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760791A - 立体交叠复合结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 Google Patents

立体交叠复合结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760791A
CN112760791A CN202011593982.1A CN202011593982A CN112760791A CN 112760791 A CN112760791 A CN 112760791A CN 202011593982 A CN202011593982 A CN 202011593982A CN 112760791 A CN112760791 A CN 11276079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edle
bed
stitch
knitting
co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59398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760791B (zh
Inventor
王新泉
董瑞兰
丁慧
乔建成
郭建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NER MONGOLIA KINGDEER CASHME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NNER MONGOLIA KINGDEER CASHME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NER MONGOLIA KINGDEER CASHME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INNER MONGOLIA KINGDEER CASHMER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593982.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760791B/zh
Publication of CN1127607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6079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76079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6079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10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Knitting Machines (AREA)
  • Knitting Of Fabric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立体交叠复合结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在纬平针组织结构基础上,通过袋状组织结构左右不同方向开口的编织和针位间变化,使线圈间交叉扭位;将目标线圈与原始线圈进行奇数针错位重叠,使得针织物的表面凸显出立体交叠复合结构的花样,交叠后形成的花样浮于织物表面。本发明制备的立体交叠复合结构具有较强的立体感和视觉效应,并且能够完全替代手工翻折缝合制作过程。

Description

立体交叠复合结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一种纺织技术,具体涉及一种立体交叠复合结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背景技术
多年以来,在针织产品生产企业中,交叠复合结构产品的设计制作都是由人工后期按照标记点进行面料剪裁、翻折后,再按照交叠轨迹平行线手工进行缝合,这种传统制作方法存在用工量大、花样品种单一、缝制速度慢、产品风格不协调等缺点,给批量生产造成瓶颈,增加了生产加工成本,降低了生产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立体交叠复合结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制备的立体交叠复合结构具有较强的立体感和视觉效应,并且能够完全替代手工翻折缝合制作过程。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使用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立体交叠复合结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在纬平针组织结构基础上,通过袋状组织结构左右不同方向开口的编织和针位间变化,使线圈间交叉扭位;将目标线圈与原始线圈进行奇数针错位重叠,使得针织物的表面凸显出立体交叠复合结构的花样,交叠后形成的花样浮于织物表面。
进一步,将纬平针前床线圈做基底线圈,袋状组织结构与纬平针组织结构呈上下对角形式排列。
进一步,编织袋状组织结构时,初始行起针针位为针对齿,即L0.0针位,前后针床起针编织四平组织线圈,构成袋状底边为死口状态。
进一步,在成圈三角作用下,织针出针高度3/4,当新的纱线被垫到舌针的针舌上后,针舌在旧线圈的作用下向上关闭,形成封闭的针口,促使新的纱线弯曲成的新线圈与旧线圈相互串联起来,形成纬平针组织结构;袋状组织结构左右不同方向开口根据编织顺序实现,当机头带导纱器从左向右行进时,编织方向为:后床线圈、前床线圈、前床线圈、后床线圈,所编袋状组织为左开口;当机头带导纱器从右向左行进时,编织方向为:后床线圈、前床线圈、前床线圈、后床线圈,所编袋状组织为右开口;或当机头带导纱器从左向右行进时,编织方向为:前床线圈、前床线圈、后床线圈、后床线圈,所编袋状组织为右开口;线圈间交叉扭位,利用前后针床相对织针的移圈针将线圈转移,而同一针床的相邻针之间的线圈转移则是通过与横移针床相结合来完成。
进一步,当袋状组织为左开口时,交叠后花样的线圈方向为从左向右叠合;当袋状组织为右开口时,交叠后花样的线圈方向为从右向左叠合。
进一步,前后两个针床之间相对位置的横向移动,针位间发生变化,出针高度4/4形成线圈翻针,出针高度1/4接走翻针上的线圈,完成线圈间交叉扭位。将袋状组织的目标线圈与纬平针组织的原始线圈进行奇数针错位重叠,当袋状组织左侧开口时,执行从左侧向右侧进行线圈重叠;当袋状组织右侧开口时,执行从右侧向左侧进行线圈重叠。
进一步,将相邻袋状组织前床线圈的第1针与纬平针组织的最后1针线圈重叠,袋状组织前床线圈的第2针与纬平针组织的倒数第2针线圈重叠,依照此方式完成袋状组织前床线圈的最后1针与纬平针组织的第1针线圈重叠;袋状组织前床线圈按照180度平角叠于纬平针组织中,从而形成立体交叠结构;袋状组织前床线圈经过180度扭位后,与纬平针组织结构重叠。
进一步,通过电脑横机的最大摇床针数来确定交叠位置的宽度。
进一步,在交叠线圈之前,首先将纬平针前床线圈翻针到后床,以使纬平针组织结构与袋状组织结构的线圈在相互摇床错位时不会被拉扯破裂;然后再将袋状组织前床线圈以1针、3针、5针、7针、9针、11针奇数针错位重叠到后床,与后床线圈共同构成叠合过程。
进一步,在交叠线圈之后,后床编织1行线圈后再翻回到前床,成为下一组交叠结构的基底线圈。
本发明技术效果包括:
本发明制备的立体交叠复合结构具有较强的立体感和视觉效应,并且能够完全替代手工翻折缝合制作过程,且不增加任何附加成本,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满足产品设计的思路。
本发明可以编织出长短大小、交叠角度不同的复合结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中立体交叠复合结构的组织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中袋状组织结构、纬平针组织结构的交叠编织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中从左向右交叠编织立体交叠复合结构针织物的工艺图;
图4是本发明中从右向左交叠编织立体交叠复合结构针织物的工艺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充分地示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案,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和再现。
立体交叠复合结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1:在纬平针组织结构基础上,通过袋状组织结构左右不同方向开口的编织和针位间变化,使线圈间交叉扭位;
在成圈三角作用下,织针出针高度3/4,当新的纱线被垫到舌针的针舌上后,针舌在旧线圈的作用下向上关闭,形成封闭的针口,促使新的纱线弯曲成新的线圈而与旧线圈相互串联起来,形成纬平针组织结构。
袋状组织结构左右不同方向开口可根据编织顺序实现,当机头带导纱器从左向右行进时,编织方向为:后床线圈→前床线圈→前床线圈→后床线圈,所编袋状组织为左开口。当机头带导纱器从右向左行进时,编织方向为:后床线圈→前床线圈→前床线圈→后床线圈,所编袋状组织为右开口;或当机头带导纱器从左向右行进时,编织方向为:前床线圈→前床线圈→后床线圈→后床线圈,所编袋状组织为右开口。
线圈间交叉扭位,利用前后针床相对织针的移圈针将线圈转移,而同一针床的相邻针之间的线圈转移则是通过与横移针床相结合来完成。
将纬平针前床线圈做基底线圈,袋状组织结构与纬平针组织结构呈上下对角形式排列。
步骤2:将目标线圈与原始线圈进行奇数针错位重叠,使得针织物的表面凸显出立体交叠复合结构的花样,交叠后形成的花样浮于织物表面。
前后两个针床之间相对位置的横向移动,针位间发生变化,出针高度4/4形成线圈翻针,出针高度1/4接走翻针上的线圈,完成线圈间交叉扭位。将袋状组织的目标线圈与纬平针组织的原始线圈进行奇数针错位重叠,当袋状组织左侧开口时,执行从左侧向右侧进行线圈重叠;当袋状组织右侧开口时,执行从右侧向左侧进行线圈重叠。将相邻袋状组织前床线圈的第1针与纬平针组织的最后1针线圈重叠,袋状组织前床线圈的第2针与纬平针组织的倒数第2针线圈重叠,……以此类推,完成袋状组织前床线圈的最后1针与纬平针组织的第1针线圈重叠,袋状组织前床线圈按照180度平角叠于纬平针组织中,从而形成立体交叠结构。
由于袋状组织前床线圈经过180度扭位后,与纬平针组织结构重叠,所以针位只能按照奇数针错位重叠,而不可以按照偶数针错位重叠。
编织针织物的电脑横机至少具有前后相向的一对针床,且针床间最少有一块针床可以向左或向右错位摇床;电脑横机具有一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功能,可以单系统编织或者双系统编织,提高编织效率;电脑横机的最大摇床针数是决定交叠位置宽度的关键因素。
如图1所示,是本发明中立体交叠复合结构的组织结构示意图。
A部分表示袋状组织结构,B部分表示纬平针组织结构。A部分袋状组织结构与B部分纬平针组织结构间隔排列,平针组织结构或者袋状组织结构对角形式排列。
袋状组织结构左右任意一侧为开口状态,便于线圈叠合过程的实施。
如图2所示,是本发明中袋状组织结构、纬平针组织结构的交叠编织示意图。
分别为从左向右目标线圈和原始线圈奇数针错位重叠及从右向左目标线圈和原始线圈奇数针错位重叠。
编织袋状组织结构时,编织方向是决定袋状组织左右开口的关键因素;当机头带导纱器从左向右行进时,编织方向为:后床线圈→前床线圈→前床线圈→后床线圈,所编袋状组织为左开口;当机头带导纱器从右向左行进时,编织方向为:后床线圈→前床线圈→前床线圈→后床线圈,所编袋状组织为右开口。
如图3所示,本发明中从左向右交叠编织立体交叠复合结构针织物的工艺图;如图4所示,是本发明中从右向左交叠编织立体交叠复合结构针织物的工艺图。
采用日本岛精SSR112S双系统电脑横机,纱线选用100%羊绒26S/2纱,车型选用12针/Inch的电脑横机编织(该电脑横机最大摇床针数12针)。
图3和图4中符号代码含义:
REP为循环此部分;
左列栏中标记的“S+数字”表示电脑横机每行编织工段;
“PF+数字”表示前床花样行数;
“PB+数字”表示后床花样行数;
前L0表示前床针位;后L0表示后床针位,与前床为针对齿针位;
后L0.5表示后床针位,与前床为针对针针位;
后“L+数字”表示向左摇床针位;
后“R+数字“表示向右摇床针位。
中间栏中的“·”表示每一枚织针,与底行数字1、2、3、4、5……28相吻合;
“○”表示每一个前床新线圈a或后床新线圈b;“○”中的“”表示针对齿四平针位的前后床线圈c;
Figure BDA0002867580240000061
表示后床起针但不带纱线不编织、仅为打开针舌动作d;
↑表示前床线圈翻针到后床e;
↗表示前床线圈向右移位几针后翻针到后床f;
↖表示前床线圈向左移位几针后翻针到后床f;
↓表示后床线圈翻针到前床g;
“数字+n”表示后床摇床针数;
纱线间的线条连接方向,右列栏中的→表示机头从左向右动作;←表示机头从右向左动作;字母K表示带纱线编织,字母X表示不带纱线不编织,仅织针与线圈间进行翻针动作。
编织袋状组织结构时,初始行起针针位为针对齿,即L0.0针位,前后针床起针编织四平组织线圈,构成袋状底边为死口状态。
在图3的S1编织工段中,机头带纱线由左向右引进纱线,前后针床的针位是针对针,即后床为L0.5针位,编织1、2、3、4、5……28针的纬平针前床线圈a,前后床PF、PB花样为1。
在图3的S2、S3编织工段中,为了更好的满足下一行S4编织工段后床空起线圈的编织,S2、S3编织工段第3、4、5、6、7、8和第15、16、17、18、19、20后床织针起针高度要达到成圈高度,但不带纱线不编织,机头毛刷将织针针舌打开d,利于S4编织工段四平针后床线圈的顺利钩取。
在图3的S4编织工段中,机头带纱线由右向左引进纱线,同时,后针床错位为L0针位,即与前床形成针对齿针位;第1、2、9、10、11、12、13、14、21、22、23、24、25、26、27、28织针编织前床线圈a;第3、4、5、6、7、8和15、16、17、18、19、20前后床编织四平针线圈c,由于后床没有旧线圈,相当于编织了集圈吊目组织,前后床PF、PB花样为2;形成袋状组织结构起底为死口状态。
在图3的S5编织工段中,机头带纱线由左向右引进纱线,同时,后针床错位为L0.5针位,即与前床形成针对针针位;第1、2针编织前床线圈a,第3、4、5、6、7、8针编织后床线圈b,且与前床线圈间无相互翻针动作。
在图3的S6编织工段中,机头带纱线由右向左引进纱线,第3、4、5、6、7、8针编织前床线圈a,且与后床线圈间无相互翻针动作。
在图4的S7编织工段中,机头带纱线由左向右引进纱线,第3、4、5、6、7、8、9、10、11、12、13、14针编织前床线圈a;第15、16、17、18、19、20针编织后床线圈b,且与前床线圈间无相互翻针动作。
在图3的S8编织工段中,机头带纱线由右向左引进纱线,第15、16、17、18、19、20针编织前床线圈a,且与后床线圈间无相互翻针动作。
在图3的S9编织工段中,机头带纱线由左向右引进纱线,第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针编织前床线圈a,前后床PF、PB花样为3。
在图3的S10编织工段中,机头带纱线由右向左引进纱线,第1、2、9、10、11、12、13、14、21、22、23、24、25、26、27、28针编织前床线圈a;第3、4、5、6、7、8和第15、16、17、18、19、20针编织后床线圈b,且前后床线圈间无相互翻针动作,前后床PF、PB花样为4。
循环S5到S10编织工段,采用轮回形式所编织的袋状组织结构前后床线圈数量相同,且袋状组织结构左侧为开口状态。
在图3的S11到S15编织工段中,编织原理与S5到S9工段编织原理完全相同,前后床PF、PB花样为5。
在图3的S16编织工段中,编织原理与S10工段编织原理完全相同,前后床PF、PB花样为6。
至此,编织出一组在纬平针基底线圈上包含有左侧边缘开口的袋状组织结构。
在图3的S17编织工段中,不带纱线不编织,仅进行翻针动作,将除有袋状组织部分的前床所有线圈翻针到后床,第1、2、9、10、11、12、13、14、21、22、23、24、25、26、27、28针前床线圈翻针到后床空针位置e。
在图3的S18编织工段中,不带纱线不编织,仅进行摇床翻针动作,后针床向左摇床1.5个针位,将第8针前床线圈向右移动1针后到第9针后床织针上,将第20针前床线圈向右移动1针后到第21针后床织针上f位置所示。
在图3的S19编织工段中,不带纱线不编织,仅进行摇床翻针动作,后针床向左摇床3.5个针位,将第7针前床线圈向右移动3针后到第10针后床织针上,将第19针前床线圈向右移动3针后到第22针后床织针上f位置所示。
在图3的S20编织工段中,不带纱线不编织,仅进行摇床翻针动作,后针床向左摇床5.5个针位,将第6针前床线圈向右移动5针后到第11针后床织针上,将第18针前床线圈向右移动5针后到第23针后床织针上f位置所示。
在图3的S21编织工段中,不带纱线不编织,仅进行摇床翻针动作,后针床向左摇床7.5个针位,将第5针前床线圈向右移动7针后到第12针后床织针上,将第17针前床线圈向右移动7针后到第24针后床织针上f位置所示。
在图3的S22编织工段中,不带纱线不编织,仅进行摇床翻针动作,后针床向左摇床9.5个针位,将第4针前床线圈向右移动9针后到第13针后床织针上,将第16针前床线圈向右移动9针后到第25针后床织针上f位置所示。
在图3的S23编织工段中,不带纱线不编织,仅进行摇床翻针动作,后针床向左摇床11.5个针位,将第3针前床线圈向右移动11针后到第14针后床织针上,将第15针前床线圈向右移动11针后到第26针后床织针上f位置所示。
至此,将第8、7、6、5、4、3针前床线圈分别相应交叠到第9、10、11、12、13、14针后床线圈中,将第20、19、18、17、16、15针前床线圈分别相应交叠到第21、22、23、24、25、26针后床线圈中,完成了线圈间交叉叠位。此时,所有线圈都翻到后床,前床织针为空。
在图3的S24编织工段中,机头带纱线由左向右引进纱线,前后针床的针位是针对针,即后床为L0.5针位,编织1、2、3、4、5……28针的后床线圈b,前后床PF、PB花样为7。
在图3的S25编织工段中,不带纱线不编织,仅进行翻针动作,将所有后床线圈翻针到前床g,完成与S1编织工段基底线圈的衔接控制。
这样就形成了一组从左向右将目标线圈与原始线圈进行交叠的复合结构的编织过程。
在图4的S26编织工段中,机头带纱线由右向左引进纱线,前后针床的针位是针对针,即后床为L0.5针位,编织1、2、3、4、5……28针的纬平针前床线圈a,前后床PF、PB花样为8。
在图4的S27、S28编织工段中,为了更好的满足下一行S29编织工段后床空起线圈的编织,S27、S8编织工段第9、10、11、12、13、14和第21、22、23、24、25、26后床织针起针高度要达到成圈高度,但不带纱线不编织,机头毛刷将织针针舌打开d,利于S29编织工段四平针后床线圈的顺利钩取。
在图4的S29编织工段中,机头带纱线由左向右引进纱线,同时,后针床错位为L0针位,即与前床形成针对齿针位;第1、2、3、4、5、6、7、8、15、16、17、18、19、20、27、28织针编织前床线圈a;第9、10、11、12、13、14和21、22、23、24、25、26前后床编织四平针线圈c,由于后床没有旧线圈,相当于编织了集圈吊目组织,前后床PF、PB花样为9;形成袋状组织结构起底为死口状态。
在图4的S30编织工段中,机头带纱线由右向左引进纱线,同时,后针床错位为L0.5针位,即与前床形成针对针针位;第27、28针编织前床线圈a,第21、22、23、24、25、26针编织后床线圈b,且与前床线圈间无相互翻针动作。
在图4的S31编织工段中,机头带纱线由左向右引进纱线,第21、22、23、24、25、26针编织前床线圈a,且与后床线圈间无相互翻针动作。
在图4的S32编织工段中,机头带纱线由右向左引进纱线,第15、16、17、18、19、20、21、22、23、24、25、26针编织前床线圈a;第9、10、11、12、13、14针编织后床线圈b,且与前床线圈间无相互翻针动作。
在图4的S33编织工段中,机头带纱线由左向右引进纱线,第9、10、11、12、13、14针编织前床线圈a,且与后床线圈间无相互翻针动作。
在图4的S34编织工段中,机头带纱线由右向左引进纱线,第1、2、3、4、5、6、7、8、9、10、11、12、13、14针编织前床线圈a,前后床PF、PB花样为10。
在图4的S35编织工段中,机头带纱线由左向右引进纱线,第1、2、3、4、5、6、7、8、15、16、17、18、19、20、27、28针编织前床线圈a;第9、10、11、12、13、14和第21、22、23、24、25、26针编织后床线圈b,且前后床线圈间无相互翻针动作,前后床PF、PB花样为11。
循环S30到S35编织工段,采用轮回形式所编织的袋状组织结构前后床线圈数量相同,且袋状组织结构右侧为开口状态。
在图4的S36到S40编织工段中,编织原理与S30到S34工段编织原理完全相同,前后床PF、PB花样为12。
在图4的S41编织工段中,编织原理与S35工段编织原理完全相同,前后床PF、PB花样为13。
至此,编织出一组在纬平针基底线圈上包含有右侧边缘开口的袋状组织结构。
在图4的S42编织工段中,不带纱线不编织,仅进行翻针动作,将除有袋状组织部分的前床所有线圈翻针到后床,第1、2、3、4、5、6、7、8、15、16、17、18、19、20、27、28针前床线圈翻针到后床空针位置e。
在图4的S43编织工段中,不带纱线不编织,仅进行摇床翻针动作,后针床向右摇床0.5个针位,将第9针前床线圈向左移动1针后到第8针后床织针上,将第21针前床线圈向左移动1针后到第20针后床织针上f位置所示。
在图4的S44编织工段中,不带纱线不编织,仅进行摇床翻针动作,后针床向右摇床2.5个针位,将第10针前床线圈向左移动3针后到第7针后床织针上,将第22针前床线圈向左移动3针后到第19针后床织针上f位置所示。
在图4的S45编织工段中,不带纱线不编织,仅进行摇床翻针动作,后针床向右摇床4.5个针位,将第11针前床线圈向左移动5针后到第6针后床织针上,将第23针前床线圈向左移动5针后到第18针后床织针上f位置所示。
在图4的S46编织工段中,不带纱线不编织,仅进行摇床翻针动作,后针床向右摇床6.5个针位,将第12针前床线圈向左移动7针后到第5针后床织针上,将第24针前床线圈向左移动7针后到第17针后床织针上f位置所示。
在图4的S47编织工段中,不带纱线不编织,仅进行摇床翻针动作,后针床向右摇床8.5个针位,将第13针前床线圈向左移动9针后到第4针后床织针上,将第25针前床线圈向左移动9针后到第16针后床织针上f位置所示。
在图4的S48编织工段中,不带纱线不编织,仅进行摇床翻针动作,后针床向右摇床10.5个针位,将第14针前床线圈向左移动11针后到第3针后床织针上,将第26针前床线圈向左移动11针后到第15针后床织针上f位置所示。
至此,将第9、10、11、12、13、14针前床线圈分别相应交叠到第8、7、6、5、4、3针后床线圈中,将第21、22、23、24、25、26针前床线圈分别相应交叠到第20、19、18、17、16、15针后床线圈中,完成了线圈间交叉叠位。此时,所有线圈都翻到后床,前床织针为空。
在图4的S49编织工段中,机头带纱线由右向左引进纱线,前后针床的针位是针对针,即后床为L0.5针位,编织1、2、3、4、5……28针的后床线圈b,前后床PF、PB花样为14。
在图4的S50编织工段中,不带纱线不编织,仅进行翻针动作,将所有后床线圈翻针到前床g,完成与S26编织工段基底线圈的衔接控制。
这样就形成了一组从右向左将目标线圈与原始线圈进行交叠的复合结构的编织过程。
按照从左向右和从右向左两个分别不同方向的循环叠合方式共同编织出一组立体交叠复合结构的针织物。
根据图3、图4编织工艺图,按照左右不同方向的线圈叠合,所编针织物结构立体感强,视觉效应明显,叠合扭位后的线圈能够呈立体斜角浮于织物表面,完全替代手工缝制的产品,提高生产效率。
本发明所用的术语是说明和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术语。由于本发明能够以多种形式具体实施而不脱离技术方案的精神或实质,所以应当理解,上述实施例不限于任何前述的细节,而应在随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广泛地解释,因此落入权利要求或其等效范围内的全部变化和改型都应为随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10)

1.一种立体交叠复合结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纬平针组织结构基础上,通过袋状组织结构左右不同方向开口的编织和针位间变化,使线圈间交叉扭位;将目标线圈与原始线圈进行奇数针错位重叠,使得针织物的表面凸显出立体交叠复合结构的花样,交叠后形成的花样浮于织物表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交叠复合结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将纬平针前床线圈做基底线圈,袋状组织结构与纬平针组织结构呈上下对角形式排列。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交叠复合结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编织袋状组织结构时,初始行起针针位为针对齿,即L0.0针位,前后针床起针编织四平组织线圈,构成袋状底边为死口状态。
4.如权利要求1或者3所述的立体交叠复合结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成圈三角作用下,织针出针高度3/4,当新的纱线被垫到舌针的针舌上后,针舌在旧线圈的作用下向上关闭,形成封闭的针口,促使新的纱线弯曲成的新线圈与旧线圈相互串联起来,形成纬平针组织结构;袋状组织结构左右不同方向开口根据编织顺序实现,当机头带导纱器从左向右行进时,编织方向为:后床线圈、前床线圈、前床线圈、后床线圈,所编袋状组织为左开口;当机头带导纱器从右向左行进时,编织方向为:后床线圈、前床线圈、前床线圈、后床线圈,所编袋状组织为右开口;或当机头带导纱器从左向右行进时,编织方向为:前床线圈、前床线圈、后床线圈、后床线圈,所编袋状组织为右开口;线圈间交叉扭位,利用前后针床相对织针的移圈针将线圈转移,而同一针床的相邻针之间的线圈转移则是通过与横移针床相结合来完成。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立体交叠复合结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当袋状组织为左开口时,交叠后花样的线圈方向为从左向右叠合;当袋状组织为右开口时,交叠后花样的线圈方向为从右向左叠合。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立体交叠复合结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前后两个针床之间相对位置的横向移动,针位间发生变化,出针高度4/4形成线圈翻针,出针高度1/4接走翻针上的线圈,完成线圈间交叉扭位。将袋状组织的目标线圈与纬平针组织的原始线圈进行奇数针错位重叠,当袋状组织左侧开口时,执行从左侧向右侧进行线圈重叠;当袋状组织右侧开口时,执行从右侧向左侧进行线圈重叠。
7.如权利要求5或者6所述的立体交叠复合结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将相邻袋状组织前床线圈的第1针与纬平针组织的最后1针线圈重叠,袋状组织前床线圈的第2针与纬平针组织的倒数第2针线圈重叠,依照此方式完成袋状组织前床线圈的最后1针与纬平针组织的第1针线圈重叠;袋状组织前床线圈按照180度平角叠于纬平针组织中,从而形成立体交叠结构;袋状组织前床线圈经过180度扭位后,与纬平针组织结构重叠。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交叠复合结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电脑横机的最大摇床针数来确定交叠位置的宽度。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交叠复合结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交叠线圈之前,首先将纬平针前床线圈翻针到后床,以使纬平针组织结构与袋状组织结构的线圈在相互摇床错位时不会被拉扯破裂;然后再将袋状组织前床线圈以1针、3针、5针、7针、9针、11针奇数针错位重叠到后床,与后床线圈共同构成叠合过程。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交叠复合结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交叠线圈之后,后床编织1行线圈后再翻回到前床,成为下一组交叠结构的基底线圈。
CN202011593982.1A 2020-12-29 2020-12-29 立体交叠复合结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Active CN11276079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593982.1A CN112760791B (zh) 2020-12-29 2020-12-29 立体交叠复合结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593982.1A CN112760791B (zh) 2020-12-29 2020-12-29 立体交叠复合结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60791A true CN112760791A (zh) 2021-05-07
CN112760791B CN112760791B (zh) 2022-08-23

Family

ID=756965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593982.1A Active CN112760791B (zh) 2020-12-29 2020-12-29 立体交叠复合结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760791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04946A (zh) * 2021-07-26 2021-11-05 内蒙古鹿王羊绒有限公司 多层弧形罗纹叠片结构织物及其编织方法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26205A (zh) * 2012-10-15 2014-04-16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针织物及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CN104106883A (zh) * 2013-04-19 2014-10-22 阿迪达斯股份公司 鞋面
CN105636470A (zh) * 2013-09-13 2016-06-01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鞋面和鞋面的编织方法
CN208748308U (zh) * 2018-08-10 2019-04-16 晋江百润织造有限公司 层叠纹面料、鞋面以及鞋
CN109778410A (zh) * 2017-11-15 2019-05-21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带有口袋的编织物及带有口袋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
CN110565253A (zh) * 2019-09-18 2019-12-13 斓帛职业培训学校(桐乡)有限公司 全成型开衫门襟重叠的编织方法
CN110952220A (zh) * 2019-11-22 2020-04-03 针知运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带口袋的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CN111542656A (zh) * 2017-10-20 2020-08-14 耐克创新有限合伙公司 针织的膨松区
WO2020182898A1 (en) * 2019-03-11 2020-09-17 Saint-Gobain Performance Plastics France Preparation of a composite material comprising different functionality areas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26205A (zh) * 2012-10-15 2014-04-16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针织物及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CN104106883A (zh) * 2013-04-19 2014-10-22 阿迪达斯股份公司 鞋面
CN105636470A (zh) * 2013-09-13 2016-06-01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鞋面和鞋面的编织方法
CN111542656A (zh) * 2017-10-20 2020-08-14 耐克创新有限合伙公司 针织的膨松区
CN109778410A (zh) * 2017-11-15 2019-05-21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带有口袋的编织物及带有口袋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
CN208748308U (zh) * 2018-08-10 2019-04-16 晋江百润织造有限公司 层叠纹面料、鞋面以及鞋
WO2020182898A1 (en) * 2019-03-11 2020-09-17 Saint-Gobain Performance Plastics France Preparation of a composite material comprising different functionality areas
CN110565253A (zh) * 2019-09-18 2019-12-13 斓帛职业培训学校(桐乡)有限公司 全成型开衫门襟重叠的编织方法
CN110952220A (zh) * 2019-11-22 2020-04-03 针知运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带口袋的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04946A (zh) * 2021-07-26 2021-11-05 内蒙古鹿王羊绒有限公司 多层弧形罗纹叠片结构织物及其编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60791B (zh) 2022-08-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84879B (zh)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编织产品
CN101084333B (zh) 双层筒状针织物及其编织方法
US5987930A (en) Method of joining fabrics on a flat knitting machine
CN111778622B (zh) 仿雕花针织物及其编织方法
CN101263251B (zh) 具有衣领的针织品的编织方法
CN102859057B (zh) 相邻的针织物部的接合方法及针织物
WO2007023690A1 (ja) リブ編地とその編成方法
KR100854959B1 (ko) 횡편기로 편성되는 칼라를 부착한 니트웨어 및 그 편성방법
CN103628243B (zh) 一种带有口袋的针织衫与编织用针织机及其编织方法
CN112760791B (zh) 立体交叠复合结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CN1250792C (zh) 针织品编织方法
CN103668739A (zh) 一种带有门襟的织物与编织该织物的编织机以及编织方法
CN101029427B (zh) 生产带花纹的针织物的方法
CN110747571B (zh) 提花毛圈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提花毛圈针织物
EP0638678B1 (en) A method for increasing stitches at an intermediate position in a row of stitches of a rib knit fabric
JP3406085B2 (ja) 筒状編地の編み幅側縁部に縄柄を編成する方法
CN110565248B (zh) 一种两色浮线提花的编织方法
CN109652915B (zh) 经编无缝无底提花双面网孔织物的织造方法
EP0940491B1 (en) A widening method
CN100362155C (zh) 具有前领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带前领的针织物
CN107142601A (zh) 筒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
CN113789605B (zh) 一种三工位贾卡的经编提花产品编织方法
CN114293309B (zh) 一种无锯齿纵向曲线线条编织工艺、织物及鞋面
CN216040092U (zh) 具有双列镶边网孔的编织物
CN220703958U (zh) 一种异线编织物及手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