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512806B - 筒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筒状编织物 - Google Patents

筒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筒状编织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512806B
CN113512806B CN202110380465.4A CN202110380465A CN113512806B CN 113512806 B CN113512806 B CN 113512806B CN 202110380465 A CN202110380465 A CN 202110380465A CN 113512806 B CN113512806 B CN 11351280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knitting
base
coil
end portion
tubul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38046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512806A (zh
Inventor
上道和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ima Seiki Mfg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ima Seiki Mf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ma Seiki Mfg Ltd filed Critical Shima Seiki Mfg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5128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128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5128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1280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22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 D04B1/24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wearing apparel
    • D04B1/246Upper torso garments, e.g. sweaters, shirts, leotard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7/00Flat-bed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 D04B7/04Flat-bed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with two sets of needle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7/00Flat-bed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 D04B7/30Flat-bed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 D04B7/32Flat-bed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tubular goo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Knitting Of Fabric (AREA)

Abstract

一种筒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筒状编织物,筒状编织物具备带状部,该带状部是具有二层构造的结实的带状部。以环绕筒状基底部(10)的线圈纵行方向的终端部(10E)的方式在终端部将二层构造的带状部(20)相连,其中,进行如下的工序A、工序B、工序C和工序D,在工序A中,交替地连续地进行在终端部的基端部(1)编织第一线圈(2)的步骤和在终端部的编织宽度方向的外侧编织第二线圈(3)的步骤;在工序B中,以第二线圈(3)为基点编织带状部的始端(20S);在工序C中,一边使筒状基底部向一方向旋转,一边编织带状部,将除了基端部(1)以外的终端部和带状部接合;在工序D中,通过藏针处理将基端部(1)和带状部的终端(20E)从两者的边界位置顺次接合。

Description

筒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筒状编织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筒状编织物及筒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该筒状编织物具备筒状基底部和与其线圈纵行方向的终端部相连的带状部。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2中,公开了一种编织具备筒状基底部和与该筒状基底部的终端部相连的二层构造的带状部的筒状编织物的方法。
在专利文献1、2中,编织筒状基底部。接着,在筒状基底部的编织范围的外侧编织起口部。然后,以起口部为基点,一边编织成为二层构造的筒状的带状部,一边以相对于筒状基底部的终端部环绕的方式相连。在专利文献1、2中,反复进行使筒状的带状部向筒状基底部的一侧移动,使带状部的线圈与筒状基底部的线圈相互重叠的步骤(1);和在包括该重叠线圈在内的带状部的线圈纵行方向连续地编织带状部的新的线圈横列的步骤(2)。其结果,能编织具备筒状基底部和与筒状基底部的终端部相连的筒状的带状部的筒状编织物。带状部的线圈纵行方向成为沿着筒状基底部的周方向的方向。
在使带状部向筒状基底部的一侧移动时,确保用于线圈的移动的空针是困难的。因此,在专利文献1中,通过使带状部的第二层的编织宽度相对于第一层的编织宽度极端地变小,确保了用于线圈的移动的空针(特别是参照专利文献1的图2)。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通过使带状部的第一层和第二层成为在编织宽度方向错开的状态,确保了用于线圈的移动的空针(特别是参照专利文献2的图2)。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07424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5-11084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如具有马球领的针织品的那样,需要想以缝制方式编织带状部的一部分在筒状基底部的厚度方向重复的筒状编织物。如果带状部是二层构造,则外观良好,成为具有厚度的结实的带状部。但是,在专利文献1、2的编织方法中,在编织具有二层构造的带状部时确保用于使带状部的线圈移动的空针是困难的。如果确保用于线圈的移动的空针,则带状部的线圈变粗了。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目的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具备带状部的筒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该带状部是具有二层构造的结实的带状部。另外,本发明的另外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备带状部的筒状编织物,该带状部是具有二层构造的结实的带状部。
为了解决课题的手段
<1>本发明的筒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其使用具备在前后相向的第一针床和第二针床的横编机来编织卡定在上述第一针床和上述第二针床上的筒状基底部,以环绕上述筒状基底部的线圈纵行方向的终端部的方式在上述终端部将二层构造的带状部相连,在筒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中,进行如下的工序A、工序B、工序C和工序D,
在工序A中,交替地连续地进行在由上述终端部的一部分线圈构成的基端部编织第一线圈的步骤和在上述终端部的编织宽度方向的外侧编织第二线圈的步骤;
在工序B中,以上述第二线圈为基点编织上述带状部的始端;
在工序C中,反复进行编织在上述始端的线圈纵行方向连续的上述带状部,并且使上述筒状基底部向一方向旋转,将上述终端部的线圈与上述带状部的线圈重叠的步骤,将除了上述基端部以外的上述终端部和上述带状部接合;
在工序D中,通过藏针处理将上述基端部和上述带状部的终端从两者的边界位置顺次接合。
<2>作为本发明的筒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的一方式,可以举出如下的方式:
在上述工序A之前,在上述基端部处于上述筒状基底部的编织宽度方向的中间的情况下,使上述筒状基底部旋转,使上述基端部向编织宽度方向的一端靠近。
<3>作为本发明的筒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的一方式,可以举出如下的方式:
为了编织在线圈纵行方向的上端具有切口状的开口部的上述筒状基底部,在编织了在周方向无切缝地相连的主基底部之后,
对上述主基底部的在线圈纵行方向的终端部的除了规定部分以外的部分进行编织,编织具有以上述规定部分为切口的端部的上述开口部的开口基底部,
以上述规定部分为上述基端部进行上述工序A。
<4>本发明的筒状编织物,其具备筒状基底部、与上述筒状基底部的终端部相连的二层构造的带状部,上述带状部的线圈纵行方向沿着上述终端部的周方向,在筒状编织物中,
具备由上述终端部的一部分线圈构成的基端部,
上述带状部的始端和终端一起与上述基端部通过编织相连,
上述始端的线圈的方向与上述基端部的线圈的方向相同,
上述终端的线圈的方向与上述基端部的线圈的方向相反。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筒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能编织具备带状部的筒状编织物,该具备带状部具有二层构造且始端和终端一起与作为筒状基底部的规定部分的基端部相连。另外,在上述编织方法中,能编织具有厚度的结实的带状部。进而,在上述编织方法中,因为通过编织将带状部的始端和终端分别与筒状基底部相连,所以不需要通过缝制将带状部与筒状基底部相连。因此,能生产性良好地制造具备带状部的筒状编织物,该具备带状部的筒状编织物具有二层构造。
根据上述<2>的编织方法,即使在筒状基底部的编织宽度方向的中间存在基端部,也能将带状部和筒状基底部接合。
根据上述<3>的筒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即使是具有切口状的开口部的筒状基底部,也能遍及包括开口部在内的筒状基底部的终端部的全周地编织二层构造的带状部。作为具有切口状的开口部的筒状编织物的一例,例如,可以举出具有马球领的针织品。
本发明的筒状编织物是由本发明的筒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编织的筒状编织物,具备具有厚度、在外观上优异的二层构造的带状部。
本发明的筒状编织物在生产性上优异,因为带状部的始端和终端与筒状基底部通过编织相连,所以不需要如以往的那样通过缝制将带状部与筒状基底部相连。
附图说明
图1是作为实施方式1所示的筒状编织物的针织品的示意图。
图2是表示编织实施方式1所示的针织品的步骤的一例的像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示的针织品的编织工序的一部分的第一编织工序图。
图4是与图3的第一编织工序图接着的第二编织工序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2所示的针织品的编织工序的一部分的编织工序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4所示的针织品的马球领近傍的部分的示意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4所示的针织品的编织工序的一部分的编织工序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5所示的针织品的马球领近傍的部分的示意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5所示的针织品的编织工序的一部分的编织工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实施发明的方式
<实施方式1>
在本实施方式1中,说明使用本发明的筒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来编织具有前后身大片和袖的针织品(筒状编织物)的例。
作为图1所示的筒状编织物的针织品100具有前后身大片50、袖60和马球领80。前后身大片50是前身大片和后身大片相连成筒状的筒状基底部10。在前后身大片50的线圈纵行方向的上端,形成了切口状的开口部13。筒状基底部10具备作为从下摆到开口部13的端部13b的一部分的主基底部11和在主基底部11的线圈纵行方向连续的开口基底部12(图2)。前后身大片50的线圈纵行方向是如由图中的箭头所示的那样从下摆朝向领口的方向。领口由前后身大片50的线圈纵行方向的终端部10E(图2)构成。
马球领80是二层构造的带状部20。马球领80具备右前襟部81、右前领部82、后领部83、左前领部84和左前襟部85。马球领80的线圈纵行方向是由图中的箭头所示的那样沿着筒状基底部10的终端部10E的周方向。更具体地说,马球领80以开口部13的端部13b为起点按照右前襟部81、右前领部82、后领部83、左前领部84、左前襟部85的顺序编织。
右前襟部81的始端20S(图2),即带状部20的始端20S与由开口部13的端部13b即终端部10E的一部分线圈构成的基端部1相连。也就是说,始端20S的线圈的方向与基端部1的线圈的方向相同。另一方面,左前襟部85的终端20E(图2),即带状部20的终端20E与开口部13的端部13b(基端部1)相连。也就是说,终端20E的线圈的方向与基端部1的线圈的方向相反。因此,右前襟部81的线圈的方向和左前襟部85的线圈的方向大致成为相反方向。
带状部20的始端20S(图2)和终端20E(图2),以无缝制方式与开口部13的端部13b接合。另外,在开口部13的端部13b(基端部1),始端20S和终端20E在筒状基底部10的厚度方向重复。因此,在基端部1的近傍,右前襟部81的下端侧的部分和左前襟部85的下端侧的部分在厚度方向重复。在本例中,右前襟部81中的端部13b侧的部分与左前襟部85中的端部13b侧的部分的里侧重复。
图1的针织品100由本发明的筒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编织。首先,参照图2的编织像图,说明本发明的筒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的概略。在图2中,省略袖的图示。
首先,从纸面下侧朝向上侧通过筒状编织来编织主基底部11。主基底部11是在周方向无切缝地相连的筒状体。
接着,对主基底部11的在线圈纵行方向的终端部11E的除了规定部分以外的部分进行折回编织、C字状编织等往复编织,编织具有以规定部分为切口的端部13b的开口部13的开口基底部12。开口部13是由在编织宽度方向延伸的端部13b、夹着此端部13b的右侧缘部L11及左侧缘部L15围着的空间。右侧缘部L11和左侧缘部L15夹着端部13b地相互相向。在本例的开口部13,配置图1的右前襟部81和左前襟部85。
在编织开口基底部12时,将夹着开口部13的端部13b的右前身大片和左前身大片一边向从端部13b离开的方向移动来形成加针线圈一边进行编织。其结果,端部13b、右侧缘部L11、右前领口部L12、后领口部L13、左前领口部L14及左侧缘部L15成为呈周状地卡定在针床上的状态。此时,如果在使左右的前身大片向离开端部13b的方向移动前预先形成两袖60(图1)的衣袖上部的折叠线,则能省略将两袖60向前后身大片50侧靠接近合的编织。这些部分13b(基端部1)、L11、L12、L13、L14、L15是筒状基底部10的线圈纵行方向的终端部10E。在开口基底部12的编织结束了的时刻,针织品100中的马球领80以外的部分的编织结束。
与本例不同,在编织右侧缘部L11和左侧缘部L15呈V字状地打开的开口部13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折回编织来编织左右的前身大片。根据两缘部L11、L12的倾斜角度,也可以在此折回编织的基础上将使左右的前身大片向离开端部13b的方向进行上述移动的编织组合。
在终端部10E中,以开口部13的端部13b为基端部1编织马球领80(带状部20)。在图2中,为了图示的方便,将各部81~85分别地表示,但实际上,由两端箭头表示的位置无切缝地连续。
在马球领80(带状部20)的编织时,编织带状部20的始端20S,该带状部20的始端20S通过编织与基端部1相连。此时,以基端部1的点a和始端20S的点a相连、基端部1的点b和始端20S的点b相连的方式配置结合线。至于结合线后述。在此始端20S的线圈纵行方向连续地编织右前襟部81。在编织右前襟部81时,将右前襟部81的线L21与开口部13的右侧缘部L11相连。也就是说,包括右前襟部81在内的带状部20是在向筒状基底部10的外侧扭转了半圈的状态下编织。至于结合线和始端20S的编织方法及线L21和右侧缘部L11的连接方法,参照图4的编织工序图后述。
在右前襟部81的线圈纵行方向连续地编织右前领部82。在编织右前领部82时,扩大右前领部82的编织宽度。与右前领部82中的双点划线相比为纸面左侧的部分成为向图1所示的外侧折回的部分。右前领部82的线L22与右前领口部L12接合。
以后,在右前领部82的线圈纵行方向连续地顺次编织后领部83、左前领部84及左前襟部85。后领部83的线L23、左前领部84的线L24及左前襟部85的线L25分别与后领口部L13、左前领口部L14及左侧缘部L15连接。最后,通过编织将马球领80的终端20E与基端部1相连。此时,将基端部1的点a和终端20E的点a相连,将基端部1的点b和终端20E的点b相连。
在这里,也可以与马球领80中的编织宽度方向的缘部的线L21、L22、L23、L24、L25相比,在编织宽度方向,在几个线圈内侧的位置,将马球领80和前后身大片50的终端部10E连接。通过这样做,由于终端部10E隐藏在马球领80中,所以针织品100的外观变得良好。
基于图3、4说明上述马球领80(带状部20)的具体的编织工序。在图3、4中,说明使用具备两个下部针床和两个上部针床的4张针床横编机通过在邻接的线圈之间无空针的总针编织来编织针织品100的例。两个上部针床因为主要用于线圈的移动,所以在图3、4中省略图示。与本例不同,在进行在邻接的线圈之间设置了空针的抽针编织的情况下,也能由2张针床横编机编织本例的针织品100。
在图3的S0中,表示将筒状基底部10的终端部10E的线圈卡定在作为下部针床的第一针床FB及第二针床BB上的状态。图3、4的“S+数字”表示编织工序的序号,在右栏中表示第一针床FB及第二针床BB中的线圈的卡定状态。在图3、4中,由圆形标记表示图2中的基端部1的线圈,由菱形标记表示右侧缘部L11及左侧缘部L15的线圈,由五角形标记表示领口部L12~L14的线圈。另外,带状部20的线圈由三角标记表示。在各编织工序中新编织的线圈涂黑来表示。另外,图中的直线箭头表示移圈,圆弧箭头表示筒状基底部10的旋转方向。
在图3的S1中,使筒状基底部10在针床上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将基端部1配置在筒状基底部10的编织宽度方向的端部。作为筒状基底部10的旋转,可利用公知的方法。
在图4的S2中,使第一供线口8移动,交替地连续地进行在由终端部10E的一部分线圈构成的基端部1编织第一线圈2的步骤和在终端部10E的编织宽度方向的外侧编织第二线圈3的步骤(工序A)。在这里,如图2所示,带状部20在筒状基底部10的外侧以扭转半圈的状态编织。以能消除此扭转的方式编织第一线圈2和第二线圈3。具体地说,在本例中以将第一线圈2和第二线圈3相连的多个跨线4成为扭转的状态的方式顺次编织配置第一针床FB上的第一线圈2和配置在第二针床BB上的第二线圈3。本例的第一线圈2是通过向卡定在第一针床FB上的基端部1的线圈进行集圈编织的集圈线目。编织了第一线圈2的部分是基端部1。S3以后省略第一线圈2的图示。另一方面,本例的第二线圈3是编织在与编织第一线圈2的第一针床FB相向的第二针床BB的空针上的挂圈。
与本例不同,第一线圈2也可以是在基端部1的线圈的线圈纵行方向连续地编织的针织孔。另外,第二线圈3也可以是在抽针编织物的线圈的线圈纵行方向连续地编织的针织孔。
多个第一线圈2,在本例中,在从筒状基底部10的编织宽度方向的端部朝向中间的方向(右方向)且从端部朝向中间地顺次编织。另外,多个第二线圈3,在本例中,在从筒状基底部10的编织宽度方向的端部朝向外方的方向(左方向)且从端部朝向外方地顺次编织。通过按照这样的顺序编织第一线圈2和第二线圈3,将第一线圈2和第二线圈3相连的多个跨线4成为扭转了半圈的状态。从第一供线口8供给的编织线Y8是将基端部1和在后述的S3中编织的带状部20的始端20S相连的结合线。
第一供线口8是与供给编织筒状基底部10的编织线的供线口不同的供线口。在S2中未图示,但也可以使用在筒状基底部10的编织中使用的供线口来编织在第一线圈2的线圈纵行方向连续的针织孔,将第一线圈2牢固地固定在基端部1。在此情况下,将编织在第一线圈2上的由多个针织孔构成部分视为基端部1。
在S3中,以第二线圈3为起点编织带状部20的始端20S(工序B)。更具体地说,使用与第一供线口8不同的第二供线口9,在第二针床BB中的卡定第二线圈3的编织针和与第二线圈3相向的第一针床FB的编织针上编织起口部。此起口部成为带状部20的始端20S。起口部的编织方法不特别地限定。例如,能由在WO2002-101133号公报中记载的编织方法编织起口部。始端20S也可以是在第二线圈3的线圈纵行方向连续的单层的起口部。
在S4中,使筒状基底部10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在使终端部10E的第一端部线圈5(参照S3)与带状部20的线圈重叠后,编织带状部20(工序C的一部分)。第一端部线圈5是处于与基端部1最近的位置的右侧缘部L11的线圈。在本例中,使第一端部线圈5与和带状部20的编织宽度方向的缘部相比为内侧的线圈重叠,但也可以与该缘部的线圈重叠。筒状基底部10的旋转方向是朝向第一端部线圈5旋转的方向。带状部20也可以编织成筒状,也可以例如如米兰肋的那样以带状部20的第一层和第二层成为钉在一起的状态的方式编织。
进而,在S4中,使在S3中处于在第一针床FB中的编织宽度方向的端部的第二端部线圈6向第二针床BB移动。第二端部线圈6的移动,是为了使终端部10E中的第一针床FB和第二针床BB的线圈数量的差变少而进行的。第二端部线圈6的移动,最好以前后的线圈数量的差不会成为四个以上的方式进行。
S4以后,反复进行与S4同样的编织,将处理基端部1以外的终端部10E和带状部20接合。其结果,如S5所示,基端部1的一部分成为向第二针床BB绕入的状态。
从S5的状态一边使基端部1向与S4的旋转方向相同的方向(逆时针方向)旋转,一边将基端部1和带状部20的终端20E从两者1、20E的边界位置顺次通过藏针处理进行接合(工序D)。例如,在使卡定在第二针床BB上的终端20E的各线圈与卡定在处于相向位置的第一针床FB的终端20E的各线圈重叠后,由公知的藏针处理将基端部1和终端20E接合。作为公知的藏针处理,例如可以举出在日本专利第5804729号公报等中记载的藏针处理。
带状部20的始端20S(S3),经结合线Y8(S2)与基端部1相连。因此,通过将基端部1和带状部20的终端20E接合,相对于基端部1,始端20S和终端20E的双方成为通过编织相连的状态。
如上述编织工序图所示,在本例中,一边使筒状基底部10在针床上旋转,一边使筒状基底部10的终端部10E的线圈向带状部20靠近,将筒状基底部10和带状部20进行了接合。此时,因为在筒状基底部10的编织范围的外侧编织带状部20,所以在带状部20的编织上没有限制。因此,如图1所示,能编织作为具有宽度宽的马球领80(带状部20)的筒状编织物的针织品100。另外,因为在马球领80的编织上没有限制,所以既能在马球领80上编织组织花样,也能使用多个编织线编织成编织花样。
在马球领80的编织结束后,如果将结合线Y8(参照S2)的至少一端拉伸,则带状部20的始端20S和终端20E钉在一起。其结果,具有图1所示的马球领80的针织品100完成。
<实施方式2>
在实施方式2中,对图1所示的针织品100的带状部20,基于图5说明以与图3、4不同的步骤编织的例。
从实施方式1的图3的S0的状态,在图5的S1中,使筒状基底部10向逆时针方向旋转,使筒状基底部10的终端部10E中的基端部1向第二针床BB中的编织宽度方向的端部靠近。在接着的S2中,交替地连续地进行在基端部1编织第一线圈2的步骤和在终端部10E的编织宽度方向的外侧编织第二线圈3的步骤(工序A)。以后,只要进行与实施方式1的S3~S5同样的编织即可。筒状基底部10的旋转方向是逆时针方向。
<实施方式3>
在实施方式3中,说明编织针织品100的例,该针织品100具备将图1所示的右前襟部81与左前襟部85的前侧重叠的马球领80。
在本例中,马球领80按照左前襟部85、左前领部84、后领部83、右前领部82、右前襟部81的顺序编织。本例的马球领80能由相对于实施方式1所示的图3、4的编织工序左右对称的编织工序编织。另外,也能由相对于实施方式2所示的图5的编织工序左右对称的编织工序编织。左右对称的编织工序是指线圈的配置是左右相反,筒状基底部10的旋转方向相反的编织工序。
<实施方式4>
在实施方式4中,如图6所示,说明编织针织品100的例,该针织品100具有将右前襟部81和左前襟部85相对于基端部1横向并列地接合的马球领80。图6的针织品100,例如按照图7所示的编织工序图编织。
从基端部1处于筒状基底部10的编织宽度方向的中间的状态,在图7的S1中,使筒状基底部10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将基端部1配置在筒状基底部10的编织宽度方向的端部。在本例中,基端部1的一部分线圈成为卡定在第一针床FB上的状态,剩余部分的线圈成为卡定在第二针床BB上的状态。第一针床FB的基端部1的线圈数量和第二针床BB的基端部1的线圈数量相同。其结果,右前襟部81的编织宽度和左前襟部85的编织宽度相同。
在S2中,使用第一供线口8,在第二针床BB中交替地编织第二线圈3和第一线圈2。多个第二线圈3在与筒状基底部10接近的方向(右方向)且从筒状基底部10的外侧朝向筒状基底部10地顺次编织。另外,多个第一线圈2在从筒状基底部10的编织宽度方向的端部朝向中间的方向(右方向)且从端部朝向中间地顺次编织。在此编织中,在拉伸结合线Y8时,以多个第二线圈3保持其并列顺序不变地进行平行移动而与多个第一线圈2重叠的方式将第一线圈2和第二线圈3一起配置在第二针床BB上。多个跨线4没有被扭转,以便多个第二线圈3在进行平行移动时不缠绕。这是因为,在S1中,因为使编织基端部1中的第一线圈2的部分向第二针床BB移动,所以不需要扭转多个跨线4。
在S3中,通过藏针处理使第一线圈2从第二针床BB卸下,并且使筒状基底部10向逆时针方向旋转,使终端部10E的右侧缘部L11与第二线圈3接近。以后,通过进行与实施方式1的图4的S3~S5同样的编织,能编织图6所示的针织品100。
<实施方式5>
在实施方式5中,如图8所示,说明编织针织品100的例,该针织品100具有将右前襟部81和左前襟部85在厚度方向重复了一部分的马球领80。图8的针织品100,例如按照图9所示的编织工序图编织。
从基端部1处于筒状基底部10的编织宽度方向的中间的状态,在图9的S1中,使筒状基底部10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将基端部1配置在筒状基底部10的编织宽度方向的端部。在本例中,基端部1的一部分线圈成为卡定在第一针床FB上的状态,剩余部分的线圈成为卡定在第二针床BB上的状态。第一针床FB的基端部1的线圈数量,比第二针床BB的基端部1的线圈数量仅多右前襟部81和左前襟部85重复的量。
在S2中,在进行了与实施方式1的图4的S2同样的编织后,进行与实施方式4的图7的S2同样的编织。S2之后,在进行与实施方式4的图7的S3同样的编织后,通过进行与实施方式1的图4的S3~S5同样的编织,能编织图8所示的针织品100。
<其它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筒状编织物100也可以不具有开口部13。例如,只要由折回编织等来编织筒状基底部10,就能在下方小的圆脖的毛衣等的领口部编织实施方式1~5的带状部20。另外,如果基端部1不是筒状基底部10的编织宽度方向的中间,而是从最初以配置在图3的S1的位置的方式编织筒状基底部10,则能不会通过绕入使袖的位置偏移地编织在图1的前后身大片50的肩的位置具备开口部13的时髦的针织品100。
符号的说明
1:基端部
2:第一线圈
3:第二线圈
4:跨线
5:第一端部线圈
6:第二端部线圈
8:第一供线口,Y8:编织线(结合线)
9:第二供线口
10:筒状基底部,10E:终端部
11:主基底部,11E:终端部
12:开口基底部,13:开口部,13b:端部
20:带状部,20E:终端,20S:始端
100:针织品(筒状编织物)
50:前后身大片(筒状基底部)
60:袖
80:马球领(带状部)
81:右前襟部,82:右前领部,83:后领部,84:左前领部,85:左前襟部
L11:右侧缘部,L12:右前领口部,L13:后领口部
L14:左前领口部,L15:左侧缘部
L21,L22,L23,L24,L25:线。

Claims (4)

1.一种筒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其使用具备在前后相向的第一针床(FB)和第二针床(BB)的横编机来编织卡定在上述第一针床(FB)和上述第二针床(BB)上的筒状基底部(10),以环绕上述筒状基底部(10)的线圈纵行方向的终端部(10E)的方式在上述终端部(10E)将二层构造的带状部(20)相连,其特征在于,进行如下的工序A、工序B、工序C和工序D,
在工序A中,交替地连续地进行在由上述终端部(10E)的一部分线圈构成的基端部(1)编织第一线圈(2)的步骤和在上述终端部(10E)的编织宽度方向的外侧编织第二线圈(3)的步骤;
在工序B中,以上述第二线圈(3)为基点编织上述带状部(20)的始端(20S);
在工序C中,反复进行编织在上述始端(20S)的线圈纵行方向连续的上述带状部(20),并且使上述筒状基底部(10)向一方向旋转,将上述终端部(10E)的线圈与上述带状部(20)的线圈重叠的步骤,将除了上述基端部(1)以外的上述终端部(10E)和上述带状部(20)接合;
在工序D中,通过藏针处理将上述基端部(1)和上述带状部(20)的终端(20E)从两者(1、20E)的边界位置顺次接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筒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工序A之前,在上述基端部(1)处于上述筒状基底部(10)的编织宽度方向的中间的情况下,使上述筒状基底部(10)旋转,使上述基端部(1)向编织宽度方向的一端靠近。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筒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
为了编织在线圈纵行方向的上端具有切口状的开口部(13)的上述筒状基底部(10),在编织了在周方向无切缝地相连的主基底部(11)之后,
对上述主基底部(11)的在线圈纵行方向的终端部(11E)的除了规定部分以外的部分进行编织,编织具有以上述规定部分为切口的端部(13b)的上述开口部(13)的开口基底部(12),
以上述规定部分为上述基端部(1)进行上述工序A。
4.一种筒状编织物(100),其具备筒状基底部(10)、与上述筒状基底部(10)的终端部(10E)相连的二层构造的带状部(20),上述带状部(20)的线圈纵行方向沿着上述终端部(10E)的周方向,该筒状编织物(100)的特征在于,
具备由上述终端部(10E)的一部分线圈构成的基端部(1),
上述带状部(20)的始端(20S)和终端(20E)一起与上述基端部(1)通过编织相连,
上述始端(20S)的线圈的方向与上述基端部(1)的线圈的方向相同,
上述终端(20E)的线圈的方向与上述基端部(1)的线圈的方向相反,
将上述筒状基底部(10)的终端部(10E)的线圈和上述带状部(20)进行了接合。
CN202110380465.4A 2020-04-10 2021-04-09 筒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筒状编织物 Active CN11351280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71337 2020-04-10
JP2020071337A JP7357581B2 (ja) 2020-04-10 2020-04-10 筒状編地の編成方法、及び筒状編地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12806A CN113512806A (zh) 2021-10-19
CN113512806B true CN113512806B (zh) 2023-01-31

Family

ID=778517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380465.4A Active CN113512806B (zh) 2020-04-10 2021-04-09 筒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筒状编织物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7357581B2 (zh)
KR (1) KR102491999B1 (zh)
CN (1) CN113512806B (zh)
DE (1) DE10202120348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82421B (zh) * 2022-01-11 2023-02-28 嘉兴市蒂维时装有限公司 一种改善全成型罗纹下摆门襟边扭斜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788850A (en) * 1930-04-23 1931-01-13 Apaca Knitting Mills Collar for sweaters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US6138482A (en) * 1998-11-26 2000-10-31 Shima Seiki Manufacturing Limited Method of knitting a knitwear forming therein a connecting part
JP2002069729A (ja) * 2000-09-01 2002-03-08 Ken Aoki Co Ltd シャツの衿地
WO2002101133A1 (fr) * 2001-06-12 2002-12-19 Shima Seiki Mfg., Ltd. Textile a tricoter ayant une structure etablie et procede permettant de le tricoter
WO2006040952A1 (ja) * 2004-10-13 2006-04-20 Shima Seiki Mfg., Ltd. 横編機で編まれたvネックニットウエアおよびその編成方法
WO2009147815A1 (ja) * 2008-06-05 2009-12-10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引き返し編成方法、および、編地
CN103726205A (zh) * 2012-10-15 2014-04-16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针织物及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CN103806207A (zh) * 2012-11-07 2014-05-21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筒状针织物
CN107190407A (zh) * 2016-03-15 2017-09-22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筒状针织物
JP6619117B1 (ja) * 2019-07-09 2019-12-11 株式会社寺田ニット 無縫製ニットウェアの製造方法、及び無縫製ニットウェア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011717A (ja) 1999-06-29 2001-01-16 Gf Knit:Kk ニット製衿及び衿の編成方法
TW491917B (en) 2000-01-26 2002-06-21 Shima Seiki Mfg Method of knitting neck of knit wear by weft knitting machine and knit designing device for producing the method of knitting the neck
JP6025484B2 (ja) 2012-10-03 2016-11-16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伏目方法、および編地
JP2015110849A (ja) 2013-12-06 2015-06-18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編地の編成方法
JP7251995B2 (ja) 2018-10-11 2023-04-04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筒状編地の編成方法、及び筒状編地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788850A (en) * 1930-04-23 1931-01-13 Apaca Knitting Mills Collar for sweaters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US6138482A (en) * 1998-11-26 2000-10-31 Shima Seiki Manufacturing Limited Method of knitting a knitwear forming therein a connecting part
JP2002069729A (ja) * 2000-09-01 2002-03-08 Ken Aoki Co Ltd シャツの衿地
WO2002101133A1 (fr) * 2001-06-12 2002-12-19 Shima Seiki Mfg., Ltd. Textile a tricoter ayant une structure etablie et procede permettant de le tricoter
WO2006040952A1 (ja) * 2004-10-13 2006-04-20 Shima Seiki Mfg., Ltd. 横編機で編まれたvネックニットウエアおよびその編成方法
WO2009147815A1 (ja) * 2008-06-05 2009-12-10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引き返し編成方法、および、編地
CN103726205A (zh) * 2012-10-15 2014-04-16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针织物及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CN103806207A (zh) * 2012-11-07 2014-05-21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筒状针织物
CN107190407A (zh) * 2016-03-15 2017-09-22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筒状针织物
JP6619117B1 (ja) * 2019-07-09 2019-12-11 株式会社寺田ニット 無縫製ニットウェアの製造方法、及び無縫製ニットウェア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2491999B1 (ko) 2023-01-26
KR20210126518A (ko) 2021-10-20
JP2021167482A (ja) 2021-10-21
CN113512806A (zh) 2021-10-19
DE102021203486A1 (de) 2021-10-14
JP7357581B2 (ja) 2023-10-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002836B2 (ja) 開き部を有するニット編地およびその編成方法
CN109778410B (zh) 带有口袋的编织物及带有口袋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
JP4848374B2 (ja) 衿を有するニットウエアの編成方法
US7739886B2 (en) Knitwear having open part in body tubular part, and method of knitting the same
US6748770B2 (en) Method of linking tubular knitted fabrics together and knitted fabric therefor
US6655175B1 (en) Method for joining knitted fabrics and joined knitted fabrics
US6892555B2 (en) Knitting fabric having novel set up structure and method of knitting it
JP3888899B2 (ja) ニットウエア編成方法
CN113512806B (zh) 筒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筒状编织物
JP4002891B2 (ja) 筒状編地の編成方法
CN109837649B (zh) 针织品的编织方法
JP5452791B2 (ja) 側端部を補強した編地の編成方法およびその編地
CN111041684B (zh) 筒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筒状编织物
JP2003041461A (ja) ボーダー柄の編成方法及びそのニット製品
JP4291264B2 (ja) 前衿を有するニットウェアの編成方法
EP2410085A1 (en) Method for knitting knitted fabric and knitted fabric
EP2392708A1 (en) Method for knitting knitwear with collar having v-neck point and knitted fabric
KR102266807B1 (ko) 통모양 편성포의 편성방법 및 통모양 편성포
JP7251995B2 (ja) 筒状編地の編成方法、及び筒状編地
KR100610750B1 (ko) 횡편기에 의한 니트 웨어의 넥 라인 편성방법 및 그 니트웨어
CN114592272A (zh) 编织方法
US20070017256A1 (en) Knitting method of forming drape around collar and knitwear having drape around collar
CN110344169A (zh) 编织物的编织方法
JP3121278B2 (ja) 編地終端部の編成方法及び該編地終端部の編成方法により編成された編地
CN104746227A (zh) 编织物的编织方法以及编织物的制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