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439937A - 图像成形设备 - Google Patents

图像成形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439937A
CN1439937A CN03106077.3A CN03106077A CN1439937A CN 1439937 A CN1439937 A CN 1439937A CN 03106077 A CN03106077 A CN 03106077A CN 1439937 A CN1439937 A CN 143993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earing member
image
image bearing
toner
bel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0310607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362439C (zh
Inventor
西胁健次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4399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43993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362439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362439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with means for handling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heating, cleaning, coating with a transfer agen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0005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for removing solid developer or debris from th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dium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67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sing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 G03G2215/0174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sing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plural rotations of recording member to produce multicoloured copy
    • G03G2215/018Linearly moving set of developing units, one at a time adjacent the recording memb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Cleaning In Electrography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Col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一种感光带清洁辊,该感光带清洁辊被构造成将自一感光带去除的剩余色粉排放到一中间转印带上。因此,首先由感光带清洁辊去除感光带上的剩余色粉,并将其从感光带清洁辊排放到中间转印带,最后通过中间转印带清洁单元从中间转印带去除剩余色粉。因此,可以将残留在第一和第二图像承载体上的剩余色粉有效地收集入单个公用区域。

Description

图像成形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包括多个图像承载体的图像成形设备。
背景技术
作为这种图像成形设备的示例,传统上已知一种图像成形设备,该图像成形设备包括:一感光构件、多个显影装置和一中间转印构件。多个显影装置分别容纳多种颜色的色粉。每个显影装置包括一显影辊。感光构件(图像承载体)承载具有相应颜色的多个可见图像,这些可见图像由多根显影辊供应的色粉显现。将具有相应颜色的多个可见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构件(另一图像承载体),并且将其彼此叠加在中间转印构件上。以这种方式,中间转印构件承载一合成多色图像。然后将多色图像从中间转印构件转印到纸张上。感光构件的典型示例包括一感光鼓和一感光带。
该种彩色激光打印机中通常设有一清洁装置。在多个可见图像从感光构件转印到中间转印构件上以后,清洁装置从感光构件去除残留在感光构件上的剩余色粉。提供一种辅助清洁装置,用以在彩色图像从中间转印构件转印到纸张上以后,从中间转印构件去除残留在中间转印构件上的剩余色粉。
在一个示例中,设有一感光构件清洁辊以接触感光构件的表面。由感光构件清洁辊的表面捕获的废弃色粉积聚在一废弃色粉储存部分中,该废弃色粉储存部分设置在感光构件清洁辊附近。另外设有一中间转印构件清洁辊以接触中间转印构件的表面。由中间转印构件清洁辊的表面捕获的废弃色粉积聚在另一废弃色粉储存部分中,该废弃色粉储存部分设置在中间转印构件清洁辊附近。
以这种方式,将两个废弃色粉盒设置在彩色激光打印机中。然而,在该种情况下,很难减小整个设备的尺寸。需要执行麻烦的维护作业,例如排放积聚在两个不同的废弃色粉盒中的色粉。
鉴于这些问题,已经提出一种用于首先使由感光构件清洁辊的表面捕获的色粉在除感光构件执行图像成形操作期间以外的时间返回到感光构件的方法。然后,将废弃色粉从感光构件转印到中间转印构件。随后,通过中间转印构件清洁辊来捕获目前处在中间转印构件上的废弃色粉,并且将其收集在一设置在中间转印构件清洁辊附近的废弃色粉储存部分中。使用这种方法,可以将废弃色粉收集在一处。减小设备的尺寸变得相对容易。维护作业变得更加简单。
发明内容
对于上述传统方法,由感光构件清洁辊捕获的色粉通过感光构件和中间转印构件运送到废弃色粉储存部分。因此,感光构件可能会被废弃色粉污染。
另外,色粉从感光构件转印到中间转印构件的比率不总是100%。换句话说,感光构件上的色粉的全部数量无法完全从感光构件转印到中间转印构件。因此,无法以较高的回收效率收集废弃色粉。
鉴于上述缺点,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改进的图像成形设备,它包括多个图像承载体,并且可以在单个公用区域有效地收集残留在多个图像承载体上的剩余色粉。
为了达到以上和其它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成形设备,它包括:一第一图像承载构件,该第一图像承载构件能够在其表面上承载色粉图像,移动该第一图像承载构件以将色粉图像从一显影部分运送到一第一转印部分;一第二图像承载构件,该第二图像承载构件能够在其表面上承载色粉图像,该第二图像承载构件在第一转印位置处接纳自所述第一图像承载构件转印的色粉图像,并且进行移动以将色粉图像运送到一第二转印位置;一转印单元,该转印单元在第二转印位置处将色粉图像从第二图像承载构件转印到一图像记录介质;一第一清洁单元,当色粉图像被转印到第二图像承载构件以后,该第一清洁单元从第一图像承载构件去除残留在第一图像承载构件上的剩余色粉,该第一清洁单元将去除的色粉释放到第二图像承载构件上;以及一第二清洁单元,当色粉图像从第二图像承载构件转印到图像记录介质以后,该第二清洁单元从第二图像承载构件去除残留在第二图像承载构件上的剩余色粉,该第二清洁单元从第二图像承载构件去除自第一清洁单元排放的色粉。
附图说明
阅读下面结合附图对较佳实施例的说明将使本发明的以上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变得更加清楚,其中:
图1示意地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彩色激光打印机的机械构造;
图2示意地示出了图1的彩色激光打印机的电气构造;
图3示出了形成在一感光带和一中间转印带上的图像成形区域和非图像成形区域;
图4A示出了感光带清洁辊接触感光带的状态;
图4B示出了感光带清洁辊接触中间转印带的状态;
图5是显示在执行打印操作时将色粉从感光带清洁辊排放到中间转印带的情况下的操作的时序图;
图6是显示在停止打印操作时将色粉从感光带清洁辊排放到中间转印带的情况下的操作的时序图;
图7示出了清洁偏压施加电路的变型;以及
图8示意地示出了变型的彩色激光打印机的机械构造。
具体实施方式
在参照附图的同时叙述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的图像成形设备,其中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的零件和构件,以避免重复叙述。
图1示意地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彩色激光打印机1(图像成形设备)的机械构造。
如图1所示,彩色激光打印机1具有一主壳体2。在主壳体2中,设有一供纸部分4和一图像成形部分5。
供纸部分4用于供给纸张3(图像记录介质)。供纸部分4包括:一供纸托盘6、一进给辊7、运送辊8和对齐辊9。供纸托盘6保持一叠纸3。旋转进给辊7可以从该叠纸顶部每次拉动一张纸3。然后通过运送辊8和对齐辊9将纸张运送到图像成形部分5。
图像成形部分5用于在纸张3上形成期望图像。图像成形部分5包括:一扫描器单元10、一处理部分11、一中间转印带机构部分12、一转印辊13和一固色部分14。处理单元11包括:四个显影盒15(15Y、15M、15C和15K)、一感光带机构部分16和一斯考路特肯(scorotoron)型充电器17。
扫描器单元10用于在一感光带22(以后将叙述)上形成一潜像,该感光带设置在感光带机构部分16中。扫描器单元10设置在主壳体2的中心部分中。扫描器单元10包括:一激光发射部分、一多面体棱镜、多个透镜和多个反射镜(图中未示出)。在扫描器单元10中,激光发射部分基于图像数据发出调制的激光束。激光束通过透镜,被多面体棱镜反射,并且被反射镜反射,藉此进行感光带22的表面的高速扫描。
四个显影盒15设置在主壳体2的后侧。四个显影盒15是:一用于提供黄色色粉的黄色显影盒15Y、一用于提供品红色色粉的品红色显影盒15M、一用于提供青色色粉的青色显影盒15C、一用于提供黑色色粉的黑色显影盒15K。这些显影盒15垂直对准,并且彼此以预定距离隔开。
每个显影盒15包括一显影辊18(尽管图中未示出)、一层厚度调整刀片、一供纸辊和一色粉保持部分。一显影盒驱动部分57(如图2所示)水平移动显影盒15Y、15M、15C和15K,以便有选择地使显影盒15Y、15M、15C和15K的显影辊18接触和不接触感光带22的表面。
如图2所示,根据自CPU51供应的控制信号运行显影盒驱动部分57。显影盒驱动部分57包括一电动机和一离合器机构(图中未示出)。黄色显影盒15Y、品红色显影盒15M、青色显影盒15C和黑色显影盒15K连接到显影盒驱动部分57。通过电动机和离合器机构,每个显影盒15(15Y、15M、15C和15K)在一显影位置和一备用位置之间可转换地移动。在显影位置处,显影盒15接触或靠近感光带22,并且使用保持在显影盒15中的色粉进行显影。在备用位置处,显影盒15与感光带22隔开,并且处于备用状态。
每个显影盒15Y、15M、15C和15K以基本相同的方式运行。也就是说,色粉保持部分保持无磁性的、由单种成分聚合成的色粉(显影剂),这些色粉具有黄色、品红色、青色和黑色中的一种颜色。色粉具有正电荷特性。旋转供纸辊可将容纳在色粉保持部分中的色粉供应给显影辊18,而层厚度调整刀片调整显影辊上的色粉厚度。与此同时,色粉由于色粉与显影辊18和层厚度调整刀片之间的摩擦而带有正电荷。因此,通过静电力将具有预定厚度的色粉薄层承载在显影辊18上。
感光带机构部分16位于四个显影盒15的前面,与四个显影盒15面对。感光带机构部分16包括:一第一感光带辊19、一第二感光带辊20、一第三感光带辊21和一感光带22。
第一感光带辊19被设置成大致与处在显影盒堆最低位置的黑色显影盒15K面对。第二感光带辊20垂直设置在第一感光带辊19上方,大致与处在显影盒堆最高位置的黄色显影盒15Y面对。第三感光带辊21位于第一感光带辊19的斜上方和第二感光带辊20的斜下方。以这种方式,将感光带辊19至21设置成三角形排列。
感光带22(第一图像承载体)是一环形带。环形带22由树脂制成,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其外侧表面具有蒸汽沉积的铝。铝沉积层的外表面上设有一有机感光层。
感光带22卷绕在感光带辊19、20至21周围。也就是说,感光带22被安装成使环形带22的内侧表面接触感光带辊19至21的外周表面。
如图2所示,根据自CPU51供应的控制信号运行一主驱动部分55。主驱动部分55设有一主电动机(图中未示出)。第二感光带辊20通过一系列齿轮(图中未示出)连接到主电动机。辊19和21通过环形带22连接到辊20。因此,当主驱动部分55驱动主电动机沿图1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第二感光带辊20时,第一感光带辊19和第三感光带辊21跟随旋转驱动沿逆时针方向旋转,感光带22围绕感光带辊19至21沿逆时针方向旋转。
应当注意其它几个部分与主电动机相连。几个部分的典型示例包括:中间转印带机构部分12中的一第一中间转印带辊23(以后将叙述);一用于驱动供纸辊7的驱动部分(图中未示出);一用于驱动转印辊13的驱动部分;一用于驱动一中间转印带清洁单元36(以后将叙述)的驱动部分(图中未示出)。
尽管附图中没有示出,感光带22沿带22的横向在一端处形成有一传感开口。传感开口具有一大致呈矩形的形状,并且通过感光带22沿其厚度方向形成,以便在内、外侧表面上敞开。通过一原点传感器39检测传感开口(图2)。
尽管图1中未示出,原点传感器39被设置成在第二感光带辊20和第三感光带辊21之间的位置处与感光带22面对。原点传感器39包括一光发射部分和一光接收部分,它们被设置成彼此面对,感光带22位于它们之间。当传感开口由于感光带22的移动而与原点传感器39相对时,原点传感器39将检测信号发送到CPU51,光接收部分接收来自光发射部分的光。至于原点传感器39检测传感开口时的定时,如图3所示,感光带22的外侧表面上形成一图像成形区域和一非图像成形区域。在图像成形区域上,扫描器单元10将形成用于一种颜色成分的静电潜像,然后该静电潜像将通过自相应显影盒15供应的色粉显现为色粉图像。在非图像成形区域上,不会形成静电潜像或显现色粉图像。
斯考路特肯型充电器17包括一充电线,例如由钨制成,该充电线产生电晕放电,以使感光带22的表面带有均匀的正电荷。斯考路特肯型充电器17在第三感光带辊21和第一感光带辊19之间的一位置处位于感光带机构部分16的下方,并且与感光带22分离一预定距离。
应当注意的是斯考路特肯型充电器17使感光带22的表面带电,作为扫描器单元10的曝光过程操作的预处理。
中间转印带机构部分12位于感光带机构部分16的前面,并且包括一第一中间转印带辊23、一第二中间转印带辊24、一第三中间转印带辊25和一中间转印带26。
第一中间转印带辊23被设置成借助感光带22和中间转印带26与第二感光带辊20大致面对。第二中间转印带辊24位于第一中间转印带辊23的前面和下方。第三中间转印带辊25位于第二中间转印带辊24的上方和第一中间转印带辊23的下方和前面。
中间转印带26(第二图像承载体)是一由导电树脂制成的环形带,例如散布有诸如碳之类的导电颗粒的聚酰胺或聚碳酸酯。中间转印带26卷绕在转印转印带辊23至25周围。
如同已经叙述的那样,第一中间转印带辊23通过另一系列齿轮(图中未示出)连接到主驱动部分55中的主电动机(图中未示出)。辊24和25通过环形带26连接到辊23。因此,当主驱动部分55(图2)驱动主电动机以使第一中间转印带辊23沿图1的顺时针方向旋转时,第二中间转印带辊24和第三中间转印带辊25跟随旋转驱动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带子26围绕辊23至25沿顺时针方向旋转。
应当注意的是,主驱动部分55(图2)驱动主电动机,以使第二感光带辊20旋转,并且使第一中间转印带辊23以相同的外周速度旋转,以致感光带22和中间转印带26以相同速度移动。
中间转印带26的外侧表面和感光带22的外侧表面在一初级转印位置A处互相接触,如图1所示,并且在该接触部分以相同速度移动。因此,如图3所示,与感光带22的外侧表面上形成的图像成形区域和非图像成形区域相对应,中间转印带26的外侧表面上形成一图像成形区域和一非图像成形区域。色粉图像从带子22的图像成形区域转印到转印转印带26的图像成形区域上。非图像成形区域上不会形成色粉图像。
转印辊13是用于执行转印操作,以将中间转印带26的图像成形区域上的色粉图像转印到纸张3上。转印辊13面对第二中间转印带辊24,中间转印带26位于它们之间。转印辊13在一次级转印位置D和一备用位置之间移动。在转印位置D处,转印辊13与带子26的外侧表面接触。在备用位置处,转印辊13与带子26隔开。为了将色粉图像从带子26转印到纸张3上,将转印辊13从备用位置移动到转印位置D。因此,转印辊13接触中间转印带26。当纸张3到达转印辊13和中间转印带26之间的位置时,转印辊13被施加一预定次级转印偏压,以便在转印辊13和中间转印带26之间建立一个预定的电位差。因此,形成在中间转印带26上的色粉图像被转印到通过中间转印带26和转印辊13之间的纸张3上。
应当注意的是,可以采用除辊13以外的多种方法将彩色图像从带子26转印到纸张3。
使用上述构造,彩色激光打印机1执行如下所述的图像成形操作。
在通过从扫描器单元10发出并根据用于单色的图像数据进行调制的激光束的高速扫描进行曝光之前,通过斯考路特肯型充电器17使感光带22的表面均匀地带有正电荷。以这种方式,静电潜像基于图像数据形成在图像成形区域中。将一个保持相应颜色的色粉的显影盒15移动到显影位置,而其余三个显影盒15仍然处在备用位置中。目前形成有静电潜像的感光带22的图像成形区域接触相应显影盒15中的显影辊18。因此,将相应颜色的色粉从显影盒15转印到感光带22的图像成形区域。以这种方式,静电潜像显现为相应颜色的可见色粉图像。
当其上形成色粉图像的带子22的图像成形区域到达初级转印位置A时,带子26的图像成形区域也到达转印位置A。因此,带子26的图像成形区域接触带子22的图像成形区域。当带子22和26的图像成形区域到达初级转印位置A时,将一预定的初级转印偏压施加于中间转印带26。更具体地说,尽管图中未示出,一刷型或辊型电极设置在辊23附近的位置处,用以将初级转印偏压施加于带子26。初级转印偏压在带子22和26之间建立一个电位差,以使带有正电荷的色粉图像从感光带22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6。在下文中将这种转印操作称为“初级转印”。以这种方式,将单色的可见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6的图像成形区域。应当注意的是,可将初级转印电压施加于辊23,而不是带子26。
感光带22进一步旋转,并且通过以后将叙述的感光带清洁辊35进行清洁。在通过一已知的放电器(图中未示出)放电以后,通过充电器17使感光带22再次带电。随后,通过下一个显影装置15形成并显现用于下一种颜色成分的静电潜像。然后在处在位置A处将可见图像转印到带子26的图像成形区域。由此,该可见图像重叠在先前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6上的可见图像上。通过重复用于四种颜色的该过程,在中间转印带26上形成一最终的多色图像。应予注意的是,感光带22的电势在感光带22受到充电过程、显影过程和初级转印过程的诸位置处变化。
即使在带子26的图像成形区域通过辊13和24之间时,转印辊13也继续处于备用状态,直至多色图像最终形成在带子26上为止。当最终的多色图像形成在带子26的图像成形区域中以后,辊13移动到次级转印位置D。当带子26的图像成形区域和纸张通过辊13和24之间时,辊13被施加预定的次级转印偏压。由此,将多色图像转印到纸张3上。应当注意的是,带子26的电势在带子26受到初级转印过程、次级转印过程和由中间转印带清洁单元36进行的清洁过程(以后将叙述)的诸位置处变化。
固色部分14位于中间转印带机构部分12的前面,并且沿纸张运送方向处于次级转印位置D下游的位置。固色部分15包括一热辊27、一压辊28和一对运送辊29。热辊27具有一内部金属层和一外部硅橡胶层。尽管图中未示出,一卤素灯安装在热辊27内。卤素灯用于加热金属和硅橡胶层。压辊28抵压热辊27。一对运送辊29沿纸张3的运送方向位于热辊27和压辊28的下游。
当转印辊13将多色图像转印到纸张3上时,纸张3通过热辊27和压辊28之间,以使多色图像以热力方式固定在纸张3上。
然后通过运送辊29朝一对纸张排放辊30运送具有以热力方式固定的多色图像的纸张3,并且通过纸张排放辊30进一步传送到形成在主壳体2的上部中的一纸张排放托盘31上。
根据本实施例,提供感光带清洁辊35用以收集在色粉图像从感光带22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6上以后残留在感光带22表面上的剩余色粉。
感光带清洁辊35用于执行感光带22的表面的清洁操作。感光带清洁辊35相对于感光带机构部分16设置在与显影盒15相对的一侧。感光带清洁辊35位于第二和第三感光带辊20和21之间的一位置处,并且靠近第三感光带辊21。
感光带清洁辊35是一旋转构件,该旋转构件具有一辊轴和一设置在辊轴周围的外周部分。外周部分由可以捕获色粉的弹性材料制成,例如硅橡胶。
感光带清洁辊35可旋转地支承在主壳体2中。感光带清洁辊35可以移动,以便接触和离开感光带22和中间转印带26。更具体地说,感光带清洁辊35可以在图4A所示的一第一位置和图4B所示的一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当辊35位于第一位置时,辊35的外周部分在一接触位置B处接触感光带22。当辊35位于第二位置时,辊35的外周部分在一接触位置C处接触中间转印带26。以这种方式,辊35接触选定的带子22和35之一。
感光带清洁辊驱动部分56被设置成图2所示那样,以驱动感光带清洁辊35旋转,并且在图4A的第一位置和图4B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感光带清洁辊35。根据自CPU51提供的控制信号运行感光带清洁辊驱动部分56。尽管图中未示出,感光带清洁辊驱动部分56包括一凸轮机构和一清洁辊驱动电动机。凸轮机构用于移动在图4A和4B的第一和第二位置中的任何一个位置中的感光带清洁辊35。清洁辊驱动电动机用于将驱动力施加于辊35的辊轴和凸轮机构。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一转换构件351设置在主壳体2中,以便可以被凸轮机构摇动。清洁辊驱动电动机固定于转换构件351的自由端部分。清洁辊35与清洁辊驱动电动机的输出轴相连,同时与其电气绝缘。以这种方式,辊35与清洁辊驱动电动机一起安装在转换构件351的自由端部分上。转换构件351的摇动可使清洁辊35在图4A和4B所示的第一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因此,清洁辊35接触选定的带子22和26之一,同时与未选定的带子分离。
应当注意的是,根据本实施例,用于使辊35接触和不接触带子22和26的接触/分离机构采用转换构件351。然而,可以采用其它多种构造作为接触/分离机构。
如图2所示,提供一清洁偏压施加电路53,以将第一和第二清洁偏压施加于清洁辊35。当清洁辊35接触感光带22时,清洁偏压施加电路53将第一清洁偏压施加于辊35,第一清洁偏压比在接触位置B处的带子22的电势低一第一电位差。因此,在清洁辊35和带子22之间建立第一电位差,以使带有正电荷的色粉在静电力的作用下沿一个方向从感光带22吸引到辊35。
如图4A所示,当清洁辊35接触感光带22时,清洁辊驱动部分56驱动清洁辊35沿图4A的顺时针方向旋转,而清洁偏压施加电路53将第一清洁偏压施加于辊35,以将残留在感光带22上的剩余色粉转印到清洁辊35上。由于辊35沿顺时针方向旋转,清洁辊35接触带子22的部分与带子22接触清洁辊35的部分沿相同方向移动。
当清洁辊35接触感光带22时,感光带清洁辊驱动部分56驱动辊35以不同于带子22的速度旋转。以这种方式,根据本实施例,感光带清洁辊驱动部分56将一旋转驱动力施加于清洁辊35,以使辊35接触带子22的部分以不同于带子22接触辊35的部分的速度移动。因而,速度差发生在带子22和辊35的接触部分之间。即使在不发生速度差的情况下,辊35也可以进行感光带22的清洁。然而,速度差的形成会将一外力施加于感光带22上的剩余色粉。外力增加了清洁偏压的清洁作用。应当注意的是,辊35可以旋转得比带子22快。或相反,辊35可以旋转得比带子22慢。
一第一辅助辊45设置在一可使辊45面对感光带清洁辊35的位置处,感光带22位于它们之间。当清洁辊35接触带子22时,带子22夹在辊35和45之间。第一辅助辊45具有被一辊部覆盖的辊轴。辊轴由金属制成。辊部具有基本上等于或小于清洁辊35硬度的硬度。例如,辊部由诸如尿烷泡沫橡胶之类的泡沫橡胶制成。第一辅助辊45位于当清洁辊35接触感光带22时可使辊45从与清洁辊35相对的一侧加压感光带22的位置。也就是说,如图4A所示,当清洁辊35接触感光带22时,清洁辊35向右加压带子22,而第一辅助辊45向左加压带子22。
如果没有提供辅助辊45,清洁辊35的加压可能会拉长带子22,而拉长的带子22会变松。然而,根据本实施例,当辊35接触带子22时,带子22夹在辊35和45之间。因此,辊35和45沿相反方向加压带子22。防止带子22变长或变松。确保带子保持适当拉紧。
当清洁辊35接触中间转印带26时,清洁偏压施加电路53将第二清洁偏压施加于辊35,该第二清洁偏压比在接触位置C处的带子26的电势高一第二电位差。因此,在清洁辊35和带子26之间建立第二电位差,以使带有正电荷的色粉在静电力的作用下沿一个方向从辊35吸引到带子26。
如4B图所示,当清洁辊35接触中间转印带26时,清洁辊驱动部分56驱动清洁辊35沿图4B的逆时针方向旋转,而清洁偏压施加电路53将第二清洁偏压施加于辊35,以将残留在清洁辊35上的剩余色粉转印到带子26上。由于辊35沿逆时针方向旋转,清洁辊35接触带子26的部分与带子26接触清洁辊35的部分沿相同方向移动。
一第二辅助辊46设置在一可使辊46面对感光带清洁辊35的位置处,中间转印带26位于它们之间。当清洁辊35接触带子26时,带子26夹在辊35和46之间。第二辅助辊46具有与第一辅助辊45相同的构造。第二辅助辊46位于当清洁辊35接触带子26时可使辊46从与清洁辊35相对的一侧加压带子26的位置。因此,当辊35接触带子26时,带子26夹在辊35和46之间,而辊35和46沿相反方向加压带子26。以这种方式,以与带子22相同的方式防止带子26变长或变松。
如图4A和4B所示,感光带22从转印位置A到接触位置B的长度基本上等于中间转印带26从转印位置A到接触位置C的长度。
如图1所示,当多色色粉图像被转印到纸张3上以后,提供中间转印带清洁单元36用以收集残留在中间转印带26的表面上的剩余色粉。
中间转印带清洁装置36用于清洁中间转印带26。中间转印带清洁装置36位于中间转印机构部分12的前面,并且通过中间转印带26与第三中间转印带辊25面对。
中间转印带清洁单元36包括:一中间转印带清洁盒37、一中间转印带清洁辊38、一次级中间转印带清洁辊38a和一中间转印带清洁刀片38b。
中间转印带清洁盒37具有盒形形状,它在与中间转印带26面对的一侧形成有一开口。中间转印带清洁盒61的底部处的空间形成一废弃色粉积聚部分,用以积聚由中间转印带清洁刀片38b刮去的色粉。
中间转印带清洁辊38包括一金属芯,该金属芯被由弹性材料(例如硅橡胶)制成的外周部分覆盖。中间转印带清洁辊38在与第三中间转印带辊25面对的位置处可旋转地支承于中间转印带清洁盒27的开口。中间转印带清洁辊38由一预定驱动部分(图中未示出)驱动,以便在辊38接触带子26的一位置与辊38不接触带子26的另一位置之间移动。当辊38接触带子26时,辊38的外周部分在其与辊25接触带子26的侧面相对的一侧接触带子26的表面。次级中间转印带清洁辊38a是一金属辊。中间转印带清洁刀片38b由诸如尿烷之类的弹性材料制成。
中间转印带清洁辊38与中间转印带26相距一预定距离,直到多色图像(由四色色粉图像叠加)最终形成在中间转印带26上为止。在最后、多色图像形成在中间转印带26上和从带子26转印到纸张3上时,中间转印带清洁辊38与中间转印带26接触。将另一清洁偏压施加于中间转印带清洁辊38,以便在带子26和辊38之间建立一电位差,以使带有正电荷的剩余色粉在静电力的作用下沿一个方向从带子26吸引到清洁辊38。
当多色图像转印到纸张3上以后,根据中间转印带26的旋转传送残留在中间转印带26上的剩余色粉。当剩余色粉到达色粉面对清洁辊38的位置时,由清洁辊38去除色粉。根据中间转印带清洁辊38的旋转,将去除的色粉传送到色粉面对清洁辊38a的位置。然后通过清洁辊38a捕获色粉。此后,通过中间转印带清洁刀片38b刮去由清洁辊38a捕获的色粉,并使其积聚在废弃色粉积聚部分中。
如图2所示,原点传感器39、主驱动部分55、感光带清洁辊驱动部分56、清洁偏压施加电路53和显影盒驱动部分57与CPU51相连。
CPU51包括一RAM58和一ROM59。CPU51用于控制彩色激光打印机1的整个部分。RAM58用于临时储存图像数据。ROM59先前储存:一用于控制清洁偏压施加电路53、主控制部分55、显影盒驱动部分57的控制程序和其它控制程序。
清洁偏压施加电路53用于产生第一和第二清洁偏压。感光带清洁辊35的辊轴与清洁偏压施加电路53电气连接。清洁偏压施加电路53通过辊轴将第一和第二偏压施加于感光带清洁辊35。第一和第二偏压的开/关定时和第一和第二偏压(开偏压)的数值由从CPU51供应到清洁偏压施加电路53的控制信号控制。
当感光带清洁辊35在图4A所示的位置B处接触感光带22时,清洁偏压施加电路53将第一清洁偏压施加于辊35,第一清洁偏压在辊35和带子22之间建立第一电位差,辊35的电势低于带子22的电势。以这种方式,沿一个方向在辊35和带子22之间施加偏压,其中带有正电荷的色粉将从带子22转印到辊35。
当感光带清洁辊35在图4B所示的位置C处接触中间转印带26时,清洁偏压施加电路53将第二清洁偏压施加于辊35,第二清洁偏压在辊35和带子26之间建立第二电位差,辊35的电势高于带子26的电势。以这种方式,沿一个方向在辊35和带子26之间施加偏压,其中带有正电荷的色粉从辊35转印到带子26。
当感光带22上形成每种颜色的色粉图像时,辊35处于第一接触位置B。当形成在带子22的图像成形区域上的一种颜色的色粉图像在转印位置A处转印到带子26以后,根据带子22的移动,将残留在图像成形区域上的剩余色粉运送到色粉面对辊35的位置B。在位置B处,将剩余色粉从带子22转印到辊35上。
当所有四种颜色的色粉图像从带子22转印到带子26和其剩余色粉被辊35捕获以后,辊35从图4A的第一位置移动到图4B的第二位置,其中辊35在接触位置C处与带子26接触。更具体地说,当形成有第四种颜色的色粉图像的带子22的图像成形区域通过辊20和23之间以后,其上残留有剩余色粉的带子22的图像成形区域通过辊35和45之间。当带子22的图像成形区域完全通过辊35和45之间和带子22的非图像成形区域的前缘到达辊35和45之间的位置B时,辊35从图4A的第一位置移动到图4B的第二位置。由此,目前其上承载有所有四种颜色的剩余色粉的辊35在接触位置C处与带子26接触。此时,由于位置A和B之间的带子22的长度基本上等于位置A和C之间的带子26的长度,以及由于带子22和26以相同速度移动,因此带子26的非图像成形区域的前缘到达位置C。因此,目前装载在辊35上的四种颜色的剩余色粉被适当地转印到带子26的非图像成形区域。辊35在图4B的第二位置停留片刻,并且在带子26的图像成形区域到达辊35和46之间的位置之前移回到图4A的第一位置。以这种方式,可以将已经临时捕获在辊35上的所有颜色的剩余色粉排放到带子26的非图像成形区域。
在具有上述构造的彩色激光打印机1中,以图5所示的方式在纸张3上形成多色图像。
首先,通过扫描器单元10在感光带22上形成黄色成分用静电潜像。通过显影盒驱动部分57使黄色显影盒15Y沿水平方向向前移动,藉此使黄色显影盒15Y的显影辊18接触其上形成用于黄色的静电潜像的感光带22的图像成形区域。在该操作期间,通过显影盒驱动部分57使其余显影盒15沿水平方向向后移动,藉此使其余显影辊18与感光带22隔开。以这种方式,只有容纳在黄色显影盒15Y中的黄色色粉在感光带22的图像成形区域中形成黄色可见图像(t1)。
然后,当黄色可见图像由于感光带22的移动而到达转印位置A时,通过在感光带22和中间转印带26之间施加一初级转印偏压,将黄色可见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6的图像成形区域(t2)。
然后,当感光带22上再次形成用于品红色的静电潜像时,通过显影盒驱动部分57使品红色显影盒15M沿水平方向向前移动,藉此在感光带22的图像成形区域中形成品红色的可见图像(t3)。
然后,以先前所述的相同方式,当品红色可见图像由于感光带22的移动而到达转印位置A时,通过在感光带22和中间转印带26之间施加一初级转印偏压,将品红色可见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6的图像成形区域(t4)。黄色色粉图像已经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6的图像成形区域上,以使品红色可见图像叠加在黄色可见图像上。
对容纳在青色显影盒15C中的青色色粉和容纳在黑色显影盒15K中的黑色色粉重复如上所述的相同过程。由此,用于单页的四色色粉图像彼此叠加在中间转印带26的图像成形区域中,并且形成一多色图像(t5至t8)。
然后,在一次级转印操作中,将中间转印带26的图像成形区域中的多色图像共同转印到通过中间转印带26和转印辊13之间的纸张3上,同时转印辊13接触中间转印带26,并且在辊13和26之间施加次级转印偏压(t9)。
在感光带22上显现可见图像(t1、t3、t5和t7)以及将可见图像初级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6(t2、t4、t6和t8)期间,通过感光带清洁辊驱动部分56将感光带清洁辊35置于这样一种状态:感光带清洁辊35接触感光带22,感光带22夹在感光带清洁辊35和第一辅助辊45之间。因而,感光带清洁辊35在一段周期内接触感光带22,其中用于单页的色粉图像(分别由黄色色粉、品红色色粉、青色色粉和黑色色粉形成各自的色粉图像)陆续承载在感光带22上。
因而,当辊35接触感光带22时,清洁偏压施加电路53将第一清洁偏压施加于辊35,以便在带子22和辊35之间沿一个方向建立第一电位差,其中感光带22上的色粉从感光带22转印到感光带清洁辊35。因而,在每种颜色的色粉图像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6上以后,残留在感光带22的图像成形区域上的剩余色粉在剩余色粉到达由于感光带22的移动而使色粉与感光带清洁辊35相对的位置时被感光带清洁辊35捕获。
每当感光带22需要产生用于单页的色粉图像并将色粉图像转印到带子26的周期结束时,感光带22的图像成形区域由于感光带22的循环移动而通过感光带清洁辊35和第一辅助辊45之间。此时,通过感光带清洁辊驱动部分56使感光带清洁辊35与感光带22隔开,并且移动到中间转印带26侧(t10)。由此,感光带清洁辊35被置于这样一种状态:感光带清洁辊35接触中间转印带26的非图像成形区域,中间转印带26夹在感光带清洁辊35和第二辅助辊46之间。
与此同时,清洁偏压施加电路53将第二清洁偏压施加于辊35,以便在辊35和带子26之间沿一个方向建立第二电位差,其中感光带清洁辊35上的色粉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6上。由于该过程,由感光带清洁辊35捕获的色粉被有效地排放到中间转印带26的非图像成形区域。
当中间转印带26的图像成形区域根据中间转印带26的移动到达感光带清洁辊35和第二辅助辊46之间的位置之前,感光带清洁辊35与中间转印带26隔开和移回到感光带22侧(t11)。由此,感光带清洁辊35被再次置于这样一种状态:辊35接触感光带22的图像成形区域,感光带22被夹在辊35和第一辅助辊45之间。因此,如图5所示,即使在用于下一页的色粉图像显影(t1’)和初级转印(t2’)开始的情况下也可以清洁感光带22的图像成形区域,而且不必等待感光带22旋转一次,而是立即在完成用于单页的显影之后(t7)。
在次级转印开始以后(t9),中间转印带清洁辊38被置于这样一种状态:辊38接触中间转印带26,并且将清洁偏压施加于辊38,以便在辊38和中间转印带26之间建立电位差(t12)。因而,当剩余色粉到达由于中间转印带26的旋转而使色粉与中间转印带清洁辊38相对的位置时,在多色图像被转印到纸张3上以后残留在中间转印带26的图像成形区域上的剩余色粉被中间转印带清洁辊38捕获。
当色粉到达由于中间转印带26的旋转而使色粉与中间转印带清洁辊38相对的位置时,从感光带清洁辊35排放到中间转印带26的非图像成形区域上的色粉也被中间转印带清洁辊38捕获。因而,残留在感光带22上的剩余色粉也被收集在中间转印带清洁单元36的中间转印带清洁盒37中。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的彩色激光打印机1中,感光带22将色粉图像承载于其上,并且将色粉图像运送到初级转印位置A。在初级转印位置A处,将色粉图像从感光带22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6。中间转印带26将色粉图像运送到次级转印位置D。在次级转印位置D处,将色粉图像转印到图像记录介质3。当色粉图像在初级转印位置A处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6以后,提供感光带清洁辊35以去除残留在感光带22上的剩余色粉。当色粉图像在次级转印位置D处转印到图像记录介质3以后,提供中间转印带清洁单元36以去除残留在中间转印带26上的剩余色粉。感光带清洁辊35被构造成将去除的剩余色粉排放到中间转印带26上。因此,首先由感光带清洁辊35去除感光带22上的剩余色粉,并将其从感光带清洁辊35排放到中间转印带26,最后通过中间转印带清洁单元36从中间转印带26去除色粉。因此,可以将残留在第一和第二图像承载体22和26上的剩余色粉有效地收集入单个公用区域36。
以这种方式,提供感光带22和中间转印带26,以使其能将色粉承载于其上,并且循环移动以运送色粉图像。感光带清洁辊35去除残留在感光带22上的剩余色粉。中间转印带清洁单元36去除残留在中间转印带26上的剩余色粉。将色粉从感光带清洁辊35排放到中间转印带26上。
因此,通过感光带清洁辊35去除感光带22上的色粉,然后将其从感光带清洁辊35排放到中间转印带26上,并且通过中间转印带清洁单元36进一步从中间转印带26去除色粉。可以在单个公用区域有效地收集位于感光带22和中间转印带26上的剩余色粉。
感光带清洁辊35接触感光带22的图像成形区域,藉此捕获感光带22上的剩余色粉。感光带清洁辊35接触中间转印带26的非图像成形区域,藉此将剩余色粉排放到非图像成形区域。
使用该构造,可以防止这样一种情况,其中剩余色粉的排放会对承载在中间转印带26上的色粉图像施加影响。同样,即使当中间转印带26在其图像成形区域中承载一色粉图像时,也可以将剩余色粉从感光带清洁辊35排放到中间转印带26。即使当彩色激光打印机1进行打印操作时,也可以恢复感光带清洁辊35的色粉去除功能。可以用有效方式进行感光带22的清洁。
将第一清洁偏压施加于辊35,以便在辊35和带子22之间建立第一电位差。可以用有效方式将色粉从感光带22去除到辊35。将第二清洁偏压施加于辊35,以便在辊35和带子26之问建立第二电位差。可以用有效方式将色粉从感光带清洁辊35排放到中间转印带26。
感光带清洁辊驱动部分56控制感光带清洁辊35有选择地接触感光带22和中间转印带26。将感光带22从转印位置A到接触位置B的长度设为基本上等于中间转印带26从转印位置A到接触位置C的长度。可以控制感光带清洁辊35接触感光带22的图像成形区域,并接触中间转印带26的非图像成形区域。
感光带清洁辊驱动部分56控制感光带清洁辊35接触感光带22一段时间,该段时间为感光带22承载和运送用于单页的色粉图像所需的时间,并且每当该段周期结束以后接触中间转印带26。每当感光带22用于形成用于单页的图像以后,可以将积聚在感光带清洁辊35上的色粉排放到中间转印带26。可以恢复感光带清洁辊35的色粉去除功能,并且有效地进行感光带22的清洁。
感光带清洁辊35是一个能够旋转的旋转构件,也就是说,该构件能够从感光带22捕获色粉,同时在其外周部分接触带子22,并且能够将色粉排放到中间转印带26,同时在其外周部分接触带子26。通过旋转感光带清洁辊35,可以使用外周部分的整个部分来捕获色粉。可以从感光带22有效地去除色粉。通过旋转感光带清洁辊35,可以从外周部分的整个部分排放色粉。可以将色粉有效地排放到带子26。
尤其是,根据本实施例,感光带清洁辊35的外周部分由弹性材料制成。因此,当感光带清洁辊35抵压感光带22时,可以加宽辊35的轧压部(接触面),并且从感光带22有效地去除色粉。可以减少加宽轧压部所需的接触压力(由感光带清洁辊35施加在感光带22上的压力)。即使当感光带清洁辊35接触和离开带子22时,也可以抑制带子22的移动速度发生变动。
由于辊35的外周部分由弹性材料制成,当辊35抵压带子26时,可以加宽辊35的轧压部(接触面),并且将色粉有效地排放到带子26。可以减少加宽轧压部所需的接触压力(由感光带清洁辊35施加到带子26上的压力)。即使当清洁辊35接触和离开带子26时,也可以抑制带子26的移动速度发生变化。
在接触感光带22时,感光带清洁辊35沿一个方向旋转,以使辊35接触带子22的部分与带子22接触辊35的部分沿相同方向移动。在接触带子26时,感光带清洁辊35沿一个方向旋转,以使辊35接触带子26的部分与带子26接触辊35的部分沿相同方向移动。可以进一步减少由感光带清洁辊35施加于感光带22和中间转印带26的移动速度的影响。
当感光带清洁辊35接触感光带22时,感光带清洁辊驱动部分56旋转驱动感光带清洁辊35,以使清洁辊35接触带子22的部分和带子22接触辊35的部分产生速度差。可以增加施加在清洁辊35和带子22的接触部分中的摩擦力,使其可以更可靠地从感光带22去除色粉。
第一辅助辊45设置在这样一个位置:辊45与感光带清洁辊35相对,感光带22夹在辊35和45之间。通过将清洁辊35压在感光带22上可以防止感光带22变松。当清洁辊35接触和离开感光带22时,可以抑制施加于感光带22的循环移动速度的影响。
第二辅助辊46设置在这样一个位置:辊46与感光带清洁辊35相对,带子26夹在辊35和46之间。通过将清洁辊35压在带子26上可以防止带子26变松。当清洁辊35接触和离开带子26时,可以抑制施加于带子26的循环移动速度的影响。
尽管已经结合其特定实施例具体叙述了本发明,但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清楚的是,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其作出多种变化和修改。
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中,每当使用感光带22来承载用于单页的色粉图像的周期结束以后,将剩余色粉从感光带清洁辊35排放到中间转印带26。然而,可以用其它多种方式将剩余色粉从辊35排放到带子26。例如,感光带清洁辊驱动部分56可以控制感光带清洁辊35接触感光带22一段时间,在此期间感光带22可用来承载用于多页的色粉图像,并且每当该周期结束以后控制感光带清洁辊35接触中间转印带26。
在该变型中,可以减少感光带清洁辊35接触和离开感光带22的频率。这可以抑制噪声的发生并减少功率消耗。确保感光带22的移动速度不会发生波动。可以抑制色彩偏移的发生。更具体地说,可以在最终多色图像中抑制各颜色图像位置的彼此偏移。
在上述实施例中,当感光带清洁辊35接触感光带22时,感光带清洁辊35被旋转驱动,以使感光带清洁辊35接触感光带22的部分与带子22接触辊35的部分产生速度差。然而,感光带清洁辊35可以被旋转驱动,以使感光带清洁辊35接触感光带22的部分以相同的速度与带子22接触辊35的部分一起移动。
例如,在感光带清洁辊35接触感光带22的同时可使其跟随感光带22移动而使该清洁辊旋转。也就是说,由于辊35的表面与带子22的表面之间的接触而产生的摩擦可使辊35旋转。类似地,感光带清洁辊35在接触带子26的同时可跟随中间转印带26移动而使该清洁辊旋转。也就是说,由于辊35的表面与带子26的表面之间的接触而产生的摩擦可使辊35旋转。
可以简化用于旋转清洁辊35的机构。当清洁辊35接触和离开带子22时,可以进一步减少位于带子22上的载荷波动。当清洁辊35接触和离开带子26时,可以进一步减少位于带子26上的载荷波动。可以进一步减少带子26的移动速度的波动。
在上述实施例中,在彩色激光打印机1中执行打印(输出)操作时,剩余色粉被从感光带清洁辊35排放到中间转印带26。然而,可以改变色粉排放时间。例如,如图6所示,当所有用于单页的四色图像从带子22转印到带子26以后,打印操作可以暂时停止。当打印操作停止时,将剩余色粉从感光带清洁辊35排放到中间转印带26。在该变型中,不仅可将剩余色粉排放到中间转印带26的非图像成形区域上,而且可以排放到图像成形区域上。在剩余色粉被排放到图像成形区域上的情况下,当带子26的图像成形区域通过辊13和24之间时,转印辊13必须与中间转印带26隔开。可以防止剩余色粉从中间转印带26转印到转印辊13。
在上述实施例中,将来自CPU51的控制信号供应给清洁偏压施加电路53。因此,第一和第二清洁偏压的开/关定时以及第一和第二清洁偏压(开偏压)的数值由CPU51控制。然而,可以用多种方式改变清洁偏压施加电路53。
例如,清洁偏压施加电路53可具有图7所示的简单构造。在该种情况下,电路53包括一电源B1、一电源B2、一接触端子T1和一接触端子T2。接触端子T1与电源B1相连,并且位于一可使接触端子T1在辊35接触带子22时与辊35接触的位置。电源B1用于施加第一清洁偏压,第一清洁偏压比带子22的电势低第一电位差。因此,当辊35接触带子22时,电源B1将第一清洁偏压施加于辊35,以便在辊35和带子22之间建立第一电位差,以将色粉从带子22转印到辊35。
接触端子T2与电源B2相连,并且位于另一可使接触端子T2在辊35接触带子26时与辊35接触的位置。电源B2用于施加第二清洁偏压,第二清洁偏压比带子26的电势高第二电位差。因此,当辊35接触带子26时,电源B2将第二清洁偏压施加于辊35,以便在辊35和带子26之间建立第二电位差,以将色粉从辊35转印到带子26。
如图8所示,可用感光鼓122代替感光带22。感光鼓122在其外周表面具有一感光材料层,由扫描器单元10在该感光材料层上形成一静电潜像,并且由对应的显影盒15显现为色粉图像。感光鼓122因而在其上承载有色粉图像,围绕其旋转轴线旋转,以将色粉图像运送到初级转印位置A,在该处将色粉图像转印到带子26。在该情况下,第一辅助辊45变得多余。
类似地,尽管图中未示出,但可用中间转印鼓代替转印带26,其外周部分可以接纳来自感光带22或感光鼓122的色粉图像。中间转印鼓可根据其围绕旋转轴线的旋转将色粉图像运送到次级转印位置D。在该情况下,第二辅助辊46变得多余。
上述实施例涉及彩色激光打印机1。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彩色激光打印机,而是可以应用于任何其它类型的图像成形设备,只要图像成形设备具有多个图像承载体。
在上述实施例中,色粉带有正电荷。因此,在辊35接触带子22时施加于清洁辊35的第一清洁偏压低于带子22的电势。由于辊35的极性相对于带子22而言为负,因此可将带有正电荷的色粉从带子22有效地转印到辊35。在辊35接触带子26时施加于辊35的第二清洁偏压高于带子26的电势。由于带子26的极性相对于辊35而言为负,因此可将带有正电荷的色粉从辊35有效地转印到带子26。然而,色粉可由带有负电荷的材料制成。在该情况下,必须将第一清洁偏压设为高于带子22的电势。由于辊35的极性相对于带子22而言为正,因此可将带有负电荷的色粉从带子22有效地转印到辊35。必须将第二清洁偏压设为低于带子26的电势。由于带子26的极性相对于辊35而言为正,因此可将带有负电荷的色粉从辊35有效地转印到带子26。

Claims (19)

1.一种图像成形设备,它包括:
一第一图像承载构件,所述第一图像承载构件能够在其表面上承载色粉图像,移动所述第一图像承载构件以将色粉图像从—显影部分运送到一第一转印部分;
一第二图像承载构件,所述第二图像承载构件能够在其表面上承载色粉图像,所述第二图像承载构件在第一转印位置处接纳自所述第一图像承载构件转印的色粉图像,并且进行移动以将色粉图像运送到一第二转印位置;
一转印单元,所述转印单元在第二转印位置处将色粉图像从所述第二图像承载构件转印到一图像记录介质;
一第一清洁单元,当色粉图像被转印到所述第二图像承载构件以后,所述第一清洁单元从所述第一图像承载构件去除残留在所述第一图像承载构件上的剩余色粉,所述第一清洁单元将去除的色粉释放到所述第二图像承载构件上;以及
一第二清洁单元,当色粉图像从所述第二图像承载构件转印到图像记录介质以后,所述第二清洁单元从所述第二图像承载构件去除残留在所述第二图像承载构件上的剩余色粉,所述第二清洁单元从所述第二图像承载构件去除自所述第一清洁单元排放的色粉。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成形设备,
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图像承载构件在其表面上具有一第二图像成形区域和一第二非图像成形区域,所述第二图像承载构件在其第二图像成形区域上接纳来自所述第一图像承载构件的色粉图像,所述第一清洁单元将去除的色粉排放到所述第二图像承载构件的第二非图像成形区域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成形设备,
其特征在于,剩余色粉带有电荷,以及
其中,第一清洁单元包括:
一清洁构件,所述清洁构件接纳来自所述第一图像承载构件的剩余色粉;
一接触/分离机构,在离开所述第二图像承载构件时,所述接触/分离机构使所述清洁构件接触所述第一图像承载构件的表面,在离开所述第一图像承载构件时,所述接触/分离机构使所述清洁构件接触所述第二图像承载构件的表面;以及
一偏压施加单元,当所述清洁构件接触所述第一图像承载构件时,所述偏压施加单元在所述第一图像承载构件和所述清洁构件之间建立一第一电位差,以将带有电荷的剩余色粉沿一个方向从所述第一图像承载构件转印到所述清洁构件,当所述清洁构件接触所述第二图像承载构件时,所述偏压施加单元在所述清洁构件和所述第二图像承载构件之间建立一第二电位差,以将带有电荷的剩余色粉沿一个方向从所述清洁构件转印到所述第二图像承载构件。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成形设备,
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图像承载构件在其表面上具有一第一图像成形区域和一第一非图像成形区域,所述第二图像承载构件在其表面上具有一第二图像成形区域和一第二非图像成形区域,所述第二图像承载构件在其第二成形区域处接纳来自处在第一转印位置的所述第一图像承载构件的第一图像成形区域的色粉图像,以及
其中,接触/分离机构使所述清洁构件接触所述第一图像承载构件的第一图像成形区域,藉此使所述清洁构件接纳残留在第一图像成形区域上的剩余色粉,接触/分离机构使所述清洁构件接触所述第二图像承载构件的第二非图像成形区域,藉此使所述清洁构件将接纳的色粉排放到第二非图像成形区域上。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成形设备,
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图像承载构件的表面在第一转印位置处接触所述第二图像承载构件的表面,以将来自所述第一图像承载构件的色粉图像转印到所述第二图像承载构件,
其中,所述接触/分离机构使所述清洁构件在所述第一图像承载构件上的色粉去除位置处接触所述第一图像承载构件的表面,并且在所述第二图像承载构件上的色粉排放位置处接触所述第二图像承载构件,以及
其中,形成在所述第一图像承载构件上、从第一转印位置到色粉去除位置的长度大致等于形成在所述第二图像承载构件上、从第一转印位置到色粉排放位置的长度。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成形设备,
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分离机构使所述清洁构件接触所述第一图像承载构件一段预定时期,该段时期为所述第一图像承载构件在其上承载用于预定数量的页数的色粉图像所需的时期,每当该段预定时期结束时,所述接触/分离机构使所述清洁构件接触所述第二图像承载构件。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成形设备,
其特征在于,预定数量等于1。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成形设备,
其特征在于,预定数量大于1。
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成形设备,
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洁构件是一旋转构件,它具有一中心轴线和一围绕中心轴线的外周部分,并且能够围绕中心轴线旋转,以及
其中,所述接触/分离机构使旋转构件的外周部分有选择地接触所述第一图像承载构件和所述第二图像承载构件。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成形设备,
其特征在于,旋转构件的外周部分由弹性材料制成。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成形设备,
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接触/分离机构使旋转构件接触所述第一图像承载构件时,旋转构件沿着一个方向旋转,使彼此接触的旋转构件的外周部分的一部分与所述第一图像承载构件的表面的一部分沿相同方向移动,
其中,当所述接触/分离机构使旋转构件接触所述第二图像承载构件时,旋转构件沿着另一个方向旋转,使彼此接触的旋转构件的外周部分的一部分与所述第二图像承载构件的表面的一部分沿相同方向移动。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图像成形设备,
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一图像承载构件驱动单元,所述图像承载构件驱动单元驱动所述第一图像承载构件和所述第二图像承载构件移动;
其中,当所述接触/分离机构使旋转构件接触所述第一图像承载构件时,由于旋转构件的外周部分与所述第一图像承载构件的表面之间的接触而产生的摩擦,旋转构件跟随所述第一图像承载构件的移动进行旋转,以及
其中,当所述接触/分离机构使旋转构件接触所述第二图像承载构件时,由于旋转构件的外周部分与所述第二图像承载构件的表面之间的接触而产生的摩擦,旋转构件跟随所述第二图像承载构件的移动进行旋转。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图像成形设备,
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一旋转构件驱动单元,当所述清洁构件接触所述第一图像承载构件时,所述旋转构件驱动单元驱动旋转构件以这样一个旋转速度旋转:该旋转速度使彼此接触的旋转构件的外周部分的一部分与所述第一图像承载构件的表面的一部分相互沿相同方向、但相互以不同速度移动。
1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成形设备,
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图像承载构件包括一第一环形带,该第一环形带卷绕在多个第一旋转构件周围,并且能够围绕多个第一旋转构件的周边旋转,以及
它还包括一第一辅助构件,所述第一辅助构件被设置于这样一个位置:当所述接触/分离机构使所述清洁构件接触第一环形带时,第一环形带夹在所述第一辅助构件和所述清洁构件之间。
1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成形设备,
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图像承载构件包括一第二环形带,该第二环形带卷绕在多个第二旋转构件周围,并且能够围绕多个第二旋转构件的周边旋转,以及
它还包括一第二辅助构件,所述第二辅助构件被设置于这样一个位置:当所述接触/分离机构使所述清洁构件接触第二环形带时,第二环形带夹在所述第二辅助构件和所述清洁构件之间。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成形设备,
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图像承载构件在其表面上包括一感光材料;
它还包括:
一潜像成形单元,所述潜像成形单元能够在所述第一图像承载构件的表面上形成用于多种不同颜色的多个潜像;以及
多个显影单元,所述显影单元储存多种不同颜色的色粉,并且通过使用色粉将多个潜像显影为多种颜色的多个色粉图像,
其中,所述第二图像承载构件在其表面上的相同位置处接纳多个色粉图像,多个色粉图像彼此叠加在所述第二图像承载构件的表面上,藉此形成一最终多色色粉图像,以及
其中,转印单元将最终多色色粉图像转印到图像记录介质上。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图像成形设备,
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图像承载构件包括一中间转印环带,该中间转印环带卷绕在多个第二旋转构件周围,并且能够围绕多个第二旋转构件的周边旋转。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图像成形设备,
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图像承载构件包括一感光环带,该感光环带卷绕在多个第一旋转构件周围,在其外表面上具有一感光层,并且能够围绕多个第一旋转构件的周边旋转。
19.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图像成形设备,
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图像承载构件包括一感光鼓,该感光鼓可以围绕其旋转轴线旋转,并且在其外周表面上具有一感光层。
CNB031060773A 2002-02-22 2003-02-21 图像成形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62439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2046561A JP3596531B2 (ja) 2002-02-22 2002-02-22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046561 2002-02-2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39937A true CN1439937A (zh) 2003-09-03
CN100362439C CN100362439C (zh) 2008-01-16

Family

ID=2775064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3106077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62439C (zh) 2002-02-22 2003-02-21 图像成形设备
CNU03203346XU Expired - Lifetime CN2736812Y (zh) 2002-02-22 2003-02-21 图像成形设备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U03203346XU Expired - Lifetime CN2736812Y (zh) 2002-02-22 2003-02-21 图像成形设备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6823166B2 (zh)
JP (1) JP3596531B2 (zh)
CN (2) CN100362439C (zh)
HK (1) HK1058555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524081C (zh) * 2006-02-23 2009-08-05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设备
US7593664B2 (en) 2005-03-25 2009-09-22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forming device and belt unit having belt tension-adjusting mechanism
CN102629089A (zh) * 2011-02-01 2012-08-08 株式会社宫腰 单张双面印刷机及单张双面多色印刷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596531B2 (ja) * 2002-02-22 2004-12-0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7542162B2 (en) * 2003-12-01 2009-06-02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KR100618325B1 (ko) * 2004-10-11 2006-08-3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칼라 화상형성장치
US7310487B2 (en) * 2004-11-04 2007-12-18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controlled timing of contact of cleaning blade against intermediate transfer member
JP4574405B2 (ja) * 2005-03-16 2010-11-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861039B2 (ja) * 2006-04-03 2012-01-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327098B2 (ja) * 2010-02-26 2013-10-3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615120B2 (ja) 2010-10-08 2014-10-2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9128424B2 (en) * 2013-06-20 2015-09-08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Belt cleaning configuration for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552237B2 (ja) * 2015-03-23 2019-07-3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529832B2 (ja) 1986-09-11 1996-09-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クリ−ニング装置
US4899198A (en) * 1987-12-29 1990-02-06 Eastman Kodak Company Dual purpose cleaning apparatus
US5079592A (en) * 1989-06-02 1992-01-07 Eastman Kodak Company Cleaning system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apparatus
JPH03220571A (ja) 1990-01-26 1991-09-27 Konica Corp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H04184473A (ja) 1990-11-20 1992-07-01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3220571B2 (ja) * 1992-07-27 2001-10-22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芳香族ポリカーボネートオリゴマーおよび芳香族ポリカーボネートの製造方法
JPH0830163A (ja) 1994-07-15 1996-02-02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H08254934A (ja) 1995-03-16 1996-10-01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CN1063289C (zh) * 1997-01-09 2001-03-14 联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绝缘层上有硅的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及其制作方法
JPH117226A (ja) 1997-06-18 1999-01-12 Konic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0003117A (ja) 1998-06-12 2000-01-07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005360A (ja) 1999-06-18 2001-01-12 Canon Inc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3893236B2 (ja) * 1999-07-08 2007-03-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KR100354765B1 (ko) * 2000-05-15 2002-10-05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습식 전자사진방식 인쇄장치
JP2003186364A (ja) * 2001-12-18 2003-07-04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3596531B2 (ja) * 2002-02-22 2004-12-0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822949B2 (ja) * 2006-06-20 2011-11-24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ド 光フェルール組立体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593664B2 (en) 2005-03-25 2009-09-22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forming device and belt unit having belt tension-adjusting mechanism
CN1837982B (zh) * 2005-03-25 2010-05-12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和带单元
CN100524081C (zh) * 2006-02-23 2009-08-05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设备
CN102629089A (zh) * 2011-02-01 2012-08-08 株式会社宫腰 单张双面印刷机及单张双面多色印刷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0362439C (zh) 2008-01-16
US20030161652A1 (en) 2003-08-28
CN2736812Y (zh) 2005-10-26
JP2003241608A (ja) 2003-08-29
JP3596531B2 (ja) 2004-12-02
US6823166B2 (en) 2004-11-23
HK1058555A1 (en) 2004-05-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736812Y (zh) 图像成形设备
US7277657B2 (en) Clean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cleaning device that controls occurrences of background fouling and abnormal image
CN101038467A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710495A (zh) 能优化转印部件的清洁时间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837982A (zh) 图像形成装置和带单元
JP5042777B2 (ja)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
JP6092716B2 (ja)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る画像形成装置
CN1821895A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831660A (zh) 彩色图像形成装置
CN1607472A (zh) 中间转印系统及用于清洁中间转印带的方法
CN1815386A (zh) 彩色图像形成装置
CN1265249C (zh) 图像形成装置及方法
CN1306344C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6980765B2 (en) Dual polarity electrostatic brush cleaner
CN1677262A (zh) 充电单元和成像设备
CN1165741A (zh) 成像装置
CN1831678A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H1026918A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577177A (zh) 处理盒与电子照相成像装置
CN1771468A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731291A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6801737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an image carrier driving mechanism
JP543353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中間転写ベルトの転写面処理方法
JP375609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001037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058555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GR

Ref document number: 1058555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116

Termination date: 20200221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