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89772A - 流体喷射装置 - Google Patents
流体喷射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189772A CN102189772A CN201110037763XA CN201110037763A CN102189772A CN 102189772 A CN102189772 A CN 102189772A CN 201110037763X A CN201110037763X A CN 201110037763XA CN 201110037763 A CN201110037763 A CN 201110037763A CN 102189772 A CN102189772 A CN 10218977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bsorption piece
- rotary body
- nozzle rows
- force
- tension for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3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2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28
- 230000009184 walk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3
- 238000007689 inspe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0000033228 biological regul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9000007921 spray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9000000976 ink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1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9
- 239000000835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1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3
- 238000011010 flushing procedur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0
- 230000008093 suppor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0000001133 accel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5406 was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29920001778 nylo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4677 Nyl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7639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2441 reversi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096 rol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0742 Cotto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698 Polyeth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358 absorb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1 polyeth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0573 polyeth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1410 Microfib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253 ac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760 aram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3235 aromatic polyam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585 ba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30 et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467 final produ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658 micro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960 organic solv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0728 polyest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904 short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629 sup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PLXMOAALOJOTIY-FPTXNFDTSA-N Aesculin Natural products OC[C@@H]1[C@@H](O)[C@H](O)[C@@H](O)[C@H](O)[C@H]1Oc2cc3C=CC(=O)Oc3cc2O PLXMOAALOJOTIY-FPTXNFDT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18 DNA microarra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06010059866 Drug resistanc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914 Metallic fib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699 Ultra-high molecular weight polyeth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513 alkali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27697 autoimmune lymphoproliferative syndrome due to CTLA4 haploinsuffiency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70 constitu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602 cont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60 corro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43 dye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72 electrod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08 enhan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704 evap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20 evap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344 fibroplas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943 hotmel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764 inhibitory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049 inorganic solv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867 inorganic solvent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91 liquid pha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687 lubricating 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155 mel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245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37 period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049 pig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33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3023 plastic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230 polyary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577 polybenzoxazol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60 pr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40 relaxa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17 retain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904 solv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07 spray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728 strength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2258 transpor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785 ultra high molecular weight polyeth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313 weaken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65—Prevention or detection of nozzle clogging, e.g. cleaning, capping or moistening for nozzles
- B41J2/16517—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 B41J2/1652—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by driving a fluid through the nozzles to the outside thereof, e.g. by applying pressure to the inside or vacuum at the outside of the print head
- B41J2/16526—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by driving a fluid through the nozzles to the outside thereof, e.g. by applying pressure to the inside or vacuum at the outside of the print head by applying pressure only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65—Prevention or detection of nozzle clogging, e.g. cleaning, capping or moistening for nozzles
- B41J2/16585—Prevention or detection of nozzle clogging, e.g. cleaning, capping or moistening for nozzles for paper-width or non-reciprocating print heads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流体喷射装置,当使线状的吸收部件移动时,不使用昂贵的电动机而通过简易的机械机构就能够抑制吸收部件的振动。流体喷射装置具备流体喷头(21),该流体喷头具有由多个喷嘴构成的喷嘴列,从喷嘴列喷射流体。具备演设置成可沿着喷嘴列延伸的吸收部件(12),使吸收部件在与喷嘴列交叉的方向移动的移动机构(14),和使吸收部件行走的行走机构。移动机构(14)具备设置成可移动的移动部件(55A、55B);定位部件(54a、54b),其设置成能够在该移动部件上移动,且将吸收部件保持为能够移动;和第一施力部件(56),其朝规定方向对定位部件施力。设置有对吸收部件赋予张力的张力赋予机构。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流体喷射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向记录纸(介质)喷射墨滴的流体喷射装置,公知有喷墨打印机(以下称为“打印机”)。这样的打印机存在着由于墨水从记录头的喷嘴蒸发所导致的墨水的增粘和固化,灰尘的附着、进而气泡的混入等,在喷嘴中形成阻塞,引起打印不良的问题。因此,在这样的打印机中,除了进行对记录纸的喷射以外,还进行将喷嘴内的墨水强制喷出的冲洗动作。
一般在扫描型打印机中,使记录头移动到记录区域以外的区域进行冲洗动作,但在具有记录头被固定的行式头(Line Head)的打印机中,冲洗动作时不能移动记录头。因此,想到了一种向设在例如输送记录纸的输送带表面上的吸收材料(吸收部件)喷射墨水的方法(专利文献1)。
但是,专利文献1的技术由于是在输送带上对应记录纸的尺寸等间隔配置多个吸收部件,所以存在的问题是,在冲洗时必须对准记录纸间的间隙喷射墨水,对记录纸的尺寸和输送速度形成了制约。另外,如果对平面形状的吸收部件进行冲洗,则由于随着墨滴的喷出的风压会导致雾状的墨水飞散,可能会污染记录纸和输送带。
因此,考虑到作为吸收材料使用线状的材料,将该线状的吸收部件(吸收材料)配置在行式头和记录纸(记录介质)之间,通过朝该吸收部件喷射墨水来进行冲洗,使墨水容纳于吸收部件。在该情况下,对于吸收部件而言,在冲洗动作时和对记录纸的记录时的期间,需要将该吸收部件移动至吸收从喷嘴喷射出的墨滴的冲洗位置和从由喷嘴喷出的墨滴的飞行路径退避的退避位置之间。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119284号公报
但是,例如在将上述吸收部件从退避位置移动至冲洗位置时,伴随着移动、停止的加减速而在吸收部件产生振动。如果在这样振动的状态下进行冲洗,则有可能导致墨滴没有被吸收部件捕捉到而污染记录纸或者用于保持记录纸的面。因此,必须待机而不进行冲洗动作直至吸收部件的振动停止,但如果想要在例如打印(记录)的间歇定期地进行冲洗,则在缩短打印时间的基础上缩短冲洗时间是重要的,需要进一步缩短冲洗所需的时间。
为了抑制吸收部件的振动,进一步缩小伴随着吸收部件的移动、停止的加减速的影响,考虑到使用具有高度的机构的电动机,并对该电动机的驱动进行高度地控制。但是,这样的电动机昂贵,如果使用该电动机则会导致打印机的成本大幅度上升的不良。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研发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流体喷射装置,作为容纳流体的吸收部件使用线状的部件,在使该吸收部件移动的情况下,不使用昂贵的电动机,而通过简易的机械机构就能够抑制例如使吸收部件在退避位置和冲洗位置之间移动时产生的吸收部件的振动。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流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流体喷射装置具备流体喷头,该流体喷头具有由多个喷嘴构成的喷嘴列,从该喷嘴列喷射流体,
上述流体喷射装置具备:
线状的吸收部件,该吸收部件沿着上述喷嘴列延伸,并且设置成能够从该喷嘴列的一侧朝向另一侧移动,该吸收部件用于吸收从上述喷嘴喷射出的流体;
移动机构,该移动机构使上述吸收部件在与上述喷嘴列交叉的方向移动;和
行走机构,该行走机构使上述吸收部件从上述喷嘴列的一侧朝向另一侧行走,
上述移动机构具备一对移动机构部,这一对移动机构部分别配置在上述喷嘴列的一侧和另一侧,该一对移动机构部在使上述吸收部件从与上述喷嘴列交叉的方向的一侧的基准位置朝另一侧的规定位置移动的同时,从上述规定位置朝上述基准位置移动,
上述移动机构部具备:
移动部件,该移动部件设置成能够沿着与上述喷嘴列交叉的方向往复移动;
定位部件,该定位部件设置成能够沿着与上述喷嘴列交叉的方向在该移动部件上移动,且在与上述喷嘴列交叉的方向的上述规定位置侧具有停止位置,该定位部件将上述吸收部件保持为能够移动;
第一施力部件,该第一施力部件从与上述喷嘴列正交的方向的上述基准位置侧朝上述规定位置侧对该定位部件施力,
上述一对移动机构部构成为:通过在各自的定位部件之间保持上述吸收部件而使上述吸收部件沿着上述喷嘴列延伸,
上述定位部件构成为:当所保持的吸收部件的张力增强时,被朝与上述第一施力部件的施力方向相反的方向施力,
上述流体喷射装置设置有张力赋予机构,该张力赋予机构对保持于上述定位部件之间的吸收部件赋予张力,并且,当上述定位部件朝与上述喷嘴列正交的方向的上述基准位置侧移动时,减弱对吸收部件赋予的张力,当朝上述规定位置侧移动时,增强对吸收部件赋予的张力。
根据该流体喷射装置,当通过使移动部件移动来使吸收部件从例如作为退避位置的基准位置朝作为规定位置的冲洗位置移动时,由上述张力赋予机构对吸收部件赋予的张力增强。于是,通过所保持的吸收部件的张力增强,上述定位部件被朝与上述第一施力部件的施力方向相反的方向施力。因而,当吸收部件的张力变得比第一施力部件的作用力强时,上述定位部件相对于上述移动部件朝与第一施力部件的施力方向相反的方向、即上述基准位置侧移动。
因此,在移动初期,由张力赋予机构对吸收部件赋予的张力增强,由此吸收部件朝与移动部件的移动方向(规定位置侧)相反一侧(基准位置侧)一点一点地移动,从而移动部件的移动时的吸收部件的加速力得到抑制。
此外,当定位部件朝与第一施力部件的施力方向相反的方向亦即基准位置侧移动时,由张力赋予机构对吸收部件赋予的张力减弱。因此,例如通过增长吸收部件的长度来进一步减弱其张力,当吸收部件的张力变得比第一施力部件的作用力弱时,上述定位部件朝第一施力部件的施力方向亦即规定位置侧移动,到达停止位置并在此停止。
因此,在移动末期,由张力赋予机构对吸收部件赋予的张力减弱,由此吸收部件朝移动部件的移动方向(规定位置侧)一点一点地移动并停止,从而停止移动时的减速力得到抑制。
这样,由于吸收部件在移动初期时的加速力和移动末期时的减速力被抑制,所以伴随着吸收部件的移动的加减速的影响减少,从而能够将移动时产生的吸收部件的振动抑制在最小限度。
此外,不使用昂贵的电动机,而通过简易的机械机构就能够实现这样的振动的抑制。
此外,在上述流体喷射装置中,优选上述行走机构具有:
送出旋转体,该送出旋转体通过将上述吸收部件从卷绕的状态放卷而将其送出;
送出驱动部,该送出驱动部使上述送出旋转体旋转驱动;
卷绕旋转体,该卷绕旋转体卷绕从上述送出旋转体送出来的吸收部件;和卷绕驱动部,该卷绕驱动部使上述卷绕旋转体旋转驱动。
这样一来,如上所述,当定位部件朝与第一施力部件的施力方向相反的方向亦即基准位置侧被移动,由张力赋予机构对吸收部件赋予的张力减弱时,通过控制送出驱动部而使送出旋转体旋转,能够增长吸收部件的长度而进一步减弱其张力。
此外,在上述流体喷射装置中,优选上述张力赋予机构具有张力调整部件,该张力调整部件对保持于上述定位部件之间的吸收部件赋予规定的张力,并且与该吸收部件的张力对应地变位,从而使对上述吸收部件赋予的张力的强度变化。
这样一来,由于张力调整部件对吸收部件赋予的张力变化,所以能够进一步抑制吸收部件涉及的移动初期时的加速力和移动末期时的减速力,由此伴随着吸收部件的移动的加减速的影响减少。
另外,在该流体喷射装置中,优选上述张力调整部件设置成保持上述吸收部件的保持位置能够在与上述喷嘴列交叉的方向变位,并且利用上述第二施力部件朝与上述第一施力部件的施力方向相反的方向对上述保持位置施力。
这样一来,能够利用第二施力部件容易地调整张力调整部件对吸收部件赋予的张力的强度变化。
另外,在该流体喷射装置中,优选上述行走机构具有:
送出旋转体,该送出旋转体通过将上述吸收部件从卷绕的状态放卷而将其送出;
送出驱动部,该送出驱动部使上述送出旋转体旋转驱动;
卷绕旋转体,该卷绕旋转体卷绕从上述送出旋转体送出来的吸收部件;和
卷绕驱动部,该卷绕驱动部使上述卷绕旋转体旋转驱动,
上述张力调整部件设置在比上述喷嘴列更靠上述送出旋转体侧的位置,
在上述送出旋转体和上述张力调整部件之间行走的上述吸收部件的行走路径中设置有检查用旋转体,该检查用旋转体使该吸收部件绕其回转并且随着该吸收部件的行走而旋转,
在上述检查用旋转体设置有检测机构,该检测机构通过检测该检查用旋转体的转速来检测绕该检查用旋转体回转的吸收部件的行走长度。
这样一来,由于检查用旋转体的转速与吸收部件的行走长度(行走距离)成正比,所以能够利用检测机构准确地检测吸收部件的行走长度。因而,当通过使移动部件移动来使吸收部件例如从作为退避位置的基准位置朝作为规定位置的冲洗位置移动时,能够通过使上述输送旋转体旋转驱动来补充吸收部件的长度伴随着移动而变化的量。此外,此时,由于能够准确地掌握从送出旋转体送出吸收部件的送出量,所以能够充分且准确地补充吸收部件的长度伴随着移动而变化的量。由此,能够在退避位置和冲洗位置之间将吸收部件的张力维持相同。
此外,优选在上述检查用旋转体上沿周向设置有识别体,上述检测机构通过检测上述识别体来检测上述检查用旋转体的转速。
这样一来,能够利用简易的结构对检查用旋转体的转速进行检测。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打印机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头单元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记录头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帽单元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
图5(a)、(b)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冲洗单元的概略结构的仰视图。
图6(a)、(b)是模式地表示吸收部件的放大图。
图7是图5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图8是图5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图9是冲洗位置的说明图。
图10(a)~(d)是用于说明移动机构的动作的图。
图11是用于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符号说明
1...打印机(流体喷射装置);10...维护装置;11...冲洗单元;12...吸收构件;13...行走机构;14...移动机构;16...送出卷盘(送出旋转体);16A...送出电动机(送出驱动部);17...卷绕卷盘(卷绕旋转体);17A...卷绕电动机(卷绕驱动部);18...调整杆(张力调整机构);19...拉伸弹簧;20...检查用旋转体;20a...旋转板;20b...辊;21(21A~21E)...记录头(流体喷头);36...第一传感器;37...第二传感器;38...第三传感器;40...孔(识别体);41...检测部;53A、53B...移动机构部;54a、54b...定位辊(定位机构);55A、55B...移动台(移动机构);56...按压弹簧(第一施力机构);L...喷嘴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流体喷射装置1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说明所使用的各附图中,为了将各部件形成为可识别的大小,而适宜改变各部件的比例尺。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流体喷射装置,举例示出喷墨打印机(以下称作打印机)。
图1是打印机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头单元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图3是构成头单元的记录头(流体喷头)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图4是帽单元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
如图1所示,打印机1具有头单元2、输送记录纸(记录介质)的输送装置3、供给记录纸的给纸单元4、将被头单元2打印后的记录纸排出的排纸单元5和对头单元2进行维护处理的维护装置10。
输送装置3构成为将记录纸保持为与构成头单元2的各个记录头(流体喷头)21(21A、21B、21C、21D、21E)的喷嘴面23之间相隔规定的间隔的状态。该输送装置3具有驱动辊部31、从动辊部32、和由架设在这些辊部31、32之间的多个带构成的输送带部33。另外,在该输送装置3中的记录纸的输送方向下游侧(排纸单元5侧),在与排纸单元5之间设有保持记录纸的保持部件34。
驱动辊部31的旋转轴方向的一端侧与未图示的驱动电动机连接,由驱动电动机驱动旋转。另外,该驱动辊部31的旋转动力被传递到输送带部33,输送带部33被驱动旋转。可根据需要在驱动辊部31与驱动电动机之间设置传动齿轮。从动辊部32是所谓的自由辊,其支承输送带部33,并且随着输送带部33(驱动辊部31)的旋转驱动而从动旋转。
排纸单元5具有排纸用辊51、和保持由该排纸用辊51输送来的记录纸的排纸托盘52。
头单元2通过将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是5个)记录头21A~21E单元化而构成,从各个记录头21A~21E的各个喷嘴24(参照图3)喷出多色的墨水(例如,黑色B、品红色M、黄色Y、青绿色C的各色墨水)。这些记录头21A~21E(以下有时也称为记录头21)通过被安装在安装板2上而被单元化。即,本实施方式的头单元2通过将多个记录头21组合多个,构成使头单元2的有效打印宽度与记录纸的横向宽度(与输送方向正交的宽度)大致相同的行式头组件。另外,上述各个记录头21A~21E中的各个构造自身共通。
如图2所示,头单元2在形成于安装板22的开口部25内配置各记录头21A~21E。具体而言,通过将各个记录头21A~21E螺纹固定在安装板22的背面22b侧,配置成喷嘴面23通过上述开口部25从安装板22的表面22a侧突出的状态。另外,该头单元2通过将上述安装板22固定在未图示的滑架上,搭载于打印机1。
本实施方式中的头单元2构成为可借助上述滑架在记录位置与维护位置之间(图1中的箭头所示的方向)移动。这里,所谓记录位置是指与输送装置3对置并且对记录纸进行记录的位置。所谓维护位置是指从输送装置3上退避的位置,且是与维护装置10对置的位置。在该维护位置,可以进行对头单元2的维护处理(吸引处理、擦拭处理)。
如图3所示,构成头单元2的记录头21A~21E(以下有时也称为记录头21)构成为具备头主体25A和安装该头主体25A的支承部件28,该头主体25A具有形成了多列由多个喷嘴24构成的喷嘴列L的喷嘴面23。
各记录头21A~21E具有与4色(黄色(Y)、品红色(M)、青绿色(C)、黑色(Bk))对应的喷嘴列(L(Y)、L(M)、L(C)、L(Bk)),因此,形成了4列喷嘴列L。在各喷嘴列(L(Y)、L(M)、L(C)、L(Bk))中,构成这些喷嘴列(L(Y)、L(M)、L(C)、L(Bk))的喷嘴24被配置排列在与记录纸的输送方向交叉的水平方向上。具体而言,被配置在与记录纸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而且,各记录头21A~21E被配置成使各自的喷嘴列在这些记录头21A~21E的配置方向上与相同颜色对应的喷嘴列L成为一列。另外,关于各记录头21A~21E中的各个喷嘴列(L(Y)、L(M)、L(C)、L(Bk)),也可以对应各色的每色各形成2列,合计形成8列。在该情况下,对应每个色设置的2列喷嘴列希望呈交错状配置。
在支承部件28上,在喷嘴面23的长度方向的两侧形成有伸出部26、26,在这些伸出部26、26上形成有用于将记录头21螺纹固定在上述安装板22的背面22b上的贯通孔27。由此,多个记录头21被安装在安装板22上,构成上述头单元2(参照图1)。
维护装置10具有对头单元2进行吸引处理的帽单元6、和用于接受通过冲洗动作被喷出的墨水的冲洗单元11。
如图4所示,帽单元6用于对上述头单元2进行维护处理,其通过将与各记录头21A~21E对应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是5个)帽部61A~61E单元化而构成。该帽单元6被配置在从头单元2的记录区域离开的部位。
各帽部61A~61E(以下有时有简称为帽部61)分别与记录头21A~21E的各个对应设置,构成为能够与各个记录头21A~21E的喷嘴面23接触。基于这样的结构,帽部61A~61E通过分别与记录头21A~21E的各个喷嘴面23紧密接触,能够良好地进行从各个喷嘴面23的喷嘴24排出墨水(流体)的吸引动作。
另外,这些各帽部61A~61E具备帽主体67、在帽主体67的上面设置成框状的与记录头21抵接的密封部件62、在擦拭记录头21的喷嘴面23的擦拭处理时使用的擦拭部件63、和将这些帽主体67和擦拭部件63保持成一体的框体部64。
在框体部64的底部形成有2个(其中1个未图示)用于将框体部64保持在基座部件69的保持部65。这些保持部65被配置成俯视看在框体部64中的成为对角的位置。在各个保持部65上形成有贯通孔65b,该贯通孔65b供用于将框体部64螺纹固定在基座部件69上的螺钉插入。
冲洗单元11,如表示头单元2的底面侧的图5(a)、(b)所示,构成为具备吸收在冲洗动作时喷出的墨滴(流体)的吸收部件12、和支承这些吸收部件12的支承机构9。
吸收部件12是吸收从各喷嘴24喷出的墨滴的线状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应1个头单元2设置1个吸收部件。吸收部件12通过后述的移动机构14被保持为能够移动,从而配置成沿着对应的喷嘴列(L(Y)、L(M)、L(C)、L(Bk))延伸的状态,而且配置在各喷嘴面23与记录纸的输送区域之间。
该吸收部件12适合使用例如由线材形成的,可高效吸收保持(容纳)墨水的部件。具体而言,可以使用由SUS304、尼龙、实施了亲水性涂层的尼龙、芳香族聚酰胺、绢、棉、聚酯、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聚芳酯、柴隆(Zylon)(商品名)等的纤维、或包含其中的多种的复合纤维构成的吸收部件12。
更具体而言,通过将由上述的纤维或复合纤维形成的纤维束捻合或束合,可形成吸收部件12。
图6是表示吸收部件12的一例的模式图,(a)是剖面图,(b)是俯视图。如这些图所示,吸收部件12例如通过捻合2根由纤维形成的纤维束12a而形成。
另外,作为其它例,捻合了多根由SUS304构成的纤维束的线状部件、捻合了多根由尼龙构成的纤维束的线状部件、捻合了多根由被实施了亲水性涂层的尼龙构成的纤维束的线状部件、捻合了多根由芳香族聚酰胺构成的纤维束的线状部件、捻合了多根由绢构成的纤维束的线状部件、捻合了多根由棉构成的纤维束的线状部件、束合了由微细纤维(Belima)(商品名)构成的纤维束的线状部件、束合了由SOALION(商品名)构成的纤维束的线状部件、束合了由HAMILON 03T(商品名)构成的纤维束的线状部件、束合了由DAINIMAHAMILON DB-8(商品名)构成的纤维束的线状部件、束合了由BEKUTORANHAMILON VB-30(商品名)构成的纤维束的线状部件、束合了由HAMILON S-5(商品名)构成的纤维束的线状部件、束合了由HAMILON S-212(商品名)构成的纤维束的线状部件、束合了由HAMILON SZ-10(商品名)构成的纤维束的线状部件、束合了由HAMILON VB-3BEKUTORAN(商品名)构成的纤维束的线状部件,适合作为吸收部件12使用。
使用了尼龙纤维的吸收部件12,由于利用作为通用水准绳而广泛使用的尼龙形成,所以价格低廉。
使用了SUS材料的金属纤维的吸收部件12由于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所以能够吸收各种墨水,并且由于比树脂的耐磨性高,所以可反复使用。
使用了超高分子聚乙烯纤维的吸收部件12,其切断强度和耐药性高,并且具有强的耐有机溶剂和酸、碱性。这样,使用了超高分子聚乙烯纤维的吸收部件12由于切断强度高,所以能够以强的张力抻拉,可抑制弯曲。因此,例如可以通过加大吸收部件12的直径来增加吸收容量、或在未加大吸收部件12的直径的情况下,缩小从头21A~21E到记录纸的输送区域的距离,提高打印精度。另外,使用了ZAILON和聚酯纤维的吸收部件12也可期待具有与使用了超高分子聚乙烯纤维的吸收部件12相同的效果。
使用了棉纤维的吸收部件12具有良好的墨水吸收性。
这样的吸收部件12,由于滴下的墨水因表面张力而被保持于在纤维之间和纤维束12a之间形成的谷部12b(参照图6),所以墨水被吸收、容纳。
另外,滴下在吸收部件12表面上的墨水,其一部分直接浸透到吸收部件12的内部,剩余的在纤维束12a之间形成的谷部12b中流动。然后,浸透到吸收部件12内部的墨水,在吸收部件12的内部,一部分慢慢地向吸收部件12的延伸方向移动,被分散保持在吸收部件12的延伸方向上。在吸收部件12的谷部12b中流动的墨水,一边在谷部12b中流动,其一部分一边慢慢地浸透到吸收部件12的内部,剩余部分残留在谷部12b中,由此,被分散保持在吸收部件12的延伸方向上。即,滴下在吸收部件12表面上的墨水,不会长期全部滞留在滴下的部位,而被分散于滴下的部位的周围被吸收。
另外,对于实际设置在打印机1内的吸收部件12的形成材料,可考虑墨水吸收性、墨水保持性、拉伸强度、耐墨水性、成形性(起毛和开线的发生量)、捻合性和成本等进行适宜选择。
另外,吸收部件12的墨水吸收量是能够保持在吸收部件12的纤维之间的墨水量和能够保持在谷部12b中的墨水量的合计。因此,考虑吸收部件12的更换频度等来选择吸收部件12的形成材料,使该墨水吸收量充分大于通过冲洗所喷出的墨水量。
另外,对于能够保持在吸收部件12的纤维之间的墨水量和能够保持在谷部12b中的墨水量,可根据墨水与纤维的接触角、和与墨水的表面张力相关的纤维间隙中的毛细管力进行规定。即,通过使用细纤维来形成,可增加纤维之间的间隙,作为整体而增加纤维的表面面积,由此,即使吸收部件12的截面面积相同,吸收部件12也能够吸收更多量的墨水。因此,为了增加纤维之间的间隙,作为形成纤维束12a的纤维,也可以使用微纤维(超细纤维)。
但是,吸收部件12的墨水保持力,通过加大纤维之间的纤细,降低毛细管力来减小。因此,对于纤维之间的间隙,需要设定为使吸收部件12中的墨水保持力不会因吸收部件12的移动而使墨水滴下的程度。
另外,对于吸收部件12的粗细尺寸,设定为例如相对上述喷嘴24的直径(喷嘴直径)的5~75倍程度的粗细(直径)。在一般的打印机中,各记录头21A~21E中的各喷嘴面23与记录纸之间的间隙为1mm~2mm左右,喷嘴直径约为0.02mm。因此,吸收部件12如果直径为0.5mm以下,则能够不与各喷嘴面23和记录纸接触地配置在这些之间,而且,如果在0.2mm以上,则即使考虑了部件的误差,也能够确实捕捉到喷出的墨滴。因此,希望吸收部件12的粗细尺寸(直径)为0.2mm~0.5mm的程度,即,相对喷嘴直径的10~25倍的程度。另外,吸收部件12的截面形状不必须是圆形,也可以是多边形等。这里,由于吸收部件难以做成完全的圆形,所以包括圆形和大致圆形。
另外,关于吸收部件12的长度,希望具有相对头单元2的有效打印宽度的充分的长度。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所采用的结构是,如后述那样,吸收部件12的使用过(墨水吸收过)的区域被顺序卷绕,在吸收部件12的大致全部区域都吸收了墨水时,更换吸收部件12整体。因此,为了使吸收部件12的更换期间与实际使用耐受时间相符,希望吸收部件12的长度,是头单元2的有效打印宽度的数百倍的程度。
如图5(a)、(b)所示,由这样的结构构成的吸收部件12被支承机构9支承。
支承机构9构成为具备行走机构13和移动机构14,在本实施方式中,都被设置在头单元2的两侧,即,记录头21的排列方向上的一侧和另一侧。另外,在图5(a)、(b)中,省略了头单元2的一部分,只图示了2个记录头21。另外,关于构成该头单元2的记录头21,示出了喷嘴列L针对(Y)、(M)、(C)、(Bk)的各色分别排列2列,合计形成8列记录头。
行走机构13设置在与头单元12的两侧连结的一对支承基板15A、15B,使吸收部件12在沿着记录头21的喷嘴列L的方向、即在与喷嘴列L平行的直线上,从其一侧朝向另一侧行走。该行走机构13构成为,在一侧的支承基板15A具备送出卷盘(送出旋转体)16和驱动该送出卷盘16的送出电动机(送出驱动部)16A,在另一侧的支承基板15B具备卷绕卷盘(卷绕旋转体)17和驱动该卷绕卷盘17的卷绕电动机(卷绕驱动部)17A。送出卷盘16,将吸收部件12预先卷绕规定长度,通过从该状态放卷吸收部件12而将该吸收部件12送出至头单元21侧。卷绕卷盘17对从送出卷盘16送出的吸收部件12进行卷绕。
另外,在支承基板15A上,如作为主要部分放大图的图7所示,设有对吸收部件12施加规定的张力的调整杆(张力调整部件)18。该调整杆18形成为细长的板状,其被设置成以其中央部为转动轴可以向正反方向转动。另外,该调整杆18被配置在送出卷盘16的下侧(支承基板15A侧),被配置成其转动轴与送出卷盘16的旋转轴一致。
调整杆18,其一端侧与由螺旋弹簧构成的拉伸弹簧(张力弹簧)19连接,在另一端侧设有可旋转的辊18a。拉伸弹簧19,其一端侧与调整杆18连接,其另一端侧被固定在支承基板15A上,将调整杆18的一端侧朝图7中箭头A方向施力。基于这样的结构,调整杆18被拉伸弹簧19施加了向箭头A方向转动的力。而且,由此,调整杆18及其辊18a、以及拉伸弹簧19,如后所述,构成对吸收部件12赋予规定张力的张力赋予机构。
调整杆18的一端部的两侧,即其转动方向的两侧,在能够与其一端部接触的位置,设有第一传感器36和第二传感器37。第一传感器36相对调整杆18的一端部,被配置在箭头A方向的反对侧,第二传感器37,相对调整杆18的一端部,被配置在箭头A方向的一侧。这些第一传感器36和第二传感器37是通过被调整杆18的一端部的按压而成为ON,通过按压被解除而成为OFF的限位开关。但是,这些第一传感器36、第二传感器37的按压阻力非常小,因此,在调整杆18的一端部被按压时,几乎对其按压力不产生阻力地后退,在按压力被解除后,顺畅地恢复到原来的位置。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这些第一传感器36和第二传感器37构成传感部。
另外,这些第一传感器36、第二传感器37是为了如后述那样将吸收部件12的张力维持在规定的范围内而设置的,当第一传感器36变为ON时,停止卷绕电动机17A的驱动,当变为OFF时,驱动卷绕电动机17A。另外,在第二传感器37在ON时,停止送出电动机16A的驱动,并且驱动卷绕电动机17A。
另外,第一传感器36成为ON时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调整杆18的一端部与第一传感器36抵接并且将其按压了规定量的位置,设定为调整杆18变位(转动)的范围内的第一位置,将第二传感器37成为ON的位置、即调整杆18的一端部与第二传感器37抵接并且将其按压了规定量的位置,设定为调整杆18变位(转动)的范围内的第二位置。这些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被分别如后述那样与预先设定的吸收部件12的张力范围对应地进行确定。
上述调整杆18的另一端侧的辊18a,处于将吸收部件12保持为能够移动的保持位置,从送出卷盘16放卷出(送出)的吸收部件12绕该辊18a回转。但是,吸收部件12在绕辊18a回转之前,绕检查用旋转体20回转。对于检查用旋转体20,旋转板20a和辊20b具有相同的旋转轴且形成为一体,使从送出卷盘16放卷出的吸收部件12绕辊20b回转。即,从送出卷盘16放卷出的吸收部件12在绕辊20b回转后,绕调整杆18的辊18a回转。
这里,检查用旋转体20的辊20b,在吸收部件12进行行走时,随着一起旋转。因此,与辊20b一体形成的旋转板20a以与辊20b相同的速度(旋转速度)旋转。在该旋转板20a上,在其外周部上沿着圆周方向等间隔设有多个脉冲发生用的孔(识别体)40。另外,在与该旋转板20a的外周部的一部分对置的位置,配置有检测上述孔40的检测部41。检测部41通过在例如旋转板20a的一侧配置发光部,在另一侧配置受光部而构成,并构成为当来自发光部的光通过了旋转的旋转板20a的孔后,被受光部接收的构造。
基于这样的结构,检测部41根据孔的检测数,可检测出旋转板20a的旋转数。另外,由于辊20b随着吸收部件12旋转,所以,吸收部件12的行走长度(行走距离)与旋转板20a的旋转数成正比。因此,通过如上述那样检测出旋转板20a的旋转数,可正确检测出吸收部件12的行走长度。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这样的检测部41和旋转板20a的孔40(识别体),构成本发明的检测机构。
绕辊20b回转的吸收部件12,如上所述,被输送至调整杆18的另一端侧的辊18a并绕该辊18a回转。然后,如图5(a)、(b)所示,吸收部件12被输送至移动机构14。
移动机构14由在头单元12的两侧设置的一对移动机构部53A、53B构成,使上述吸收部件12依次绕在分别设置于这些移动机构53A、53B的定位辊(定位部件)54a、54b回转。另外,对于该移动机构14将在后面详细阐述。
绕支承基板15A侧的移动机构部53A的定位辊54a回转,通过与头单元2对置的一侧而绕支承基板15B侧的移动机构部53B的定位辊54b回转的吸收部件12,卷绕于上述卷绕卷盘17。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绕定位辊54b回转后的吸收部件12,经由在定位辊54b和卷绕卷盘17之间配置的安全杆44卷绕于卷绕卷盘17。
安全杆44如作为主要部分放大图的图8所示那样,是细长的板状,被设置成以其中央部为转动轴可向正反方向转动。该安全杆44,其一端侧连结着由螺旋弹簧构成的拉伸弹簧(张力弹簧)45,其另一端侧设有可旋转的辊46a。另外,在比上述转动轴(未图示)更靠上述一端侧的位置,设有可旋转的另一个辊46b。
拉伸弹簧45,其一端侧与安全杆44连接,另一端侧被固定在支承基板15B上,对安全杆44的一端侧向图8中的箭头B方向施力。基于这样的结构,调整杆18由拉伸弹簧44施加了向箭头B方向转动的力。
在安全杆44的一端部的与上述拉伸弹簧45相反的一侧,在能够与该一端部抵接的位置设有安全传感部47。安全传感部47是通过被安全杆44的一端按压而成为ON,通过解除按压而成为OFF的限位开关。另外,该安全传感部47构成为在ON时停止对卷绕电动机17A的驱动的结构。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这样的安全杆44、拉伸弹簧45、辊46a、46b、以及安全传感部47构成本发明的安全机构。
基于该安全机构,当绕辊46a、46b回转的吸收部件12的张力成为规定以上的张力时,安全杆44的一端侧克服拉伸弹簧45的作用力而向与箭头B相反的方向转动。于是,安全传感部47被按压而变为ON,从而,卷绕电动机17A的驱动停止,卷绕卷盘17的旋转停止。由此,可避免如后述那样吸收部件12被过度拉伸而切断的情况。
另外,如图5(a)、(b)所示,吸收部件12,通过构成移动机构14的支承基板15A的定位辊54a和支承基板15B的定位辊54b而定位在与头单元2对置的位置。
移动机构14如上所述那样地由一对移动机构部53A、53B构成。这些移动机构部53A、53B使吸收部件12从图5(a)所示的头单元2的基准位置向图5(b)所示的头单元2的规定位置平行移动,并且使该吸收部件12从上述规定位置向上述基准位置平行移动。
即,移动机构53A(53B)构成为具备:移动台(移动部件)55A(55B),其被设置成能够在与头单元2的记录头21的喷嘴列L的延伸方向P交叉(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正交)的方向R上往复移动;上述定位辊54a(54b),其以能够沿着上述方向R往复移动的方式设置于该移动台55A(55B);和按压弹簧(第一施力部件)56,其将该定位辊54a(54b)从上述基准位置侧向上述规定位置侧施力。
移动台55A(55B)通过外螺纹状的滚珠丝杠57和使该滚珠丝杠57沿正反方向旋转的电动机58能够在上述方向R上往复移动。电动机58由步进电动机等构成,固定于支承基板53A(53B)。另一方面,移动台55A(55B)设置成其支承基板53A(53B)侧的面以能够滑动的方式与支承基板53A(53B)抵接,并且具有与滚珠丝杠57螺合的内螺纹部(未图示)。基于这样的结构,当通过电动机58使滚珠丝杠57旋转时,如上所述,移动台55A(55B)沿方向R往复移动。
在此,图5(a)所示的基准位置是指,在上述方向R的一侧、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记录头21配置有上述调整杆18的辊18a的一侧,比记录头21的喷嘴面23更靠外侧的位置。此外,规定位置是指,位于图5(b)所示的上述方向R的另一侧,与记录头21的喷嘴面23对置的位置,详细来说是沿着喷嘴列L的位置。
通过像这样沿着喷嘴列L,该规定位置成为吸收部件12从构成喷嘴列L的各喷嘴23接受冲洗的冲洗位置。冲洗位置是指,如图9所示,吸收部件12处于与对应的喷嘴列L(构成喷嘴列L的多个喷嘴24)对置的(从平面看重叠)状态,当进行冲洗动作时能够接受并吸收从喷嘴列L喷出的墨滴的位置、即墨水的飞行路径上的位置。
另外,这里所谓的喷嘴列L与吸收部件12对置是指,并不是仅意味着喷嘴24的中心与吸收部件12的中心在平面看的状态下重叠,还指在平面看的状态下喷嘴24位于吸收部件12的宽度之中的状态。只要是这样的状态,吸收部件12就能够吸收从喷嘴24喷出的墨水。
此外,相对于这样规定位置为冲洗位置,上述基准位置是,在不与喷嘴列L(构成喷嘴列L的多个喷嘴24)对置的(从平面看不重叠)的状态下,当进行记录动作时从各喷嘴24喷出的记录用的墨滴不会被吸收部件12吸收的退避位置。
另外,如上所述,由于冲洗位置为规定位置,所以作为相对于上述基准位置的规定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形成于记录头21的各喷嘴列L对应的所有的位置、即分别沿着8列的喷嘴列L的各列的位置,全部成为规定位置。另一方面,对于基准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成为图5(a)所示的一个位置。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移动机构部53A(53B)中,能够使吸收部件12从基准位置向8处的规定位置分别移动。另外,在上述8处的停止位置或者上述移动台55A、55B设置有用于检测相互位置的位置检测传感器(未图示)。由此,当移动台55A、55B检测出所希望的停止位置时,将移动准确地停止在该停止位置。
在此,通过移动台55A、55B各个电动机58旋转而使滚珠丝杠57旋转,从而与该滚珠丝杠57螺合的移动台55A、55B沿着滚珠丝杠57的长度方向、即图5(a)、(b)中的R方向移动。此时,电动机58、58被未图示的控制部控制为同步地动作,由此移动台55A、55B沿着方向R的相同方向、同时移动相同长度。另外,电动机58能够沿着正反方向旋转,因此移动台55A、55B和吸收部件12也能够朝R方向的两侧移动。
此外,在定位台55A(55B)沿着上述方向R形成有长孔59,在该长孔59以能够移动的方式设置有定位辊54a(54b)。对于定位辊54a、54b,通过使吸收部件12绕定位辊54a、54b回转并保持在定位辊54a、54b之间,来决定吸收部件12的上述方向R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这些定位辊54a、54b将吸收部件12保持在与上述调整杆18的辊18a相反一侧,因此该保持位置被控制成为上述的基准位置或者规定位置。
此外,如上所述,按压弹簧56与定位辊54a(54b)连结。按压弹簧56从上述基准位置侧朝上述规定位置侧对定位辊54a(54b)施力。因而,定位辊54a(54b)被施力而在长孔59内从基准位置侧朝规定位置侧移动。在此,长孔69的端部不开放,因而,定位辊54a(54b)仅能够在长孔69的长度方向的范围内移动。因此,通常情况下,定位辊54a(54b)被按压弹簧56按压(施力),停止在长孔69的与上述基准位置相反一侧(规定位置侧)的端缘部。即,定位辊54a(54b)在上述R方向的上述规定位置侧具有长孔59的规定位置侧的由端缘部构成的停止位置。
在此,定位辊54a、54b将吸收部件12保持在它们之间,但当利用该吸收部件12的张力、即通过保持在送出辊16和卷绕辊17之间而赋予的张力、以及通过与上述调整杆18连结的拉伸弹簧19经由该调整杆18赋予的张力,将吸收部件12朝上述方向R的基准位置侧施力时,存在定位辊54a、54b在长孔59内从上述停止位置朝基准位置侧移动的情况。即,当吸收部件12的作用力比由上述按压弹簧56产生的作用力更强时,定位辊54a、54b在长孔59内朝基准位置侧移动。
另外,调整杆18被拉伸弹簧19施力而沿着箭头A方向转动,从而利用辊18a提高被保持在定位辊54a、54b之间的吸收部件12的张力。因而,调整杆18及其辊18a、以及拉伸弹簧19,作为用于对吸收部件12赋予规定张力的张力赋予机构发挥功能。
接着,说明与由上述行走机构13进行的吸收部件12的行走动作、以及由上述移动机构14进行的吸收部件12的移动动作相关的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的动作。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的动作由未图示的控制装置(控制部)控制。
首先,说明由行走机构13进行的吸收部件12的行走动作。
在图9所示的状态下结束冲洗之后,准备由记录头21对记录纸喷射墨水,利用上述移动机构14将吸收部件12从图5(b)所示的冲洗位置(规定位置)移动至图5(a)所示的退避位置(基准位置)。此时,通过使送出电动机16A的驱动停止,而仅使卷绕电动机17A旋转,将保持于送出卷盘16和卷绕卷盘17之间的吸收部件12的张力保持在预先设定的规定张力。即,当使吸收部件12从图5(b)所示的冲洗位置(规定位置)移动至图5(a)所示的退避位置(基准位置)时,移动台55A、55B均接近送出卷盘16、卷绕卷盘17,从而保持在这些送出卷盘16、卷绕卷盘17之间的吸收部件12的路径缩短,从而张力降低(减弱)。
因而,通过利用卷绕电动机17A将吸收部件12卷绕与缩短的路径相当的量,提高(增强)吸收部件12的张力,使该吸收部件12的张力为预先设定的规定张力。在此,在像这样吸收部件12被保持在预先设定的规定张力的状态下,定位辊54a、54b被按压弹簧56按压而停留在停止位置。
另外,对于伴随着这样的移动机构14的动作的吸收部件12的张力变化,将在后面详细叙述。
此外,在像这样移动至退避位置(基准位置)时,如图7中双点划线所示,成为调整杆18使第一传感器36成为ON的状态、即成为移动至该调整杆18所变位的范围内的第一位置的状态。因而,吸收部件12以大于由拉伸弹簧19产生的作用力的力使调整杆18朝与箭头A方向相反一侧变位,该吸收部件12的张力成为与由拉伸弹簧19产生的作用力对应的第一张力以上。
在这样的状态的基础上,为了将例如在冲洗时通过冲洗动作而已经吸收、容纳了墨水的区域卷到卷绕卷盘17侧,使尚未吸收、容纳墨水的新的区域与头单元2对置,驱动送出电动机16A,使送出卷盘16旋转。于是,由于卷绕卷盘17停止,所以被卷出到送出卷盘16与卷绕卷盘17之间的吸收部件12的卷出量(送出量)变多(长),由此,吸收部件12的张力变弱。
其结果,由于小于上述的第一张力,所以,调整杆18如图7中实线所示那样,从第一位置离开,到达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使第二传感器37处于ON的位置)之间。当这样地调整杆18从第一位置离开时,第一传感器36检测到该情况,并驱动卷绕电动机17A,使卷绕卷盘17旋转。因此,通过使送出卷盘16、卷绕卷盘17一同旋转,吸收部件12的张力变得稳定,调整杆18的变位也被维持在规定范围内,因此,如图7中实线所示那样,被维持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
这里,送出电动机16A、卷绕电动机17A的各自的旋转速度被预先设定为大致相同,因此,送出卷盘16、卷绕卷盘17的各个旋转速度大致相同。但是,关于在这些送出卷盘16、卷绕卷盘17上卷绕的吸收部件12的卷绕量,在初期,是送出卷盘16侧多,然后随着重复使用,在卷绕卷盘17侧增多。因此,在送出卷盘16和卷绕卷盘17之间存在卷绕量的差,所以在吸收部件12的卷绕直径上产生差,因此,即使以相同旋转数旋转,因卷绕直径之差,单位时间的送出长度(卷出长度)与卷绕长度之间产生差。因此,只单纯分别控制送出电动机16A的旋转速度和卷绕电动机17A的旋转速度,难以将被保持在这些之间的吸收部件12的长度始终维持一定,实际上,所保持的长度存在微小的连续性变化。
因此,当例如送出长度超过了卷绕长度时,吸收部件12的张力进一步减弱,成为比上述第一张力弱的第二张力以下。这里,第一张力、第二张力是,将例如被保持在送出卷盘16与卷绕卷盘17之间的吸收部件12的所希望的范围的张力的上限值设为第一张力,将下限值设为第二张力。
当吸收部件12的张力成为第二张力以下时,调整杆18到达第二位置,使第二传感器37成为ON。第二传感器37通过成为ON,使送出电动机16A停止,并且维持卷绕电动机17A的驱动(驱动卷绕电动机17A)。由此,被保持(卷出)在送出卷盘16与卷绕卷盘17之间的吸收部件12的卷出长度(量)变短(少),其张力变强,成为第二张力以上。
其结果,调整杆18离开第二位置,再次到达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当这样地调整杆18离开第二位置时,第二传感器37检测到该情况,而成为OFF,驱动送出电动机16A,使送出卷盘16旋转。因此,送出卷盘16、卷绕卷盘17再次一同旋转,使吸收部件12的张力稳定,调整杆18的变位也被维持在规定范围内。
另外,例如当送出长度小于卷绕长度时,吸收部件12的张力变强,再次成为第一张力以上。于是,调整杆18再次到达第一位置,使第一传感器36成为ON。第一传感器36通过成为ON,使送出电动机16A停止,并且维持卷绕电动机17A的驱动(驱动卷绕电动机17A)。由此,被保持(卷出)在送出卷盘16与卷绕卷盘17之间的吸收部件12的卷出长度(量)变长(多),其张力变弱,变为不到第一张力。
另外,即使吸收部件12的张力增强而再次成为第一张力以上,通过第一传感器36变为ON而使送出电动机16A瞬间停止,因此吸收部件12成为被大致保持在预先设定的规定张力的状态。因而,上述定位辊54a、54b仍然被维持在停留在停止位置的状态。
当吸收部件12的张力变弱而不足第一张力时,调整杆18从第一位置分离,再次到达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当像这样调整杆18从第一位置分离时,第一传感器36检测到上述情况而变为OFF,如上所述,驱动卷绕电动机17A,使卷绕卷盘17旋转。因此,送出卷盘16、卷绕卷盘17再次一起旋转,吸收部件12的张力稳定,调整杆18的变位也被维持在规定范围内。
因而,当吸收部件12的张力变化为超过预先设定的第一张力和第二张力之间的范围时,该调整杆18的变位也超过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规定范围,由于第一传感器36和第二传感器37检测出该情况,所以送出卷盘16(送出电动机16A)和/或卷绕卷盘17(卷绕电动机17A)的驱动及其停止被自动地控制。由此,由于调整杆18的变位被调整为恢复到规定范围内,所以吸收部件12的张力在规定范围内稳定。
此外,在停止由行走机构13进行的吸收部件12的行走时,预先在控制装置作为结束动作进行使送出电动机16A停止的控制(指令)。于是,仅卷绕电动机17A驱动,仅卷绕卷盘17旋转,因此被保持(放卷)在送出卷盘16和卷绕卷盘17之间的吸收部件12的放卷长度(量)变短(减少),其张力变强而成为第一张力以上。于是,调整杆18再次到达第一位置,将第一传感器36变为ON。通过使第一传感器36变为ON而使送出电动机16A停止。
另外,在通常时通过第一传感器36变为ON来驱动卷绕电动机17A,但此处在结束时,预先对控制装置赋予关于结束动作的指令,因此不会使卷绕电动机17A驱动,而使其保持停止的状态不变。因而,调整杆18,如图7中双点划线所示,成为调整杆18第一传感器36变为ON的状态,即成为到达该调整杆18所变位的范围内的第一位置的状态。
这样一来,当结束时吸收部件12总是以一定的张力被保持,因此不会因张力的变动而导致吸收部件12发生举动变化,因而不会产生振动等。
此外,在这样的结束时,即吸收部件12成为第一张力以上而调整杆18位于第一位置,吸收部件12的行走处于停止状态的情况下,如果吸收部件12塑性变形而产生伸长,则吸收部件12的张力变弱而不足第一张力。于是,如上所述,调整杆18从第一位置分离,从而卷绕电动机17A驱动,卷绕卷盘17旋转。然后,将吸收部件12在卷绕卷盘17上卷绕与上述伸长量对应的量,由此吸收部件12的张力再次成为第一张力以上。由此,调整杆18再次到达第一位置,卷绕电动机17A再次停止。因而,即使吸收部件12例如在长期的停止时,其张力也被维持在稳定的状态。
此外,当通过从送出卷盘16放卷吸收部件12并将其卷绕于卷绕卷盘17来使吸收部件12行走时,该吸收部件12在从送出卷盘16到达调整杆18的辊18a的中途,如上所述那样绕检查用旋转体20的辊20b回转。
此时,通过吸收部件12的行走而使辊20b随动旋转,从而检查用旋转体20与吸收部件12的行走长度(行走距离)对应地旋转。由于检查用旋转体20的转速与吸收部件12的行走长度(行走距离)成正比,所以通过检查部41对旋转板20a的孔20进行检测,能够准确地检测吸收部件12的行走长度。
因而,如上所述,当为了将通过冲洗动作而已经吸收、接受墨水的区域卷绕于卷绕卷盘17侧,使尚未吸收、接受墨水的新的区域与头单元2对置,而驱动送出电动机16A,使送出卷盘16旋转时,例如将吸收、接受墨水的区域的长度设定为吸收部件12的进给量。然后,通过由上述检查用旋转体20和检测部41以及旋转板20a的孔40构成的检查机构,对实际上行走的吸收部件12的行走长度进行检测,当检测值为设定的进给量,则如上所述那样使控制装置进行结束动作。
通过像这样构成,将吸收部件12送出(行走)必要以上,并输送至卷绕卷盘17,从而能够防止不吸收墨水就直接卷绕于卷绕卷盘17的区域增加而导致吸收部件12的使用效率下降。
另外,也考虑到仅通过检测送出卷盘16、卷绕卷盘17的转速,来检测所行走的吸收部件12的长度,但如上所述,卷绕于送出卷盘16、卷绕卷盘17的吸收部件12的卷绕量,随着重复使用而发生变化。因而,各自的卷绕直径也发生变化,所以这些送出卷盘16、卷绕卷盘17的转速与所行走的吸收部件12的长度不准确地对应。因而,为了更准确地掌握所行走的吸收部件12的长度,并防止吸收部件12的使用效率的降低,由上述的检查用旋转体20和检测部41以及旋转板20a的孔40构成检查机构是有效的。
此外,通过与头单元2对置的一侧而移动(行走)至支承基板15B侧的吸收部件12,在绕定位辊54b回转后,在卷绕于卷绕卷盘17前依次绕安全杆44的辊46a、46b回转,因此,如上所述那样,当利用包括该安全杆44的安全机构使吸收部件12的张力成为规定以上的张力时,卷绕电动机17A的驱动停止。
即,例如当卷绕于送出卷盘16的吸收部件12没有剩余,或者吸收部件12出乎意料地被卡住时,吸收部件12的张力成为规定张力以上,定位辊54a、54b克服按压弹簧56的按压力(作用力)而朝与停止位置相反一侧移动。然后,当吸收部件12的张力进一步增高时,安全杆44的一端侧克服拉伸弹簧45的作用力而朝与箭头B相反的方向转动,安全传感部47被按压而变为ON,卷绕电动机17A的驱动停止,进而卷绕卷盘17的旋转停止。
由此,能够避免因强行拉伸吸收部件12而导致该吸收部件12切断这样的不良。
另外,在进行多次冲洗动作后,卷绕于送出卷盘16的吸收部件12几乎都卷绕到卷绕卷盘17上,如果基于卷绕卷盘17的吸收部件12的卷绕结束,则更换新的送出卷盘16和卷绕卷盘17。
接着,参照图10(a)~(d)说明由移动机构14进行的吸收部件12的移动动作。另外,在图10(a)~(d)中,由于主要说明移动机构14的动作,所以对于行走机构13省略其一部分。此外,图10(a)表示与图5(a)所示的状态相同的状态,图10(c)表示与图5(b)所示的状态相同的状态。
在图10(a)(图5(a))所示的状态下使吸收部件12行走,使尚未吸收、接受墨水的新的区域与头单元2对置后,当再次进行冲洗时,为了使移动机构14动作,将吸收部件12移动至例如图5(b)所示的规定位置、即冲洗位置,而驱动移动机构部53A、53B的电动机58。另外,在这样的移动的初期,对于送出辊16、卷绕辊17而言,不会被同时驱动而维持在停止的状态。
于是,通过电动机58的驱动使滚珠丝杠57旋转,从而使移动台55A、55B沿着方向R从基准位置侧朝规定位置侧移动。当进行这样的移动时,吸收部件12从送出辊16至卷绕辊17的路径变长,从而其张力增强(提高)。即,由调整杆18、拉伸弹簧19赋予的张力变强。于是,定位辊54a、54b,通过所保持的吸收部件12的张力增强,而被朝向与由按压弹簧56按压(施力)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施力。另外,吸收部件12的张力增强的速度比移动台55A、55B移动的速度慢,因此作为相对的吸收部件12的移动速度,与没有张力变化的情况相比变慢。
然后,例如图10(b)所示那样行进某种程度的距离,当吸收部件12的张力进一步增强时,该吸收部件12的张力变得比由按压弹簧56产生的作用力强,由此,定位辊54a、54b相对于移动台55A、55B而朝与按压弹簧56的施力方向相反的方向、即基准位置侧移动。
因此,在从移动初期到移动中期,由调整杆18、拉伸弹簧19对吸收部件12赋予的张力增强,吸收部件12朝与移动台55A、55B的移动方向(规定位置侧)相反一侧(基准位置侧)稍微移动,从而在移动台55A、55B移动时吸收部件12的加速力被抑制。因而,如上所述,相对的吸收部件12的移动速度,与没有张力变化的情况相比变慢,而且,由于吸收部件12的加速力被抑制,所以抑制在吸收部件12上产生振动。
此外,当定位辊54a、54b朝与按压弹簧56的施力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时,由调整杆18、拉伸弹簧19对吸收部件12赋予的张力减弱。因此,例如在开始移动台55A、55B的移动后的适当时刻,使送出电动机16A旋转进而使送出卷盘16旋转,送出吸收部件12而增长其长度,并且如图10(c)所示,使移动台55A、55B移动至所希望的位置、即停止位置。由此,吸收部件12的张力一边保持平衡一边减弱。然后,当吸收部件12的张力变得比按压弹簧56的作用力弱时,定位辊54a、54b在长孔59内朝按压弹簧56的施力方向亦即规定位置侧移动,到达停止位置并在该停止位置处停止。由此,如图10(c)中双点划线所示,吸收部件12到达沿着喷嘴列L的位置、即成为规定位置的冲洗位置。
因此,在移动末期时,由调整杆18、拉伸弹簧19对吸收部件12赋予的张力减弱,从而吸收部件12朝移动台55A、55B的移动方向(规定位置侧)一点一点地移动并停止,由此,停止移动时的减速力得到抑制。
这样,由于吸收部件12在移动初期时的加速力和移动末期时的减速力被抑制,所以伴随着移动部件12的移动的加减速的影响减少,从而能够将移动时产生的吸收部件的振动抑制在最下限度。
此外,为了使吸收部件12移动至冲洗位置,在进行冲洗后,再次使移动部件12移动至作为基准位置的退避位置,如图10(d)所示,驱动移动机构部53A、53B的电动机58,使移动台55A、55B朝基准位置侧移动,并且驱动卷绕电动机17A而使卷绕卷盘17旋转,将吸收部件12卷绕规定长度。
此时,通过使移动台55A、55B朝基准位置侧的移动与吸收部件12朝卷绕卷盘17的卷绕平衡,能够与向冲洗位置(规定位置)的移动时同样地抑制吸收部件12朝退避位置(基准位置)侧急速移动,能够缓和吸收部件12的移动速度。因此,能够防止因吸收了墨水的吸收部件12振动而导致墨滴从吸收部件12飞散。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由于能够使吸收部件12的速度阶段性地变慢,所以能够抑制停止时、加速时所产生的加速度,不使用另外的使台移动的电动机等的控制,而通过吸收部件12的张力和吸收部件12的进给,以及吸收部件12扫描时的速度,就能够自动地缓和吸收部件12移动时的急速变化。因而,相对于以往任其自然地等待振动恢复,在该打印机1中缩短收敛时间,由此能够缩短冲洗时间。此外,吸收部件12的扫描控制也变得容易。
因此,不使用昂贵的电动机,而通过简易的机械机构就能够抑制使吸收部件12在退避位置和冲洗位置之间移动时产生的振动。
此外,由于利用检查用旋转体20和上述检查机构准确地检测吸收部件12的行走长度,所以当通过使移动台55A、55B移动而使吸收部件12从例如作为退避位置的基准位置朝作为规定位置的冲洗位置移动时,能够通过驱动送出卷盘16来补充伴随着该移动而使吸收部件12的长度发生变化的量。此外,此时,由于能够准确地掌握从送出卷盘16放卷的吸收部件12的进给量,所以充分且准确地补充伴随着移动而使吸收部件12的长度发生变化的量。由此,能够在退避位置和冲洗位置之间将吸收部件12的张力维持为相同。
接着,对作为本发明的流体喷射装置的打印机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1是表示该第二实施方式的打印机中的送出卷盘16及其附近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11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与图7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主要不同之处在于,在该第二实施方式中,作为传感部,除了上述第一传感器36、第二传感器37之外,还具备第三传感器38。
即,在该第二实施方式中,在调整杆18在第一传感器36(第一位置)和第二传感器37(第二位置)之间变位的状态下,利用第三传感器38检测从基准位置(例如第一位置或者第二位置)起的变位量,并对送出电动机16A和卷绕电动机17A的驱动进行控制。作为第三传感器38,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电位计。该电位计(第三传感器38)与上述调整杆18的旋转轴直接连接配置。
此外,该电位计分别与送出电动机16A、卷绕电动机17A连接,对送出电动机16A、卷绕电动机17A的旋转速度进行控制。即,该电位计(第三传感器38),与对应吸收部件12的张力的变化而变位的调整杆18从基准位置的变位量对应地使输出值变化,由此,分别使送出电动机16A、卷绕电动机17A的旋转速度变化。
具体而言,当调整杆18接近第一传感器36侧(第一位置侧)时,使卷绕电动机17A的旋转速度渐渐变慢。由此,在将卷绕电动机17A的旋转速度设为恒定的情况下,当调整杆18使第一传感器36变为ON时(到达第一位置时),能够抑制卷绕电动机17A突然停止并其反力传递至吸收部件12的情况。此外,当调整杆18接近第二传感器37侧(第二位置侧)时,使送出电动机16A的旋转速度渐渐变慢。由此,在将送出电动机16A的旋转速度设为恒定的情况下,当调整杆18使第二传感器37变为ON时(到达第二位置时),能够抑制送出电动机16A突然停止并其反力传递至吸收部件12的情况。
因而,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利用第一传感器36、第二传感器37,不仅对送出电动机16A、卷绕电动机17A的驱动、停止的ON、OFF进行控制,而且,利用第三传感器,与调整杆18的变位量(即吸收部件12的张力)对应地对送出电动机16A(送出卷盘16)、卷绕电动机17A(卷绕卷盘17)的旋转速度进行控制,因此能够使吸收部件12的张力更顺畅地变化。因此,能够更良好地防止在吸收部件12上产生振动。
另外,在图1中,对于头模块2、维护装置10以及冲洗单元12仅表示一组,但实际上在记录纸的输送方向上也配置有一组头单元2、维护装置10以及冲洗单元12。这两组在机构上具有相同的结构,但在与记录纸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上(头21A~21E的排列方向)错开配置。更详细来说,从记录纸的输送方向观察,在第一组的头模块2所具备的头21A~21E之间配置有第二组的头模块2所具备的头21A~21E。这样,通过将两组头模块2、维护装置10以及冲洗单元12在与记录纸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上错开配置,从整体上看头21A~21E交错配置,能够对有效打印宽度的整个区域喷出墨水。
在此,在像这样在两组的头模块2中交错状配置的两组头21A~21E中,在与记录纸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上错开并邻接的头之间,构成各个喷嘴列L的各喷嘴24之间的间距形成为一定。即,错开并邻接的头配置成:这些头之间的相互位于内侧的端部的喷嘴24、24之间的间距与相同的头内的邻接的喷嘴24、24之间的间距相同。但是,也可以将这些错开并邻接的头配置成:该头之间的相互位于内侧的端部侧的一个或多个喷嘴24在该头之间沿着记录纸的输送方向排列一列或者多列。在这样配置的情况下,优选构成为从在头之间排列成一列或多列的喷嘴24、24之中的一个头的喷嘴24不喷射流体。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所使用的各喷嘴24之间的间距为一定。
另外,在将头21A~21E在与记录纸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连接排列的情况下,头模块2、维护装置10以及冲洗单元12也可以仅为一组。在该情况下,由于在头21A~21E之间未形成充分的间隙,所以难以针对头21A~21E的每个设置维护装置10所具备的帽部61A~61E。因此,优选使用能够包围所有的头21A~21E的喷嘴24的单一的帽部。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发明涉及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例如,作为使上述移动台55A、55B移动的机构,并不限定于具备上述滚珠丝杠57的结构,例如也能够采用使用了齿条和小齿轮的结构等。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吸收部件12平行地沿着喷嘴列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在本发明中,吸收部件12的延伸方向和喷嘴列的延伸方向并不是一定要完全平行。即,在本发明中,所谓沿着喷嘴列延伸,并不仅限于与喷嘴列完全平行的状态,只要在进行冲洗时吸收部件12能够接受墨滴(流体)的范围内即可。此外,也可以在退避时相对于喷嘴列倾斜。因此,移动机构部53A和移动机构部53B的移动量也可以不同。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将本发明应用于行式头方式的打印机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应用于串行方式的打印机。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吸收部件12通常在头单元2与记录纸(介质)之间移动的结构,但本发明也可以采用在使吸收部件12退避时,使其移动到从头单元2的正下方偏离的区域(例如头单元2的侧方)的结构。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本发明的流体喷射装置应用于喷墨式打印机,但也可以应用于喷射或者喷出墨水以外的其他流体的流体喷射装置。即,能够将本发明应用于具备喷出微小量的液滴的流体喷头等各种流体喷射装置。另外,液滴是指从上述流体喷射装置喷出的流体的状态,包含粒状、泪状、线状地拉长尾巴的液滴。此外,这里所说的流体,只要是能够供流体喷射装置喷射的材料即可。
例如,只要是物质为液相时的状态的材料即可,不仅包含粘性高或者低的液状体、溶胶、凝胶水、其他的无机溶剂、有机溶剂、溶液、液状树脂、液状金属(金属融液)的那样流状态,作为物质的一状态的流体,而且包含由颜料和金属粒子等的固体物质形成的功能材料的粒子溶解、分散或者混合于溶媒而得到的材料等。此外,作为流体的代表例,可举出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那样的墨水等。此处,墨水是指一般的水性墨水及油性墨水以及胶化墨水、热熔墨水等的包含各种流体组成物的墨水。
作为流体喷射装置的具体例,例如亦可为喷射以分散或溶解的形态含有在制造液晶显示器、EL(电致发光)显示器、面发光显示器、彩色滤波器等时使用的电极材料、颜色材料等材料的流体的流体喷射装置、喷射被用于生物芯片制造的活体有机物的流体喷射装置、被用作精密吸管而喷射作为试料的流体的流体喷射装置、印染装置、微量配合器等。
并且,也可以采用对手表、照相机等精密机械滴注润滑油的流体喷射装置、为了形成在光通信元件等中使用的微小半球透镜(光学透镜)等而在基板上喷射紫外线固化树脂等透明树脂液的流体喷射装置、为了对基板等进行蚀刻而喷射酸或碱等蚀刻液的流体喷射装置。
Claims (6)
1.一种流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体喷射装置具备流体喷头,该流体喷头具有由多个喷嘴构成的喷嘴列,从该喷嘴列喷射流体,
所述流体喷射装置具备:
线状的吸收部件,该吸收部件沿着所述喷嘴列延伸,并且设置成能够从该喷嘴列的一侧朝向另一侧移动,该吸收部件用于吸收从所述喷嘴喷射出的流体;
移动机构,该移动机构使所述吸收部件在与所述喷嘴列交叉的方向移动;和
行走机构,该行走机构使所述吸收部件从所述喷嘴列的一侧朝向另一侧行走,
所述移动机构具备一对移动机构部,这一对移动机构部分别配置在所述喷嘴列的一侧和另一侧,该一对移动机构部在使所述吸收部件从与所述喷嘴列正交的方向的一侧的基准位置朝另一侧的规定位置移动的同时,从所述规定位置朝所述基准位置移动,
所述移动机构部具备:
移动部件,该移动部件设置成能够沿着与所述喷嘴列交叉的方向往复移动;
定位部件,该定位部件设置成能够沿着与所述喷嘴列交叉的方向在该移动部件上移动,且在与所述喷嘴列正交的方向的所述规定位置侧具有停止位置,该定位部件将所述吸收部件保持为能够移动;
第一施力部件,该第一施力部件从与所述喷嘴列正交的方向的所述基准位置侧朝所述规定位置侧对该定位部件施力,
所述一对移动机构部构成为:通过在各自的定位部件之间保持所述吸收部件而使所述吸收部件沿着所述喷嘴列延伸,
所述定位部件构成为:当所保持的吸收部件的张力增强时,被朝与所述第一施力部件的施力方向相反的方向施力,
所述流体喷射装置设置有张力赋予机构,该张力赋予机构对保持于所述定位部件之间的吸收部件赋予张力,并且,当所述定位部件朝与所述喷嘴列正交的方向的所述基准位置侧移动时,减弱对吸收部件赋予的张力,当朝所述规定位置侧移动时,增强对吸收部件赋予的张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行走机构具有:
送出旋转体,该送出旋转体通过将所述吸收部件从卷绕的状态放卷而将其送出;
送出驱动部,该送出驱动部使所述送出旋转体旋转驱动;
卷绕旋转体,该卷绕旋转体卷绕从所述送出旋转体送出来的吸收部件;和
卷绕驱动部,该卷绕驱动部使所述卷绕旋转体旋转驱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流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张力赋予机构具有张力调整部件,该张力调整部件对保持于所述定位部件之间的吸收部件赋予规定的张力,并且与该吸收部件的张力对应地变位,从而使对所述吸收部件赋予的张力的强度变化。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流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张力调整部件设置成保持所述吸收部件的保持位置能够在与所述喷嘴列交叉的方向变位,并且利用所述第二施力部件朝与所述第一施力部件的施力方向相反的方向对所述保持位置施力。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流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行走机构具有:
送出旋转体,该送出旋转体通过将所述吸收部件从卷绕的状态放卷而将其送出;
送出驱动部,该送出驱动部使所述送出旋转体旋转驱动;
卷绕旋转体,该卷绕旋转体卷绕从所述送出旋转体送出来的吸收部件;和
卷绕驱动部,该卷绕驱动部使所述卷绕旋转体旋转驱动,
所述张力调整部件设置在比所述喷嘴列更靠所述送出旋转体侧的位置,
在所述送出旋转体和所述张力调整部件之间行走的所述吸收部件的行走路径中设置有检查用旋转体,该检查用旋转体使该吸收部件绕其回转并且随着该吸收部件的行走而旋转,
在所述检查用旋转体设置有检测机构,该检测机构通过检测该检查用旋转体的转速来检测绕该检查用旋转体回转的吸收部件的行走长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流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检查用旋转体上沿周向设置有识别体,
所述检测机构通过检测所述识别体来检测所述检查用旋转体的转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0-028880 | 2010-02-12 | ||
JP2010028880A JP2011161857A (ja) | 2010-02-12 | 2010-02-12 | 流体噴射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189772A true CN102189772A (zh) | 2011-09-21 |
CN102189772B CN102189772B (zh) | 2014-12-24 |
Family
ID=443693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10037763.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89772B (zh) | 2010-02-12 | 2011-02-11 | 流体喷射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403455B2 (zh) |
JP (1) | JP2011161857A (zh) |
CN (1) | CN102189772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649007A (zh) * | 2017-10-10 | 2019-04-19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液体喷射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935968B2 (ja) * | 2011-06-10 | 2016-06-15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 |
WO2015185107A1 (en) * | 2014-06-03 | 2015-12-10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Spittoon beam system and printer with a spittoon beam system |
JP2023004011A (ja) * | 2021-06-25 | 2023-01-17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払拭ユニット、液体吐出装置 |
Citation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369456A (en) * | 1981-08-26 | 1983-01-18 | Pitney Bowes Inc. | Cleaning device for writing heads used in ink jet recorders and printers |
US5557307A (en) * | 1994-07-19 | 1996-09-17 | Moore Business Forms, Inc. | Continuous cleaning thread for inkjet printing nozzle |
US5847674A (en) * | 1996-05-02 | 1998-12-08 | Moore Business Forms, Inc. |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maintaining optimum print quality in an ink jet printer after periods of inactivity |
JP2000127362A (ja) * | 1998-10-26 | 2000-05-09 | Canon Inc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JP2000272770A (ja) * | 1999-03-24 | 2000-10-03 | Canon Inc |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6189989B1 (en) * | 1993-04-12 | 2001-02-20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Embroidering using ink jet printing apparatus |
US20020018097A1 (en) * | 2000-07-26 | 2002-02-14 | Toshihiro Kitahara | Printer |
JP2004290886A (ja) * | 2003-03-27 | 2004-10-21 | Seiko Epson Corp | ノズル清掃方法及びノズル清掃装置並びに電気光学装置の製造方法、電気光学装置の製造装置 |
CN101332711A (zh) * | 2007-06-26 | 2008-12-31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喷墨打印机的喷嘴基片清洁装置和具有其的喷墨打印机 |
US20090244130A1 (en) * | 2008-04-01 | 2009-10-01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
CN101590731A (zh) * | 2008-05-26 | 2009-12-02 | 索尼株式会社 | 液体排出装置以及控制该液体排出装置的方法 |
JP2009279764A (ja) * | 2008-05-19 | 2009-12-03 | Seiko Epson Corp | 流体噴射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7562961B2 (en) | 2003-09-22 | 2009-07-21 | Fujifilm Corporation | Droplet discharging apparatus,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preliminary discharge method |
JP3801604B2 (ja) | 2003-09-22 | 2006-07-26 | 富士写真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液滴吐出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並びに予備吐出方法 |
US8888230B2 (en) | 2008-11-13 | 2014-11-18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Fluid ejecting apparatus |
-
2010
- 2010-02-12 JP JP2010028880A patent/JP2011161857A/ja active Pending
-
2011
- 2011-02-10 US US13/024,511 patent/US8403455B2/en active Active
- 2011-02-11 CN CN201110037763.XA patent/CN102189772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369456A (en) * | 1981-08-26 | 1983-01-18 | Pitney Bowes Inc. | Cleaning device for writing heads used in ink jet recorders and printers |
US6189989B1 (en) * | 1993-04-12 | 2001-02-20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Embroidering using ink jet printing apparatus |
US5557307A (en) * | 1994-07-19 | 1996-09-17 | Moore Business Forms, Inc. | Continuous cleaning thread for inkjet printing nozzle |
US5847674A (en) * | 1996-05-02 | 1998-12-08 | Moore Business Forms, Inc. |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maintaining optimum print quality in an ink jet printer after periods of inactivity |
JP2000127362A (ja) * | 1998-10-26 | 2000-05-09 | Canon Inc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JP2000272770A (ja) * | 1999-03-24 | 2000-10-03 | Canon Inc |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20020018097A1 (en) * | 2000-07-26 | 2002-02-14 | Toshihiro Kitahara | Printer |
JP2004290886A (ja) * | 2003-03-27 | 2004-10-21 | Seiko Epson Corp | ノズル清掃方法及びノズル清掃装置並びに電気光学装置の製造方法、電気光学装置の製造装置 |
CN101332711A (zh) * | 2007-06-26 | 2008-12-31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喷墨打印机的喷嘴基片清洁装置和具有其的喷墨打印机 |
US20090244130A1 (en) * | 2008-04-01 | 2009-10-01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
JP2009279764A (ja) * | 2008-05-19 | 2009-12-03 | Seiko Epson Corp | 流体噴射装置 |
CN101590731A (zh) * | 2008-05-26 | 2009-12-02 | 索尼株式会社 | 液体排出装置以及控制该液体排出装置的方法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649007A (zh) * | 2017-10-10 | 2019-04-19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液体喷射装置 |
CN109649007B (zh) * | 2017-10-10 | 2021-10-01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液体喷射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189772B (zh) | 2014-12-24 |
JP2011161857A (ja) | 2011-08-25 |
US20110199429A1 (en) | 2011-08-18 |
US8403455B2 (en) | 2013-03-2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029787B (zh) | 流体喷射装置 | |
CN102139571B (zh) | 流体喷射装置 | |
CN102189772A (zh) | 流体喷射装置 | |
CN102161262B (zh) | 流体喷射装置 | |
CN102079171A (zh) | 流体喷射装置 | |
CN102152637B (zh) | 流体喷射装置 | |
JP5621319B2 (ja) | 流体噴射装置 | |
US8474948B2 (en) | Fluid ejecting apparatus | |
US8517506B2 (en) | Fluid ejecting apparatus | |
CN101734015B (zh) | 流体喷射装置 | |
CN102126345B (zh) | 流体喷射装置 | |
CN102180004B (zh) | 流体喷射装置和流体接受方法 | |
US20110157290A1 (en) | Fluid ejecting apparatus and fluid receiving method | |
JP2011131564A (ja) | メンテナンス装置及び流体噴射装置 | |
JP2011240578A (ja) | 流体噴射装置 | |
JP2011240580A (ja) | 流体噴射装置 | |
JP2011240577A (ja) | 流体噴射装置 | |
JP2011240576A (ja) | 流体噴射装置 | |
JP2011245728A (ja) | 流体噴射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224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