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40554C - 激光热转移记录法 - Google Patents

激光热转移记录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240554C
CN1240554C CN02802323.4A CN02802323A CN1240554C CN 1240554 C CN1240554 C CN 1240554C CN 02802323 A CN02802323 A CN 02802323A CN 1240554 C CN1240554 C CN 1240554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hermal transfer
image receiving
layer
image
transfer fil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0280232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464845A (zh
Inventor
下村彰宏
佐佐木义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fil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115913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2347346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116965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2362043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film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film Corp
Publication of CN14648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46484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40554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40554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5/00Duplicating or marking methods; Sheet materials for use therein
    • B41M5/26Thermography ; Marking by high energetic means, e.g. laser otherwise than by burning, and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used
    • B41M5/40Thermography ; Marking by high energetic means, e.g. laser otherwise than by burning, and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used characterised by the base backcoat, intermediate, or covering layers, e.g. for thermal transfer dye-donor or dye-receiver sheets; Heat, radiation filtering or absorbing means or layers; combined with other image registration layers or compositions; Special originals for reproduction by thermography
    • B41M5/42Intermediate, backcoat, or covering lay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3/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ort lengths, e.g. sheets
    • B41J13/0009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ort lengths, e.g. sheets control of the transport of the copy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3/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ort lengths, e.g. sheets
    • B41J13/0009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ort lengths, e.g. sheets control of the transport of the copy material
    • B41J13/0018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ort lengths, e.g. sheets control of the transport of the copy material in the sheet input section of automatic paper handling syste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3/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ort lengths, e.g. sheets
    • B41J13/0081Sheet-storing packages, e.g. for protecting the sheets against ambient influences, e.g. light, humidity, changes in temperat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31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heat to a heat sensitive printing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 B41J2/32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heat to a heat sensitive printing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using thermal heads
    • B41J2/32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heat to a heat sensitive printing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using thermal heads by selective transfer of ink from ink carrier, e.g. from ink ribbon or shee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43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radiation to a printing material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 B41J2/47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radiation to a printing material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for heating selectively by radiation or ultrasonic waves
    • B41J2/4753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radiation to a printing material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for heating selectively by radiation or ultrasonic waves using thermosensitive substrates, e.g. pap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5/00Duplicating or marking methods; Sheet materials for use therein
    • B41M5/26Thermography ; Marking by high energetic means, e.g. laser otherwise than by burning, and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used
    • B41M5/382Contact thermal transfer or sublimation processes
    • B41M5/38207Contact thermal transfer or sublima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aspec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B41M5/385 - B41M5/395
    • B41M5/38221Apparatus featur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Toxicology (AREA)
  • Thermal Transfer Or Thermal Recording In General (AREA)
  • Electronic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激光热转移记录方法,包括从记录介质盒中传送出图像接收片和多重热转移片,将图像接收片的图像接收层叠在热转移片成像层上,并把它们置于记录介质支持元件上,然后用适用于图像数据的激光束照射热转移片,将成像层上激光照射区转移到图像接收片的图像接收层上,从而记录图像,该方法的特征在于图像接收片和热转移片是按送入记录介质支持元件的次序层压的,并包含在记录介质盒中,而图像接收片和/或上述热转移片的背层表面的静摩擦系数小于等于0.7。根据这种激光热转移记录方法,每个片都可以以稳定的状态传送进料,而不引起堵塞或错位,从而避免了任何由于粘附外来物或手工操作失误引起的放错彩色记录次序而造成的图像缺陷。

Description

激光热转移记录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激光热(加热)转移记录方法,该方法使用激光束形成高分辨率的全色图像。更具体而言,本发明涉及一种激光热转移记录方法,该方法可用于在印刷领域中通过衍生自数字图像信号的激光记录来制成彩色打样(DDCP:直接数字彩色打样)或者遮幅图像。
背景技术
在印刷技术领域,印刷版是和一套色分离膜一起烘焙的,该色分离膜由使用软膜的原始彩色拷贝组成的。在主印刷(即,实际印刷程序)之前从色分离膜制成彩色打样已经成为了惯例,其目的是在彩色分离步骤检查错误,并检验色校正的必要性等。希望这种彩色打样具有高分辨力,以使中等反差图像有高的重现性,高处理稳定性等。为了获得与实际印刷物精密相似的彩色打样,优选在打样中采用与实际印刷物中所用材料相同的材料(例如,用印刷纸作为基础材料,用颜料作为染色剂)。为了制成彩色打样,还非常希望使用不借助于任何显影剂的干粉法。
在制造彩色打样的干法中,已经开发出了一种记录体系,其中彩色打样是用最近在印刷前步骤(印刷前工业中)普及的电子系统从数字信号直接制成的。这些电子系统是针对,特别是,制造高质量图像的彩色打样的。一般而言,每英寸150行或更高的点像可以用这种方法复制。为了从数字信号中记录下高图像质量的打样,用激光束制成记录头,该激光束可以根据数字信号进行适当地调整,通过该激光束可以精细地停止记录束。因此,需要开发一种对激光束高度灵敏、显示出高分辨力的记录材料,以重现高精密点。
作为可在采用激光束的转移成像方法中使用的记录材料,已知的有热熔转移片,该片中在底版上依次有光热转化层,该层吸收激光束并产生热量,和成像层,颜料在该层中分散到其它诸如热熔蜡和粘合剂之类的组分中(JPA 5-58045)。在使用这些记录材料的成像方法中,成像层被相应的光热转化层的激光照射区产生的热量部分熔化,从而转移到转移片上的图像接收片上。因此在图像接收片上形成转移的图像。
JPA 6-219052公开了一种热转移片,该片中在其底版上依次有含光热转化物质的光热转化层、非常薄的热可移动层(0.03-0.3μm)、以及含染色剂的成像层。在这个热转移片中,被上述热可移动层所隔开的成像层和光热转化层之间的粘合力在激光束照射后被削弱,因而在热转移片所提供的图像接收片上形成非常好的图像。这种所谓的“abbration”现象被应用于采用上述热转移法的成像方法中。更具体而言,热可移动层的激光照射区被部分分解和蒸发。其结果是这些区域的图像接收层和光热转化层之间的粘合力被削弱了,从而这些区域中的图像接收层被转移到层压在它上面的图像接收片上。
这些成像方法具有诸多优点,例如可以把含图像接收层(粘附层)的印刷纸用作图像接收片材料,可以通过将带不同颜色的图像连续转移到图像接收片上很容易地获得多色图像,并且可以很容易地获得高精度的图像。因此,这些方法可用于形成彩色打样(DDCP:直接数字彩色打样)或高精度的遮幅图像。
为了缩短用激光束记录图像的记录时间,近年来采用由多个激光束组成的激光束。在用多束激光束借助于现存热转移片记录图像的情况下,有时会有转移图像密度不足的问题。在高能激光记录中可观察到图像密度特别严重降低的现象。本发明人检验的结果澄清了一点,即这种图像密度的降低是由高能激光照射时出现的不均匀转移造成的。
在上述的记录方法中,使用一个图像接收片R和多个热转移片,例如K(黑)、C(青)、M(品红)和Y(黄)。在记录介质中,将20-100层相同类型的片层压在一起并包装起来已成为惯例。例如,如图10所示,在包装了约25个片的情况下,相同类型的记录介质1被真空包装在诸如合成树脂袋的包装材料3中,例如用聚乙烯制成的树脂袋,并进一步包装在由波纹状纤维板等作成的装饰盒5中,形成包装7。
在插入记录器之前,打开五种类型的包装7,即,图像接收片R和热转移片K、C、M及Y。按照与记录顺序相反的次序把打开的记录介质手工放入记录介质盒中。也就是说,首先从打开的包装7中取出热转移片Y,放入盒中。随后,类似地,将热转移片M、C和K以及图像接收片放入盒中。因此,由图像接收片和热转移片K、C、M和Y组成的多元记录介质是被(从上到下)层压在一起放入盒中的。重复上述过程,可以放置多个记录介质组。
发明内容
因为各个类型的记录介质是分别包装在现存包装中的,必须从每个打开的图像接收片R和热转移片K、C、M和Y包装中取出记录介质并放入盒中。因此,各个记录介质暴露于外界环境中,从而增加了粘附外来物质的可能性。外来物质的粘附带来了不能正常进行印刷的问题,并产生诸如白点和不均匀环纹的缺陷。
而且,必须手工将各个记录介质按与印刷顺序相反的次序放入盒中。因此,经常产生由于放置错误造成弄混彩色记录次序的问题。
此外,必须将图像接收片或热转移片从记录介质盒中取出,并转移到使用诸如橡胶滚筒的挑选系统或吸/吸附系统的记录仪中。这一操作产生了另一个定位错误或堵塞的问题。
在这些情况下,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激光热转移记录方法,采用这种方法可以将图像接收片或热转移记录片以稳定的状态传送、进料,而不引起堵塞或错位,从而避免了任何由手工操作错误引起的粘附外来物或放错彩色记录层次序而造成的图像缺陷。
通过如下方式可以解决上述问题。
1、一种激光热转移记录方法,该方法包括从记录介质盒中送出图像接收片,其接收片底版上有图像接收层和至少含一层光热转化层和一层成像层的多重热转移片,将上述图像接收片的图像接收层叠在上述热转移片的成像层上,并把它们置于记录介质支持元件上,然后用适用于图像数据的激光束照射上述热转移片,将成像层的激光照射区转移到上述图像接收片的图像接收层上,从而记录图像,这种方法的特征在于上述图像接收片和上述热转移片是按送入记录介质支持元件的次序层压在一起的,并包含在上述记录介质盒中,而上述图像接收片和/或上述热转移片背层表面的静摩擦系数小于或等于0.7。
2、根据上述1中的激光热转移记录方法,其特征在于打开包装,该包装中含按送入记录介质支持元件的次序层压并包装在其中的上述图像接收片和上述热转移片,然后立即将这样层压在一起的图像接收片和热转移片放入上述记录介质盒中。
3、根据上述1或2的激光热转移记录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图像接收片的图像接收层表面的静摩擦系数小于或等于0.5。
4、根据上述1-3任一条中的激光热转移记录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图像接收片的图像接收层表面的表面粗糙度Rz为1-5μm。
5、根据上述1-4中任一条的激光热转移记录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图像接收片的背层表面的表面粗糙度Rz小于或等于3μm。
6、根据上述1-5任一条中的激光热转移记录方法,其特征在于在23℃、55%相对湿度下测得的上述图像接收片的图像接收层表面的表面电阻SR小于或等于1014Ω。
7、根据上述1-6任一条中的激光热转移记录方法,其特征在于在23℃、55%相对湿度下测得的上述图像接收片背层表面的表面电阻SR小于或等于1012Ω。
8、根据上述1-7任一条中的激光热转移记录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热转移片的成像层表面的静摩擦系数小于或等于0.5。
9、根据上述1-8任一条中的激光热转移记录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热转移片的成像层表面的表面粗糙度Rz小于或等于3μm。
10、根据上述1-9任一条中的激光热转移记录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热转移片背层表面的表面粗糙度Rz小于或等于7μm。
11、根据上述1-10任一条中的激光热转移记录方法,其特征在于在23℃、55%相对湿度下测得的上述热转移片的成像层表面的表面电阻SR小于或等于1011Ω。
附图说明
图1是适用于本发明记录方法的记录仪整体结构的图解示意图。
图2图示的是适用于本发明记录方法的记录仪的记录头单元结构。
图3是适用于本发明记录方法的记录仪中简单盒式记录介质的截面图。
图4是多元(本例中为3)记录介质组的层压形式的图解图,其中每组记录介质都含按传送给记录转鼓的次序层压在一起的记录介质。
图5所示的是图像接收层(膜R)在上,而成像层(膜K、C、M和Y)在下的情况。
图6所示的是图像接收层在下,而成像层在上的另一种情况。
图7图解了记录介质传送到记录旋转鼓中的方向。
图8所示的是在记录介质上的记录程序。
图9所示的是记录介质包装的结构。
图10是记录介质现有包装的截面图。
图11(11(a)、11(b)和11(c))是通过用激光进行膜热转移的成像机理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这个“计算机印刷版(CTP)”时代,已经不再需要胶片,而要求用缩小打样来代替打样板或类似彩色打样。为了得到顾客的承认,需要建立和印刷材料或类似彩色打样相一致的高度的彩色再现性。为了达到这些要求,已经开发出了一种DDCP系统,其中采用类似于印刷油墨的颜料型染色剂,因而可以将图像转移到纸上,而不造成波纹等。这种DDCP系统旨在建立一种高度近似于印刷品的大尺寸(A2/B2)数字控制彩色打样系统,其中采用类似于印刷油墨的颜料型染色剂,因而可以将图像转移到纸上。还试图在不同的温度/湿度条件下使用多束激光的激光记录情况下,通过:1)使用与颜料染色剂和印刷品相比,不受照射源影响,且具有极好的点锐度和染色膜转移稳定性的片作为热转移片;2)作为图像接收层,使用能够稳定确保接受热转移片的图像接收层的片;3)能够转移到64-157g/m2的范围内,对应于美术(涂料)纸、无光泽纸、超轻涂料纸等的纸上,并复制出精细结构或精确纸张白度(极关键部分);以及4)实现非常稳定的转移可除去性,来形成质量极好的图像和稳定的转移密度。现在,将结合本发明更详细的描述来阐述这样开发出来的整个系统。
本发明对这样一种系统是有效和适用的,该系统可得到由清晰点组成的热转移图像、且优选能够在B2大小(515mm×728mm或更大,B2大小:543mm×764mm),更优选在594mm×841mm或更大的纸张上进行纸转移和记录。
这种热转移图像是分辨率大于或等于2400dpi(优选大于或等于2600dpi)的点象,其分辨率是根据印刷线数近似确定的。各个点具有清晰的形状,几乎没有渗色或缺陷。因此,可以清晰地形成大范围的、从高亮度到阴影的点,这使得在与图像给定器和CTP给定器相同地分辨率上输出大量地点成为可能。从而可以复制高度近似于印刷品的点和层次。
因为有清晰形状的点,这种热转移图像可以正确地复制对应于激光束的点。而且,还具有几乎不受周围温度/湿度影响的记录特征。因此,可以在广泛的环境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在色调和密度两方面都建立起稳定的可重复的复制性。
因为这种热转移图像是使用印刷油墨所用的颜料制成的,且具有高度可重复的复制性,从而有可能建立高精度的CMS(颜色管理系统)。
此外,这种热转移图像的色调可以和日本颜色、SWOP颜色等的色调,即印刷品的色调几乎完全一致。而且,在不同光源,如荧光灯或白炽灯的照射下,该图像显示出与印刷品几乎相同的颜色变化。
由于点形状清晰,这种热转移图像可以用非常小的字符复制细线条。激光束产生的热量被传导到转移界面,而不会在平面方向上扩散。其结果是成像层在加热部分和未加热部分交接处是截然分开的。因此,控制了光热转化层的膜形成和热转移片成像层的物理性质。
在模拟实验中,估计光热转化层的温度瞬时可高达约700℃。因此,薄膜经常经历变形和破裂。变形和破裂带来了实际难题:光热转化层和成像层一起被转移到图像接收片上,或者转移的图像变得不规则。另一方面,为了获得确定的温度,薄膜必须包含高浓度的光热转化物质。从而产生了另一个问题:染色剂的沉淀或其迁移到临近层中。
从这一观点出发,优选选择红外-吸收染色剂和耐热粘合剂,例如聚酰亚胺粘合剂,从而将光热转化层制成厚度小于或等于0.5μm的薄膜。
在光热转化层或成像层本身由于高温而变形的情况下,转移到图像接收层的成像层相应于激光束的低扫描模式表现出不均匀的厚度。结果为图像也变得不规则,且表观转移密度降低了。这种趋势随着成像层厚度的降低变得更加明显。另一方面,在采用厚的成像层的情况下,点的锐度变差,灵敏度也降低了。
为了完成这些相反的要求,优选通过向成像层中加入诸如蜡之类的低熔点物质,来减轻转移中的不均匀性。还可以在减轻转移不均匀性的同时,通过加入无机细颗粒取代粘合剂以适当增加层的厚度,来保持良好的点清晰度和灵敏度,从而保证了成像层在加热部分/未加热部分交界处是截然分开的。
一般而言,诸如蜡的低熔点物容易渗到成像层表面上或者结晶,造成图像质量或热转移片稳定性随时间而变化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优选使用SP(溶度参数)值和成像层聚合物差别很小的低熔点物质。因此可以提高和聚合物的兼容性,以防止低熔物和成像层的分离。还优选将几种不同结构的低熔物混合和共溶在一起以防止结晶。因此,可以获得清晰点形状、几乎没有不均匀性的图像。
一般而言,热转移片的涂层吸收湿气,并造成其物理性质和热性质的改变。因此,对记录环境的湿度有依赖性。
为了减轻这种温度/湿度依赖性,优选用有机溶剂体系作为光热转化层的染色剂/粘合剂体系和成像层的粘合剂体系。而且,优选选择聚乙烯醇缩丁醛作为图像接收层的粘合剂,并引入使聚合物疏水的技术,从而降低吸湿性。聚合物疏水化技术的实例包括用疏水基与羟基反应的方法,如JPA8-238858所报道的,用膜硬化剂等使两个或多个羟基交联的方法。
在激光曝光印刷步骤中,成像层通常被加热到约500℃或更高温度,因而一些常规使用的颜料会被热分解。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在成像层中使用高度耐热的颜料来解决。
当红外吸收染色剂由于印刷步骤产生的热量从光热转化层移动到成像层时,色调被改变。为了预防这种现象,优选在设计光热转化层时结合使用红外吸收染色剂和上述的具有高保持力的粘合剂。
高速印刷中,经常由于缺少能量而形成对应于激光低扫描间隔的间隙。如上所讨论的,可以通过将光热转化层和成像层制成薄膜来提高热量产生/传导的效率。为了填补缝隙并增强对图像接收层的粘附性,还优选向成向层中加入低熔物使成像层在一定程度上被流化。为了提高图像接收层对成像层的粘附性,并使转移图像具有足够的强度,优选采用,例如,类似于成像层那样,用聚乙烯醇缩丁醛作为图像接收层中的粘合剂。
优选图像接收片和热转移片是通过真空吸附维持在记录介质支持元件(优选旋转鼓形式)上的。真空吸附是很重要的,因为图像是通过控制两个片之间的粘附力而形成的,因而图像转移行为对图像接收片的图像接收层表面和热转移片成像层表面之间的间隙非常敏感。在这些材料间的间隙由于诸如灰尘的外来物而扩大的情况下,会产生图像缺陷或图像转移的不均匀性。
为了防止这种图像缺陷或图像转移的不均匀性,优选在热转移片上形成规则的突出物,从而使气流平和并得到均匀的间隙。
一般采用的在热转移片上形成突出物的方法实例包括诸如压纹的后处理和向涂层中加入消光剂。从简化制造工艺和使材料长期稳定的观点出发,优选加入消光剂。消光剂的大小必须大于涂层的厚度。当向成像层中加入消光剂时,产生了一个问题:消光剂存在部分的图像变弱了。所以优选加入颗粒大小近似于光热转化层的消光剂。因此,成像层本身的厚度几乎完全均匀,而在图像接收片上可以获得无缺陷图像。
为了保证上述这种清晰点的复制,还要求精确设计记录仪。此处所用记录仪的结构与常规采用的激光热转移记录仪基本相同。即,这种结构是所谓的加热型外鼓记录系统,其中记录是通过照射热转移片和图像接收片,这些片已经被固定在用于记录的旋转鼓上,用多元高能激光产生的记录热量而进行的。其中,可以引用如下构造作为优选的实施方案。
图像接收片和热转移片是从记录介质盒全自动传送来的。通过真空吸附将图像接收片和热转移片固定在记录用的旋转鼓上。在记录用的旋转鼓上形成大量的真空吸附孔,而鼓的内部用吹风机、真空泵等排空。这样将片吸附在鼓上。因为吸附图像接收片在先而吸附热转移片在后,热转移片的大小大于图像接收片。从热转移片在图像接收片外的单独区域抽去热转移片和图像接收片间的空气——这种空气对记录性能影响最大。
在这个实施方案中,可以叠加和装配多个大面积(B2大小)的片。所以,优选采用这样一种系统,该系统向每一对这样的片之间都喷射空气,使后传送的片都是被举起来的。
图1和2显示的是这种构造的实例。
如图1和2所示,充当记录介质支持元件的记录用旋转鼓23提供了记录仪21的记录单元。如图2所示,记录用的旋转鼓23是中空圆柱体形式的,在框架25上保持可旋转状态。记录仪21中,该记录用旋转鼓23的旋转方向被指定为主扫描方向。用于记录的旋转鼓23连接在发动机轴上,由发动机驱动。
记录单元还提供有发射激光束Lb的记录头27。在热转移片33上激光束Lb照射的位置上,成像层被转移到图像接收片31表面上。记录头27通过一个驱动装置(图中未显示)沿着导轨35在平行于记录用旋转鼓23旋转轴方向上线性位移。这个位移方向被指定为亚扫描方向。所以,通过适当地组合记录用旋转鼓23的旋转运动和记录头27的线性位移,可以曝光覆盖在图像接收片31上的热转移片33的所需部位。因此,所需的图像可以通过绘图激光束Lb在热转移片33上的扫描,以及只在对应于激光束的图像数据的位置上曝光而转移到图像接收片31上。
暗盒支架37位于记录仪21的记录介质安装单元上。含记录介质(即,图像接收片31和热转移片33)的记录介质盒41以可移动的方式直接固定在暗盒支架37上。因为记录介质盒41是装在记录仪21的暗盒支架37上的,记录介质从记录介质盒41中被取出,并传送到记录仪21的旋转鼓23中。
图3是记录介质盒的截面图。记录介质盒41包含记录介质,包括有按照传送到记录用旋转鼓23的次序层压在一起的图像接收片31和热转移片33。例如,在按照图像接收片R、热转移片K、热转移片C、热转移片M和热转移片Y的顺序向记录用旋转鼓23传送时,这些片是按照RKCMY的次序从上到下层压在一起的。从固定在记录仪21上的简单记录介质盒开始,用记录仪21的捡起装置22将记录介质从最上层开始取出,再传送到记录仪21中。尽管该图中层压的记录介质有一定的间隔,实际上记录介质之间是相互接触着层叠在一起的。
因为记录仪21在盒固定单元中有暗盒支架37,记录仪21内部也就不再需要提供容纳单一记录介质盒的空间。因此,可以缩小记录仪21的体积。
优选记录介质盒41的主体41a是用金属制成的。在使用金属主体41a盒的情况下,转运时层叠记录介质位移所产生的静电可以向金属主体41a放电。因而防止了静电吸附,其次在取出记录介质步骤中避免了由于片吸附在一起而产生的同时传送多个片的现象。
当用硬纸片制成盒主体41a时,可以节约材料成本。因为这种主体的制造成本低,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而且,可以使用再生纸,有利于有效利用资源并减轻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尽管记录介质盒41强度低,但可以通过固定在暗盒支架37上而牢固安全地固定在记录仪21上。因此可以使用强度较低的材料,例如硬纸板或塑料制成的记录介质盒41。
如图4所示,多个记录介质组(该例中有3组),每组含按照传送到记录用旋转鼓23的次序层压在一起的记录介质RKCMY,可以在记录介质盒中叠加在一起。这些组的数目为整数。每个组中记录介质的层叠次序(即记录次序)例如RKYMC、RYMCK、RCMYK等。R位于第一层是基本要求。
记录介质盒41中所含的记录介质是按照这样一种方式层叠的,其中图像接收片31的图像接收层位于热转移片33成像层相反的方向上。也就是说,当图像接收层(膜R面)在上时,成像层(膜K、C、M和Y面)在下,而当图像接收层在下时,成像层在上。
当图像接收层在上而成像层在下时,如图7(a)所示,记录介质是沿着旋转鼓23的上边缘传送的。因此,最上层的图像接收片31首先被固定在旋转鼓23上。随后,热转移片33被传送到旋转鼓23中,从而热转移片33的成像层是叠加在图像接收片31的图像接收层上的。
另一方面,当图像接收层在下而成像层在上时,如图7(b)所示,记录介质是沿着旋转鼓23的下边缘传送的。因此,最上层的图像接收片31首先被固定在旋转鼓23上。随后,热转移片33被传送到旋转鼓23中,从而热转移片33的成像层是叠加在图像接收片31的图像接收层上的。
下面参照图8来描述取出记录介质盒中所含图像接收片和四种颜色的热转移片K、C、M、Y,并在图像接收片31上形成所需彩色图像的程序方法。
如图1所示,将记录介质盒41固定在记录仪21上,并驱动捡起装置22。这样,如图8中步骤1所示,将最上层的图像接收片31传送到旋转鼓23中。
接着在步骤2中将热转移片K传送到旋转鼓23中。
随后,在加压下通过加热层叠热转移片33。这个层叠步骤在某些情况下可以省略。
接下来在步骤3中,根据初步提供的图像数据将图像转移并输出到图像接收片31上。将提供的图像数据分成各个颜色的图像。根据这样分离的每种颜色的图像数据进行激光曝光。随后,将热转移片33的成像层转移到图像接收片31上,并在图像接收片31上形成图像。稍后(图11)将解释热转移片成像层由于激光曝光而被转移到图像接收片图像接收层上的详细机理。
在第4步,单独将热转移片(K)33从旋转鼓23中移出。然后确认是否所有热转移片33上的图像都已经被转移走。当需要传送另一种类型的热转移片33时,重复上述步骤2-4的过程。也就是说,对于每个其他热转移片C、M和Y重复步骤2-4(步骤5-13)。从而,热转移片33上四种颜色的图像KCMY被转移到图像接收片31上,并在图像接收片31上生成彩色图像。
接着,将图像接收片31从旋转鼓23中取出。这样将已经转移到图像接收片31上的图像取出,再进一步转移到单独提供的图像转移单元的任意印刷纸上。从而进行打样的彩色印刷。
通过制备其中包装有已经按传送到旋转鼓23的次序层叠在一起的图像接收片和热转移片的包装,可以将记录介质,如盒主体41a中所含的,在打开包装之后立刻安装到记录仪21中。这样做是有利的,因为这样可以省略将记录介质一个接一个手工放置的程序。因而,可以减少记录介质上外来物的吸附,并减轻由于外来物而造成的图像缺陷。这样做还可以防止由于人工操作失误造成的颜色记录次序错误。此外,可以一次性放置多个记录介质,有利于在传送记录介质操作中节约劳动力。
图9显示了这种包装的一个实例。例如,当记录介质是按R(图像接收片)、K(黑色热转移片)、C(青色热转移片)、M(品红色热转移片)和Y(黄色热转移片)的次序传送到记录转鼓15中的,记录介质53则按照从上到下为RKCMY的顺序层叠在一起。
这样层叠的记录介质53是用诸如合成树脂袋(例如由聚乙烯制成的合成树脂袋)之类的包装材料55真空包装的,并进一步包装在用波纹状纤维板等制成的装饰盒57中,形成包装51。尽管图中层压的记录介质53有一定的间隔,实际上记录介质53之间是相互接触着层叠在一起的。记录介质53的层叠次序(即记录次序)例如RKYMC、RYMCK、RCMYK等。R位于第一层是基本要求。
上述记录仪21还有如下作用。
因为图像接收片31位于最上层,上层的图像接收片31首先被传送到旋转鼓23中。即,应当首先被固定在旋转鼓23上的图像接收片31可以总是被第一个传送。因此,可以选择性地将各种颜色的热转移片33叠加在已经固定在旋转鼓23上的图像接收片31上。
当层叠多个记录介质组时,可以将多个记录介质组同时放入记录仪21中。也就是说,把第一组图像接收片31固定到旋转鼓23上,然后用各种颜色的热转移片33进行记录。当第一组图像接收片31上记录已经完成被取下后,再将第二组图像接收片31固定在旋转鼓23上。然后用各种颜色的热转移片33在这个图像接收片31上进行记录。即,在安装了第一组之后,就可以进行记录,而无需再安装记录介质。因此,可以在相同组数中生成彩色图像,而无须手工安装记录介质。因此减少了安装记录介质的步骤,从而节省了劳动力。
因为图像接收片的图像接收层位于和热转移片33成像层相反的方向上,图像接收层和成像层可以叠加在一起,而不必在图像接收片31和热转移片33运输过程中翻转图像接收片31或热转移片。因而,在传送和运输记录介质步骤中可以快速地输送记录介质。在记录介质盒41中有多个层叠着的记录介质组的情况下,图像接收片31是以这样一种方式提供的:所有图像接收片31都是同一方向的,而热转移片33是以这样一种方式层叠的:所有成像层都是同一方向的。
因为记录介质盒41是以可直接移动的方式附着在记录仪21上的,没有必要将记录介质象安装在现有设备那样安装在盒中。即,可以在一次性操作中将含按传送次序层叠在一起的记录介质组安装好,因此,可以减轻记录介质上外来物的吸附并避免颜色记录次序错误。而且,可以大大节省传送记录介质的劳动力。
按照减少外来物吸附和将片的运输维持在良好状态的观点,优选使用压敏粘合剂滚筒机,该滚筒机中在通常用于运输构件的热转移片和图像接收片传送部件的运输滚筒某些零件中含压敏粘合剂材料。
使用压敏粘合剂滚筒机,可以清洁热转移片和图像接收片的表面。
可用在压敏粘合剂滚筒机表面上的压敏粘合剂材料实例包括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聚烯烃树脂,聚丁二烯树脂,苯乙烯-丁二烯橡胶(SBR),苯乙烯-乙烯-丁烯苯乙烯共聚物(SEBS),丙烯腈-丁二烯橡胶(NBR),聚异戊二烯树脂(IR),苯乙烯-异戊二烯共聚物(SIS),丙烯酸酯共聚物,聚酯树脂,聚氨酯树脂,丙烯酸树脂,丁基橡胶和聚降冰片烯。
压敏粘合剂滚筒机和热转移片及图像接收片的表面接触,从而清洁其表面。其接触压没有特别的限制,只要接触到表面就可以。
从充分消除灰尘(即外来物)和控制图像缺陷的观点出发,优选在压敏粘合剂滚筒机中使用维克斯硬度Hv小于或等于50kg/mm2(490MPa)的压敏粘合剂材料。
术语维克斯硬度是指用金刚石硬度试验压头切割测试材料测量得的硬度,金刚石硬度试验压头是正方形底的直立棱锥形,相对面之间的夹角为136度,承受静载荷。维克斯硬度根据如下公式计算:
硬度Hv=1.854P/d2(kf/mm2)
      ≈18.1692P/d2(MPa)
上述等式中,P代表载荷(kg);d表示凹口处正方形对角之间的距离(mm)。
本发明中,从上述的充分消除灰尘(即外来物)和控制图像缺陷的观点出发,还优选用于压敏粘合剂滚筒机的压敏粘合剂材料在20℃的弹性模量小于或等于200kg/mm2(19.6MPa)。
优选热转移片成像层表面的表面粗糙度Rz和其背层表面的表面粗糙度Rz的绝对差异小于或等于3.0,且图像接收片的图像接收层表面和其背层表面粗糙度Rz的绝对差小于或等于3.0。由于有这种构造和上述的清洁手段,可以防止图像缺陷,避免运输中的堵塞,而且可以改善点放大的稳定性。
本说明书中所用的术语“表面粗糙度”是指用对应于JIS中Rz(最大高度)的10-级评估得到的平均表面粗糙度。即,用通过从弯曲粗糙表面抽出标准面积而获得的平均表面作为标准,输入从最高点到第五点的平均高度和从最低点到第五点的平均深度之间的距离,并进行转换。为了测量表面粗糙度,使用由Tokyo Seimitsu K.K.制造的记录计型三维粗糙度计(Surfcom 570A-3DF)。测量在纵向上进行,截止点为0.08mm,测量面积为0.6×0.4mm2,送料间距为0.005mm,测量速度为0.12mm/sec。
为了进一步改善上述作用,还优选上述热转移片成像层表面的表面粗糙度Rz和其背层表面表面粗糙度Rz的绝对差异小于或等于1.0,且图像接收片的图像接收层表面和其背层表面粗糙度Rz的绝对差小于或等于1.0。
还优选热转移片成像层的光泽度为80~99。
光泽度主要依赖于成像层的平滑度,并影响成像层厚度的均匀性。成像层光泽度越高,其均匀性越好,因而更适合于形成精细图像。但是,平滑度高导致运输过程中的阻力也大。即,这些因素之间是相互制约的。当光泽度为80~99时,这两个因素都可以建立起良好的平衡关系。
接着,将参照图11简略地说明使用激光进行膜热转移而形成多色图像的机制。
制备由层压在成像层16表面上的图像接收片20组成的成像叠片30,成像层16含黑(K)、青(C)、品红(M)或黄色颜料。热转移片10含底版12,其上有光热转化层14,再往上为成像层16。图像接收片20含底版15,其上有图像接收层24。在热转移片10的成像层16表面上,图像接收层24与之接触层叠在一起(图11(a))。然后用对应于图像的激光束按时间顺序从叠片30的热转移片10的底版12侧开始照射叠片30。因此,热转移片10的光热转化层14的激光照射部分产生热量,其和成像层16的附着力降低(图11(b))。接着,将图像接收片20从热转移片10上移开。因而,成像层16上激光照射区16′被转移到图像接收片20的图像接收层24上(图11(c))。
在形成多色图像时,优选使用多束,特别是二维排列的多束激光束作为照射用激光束。术语二维排列多束指的是一种二维平面排列,其中在激光照射中使用多个激光束,且这些激光束的斑点是以这样一种方式排列的:沿着主扫描方向形成多个列,而在次扫描方向形成多个行。
使用二维排列的多束激光束,可以缩短激光记录时间。
此处所用的激光束没有特别的限制,只要是多束激光束就行。即,可以使用气体激光束,如氩离子激光束,氦氖激光束和氦镉激光束,固体激光束,例如YAG激光束,以及直接激光束,例如半导体激光束,着色剂激光束和eximer激光束。另外,可以使用将上述激光束通过一个二次谐波元件转换成半波长而获得的激光束。从输出功率、易调制等角度考虑,本发明优选使用半导体激光束。本发明中,优选在如下条件下进行激光照射:光热转化层上的光束直径为5~50μm(更优选为6~30μm)。还优选扫描速度大于或等于1m/sec(更优选大于或等于3m/sec)。
生成图像时,优选黑色热转移片成像层的厚度为0.5~0.7μm,超过黄色、品红和青色热转移片的成像层厚度。由于有了这种设计,可以在激光照射黑色热转移片步骤中防止由不均匀转移造成的密度降低。
当上述黑色热转移片的成像层厚度不足0.5μm时,图像密度因为转移不均匀而大大降低,因此,有时无法获得印刷打样所需的图像密度。因为这种趋势在高湿度下变得更加明显,在某些情况下根据环境会产生密度的巨大改变。另一方面,当上述层厚度超过0.7μm时,会降低激光记录时的转移灵敏度。因此,有时会观察到小斑点无法很好地附着或细线变得更细。这种趋势在低湿度下变得更加明显。而且,有时分辨率会变差。更优选上述黑色热转移片的成像层厚度为0.55~0.65μm,特别优选0.60μm。
此外,优选上述黑色热转移片的成像层厚度为0.5~0.7μm,而每一个上述的黄色、品红和青色热转移片的成像层厚度为0.2~0.5μm。
当每一个上述的黄色、品红和青色热转移片的成像层厚度不足0.2μm时,由于激光记录步骤中转移不均匀而降低密度。另一方面,当层厚度超过0.5μm时,有时会造成转移灵敏度的下降或分辨率降低。还优选其厚度为0.3~0.45μm。
优选上述黑色热转移片的成像层包含碳黑。优选这种碳黑是至少两种不同着色碳黑粉末的混合物,因为这样可以控制反射光密度,同时维持P/B(颜料/粘合剂)比例在特定范围内。
可以用多种方式表示碳黑着色粉。例如,可以引用的有JPA 10-140033中所报道的PVC黑度级别等。PVC黑度级别是这样确定的:向PVC树脂中加入碳黑,用双螺杆滚筒分散碳黑,制成片,然后用肉眼估计样品的黑度级别,以Mitsubishi Chemical制造的碳黑“#40”和“#45”黑度级别为基础,将这两种碳黑的黑度分别指定为1和10分。可以适当地选择并根据目的采用两种或多种PVC黑度级别不同的碳黑。
下面,将举例说明样品制备方法的具体实例。
<样品制备方法>
向LDPE(低密度聚乙烯)树脂中加入40%重量的碳黑样品,在2500cc班伯里混炼机中于115℃捏合4分钟。
组成条件:
LDPE树脂                       101.89g
硬脂酸钙                       1.39g
Irganox 1010                   0.87g
碳黑样品                       69.43g
接着,在双螺杆辊式粉碎机中于120℃下将混合物稀释至碳黑浓度为1%重量。
稀释化合物制备条件:
LDPE树脂                       58.3g
硬脂酸钙                       0.2g
含40%重量碳黑的树脂           1.5g
然后将混合物制成缝宽0.3mm的片,将所得片切成碎片。接着在240℃的加热板上制成65±3μm的薄膜。
为了生成彩色图像,可以在单个图像接收片上用上述热转移片重复叠加大量图像层(每个成像层上都生成图像),从而生成上述的多色图像。另外,可以通过在多个图像接收片的图像接收层上形成图像,然后将图像再转移到印刷纸等上来生成彩色图像。
在后一种情况下,制备含成像层的热转移片,这些成像层中包含彼此之间色调互不相同的着色剂,将热转移片分别和图像接收片结合,以分别得到四种类型(四种颜色:青、品红、黄和黑色)的叠片。然后用对应于基于图像的数字信号的激光束通过,例如分光滤色片来照射每个叠片。随后,从图像接收片上移走热转移片。这样在每个图像接收片上分别形成每种颜色的色分离图像。然后将这样获得的色分离图像相继层叠在诸如印刷纸的实际底版或单独制备的类似底版上。这样,可以生成多色图像。
在使用激光照射的热转移记录中,激光束被转化成热量,利用该热能,含颜料的成像层被转移到图像接收片上,从而在图像接收片上形成图像。因此,颜料、着色剂和成像层可以是任意状态的,例如固体,软化的,液体或气体状态,在转移步骤中优选固体或软化状态。使用激光照射进行的热转移记录包括,例如熔化转移,abbration转移,升华转移等本领域中熟知的方法。
其中,为了可以获得具有类似于印刷品的色调的图像,优选上述的膜转移,熔化转移和abbration转移。
为了将含用记录仪印刷的图像的图像接收片转移到印刷纸(以后称作“纸”)上,通常采用热层合机。通过向叠加在纸上的图像接收片加热和加压,这些片相互粘附在一起。然后将图像接收片从纸上移开。这样,只有含图像的图像接收层仍留在纸上。
通过将上述记录仪连接到制板系统,就可以组成一个执行彩色打样功能的体系。该体系中,应当从上述记录仪中输出图像质量与从制板数据输出的印刷品尽可能接近的印刷品。因此,需要一个使颜色和点接近印刷品的软件。下面将给出这种连接的一个实例。
为了从制板系统(例如Fuji Photofilm制造的Celebra)获得的印刷品中获取打样,用如下方法构建系统。将CTP(计算机印刷版)连接到制板系统。将输出的印刷版输送到印刷机中,获得最终的印刷品。将上述记录仪连接到制板系统作为彩色打样。将PD System连接在它们之间作为打样驱动软件。
在制板系统中转换成光泽(luster)数据的Contone(连续)数据被转换为点的二进制数据,并输出到CTP系统,随后进行印刷。另一方面,相同的Contone数据也被输出到PD系统中。通过PD系统,用四维(黑、青、品红和黄)表来转换接收的数据,以使印刷出来的颜色和上述印刷品的颜色相匹配。最后,将数据转换成二进制数据,以便和上述印刷品中的点相一致,然后输出到记录仪中。
上述四维表是预先通过实验制成的,并储存在系统中。形成该表的实验如下。即,准备出通过CTP系统印刷重要颜色数据获得的图像和通过PD系统从记录仪输出的图像,比较颜色测量值。这样得到的表使差异性最小。
下面将描述可用于上述体系记录仪的热转移片和图像接收片。
[热转移片]
热转移片在底版上至少有一个光热转化层和一个成像层,如果需要的话,可以任意和其它层叠加在一起。
(底版)
可以不受限制地用任何材料制造热转移片的底版。可以根据目的使用各种底版材料。优选底版具有良好的刚性和高的尺寸稳定性,并可以承受形成图像时产生的热量。底版材料的优选实例包括合成树脂,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乙烯-2,6-萘二甲酸酯,聚碳酸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偏二氯乙烯,聚苯乙烯,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聚酰胺(芳香性或脂肪族的),聚酰亚胺,聚酰胺酰亚胺,聚砜等。其中,从机械强度和对热的空间稳定性考虑,优选使用双轴定向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在使用激光记录生成彩色打样的情况下,优选热转移片的底版是用能透过激光束的透明合成树脂材料制成的。优选底版的厚度为25~130μm,更优选为50~120μm。优选成像层侧底版的中心线平均表面粗糙度Ra(例如用Tokyo Seiki制造的表面粗糙度计Surfcom,按照JIS B0601进行测量)小于0.1μm。优选底版长度方向上的杨氏模量为200~1200kg/mm2(约2~12GPa),而宽度方向上的杨氏模量为250~1600kg/mm2(约2.5~16GPa)。优选底版长度方向上的F-5值为5~50kg/mm2(约49~490MPa),而优选底版宽度方向上的F-5值为3~30kg/mm2(约29.4~294MPa)。尽管底版长度方向上的F-5值一般高于底版宽度方向上的F-5值,本发明并没有限制于此,特别是在必须提高宽度方向上的强度情况下。优选底版长度方向上的热可压缩性在100℃、30分钟下小于或等于3%,更优选小于或等于1.5%,或者在80℃、30分钟下小于或等于1%,更优选小于或等于0.5%。还优选两个方向上的断裂强度为5~100kg/mm2(约490~980MPa),且弹性模量为100~2000kg/mm2(约0.98~19.6GPa)。
为了改善和光热转化层的粘附性,热转移片的基片可以是经过表面活化处理的和/或含有一到多层底涂层。表面活化处理的实例包括辉光放电、电晕放电等。至于底涂层的材料,优选采用和基片和光热转化层表面都有高粘附性、显示出低热传导性和极好的耐热性的材料。底涂层材料的实例包括苯乙烯,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明胶等。底涂层的总厚度一般为0.01~2μm。如果需要的话,可以在热转移片含光热转化层的对面表面上涂上多种功能层,例如抗反射层或抗静电层或进行表面处理。
(背层)
本发明优选在热转移片含光热转化层面的对侧表面上形成背层。优选背层是由两层组成的,即,邻近基片的第一层和处于第一背层相相对于基片对面的第二层。本发明中,优选第二背层所含的抗静电剂质量B和第一层所含抗静电剂质量A的比例(B/A)小于0.3。当比例B/A大于或等于0.3时,会观察到滑溜度和粉末从背层中脱落趋势变坏。
优选第一背层的厚度C为0.01~1μm,更优选为0.01~0.2μm。优选第二背层的厚度D为0.01~1μm,更优选为0.01~0.2μm。优选第一和第二背层之间的厚度比(C∶D)为1∶2~5∶1。
可以使用诸如聚氧乙烯烷基胺和甘油脂肪酸酯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诸如季铵盐的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诸如烷基磷酸盐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两性表面活性剂,导电树脂等作为第一和第二背层中采用的抗静电剂。
还可以使用导电细颗粒作为抗静电剂。这种导电细颗粒的实例包括氧化物,例如ZnO,TiO2,SnO2,Al2O3,In2O3,MgO,BaO,CoO,CuO,Cu2O,CaO,SrO,BaO2,PbO,PbO2,MnO3,MoO3,SiO2,ZrO2,Ag2O,Y2O3,Bi2O3,Ti2O3,Sb2O3,Sb2O5,K2Ti6O13,NaCaP2O18和MgB2O5;硫化物,例如CuS和ZnS;碳化物,例如SiC,TiC,ZrC,VC,NbC,MoC和WC;氮化物,例如Si3N4,TiN,ZrN,VN,NbN和Cr2N;硼化物,例如TiB2,ZrB2,NbB2,TaB2,CrB,MoB,WB和LaB5;硅化物,例如TiSi2,ZrSi2,NbSi2,TaSi2,CrSi2,MoSi2和WSi2;金属盐,例如BaCO3,CaCO3,SrCO3,BaSO4和CaSO4;以及复合物,例如SiN4-SiC和9Al2O3-B2O3。可以使用这些化合物中的任何一种或者两种或多种结合使用。其中,优选SnO2,ZnO,Al2O3,TiO2,In2O3,MgO,BaO和MoO3,更优选SnO2,ZnO,In2O3和TiO2,特别优选SnO2
在本发明激光热转移记录方法中使用热转移片的情况下,优选背层中使用的抗静电剂是基本透明的,以允许激光束透过。
当使用导电金属氧化物作为抗静电剂时,优选小颗粒直径,以使光散射最小化。但是,颗粒直径应当以颗粒和粘合剂之间的折射系数为参数来确定。可以用梅氏理论(Mie’s theory)来确定。一般而言,平均颗粒直径为0.001~0.5μm,优选为0.003~0.2μm。此处所用的术语平均颗粒直径是指不仅包括导电金属氧化物的初级颗粒直径,还包括其更高级结构的颗粒直径在内的数值。
为了防止诸如泥土和灰尘的外来物粘附在热转移片上造成图象缺陷(白点等),优选在23℃、55%湿度下将热转移片背层表面的表面电阻SR控制在1011Ω或更小,更优选1×109Ω或更小。
除了抗静电剂,第一和第二背层中可以包含多种添加剂,例如表面活性剂、增滑剂和消光剂或粘合剂。优选第一背层每100质量份粘合剂中含10~1000质量份,更优选200~800质量份的抗静电剂。优选第二背层每100质量份粘合剂中含0~300质量份,更优选0~100质量份的抗静电剂。
形成第一和第二背层所用的粘合剂实例包括丙烯酸单体均聚物和共聚物,例如丙烯酸,甲基丙烯酸,丙烯酸酯和甲基丙烯酸酯;纤维素基聚合物,例如硝化纤维素,甲基纤维素,乙基纤维素和乙酸纤维素;乙烯基聚合物和乙烯基化合物共聚物,例如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氯乙烯基共聚物,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乙烯醇缩丁醛和聚乙烯醇;缩聚物,例如聚酯,聚氨酯和聚酰胺;橡胶型热塑性聚合物,例如丁二烯-苯乙烯橡胶;通过可光聚或可热聚的化合物,例如环氧化合物的聚合和交联而获得的聚合物;蜜胺化合物等。
(光热转化层)
光热转化层包含任选和消光剂以及,如果需要的话,其它组分在一起的光热转化物质和粘合剂。
光热转化物质是能够将照射的光能量转化成热能的物质。一般而言,光热转化物是能够吸收激光束的着色剂(包括颜料,以后同样使用)。当用红外激光记录图像时,优选使用吸收红外线的着色剂作为光热转化物。上述着色剂的实例包括黑颜料,例如碳黑,在可见近红外区有吸收的大环化合物,例如酞菁和萘菁,在诸如光碟的高密度激光记录中被用作激光吸收剂的有机染料(菁染料,例如假吲哚染料,蒽醌染料,甘菊环染料,酞菁染料),以及有机金属化合物着色剂,例如二硫醇镍复合物。其中,优选使用菁染料。这是因为该染料在红外区对光的吸收系数高,因而使用这种染料作为光热转化物质可以将光热转化层制成薄层。因而,可以进一步提高热转移片的记录灵敏度。
除了着色剂,可以使用诸如卤化银的粒状金属材料和无机材料作为光热转化物。
优选使用具有至少能够在基片上形成层这种强度的、且具有高的热转移速率的树脂作为添加到光热转化层中的粘合剂。更优选使用即使是在记录图象时光热转化物产生的热量下也不分解的耐热树脂,因为即使是在高能光照射之后,也可以保持光热转化层良好的表面光滑度。更具体而言,优选使用热分解温度(即,用TGA(热解重量分析)法在以10℃/min速度升温的气流中质量减少5%时的温度)大于或等于400℃的树脂,更优选树脂的上述热分解温度为500℃或更高的树脂。优选使用玻璃化转变温度为200℃~400℃的粘合剂,更优选玻璃化转变温度为250℃~350℃的粘合剂。当粘合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低于200℃时,所得的图象有时会变模糊。当玻璃化转变温度高于400℃时,树脂的熔化性变坏,从而有时会降低产率。
优选光热转化层粘合剂的耐热性(例如,热变形温度和热分解温度)优于光热转化层上其它层所用的材料。
其具体实例包括丙烯酸基树脂,例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乙烯基树脂,例如聚碳酸酯,聚苯乙烯,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和聚乙烯醇,聚乙烯醇缩丁醛,聚酯,聚氯乙烯,聚酰胺,聚酰亚胺,聚醚酰亚胺,聚砜,聚醚砜,芳酰胺,聚氨酯,环氧树脂,脲/蜜胺树脂等。其中,优选聚酰亚胺树脂。
具体而言,优选使用下列通式(I)~(VII)所表示的可溶于有机溶剂的聚酰亚胺树脂,因为这样可以提高热转移片的产率。从改善光热转化层涂液的粘度稳定性、长期储存性和防湿性观点出发,也优选这些树脂。
Figure C0280232300251
上述通式(I)和(II)中,Ar1表示下列结构式(1)~(3)中任一个所代表的芳香基团;n为10~100的整数。
Figure C0280232300252
上述通式(III)和(IV)中,Ar2表示下列结构式(4)~(7)中任一个所代表的芳香基;n为10~100的整数。
Figure C0280232300261
上述通式(V)~(VII)中,n和m分别是10~100的整数。通式(VI)中,n∶m比例为6∶4~9∶1。
为了判断树脂是否溶于有机溶剂,在25℃下将树脂溶在100质量份的N-甲基吡咯烷酮。以溶解10份或更多质量的树脂为标准。即,溶解量为10质量份或更大的树脂可优选用作光热转化层的树脂。更优选使用在100质量份的N-甲基吡咯烷酮中的溶解量为100质量份或更大的树脂。
使用无机细颗粒和有机细颗粒作为加入到光热转化层中的消光剂。无机细颗粒的实例包括由二氧化硅,二氧化钛,氧化铝,氧化锌,氧化镁,金属盐,例如硫酸钡,硫酸镁,氢氧化铝,氢氧化镁以及氮化硼,高岭土,粘土,滑石粉,锌白,铅白,zeeklite,石英,硅藻土,重晶石,皂土,云母,合成云母等组成的无机细颗粒。有机细颗粒的实例包括树脂颗粒,例如氟树脂颗粒,胍胺树脂颗粒,苯乙烯-丙烯酸共聚物树脂颗粒,硅氧烷树脂颗粒,蜜胺树脂颗粒和环氧树脂颗粒。
消光剂颗粒直径一般为0.3~30μm,优选为0.5~20μm,其添加量优选为0.1~100mg/m2
如果需要的话,光热转化层还可以包含表面活性剂,增稠剂和抗静电剂等。
光热转化层可以这样制成:将光热转化物和粘合剂,所加的(如果需要)消光剂和其它组分溶解得到涂液,将其涂在基片上并干燥。能溶解聚酰亚胺树脂的有机溶剂实例包括正己烷,环己烷,二甘醇二甲醚,二甲苯,甲苯,乙酸乙酯,四氢呋喃,甲基乙基酮,丙酮,环己酮,1,4-二噁烷,1,3-二噁烷,二甲基乙酸酯,N-甲基-2-吡咯烷酮,二甲亚砜,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乙酰胺,γ-丁内酯,乙醇,甲醇等。可以采用普通的涂布和干燥程序进行涂布和干燥。一般在小于或等于300℃,优选在小于或等于200℃的温度下进行干燥。当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作为基片时,优选在80℃~150℃的温度下进行干燥。
当光热转化层所含粘合剂量过少时,会降低光热转化层的粘合力。因而,经常会将光热转化层和形成的图像一起转移到图像接收片上,造成印刷图像的混色。当所用粘合剂过多时,必须加大光热转化层的厚度以达到一定的光吸收率,从而在许多情况下造成灵敏度的降低。光热转化层中光热转化物和粘合剂的质量比(以固体计)优选为1∶20~2∶1,更优选为1∶10~2∶1。
还优选将光热转化层制成薄膜,因为如上所述,这样可以提高热转移片的灵敏度。优选光热转化层的厚度为0.03~1.0μm,更优选为0.05~0.5μm。还优选光热转化层的光学密度在808nm波长处为0.80~1.26,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改善成像层的转移灵敏度。更优选上述波长处的光学密度为0.92~1.15。当激光峰波长处的光学密度不足0.80时,不能将照射光充分转化成热量,因而,有时会降低转移灵敏度。另一方面,当光学密度超过1.26时,光热转化层在记录中的作用会受到影响,因而在某些情况下会变得模糊。
(成像层)
成像层包含至少一种转移到图像接收片上形成图像的颜料。如果需要,还可以含形成层的粘合剂和其它组分。
一般而言,将颜料粗分成有机颜料和无机颜料。前者在涂膜透明性方面特别卓越,而后者在屏蔽效果等方面极好。因此,可以根据目的选择适当的颜料。当在彩色印刷打样中使用上述热转移片时,使用和印刷油墨中一般采用的黄色、品红、青色和黑色色调相同或类似的有机颜料是合适的。但是,有时使用金属粉、荧光颜料等。可采用的颜料实例包括偶氮颜料,酞菁颜料,蒽醌颜料,二噁嗪颜料,喹吖啶酮颜料,异吲哚啉酮颜料和硝基颜料。下面将列出可用于成像层的颜料,尽管本发明并不限制于此。
1)黄色颜料
颜料黄12(C.I.No.21090)
实例)永久黄DHG(Clariant Japan制造),Lionol黄1212B(Toyo Ink制造),Irgalite黄LCT(Ciba Speciality Chemicals制造),Symuler坚牢黄GTF(Dainippon Ink & Chemicals制造),
颜料黄13(C.I.No.21100)
实例)永久黄GR(Clariant Japan制造),Lionol黄1313(Toyo Ink制造)
颜料黄14(C.I.No.21095)
实例)永久黄G(Ciba Speciality Chemicals制造),Lionol黄1401-G(Toyo Ink制造),Seika坚牢黄(Dainichiseika Color & Chemical制造),Symuler坚牢黄4400(Dainippon Ink & Chemicals制造)
颜料黄17(C.I.No.21105)
实例)永久黄GG02(Clariant Japan制造),Symuler坚牢黄8GF(DainipponInk & Chemicals制造)
颜料黄155
实例)Graphtol黄3GP(Clariant Japan制造)
颜料黄180(C.I.No.21290)
实例)Novoperm黄P-HG(Clariant Japan制造),PV坚牢黄HG(ClariantJapan制造)
颜料黄139(C.I.No.56298)
实例)Novoperm黄M2R 70(Clariant Japan制造)
2)品红颜料
颜料红57:1(C.I.No.15850:1)
实例)Graphtol玉红L6B(Clariant Japan制造),Lionol红6B-4290G(Toyo Ink制造),Irgalite玉红4BL(Ciba Speciality Chemicals制造),Symuler亮红6B-229(Dainippon Ink & Chemicals制造)
颜料红122(C.I.No.73915)
实例)Hosterperm粉红E(Clariant Japan制造),Lionogen品红5790(Toyo Ink制造),Fastogen超级品红RH(Dainippon Ink & Chemicals制造)
颜料红53:1(C.I.No.15585:1)
实例)永久色淀红LCY(Clariant Japan制造),Symuler色淀红C conc(Dainippon Ink & Chemicals制造)
颜料红48:1(C.I.No.15865:1)
实例)Lionol红2B 3300(Toyo Ink制造),Symuler红NRY(DainipponInk & Chemicals制造)
颜料红48:2(C.I.No.15865:2)
实例)永久红W2T(Clariant Japan制造),Lionol红LX235(Toyo Ink制造),Symuler红3012(Dainippon Ink & Chemicals制造)
颜料红48:3(C.I.No.15865:3)
实例)永久红3RL(Clariant Japan制造),Symuler红2BS(Dainippon Ink& Chemicals制造)
颜料红177(C.I.No.65300)
实例)Cromophtal红A2B(Ciba Speciality Chemicals制造)
3)青颜料
颜料蓝15(C.I.No.74160)
实例)Lionol蓝7027(Toyo Ink制造),Fastogen蓝BB(Dainippon Ink& Chemicals制造)
颜料蓝15:1(C.I.No.74160)
实例)Hosterperm蓝A2B(Clariant Japan制造),Fastogen蓝5050(Dainippon Ink & Chemicals制造)
颜料蓝15:2(C.I.No.74160)
实例)Hosterperm蓝AFL(Clariant Japan制造),Irgalite蓝BSP(CibaSpeciality Chemicals制造),Fastogen蓝GP(Dainippon Ink & Chemicals制造)
颜料蓝15:3(C.I.No.74160)
实例)Hosterperm蓝B2G(Clariant Japan制造),Lionol蓝FG7330(ToyoInk制造),Cromophthal蓝4GNP(Ciba Speciality Chemicals制造),Fastogen蓝FGF(Dainippon Ink & Chemicals制造)
颜料蓝15:4(C.I.No.74160)
实例)Hosterperm蓝BFL(Clariant Japan制造),花青蓝700-10FG(ToyoInk制造),Irgalite蓝GLNF(Ciba Speciality Chemicals制造),Fastogen蓝FGS(Dainippon Ink & Chemicals制造)
颜料蓝15:6(C.I.No.74160)
实例)Lionol蓝ES(Toyo Ink制造)
颜料蓝60(C.I.No.69800)
实例)Hosterperm蓝RL01(Clariant Japan制造),Lionogen蓝6501(Toyo Ink制造)
4)黑颜料
颜料黑7(碳黑C.I.No.77266)
实例)Mitsubishi碳黑MA100(Mitsubishi Chemical制造),Mitsubishi碳黑#5(Mitsubishi Chemical制造),Black Pearls 430(Cabot Co.制造)
至于可用于本发明的颜料,可以参照“Ganryo Binran,Nihon GanryoKijutsu Kyokai,Seibundo Shinkosha编辑的,1989”,“COLOUR INDEX,THESOCIETY OF DYES & COLOURIST,第三版,1987”等选择适当的产品。
优选上述颜料的平均颗粒直径为0.03~1μm,更优选为0.05~0.5μm。
当上述颗粒直径不足0.03μm时,会提高分散成本,或者有时形成胶体。另一方面,当颗粒直径超过1μm时,颗粒中的粗颗粒有时使成像层和图像接收层之间的粘附性变坏。而且,在这种情况下,有时会损坏成像层的透明性。
至于用于成像层的粘合剂,优选使用软化点为40~150℃的无定形有机聚合物。至于上述无定形有机聚合物,可以使用丁醛树脂,聚酰胺树脂,聚乙烯亚胺树脂,磺酰胺树脂,聚酯多元醇树脂,石油树脂,苯乙烯及其衍生物的均聚和共聚物,其衍生物可以被例如乙烯基甲苯,α-甲基苯乙烯,2-甲基苯乙烯,氯苯乙烯,乙烯基苯甲酸,乙烯基苯磺酸钠和氨基苯乙烯取代,和甲基丙烯酸酯的其它单体如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丁酯及甲基丙烯酸羟乙酯和甲基丙烯酸,丙烯酸酯例如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丁酯和α-乙基己基丙烯酸酯和丙烯酸,诸如丁二烯和异戊二烯的二烯,丙烯腈,乙烯基醚,马来酸和马来酸酯,马来酸酐,肉桂酸和诸如氯乙烯和乙酸乙烯酯的乙烯基单体的均聚和共聚物。可以使用这些树脂中的任何一种或两种或多种的混合物。
优选成像层包含30~70%重量的颜料,更优选为30~50%重量。还优选成像层含30~70%重量的树脂,更优选含40~70%重量。
成像层可以包含如下成分(1)~(3)作为上述的添加成分。
(1)蜡
作为蜡,可以引用的有矿物蜡,天然蜡,合成蜡等。上述矿物蜡的实例包括诸如石蜡、微晶蜡、酯蜡和氧化蜡的石油蜡,褐煤蜡,地蜡,纯白地蜡等。其中,优选从石油中分离得到的石蜡。市场上有多种熔点不同的石蜡。
上述天然蜡的实例包括诸如巴西棕榈蜡、小烛树蜡、小冠巴西棕蜡和esper wax的植物蜡,以及诸如蜂蜡、虫蜡、紫胶蜡和鲸蜡的动物蜡。
上述合成蜡一般被用作润滑剂,通常由高级脂肪酸化合物组成。这些合成蜡的实例如下。
1)脂肪酸蜡
由如下通式表示的线性饱和脂肪酸:
CH3(CH2)nCOOH
上述通式中,n是6~28的整数。其具体实例包括硬脂酸,山萮酸,棕榈酸,12-羟基硬脂酸,壬二酸等。
此外,可以引用上述脂肪酸的金属(K,Ca,Zn,Mg等)盐。
2)脂肪酸酯蜡
上述脂肪酸酯的具体实例包括硬脂酸乙酯,硬脂酸月桂酯,山萮酸乙酯,山萮酸己酯,肉豆蔻酸山萮酯等。
3)脂肪酸酰胺蜡
上述脂肪酸酰胺的具体实例包括硬脂酸酰胺,月桂酸酰胺等。
4)脂肪醇蜡
由如下通式表示的线性饱和脂肪醇:
CH3(CH2)nOH
上述通式中,n是6~28的整数。其具体实例包括十八烷醇等。
上面所列的合成蜡1)~4)中,诸如硬脂酸酰胺和月桂酸酰胺的高级脂肪酸酰胺是特别合适的。可以单独使用这些蜡化合物中的一种。另外,如果需要,可以适当地组合使用。
(2)增塑剂
优选用酯化合物作为上述增塑剂。其具体实例包括诸如脂肪族二元酸酯的熟知的增塑剂,例如诸如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邻苯二甲酸二正辛酯、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邻苯二甲酸二壬酯,邻苯二甲酸二月桂酯、丁基月桂基邻苯二甲酸酯和丁基苄基邻苯二甲酸酯的邻苯二甲酸酯,二(2-乙基己基)己二酸酯,二(2-乙基己基)癸二酸酯,诸如磷酸三甲苯酯和三(2-乙基己基)磷酸酯的磷酸三酯,诸如聚乙二醇酯的多元醇聚酯,和诸如环氧脂肪酸酯的环氧化合物。这些增塑剂中,优选乙烯基单体酯,特别是丙烯酸或甲基丙烯酸酯,因为它们在改善转移灵敏度、减轻不均匀转移和控制断裂伸长方面是非常有效的。
上述丙烯酸或甲基丙烯酸酯化合物的实例包括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1,2,4-丁三醇三甲基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乙烷三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丙烯酸酯,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多丙烯酸酯等。
上述增塑剂可以是聚合物。其中,考虑到具有显著的添加效果和在储存条件下几乎不扩散(的特点),优选聚酯。例如,可以使用癸二酸聚酯和己二酸聚酯作为聚酯。
向成像层中加入的添加剂不局限于上述物质。可以单独使用或者两种或多种结合使用增塑剂。
当成像层含大量过量的上述添加剂时,有时会造成诸如转移图像分辨率下降、成像层本身的膜强度降低,或者由于光热转化层和成像层之间粘附性下降而将未曝光部分转移到图像接收片上的问题。从这些观点出发,优选上述蜡的含量,以成像层总固体含量计,为0.1~30%重量,更优选为1~20%重量。以成像层总固体含量计,优选上述增塑剂含量为0.1~20%重量,更优选为1~10%重量。
(3)其它
除了上述成分外,成像层可以包含表面活性剂、无机或有机细颗粒(金属粉,硅胶等),油(蓖麻油,矿物油等),增稠剂,抗静电剂等。除了获得黑色图像的情况之外,可以通过在图像记录中使用吸收光源波长的物质来减少转移所需的能量。吸收光源波长的物质可以是颜料或者是染料。当获取彩色图像时,优选在复制颜色中使用在可见光区几乎不吸收而大量吸收光源波长的染料。可以引用JPA-3-103476中所述的化合物作为近红染料的实例。
可以通过制备涂液,其中颜料、上述的粘合剂等被溶解和分散,将涂液涂在光热转化层(或者以后将描述的(如果在光热转化层上有)热敏清除层上),并干燥来制成成像层。用于制备涂液的溶剂实例包括正丙醇、甲基乙基酮、丙二醇单甲醚(MFG)、甲醇、水等。可以采用通常使用的涂布和干燥程序进行涂布和干燥。
可以在上述热转移片的光热转化层上形成热敏清除层。热敏清除层包含这样一种热敏材料,该材料在光热转化层产生的热量作用下放出气体或释放吸附水等,从而弱化光热转化层和成像层之间的粘附强度。可以使用本身被加热分解或变性而释放气体的化合物(聚合物或小分子化合物),吸收有或者使相当大量高度可汽化液体(例如水)吸收的化合物(聚合物或小分子化合物)等作为热敏材料。还优选将这些化合物一起使用。
本身被加热分解或变性而释放气体的聚合物实例包括可自动氧化的聚合物,例如硝化纤维,卤化的聚合物,例如聚氯烯烃,氯化橡胶,多氯橡胶,聚氯乙烯和聚偏1,1-二氯乙烯,吸收挥发性化合物(水等)的丙烯酸聚合物,例如聚甲基丙烯酸异丁酯,吸收挥发性化合物(水等)的纤维素酯,例如乙基纤维素,吸收挥发性化合物(水等)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例如明胶等。本身被加热分解或变性而释放气体的小分子化合物实例包括加热分解释放气体的化合物,例如重氮化合物和叠氮化物。
优选热敏材料由于加热而分解、变性等发生在小于或等于280℃,特别是小于或等于230℃。
当在热敏清除层中使用小分子化合物作为热敏材料时,希望将该化合物和粘合剂结合在一起。可以使用上述的本身被加热分解或变性而释放气体的聚合物作为粘合剂。另外,可以使用不具有这种性质的通常采用的粘合剂。当热敏小分子化合物和粘合剂一起使用时,前者和后者的质量比优选为0.02∶1~3∶1,更优选为0.05∶1~2∶1。希望热敏清除层几乎完全覆盖光热转化层。热敏清除层的厚度一般为0.03~1μm,优选为0.05~0.5μm。
当热转移片是由光热转化层、热敏清除层和成像层按照这个顺序在基片上层叠而组成时,热敏清除层将由于光热转化层产生的热量而分解或变性,从而放出气体。由于分解或气体逸出,热敏清除层部分损失或者在热敏清除层内发生脱落。因而,降低了光热转化层和成像层之间的粘附力。因此,有时可以观察到,根据热敏清除层的行为,热敏清除层部分粘附到成像层上,并出现在最终形成的图像表面上,从而造成图像的色混。因此,希望热敏清除层是几乎无色的(即对可见光有高的可透过性),以便即使是热敏清除层被转移了,形成的图像也不会出现可见的色混。更具体而言,热敏清除层的可见光吸收率小于或等于50%,优选小于或等于10%。
在替换的结构中,热转移片不含独立的热敏清除层,而是通过向光热转化层涂液中加入上述热敏材料而形成的光热转化层。即,在这种情况下,光热转化层还充当热敏清除层。
热转移片背层表面的静摩擦系数被控制在小于或等于0.7,优选小于或等于0.4。成像层表面的静摩擦系数被控制在小于或等于0.5,优选小于或等于0.2。通过分别将背层表面和成像层表面的静摩擦系数控制在上述范围内,可以防止运输热转移片的滚筒上的污点,并可以在稳定状态下进行运输,而不会造成定位错误或堵塞。此外,这样可以获得高质量的图像。静摩擦系数是用如下方法测量的。
将热转移片样品(5cm×20cm)绑在桌上。用压敏胶带(例如Nitto Denko制造的聚酯压敏胶带No. 31B75 High)将热转移片的基片粘到桌上(即,成像层向上)。将表面光滑的不锈钢接头(35mm×75mm,曲面为2.5mmr,200g)放置在成像层上,然后缓慢倾斜桌子。在上述不锈钢接头开始滑动的点(位置)测量倾斜角θ。静摩擦系数用tanθ表示。
优选成像层表面的smooster值在23℃、55%湿度下为0.5~50mmHg(0.0665~6.65kPa)。因此,可以减少使成像层不能和成像层相接触的大量微孔,从而导致在转移和图像质量上的优点。还优选当用蓝宝石测头测量时,成像层的表面硬度大于或等于10g。当热转移片按照美国标准测试方法4046充电时,优选热转移片接地1秒后的电势为-100~100V。优选成像层的表面电阻SR在23℃、55%湿度下小于或等于1011Ω,更优选小于或等于109Ω。
优选成像层表面的表面粗糙度Rz小于或等于3μm,更优选小于或等于1.5μm。优选背层表面的表面粗糙度Rz小于或等于7μm,更优选小于或等于1μm。因此,可以稳定热转移片的运输性,并可以改善成像层向图像接收层的转移性。因而,可以获得极好质量的转移图像。
下面,将描述和上述热转移片结合使用的图像接收片。
[图像接收片]
(层的结构)
一般,图像接收片含一个基片,基片上形成一个或多个图像接收层。如果需要,在基片和图像接收层之间可以有选自缓冲层、清除层和中间层的一层或多层。而且,从运输性质考虑,在图像接收层对面基片面上有一个背层是有利的。
(基片)
至于基片,可以引用的有通常采用的片型基础材料,例如塑料片,金属片,玻璃片,涂塑纸,纸和多种复合材料。塑料片的实例包括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片,聚碳酸酯片,聚乙烯片,聚氯乙烯片,聚偏1,1-二氯乙烯片,聚苯乙烯片,苯乙烯-丙烯腈片,聚酯片等。至于纸,可以使用印刷纸、铜版纸等。
优选基片含微孔(砂眼),因为这样可以改善图像质量。可以这样制造这种基片,例如,将热塑树脂和含无机颜料的填料或者和上述树脂不相容的聚合物等混合在一起,得到熔融混合物,用熔体挤压机处理混合物得到单层或多层膜,然后单轴或二轴排列。在这种情况下,根据选择的树脂和填料、混合比例、定向条件等确定孔率。
至于上述热塑树脂,优选使用诸如聚丙烯的聚烯烃树脂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这些结晶性和定向性极好且易于形成微孔的树脂。优选使用上述聚烯烃树脂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作为任意和少量其它热塑树脂在一起的主要成分。优选用作上述填料的无机颜料的平均颗粒直径为1~20μm。因此使用碳酸钙、粘土、硅藻土、二氧化钛、氢氧化铝、二氧化硅等。当使用聚丙烯作为热塑树脂时,优选使用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作为不相容的树脂填料。含微孔(砂眼)的基片详细描述于JPA 2001-105752中。
诸如无机颜料的填料在基片中的含量一般为约2~30%体积。
图像接收片的厚度通常为10~400μm,优选为25~200μm。为了改善图像接收层(或缓冲层)的粘附性或改善热转移片成像层的粘附性,可以用,例如电晕放电或辉光放电对基片表面进行表面处理。
(图像接收层)
在图像接收片表面上,为了转移成像层并使之固定,优选在基片上形成一个或多个图像接收层。优选图像接收层是主要含有机聚合物粘合剂的层。至于上述粘合剂,优选采用热塑树脂。其实例包括诸如丙烯酸、甲基丙烯酸、丙烯酸酯和甲基丙烯酸酯的丙烯酸单体的均聚和共聚物;纤维素基聚合物,例如甲基纤维素,乙基纤维素和乙酸纤维素;乙烯基单体的均聚和共聚物,例如聚苯乙烯,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乙烯醇和聚氯乙烯;缩聚物,例如聚酯和聚酰胺;以及橡胶型聚合物,例如丁二烯-苯乙烯橡胶。为了实现和成像层有适当的粘附力,优选成像层中的粘合剂是玻璃转化温度(Tg)小于或等于90℃的聚合物。因而可以向图像接收层中加入增塑剂。为了防止片之间的阻塞,优选使用Tg大于或等于30℃的粘合剂聚合物。从在激光记录过程中改善对成像层的粘附性和增强灵敏度和图像强度考虑,特别优选图像接收层中的粘合剂聚合物和成像层中的粘合剂聚合物相同或类似。
优选成像层表面在23℃、55%湿度下为0.5~50mmHg(≈0.0665~6.65kPa)。因此,可以减少使成像层不能和成像层相接触的大量微孔,从而导致在转移和图像质量上的优点。
当图像接收片按照美国标准测试方法4046充电时,优选图像接收片接地1秒后的电势为-100~100V。优选图像接收层的表面电阻SR在23℃、55%湿度下小于或等于1014Ω,更优选小于或等于109Ω。因此,可以避免外来物和灰尘吸附在图像接收层表面上造成的图像缺陷。
为了防止运输图像接收片过程中的定位错误或堵塞,优选图像接收层表面的静摩擦系数小于或等于0.5,更优选小于或等于0.2。还优选图像接收层表面的表面粗糙度Rz为1~5μm,更优选为2~4μm。
优选图像接收层表面的表面能为23~35mg/mm2
当图像一次性形成在图像接收层上,再转移到印刷纸等,优选至少一层图像接收层是由照相排版材料制成的。例如,这种照相排版材料由如下组合组成:a)含至少一种能够通过加聚反应形成光聚合物的多功能乙烯基和亚乙烯基化合物的可光聚合的单体;b)有机聚合物;和c)任选和其它添加剂例如热聚合引发剂在一起的可光聚引发剂。至于上述的多功能乙烯基单体,可以使用多元醇的不饱和酯,特别是丙烯酸或甲基丙烯酸酯(例如乙二醇二丙烯酸酯,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
上述聚合物实例包括上面引用的形成图像接收层的聚合物。可以使用通常采用的光照引发剂,例如二苯甲酮和米蚩酮,其在层中的含量为0.1~20%重量,作为光聚合引发剂。
图像接收层的厚度为0.3~7μm,优选为0.7~4μm。当厚度不足0.3μm时,该层由于膜强度不足,在再转移到印刷纸上时易撕裂。另一方面,在该层过厚的情况下,在再转移到纸上时图像的光泽被提高了,因而和印刷品的相似性降低了。
(其它层)
可以在基片和图像接收层之间放置一个缓冲层。通过形成缓冲层,可以在激光热转移步骤中改善成像层和图像接收层之间的粘附性,从而改善图像质量。当记录过程中外来物侵入热转移片和图像接收片之间时,热转移片和成像层之间的空间会因为缓冲层变形而减少。因而,可以减少模式缺陷大小(白点等)。当转移的图像被进一步转移到单独制备的印刷纸等上时,图像表面可能会相应于纸的不平表面而变形。因此,可以改善图像接收层的转移性质。此外,通过降低转移物的光泽度可以提高和印刷品的近似度。
缓冲层具有这样一种结构,该结构可以很容易地根据应用的力而变形。为了达到上述效果,优选缓冲层是用低弹性模量的材料,橡胶弹性材料或易加热软化的热塑树脂组成的。优选室温下的缓冲层弹性模量为0.5MPa~1.0GPa,更优选为1MPa~0.5GPa,特别优选为10MPa~100MPa。为了埋入诸如灰尘的外来物,优选缓冲层具有JIS K2530所规定的10或更高的针入度(25℃,100g,5秒)。缓冲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80℃或更低,优选25℃或更低,同时优选其软化点为50~200℃。为了适当地控制这些物理性质(例如Tg),可以向粘合剂中加入增塑剂。
在缓冲层中用作粘合剂的材料具体实例包括诸如聚氨酯橡胶,丁二烯橡胶,腈橡胶,丙烯酸橡胶和天然橡胶的橡胶,以及聚乙烯,聚丙烯,聚酯,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乙烯-丙烯酸共聚物,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偏二氯乙烯树脂,含增塑剂的氯乙烯树脂,聚酰胺树脂和酚树脂等。
尽管缓冲层的厚度根据采用的树脂和其它因素而变化,其厚度一般为3~100μm,优选10~52μm。
尽管图像接收层和缓冲层应当相互结合直至激光记录步骤,优选这些层处于可清除状态,以将图像转移到印刷纸上。为了便于清除,优选在缓冲层和图像接收层之间提供一个厚0.1~2μm的清除层。因为清除层厚度非常大,也可以充当缓冲层,必须根据清除层的类型控制其厚度。
清除层中粘合剂的具体实例包括聚烯烃,聚酯,聚乙烯醇缩乙醛,聚乙烯醇缩甲醛,polyparabanic acid,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碳酸酯,乙基纤维素,硝化纤维,甲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羟丙基纤维素,聚乙烯醇,聚氯乙烯,聚氨酯树脂,氟树脂,诸如聚苯乙烯和丙烯腈苯乙烯的苯乙烯,这些树脂的交联产物,Tg为65℃或更高的热固树脂,例如聚酰胺,聚酰亚胺,聚醚酰亚胺,聚砜,聚醚砜和芳酰胺及这些树脂的既定产物。至于定型剂,可以使用通常采用的定型剂,例如异氰酸酯或蜜胺。
出于上述物理性质的考虑来选择清除层中的粘合剂,从储存性质角度出发,优选聚碳酸酯、缩醛和乙基纤维素。更优选在图像接收层使用丙烯酸树脂,因为在激光热转移后图像的再转移步骤中,清除性改善了。
还优选采用能够随着清除层的冷却显著降低和图像接收层粘附性的层。更具体而言,可以形成一个含诸如蜡或粘合剂或热塑树脂作为主要成分的层。
可以引用JPA 63-193886中报道的物质作为热熔化合物的实例。特别优选使用微晶蜡、石蜡、巴西棕榈蜡等。优选使用诸如乙烯-乙酸乙烯树脂或纤维素基树脂的乙烯基共聚物作为热塑树脂。
如果需要,清除层还可以包含添加剂,例如高级脂肪酸,高级醇,高级脂肪酸酯,胺,高级胺等。
清除层的另一个结构是这样的层,该层被加热熔化或软化,从而本身粘附失败,表现处可清除性。优选这种清除层含超冷却剂。
超冷却剂的实例包括聚-ε-己酸内酯,聚氧乙烯,苯并三唑,三苄胺,香兰素(vaniline)等。
清除层的另一个结构中包含降低和图像接收层粘附性的化合物。这种化合物的实例包括硅氧烷基树脂,例如硅(氧烷)油;氟树脂,例如聚四氟乙烯和氟化丙烯酸树脂;聚硅氧烷树脂;缩醛树脂,例如聚乙烯醇缩丁醛,聚乙烯醇缩乙醛,聚乙烯醇缩甲醛;固体蜡,例如聚乙烯蜡和酰胺蜡;氟-基或磷酸盐-基表面活性剂等。
可以使用涂层方法制成清除层,其中将上述材料溶解在溶剂中或者分散形成胶乳,然后用刮板式涂布机、辊涂机、刮条涂布机、幕涂机、照相凹板式涂敷机等、挤出层压方法等涂层。因此,可以将清除层应用于并形成在缓冲层上。作为替代方法,可以用上面引述的方法将上述材料在溶剂中的溶液或其胶乳状态的分散液涂布在过渡基上,在结合到缓冲层后,将过渡基剥离,从而形成清除层。
在和上述热转移片结合的图像接收片中,图像接收层也可以充当缓冲层。在这种情况下,图像接收片可以由基片/缓冲性图像接收层,或基片/底涂层/缓冲性图像接收层组成。在这种情况下,还优选缓冲性图像接收层是以可清除方式提供的,以保证再转移到印刷纸上。因此,再转移到印刷纸上的图像光泽度极好。
缓冲性图像接收层的厚度为5~100μm,优选10~40μm。
为了得到满意的转移性质,在图像接收片含图像接收层面的对面还提供有背层。优选上述背层含诸如表面活性剂或细氧化锡颗粒的抗静电剂和诸如二氧化硅或PMMA颗粒的消光剂,以改善记录中的转移性质。
上述添加剂可以只加在背层中,如果需要的话,也可以加到图像接收层和其它层中。这些添加剂的类型一般无法规定,但根据目的而变化。例如,在消光剂方面,可以将平均颗粒直径为0.5~10μm的颗粒加到层中,其数量约0.5~80%。可以从多种表面活性剂和导电剂中适当地选择抗静电剂,以便在23℃、55%RH下测量时,将层的表面电阻控制在小于或等于1012Ω,优选小于或等于109Ω。
可以使用通常采用的聚合物,例如明胶、聚乙烯醇、甲基纤维素、硝化纤维、乙酰纤维素、芳香聚酰胺树脂、硅氧烷树脂、环氧树脂、醇酸树脂、酚树脂、蜜胺树脂、氟树脂、聚酰亚胺树脂、聚氨酯树脂、丙烯酸树脂、尿烷-改性的硅树脂、硅氧烷树脂、聚乙烯树脂、聚丙烯树脂、聚酯树脂、聚四氟乙烯树脂、聚乙烯醇缩丁醛树脂、氯乙烯基树脂、聚乙酸乙烯酯、聚碳酸酯、有机硼化合物、芳香族酯、氟化聚氨酯和聚醚砜,作为用于背层的粘合剂。
当采用可交联的水溶粘合剂作为背层中的粘合剂并交联时,可以防止消光剂的脱落,并改善背层的防划性。而且,在储存过程中是高度闭塞的。
至于交联方式,可以根据所用交联剂的特性选择一种或多种选自加热、活性射线和压力的因素,而没有特别的限制。在某些情况下,还优选在形成背层的基片侧提供任意的压敏粘附层,以使基片具有压敏粘附性。
至于优选加入到背层中的消光剂,可以使用有机或无机细颗粒。有机消光剂的实例包括自由基聚合的聚合物细颗粒,例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等,以及熔融聚合物,例如聚酯和聚碳酸酯的细颗粒。
优选形成背层的涂量约0.5~5g/m2。当涂量不足0.5g/m2时,经常产生诸如消光剂因为不稳定的涂层性质而脱落的问题。另一方面,当使用量大大超过5g/m2时,合适的消光剂颗粒直径变得非常大,因而使图像接收层由于背层而在储存时出现起纹现象。因此,当转移图像,特别是热转移含薄成像层的图像时,经常出现缺陷或不平现象。
优选消光剂的数量平均颗粒直径比只含粘合剂的背层的厚度大2.5~20μm。消光剂中,必须有至少5mg/m2,优选6~600mg/m2的颗粒的直径为8μm或更大。因此,可以部分减轻外来物的损害。通过使用这种窄颗粒直径分布的消光剂,其颗粒直径分布的变异系数(σ/rn:颗粒直径分布的标准偏差除以数量平均颗粒直径计算而得)为0.3或更小,可以解决由异常的大直径颗粒造成的问题,并且可以在更少添加量下建立所需的性能。优选其变异系数小于或等于0.15。
为了防止由于和运输滚筒的摩擦产生的静电而吸附外来物,优选背层含抗静电剂。可以使用大范围的化合物作为抗静电剂,例如阳离子表面活性剂,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聚合抗静电剂,导电细颗粒和“11290 no Kagaku Shohin”,Kagaku Kogyo Nippo-sha,875-876页所引用的化合物等。
上述物质中,优选使用碳黑,诸如氧化锌、二氧化钛或氧化锡的金属氧化物,或者有机半导体导电细颗粒等作为背层中使用的抗静电剂。特别优选使用导电细颗粒,因为可以无论环境如何,都可以得到稳定的抗静电效果,而抗静电剂不会从背层中释放出来。
为了产生涂层性质或塑模释放性,还可以向背层中添加各种活化剂,或者脱膜剂,例如硅树脂油或氟树脂。
特别优选当用TMA(热力学分析)测量缓冲层和图像接收层时,背层的软化点小于或等于70℃。
TMA软化点是这样测定的:在恒定负载下,以恒定升温速度加热待测目标物,监测目标物的相。本发明中,目标物开始相变的温度被定义为其TMA软化点。可以通过TMA,使用诸如Thermoflex(Rikagaku Denki制造)的仪器来测量软化温度。
为了稳定地送料和运输图像接收片,将背层表面的静电摩擦系数控制在小于或等于0.7,优选小于或等于0.4。同样,优选背层表面的表面粗糙度Rz小于或等于3μm,更优选小于或等于1μm。
上述热转移片和图像接收片可以作为层叠薄片用于形成图像,其中热转移片的成像层叠加在图像接收片的图像接收层上。
可以用多种方法制备热转移片和图像接收片的叠片。例如,可以这样容易地获得叠片:将热转移片的成像层层叠在图像接收片的图像接收层上,然后通过一个热压辊,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加热温度小于或等于160℃,或小于或等于130℃。
也可以适当地使用上述真空吸附法作为获得叠片的另一种方法。在这种真空吸附方法中,首先将图像接收片缠绕在带有排泄用抽气柄的鼓上,然后在真空下将比图像接收片大一些的热转移片粘附在图像接收片上,同时用挤压辊均匀地压出空气。另外,可以使用另一种方法,其中图像接收片是在拉伸下被机械结合到金属鼓上,然后热转移也在机械拉伸下结合到其上,从而粘附在一起。这些方法中,特别优选真空吸附方法,因为可以快速和均匀地进行层叠,而不必使用,例如加热辊来控制温度。
实施例
现在,将参照如下实施例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但是,应当理解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除非另外声明,这些实施例中给出的所有“份数”都是“重量份数”。
<1>实施例1~3和比较例1和2
-制造热转移片K(黑色)
<背层的制造>
[制备第一背层的涂液]
●丙烯酸树脂水分散液                                2份
(Jurymer ET410,固体含量:20%重量,Nippon Junyaku制造)
●抗静电剂(7.0份氧化锡-氧化锑水性分散体)
(平均颗粒直径:0.1μm,17%重量)
●聚氧乙烯苯基醚                             0.1份
●蜜胺化合物                                 0.3份
 (Sumitomo Chemical制造的Sumitex树脂M-3)
●蒸馏水                                     补足到总共100份
[制备第一背层]
对厚75μm的二轴取向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基片(两面的Ra:0.01μm)的一面(背面)进行电晕放电。然后涂以第一背层涂液,得到厚0.03μm的干层,并在180℃下干燥30秒,形成第一背层。基片长度方向上的杨氏模量为450kg/mm2(≈4.4GPa),而其宽度方向上的杨氏模量为500kg/mm2(≈4.9GPa)。基片长度方向上的F-5值为10kg/mm2(≈98MPa),而基片宽度方向上的F-5值为13kg/mm2(≈127.4MPa)。长度方向上100℃下30分钟基片的热收缩率为0.3%,而宽度方向上为0.1%。长度方向的断裂强度为20kg/mm2(≈196MPa),宽度方向上为25kg/mm2(≈245MPa)。弹性模量为400kg/mm2(≈3.9GPa)。
[制备第二背层的涂液]
●聚烯烃                                               3.0份
 (Chemipearl S-120,固体含量:27%重量,Mitsui Petrochemical Ind.制造)
●抗静电剂(2.0份氧化锡-氧化锑水性分散体)
(平均颗粒直径:0.1μm,17%重量)
●硅胶                                                 2.0份
(Snowtex C,20%重量,Nissan Chemical Industries制造)
●环氧化合物                                           0.3份
(Dynacol EX-614B,Nagase Kasei制造)
●蒸馏水                                     补足到总共100份
[制备第二背层]
将第二背层涂液涂在第一背层上,得到厚0.03μm的干层,170℃下干燥30秒,形成第二背层。
<光热转化层的形成>
[制备光热转化层的涂液]
用搅拌器在搅拌下将如下成分混合在一起,得到用于光热转化层的涂液。
[光热转化层涂液的成分]
●IR-吸收着色剂                                    7.6份
(“NK-2014”,Nippon Kanko Shikiso制造,具有如下结构式的花青着色剂)
Figure C0280232300441
其中R表示CH3,X表示ClO4
●如下结构的聚酰亚胺树脂                           29.3份
(“Rikacoat SN-20F”,New Japan Chemical制造,热分解温度:510℃)
其中R1表示SO2;R2表示
Figure C0280232300443
Figure C0280232300444
●Exxon石脑油                                       5.8份
●N-甲基吡咯烷酮(NMP)                               1500份
●甲基乙基酮                                        360份
●表面活性剂                                        0.5份
(“Megafac F-176PF”,Dainippon Ink & Chemicals制造,F-型表面活性剂)
●如下组分的消光剂分散体                            14.1份
[消光剂分散体]
●N-甲基-2-吡咯烷酮(NMP)                            69份
●甲基乙基酮                                        20份
●苯乙烯丙烯酸树脂                                  3份
(“Johncryl 611”,Johnson polymer制造)
●SiO2颗粒                                         8份
(“Seahostar KEP150”,Nippon Shokubai制造的二氧化硅颗粒)
[在基片表面上形成光热转化层]
用金属条把上述光热转化层涂液涂在厚75μ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的表面上。然后在炉中于120℃下干燥涂料2分钟,以在基片上形成光热转化层。用UV-240型UV-分光光度计(Shimadzu制造)测量这样获得的光热转化层在808波长处的光学密度为OD=1.03。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测光热转化层部分发现其平均层厚度为0.3μm。
<制造成像层>
[制备黑色成像层涂液]
将如下成分送入捏合机磨机中,施加剪切力同时加入部分溶剂进行预-分散处理。为了获得分散体,进一步加入溶剂得到如下的最终组成。然后在砂磨机中分散2小时得到颜料分散母液。
[黑色颜料分散母液组合物]
组合物1:
●聚乙烯醇缩丁醛                                     12.6份
(“S-LEC B-BL-SH”,Sekisui Chemicals制造)
●颜料黑7(碳黑C.I.No.77266)                          4.5份
(“Mitsubishi碳黑#5”,Mitsubishi Chemical制造,PVC黑度:1)
●分散助剂                                              0.8份
(“Solsperse S-20000”,ICI制造)
●正丙醇                                                79.4份
组合物2:
●聚乙烯缩丁醛                                          12.6份
(“S-LEC B-BL-SH”,Sekisui Chemicals制造)
●颜料黑7(碳黑C.I.No.77266)                             10.5份
(“Mitsubishi碳黑MA 100”,Mitsubishi Chemical制造,PVC黑度:10)
●分散助剂                                              0.8份
(“Solsperse S-20000”,ICI制造)
●正丙醇                                                79.4份
接着,用搅拌器在搅拌下将如下成分混合在一起,得到黑色成像层涂液。
[黑色成像层涂液组合物]
●上述黑色颜料分散母液                                  185.7份
组合物1∶组合物2=70∶30(份)
●聚乙烯醇缩丁醛                                        11.9份
(“S-LEC B-BL-SH”,Sekisui Chemicals制造)
●蜡型化合物
(硬脂酸酰胺“Neutron 2”,Nippon Fine Chemical制造)     1.7份
(山嵛酸酰胺“Diamid BM”,Nippon Kasei Chemical制造)    1.7份
(月桂酸酰胺“Diamid Y”,Nippon Kasei Chemical制造)     1.7份
(棕榈酸酰胺“Diamid KP”,Nippon Kasei Chemical制造)    1.7份
(芥酸酰胺“Diamid L-200”,Nippon Kasei Chemical制造)   1.7份
(油酸酰胺“Diamid O-200”,Nippon Kasei Chemical制造)   1.7份
●松香                                                  11.4份
(“KE-311”,Arakawa Chemical Industries制造)
(组成:树脂酸80-97%;树脂酸组合物:松香酸30-40%,新松香酸10-20%,二氢松香酸14%,四氢松香酸14%)
●表面活性剂                                          2.1份
(“Megafac F-176PF”,固体含量:20%,Dainippon Ink&Chemicals制造)
●无机颜料                                            7.1份
(“MEK-ST”,30%甲基乙基酮溶液,Nissan Chemical Industries制造)
●正丙醇                                              1050份
●甲基乙基酮                                          295份
当这样得到的黑色成像层涂液中的颗粒用激光扫描颗粒大小分布计测量时,平均颗粒大小为0.25μm,超过1μm或更大的颗粒比例为0.5%。
[在光热转化层表面上形成黑色成像层]
用金属棒将上述黑色成像层涂液涂在上述光热转化层上,然后在炉中于100℃下干燥涂料2分钟,以在光热转化层上形成黑色成像层。从而构建起在基片上依次形成光热转化层和黑色成像层的热转移片(以后称为热转移片K,类似地,那些含黄色成像层、品红成像层和青色成像层的热转移片将分别被称作热转移片Y,热转移片M和热转移片C)。
用Macbeth密度计“TD-904”(W滤光器)测量热转移片K的光学密度(透射光学密度:OD)为OD=0.91。黑色成像层的平均层厚度为0.60μm。
这样获得的成像层的物理性质如下。
用蓝宝石针测量得到的成像层表面硬度,优选大于或等于10g,实际为大于或等于200g。
在23℃、55%RH下,表面的smooster值优选为0.5~50mmHg(约0.0665~6.65kPa),实际为9.3mmHg(约1.24kPa)。
表面的静摩擦系数优选小于或等于0.2,实际为0.08。
-制造热转移片Y-
用与制造热转移片K相同的方法制造热转移片Y,但是用含如下组合物的黄色热转移片涂液代替上述的在制造热转移片K时采用的黑色热转移片涂液。这样获得的热转移片Y的成像层厚度为0.42μm。
[黄色颜料分散母液组合物]
黄色颜料组合物1:
●聚乙烯醇缩丁醛                                      7.1份
(“S-LEC B-BL-SH”,Sekisui Chemicals制造)
●颜料黄180(C.I.No.21290)                              12.9份
(“Novoperm 黄P-HG”,Clariant Japan制造)
●分散助剂                                             0.6份
(“Solsperse S-20000”,ICI制造)
●正丙醇                                               79.4份
[黄色颜料分散母液组合物]
黄色颜料组合物2:
●聚乙烯缩丁醛                                         7.1份
(“S-LEC B-BL-SH”,Sekisui Chemicals制造)
●颜料黄139(C.I.No.56298)                              12.9份
(“Novoperm 黄 M2R 70”,Clariant Japan制造)
●分散助剂                                             0.6份
(“Solsperse S-20000”,ICI制造)
●正丙醇                                               79.4份
[黄色成像层涂液组合物]
●上述黄色颜料分散母液                                 126份
组合物1∶组合物2=95∶5(份)
●聚乙烯醇缩丁醛                                       4.6份
(“S-LEC B BL-SH”,Sekisui Chemicals制造)
●蜡型化合物
(硬脂酸酰胺“Neutron 2”,Nippon Fine Chemical制造)    0.7份
(山嵛酸酰胺“Diamid BM”,Nippon Kasei Chemical制造)   0.7份
(月桂酸酰胺“Diamid Y”,Nippon Kasei Chemical制造)    0.7份
(棕榈酸酰胺“Diamid KP”,Nippon Kasei Chemical制造)   0.7份
(芥酸酰胺“Diamid L-200”,Nippon Kasei Chemical制造)  0.7份
(油酸酰胺“Diamid O-200”,Nippon Kasei Chemical制造)  0.7份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0.4份
(“Chemistat 1100”,Sanyo Kasei制造)
●松香                                                 2.4份
(“KE-311”,Arakawa Chemical Industries制造)
(组成:树脂酸80-97%;树脂酸组合物:松香酸30-40%,新松香酸10-20%,二氢松香酸14%,四氢松香酸14%)
●表面活性剂                                           0.8份
(“Megafac F-176PF”,固体含量:20%,Dainippon Ink&Chemicals制造)
●正丙醇                                               793份
●甲基乙基酮                                           198份
这样获得的成像层的物理性质如下。
用蓝宝石针测量得到的成像层表面硬度优选大于或等于10g,实际上大于或等于200g。
在23℃、55%RH下,表面的smooster值优选为0.5~50mmHg(约0.0665~6.65kPa),实际为2.3mmHg(约0.31kPa)。
表面的静摩擦系数优选小于或等于0.2,实际为0.1。
-制造热转移片M-
用与制造热转移片K相同的方法制造热转移片M,但是用含如下组合物的品红色热转移片涂液代替上述的在制造热转移片K时采用的黑色热转移片涂液。这样获得的热转移片M的成像层厚度为0.38μm。
[品红色颜料分散母液组合物]
品红颜料组合物1:
●聚乙烯醇缩丁醛                                       12.6份
(“Denka Butylal#2000-L”,Denki Kagaku Kogyo制造,维卡软化点:57℃)
●颜料红57:1(C.I.No.15850:1)                           15.0份
(“Symuler Brilliant Carmine 6B-299”,Dainippon Ink&Chemicals制造)
●分散助剂                                             0.6份
(“Solsperse S-20000”,ICI制造)
●正丙醇                                               80.4份
[品红颜料分散母液组合物]
品红颜料组合物2:
●聚乙烯缩丁醛                                         12.6份
(“Denka Butylal#2000-L”,Denki Kagaku Kogyo制造,维卡软化点:57℃)
●颜料红57:1(C.I.No.15850:1)                             15.0份
(“Lionol Red 6B-4290G”,Toyo Ink制造)
●分散助剂                                               0.6份
(“Solsperse S-20000”,ICI制造)
●正丙醇                                                 79.4份
[品红色成像层涂液组合物]
●上述品红颜料分散母液                                   163份
组合物1∶组合物2=95∶5(份)
●聚乙烯醇缩丁醛                                         4.0份
(“Denka Butylal#2000-L”,Denki Kagaku Kogyo制造,维卡软化点:57℃)
●蜡型化合物
(硬脂酸酰胺“Neutron 2”,Nippon Fine Chemical制造)      1.0份
(山嵛酸酰胺“Diamid BM”,Nippon Kasei Chemical制造)     1.0份
(月桂酸酰胺“Diamid Y”,Nippon Kasei Chemical制造)      1.0份
(棕榈酸酰胺“Diamid KP”,Nippon Kasei Chemical制造)     1.0份
(芥酸酰胺“Diamid L-200”,Nippon Kasei Chemical制造)    1.0份
(油酸酰胺“Diamid O-200”,Nippon Kasei Chemical制造)    1.0份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0.7份
(“Chemistat 1100”,Sanyo Kasei制造)
●松香                                                   4.6份
(“KE-311”,Arakawa Chemical Industries制造)
(组成:树脂酸80-97%;树脂酸组合物:松香酸30-40%,新松香酸10-20%,二氢松香酸14%,四氢松香酸14%)
●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                                     2.5份
(“NK Ester A-TMMT”,Shin Nakamura Kagaku制造)
●表面活性剂                                             1.3份
(“Megafac F-176PF”,固体含量:20%,Dainippon Ink&Chemicals制造)
●正丙醇                                                 848份
●甲基乙基酮                                          246份
这样获得的成像层的物理性质如下。
用蓝宝石针测量得到的成像层表面硬度优选大于或等于10g,实际上大于或等于200g。
在23℃、55%RH下,表面的smooster值优选为0.5~50mmHg(约0.0665~6.65kPa),实际为3.5mmHg(约0.47kPa)。
表面的静摩擦系数优选小于或等于0.2,实际为0.08。
-制造热转移片C-
用与制造热转移片K相同的方法制造热转移片C,但是用含如下组合物的青色热转移片涂液代替上述的在制造热转移片K时采用的黑色热转移片涂液。这样获得的热转移片C的成像层厚度为0.45μm。
[青色颜料分散母液组合物]
青色颜料组合物1:
●聚乙烯醇缩丁醛                                     12.6份
(“S-LEC B-BL-SH”,Sekisui Chemicals制造)
●颜料蓝15:4(C.I.No.74160)                           15.0份
(“Cyanine Blue 700-10FG”,Toyo Ink制造)
●分散助剂                                           0.8份
(“PW-36”,Kusumoto Chemicals制造)
●正丙醇                                             110份
[青色颜料分散母液组合物]
青色颜料组合物2:
●聚乙烯缩丁醛                                       12.6份
(“S-LEC B-BL-SH”,Sekisui Chemicals制造)
●颜料蓝15(C.I.No.74160)                             15.0份
(“Lionol Blue 7027”,Toyo Ink制造)
●分散助剂                                           0.8份
(“PW-36”,Kusumoto Chemicals制造)
●正丙醇                                             110份
[青色成像层涂液组合物]
●上述青色颜料分散母液                                  118份
青色颜料组合物1∶青色颜料组合物2=90∶10(份)
●聚乙烯醇缩丁醛                                        5.2份
●蜡型化合物
(硬脂酸酰胺“Neutron 2”,Nippon Fine Chemical制造)     1.0份
(山嵛酸酰胺“Diamid BM”,Nippon Kasei Chemical制造)    1.0份
(月桂酸酰胺“Diamid Y”,Nippon Kasei Chemical制造)     1.0份
(棕榈酸酰胺“Diamid KP”,Nippon Kasei Chemical制造)    1.0份
(芥酸酰胺“Diamid L-200”,Nippon Kasei Chemical制造)   1.0份
(油酸酰胺“Diamid O-200”,Nippon Kasei Chemical制造)   1.0份
●松香                                                  2.8份
(“KE-311”,Arakawa Chemical Industries制造)
(组成:树脂酸80-97%;树脂酸组合物:松香酸30-40%,新松香酸10-20%,二氢松香酸14%,四氢松香酸14%)
●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                                    1.7份
(“NK Ester A-TMMT”,Shin Nakamura Kagaku制造)
●表面活性剂                                            1.7份
(“Megafac F-176PF”,固体含量:20%,Dainippon Ink&Chemicals制造)
●正丙醇                                                890份
●甲基乙基酮                                            247份
这样获得的成像层的物理性质如下。
用蓝宝石针测量得到的成像层表面硬度优选大于或等于10g,实际上大于或等于200g。
在23℃、55%RH下,表面的smooster值优选为0.5~50mmHg(约0.0665~6.65kPa),实际为7.0mmHg(约0.93kPa)。
表面的静摩擦系数优选小于或等于0.2,实际为0.08。
-制造图像接收片R-
制备分别用于缓冲层和图像接收层的如下涂液A和B。
1)缓冲层涂液
●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                               20份
(主粘合剂)
(“MPR-TSL”,Nisshin Kagaku制造)
●增塑剂                                                10份
(“Paraplex G-40”,CP.HALL.COMPANY制造)
●表面活性剂(氟化的:涂料助剂)                          0.5份
(“Megafac F-177”,Dainippon Ink&Chemicals制造)
●抗静电剂(季铵盐)                                      0.3份
(“SAT-5Supper(IC)”,Nihon Junyaku制造)
●甲基乙基酮                                            60份
●甲苯                                                  10份
●N,N-二甲基甲酰胺                                     3份
2)图像接收层涂液A
●聚乙烯缩丁醛                                          8份
(“S-LEC B-BL-SH”,Sekisui Chemicals制造)
●抗静电剂                                              0.7份
(“Sunatat 2012A”,Sanyo Kasei制造)
●表面活性剂(氟化的:涂料助剂)                          0.1份
(“Megafac F-177”,Dainippon Ink&Chemicals制造)
●正丙醇                                                20份
●甲醇                                                  20份
●1-甲氧-2-丙醇                                         50份
3)图像接收层涂液B
向图像接收层涂液A中再加入0.5份重量颗粒直径为5μm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颗粒(“MX500”,Soken Kagaku制造)。
用小型涂布机将上述缓冲层涂液涂在厚100μm的透明PET基片上。涂层干燥后,再涂上图像接收层涂液A,并干燥。控制涂量使干燥后的缓冲层厚度约20μm,图像接收层厚度约2μm。
在23℃、55%RH下,所得图像接收层表面的smooster值优选为0.5~50mmHg(约0.0665~6.65kPa),实际为0.83mmHg(约0.11kPa)。
再者,构建含背层的图像接收片R,该背层位于含缓冲层和图像接收层面的对面基片面上。这三种类型的背层包括不含背层的片。
(表1)
  a   使用热转移片中采用的背层涂液
  b  “a”中第一和第二层都不含导电金属氧化物颗粒
  c   无
以上制造的图像接收片R和热转移片(K、M、C和Y)是经过表面清洁并层压的,以便传送和运输。每一套叠片都是包装好的,室温下储存1星期。然后,用如下方法用于激光记录图像中。
-生成转移的图像-
打开上述记录介质包装,将一套由图像接收片和热转移片组成的叠片象这样安装到记录介质盒中。然后把盒装在记录仪的记录介质传送单元,进行图像记录。可以使用Creo Scitex制造的“Plate Setter Spectrum”作为记录仪。
首先,从记录介质盒中拣出图像接收片R(56cm×79cm)并运走,然后真空吸附在直径38cm的记录转鼓上,该转鼓装有直径1mm的真空孔部分(表面密度:1孔/3cm×8cm)。接着,将热转移片K(61cm×84cm)从记录介质盒运出,叠加在上述图像接收片上,使其超出图像接收片的部分均匀地伸出。然后用挤压辊挤压这些片,使其粘合并层叠起来,而空气被吸入孔部分中。孔部分关闭状态下的排出度为-150mmHg(~81.13kPa)每大气压。然后旋转上述鼓,将808nm波长的半导体激光束缩聚到鼓上的叠片表面,在光热转化层表面上形成7μm的光斑。将激光束移动到垂直于鼓旋转方向(即主扫描方向)的方向上(次扫描方向),从而在叠片上记录该激光图像(线)。激光照射的条件如下。该实例中,使用由二维排列(pallalelograms在主扫描方向5列,次扫描方向3列)的多束激光束组成的激光束。
激光能                          110mW
鼓转速                          500rpm
次扫描间距                      6.35μm
3个环境温度/湿度条件:18℃30%、23℃55%、26℃65%。
曝光鼓直径优选大于或等于360mm,实际为380mm。
图像大小为515mm×728mm,分辨率为2600dpi。
完成上述激光记录之后,从鼓上拿下叠片,手工将热转移片K从图像接收层上移开。这样证实了单独在热转移片K成像层中的照射区已经从热转移片K转移到图像接收片上,类似地,将图像从上述热转移片Y、M和C转移到图像接收片上。
表2显示了图像记录中采用的图像接收片。
(表2)
  记录介质盒                         图像接收面                        背面
  利用   图像接收层   静摩擦系数   Rz(μ)   SR(Ω)   背层   静摩擦系数   Rz(μ)   SR(Ω)
  实施例1   是   A   0.53   0.4   2×1013   a   0.35   0.10   3×108
  实施例2   是   B   0.25   3.2   2×1013   a   0.35   0.10   3×108
实施例3 A 0.53 0.4 2×1013 b 0.36 0.12 4×1013
  比较例1   是   A   0.53   0.4   2×1013   c   0.85   0.10   5×1013
  比较例2   否   A   0.53   0.4   2×1013   a   0.35   0.10   3×108
比较例2中,手工将片一个接一个装入鼓中,而没有使用记录介质盒。
用如下方法测量静摩擦系数。
将图像接收片样品(5cm×20cm)绑在桌上。用压敏胶带(例如NittoDenko制造的聚酯压敏胶带No.31B75 High)将图像接收片的基片粘到桌上(即,图像接收层向上)。将表面光滑的不锈钢接头(35mm×75mm,曲面为2.5mmr,200g)放置在图像接收层上,然后缓慢倾斜桌子。在上述不锈钢接头开始滑动的点测量倾斜角θ。静摩擦系数用tanθ表示。
-评估-
1)材料转移性
将图像接收片从记录介质送料单元传送到记录转鼓上20次,根据如下标准对材料转移性进行评估。
○:稳定传送,没有错位或堵塞现象。
×:出现错位或堵塞。
2)图像缺陷
肉眼观察转移的图像,计算由外来物造成的图像缺陷(白点等)。根据如下标准进行评估。
○:1/m2或更少
△:2~10/m2
×:11/m2或更多。
3)分辨力
记录含2%点和98%点的图像,对所需点像的重复性进行评估:
○:可重复(2%和98%点都可以)。
×:不可重复(2%或98%点不可重复)。
表3总结了评估数据。
(表3)
  材料转移性   图像缺陷   分辨力
  实施例1   ○   ○   ○
  实施例2   ○   ○   △
  实施例3   ○   △   ○
  比较例1   ×   △   ○
  比较例2   ×   ×   ○
因此,可以理解实施例中,有了良好的材料转移性,可以获得缺陷更少的图像。具体而言,只有在采用了含按传送次序层叠的片的记录介质盒,同时图像接收层背层表面的静摩擦系数在限定的范围内(小于或等于0.7)(即,都是本发明的特征)的情况下,才能获得良好的材料转移性。
实施例1-3中将四种颜色图像再转移到记录纸上形成彩色图像。因而,即使是在不同的温度/湿度条件下使用二维多束排列激光束的高能激光记录情况下,也可以形成图像质量极好有稳定转移密度的彩色图像。
为了转移到纸上,使用带有插入平板的热转移装置,该平板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材料的动力学摩擦系数为0.1~0.7,传送速度为15~50mm/秒。这种热转移装置中热辊材料的维克斯硬度优选为10~100,实际为70。
在全部三种环境温度/湿度条件下所得到的图像都是良好的。
实施例4-6及比较例3和4
(I)-制造热转移片C-
<背层的形成>
如果需要的话,对厚100μ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基片的任一面(背面)进行电晕放电形成背层。基片长度方向上的杨氏模量为450kg/mm2(≈4.4GPa),而其宽度方向上的杨氏模量为500kg/mm2(≈4.9GPa)。基片长度方向上的F-5值为10kg/mm2(≈98MPa),基片宽度方向上的F-5值为10kg/mm2(≈98MPa)。基片在100℃、30分钟下于长度方向上的热收缩率为0.3%,而宽度方向上为0.1%。长度方向的断裂强度为20kg/mm2(≈196MPa),宽度方向上为25kg/mm2(≈245MPa)。弹性模量为400kg/mm2(≈3.9GPa)。
在形成背层的情况下,形成如下的背层a或背层b。
a)背层a
[第一背层的形成]
将与实施例1中采用的涂液相同的第一背层涂液涂在电晕放电的PET基片面上,得到厚0.03μm的干层,并在180℃下干燥30秒,形成第一背层。
[第二背层的形成]
将与实施例1中采用的涂液相同的第二背层涂液涂在第一背层上,得到厚0.03μm的干层,并在170℃下干燥30秒,形成第二背层。
b)背层b
如上述背层1那样,形成第一和第二背层,但是第一和第二背层中都不加入抗静电剂(氧化锡-氧化锑水性分散体)。
1)光热转化层涂液A和B
将含和实施例1中光热转化层涂液相同组成的涂液称作光热转化层涂液A。而将组成与光热转化层涂液A相同,但用颗粒直径为5μm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颗粒(“MX500”,Nippon Shokubai制造)取代光热转化层涂液A中消光剂分散体中的SiO2颗粒(“Seahostar KEP150”,NipponShokubai制造的二氧化硅颗粒)的光热转化层涂液称作另一种光热转化层涂液B。
2)在基片表面上形成光热转化层
用金属棒将上述光热转化层涂液A和B涂在厚100μ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基片的一面(背层(如果有的话)的对面)上。在炉中120℃下干燥涂料2分钟,在基片上形成光热转化层。用UV-240型UV-分光光度计(Shimadzu制造)测量这样获得的光热转化层在808nm波长处的光学密度为OD=1.03。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测光热转化层部分发现其平均层厚度为0.3μm。
3)在光热转化层表面形成青色成像层
用金属棒将与实施例1中组成相同的青色成像层涂液涂在上述光热转化层表面上。然后在炉中100℃下干燥涂料2分钟,在光热转化层上形成青色成像层。
这样获得的成像层的物理性质如下。
用蓝宝石针测量得到的成像层表面硬度优选大于或等于10g,实际上大于或等于200g。
在23℃、55%RH下,表面的smooster值优选为0.5~50mmHg(约0.0665~6.65kPa),实际为7.0mmHg(约0.93kPa)。
通过这些步骤,构建了热转移片C(青色),其中在基片上按次序依次形成光热转化层和青色成像层。
用Macbeth密度计“TD-904”(W滤光器)测量热转移片C的光学密度(OD)为OD=0.91。青色成像层的平均层厚度为0.45μm。
-制造图象接收片-
用小型涂布机将含与实施例1相同组合物的缓冲层涂液涂在白色PET基片上(“Lumirror#130E58”,Toray制造,厚130μm)。待涂层干燥后,再涂以组成和实施例1中使用的图像接收层涂液A相同的图像接收层涂液,并干燥。控制涂量使干燥后的缓冲层厚度约20μm,图像接收层厚度约2μm。白色PET基片是由空白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层(厚度:116μm,孔率:20%)和含二氧化钛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层(厚度:7μm,二氧化钛含量:2%)在基片两面组成的叠片(总厚度:130μm,比重:0.8)。将这样制造的材料室温下储存1星期,然后在激光记录图像时使用。
这样获得的图像接收层的物理性质如下。
图像接收层的表面粗糙度Ra优选为0.4~0.1μm,实际为0.02μm。
图像接收层的表面波度优选小于或等于2μm,实际为1.2μm。
在23℃、55%RH下,图像接收层表面的smooster值优选为0.5~50mmHg(约0.0665~6.65kPa),实际为0.8mmHg(约0.11kPa)。
图像接收层表面的静摩擦系数优选小于或等于0.8,实际为0.37。
以上制造的图像接收片和热转移片C是经过表面清洁并按照传送和运输顺序层压的。每一套叠片都是包装好的,并在室温下储存1星期。然后,用如下方法用于图像的激光记录中。
-转移图像的形成-
打开上述记录介质包装,将一套由图像接收片和热转移片组成的叠片安装到记录介质盒中。然后把盒装在记录仪的记录介质传送单元上,进行图像记录。可以使用Creo Scitex制造的“Plate Setter Spectrum”作为记录仪。
首先,从记录介质盒中拣出图像接收片R(56cm×79cm)并运走,然后真空吸附在直径38cm的记录转鼓上,该转鼓装有直径1mm的真空孔部分(表面密度:1孔/3cm×8cm)。接着,将热转移片C(61cm×84cm)从记录介质盒运出,叠加在上述图像接收片上,使其超出图像接收片的部分均匀地伸出。然后用挤压辊挤压这些片,使其粘合并层叠起来,而空气被吸入孔部分中。孔部分关闭状态下的排出度为-150mmHg(约81.13kPa)每大气压。然后旋转上述鼓,将808nm波长的半导体激光束缩聚到鼓上的叠片表面,在光热转化层表面上形成7μm的光斑。将激光束移动到垂直于鼓旋转方向(即主扫描方向)的方向上(次扫描方向),从而在叠片上记录该激光图像(线)。激光照射的条件如下。该实例中,使用由二维排列(pallalelograms在主扫描方向5列,次扫描方向3列)的多束激光束组成的激光束。
激光能                 110mW
鼓转速                 500rpm
次扫描间距             6.35μm
3个环境温度/湿度条件:18℃30%、23℃55%、26℃65%。
曝光鼓直径优选大于或等于360mm,实际为380mm。
图像大小为515mm×728mm,分辨率为2600dpi。
完成上述激光记录之后,从鼓上拿下叠片,手工将热转移片C从图像接收片上移开。这样证实了单独在热转移片C成像层中的照射区已经从热转移片C转移到图像接收片上。
表4显示了图像记录中采用的图像接收片C。
(表4)
  记录介质盒                  成像层                        背层表面
  利用   光热转化层   静摩擦系数   Rz(μ)   背层   静摩擦系数   Rz(μ)   SR(Ω)
  实施例4   是   A   0.08   0.8   a   0.35   0.10   3×108
  实施例5   是   B   0.06   3.6   a   0.35   0.10   3×108
  实施例6   是   A   0.08   0.8   b   0.36   0.12   4×1013
  比较例3   是   A   0.08   0.8   无   0.85   0.10   5×1013
  比较例4   否   A   0.08   0.8   a   0.35   0.10   3×108
比较例4中,手工将片一个接一个装入鼓中,而没有使用记录介质盒。
-评估-
1)材料转移性
将图像接收片从记录介质送料单元传送到记录转鼓上20次,根据如下标准对材料转移性进行评估。
○:稳定传送,没有错位或堵塞现象。
×:出现错位或堵塞。
2)图像缺陷
肉眼观察转移的图像,计算由外来物造成的图像缺陷(白点等)。根据如下标准进行评估。
○:1/m2或更少
△:2~10/m2
×:11/m2或更多。
3)分辨力
记录含2%点和98%点的图像,对所需点像的重复性进行评估:
○:可重复(2%和98%点都可以)。
×:不可重复(2%或98%点不可重复)。
表5总结了评估数据。
(表5)
  材料转移性   图像缺陷   分辨力
  实施例4   ○   ○   ○
  实施例5   ○   ○   △
  实施例6   ○   △   ○
  比较例3   ×   △   ○
  比较例4   ×   ×   ○
因此,可以理解实施例中,有了良好的材料转移性,可以获得缺陷更少的图像。具体而言,只有在采用了记录介质盒,其中含按传送次序层叠的片,同时图像接收层背层表面的静摩擦系数在限定的范围内(小于或等于0.7)(即,都是本发明的特征)的情况下,才能获得良好的材料转移性。
实施例4-6中将转移的四种颜色图像再转移到记录纸上形成彩色图像。因而,即使是在不同的温度/湿度条件下使用二维多束排列激光束的高能激光记录情况下,也可以形成图像质量极好并且有稳定转移密度的多色图像。
为了转移到纸上,使用带有插入平板的热转移装置,该平板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材料的动力学摩擦系数为0.1~0.7,传送速度为15~50mm/秒。这种热转移装置中热辊材料的维克斯硬度优选为10~100,实际为70。
在全部三种环境温度/湿度条件下所得的图像都是良好的。(II)用与制造热转移片C(青色)相同的组合物来制造热转移片K(黑色)、Y(黄色)和M(品红色)热转移片,但是改变成像层的涂液。
-热转移片K(黑色)-
使用与实施例1相同组成的黑色成像层涂液。这样获得的热转移片K成像层的厚度为0.60μm。
-热转移片Y(黄色)-
使用与实施例1相同组成的黄色成像层涂液。这样获得的热转移片Y成像层的厚度为0.42μm。
-热转移片M(品红色)-
使用与实施例1相同组成的品红色成像层涂液。这样获得的热转移片M成像层的厚度为0.38μm。
表6显示了这样制造的热转移片K、Y和M中成像层表面和背层表面的物理性质。
(表6)
                成像表面                     背层表面
  光热转化层   静摩擦系数   Rz(μ)   背层   静摩擦系数   Rz(μ)   SR(Ω)
  热转移片K   A   0.08   0.7   a   0.35   0.1   3×108
  热转移片Y   A   0.10   0.8   a   0.35   0.1   3×108
  热转移片M   A   0.08   0.9   a   0.35   0.1   3×108
以上制造的热转移片(K、M和Y)和图像接收片以及(I)中已经制造出来的热转移片C是经过表面清洁并以传送/运输的顺序层压的。每一套叠片都是包装好的,并在室温下储存1星期。
打开上述记录介质包装,将一套由图像接收片和热转移片组成的叠片安装到记录介质盒中。然后把盒装在记录仪的记录介质传送单元上,如(I)中那样,进行图像记录。其结果是,可以稳定地传送热转移片,不会造成错位和堵塞,所得图像质量极好,没有任何外来物造成的缺陷。
工业应用
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激光热转移记录方法,采用这种方法可以将图像接收片或热转移片以稳定的状态传送、进料,而不引起堵塞或错位,从而避免了任何由于粘附外来物或者由于手工操作失误引起的放错彩色记录次序而造成的图像缺陷。此外,在这个CTP时代,可以提供取代现有打样片或类似彩色打样的对照打样,而不再需要胶片。使用这些打样,可以得到与印刷品或类似彩色打样高度一致的彩色复制性。从而获得顾客的认同。还可以提供一种DDCP系统,其中采用类似于印刷油墨的颜料-型着色剂,使用这种系统,可以将图像转移到纸上,而不产生波纹等。还可以提供和印刷品高度近似的大尺寸(A2/B2)数字直接彩色打样体系,其中采用类似于印刷油墨的颜料-型着色剂,借助该体系,可以通过点记录将图像转移到纸上。还可以提供一种多色成像方法,通过该方法,可以在不同温度/湿度条件下使用二维排列多束激光束的高能激光记录情况下,形成质量极好且有稳定转移密度的图像。

Claims (11)

1、一种激光热转移记录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从记录介质盒中传送出图像接收片,该图像接收片包含图像接收层和多重热转移片,每个热转移片至少含一层光热转化层、一层成像层和基片;
将图像接收片的图像接收层层叠在热转移片的成像层上,并把它们置于记录介质支持元件上;以及
用适用于图像数据的激光束照射热转移片,将成像层上的激光照射区转移到图像接收片的图像接收层上,从而记录图像,
其中图像接收片和上述热转移片是按送入记录介质支持元件的次序层压在一起的,并包含在记录介质盒中,图像接收片和热转移片中至少一个的背层表面的静摩擦系数小于或等于0.7。
2、权利要求1中的激光热转移记录方法,还包括打开包装的步骤,该包装中含按送入记录介质支持元件的次序层压并包装在其中的图像接收片和热转移片,然后立即将层叠的图像接收片和热转移片放入上述记录介质盒中。
3、权利要求1或2的激光热转移记录方法,其中图像接收片的图像接收层表面的静摩擦系数小于或等于0.5。
4、权利要求1或2的激光热转移记录方法,其中图像接收片的图像接收层表面的表面粗糙度Rz为1-5微米。
5、权利要求1或2的激光热转移记录方法,其中图像接收片背层表面的表面粗糙度Rz小于或等于3微米。
6、权利要求1或2的激光热转移记录方法,其中在23℃、55%相对湿度下测得的图像接收片的图像接收层表面的表面电阻SR小于或等于1014Ω。
7、权利要求1或2的激光热转移记录方法,其中在23℃、55%相对湿度下测得的图像接收片背层表面的表面电阻SR小于或等于1012Ω。
8、权利要求1或2的激光热转移记录方法,其中热转移片成像层表面的静摩擦系数小于或等于0.5。
9、权利要求1或2的激光热转移记录方法,其中热转移片成像层表面的表面粗糙度Rz小于或等于3微米。
10、权利要求1或2的激光热转移记录方法,其中热转移片背层表面的表面粗糙度Rz小于或等于7微米。
11、权利要求1或2的激光热转移记录方法,其中在23℃、55%相对湿度下测得的热转移片的成像层表面的表面电阻SR小于或等于1011Ω。
CN02802323.4A 2001-05-28 2002-05-21 激光热转移记录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40554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59135/01 2001-05-28
JP159135/2001 2001-05-28
JP2001159135A JP2002347346A (ja) 2001-05-28 2001-05-28 レーザー熱転写記録方法
JP169657/2001 2001-06-05
JP169657/01 2001-06-05
JP2001169657A JP2002362043A (ja) 2001-06-05 2001-06-05 レーザー熱転写記録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64845A CN1464845A (zh) 2003-12-31
CN1240554C true CN1240554C (zh) 2006-02-08

Family

ID=266158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02802323.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40554C (zh) 2001-05-28 2002-05-21 激光热转移记录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6720126B2 (zh)
EP (1) EP1391316A4 (zh)
CN (1) CN1240554C (zh)
CA (1) CA2418715A1 (zh)
WO (1) WO200209666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534543B2 (en) * 1996-04-15 2009-05-19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Texture control of thin film layers prepared via laser induced thermal imaging
JP2004322388A (ja) * 2003-04-23 2004-11-18 Konica Minolta Medical & Graphic Inc 印刷版の作製方法及び印刷版材料
JP2006053362A (ja) * 2004-08-12 2006-02-23 Konica Minolta Medical & Graphic Inc 感光材料包装体の製造方法及び感光材料包装体
US20060210733A1 (en) * 2005-03-18 2006-09-21 Takayuki Sasaki Thermal transfer recording medium,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thermal transfer recording method
DE102005057474A1 (de) * 2005-11-30 2007-05-31 Merck Patent Gmbh Lasertransfer von Sicherheitsmerkmalen
KR101563237B1 (ko) * 2007-06-01 2015-10-26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제조장치 및 발광장치 제작방법
CN110289115B (zh) * 2019-02-22 2022-08-30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与化学研究所 一种高强型硅橡胶基柔性中子屏蔽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403775B1 (en) * 1989-05-08 1995-04-05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Printer
JP3606891B2 (ja) 1992-11-06 2005-01-05 富士写真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熱転写シート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US5445866A (en) * 1993-10-19 1995-08-29 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 Water-based transparent image recording sheet
JPH07276681A (ja) * 1994-04-11 1995-10-24 Fuji Photo Film Co Ltd 画像記録装置
JP3341138B2 (ja) * 1995-02-21 2002-11-05 コニカ株式会社 ヒートモードレーザー記録用材料
US5821028A (en) 1996-04-12 1998-10-13 Konica Corporation Thermal transfer image receiving material with backcoat
JPH1052980A (ja) 1996-08-09 1998-02-24 Konica Corp 画像形成材料及びそれを用いる画像形成方法
JPH10193816A (ja) * 1997-01-17 1998-07-28 Konica Corp 受像シート、熱転写画像形成方法及びサーマル画像形成装置
JPH11170581A (ja) * 1997-12-15 1999-06-29 Konica Corp レーザー熱転写画像形成方法
EP0925944A3 (en) * 1997-12-25 2000-03-22 Konica Corporation Thermal transfer image forming method using laser
US6261995B1 (en) 1998-05-21 2001-07-17 Konica Corporation Thermal transfer intermediate material, a thermal transfer image forming material and a thermal transfer recording material set
JPH11334232A (ja) 1998-05-28 1999-12-07 Fuji Photo Film Co Ltd 受像材料
JP2000141722A (ja) 1998-11-09 2000-05-23 Konica Corp レーザー熱転写記録方法
JP2000141723A (ja) * 1998-11-12 2000-05-23 Konica Corp 画像形成方法
US6262756B1 (en) * 1998-11-16 2001-07-17 Konica Corporation Thermal development apparatus
JP2000355177A (ja) * 1999-06-14 2000-12-26 Fuji Photo Film Co Ltd 熱転写材料及びレーザ熱転写記録方法
JP2001010094A (ja) * 1999-07-02 2001-01-16 Konica Corp レーザー熱転写記録方法
JP2001105752A (ja) * 1999-10-13 2001-04-17 Fuji Photo Film Co Ltd 熱転写用受像シート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30207196A1 (en) 2003-11-06
EP1391316A4 (en) 2005-01-26
WO2002096667A1 (fr) 2002-12-05
EP1391316A1 (en) 2004-02-25
CA2418715A1 (en) 2003-02-05
CN1464845A (zh) 2003-12-31
US6720126B2 (en) 2004-04-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6940C (zh) 单轴向拉伸的多层薄膜及包含此薄膜的航空行李标签
CN1024980C (zh) 有机聚合物膜层上的非照像构图方法
CN1604856A (zh) 多色图像形成材料和多色图像形成方法
CN1093801C (zh) 直接成像型无水平版印刷版原版
CN1126668C (zh) 记录材料
CN101048290A (zh) 热转印片及保护层转印片
CN1578732A (zh) 用于便携式喷墨打印机的供墨设备
CN101037066A (zh) 可逆热敏记录介质、可逆热敏记录标签、可逆热敏记录构件、图像处理设备以及图像处理方法
CN1820963A (zh) 可逆热敏记录介质、标签、和装置以及图像处理设备和方法
CN1240554C (zh) 激光热转移记录法
CN1660601A (zh) 热致可逆记录介质、标签和构件及图像处理装置和方法
CN1638967A (zh) 具有与喷嘴腔墨水电绝缘的热弯曲致动器加热元件的喷墨打印头
CN101052534A (zh) 热转印片
CN101041308A (zh) 可逆热敏记录介质及标签、部件、图像处理装置和方法
CN1602434A (zh) 滤色片、其形成材料以及其形成方法、带有滤色片的电路基板及其形成方法以及液晶元件
CN1144345A (zh) 成像材料,制备该材料的方法及使用该材料的成像方法
CN1476987A (zh) 热转印图像记录复合片材
CN1228193C (zh) 热转印记录介质和图象形成方法
CN1606509A (zh) 多色图像形成材料和多色图像形成方法
CN1922029A (zh) 热敏转印记录用双轴取向白色聚丙烯膜及由其形成的热敏转印记录用载片
CN1827392A (zh) 热转印接受体及其制造方法,记录方法及记录体
CN1193898C (zh) 喷墨记录介质
CN1606507A (zh) 热敏记录材料
CN1425141A (zh) 激光致热转印记录方法
CN1638973A (zh) 多色热敏记录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FUJI PHOTO FILM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FUJIFILM HOLDINGS CORP.

Effective date: 20070803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Owner name: FUJIFILM HOLDINGS CORP.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NAME OR ADDRESS: FUJI PHOTO FILM CO., 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Fujifilm Corp.

Address before: Kanagawa

Patentee before: FUJIFILM Corp.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070803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FUJIFILM Corp.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Fujifilm Corp.

C19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