备
JP6988505B2 (ja) 液体吐出装置、及び吸引装置
CN1931588A (zh) 废液收容容器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717327A (zh) 液体喷射设备、液体喷射方法以及液体喷射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51109

Termination date: 2019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