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572485A - 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编织物 - Google Patents

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编织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572485A
CN103572485A CN201310336534.7A CN201310336534A CN103572485A CN 103572485 A CN103572485 A CN 103572485A CN 201310336534 A CN201310336534 A CN 201310336534A CN 103572485 A CN103572485 A CN 10357248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raided fabric
coil
mentioned
fabric portion
need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33653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572485B (zh
Inventor
上道和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ima Seiki Mfg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ima Seiki Mf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ma Seiki Mfg Ltd filed Critical Shima Seiki Mfg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5724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7248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57248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7248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7/00Flat-bed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 D04B7/30Flat-bed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22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Knitting Of Fabric (AREA)
  • Braiding, Manufacturing Of Bobbin-Net Or Lace, And Manufacturing Of Nets By Knott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使将第一编织物部和第二编织物部立体地连接的第三编织物部和第四编织物部的至少一部分在厚度方向重复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编织在第一编织物部(1)的线圈纵行方向连续的第三编织物部(3)。此时,在第三编织物部(3)的侧边(3L1、3L2)的附近的位置编织未封闭线圈(301、302)。接着,编织在第二编织物部(2)的线圈纵行方向连续的第四编织物部(4)。此时,使第四编织物部(4)的侧边(4L1、4L2)的附近的线圈与第三编织物部(3)的未封闭线圈(301、302)接合。

Description

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编织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用横编机立体地连接被卡定在第一针床上的第一编织物部和被卡定在第二针床上的第二编织物部的编织物,和其编织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使用横编机编织立体的编织物。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通过由闭口面堵塞形成在四个侧面部的线圈纵行方向端部的开口部编织立体的箱状编织物的方法。在参照专利文献1的图1、2的第一实施方式中,首先由第一针床编织了第一编织物部(第一侧面部及第四侧面部),由第二针床编织了第二编织物部(第二侧面部及第三侧面部)。接着,与第一编织物部的一部分连续地编织第三编织物部(闭口面),并且与第二编织物部的一部分连续地编织了第四编织物部(闭口面)。然后,通过接合第三编织物部的线圈纵行方向端部和第四编织物部的线圈纵行方向端部,使箱状编织物完成。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635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不能做成上述第三编织物部和第四编织物部重复了的二层构造。这是因为,在第三编织物部的编织结束了的时刻,成为在针床上仅卡定了第三编织物部的线圈纵行方向端部的线圈的状态,第四编织物部的线圈纵行方向端部的线圈,除了与第三编织物部的线圈纵行方向端部连接的以外就没有了。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事情做出的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使立体地连接第一编织物部和第二编织物部的第三编织物部和第四编织物部的至少一部分在厚度方向重复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由该编织方法得到的编织物。
为了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是使用具备至少前后一对针床并可在前后的针床之间进行线圈的移圈的横编机,在卡定在第一针床上的第一编织物部的至少一部分的线圈纵行方向连续地编织第三编织物部,并且在卡定在第二针床上的第二编织物部的至少一部分的线圈纵行方向连续地编织第四编织物部,通过将上述第三编织物部的一部分和上述第四编织物部的一部分接合,立体地连接上述第一编织物部和上述第二编织物部,其特征在于,在将朝向针床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侧的方向和朝向另一端侧的方向分别作为一端方向和另一端方向时,进行:
编织与上述第一编织物部的线圈纵行方向端部的至少一部分连续的第三编织物部的工序α;
编织与上述第二编织物部的线圈纵行方向端部的至少一部分连续的第四编织物部,并且通过使形成在该第四编织物部的编织宽度方向端部的侧边的附近与形成在上述第三编织物部的编织宽度方向端部的侧边的附近接合,使上述第三编织物部和第四编织物部的至少一部分重复的工序β,
在上述工序α中,
反复如下的步骤:编织成为上述第三编织物部的一侧新线圈列和在该一侧新线圈列的始端侧及终端侧的至少一方编织未封闭线圈,
在其反复时,每次将上述一侧新线圈列编织至少一段量都使该编织的一侧新线圈列向上述第一针床中的一端方向移动,
在上述工序β中,
反复编织成为上述第四编织物部的另一侧新线圈列的步骤,
在其反复时,使上述另一侧新线圈列的编织宽度方向端部附近的线圈和上述第三编织物部的未封闭线圈相互重叠。
作为本发明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的一个方式,能举出下面的那样进行工序α的方式。
在上述工序α中,将卡定在上述第一针床上的第一编织物部的线圈分成一端侧线圈列和另一端侧线圈列,在其中的另一端侧线圈列的线圈纵行方向连续地逐渐编织上述一侧新线圈列,
在使上述一侧新线圈列向一端方向移动了时,使该移动了的一侧新线圈列的一端方向的端部线圈和上述一端侧线圈列的另一端方向的端部线圈相互重叠,及使移动了的一侧新线圈列的另一端方向的端部线圈和上述第二编织物部的另一端方向的端部线圈相互重叠。
在通过接合三个筒状编织物做成了在上述第一针床和上述第二针床上卡定了ー个大的筒状编织物的状态的情况下,作为本发明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的一个方式,能举出进行下面的工序α’的方式。
在上述工序α之前,进行将卡定在上述第二针床上的线圈之中的上述一端方向侧的一部分的线圈向上述第一针床绕入,将卡定在上述第一针床上的线圈之中的上述另一端方向侧的一部分的线圈向上述第二针床绕入的工序α’。
另外,关于“绕入”,在后述的实施方式中进行说明,但这是公知的编织技术(例如,参照日本专利4215719公报)。
本发明的编织物,是使用具备至少前后一对针床并可在前后的针床之间进行线圈的移圈的横编机进行编织,通过将在第一编织物部的至少一部分的线圈纵行方向连续的第三编织物部的一部分和在第二编织物部的至少一部分的线圈纵行方向连续的第四编织物部的一部分接合,立体地连接了上述第一编织物部和上述第二编织物部,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三编织物部的线圈的方向和上述第四编织物部的线圈的方向相互朝向相反方向,而且,通过将形成在上述第三编织物部的编织宽度方向的端部附近的未封闭线圈和上述第四编织物部的编织宽度方向的端部附近的线圈以无缝制方式接合,两编织物部的至少一部分重复。
[发明的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1的本发明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能编织将第一编织物部和第二编织物部立体地连接的第三编织物部和第四编织物部的一部分重复的本发明的编织物。
根据技术方案2的本发明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在第三编织物部的编织结束的时刻,能做成立体地编织的编织物。
根据技术方案3的本发明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能避免在编织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将第三编织物部和第四编织物部在重复了的状态下接合的两个重叠接合部向编织物的前侧和后侧偏移地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所示的一字领的套衫的概要图。
图2是表示编织图1所示的套衫的一字领部分的工序的编织工序图像图。
图3是表示一字领部分的编织工序的前半部分的编织工序图。
图4是与图3连续的表示编织工序的后半部分的编织工序图。
图5是具有实施方式2所示的一字领的无袖套衫的概要图。
图6是表示编织图5所示的套衫的一字领部分的工序的编织工序图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实施发明的优选方式
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说明使用了两张针床横编机的一字领套衫的编织例,该两张针床横编机具备在左右方向延伸且在前后方向相互相向的一对针床和至少两个供线口,可在前后的针床之间进行线圈的移圈。当然,使用的横编机并不被限定于两张针床横编机,例如也可以是四张针床横编机。
<实施方式1>
图1所示的一字领的套衫10是具备前后身大片10B、右袖10R和左袖10L的筒状编织物。在此套衫10中,三个筒状编织物(前后身大片10B、右袖10R和左袖10L)在腋下的位置成为ー个大的筒状编织物,该大的筒状编织物的筒径朝向领孔逐渐地变小。而且,在该大的筒状编织物的线圈纵行方向端部形成了一字领部10N。一字领部10N由与前身大片连接的编织物部(后述的第三编织物部3)和与后身大片连接的编织物部(后述的第四编织物部4)形成。具备以上说明的结构的套衫10的作为最大特征之处在于,形成一字领部10N的第三编织物部3和第四编织物部4的编织宽度方向的两端部附近由重叠接合部78、79接合,在该重叠接合部78、79的附近,两编织物部3、4一部分重复。
上述套衫10的一字领部10N能按图2的编织图像图所示的顺序进行编织。在图2(在后述的图3、4中也同样)中,将纸面左方向作为一端方向8,将纸面右方向作为另一端方向9。一端方向8是朝向针床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侧的方向,另一端方向9是朝向针床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侧的方向。另外,图2的编织图像图到底是表示编织的概要的工序的图,针床仅表示在图2(A)、(B)中,袖10R、10L仅表示在图2(A)中。
首先,如图2(A)所示,编织套衫10直到一字领部的下端的位置为止。套衫10分别单独地编织前后身大片10B、右袖10R和左袖10L,将那些前后身大片10B和两袖10R、10L接合成ー个大的筒状。然后,逐渐减小该一个大的筒状编织物部的筒径,将沿着穿用者的肩的形状的肩线形成在套衫10上。筒状编织物的接合方法及肩线的形成方法是公知的。
接着,如由图2(A)的双点划线表示的那样,将筒状编织物的线圈纵行方向端部的线圈区分成重叠接合部78、79和除了它们以外的部分。而且,将重叠接合部78之中的卡定在第二针床BB上的线圈绕入第一针床FB,将重叠接合部79之中的卡定在第一针床FB上的线圈绕入第二针床BB(相当于本发明的工序α’)。通过这样做,如图2(B)所示,成为重叠接合部78的全部的线圈被卡定在第一针床FB上,重叠接合部79的全部的线圈被卡定在第二针床BB上的状态。以后,在被卡定在第一针床FB上的第一编织物部1的线圈列之中,将相当于配置在一端方向8侧的重叠接合部78的部分作为一端侧线圈列18,将剩余的部分作为另一端侧线圈列19。另外,在被卡定在第二针床BB上的第二编织物部2的线圈列之中,将相当于配置在另一端方向9侧的重叠接合部79的部分作为另一端侧线圈列29,将剩余的部分作为一端侧线圈列28。
接着,如图2(C)所示,在第一编织物部1的另一端侧线圈列19(参照图2(B))的线圈纵行方向连续地编织第三编织物部3(相当于本发明的工序α)。当编织第三编织物部3时,反复编织成为第三编织物部3的一侧新线圈列30和在该一侧新线圈列30的始端侧及终端侧的至少一方编织未封闭线圈301(302)。在其反复时,每次编织至少一段量一侧新线圈列30,都使该编织的一侧新线圈列30向上述第一针床FB中的一端方向8移动。通过这样做,成为未封闭线圈301(302)并列在第三编织物部3的侧边3L1、3L2的位置的状态。最后编织的一侧新线圈列30被进行隐藏线圈处理,形成与第三编织物部3的线圈纵行方向端部相当的端边3L3。另外,未封闭线圈301、302不需要编织到第三编织物部3的编织宽度方向的端部,也可以处于从端部离开1圈~3圈的内侧。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1中,使第三编织物部3的一端方向8侧的侧边3L1和另一端方向9侧的侧边3L2分别与一端侧线圈18(重叠接合部78)和另一端侧线圈列29(重叠接合部79)接合。通过此接合,在第三编织物部3的编织结束了的时刻,成为立体地形成了一字领部10N(参照图1)的附近的套衫10。在此,通过在图2(B)中预先进行重叠接合部78、79的绕入,能避免重叠接合部78、79向前后身大片10B的前侧和后侧偏移地配置。另外,在此段落中说明的接合不是必须的,也可以不进行。
最后,如图2(D)所示,当在第二编织物部2的一端侧线圈列28(参照图2(B))的线圈纵行方向连续地编织第四编织物部4的同时,使形成在该第四编织物部4的编织宽度方向端部的侧边4L1(4L2)的附近与形成在第三编织物部3的编织宽度方向端部的侧边3L1(3L2)的附近以无缝制方式接合(相当于本发明的工序β)。第三编织物部3和第四编织物部4的接合,在反复编织成为第四编织物部4的另一侧新线圈列40时,通过使另一侧新线圈列40的编织宽度方向端部附近的线圈和上述第三编织物部3的未封闭线圈301(302)相互重叠来进行。最后编织的另一侧新线圈列40被进行隐藏线圈处理,形成了第四编织物部4的线圈纵行方向端部的端边4L3。
以上说明的编织的结果,如图1的虚线圆包围所示的那样,能使第三编织物部3和第四编织物部4的至少一部分重复。当然,也能遍及编织宽度方向的整个宽度地使第三编织物部3和第四编织物部4重复。
接着,基于图3、4的编织工序图说明具体的编织工序。左栏的“S+数字”表示编织工序的编号,中栏表示各编织工序中的针床的编织状态。另外,右栏的带“K”的左右方向的箭头表示供线口的移动方向(即编织方向)。另外,在图中的纵向延伸的单点划线,只不过是为了容易确认编织针的位置的大致基准。
图3的S0表示了图2(A)所示的筒状编织物的卡定状态。具体地讲,筒状编织物的前侧部分的线圈被卡定在第一针床FB的编织针H、J、L、N、P、R、T、V、X、Z、B’、D’上,筒状编织物的后侧部分的线圈被卡定子第二针床BB的编织针I、K、M、O、Q、S、U、W、Y、A’、C’、E’上。在这些线圈之中,第一针床FB的编织针H、J、L及第二针床BB的编织针I、K、M的线圈是重叠接合部78的线圈的线圈,第一针床FB的编织针Z、B’、D’及第二针床BB的编织针A’、C’、E’的线圈是重叠接合部79的线圈的线圈(对照地参照图2(A))。
从S0的状态,将卡定在第二针床BB的编织针I、K、M上的重叠接合部78的线圈分别绕入到第一针床FB的编织针F、D、B上,将卡定在第一针床FB的编织针D’、B’、Z上的重叠接合部79的线圈分别绕入到第二针床BB的编织针U、W、Y上。另外,与此相伴,使卡定在第二针床BB的编织针O、Q、S、U、W、Y、A、C’、E’上的线圈分别向第二针床BB的编织针C、E、G、I、K、M、O、Q、S移圈。通过这样做,如S1所示,筒状编织物被逆时针地绕入(对照地参照图2(B))。
在S2中,将卡定在第一针床FB的编织针N、P、R、T、V、X上的另一端侧线圈列19的线圈向一端方向8移圈两针量。另外,在S2中,将卡定在第二针床BB的编织针Y上的另一端侧线圈列29的另一端方向9侧的端部线圈299向第一针床FB的编织针V移圈。通过此S2,在第一针床FB的编织针L中端部线圈198和端部线圈189相互重叠,在第一针床FB的编织针V中端部线圈199和端部线圈299相互重叠。另外,端部线圈198(199)是处于另一端侧线圈列19的一端方向8(另一端方向9)侧的端部的线圈。另外,端部线圈189是处于一端侧线圈列18的另一端方向9侧的端部的线圈,端部线圈299是处于另一端侧线圈列29的另一端方向9侧的端部的线圈。
在S3中,使供线口向一端方向8移动,当在第一针床FB的编织针X上编织了未封闭线圈302之后,在第一针床FB的编织针V、T、R、P、N、L上编织一侧新线圈列30。进而,在S4中,使供线口向另一端方向9移动,当在第一针床FB的编织针K上编织了未封闭线圈301之后,在第一针床FB的编织针L、N、P、R、T、V上编织一侧新线圈列30。通过这些S3、S4,编织二段量第一编织物部1的一侧新线圈列30,而且在S2中形成的重叠线圈被固定。另外,未封闭线圈301(302),不需要编织到一侧新线圈列30的一端方向8(另一端方向9)的端部,也可以编织到与端部相比为1圈~3圈的内侧。
在S5中,使一侧新线圈列30向一端方向8移动两针量,并且使卡定在第二针床BB的编织针W上的另一端侧线圈列29的端部线圈299向第一针床FB的编织针T移圈。其结果,在第一针床FB的编织针J中端部线圈308和端部线圈189相互重叠,在第一针床FB的编织针T中端部线圈309和端部线圈299相互重叠。另外,端部线圈308(309)是处于一侧新线圈列30的一端方向8(另一端方向9)侧的端部的线圈。另外,端部线圈189是处于一端侧线圈列18的另一端方向9侧的端部的线圈,端部线圈299是处于另一端侧线圈列29的另一端方向9侧的端部的线圈。
在S6、S7中,与S3、S4同样,将一侧新线圈列30编织二段量,并且将成为第三编织物部3的侧边3L2、3L1的未封闭线圈302、301编织到第一针床FB的编织针I、V。
以后,通过反复与S5~S7同样的编织,接合第三编织物部3的侧边3L1和一端侧线圈列18,而且接合第三编织物部3的侧边3L2和另一端侧线圈列29,成为S8所示的线圈的卡定状态。在S8中,在第一针床FB中的编织针A、C、E、G、I、K上卡定了与第三编织物部3的侧边3L1并列的未封闭线圈301,在编织针N、P、R、T、V、X上卡定了与第三编织物部3的侧边3L2并列的未封闭线圈302,在编织针B、D、F、H、J、L上卡定了第三编织物部3的最后的一侧新线圈列30。
在图4的S9中,通过将图3的S8所示的最后的一侧新线圈列30进行隐藏线圈处理,使第三编织物部3完成(在隐藏线圈处理中能利用公知的方法)。另外,在S9中,作为第四编织物部4的编织的前期准备,使第二编织物部2的一端侧线圈列28向一端方向8侧移动一针量。
在S10中,将卡定在第一针床FB的编织针A上的未封闭线圈301向第二针床BB的编织针B移圈,并且将卡定在第一针床FB的编织针N上的未封闭线圈302第二针床BB的编织针L移圈。其结果,在第二针床BB的编织针B中端部线圈288和未封闭线圈301相互重叠,在第二针床BB的编织针L中端部线圈289和未封闭线圈302相互重叠。另外,端部线圈288(289)是处于一端侧线圈列28的一端方向8(另一端方向9)侧的端部的线圈。另外,未封闭线圈301(302)是处于侧边3L1(3L2)的一端方向8侧的端部的未封闭线圈。另外,使未封闭线圈301重叠的线圈,也可以是与端部线圈288相比处于1圈~3圈内侧的线圈(例如,第二针床BB的编织针D的线圈)(至于未封闭线圈302也同样)。
在S11、S12中,将另一侧新线圈列40编织二段量。通过此S11、S12,第三编织物部3的侧边3L1、3L2的一部分与第二编织物部2接合。
在S13中,分别将卡定在第一针床FB的编织针C、P上的未封闭线圈301、302向第二针床BB的编织针D、N移圈。其结果,在第二针床BB的编织针D中端部线圈408和未封闭线圈301相互重叠,在第二针床BB的编织针N中端部线圈409和未封闭线圈302相互重叠。端部线圈408(409)是处于另一侧新线圈列40的一端方向8(另一端方向9)侧的端部的线圈。另外,未封闭线圈301(302)是处于侧边3L1(3L2)的一端方向8的端部的未封闭线圈。另外,使未封闭线圈301重叠的线圈也可以是与端部线圈408相比处于1圈~3圈内侧的线圈(例如,第二针床BB的编织针F的线圈)(至于未封闭线圈302也同样)。
在S13以后,反复与S11~S13同样的编织。在此反复时,通过在第n次(n是1以上的自然数)的由S13形成的重叠线圈408:301(409:302)的线圈纵行方向连续地编织第n+1次的另一侧新线圈列40的线圈,上述重叠线圈408:301(409:302)被固定。其结果,如图2(D)所示,编织第四编织物部4,并且能不用使用缝合(缝制)地分别将第四编织物部4的侧边4L1、4L2以无缝制方式与第三编织物部3的侧边3L1、3L2接合。最后,将第四编织物部4的最后的另一侧新线圈列40进行隐藏线圈处理,使第四编织物部4完成。
<实施方式2>
在实施方式2中,说明适用了本发明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的无袖的套衫11的编织例。
如此图5所示,在实施方式2的套衫11上没有袖,一字领部10N与袖孔的上端侧的部分连续。此一字领部10N也与实施方式1的套衫10(参照图1)同样,由第三编织物部3和第四编织物部4形成,其两编织物部3、4的编织宽度方向端部由重叠接合部78、79接合。
为了编织图5的套衫11,首先,从下摆开始编织套衫11,编织套衫11直到一字领部10N跟前为止。图6(A)表示其状态。接着,如图6(B)所示,使第一针床FB的第一编织物部1和第二针床BB的第二编织物部2在编织宽度方向偏移。然后,如图6(C)所示,编织第三编织物部3,并且在第三编织物部3的侧边3L1、3L2的位置编织未封闭线圈301、302。最后,如图6(D)所示,编织第四编织物部4,并且分别使第四编织物部4的侧边4L1、4L2与第三编织物部3的侧边3L1、3L2接合。
另外,使图6(B)所示的前后的编织物部偏移的操作,是在第三编织物部3完成了时,为了将第三编织物部3的侧边3L1、3L2配置在容易与第四编织物部4的侧边4L1、4L2接合的位置而进行的,与实施方式1的图2(B)所示的绕入完全不同。在不将第三编织物部3的侧边3L1、3L2与前后身大片10B接合的结构中,因为不产生重叠接合部78、79的位置向前后身大片10B的前后偏移这样的问题,所以不需要编织一字领部10N前的筒状编织物的绕入。
<其他>
适用本发明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的对象,不被套衫等针织品限定。例如,在盖在纸巾盒上的罩等的编织中也可以利用本发明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
符号的说明:
10、11:套衫
10B:前后身大片
10R:右袖
10L:左袖
10N:一字领部
1:第一编织物部
18:一端侧线圈列
189:端部线圈
19:另一端侧线圈列
198、199:端部线圈
2:第二编织物部
28:一端侧线圈列
288、289:端部线圈
29:另一端侧线圈列
299:端部线圈
3:第三编织物部
3L1、3L2:侧边
3L3:端边
30:一侧新线圈列
301、302:未封闭线圈
308、309:端部线圈
4:第四编织物部
4L1、4L2:侧边
4L3:端边
40:另一侧新线圈列
408、409:线圈(端部线圈)
78、79:重叠接合部
8:一端方向
9:另一端方向

Claims (4)

1.一种编织物的编织方法,使用具备至少前后一对针床并可在前后的针床之间进行线圈的移圈的横编机,在卡定在第一针床上的第一编织物部的至少一部分的线圈纵行方向连续地编织第三编织物部,并且在卡定在第二针床上的第二编织物部的至少一部分的线圈纵行方向连续地编织第四编织物部,通过将上述第三编织物部的一部分和上述第四编织物部的一部分接合,立体地连接上述第一编织物部和上述第二编织物部,其特征在于,
在将朝向针床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侧的方向和朝向另一端侧的方向分别作为一端方向和另一端方向时,进行:
编织与上述第一编织物部的线圈纵行方向端部的至少一部分连续的第三编织物部的工序α;
编织与上述第二编织物部的线圈纵行方向端部的至少一部分连续的第四编织物部,并且通过使形成在该第四编织物部的编织宽度方向端部的侧边的附近与形成在上述第三编织物部的编织宽度方向端部的侧边的附近接合,使上述第三编织物部和第四编织物部的至少一部分重复的工序β,
在上述工序α中,
反复如下的步骤:编织成为上述第三编织物部的一侧新线圈列和在该一侧新线圈列的始端侧及终端侧的至少一方编织未封闭线圈,
在其反复时,每次将上述一侧新线圈列编织至少一段量都使该编织的一侧新线圈列向上述第一针床中的一端方向移动,
在上述工序β中,
反复编织成为上述第四编织物部的另一侧新线圈列的步骤,
在其反复时,使上述另一侧新线圈列的编织宽度方向端部附近的线圈和上述第三编织物部的未封闭线圈相互重叠。
2.如权利要求1记载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工序α中,将卡定在上述第一针床上的第一编织物部的线圈分成一端侧线圈列和另一端侧线圈列,在其中的另一端侧线圈列的线圈纵行方向连续地逐渐编织上述一侧新线圈列,
在使上述一侧新线圈列向一端方向移动了时,使该移动了的一侧新线圈列的一端方向的端部线圈和上述一端侧线圈列的另一端方向的端部线圈相互重叠,及使移动了的一侧新线圈列的另一端方向的端部线圈和上述第二编织物部的另一端方向的端部线圈相互重叠。
3.如权利要求2记载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通过接合三个筒状编织物做成了在上述第一针床和上述第二针床上卡定了ー个大的筒状编织物的状态的情况下,
在上述工序α之前,进行将卡定在上述第二针床上的线圈之中的上述一端方向侧的一部分的线圈向上述第一针床绕入,将卡定在上述第一针床上的线圈之中的上述另一端方向侧的一部分的线圈向上述第二针床绕入的工序α’。
4.一种编织物,使用具备至少前后一对针床并可在前后的针床之间进行线圈的移圈的横编机进行编织,
通过将在第一编织物部的至少一部分的线圈纵行方向连续的第三编织物部的一部分和在第二编织物部的至少一部分的线圈纵行方向连续的第四编织物部的一部分接合,立体地连接了上述第一编织物部和上述第二编织物部,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三编织物部的线圈的方向和上述第四编织物部的线圈的方向相互朝向相反方向,而且,
通过将形成在上述第三编织物部的编织宽度方向的端部附近的未封闭线圈和上述第四编织物部的编织宽度方向的端部附近的线圈以无缝制方式接合,两编织物部的至少一部分重复。
CN201310336534.7A 2012-08-06 2013-08-05 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编织物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57248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74377A JP6045245B2 (ja) 2012-08-06 2012-08-06 編地の編成方法、および編地
JP2012-174377 2012-08-0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72485A true CN103572485A (zh) 2014-02-12
CN103572485B CN103572485B (zh) 2015-10-21

Family

ID=499440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336534.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572485B (zh) 2012-08-06 2013-08-05 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编织物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6045245B2 (zh)
KR (1) KR101449504B1 (zh)
CN (1) CN103572485B (zh)
DE (1) DE102013012322A1 (zh)
IT (1) ITTO20130672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54820A (zh) * 2018-08-23 2018-11-06 福建荣荣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一体编织成型的多边体织物及其编织方法
CN109322052A (zh) * 2017-08-01 2019-02-12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编织物的编织方法
CN113604951A (zh) * 2021-09-07 2021-11-05 江南大学 一种全成形立方体几何结构织物的织造工艺
CN113604952A (zh) * 2021-09-07 2021-11-05 江南大学 一种针对底面较宽的全成形立方体织物的织造工艺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449544A2 (en) * 1990-03-28 1991-10-02 Shima Seiki Mfg., Ltd. Connective knitting method of belt-shaped knit end and belt-knit fabric having the end part linked in knit state
EP0569159A2 (en) * 1992-04-27 1993-11-10 Shima Seiki Mfg., Ltd. A method of forming piping at the end of a knitted fabric and a knitted fabric having piping formed at its fabric end
JP2000256946A (ja) * 1999-03-05 2000-09-19 Shima Seiki Mfg Ltd 2層構造部を有する衿付き身頃の編成方法
JP2007016351A (ja) * 2005-07-07 2007-01-25 Shima Seiki Mfg Ltd 箱型編地の編成方法
WO2007020829A1 (ja) * 2005-08-12 2007-02-22 Shima Seiki Mfg., Ltd. パイピング部を有する編地の編成方法およびその編地
CN101680138A (zh) * 2007-05-18 2010-03-24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三维织物的编成方法及使用它的三维织物
CN102191616A (zh) * 2010-03-16 2011-09-21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V领尖端部的编织方法及具有v领的编织物
JP2012001860A (ja) * 2010-06-18 2012-01-05 Shima Seiki Mfg Ltd 色柄として表現される編地が重ねられた編地の編成方法および編地
CN102443957A (zh) * 2010-10-04 2012-05-09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立体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立体编织物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215719A (ja) 1990-12-12 1992-08-0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ミル付コーヒー抽出器
TW491918B (en) 2000-05-17 2002-06-21 Shima Seiki Mfg Method of joining knitted fabrics and joined knitted fabric
EP1300497B1 (en) 2000-06-05 2010-06-30 Shima Seiki Mfg., Ltd Method of joining knitted fabrics
EP1471175B1 (en) * 2001-12-28 2009-10-21 Shima Seiki Mfg., Ltd Neck forming method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449544A2 (en) * 1990-03-28 1991-10-02 Shima Seiki Mfg., Ltd. Connective knitting method of belt-shaped knit end and belt-knit fabric having the end part linked in knit state
EP0569159A2 (en) * 1992-04-27 1993-11-10 Shima Seiki Mfg., Ltd. A method of forming piping at the end of a knitted fabric and a knitted fabric having piping formed at its fabric end
JP2000256946A (ja) * 1999-03-05 2000-09-19 Shima Seiki Mfg Ltd 2層構造部を有する衿付き身頃の編成方法
JP2007016351A (ja) * 2005-07-07 2007-01-25 Shima Seiki Mfg Ltd 箱型編地の編成方法
WO2007020829A1 (ja) * 2005-08-12 2007-02-22 Shima Seiki Mfg., Ltd. パイピング部を有する編地の編成方法およびその編地
CN101680138A (zh) * 2007-05-18 2010-03-24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三维织物的编成方法及使用它的三维织物
CN102191616A (zh) * 2010-03-16 2011-09-21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V领尖端部的编织方法及具有v领的编织物
JP2012001860A (ja) * 2010-06-18 2012-01-05 Shima Seiki Mfg Ltd 色柄として表現される編地が重ねられた編地の編成方法および編地
CN102443957A (zh) * 2010-10-04 2012-05-09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立体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立体编织物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322052A (zh) * 2017-08-01 2019-02-12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编织物的编织方法
CN108754820A (zh) * 2018-08-23 2018-11-06 福建荣荣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一体编织成型的多边体织物及其编织方法
CN108754820B (zh) * 2018-08-23 2023-08-29 福建荣荣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一体编织成型的多边体织物及其编织方法
CN113604951A (zh) * 2021-09-07 2021-11-05 江南大学 一种全成形立方体几何结构织物的织造工艺
CN113604952A (zh) * 2021-09-07 2021-11-05 江南大学 一种针对底面较宽的全成形立方体织物的织造工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13012322A1 (de) 2014-02-06
JP6045245B2 (ja) 2016-12-14
ITTO20130672A1 (it) 2014-02-07
JP2014031603A (ja) 2014-02-20
CN103572485B (zh) 2015-10-21
KR101449504B1 (ko) 2014-10-08
KR20140019223A (ko) 2014-02-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842948B1 (en) Method for knitting double tubular fabric
CN101910485B (zh)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CN106929990B (zh)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CN102086560B (zh)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和针织物
CN107460615B (zh) 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筒状针织物
KR100854959B1 (ko) 횡편기로 편성되는 칼라를 부착한 니트웨어 및 그 편성방법
KR20070087591A (ko) 횡편기로 편성되는 니트웨어 및 그 편성방법
JP5567565B2 (ja) 袖と身頃を有するニットウェアおよびその編成方法
JP4852092B2 (ja) 増し目を形成する方法および編地の編幅方向端部よりも内側に増し目が形成されている編地
CN103572485A (zh) 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编织物
JP4344210B2 (ja) ラグラン袖を有するニットウェアの編成方法およびラグラン袖を有するニットウェア
CN104695122A (zh) 编织物的编成方法
CN102965802A (zh) 折回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CN102234867B (zh) 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和筒状针织物
KR101484989B1 (ko) 통 모양 편성포의 편성방법 및 통 모양 편성포
CN109837649A (zh) 针织品的编织方法
JP2007113150A (ja) 仕切りを有する筒状編地およびその編成方法
CN100362155C (zh) 具有前领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带前领的针织物
KR20130004073A (ko) 편성포의 편성시작 방법, 및 편성포
JP4856639B2 (ja) 前後非対称な形状を有するニットウエアの編成方法
KR20190116926A (ko) 편성포의 편성방법
JP2006176912A (ja) 袖付きニットウエアの編成方法
CN103243469B (zh) 针织品
CN104746227A (zh) 编织物的编织方法以及编织物的制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1021

Termination date: 20190805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