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649007B - 液体喷射装置 - Google Patents

液体喷射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649007B
CN109649007B CN201811167628.5A CN201811167628A CN109649007B CN 109649007 B CN109649007 B CN 109649007B CN 201811167628 A CN201811167628 A CN 201811167628A CN 109649007 B CN109649007 B CN 10964900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absorption
flow path
leakage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16762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649007A (zh
Inventor
山岸启
户谷昭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6490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64900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64900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64900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能够早期地检测出泄漏的液体并对机外泄漏进行抑制的液体喷射装置。液体喷射装置具备:液体喷射头,其对液体进行喷射;液体供给流道(27),其向该液体喷射头供给液体;液体检测器(63),其具有对液体的附着进行检测的检测部(62);第一吸收部(60),其与检测部(62)接触,并被配置在液体供给流道(27)的铅直下方,并且能够对液体进行吸收;第二吸收部(61),其被配置在第一吸收部(60)的铅直下方。

Description

液体喷射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例如喷墨式打印机等液体喷射装置。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例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那样,作为液体喷射装置的一个示例,已知一种在壳体的内底面的整体上铺设有油墨吸收体的薄片,并具备对被油墨吸收体吸收的油墨进行检测的检测器的打印机。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打印机中,与检测部接触的油墨吸收体的体积比较大,有可能在检测出油墨之前需要一些时间。即,在油墨泄漏的情况下,具有在检测出油墨泄漏之前或检测后,油墨有可能从油墨吸收体溢出并泄漏到打印机外的问题。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6082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的至少一部分而完成的发明,并能够作为以下的实施方式或改变例而实现。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液体喷射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液体喷射头,其对液体进行喷射;液体供给流道,其向该液体喷射头供给所述液体;液体检测器,其具有对所述液体的附着进行检测的检测部;第一吸收部,其与所述检测部接触,并被配置在所述液体供给流道的铅直下方,并且能够对所述液体进行吸收;以及第二吸收部,其被配置在所述第一吸收部的铅直下方,并且能对所述液体进行吸收。
附图说明
图1为液体喷射装置的立体图。
图2为表示液体喷射装置的内部结构的主视图。
图3为表示液体喷射装置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4为液体喷射装置所具备的液体检测器和吸收部的立体图。
图5为液体喷射装置所具备的液体检测器和吸收部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各图中,为了将各层、各个部件设为能够识别的大小,而使各层、各个部件的尺寸与实际不同。
实施方式一
液体喷射装置为,例如通过向纸张等介质上喷射作为液体的一个示例的油墨从而实施记录(印刷)的喷墨式的打印机。
如图1所示,液体喷射装置11具备大致长方体状的壳体12。在壳体12的前表面部分,从底部侧向上依次配置有对可拆装地安装有容器13的安装部14进行覆盖的能够转动的前盖15、安装有能够收纳介质S(参照图2)的介质收纳体16的安装口17。并且,在安装口17的上侧配置有排出介质S的排出托架18和用于实施液体喷射装置11的操作的操作面板19。另外,壳体12的前表面是指,具有高度和宽度,并且主要实施针对液体喷射装置11的操作的侧面。
在本实施方式的安装部14中能够安装一个或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容器13。在这些容器13中可拆卸地载置有液体收纳体20。液体收纳体20分别对不同的种类(例如,黑色、蓝绿色、品红色、黄色等颜色不同的油墨)的液体进行收纳。此外,容器13为,即使在未保持有液体收纳体20的单体的状态下也能够可拆装地被安装在安装部14中的装置,且为液体喷射装置11所具备的构成要素。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容器13被安装在安装部14中时的移动路径相交叉(优选为正交)的方向成为宽度方向,移动路径所延伸的方向成为纵深方向。此外,宽度方向和纵深方向实质上沿着水平面。在附图中,壳体12作为被放置在水平面上的部件而通过Z轴来表示重力的方向,通过Y轴来表示将容器13安装到安装部14上时的移动方向。此外,通过与Z轴以及Y轴正交的X轴来表示宽度方向。即,宽度方向、重力方向以及纵深方向相互交叉(优选为正交),并且分别成为标注宽度、高度以及纵深的长度的情况下的方向。
如图2所示,在壳体12的内部,从底部向上依次收纳有能够收容液体的液体收容部22、安装部14、介质收纳部23、输送部24以及记录部25。并且,在与液体收容部22相比而靠上方的位置处设置有实施记录部25的维护的维护部26、向记录部25供给液体的液体供给流道27以及向液体供给流道27输送被收纳在液体收纳体20中的液体的供给机构28。即,液体收容部22被设置在安装部14、记录部25、维护部26、液体供给流道27的重力方向侧。此外,液体喷射装置11具备对记录部25等的操作进行控制的控制部29。
安装部14具有形成能够对容器13进行收纳的收纳空间的框体31。框体31形成有从近前侧连通至收纳空间的插入口32。容器13以及液体收纳体20通过插入口32而进入到收纳空间,并沿着朝向内里延伸的移动路径而向纵深行进方向移动,从而被安装在安装部14中。
在壳体31所形成的收纳空间的内里设置有中空针状的供给部33。当液体收纳体20被安装在安装部14中时,液体收纳体20所具有的供给口34与供给部33连接,从而成为能够将液体收纳体20中收纳的液体通过供给部33而向液体喷射装置11供给的状态。另外,供给部33按照在记录部25中使用的液体的种类而进行设置。
介质收纳部23具有对介质S进行收纳的抽屉型的介质收纳体16以及对介质收纳体16的移动进行引导的引导框35。
输送部24具有对介质S进行支承的介质支承部36。输送部24将被收纳在介质收纳部23中的介质S从介质收纳部23中逐张地取出并进行输送,而配置于介质支持部36上。
记录部25具备液体喷射头39以及对液体喷射头39进行保持的滑架40,所述液体喷射头39具有对液体进行喷射的喷嘴38。在壳体12的内侧架设有沿着宽度方向延伸的引导轴41。滑架40沿着引导轴41而在宽度方向上往复移动,并在其往复移动的途中由液体喷射头39对介质支持部36上的介质S喷射液体,从而实施印刷。
维护部26通过使液体从液体喷射头39中排出,从而实施液体喷射头39的维护。
液体供给流道27为用于从液体收纳体20向液体喷射头39供给液体的流道,并按照液体的种类(在本实施方式中为颜色)而进行设置。液体供给流道27优选为具有上游侧流道43、下游侧流道44以及对上游侧流道43和下游侧流道44进行连接的连接部45。另外,上游侧流道43为包含供给部33在内并从供给部33至连接部45为止的流道,下游侧流道44为从连接部45至液体喷射头39为止的流道。
如图2、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上游侧流道43被构成为,包括具有挠性的供给管47以及被设置在供给部33与供给管47之间的泵室(省略图示)。
此外,下游侧流道44被构成为,包括随着滑架40的移动而发生挠曲位移的位移部48以及不进行位移的固定部49。位移部48被构成为例如包括并列有供不同种类的液体流动的多个流道的柔性管。固定部49被构成为例如包括形成有槽的板状的流道形成部件50和将槽密封的薄膜51,并且通过槽和薄膜而形成流道。
供给管47包含沿着框体31的上表面配置的部分。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安装部14的里侧配置有沿着宽度方向排列的四个供给部33。与各个供给部33相连的四条供给管47沿着框体31的上表面在水平方向上被牵引出来,并集中在配置有维护部26(在图3中省略图示)的初始侧。并且,集中的四条供给管47的下游侧部分在向铅直上方进行了方向转换之后与连接部45连接。
如图3所示,如果通过从框体31突出的卡止部53而将供给管47的沿着壳体31的上表面配置的部分卡止,则在将供给管47从连接部45上卸下时,能够使供给管47与壳体31一起进行移动。由此,能够使供给管47与壳体31单元化,从而作为一体进行拆装更换。
如图2、图3所示,优选为,连接部45对成为上游侧流道43的下游端的供给管47的下游端和成为下游侧流道44的上游端的固定部49的上游端进行连接。例如,能够将连接部45设为,具有向铅直下方开口的多个连接管45a,并且使多个供给管47可相对于连接管45a进行拆装的结构。此外,也能够将连接部45设为使下游侧流道44可拆装的结构。也可以在连接部45上以可拆装的方式而连接位移部48。连接部45也可以具有向多个方向开口的连接管45a,连接管45a开口的方向可以为水平方向(例如纵深方向或宽度方向)或铅直方向(例如铅直上方)。
供给机构28具备变压机构55及变压机构55的驱动源56、通过上述泵室和挠性膜(省略图示)而划分出的变压室(省略图示)、以及对变压机构55和变压室进行连结的变压流道57(参照图3)。
并且,当通过驱动源56(例如电机)的驱动而使变压机构55经由变压流道57而对变压室进行减压时,挠性膜向变压室侧挠曲位移,从而使泵室的压力下降。随着该泵室的压力下降,被收纳在液体收纳体20中的液体经由供给部33和供给口34而被抽吸到泵室中。将该过程称为抽吸驱动。之后,当变压机构55经由变压流道57而解除变压室的减压时,挠性膜向泵室侧挠曲位移,从而使泵室的压力上升。于是,随着泵室的压力上升,泵室内的液体在被加压的状态下向供给管47流出。将该过程称为喷出驱动。并且,供给机构28通过交替重复抽吸驱动和喷出驱动,而将收纳在液体收纳体20中的液体供给到液体供给流道27中。
如图3至图5所示,液体喷射装置11具备液体检测器63和能够吸收液体的第一吸收部60以及第二吸收部61,所述液体检测器63具有对液体的附着进行检测的检测部62。
第一吸收部60被配置在液体供给流道27的铅直下方。具体而言,被配置在连接部45的铅直下方。更详细而言,在连接部45的铅直下方以与上游侧流道43的一部分(供给管47的一部分)相接的方式而被配置。
在对上游侧流道43和下游侧流道44进行连接的连接部45处,为液体泄漏的可能性较高的部分。因此,通过在连接部45的铅直下方配置第一吸收部60,从而能够对从连接部45滴下的液体进行捕集。而且,通过以使第一吸收部60与上游侧流道43相接的方式进行配置,从而也能够对从连接部45经过上游侧流道43而漏出的液体进行捕集。
第一吸收部60由与第二吸收部61相比而液体的浸透性较高的材质构成。第一吸收部60例如是由微细的气孔而形成的多孔质体。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吸收部60使用容积的90%由微细的气孔而形成的多孔质体(PVA(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海绵)。由于会因微细的气孔而产生毛细管现象,因此能够迅速地使液体浸透。
如图3、图4所示,液体检测器63具备对液体的附着进行检测的检测部62。液体检测器63与控制部29电连接。本实施方式的液体检测器63具备基板64,在该基板64上配置有检测部62。检测部62由一对电极端子构成,该一对电极端子被形成在基板64面上。根据附着在这对电极端子之间的液体量,电极端子间的电阻发生变化,从而基于该变化而检测出液体是否附着在了检测部62上。
检测部62以与第一吸收部60相接触的方式而配置。具体而言,具有对检测部62进行支承并对液体供给流道27(上游侧流道43)进行引导的引导部(省略图示)。并且,检测部62以通过与引导部一起而对第一吸收部60的一部分进行夹持从而使第一吸收部60的一部分压缩的状态而配置。由此,能够使检测部62与第一吸收部60可靠地接触。由于检测部62与第一吸收部60接触并且第一吸收部60由浸透性较高的材质而构成,因此能够使液体浸透到检测部62侧,从而能够使液体迅速附着在检测部62上。因此,能够在早期检测出液体的泄漏。并且,优选为,将第一吸收部60的一部分和液体检测器63配置在引导部的于铅直方向上延伸的面上。根据该结构,能够在液体经液体供给流道27流动的情况下在早期进行检测。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将检测部62配置在第一吸收部60的水平面上。
如图5所示,第二吸收部61以与第一吸收部60分离的状态而配置。具体而言,以隔着框体31而与第一吸收部60分离的状态被配置在第一吸收部60的铅直下方。由此,在第一吸收部60被液体充满之后,能够通过第二吸收部61而对溢出的液体进行吸收。即,在检测出了液体泄漏之后,液体被第二吸收部61吸收。因此,能够在早期对泄漏进行检测,并且能够抑制液体向机外的泄漏。
此外,第二吸收部61设置在壳体12的底部。被吸收部吸收的液体容易沿重力方向传递。这一点,由于第二吸收部61在壳体12的重力方向侧,因此能够较多地保持泄漏的液体。因此,即使在液体泄漏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液体向机外的泄漏。
此外,优选为,第二吸收部61通过与第一吸收部60相比而每单位体积的液体的保持量较多的材质而构成。例如为无纺布等。由此,能够捕集较多的液体。因此,即使在液体泄漏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液体向机外的泄漏。
如图4、图5所示,液体喷射装置11具备将液体从第一吸收部60向第二吸收部61引导的液体引导部66。液体引导部66由液体的浸透性较低的材质而构成。例如为塑料薄膜等。具体而言,液体引导部66具有薄片状,并被配置于第一吸收部60的整个背面。并且,液体引导部66的一个端面沿着框体31的侧面而向铅直下方弯曲。
在第一吸收部60被液体充满的情况下,从第一吸收部60溢出的液体经过液体引导部66而向重力方向流动,因此被引导至第二吸收部61上(经过一部分框体31的侧面部)。并且,液体引导部66的另一个端部以朝向上方的方式而弯曲。因此,通过弯曲的部分而使液体的流动被限制。因此,例如,液体难以向驱动源56等其他的方向流动,因此能够抑制机内污染或者液体向机外的泄漏。
如图4及图5所示,第一吸收部60的厚度T1与第二吸收部61的厚度T2相比而较薄。例如,比率T1:T2=1:4等。第一吸收部60的厚度越薄,则液体向平面方向的浸透越快。由此,能够使液体迅速浸透到第一吸收部60中,因此能够使液体迅速地附着到检测部62上。因此,即使在液体泄漏了的情况下,也能够在早期检测出泄漏。另一方面,第二吸收部61的厚度越厚,则越能够吸收更多的液体。因此,即使在检测到了泄漏之后,也能够抑制液体向机外的泄漏。
此外,第一吸收部60的最宽的面的面积A1与第二吸收部61的最宽的面的面积A2相比而较小。例如,比率A1:A2=1:2等。第一吸收部60的最宽的面的面积越小,则液体会越快地浸透整体。由此,能够使液体迅速地浸透到第一吸收部60中,因此能够使液体迅速地附着到检测部62上。因此,即使在液体泄漏了的情况下,也能够在早期检测出泄漏。另一方面,第二吸收部61的最宽的面的面积越大,则能够吸收更多的液体。因此,即使在检测到了泄漏之后,也能够抑制液体向机外的泄漏。
接下来,对以上述方式构成的液体喷射装置11的作用进行说明。
例如,在于连接部45中产生了上游侧流道43与下游侧流道44的连接不良情况等时,存在液体从连接部45(液体供给流道27)中泄漏的情况。
在此,在液体从连接部45滴下的情况下,由被配置在连接部45的铅直下方的第一吸收部60吸收。此外,在液体以经过上游侧流道43(液体供给流道27)的方式而向重力方向侧流动的情况下,也会被与上游侧流道43接触的第一吸收部60吸收。并且,被第一吸收部60吸收的液体浸透第一吸收部60。另外,由于第一吸收部60是由微细的气孔而形成的PVA(polyvinyl alcohol)海绵,因此浸透性高。因此,能够使液体在早期到达检测部62。
当液体到达检测部62时,检测部62检测出液体的附着,从而液体检测器63对控制部29输出液体泄漏信息。控制部29基于所取得的检测信息而例如使液体喷射装置11的动作停止。此外,在操作面板19上显示液体泄漏信息,并对用户报告错误。
即使在液体检测器63检测出了液体的泄漏之后,使液体喷射装置11的动作停止从而使驱动源56停止,也会由于液体供给流道27内处于加压状态而有可能使未从液体喷射头39的喷嘴38中排出并滞留在液体供给流道27内的液体持续从连接部45中泄漏出来。
在液体检测器63检测出液体的泄漏之后液体进一步持续泄漏的情况下,在第一吸收部60中不能完全保持的液体有可能从第一吸收部60中溢出。溢出的液体经过液体引导部66而被第二吸收部61吸收、保持。另外,由于第二吸收部61为保持力较高的无纺布,因此能够保持较多的液体。
如上文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射装置11,能够得到以下的效果。
(1)由于在液体供给流道27的铅直下方配置有第一吸收部60,因此能够通过第一吸收部60而对液体进行吸收,并在液体检测器63中检测出液体向检测部62的附着。即,在液体从液体供给流道27(连接部45)泄漏的情况下,能够在早期检测出液体的泄漏。
(2)由于在第一吸收部60的铅直下方配置有第二吸收部61,因此即使在检测出液体的泄漏之后液体进一步持续泄漏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第二吸收部61而对液体进行保持。因此,能够抑制液体向机外的泄漏。
(3)由于第二吸收部61以与第一吸收部60分离的状态而配置,因此能够在第一吸收部60充满液体之后,通过第二吸收部61而对溢出的液体进行吸收。即,在检测出液体泄漏之后,液体被第二吸收部61吸收。因此,能够在早期检测出泄漏,并且能够抑制液体向机外的泄漏。
(4)由于第一吸收部60由与第二吸收部61相比而液体的浸透性较高的材质构成,因此能够使液体迅速地浸透到第一吸收部60中,能够使液体迅速地附着于检测部62。因此,即使在液体泄漏的情况下,也能够在早期检测到泄漏。
(5)由于第二吸收部61由与第一吸收部60相比而每单位体积的液体的保持量较多的材质构成,因此能够通过第二吸收部61而较多地保持泄漏的液体。因此,即使在检测到了泄漏之后,也能够抑制液体向机外的泄漏。
(6)由于第一吸收部60的厚度与第二吸收部61的厚度相比而较薄,因此能够使液体迅速地浸透到第一吸收部60中。因此,能够使液体迅速地附着到检测部62上。另一方面,第二吸收部61与第一吸收部60相比而能够吸收更多的液体。因此,即使在液体泄漏的情况下,也能够在早期检测出泄漏,并且即使在检测到泄漏之后也能够抑制液体向机外的泄漏。
(7)由于第一吸收部60的最宽的面的面积比第二吸收部61的最宽的面的面积小,因此能够使液体迅速地浸透到第一吸收部60。因此,能够使液体迅速地附着于检测部62。另一方面,第二吸收部61能够吸收比第一吸收部60多的液体。因此,即使在液体泄漏的情况下,也能够在早期检测出泄漏,并且即使在检测到泄漏之后也能够抑制液体向机外的泄漏。
(8)液体容易向重力方向传递。在这一点上,第二吸收部61被设置于壳体12的底部。即,第二吸收部61位于壳体12的重力方向侧,因此能够较多地保持泄漏的液体。因此,即使在液体泄漏了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液体向机外的泄漏。
另外,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施加各种变更或改良等。改变例如以下所述。
(改变例1)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液体检测器63为一个,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为多个。根据该结构,在存在液体泄漏的可能性的部位为多个的情况下,能够更早地进行检测。
(改变例2)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吸收部60以平面体的方式而配置,但也可以使第一吸收部60的端部向设置有第二吸收部61的重力方向弯曲。根据该结构,在第一吸收部60被液体填满的情况下,从第一吸收部60溢出的液体容易向重力方向传递,从而被引导至第二吸收部61上。并且,由于液体难以向其他方向流动,因此能够对机内污染或液体机外泄漏进行抑制。在该情况下,优选为,检测部62被设置在与第一吸收部60的弯曲部接近的一侧。
(改变例3)也可以将第一吸收部60、液体检测器63、第二吸收部61设为能够更换的结构。根据该结构,通过在附着了液体的情况下更换为新的,从而能够再次使用。
(改变例4)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为了将液体从第一吸收部60引导至第二吸收部61,而在第一吸收部60的整个背面配置有液体引导部66,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代替液体引导部66而配置托盘。具体而言,也可以将第一吸收部60以及液体检测器63配置在托盘内,并在托盘的一部分上设置用于使液体向第二吸收部侧流动的槽或开口。根据该结构,由于到达第一吸收部60的液体难以向其他的部分流动,因此能够抑制机内污染或机外污染。
(改变例5)液体喷射部所喷射的液体并不限于油墨,例如也可以是在液体中分散或混合有功能材料的颗粒的液状体等。例如,也可以设为通过喷射如下的液状体而实施记录的结构,所述液状体以分散或溶解的形态而包含被使用在液晶显示器、EL(电致发光)显示器以及面发光显示器的制造等中的电极材料或颜色材料(像素材料)等材料。
(改变例6)介质S并不局限于纸张,也可以是塑料薄膜或较薄的板材等,还可以是在印染装置等中使用的布帛。此外,介质S也可以不是以预定的尺寸而切断的单张,例如可以是被卷绕成圆筒状的卷筒状的介质,也可以是T恤等任意形状的衣服等,还可以是餐具或文具那样的任意形状的立体物。
以下,记载了从上述的实施方式以及改变例而掌握的技术思想及其作用效果。
思想1
一种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液体喷射头,其对液体进行喷射;
液体供给流道,其向该液体喷射头供给所述液体;
液体检测器,其具有对所述液体的附着进行检测的检测部;
第一吸收部,其与所述检测部接触,并被配置在所述液体供给流道的铅直下方,并且能够对所述液体进行吸收;以及
第二吸收部,其被配置在所述第一吸收部的铅直下方,并且能够对所述液体进行吸收。
根据该结构,通过第一吸收部对液体进行吸收,并检测出液体在与第一吸收部接触的检测部上的附着。即,在液体从液体供给流道中泄漏的情况下,能够在早期检测出液体的泄漏。此外,即使在检测出了液体的泄漏之后液体进一步持续泄漏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所述第二吸收部而对液体进行保持。因此,能够提供一种即使在液体泄漏了的情况下也能够在早期检测出泄漏并且能够抑制液体向机外的泄漏的液体喷射装置。
思想2
如思想1所记载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体供给流道具有对上游侧流道和下游侧流道进行连接的连接部,
所述第一吸收部被配置在所述连接部的铅直下方侧。
在从连接部处产生了泄漏的情况下,液体向重力方向流动。关于这一点,根据该结构,第一吸收部被配置于所述连接部的铅直下方侧,因此,从连接部泄漏的液体被第一吸收部吸收,液体检测器能够检测到液体。因此,能够在液体从连接部处泄漏的情况下在早期检测出泄漏。
思想3
如思想1所记载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吸收部以与所述第一吸收部分离的状态而配置。
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第二吸收部而对在第一吸收部被液体充满之后而溢出的液体进行吸收。即,在检测出了液体泄漏之后,液体被第二吸收部吸收。因此,能够在早期检测出泄漏,并且能够抑制液体向机外的泄漏。
思想4
如思想1至思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吸收部由与所述第二吸收部相比而所述液体的浸透性较高的材质构成。
根据该结构,能够使液体迅速地浸透到第一吸收部中,因此,能够使液体迅速地附着到与第一吸收部接触的检测部上。因此,即使在液体泄漏了的情况下,也能够在早期检测出泄漏。
思想5
如思想1至思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吸收部由与所述第一吸收部相比而每单位体积的所述液体的保持量较多的材质构成。
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第二吸收部而较多地保持泄漏的液体。因此,即使在检测出泄漏之后,也能够对液体向机外的泄漏进行抑制。
思想6
如思想1至思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吸收部的厚度与所述第二吸收部的厚度相比而较薄。
根据该结构,能够使液体迅速地浸透第一吸收部,因此,能够使液体迅速地附着到与第一吸收部接触的检测部上。另一方面,第二吸收部与第一吸收部相比而能够吸收更多的液体。因此,即使在液体泄漏了的情况下,也能够在早期检测出泄漏,并且即使在检测到泄漏之后也能够对液体向机外的泄漏进行抑制。
思想7
如思想1至思想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吸收部的最宽的面的面积与所述第二吸收部的最宽的面的面积相比而较小。
根据该结构,能够使液体迅速地浸透第一吸收部,因此,能够使液体迅速地附着到与第一吸收部接触的检测部上。另一方面,第二吸收部与第一吸收部相比而能够吸收更多的液体。因此,即使在液体泄漏了的情况下,也能够在早期检测出泄漏,并且即使在检测到泄漏之后也能够对液体向机外的泄漏进行抑制。
思想8
如思想1至思想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壳体,所述壳体对所述液体喷射头以及所述液体供给流道进行收纳,
所述第二吸收部被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底部。
被吸收部吸收的液体容易向重力方向传递。关于这一点,根据该结构,第二吸收部位于所述壳体的重力方向侧,因此,能够较多地保持泄漏的液体。因此,即使在液体泄漏了的情况下,也能够对液体向机外的泄漏进行抑制。
符号说明
11…液体喷射装置;12…壳体;27…液体供给流道;39…液体喷射头;43…上游侧流道;44…下游侧流道;45…连接部;60…第一吸收部;61…第二吸收部;62…检测部;63…液体检测器。

Claims (8)

1.一种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液体喷射头,其对液体进行喷射;
液体供给流道,其向所述液体喷射头供给所述液体;
液体检测器,其具有对所述液体的附着进行检测的检测部;
第一吸收部,其与所述检测部接触,并被配置在所述液体供给流道的铅直下方,并且能够对所述液体进行吸收;
第二吸收部,其被配置在所述第一吸收部的铅直下方,并且能够对所述液体进行吸收;以及
液体引导部,其将所述液体从所述第一吸收部向所述第二吸收部引导,
所述液体引导部以与所述第一吸收部的下表面接触的方式而被设置,并且一个端面向铅直下方弯曲。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体供给流道具有对上游侧流道和下游侧流道进行连接的连接部,
所述第一吸收部被配置在所述连接部的铅直下方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吸收部以与所述第一吸收部分离的状态而配置。
4.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吸收部由与所述第二吸收部相比而所述液体的浸透性较高的材质构成。
5.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吸收部由与所述第一吸收部相比而每单位体积的所述液体的保持量较多的材质构成。
6.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吸收部的厚度与所述第二吸收部的厚度相比而较薄。
7.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吸收部的最宽的面的面积与所述第二吸收部的最宽的面的面积相比而较小。
8.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壳体,所述壳体对所述液体喷射头以及所述液体供给流道进行收纳,
所述第二吸收部被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底部。
CN201811167628.5A 2017-10-10 2018-10-08 液体喷射装置 Active CN10964900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96625 2017-10-10
JP2017196625A JP7013780B2 (ja) 2017-10-10 2017-10-10 液体噴射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649007A CN109649007A (zh) 2019-04-19
CN109649007B true CN109649007B (zh) 2021-10-01

Family

ID=661099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167628.5A Active CN109649007B (zh) 2017-10-10 2018-10-08 液体喷射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013780B2 (zh)
CN (1) CN109649007B (zh)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323A (zh) * 1990-02-28 1991-10-16 佳能公司 喷墨设备
JP3058160B1 (ja) * 1999-02-25 2000-07-0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式の電子機器
JP2001088325A (ja) * 1999-09-22 2001-04-03 Toshiba Tec Corp レジ用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2004001277A (ja) * 2002-05-31 2004-01-08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CN1470388A (zh) * 2002-06-11 2004-01-28 ������������ʽ���� 废液处理设备及与其合并的液体喷射装置
JP2005022131A (ja) * 2003-06-30 2005-01-27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噴射装置
JP2007118433A (ja) * 2005-10-28 2007-05-17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07160825A (ja) * 2005-12-16 2007-06-28 Seiko Epson Corp プリンタのインク漏れ検出機構
JP2008049553A (ja) * 2006-08-23 2008-03-06 Seiko Epson Corp 廃インク吸収タンク及びそれを備えた記録装置
CN102189772A (zh) * 2010-02-12 2011-09-2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流体喷射装置
JP2015044380A (ja) * 2013-08-29 2015-03-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JP2015223764A (ja) * 2014-05-28 2015-12-1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CN106994834A (zh) * 2016-01-18 2017-08-0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废液收纳体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320853A (ja) * 1991-04-19 1992-11-11 Canon Inc 記録装置のインク漏れ検出装置
US6402277B1 (en) * 2000-01-31 2002-06-11 Hewlett-Packard Company Ink leak detection system in inkjet printing devices
JP2006168196A (ja) 2004-12-16 2006-06-29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6443131B2 (ja) * 2014-03-05 2018-12-2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記録装置及び液体回収方法
JP6554835B2 (ja) 2015-03-12 2019-08-0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体
JP5980391B1 (ja) 2015-08-28 2016-08-31 ローランドディー.ジー.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式記録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323A (zh) * 1990-02-28 1991-10-16 佳能公司 喷墨设备
JP3058160B1 (ja) * 1999-02-25 2000-07-0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式の電子機器
JP2001088325A (ja) * 1999-09-22 2001-04-03 Toshiba Tec Corp レジ用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2004001277A (ja) * 2002-05-31 2004-01-08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CN1470388A (zh) * 2002-06-11 2004-01-28 ������������ʽ���� 废液处理设备及与其合并的液体喷射装置
JP2005022131A (ja) * 2003-06-30 2005-01-27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噴射装置
JP2007118433A (ja) * 2005-10-28 2007-05-17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07160825A (ja) * 2005-12-16 2007-06-28 Seiko Epson Corp プリンタのインク漏れ検出機構
JP2008049553A (ja) * 2006-08-23 2008-03-06 Seiko Epson Corp 廃インク吸収タンク及びそれを備えた記録装置
CN102189772A (zh) * 2010-02-12 2011-09-2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流体喷射装置
JP2015044380A (ja) * 2013-08-29 2015-03-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JP2015223764A (ja) * 2014-05-28 2015-12-1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CN106994834A (zh) * 2016-01-18 2017-08-0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废液收纳体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013780B2 (ja) 2022-02-01
JP2019069551A (ja) 2019-05-09
CN109649007A (zh) 2019-04-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840078B2 (en) Waste liquid reservoir an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JP5962661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US9981494B2 (en) Waste liquid container
JP2016030382A (ja) 印刷装置
JP2013067032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のインク供給装置及びインク供給方法
US9994035B2 (en) Filter unit an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CN109649007B (zh) 液体喷射装置
JP4968361B2 (ja) 廃液回収方法、液体噴射装置及びカートリッジセット
JP2004291297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US10759174B2 (en)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JP2006021451A (ja) 液体吸収体、液体回収ユニットおよび液体噴射装置
JP2012196816A (ja) 液体噴射装置
JP6737059B2 (ja) 液体供給装置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JP5573437B2 (ja) 液体回収装置、液体噴射装置
JP2018030263A (ja) 液体噴射装置
EP3284600B1 (en)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and liquid supply method
US20240017551A1 (en) Liquid container and printing apparatus
JP2018043423A (ja) 液体充填方法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JP2011156685A (ja) 印刷装置
JP2010131851A (ja) 液体噴射記録装置
JP6399156B2 (ja) 液体貯留部および液体噴射装置
JP2006035588A (ja) 廃液回収方法、液体噴射装置及びカートリッジセット
JP2016083789A (ja) 液体噴射装置
JP4289631B2 (ja) インクタンク
CN114940025A (zh) 液体收容容器和打印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