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806207A - 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筒状针织物 - Google Patents

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筒状针织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806207A
CN103806207A CN201310549285.XA CN201310549285A CN103806207A CN 103806207 A CN103806207 A CN 103806207A CN 201310549285 A CN201310549285 A CN 201310549285A CN 103806207 A CN103806207 A CN 10380620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verlapping portion
coil
needle
knitting
hanging 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54928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806207B (zh
Inventor
上道和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ima Seiki Mfg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ima Seiki Mf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ma Seiki Mfg Ltd filed Critical Shima Seiki Mfg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8062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0620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80620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0620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22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 D04B1/24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wearing apparel
    • D04B1/246Upper torso garments, e.g. sweaters, shirts, leotard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7/00Flat-bed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 D04B7/30Flat-bed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 D04B7/32Flat-bed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tubular good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22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 D04B1/24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wearing appare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Knitting Of Fabric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筒状针织物,所述筒状针织物具有从具有筒状部分的主基底部的一部分向主基底部的内外分支的重叠部。编织:具有筒状部分的主基底部;沿其轴向连续而形成并在周向具有开口部的开口基底部;与该开口部相邻并且从主基底部的端部以相互重叠的方式分支的内侧重叠部及外侧重叠部。与主基底部的编织接续,反复进行往复编织工序和空针形成工序,形成开口基底部的线圈列,同时在空针形成内侧用挂圈及外侧用挂圈。与利用内侧重叠部(外侧重叠部)的侧缘的线圈和内侧用挂圈(外侧用挂圈)形成的重叠线圈接续而编织新的线圈,从而将各重叠部和开口基底部连接。

Description

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筒状针织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沿筒状针织物的轴向延伸而在该针织物的内外分支的重叠部的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筒状针织物。
背景技术
目前,使用横机,编织具有筒状基底部的一部分分支成的重叠部的筒状针织物。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的编织方法:通过使用了每隔一针的针的隔针编织来形成内层侧的衣领和外层侧的衣领在领口中央部重叠成2层的V字状的衣领。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00288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存在如下制约:在形成V字状的领口时,一边减少编织宽度一边进行返回编织,因此领口的V字状的开口角度受限于一定程度的大小。例如不能编织如短袖半开衿套衫的门襟那样具有沿筒状针织物的轴向延伸而在该针织物的内外重叠的重叠部,上述开口角度实质上成为零度的针织物。
具有门襟的针织物具备通过门襟的前后一方的针织物部(内侧门襟)和另一方的针织物部(外侧门襟)、及后身片(第2身片)而成为三层的部位。若如专利文献1那样利用使用了每隔一针的针的隔针编织来进行该三层结构的部分,则根据钩挂线圈的织针和空针的关系,有时在三层部分不能编织背面线圈。通过设定为使用了每隔两针的针的隔针编织,能够额外地确保空针,从而能够在外侧门襟编织背面线圈。但是,进行每隔两针的隔针的部位与每隔一针的隔针相比线圈较粗,因此基于门襟的重叠部的手感和重叠部以外(筒状针织物部分)的手感可能不同。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而创立,其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筒状针织物,所述筒状针织物在具有从具有筒状部分的主基底部的一部分向主基底部的内外分支成的重叠部的筒状针织物中,具有与主基底部同样的手感的重叠部。
本发明的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使用至少具备前后一对针床且在前后的针床间能够进行线圈的移圈的横机,编织:具有筒状部分的主基底部;沿其轴向连续而形成且在周向具有开口部的开口基底部;与该开口部相邻并且从主基底部的端部以相互重叠的方式分支的内侧重叠部及外侧重叠部。其特征在于,设形成该筒状针织物的开口部的一侧为中央侧、从开口部向编织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分离的方向为外缘侧时,进行以下的工序(α)~(δ)。
挂圈形成工序(α):反复进行以下的工序(α1)和(α2),在第n+1次(其中,n为1以上的整数)的工序(α1)中编织线圈列,并同时在第n次的工序(α1)及工序(α2)中形成的空针上形成内侧用挂圈和外侧用挂圈而作为开口基底部的挂圈连接区域。
往复编织工序(α1):使钩挂有主基底部的线圈的织针中的、要形成一方的针床中的所述各重叠部的区域的织针成为休止状态,在前后的针床的剩余部分的织针编织开口基底部的线圈列。
空针形成工序(α2):使在往复编织工序中在上述一方的针床上形成的开口基底部的线圈列中的中央侧的两端的线圈向外缘侧移动,在要形成上述重叠部的区域的织针的外缘侧形成空针。
重叠部起底工序(β):在要形成上述重叠部的区域的织针上形成内侧重叠部和外侧重叠部的各起底部。
内侧重叠部形成工序(γ):与上述内侧重叠部的起底部接续而对作为内侧重叠部的线圈列进行往复编织,同时使该线圈列的外缘侧的线圈与上述内侧用挂圈连接。
外侧重叠部形成工序(δ):在上述工序(γ)之后,与上述外侧重叠部的起底部接续而对作为外侧重叠部的线圈列进行往复编织,同时使该线圈列的外缘侧的线圈与上述外侧用挂圈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的一方式,可举出如下方式:在工序(α1)中,朝向主基底部的筒状部分的轴向使与主基底部相连的开口基底部的线圈横列方向的线圈的数量保持为一定而形成开口基底部。
作为本发明的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的一方式,可举出如下方式:在工序(α1)中,以与主基底部相连的开口基底部的线圈横列方向的线圈的数量越远离主基底部的端部越少的方式,使往复编织的折返位置越远离主基底部的端部越向外缘侧变动,同时形成开口基底部。
作为本发明的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的一方式,可举出如下方式:进而在工序(α2)中,使在上述一方的针床上形成的线圈列中的外缘侧的两端的线圈绕入另一方的针床。
作为本发明的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的一方式,可举出如下方式:在工序(δ)后,具备使在工序(α2)进行的绕入向反方向返回的绕回工序(ε)。
另一方面,本发明的筒状针织物是使用至少具备前后一对针床且在前后的针床间能够进行线圈的移圈的横机而编织成的针织物,具备:具有筒状部分的主基底部;沿其轴向连续而形成且在周向具有开口部的开口基底部;与该开口部相邻并且从主基底部的端部以相互重叠的方式分支的内侧重叠部及外侧重叠部。而且,具备在上述开口基底部中的开口部的一方的侧缘设置的内侧用挂圈及在另一方的侧缘设置的外侧用挂圈。并且,具备:内侧接合部,通过与利用和上述内侧重叠部的开口基底部相邻的侧缘的线圈及上述内侧用挂圈形成的重叠线圈接续而编织新的线圈,而将上述内侧重叠部和开口基底部连接;外侧接合部,通过与利用和上述外侧重叠部的开口基底部相邻的侧缘的线圈及上述外侧用挂圈形成的重叠线圈接续而编织新的线圈,而将上述外侧重叠部和开口基底部连接。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能够编织例如短袖半开衿套衫的门襟那样具有沿筒状针织物的轴向延伸而在该针织物的内外重叠的重叠部,而该重叠部的开口角度实质上成为零度的筒状针织物。
根据本发明的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能够编织具有正面线圈及背面线圈的组织的重叠部,因此双反面组织或罗纹组织等的组织花纹的选择的自由度高。另外,能够在使各基底部和各重叠部共通的隔针状态下编织,因此能够在针织物的整体上使手感(外观)一致。
在工序(α1)中,关于与主基底部相连的开口基底部的线圈横列方向的线圈的数量,朝向主基底部的筒状部分的轴向保持为一定,从而两重叠部在全长上重叠,能够编织其开口角度实质上成为零度的筒状针织物。另一方面,以上述线圈的数量越远离主基底部的端部越少的方式,使往复编织的折返位置越远离主基底部的端部越向外缘侧变动,同时形成开口基底部,由此能够如例如V字状的领口那样在筒状针织物的一部分具有重叠部的状态下对开口部设置角度。特别是与仅能以一定程度较大的开口角度编织的现有的编织方法相比较,能够编织小的开口角度的领口。
在分别钩挂于前后的针床的各针织物部中两端部的线圈彼此相连的情况下,若伴随钩挂于一方的针床的针织物部中的中央侧端部的线圈的移动,外缘侧端部的线圈也向外缘侧移动,则有时将前后的针织物部在两端连接的连接纱切断。通过工序(α2)的绕入,能够防止该连接纱的切断。若进行该绕入,则钩挂于一方的针床的针织物部和钩挂于另一方的针床的针织物部的边界位置改变,因此例如针织套衫的情况下,前身片和后身片的边界位置改变。通过进行绕回工序(ε),能够使改变了的边界位置复原,因此若在该状态下将前身片和后身片的上端部彼此接合而形成肩部,则能够编织前后的身片的平衡适当的针织套衫。
本发明的筒状针织物中,使各基底部的编织所使用的织针的间隔和各重叠部的编织所使用的织针的间隔相同,因此在针织物的整体上手感(外观)一致,成为高品质。由于能够具有包括正面线圈及背面线圈的组织的各重叠部,因此组织花纹的选择的自由度高。另外,通过具有这种组织花纹,难以产生卷褶,能够形成强度高的各重叠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示的针织套衫的概略图。
图2是表示编织实施方式1所示的重叠部的步骤的编织工序示意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示的重叠部的编织工序的编织工序图。
图4是实施方式2所示的针织套衫的概略图。
【标号说明】
100  针织套衫(针织物)
10R  右袖   10L  左袖   10C衣领
1  基底针织物部
11  主基底部
12  开口基底部
120  开口部
121  内侧用挂圈  122  外侧用挂圈
2  重叠部
21  内侧重叠部   211  内侧重叠部的起底部   212  内侧接合部
22  外侧重叠部   221  外侧重叠部的起底部   222  外侧接合部
3  挂圈连接区域  4  连贯编织区域
8  左外缘侧      9  右外缘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的实施方式中,说明使用了两针床横机的针织套衫的编织例,所述两针床横机具备沿左右方向延伸且在前后方向相互对置的一对针床,并能够在前后的针床间进行线圈的移圈,并且至少一方的针床能够横移。也可以是四针床横机。
<实施方式1>
图1是实施方式1所示的针织套衫100的概略图。针织套衫(针织物)100具备由身片(主基底部11及开口基底部12)、右袖10R、左袖10L构成的基底针织物部1。开口基底部12为C字状,具有开口部(未图示),且连接有与该开口部相邻并且从主基底部11的端部以相互重叠的方式分支的重叠部2。该针织套衫100中的主基底部11及开口基底部12为平针组织,各重叠部21、22为双反面组织。另外,在身片的领口具备翻领10C。此外,袖10R、10L、衣领10C不是必须的,也可以没有。
针织套衫100所具备的重叠部2由内侧重叠部21、外侧重叠部22构成,这些重叠部21、22如后所述分别编织。本实施方式中的针织套衫100的特征之一是,各重叠部21、22和开口基底部12的特定范围分别经由挂圈而连接。此外,各重叠部21、22和开口基底部12具备经由挂圈相互连接的挂圈连接区域3和连续而连贯地编织的连贯编织区域4。此处,设形成有筒状针织物的开口部120的一侧为中央侧,从开口部120向编织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分离的方向为外缘侧(参照图2)。
[挂圈形成工序(α)]
首先,如图2(A)所示,编织作为筒状的针织物部分的主基底部11直至成为编织重叠部2的下端的位置。接着,在该主基底部11的轴向上连续而编织在周向上具有开口部120的开口基底部12。开口基底部12的编织中,使要形成重叠部2的区域的织针为休止状态,朝向主基底部11的轴向将开口基底部12的线圈横列方向的线圈的数量保持为一定,同时呈C字状进行往复编织(往复编织工序(α1))。在进行该往复编织时,使开口基底部12的前针床的外缘侧的两端的线圈绕入。伴随该绕入,使中央侧的两端的线圈向外缘侧移动而形成空针(空针形成工序(α2))。通过也包括该空针而进行往复编织(工序(α1)),而在该空针形成用于与内侧重叠部21接合的内侧用挂圈121和用于与外侧重叠部22接合的外侧用挂圈122。通过反复进行工序(α1)及工序(α2),而依次形成在要形成重叠部2的区域(重叠部2的宽度)的织针上钩挂的线圈的数量所对应的数量的内侧用挂圈121和外侧用挂圈122。形成的挂圈121、122钩挂于要形成重叠部2的区域的左右的两外缘侧的针床。
[重叠部起底工序(β)]
接着,如图2(B)所示,在要形成重叠部2的区域的织针上形成内侧重叠部21的起底部211和外侧重叠部22的起底部221。以在上述工序(α1)中未使用于编织的线圈为基点,通过在附近的空针形成挂圈而进行放针,形成各重叠部21、22的起底部211、221。
[内侧重叠部形成工序(γ)]
图2(C)中,与图2(B)中形成的内侧重叠部21的起底部211接续而对内侧重叠部21进行往复编织,同时将该内侧重叠部21的外缘侧端部的线圈与开口基底部12的内侧用挂圈121连接。与内侧用挂圈121的数量对应而反复进行与内侧重叠部21的往复编织相伴的与内侧用挂圈121的连接。
[外侧重叠部形成工序(δ)]
与内侧重叠部形成工序同样,在图2(D)中,与图2(B)中形成的外侧重叠部22的起底部221接续而对外侧重叠部22进行往复编织,同时将该外侧重叠部22的外缘侧端部的线圈与开口基底部12的外侧用挂圈122连接。对应于外侧用挂圈122的数量而反复进行与外侧重叠部22的往复编织相伴的与外侧用挂圈122的连接。
挂圈连接区域3中的内侧重叠部21及外侧重叠部22的编织结束时如图2(E)所示。挂圈连接区域3中的各重叠部21、22的终端线圈横列的线圈列分别配置于从要形成重叠部21、22的区域向左右的外缘侧偏移的位置。
[绕回工序(ε)]
进而,如图2(F)所示,与挂圈连接区域3的终端线圈横列的线圈列接续,将重叠部21、22及开口基底部12的连贯编织区域4编织成C字状。该C字状的编织是将开口基底部12和两重叠部21、22连续而连贯地编织的,不将各重叠部21、22和开口基底部12进行基于挂圈的连接。挂圈连接区域3中的各重叠部21、22的终端线圈横列的线圈列分别配置于从要形成重叠部21、22的区域向左右的外缘侧偏移的位置。即,由于不是两重叠部21、22在内外重叠的状态,因此能够连贯地编织各重叠部21、22和开口基底部12。在连贯编织区域4中,进行C字状的编织,同时考虑前身片和后身片所连接的针织套衫的肩部的编织的时机,适时地使图2(A)中绕入的线圈复原。由此,如图2(G)所示,前身片和后身片的边界位置复原,能够成为内侧重叠部21和外侧重叠部22重叠的状态。在此,朝向主基底部11的轴向使开口基底部12的线圈横列方向的线圈的数量保持为一定,同时进行往复编织,因此两重叠部21、22在全长上重叠,重叠部21、22的开口角度实质上为零度。该绕回在例如针织套衫那样,前身片和后身片在肩部接合,两身片的编织宽度方向的边界位置重要的筒状针织物的情况下是必要的。本实施方式中,如西服裤的扣件那样重叠部的上端打开的状态的情况下也能够应用,该情况下不是特别需要绕回。
接着,基于图3的编织工序图说明具体的编织步骤。左栏的“S+数字”表示编织工序的编号,右栏表示各编织工序中的针床的编织状态。A~F’的黑点表示织针,●符号表示成圈,○符号表示钩挂于织针的旧线圈,◎符号表示重叠线圈,V表示挂圈。在此,设图中的箭头8、9方向为外缘侧,设各箭头的相反方向为中央侧。此外,将在线圈的移动时进行的前针床(以下称为FB)和后针床(以下称为BB)的相对横移动作的说明省略,使用的针数比实际的编织少。
图3的S1表示在即将编织图2(A)所示的开口基底部12之前的主基底部11的线圈的钩挂状态。主基底部11的线圈钩挂于每隔一针的织针,钩挂于FB的织针E~A’及BB的织针F~B’。
[挂圈形成工序(α):S2~S4]
S2中,使位于要形成重叠部21、22的区域上的FB的织针M、O、Q、S为休止状态,在FB的织针K、U折返而在剩余部分的FB、BB的织针呈C字状地编织线圈列(往复编织工序(α1))。
S3中,使FB的织针E的线圈移圈到BB的织针D(绕入),并且使FB的织针G、I、K的线圈向左外缘侧8移圈二针。另外,使FB的织针U、W、Y、A'的线圈向右外缘侧9移圈二针的量。通过使线圈向两外缘侧8、9移圈,FB的中央侧的织针K、U成为空针(空针形成工序(α2))。在该状态下在FB的织针K、U折返而呈C字状编织线圈列(往复编织工序(α1))。此时,在成为空针的织针K、U上形成挂圈(外侧用挂圈122和内侧用挂圈121)。
反复进行上述S3(在左右外缘侧交替地进行绕入),如S4所示,在FB的织针E、G、I、K上形成外侧用挂圈122,在织针U、W、Y、A'上形成内侧用挂圈121(参照图2(A))。绕入是为了防止FB、BB的外缘侧8、9的两端的线圈分离造成的连接纱的切断而进行,在此使与各起底部211、221的线圈的数量的半数相当的线圈绕入。另外,通过使左右外缘侧8、9的各端部的线圈交替地绕入,结果,外缘侧8、9的两端的线圈绕入。即使形成各挂圈121、122,在往复编织的往路或复路形成的线圈的数量在各线圈横列中也为一定。
[重叠部起底工序(β):S5]
S5中,在要形成各重叠部21、22的区域中,在成为了FB的休止状态的织针M、O、Q、S上形成线圈,并且在空针N、P、R、T上形成挂圈(参照图2(B))。作为各重叠部21、22的起底部211、221的形成方法,也可以举出进行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挑半目的情况。另外,也可使用在BB的空针上形成的挂圈。通过使各重叠部21、22的起底的线圈成为正面线圈及背面线圈的哪一个,来决定将起底部在FB、BB的哪一个形成。
[内侧重叠部形成工序(γ):S6~S9]
与在工序(β)形成的内侧重叠部21的起底部211接续进行往复编织,同时形成内侧重叠部21。S6中,对于在FB的织针N、P、R、T形成的挂圈编织正面线圈。S7中,使FB的织针N、P、R、T的线圈移圈到BB的织针O、Q、S、U,并且使移圈到BB的织针U的线圈移圈到FB的织针U而在织针U形成重叠线圈。S8中,对于钩挂于BB的织针O、Q、S的线圈编织背面线圈,对于钩挂于FB的织针U的重叠线圈编织正面线圈。通过针对该重叠线圈的编织,将在S6中处于FB的织针T的线圈和织针U的挂圈连接。
反复进行与上述S7及S8同样的编织并同时交替进行基于FB、BB的编织,利用具有正面线圈及背面线圈的双反面组织形成内侧重叠部21,如S9所示,将内侧重叠部21的侧缘和S4中示出的内侧用挂圈121(FB的织针U、W、Y、A')连接(参照图2(C))。这些连接了的部位(S8的FB的织针U的线圈等)成为内侧接合部212(参照图2)。此时,挂圈连接区域3中的内侧重叠部21的终端线圈横列的线圈列钩挂于从要形成重叠部2的区域向右外缘侧9偏移的位置的织针。
[外侧重叠部形成工序(δ):S10~S13]
接着,与在工序(β)形成的外侧重叠部22的起底部221接续而进行往复编织,同时形成外侧重叠部22。外侧重叠部22以与内侧重叠部21实质上对称的方式编织。
反复进行与上述S11及S12同样的编织,同时交替进行基于FB、BB的编织,利用具有正面线圈及背面线圈的双反面组织形成外侧重叠部22,如S13所示,将外侧重叠部22的侧缘和S4中示出的外侧用挂圈122(FB的织针E、G、I、K)连接(参照图2(D))。这些连接了的部位(S12的FB的织针K的线圈等)成为外侧接合部222(参照图2)。此时,挂圈连接区域3中的外侧重叠部22的终端线圈横列的线圈列钩挂于从要形成重叠部2的区域向左外缘侧8偏移的位置。
在内侧重叠部21和内侧用挂圈121连接,外侧重叠部22和外侧用挂圈122连接了的状态下,内侧重叠部21及外侧重叠部22成为在FB的织针M~T的范围中的区域上重叠的状态(参照图2(E))。但是,内侧重叠部21和外侧重叠部22的重叠部分并不钩挂于FB的织针M~T的范围中的区域的织针。
通过上述工序(α)~工序(δ)编织了的重叠部2及开口基底部12相当于挂圈连接区域3(图1、图2(E))。而且,直至针织套衫100的领口开口为止的各重叠部21、22如图2(F)所示,通过与挂圈连接区域3的终端线圈横列的线圈列接续的往复编织,使重叠部21、22及开口基底部12连续而编织成C字状。该连续而编织成C字状的重叠部2及开口基底部12相当于连贯编织区域4(图1、图2(F))。该连贯编织区域4的各重叠部21、22也编织成双反面组织。
[绕回工序(ε)]
虽然编织工序图中未图示,但通过使在S3绕入的线圈复原,在FB的织针M~T的范围中,内侧重叠部21和外侧重叠部22重叠,因此钩挂于一方的针床的针织物部和钩挂于另一方的针床的针织物部的边界位置复原。具体而言,使将内侧重叠部21的纵行方向的终端钩挂的织针(FB的织针U、W、Y、A’)的线圈移动返回到将内侧重叠部的起底部211钩挂的织针(FB的织针N、P、R、T)。伴随该移动返回,使FB的织针C’、E’的线圈移动返回到FB的织针U、W,使BB的织针D’、F’的线圈移动返回到FB的织针A’、Y。同样,使将外侧重叠部22的纵行方向的终端钩挂的织针(FB的织针E、G、I、K)的线圈移动返回,使将外侧重叠部的起底部221钩挂的织针(FB的织针M、O、Q、S)移动返回。伴随该移动返回,使FB的织针A、C的线圈移动返回到FB的织针I、K,使BB的织针B、D的线圈移动返回到FB的织针G、E。
上述编织工序优选利用一个导纱器进行的连贯编织。在利用内侧重叠部21和外侧重叠部22改变颜色、或利用两重叠部21、22和基底针织物部1改变颜色等情况下,也可以利用多个导纱器编织。
本实施方式中,将内侧重叠部21以向右外缘侧9延伸的方式形成,将外侧重叠部22以向左外缘侧8延伸的方式形成,但也可以相互为反方向。
利用上述编织方法编织成的针织套衫100使各重叠部21、22的编织所使用的织针的间隔和开口基底部12的编织所使用的织针的间隔相同,因此两者的线圈的大小中难以出现差异,能够形成同样的手感的针织物。也能够在重叠部2形成钮孔而利用。
<实施方式2>
图4是实施方式2所示的针织套衫100的概略图。实施方式1中,说明两重叠部21、22在全长上重叠,且各重叠部21、22的开口角度实质上成为零度的筒状针织物(针织套衫100)的编织方法。相对于此,也可以编织如图4所示的V字状的领口那样,在筒状针织物的一部分具有重叠部2的状态下设有开口角度的筒状针织物(针织套衫100)。关于具有超过零度的开口角度的重叠部2,在往复编织工序(α1)中,以与主基底部11相连的开口基底部12的线圈横列方向的线圈的数量越远离主基底部11的端部越少的方式,改变往复编织的折返位置同时形成开口基底部12(以下,将改变了折返位置的编织称为返回编织)。本实施方式2中,将往复编织和返回编织交替进行。实施方式2中,仅往复编织工序(α1)与实施方式1不同,关于其他工序与实施方式1相同。以下,以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例如,在图3的S3中,以FB的织针K、U为空针,在该织针K、U折返而呈C字状编织线圈列,在该织针K、U形成挂圈。形成挂圈后将下一个线圈横列的线圈列编织成C字状时,例如在FB的织针G、Y折返,进行返回编织。即,使FB的织针I、W成为休止状态。于是,开口基底部12的线圈横列方向的线圈的数量从开口基底部12的起底时减少二个线圈。该状态下,通过进行外缘侧端部的线圈的绕入及中央侧端部的线圈的移动而形成空针(工序(α2)),通过进行往复编织(工序(α1))而形成挂圈。以反复进行工序(α1)及工序(α2)而形成的挂圈的数量和通过在工序(α1)改变折返位置而成为休止状态的线圈的数量的合计与要形成重叠部2的区域的织针上钩挂的线圈的数量对应的方式,反复进行工序(α1)和工序(α2)。
与利用形成的挂圈及休止状态的线圈、和与各重叠部21、22的开口基底部12相邻的侧缘的线圈形成的重叠线圈接续而编织新的线圈,从而开口基底部12和各重叠部21、22进行连接。改变折返位置而进行返回编织时,以减少开口基底部12的线圈横列方向的线圈的数量的程度,重叠部2的开口角度增大。以往,使编织宽度减少同时进行基于返回的往复编织,利用2个线圈横列的往复编织使左右的各前身片的折返位置减少一个线圈是编织V状的领口中的开口角度最小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根据本实施方式,进行使开口基底部12的线圈横列方向的线圈的数量减少了的返回编织,但通过工序(α)形成与重叠部2的宽度方向的线圈数对应的数量的挂圈,通过工序(β)~工序(δ)相对于上述挂圈将各重叠部连接,因此能够编织比以往小的开口角度的领口。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1、2中,使用了前身片和后身片利用两袖10R、10L连接的针织套衫100,因此在空针形成工序(α2)中,进行分支了的前身片(开口基底部12)的外缘侧端部的线圈的绕入。相对于此,例如对无袖方式应用本发明的情况下,在空针形成工序(α2)中,不需要上述绕入。这是由于,由于无袖的前身片和后身片单独编织,因此仅使成为前身片的一部分的开口基底部的线圈列(包括中央侧的两端的线圈)向外缘侧移动即可。

Claims (6)

1.一种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使用至少具备前后一对针床且在前后的针床间能够进行线圈的移圈的横机,编织:
具有筒状部分的主基底部;
沿其轴向连续而形成且在周向具有开口部的开口基底部;
与该开口部相邻并且从主基底部的端部以相互重叠的方式分支的内侧重叠部及外侧重叠部,其特征在于,
设形成该筒状针织物的开口部的一侧为中央侧、从开口部向编织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分离的方向为外缘侧时,包括:
挂圈形成工序(α),反复进行以下的工序(α1)和(α2),在第n+1次(其中,n为1以上的整数)的工序(α1)中编织线圈列,并同时在第n次的所述工序(α1)及工序(α2)中形成的空针上形成内侧用挂圈和外侧用挂圈而作为开口基底部的挂圈连接区域:
往复编织工序(α1),使钩挂有主基底部的线圈的织针中的、要形成一方的针床中的所述各重叠部的区域的织针成为休止状态,在前后的针床的剩余部分的织针编织开口基底部的线圈列;
空针形成工序(α2),使在往复编织工序中在所述一方的针床上形成的开口基底部的线圈列中的中央侧的两端的线圈向外缘侧移动,在要形成所述重叠部的区域的织针的外缘侧形成空针;
重叠部起底工序(β),在要形成所述重叠部的区域的织针上形成内侧重叠部和外侧重叠部的各起底部;
内侧重叠部形成工序(γ),与所述内侧重叠部的起底部接续而对作为内侧重叠部的线圈列进行往复编织,同时使该线圈列的外缘侧的线圈与所述内侧用挂圈连接,
外侧重叠部形成工序(δ),在该工序(γ)之后,与所述外侧重叠部的起底部接续而对作为外侧重叠部的线圈列进行往复编织,同时使该线圈列的外缘侧的线圈与所述外侧用挂圈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工序(α1)中,朝向主基底部的筒状部分的轴向使与主基底部相连的开口基底部的线圈横列方向的线圈的数量保持为一定而形成开口基底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工序(α1)中,以与主基底部相连的开口基底部的线圈横列方向的线圈的数量越远离主基底部的端部越少的方式,使往复编织的折返位置越远离主基底部的端部越向外缘侧变动,同时形成开口基底部。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
进而在所述工序(α2)中,使在所述一方的针床上形成的线圈列中的外缘侧的两端的线圈绕入另一方的针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工序(δ)后,具备使在所述工序(α2)进行的绕入向反方向返回的绕回工序(ε)。
6.一种筒状针织物,是使用至少具备前后一对针床且在前后的针床间能够进行线圈的移圈的横机而编织成的针织物,具备:
具有筒状部分的主基底部;
沿其轴向连续而形成且在周向具有开口部的开口基底部;
与该开口部相邻并且从主基底部的端部以相互重叠的方式分支的内侧重叠部及外侧重叠部,其特征在于,具备:
在所述开口基底部中的开口部的一方的侧缘设置的内侧用挂圈及在另一方的侧缘设置的外侧用挂圈;
内侧接合部,通过与利用和所述内侧重叠部的开口基底部相邻的侧缘的线圈及所述内侧用挂圈形成的重叠线圈接续而编织新的线圈,而将所述内侧重叠部和开口基底部连接;
外侧接合部,通过与利用和所述外侧重叠部的开口基底部相邻的侧缘的线圈及所述外侧用挂圈形成的重叠线圈接续而编织新的线圈,而将所述外侧重叠部和开口基底部连接。
CN201310549285.XA 2012-11-07 2013-11-07 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筒状针织物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80620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45855A JP5980098B2 (ja) 2012-11-07 2012-11-07 筒状編地の編成方法、および筒状編地
JP2012-245855 2012-11-0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06207A true CN103806207A (zh) 2014-05-21
CN103806207B CN103806207B (zh) 2016-04-27

Family

ID=504898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549285.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806207B (zh) 2012-11-07 2013-11-07 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筒状针织物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5980098B2 (zh)
KR (1) KR101449915B1 (zh)
CN (1) CN103806207B (zh)
DE (1) DE102013017073A1 (zh)
IT (1) ITTO20130903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069792A (zh) * 2016-04-05 2018-12-21 泰尔茂株式会社 经皮导管及经皮导管用管的制造方法
CN110565253A (zh) * 2019-09-18 2019-12-13 斓帛职业培训学校(桐乡)有限公司 全成型开衫门襟重叠的编织方法
CN113512806A (zh) * 2020-04-10 2021-10-19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筒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筒状编织物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52005B2 (ja) * 2019-02-21 2023-04-04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筒状編地の編成方法、及び筒状編地
KR102460427B1 (ko) * 2021-03-12 2022-10-31 주식회사 아이디모드 의류의 트임부 중첩구조를 개선한 홀가먼트 편직방법
CN114164548B (zh) * 2021-12-31 2023-03-31 嘉兴市蒂维时装有限公司 一种改善全成型开叉卷边的编织方法及织物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490694A1 (en) * 1990-12-13 1992-06-17 Shima Seiki Mfg., Ltd. Knit fabric for a neck portion of a knit product and knitting method thereof
EP0705929A1 (en) * 1994-10-07 1996-04-10 Shima Seiki Manufacturing, Ltd. Knitting method
EP1004695A2 (en) * 1998-11-26 2000-05-31 Shima Seiki Manufacturing Limited Method of knitting a knitwear forming therein a connecting part
JP2000256946A (ja) * 1999-03-05 2000-09-19 Shima Seiki Mfg Ltd 2層構造部を有する衿付き身頃の編成方法
JP4002889B2 (ja) * 2001-12-28 2007-11-07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衿形成方法
CN101189378A (zh) * 2005-06-01 2008-05-28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在身片筒状部上具有开襟部的针织服装及其编织方法
CN101263251A (zh) * 2005-09-09 2008-09-10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具有衣领的针织品的编织方法
CN102268777A (zh) * 2010-06-03 2011-12-07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具有分支部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该针织物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145527A (ja) * 1987-12-02 1989-06-07 Kobe Steel Ltd マイクロ波液位測定方法および装置
JP2004250851A (ja) * 2002-12-27 2004-09-09 D & C:Kk 衣服の一部に適用できる編み地
JP4336307B2 (ja) 2004-12-28 2009-09-30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二重の筒状編地の編成方法
JP2010281010A (ja) * 2009-06-05 2010-12-16 Shima Seiki Mfg Ltd ニットウエアのv首部編成方法
JP5774354B2 (ja) * 2011-04-13 2015-09-09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筒状編地およびその編成方法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490694A1 (en) * 1990-12-13 1992-06-17 Shima Seiki Mfg., Ltd. Knit fabric for a neck portion of a knit product and knitting method thereof
EP0705929A1 (en) * 1994-10-07 1996-04-10 Shima Seiki Manufacturing, Ltd. Knitting method
EP1004695A2 (en) * 1998-11-26 2000-05-31 Shima Seiki Manufacturing Limited Method of knitting a knitwear forming therein a connecting part
JP2000256946A (ja) * 1999-03-05 2000-09-19 Shima Seiki Mfg Ltd 2層構造部を有する衿付き身頃の編成方法
JP4002889B2 (ja) * 2001-12-28 2007-11-07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衿形成方法
CN101189378A (zh) * 2005-06-01 2008-05-28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在身片筒状部上具有开襟部的针织服装及其编织方法
CN101263251A (zh) * 2005-09-09 2008-09-10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具有衣领的针织品的编织方法
CN102268777A (zh) * 2010-06-03 2011-12-07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具有分支部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该针织物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069792A (zh) * 2016-04-05 2018-12-21 泰尔茂株式会社 经皮导管及经皮导管用管的制造方法
CN110565253A (zh) * 2019-09-18 2019-12-13 斓帛职业培训学校(桐乡)有限公司 全成型开衫门襟重叠的编织方法
CN113512806A (zh) * 2020-04-10 2021-10-19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筒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筒状编织物
CN113512806B (zh) * 2020-04-10 2023-01-31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筒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筒状编织物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ITTO20130903A1 (it) 2014-05-08
CN103806207B (zh) 2016-04-27
JP5980098B2 (ja) 2016-08-31
DE102013017073A1 (de) 2014-05-08
KR20140059130A (ko) 2014-05-15
JP2014095158A (ja) 2014-05-22
KR101449915B1 (ko) 2014-10-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806207B (zh) 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筒状针织物
US6766667B2 (en) Knitted fabric having open part and knitting method therefor
CN102808276B (zh)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CN102086560B (zh)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和针织物
EP2631340B1 (en) Piping process method for end part of knitted fabric
EP0839940A2 (en) A method of knitting tubular fabric having 2 x 1 rib stitch
CN102851866B (zh)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JP3887406B2 (ja) ニットウエアの衿首部編成方法およびニットウエア
CN102191616B (zh) V领尖端部的编织方法及具有v领的编织物
CN106929990A (zh)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CN102534972B (zh) 多层结构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JP5567565B2 (ja) 袖と身頃を有するニットウェアおよびその編成方法
JP2017166084A (ja) 筒状編地の編成方法、および筒状編地
US7222504B2 (en) Method for joining knitted fabrics
CN102292486B (zh) 具有领口部的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具有领口部的筒状针织物
CN102234867A (zh) 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和筒状针织物
CN103866481B (zh) 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筒状针织物
CN102965823B (zh) 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筒状针织物
CN102995267B (zh) 针织物的接合方法及针织物
US7168271B2 (en) Method of knitting knit-wear having front neck and knit-wear having front neck
CN104746224A (zh)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KR102168787B1 (ko) 편성포의 편성방법
CN102191617B (zh) 侧端部被加强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其针织物
EP2431510B1 (en) Method of knitting tubular fabric, and tubular fabric
CN1160785A (zh) 针织衣类的编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427

Termination date: 20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