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415477A - 喷墨记录方法和喷墨记录装置 - Google Patents

喷墨记录方法和喷墨记录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415477A
CN1415477A CN02127797A CN02127797A CN1415477A CN 1415477 A CN1415477 A CN 1415477A CN 02127797 A CN02127797 A CN 02127797A CN 02127797 A CN02127797 A CN 02127797A CN 1415477 A CN1415477 A CN 141547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recorded
ink
zone
end regio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021277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219643C (zh
Inventor
增山充彦
田鹿博司
今野裕司
川床德宏
小笠原隆行
枝村哲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4154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41547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19643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19643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48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cess of building-up characters or image elements applicable to two or more kinds of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es
    • B41J2/5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cess of building-up characters or image elements applicable to two or more kinds of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es from an assembly of identical printing elements
    • B41J2/5056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cess of building-up characters or image elements applicable to two or more kinds of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es from an assembly of identical printing elements using dot arrays providing selective dot disposition modes, e.g. different dot densities for high speed and high-quality printing, array line selections for multi-pass printing, or dot shifts for character inclination
    • B41J2/5058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cess of building-up characters or image elements applicable to two or more kinds of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es from an assembly of identical printing elements using dot arrays providing selective dot disposition modes, e.g. different dot densities for high speed and high-quality printing, array line selections for multi-pass printing, or dot shifts for character inclination locally, i.e. for single dots or for small areas of a charact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65Means for printing without leaving a margin on at least one edge of the copy material, e.g. edge-to-edge prin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21Ink jet for multi-colour printing
    • B41J2/2132Print quality control characterised by dot disposition, e.g. for reducing white stripes or band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Ink Jet (AREA)
  • Ink Jet Recording Methods And Recording Media Thereof (AREA)
  • Accessory Devices And Overall Control Thereof (AREA)

Abstract

在喷墨打印机中,在进行无边缘记录时,抑制由在装置内飞散、浮游着的墨水雾等引起的被记录材料的污点等的发生。具体地说,在用无边缘记录对被记录材料(P)的端部进行记录的情况下,对于该端部来说,用在每一次的扫描中都使用比在其它的区域(②、③)中使用的吐出口个数少的吐出口进行已考虑到搬运误差等的规定端部区域(①)的记录。借助于此,可以减少在一次扫描中归因于使被记录材料P露出来而吐出的墨水所产生的墨水雾的量。

Description

喷墨记录方法和喷墨记录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喷墨记录方法和喷墨记录装置,详细地说涉及在记录纸等的被记录材料上不形成空白地进行记录的所谓的无边缘记录(也叫做无空白记录)。
背景技术
一般地说,在喷墨打印机等的喷墨记录装置中,在与记录头相向的位置上设置有压纸卷筒。该压纸卷筒是一种限制搬运到其上边的被记录材料和向该材料吐出墨水的记录头之间的位置关系的装置。例如,在压纸卷筒的上表面上,在记录头的扫描方向上排列多个压纸卷筒凸缘,被记录材料可以在被该压纸卷筒凸缘的顶部支持着的状态下,边保持与记录头的恒定距离边进行搬运。
另一方面,在喷墨打印机等的情况下,已可以进行类似银盐照相的高画质记录。与此同时,与银盐照相相同,在具有光泽的被记录材料上进行记录,而且在其上边无边缘地进行记录的需要日益高涨,近些年来已经可以提供装载上该功能的喷墨打印机。
要想用喷墨打印机进行无边缘记录,就必须作成为使得基本上也要向从被记录材料的端部露出来的区域上吐出墨水而不产生空白。就是说,由于存在着被记录材料的搬运误差或因切割精度等引起的被记录材料本身的尺寸误差等,故一般地说要根据该误差从要搬运的被记录材料的端部的位置到露出来的区域位置吐出墨水以进行记录(参看图11)。
向该露出来的区域吐出的墨水,理想的是可以回收,为此,例如,如图11所示,对于被记录材料的搬运方向来说,沿着记录头的扫描范围以规定宽度在上述的压纸卷筒凸缘M3003上设置缺口M3004,同时,在其底部上设置墨水吸收体(未画出来)。此外,对于记录头的扫描方向来说,在被记录材料的宽度方向上的规定的部位,在吐出口的排列范围内,在压纸卷筒上边设置墨水吸收体。得益于此,可以回收在被记录材料的四边外侧露出来地吐出的墨水,可以进行对被记录材料的四边的无边缘的记录。
然而,本发明人等发现:当执行这样的无空白记录时,特别是进行对被记录材料的端部附近的端部区域(包括从被记录材料的搬运方向上的端部向外侧露出来的区域和位于比上述端部还往内侧的被记录材料上边的区域)的记录时,会大量地产生墨水雾,由于会产生由该墨水雾引起的缺陷,故必须采取某种对策使之减少墨水雾。
就是说,在对端部区域以外的通常区域进行记录时,虽然由于作为吐出墨水的到达目标的被记录材料与记录头之间的距离比较短,吐出墨水的飞翔距离也短,不会到达被记录材料地飞散或浮游起来的墨水雾的量也可以比较少,但是,当进行对端部区域的记录时,由于使得作为因从被记录材料的端部向外侧露出来而吐出的墨水的到达目标的墨水吸收体与记录头之间的距离比较长,吐出墨水的飞翔距离也比较长,由于不会到达墨水吸收体地飞散或浮游着的墨水雾的量也变得比较大,故在对端部区域进行记录时,就有必要采取某种减少墨水雾的对策。因为假定说,什么对策也不采取,则因附着到被记录材料或压纸卷筒凸缘上的墨水雾而使被记录材料遭受污染的概率会增高,因附着于辊子或齿轮上的墨水雾而妨害辊子或齿轮的正常动作的概率也会增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着眼于减少伴随着上述无边缘记录所产生的墨水雾的必要性这一新的技术课题而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可以抑制归因于在进行无边缘记录时可以飞散或浮游起来的墨水或墨水雾而引起的被记录材料的污染等的发生的喷墨记录方法和喷墨记录装置。
此外,目的还在于提供以上那样的无边缘记录这种从来没有的特殊的记录万法。
本发明的第1方面,是一种边反复进行使具有用来吐出墨水的多个吐出口的记录头对被记录材料进行扫描的动作和搬运上述被记录材料的动作,边从上述记录头向着上述被记录材料吐出墨水以进行记录的喷墨记录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对从上述被记录材料的搬运方向的端部向外侧露出来的第1区域和位于上述端部的内侧的被记录材料上边的第2区域这两方进行记录的情况下,与仅仅对上述第2区域进行记录的情况下比较,减少在一次扫描中使用的吐出口个数。
本发明的第2方面,是一种边反复进行使具有用来吐出墨水的多个吐出口的记录头对被记录材料进行扫描的动作和搬运上述被记录材料的动作,边从上述记录头向着上述被记录材料吐出墨水以进行记录的喷墨记录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对包括位于上述被记录材料搬运方向的端部外侧的区域和位于上述端部内侧的区域的端部区域进行记录的情况下,与对该端部区域以外的被记录材料上边的区域进行记录的情况下比较,减少在一次扫描中使用的吐出口个数。
本发明的第3方面,是一种边反复进行使具有用来吐出墨水的多个吐出口的记录头对被记录材料进行扫描的动作和搬运上述被记录材料的动作,边从上述记录头向着上述被记录材料吐出墨水以进行记录的喷墨记录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对包括位于上述被记录材料搬运方向的端部外侧的区域和位于上述端部内侧的被记录材料上边的区域的端部区域进行记录的情况下,与对该端部区域以外的被记录材料上边的区域进行记录的情况下比较,减少在一次扫描中使用的吐出墨水量。
本发明的第4方面,是一种边反复进行使具有用来吐出墨水的多个吐出口的记录头对被记录材料进行扫描的动作和搬运上述被记录材料的动作,边对上述被记录材料的同一区域使上述记录头进行多次扫描以进行记录的喷墨记录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使用既是用来产生上述多次扫描各自的吐出数据的掩模,又是该多次扫描的掩模的填空系数的合计不足100%的掩模,产生在具有含有上述被记录材料的搬运方向的端部的规定宽度的端部区域的每一次扫描的吐出数据的办法,与上述端部区域以外的被记录材料上边的区域比,减少在上述端部区域中吐出的墨水量。
本发明的第5方面,是一种边反复进行使具有用来吐出墨水的多个吐出口的记录头对被记录材料进行扫描的动作和搬运上述被记录材料的动作,边从上述记录头向着上述被记录材料吐出墨水以进行记录的喷墨记录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对包括位于上述被记录材料搬运方向的端部外侧的区域和位于上述端部内侧的被记录材料上边的区域的端部区域进行记录的情况下,与对该端部区域以外的被记录材料上边的区域进行记录的情况下比较,减少记录头对沿着上述搬运方向的规定宽度的扫描次数。
本发明的第6方面,是一种边反复进行使具有用来吐出墨水的多个吐出口的记录头对被记录材料进行扫描的动作和搬运上述被记录材料的动作,边对上述被记录材料的同一区域使上述记录头进行多次扫描以进行记录的喷墨记录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对包括位于上述被记录材料搬运方向的端部外侧的区域和位于上述端部内侧的被记录材料上边的区域的端部区域进行记录的情况下,使用既是用来产生上述多次扫描各自的吐出数据,又是与对上述端部区域以外的被记录材料上边的区域进行记录的情况下使用的掩模不同的掩模,产生上述端部区域中的每一次扫描的吐出数据。
本发明的第7方面,是一种边反复进行使具有用来吐出墨水的多个吐出口的记录头对被记录材料进行扫描的动作和搬运上述被记录材料的动作,边从上述记录头向着上述被记录材料吐出墨水以进行记录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对从上述被记录材料的搬运方向的端部向外侧露出来的第1区域和位于上述端部内侧的被记录材料上边的第2区域这两方进行记录的情况下,与仅仅对上述第2区域进行记录的情况下比较,减少在一次扫描中使用的吐出口个数。
本发明的第8方面,是一种边反复进行使具有用来吐出墨水的多个吐出口的记录头对被记录材料进行扫描的动作和搬运上述被记录材料的动作,边从上述记录头向着上述被记录材料吐出墨水以进行记录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对包括位于上述被记录材料搬运方向的端部外侧的区域和位于上述端部内侧的区域的端部区域进行记录的情况下,与对该端部区域以外的被记录材料上边的区域进行记录的情况下比较,减少在一次扫描中使用的吐出口个数。
本发明的第9方面,是一种边反复进行使具有用来吐出墨水的多个吐出口的记录头对被记录材料进行扫描的动作和搬运上述被记录材料的动作,边从上述记录头向着上述被记录材料吐出墨水以进行记录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对包括位于上述被记录材料搬运方向的端部外侧的区域和位于上述端部内侧的被记录材料上边的区域的端部区域进行记录的情况下,与对该端部区域以外的被记录材料上边的区域进行记录的情况下比较,减少在一次扫描中使用的吐出墨水量。
本发明的第10方面,是一种边反复进行使具有用来吐出墨水的多个吐出口的记录头对被记录材料进行扫描的动作和搬运上述被记录材料的动作,边对上述被记录材料的同一区域使上述记录头进行多次扫描以进行记录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采用使用既是用来产生上述多次扫描各自的吐出数据的掩模,又是该多次扫描的掩模的填空系数的合计不足100%的掩模,产生在具有含有上述被记录材料的搬运方向的端部的规定宽度的端部区域的每一次扫描的吐出数据的办法,与上述端部区域以外的被记录材料上边的区域比,减少在上述端部区域中吐出的墨水量。
本发明的第11方面,是一种边反复进行使具有用来吐出墨水的多个吐出口的记录头对被记录材料进行扫描的动作和搬运上述被记录材料的动作,边从上述记录头向着上述被记录材料吐出墨水以进行记录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对包括位于上述被记录材料搬运方向的端部外侧的区域和位于上述端部内侧的被记录材料上边的区域的端部区域进行记录的情况下,与对该端部区域以外的被记录材料上边的区域进行记录的情况下比较,减少记录头对沿着上述搬运方向的规定宽度的扫描次数。
本发明的第12方面,是一种边反复进行使具有用来吐出墨水的多个吐出口的记录头对被记录材料进行扫描的动作和搬运上述被记录材料的动作,边对上述被记录材料的同一区域使上述记录头进行多次扫描以进行记录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对包括位于上述被记录材料搬运方向的端部外侧的区域和位于上述端部内侧的被记录材料上边的区域的端部区域进行记录的情况下,使用既是用来产生上述多次扫描各自的吐出数据的掩模,又是与对上述端部区域以外的被记录材料上边的区域进行记录的情况下使用的掩模不同的掩模,产生上述端部区域中每一次扫描的吐出数据。
倘采用以上的构成,则在记录媒体搬运方向的端部不设置空白地进行记录(所谓的无边缘记录)时,在对于从被记录材料的搬运方向上的端部向外侧露出来的第1区域和比上述端部位于内侧的被记录材料上边的第2区域这两方进行记录的情况下,与仅仅对于上述第2区域进行记录的情况下比较,由于将减少在一次扫描中使用的吐出口的个数,故可以减少向从端部往外侧露出来的第1区域吐出的墨水量,可以减少伴随于此飞散出来的墨水或浮游着的墨水雾的量。
此外,在另外的形态中,在进行无边缘记录时,在含有被记录材料的其搬运方向的端部在内的规定宽度的端部区域内进行记录的情况下,与在端部区域以外的被记录材料上边的区域上进行记录的情况下比较,由于要吐出的墨水量减少,故在端部区域中,可以减少从端部往外侧露出来的第1区域吐出的墨水量,可以减少伴随于此飞散出来的墨水或浮游着的墨水雾量。
此外,在另外的形态中,由于比起端部区域以外的区域来,减少了对上述搬运方向的规定宽度的记录头的扫描次数,故可以缩短因被记录材料停留在端部区域上所发生的墨水雾附着于被记录材料上的时间。此外,在另外的形态中,由于使用来产生在端部区域进行记录的多次扫描各自的吐出数据的掩模,与在端部区域以外的被记录材料上边进行记录时在各自的扫描中使用的掩模不同,例如使得掩模的最小单位比上述掩模的最小单位还大,故在端部区域中,就可以使因被记录材料露出来而吐出的墨水变成为恒定的块吐出来,借助于此,就可以减少要飞散开来的墨水或进行浮游的墨水雾的量。
附图说明
图1的斜视图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喷墨打印机的外观构成。
图2的斜视图示出了拿掉图1所示的打印机的外包装构件后的状态。
图3的斜视图示出了已组装上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打印机中使用的记录头盒的状态。
图4的分解斜视图示出了图3所示的记录头盒。
图5是从斜下方观看图4所示的记录头的分解斜视图。
图6A和图6B的斜视图,为了示出取代图3的记录头盒可以装载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打印机中的扫描记录头盒的构成,上下颠倒过来地示出了该扫描记录头盒。
图7的框图概略性地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打印机中的电气电路的全体构成。
图8的框图示出了图7所示的的电气电路之内主PCB的内部构成例。
图9的框图示出了图8所示的主PCB之内ASIC的内部构成例。
图10的流程图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打印机的动作例。
图11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在喷墨打印机的被记录材料搬运路径中特别是压纸卷筒凸缘上设置的缺口。
图12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记录方法的说明图。
图13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记录方法的说明图。
图14A到图14D示出了与上述实施例2有关的,在记录端部区域的情况下多通道记录的通道数与全体的扫描次数(时间)之间的关系。
图15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记录方法的说明图。
图16A和图16B模式性地示出了在上述实施例3中在端部区域以外的区域中使用的掩模。
图17模式性地示出了在上述实施例3中在端部区域中使用的掩模。
图18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5、6的记录方法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看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形态。
首先,参看图1到图10对作为本发明的喷墨记录装置的一个实施形态的喷墨打印机进行说明。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所谓‘记录’,不仅指的是形成文字、图形等的有意义的信息的情况,也范围广阔地包括在被记录材料上边形成图象、花样、图形等的或者进行媒体加工的情况,而与有意无意无关,与是否是显在化以便人们可以通过视觉来感知它们的信息无关。
在这里,所谓‘被记录材料’不仅是指那些可以在一般的打印机中使用的纸,也范围广阔地包括布、塑料薄膜、金属板等,和玻璃、陶瓷、木材和皮革等这些可以接受墨水的物质。
此外,所谓‘墨水’,应该是那些与上述‘记录’同样地可以广阔地解释的墨水,指的是借助于把它赋予给被记录材料上边就可以向图象、花样、图形等的形成或被记录材料的加工或墨水的处理(例如,赋予给被记录材料的墨水中的色材的凝固或不溶化)供给的那些液体。
[装置本体]
图1和图2示出了使用喷墨记录方式的打印机的概略构成。在图1中,该实施形态中的打印机的装置本体M1000的外壳,由包括下壳M1001,上壳M1002,检修盖M1003和排出托盘M1004的外包装构件,和收纳于该外包装构件内的底架M3019(参看图2)构成。
底架M3019,用具有规定刚性的多个板状金属构件构成,成为记录装置的骨架,保持后边要讲的各个记录动作机构。
此外,上述下壳M1001形成装置本体M1000的外部包装的大体上的下半部分,上述上壳M1002形成装置本体M1000的外部包装的上半部分,由两壳的组合形成具有把后边要讲的各个机构收纳于内部的收纳空间的中空体构造。在装置本体M1000的上表面部分和前表面部分上分别形成开口部分。
此外,排出托盘M1004,其一个端部可自由旋转地保持在下壳M1001上,使得可以借助于其旋转使在下壳M1001的前表面部分上形成的上述开口部分进行开闭。为此,在要使之执行记录动作时,采用使排出托盘M1004向前面一侧旋转打开开口部分的办法,就可以从这里排出记录纸,同时,还可以把排出来的记录纸P堆叠起来。此外,采用在排纸托盘M1004中,收纳2块辅助托盘M1004a、M1004b,根据需要把各个托盘引出到跟前的办法,还可以分3个阶段地扩大、缩小用纸的支持面积。
检修盖M1003,其一个端部可自由旋转地保持在上壳M1002内使得可以开闭在上表面上形成的开口部分,采用打开该检修盖M1003的办法,就可以进行已收纳在本体内部的记录头盒H1000或墨水槽H1900等的交换。另外,在这里虽然没有特别地画出来,但是,当使检修盖M1003开闭时,在其背面上形成的突起就会使盖开闭操作杆旋转,用微型开关等检测该操作杆的旋转位置,借助于此,就可以检测检修盖的开闭状态。
此外,在上壳M1002的后部的上表面上,可按下地设置电源键E0018和重新记录键E0019,同时,还设置有LED E0020,当按下电源键E0018时,LED E0020就亮灯,告诉操作者现在已可以记录。此外,LED E0020具有使闪烁的做法或颜色变化,告诉操作者打印机的故障等种种的显示功能。再有,也可以使蜂鸣器E0021(图7)发出蜂鸣声。另外,在故障已经解决的情况下,采用按下重新记录键E0019的办法使之重新进行记录。
[记录动作机构]
其次,对收纳、保持在打印机的装置本体M1000内的本实施例的记录动作机构进行说明。
作为本实施例的记录动作机构,由自动向装置本体内给送记录纸P的自动给送部分M3022、从自动给送部分向规定的记录位置每次一张地导入送出来的记录纸P,同时从记录位置向排出部分M3030导出记录纸P的搬运部分M3029、对已搬运到记录位置上的记录纸P进行所希望的记录的记录部分以及进行对上述记录部分的恢复处理的恢复部分(M5000)构成。
(记录部分)
在这里,对记录部分进行说明。该记录部分,由用滑轴M4021可移动地进行支持的滑架M4001,和可装卸地装载于该滑架M4001上的记录头盒H1000构成。
[记录头盒]
首先,根据图3到图5,对在记录部分中使用的记录头盒进行说明。
本实施形态的记录头盒H1000,如图3所示,具有贮存墨水的墨水槽H1900、和根据记录信息从喷嘴吐出由该墨水槽H1900供给的墨水的记录头H1001。记录头H1001采用的是对于后边要讲的滑架M4001可装卸地装载的所谓的盒方式。
在这里所示的记录头盒H1000的情况下,为使之可以进行照片风格的高画质的彩色记录,作为墨水槽,例如准备有黑色、淡青色、淡红色、青色,深红色和黄色的各色独立的墨水槽H1900,如图4所示,每一个墨水槽对于记录头H1001都可以自由装卸。
然后,记录头H1001,如图5的分解斜视图所示,由记录元件基板H1100、第1平板H1200、电布线基板H1300、第2平板H1400、槽保持器H1500、流路形成构件H1600、过滤器H1700和密封橡胶H1800构成。
在记录元件基板H1100上,借助于成膜技术形成用来向Si基板的单侧面上吐出墨水的多个记录元件,和向各个记录元件供给电力的Al等的电布线,借助于光刻技术形成与该记录元件对应的多个墨水流路和多个吐出口H1100T,同时还把用来向多个墨水流路供给墨水的墨水供给口形成为使得在背面上形成开口。此外,记录元件基板H1100焊接固定到第1平板H1200上,在这里形成用来向上述记录元件基板H1100供给墨水的墨水供给口H1201。此外,把具有开口部分的第2平板H1400焊接固定到第1平板H1200上,通过该第2平板H1400把电布线基板H1300保持为使得对于记录元件基板H1100进行电连。该电布线基板H1300是加上用来向记录元件基板H1100上吐出墨水的电信号的基板,具有与记录元件基板H1100对应的电布线,和位于该电布线端部,用来接受来自本体的电信号的外部信号输入端子H1301,外部信号输入端子H1301被定位固定在后边要讲的槽保持器H1500的背面一侧。
另一方面,用例如超声波焊接,把流路形成构件H1600固定在可装卸地保持墨水槽H1900的槽保持器H1500上,形成从墨水槽H1900到第1平板H1200的墨水流路H1501。此外,在与墨水槽H1900啮合的墨水流路H1501的墨水槽一侧的端部上,设置有过滤器H1700,使得可以防止来自外部的灰尘的进入。此外,在与墨水槽H1900之间的啮合部分处,装设密封橡胶H1800,使得可以防止来自啮合部分的墨水的蒸发。
此外,如上所述采用用焊接等把由槽保持器H1500、流路形成构件H1600、过滤器H1700和密封橡胶H1800构成的槽保持器部分,和由上述记录元件基板H1100、第1平板H1200、电布线基板H1300和第2平板H1400构成的记录元件部分结合起来的办法,构成记录头H1001。
[滑架]
其次,参看图2说明装载记录头盒H1000的滑架M4001。
如图2所示,在滑架M4001上,设置有与滑架M4001进行啮合,用来把记录头H1001引导到滑架M4001上边的规定的装设位置上的滑盖M4002,与记录头H1001的槽保持器H1500进行啮合,使得把记录头H1001设置在规定位置上那样地进行推压的头设置操作杆M4007。
就是说,其构成为:头设置操作杆M4007,在对于头设置操作杆轴可旋转地设置在滑架M4001的上部的同时,在与记录头H1001之间的啮合部分上,还具备具有弹簧势能的头设置平板(未画出来),借助于该弹簧力边推压记录头H1001边装设到滑架M4001上。
此外,在滑架M4001的记录头H1001和其它部件之间的啮合部分上,设置接触柔性印制电缆(参看图7,以下,叫做接触FPC)E0011,使接触FPC E0011上边的接触部分和设置在记录头H1001上的接触部分(外部信号输入端子)H1301进行电接触。以便可以进行目的为进行记录的各种信息的授受和向记录头H1001的电力供给等。
在这里,在接触FPC E0011和接触部分和滑架M4001之间设置有未画出来的橡胶等的弹性构件,使得借助于该弹性构件的弹性力和头设置操作杆弹簧所形成的推压力,可以进行接触部分与滑架M4001之间的确实的接触。此外,上述接触FPC E0011被连接到已装载到滑架M4001的背面上的滑架基板E0013上(参看图7)。
[扫描器]
本实施形态中的打印机,采用把扫描器装设到滑架M4001上来取代上边所说的记录头盒H1000的办法,也可以用做读取装置。
该扫描器,采用与打印机一侧的滑架M4001一起向主扫描方向移动,在向该主扫描方向移动的过程中,读取取代记录媒体给送的原稿图象。交互地进行该主扫描方向的读取动作和原稿的副扫描方向的给送动作,就可以读取一张原稿图象信息。
图6(a)和(b)为了说明该扫描器M6000的概略构成上下颠倒地示出了扫描器M6000。
如图所示,扫描器保持器M6001的形状是大体上的箱形,其内部收纳有进行读取所需要的光学系统和处理电路等。此外,在把该扫描器M6000装设到滑架M4001上去时,在面对原稿面的部分上设置有读取透镜M6006,采用借助于该透镜M6006使来自原稿面的反射光收敛于内部的读取部分内的办法,就可以读取原稿图象。另一方面,照明部分透镜M6005在内部具有未画出来的光源,从该光源发出的光通过透镜M6005向原稿照射。
固定在扫描器保持器M6001的底部的扫描器盖M6003,使得进行遮光那样地嵌入扫描器保持器M6001内部,并借助于设置在侧面上的透气窗状的保持部分来提高向滑架M4001的装卸操作性。扫描器保持器M6001的外型形状与记录头H1001的形状大体上相同,可以用记录头盒H1000同样的操作对滑架M4001进行装卸。
此外,在扫描器保持器M6001内。除了收纳具有读取处理电路的基板之外,还把已连接到该基板上的扫描器PCB设置为使得露出到外部来,在把扫描器M6000装设到滑架M4001上时,扫描器接触PCBM6004与滑架M4001一侧的接触FPC E0011接触,结果变成为使基板通过滑架M4001电连到本体一侧的控制系统上。
[打印机的电路构成]
其次,说明本发明的实施形态的电路的构成。
本实施形态的电路,主要由滑架基板(CRPCB)E0013、主PCB(印制电路板)E0014和电源单元E0015等构成。
在这里,电源单元E0015与主PCB E0014相连,供给各种驱动电源。
此外,滑架基板E0013是已装载到滑架M4001(图2)上的印制基板单元,除去通过接触FPC E0011进行与记录头之间的信号的授受之外,还根据伴随着滑架M4001的移动从编码器传感器E0004输出的脉冲信号,检测编码器刻度E0005与编码器传感器E0004之间的位置关系,通过柔性扁平电缆(CRFFC)E0012向主PCB E0014输出其输出信号。
此外,主PCB E0014是专司本实施形态的喷墨记录装置的各部的驱动控制的印制基板单元,在基板上边具有对纸端检测传感器(PE传感器)E0007、ASF(自动给纸装置)传感器E0009、盖传感器E0022、并行接口(并行I/F)E0016、串行接口(串行I/F)E0017、重新记录键E0019、LED E0020、电源键E0018、蜂鸣器E0021等的I/O端口。此外,还具有这样一些接口:除去与构成主要用来使滑架M1400进行扫描的驱动源的电机(CR电机)E0001、构成用来搬运记录媒体的驱动源的电机(LF电机)E0002、和在记录头的旋转动作和记录媒体的给纸动作中兼用的电机(PG电机)E0003相连并控制它们的驱动之外,还与墨水用尽传感器E0006、GAP传感器E0008、PG传感器E0010、CRFFCE0012、电源单元E0015之间进行连接。
图8的框图示出了主PCB E0014的内部构成。在图中,E1001是CPU,该CPU E1001,在内部具有已连接到振荡电路E1005上的时钟产生器(PCG)E1002,借助于其输出信号E1019产生系统时钟。此外,通过控制总线E1014连接到ROM E1004和ASIC(专用集成电路)E1006上,并按照ROM中的程序进行来自ASIC E1006的控制,来自电源键的输入信号E1017、和来自重新记录键的输入信号E1016、盖检测信号E1042、头检测信号(HSENS)E1013的状态的检测,此外,还借助于蜂鸣器信号(BUZ)E1018驱动蜂鸣器E0021,进行连接到内置的A/D转换器E1003上的墨水用尽检测信号(INKS)E1011和用热敏电阻进行的温度检测信号(TH)E1012的状态的检测,同时还进行其它的各种逻辑运算和条件判断等,专司喷墨记录装置的驱动控制。
在这里,头检测信号E1013是通过柔性扁平电缆E0012、滑架基板E0013和接触柔性印制电缆E0011从记录头盒H1000输入的头装载检测信号,墨水用尽检测信号E1011是从墨水用尽传感器E0006输出的模拟信号,温度检测信号E1012是来自设置在滑架基板E0013上边的热敏电阻(未画出来)的模拟信号。
E1008是CR电机驱动器,以电机电源(VM)E1040为驱动源,根据来自ASIC E1006的CR电机控制信号E1036,产生CR电机驱动信号E1037,驱动CR电机E0001。E1009是LF/PG电机驱动器,以电机电源E1040为驱动源。根据来自ASIC E1006的脉冲电机控制信号(PM控制信号)E1033产生LF电机驱动信号E1035,并借助于此驱动LF电机,同时还产生PG电机驱动信号E1034,驱动PG电机。
E1010是电源控制电路,根据来自ASIC E1006的电源控制信号E1024控制供往具有发光器件的各个传感器等的电源供给。并行I/FE0016,把来自ASIC E1006的并行I/F信号E1030传达给连接到外部的并行I/F电缆E1031,再把并行I/F电缆E1031的信号传达给ASICE1006。串行I/F E0017,把来自ASIC E1006的串行I/F信号E1028传达给连接到外部的串行I/F电缆E1029,再把来自该电缆E1029的信号传达给ASIC E1006。
另一方面,从电源单元E0015,供给头电源(VH)E1039和电机电源(VM)E1040、逻辑电源(VDD)E1041。此外,向电源单元E0015输入来自ASIC E1006的头电源ON信号(VHON)E1022和电机电源ON信号(VMOM)E1023,分别控制头电源E1039和电机电源E1040的ON/OFF。从电源单元E0015供给的逻辑电源(VDD)E1041,除去根据需要进行电压变换之外,还供往主PCB E0014内外的各个部分。
此外,头电源E1039,在主PCB E0014上边进行了平滑化之后被送往柔性扁平电缆E0011,用来驱动记录头盒H1000。
E1007是复位电路,检测逻辑电源电压E1041的降低,向CPUE1001和ASCI E1006供给复位信号(RESET)E1015,进行初始化。
该ASCI E1006是单个芯片的半导体集成电路,除去通过控制总线E1014借助于CPU E1001进行控制,输出上边所说的CR电机控制信号E1036、PM控制信号E1033、电源控制信号E1024、头电源ON信号E1022和电机电源ON信号E1023等,进行与并行I/F E0016和串行I/F E0017的信号的授受之外,还检测来自PE传感器E0007的PE检测信号(PES)E1025、来自ASF传感器E0009的ASF检测信号(ASFS)E1026、来自用来检测记录头和记录媒体之间的间隙的传感器(GAP)E0008的GAP检测信号(GAPS)E1027、来自PG传感器E0010的PG检测信号(PGS)E1032的状态,通过控制总线E1014把表示该状态的数据传送给CPU E1001,根据输入进来的数据,CPUE1001控制LED驱动信号E1038的驱动,进行LED E0020的闪烁。
此外,还检测编码器信号(ENC)E1020的状态产生定时信号,并用头控制信号E1021使用与记录头盒H1000之间的接口,控制记录动作。在这里,编码器信号(ENC)E1020是通过柔性扁平电缆E0012输入进来的CR编码器传感器E0004的输出信号。此外,头控制信号E1021经过柔性扁平电缆E0012、滑架基板E0013和接触FPC E0011供往记录头H1000。
图9的框图示出了ASIC E1006的内部构成。
在同图中,对于各块间的连接,仅仅示出了记录数据和电机控制数据等与头和各个部分的机构部件的控制有关的数据流,为了避免图面上记述的繁杂化,省略了那些与内置于各个块内的寄存器的读写有关的控制信号和与时钟、与DMA控制有关的控制信号等。
图中,E2002是PLL控制器,如图9所示,借助于从CPU E1001输出的时钟信号(CLK)E2031和PLL控制信号(PLLON)E2033,产生供往ASIC E1006内的大部分电路的时钟(未画出来)。
此外,E2001是CPU接口(CPUI/F),借助于复位信号E1015、从CPU E1001输出的软复位信号(PDWN)E2032、时钟信号(CLK)E2031和来自控制总线E1014的控制信号,进行以下要说明的那种对各个块的寄存器读写等的控制,和向一部分块进行的时钟的供给、中断信号的受理等(都未画出来),对CPU E1001输出中断信号(INT)E2034,通知在ASIC E1006内部的中断的产生。
此外,E2005是DRAM,作为记录用的数据缓冲器,具有接收缓冲器E2010、工作缓冲器E2011、打印缓冲器E2014、展开用数据缓冲器E2016等的各个区域,同时,作为电机控制用还具有电机控制缓冲器E2023,此外,作为扫描器动作模式时使用的缓冲器,具有取代上述各个记录用数据缓冲器使用的扫描器取入缓冲器E2024、扫描器数据缓冲器E2026、发送缓冲器E2028等的区域。
此外,该DRAM E2005,也可以用做CPU E1001的动作所需要的工作区。就是说,E2004是DRAM控制部分,切换由控制总线进行的从CPU E1001对DRAM E2005的存取,和从后边要讲的DMA控制部分E2003对DRAM E2005的存取,以进行向E2005的读写动作。
在DMA控制部分E2003中,受理来自各个块的请求(未画出来)后,在地址信号或控制信号(未画出来)、写入动作的情况下,就向DRAM控制部分E2004输出写入数据E2038、E2041、E2044、E2053、E2055、E2057等,进行DRAM存取。此外,在读出的情况下,则把来自DRAM控制部分E2004的读出数据E2040、E2043、E2045、E2051、E2054、E2056、E2058、E2059交付给发出请求的块。
此外,E2006是IEEE 1284I/F,借助于通过CPUI/F E2001的CPUE1001的控制,除去通过并行I/F E0016,进行与未画出来的外部主机之间的双向通信接口之外,在记录时,还借助于DMA处理把来自并行I/F E0016的接收数据(PIF接收数据E2036)交付给接收控制部分E2008,在扫描器读取时则借助于DMA处理把存放在DRAM内的发送缓冲器E2028内的数据(1284发送数据(RDPIF)E2059)发送给并行I/F。
E2007是通用串行总线(USB)I/F,除去借助于通过CPUI/F E2001的CPU E1001的控制,通过串行I/F E0017,进行未画出来的与外部主机之间的双向通信接口之外,在进行印刷时,借助于DMA处理把来自串行I/F E0017的接收数据(USB接收数据E2037)交付给接收控制部分E2008,在读取时,则借助于DMA处理,把存放在DRAM E2005内的发送缓冲器E2028内的数据(USB发送数据(RDUSB)E2058),发送给串行I/F E0017。接收控制部分E2008把来自1284I/F E2006或USBI/F E2007之内的被选中的I/F的接收数据(WDIF)E2038,写入到接收缓冲器控制部分E2039所管理的接收缓冲器写入地址中去。
E2009是压缩/伸长DMA控制器,借助于通过CPUI/F E2001的CPU E1001的控制,从接收缓冲器控制部分E2039所管理的接收缓冲器读出地址,读出存放在接收缓冲器E2010上的接收数据(光栅数据),并根据指定该数据(RDWK)E2040的模式进行压缩/伸长,变成为记录代码串(WDWK)E2041写入到工作缓冲区内。
E2013是记录缓冲器传送DMA控制器,借助于通过CPUI/FE2001的CPU E1007的控制,读出工作缓冲器E2011上边的记录代码(RDWP)E2043,重新排列成适合于要向记录头盒H1000传送的数据传送顺序那样的打印缓冲器E2014上边的地址后传送(WDWP E2044)各个记录代码。此外,E2012是工作清除DMA控制器,借助于通过CPUI/F E2001的CPU E1001的控制,对由记录缓冲传送DMA控制器E2013进行的传送结束的工作缓冲器上边的区域,反复写入指定的工作填充数据(WDWF)E2042。
E2015是记录数据展开DMA控制器,借助于通过CPUI/F E2001的CPU E1001的控制,把来自头控制部分E2018的数据展开定时信号E2050当作触发信号,读出向打印缓冲器上边重新排列地写入的记录代码和已写入到展开用数据缓冲器E2016上边的展开用数据,把展开记录数据(RDHDG)E2045当作列缓冲器写入数据(WDHDG)E2047写入到列缓冲器E2017内。在这里,列缓冲器E2017是暂时性地存放送往记录头盒H1000的传送数据(展开记录数据)的SRAM,借助于记录数据展开DMA控制器E2015和头控制部分E2018之间的握手信号(未画出来)由两个块进行共享管理。
E2018是头控制部分,借助于通过CPUI/F E2001的CPU E1001的控制,除去通过头控制信号进行与记录头盒H1000或扫描器之间的接口之外,还根据来自编码器信号处理部分E2019的头驱动定时信号E2049,对记录数据展开DMA控制器进行数据定时展开信号E2050的输出。
此外,在印刷时,根据上述头驱动定时信号E2049,从列缓冲器中读出展开记录数据(RDHD)E2048,并把该数据作为头控制信号E1021向记录头盒H1000输出。
此外,在扫描器读取模式中,向DRAM E2005上边的扫描器取入缓冲器E2024,DMA传送作为头控制信号E1021输入进来的取入数据(WDHD)E2053。E2025是扫描器数据处理DMA控制器,借助于通过CPUI/F E2001的CPU E1001的控制,读出储存在扫描器取入缓冲器E2024内的取入缓冲器读出数据(RDAV)E2054,向DRAM E2005上边的扫描器数据缓冲器E2026写入已进行了平均化等的处理的处理完毕数据(WDAV)E2055。
E2027是扫描器数据压缩DMA控制器,借助于通过CPUI/FE2001的CPU E1001的控制,读出扫描器数据缓冲器E2026上边的处理完毕数据(RDYC)E2056,进行压缩,把(WDYC)E2057写入传送到发送缓冲器E2028。
E2019是编码器信号处理部分,除去接受编码器信号(ENC),根据由CPU E1001决定的模式,输出头驱动定时信号E2049之外,还把与从编码器信号E1020得到的滑架M4001的位置和速度有关的信息存放到寄存器中,提供给CPU E1001。CPU E1001根据该信息,决定CR电机E0001的控制中的各种参数。此外,E2020是CR电机控制部分,借助于通过CPUI/F E2001的CPU E1001的控制,输出CR电机控制信号E1036。
E2022是传感器信号处理部分,除去接受从PG传感器E0010、PE传感器E0007、ASF传感器E0009、和GAP传感器E0008等输出的各个检测信号E1033、E1025、E1026、E1027,根据由CPU E1001的控制决定的模式,把这些传感器信号传达给CPU E1001之外,还对LF/PG电机控制用DMA控制器E2021输出传感器检测信号E2052。
LF/PG电机控制用DMA控制器E2021,除去借助于通过CPUI/FE2001的CPU E1011的控制,从DRAM E2005上边的电机控制缓冲器E2023中读出脉冲电机驱动表(RDPM)E2051,输出脉冲电机控制信号E1033之外,在有些动作模式下,还把上述传感器检测信号作为控制的触发信号输出脉冲电机控制信号E1033。
此外,E2030是LED控制部分,借助于通过CPUI/F E2001的CPU E1001的控制,输出LED驱动信号E1038。此外,E2029是端口控制部分,借助于通过CPUI/F E2001的CPU E1011的控制,输出头电源ON信号E1022、电机电源ON信号E1023和电源控制信号E1024。
[打印机的动作]
其次,根据图10的流程图说明以上那样地构成的本实施形态的喷墨打印机的动作。
当把装置本体1000连接到AC电源上时,首先,在步骤S1中,进行第1初始化处理。在该初始化处理中,进行本装置的ROM和RAM的检查等的电路系统的检查,确认本装置在电学方面是否可以正常地动作。
其次,在步骤S2中,进行设置在装置本体M1000的上壳M1002上的电源键E0018是否变成为ON的判断,在电源键E0018已被按下的情况下,就转移到其次的步骤S3,在这里进行第2初始化处理。
在该第2初始化处理中,进行本装置的各种驱动机构和记录头的检查。就是说,在进行各种模式的初始化或头信息的读入时,确认装置是否可以正常地动作。
其次,在步骤S4中进行事件等待。就是说,对于本装置,监视来自外部I/F的指令事件,归因于使用者操作产生的面板键事件和内部的控制事件,当这些事件发生后,就执行与该事件对应的处理。
例如,在步骤S4中,在接收到来自外部I/F的印刷指令事件的情况下,就向步骤S5转移,在同一步骤中,在发生了因使用者的操作而产生的电源键事件的情况下,就转移到步骤S10,在同一步骤中,在发生了其它的事件的情况下,就向步骤S11转移。
在这里,在步骤S5中,解析来自外部I/F的印刷指令,判断指定的纸别、纸尺寸、印刷品质和给纸方法等,并把表示该判断结果的数据存储到本装置内的RAM E2005内,向步骤S6前进。
接着,在步骤S6中,借助于在步骤S5中指定的给纸方法开始给纸,把纸送到记录开始位置,向步骤S7前进。
在步骤S7中,进行记录动作。在该记录动作中,先把从外部I/F送出来的记录数据暂时存放到记录缓冲器中,接着驱动CR电机E0001开始盒M4001向主扫描方向的移动,同时向记录头H1001供给已存放在打印缓冲器E2014内的记录数据进行1行的记录,当1行的量的记录数据的记录动作结束后,驱动LF电机E0002,使LF辊子M3001旋转向副扫描方向送纸。然后,反复执行上述动作,当来自外部I/F的1页的量的记录数据的记录结束后,向步骤S8前进。
另外,用通过外部I/F的主装置的打印机驱动器,进行要在图12以后说明的伴随有本发明的实施形态的被记录材料的端部记录中使用的吐出口的限制的记录数据处理或由掩模处理形成的记录数据的产生,此外,伴随有上述吐出口限制的被记录材料的搬运控制,可以用步骤S7的记录控制进行。
在步骤S8中,驱动LF电机E0002,驱动排纸辊子M2003反复送纸一直到被判断为纸已完全从本装置送出来为止,在结束的那一时刻,将变成为纸已被完全地排纸到排纸托盘M1004a上边的状态。
在步骤S9中,判断要记录的所有页的记录动作是否已结束,在仍剩有要记录的页的情况下,就返回到步骤S5,以下,反复进行上边所说的从步骤S5到步骤S9的动作,在结束了应进行记录的所有页的记录动作的时刻,结束记录动作,然后,向步骤S4转移,等待其次的事件。
另一方面,在步骤S10中进行打印机结束处理,停止本装置的动作。即,在为了切断各种电机和头等的电源而转移到可以切断电源的状态之后,切断电源,向步骤S4前进,等待其次的事件。
此外,在步骤S11中,进行上述之外的其它的事件处理。例如,进行与来自本装置的各种面板键或外部I/F的返回指令或内部性地发生的返回事件等对应的处理。例外,在处理结束后,向步骤S4前进,等待其次的事件。
另外,可以有效地利用本发明的一个形态,是利用电热变换体所产生的热能形成使液体产生膜沸腾的气泡的形态。
<实施形态1>
以下,参看图1到图10,说明如以上那样说明的本实施形态的喷墨打印机的无边缘记录(无空白记录)的第1实施形态。
图11的侧视图示出了本实施形态的打印机中的被记录材料搬运路径之内可以进行记录头扫描的一部分区域。该图示出了在被记录材料P的后端进行无边缘记录的状态。另外,由以下的说明可知,本实施形态的无边缘记录可以应用而与是否为被记录材料的后端或前端无关。从这一点可知,在以下的说明中,只要没有特别说明,‘端部’指的就是被记录材料的前端或后端的记录区域中的任何一者。
如图11所示,在压纸卷筒凸缘M3003上设置切口M3004。该切口M3004在记录头H1001的扫描方向(垂直于图的方向)上延伸,而且,在该切口内部设置墨水吸收体。借助于此,在借助于记录头H1001的扫描对被记录材料P的端部附近的端部区域进行记录时,因从被记录材料中露出来而吐出来的墨水的大部分,都可以被切口内部设置的墨水吸收体吸收。
在搬运路径中,在压纸卷筒凸缘M3003的上流一侧,设置目的为使之产生推压搬运辊子M3001和把被记录材料推压到该辊子上的搬运力的夹送辊子M3002。此外,在下流一侧,则与排纸辊子M2003同样地设置目的为使之产生搬运力的齿轮M2004。在用把要用记录头进行记录的记录区域夹在中间地设置的这一对辊子双方保持被记录材料P时,就可以确保其搬运精度在恒定精度以上。在本说明书中,把在被记录材料中可以确保规定的该恒定以上的搬运精度的区域叫做‘通常区域’。与此相对,在该被记录材料P仅仅用搬运辊子M3001进行保持,未用排纸辊子M2003进行保持的状态,就是说在对被记录材料的顶端部分进行记录时,或反过来,如同图所示,在对仅仅用排纸辊子M2003进行保持的后端部分进行记录时,搬运精度就会降低。在本说明书中,把该区域叫做‘低精度区域’。此外,对于被记录材料P的端部的记录来说,存在着与上述低精度区域同样搬运精度低,且为了进行无边缘记录有可能使被记录材料P露出来后吐出墨水的区域。在本说明书中把该区域叫做‘端部区域’。详细地说,作为该端部区域,包括从记录媒体的端部向外侧露出来的区域(第1部分)和比上述端部还往内侧的被记录材料上边的区域(第2区域)。
以上的区域(通常区域、低精度区域、端部区域),具体地说,借助于所谓的出头处理或驱动以被记录材料的顶端检测为基准的搬运辊子M3001的搬运电机的旋转量,对于记录头H1001的每一个区域的边界位置或区域宽度进行管理。特别是端部区域在被记录材料的端部处于对记录头H1001的规定位置上时,被规定为把在该端部位置上搬运误差和被记录材料的尺寸误差的误差量加到搬运方向上流一侧和下流一侧上的尺寸的区域。另外,分别加到上流一侧和下流一侧的误差量不必相等,例如,有的情况下理所当然地会相应于在该打印机中可以产生的搬运误差或要使用的被记录材料的尺寸误差而不同。
至于无边缘记录,在要被搬运的被记录材料P的宽度方向,就是说在记录头的扫描方向上,也需要使被记录材料露出来后吐出墨水。为此,在图11中虽然未画出来,但是在压纸卷筒中,在要被搬运的被记录材料P的宽度方向的与端部对应的位置上也要设置墨水吸收体。此外,在本实施形态中,对于记录数据,要额外地制作在该宽度方向上露出来后进行记录的量的记录数据。另外,也可以作成为使得可以从被记录材料中露出来后进行记录那样地,仅仅扩大数据。另一方面,对于搬运方向的无边缘记录来说,与上边所说的端部区域对应的记录数据如下所述。
图12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形态1的记录方法的说明图,特别是对于对上边所说的通常区域③、低精度区域②、和端部区域①的各个区域进行记录的每一种情况来说,都示出了记录头H1001的吐出口的使用范围(用白色以外的斜线等表示的部分)。
如该图所示,在本实施形态中,对于各个区域中的同一象素列,使记录头扫描2次以便用2次记录头的扫描,完成对同一象素列的记录的所谓2通道的多通道记录。因此,在这里,要作成为使得要用不同的吐出口记录同一象素列,且在扫描与扫描之间向搬运方向搬运被记录材料,对于上述同一象素列用不同的吐出口进行应对。
另外,在图中,虽然说明的是每进行一次扫描都要变化记录头的位置,但是,为了简化图示等的目的,实际上记录头H1001的搬运方向上的位置是固定的,被记录材料P则向被记录材料搬运方向(与记录头的扫描方向垂直的方向)移动一个用图的斜线等表示的吐出口的使用范围量。
由图12可知,在本实施形态中,在每一个区域中,都要使被记录材料的搬运量和在记录头的一次扫描中使用的吐出口个数(使用吐出口范围)不同。具体地说,相对于在进行通常区域③的记录时,把在一次扫描中使用的吐出口个数当作全部吐出口个数,在进行端部区域①的记录时,把在一次扫描中使用的吐出口个数定为全部吐出口个数的1/4。即,与对通常区域③进行记录的情况下比较,对端部区域①进行记录的情况下,在一次扫描中使用的吐出口个数减少了。此外,如果着眼于在扫描与扫描间执行的被记录材料的一次搬运量来考虑,则通常区域③中的搬运量变成为相当于吐出口列的整个范围的1/2宽度的量,相对于此,在端部区域①中的搬运量变成为相对于吐出口列的整个范围的1/8的宽度。即,端部区域①中的搬运量,变成为通常区域③中的搬运量的1/4,与该使用吐出数的减少相对应,搬运量也减少了。
如上所述,在端部区域中采用减少在一次扫描中使用的吐出口个数的办法,减少在一次扫描中因被记录材料向一侧露出来而吐出的墨水量本身,与此同时,还可以减少进行飞散或浮游而未被捕捉到切口内的墨水吸收体内的墨水雾的量。这对于例如打印机的压纸卷筒等的各个要素的尺寸、位置关系等是特别有效的,因为在飞散开来的墨水或浮游着的墨水雾是那种用比较短的时间附着在这些要素上的墨水或墨水雾的情况下,由于可以减少飞散量本身,因而是特别有效的。
然而,墨水雾并不是仅仅在端部区域上发生,在通常区域上也会发生。因此,人们推测:如果重视墨水雾的减少,则在进行通常区域的记录时,理想的构成是也要使用与在端部区域的记录时使用的吐出口个数同等的吐出口个数。但是,在本实施形态中,却不采用这样的构成,而采用与在通常区域的记录时使用的吐出口个数比较,减少在端部区域中使用的吐出口个数的构成。其理由如下。
如上所述,在恰好使用与在端部区域的记录中使用的吐出口个数同等的少的吐出口个数进行通常区域的记录的形态的情况下,从减少墨水雾的观点来看,也许确实很好。然而,在该形态下,由于在通常区域中使用吐出口个数也少,故记录速度会令人遗憾地变慢。记录速度在打印机中是一个重要因素,故不想使之极力降低。另一方面,从记录速度的观点来看,理想的是与通常区域和端部区域中的任何一方都无关地尽可能多地使用吐出口进行记录,但是,在该情况下,却会招致墨水雾的增加。由以上可知,若重视墨水雾的减少而使用少的使用吐出口个数进行记录,则记录速度会减少一个与该减少量相应的量,另一方面,如果重视记录速度而用多的使用吐出口个数进行记录,则会与该增多的量相对应地增加墨水雾,所以这些墨水雾的减少和记录速度的提高处于一种相互妥协折中的关系,因此,人们认为要同时满足墨水雾的减少和记录速度的提高这两个相反的事项是困难的。
但是,本发明人等,着眼于同时解决充分地减少墨水雾而不使记录速度极力降低这一相反的课题,使高画质化和高速化并存是必要的这一点,为了同时解决上述相反的课题而进行了锐意研究。其结果是发现:首先,如上所述,由于在进行端部区域记录时发生的墨水雾量是多量的,故产生了采用降低墨水雾的对策的必要性,相对于此,由于在进行通常区域的记录时发生的墨水雾量是少量的,故也可以不采用任何降低墨水雾的对策。这样一来,在不需要采用降低墨水雾的对策的通常区域中,就作成为不极力减少在记录中使用的吐出口个数以便不会极力降低记录速度,另一方面,在需要采用降低墨水雾对策的端部区域中,则减少在记录中使用的吐出口个数以便充分地减少墨水雾。倘采用这样的本实施形态的构成,由于可以充分地抑制成为问题的端部区域的墨水雾,故可以抑制在含有端部区域和通常区域的记录区域全体区域中的墨水雾。此外,在端部区域中,由于吐出口限制,故尽管记录速度会某种程度地变慢,但是,由于在通常区域中不存在吐出口限制,故记录速度不会下降,作为全体记录速度也可以不太降低。即,若用本实施形态,则可以同时解决充分地降低地墨水雾而不会极力降低记录速度这一相反的课题。
另外,在图12中,不仅端部区域①,在低精度区域②中,与通常区域③比较,所使用的吐出口个数也减少了(整个吐出口个数的1/2),其目的是采用减少搬运量的办法,来减少搬运误差的大小本身。借助于此,就可以减少在该低精度区域中形成的墨水点的位置偏差。
此外,在上述的情况下,虽然在低精度区域②和端部区域①中使用吐出口个数和搬运量不同,但是,它们也可以是相同的。就是说,在本实施形态中,在端部区域①的1次扫描中的使用吐出口个数和搬运量,只要比通常区域⑨中的使用吐出口个数和搬运量少即可,与低精度区域②中的使用吐出口个数和搬运量可以与端部区域①中的对应的量相同。
此外,图示的例子是与在被记录材料的顶端的无边缘记录方法有关的例子,例如在图中,如果把搬运方向定为相反,把被记录材料的顶端定为后端,则即便是在后端也可以同样地实施,这是可以容易地理解的。
倘采用以上所说明的本实施形态,由于与比较难于发生墨水雾的通常区域比较,在墨水雾比较易于发生的端部区域中,也形成了限制使用吐出口个数(使用吐出口范围)的这样的构成,故可以充分地减少墨水雾而不会极力降低记录速度。
(实施形态1的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形态1的情况下,与在通常区域中在一次扫描中吐出的墨水量比较,为了减少在端部区域中的一次扫描中吐出的墨水量,与通常区域比较,减少了在端部区域中的一次扫描中的使用吐出口个数。因此,在这时,要实施的是对各个区域中的同一象素列,使记录头扫描2次,用2次记录头的扫描,完成对同一象素列的记录的、所谓2通道的多通道记录。即,无论是在端部区域中还是在通常区域中都变成为相同的2通道记录。
然而,也可以采用与在通常区域中的通道个数比,增多在端部区域中的通道个数的办法来实现。于是,在本实施形态中,在通常区域中,与在一次扫描中吐出的墨水量比较,为了减少在端部区域中在一次扫描中吐出的墨水量,作成为这样的构成:i)在端部区域中的每一次扫描的使用吐出口个数都要比通常区域减少,同时,ii)在端部区域中的同一象素列的完成所需要的通道个数与通常区域比要使之增加。
在这里,对本变形例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首先,对于上述i)的使用吐出口个数(使用吐出口范围)的限制来说,可以与上述实施形态1同样,把在端部区域中的使用吐出口个数限制为通常区域的使用吐出口个数的1/4。其次,对于上述ii)来说,作成为使得用2个通道完成通常区域内的同一象素列,使得用4个通道完成端部区域内的同一象素列。这可以采用把在端部区域①中的搬运量作成为通常区域③中的搬运量的1/8的办法实现。另外,在该形态的情况下,既可以把低精度区域②中的通道个数定为与通常区域③同样的2个通道,也可以定为与端部区域①同样的4个通道。
此外,还可以构成为使得随着变成为通常区域③、低精度区域②、端部区域①,通道个数增多。例如,也可以构成为使得在通常区域②中变成为2个通道,在低精度区域②中变成为4个通道,在端部区域①中则变成为8个通道。
倘采用以上所说明的变形例的构成,由于除去在端部区域中使用吐出口个数减少之外通道个数已增多,故可以使在端部区域中的一次扫描中的吐出墨水量进一步减少,借助于此,就可以效率更好地抑制在端部区域中的墨水雾的发生。
<实施形态2>
本实施形态,是与其它的区域比较,减少在端部区域进行记录的扫描次数以缩短端部区域的记录所需要的时间的实施形态。借助于此,在与扫描次数更多的情况进行比较的情况下,尽管作为整体吐出的量是相同的,但是,在端部区域的记录中,在使被记录材料露出来后吐出的墨水所形成的墨水雾等,作为全体进行浮游的时间得以缩短,此外,在这样的墨水雾进行浮游的空间内可以缩短被记录材料的停留时间。
图13,是说明本实施形态的记录方法的说明图。如图所示,通常区域③和低精度区域②用4次扫描完成记录,相对于此,在端部区域①中,则用2次扫描完成该区域的记录。在同图所示的例子中,在端部区域进行记录所需要的时间是相当于4次扫描的时间,变成为在其它的区域的同一大小的区域进行记录所需要的时间的一半。该结果表明,浮游着的墨水雾等,由于例如记录头的扫描所产生的气流的影响而进一步扩散的机会或墨水雾等附着于被记录材料上的机会将与此相应地减少。特别是由于被记录材料会因摩擦等带电,另一方面,墨水雾等也会带有少量的电荷,所以被静电吸引而附着的情况很多,但是,如上所述,由于可以采用减少端部区域的扫描次数的办法,缩短被记录材料在墨水雾浮游着的空间内的停留时间,故可以减少墨水雾向被记录材料的附着。
图14A到14D示出了在端部区域的规定宽度上进行记录的情况下,多通道记录的通道个数与全体的扫描次数(时间)之间的关系。如同图所示,可以理解多通道记录的通道个数越增加,端部区域的记录所需要的时间也将增加。
另外,在本实施形态中,也和实施形态1同样,在低精度区域②中,为了减小点偏差要进行减小要使用的吐出口的范围的控制。
<实施形态3>
本实施形态,是对于端部区域的多通道记录,采用使用与在通常区域或低精度区域中使用的掩模不同的掩模的办法,来减少浮游着的墨水雾的量的实施形态。
图15是说明本实施形态的记录方法的说明图。如同图所示,各个区域(通常区域、低精度区域、端部区域)都进行4通道的多通道记录。但是,在端部区域①的区域中,要使目的为产生要使用的吐出范围的记录数据的掩模处理,与低精度区域②或通常区域③的处理不同。另外,图16是用来把记录数据分配给2次扫描的挖空掩模,其构成为:使得可以100%补全上记录区域,使得在第1个通道中使用的掩模(图16A)和在第2个通道中使用的掩模(图16B)互相补全。此外,图17也是用来把记录数据分配给2次扫描的挖空掩模。在这里,仅仅示出了在第1个通道中使用的掩模,在第2通道中使用的掩模虽然被省略了,但是,在第2通道中使用的掩模,理所当然地变成为与在第1个通道中使用的掩模互相补全关系。
具体地说,在低精度区域②或通常区域③中,如图16A和图16B所示,基本上,使得用与一个墨水点对应的一个象素(在图中,与1点的量×1点的量的最小的正方形对应的区域)的单位分散给2次扫描进行记录那样地使用掩模(同图为了简化图示起见,示出了2通道记录时的掩模)。对此,在本实施形态中,如图17所示,在一次的扫描中,用比一个象素还大的例如8个象素单位(与8个象素×8个象素构成的正方形对应的区域的单位)进行记录。此外,要使用可以飞散到2次扫描中去的那样的掩模,倘采用本掩模处理,则采用以8个象素为最小单位进行掩模处理以产生记录数据的办法,以它为基础的墨水吐出,与图16所示的掩模处理的情况比较,可以增加在极其附近进行飞翔的墨水滴的个数,归因于该墨水滴的集团所形成的气流的影响等将产生彼此吸引的作用。结果是可以使飞散着或浮游着的墨水或墨水雾的量减少。
另外,在通常区域或低精度区域中,当出于减少墨水雾的浮游量的目的增大簇大小(掩模的最小单位)时,由于有时候会在记录图象上出现因进行往复扫描而产生的颜色不均匀或粒状感,故要使用一个象素单位或与之接近的最小单位的掩模。
另外,在上述中,虽然用正方形对图17所示的那种用同一通道使墨水可以集中地向规定区域吐出的掩模簇大小(掩模最小单位)进行管理,但是,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用长方形进行管理。就是说,在上述中,虽然把与由8象素×8象素构成的正方形对应的区域作为掩模的最小管理单位,但是,例如也可以把由2象素×4象素构成的长方形对应的区域作为掩模的最小管理单位。
倘采用以上所说明的本实施形态,由于其构成为使得与通常区域比,在墨水雾比较易于发生的端部区域中,使用最小管理单位大小的掩模,用同一通道使墨水集中地吐出到规定区域上,故可以减少在端部区域中的墨水雾。
<实施形态4>
本发明的实施形态4,在端部区域的多通道记录中使用的掩模是这样的掩模:被记录的图象向着端部浓度渐渐地变低,而且,作为全体浓度也将变低。
具体地说,在对于端部区域进行4通道的多通道记录的情况下,对于与该端部区域对应的数据,使用这样的掩模:第一个扫描的掩模的填空系数为1/8,第2个扫描的填空系数为1/6,第3个扫描的填空系数为1/4,第4个扫描的填空系数同样为1/4,作为全体,是填空系数不足100%,(在这里,填空系数为(1/8+1/6+1/4+1/4)×100=约79%),而且,在各个扫描中的填空系数在端部方向上减少。
如上所述,可以采用不完全补全端部区域的多通道记录的办法,减少在端部区域中吐出的墨水量,与在实施形态1中所说明的同样,使得可以减少浮游着的墨水雾等的量。此外,由于使用的是填空系数向着端部逐渐减少的掩模,故还可以减少露出来后吐出的可能性更高的墨水吐出量,同样,还使得减少浮游着的墨水雾等的量成为可能。
另外,作为掩模,即便是在端部区域均等地进行挖空的掩模而不是向着端部填空系数逐渐减少的掩模,只要是作为全体未进行完全地补全的掩模,作为全体也可以得到使吐出墨水量减少的效果。
此外,上述的掩模处理的结果,虽然可以考虑在端部加上泼墨等级,但是,通常,与露出来后进行墨水吐出有关的端部区域的宽度,如上述那样设想一个搬运精度或被记录材料尺寸的误差的最坏的状态进行决定,这样的状态的发生率低,因此,可以说上述那样的等级记录几乎不会发生。此外,端部区域的填空系数,就是说即便是假定墨水注入量已象上述那样地跌落到约79%,从记录图象整体来看,可以说也不那么显眼。
<实施形态5>
本实施形态,基本上与实施形态1同样,是采用减少在端部区域使用的吐出口个数的办法,来减少墨水雾等的量的实施形态。除此之外,还使得在多通道记录中使用的掩模图形与在通常区域或低精度区域的掩模图形相同或类似。
图18示出了记录控制不同的区域,具有被记录材料顶端一侧的端部区域(上端区域①),同样地顶端一侧的低精度区域(低精度上端区域②)、通常区域③、被记录材料后端一侧的低精度区域(低精度下端区域④)和后端一侧的端部区域(下端区域⑤)。
在这些区域中,在通常区域和低精度区域中,使用减少在多通道记录的各个扫描中在进行记录的区域的端部吐出的墨水量,而且,在在该区域进行记录的全部的通道中可以完全地补全的那种掩模,就是说,使用填空系数向着端部逐渐减少的那种掩模。
另一方面,在端部区域中,与实施形态1同样在减少使用吐出口个数的同时,使要使用的掩模的填空系数分布与上述通常区域等相同或者类似。借助于此,在图18所示的①到⑤的各个区域的切换部分前后,就可以防止浓度差等的产生。
<实施形态6>
本实施形态也与上述的实施形态5同样以减少使用吐出口个数为基础,使得与在图18所示的区域①到⑤中所使用的掩模相同或者类似。具体地说,在通常区域或低精度区域中使用实施形态3所示的集中点尺寸(簇尺寸)分布的掩模。
当掩模的簇尺寸变化后,由注入颜色顺序引起的往复不均匀等颜色调配将发生变化,取决于被记录材料的种类,有时候这种变化会显著地表现出来。于是,在本实施形态中,在端部区域的记录中,除去减少使用吐出口个数之外,还要使要使用的掩模的簇尺寸与通常区域或低精度区域相同或类似。借助于此,在各个区域的切换部分等中就可以作成为使得不发生明显的颜色调配或浓度的差异。
<其它的实施形态>
也可以把上边所说的实施形态1和3或实施形态2和3组合起来,用这种办法,也可以减少浮游着的墨水雾等的量或墨水雾等的附着量。
此外,在实施形态1到3的每一个实施形态中,也可以把低精度区域②的记录控制作成为与端部区域①或通常区域③的记录控制共通使用。
<此外的实施形态>
本发明如上所述,既可以应用于由多个设备(例如,主计算机、接口设备、读出机、打印机等)构成的系统,也可以应用于由一个设备(例如复印机、传真机)构成的装置。
此外,在图12到图18中,使得实现上边所说的实施形态的功能那样地,使得各种设备进行动作那样地,向与各种设备相连的装置或系统内的计算机,供给目的为实现上述实施形态的功能的软件的程序代码,使该系统或装置的计算机(CPU或MPU)按照所存放的程序使上述各种设备动作,借助于此实施的处理,也包括在本发明的范畴之内。
此外,在该情况下,结果变成为上述软件的程序代码本身实现上边所说的实施形态的功能,而该程序代码本身以及用来把该程序代码供给计算机的手段,例如存放这样的程序代码的记录媒体,构成本发明。
作为存放这样的程序代码的记录媒体,例如,可以使用软盘(注册商标)、硬盘、光盘、光磁盘、CD-ROM、磁带、非易失性存储卡、ROM等。
此外,归因于实现计算机所供给的程序代码,不仅可以实现上边所说的实施形态的功能,该程序代码还可以与在计算机中正在工作着的OS(操作系统)或者其它的应用软件等一起实现上边所说的实施形态的功能,在该情况下的程序代码,不言而喻也包括在本发明的实施形态中。
再有,下述情况也理所当然地包括在本发明内:所供给的程序代码,在被存放在计算机功能扩展板或已连接到计算机上的功能扩展单元所具备的存储器内之后,根据该程序代码的指示,该功能扩展板或功能扩展单元所具备的CPU等进行实际的处理的一部分或全部,借助于该处理,实现上边所说的实施形态的功能。
由以上的说明可知,倘采用本发明,在为了进行所谓的无边缘记录,在包括被记录材料中的比其搬运方向的端部还往外侧的区域和比上述端部更处于内侧的区域的端部区域上进行记录时,与端部区域以外的区域(例如,通常区域)比较,由于要吐出的墨水量减少,故可以减少在端部区域中因从被记录材料中溢出而吐出的墨水量本身。此外,若采用别的形态,由于比起端部区域以外的区域来,对上述搬运方向的规定的宽度的记录头的扫描次数减少,故可以缩短因被记录材料停留在端部区域内而发生的墨水雾附着于被记录材料上的时间。此外,如果采用另外的实施形态,由于用来产生使在端部区域进行记录的多次的扫描各自的吐出数据的掩模,与在端部区域以外的被记录材料上边进行记录时在每一次扫描中使用的掩模不一样,例如,使得比起该掩模来掩模的最小单位更大,故在端部区域中在使被记录材料露出来后吐出的墨水变成为恒定的块吐出,借助于此,就可以减少飞散着的墨水或浮游着的墨水雾的量。
其结果是在进行无边缘记录时,可以减少由可以在装置内飞散、浮游着的墨水雾等引起的装置的各个要素或被记录材料的被弄脏等等。

Claims (26)

1.一种边反复进行使具有用来吐出墨水的多个吐出口的记录头对被记录材料进行扫描的动作和搬运上述被记录材料的动作,边从上述记录头向着上述被记录材料吐出墨水以进行记录的喷墨记录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对从上述被记录材料的搬运方向的端部向外侧露出来的第1区域和位于上述端部的内侧的被记录材料上边的第2区域这两方进行记录的情况下,与仅仅对上述第2区域进行记录的情况下比较,减少在一次扫描中使用的吐出口个数。
2.一种边反复进行使具有用来吐出墨水的多个吐出口的记录头对被记录材料进行扫描的动作和搬运上述被记录材料的动作,边从上述记录头向着上述被记录材料吐出墨水以进行记录的喷墨记录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对包括位于上述被记录材料搬运方向的端部外侧的区域和位于上述端部内侧的区域的端部区域进行记录的情况下,与对该端部区域以外的被记录材料上边的区域进行记录的情况下比较,减少在一次扫描中使用的吐出口个数。
3.一种边反复进行使具有用来吐出墨水的多个吐出口的记录头对被记录材料进行扫描的动作和搬运上述被记录材料的动作,边从上述记录头向着上述被记录材料吐出墨水以进行记录的喷墨记录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对包括位于上述被记录材料搬运方向的端部外侧的区域和位于上述端部内侧的被记录材料上边的区域的端部区域进行记录的情况下,与对该端部区域以外的被记录材料上边的区域进行记录的情况下比较,减少在一次扫描中使用的吐出墨水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采用减少在上述一次扫描中使用的墨水吐出口个数的办法,减少对上述端部区域吐出的墨水量。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使之完成上述端部区域的规定宽度所需要的上述记录头的扫描次数,比使之完成上述端部区域以外的被记录材料上边的区域内的上述规定宽度所需要的扫描次数多。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使之完成上述端部区域的规定宽度所需要的上述记录头的扫描次数,和使之完成上述端部区域以外的被记录材料上边的区域内的上述规定宽度所需要的扫描次数相同。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上述喷墨记录方法是使上述记录头对被记录材料的同一区域进行多次扫描以进行记录的方法,此外,使用既是用来产生上述多次扫描的每一次扫描的吐出数据的掩模,又是与对端部区域以外的被记录材料上边的区域进行记录的情况下使用的掩模不同的掩模,产生上述端部区域中每一次扫描的吐出数据。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上述喷墨记录方法是使上述记录头对被记录材料的同一区域进行多次扫描以进行记录的方法,此外,使用既是用来产生上述多次扫描的每一次扫描的吐出数据的掩模,又是从上述被记录材料的内部开始越是接近端部填空系数越低的掩模,产生上述端部区域多次扫描中每一次扫描的吐出数据。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上述喷墨记录方法是使上述记录头对被记录材料的同一区域进行多次扫描以进行记录的方法,此外,使用既是用来产生上述多次扫描的每一次扫描的吐出数据的掩模,又是越是接近用该扫描进行记录的区域的搬运方向的端部填空系数越低的掩模,产生上述端部区域多次扫描中每一次扫描的吐出数据。
10.一种边反复进行使具有用来吐出墨水的多个吐出口的记录头对被记录材料进行扫描的动作和搬运上述被记录材料的动作,边对上述被记录材料的同一区域使上述记录头进行多次扫描以进行记录的喷墨记录方法,其特征在于:
采用使用既是用来产生上述多次扫描各自的吐出数据的掩模,又是该多次扫描的掩模的填空系数的合计不足100%的掩模,产生在具有含有上述被记录材料的搬运方向的端部的规定宽度的端部区域的每一次扫描的吐出数据的办法,与上述端部区域以外的被记录材料上边的区域比,减少在上述端部区域中吐出的墨水量。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上述多次扫描的各自的掩模,是从被记录材料的内部开始越是接近上述端部填空系数越低地产生吐出数据的掩模。
12.一种边反复进行使具有用来吐出墨水的多个吐出口的记录头对被记录材料进行扫描的动作和搬运上述被记录材料的动作,边从上述记录头向着上述被记录材料吐出墨水以进行记录的喷墨记录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对包括位于上述被记录材料搬运方向的端部外侧的区域和位于上述端部内侧的被记录材料上边的区域的端部区域进行记录的情况下,与对该端部区域以外的被记录材料上边的区域进行记录的情况下比较,减少记录头对沿着上述搬运方向的规定宽度的扫描次数。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上述喷墨记录方法是使上述记录头对被记录材料的同一区域进行多次扫描以进行记录的方法,此外,使用既是用来产生上述多次扫描的每一次扫描的吐出数据的掩模,又是与对上述端部区域以外的被记录材料上边的区域进行记录的情况下使用的掩模不同的掩模,产生上述端部区域中每一次扫描的吐出数据。
14.一种边反复进行使具有用来吐出墨水的多个吐出口的记录头对被记录材料进行扫描的动作和搬运上述被记录材料的动作,边对上述被记录材料的同一区域使上述记录头进行多次扫描以进行记录的喷墨记录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对包括位于上述被记录材料搬运方向的端部外侧的区域和位于上述端部内侧的被记录材料上边的区域的端部区域进行记录的情况下,使用既是用来产生上述多次扫描各自的吐出数据,又是与对上述端部区域以外的被记录材料上边的区域进行记录的情况下使用的掩模不同的掩模,产生上述端部区域中的每一次扫描的吐出数据。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在上述端部区域中使用的掩模,其最小单位比在上述端部区域以外的记录中使用的掩模的最小单位大。
16.一种边反复进行使具有用来吐出墨水的多个吐出口的记录头对被记录材料进行扫描的动作和搬运上述被记录材料的动作,边从上述记录头向着上述被记录材料吐出墨水以进行记录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对从上述被记录材料的搬运方向的端部向外侧露出来的第1区域和位于上述端部内侧的被记录材料上边的第2区域这两方进行记录的情况下,与仅仅对上述第2区域进行记录的情况下比较,减少在一次扫描中使用的吐出口个数。
17.一种边反复进行使具有用来吐出墨水的多个吐出口的记录头对被记录材料进行扫描的动作和搬运上述被记录材料的动作,边从上述记录头向着上述被记录材料吐出墨水以进行记录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对包括位于上述被记录材料搬运方向的端部外侧的区域和位于上述端部内侧的区域的端部区域进行记录的情况下,与对该端部区域以外的被记录材料上边的区域进行记录的情况下比较,减少在一次扫描中使用的吐出口个数。
18.一种边反复进行使具有用来吐出墨水的多个吐出口的记录头对被记录材料进行扫描的动作和搬运上述被记录材料的动作,边从上述记录头向着上述被记录材料吐出墨水以进行记录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对包括位于上述被记录材料搬运方向的端部外侧的区域和位于上述端部内侧的被记录材料上边的区域的端部区域进行记录的情况下,与对该端部区域以外的被记录材料上边的区域进行记录的情况下比较,减少在一次扫描中使用的吐出墨水量。
19.一种边反复进行使具有用来吐出墨水的多个吐出口的记录头对被记录材料进行扫描的动作和搬运上述被记录材料的动作,边对上述被记录材料的同一区域使上述记录头进行多次扫描以进行记录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采用使用既是用来产生上述多次扫描各自的吐出数据的掩模,又是该多次扫描的掩模的填空系数的合计不足100%的掩模,产生在具有含有上述被记录材料的搬运方向的端部的规定宽度的端部区域的每一次扫描的吐出数据的办法,与上述端部区域以外的被记录材料上边的区域比,减少在上述端部区域中吐出的墨水量。
20.一种边反复进行使具有用来吐出墨水的多个吐出口的记录头对被记录材料进行扫描的动作和搬运上述被记录材料的动作,边从上述记录头向着上述被记录材料吐出墨水以进行记录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对包括位于上述被记录材料搬运方向的端部外侧的区域和位于上述端部内侧的被记录材料上边的区域的端部区域进行记录的情况下,与对该端部区域以外的被记录材料上边的区域进行记录的情况下比较,减少记录头对沿着上述搬运方向的规定宽度的扫描次数。
21.一种边反复进行使具有用来吐出墨水的多个吐出口的记录头对被记录材料进行扫描的动作和搬运上述被记录材料的动作,边对上述被记录材料的同一区域使上述记录头进行多次扫描以进行记录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对包括位于上述被记录材料搬运方向的端部外侧的区域和位于上述端部内侧的被记录材料上边的区域的端部区域进行记录的情况下,使用既是用来产生上述多次扫描各自的吐出数据的掩模,又是与对上述端部区域以外的被记录材料上边的区域进行记录的情况下使用的掩模不同的掩模,产生上述端部区域中每一次扫描的吐出数据。
22.一种用来对边反复进行使具有用来吐出墨水的多个吐出口的记录头对被记录材料进行扫描的动作和搬运上述被记录材料的动作,边从上述记录头向着上述被记录材料吐出墨水以进行记录的喷墨记录装置进行控制的程序,其特征在于:
使计算机执行如下处理:在对从上述被记录材料的搬运方向的端部向外侧露出来的第1区域和位于上述端部内侧的被记录材料上边的第2区域这两方进行记录的情况下,与仅仅对上述第2区域进行记录的情况下比较,减少在一次扫描中使用的吐出口个数。
23.一种用来对边反复进行使具有用来吐出墨水的多个吐出口的记录头对被记录材料进行扫描的动作和搬运上述被记录材料的动作,边从上述记录头向着上述被记录材料吐出墨水以进行记录的喷墨记录装置进行控制的程序,其特征在于:
使计算机执行如下处理:在对包括位于上述被记录材料搬运方向的端部外侧的区域和位于上述端部内侧的区域的端部区域进行记录的情况下,与对该端部区域以外的被记录材料上边的区域进行记录的情况下比较,减少在一次扫描中使用的吐出口个数。
24.一种用来对边反复进行使具有用来吐出墨水的多个吐出口的记录头对被记录材料进行扫描的动作和搬运上述被记录材料的动作,边从上述记录头向着上述被记录材料吐出墨水以进行记录的喷墨记录装置进行控制的程序,其特征在于:
使计算机执行如下处理:在对包括位于上述被记录材料搬运方向的端部外侧的区域和位于上述端部内侧的被记录材料上边的区域的端部区域进行记录的情况下,与对该端部区域以外的被记录材料上边的区域进行记录的情况下比较,减少在一次扫描中使用的吐出墨水量。
25.一种用来对边反复进行使具有用来吐出墨水的多个吐出口的记录头对被记录材料进行扫描的动作和搬运上述被记录材料的动作,边对上述被记录材料的同一区域使上述记录头进行多次扫描以进行记录的喷墨记录装置进行控制的程序,其特征在于:
在对包括位于上述被记录材料搬运方向的端部外侧的区域和位于上述端部内侧的被记录材料上边的区域的端部区域进行记录的情况下,使用既是用来产生上述多次扫描各自的吐出数据的掩模,又是与对上述端部区域以外的被记录材料上边的区域进行记录的情况下使用的掩模不同的掩模,产生上述端部区域中每一次扫描的吐出数据。
26.一种可用计算机读取的存储媒体,存放有权利要求21到24中的任何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程序。
CNB021277974A 2001-08-10 2002-08-09 喷墨记录方法和喷墨记录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19643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45030/2001 2001-08-10
JP2001245030 2001-08-10
JP225314/2002 2002-08-01
JP2002225314A JP4240946B2 (ja) 2001-08-10 2002-08-01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7101437415A Division CN100553987C (zh) 2001-08-10 2002-08-09 喷墨记录方法和喷墨记录装置
CN2005100884234A Division CN1715051B (zh) 2001-08-10 2002-08-09 喷墨记录方法和喷墨记录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15477A true CN1415477A (zh) 2003-05-07
CN1219643C CN1219643C (zh) 2005-09-21

Family

ID=26620450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2127797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19643C (zh) 2001-08-10 2002-08-09 喷墨记录方法和喷墨记录装置
CN200510088423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715051B (zh) 2001-08-10 2002-08-09 喷墨记录方法和喷墨记录装置
CNB200710143741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53987C (zh) 2001-08-10 2002-08-09 喷墨记录方法和喷墨记录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510088423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715051B (zh) 2001-08-10 2002-08-09 喷墨记录方法和喷墨记录装置
CNB200710143741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53987C (zh) 2001-08-10 2002-08-09 喷墨记录方法和喷墨记录装置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3) US6866358B2 (zh)
EP (3) EP1803572B1 (zh)
JP (1) JP4240946B2 (zh)
KR (2) KR100615006B1 (zh)
CN (3) CN1219643C (zh)
AT (3) ATE465883T1 (zh)
DE (2) DE60236697D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408335C (zh) * 2003-05-22 2008-08-0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射装置和液体喷射方法
CN100457838C (zh) * 2003-05-21 2009-02-04 夏普株式会社 喷墨记录用油墨、喷墨记录方法及记录物以及喷墨记录装置
CN101062628B (zh) * 2006-04-28 2011-11-23 佳能株式会社 喷墨记录方法、雾降低条件设定装置及喷墨记录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086701A (ja) * 2000-09-12 2002-03-26 Canon Inc プリンタ、画像データ供給装置およびプリントシステム
JP4240946B2 (ja) * 2001-08-10 2009-03-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04230815A (ja) * 2003-01-31 2004-08-19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4307092B2 (ja) * 2003-01-31 2009-08-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の制御方法
JP4590840B2 (ja) * 2003-08-05 2010-12-0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および液体吐出方法
JP4356404B2 (ja) * 2003-09-10 2009-11-0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印刷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2005280214A (ja) * 2004-03-30 2005-10-13 Seiko Epson Corp 記録装置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US7465009B2 (en) 2004-03-31 2008-12-1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Printing apparatus, printing system, and printing start position alignment method
JP4681985B2 (ja) * 2004-08-30 2011-05-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および記録方法
JP4229036B2 (ja) * 2004-09-29 2009-02-2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記録装置、及び被記録媒体の先端部の位置合わせ方法
JP4802496B2 (ja) * 2004-12-28 2011-10-26 Nkワークス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US7552987B2 (en) 2005-02-28 2009-06-30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and program of the same
JP4534798B2 (ja) * 2005-02-28 2010-09-0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装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4777014B2 (ja) * 2005-08-22 2011-09-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
JP4669355B2 (ja) * 2005-09-09 2011-04-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US7695204B2 (en) * 2005-09-12 2010-04-13 Silverbrook Research Pty Ltd Wide format printer having alternative print zone arrangement
US20070059082A1 (en) * 2005-09-12 2007-03-15 Silverbrook Research Pty Ltd Printhead assembly for a wide format printer
US7455378B2 (en) * 2006-03-16 2008-11-25 Eastman Kodak Company Printer control system and method for changing print mask height
JP5153092B2 (ja) * 2006-06-27 2013-02-27 キヤノンファイ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4921133B2 (ja) * 2006-11-30 2012-04-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JP4916293B2 (ja) * 2006-12-13 2012-04-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
JP4924043B2 (ja) * 2007-01-12 2012-04-25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DE102007032004A1 (de) 2007-07-09 2009-01-15 Manroland Ag Verfahren zum Ansteuern einer Inkjet-Druckeinrichtung
JP2009214534A (ja) * 2008-02-13 2009-09-24 Seiko Epson Corp 印刷装置
JP4539749B2 (ja) * 2008-04-04 2010-09-08 ソニー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印刷方法およ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US8300263B2 (en) * 2008-06-06 2012-10-30 Eastman Kodak Company Forming images with minimum feature sizes
US7845751B2 (en) * 2008-10-15 2010-12-07 Eastman Kodak Company Nonuniform mask circulation for irregular page advance
JP5311980B2 (ja) * 2008-11-20 2013-10-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US8608271B2 (en) * 2009-03-31 2013-12-1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Printing apparatus and printing method
JP5787474B2 (ja) * 2009-10-08 2015-09-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5407844B2 (ja) 2009-12-24 2014-02-0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
JP2012040781A (ja) * 2010-08-19 2012-03-01 Canon Inc 記録装置及びその処理方法
JP5539118B2 (ja) 2010-08-31 2014-07-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5773767B2 (ja) * 2011-06-07 2015-09-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処理方法
JP5850667B2 (ja) * 2011-08-03 2016-02-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
JP5901239B2 (ja) * 2011-11-16 2016-04-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
JP6031794B2 (ja) * 2012-03-30 2016-11-2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6365009B2 (ja) * 2014-06-30 2018-08-0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および印刷方法
JP6642168B2 (ja) * 2016-03-23 2020-02-0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制御装置、液体吐出制御方法、液体吐出制御プログラム
JP6971549B2 (ja) 2016-09-30 2021-11-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および記録方法
US10864759B2 (en) 2016-10-24 2020-12-15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Depositing print agent
WO2018194675A1 (en) 2017-04-21 2018-10-25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Printing within defined zones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750692B2 (ja) * 1988-04-01 1998-05-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記録方法
JP2980429B2 (ja) * 1991-09-02 1999-11-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991572B2 (ja) * 1991-09-11 1999-12-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記録装置
US5555006A (en) * 1993-04-30 1996-09-10 Hewlett-Packard Company Inkjet printing: mask-rotation-only at page extremes; multipass modes for quality and throughput on plastic media
CA2128967C (en) * 1993-09-30 2001-04-03 Yoshiaki Kaburagi Recording apparatus
JP3440804B2 (ja) * 1998-01-23 2003-08-2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および印刷方法並びに記録媒体
US6168259B1 (en) 1998-10-09 2001-01-02 Eastman Kodak Company Printer for forming a full-width image on a receiver exclusive of a transverse side of the receiver, and method of assembling the printer
US6239817B1 (en) 1998-10-20 2001-05-29 Hewlett-Packard Comapny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rinting borderless print image
EP1029688A1 (en) * 1999-02-17 2000-08-23 Hewlett-Packard Company Print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JP3904055B2 (ja) 1999-04-06 2007-04-1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DE60037981T2 (de) * 1999-04-06 2009-02-05 Seiko Epson Corp. Tintenstrahlaufzeichnungsgerät
EP1059168B1 (en) 1999-06-08 2009-07-2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ink jet recording method
DE19947419A1 (de) 1999-10-01 2001-04-05 Eastman Kodak Co Verfahren zur Steuerung von Druckdüsen eines full-time Druckkopfes in einem Tintenstrahldrucker zum Drucken digitaler fotografischer Bilder
US6137515A (en) * 1999-10-04 2000-10-24 Hewlett-Packard Company Full bleed ink-jet photographic quality printing
JP2001253064A (ja) * 2000-03-08 2001-09-18 Seiko Epson Corp 印刷媒体の端部において使用ノズル数を変更する印刷
JP4931165B2 (ja) * 2000-08-31 2012-05-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記録装置および画像処理装置
JP2002086701A (ja) 2000-09-12 2002-03-26 Canon Inc プリンタ、画像データ供給装置およびプリントシステム
US6511144B2 (en) * 2000-09-27 2003-01-28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Printing up to edges of printing paper without platen soiling
US6746101B2 (en) * 2000-09-27 2004-06-08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Printing up to edges of printing paper without platen soiling
JP4622073B2 (ja) 2000-09-27 2011-02-0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ラテンを汚すことなく印刷媒体の端部まで行う印刷
US6930696B2 (en) * 2000-09-27 2005-08-16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Printing up to edges of printing paper without platen soiling
JP4240946B2 (ja) * 2001-08-10 2009-03-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457838C (zh) * 2003-05-21 2009-02-04 夏普株式会社 喷墨记录用油墨、喷墨记录方法及记录物以及喷墨记录装置
CN100408335C (zh) * 2003-05-22 2008-08-0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射装置和液体喷射方法
CN101062628B (zh) * 2006-04-28 2011-11-23 佳能株式会社 喷墨记录方法、雾降低条件设定装置及喷墨记录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00140A (zh) 2008-06-18
CN100553987C (zh) 2009-10-28
US7588306B2 (en) 2009-09-15
US20030035021A1 (en) 2003-02-20
US20080158275A1 (en) 2008-07-03
ATE528142T1 (de) 2011-10-15
EP1798047B1 (en) 2010-04-28
CN1219643C (zh) 2005-09-21
DE60236222D1 (de) 2010-06-10
KR100615006B1 (ko) 2006-08-25
CN1715051B (zh) 2010-12-08
KR20030014183A (ko) 2003-02-15
EP1798047A1 (en) 2007-06-20
KR20060085606A (ko) 2006-07-27
US20050041050A1 (en) 2005-02-24
ATE465883T1 (de) 2010-05-15
ATE470573T1 (de) 2010-06-15
JP4240946B2 (ja) 2009-03-18
JP2003127341A (ja) 2003-05-08
EP1803572B1 (en) 2010-06-09
DE60236697D1 (de) 2010-07-22
EP1803572A1 (en) 2007-07-04
EP1285767A1 (en) 2003-02-26
US6866358B2 (en) 2005-03-15
US7399044B2 (en) 2008-07-15
CN1715051A (zh) 2006-01-04
EP1285767B1 (en) 2011-10-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19643C (zh) 喷墨记录方法和喷墨记录装置
CN1131783C (zh) 打印头以及使用其的打印装置
CN1230306C (zh) 喷墨记录装置
CN100344455C (zh) 记录头的元件基体、记录头及其控制方法、记录头墨盒、以及记录装置
CN1314539C (zh) 宽格式纸宽喷墨打印机
CN1263608C (zh) 记录装置和测试图案记录方法
CN1739973A (zh) 记录装置和记录装置的输送量校正方法
CN1960877A (zh) 头基板、记录头、头盒及记录装置
CN1975764A (zh) 记录数据生成方法、记录装置及掩模制造方法
CN1625481A (zh) 大容量纸宽打印
CN1625472A (zh) 宽格式纸宽打印机的打印组件
CN1320521A (zh) 打印头、打印头驱动方法和数据输出设备
CN1388001A (zh) 喷墨记录方法,喷墨记录设备,由计算机可读的程序码存储的程序和存储介质
CN1628983A (zh) 喷墨记录装置和喷墨记录方法
CN1590098A (zh) 记录装置、记录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
CN1590096A (zh) 记录装置、记录位置调整值的设定方法及记录方法
CN1590097A (zh) 记录装置和记录方法
CN1221391C (zh) 喷墨记录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268494C (zh) 记录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496837A (zh) 喷墨记录方法及喷墨记录装置、程序
CN1236917A (zh) 信息处理设备和方法、打印驱动程序形成方法及存储介质
CN1247382C (zh) 记录装置以及记录方法
JP2007320250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およびそのプラテン部回復動作制御方法
CN1626346A (zh) 记录装置、记录装置的数据处理方法和记录系统
CN1717327A (zh) 液体喷射设备、液体喷射方法以及液体喷射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50921

Termination date: 20200809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