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60067C - 待喷液体的容器 - Google Patents

待喷液体的容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260067C
CN1260067C CNB971226776A CN97122677A CN1260067C CN 1260067 C CN1260067 C CN 1260067C CN B971226776 A CNB971226776 A CN B971226776A CN 97122677 A CN97122677 A CN 97122677A CN 1260067 C CN1260067 C CN 1260067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gative pressure
capillary force
produces
liquid
contai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9712267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82680A (zh
Inventor
宇田川健太
岸田创
佐藤理
土井健
中岛一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1098699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3728053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930557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H1110906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1826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268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60067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60067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56Means for regulating the pressure in the cartridg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13Inner struct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2Mounting within the print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53Outer structure

Abstract

待喷液体的容器包括设有通气孔和液体出口的海绵腔;除与海绵腔连通的通道外密封的液腔;设有构成毛细力产生部分的外界引入通路的腔间隔板;其中所产生的毛细力满足:H<h≤Hs-Hp-δh,h=δpc/φg式中δpc是产生的毛细力;H是毛细力产生部分和包括喷出口的喷液头平面之间的液头差;Hs=δPs/φg,δPδ是海绵的毛细力;Hp是海绵中气液界面和毛细力产生部分之间的液头差;Sh=δpe/φgδPe是压力损失。

Description

待喷液体的容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喷液用的液体容器,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可以用于容纳喷墨记录设备的墨液或处理液体的容器。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墨液容器具有一个供液孔道,用于向喷墨头提供墨水和一个通气孔用于向墨液容器提供与消耗的墨水同体积的空气。
在这种具有两个开口的墨液容器中,希望墨液可以连续地稳定地提供给喷墨头;当记录操作停止时防止因环境条件变化引起墨液泄露;并且,当在更换墨液容器进行拆封时,可以确保防止墨液的泄露。
一个已被赋于申请的受让者的专利申请提出了一种墨液容器,具有实际上密封的空间用于容纳如墨水的液体;和与其邻近的具有负压产生件的一个负压产生件容纳腔以满足上述要求。
此类专利申请有日本专利申请公开文本No.HEI-7-125232,美国专利No.5,509,140,日本专利申请公开文本No.HEI-7-68778或类似申请。
比如,日本专利申请公开文本No.HEI-7-125232提出利用在容器的侧面负压产生件中插入一个墨液供应管以产生压缩分布,使得在密封空间中的墨液被适当地消耗。
日本专利申请公开文本No.HEI-7-15232公开了一种墨液容器,包括一个具有一个通气孔和一个容纳负压产生件的负压产生件容纳腔,和一个液体容纳腔用于直接向负压产生件容纳腔提供的墨水并且和负压产生件容纳腔间流体的交换仅通过一个小的,位于离开气孔的位置的连通部分进行,利用它使负压性能得到稳定,并提高了墨水的利用效率。美国专利No.5,509,140公开了一种具有一个可以使气液互换快速进行,并且在早期即可保证稳定负压区的气液互换增强结构的墨液容器的内部结构。
日本专利申请公开文本No.HEI-7-68778公开了一种容器,其特征在于其墨液的供应是在墨液容器底部,并且它利用了在上述美国专利No.5,509,140中公开的发明,并且在底部形成了一个作为暂时停滞用的凹部。
这些发明被该申请的受让者在商用产品中得到了应用。另一方面,日本实用新型申请No.SHO-57-16385公开了一个与上述发明不同的喂鸟(喂鸡)式的墨液供给方法。
最近,对喷墨记录设备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对于高速,高质量记录的希望也在不断增加。
由于喷墨记录设备的使用频率提高了,而墨液消耗量增加的结果,墨液容器必须更经常地更换,对于用户这是一个十分麻烦的事。因此,希望有一种具有大容积的墨液容器以降低墨液容器的更换频率。
从获得高质量图象的观点出发,希望使用具有高表面张力的墨液,因为它可以避免墨液在记录材料上发生洇纸。
本发明的目的是对液体容器作进一步的改进。
当容器的尺寸大时,负压产生件本身的压缩状态的变化大,从而可能产生低效率。
另一方面,在如图2所示的结构中,一个具有比吸液材料的毛细作用力高的毛细作用力的元件放置在吸液材料和输送口之间。在容器A的上壁B有一个气孔C,而供墨孔道E位于下壁D。这里有一个开室构件F(单室)。加压接触件G整个置于容器A中,并且盖住供墨孔道E。
加压接触件是一个多孔的构件,其密度比多孔构件或纤维束构件或此类件(加压接触件)要高,并且受到输送管的压力以使墨液被输送到记录机构如喷墨记录头。为了实现该目的,加压接触件在输送管加压的方向具有一定长度。
此时,如图22所示多孔构件受到压力。
日本专利申请公开文本No.HEI-7-68778公开了一种具有一个加压接触件和一个向前的供墨孔道的墨液容器。
日本专利申请公开文本No.HEI-5-104735公开了一种具有一个加压接触件的墨液容器。采用这种结构的加压接触件的放置使得其局部从墨液容器向外凸出,因此相对于负压产生件(吸液材料)进入或加压角度比前述实施例的要小。这样,加压接触件对负压产生件的压力对交换部分的影响不象上述的例子那样大。
本发明的目的是作进一步的改进。
发明内容
相应地,本发明的一个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液腔,在那里可以维持稳定的负压条件,并且在实际上是密封的空间中的液体可以高效地被输送出来。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个利用气液互换结构的稳定状态的供液系统。
本发明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一个关系,根据该关系一个共同结构可被用于单位时间具有不同供液量的容器。
在本说明书中,“毛细作用力”表示当毛细管放在一个具有预定液面的液体中,毛细管中液面相对于一个预定液面的高度h(cmAg),而“负压”为在一个预定的液面位置时液体内部的压力(-hcmAg)。本说明书中,“墨液”表示用于喷墨记录设备的液体墨水,以及在记录时处理墨水的液体。
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容纳喷墨记录设备的待喷液体的容器,它包括:
一个负压产生件容纳腔,其用于容纳负压产生件,所述负压产生件容纳腔设有一个通气孔,以便与外界流体连通,以及一个供液部分,其用于将液体送至喷液头;
一个除了一条流体通路以外基本密封的液腔,所述液腔通过所述流体通路与所述负压产生件容纳腔流体连通;
一个隔板,其用于分隔所述负压产生件容纳腔和所述液腔,所述隔板设有一条外界空气引入通路,其用于从所述负压产生件容纳腔将外界空气引入所述液腔,所述外界空气引入通路的一部分构成毛细作用力产生部分,所述外界空气引入通路具有构成毛细作用力产生部分的第二通道和横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二通道横截面积的第一通道;
其中,由所述毛细作用力产生部分产生的毛细作用力满足下式:
                  H<h≤Hs-Hp-δh
其中h是相应于毛细作用力的长度,它是由毛细作用力产生部分产生的毛细作用力除以待喷液体密度φ乘重力加速度g而限定的,即,h=δPc/φg,其中δPc是由毛细作用力产生部分产生的毛细作用力;H是毛细作用力产生部分和包括喷出口的喷液头平面之间的液头差;Hs是相应于毛细作用力的长度,它是由负压产生件所产生的毛细作用力除以待喷液体密度φ乘重力加速度g而限定的,其量纲是长度,即,Hs=δPs/φg,其中δPs是负压产生件的毛细作用力;Hp是负压产生件中气液界面和毛细作用力产生部分之间的液头差;δh是液头损失,它是由流体通路和通过负压产生件的供液孔道之间的压力损失除以密度φ乘重力加速度g而限定的,δh的量纲是长度,即,δh=δPe/φg,其中δPe是压力损失。
本发明另一方面,提供了一个容纳喷墨液的容器,它包括:一个负压产生件容纳腔用来容纳负压产生件,上述负压产生件容纳腔具有一个与大气交换流体的通气孔和一个用于向喷墨头供液的供墨部分;一个液腔,该液腔除了有一个用来与上述负压产生件容纳腔交换流体的流体通路外实际上是密封的;一个用于分割上述负压产生件容纳腔和上述液腔的隔板,上述隔板具有一个大气引导通路用来将大气由上述负压产生件容纳腔引入上述液腔,上述大气引导通路构成一个毛细作用力产生部分;
那里上述毛细作用力产生部分所产生的毛细作用力满足下述关系:
                 H+hm<h≤Hs-Hp-δh
其中h是相应于毛细作用力的长度,定义为由毛细作用力产生部分产生的毛细作用力除以被喷的墨液的密度φ乘以重力加速度g(h的量纲为长度),即,h=δPc/φg,其中δPc为所产生的毛细作用力;H是在毛细作用力产生部分与包括喷出口的喷墨头平面之间的液头差;Hs是相应于毛细作用力的长度,定义为由负压产生件所产生的毛细作用力除以被喷的墨液的密度φ乘以重力加速度g(H的量纲为长度),即,Hs=δPs/φg,其中δPs为负压产生件的毛细作用力;Hp是负压产生件中的气液界面与毛细作用力产生部分之间的液头差;δh是液头损耗,定义为在流体通路与通过负压产生件的供墨孔道之间的损耗除以密度φ,乘上重力加速度g(δh的量纲为长度),即,δh=δPe/φg,其中δPe为压力损耗。其中,hm是设计裕量毛细作用力除以密度φ乘上重力加速度g(量纲为长度),即,hm=δPm/φg,其中δPm为设计裕量毛细作用力。
本发明又一方面,提供了一个容纳喷墨液的容器,它包括:一个负压产生件容纳腔用来容纳负压产生件,上述负压产生件容纳腔具有一个与大气交换流体的通气孔和一个用于向喷墨头供液的供墨部分;一个液腔,该液腔除了有一个用来与上述负压产生件容纳腔交换流体的流体通路外实际上是密封的;一个用于分割上述负压产生件容纳腔和上述液腔的隔板,那里上述隔板形成一个毛细作用力产生部分;一个加压接触件位于在上述负压产生件容纳腔的底面的上述供墨孔道中,该加压接触件的一个上端面与上述负压产生件相接触;其中由上述流体通路到上述加压接触件的最接近上述流体通路的部分的距离 l1满足下述关系:
                   I1 <(Hs-Hpa-h)/δh
其中h是相应于接近流体通路处的毛细作用力的长度,定义为该压力除以被喷的墨液的密度φ乘以重力加速度g(h的量纲为长度),即,h=δPca/φg,其中δPca为接近流体通路处的压力;Hs是相应于毛细作用力的长度,定义为由负压产生件所产生的毛细作用力除以被喷的墨液的密度φ乘以重力加速度g(H的量纲为长度),即,Hs=δPs/φg,其中δPs为负压产生件的毛细作用力;Hp是负压产生件中的气液界面与流体通路的领域之间的液头差;δh是液头损耗,定义为在流体通路与通过负压产生件的供墨孔道之间的损耗除以密度φ,乘上重力加速度g(δh的量纲为长度),即,δh=δPe/φg,其中δPe为压力损耗。
本发明又一方面,提供了一个容纳喷墨液的容器,它包括:一个负压产生件容纳腔用来容纳负压产生件,上述负压产生件容纳腔具有一个与大气交换流体的通气孔和一个用于向喷墨头供液的供墨部分;一个液腔,该液腔除了有一个用来与上述负压产生件容纳腔交换流体的流体通路外实际上是密封的;一个用于分割上述负压产生件容纳腔和上述液腔的隔板,上述隔板具有一个大气引导通路用来在上述隔墙上构成一个毛细作用力产生部分并将大气由上述负压产生件容纳腔引入上述液腔;一个加压接触件位于在上述负压产生件容纳腔的底面的上述供墨孔道中,该加压接触件的一个上端面与上述负压产生件相接触;其中由上述流体通路到上述加压接触件最接近上述流体通路的部分的距离 l1 满足下述关系:
                   I1 <(Hs-Hp-h)/δh
其中h是相应于接近流体通路处的毛细作用力的长度,定义为该压力除以被喷的墨液的密度φ乘以重力加速度g(h的量纲为长度),即,h=δPc/φg,其中δPc为接近流体通路处的压力;Hs是相应于毛细作用力的长度,定义为由负压产生件所产生的毛细作用力除以被喷的墨液的密度φ乘以重力加速度g(H的量纲为长度),即,Hs=δPs/φg,其中δPs为负压产生件的毛细作用力;Hp是负压产生件中的气液界面与流体通路的领域之间的液头差;δh是液头损耗,定义为在流体通路与通过负压产生件的供墨孔道之间的损耗除以密度φ,乘上重力加速度g(δh的量纲为长度),即,δh=δPe/φg,其中δPe为压力损耗。
本发明的一方面,当墨液充入时,液腔仅含墨液,在负压产生件容纳腔中的负压产生件中,墨液被充到预定的高度(气液界面的位置)。随着墨液经供墨孔道的消耗,气液界面降低。当气液界面达到,用于从负压产生件容纳腔向液腔引导大气的,具有毛细作用力产生部分的大气引导通路的上端时,大气被导入大气引导通路。然后,大气,克服大气引导通路上的毛细作用力产生部分所产生的毛细作用力,通过大气引导通路进入液腔。此后,在液腔中的墨液被输送到负压产生件容纳腔(气液互换)。作为其结果,墨液再次充入大气引导通路的毛细作用力产生部分,从而产生毛细作用力阻止由液腔供液。
在消耗墨液期间的绝大部分时间,该气液互换反复进行,而在负压产生件中所产生的负压取决于大气引导通路的毛细作用力产生部分的毛细作用力。因此,通过适当选择毛细作用力,可以控制所产生的负压恒定,因此,负压性能稳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墨液容器和整体头型容器壳的简略透视图,其中(A)为安装前的状态,(B)为安装后的状态。
图2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墨液容器的剖视图。
图3为图2所示的墨液容器的主要部分的透视图。
图4为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墨液容器的主要部分的透视图。
图5为本发明的墨液容器的操作的简略剖视图。
图6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墨液容器中随墨液的消耗在包括喷墨头的喷出口的平面上所产生的负压变化图。
图7为图2所示的墨液容器的主要部分的简略剖视图(A)和隔板的简略正视图(B)。
图8为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容器的简略剖视图(A)和另一个实施例的隔板的简略正视图(B)。
图9为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的容器的简略剖视图(A)和隔板的简略正视图(B)。
图10为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的隔板的简略透视图(A),和其简略剖视图(B)与其简略正视图(C)。
图11为本发明的再一个实施例的隔板的简略透视图(A),和其正视图(B),其简略剖视图(C),与另一个实施例的隔板的简略剖视图(D)。
图12为具有毛细作用力产生部分(A)-(E)的不同实施例的隔板的简略剖视图。
图13为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墨液容器的透视图。
图14为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的墨液容器的剖视图,其中对吸液材料的毛细作用力Hs进行了说明。
图15为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的墨液容器的剖视图,其中对毛细作用力产生部分与吸液材料的气液界面LL之间的静态液头差Hp和气液互换中吸液材料的压力损耗δh进行了说明。
图16为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的墨液容器的剖视图,其中对毛细作用力产生部分与另一种吸液材料的气液界面LL之间的静态液头差Hp和汽液互换中该吸液材料的压力损耗8h进行了说明。
图17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参数的简略说明。
图18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参数的简略说明。
图19为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的喷墨用的墨液容器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20为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的喷墨用的墨液容器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21为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的喷墨用的墨液容器的剖视图。
图22为普通的喷墨用的墨液容器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图1与图2对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加以说明。
作为本实施例的喷墨用液腔墨液容器10具有矩形的平行管式的形状,在其上壁10U上具有用于在墨液容器内部和大气间交换流体的通气孔12。
通常当用注模成形时通气孔12的直径大致为1mm。因为墨液的蒸发是一种散射现象,因此它与散射的过程成正比增加而随散射距离的二次幂成正比减少。如图13(A)和(B)所示,有一个槽延伸到在上壁10U上形成的通气孔12部分,该槽具有曲折的形状或迷宫状起通气槽11的作用。
在墨液容器10的上壁10U利用焊接或粘性材料装上一个薄膜件(图中没有示出),用来盖住该长的,复杂的通气槽11,从而构成一个长的,复杂的通气孔道。这种结构与直接将通气孔12与大气相连相比可以将墨液的蒸发量减少到1/1000~1/10000。图13(B)表示例如采用被大量应用的黑墨水时容器的外观。
薄膜件的一部分超过墨液容器10的端面起到拾取部分的作用。该拾取部分具有一个记号表示其为拾取部分。薄膜件具有一个局部切口使得其容易由通气槽11卸除,而且沿着局部切口分割该薄膜件,使得通气槽11的一个端部被暴露或非密闭从而允许与大气的交换流体,从而打开通气孔12。图1中为了简明起见壁10U上仅表示了通气孔12。
墨液容器10的下壁10B具有一个供墨筒14,在该凸出的圆筒部分有一个作为提供墨液的供液孔道的供墨孔道。在商用容器的输送过程中,该通气孔12被用薄膜等密封,而供黑筒14则被一个供墨孔道密封件如盖密封。标号16表示一个在墨液容器10的外部与其成型为一体的杆件,该杆件可以弹性变形。在其中部具有一个锁定用的凸起。
标号20表示一个与打印头为一体的容器壳,它还容纳墨液容器10。容器壳20的下部具有一个整体的彩色喷墨头22。该彩色喷墨头22具有若干个面向下的喷出口(装有喷出口的表面具有若干个喷出口)。
位于图1(A)位置的墨液容器10放在整体头型容器壳20中,这样供墨筒14就与一个图中没有表示的容纳供墨筒的彩色喷墨头22的部分相连,从而使得彩色喷墨头22的墨液通道筒进入供墨筒14中。这样,杆件16的锁定凸起16A就与在整体头型容器壳20的预定位置上生成的啮合部相啮合,从而实现如图1(B)所示的正规地安装状态。安装墨液容器10的整体头型容器壳20被装于喷墨记录设备的托架上实现可以打印的状态。在该状态,在墨液容器10的底部和包括打印头喷出口的平面之间产生了预定的静态液头差。
参考图2,所作的描述对墨液容器10的所有实施例的内部结构均是共同的。
墨液容器10通过在其上部的通气孔12与大气交换流体,并在其下部与供墨孔道交换流体。它包括一个容纳作为负压产生件的吸液材料32的负压产生件容纳腔34和一个容纳墨液的实际上是密封的液腔36,上述腔被隔板38分割开。负压产生件容纳腔34和液腔36仅通过靠近墨液容器10的底部的隔板38上的流体通路40交换流体。
限定负压产生件容纳腔34的墨液容器10的上壁10U具有若干个整体成形的肋42,该肋向内伸出与放于负压产生件容纳腔34中处于压缩状态的吸液材料32相接触。这样,在壁10U和吸液材料32的上表面之间就形成了一个空气缓冲腔44。吸液材料32是由热压尿烷泡沫材料构成并且在压缩状态下被放置于负压产生件容纳腔34中用以产生下面将说明的预定的毛细作用力。产生预定的毛细作用力所需的吸液材料32的微孔的绝对值根据所用的墨液材料,墨液容器10的尺寸,包括喷墨头22喷出口的平面位置(静态液头差H)等而不同。但是从要求所产生的毛细作用力大于在后面将加以说明的作为毛细作用力产生部分的毛细作用力产生槽或通路所产生的毛细作用力出发,希望其下限是大约为50/英寸。
在具有供墨孔道144的供墨筒14中有一个形状为盘形或柱形的加压接触件46。加压接触件46本身由聚丙烯或毡制成,并且在外部力作用下不会迅速地变形。加压接触件46当处于如图2所示的状态时(没有装在容器壳20中)被保持压在吸液材料32上,形成在附近的吸液材料32被局部压缩,在供墨筒14的端部具有一个法兰14B,该法兰与加压接触件46的领域相接触防止其脱开到外部。
当彩色喷墨头22的墨液通道筒在供墨筒14中时所加压力最好为1.0~3.0mm,而当其不在时最好为0.5~2.0mm。这样,当墨液容器移去时可以防止墨液泄露,而当其装上时保证墨液适当地流动。
因为供墨孔道部分具有加压接触件46,它被压到吸液材料32上,吸液材料32与加压接触件46所接触的部分发生变形。因此,作为墨液容器的制造偏差增加的结果,当供墨孔道14A与作为气液互换口的流体通路40太近时,由于吸液材料32变形所产生的应变的影响将达到气液互换口。在最坏的情况,作为墨液通过供墨孔道14A漏泄的结果,不能产生适当的负压。与之相反,如果供墨孔道14A距离作为气液互换口的流体通路40太远,由流体通路40到供墨孔道14A的流阻,在此后将要描述的,气液互换过程中变得太大,这样当墨液消耗速度高时由于较高的压力损失就可能会导致墨液的不连续(停止)。因此,希望在流体通路40和供墨孔道14A端部之间的距离约为10~50mm。
将对负压产生件容纳腔34和液腔36的体积之间的关系进行同样的说明。当利用墨液容器10,即空气处于液腔36的上部时,如温度变化或压力变化,液腔36上部的空气膨胀,其可能的结果是将墨液排出到负压产生件容纳腔34。这样被排出的墨液被负压产生件容纳腔34中的吸液材料32吸收。因此,吸液材料32的体积是根据在所有实际条件下可以具有足够的吸收排出墨液的能力来确定的。
在大容量墨液容器的情况下,吸液材料32的高度大(比如不少于40mm),因此吸上墨液必须克服重力,而吸液能力也不仅取决于体积。当在吸液材料32中的墨液的液位(气液界面)高时,由于墨液通过供墨孔道的泄露,由吸收材料32提供的克服重力的吸引力所造成的液位的上升速度可能不够。为了压制液位上升速度,希望加大负压产生件容纳腔34的底面积。无论如何,在一个限定的总体积条件下,假如负压产生件容纳腔34的底面积大,则负压产生件容纳腔34的体积也变大,因此液腔36的体积必须变小,从而使得墨液的容量减小。
另一方面吸液材料32的吸液速度受到表面张力的影响。当液体的表面张力r在30-50(dyn/cm)的范围中变化时,发现在通常的5-35℃的范围中负压产生件容纳腔34和液腔36的体积比接近1∶1到5∶3,虽然它还依赖于液体的材料。
负压产生件容纳腔34的空气缓冲腔44的尺寸从提高体积效率的观点应当小。但是该体积应能保证当墨液突然进入负压产生件容纳腔34时阻止墨液通过通气孔12喷出。由此,空气缓冲腔44的体积最好约为负压产生件容纳腔34体积的1/5~1/8。
下面将对控制作为负压产生件的吸液材料32所产生的负压的结构进行描述。
如图10所示的第一个例中,在负压产生件容纳腔34的隔板38一侧有两个平行通道61。通道61面对作为负压产生件的吸液材料32,并构成与在其底部的流体通路40交换流体的大气引导通路的毛细作用力产生部分。如下所述,由隔板38上的槽状表面和吸液材料32的侧面构成的作为毛细作用力产生部分的通道61可以被看作是产生毛细作用力的毛细管。
在如图11所示的第二个例中,在负压产生件容纳腔34的隔板38的底部一侧有作为大气引导通路的第一平行通道54,它具有一个与作为负压产生件的吸液材料32相接触的开放的上端;与第二平行通道64,用来与第一通道54交换流体和与位于底部的流体通路40交换流体。大气引导槽由第一通道54和第二通道64构成,并且第二通道64具有毛细作用力产生部分。如图11(D)所示,构成毛细作用力产生部分的第二通道64的下端可以与沿其顶部的流体通路40的纵向伸展的槽65连通。这样,即便吸液材料32凸出到在第二通道64下端的槽中,通道也可以被确保形成。本例中,第一通道54比第二通道64要长,因此确保了大气的导入,同时降低了在气液互换开始时的阻力。第二通道64,如下面将要说明的,可以看作是一个可产生毛细作用力的毛细管,它由隔板38的槽面和吸液材料32的侧面所限定。图11(D)中,有一个用来促进在第二通道下端的空气流通的锥度。
如图3所示的第三种类型中,在负压产生件容纳腔34的隔板38底部的侧面有三个第一平行通道50,每个具有一个与作为负压产生件的吸液材料32接触的开口端,三个第二平行通道60与在底端的流体通路40交换流体。
在本例中,构成毛细作用力产生部分的第一通道50和构成毛细作用力产生部分的第二通道60位于隔板38的横向中心部分的凹部70的底面。70由三个对隔板38的表面倾斜一个小角度的面70A,70B,70B和一个平行于隔板38表面的底面70C组成。流体通路40的宽度与凹部70相等。装于负压产生件容纳腔34中的吸液材料32与隔板38的表面加压接触,三个表面70A,70B,70B和底面70C构成凹部70。第二通道60可以看作是可产生毛细作用力的毛细管,并且由隔板38的三个表面和吸液材料32的侧面所限定。本例中,第一通道50和第二通道60位于凹部70的底面,因此大气导入被进一步稳定化,与其他例相比,气液互换也更加稳定。不仅如此,本例的结构可以有效地阻止在流体通路40中的气泡的停滞。
对各种毛细作用力产生槽的剖面结构的例子参见图12加以说明。
在图12(A)的例中,通道具有梯形的截面,开口处宽度为W1,底部为W2,深度(高度)为D并且斜面的长度为d(斜面的倾角大体为1.3°)。周长L为L=W1+W2+2d,截面面积S为S=D(W1+2)/2。
在图12(B)的例中,通道具有矩形的截面,开口宽度为W,深度(高度)D。周长L为L=2(W+D),截面面积S为S=DW。
在图12(C)的例中,通道截面为半圆形的,开口宽度为直径2r,周长L为L=r(2+π),截面积S为S=πr2/2。
在图12(D)的例中通道具有半圆和矩形组合的截面。图12(E)的例中通道截面为三角形的。由于周长和截面积可以容易地算出,因此省略。
在这些例子中,第一和第二通道均是为槽形的,但也可以采用如图4所示的封闭的通道。具体地说,在隔板38的端部,具有作为第一通道的大气导入通道56,其开口端与作为负压产生件的吸液材料32相接触,而一个毛细作用力产生通道66作为第二通道与大气引导通道56交换流体并且与在底端的流体通路40交换流体。这样,毛细作用力产生通道66就不需要由盖住槽部的吸液材料32构成,因此毛细作用力的产生可以不影响吸液材料32。
在介绍墨液容器的操作之前参照图14和16对术语加以说明。
图14表示在液腔36中充入墨液的状态,其中墨液由于吸液材料32的毛细作用力作用具有一个气液界面LL。吸液材料的毛细作用力Hs,由吸液材料的毛细作用力除以墨液的密度φ乘以重力加速度g来描述,具有长度的量纲,是用在气液互换之前气液界面LL的高度与液柱中环境压力的位置(高度)之间的差来被测量的。
图15表示在作为墨液消耗的结果气液互换开始之后的状态,Hp是,在作为负压产生件的吸液材料32中的气液界面LL的高度和构成毛细作用力产生部分的第2通道60中的毛细作用力产生部分60a之间的差。在图15的例中,采用了一种热压吸液材料32。吸液材料32受到均匀的热压,其后被插入负压产生件容纳腔34,因此,在吸液材料32中压缩比的分布相当均匀。因此,在吸液材料32中气液界面LL基本上是水平的,虽然水平的端部略高。
图16示在作为墨液消耗的结果气液互换开始之后的状态,在该例中采用了一种不压缩的吸液材料32。一种具有体积比负压产生件容纳腔34的体积大得多的吸液材料,以约被压缩4-4.5倍(体积比),被插入,因此,压缩比的分布将不均匀。因此,气液界面LL为锯齿形,但一般来说,如图所示,在吸液材料32中的气液界面LL为下凹形(中部低,端部高)。此时,Hp是气液界面LL的最低点和毛细作用力产生部分60a之间的高度差。
在图15和16中,δh液是头损耗,定义为在作为负压产生件的吸液材料32中流体通路40和供墨孔道14A之间的压力损耗除以墨液的密度φ乘上重力加速度g(量纲为长度),当压力损耗为δPe,δh=δPe/φg。压力损耗是在吸液材料32中产生的,因此,如图所示,它为在吸液材料32的端部与供墨孔道14A的端部之间的压力损耗。因为在液腔36与流体通路40之间的压力损耗实际上为零,δh的测量是确定液腔36中的压力与供墨孔道14A端部的压力头之间的差。
在以下的描述中采用了具有第一通道50和作为大气引导通路的第二通道60的例子,因为其操作与结构上仅有毛细作用力产生槽和结构上既有大气引导通道50,也有毛细作用力产生通道66的操作是相同的。
当喷墨记录设备操作时,墨液从喷墨头22喷出从而在墨液容器10中产生墨液的吸力。
当在负压产生件容纳腔34中作为负压产生件的吸液材料32含有充分的墨液,在负压产生件中的墨液被消耗,因此,墨液上表面(气液界面)(图2中的LL)的高度降低。此时产生的负压被在负压产生件中的气液界面上的毛细作用力所确定,并且气液界面LL的高度是从包括喷出口的平面测量的。
随着墨液的消耗,气液界面LL达到大气引导通路的第一通道50的顶部。当在液腔36的底部的压力变得比在第二通道60中的低时,大气通过第一通道50和第二通道60被输入液腔36。作为其结果,液腔36中的压力相应于引入的空气的程度上升,而墨液通过流体通路40由液腔36输入吸液材料32,消除在上升的压力和吸液材料32中的压力之间的压差。实际上即进行气液互换。这样,在容器底部压力的上升程度相应于墨液的输入量,而停止进入液腔36的大气。
在墨液消耗过程中,气液互换连续发生,因此墨液从液腔36供入负压产生件容纳腔34;因此,在墨液由液腔36消耗的过程中所产生的负压由在第二通道60中产生的毛细作用力决定。所以适当地选择第二通道60的尺寸,可以决定从液腔36消耗墨液过程中所产生的负压。
参照图5对本发明的墨液容器10的操作加以说明。
被容纳在负压产生件容纳腔34中的负压产生件(吸液材料)32可被看作具有若干毛细管,因此负压是由新月面的作用力产生的。通常墨液容器10在开始使用后,在作为负压产生件的吸收材料32中具有足够量的墨液,因此毛细管的静态液头差足够高。
当墨液通过供墨孔道14A消耗时,在负压产生件容纳腔34底部的压力下降,因此,该毛细管的静态液头差降低。更具体地说,如图5(A)所示,随着墨液的消耗,负压产生件32的气液界面LL下降。静态液头差不全相等,但是由于通过吸液材料32的压力损失,邻近供墨孔道14A的毛细管的静态液头差较低。
此时,在墨液容器10中产生的负压是由负压产生件32的毛细作用力决定的,在包括喷墨头22的喷出口的平面上的压力被气液界面LL的高度与包括喷出口的平面的高度之间的差决定。
在图5第一通道50和第二通道60中的阴影线用于表示墨液。
当墨液被进一步消耗时,气液界面LL降到图5(B)所示的高度,此时大气引导通路的第一通道50的上端高于气液界面LL,大气进入第一通道。此时,作为毛细作用力产生部分的第二通道60中产生的毛细作用力比吸液材料32中的毛细管的毛细作用力要小,随墨液的进一步消耗,在第二通道60中的新月面将破裂,如图5(C)所示大气X通过第二通道60和流体通路40引入液腔36,而不引起气液界面LL的降低。
当大气X被引入液腔36时,液腔36的压力变得比负压产生件容纳腔34底部的压力要高,墨液从液腔36输入负压产生件容纳腔34以补偿压差。此后,该压力变得比在第二通道60中产生的负压要高,墨液流入第二通道60构成新月面,这样进一步引入液腔36的大气就被停止。
当墨液被进一步消耗时,在第二通道60中的新月面再次破裂,但不引起气液界面LL高度的降低,这样大气被引入液腔36。因此,在气液界面LL达到大气引导通路的第一通道50的上端时,在墨液被消耗而不降低气液界面LL高度的过程中在第二通道60中新月面的破裂和再次形成是反复进行的,换句话说,维持在大气与大气引导通路上端之间的液体交换,使得在墨液容器10中所产生的负压被基本上维持在一个恒定的水平。负压是由在第二通道60中大气打破新月面的作用力决定的,且如上所述,取决于第二通道60的尺寸和所用墨液的性质(表面张力,接触角度与密度)。
因此,利用确定作为毛细作用力产生部分的第二通道60中产生的毛细作用力处于毛细作用力的下限值和上限值之间,该值随在液腔中的墨液或处理液体的颜色和材料可能有所不同,同样结构的墨液容器(10)可以用于所有的墨液和处理液而不用改变结构。
在包括喷墨头22的喷出口的平面上的压力是由毛细作用力,吸液材料32的压力损失和在具有供墨孔道14A的墨液容器底部和包括喷出口等的平面之间的相对高度等的总和决定的。
下面将要描述第二通道60,61,64,以及下文将讲到的第二通道62,63的尺寸规格。
如上所述,墨液容器10中产生的负压最好控制在恒定的水平上,以便在消耗墨液的期间能够供墨而不出现墨液断续的情况。当墨液容器10安装在整体喷液头式容器壳20上且在未画出的喷墨记录设备的滑架上承载时(可打印状态),一预定液头差在墨液容器10底部的毛细作用力产生部分和包括喷墨头喷出口的平面之间形成。为了防止在上述状态下墨通过喷墨头的喷出口泄漏,在包括喷出口的平面上的喷出口中的墨压总是低于外界压力。
直到墨从液腔36用光时,气液界面的高度必须保持稳定。为了做到这一点,在吸液材料32中气液界面处的新月面应该保持稳定地抵抗在消耗墨液期间墨流通过吸液材料而产生的压力损失。
因此,毛细作用力产生部分产生的毛细作用力最好满足下式:
             H<h≤Hs-Hp-δh                 ...(1)
式中h是相应于毛细作用力的长度,它是由毛细作用力产生部分产生的毛细作用力除以被喷液体密度φ乘重力加速度g而限定的(h的量纲是长度),即,h=δPc/φg,其中,δPc是所产生的毛细作用力;H是毛细作用力产生部分和包括喷出口的喷液头平面之间的液头差;Hs是相应于毛细作用力的长度,它是由负压产生件产生的毛细作用力除以被喷液体密度φ乘重力加速度而限定的(Hs的量纲是长度),即,Hs=δPs/φg,其中,δPs是负压产生件的毛细作用力;Hp是负压产生件中气液界面和毛细作用力产生部分之间的液头差;δh是液头损失,它是由流体通路和通过负压产生件的供液孔道之间的压力损失除以密度φ乘重力加速度g而限定的(δh的量纲是长度),即,δh=δPe/φg,其中,δPe是压力损失。
一般来说,当在毛细管中产生的毛细作用力为δPc时,转变为长度量纲的毛细作用力h表达为:
            h=L/S×Γ/φg×cosθ      ...(2)
式中:L是管的周长(cm),S是横截面积(cm2);Γ是墨的表面张力(达因/cm);θ是接触角;φ是密度(g/cm3);g是重力加速度(980cm/S2)。
因此,毛细作用力产生部分的尺寸由式(1)和(2)应满足下式:
1/cosθ×φg/Γ×H<L/S≤1/cosθ×φg/Γ×(Hs-Hp-Sh)    ...(3)
式中:L是毛细作用力产生部分的周长;S是横截面积;φ是墨的密度;g是重力加速度;Γ是墨的表面张力;θ是墨的接触角。
在喷墨记录设备的实际使用中,由于各种冲击或滑架的扫描产生的加速度、温度变化及外界条件变化产生的压力变化被传递。因此,在包括喷出口的平面上喷出口中墨压最好小于外界压力大约-10mmH2O,从而包括一安全系数。
考虑到这一点,相应于毛细作用力的长度h最好满足下式:
          H+hm<h≤Hs-Ph-δh             ...(4)
因此(3)是:
     1/cosθ×φg/Γ×(H+hm)<L/S≤
     1/cosθ×φg/Γ×(Hs-Hp-δh)
将给出特定的值,用作具有图12,(A)中所示具有梯形截面的第二通道60的实例。
实例1:
开口的宽度W1=0.25mm;底部的宽度W2=0.24mm;深度D=0.38mm。在这种情形中,斜面长度(斜面的倾角为1.3°),和d是大约0.38mm,L/S为135cm-1。当墨的表面张力为46.5达因/cm时,在气液互换中的负静态压力为-5.2cm。因此,当hm为1cm,H为2.7cm,Hs=10cm,Hp=1.2cm且δh=1.5cm时,96<L/S≤189被满足。
实例2:
开口宽度W1=0.26mm,底部宽度W2=0.25mm,深度D=0.32mm。在这种情形中,斜面长度(斜面倾角为1.3°)d大约为0.32mm,L/S为140cm-1。当墨的表面张力为34.8达因/cm时,气液互换中的负静态压力为-4.9cm。因此,当hm为1cm,H为2.7cm,Hs=10cm,Hp=1.2cm且δh=1.5cm时,106<L/S≤209被满足。
实例3:
开口宽度W1=0.25mm,底部宽度W2=0.23mm,深度D=0.34mm。在这种情形中,斜面长度(斜面倾角为1.3°)d大约为0.34mm,L/S为143cm-1。当墨的表面张力为41.6达因/cm时,气液互换中的负静态压力为-4.3cm。因此,当hm为1cm,H为2.7cm,Hs=10cm,Hp=1.2cm且δh=1.5cm时,123<L/S≤243得到满足。
为了产生必要的毛细作用力,第二通道60的横截面积(宽度×深度)最好大约为0.20-0.40mm×0.20-0.40mm,为了抑制吸液材料向槽中的进入量,宽度最好小于深度。
第一通道50的横截面积只要大于第二通道60的横截面积即可。第二通道60的长度可以从流体通路40的上端起为大约2-10mm。如果它太短,那么,吸液材料32的加压接触将不稳定,而如果它太长,那么,吸液材料32进入的影响将太大,因而大约4mm是推荐值。
如上所述,第一通道50的上端高度有效地限制吸液材料32的气液界面的高度。因此,它被选择得使墨继续不致于出现,因而吸液材料32的缓冲力不致变劣。从流体通路40的上端起,它最好大约为10-30mm。
图6表示在包括喷墨头22的喷出口的平面上压力按照墨的消耗的变化。在墨液容器10刚刚开始使用后的初始状态中,吸液材料32的新月形在回缩接触角和前进接触角之间,在小量消耗墨后就达到由回缩接触角产生的负压Γ1。
其后,当吸液材料32中浸渍的墨被消耗时,即,在气液界面LL达到第一通道50上端之前,所产生的负压是由吸液材料32的毛细作用力和气液界面LL与喷出口之间的静液头差决定的。随着墨的消耗,负压减小直至气液界面达到第一通道50的上端(从P1至P2的期间,相应于图5(A))。
当气液界面LL达到第一通道50上端时,所产生的负压由吸液材料32决定的状态变成所产生的负压由第二通道60产生的负压决定的状态,因而压力从P2(图5,(B))上升至P3(图5(C))。其后,当液腔36中的墨在气液互换中被消耗时,所产生的负压被保持恒定(P3)。
恰在液腔36中的墨完全消耗掉之前,在流体通路40中存在空气和墨,留在液腔36中的墨被吸液材料32所吸收,因而压力暂时上升至(P4)。
随着墨继续被消耗,吸液材料32中的墨被消耗直至因压力下降而达到供墨极限,而这是墨液容器10的使用极限。
现在参阅图8和9描述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使用图7示意地表示前述实施例。在图7至9中,在(A)中的影线表示构件的剖面,但是在(B)中则表示吸液材料32的接触面。
图7示意地表示前述实施例,三条第一通道50和三条第二通道60在隔板38中形成,并且分别相互配合工作(1∶1)。
在图8中,作为外界空气引入通路的第一通道52的数目和作为毛细作用力产生部分的第二通道62的数目为1∶2。更具体来说,在该实施例中,在隔板38中形成二条第一通道52和四条第二通道62。
在图9中,作为外界空气引入通路的第一通道53的数目和作为毛细作用力产生部分的第二通道63的数目为大约1∶5。在该种情形中,第一通道53之一具有大的宽度,吸液材料32可能会进入其中太多,因而堵塞通道,因此,在槽中最好形成一条肋55以支承吸液材料。第二通道63的数目可以是等于或大于3的任何数目。
本发明主要针对大容量的墨液容器,但并不局限于此。
在前述实施例中,当不出现气液互换时,第二通道由液体容器中容纳的液体与空气相隔开。但是,毛细作用力产生部分可连通于外界。这是由于在该实施例中毛细作用力产生部分可保持平衡的缘故。
下面将描述流体通路和供应孔道之间的距离。为了适当地将墨送至记录头,在墨液容器中的负压平衡是有影响的因素之一。在进行供墨操作期间,在包括液腔和负压产生件容纳腔的墨液容器中具有气液互换,此时在墨液容器中的负压平衡满足下式:
     |h|+|δh× l 1|<|Hs|-|Hpa|
在吸液材料(负压产生件)中适当保持气液界面高度时,供墨操作是正常的。
液体容器具有图17中所示的结构,它具有一个负压产生件容纳腔,其中容纳负压产生件并包括用于流体连通的通气孔;以及一个用于将液体送至记录装置的供液孔道;
一个液腔,除一条流体通路以外它基本上是密封的,通过上述流体通路,所述液腔与所述负压产生件容纳腔流体连通;
一个隔板,它用于分隔所述负压产生件容纳腔和所述液腔,其中,所述隔板中设有一毛细作用力产生部分;
一个在所述负压产生件容纳腔的底面中设置的供液孔道中的加压接触件,其中,加压接触件上端面接触所述负压产生件;
其中,在所述流体通路和所述加压接触件与流体通路最近的部分之间的距离 l 1满足下式:
         l 1<(Hs-Hpa-h)/δh′
h是相应于邻近流体通路的毛细作用力的长度,它是由压力除以待喷液体密度φ乘重力加速度而限定的(h的量纲是长度),即,h=δPca/φg,其中,δPca是邻近流体通路的压力;Hs是相应于毛细作用力的长度,它是由负压产生件产生的毛细作用力除以待喷液体密度φ乘重力加速度g而限定的(Hs的量纲是长度),即,Hs=δPs/φg,其中,δPs是负压产生件的毛细作用力,Hpa是负压产生件中气液界面和流体通路相邻部分之间的液头差;δh′是单位长度的液头损失,它是由流体通路和通过负压产生件的供液孔道之间的液头损失除以密度φ乘重力加速度g而限定的,δh′=δP/φg,其中,δP是单位长度的压力损失。压力损失δPe是每一部分中压力损失的流通长度的积分,每一部分的压力损失是以流过负压产生件的待喷液体的流通横截面积为基础确定的,因此,压力损失δPe与流通长度和流速平方成正比,与流通的横截面积成反比。
横截面积是由负压产生件的厚度乘负压产生件中气液界面距负压产生件容纳腔底部的高度而确定的。但是,由于负压产生件并不是均匀一致的,因而难于确定压力损失,这里将横截面积看作是负压产生件中气液界面的平均高度乘负压产生件的平均宽度。关于流通长度,最大长度是重要的,因此,将流通长度认作是流体通路和加压接触件距流体通路最远部分之间的距离。当每单位长度的压力损失为δp时,压力损失δPe为:
          δPe=δp× l 1
流通平均长度是从流体通路至加压接触件和负压产生件之间的界面的距离。
这里,δPca>H,H是邻近部分至孔的静液头。这就要求为记录头提供适当的负压。在图17中,墨液容器具有一平隔板。在该实施例中,所考虑的是当邻近流体通路处产生气液互换时所产生的负压。下面的描述是在隔板上实际形成毛细作用力产生槽的情况作出的。
液体容器具有图18所示的结构,隔板设有毛细作用力产生槽60和一条邻近流体通路的外界空气引入通路50。
从流体通路至与流体通路最近部分的距离 l 1满足下式:
           l 1<(Hs-Hp-h)/δh′
h是相应于邻近流体通路的毛细作用力的长度,它是由压力除以待喷液体密度φ乘重力加速度而限定的(h的量纲是长度),即,h=δPc/φg,其中,δPc是邻近流体通路的压力;Hs是相应于毛细作用力的长度,它是由负压产生件产生的毛细作用力除以待喷液体的密度乘重力加速度g而限定的(Hs的量纲是长度),即,Hs=δPs/φg,其中,δPs是负压产生件的毛细作用力;Hp是负压产生件中气液界面和流体通路的邻近部分之间的液头差;δh′是单位长度液头损失,它是由流体通路和通过负压产生件的供液孔道之间的压力损失除以密度φ乘重力加速度g而限定的,即,δh′=δP/φg,其中,δP是单位长度压力损失。压力损失Pe是每个部分压力损失的流通长度的积分,每个部分的压力损失是以流过负压产生件的待喷液体流通的横截面积为基础确定的,因此,压力损失δPe与流通长度及流速平方成正比,并且与流通的横截面积成反比。横截面积是由负压产生件的厚度乘在负压产生件中气液界面距负压产生件容纳腔底部的高度而确定的。但是,由于负压产生件不是均匀的,因而难于确定压力损失,这里将横截面积认作是负压产生件中气液界面的平均高度乘负压产生件的平均宽度。关于流通长度,最大长度是重要的,因此,将流通长度看作是流体通路和加压接触件距流体通路最远部分之间的距离。当每单位长度的压力损失为δp时,压力损失δPe为:
           δPe=δp× l 1
流通的平均长度是从流体通路至加压接触件和负压产生件之间界面的中间部分的距离。
这里,δPc>H,H是从邻近部分至孔的静液头。
这就要求为记录头提供适当的负压。
这里,墨液容器使用4倍热压的海绵。
用过的墨Γ=30,“eta”(η)=2,φ=1.06g/cm3。墨的流量为1.44g/分钟。恰在容器打开之后,记录头的孔中的负压为25mmAq。在气液互换过程中外界界面高度Hp=12mm。在这种情形中,δPs=90mmAq,δPc=40mmAq,δP=0.5mmAq/mm, l 1<(90-12-40)/0.5=76mm。
当在试验中 l 1为75mm时,稳定的工作在正常的工作条件中得到证实。
但是,由于墨是通过各种分配渠道到达用户,因而考虑到外部冲击等情况应增加安全系数。由于操作者的错误,墨液容器有掉落的可能性。因此,考虑到安全系数, l 1的上限最好为大约60mm,更为稳妥的是大约50mm。
另一方面,关于 l 1的下限,最好要考虑到由于加压接触件的加压而引起的负压产生件的运动。
例如,在容器具有一个供应孔道,它在离开流体通道大约5mm以外的位置上设有一加压接触件的情形中,邻近流体通路的负压产生件由于加压接触件加压3mm而从流体通路移离大约1mm。容纳在容器中的负压产生件在连通部分中压向连通部分大约2.5mm。因此,即使负压产生件作了如上所述的运动,仍可满意地进行供墨工作。
但是,考虑到插入负压产生件时的变化因素,最好大约10mm的安全因素应考虑到由于外部因素等造成的偏差。
因此,作为加压接触件位置的一个特定实例,它最好不小于 l 1=10mm,不大于50mm。
现参阅图19描述具体实例。
待喷液体的液体容器10包括一个负压产生件容纳腔34,其上部与通气孔12流体连通,其下部与供液孔道14A流体连通,并且容纳作为负压产生件的开孔弹性件32;一个直接用来容纳墨液的基本密封的液腔36;以及其间的一隔板38。负压产生件容纳腔34和液腔36只是通过在隔板38上形成的流体通路40在液体容器10的底部流体连通。
限定负压产生件容纳腔34的液体容器10的上壁10U设有多个与其连为整体的向内凸起的肋42,它们接触在负压产生件容纳腔34中的开孔弹性件32。因此,在壁10U和开孔弹性件32的上表面之间形成空气缓冲腔44。开孔弹性件32可以是热压聚氨酯泡沫材料的,并且在压缩下容纳在负压产生件容纳腔34中,以便产生预定的毛细作用力,这将在下文中讲到。用于产生预定毛细作用力的开孔弹性件32的孔的尺寸是根据准备使用的墨的材料、液体容器10的尺寸、包括喷墨头22的喷出口的平面的位置(静液头差H)等确定的,但是,所产生的毛细作用力最好大于在毛细作用力产生槽或通道中的毛细作用力,这将在下文中将讲到。
在限定供液孔道14A的供墨筒14中放置盘状或柱状加压接触件46。例如,加压接触件46本身可以是聚丙烯或毡的,它不易被外力变形。当容器不安装在图3所示的容器壳20中时,加压接触件46保持在压力接触状态下,其中,它被稍许推向开孔弹性件32以局部压缩开孔弹性件32。开孔弹性件32被加压接触件46的上端面加压接触的程度,从容器10的底壁10B内表面算起最好不少于0mm,不大于5mm。为了实现这一点,在供墨筒14端部上形成接触加压接触件46的邻近部分的凸缘14B。加压接触件46从开孔弹性件32接受大约300gf的斥力,使其弯曲。为了防止它从供墨筒14中的预定位置脱开,在图3所示部分中的厚度(高度)的纵横比最好不小于0.5。
在图19的实施例中,容器10在纵向上的内部尺寸LO-1大约为70mm,在高度方向上的内部尺寸hO-1大约为50mm,第一容纳腔34在纵向上的内部尺寸LO-2大约为43-47mm,从隔板38的开孔弹性件32侧面至隔板38的加压接触件46侧面的距离L1大约为26mm。容器10的基本厚度一般为大约2mm。围绕容器10的供液孔道14A设有一个从容器10的底壁10B的内底面向内凸起的环形台阶部分14C,其高度为0.3-0.4mm,宽度为1.5-3mm。
当容器10装在整体喷墨头式容器壳20上时加压接触件46的进入量,即,彩色喷墨头22的墨道圆筒26进入供墨圆筒14时(图20)和它卸下且不进入时(图19)之间的差(图19中h1-1和图20中h1-2)之间的差最好大约为1mm。这是因为那样才能保证墨的适当流动,而且当拆卸液体容器10时可防止墨的泄漏。
更具体来说,在该实施例的液体容器10中,为了可靠地保持在供液孔道处墨的滞留力(负压),开孔弹性件32邻近供液孔道的新月面力,即使当墨道圆筒26从供墨圆筒14拆下时,也应得以保持。为了做到这一点,设置的加压接触件46为一个硬的吸液件。
在图21的实施例中,供液孔道14A的位置不同于容器壳20,邻近于隔板38。下面将描述这样做的原因。由于加压接触件46被推向开环弹性件32,因而接触加压接触件46的开环弹性件32的部分局部变形。因此,当供液孔道14A太靠近作为气液互换开口的流体通路40时,由于开环弹性件32变形引起的应变的影响延伸至气液互换开口,因此,液体容器10的制造误差增加。在最坏的情况中,不能产生适当的负压,可能引起墨液从供液孔道14A滴落的情况。相反,如果供液孔道14A太远离作为气液互换开口的流体通路40,在气液互换工作(将在下文中讲述)中从流体通路40至供液孔道14A的流动阻力太大,可能引起墨液消耗高时墨的继续(停止)情况。因此,从流体通路40至供液孔道14A的距离最好在一个范围之内。在图19所示的实例中,距离L1大约为22-26mm,更一般来说,不大于大约30mm,在图21的实例中,距离L1-3大约为5mm。
下面描述用于控制由作为负压产生件的开孔弹性件32所产生的负压的结构。
在这个实施例中,如图19所示,隔板38的下部的负压产生件容纳腔34侧设有作为第一通道的两条平行的外界空气引入槽50,其具有通向并接触作为负压产生件的开孔弹性件32的顶端,以及两条作为第二通道的平行的毛细作用力产生槽60与外界空气引入槽50流体连通且具有与流体通路40流体连通的底端(在该图中只以剖面表示出它们中的每一种之一)。如图所示,毛细作用力产生槽60的底端可延续至槽65,该槽65在流体通路40的上侧在纵向上延伸。这样,即使开孔弹性件32在毛细作用力产生槽60的下端处进入槽中,也能够保证通道。外界空气引入槽50最好具有一个大于毛细作用力产生槽60的宽度,因为这样才能保证外界的引入并减小在气液互换开始时的阻力。下文中将详述的每条毛细作用力产生槽60可以看作是一个用于产生毛细作用力的毛细管,这种毛细管由隔板38的槽面和在开孔弹性件32侧的一表面构成。
毛细作用力产生槽的横截面形状可作多种选择,如梯形截面、矩形截面、半圆形截面等。
在前述实施例中,第一和第二通道分别由槽构成,但是,它们也可以是在横截面中自身封闭的通道。更具体来说,隔板38的下部可设有作为第一通道的一外界空气引入通道,其具有通向且接触作为负压产生件的开孔弹性件32的顶端,以及一作为第二通道的毛细作用力产生通道,其与外界空气引入通道流体连通且具有与流体通路40流体连通的底端。这样就构成了毛细作用力产生通道而不必由开孔弹性件32封闭槽的敞开侧,因而可确定毛细作用力的产生而不受开孔弹性件32的影响。
下面描述该实施例中液体容器的工作原理。
如图20所示,墨道圆筒26被推入供墨圆筒14,然后操作喷墨记录设备。然后,从喷墨头22喷墨,从而在液体容器10中产生吸墨力。
当在负压产生件容纳腔34中作为负压产生件的开孔弹性件32含有足够量的墨时,墨从负压产生件被消耗掉,因而上表面(气液界面)降低。此时所产生的负压由静液头和负压产生件中气液界面处的毛细作用力所确定。
随着墨的继续消耗,气液界面达到外界空气引入槽50的顶端部分。当直接盛墨的液腔36和负压产生件32的底部的压力变得低于毛细作用力产生槽60中所产生的毛细作用力时,空气就通过外界空气引入槽50和毛细作用力产生槽60送入液腔36。因此,液腔36中的压力相应于引入的空气量增加,墨从液腔36通过流体通路40送入负压产生件32,以便补偿增大的压力和负压产生件32的压力之间的差,即,进行气液互换。
此时,在容器底部的压力相应于供墨量上升,因此,进入液腔36中的空气供应停止。
在墨消耗的过程中,气液互换连续地发生,因而在液腔36中的墨被送入负压产生件32中。因此,在墨从液腔36消耗的过程中所产生的负压是由毛细作用力产生槽60所产生的毛细作用力决定的。因此,通过适当地选择毛细作用力产生槽60的尺寸就可以确定在气液互换过程中所产生的负压。
当通过流体通路40从液腔36向开孔弹性件32中供墨时,即,当进行气液互换时,墨在开孔弹性件32的下部,即,在容器10底壁10B以内10-20mm的范围内流动。因此,如果存在大的间隙,或者,如果开孔弹性件的补偿率太高,那么,象在普通容器中那样,墨的流动就会受阻。然而按照本实施例,加压接触件46的下端表面比底壁10B的内侧靠外相应于h2-1的距离,因而加压接触件46并不进入相应于h2-1的距离,即使如图20所示墨道圆筒26被推入供墨圆筒14一个预定的量(1mm)(安装状态),从内侧底部向内凸起距离也是h1-2。因此,由于开孔弹性件32从容器内底部分离的距离L2-2而引起的间隙不大。上述分离的距离L2-2最大为2-3mm。因此,当发生气液互换时,墨在开孔弹性件32中距容器10的底壁10B内表面10-20mm的范围内流动,因此,墨的流动在该实施例的液体容器中几乎不受阻碍,其中,邻近加压接触件46的间隙不大。
另外,邻近与加压接触件46接触的部分(顶面)的开孔弹性件32的补偿率受到适当的控制,因此,墨的流动不会受到开孔弹性件32补偿率增加而引起的流动阻力的增加的阻碍。
另外,围绕供液孔道14A设有从容器10的底壁10B的内表面向内凸起的台阶部分14C,因此,开孔弹性件32被两个台阶向内压缩。台阶高度较小(0.3-0.7mm),因而开孔弹性件32的形状追随台阶,无间隙形成。加压接触件46进入程度可引起开孔弹性件32从底壁10B的内侧上分离,上述进入程度为(h1-2)-(台阶部分14C的高度),因此,相应于台阶部分14C的间隙扩大受到抑制。

Claims (29)

1.一种用于容纳喷墨记录设备的待喷液体的容器,它包括:
一个负压产生件容纳腔,其用于容纳负压产生件,所述负压产生件容纳腔设有一个通气孔,以便与外界流体连通,以及一个供液部分,其用于将液体送至喷液头;
一个除了一条流体通路以外基本密封的液腔,所述液腔通过所述流体通路与所述负压产生件容纳腔流体连通;
一个隔板,其用于分隔所述负压产生件容纳腔和所述液腔,所述隔板设有一条外界空气引入通路,其用于从所述负压产生件容纳腔将外界空气引入所述液腔,所述外界空气引入通路的一部分构成毛细作用力产生部分,所述外界空气引入通路具有构成毛细作用力产生部分的第二通道和横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二通道横截面积的第一通道;
其中,由所述毛细作用力产生部分产生的毛细作用力满足下式:
                   H<h≤Hs-Hp-δh
其中h是相应于毛细作用力的长度,它是由毛细作用力产生部分产生的毛细作用力除以待喷液体密度φ乘重力加速度g而限定的,即,h=δPc/φg,其中δPc是由毛细作用力产生部分产生的毛细作用力;H是毛细作用力产生部分和包括喷出口的喷液头平面之间的液头差;Hs是相应于毛细作用力的长度,它是由负压产生件所产生的毛细作用力除以待喷液体密度φ乘重力加速度g而限定的,其量纲是长度,即,Hs=δPs/φg,其中δPs是负压产生件的毛细作用力;Hp是负压产生件中气液界面和毛细作用力产生部分之间的液头差;δh是液头损失,它是由流体通路和通过负压产生件的供液孔道之间的压力损失除以密度φ乘重力加速度g而限定的,δh的量纲是长度,即,δh=δPe/φg,其中δPe是压力损失。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毛细作用力产生部分具有周长L和横截面积S,上述h的表达式为:
                   h=L/S×Γ/φg×cosθ
其中φ是液体密度,g是重力加速度,Γ是液体表面张力,θ是液体接触角。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毛细作用力产生部分的毛细作用力介于可用于喷墨头的不同种类和颜色的液体的最小和最大毛细作用力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液孔道设在容器底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与喷液头是整体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相对于所述喷液头是可卸式安装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界空气引入通路的上端在气液互换之后保持与外界流体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界空气引入通路的至少上端通向且接触所述负压产生件,其下端与所述流体通路流体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设有多条至少这样的第二通道。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界空气引入通路呈槽的形式,槽的敞开部分由所述负压产生件封闭。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槽与一条在所述流体通路的纵向延伸的槽流体连通。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分别呈现外界空气引入槽和毛细作用力产生槽的形式,其敞开部分由所述负压产生件封闭。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毛细作用力产生槽具有宽度×深度为0.20-0.40mm×0.20-0.40mm的矩形截面。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毛细作用力产生槽具有2-10mm的长度。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毛细作用力产生槽具有梯形截面。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毛细作用力产生槽具有三角形截面。
17.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毛细作用力产生槽的至少一部分具有半圆形截面。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液孔道设有与所述负压产生件接触的加压接触件。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负压产生件在所述负压产生件容纳腔中具有一个高度,该高度不小于40mm。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负压产生件容纳腔中,一空气缓冲腔在所述负压产生件上方形成,所述空气缓冲腔与所述通气孔流体连通,其中,所述空气缓冲腔和所述负压产生件容纳腔的容积比是1/5-1/8。
2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负压产生件容纳腔和所述液腔的容积比是1∶1至5∶3。
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负压产生件是吸收液体的泡沫聚氨酯树脂材料。
23.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压接触件是聚丙烯毡的。
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通路的宽度小于所述隔板底部的宽度。
2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界空气引入通路的顶部水平高于所述外界空气引入通路上端10-30mm。
2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通路和所述喷液供应孔道之间的距离是10-50mm。
27.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压接触件压入所述负压产生件,其进入的距离当所述液体容器与所述喷液头不连接时为0.5-2mm,而当连接时为1.0-3.0mm。
2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容纳准备送至所述喷液头的液体。
2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界空气引入通路的整体或一部分满足下式:
               H+hm<h≤Hs-Hp-δh
其中hm是与被密度φ乘重力加速度g除的设计余量毛细作用力相应的长度,即,hm=δPm/φg,其中δPm为设计余量毛细作用力。
CNB971226776A 1996-11-15 1997-11-14 待喷液体的容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60067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8)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305347/96 1996-11-15
JP30534796 1996-11-15
JP109869/97 1997-04-25
JP10986997A JP3728053B2 (ja) 1996-11-15 1997-04-25 吐出用液体収容容器
JP111143/97 1997-04-28
JP11114397 1997-04-28
JP305572/97 1997-11-07
JP9305572A JPH1110906A (ja) 1997-04-28 1997-11-07 吐出用液体収納容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2680A CN1182680A (zh) 1998-05-27
CN1260067C true CN1260067C (zh) 2006-06-21

Family

ID=274697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97122677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60067C (zh) 1996-11-15 1997-11-14 待喷液体的容器

Country Status (13)

Country Link
US (1) US6145972A (zh)
EP (2) EP0845362B1 (zh)
KR (1) KR100234799B1 (zh)
CN (1) CN1260067C (zh)
AT (1) ATE251039T1 (zh)
AU (1) AU724102B2 (zh)
BR (1) BR9705488A (zh)
CA (1) CA2221264C (zh)
DE (1) DE69725264T2 (zh)
ES (1) ES2206666T3 (zh)
HK (1) HK1011192A1 (zh)
ID (1) ID21634A (zh)
TW (1) TW37221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880232B2 (ja) 1997-12-25 2007-02-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供給方法、該液体供給方法を用いる液体供給システム、インクタンク
JP3278410B2 (ja) * 1998-05-11 2002-04-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納容器、該容器の製造方法、該容器のパッケージ、該容器と記録ヘッドとを一体化した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カートリッジ及び液体吐出記録装置
JP3747134B2 (ja) 1998-11-04 2006-02-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ヘッドカートリッジの保管容器
JP3450798B2 (ja) 1999-04-27 2003-09-2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供給システム、該システムに用いられる液体収納容器、該システムを用いた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カートリッジ
US7383727B2 (en) * 1999-05-20 2008-06-10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cotainer having a liquid consumption detecting device therein
JP2001001546A (ja) 1999-06-24 2001-01-09 Canon Inc 液体供給システム及び該システムに用いられる液体供給容器
JP3647326B2 (ja) 1999-08-24 2005-05-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納容器、液体吐出機構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3747136B2 (ja) 1999-09-21 2006-02-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カートリッジ
US6254227B1 (en) * 2000-07-14 2001-07-03 Xerox Corporation Ink cartridge with spillover dam
CA2485538A1 (en) * 2001-10-05 2003-04-17 Vanderbilt University Capillary tube printing tips for microarray printing
DE60216800T2 (de) * 2001-10-31 2007-10-04 Print-Rite Unicorn Image Products Co. Ltd. Of Zhuhai Tintenpatrone für einen drucker
ATE295267T1 (de) * 2002-02-14 2005-05-15 Seiko Epson Corp Tintenbehälter und tintenstrahldrucker
US6942326B2 (en) * 2002-09-30 2005-09-1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 tank
US20050212880A1 (en) * 2002-10-30 2005-09-29 Kmp Print Technik Ag Ink cartridge for mounting onto a recording head
CN1313275C (zh) * 2003-12-17 2007-05-02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喷墨印头
JP4164471B2 (ja) * 2004-06-01 2008-10-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タンクおよび該液体タンクが搭載される液体吐出記録装置
JP3840237B2 (ja) * 2004-06-02 2006-11-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納容器および該液体収納容器を用いた記録装置
JP4522245B2 (ja) * 2004-12-09 2010-08-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TWI285176B (en) 2004-12-13 2007-08-11 Benq Corp Method of sealing the nozzle
JP4735344B2 (ja) * 2005-03-28 2011-07-2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体
JP4046292B2 (ja) * 2005-03-30 2008-02-13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インクタンク
JP4709581B2 (ja) * 2005-05-12 2011-06-22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消耗品収納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994648B2 (ja) * 2005-11-30 2012-08-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タンク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る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4942163B2 (ja) * 2006-08-03 2012-05-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収納容器
CN102015314B (zh) * 2008-05-13 2014-10-29 惠普开发有限公司 部分填充的墨液盒
JP4798185B2 (ja) * 2008-08-05 2011-10-19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積層造形装置
EP2807032B1 (en) * 2012-01-23 2018-12-19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Fluid cartridge
JP6019972B2 (ja) * 2012-09-13 2016-11-0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
BR112016005781B1 (pt) 2013-09-18 2023-01-1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artucho de tinta e impressora a jato de tinta
SG11201602100TA (en) 2013-09-18 2016-04-28 Canon Kk Ink cartridge, and inkjet printer
JP6395471B2 (ja) 2014-06-27 2018-09-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納容器及び液体吐出装置
JP2016187900A (ja) * 2015-03-30 2016-11-0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液体供給方法
JP6611564B2 (ja) 2015-10-30 2019-11-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納ボトルおよび液体収納ボトルのパッケージ
JP6794648B2 (ja) * 2016-03-31 2020-12-0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タンク
CN108501536A (zh) * 2017-02-28 2018-09-07 迈博高分子材料(宁波)有限公司 一种打印墨盒
CN107379772B (zh) * 2017-08-09 2023-09-19 中山市瑞源祥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墨盒
JP6748617B2 (ja) * 2017-08-31 2020-09-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タンク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19093669A (ja) 2017-11-27 2019-06-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補充容器及び液体補充システム
JP7110038B2 (ja) 2018-09-06 2022-08-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貯留容器および液体吐出装置
JP2022018712A (ja) 2020-07-16 2022-01-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
JP2022018851A (ja) 2020-07-16 2022-01-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
JP2022018869A (ja) 2020-07-16 2022-01-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
CN115551224B (zh) * 2022-12-05 2023-01-31 苏州康尼格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cba板封装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16385A (en) 1980-07-04 1982-01-27 Hitachi Ltd Nuclear fusion apparatus
US5430471A (en) * 1991-08-30 1995-07-0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container, recording head using same and recording apparatus using same
IT1250519B (it) * 1991-10-10 1995-04-08 Olivetti & Co Spa Dispositivo per il rifornimento dell'inchiostro a una testina di stampa a getto d'inchiostro e relativo metodo di rifornimento.
JP2788685B2 (ja) 1991-10-21 1998-08-2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インクカ−トリッジ、インク受給部、及びインク供給装置
CA2290698C (en) 1992-07-24 2003-12-2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 container, ink and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using ink container
JP2931511B2 (ja) 1993-09-03 1999-08-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ヘッド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プリント装置
JP2684508B2 (ja) 1992-07-24 1997-12-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用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CA2272155C (en) * 1992-07-31 2004-05-2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storing container for recording apparatus
DE69431605T2 (de) * 1993-06-29 2003-07-03 Canon Kk Behälter für Flüssigkeit, Tintenstrahlkassette mit diesem Behälter für Flüssigkeit und Tintenstrahlapparat mit dieser Tintenstrahlkassette
JP3238805B2 (ja) * 1993-09-30 2001-12-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タンク、インクジェット用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
JPH08132636A (ja) * 1994-09-16 1996-05-28 Seiko Epson Corp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用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カートリッジへのインクの充填方法
JP3347559B2 (ja) * 1994-12-28 2002-11-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タンク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カートリッジならびに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US5953030A (en) * 1995-04-24 1999-09-1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 container with improved air venting structur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219447A2 (en) 2002-07-03
EP0845362B1 (en) 2003-10-01
KR19980042466A (ko) 1998-08-17
EP0845362A2 (en) 1998-06-03
DE69725264D1 (de) 2003-11-06
DE69725264T2 (de) 2004-08-05
KR100234799B1 (ko) 1999-12-15
AU4523097A (en) 1998-05-21
TW372219B (en) 1999-10-21
AU724102B2 (en) 2000-09-14
CN1182680A (zh) 1998-05-27
ES2206666T3 (es) 2004-05-16
CA2221264C (en) 2002-02-26
ID21634A (id) 1999-07-08
US6145972A (en) 2000-11-14
CA2221264A1 (en) 1998-05-15
ATE251039T1 (de) 2003-10-15
HK1011192A1 (en) 1999-07-09
EP1219447A3 (en) 2003-05-07
EP0845362A3 (en) 1999-06-16
BR9705488A (pt) 1999-03-23
MX9708747A (es) 1998-09-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60067C (zh) 待喷液体的容器
CN1198729C (zh) 用于喷墨记录装置的墨盒
CN1280103C (zh) 喷墨打印机用连接组件及喷墨打印机
CN1086637C (zh) 墨盒
CN1261304C (zh) 墨水供应系统及其容纳和补充容器、喷墨记录装置及墨盒
CN1199801C (zh) 液体容器及喷墨盒
CN1210157C (zh) 液体容器、液体供应系统及其喷墨记录装置和安装方法
CN1663803A (zh) 墨盒和填充墨盒的方法
CN1150090C (zh) 墨槽、喷墨墨盒、供墨装置、喷墨打印装置和供墨方法
CN1157293C (zh) 一种液体容器的支架
CN1265966C (zh) 液体容器和记录装置
CN100351090C (zh) 液体容器,形成液体容器用构件和制造液体容器的方法
CN100340409C (zh) 充注墨水方法及墨水容器
CN1694813A (zh) 液体供应系统、流体连通结构、供墨系统和利用该流体连通结构的喷墨记录头
CN1651249A (zh) 喷墨记录装置以及操作该装置的方法
CN1706649A (zh) 用于喷墨记录设备的液体容器
CN1246154C (zh) 可更换的墨盒
CN1500642A (zh) 墨盒和调节流体流动的方法
CN1750935A (zh) 阀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压力调节器、承载架、液体喷射设备
CN1832860A (zh) 液体喷射设备
CN1287985C (zh) 供液方法及系统、储液容器、喷墨头架和记录头架
CN1142064C (zh) 墨盒装置及其灌装方法与装置及一种控制墨液的单向阀体
CN1700987A (zh) 记录头、承载架和成像设备
CN1919611A (zh) 用于喷墨记录装置的墨盒
CN1723130A (zh) 液体喷射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60621

Termination date: 20151114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