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46866A - 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筒状针织物 - Google Patents

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筒状针织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46866A
CN102046866A CN2009801189643A CN200980118964A CN102046866A CN 102046866 A CN102046866 A CN 102046866A CN 2009801189643 A CN2009801189643 A CN 2009801189643A CN 200980118964 A CN200980118964 A CN 200980118964A CN 102046866 A CN102046866 A CN 10204686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knitting
needle
stitch
bar
knitting l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1896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仲秀树
岛崎宜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ima Seiki Mfg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ima Seiki Mf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ma Seiki Mfg Ltd filed Critical Shima Seiki Mfg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0468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4686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22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Knitting Of Fabric (AREA)
  • Knitt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强化筒状针织物彼此的接合部的编织方法及用这种编织方法织成的针织物。实施针织线交叉工序、针织品编织工序和交缠工序。在针织线交叉工序中,在前后的针床上交替形成加针和裥针,并且连接加针和裥针,使在前后针床间穿梭的针织线(穿梭针织线部(1))和构成筒状针织物的一部分的针织线(交叉针织线部(2))相交叉。在针织品编织工序中,在上述加针上进行针织品编织,形成与该加针连续的新针脚(3)。在交缠工序中,通过将新针脚(3)和被卡止在与该新针脚(3)对向的针床的对向针脚(4)的任一方转移到对向的针床,使穿梭针织线部(1)和交叉针织线部(2)缠在一起。

Description

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筒状针织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接合两块筒状针织物时用于强化接合部的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使筒状针织物彼此的接合部得以强化的筒状针织物。
背景技术
使用针织横机编织针织上衣等筒状针织物的时候,接合前后身和袖子的同时,也要进行用于强化接合部的编织(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该专利文献1中,用袋状织法接合对向的前后身的侧端和袖子的侧端。这样编织成的筒状针织物,例如把前后身和袖子相互往离开的方向拉伸时,用袋织织法编织的部分主要受到张力,并且该部分的针脚收缩,在前后身和袖子上聚集针织线,由此维持前后身和袖子的接合部。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968017号公报
但是,由于近年来人们的需求多样化,重视针织物的外观,有时使用相对织针适当的纱支以外的细小针织线或纤弱的针织线等,这样的情况下,有必要强化接合部。在此,上述专利文献1的编织方法是通过增加袋状织法的次数能够提高强化的程度,另一方面针织横机的滑动架的往复动作增多相当于袋状织法的次数的量。与此相对,也存在通过缝制来强化接合部的情况,但是该缝制作业的工序会增多。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设立的,它的目的是提供用单纯的编织动作用于强化针织物彼此的接合部的编织方法及用这种编织方法编织成的针织物。
本发明提供一种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在使用针织横机来接合两块筒状针织物的时候,用于强化该接合部的编织方法,该针织横机至少具有前后一对的针床且能够在前后针床之间进行针脚的移动,其特征是具备以下的工序。
针织线交叉工序,以跨过两块接合的筒状针织物的方式,在前后的针床上交替地挂上针织线,在前后一方的针床的空针上使加针以如下方式交叉:在另一针床中构成筒状针织物的针脚被卡止的织针的一部分上形成裥针,并且连接所述加针和裥针,使在前后针床间穿梭的针织线和构成筒状针织物的针织线中、一方的针织线变成下侧针织线,另一方的针织线变成上侧针织线。
针织品编织工序,在所述加针上进行织针品编织,形成与该加针连续的新针脚。
交缠工序,通过以使所述新针脚和被卡止于与该新针脚对向的针床的织针的对向针脚中的任一方的针脚与另一方的针脚相互重叠的方式进行针脚移动,用所述下侧针织线把所述上侧针织线上下夹住,使下侧针织线和上侧针织线缠在一起。
另外,本发明的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也能够在实施所述针织线交叉工序、针织品编织工序及交缠工序这一系列工序后,进而对于这些工序中使用的织针的针床,将其前后交换再一次实施所述一系列工序。
另外,本发明的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在针织线交叉工序中,优选在把针织线挂在前后针床的织针前,把已经与针床的织针卡止的构成筒状针织物的针脚列的一部分的针脚转移到与这些针脚对向的针床的空针上。这种情况下,只要对通过针脚转移而变成了空针的织针进行加针的形成即可。
本发明的筒状针织物,其使用至少具有前后一对针床且能够在前后针床之间进行针脚移动的针织横机编织而成,具有接合筒状针织物彼此的接合部。该筒状针织物的特征为,在所述接合部,具备在对向的前后针织物之间穿梭的多根穿梭针织线部。而且,至少一部分穿梭针织线和构成筒状针织物的针织线以相互交织的方式缠在一起,与穿梭针织线连接的两个针脚的位置在接缝方向上偏离。
根据本发明的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能够编织出在两块筒状针织物的接合部具备穿梭于相对向的前后针织物间的多根穿梭针织线部的本发明的筒状针织物。该穿梭针织线部在前后的针织物部间穿梭时,与构成筒状针织物的针织线的一部分即针织线部缠在一起。因此,张力作用于接合部的时候,相对于被拉伸的方向,针织线彼此缠在一起的点可动而使张力平均化,能够使接合部全体分担张力。另外,在用本发明的编织方法编织成的筒状针织物中,因为与穿梭针织线部相连接的两个针脚的位置互相在接缝方向上偏离,所以能够使经由穿梭针织线部作用于接合部的张力在与接缝方向的不同部分分散。因此,本发明的筒状针织物在被拉伸的时候,张力并不集中在接合部的特定地方,可实现接合部的强度提高。
另外,实施本发明的编织方法之后,对于编织所使用的织针的针床进行前后更换,再一次实施本发明的编织方法,由此形成与筒状针织物的前后的针织物部相对称地被强化部分。对称地形成的强化部,外观的均衡性好,使得作用于接合部的张力大致均等地分散于前后的针织物部,使接合部的强度提高。
另一方面,在针织线交叉工序中,在前后针床挂上针织线之前,使已经被卡止的针脚事先转移,从而能够像后述的实施例1所示那样,能够简单地实现接合部的针脚的状态,所以接合部不会变厚。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中所记载的编织工序图,它按时间说明了用于强化筒状针织物的接合部的编织方法。
图2是紧接图1的实施例1的编织工序图。
图3是实施例2所记载的编织工序图,它按时间说明了用于强化筒状针织物的接合部的编织方法。
图4是紧接图3的实施例2的编织工序图。
符号的说明
1 穿梭针织线部     2 交叉针织线部
3 针脚(新针脚)     4 针脚(对向针脚)
10、20与穿梭针织线部相连接的针脚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以接合针织上衣的前后身和袖子的情况为例对本发明的实施例1、2进行说明。两个实施例都是使用了具有向左右方向延伸而且在前后方向相互对向的前后两对针床,在前后针床之间针脚能够转移的四张床的针织横机进行说明。自此以后,把该针织横机所具备的下部前针床叫做FD,把下部后针床叫做BD,把上部前针床叫做FU,把上部后针床叫做BU。
实施例1
关于前后身和袖子的接合,根据图1、图2的编织工序图说明使用了上述的针织横机的用于强化筒状针织物接合部的编织方法之一例。卡止于用图1、图2中的小写字母指示的织针a~d的针脚是前后身的针脚的一部分,卡止于织针e~h的针脚是袖子的针脚的一部分。另外,在图1、图2中,为了说明方便,织针的数目要比实际编织所使用的数目少。
图1(A)表示通过转移袖子整体在使前后身和袖子相邻的侧端的针脚即与BD的织针d和e、FD的织针d和e卡止的针脚彼此重叠的状态下进行针织品编织,紧接形成一个筒状之后的状态。而且,如图1(A)中的细线箭形符号所示,从该状态开始把与BD的织针c、e、g卡止的针脚转移到相对向的FU的织针c、e、g上。
接着,使供线部件往左方向移动,在通过图1(A)所示的转移而变成空针的BD的织针c、e、g上形成加针,并且,在形成前后身和袖子的针脚所卡止的FD的织针b、d、f上形成裥针(参照图1(B))。BD的加针和FD的裥针交替形成凸条状,这时,连接加针和裥针之间,在BD和FD之间穿梭的穿梭针织线部1与接合前后身和袖子之后的筒的一部分即针织线部(交叉针织线部2)相交叉(参照图1(B)的用W表示的部分)。这样的情况下,穿梭针织线部1变成处于竖直方向的上方侧的上侧针织线,交叉针织线部2就变成处于穿梭针织线部1的下方侧的下侧针织线。
此外,使供线部件往右方向移动,对图1(B)中与BD的织针c、e、g卡止的加针进行针织品编织,形成针脚3(新针脚),并且在与BD的织针h卡止的针脚上形成裥针,以使穿梭针织线部1不要偏离(参照图1(C))。在与卡止上述针脚3的BD相对向的FU上卡止有在图1(A)中从BD转移到FU的针脚即针脚4(对向针脚)。
最后,如图2(D)所示,使留在FU的织针c、e、g上的针脚4返回到对向的BD的织针c、e、g,形成图2(E)的状态。因为在该BD的织针c、e、g上卡止有图1(C)形成的针脚3,所以留在FU上的各针脚4与处于对向的针床上的针脚3相重合。
通过将留在FU上的针脚4转移到BD的织针c、e、g上,交叉针织线部2(下侧针织线)上下夹住穿梭针织线部1(上侧针织线),所以在图1(B)中,单纯交叉的穿梭针织线部1和交叉针织线部2缠在一起(参照图2(E)的X所示的部分)。
像上面所述那样编织成的前后身和袖子的接合部,在前侧针织物部(被卡止于FD的织针的部分)和后侧针织物部(被卡止于BD的织针的部分)之间,Z字状地穿梭穿梭针织线部1,该穿梭针织线部1和交叉针织线部2以相互交织的方式缠在一起。根据该穿梭针织线部1和交叉针织线部2相互缠在一起的配置状态,因为拉伸编织出来的筒状针织物时,缠在一起的点可移动,所以不仅是在前后而且在斜方向上等,接合部全体都可以受到作用于接合部的张力。
另外,与穿梭针织线部1相连接的前侧针织物部的针脚10和后侧针织物部的针脚20,通过在图1(C)中进行的针织品编织中在接缝方向追加一个针脚,使在筒状针织物的接缝方向上相互偏离一个位置。因此,作用于接合部的张力就不仅作用在筒状针织物的接缝方向的相同高度的部分,而且分散到不同高度的部分,所以并不是局部作用大的张力,也不会给针织线带来过大的负担。
实施使用图1和图2说明的编织之后,对于编织中所使用的织针,也可以在仅将针床的前后对称地交换的状态下继续进行编织。这种情况下,首先以与图1(A)所示的编织前后相反的方式,将FD的织针c、e、g的针脚转移到对向的BD的织针c、e、g。以后,使用和图1(B)、图1(C)、图2(D)、图2(E)所示的编织前后相反的织针进行编织,由此,形成前后的针织物部对称地被强化的部分。当进行这样的编织时,筒状针织物的接合部的外观的均衡性也很好,作用于接合部的张力也大致平均分散在前后的针织物,所以优选。
实施例2
在实施例2中,基于图3和图4的编织工序图,对穿梭针织线部1和交叉针织线部2缠在一起的配置状态与实施例1所不同的编织方法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另外,图3、图4的看法和图1、图2一样。
首先,图3(A)与图1(A)一样,从形成一个筒的状态开始使供线部件往左方向移动,在FU的织针b、d、f上形成加针,并且在BD的织针c、e、g上形成裥针。这些针脚交替地形成凸条状,其结果是,形成在前后针床间穿梭的穿梭针织线部1。
接着,使供线部件往右方向移动,对前后身和袖子的针脚也就是与FD的织针c、e、g卡止的针脚进行针织品编织(参照图3(B))。通过该针织品编织,在前后针织物之间穿梭的穿梭针织线部1和作为接合前后身和袖子之后的筒的一部分的针织线部(交叉针织线部2)相交叉(参照图3(B)的Y所示的部分)。这种情况下,穿梭针织线部1就变成下侧针织线,交叉针织线部2就变成上侧针织线。
此外,如图3所示,使供线部件往左方向移动,对在FU的织针b、d、f上形成了的针脚3进行针织品编织,形成在其加针的接缝方向上连续的针脚3(新针脚)。
最后,如图4(D)所示,以使图3(C)中形成于FU的织针b、d、f的针脚3与被卡止于对向的BD的织针b、d、f的针脚4(对向针脚)重叠的方式转移,变成4(E)的状态。通过这些一连串的编织,穿梭针织线部1在前后的针织物间穿梭,并且穿梭针织线部1和交叉针织线部2以相互交织的方式缠在一起(参照图4(E)的Z所示的部分),所以和实施例1一样,前后身和袖子的接合部被强化。另外,本例的情况下也一样,由于与穿梭针织线部1相连接的针脚10和针脚20在筒状针织物的接缝方向互相偏离一个位置,所以能够使作用于接合部的张力分散于筒状针织物的不同高度的部分。
再者,在实施例2中也一样,在实施了图3和图4所示的编织之后,对于编织时所使用的织针,在仅将针床的前后对称地更换的状态下继续进行编织,从而,在前后身和袖子的接合部的外观的均衡性变好,能够使作用于接合部的张力大致均等地分散在前后的针织物部。
另外,在实施例1、2中,如图1(A)、图3(A)所示,接合前后身和袖子织出一个筒状之后,通过实施本发明的编织方法来强化接合部。与此相对,虽然没有进行图示,但是在仅重叠前后身的侧端的针脚和袖子的侧端的针脚的状态、或是单单使前后身的侧端和袖子的侧端邻接的状态下,也可以使用本发明的编织方法。这些情况下,在接合前后身和袖子的同时,也可以进行接合部的强化。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要旨的范围内都可以适当地变动。例如,由两张床的针织横机也可以进行实施例所示的编织。这种情况下,只要以能够进行针脚转移等的方式,将与在一个针床中针脚所卡止的织针相对向的另一针床的织针设定为空针即可。另外,在针织交叉工序形成的裥针或加针不是每隔一针而是每隔几针地形成也可以。

Claims (4)

1.一种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该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在使用针织横机来接合两块筒状针织物时用于强化接合部,上述针织横机至少具有前后一对针床,且能够在前后针床之间进行针脚的转移,其特征在于,该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具备以下工序:
针织线交叉工序,以跨过接合的两块筒状针织物的方式,在前后的针床交替地挂上针织线,在前后一方的针床的空针上使加针以如下方式交叉:在另一针床中构成筒状针织物的针脚被卡止的织针的一部分上形成裥针,并且连接所述加针和裥针,使在前后针床间穿梭的针织线和构成筒状针织物的一部分针织线中、一方的针织线成为下侧针织线,另一方的针织线成为上侧针织线;
针织品编织工序,在所述加针上进行针织品编织,形成与该加针连续的新针脚;
交缠工序,其通过以使所述新针脚和被卡止于与该新针脚对向的针床的织针上的对向针脚中的任一方的针脚与另一方的针脚相互重叠的方式进行针脚转移,用所述下侧针织线将所述上侧针织线上下夹住,使下侧针织线和上侧针织线缠在一起。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实施所述针织线交叉工序、针织品编织工序和交缠工序一系列工序后,进而对于在这些工序中使用的织针的针床,前后交换再一次实施所述一系列工序。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针织线交叉工序中,在把针织线挂在前后针床的织针之前,将已经与针床的织针卡止的构成筒状针织物的针脚列的一部分的针脚转移到与这些针脚对向的针床的空针上,
对通过该针脚转移而变成了空针的织针进行所述加针的形成。
4.一种筒状针织物,其使用针织横机编织而成,并且具有接合了筒状针织物彼此的接合部,上述针织横机至少具有前后一对的针床,并且能够在前后针床之间进行针脚的移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接合部,具备在对向的前后针织物之间穿梭的多根穿梭针织线部,
至少一部分穿梭针织线部和构成筒状针织物的针织线部以相互交织的方式缠在一起,
与穿梭针织线部连接的两个针脚的位置在接缝方向上偏离。
CN2009801189643A 2008-08-08 2009-07-29 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筒状针织物 Pending CN10204686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205698 2008-08-08
JP2008205698 2008-08-08
PCT/JP2009/003597 WO2010016205A1 (ja) 2008-08-08 2009-07-29 筒状編地の編成方法、および筒状編地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46866A true CN102046866A (zh) 2011-05-04

Family

ID=416634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189643A Pending CN102046866A (zh) 2008-08-08 2009-07-29 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筒状针织物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2333139A1 (zh)
JP (1) JPWO2010016205A1 (zh)
CN (1) CN102046866A (zh)
WO (1) WO2010016205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08276A (zh) * 2011-06-03 2012-12-05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CN102995258A (zh) * 2011-09-07 2013-03-27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针织物的起口方法
CN108729002A (zh) * 2018-08-23 2018-11-02 福建荣荣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一体编织成型的立体织物及其编织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36279B2 (ja) * 2010-03-15 2014-03-05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編地、およびその編成方法、ならびにデザイン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72384B2 (ja) * 1990-06-05 1995-08-02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編地の接合方法及び美しい接合部をもつ編地
JPH0772385B2 (ja) * 1990-06-21 1995-08-02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接合された編地の編成方法
JP3164528B2 (ja) * 1997-02-17 2001-05-08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横編機による編地の接合編成方法
EP1300497B1 (en) * 2000-06-05 2010-06-30 Shima Seiki Mfg., Ltd Method of joining knitted fabrics
WO2002063085A1 (fr) * 2001-02-02 2002-08-15 Shima Seiki Mfg., Ltd. Procede d'assemblage de tissus mailles tubulaires et tissu maille associe
JP4374310B2 (ja) * 2004-12-01 2009-12-02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編地の編成方法
JP2006176912A (ja) * 2004-12-22 2006-07-06 Shima Seiki Mfg Ltd 袖付きニットウエアの編成方法
JP4848365B2 (ja) * 2005-04-12 2011-12-28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筒状編地の編成方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08276A (zh) * 2011-06-03 2012-12-05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CN102995258A (zh) * 2011-09-07 2013-03-27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针织物的起口方法
CN102995258B (zh) * 2011-09-07 2014-09-24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针织物的起口方法
CN108729002A (zh) * 2018-08-23 2018-11-02 福建荣荣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一体编织成型的立体织物及其编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333139A1 (en) 2011-06-15
JPWO2010016205A1 (ja) 2012-01-12
WO2010016205A1 (ja) 2010-02-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84879B (zh)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编织产品
CN100503923C (zh) 通过添纱制造阔罗纹组织的编织方法
CN101084333B (zh) 双层筒状针织物及其编织方法
CN1023136C (zh) 具有开缝部位的圆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CN100554550C (zh) 用横机编织的针织衣物及其编织方法
EP1375718A1 (en) Knitted fabric having opening portion and knitting method therefor
US6286340B1 (en) Knitting method for knit clothing
JPH0415301B2 (zh)
KR100854959B1 (ko) 횡편기로 편성되는 칼라를 부착한 니트웨어 및 그 편성방법
KR100585271B1 (ko) 분기부를 구비하는 편성포 및 그 편성방법
KR101022364B1 (ko) 라글란 소매가 있는 니트웨어의 편성방법 및 라글란소매가 있는 니트웨어
JP4852092B2 (ja) 増し目を形成する方法および編地の編幅方向端部よりも内側に増し目が形成されている編地
JP5567565B2 (ja) 袖と身頃を有するニットウェアおよびその編成方法
CN102046866A (zh) 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筒状针织物
EP1835058A1 (en) Method of knitting tubular fabric
CN1813088B (zh) 针织物及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CN102264964B (zh) 具有v型领尖角部的带领子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编织物
CN1255595C (zh) 使用四床纬编机编织筒状针织物的添纱编织方法
CN100362155C (zh) 具有前领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带前领的针织物
CN103572485A (zh) 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编织物
CN101849053B (zh) 二重筒状编织物的端部连接方法
KR101844739B1 (ko) 통모양 편성포의 편성방법
JP2010281010A (ja) ニットウエアのv首部編成方法
CN100544621C (zh) 无缝制针织衣服
CN210621082U (zh) 一种大循环彩条氨纶罗纹面料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11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