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726205A - 针织物及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 Google Patents

针织物及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726205A
CN103726205A CN201310482060.7A CN201310482060A CN103726205A CN 103726205 A CN103726205 A CN 103726205A CN 201310482060 A CN201310482060 A CN 201310482060A CN 103726205 A CN103726205 A CN 10372620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knitted fabric
fabric portion
distolateral
basal knitted
brai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48206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726205B (zh
Inventor
奥野昌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ima Seiki Mfg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ima Seiki Mf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ma Seiki Mfg Ltd filed Critical Shima Seiki Mfg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7262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2620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72620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2620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22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 D04B1/24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wearing apparel
    • D04B1/246Upper torso garments, e.g. sweaters, shirts, leotard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22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 D04B1/24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wearing apparel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10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 D04B1/102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with stitch pattern
    • D04B1/106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with stitch pattern at a selvedge, e.g. hems or turned welt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7/00Flat-bed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 D04B7/04Flat-bed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with two sets of needle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7/00Flat-bed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 D04B7/30Flat-bed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 DTEXTILES; PAPER
    • D1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2403/00Details of fabric structure established in the fabric forming process
    • D10B2403/03Shape features
    • D10B2403/032Flat fabric of variable width, e.g. including one or more fashioned pane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Knitting Of Fabric (AREA)
  • Details Of Gar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针织物及针织物的编织方法,所述针织物具备在基底针织物部的中途形成的开口部的附近设置、向开口部的外方侧折回而与基底针织物部重叠的边缘针织物部。边缘针织物部(2)包括第一匹(21)、第二匹(22)及第三匹(23)。第一匹(21)及第二匹(22)的编织宽度方向端部(e-g、i-k)与基底针织物部(1)连接,第三匹(23)的纵行方向端部(l-m)与基底针织物部(1)连接。另外,第一匹(21)的纵行方向端部(g-f)和第三匹(23)的编织宽度方向端部(l-n)连接,且第二匹(22)的纵行方向端部(k-j)和第三匹(23)的编织宽度方向端部(m-o)连接。

Description

针织物及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针织物及该针织物的编织方法,所述针织物具备:具有开口部的基底针织物部;及在该基底针织物部的开口部的周缘部附近的位置与基底针织物部一体地编织的边缘针织物部。
背景技术
目前,使用横机,编织如下的针织物,其具备:在中途具有开口部的基底针织物部;具有与该基底针织物部不同的质量风格且在所述开口部的周缘部形成的边缘针织物部。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在身片(基底针织物部)的领孔(开口部)设有衣领(边缘针织物部)的针织套衫(针织物)及其编织方法。
该专利文献1中,从前身片的下端(下摆)开始编织,在前身片和后身片的边界附近形成领孔,并且在该领孔的周缘部编织衣领。接着,从后身片的上端朝向下端(下摆)编织后身片,在后身片的下端结束编织。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259450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虽然能够编织立领(stand-up collar)等延伸成筒状的衣领,但对于例如短袖半开衿套衫等的折领那样向领孔(开口部)的外方侧折回而与身片(基底针织物部)重叠的立体的衣领(边缘针织物部),不能与身片一体地编织。因此,目前,在将这种立体的衣领设于身片的情况下,将与身片另行编织的衣领利用缝合(缝制)等与身片连接。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而创立,其目的是提供一种针织物及用于编织该针织物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所述针织物具备设于在基底针织物部的中途形成的开口部的附近、且向开口部外方侧折回而与基底针织物部重叠的立体的边缘针织物部。
本发明的针织物是使用横机编织的针织物,具备具有开口部的基底针织物部、及在开口部的周缘部附近的位置与基底针织物部一体地编织的边缘针织物部,所述横机具备至少前后一对针床且能够在前后的针床间进行线圈的移圈。该本发明的针织物具备的边缘针织物部包括第一匹、第二匹、及第三匹,向开口部的外方折回而与基底针织物部重叠。各匹的定义、及连接关系如下。
·第一匹配置于开口部附近的基底针织物部的纵行方向一端侧、且基底针织物部的编织宽度方向一端侧。
·第二匹配置于开口部附近的基底针织物部的纵行方向一端侧、且基底针织物部的编织宽度方向另一端侧。
·第三匹配置于开口部附近的基底针织物部的纵行方向另一端侧。
·第一匹及第二匹的编织宽度方向的端部与基底针织物部连接,第三匹的纵行方向的端部与基底针织物部连接。
·第一匹的纵行方向另一端侧的端部和第三匹的编织宽度方向一端侧的端部连接,且第二匹的纵行方向另一端侧的端部和第三匹的编织宽度方向另一端侧的端部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针织物,可举出第一匹和第三匹的连接、及第二匹和第三匹的连接通过编织而以无缝编织进行的方式。
作为本发明的针织物,可举出边缘针织物部与开口部的周缘部的外方侧连接的方式。当然,边缘针织物部也可以与开口部的周缘部自身连接。
作为边缘针织物部与开口部的周缘部的外方侧连接的本发明的针织物,可举出基底针织物部中的从边缘针织物部的连接部到开口部的周缘部的缘部区域通过使用了前后的针床的双面编织而编织的方式。
用于编织上述本发明的针织物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大致有两种。
首先,第1个本发明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是使用横机,编织具有开口部的基底针织物部,并且在基底针织物部的编织中途编织在开口部的周缘部附近的位置与基底针织物部连接的边缘针织物部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所述横机具备至少前后一对针床且能够在前后的针床间进行线圈的移圈。该本发明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的特征在于,按照下述条件[α]~[γ]将边缘针织物部分为第一匹、第二匹、第三匹而编织(关于各匹的定义,参照本发明的针织物的说明)。
[α]第一匹在基底针织物部的反面侧、且与基底针织物部重复的位置编织,并且将第一匹的编织宽度方向另一端侧的端部与基底针织物部连接。
[β]第二匹在基底针织物部的反面侧、且与基底针织物部重复的位置编织,并且将第二匹的编织宽度方向一端侧的端部与基底针织物部连接。
[γ]第三匹在基底针织物部的反面侧、且与基底针织物部重复的位置编织,并且将第三匹的纵行方向一端侧的端部与基底针织物部连接。
另一方面,第2个本发明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的特征在于,将上述第1个本发明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中的条件[α]~[γ]调换成下述条件[δ]~[ζ]。
[δ]第一匹的至少一部分在与基底针织物部的开口部重复的位置编织,并且将第一匹的编织宽度方向一端侧的端部与基底针织物部连接。
[ε]第二匹的至少一部分在与基底针织物部的开口部重复的位置编织,并且将第二匹的编织宽度方向另一端侧的端部与基底针织物部连接。
[ζ]第三匹在基底针织物部的反面侧在与基底针织物部重复的位置编织,并且将第三匹的纵行方向一端侧的端部与基底针织物部连接。
此外,第1个本发明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第2个本发明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中,可以从基底针织物部的纵行方向的一端侧起底而在纵行方向的另一端侧结束编织,也可以从上述另一端侧起底而在上述一端侧结束编织。前者的情况下,第三匹的始端部与基底针织物部连接,后者的情况下,第三匹的始端部或终端部与基底针织物部连接。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中,将边缘针织物部分成第一匹、第二匹及第三匹而编织。在这些匹中,若将第一匹的纵行方向另一端侧的端部和第三匹的编织宽度方向一端侧的端部连接,将第二匹的纵行方向另一端侧的端部和第三匹的编织宽度方向另一端侧的端部连接,则能够形成在基底针织物部的开口部具备立体的边缘针织物部的本发明的针织物。各匹的连接可以通过衣料用的粘接带进行,也可以通过缝制进行,还可以通过编织进行。特别是通过利用编织将各匹以无缝编织而连接,边缘针织物部的外观良好,也提高了各匹的连接强度。
根据在基底针织物部中的开口部的周缘部的外方侧将边缘针织物部连接而成的本发明的针织物,能够形成具备从基底针织物部的反面侧经由开口部向基底针织物部的表侧飞出的边缘针织物部的针织物。例如,如后述的实施方式所示,若将该构成应用于针织品,将针织品的身片作为基底针织物部、将衣领作为边缘针织物部编织,则成为衣领从身片的内侧向外侧突出的状态,尽管是一张针织品,还是形成为恰似重叠穿着的外观的针织品。
根据基底针织物部中的从边缘针织物部的连接部到开口部的周缘部的缘部区域通过双面编织而编织的本发明的针织物,能够提高开口部的周缘部的强度。
附图说明
图1中,(A)是实施方式1所示的针织套衫的概略图,(B)是(A)的B-B剖视图。
图2中,(A)是表示从前侧观察针织套衫的领孔附近后的放大照片的图,(B)是表示从后侧观察领孔附近后的放大照片的图。
图3是实施方式1所示的针织套衫的编织工序示意图。
图4是实施方式2所示的针织套衫的编织工序示意图。
【标号说明】
100 针织套衫(针织物)
10B 身片  10Bf 前身片  10Bb 后身片
10R 右袖  10L 左袖
10H 领孔(开口部)  10HE 缘部区域
1 基底针织物部
2、3 衣领(边缘针织物部)
21、31 第一匹  22、32 第二匹  23、33 第三匹
8L 编织宽度方向一端侧  8R 编织宽度方向另一端侧
9B 纵行方向的一端侧  9T 纵行方向的另一端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的实施方式中,说明使用两针床横机的V领针织套衫的编织例,所述两针床横机具备沿左右方向延伸且在前后方向上相互对置的一对针床,能够在前后的针床间进行线圈的移圈。当然,使用的横机不限于两针床横机,例如也可以是四针床横机。
<实施方式1>
图1(A)所示的针织套衫(针织物)100具备由身片10B、右袖10R、左袖10L构成的基底针织物部1。在该针织套衫100的身片10B形成有V领型的领孔(开口部)10H,且在该领孔10H设有立体地形成的折领(边缘针织物部)2。此外,袖10R、10L只不过是选项,也可以没有。另外,领孔10H可以是方领口型,也可以是圆领型。
设于针织套衫100的衣领2由第一匹21、第二匹22、第三匹23构成,这些匹21、22、23单独编织。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衣领2如图1(B)的剖视图所示,与身片10B的内侧的领孔10H的周缘部的外方侧的位置(从周缘部起大约1~10个针眼程度的外方)连接,从身片10B的内侧通过领孔10H向身片10B的外侧延伸。因此,如图2(A)、(B)的放大照片所示,尽管是一张针织套衫100,还是具备恰似重叠穿着的外观。
《编织步骤》
上述针织套衫100如图3的编织示意图所示,编织成平面状。具体而言,构成针织套衫100的身片10B(基底针织物部1)的前身片10Bf和后身片10Bb以在肩的部分(参照图中的双点划线)连接但在侧腹的位置不连接的状态下编织。此外,袖的编织如专利文献1所示是公知的,因此将图示和说明均省略。
图3中,从纸面下侧朝向上侧进行编织。即,本实施方式的针织套衫100从前身片10Bf的下摆开始编织,在后身片10Bb的下摆结束编织。该针织套衫100分成区域I~IV这四个区域编织。图3的点划线表示区域I~IV的边界,对成为编织的关键部位的位置标注小写字母a~o。该图3中,将纸面下方、上方、左方及右方分别设为身片10B的纵行方向一端侧9B、纵行方向另一端侧9T、编织宽度方向一端侧8L、及编织宽度方向另一端侧8R。而且,纸面近前侧是在针织套衫100的使用时成为正面的一侧,纸面纵深侧是成为反面的一侧。关于在身片10B(基底针织物部1)的反面侧编织的部分,以虚线表示。
在此处,图3所示的编织中,领孔10H设于前身片10Bf的一侧,但领孔10H的一部分也可以达到后身片10Bb。另外,图3所示的编织中,第一匹21(第二匹22)的纵行方向一端侧9B的端部d-e(h-i)的位置与领孔10H的纵行方向一端侧9B的端部a的位置对齐,但两者的位置不需要对齐。同样,在图3的编织中,第一匹21(第二匹22)的纵行方向另一端侧9T的端部f-g(j-k)的位置和领孔10H的纵行方向另一端侧9T的端部b-c的位置对齐,但两者的位置不需要对齐。
[区域I的编织]
区域I是从前身片10Bf中的前身片10Bf的下摆起直到即将开始第一匹21和第二匹22的编织之前为止的区域。区域I中,仅编织前身片10Bf。区域I的前身片10Bf的编织组织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是平针组织,也可以是双反面组织、罗纹组织、或它们的混合组织。
[区域II的编织]
区域II是编织前身片10Bf、第一匹21及第二匹22的区域。关于前身片10Bf,在编织宽度方向一端侧8L和另一端侧8R分别使用单独的给纱口编织,在前身片10Bf形成领孔10H。另外,使用与前身片10Bf的编织所使用的给纱口不同的给纱口,在前身片10Bf的反面侧的位置编织第一匹21及第二匹22。实际的编织中,优选交替地反复进行将前身片10Bf的编织宽度方向一端侧8L的部分及第一匹21编织1~5段的步骤、和将前身片10Bf的编织宽度方向另一端侧8R的部分及第二匹22编织1~5段的步骤。各匹21、22可以随着朝向纵行方向另一端侧9T而增大编织宽度的方式编织。此外,第一匹21可以为其编织宽度方向一端侧8L的端部f从前身片10Bf的编织宽度方向一端侧8L的端部向外侧露出的大小。当然,第二匹22的编织宽度方向另一端侧8R的端部j也可以向前身片10Bf的外侧露出。
第一匹21在前身片10Bf的反面侧、且与前身片10Bf重复的位置起底(参照d-e),以后,在前身片10Bf的反面侧、且与前身片10Bf重复的位置编织。此时,通过集圈等将第一匹21的编织宽度方向另一端侧8R的端部e-g与前身片10Bf连接,由此使该端部e-g与前身片10Bf连接,并且使该连接部e-g以外的部分不织入前身片10Bf(相当于本发明方法的条件α)。另一方面,第二匹22也在前身片10Bf的反面侧、且与前身片10Bf重复的位置起底(参照h-i),以后,在前身片10Bf的反面侧、且与前身片10Bf重复的位置编织。此时,通过集圈等将第二匹的编织宽度方向一端侧8L的端部i-k与前身片10Bf连接,由此使该端部e-g与前身片10Bf连接,并且使该连接部i-k以外的部分不织入前身片10Bf(相当于本发明方法的条件β)。
在此处,为了不使第一匹21和第二匹22织入前身片10Bf,可以分开使用横机的前后的针床。例如,在设前身片10Bf、第一匹21、及第二匹22为平针组织的情况下,前身片10Bf在纸面近前侧的前针床编织,第一匹21及第二匹22在纸面纵深侧的后针床编织即可。该情况下,能够通过在相邻的线圈之间配置有空针的缺针编织(針抜き編成)来编织前身片10Bf、第一匹21、及第二匹22。另外,通过使用空针,也能够使前身片10Bf、第一匹21、及第二匹22成为罗纹组织等正面线圈和反面线圈混合存在的编织组织。
反复进行上述的编织,形成领孔10H,并完成第一匹21和第二匹22后,第一匹21(第二匹22)的纵行方向另一端侧9T的端部f-g(j-k)可以进行压圈处理,也可以仍然钩挂于针床。本实施方式中,选择了后者。其理由在说明区域III的编织时叙述。
此外,在区域II的编织中,从第一匹21的连接部e-g(第二匹22的连接部i-k)到领孔10H的周缘部的缘部区域10HE也可以通过使用了前后的针床的双面编织来编织。作为双面编织,可列举出袋编织、或双罗纹编织(日本特开2012-132109号公报等)等。通过对缘部区域10HE进行双面编织,如图1(A)、图2(A)所示,可对领孔10H的周缘部进行加强。另外,区域II的编织中,为了使领孔10H的纵行方向另一端侧9T的部分的编织容易,也可以在领孔10H的位置编织松眼针织物(捨て編地)(未图示)。
[区域III的编织]
区域III是编织有前身片10Bf、后身片10Bb、第三匹23的区域。区域III的编织中,首先完成前身片10Bf。在领孔10H的位置编织松眼针织物的情况下,在该松眼针织物编织分离横列线,在该分离横列线的纵行方向继续编织领孔10H的纵行方向另一端侧9T的端部b-c。由此,能够稳定编织前身片10Bf。
前身片10Bf的编织结束后,接续前身片10Bf的纵行方向另一端侧9T的端部而开始后身片10Bb的编织,编织后身片10Bb直到即将编织第三匹23之前为止。接着,在后身片10Bb的编织宽度方向的中间部分使后身片10Bb分支,形成第三匹23的纵行方向一端侧9B的端部l-m。后身片10Bb的分支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利用挑半目(割増やし)等公知的技术。
使后身片10Bb的一部分分支后,编织后身片10Bb,并且使用与后身片10Bb的编织所使用的给纱口不同的给纱口,在后身片10Bb的反面侧、且与后身片10Bb重复的位置编织第三匹23(相当于本发明方法的条件γ)。即,以从后身片10Bb开始分支的部分l-m为始端部而编织第三匹23。在实际的编织中,优选交替地反复进行将后身片10Bb编织1~5段的步骤、和将第三匹23编织1~5段的步骤。第三匹23可以随着朝向纵行方向另一端侧9T而增大编织宽度的方式进行编织。第三匹23的编织宽度方向的两端部n、o也可以向后身片10Bb的外侧露出。
此处,在第三匹23的编织时,在区域II的编织中钩挂于针床的第一匹21(第二匹22)的纵行方向另一端侧9T的端部g-f(k-j)上,连接第三匹23的编织宽度方向一端侧8L(另一端侧8R)的端部l-n(m-o)。由此,第一匹21及第二匹22与第三匹23通过无缝编织而一体地编织。第三匹23的纵行方向另一端侧9T的端部n-o通过公知的压圈处理而从针床离开。端部n-o成为第三匹23的终端部。
此外,在区域III的编织中,也可以通过双面编织将从第三匹23的连接部l-m到领孔10H的周缘部的缘部区域10HE形成为袋状的针织物部,由此对该缘部区域10HE进行加强。
[区域IV的编织]
区域IV是从刚结束后身片10Bb中的第三匹33的编织之后到后身片10Bb的下摆为止的区域。区域IV中,仅编织后身片10Bb。后身片10Bb的区域I的编织组织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也可以为平针组织,也可以为吊袜带组织、罗纹组织、或它们的混合组织。将后身片10Bb编织直到下摆为止后,对后身片10Bb的下摆进行压圈处理,使身片10B从针床离开。此外,在编织了用于使领孔10H的编织容易的松眼针织物的情况下,使在松眼针织物和领孔10H的端部b-c之间形成的分离横列线离开,从身片10B卸下松眼针织物。
《针织套衫的后处理》
在侧腹的位置缝制按照图3的编织步骤编织成的前身片10Bf和后身片10Bb,完成筒状的身片10B。并且,使在身片10B的筒的内侧配置的衣领2在筒的外侧朝向领孔10H的外方侧折回。其结果是,如图1(A)、及图2(A)、(B)所示,完成成为衣领2从身片10B的内侧向外侧突出的状态的针织套衫100。
<实施方式2>
实施方式2中,基于图4说明与实施方式1在第一匹和第二匹的编织步骤上不同的针织套衫的编织方法。在实施方式2的针织套衫中,也分为区域I~区域IV进行编织。区域I及区域IV的编织与实施方式1完全相同。另外,区域III的编织也与实施方式1大致相同。以下,以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为中心说明。
《编织步骤》
[区域II的编织]
实施方式2中的区域II的编织中,第一匹31和第二匹32的编织宽度方向的自由端配置于领孔10H的一侧。具体而言,通过连续编织前身片10Bf和第一匹31,使第一匹31的编织宽度方向一端侧8L的端部e-g和前身片10Bf连接,并且将第一匹31的编织宽度方向另一端侧8R的一部分在与领孔10H重复的位置编织(相当于本发明方法的条件δ)。另外,连续编织前身片10Bf和第二匹32,使第二匹32的编织宽度方向另一端侧8R的端部i-k和前身片10Bf连接,并且将第二匹32的编织宽度方向一端侧8L的一部分在与领孔10H重复的位置编织(相当于本发明方法的条件ε)。在此处,第一匹31和第二匹32也可以在编织宽度方向上重复。该情况下,例如在前针床编织重复区域中的第一匹31,在后针床编织第二匹32即可。
区域II的编织结束后,也可以在第一匹31(第二匹32)的纵行方向另一端侧9T的端部f-g(j-k)中的、与领孔10H重复的部分编织分离横列线。由此,能够稳定编织下一个区域III中的前身片10Bf的线b-c。
[区域III的编织]
区域III的编织中,编织前身片10Bf并完成领孔10H,进而,编织后身片10Bb,并且在后身片10Bb的反面侧编织第三匹33(相当于本发明的条件ζ)。第三匹33从后身片10Bb开始分支而起底。在第三匹33的编织时,以分支的线圈列为始端部,一边进行放针一边使第三匹33的编织宽度增加。第三匹33的纵行方向另一端侧9T的端部(终端部)n-o通过压圈处理而从针床离开。
此外,区域II、III的编织中,也可以通过双面编织编织缘部区域10HE,由此对该缘部区域10HE进行加强。对于缘部区域10HE的定义与实施方式1相同。
《针织套衫的后处理》
在侧腹的位置缝制按照图4的编织步骤编织成的前身片10Bf和后身片10Bb,完成筒状的身片10B。另外,使在身片10B的筒的内侧配置的第一匹31、第二匹32、及第三匹33在筒的外侧朝向领孔10H的外方侧折回。并且,将第一匹31的纵行方向另一端侧9T的端部g-f和第三匹33的编织宽度方向一端侧8L的端部l-n连接,并且将第二匹32的纵行方向另一端侧9T的端部k-j和第三匹33的编织宽度方向另一端侧8R的端部m-o连接。该连接可以通过衣料用的粘接带进行,也可以通过缝制进行。此外,各匹31、33(32、33)的连接相比将单独编织的衣领和身片缝合能够极其容易地进行。这是由于各匹31、32、33已经固定于身片10B。
根据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2,与图1(A)、及图2(A)、(B)所示的实施方式1的针织套衫100同样地,能够得到成为外侧衣领2从身片10B的内侧向突出的状态的针织套衫100。
<实施方式3>
实施方式1、2中,对从前身片10Bf的下摆开始编织,在后身片10Bb的下摆结束编织的步骤进行了说明。相对于此,也可以从后身片10Bb的下摆开始编织,在前身片10Bf的下摆结束编织。
例如,从实施方式1的图3中的后身片10Bb的下摆开始编织,编织区域IV的后身片10Bb。接着,编织区域III的后身片10Bb,并且在后身片10Bb的反面侧编织第三匹23(第三匹23的端部n-o可以设为始端部或终端部中的任一个)。在以端部n-o为始端部的情况下,在第三匹23的终端部l-m的位置将后身片10Bb和第三匹23接合,进而编织后身片10Bb的剩余部分之后,编织前身片10Bf直到编织区域III和区域II的边界位置为止。另一方面,在以端部n-o为终端部的情况下,将后身片10Bb编织直到线l-m的位置为止之后,暂时使后身片10Bb的编织停止。并且,从后身片10Bb的线l-m起使线圈分支,一边逐渐使编织宽度增加一边编织第三匹23,完成第三匹23(该情况下,端部n-o成为第三匹23的终端部)。在此处,以第三匹23的编织宽度方向一端侧8L的端部n-l和编织宽度方向另一端侧8R的端部o-m为挂圈,使其钩挂于针床。当然,两端部n-l、o-m也可以从针床离开。
接着,编织区域II的前身片10Bf,并且在前身片10Bf的反面侧编织第一匹21和第二匹22。此处,在第三匹23的编织宽度方向两端部n-l、o-m钩挂于针床的情况下,若在各端部n-l、o-m的纵行方向上连续编织第一匹21和第二匹22,则第三匹23、第一匹21及第二匹22以无缝编织而一体地编织。另一方面,在使第三匹23的编织宽度方向两端部n-l、o-m从针床离开的情况下,在前身片10Bf的反面侧,使第一匹21和第二匹22从端部(始端部)f-g、j-k起底即可。在任一情况下,第一匹21和第二匹22的端部(终端部)d-e、h-i都通过公知的压圈处理从针床离开。
最后,将区域I的前身片10Bf编织直到下摆为止,通过压圈处理使身片10B从针床离开。并且,将前身片10Bf和后身片10Bb在侧腹的位置缝制,使衣领2从身片10B的内侧向外侧折回。由此,能够编织与图2(A)、(B)相比线圈的方向朝向反方向的针织套衫100。
此外,关于参照图4的实施方式2的针织套衫,也能够从区域IV朝向区域I编织。
<实施方式4>
在上述实施方式1~3中,在身片10B的领孔10H的周缘部的外方侧的位置将衣领2(3)连接,但也可以在该周缘部连接衣领2(3)。例如,如果是参照图3的实施方式1,则以第一匹21的端部e-g和领孔10H的端部a-b一致的方式编织第一匹21,以第二匹22的端部i-k和领孔10H的端部a-c一致的方式编织第二匹22,以第三匹23的端部l-m和领孔10H的端部b-c一致的方式编织第三匹23。
<其他>
适用本发明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的对象不限于针织套衫等针织品。例如,在覆盖于手纸盒的罩等的编织中也可以利用本发明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该情况下,能够在罩中的手纸的取出口(开口部)的周缘部形成立体的边缘针织物部。

Claims (6)

1.一种针织物,是使用横机编织的针织物,具备具有开口部的基底针织物部、及在所述开口部的周缘部附近的位置与所述基底针织物部一体地编织的边缘针织物部,所述横机具备至少前后一对针床且能够在前后的针床间进行线圈的移圈,其特征在于,
所述边缘针织物部包括:
第一匹,配置于所述开口部附近的所述基底针织物部的纵行方向一端侧、且所述基底针织物部的编织宽度方向一端侧;
第二匹,配置于所述开口部附近的所述基底针织物部的纵行方向一端侧、且所述基底针织物部的编织宽度方向另一端侧;及
第三匹,配置于所述开口部附近的所述基底针织物部的纵行方向另一端侧,
所述第一匹及所述第二匹的编织宽度方向的端部与所述基底针织物部连接,
所述第三匹的纵行方向的端部与所述基底针织物部连接,
所述第一匹的纵行方向另一端侧的端部和所述第三匹的编织宽度方向一端侧的端部连接,且所述第二匹的纵行方向另一端侧的端部和所述第三匹的编织宽度方向另一端侧的端部连接,从而所述边缘针织物部向所述开口部的外方侧折回而与所述基底针织物部重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物,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匹和所述第三匹的连接、及所述第二匹和所述第三匹的连接通过编织而以无缝编织进行。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针织物,其特征在于,
所述边缘针织物部与所述开口部的周缘部的外方侧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针织物,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底针织物部中的从所述边缘针织物部的连接部到所述开口部的周缘部的缘部区域通过使用了前后的针床的双面编织而编织。
5.一种针织物的编织方法,使用横机,编织具有开口部的基底针织物部,并且在所述基底针织物部的编织中途编织在所述开口部的周缘部附近的位置与所述基底针织物部连接的边缘针织物部,所述横机具备至少前后一对针床且能够在前后的针床间进行线圈的移圈,其特征在于,
按照下述条件[α]~[γ],将所述边缘针织物部分为第一匹、第二匹、第三匹而编织,其中,
所述第一匹与所述开口部附近的所述基底针织物部的纵行方向一端侧、且所述基底针织物部的编织宽度方向一端侧连接,
所述第二匹与所述开口部附近的所述基底针织物部的纵行方向一端侧、且所述基底针织物部的编织宽度方向另一端侧连接,
所述第三匹与所述开口部附近的所述基底针织物部的纵行方向另一端侧连接,
所述条件[α]~[γ]如下:
[α]所述第一匹在所述基底针织物部的反面侧的位置编织,并且将所述第一匹的编织宽度方向另一端侧的端部与所述基底针织物部连接;
[β]所述第二匹在所述基底针织物部的反面侧的位置编织,并且将所述第二匹的编织宽度方向一端侧的端部与所述基底针织物部连接;
[γ]所述第三匹在所述基底针织物部的反面侧的位置编织,并且将所述第三匹的纵行方向一端侧的端部与所述基底针织物部连接。
6.一种针织物的编织方法,使用横机,编织具有开口部的基底针织物部,并且在所述基底针织物部的编织中途编织在所述开口部的周缘部附近的位置与所述基底针织物部连接的边缘针织物部,所述横机具备至少前后一对针床且能够在前后的针床间进行线圈的移圈,其特征在于,
按照下述条件[δ]~[ζ],将所述边缘针织物部分为第一匹、第二匹、第三匹而编织,其中,
所述第一匹与所述开口部附近的所述基底针织物部的纵行方向一端侧、且所述基底针织物部的编织宽度方向一端侧连接,
所述第二匹与所述开口部附近的所述基底针织物部的纵行方向一端侧、且所述基底针织物部的编织宽度方向另一端侧连接,
所述第三匹与所述开口部附近的所述基底针织物部的纵行方向另一端侧连接,
所述条件[δ]~[ζ]如下:
[δ]所述第一匹的至少一部分在与所述基底针织物部的开口部重复的位置编织,并且将所述第一匹的编织宽度方向一端侧的端部与所述基底针织物部连接;
[ε]所述第二匹的至少一部分在与所述基底针织物部的开口部重复的位置编织,并且将所述第二匹的编织宽度方向另一端侧的端部与所述基底针织物部连接;
[ζ]所述第三匹在所述基底针织物部的反面侧在与所述基底针织物部重复的位置编织,并且将所述第三匹的纵行方向一端侧的端部与所述基底针织物部连接。
CN201310482060.7A 2012-10-15 2013-10-15 针织物及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72620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28363 2012-10-15
JP2012228363A JP6037759B2 (ja) 2012-10-15 2012-10-15 編地、および編地の編成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26205A true CN103726205A (zh) 2014-04-16
CN103726205B CN103726205B (zh) 2015-09-09

Family

ID=504371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482060.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726205B (zh) 2012-10-15 2013-10-15 针织物及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6037759B2 (zh)
KR (1) KR101449505B1 (zh)
CN (1) CN103726205B (zh)
DE (1) DE102013016017A1 (zh)
IT (1) ITTO20130813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83921A (zh) * 2015-12-18 2016-04-13 江南大学 一种双针床横机上满针编织全成形毛衫的方法
CN112760791A (zh) * 2020-12-29 2021-05-07 内蒙古鹿王羊绒有限公司 立体交叠复合结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CN113512806A (zh) * 2020-04-10 2021-10-19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筒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筒状编织物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35226B (zh) * 2022-03-29 2023-04-11 嘉兴市蒂维时装有限公司 一种增加全成型高领领深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4228408A1 (de) * 1992-08-26 1994-03-03 Stoll & Co H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formgerechten, einstückigen Flachgestricks, für ein mit Ärmeln versehenes Kleidungsstück
TW490521B (en) * 2000-06-02 2002-06-11 Shima Seiki Mfg Method of knitting neck portion of knit wear by flat knitting machine and the knit wear
JP4580116B2 (ja) * 2001-03-23 2010-11-10 株式会社トンボ スタンドカラー型衿を備えた衣類
US6786066B2 (en) 2001-05-08 2004-09-07 Shima Seiki Mfg., Ltd. Knit wear with collar knit by flat knitting machine and method of knitting it
JP2003171812A (ja) * 2001-07-02 2003-06-20 Hideji Hiroi 重ね着カジュアル
WO2003057958A1 (fr) * 2001-12-28 2003-07-17 Shima Seiki Mfg., Ltd. Procede de formation de col
EP1510606B1 (en) * 2002-05-31 2013-05-15 Shima Seiki Mfg., Ltd Method of knitting knitwear having front neck
JP2011094243A (ja) * 2008-02-15 2011-05-12 Shima Seiki Mfg Ltd 折り返し編地部分を有する編地及びその編成方法
CN101922082A (zh) * 2010-04-02 2010-12-22 太仓市隆丝达针织时装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多褶皱针织衫的编织方法
CN102071525A (zh) * 2010-09-13 2011-05-25 宁波普罗蒂电脑横机有限公司 一种科学的织可穿编织技术工艺
JP2012132109A (ja) 2010-12-20 2012-07-12 Shima Seiki Mfg Ltd 立体編地の編成方法と立体編地及びパイプのカバー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83921A (zh) * 2015-12-18 2016-04-13 江南大学 一种双针床横机上满针编织全成形毛衫的方法
CN113512806A (zh) * 2020-04-10 2021-10-19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筒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筒状编织物
CN113512806B (zh) * 2020-04-10 2023-01-31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筒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筒状编织物
CN112760791A (zh) * 2020-12-29 2021-05-07 内蒙古鹿王羊绒有限公司 立体交叠复合结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26205B (zh) 2015-09-09
KR20140048035A (ko) 2014-04-23
DE102013016017A1 (de) 2014-04-24
JP6037759B2 (ja) 2016-12-07
JP2014080696A (ja) 2014-05-08
KR101449505B1 (ko) 2014-10-08
ITTO20130813A1 (it) 2014-04-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86560B (zh)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和针织物
CN104911797A (zh) 具备口袋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
CN101263251B (zh) 具有衣领的针织品的编织方法
US7739886B2 (en) Knitwear having open part in body tubular part, and method of knitting the same
CN103726205B (zh) 针织物及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KR100854959B1 (ko) 횡편기로 편성되는 칼라를 부착한 니트웨어 및 그 편성방법
CN102534972B (zh) 多层结构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CN104695122B (zh) 编织物的编成方法
CN103806207B (zh) 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筒状针织物
JP5567565B2 (ja) 袖と身頃を有するニットウェアおよびその編成方法
CN102965802A (zh) 折回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CN102234867B (zh) 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和筒状针织物
CN102292486B (zh) 具有领口部的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具有领口部的筒状针织物
CN109837649A (zh) 针织品的编织方法
CN102268777A (zh) 具有分支部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该针织物
JP2003500558A (ja) 少なくともブレース、肩紐、ループ等が設けられた筒状ニットウェア製品を自動的に形成するための方法並びにこれにより得られた製品
CN103866481B (zh) 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筒状针织物
CN101130916B (zh) 制造服装的方法
CN102995267B (zh) 针织物的接合方法及针织物
CN100362155C (zh) 具有前领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带前领的针织物
KR101844739B1 (ko) 통모양 편성포의 편성방법
CN102187027B (zh) 在用于针织物或针织品等的圆盘针织机上生产带有经镶边的针织片的成形物件的方法
CN110512343B (zh) 一种全成形横向沿背中心分片编织方法及编织织物
JP4856639B2 (ja) 前後非対称な形状を有するニットウエアの編成方法
CN102758302A (zh) 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筒状针织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909

Termination date: 2019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