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08276B -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 Google Patents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808276B CN102808276B CN201210179280.8A CN201210179280A CN102808276B CN 102808276 B CN102808276 B CN 102808276B CN 201210179280 A CN201210179280 A CN 201210179280A CN 102808276 B CN102808276 B CN 10280827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il
- knitted fabric
- fabric portion
- needle
- ba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22—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22—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 D04B1/24—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wearing apparel
-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7/00—Flat-bed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 D04B7/30—Flat-bed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 D04B7/32—Flat-bed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tubular goo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Knitting Of Fabric (AREA)
- Knitt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其在利用压圈处理将前后的针织物部的纵行方向端部的线圈彼此连接时,能够使压圈处理后的部分的伸缩性大于现有技术。反复进行以下工序:工序A,形成与一侧针织物部(20B)的始端方向(LS)的端部线圈θ接续的新线圈α;工序B,形成与另一侧针织物部(20F)的始端方向(LS)的端部线圈λ接续的新线圈β;工序C,形成与线圈β接续的新线圈γ;工序D,形成与线圈α接续的新线圈δ;工序E,形成使线圈δ和在压圈方向(RS)上与线圈δ相邻的线圈重叠而成的重叠线圈ε;工序F,形成使线圈γ和在压圈方向(RS)上与线圈γ相邻的线圈重叠而成的重叠线圈ζ。在此处,线圈α和线圈δ的一方为表面线圈,另一方为背面线圈,且线圈β和线圈γ的一方为表面线圈,另一方为背面线圈。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用横机通过压圈处理将钩挂于前后的针床的各针织物部的纵行方向端部的线圈连接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通过该编织方法得到的针织物。
背景技术
在横机上编织针织物的情况下,作为以避免该针织物的最终线圈横列的线圈(纵行方向端部的线圈)脱散的方式进行处理的方法,可列举压圈处理。压圈处理是在针织物的最终线圈横列上使相邻的线圈彼此重叠,并与这些重叠的双层线圈(重叠线圈)接续而新形成下一线圈横列的线圈。然后,从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的一端侧朝向另一端侧反复进行使该新形成的线圈进一步与其相邻的线圈重叠而形成下一线圈横列的线圈的编织。
这种压圈处理也可利用于将在前后的针床分别形成的针织物部彼此连接。例如在专利文献1和2中,公开了在肩的位置使前后的针织物部彼此接合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04436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3798062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由于在压圈处理中形成重叠线圈,所以该重叠线圈限制针织物的伸展,导致压圈处理后的部分的伸缩性低于其他部分。根据编织的针织物的形态,有时该伸缩性较低成为问题。例如,为了设计方便,存在如图3所示的裙子(针织物)100那样,从裙子100的一方的侧端起口,而在另一方的侧端编织结束的裙子100。编织该裙子100时,首先形成起口部101,编织从该起口部101分岔的前侧针织物部20F和后侧针织物部20B。并且,在作为裙子100的另一个侧端的位置,通过压圈处理将前侧针织物部20F和后侧针织物部20B接合,形成裙子100的编织结束部102。该情况下,相比起口部101的伸缩性,压圈处理后的编织结束部102的伸缩性差,因此若持续穿着该裙子,则与起口部101的伸展相比,编织结束部102的伸展较小,裙子100的外形可能破坏。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而创立,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应用该方法编织成的针织物,所述编织方法在利用压圈处理将前后的针织物部的纵行方向端部的线圈彼此连接时,能够使该压圈处理后的部分的伸缩性大于现有技术。
本发明针织物的编织方法,是使用横机通过压圈处理将钩挂于前后的针床的各针织物部的纵行方向端部的线圈连接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所述横机至少具有前后一对针床,前后的针床的至少一方能够左右横移,且在前后的针床之间能够进行线圈的移圈。并且,本发明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在设沿针床的长度方向依次形成压圈的方向为压圈方向、该压圈方向的反方向为始端方向时,反复进行以下的工序A~F,将一侧针织物部和另一侧针织物部接合。
[工序A]…形成沿端部线圈θ的纵行方向接续的新线圈α,所述端部线圈θ位于钩挂于前后一方的针床的所述一侧针织物部的始端方向。
[工序B]…形成沿端部线圈λ的纵行方向接续的新线圈β,所述端部线圈λ位于钩挂于前后另一方的针床的所述另一侧针织物部的始端方向。
[工序C]…形成沿所述线圈β的纵行方向接续的新线圈γ。
[工序D]…形成沿所述线圈α的纵行方向接续的新线圈δ。
[工序E]…使所述线圈δ和在压圈方向上与该线圈δ相邻的所述一侧针织物部的线圈重叠,形成作为所述一侧针织物部的新端部线圈θ的重叠线圈ε。
[工序F]…使所述线圈γ和在压圈方向上与该线圈γ相邻的所述另一侧针织物部的线圈重叠,形成作为所述另一侧针织物部的新端部线圈λ的重叠线圈ζ。
而且,本发明针织物的编织方法中,在工序D中形成沿线圈α的纵行方向接续的线圈δ时,若线圈α为表面线圈则线圈δ为背面线圈,若线圈α为背面线圈则线圈δ为表面线圈,并且在工序C中形成沿线圈β的纵行方向接续的线圈γ时,若线圈β为表面线圈则线圈γ为背面线圈,若线圈β为背面线圈则线圈γ为表面线圈。具体的线圈α~δ的模式如下所述。特别是[1]和[2]在完成的针织物的美观、质感方面是优选的(参照后述的实施方式的效果)。
[1]线圈α=表面线圈,线圈β=表面线圈,线圈γ=背面线圈,线圈δ=背面线圈
[2]线圈α=背面线圈,线圈β=背面线圈,线圈γ=表面线圈,线圈δ=表面线圈
[3]线圈α=表面线圈,线圈β=背面线圈,线圈γ=表面线圈,线圈δ=背面线圈
[4]线圈α=背面线圈,线圈β=表面线圈,线圈γ=背面线圈,线圈δ=表面线圈
在此处,本发明针织物的编织方法中的“表面线圈”和“背面线圈”是指进行压圈处理前从编织针织物部的针床侧观察针织物部时的线圈的状态。例如,若针织物部主要在前针床上编织,则通过从前针床侧观察该针织物部时的线圈的状态,判断该线圈为“表面线圈”还是“背面线圈”。另外,后述的“针织物部的背面侧”是指在进行压圈处理前钩挂有针织物部的针床的相反侧。例如,若针织物部主要在前针床上编织,则针织物部的后针床侧为“针织物部的背面侧”。
上述本发明的编织方法具有的工序中,工序A~D需要按字母顺序进行。相对于此,对于工序E,只要在形成该工序E中移圈的线圈δ的工序D之后,则可以在任何时间进行,也可以在工序F之后进行。另外,对于工序F,只要在形成该工序F中移圈的线圈γ的工序C之后,则可以在任何时间进行,也可以在工序C之后立即进行。具体的执行顺序如下所述。特别是后述的实施方式所示的[3]的执行顺序在编织效率方面是优选的。
[1]工序A—工序B—工序C一工序D―工序E―工序F
[2]工序A—工序B—工序C一工序D―工序F―工序E
[3]工序A—工序B—工序C一工序F―工序D―工序E
作为本发明针织物的编织方法的一形态,优选,在所述工序E中,通过使所述线圈δ与所述一侧针织物部的背面侧重叠而形成所述重叠线圈ε,在所述工序F中,通过使所述线圈γ与所述另一侧针织物部的背面侧重叠而形成所述重叠线圈ζ。
作为本发明针织物的编织方法的一形态,所述一侧针织物部和另一侧针织物部可以为从一个起口部分岔而起口的结构。
另一方面,本发明针织物是使用横机通过进行压圈处理而将一侧针织物部和另一侧针织物部的纵行方向端部的线圈彼此接合从而得到的针织物,包括线圈α~δ,所述横机至少具有前后一对针床,前后的针床的至少一方能够左右横移,且在前后的针床之间能够进行线圈的移圈。线圈α是沿所述一侧针织物部的纵行方向接续形成的线圈。线圈β是沿所述另一侧针织物部的纵行方向接续形成的线圈,是经由针织纱与所述线圈α直接连接的线圈。线圈γ是沿所述线圈β的纵行方向接续形成的线圈,是经由针织纱与所述线圈β直接连接的线圈。线圈δ是沿所述线圈α的纵行方向接续形成的线圈,是经由针织纱与所述线圈γ直接连接的线圈。并且,所述线圈δ作为压圈与所述一侧针织物部的线圈重叠,所述线圈γ作为压圈与所述另一侧针织物部的线圈重叠。另外,所述线圈α和线圈δ的一方为表面线圈,另一方为背面线圈,所述线圈β和线圈γ的一方为表面线圈,另一方为背面线圈。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针织物的编织方法,能够编织通过压圈处理将一侧针织物部和另一侧针织物部接合而成的本发明针织物。该本发明针织物中,一侧针织物部中的压圈由沿纵行方向排列的线圈α和线圈δ构成,另一侧针织物部中的压圈由沿纵行方向排列的线圈β和线圈γ构成。即,相对于现有的压圈处理后的部分上只具有一个线圈的伸展量,能够在本发明针织物的压圈处理后的部分上具有两个线圈的伸展量。其结果是,能够使上述压圈处理后的部分的伸缩性大于现有技术。
另外,本发明针织物中,通过使构成压圈的两个线圈的一方为表面线圈,另一方为背面线圈,所述两个线圈成为折叠后的状态,不会向针织物的厚度方向突出。其结果是,压圈处理后的部分平坦,具有接近起口部的美观程度。假如两个线圈均为表面线圈或背面线圈,则这些线圈不折叠而向针织物的厚度方向突出,损害针织物的美观。
本发明针织物的编织方法中,在形成重叠线圈ε、ζ时,使线圈δ和线圈γ分别与一侧针织物部和另一侧针织物部的背面侧重叠,由此能够使针织物中的压圈处理后的部分的重叠线圈ε、ζ不易显眼。其结果是,能够提高针织物的美观。
本发明针织物的编织方法中,通过使一侧针织物部和另一侧针织物部从一个起口部起口,能够使针织物整体的伸缩性一致为相同程度。这是由于,相对于起口部一般具有高的伸缩性,利用本发明针织物的编织方法编织的压圈处理后的部分的伸缩性也具有与起口部相匹敌的高的伸缩性。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记载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的编织工序图。
图2是利用实施方式记载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编织的针织物的线圈图。
图3是从侧方起口的裙子(针织物)的概略构成图。
【标号说明】
100 裙子(针织物)
101 起口部 102 编织结束部
20F 前侧针织物部(另一侧针织物部) 20B 后侧针织物部(一侧针织物部)
1~12 织针
FB 前针床 BB 后针床
RS 压圈方向 LS 始端方向
α、β、γ、δ、θ、λ 线圈
ε、ζ 重叠线圈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以应用于在上述发明内容中参照图3说明的从侧方起口的裙子(针织物)100的编织为例,说明本发明针织物的编织方法。该实施方式中使用的横机是两针床横机,其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且在前后方向相互对置的前后一对针床,后针床能够左右横移,并能够在前后的针床之间将线圈移圈。该横机在其三角座滑架上具备多个三角系统,能够通过三角座滑架的一次移动进行移圈和编织。该两针床横机上,利用考虑了用于移圈的空针的间隔一针的织针进行编织。此外,使用的横机也可以是四针床横机。
编织图3所示的裙子(针织物)100时,首先,形成作为纸面左侧的侧端的起口部101。接着,编织从该起口部101分岔的前侧针织物部20F和后侧针织物部20B。并且,形成利用压圈处理将两针织物部20F、20B接合后的编织结束部102,由此完成裙子100。该编织结束部102的形成中,应用本发明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图1是表示用于形成上述编织结束部102的具体的编织工序的编织工序图。该图1的左栏中记载的“S+数字”表示编织工序的编号,右栏中记载的左右方向的箭头和“K”表示使给纱口向箭头的方向移动而进行成圈编织,上下或倾斜方向的箭头表示移圈的方向。另外,表示实际的编织状态的中栏的〇表示钩挂于针床的线圈,●表示在各编织工序中编织的线圈,◎表示重叠线圈,▽表示给纱口。而且,图1中,从纸面左侧开始形成压圈,朝向右侧依次进行压圈处理,因此将纸面右方向称为“压圈方向RS”,将纸面左方向称为“始端方向LS”。此外,图1的S3、5、6中,通过三角座滑架的一次移动而进行移圈和成圈编织,但特别仅在S6中单独示出移圈和成圈编织。
图1的S0中,示出在前针床(以下称为FB)的织针2、4、6、8、10钩挂有前侧针织物部(本发明中的另一侧针织物部)20F、在后针床(以下称为BB)的织针3、5、7、9、11钩挂有后侧针织物部(本发明中的一侧针织物部)20B的状态。
从该S0的状态开始,S1中,使给纱口朝向始端方向LS移动。此时,形成沿端部线圈θ的纵行方向接续的新线圈α,所述端部线圈θ位于钩挂于BB的织针3的后侧针织物部20B的始端方向LS的端部(本发明的工序A)。该线圈α在从后侧针织物部20B观察时成为表面线圈。
S2中,使给纱口朝向压圈方向RS移动。此时,形成沿端部线圈λ的纵行方向接续的新线圈β,所述端部线圈λ位于钩挂于FB的织针2的前侧针织物部20F的始端方向LS的端部(本发明的工序B)。该线圈β在从前侧针织物部20F观察时成为表面线圈。
S3中,首先,使S2中在FB的织针2上形成的线圈β移圈到对置的BB的织针2。并且,在使给纱口向始端方向LS移动的期间,形成沿移圈到BB的织针2上的线圈β的纵行方向接续的新线圈γ(本发明的工序C)。该线圈γ在从前侧针织物部20F观察时成为背面线圈。
S4中,使S3中形成的线圈γ与钩挂于FB的织针4的前侧针织物部20F的线圈重叠,形成重叠线圈ζ(本发明的工序F)。由此,线圈γ被配置于前侧针织物部20F的背面侧。在该S4中形成的重叠线圈ζ成为前侧针织物部20F的新端部线圈λ。
S5中,首先,使S1中在BB的织针3上形成的线圈α向对置的FB的织针3移圈。并且,在使给纱口向压圈方向RS移动的期间,形成沿移圈到FB的织针3上的线圈α的纵行方向接续的新线圈δ(本发明的工序D)。该线圈δ在从后侧针织物部20B观察时成为背面线圈。
S6中,如S6的上段所示,首先使S5中形成的线圈δ与钩挂于BB的织针5的后侧针织物部20B的线圈重叠,形成重叠线圈ε(本发明的工序E)。由此,线圈δ被配置在后侧针织物部20B的背面侧。在该S6的前一半形成的重叠线圈ε成为后侧针织物部20B的新的端部线圈θ。
在此处,若观察S6的上段的线圈的配置状态和给纱口的位置,则仅始端方向LS侧的端部线圈θ、λ为重叠线圈ε、ζ这一点与S0相同。因此,将该重叠线圈ε、ζ看作始端方向LS侧的端部线圈θ、λ,开始下一个压圈处理。具体而言,如S6的下段所示,使给纱口向始端方向LS侧移动的期间,形成沿重叠线圈ε的纵行方向接续的新线圈α(与S1同样的编织;本发明的工序A)。
在S6以后,通过反复进行S2~S6所记载的编织,能够通过压圈处理将前侧针织物部(另一侧针织物部)20F和后侧针织物部(一侧针织物部)20B接合。
图2示出经过以上的编织工序得到的裙子100的线圈图。在图2中用标号表示的线圈对应于在图1中用标号表示的线圈。该图2中,用细线表示前侧针织物部20F和后侧针织物部20B,用粗线表示通过压圈处理将两针织物部20F、20B接合的编织结束部102。
从图2所示的线圈图可知,后侧针织物部20B的压圈由在纵行方向上连续的线圈α和线圈δ这两个线圈构成,前侧针织物部20F的压圈由在纵行方向上连续的线圈β和线圈γ这两个线圈构成,因此能够对各压圈确保2个线圈的伸展量。其结果是,能够形成具有大于通过现有的压圈处理形成的编织结束部的、与起口部101相匹敌的伸缩性的编织结束部102。对于这种裙子100,即使持续穿着,在左右的侧端也难以出现伸展的差异,外形难以破坏。
另外,在纵行方向上排列而构成压圈的线圈α、δ(线圈β、γ)的一方是表面线圈,另一方是背面线圈,因此这些线圈成为在编织结束部102折叠的状态,不会向裙子100的厚度方向突出。其结果是,能够防止由两个线圈构成压圈而造成的编织结束部102的松弛,能够形成平坦且美观程度接近起口部101的编织结束部102。
而且,在编织结束部102中,线圈α、β是表面线圈,线圈γ、δ是背面线圈,因此将线圈α和线圈β连接的针织纱(过渡纱)被配置于裙子100的背面侧,将线圈γ和线圈δ连接的针织纱(过渡纱)被配置于裙子100的表侧。其结果是,通过将两根过渡纱大致平行地配置而能够使编织结束部102的孔不显眼,而且在裙子100的背面侧配置的过渡纱不会显眼(线圈α、β是背面线圈、线圈γ、δ是表面线圈的情况也相同)。相对于此,若不同于本申请发明的规定,而以线圈α→线圈β→线圈δ→线圈γ的顺序编织,则过渡纱成为三根,而且将线圈β和线圈δ连接的过渡纱倾斜地过渡,因此过渡纱非常显眼。
此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适宜变更而实施。例如,应用本发明针织物的编织方法的针织物不限于从侧方起口的裙子,例如也可以使用本发明针织物的编织方法而进行毛衣的肩的位置上的前后针织物部的接合。此外,进行压圈处理的前后的针织物部20F、20B不限于平针组织,也可以为罗纹组织。
Claims (4)
1.一种针织物的编织方法,是使用横机通过压圈处理将钩挂于前后的针床的各针织物部的纵行方向端部的线圈连接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所述横机至少具有前后一对针床,前后的针床的至少一方能够左右横移,且在前后的针床之间能够进行线圈的移圈,其特征在于,
在设沿针床的长度方向依次形成压圈的方向为压圈方向、该压圈方向的反方向为始端方向时,反复进行以下的工序,而将一侧针织物部和另一侧针织物部接合:
工序A,形成沿端部线圈θ的纵行方向接续的新线圈α,所述端部线圈θ位于钩挂于前后一方的针床的所述一侧针织物部的始端方向;
工序B,形成沿端部线圈λ的纵行方向接续的新线圈β,所述端部线圈λ位于钩挂于前后另一方的针床的所述另一侧针织物部的始端方向;
工序C,形成沿所述线圈β的纵行方向接续的新线圈γ;
工序D,形成沿所述线圈α的纵行方向接续的新线圈δ;
工序E,使所述线圈δ和在压圈方向上与该线圈δ相邻的所述一侧针织物部的线圈重叠,形成作为所述一侧针织物部的新端部线圈θ的重叠线圈ε;
工序F,使所述线圈γ和在压圈方向上与该线圈γ相邻的所述另一侧针织物部的线圈重叠,形成作为所述另一侧针织物部的新端部线圈λ的重叠线圈ζ,
而且,
在所述工序D中形成沿线圈α的纵行方向接续的线圈δ时,若线圈α为表面线圈则线圈δ为背面线圈,若线圈α为背面线圈则线圈δ为表面线圈,
在所述工序C中形成沿线圈β的纵行方向接续的线圈γ时,若线圈β为表面线圈则线圈γ为背面线圈,若线圈β为背面线圈则线圈γ为表面线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工序E中,通过使所述线圈δ与所述一侧针织物部的背面侧重叠而形成所述重叠线圈ε,
在所述工序F中,通过使所述线圈γ与所述另一侧针织物部的背面侧重叠而形成所述重叠线圈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侧针织物部和另一侧针织物部从一个起口部分岔而起口。
4.一种针织物,是使用横机通过进行压圈处理将一侧针织物部和另一侧针织物部的纵行方向端部的线圈彼此接合从而得到的针织物,所述横机至少具有前后一对针床,前后的针床的至少一方能够左右横移,且在前后的针床之间能够进行线圈的移圈,其特征在于,
包括如下线圈:
线圈α,沿所述一侧针织物部的纵行方向接续;
线圈β,沿所述另一侧针织物部的纵行方向接续,且经由针织纱与所述线圈α直接连接;
线圈γ,沿所述线圈β的纵行方向接续,且经由针织纱与所述线圈β直接连接;
线圈δ,沿所述线圈α的纵行方向接续,且经由针织纱与所述线圈γ直接连接,
所述线圈δ作为压圈与所述一侧针织物部的线圈重叠,所述线圈γ作为压圈与所述另一侧针织物部的线圈重叠,
所述线圈α和线圈δ的一方为表面线圈,另一方为背面线圈,
且所述线圈β和线圈γ的一方为表面线圈,另一方为背面线圈。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1124921A JP2012251262A (ja) | 2011-06-03 | 2011-06-03 | 編地の編成方法、および編地 |
JP2011-124921 | 2011-06-03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808276A CN102808276A (zh) | 2012-12-05 |
CN102808276B true CN102808276B (zh) | 2014-03-26 |
Family
ID=463195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10179280.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808276B (zh) | 2011-06-03 | 2012-06-01 |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2530197A3 (zh) |
JP (1) | JP2012251262A (zh) |
KR (1) | KR101324522B1 (zh) |
CN (1) | CN102808276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736250B2 (ja) * | 2011-06-28 | 2015-06-17 |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 編地の編成方法、および編地 |
JP6025460B2 (ja) * | 2012-08-31 | 2016-11-16 |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 パイル編成方法 |
TWI585255B (zh) * | 2013-04-02 | 2017-06-01 | 島精機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 | 編織物之編織方法、及編織物 |
JP2014227611A (ja) * | 2013-05-17 | 2014-12-08 |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 リブ風編地の編成方法、およびリブ風編地 |
JP2015127466A (ja) | 2013-12-27 | 2015-07-09 |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 編地の編成方法 |
JP6274908B2 (ja) * | 2014-02-27 | 2018-02-07 |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 編地の伏目方法 |
JP6223308B2 (ja) * | 2014-09-18 | 2017-11-01 |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 編地の編成方法 |
CN106795667B (zh) * | 2014-10-17 | 2018-09-04 |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 编织物的编织方法 |
DE102018210887A1 (de) * | 2017-07-06 | 2019-01-10 | Shima Seiki Mfg., Ltd. | Gestrick-Strickverfahren und Gestrick |
CN107447353B (zh) * | 2017-08-02 | 2019-11-12 | 内蒙古鹿王羊绒有限公司 | 一片式立体无痕双面穿羊绒针织裙的编织方法 |
JP6932076B2 (ja) * | 2017-12-21 | 2021-09-08 |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 編地の編成方法 |
CN108532104B (zh) * | 2018-04-16 | 2019-08-16 | 惠州学院 | 一种单面与1×1罗纹叠层的3d针织物编织方法 |
JP7204414B2 (ja) * | 2018-10-23 | 2023-01-16 |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 編地の接合方法及び接合された編地 |
CN111549428A (zh) * | 2020-04-01 | 2020-08-18 | 山东舒朗服装服饰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服装衣片空转隔针错位编织方法 |
JP2023023256A (ja) * | 2021-08-04 | 2023-02-16 |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 編地の編成方法、及び編地 |
JP2023023257A (ja) * | 2021-08-04 | 2023-02-16 |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 編地の編成方法、及び編地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975423A (ja) * | 1982-10-20 | 1984-04-28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磁気ヘツド |
JP3798062B2 (ja) * | 1995-04-10 | 2006-07-19 |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 横編機を用いた伏せ目方法とこの方法で伏せ目された編地 |
JP3044368B2 (ja) * | 1995-12-28 | 2000-05-22 |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 伏せ目方法及び伏せ目方法により処理された編地、ならびに伏せ目方法を発生させるためのcad装置 |
DE60044195D1 (de) * | 1999-07-13 | 2010-05-27 | Shima Seiki Mfg | Verfahren zum nähen von einem saum mit ausgezeichneter dehnbarkeit |
TW487754B (en) * | 1999-12-17 | 2002-05-21 | Shima Seiki Mfg | Welt seaming method and welt-seamed knitted fabric, and CAD device for welt seaming |
TW523561B (en) | 2000-07-28 | 2003-03-11 | Shima Seiki Mfg | Welt-seaming method and welt-seamed knitted fabric, and cad device for welt-seaming |
KR100706658B1 (ko) * | 2001-03-26 | 2007-04-11 | 가부시키가이샤 시마세이키 세이사쿠쇼 | 코빼기 처리된 편성포 및 코빼기 처리방법 |
EP1990452B1 (en) * | 2006-02-28 | 2014-04-23 | Shima Seiki Manufacturing., Ltd. | Method of knitting tubular knitted fabric |
WO2009084167A1 (ja) * | 2007-12-28 | 2009-07-09 | Shima Seiki Mfg., Ltd. | 編地の編成方法、および編地 |
WO2009125548A1 (ja) * | 2008-04-11 | 2009-10-15 |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 重ね目を有する編地の編成方法および編地 |
WO2009147815A1 (ja) * | 2008-06-05 | 2009-12-10 |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 引き返し編成方法、および、編地 |
WO2010016205A1 (ja) * | 2008-08-08 | 2010-02-11 |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 筒状編地の編成方法、および筒状編地 |
JP5619008B2 (ja) * | 2009-08-12 | 2014-11-05 |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 編地の編成方法、および編地 |
JP5330188B2 (ja) * | 2009-10-20 | 2013-10-30 |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 編地の編成方法、および編地 |
JP5479048B2 (ja) * | 2009-11-25 | 2014-04-23 |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 編地の編成方法、および編地 |
-
2011
- 2011-06-03 JP JP2011124921A patent/JP2012251262A/ja not_active Ceased
-
2012
- 2012-05-23 KR KR1020120054594A patent/KR101324522B1/ko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12-06-01 CN CN201210179280.8A patent/CN102808276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2-06-04 EP EP12004256.9A patent/EP2530197A3/en not_active Withdraw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2530197A2 (en) | 2012-12-05 |
KR20120135046A (ko) | 2012-12-12 |
JP2012251262A (ja) | 2012-12-20 |
EP2530197A3 (en) | 2014-03-26 |
CN102808276A (zh) | 2012-12-05 |
KR101324522B1 (ko) | 2013-11-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808276B (zh) |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 |
US6766667B2 (en) | Knitted fabric having open part and knitting method therefor | |
CN102086560B (zh) |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和针织物 | |
CN101910485B (zh) |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 |
CN103031660B (zh) |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 |
EP2565308B1 (en) | Joining method of neighboring knitted fabric pieces, and knitted fabric | |
CN106929990A (zh) |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 |
CN105121724A (zh) |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 |
KR100643540B1 (ko) | 니트 웨어의 넥 라인 편성방법 및 니트 웨어 | |
KR101347648B1 (ko) | 편성포의 편성시작방법 | |
EP1288361B1 (en) | Method of knitting neck portion of knit wear by flat knitting machine | |
CN104514074A (zh) |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 |
CN103806207B (zh) | 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筒状针织物 | |
CN102234867B (zh) | 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和筒状针织物 | |
EP3165647B1 (en) |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 for fine knitwear with air permeable holes | |
CN103361863B (zh) |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 |
CN102345197B (zh) |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 |
US5174134A (en) | Knitting method of thick fabric less in elasticity | |
KR101844254B1 (ko) | 손가락부가 달린 편성포 및 그 편성방법 | |
CN104746224A (zh) |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 |
CN102140725B (zh) | 添纱编织方法 | |
EP2392708B1 (en) | Method for knitting knitwear with collar having v-neck point and knitted fabric | |
KR20210063957A (ko) | 니트 웨어의 효율적인 넥 라인 형성을 위한 편성방법 | |
US7168271B2 (en) | Method of knitting knit-wear having front neck and knit-wear having front neck | |
US20050183464A1 (en) | Method of knitting knit-wear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326 Termination date: 20150601 |
|
EXPY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