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264040B - 废油墨吸收体、废油墨罐、液滴喷出装置 - Google Patents

废油墨吸收体、废油墨罐、液滴喷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264040B
CN107264040B CN201710585861.4A CN201710585861A CN107264040B CN 107264040 B CN107264040 B CN 107264040B CN 201710585861 A CN201710585861 A CN 201710585861A CN 107264040 B CN107264040 B CN 10726404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k
spent
spent ink
ink absorber
absor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58586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264040A (zh
Inventor
高野秀裕
关俊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2640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2640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26404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26404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65Prevention or detection of nozzle clogging, e.g. cleaning, capping or moistening for nozzles
    • B41J2/16517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65Prevention or detection of nozzle clogging, e.g. cleaning, capping or moistening for nozzles
    • B41J2/16505Caps, spittoons or covers for cleaning or preventing drying out
    • B41J2/16508Caps, spittoons or covers for cleaning or preventing drying out connected with the printer fram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65Prevention or detection of nozzle clogging, e.g. cleaning, capping or moistening for nozzles
    • B41J2/16517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 B41J2/1652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by driving a fluid through the nozzles to the outside thereof, e.g. by applying pressure to the inside or vacuum at the outside of the print head
    • B41J2/16523Waste ink transport from caps or spittoons, e.g. by su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21Collecting waste ink; Collectors theref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渗透性以及保持性优异的废油墨吸收体、废油墨罐、液滴喷出装置。废油墨吸收体对从喷射油墨的头中被排出的废油墨进行吸收,在所述废油墨吸收体的侧剖视图中,密度稀疏的部分、和与所述密度稀疏的部分相比密度较高的稠密的部分被交替地斜向层压。

Description

废油墨吸收体、废油墨罐、液滴喷出装置
本申请是2013年12月27日提交的,申请号为201310741856.X,名称为“废油墨吸收体、废油墨罐、液滴喷出装置”的发明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废油墨吸收体、废油墨罐、液滴喷出装置。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作为对被排出的油墨进行回收的废油墨罐,已知一种在罐主体内部重叠配置了多个油墨吸收材料的结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然而,由于在上述废油墨罐中重叠配置的各个废液吸收材料的密度大致均匀,因此存在如下课题,即,在相对于废液吸收材料而言废液的渗透性比较良好的情况下,对所吸收的废液进行保持的保持性降低,另一方面,在相对于废液吸收材料而言所吸收的废液的保持性比较良好的情况下,吸收废液的渗透性降低。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86551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中的至少一部分而被完成的发明,能够作为以下的方式或者应用例而实现。
应用例1
本应用例所涉及的废油墨吸收体的特征在于,对从喷射油墨的头中被排出的废油墨进行吸收,在侧面剖视观察所述废油墨吸收体时,密度稀疏的部分、和与所述密度稀疏的部分相比密度较高的稠密的部分被交替地斜向层压。
根据该结构,在废油墨吸收体的表面上将显露有稀疏的部分和稠密的部分。而且,朝向废油墨吸收体的表面被排出的废油墨与稀疏的部分和稠密的部分这双方接触。于是,废油墨将从稀疏的部分被迅速地吸收。而且,渗透进来的废油墨逐渐地渗入到稠密的部分中,从而所吸收的废油墨被保持。因此,能够提供一种兼备了废油墨的渗透性和保持性的废油墨吸收体。此外,由于在废油墨吸收体的表面上显露有稀疏的部分和稠密的部分这两个部分,因此无需对吸收废油墨的面进行规定,由此,在组装时不需要指定废油墨的配置方向等,从而能够节省作业工时。另外,废油墨是指,例如从头中被排出且未到达介质的油墨。具体而言,所述废油墨是指通过冲洗和清洗而产生的油墨,其中,所述冲洗为,出于增稠防止等的目的而喷射油墨的冲洗;所述清洗为,出于因增稠、弯液面的破坏、和纸粉的影响等而无法再喷射的喷嘴的恢复和增稠防止的目的而使用泵等强制性地排出油墨的清洗。此外,在所谓的无边距印字中,由于偏离介质的油墨也属于未到达介质的油墨,因此也被包含在废油墨中。
应用例2
上述应用例所涉及的废油墨吸收体的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废油墨吸收体被重叠在一起。
根据该结构,由于即使在互相重叠的面上也会出现有稀疏的部分和稠密的部分,因此能够使从一个废油墨吸收体吸收的废油墨也向另一个废油墨吸收体高效地渗透。因此,能够在确保废油墨的保持性的同时,增大废油墨的吸收容许量。
应用例3
在上述应用例所涉及的废油墨吸收体中,其特征在于,使构成所述废油墨吸收体的面之中最宽大的面彼此接触。
根据该结构,由于在面积较宽大的部分中,稀疏的部分面积显露得更大,因此能够更易于使废油墨渗透。
应用例4
本应用例所涉及的废油墨罐的特征在于,具备:上文所述的废油墨吸收体;收纳部,其对废油墨吸收体进行收纳。
根据该结构,通过对具备了废油墨的渗透性与保持性的废油墨吸收体进行收纳,从而即使在例如废油墨罐被配置为斜向或横向时,也能够对所吸收的废油墨进行保持、防止泄露等,由此能够提供一种可靠性较高的废油墨罐。
应用例5
本应用例所涉及的液滴喷出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头,其喷射油墨;上述记载的废油墨罐,其捕获从所述头中被排出的废油墨。
根据该结构,从头中被排出的废油墨通过被收纳在废油墨罐中的废油墨吸收体而被捕获。在该油墨吸收体中,密度稀疏的部分与密度稠密的部分被交替地斜向层压在一起,从而在废油墨的渗透性以及保持性方面优异。因此,由于能够高效地吸收废油墨,故此作为废油墨罐能够小型化,并且即使作为液滴喷出装置也能够小型化。此外,能够提供一种不会发生油墨泄漏等的不良情况的可靠性较高的液滴喷出装置。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废油墨吸收体的结构的模式图。
图2为表示废油墨罐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3为表示液滴喷出装置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4为表示废油墨吸收体的油墨渗透性以及保持性的评价方法的模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由于在以下的各个附图中,将各个部件等设为能够识别的程度的大小,因此所表示的各个部件等的尺寸与实际情况有所不同。
首先,对废油墨吸收体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为表示废油墨吸收体的结构的模式图,图1(a)表示一块废油墨吸收体的结构。废油墨吸收体200对从喷射油墨的头中被排出的废油墨进行吸收。如图1(a)所示,在对长方体形状的废油墨吸收体200进行侧面剖视观察(从图中的箭头标记方向观察)时,废油墨吸收体200具有密度稀疏的部分220、和与稀疏的部分220相比密度较高的稠密的部分210,并且稀疏的部分(层)220与稠密的部分(层)210被交替地斜向层压在一起。该斜向的层压在与可看见斜向层压的面正交的方向上延伸。此外,斜向层压的斜向是指,相对于与可看见斜向层压的面正交的面而倾斜。通过以此方式在一个面上斜向地层压多个稀疏的部分220和稠密的部分210,从而能够在与一个面正交的废油墨吸收体200的各个表面上,使稀疏的部分220和稠密的部分210交替地反复出现。在与一个面正交的面上,成为相对于与该面正交的各个面而平行或者正交的层,而不是相对于与该面正交的各个面而倾斜的层。也就是说,在废油墨吸收体200中,在互相正交的三个面中,具有斜向层压的一个面和平行层压的两个面。由此,在任一面中均交替地显露稀疏的部分和稠密的部分,并且从任一表面均能够很容易地实施废油墨的吸收。此外,由于形成有与密度稀疏的部分220相比密度较高的稠密的部分210,因此在密度稀疏的部分220中,能够容易(迅速)地吸收废油墨。此外,虽然密度稠密的部分210与密度稀疏的部分220相比废油墨的渗透性降低,但却具有了对所吸收的废油墨进行保持的保持性。
在此,优选以如下方式构成,即,从接受废油墨滴的废油墨吸收体200的表面起,在铅直方向上存在多个稀疏的部分220和稠密的部分210的层压。如果以此方式构成,则被稀疏的部分220吸收的废油墨将沿着稀疏的部分220进行渗透,并且通过重力而向处于其下方的稠密的部分210和该稠密的部分210的下方的稀疏的部分220逐渐渗透,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渗透性和保持性的效率。此外,通过斜向地层压,从而如果吸收体的厚度相同,则与水平地形成层的情况相比能够形成更多的层。
另外,稀疏的部分220与稠密的部分210的层压的宽度尺寸和层压数等可以进行适当设定。例如,优选为,在接受废油墨的废油墨吸收体200的表面上,以成为与被排出的废油墨滴的宽度相比而较窄的层压宽度的方式,对稀疏的部分220和稠密的部分210进行层压。如果以此方式构成,则由于废油墨滴将与稀疏的部分220和稠密的部分210这两部分接触,因此能够从稀疏的部分220切实地对废油墨进行吸收。
废油墨吸收体200为,包括纤维素纤维、熔融树脂以及阻燃剂在内的混合物,并且稀疏的部分220与稠密的部分210的密度为,纤维素纤维、熔融树脂、或阻燃剂的密度。
纤维素纤维为,使用例如旋转式粉碎装置等的干式解纤机对桨板等进行解纤而得到的纤维。熔融树脂实现纤维素纤维间的结合,对废油墨吸收体200的适度的强度(硬度等)进行保持,防止纸粉、纤维的飞散,还有助于吸收了废油墨后的形状维持。熔融树脂可以采用纤维状和粉状等的各种形态。而且,通过对混合了纤维素纤维和熔融树脂的混合物进行加热,从而能够使熔融树脂熔融并熔敷固化在纤维素纤维上。另外,在理想的情况下,使纤维素纤维等在不会发生热劣化的程度的温度下进行熔敷。此外,熔融树脂优选为,易于与解纤物中的纸纤维缠绕的纤维状的树脂。而且,理想的是芯鞘(core sheath)结构的复合纤维。在芯鞘结构的熔融树脂中,通过使周围的鞘部在低温下熔融,而纤维状的芯部与熔融树脂本身、或者纤维素纤维接合,从而能够实施牢固的接合。
阻燃剂为,为了在废油墨吸收体200中赋予阻燃性而被添加的物质。作为阻燃剂可以使用例如氢氧化铝和氢氧化镁等的无机材料、磷类有机材料(例如,磷酸三苯酯等的芳香族的磷酸酯)。
作为废油墨吸收体200的形成方法,例如,将混合有纤维素纤维、熔融树脂以及阻燃剂的混合物筛过筛子,并使其堆积在被配置于筛子的下方的网带(mesh belt)上,从而形成堆积体。此时,在使网带以预定的速度进行移动的同时,以形成有混合物的密度稀疏的部分和密度稠密的部分的方式进行堆积。而且,对所形成的堆积物进行加压加热处理。由此,熔融树脂被溶解,并形成为所需的厚度。而且,通过成型为所需的尺寸,从而形成废油墨吸收体200。
图1(b)表示使多个废油墨吸收体重叠在一起的结构。如图1(b)所示,多个废油墨吸收体200被重叠在一起。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六个废油墨吸收体200被重叠在一起的形态。此外,使构成废油墨吸收体200的面中最宽大的面彼此接触。由此,能够在确保废油墨的渗透性的同时,增加废油墨的吸收容许量。另外,由于各个废油墨吸收体200的结构与图1(a)中的结构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接下来,对废油墨罐的结构进行说明。图2为表示废油墨罐的结构的剖视图。如图2所示,废油墨罐300具备对废油墨进行吸收的废油墨吸收体200、和对废油墨吸收体200进行收纳的收纳部170。
在侧面剖视观察时,废油墨吸收体200具有密度稀疏的部分220、和与稀疏的部分220相比密度较高的稠密的部分210,并且稀疏的部分220与稠密的部分210被交替地斜向层压在一起。通过以此方式斜向层压多个稀疏的部分220和稠密的部分210,从而在废油墨吸收体200的表面上显露出稀疏的部分220和稠密的部分210。因此,从任一表面均能够吸收废油墨,并且无需特别规定废油墨吸收体200的配置方向等,由此能够减少组装工时。
对废油墨吸收体200进行收纳的收纳部170通过例如塑料材料而被形成为长方形形状。收纳部170具备底面部170a和侧面部170b,并且被形成为能够对废油墨吸收体200进行收纳和保持。
而且,如图2所示,当废油墨滴D朝向废油墨吸收体200而被排出,并且到达废油墨吸收体200的表面时,废油墨滴D将与显露在废油墨吸收体200的表面上的稀疏的部分220以及稠密的部分210这两个部分接触。而且,废油墨从稀疏的部分220被高效地吸收。而且,被吸收的废油墨通过被交替地层压的稠密的部分210而被保持。
另外,虽然在上述的废油墨罐300中,采用了使用一个废油墨吸收体200的结构,但并不限定于该结构。例如,也可以采用将多个废油墨吸收体200重叠在一起的结构。在该情况下,能够进一步增加废油墨的吸收容许量。此外,虽然在上述的废油墨罐300中,将最宽大的面配置(横置)在水平方向上,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将最宽大的面配置在铅直方向上(纵置)。即使采用这种方式,也能够在使废油墨渗透的同时对所述废油墨进行保持。
接下来,对液滴喷出装置的结构进行说明。液滴喷出装置具备喷射油墨的头、和对从头中被排出的废油墨进行捕获的废油墨罐。另外,对在本实施方式的液滴喷出装置中具备上文所述的废油墨吸收体200以及废油墨罐300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3为表示液滴喷出装置的结构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液滴喷出装置10由滑架20、驱动机构30、压纸辊40和维护机构100等构成,其中,所述滑架20在主扫描方向上进行往复移动的同时在印刷纸张等的印刷介质2上形成墨点,所述驱动机构30使滑架20进行往复移动,所述压纸辊40用于实施印刷介质2的馈送,所述维护机构100实施维护以使所述液滴喷出装置10能够正常地进行印刷。在滑架20上设置有,对油墨进行收纳的墨盒26、安装有墨盒26的滑架壳体22、和被搭载于滑架壳体22的底面侧(朝向印刷介质2的一侧)的喷射油墨的头24等。在该头24上形成有喷射油墨的多个喷嘴,并且,通过将墨盒26内的油墨引导至头24,且从喷嘴向印刷介质2仅喷射正确的量的油墨,从而印刷图像。
使滑架20进行往复移动的驱动机构30由导轨38、正时带32、驱动滑轮34和步进电机36等构成,其中,所述导轨38在主扫描方向上延伸设置,所述正时带32在内侧形成有多个齿形,所述驱动滑轮34与正时带32的齿形相啮合,所述步进电机36用于对驱动滑轮34进行驱动。正时带32的一部分被固定在滑架壳体22上,并通过对正时带32进行驱动,从而能够使滑架壳体22沿着导轨38进行移动。此外,由于正时带32与驱动滑轮34通过齿形而相互啮合,因此当通过步进电机36对驱动滑轮34进行驱动时,能够根据驱动量而高精度地使滑架壳体22进行移动。
实施印刷介质2的馈送的压纸辊40通过未图示的驱动电机和齿轮机构而被驱动,从而能够在副扫描方向上以每次馈送预定量的方式对印刷介质2进行馈送。
此外,维护机构100被设置在印刷区域外的被称为初始位置的区域中,并且具备擦拭器110、盖单元120和抽吸泵150,其中,所述擦拭器110对头24的底面侧的形成有喷射喷嘴的面(喷嘴面)进行擦拭,所述盖单元120被按压在头24的喷嘴面上从而盖住头24,所述抽吸泵150通过在利用盖单元120盖住头24的状态下进行驱动,从而将油墨作为废油墨而排出。通过利用抽吸泵来强制性地从头24中排出油墨,从而使因增稠、弯液面的破坏、和纸粉的影响等而无法再进行喷射的喷嘴恢复,或者防止喷嘴内的油墨的增稠。而且,在抽吸泵150的下方具备废油墨罐300,所述废油墨罐300捕获从抽吸泵150中被排出的废油墨。由于具备废油墨罐300,因此液滴喷出装置10的外形将变大。由于提高了废油墨吸收体200的油墨渗透性和保持性,因此能够减小可保持相同油墨量的废油墨吸收体200的体积。由此,废油墨罐300和液滴喷出装置10的大小也将变小。另外,由于废油墨罐300与图2中所说明的结构相同,因此省略说明。此外,在被排出的废油墨中,包括因出于防止增粘等的目的而实施喷射油墨的冲洗而产生的油墨、和在所谓的无边距印字中偏离于介质的油墨等,也包括未到达介质的油墨。因此,不一定仅为通过抽吸泵150而被排出的油墨。废油墨是指,从头中被排出且未到达介质的油墨。
至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获得以下效果。
(1)在废油墨吸收体200的表面上显露出稀疏的部分220和稠密的部分210。而且,朝向废油墨吸收体200的表面而被排出的废油墨会与稀疏的部分220和稠密的部分210这双方接触。于是,废油墨将从所接触到的稀疏的部分220被迅速地吸收。而且,渗透进来的废油墨会逐渐渗入到稠密的部分210中,且吸收了的废油墨将被保持在所述稠密的部分210中。因此,能够提供一种兼备废油墨的渗透性和保持性的废油墨吸收体200。此外,由于在废油墨吸收体200的表面上显露出稀疏的部分220与稠密的部分210这两部分,因此无需规定对废油墨进行吸收的面,从而能够节省组装作业的工时。
(2)即使在具备上述废油墨吸收体200的废油墨罐300中,废油墨罐300被斜向或横向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对所吸收的废油墨进行保持,并防止泄露等。
(3)在具备上述废油墨罐300的液滴喷出装置10中,能够高效地吸收从头24中被排出的废油墨,并能够防止油墨泄漏等的不良情况的发生,且能够确保可靠性。
实施例
接下来,对本发明所涉及的具体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1.混合物
(1)纤维素纤维
通过涡轮式研磨机(Turbo工业株式会社制)将使用裁剪机而被裁剪成几厘米(cm)的桨板解纤成棉絮状。
(2)熔融树脂
具有芯鞘结构,鞘为在100℃以上进行熔融的聚乙烯,芯为由聚酯构成的1.7dtex的熔融纤维(涤纶、帝人株式会社制)。
(3)阻燃剂
氢氧化铝B53(日本轻金属株式会社制)。
2.废油墨吸收体的形成
实施例1:废油墨吸收体A的形成
将混合物C1和混合物C2交替地堆积在网带上,其中,所述混合物C1为,将100重量份的纤维素纤维、15重量份的熔融纤维和10重量份的阻燃剂在空气中混合而得到的混合物,所述混合物C2为,将100重量份的纤维素纤维、25重量份的熔融纤维和10重量份的阻燃剂在空气中混合而得到的混合物。此时,在使网带进行移动的同时,交替地连续堆积混合物C1、C2。另外,也可以在使用吸气装置进行抽吸的同时进行堆积。在实施例1中,将混合物C1和混合物C2交替地各堆积6次。然后,在200℃下对所堆积的堆积物进行加压加热处理。之后,切成150mm×50mm×12mm,从而形成了废油墨吸收体A。在该废油墨吸收体A中形成有,反复层压了因熔融树脂量的不同而产生的密度稀疏的部分(0.15g/cm3)和稠密的部分(0.17g/cm3)的斜向层压体。
实施例2:废油墨吸收体B的形成
将混合物C1和混合物C3交替地堆积在网带上,其中,所述混合物C1为,将100重量份的纤维素纤维、15重量份的熔融纤维和10重量份的阻燃剂在空气中混合而得到的混合物,所述混合物C3为,将100重量份的纤维素纤维、15重量份的熔融纤维和20重量份的阻燃剂在空气中混合而得到的混合物。此时,在使网带移动的同时,交替地连续堆积混合物C1、C3,以使混合物C1、C3斜向层压。另外,也可以在使用吸气装置进行抽吸的同时进行堆积。在实施例2中,将混合物C1和混合物C3交替地各堆积6次。然后,在200℃下对所堆积的堆积物进行加压加热处理。之后,切成150mm×50mm×12mm,从而形成了废油墨吸收体B。在该废油墨吸收体B中形成有,反复层压了因阻燃剂量的不同而产生的密度稀疏的部分(0.15g/cm3)和稠密的部分(0.17g/cm3)的斜向层压体。在该实施例2中,由于无需遍布废油墨吸收体B的厚度方向而包含阻燃剂,因此能够降低阻燃剂的使用量。
实施例3:废油墨吸收体C的形成
将混合物C1堆积在网带上,所述混合物C1为,将100重量份的纤维素纤维、15重量份的熔融纤维和10重量份的阻燃剂在空气中混合而得到的混合物。此时,在使网带移动的同时,堆积混合物C1。之后,在200℃下对所堆积的混合物C1的堆积物进行加压加热处理。接下来,将混合物C4堆积在被加压加热处理后的混合物C1上,其中,所述混合物C4为,将150重量份的纤维素纤维、15重量份的熔融纤维和10重量份的阻燃剂在空气中混合而得到的混合物。此时,在使网带移动的同时,堆积混合物C4。之后,在200℃下对所堆积的混合物C4的堆积物进行加压加热处理。以后,交替地堆积混合物C1和混合物C4,并进行了加压加热处理。在实施例3中,将混合物C1和混合物C4交替地各堆积6次。之后,切成150mm×50mm×12mm,从而形成了废油墨吸收体C。在该废油墨吸收体C中形成有,反复层压了因纤维素纤维量的不同而产生的密度稀疏的部分(0.15g/cm3)和稠密的部分(0.17g/cm3)的斜向层压体。
实施例4:废油墨吸收体D的形成
将混合物C1堆积在具有倾斜形状的底面上,所述混合物C1为,将100重量份的纤维素纤维、15重量份的熔融纤维和10重量份的阻燃剂在空气中混合而得到的混合物。接下来,将混合物C2堆积在已堆积出的混合物C1上,其中,所述混合物C2为,对100重量份的纤维素纤维、25重量份的熔融纤维和10重量份的阻燃剂在空气中进行混合而得到的混合物。之后,交替地堆积混合物C1、C2。在200℃下对所堆积的堆积物进行加压加热处理。之后,切成150mm×50mm×12mm,从而形成了废油墨吸收体D。在该废油墨吸收体D中形成有,反复层压了因熔融树脂量的不同而产生的密度稀疏的部分(0.15g/cm3)和稠密的部分(0.17g/cm3)的斜向层压体。
比较例1:废油墨吸收体R的形成
将混合物C1堆积在网带上,所述混合物C1为,将100重量份的纤维素纤维、15重量份的熔融纤维和10重量份的阻燃剂在空气中混合而得到的混合物。接下来,将混合物C2堆积在已堆积出的混合物C1上,其中,所述混合物C2为,将100重量份的纤维素纤维、25重量份的熔融纤维和10重量份的阻燃剂在空气中混合而得到的混合物。此时,未使网带进行移动。之后,交替地堆积混合物C1、C2。然后,在200℃下对所堆积的堆积物进行加压加热处理。之后,切成150mm×50mm×12mm,从而形成了废油墨吸收体R。虽然在该废油墨吸收体R中出现了因熔融纤维量的不同而产生的稀疏的部分(0.15g/cm3)和稠密的部分(0.17g/cm3),但是与实施例1至实施例4中所形成的废油墨吸收体A、B、C、D的结构有所不同,形成有由稀疏的部分和稠密的部分平面层压而成的层压体。即,并不是由稀疏的部分与稠密的部分斜向层压而形成的废油墨吸收体。
3.评价
接下来,在上述的实施例1至实施例4以及比较例1中,进行油墨渗透性、油墨保持性以及油墨堆积性的评价。各个评价方法如下。
(a)关于油墨渗透性以及油墨保持性的评价方法
图4为表示废油墨吸收体的油墨渗透性以及保持性的评价方法的模式图。如图4(a)所示,将150mm(L)×50mm(W)×12mm(H)的油墨吸收体F载置在平坦面上,从上表面的第一点P1慢慢注入油墨80ml。在未渗入到吸收体F中的情况下放置5分钟,之后继续注入。另外,将即使放置了5分钟也未渗入的情况视为油墨不渗透,由此油墨渗透性的判断为不好。而在已全部注入的情况下,油墨渗透性的判断为好。
此外,如果已注入全部油墨,则放置5分钟,并如图4(b)所示,从第二点P2使用吊带S等以使注入了油墨的第一点P1处于下方的方式将所述油墨吸收体F吊起。在以此方式被吊起的状态下,渗透进来的油墨将汇集于油墨吸收体F的一端部,从而变得难以被保持。而且,当油墨从油墨吸收体F垂下时,将视为无法对油墨进行保持,从而油墨保持性的判断为不好。另一方面,当油墨未垂下时,油墨保持性的判断为好。另外,在油墨渗透性的判断为不好的情况下,由于无法吸收所需的量的油墨,因此不进行油墨保持性的评价。通过该评价可知,即使液滴喷出装置和废油墨罐发生了倾斜,油墨也不回泄漏出来。
(b)关于油墨堆积性的评价方法
将150mm(L)×50mm(W)×12mm(H)的油墨吸收体F载置在平坦面上,在40℃20%RH的环境下,在1小时内以每次0.4g的量向被载置的吸收体F的上表面的中央部处滴下油墨。而且,如果240小时后在油墨吸收体F的表面上固体量的堆积物的厚度小于1mm,则油墨堆积性的判断为好。另一方面,如果堆积物的厚度为1mm以上,则油墨堆积性的判断为不好。
在上述的实施例以及比较例中,对油墨渗透性、油墨保持性以及油墨堆积性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如表1所示,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废油墨吸收体A、B、C、D(实施例1、2、3、4),油墨渗透性、油墨保持性以及油墨堆积性的全部评价均为优异。另一方面,在比较例1的废油墨吸收体R中,没有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由于比较例1为平面状的层压,因此水平方向上的层的距离变长,尤其在稠密的部分处未能渗透至端部。由此,由于油墨渗透性变差,并且未充分渗透的油墨残留并堆积在表面上,因此油墨堆积性也变差。相对于此,由于实施例1~4为斜向的层压,因此层的距离变短,即使在稠密的部分处也容易渗透到该层的端部。
对于本申请的特征点即较疏的部分和较密的部分,虽然有时能够从外观上目视观察分辨,但是当疏密差异较小时,有时无法目视观察分辨。作为该情况下的验证方法,在使其含有水和油墨等之后,撕下吸收材料便能知晓层的方向。此外,可以试着使油墨垂下,如果有斜向易渗透的层,则可认为是疏密的斜向的层压。另外,如果在废油墨吸收体整体密度均匀的情况下使油墨垂下,则由于重力油墨在向下方渗透的同时,会左右大致均等地渗透。此外,在水平的疏密的层的情况下,存在容易左右渗透的层。
上述实施例作为液滴喷出装置10中所使用的废油墨罐300以及废油墨吸收体200而被采用。在此,油墨是指,包括一般的水性油墨、油性油墨、颜料油墨、染料油墨、溶剂类油墨、树脂类油墨、升华转印油墨、胶状油墨、热溶性油墨、紫外线固化油墨等的各种液体组成物在内的物质。而且,油墨只需为头24能够喷射的材料即可。例如,只需为物质处于液相时的状态下的材料即可,其不仅包括液晶、如粘性较高或较低的液状体、溶胶、凝胶水、其他的无机溶剂、有机溶剂、溶液、液状树脂、液状金属(金属熔液)这样的流状体,以及作为物质的一种状态的液体,还包括在溶剂中溶解、分散或混合有由颜料或金属粒子等的固体物组成的功能材料的粒子的物质、蚀刻液、润滑油等。
此外,作为液滴喷出装置,除了喷墨打印机之外,例如还可以为,对用于液晶显示器、EL(电致发光)显示器、面发光显示器、彩色过滤器的制造等的、以分散或溶解的形式含有电极材料或彩色材料等材料的油墨进行喷射的装置;喷射被用于生物芯片制造的生物体有机物的装置;作为精密移液管而使用,并喷射作为样本的油墨的装置;印染装置或微型分配器等。而且,也可以采用如下装置,即,向钟表或照相机等精密机械精确地喷射润滑油的装置;形成被用于光通信元件等中的微小半球透镜(光学透镜)等的装置;喷射紫外线固化液并通过光或热而使其固化的装置;为了对基板等进行蚀刻而喷射酸或碱等的蚀刻液的装置。而且,能够将本发明应用于这些装置之中的任意一种的液滴喷出装置中。
在上述实施例中,为了防止废油墨吸收体200的表面的起毛情况等,也可以在表面贴上较薄的无纺织布。由于所贴的无纺织布与废油墨吸收体200相比而较薄,因此对油墨的渗透性和保持性影响较小。
虽然在上述实施例中,将废油墨吸收体200设为了长方体,但并不限定于此。既可以在长方体的一部分上具有切口或凹陷,也可以不为长方体而是具有圆弧部或倾斜部。
在上述实施例的附图中,以成为大致相同的厚度的方式描绘了稀疏的部分和稠密的部分的厚度。也可以根据油墨而改变它们的厚度。例如如果为粘度较大且难以渗透的油墨,则优选使稀疏的部分的厚度厚于稠密的部分的厚度,从而使其易于渗透。相反地,如果油墨粘度较小且易于渗透,则优选使稀疏的部分的厚度薄于稠密的部分的厚度。
另外,虽然在各个实施例、比较例中记载了密度,但只是一个示例。此外,密度为密度最大的地方与密度最小的地方的数字。
在上述实施例中,桨板包括:针叶树和阔叶树等的木浆;麻、棉、洋麻纤维等的非木材植物纤维;废纸等。
虽然在上述实施例中,设定了以纤维素纤维为主体,但只要是吸收油墨并能赋予密度差的材料,则并不限定于纤维素纤维。也可也为以聚氨酯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的塑料为原料的纤维、和羊毛等的其他的纤维。
形成废油墨吸收体的方法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中记载的方法。只要具有本申请的特征,则也可以为湿式等的其他制法。
符号说明
10…液滴喷出装置;24…头;100…维护机构;170…收纳部;170a…底面部;200…废油墨吸收体;210…稠密的部分;220…稀疏的部分;300…废油墨罐。

Claims (6)

1.一种废油墨吸收体,其特征在于,
对从喷射油墨的头中被排出的废油墨进行吸收,
在侧面剖视观察所述废油墨吸收体时,密度稀疏的部分、和与所述稀疏的部分相比密度较高的稠密的部分被交替地斜向层压,从而在所述废油墨吸收体的各个表面上使所述稀疏的部分和所述稠密的部分交替地出现,并且,在接受废油墨的表面上,以成为与被排出的废油墨滴的宽度相比而较窄的层压宽度的方式,对所述稀疏的部分和所述稠密的部分进行层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油墨吸收体,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废油墨吸收体被重叠在一起。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废油墨吸收体,其特征在于,
使构成所述废油墨吸收体的面中最宽大的面彼此接触。
4.一种废油墨吸收体,其特征在于,
在侧面剖视观察所述废油墨吸收体时,密度稀疏的部分、和与所述稀疏的部分相比密度较高的稠密的部分被交替地斜向层压,从而在所述废油墨吸收体的各个表面上使所述稀疏的部分和所述稠密的部分交替地出现,所述废油墨吸收体为,包括纤维素纤维、熔融树脂以及阻燃剂在内的混合物,并且所述稀疏的部分与所述稠密的部分的密度为,所述纤维素纤维、所述熔融树脂、或所述阻燃剂的密度。
5.一种废油墨罐,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4中任一项所述的废油墨吸收体;
收纳部,其对所述废油墨吸收体进行收纳。
6.一种液滴喷出装置,特征在于,具备:
头,其喷射油墨;
权利要求5所述的废油墨罐,其对从所述头中被排出的废油墨进行捕获。
CN201710585861.4A 2012-12-27 2013-12-27 废油墨吸收体、废油墨罐、液滴喷出装置 Active CN10726404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84513 2012-12-27
JP2012284513A JP5991194B2 (ja) 2012-12-27 2012-12-27 廃インク吸収体、廃インクタンク、液滴吐出装置
CN201310741856.XA CN103895362B (zh) 2012-12-27 2013-12-27 废油墨吸收体、废油墨罐、液滴喷出装置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741856.XA Division CN103895362B (zh) 2012-12-27 2013-12-27 废油墨吸收体、废油墨罐、液滴喷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264040A CN107264040A (zh) 2017-10-20
CN107264040B true CN107264040B (zh) 2019-07-09

Family

ID=5098707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585861.4A Active CN107264040B (zh) 2012-12-27 2013-12-27 废油墨吸收体、废油墨罐、液滴喷出装置
CN201310741856.XA Active CN103895362B (zh) 2012-12-27 2013-12-27 废油墨吸收体、废油墨罐、液滴喷出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741856.XA Active CN103895362B (zh) 2012-12-27 2013-12-27 废油墨吸收体、废油墨罐、液滴喷出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9227409B2 (zh)
JP (1) JP5991194B2 (zh)
CN (2) CN10726404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91194B2 (ja) * 2012-12-27 2016-09-1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廃インク吸収体、廃インクタンク、液滴吐出装置
JP7005942B2 (ja) * 2017-06-01 2022-01-24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廃インク貯留機構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US20210039394A1 (en) * 2018-03-27 2021-02-11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Ink absorbing material, ink absorbing device, and droplet ejecting apparatus
JP2019171596A (ja) * 2018-03-27 2019-10-1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吸収体およびインク吸収器
JP2019171832A (ja) * 2018-03-29 2019-10-1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吸収用構造体および液滴吐出装置
US11173716B2 (en) 2018-06-18 2021-11-16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Leak mitigation devices
JP2020082021A (ja) * 2018-11-29 2020-06-0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吸収性複合体
JP7192442B2 (ja) * 2018-11-29 2022-12-2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吸収性複合体
JP7215182B2 (ja) * 2019-01-18 2023-01-3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吸収体、インク吸収器および液滴吐出装置
JP7206958B2 (ja) * 2019-01-28 2023-01-1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吸収器および液体吐出装置
CN111688355B (zh) * 2019-03-15 2022-04-12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吸收体、液体吸收器以及液体喷出装置
JP2021066146A (ja) * 2019-10-28 2021-04-3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吸収器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70388A (zh) * 2002-06-11 2004-01-28 ������������ʽ���� 废液处理设备及与其合并的液体喷射装置
CN101239536A (zh) * 2007-02-09 2008-08-13 王子奇能可丽纸株式会社 油墨吸收体
CN102398424A (zh) * 2010-08-25 2012-04-04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回收装置、液体喷射装置
CN102442069A (zh) * 2010-09-21 2012-05-09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回收容器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CN102673167A (zh) * 2011-03-17 2012-09-19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吸收构件及具备液体吸收构件的打印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55157B2 (ja) * 1994-10-17 2001-04-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00135797A (ja) * 1998-08-24 2000-05-16 Honsyu Kinokurosu Kk インク吸収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173656B2 (ja) * 2001-10-25 2008-10-29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伸縮性吸液物品
JP2004175080A (ja) * 2002-11-29 2004-06-24 Three 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用ヘッドクリーニング部材
US7334887B2 (en) * 2004-01-12 2008-02-26 Nu-Kote International, Inc. Ink container for an ink jet cartridge
JP2006218846A (ja) * 2004-07-23 2006-08-24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回収容器および液体噴射装置
EP2246193B1 (en) * 2008-02-29 2015-09-16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Waste liquid recovering body
JP4450091B2 (ja) * 2008-04-30 2010-04-1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廃液回収体
JP2011079192A (ja) * 2009-10-06 2011-04-21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噴射装置
CN202507671U (zh) * 2012-03-17 2012-10-31 南昌雅太药用包装有限公司 废油墨的自动收集装置
JP5991194B2 (ja) * 2012-12-27 2016-09-1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廃インク吸収体、廃インクタンク、液滴吐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70388A (zh) * 2002-06-11 2004-01-28 ������������ʽ���� 废液处理设备及与其合并的液体喷射装置
CN101239536A (zh) * 2007-02-09 2008-08-13 王子奇能可丽纸株式会社 油墨吸收体
CN102398424A (zh) * 2010-08-25 2012-04-04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回收装置、液体喷射装置
CN102442069A (zh) * 2010-09-21 2012-05-09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回收容器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CN102673167A (zh) * 2011-03-17 2012-09-19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吸收构件及具备液体吸收构件的打印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40184691A1 (en) 2014-07-03
US9463628B2 (en) 2016-10-11
JP2014124888A (ja) 2014-07-07
CN103895362A (zh) 2014-07-02
US9227409B2 (en) 2016-01-05
JP5991194B2 (ja) 2016-09-14
US20160075140A1 (en) 2016-03-17
CN103895362B (zh) 2017-08-25
CN107264040A (zh) 2017-10-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264040B (zh) 废油墨吸收体、废油墨罐、液滴喷出装置
CN103895361B (zh) 废墨吸收体、废墨槽、液滴喷出装置
CN103895355B (zh) 废墨吸收体、废墨槽、液滴喷出装置
JP2014188900A (ja) ワイパー装置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CN103895356B (zh) 废墨吸收体、废墨槽、液滴喷出装置
CN108481913B (zh) 油墨吸收体、喷墨打印机
JP6036285B2 (ja) 液体吸収体、廃インク吸収体、廃インクタンク、液滴吐出装置
JP6079224B2 (ja) 廃インク吸収体、廃インクタンク、液滴吐出装置
JP2014176994A (ja) 廃インク吸収体、廃インクタンク、液滴吐出装置
JP6051853B2 (ja) 廃インク吸収体、廃インクタンク、液滴吐出装置
JP2014124891A (ja) 廃インク吸収体、廃インクタンク、液滴吐出装置
JP6337988B2 (ja) インク吸収体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ー
JP6197287B2 (ja) インク吸収体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ー
JP2014188800A (ja) 廃インク吸収体、廃インクタンク、液滴吐出装置
JP2014124892A (ja) 廃インク吸収体、廃インクタンク、液滴吐出装置
JP5861627B2 (ja) 液体吸収体、液体吸収タンク、電子機器、液体吸収体の製造方法
JP6950729B2 (ja) 液体噴射装置及びクリーニング装置
JP2014124893A (ja) 廃インク吸収体、廃インクタンク、液滴吐出装置
JP2010030209A (ja) 流体噴射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