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965823B - 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筒状针织物 - Google Patents

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筒状针织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965823B
CN102965823B CN201210052102.9A CN201210052102A CN102965823B CN 102965823 B CN102965823 B CN 102965823B CN 201210052102 A CN201210052102 A CN 201210052102A CN 102965823 B CN102965823 B CN 10296582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knitted fabric
fabric portion
epimere
trim 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05210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965823A (zh
Inventor
上道和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ima Seiki Mfg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ima Seiki Mf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ma Seiki Mfg Ltd filed Critical Shima Seiki Mfg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9658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6582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96582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6582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22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Knitting Of Fabric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筒状针织物,能够使压圈处理的始端部和终端部直接接合。使用横机,对以筒状钩挂于前后的针床的一侧针织物部(后针织物部20)及另一侧针织物部(前针织物部10)的线圈进行压圈处理。首先,在相比后针织物部(20)靠编织宽度方向的外侧形成由线圈(挂圈)构成的始端部(0)和连接部(9)(图1(A))。进行反复进行如下操作的压圈处理:以该始端部(0)为始点,形成作为压圈处理用线圈列的下段线圈列(2)和上段线圈列(3),使上段线圈列(3)的任一个线圈和后针织物部(20)的线圈中与上段线圈列(3)相邻的端部线圈重叠。若对于后针织物部(20)的处理结束,则对于前针织物部(10)也进行同样的压圈处理(图1(B))。并且,使最后编织的上段线圈列(3)与连接部(9)接合(图1(C))。

Description

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筒状针织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使用横机编织筒状针织物时对钩挂于针床的筒状针织物的纵行方向端部的线圈进行压圈处理的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应用该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得到的筒状针织物。
背景技术
作为在横机上编织筒状针织物的情况下进行处理以防止该筒状针织物的最终线圈横列的线圈(纵行方向端部的线圈)脱散的方法,可举出压圈处理。现有的压圈处理中,首先使钩挂于针床的筒状针织物的纵行方向端部的线圈彼此重叠。该处理中,然后在筒状针织物的全周上反复进行接续重叠的双层线圈(重叠线圈)而形成新线圈,进而使该新线圈与筒状针织物的纵行方向端部的线圈重叠的步骤。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公平7-65258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现有的压圈处理中,无法在横机上使压圈处理的始端部和终端部接合,因此需要通过缝制等后处理使始端部和终端部接合。这是由于,筒状针织物的最终线圈横列的线圈通过压圈处理依次从针床超出,因此在形成压圈处理的终端部的时点始端部已经从针床超出。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而创立,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在横机上使压圈处理的始端部和终端部接合的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应用该编织方法而编织的筒状针织物。
本发明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是使用横机,对以筒状钩挂于前后的针床的一侧针织物部及另一侧针织物部的纵行方向端部的线圈进行压圈处理的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所述横机至少具有前后一对针床和向所述针床的织针供给针织纱的给纱口,且能够使钩挂于该织针的线圈移圈到其他织针,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的工序A~F。
[工序A]…在相比所述一侧针织物部和另一侧针织物部靠编织宽度方向的外侧,连续形成作为压圈处理的始端部的多个线圈、及作为在后工序中使用的连接部的多个线圈。
[工序B]…将所述始端部规定为基础部,编织该基础部的纵行方向上连续的至少1段压圈处理用线圈列。
[工序C]…通过使在工序B中编织的压圈处理用线圈列中位于最上段的上段线圈列向所述一侧针织物部一侧移动,使所述上段线圈列的任一个线圈和所述一侧针织物部的线圈中与该上段线圈列相邻的端部线圈重叠。
[工序D]…反复进行反复进行将移动到所述一侧针织物部一侧的上段线圈列规定为新的基础部而对该基础部进行与所述工序B和工序C同样的编织这一操作,对所述一侧针织物部进行压圈处理。
[工序E]…对构成工序D中最后形成的上段线圈列的线圈的左右的位置进行调换,将该上段线圈列规定为新的基础部,对所述另一侧针织物部也进行与工序D同样的压圈处理。
[工序F]…形成如下的带状针织物部:通过经过所述工序A~E,从所述一侧针织物部到另一侧针织物部以筒状环绕,对该一侧针织物部和另一侧针织物部的纵行方向端部的线圈进行压圈处理。在工序F中,使用和终端部相连的针织纱使该带状针织物部的终端部(即,在工序E中最后形成的上段线圈列)与在所述工序A中形成的连接部接合。
构成上述工序A中的始端部的线圈的数量为2以上,优选为3以上、16以下。另外,工序A中的始端部的线圈的数量和连接部的线圈的数量可以不同,也可以相同。优选该始端部的线圈和连接部的线圈交替地形成。而且,在该工序A以后的工序B~D中,构成将始端部作为始点形成的压圈处理用线圈列的线圈的数量可以在工序B~D的中途增减。在此处,由于该工序A的始端部和连接部的形成在一侧针织物部和另一侧针织物部的编织宽度的外侧进行,因此通常成为挂圈。也可以通过对该挂圈进一步形成线圈,而形成始端部、连接部。优选的是,可以通过一边使编织方向返回一边形成的扭转的挂圈而形成始端部和连接部。
上述工序B~D中的压圈处理用线圈列为1段以上,优选为2段以上、4段以下。该压圈处理用线圈列的段数可以在工序B~D的中途增减。各压圈处理用线圈列可以仅由正面线圈构成,也可以仅由反面线圈构成,也可以是正面线圈和反面线圈混合存在。例如,在各工序中编织多段压圈处理用线圈列的情况下,在纵行方向上相邻的压圈处理用线圈列中一方利用正面线圈(或反面线圈)统一,另一方利用反面线圈(或正面线圈)统一。此外,也可以将正面线圈/反面线圈的形成及浮线编织、集圈编织组合,编织压圈处理用线圈列,由此,也能够在带状针织物部形成组织花纹。此外,此处所说的“正面线圈”指从筒状针织物的筒的外侧观察时的线圈的状态。
在上述工序C、D(工序E)中使上段线圈列与一侧针织物部(另一侧线圈列)重叠时,也可以使上段线圈列的所有线圈与一侧针织物部(另一侧线圈列)重叠。另外,使上段线圈列的线圈与一侧针织物部(另一侧针织物部)的筒的内侧和外侧的哪一侧重叠都可以。若使该线圈与筒的外侧重叠,则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图7的照片所示,能够在筒状针织物的纵行方向端部形成鼓起的边缘部。
在上述工序F中接合的终端部的线圈的数量和连接部的线圈的数量可以不同,也可以相同。特别是在后者的情况下,优选能够使终端部和连接部没有台阶地接合。最优选的是,使终端部、连接部和始端部的线圈为相同数量。
作为本发明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的一方式,优选,在工序E中,在调换构成上段线圈列的线圈的左右的位置之前,使给纱口向所述一侧针织物部的编织宽度方向的外侧移动,使从给纱口延伸的针织纱绕入筒状针织物的筒的外侧。
作为本发明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的一方式,优选在工序F中交替地反复进行下述的2个操作。
[操作1]…使在工序E的最后形成的上段线圈列的一部分线圈朝向该上段线圈列和在工序A形成的连接部之间的边界部移动,由此在与边界部接近的位置形成重叠线圈,并形成与该重叠线圈接续的新线圈。
[操作2]…使所述连接部的一部分线圈朝向所述边界部移动,由此在接近边界部的位置形成重叠线圈,并形成与该重叠线圈接续的新线圈。
另一方面,本发明筒状针织物,是使用横机,对编织成筒状的一侧针织物部及另一侧针织物部的纵行方向端部的线圈进行了压圈处理的筒状针织物,所述横机至少具有前后一对针床和向所述针床的织针供给针织纱的给纱口,且能够使钩挂于该织针的线圈移圈到其他织针。本发明筒状针织物中,所述一侧针织物部和另一侧针织物部的纵行方向端部的线圈通过从一侧针织物部到另一侧针织物部以筒状环绕的带状针织物部进行压圈处理。并且,其特征在于,该带状针织物部的始端部和终端部通过与终端部相连的针织纱而接合。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能够编织如下的本发明筒状针织物:通过带状针织物部对筒状针织物的纵行方向端部(最终线圈横列)的线圈进行压圈处理,且该带状针织物部的始端部和终端部接合。该带状针织物部不需要在现有的压圈处理部中为了将始端部和终端部接合而需要的缝制等后处理。这样将始端部和终端部不缝制而接合后,能够利用带状针织物部整体吸收伸长,在带状针织物部上难以产生断纱等。
如上所述,能够使带状针织物部的始端部和终端部接合,是因为,在本发明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中,形成压圈处理的始端部(带状针织物部的始端部),并且形成与该始端部相连的连接部。该连接部在形成以始端部为始点对筒状针织物的最终线圈横列进行压圈处理的带状针织物部期间,仍然处于钩挂于针床的状态,最终与带状针织物部的终端部接合。由于连接部与始端部相连,因此可将带状针织物部的始端部和终端部接合。另外,本发明编织方法中,在相比各针织物部靠编织宽度方向的外侧形成始端部,因此在进行始端部以后的编织时,可顺利地进行线圈的移圈。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对实施方式所示的针织套衫的衣领部的端部进行压圈处理的步骤的编织工序的示意图,(A)表示开始压圈处理的状态,(B)表示以环绕状对衣领部进行压圈处理的状态,(C)表示即将结束压圈处理前的状态。
图2是表示压圈处理的开始时的编织工序的前半部分的编织工序图。
图3是表示压圈处理的开始时的编织工序的后半部分的编织工序图。
图4是表示将压圈处理从后针床转移至前针床时的编织工序图。
图5是表示压圈处理的结束时的编织工序的前半部分的编织工序图。
图6是表示压圈处理的结束时的编织工序的后半部分的编织工序图。
图7是表示按照实施方式所示的编织工序编织的针织套衫的衣领部的放大照片的图。
【标号说明】
100 针织套衫
10 前针织物部  20 后针织物部
30 衣领部
0 始端部
1 基础部
2 下段线圈列(压圈处理用线圈列)
3 上段线圈列(压圈处理用线圈列)
4 带状针织物部
9 连接部
A~Z、A’织针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以对编织成筒状的针织套衫的衣领部的纵行方向端部进行压圈处理的情况为例,根据附图说明本发明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利用该编织方法编织的针织套衫。此外,该实施方式所记载的编织,对使用沿左右方向延伸且在前后方向上相互对置的前后一对针床、及在前后的针床间能够进行线圈的移圈的2针床横机的编织例进行说明。当然,使用的横机也可以为4针床横机。
图1示出用于从编织了针织套衫100的衣领部30的状态开始对该衣领部30的纵行方向端部进行压圈处理的编织工序涉及的示意图。首先,如图1(A)所示,在钩挂于针床的衣领部30的前针织物部10和后针织物部20的编织宽度方向的外侧形成由同一针织纱构成的多个挂圈。这些多个挂圈的一半成为对衣领部30的最终线圈横列的线圈进行压圈处理的始端部0,其余部分成为结束压圈处理时所利用的连接部9。
接着,如图1(B)所示,形成始端部0的纵行方向上接续的压圈处理用线圈列(下段线圈列)2和其下段线圈列2的纵行方向上接续的压圈处理用线圈列(上段线圈列)3。并且,使构成上段线圈列3的多个线圈中任一个与后针织物部(一侧针织物部)20的端部的线圈、即衣领部30的线圈重叠,将包括该重叠线圈在内的上段线圈列3重新规定为新的基础部1。以后,反复进行编织基础部1的纵行方向上接续的下段线圈列2和上段线圈列3、使上段线圈列3的任一个线圈与后针织物部20的线圈重叠、将上段线圈列3重新规定为基础部1的处理,对后针织物部20的纵行方向端部的线圈进行压圈处理。对于后针织物部20结束压圈处理后,使处理方向反转,对于前针织物部(另一侧针织物部)10也进行同样的编织。由此,对衣领部30的线圈进行压圈处理,并同时在该衣领部30的边缘编织带状针织物部4。
最后,如图1(C)所示,使带状针织物部4的终端部的线圈、及与带状针织物部4的始端部相连的连接部9的线圈连接在一起,结束衣领部30的压圈处理。
接着,使用图2~6对参照图1说明的针织套衫100的具体的编织工序进行说明。此外,以本发明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的要点即编织开始时(图2、3)、从后针织物部20开始向前针织物部10折回编织的折回时(图4)、及编织结束时(图5、6)为中心说明编织工序。
图2~6中的“字母+数字”表示工序编号,上下方向或倾斜方向的箭头表示移圈的方向(横移动作省略)。图中的A~Z表示前针床(以下记为FB)及后针床(以下记为BB)的织针。另外,图中的○表示钩挂于针床的线圈,V字表示挂圈,◎表示重叠线圈,○+V字表示线圈和挂圈的重叠线圈,表示给纱口,各编织工序中实际进行的动作以粗线表示。此外,为了易于理解说明,使织针的数量比实际的编织中使用的数量少而进行说明。
<编织开始时>
图2的S0中示出图1(A)所示的针织套衫100的衣领部30的最终线圈横列的线圈钩挂于FB和BB的状态。从该状态开始通过本发明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对衣领部30的最终线圈横列的线圈进行压圈处理。
首先,在S1中,使给纱口向纸面右方向移动时,在BB的织针F上形成挂圈。接着,在S2中,使给纱口暂时偏向纸面左侧后向纸面右方向移动时,在FB的织针E上形成挂圈。通过一边使织针错开一边反复进行2次与上述S1和S2的编织同样的编织,而如S2’所示连续形成位于前针织物部10和后针织物部20的编织宽度方向的外侧的FB的织针A、C、E和BB的织针B、D、F上扭转的挂圈。这些挂圈中钩挂于BB的挂圈作为始端部0,钩挂于FB的挂圈作为连接部9。
此外,作为始端部0和连接部9的挂圈即使是未扭转的挂圈也可以。此外,也可以首先形成挂圈,形成与该挂圈接续的线圈,将这些线圈作为始端部0或连接部9。另外,构成始端部0和连接部9的线圈(挂圈)的数量可以为2个,也可以为4个以上。该线圈(挂圈)的数量决定带状针织物部4的宽度(图1(C)的纸面上下方向的长度)。
S2’以后,将始端部0规定为基础部1,对后针织物部20进行压圈处理。首先,在S3中,使在S2’中钩挂于BB的始端部0(基础部1)中位于编织宽度方向的最外侧的BB的织针B上钩挂的挂圈移圈到对置的FB的织针B。然后,在S4中,使给纱口向纸面右方向移动的期间,与FB的织针B的挂圈接续而形成新线圈。在之后的S5、S6中,使BB的织针D的挂圈移圈到对置的FB的织针D后,形成与该挂圈接续的新线圈。并且,再一次反复进行与S3、S4及S5、S6同样的编织,如S6’所示,完成由挂圈构成的始端部0的纵行方向上接续的下段线圈列2。下段线圈列2的线圈在对后针织物部20进行压圈处理时利用,从筒的外侧观察时成为反面线圈。当然,从筒的外侧观察下段线圈列2时也可以成为正面线圈。
在与图2接续的图3中,为了易于理解线圈的关系,以虚线示出前针织物部10的线圈和连接部9的挂圈。图3的S7中,使图2的S6’中钩挂于FB的织针B、D、F的下段线圈列2的线圈移圈到对置的BB的织针B、D、F。并且,在S8中,编织下段线圈列2的纵行方向上接续的上段线圈列3。上段线圈列3的线圈从筒的外侧观察时成为正面线圈。此外,若从筒的外侧观察下段线圈列2时成为正面线圈,则优选上段线圈列3成为反面线圈。
在S9中,使钩挂于BB的织针H、J、1、N、P、R、T、V、X的后针织物部20的线圈移圈到对置的FB的织针H、J、1、N、P、R、T、V、X。并且,在S10中,使钩挂于BB的织针B、D、F的上段线圈列3移圈到FB的织针D、F、H,由此使上段线圈列3向后针织物部20一侧移动,并且使上段线圈列3的纸面右侧端部的线圈与后针织物部20的纸面左侧端部的线圈重叠。在此处,上段线圈列3是前针织物部10和后针织物部20的编织宽度外形成的始端部0的纵行方向上相连的线圈列,因此易于移圈。如果像现有的压圈处理那样在针织物部10、20的纵行方向上连续形成下段线圈列2和上段线圈列3,则在针织物部10、20的影响下难以使上段线圈列3移圈。
在S10中移动的上段线圈列3包括与后针织物部20的重叠线圈而规定作为新基础部1。在之后的S11中,形成在S 10中规定的基础部1的纵行方向上接续的、由反面线圈构成的下段线圈列2,在S12、S13中形成下段线圈列2的纵行方向上接续的、由正面线圈构成的上段线圈列3。通过在S11中编织下段线圈列2,对后针织物部20的纸面左侧端部的线圈(S9中的FB的织针H的线圈)进行压圈处理。以后,将向后针织物部20一侧移动的上段线圈列3重新规定为新基础部1,反复进行与S10~S13所示的编织同样的编织,一边对后针织物部20的最终线圈横列进行压圈处理,一边编织带状针织物部4(同时参照图1(B))。
在此处,本实施方式中,使上段线圈列3中的、与后针织物部20接近的端部的线圈(织针F)在接近上段线圈列3的后针织物部20的线圈(织针H)的筒的外侧重叠(参照S10),但并不限定于该重叠方法。例如,与该后针织物部20的编织宽度方向端部的线圈(织针H)重叠的上段线圈列3的线圈也可以为钩挂于BB的织针B的线圈、或钩挂于BB的织针D的线圈。另外,也可以使上段线圈列3的线圈在后针织物部20的筒的内侧重叠。
<折回时>
接着,根据图4对后针织物部20的压圈处理结束后、向前针织物部10的压圈处理转移时的编织工序进行说明。图4中,为了便于说明,在织针Z的右侧图示了织针A’。
在图4的T1中,示出了如下状态:使为了压圈处理而形成的上段线圈列3向存在后针织物部20的最后的线圈(FB的织针X)一侧移动,使该最后的线圈和上段线圈列3的纸面右侧端部的线圈重叠。该情况下,也将包括在织针X上形成的重叠线圈在内的上段线圈列3规定为基础部1,进行T2以后的编织。
首先,使给纱口向纸面右方向移动期间,编织在T1中规定为基础部1的织针T、V、X的线圈的纵行方向上接续的新的下段线圈列2(参照T2),使该下段线圈列2移圈到对置的BB的织针T、V、X(T3)。然后,使给纱口向纸面左方向移动的期间,编织该移圈后的下段线圈列2的纵行方向上接续的上段线圈列3(T4)。
在T4结束后,进行压圈处理的方向与此前相反,因此需要对构成上段线圈列3的三个线圈的编织宽度方向的位置进行左右调换。因此,在T5中,首先使上段线圈列3从BB移圈到FB后,使给纱口相比该上段线圈列3向编织宽度方向的外侧移动。并且,在T6中,利用BB的横移,分别使FB的织针T、V、X的线圈移圈到BB的织针A’、Y、W。移圈的顺序,最初是FB的织针T的线圈,之后是FB的织针V的线圈,最后是FB的织针X的线圈。
此处,在T5中,使上段线圈列从BB移动到FB后,使给纱口向纸面右方向移动是因为从给纱口延伸的针织纱配置于筒的外侧。由此,能够提高带状针织物部4的折回部分(相当于图1(B)的环绕箭头的折回部分)的外观。
在之后的T7中,使钩挂于FB的织针G、I、K、M、O、Q、S、U、W的前针织物部10的线圈全部移圈到对置的BB的织针G、I、K、M、O、Q、S、U、W。其结果是,前针织物部10的纸面右侧端部的线圈与位于在T6中调换左右的位置后的上段线圈列3的纸面左侧端部的线圈重叠。以后,如T8~T11所例示的,反复进行与对于后针织物部20进行的压圈处理同样的压圈处理。具体而言,在T8中,将钩挂于BB的织针A’、Y、W的上段线圈列3重新规定为基础部1,编织该基础部1的纵行方向上接续的下段线圈列2。在T9、T10中,编织下段线圈列2的纵行方向上接续的上段线圈列3。并且,在T11中,使上段线圈列3向前针织物部10一侧移动,使上段线圈列3的线圈与接近该上段线圈列3的前针织物部10的端部的线圈重叠,将该移动后的上段线圈列3(包括与前针织物部10的线圈的重叠线圈)规定为新的基础部1。
<编织结束时>
最后,根据图5、6对使形成为筒状的带状针织物部的始端部与终端部连接在一起,并完成衣领部30的压圈处理的编织工序进行说明。
首先,在图5的U1中,示出使上段线圈列3与前针织物部10的从最后开始数的2个线圈重叠的状态。将包括该重叠线圈的、钩挂于BB的织针I、K、M的上段线圈列3重新规定为基础部1,如U2所示编织基础部1的纵行方向上接续的下段线圈列2。
在之后的U3中,使下段线圈列2移圈到对置的FB的织针I、K、M。并且,在U4中,使给纱口向纸面右方向移动期间,形成钩挂于FB的织针I、M的线圈的纵行方向上接续的线圈,在U5中,使给纱口向纸面左方向移动期间,形成钩挂于FB的织针K的线圈的纵行方向上接续的线圈,由此,在下段线圈列2的纵行方向上继续编织线圈聚集的上段线圈列3。
在U6中,是在U4、U5中形成的上段线圈列(带状针织物部4的终端部)3向前针织物部10的最后的线圈移动,使该最后的线圈与上段线圈列3的纸面左侧端部的线圈重叠。在随后的U7中,使构成钩挂于FB的织针A、C、E的连接部9的挂圈移圈到对置的BB的织针A、C、E。并且,在U8中,编织与在U6中形成的BB的织针G的重叠线圈接续的线圈,并且编织通过在U7中移圈而与BB的织针E的挂圈接续的线圈,使上段线圈列3和连接部9的一部分在上段线圈列3和连接部9的边界部连接。
以后,使图1的连接部9和上段线圈列3向相互接近的方向移动,在此时形成的重叠线圈上交替地形成线圈,由此使带状针织物部4的终端部和连接部9接合。
具体而言,如图6的U9所示,使钩挂于BB的织针I、K的上段线圈列3的线圈分别经由对置的FB的织针,移圈到BB的织针G、I。即,朝向上段线圈列3和连接部9的边界部,使上段线圈列3中远离边界部一侧的2个线圈移动。通过该U9,在位于接近该边界部的位置的BB的织针G上形成重叠线圈,因此在U10中形成该重叠线圈的纵行方向上接续的新线圈。
接着,在U11中,使钩挂于BB的织针A、C的挂圈分别经由对置的FB的织针,移圈到BB的织针C、E。即,朝向上述边界部使连接部9中处于远离边界部一侧的2个挂圈移动。通过该U11在BB的织针E上形成重叠线圈,因此在U12中,形成该重叠线圈的纵行方向上接续的新线圈。
以后,使BB的织针I的线圈向BB的织针G移圈(U13),形成与此时形成的重叠线圈接续的新线圈(U14)。并且,使BB的织针C的挂圈移圈到BB的织针E(U15),形成与此时形成的重叠线圈接续的新线圈(U16),由此如图1(C)所示使与带状针织物部4的始端部相连的连接部9与带状针织物部4的终端部连接在一起,完成衣领部30的压圈处理。
若按照图5、6的编织工序使带状针织物部4的始端部和终端部接合,在能够使该接合部具有高的伸缩性。这是由于,在带状针织物部4的终端部形成的上段线圈列3的线圈和在始端部0形成的连接部9的线圈不是直接重叠而接合,而是通过在两者3、9交替地设置的线圈而间接地接合。
按照以上说明的图2~6所示的编织工序编织的针织套衫100,是带状针织物部4的始端部0和终端部不进行缝制等后处理而接合的针织套衫100,生产率优良。另外,该针织套衫100中,带状针织物部4的始端部0和终端部接合,因此在使针织套衫100的衣领部30伸长时,能够在带状针织物部4整体上接受其张力,在带状针织物部4中难以在压圈处理后的部分上产生断纱等。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针织套衫100具备通过具有优于现有技术的伸缩性的压圈而进行压圈处理的衣领部30。因此,衣领部30的边缘部的伸缩性高,并且该衣领部30的边缘部难以松弛。衣领部30的边缘部的伸缩性得以提高是由于,对衣领部30的纵行方向端部的线圈进行压圈处理的压圈由在纵行方向上连续的2个线圈(下段线圈列2的线圈、及与该线圈连续的上端线圈列3的线圈)构成。而且,本实施方式中,形成压圈的2个线圈的一方是正面线圈,另一方是反面线圈,因此该压圈成为紧凑地重叠的状态,因此压圈不会变的松散。
另外,若观察编织的针织套衫100的衣领部30附近的放大照片即图7可知,通过带状针织物部4对衣领部30的纵行方向端部进行压圈处理,能够在该衣领部30形成带状的边缘。通过该带状的边缘能够提高衣领部30的设计性。在此处,图7中,相当于衣领部30的部分由罗纹组织形成。
此外,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适宜变更。例如,也可以在压圈处理用线圈列2、3的编织中将浮线编织、集圈编织、正面线圈/反面线圈的编织等组合进行,在带状针织物部4形成组织花纹。

Claims (6)

1.一种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是使用横机,对以筒状钩挂于前后的针床的一侧针织物部及另一侧针织物部的纵行方向端部的线圈进行压圈处理的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所述横机至少具有前后一对针床和向所述针床的织针供给针织纱的给纱口,且能够使钩挂于该织针的线圈移圈到其他织针,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的工序A~F:
工序A,在相比所述一侧针织物部和另一侧针织物部靠编织宽度方向的外侧,连续形成作为压圈处理的始端部的多个线圈、及作为在后工序中使用的连接部的多个线圈;
工序B,将所述始端部规定为基础部,编织该基础部的纵行方向上连续的至少1段压圈处理用线圈列;
工序C,通过使在所述工序B中编织的压圈处理用线圈列中位于最上段的上段线圈列向所述一侧针织物部一侧移动,使所述上段线圈列的任一个线圈和所述一侧针织物部的线圈中与该上段线圈列相邻的端部线圈重叠;
工序D,反复进行将移动到所述一侧针织物部一侧的上段线圈列规定为新的基础部而对该基础部进行与所述工序B和工序C同样的编织这一操作,对所述一侧针织物部进行压圈处理;
工序E,对构成工序D中最后形成的上段线圈列的线圈的左右的位置进行调换,将该上段线圈列规定为新的基础部,对所述另一侧针织物部也进行与工序D同样的压圈处理;
工序F,使用和带状针织物部的终端部相连的针织纱将该终端部与在所述工序A中形成的连接部接合,其中,所述带状针织物部通过经过所述工序A~E,从所述一侧针织物部到另一侧针织物部以筒状环绕形成,并对该一侧针织物部和另一侧针织物部的纵行方向端部的线圈进行压圈处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工序A中形成的线圈是扭转的挂圈。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工序E中,在调换构成上段线圈列的线圈的左右的位置之前,使给纱口向所述一侧针织物部的编织宽度方向的外侧移动,使从给纱口延伸的针织纱绕入筒状针织物的筒的外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工序F中交替地反复进行下述的2个操作:
使在工序E的最后形成的上段线圈列的一部分线圈朝向该上段线圈列和在工序A形成的连接部之间的边界部移动,由此在与边界部接近的位置形成重叠线圈,并形成与该重叠线圈接续的新线圈;
使所述连接部的一部分线圈朝向所述边界部移动,由此在接近边界部的位置形成重叠线圈,并形成与该重叠线圈接续的新线圈。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工序F中交替地反复进行下述的2个操作:
使在工序E的最后形成的上段线圈列的一部分线圈朝向该上段线圈列和在工序A形成的连接部之间的边界部移动,由此在与边界部接近的位置形成重叠线圈,并形成与该重叠线圈接续的新线圈;
使所述连接部的一部分线圈朝向所述边界部移动,由此在接近边界部的位置形成重叠线圈,并形成与该重叠线圈接续的新线圈。
6.一种筒状针织物,是使用横机,对编织成筒状的一侧针织物部及另一侧针织物部的纵行方向端部的线圈进行了压圈处理的筒状针织物,所述横机至少具有前后一对针床和向所述针床的织针供给针织纱的给纱口,且能够使钩挂于该织针的线圈移圈到其他织针,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侧针织物部和另一侧针织物部的纵行方向端部的线圈通过从一侧针织物部到另一侧针织物部以筒状环绕的带状针织物部进行压圈处理,
所述带状针织物部的始端部和终端部通过与终端部相连的针织纱而接合。
CN201210052102.9A 2011-03-01 2012-03-01 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筒状针织物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96582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44348 2011-03-01
JP2011044348A JP5804729B2 (ja) 2011-03-01 2011-03-01 筒状編地の編成方法、および筒状編地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965823A CN102965823A (zh) 2013-03-13
CN102965823B true CN102965823B (zh) 2015-05-13

Family

ID=458143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052102.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965823B (zh) 2011-03-01 2012-03-01 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筒状针织物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2495361A1 (zh)
JP (1) JP5804729B2 (zh)
CN (1) CN10296582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025484B2 (ja) * 2012-10-03 2016-11-16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伏目方法、および編地
JP2015110849A (ja) 2013-12-06 2015-06-18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編地の編成方法
DE102019215586A1 (de) * 2018-10-11 2020-04-16 Shima Seiki Mfg., Ltd. Verfahren zum stricken eines schlauchgestricks und schlauchgestrick
JP7252005B2 (ja) * 2019-02-21 2023-04-04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筒状編地の編成方法、及び筒状編地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705929A1 (en) * 1994-10-07 1996-04-10 Shima Seiki Manufacturing, Ltd. Knitting method
CN1777711A (zh) * 2003-04-21 2006-05-24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针织物的接合方法
CN1833058A (zh) * 2003-08-01 2006-09-13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具有不对称接合的衣服的编织方法和具有不对称接合的衣服以及针织设计装置
CN1833057A (zh) * 2003-06-30 2006-09-13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具有不对称接合的衣服的编织方法和具有不对称接合的衣服以及针织设计装置
CN101435131A (zh) * 2006-11-13 2009-05-20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带指袋针织物及其编织方法
EP1211341B1 (en) * 1999-07-13 2010-04-14 Shima Seiki Mfg., Ltd Welt-seaming method excellent in stretchability
CN101765684A (zh) * 2007-08-13 2010-06-30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在周缘部的至少一部分上具有圆弧状针织物部分的针织物及其编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3102B2 (ja) * 1990-03-28 1996-03-06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帯状編成端の接続編成方法及び帯状編成端が連結された編地
JP2009068124A (ja) * 2007-09-11 2009-04-02 Shima Seiki Mfg Ltd 筒状編地及びその編成方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705929A1 (en) * 1994-10-07 1996-04-10 Shima Seiki Manufacturing, Ltd. Knitting method
EP1211341B1 (en) * 1999-07-13 2010-04-14 Shima Seiki Mfg., Ltd Welt-seaming method excellent in stretchability
CN1777711A (zh) * 2003-04-21 2006-05-24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针织物的接合方法
CN1833057A (zh) * 2003-06-30 2006-09-13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具有不对称接合的衣服的编织方法和具有不对称接合的衣服以及针织设计装置
CN1833058A (zh) * 2003-08-01 2006-09-13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具有不对称接合的衣服的编织方法和具有不对称接合的衣服以及针织设计装置
CN101435131A (zh) * 2006-11-13 2009-05-20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带指袋针织物及其编织方法
CN101765684A (zh) * 2007-08-13 2010-06-30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在周缘部的至少一部分上具有圆弧状针织物部分的针织物及其编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965823A (zh) 2013-03-13
JP2012180616A (ja) 2012-09-20
EP2495361A1 (en) 2012-09-05
JP5804729B2 (ja) 2015-11-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10485B (zh)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JP5306997B2 (ja) 編地の編成方法および編地
EP1375718A1 (en) Knitted fabric having opening portion and knitting method therefor
CN106929990B (zh)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CN102191616B (zh) V领尖端部的编织方法及具有v领的编织物
KR101022353B1 (ko) 스트라이프 패턴을 구비하는 통 모양 편성포의 편성방법및 스트라이프 패턴을 구비하는 통 모양 편성포
KR20070087591A (ko) 횡편기로 편성되는 니트웨어 및 그 편성방법
US6318131B1 (en) Method of knitting 3-d shape knit fabric
CN102965823B (zh) 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筒状针织物
JP5702576B2 (ja) 編地の編成方法、および編地
JP5980098B2 (ja) 筒状編地の編成方法、および筒状編地
CN102965802A (zh) 折回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WO2011004694A1 (ja) 袖と身頃を有するニットウェアおよびその編成方法
KR101484989B1 (ko) 통 모양 편성포의 편성방법 및 통 모양 편성포
CN102345197B (zh)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KR102168787B1 (ko) 편성포의 편성방법
JP2019094594A (ja) ニットウェアの編成方法
JP5452791B2 (ja) 側端部を補強した編地の編成方法およびその編地
CN109322052B (zh) 编织物的编织方法
JP2008303489A (ja) 編地の編成方法および編地
KR102266801B1 (ko) 통모양 편성포의 편성방법 및 통모양 편성포
JP6280991B2 (ja) 編地の編成方法
CN103306029B (zh) 针织纱的防脱散方法
CN109208161B (zh)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JP2010216031A (ja) 網状組織を有する編地の編成方法および編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513

Termination date: 2016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