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703534A - 跨骑型车辆的制动踏板结构 - Google Patents

跨骑型车辆的制动踏板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703534A
CN111703534A CN202010180419.5A CN202010180419A CN111703534A CN 111703534 A CN111703534 A CN 111703534A CN 202010180419 A CN202010180419 A CN 202010180419A CN 111703534 A CN111703534 A CN 11170353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rake pedal
bracket
operation member
type vehicle
diameter 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18041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703534B (zh
Inventor
鹿内新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7035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035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7035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0353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TVEHICLE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IN GENERAL; ARRANGEMENT OF BRAKING ELEMENTS ON VEHICLES IN GENERAL; PORTABLE DEVICES FOR PREVENTING UNWANTED MOVEMENT OF VEHICLES; VEHICLE 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OF BRAKES
    • B60T11/00Transmitting braking action from initiating means to ultimate brake actuator without power assistance or drive or where such assistance or drive is irrelevant
    • B60T11/10Transmitting braking action from initiating means to ultimate brake actuator without power assistance or drive or where such assistance or drive is irrelevant transmitting by fluid means, e.g. hydraulic
    • B60T11/16Master control, e.g. master cylinders
    • B60T11/18Connection thereof to initiating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TVEHICLE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IN GENERAL; ARRANGEMENT OF BRAKING ELEMENTS ON VEHICLES IN GENERAL; PORTABLE DEVICES FOR PREVENTING UNWANTED MOVEMENT OF VEHICLES; VEHICLE 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OF BRAKES
    • B60T7/00Brake-action initiating means
    • B60T7/02Brake-action initiating means for personal initiation
    • B60T7/04Brake-action initiating means for personal initiation foot actuated
    • B60T7/06Disposition of ped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LBRAK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 B62L3/00Brake-actuating mechanisms; Arrangements thereof
    • B62L3/04Brake-actuating mechanisms; Arrangements thereof for control by a foot lev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Braking Elements And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 Mechanical Control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跨骑型车辆的制动踏板结构,能够在不影响操作感的情况下以小型轻量的结构来调整踏板踩踏部的高度。一种跨骑型车辆的制动踏板结构,其构成为包括:向跨骑型车辆(1)的制动钳(34)供给液压的主缸(54)、以及经由连接机构(M)与主缸(54)连结的制动踏板(50),其中,连接机构(M)包括:推压主缸(54)的支架(60)、固定于制动踏板(50)的臂(57)、以及将所述支架(60)和臂(57)轴支承为能够相互摆动的连接销(80)。连接销(80)包括:轴支承于支架(60)的圆形截面的小径轴(84)和大径轴(86)、以及轴支承于臂(57)的圆形截面的臂支承轴(85)。使臂支承轴(85)相对于小径轴(84)以及大径轴(86)偏心。

Description

跨骑型车辆的制动踏板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跨骑型车辆的制动踏板结构,尤其涉及用于供乘员用脚操作来使制动装置动作的跨骑型车辆的制动踏板结构。
背景技术
以往,在供乘员放脚的踏杆的车身前方配设有踏板踩踏部的跨骑型车辆的制动踏板中,能够与乘员的体格、保护罩的种类等对应地变更踏板踩踏部的高度的结构是已知的。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机动二轮车的制动踏板,其将在车宽度方向右侧配设的制动踏板的踏板踩踏部设为上下两层重叠结构,通过将上侧的踏板踩踏部设为折叠式,从而能够将踏板踩踏部的高度调整为两个阶段。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德国专利DE10301184B4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结构中,存在如下课题:通过向通常的制动踏板追加折叠式的踏板踩踏部,零件数量、重量增加,并且踏板踩踏部相对于制动踏板的位置发生变化而对操作感产生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课题,提供一种能够在不影响操作感的情况下以小型轻量的结构来调整踏板踩踏部的高度的跨骑型车辆的制动踏板结构。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涉及一种跨骑型车辆的制动踏板结构,其构成为包括:向跨骑型车辆1的制动钳34供给液压的主缸54、以及经由连接机构M与该主缸54连结的制动踏板50,其第一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机构M包括:推压所述主缸54的支架60、260、固定于所述制动踏板50的臂57、以及将所述支架60、260和所述臂57轴支承为能够相互摆动的连接销80,所述连接销80包括:轴支承于所述支架60、260的圆形截面的支架支承轴84、86、以及轴支承于所述臂57的圆形截面的臂支承轴85,所述臂支承轴85相对于所述支架支承轴84、86偏心。
另外,第二特征在于,在所述连接销80上卡合有能够沿轴向滑动而不能沿周向旋转的操作部件70、270,在所述支架60、260上设置有限制所述操作部件70、270的转动的转动限制部61、264,所述操作部件70、270被施力部件90朝向所述支架60、260施力。
另外,第三特征在于,在所述连接销80的一端部形成有大致D字截面的延长部83,在所述操作部件70、270上形成有与所述延长部83的截面形状相匹配的大致D字形的开口74、272。
另外,第四特征在于,所述支架支承轴84、86由具有同一旋转轴的大径轴86和小径轴84构成,在所述支架60、260的彼此相向的两个侧壁62上分别形成有供所述大径轴86插入的大径开口65和供所述小径轴84插入的小径开口64,所述臂支承轴85配设在所述大径轴86与所述小径轴84之间,并且在从轴向观察时,配设在所述大径轴86的外形的范围内。
另外,第五特征在于,所述操作部件70、270配设在所述支架60、260的车宽度方向外侧。
另外,第六特征在于,在所述大径轴86的车宽度方向内侧面的轴中心位置设置有用于连结制动开关93的操作件92的钩88。
另外,第七特征在于,所述转动限制部61形成为在所述支架60的侧壁62设置台阶的形状,所述操作部件70是通过将板状部件弯折而设置有与所述侧壁62抵接的底面部73和与所述转动限制部61抵接的侧面部72的结构,所述侧面部72或底面部73的端面与所述转动限制部61相向,从而限制所述操作部件70的转动。
并且,第八特征在于,所述转动限制部264是在所述支架260的侧壁261呈同心圆配设的突起,在所述操作部件270的底面部275设置有与所述转动限制部264的形状相匹配的卡合凹部274,所述转动限制部264与所述卡合凹部274卡合,从而限制所述操作部件270的转动。
发明效果
根据第一特征,在包括向跨骑型车辆1的制动钳34供给液压的主缸54、以及经由连接机构M与该主缸54连结的制动踏板50而构成的跨骑型车辆的制动踏板结构中,所述连接机构M包括:推压所述主缸54的支架60、260、固定于所述制动踏板50的臂57、以及将所述支架60、260和所述臂57轴支承为能够相互摆动的连接销80,所述连接销80包括:轴支承于所述支架60、260的圆形截面的支架支承轴84、86、以及轴支承于所述臂57的圆形截面的臂支承轴85,所述臂支承轴85相对于所述支架支承轴84、86偏心,因此,通过使主缸与制动踏板的连接机构所包含的连接销转动,从而可以变更制动踏板的初始角度。由此,可以得到抑制制动踏板侧的重量的增加并且能够调整踏板踩踏部的高度的制动踏板。另外,即使变更踏板踩踏部的高度,制动踏板与踏板踩踏部之间的位置关系也不变,因此,可以降低对制动踏板的操作感带来的影响。
根据第二特征,在所述连接销80上卡合有能够沿轴向滑动而不能沿周向旋转的操作部件70、270,在所述支架60、260上设置有限制所述操作部件70、270的转动的转动限制部61、264,所述操作部件70、270被施力部件90朝向所述支架60、260施力,因此,在不使用工具等的情况下,通过把持操作部件就可以使连接销转动,并且,可以设为只要不有意地对操作部件进行操作,连接销就不会转动的结构。详细而言,在不对操作部件进行操作的状态下,通过转动限制部来禁止操作部件的转动,另一方面,当使操作部件克服施力部件的作用力而从转动限制部离开时,可以使操作部件转动。另外,通过一体地形成支架和转动限制部,可以实现零件数量的削减,此外,通过分体地形成两者,可以提高转动限制部的设计自由度。
根据第三特征,在所述连接销80的一端部形成有大致D字截面的延长部83,在所述操作部件70、270上形成有与所述延长部83的截面形状相匹配的大致D字形的开口74、272,因此,通过使D字截面与D字开口卡合的简单结构,能够使连接销和操作部件能够沿轴向滑动而不能沿周向旋转地卡合。另外,D字形状的加工容易,并且可以防止连接销以及操作部件的强度降低。
根据第四特征,所述支架支承轴84、86由具有同一旋转轴的大径轴86和小径轴84构成,在所述支架60、260的彼此相向的两个侧壁62上分别形成有供所述大径轴86插入的大径开口65和供所述小径轴84插入的小径开口64,所述臂支承轴85配设在所述大径轴86与所述小径轴84之间,并且在从轴向观察时,配设在所述大径轴86的外形的范围内,因此,相对于在彼此相向的两个侧壁具有大小的轴支承的支架,能够从大径开口侧组装连接销,连接机构的组装作业变得容易。另外,通过在大径轴与小径轴之间配设具有其中间的直径的臂支承轴,从而可以将连接销作为一体部件而构成,可以削减生产成本并且提高组装性。
根据第五特征,所述操作部件70、270配设在所述支架60、260的车宽度方向外侧,因此,容易从车身外侧够到操作部件,制动踏板的高度调整变得容易。
根据第六特征,在所述大径轴86的车宽度方向内侧面的轴中心位置设置有用于连结制动开关93的操作件92的连结部88,因此,即便使连接销转动,连结部的位置也不变化,因此不需要在每次进行踏板踩踏部的高度调整时调整制动开关的动作开始位置,使用便利性提高。另外,连接销的突起难以从外侧看到,对外观性造成的影响降低。
根据第七特征,所述转动限制部61形成为在所述支架60的侧壁62设置台阶的形状,所述操作部件70是通过将板状部件弯折而设置有与所述侧壁62抵接的底面部73和与所述转动限制部61抵接的侧面部72的结构,所述侧面部72或底面部73的端面与所述转动限制部61相向,从而限制所述操作部件70的转动,因此,可以通过弯折板状部件而得到的简单形状的操作部件进行连接销的转动操作,并且可以通过形成台阶的转动限制部来限制连接销的转动。另外,容易将操作部件的停止位置设为四处。
根据第八特征,所述转动限制部264是在所述支架260的侧壁261呈同心圆配设的突起,在所述操作部件270的底面部275设置有与所述转动限制部264的形状相匹配的卡合凹部274,所述转动限制部264与所述卡合凹部274卡合,从而限制所述操作部件270的转动,因此,可以通过简单形状的操作部件进行连接销的转动操作,并且,通过使作为转动限制部的突起与设置于操作部件的卡合凹部卡合,从而可以限制连接销的转动。另外,通过增加作为转动限制部的突起以及操作部件的卡合凹部的数量,从而可以增加操作部件的停止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应用了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制动踏板结构的机动二轮车的右视图。
图2是表示制动踏板周边的结构的图1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表示连接机构及其周边结构的放大立体图。
图4是从车宽度方向右侧观察连接机构的右视图。
图5是连接销的单体图。
图6是从车身后方观察连接机构的后视图。
图7是图4的VII-VII剖视图。
图8是操作部件的单体图。
图9是支架的单体图。
图10是表示连接销的转动位置与制动踏板的位置之间的关系的说明图(转动位置1)。
图11是表示连接销的转动位置与制动踏板的位置之间的关系的说明图(转动位置2)。
图12是表示连接销的转动位置与制动踏板的位置之间的关系的说明图(转动位置3)。
图13是表示连接销的转动位置与制动踏板的位置之间的关系的说明图(转动位置4)。
图14是从车宽度方向内侧观察连接机构的立体图。
图15是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连接机构的立体图。
图16是第二变形例的连接机构的立体图。
图17是表示使第二变形例的操作部件从支架离开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8是第二变形例的操作部件的后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跨骑型车辆(机动二轮车)、34…制动钳、50…制动踏板、54…主缸、57…臂(后方臂)、60…支架、61…转动限制部、62…侧壁、64…小径开口、65…大径开口、70…操作部件、72…侧面部、73…底面部、74…开口、80…连接销、83…延长部、84…小径轴(支架支承轴)、86…大径轴(支架支承轴)、85…臂支承轴、88…钩(连结部)、90…施力部件、92…操作件、93…制动开关、M…连接机构、260…支架、261…侧壁、264…转动限制部、270…操作部件、272…开口、274…卡合凹部、275…底面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图1是应用了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制动踏板结构的机动二轮车1的右视图。机动二轮车1是将动力单元P的驱动力经由驱动链14向后轮WR传递的跨骑型车辆。在位于车架F的前端的头管F1上摆动自如地轴支承有转向柱。在转向柱的上下固定有对左右一对前叉10进行支承的底桥接件23以及顶桥接件24。
在顶桥接件24的上部安装有转向车把2,在转向车把2上固定有左右一对转向节护罩5和后视镜4。在前叉10上安装有对与前轮WF同步旋转的前轮制动盘31施加制动力的前轮制动钳32、以及前挡泥板11。
在头管F1的后部安装有:向斜后下方延伸的左右一对主框架F2、以及向下方延伸并对动力单元P的下侧进行支承的下框架F5。在主框架F2的后端连结有枢轴框架F3,该枢轴框架F3具有将摇臂15轴支承为摆动自如的枢轴22,在枢轴框架F3的下端部连结有下框架F5的后端部。在枢轴框架F3上,左右一对地安装有供驾驶员放脚的脚踏板51。
由主框架F2以及下框架F5包围地被支承的动力单元P的驱动力经由驱动链14传递到后轮WR。在动力单元P的靠近前方的底部安装有下护罩12。动力单元P的燃烧气体经由通过下护罩12的内侧的排气管37输送到车身后方的消声器16。
在由枢轴22轴支承的摇臂15的后端部旋转自如地轴支承有后轮WR。在摇臂15上支承有对与后轮WR同步旋转的后轮制动盘33施加制动力的后轮制动钳34。本发明的制动踏板结构应用于制动踏板50,该制动踏板50摆动自如地轴支承于车宽度方向右侧的枢轴框架F3并且由放置于脚踏板51的驾驶员的右脚进行操作。
头管F1的车身前方配设有对前照灯9、挡风板6以及左右一对前侧闪光灯8进行支承的前罩7。在前罩7的车身后方且主框架F2的上部配设有燃料箱3。在枢轴框架F3的后部固定有对供驾驶员乘坐的前侧座椅21以及供乘客乘坐的后侧座椅20进行支承的后框架F4。后框架F4的车宽度方向左右由后罩19覆盖,在后罩19的后端部安装有对尾灯装置18以及左右一对后侧闪光灯17进行支承的后挡泥板38。
图2是表示制动踏板50周边的结构的图1的局部放大图。驾驶员的脚踏板51构成为能够通过相对于铅垂方向向前方倾斜的摆动轴52向车身后上方摆动,并被复位弹簧向初始位置方向施力。由铝等金属构成的制动踏板50由向车身下前方弯曲的臂部50a、设置在臂部50a的前端部的踏板踩踏部50b、以及设置在臂部50a的后端部的夹持部50c构成。制动踏板50由被夹持部50c支承的摆动轴58摆动自如地轴支承于枢轴框架F3,并构成为通过将踏板踩踏部50b向下方推下,从而向后轮制动钳34供给液压的主缸54工作。
主缸54固定在枢轴框架F3的后部,主缸54的车宽度方向右侧被安装于枢轴框架F3的脚后跟护罩49覆盖。在主缸54的侧部连结有从储液箱供给制动液的储液箱软管53。
在支承于夹持部50c的摆动轴58上固定有后方臂57(图示灰色着色部)。当推下踏板踩踏部50b而使制动踏板50沿图示顺时针方向摆动时,与后方臂57连接的连接机构M向上方移动,将主缸54的动作轴56推起。在动作轴56的外周部安装有保护主缸54的滑动部免受水分、尘埃等的影响的橡胶制的杯状部件55。
连接机构M包括:对动作轴56进行支承的支架60、将后方臂57和支架60连接的连接销80(图示点描阴影部)、以及用于使连接销80转动的操作部件70。在制动踏板50的后方臂57卡合有施加使制动踏板50回到初始位置的作用力的复位弹簧59。
图3是表示连接机构M及其周边结构的放大立体图。指向车宽度方向的摆动轴58轴支承于在枢轴框架F3上被固定的管部件F8,在摆动轴58的车宽度方向左侧端部固定有由板状部件构成的后方臂57。在支架60的上部配设有防止拧合于支架60的动作轴56的旋转的锁紧螺母56a。
在设置于支架60的下部的槽部分,收纳有后方臂57以及连接销80,连接销80的车宽度方向右侧端部贯穿支架60向车宽度方向右侧突出。在连接销80的端部与支架60之间,配设有由螺旋弹簧构成的施力部件90以及被施力部件90向支架60侧施力的操作部件70。设置于支架60的侧壁的板状的转动限制部61具有在将操作部件70设置到了规定的转动位置时禁止操作部件70的转动操作的功能。
图4是从车宽度方向右侧观察连接机构M的右视图。在连接销80的车宽度方向右侧端部形成有小径的延长部83。延长部83具有将圆形的一部分以平面切下的大致D字截面。保持施力部件90的垫圈82和防止垫圈82脱落的开口销81卡合于延长部83。在操作部件70的端部设置有用于对操作部件70进行转动操作的把持部71,通过对操作部件70进行转动操作,连接销80同步旋转。
图5是连接销80的单体图。图示左侧是在将连接销80安装于车身的状态下从车身后方观察的后视图,图示右侧是从车宽度方向右侧观察的右视图。如上所述,在连接销80上设置有与操作部件70卡合的延长部83。在延长部83形成有平面部83a,该平面部83a用于切下将小径轴84的端部延长而成的圆柱的一部分而构成大致D字截面,在延长部83的靠近车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设置有供开口销81通过的通孔83b。
在延长部83的车宽度方向左方设置有:轴支承于支架60的作为支架支承轴的小径轴84、支承后方臂57的臂支承轴85、以及支承于支架60的作为支架支承轴的大径轴86。在本实施方式中,延长部83、小径轴84以及大径轴86相互同轴配置,与此相对,仅臂支承轴85偏心设置。换言之,大径轴86的轴心86C以及小径轴84的轴心84C形成共用的旋转轴,臂支承轴85的轴心85C相对于该轴心84C、86C偏心。由此,能够随着连接销80的转动操作而改变臂支承轴85的位置。臂支承轴85的直径设定为比小径轴84大且比大径轴86小。在本实施方式中,臂支承轴85的外周面以在一处与小径轴84的外周面以及大径轴86的外周面一致的方式构成。
在大径轴86的车宽度方向左侧,设置有与支架60的车宽度方向左侧的侧面抵接的圆形的止动板87,在止动板87的车宽度方向左侧,设置有用于牵引制动开关的作为圆形截面的连结部的钩88以及凸缘部89。止动板87、钩88以及凸缘部89也与大径轴86以及小径轴84同轴地设定。
图6是从车身后方观察连接机构M的后视图。另外,图7是图4的VII-VII剖视图。连接销80由设置于支架60的彼此相向的两个侧壁62旋转自如地轴支承。后方臂57在由支承开口57a轴支承于连接销80的臂支承轴85的状态下,收纳于由左右的侧壁62形成的槽部分。连接销80的大径轴86轴支承于在车宽度方向左侧的侧壁62形成的大径开口65,另一方面,连接销80的小径轴84轴支承于在车宽度方向右侧的侧壁62形成的小径开口64。
操作部件70通过将延长部83插入与延长部83的截面形状相匹配的大致D字截面的开口,从而相对于延长部83能够沿轴向滑动而不能沿周向旋转。另外,操作部件70被施力部件90向支架60侧施力,底面部73与支架60的侧壁62抵接的位置被设为操作部件70的规定位置。
形成于支架60的侧壁62的转动限制部61通过与操作部件70的侧面部72或底面部73的端面抵接,从而将操作部件70保持在规定位置。另一方面,若从操作部件70被保持在规定位置的状态向车宽度方向右侧牵引,即,克服施力部件90的作用力而使操作部件70向轴向外侧滑动来解除与转动限制部61的抵接状态,则可以使操作部件70转动。当连接销80随着该操作部件70的转动操作而转动时,臂支承轴85的位置发生变化,制动踏板50的初始角度发生变化。
图8是操作部件70的单体图。图示左侧是在将操作部件70安装于车身的状态下从车身后方观察的后视图,图示右侧是从车宽度方向右侧观察的右视图。在图中,表示形成连接销80的共用的旋转轴的大径轴86的轴心86C以及小径轴84的轴心84C。将板状部件等弯折而形成的操作部件70具有:与支架60的侧壁62抵接的底面部73、与转动限制部61抵接的侧面部72、以及用于对操作部件70进行转动操作的把持部71。在形成于底面部73的开口74形成有平面部74a,该平面部74a用于形成将连接销80的延长部83支承为滑动自如而不能旋转的大致D字截面。
本实施方式的操作部件70通过金属板的冲压成型而形成,从而可以实现生产工时的减少以及轻量化。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底面部73的开口设为大致D字截面,但与延长部83的截面形状相匹配地,例如能够进行使上下两个面为平面状的长圆形或四边形等各种变形。
图9是支架60的单体图。图示左侧是在将支架60安装于车身的状态下从车身后方观察的后视图,图示右侧是从车宽度方向右侧观察的右视图。在图中,表示形成连接销80的共用的旋转轴的大径轴86的轴心86C以及小径轴84的轴心84C。在支架60的相向的两个侧壁62上,分别同轴地形成有对连接销80的大径轴86进行轴支承的大径开口65和对连接销80的小径轴84进行轴支承的小径开口64。此时,通过在车宽度方向左侧形成大径开口65,并且在车宽度方向右侧形成小径开口64,从而可以从车宽度方向左侧插入连接销80进行组装,并且可以将转动限制部61配设于靠下方的位置而实现操作部件70的小型化。本实施方式的支架60通过在金属的铸造或挤压部件上设置深槽而构成相向的两个侧壁62来实现生产工时的减少,但也可以通过切削加工来形成支架整体。需要说明的是,转动限制部61不限于竖立设置于侧壁62的板状部件,只要是构成限制操作部件70的转动的台阶的部件,则也可以是突起或台阶形状等。
以下,使用图10~13,对连接销80的转动位置与制动踏板50的位置之间的关系进行说明。在各个图中,附记连接机构M的剖视图(A-A线剖视图、B-B线剖视图、C-C线剖视图、D-D线剖视图)。
图10是连接销80处于转动位置1时的位置关系图。在转动位置1处,制动踏板50的踏板踩踏部50b处于调整范围中的最高位置。此时,对后方臂57进行支承的臂支承轴85位于连接机构M的靠下方的位置。由此实现的踏板位置适合于使腰从前侧座椅21抬起的站立姿势下的越野行驶等。
图11是连接销80处于转动位置2时的位置关系图。转动位置2是使操作部件70从转动位置1沿顺时针方向转动了90度的状态。此时,对后方臂57进行支承的臂支承轴85位于连接机构M的靠后方的位置,与转动位置1的情况相比,踏板踩踏部50b的位置稍微下降。
图12是连接销80处于转动位置3时的位置关系图。转动位置3是使操作部件70从转动位置2沿顺时针方向转动了90度的状态。此时,对后方臂57进行支承的臂支承轴85位于连接机构M的靠下方的位置,踏板踩踏部50b处于调整范围中的最低位置。由此实现的踏板位置适合于就座于前侧座椅21的就座姿势下的公路行驶等。
图13是连接销80处于转动位置4时的位置关系图。转动位置4是使操作部件70从转动位置1沿顺时针方向转动了90度的状态。此时,对后方臂57进行支承的臂支承轴85位于连接机构M的靠后方的位置,与转动位置3的情况相比,踏板踩踏部50b的位置稍微上升。
在此,在转动位置2、4处,在踏板踩踏部50b的高度位于转动位置1与转动位置3之间这一点是共通的,但在如下点不同:在延长部83靠近摆动轴58的转动位置2处,杠杆比增加而容易得到较高的制动力,另一方面,在延长部83从摆动轴58远离的转动位置4处,杠杆比减少而使得制动力的控制性提高。由此,不仅可以使踏板踩踏部50b的高度变化,还可以使后轮制动器的操作感变化。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制动踏板结构,连接机构M包括:推压主缸54的支架60、固定于制动踏板50的后方臂57、以及将支架60和后方臂57轴支承为能够相互摆动的连接销80,连接销80包括:轴支承于支架60的圆形截面的小径轴84和大径轴86、以及轴支承于后方臂57的圆形截面的臂支承轴85,臂支承轴85相对于小径轴84以及大径轴86偏心,因此,通过使连接销80转动,从而可以变更制动踏板50的初始角度,可以得到抑制制动踏板侧的重量的增加并且能够调整踏板踩踏部50b的高度的制动踏板50。
另外,在连接销80上卡合有能够沿轴向滑动而不能沿周向旋转的操作部件70,在支架60上设置有限制操作部件70的转动的转动限制部61,操作部件70被施力部件90朝向转动限制部61施力,因此,在不使用工具等的情况下,通过把持操作部件70就可以使连接销80转动,并且,可以设为只要不有意地对操作部件70进行操作,连接销80就不会转动的结构。
图14是从车宽度方向内侧观察连接机构M的立体图。在机动二轮车1,需要设置用于随着制动操作而使尾灯装置18点亮的制动开关,但在通过牵引操作件而进行动作的机械式制动开关中,若将操作件直接与本实施方式的制动踏板50卡合,则每当变更制动踏板50的高度时就需要调整制动开关的动作点。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如下结构:在连接机构M的下方配设制动开关93,使与制动开关93的操作件92相连的弹簧钩91卡合于连接销80的凸缘部89的内侧设置的钩88。根据该结构,由于钩88与连接销80的转动中心同轴,因此,即便使连接销80转动,制动开关93的动作点也不变化,可以提高便利性。
图15是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连接机构M的立体图。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转动限制部61设置于支架60,但在该变形例中,其特征在于,将转动限制板175设置于操作部件170。操作部件170与图8所示的操作部件70同样地,包括底面部173、在底面部173的两侧竖立设置的侧面部172、以及设置于侧面部172的端部的把持部171。但是,在该变形例中,通过在底面部173的两端部设置与支架60的端面卡合的转动限制板175,从而将底面部173与支架60接触的转动位置限定在两处。由此,例如,可以构成为将操作部件170的转动位置限定在两处而仅使踏板踩踏部50b的高度变化。另外,除了设为使形成于操作部件170的D字截面的开口的方向旋转90度或270度(沿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或沿逆时针方向旋转90度)而能够仅使踏板比(日文:ペダルレシオ)变化的结构之外,在上述变形例中,也可以构成为,将左右一对的转动限制板175设为一个,在转动限制板175朝向上方的位置不保持操作部件170,将操作部件170的转动位置限定在三处。
图16是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连接机构M的立体图。用于对操作部件的形状、操作部件的转动操作进行限制的结构可以进行各种变形。本变形例的操作部件270是由铝切出件(日文:アルミ削り出し)等构成的旋钮形状的部件,可以提高把持操作部件270时的手感、外观性。
图17是表示使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操作部件270从支架260离开的状态的立体图。另外,图18是操作部件270的后视图。在操作部件270的中央,形成有供连接销80的延长部83贯穿的大致D字形状的开口272。在操作部件270的外周面形成有与手指的形状相匹配的凹部273,提高转动操作时的手感、质感。另一方面,在支架260的侧壁261,在与连接销80的小径轴84卡合的小径开口262周围的同心圆上的位置,以等间隔设置有呈楔形突出的四个转动限制部264。
参照图18,在操作部件270的背面275形成有与转动限制部264的形状相匹配的四个卡合凹部274。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施力部件90的作用力来保持转动限制部264与卡合凹部274的卡合状态,并且通过使操作部件270强力地转动,从而能够在不有意地牵引操作部件270的情况下一边解除卡合凹部274与转动限制部264的卡合状态一边使操作部件270转动。需要说明的是,转动限制部以及凹部的形状可以进行各种变形,例如,也可以采用通过使转动限制部为方形来独立地进行牵引动作和转动操作的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机动二轮车的形态、制动踏板的形状、安装位置、主缸的结构、安装位置、连接机构的结构、后方臂、支架的形状、连接销的形状、结构、操作部件、转动限制部的形状、结构等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进行各种变更。本发明的制动踏板结构可以应用于跨骑型的三轮车、四轮车等。

Claims (8)

1.一种跨骑型车辆的制动踏板结构,其构成为包括:向跨骑型车辆(1)的制动钳(34)供给液压的主缸(54)、以及经由连接机构(M)与该主缸(54)连结的制动踏板(50),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机构(M)包括:推压所述主缸(54)的支架(60、260)、固定于所述制动踏板(50)的臂(57)、以及将所述支架(60、260)和所述臂(57)轴支承为能够相互摆动的连接销(80),
所述连接销(80)包括:轴支承于所述支架(60、260)的圆形截面的支架支承轴(84、86)、以及轴支承于所述臂(57)的圆形截面的臂支承轴(85),
所述臂支承轴(85)相对于所述支架支承轴(84、86)偏心。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制动踏板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连接销(80)上卡合有能够沿轴向滑动而不能沿周向旋转的操作部件(70、270),
在所述支架(60、260)上设置有限制所述操作部件(70、270)的转动的转动限制部(61、264),
所述操作部件(70、270)被施力部件(90)朝向所述支架(60、260)施力。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制动踏板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连接销(80)的一端部形成有大致D字截面的延长部(83),
在所述操作部件(70、270)上形成有与所述延长部(83)的截面形状相匹配的大致D字形的开口(74、272)。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制动踏板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架支承轴(84、86)由具有同一旋转轴的大径轴(86)和小径轴(84)构成,
在所述支架(60、260)的彼此相向的两个侧壁(62)上分别形成有供所述大径轴(86)插入的大径开口(65)和供所述小径轴(84)插入的小径开口(64),
所述臂支承轴(85)配设在所述大径轴(86)与所述小径轴(84)之间,并且在从轴向观察时,配设在所述大径轴(86)的外形的范围内。
5.如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制动踏板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操作部件(70、270)配设在所述支架(60、260)的车宽度方向外侧。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制动踏板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大径轴(86)的车宽度方向内侧面的轴中心位置设置有用于连结制动开关(93)的操作件(92)的钩(88)。
7.如权利要求2~6中任一项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制动踏板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动限制部(61)形成为在所述支架(60)的侧壁(62)设置台阶的形状,
所述操作部件(70)是通过将板状部件弯折而设置有与所述侧壁(62)抵接的底面部(73)和与所述转动限制部(61)抵接的侧面部(72)的结构,
所述侧面部(72)或底面部(73)的端面与所述转动限制部(61)相向,从而限制所述操作部件(70)的转动。
8.如权利要求2~6中任一项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制动踏板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动限制部(264)是在所述支架(260)的侧壁(261)呈同心圆配设的突起,
在所述操作部件(270)的底面部(275)设置有与所述转动限制部(264)的形状相匹配的卡合凹部(274),
所述转动限制部(264)与所述卡合凹部(274)卡合,从而限制所述操作部件(270)的转动。
CN202010180419.5A 2019-03-18 2020-03-16 跨骑型车辆的制动踏板结构 Active CN11170353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50382A JP7164472B2 (ja) 2019-03-18 2019-03-18 鞍乗型車両のブレーキペダル構造
JP2019-050382 2019-03-1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03534A true CN111703534A (zh) 2020-09-25
CN111703534B CN111703534B (zh) 2022-03-22

Family

ID=723339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180419.5A Active CN111703534B (zh) 2019-03-18 2020-03-16 跨骑型车辆的制动踏板结构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377081B2 (zh)
JP (1) JP7164472B2 (zh)
CN (1) CN111703534B (zh)
BR (1) BR102020003146A2 (zh)
DE (1) DE102020106896B4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105167A (ja) * 1991-10-16 1993-04-27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のペダルおよびフートレスト装置
CN201106646Y (zh) * 2007-11-19 2008-08-27 汤志山 电动车右随动毂闸用带有压板的偏心轮轴
CN102556023A (zh) * 2010-12-08 2012-07-1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机动二轮车用制动装置
CN202557719U (zh) * 2012-05-04 2012-11-28 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摩托车鼓式刹车传动机构
JP2017165175A (ja) * 2016-03-15 2017-09-21 オートリブ日信ブレーキシステムジャパン株式会社 ブレーキ装置用クレビス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5693U (ja) 1991-07-04 1993-01-26 株式会社日本ビート工業 騎乗車両のレバー取り付け構造
JP3219805B2 (ja) * 1991-10-11 2001-10-15 力 白木川 アンチロックブレーキ装置
JPH07277164A (ja) * 1994-04-08 1995-10-24 Jidosha Kiki Co Ltd 入力軸とペダルのレバーとの連結手段
DE10301184B4 (de) 2003-01-15 2017-06-22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Fußbremshebel für Motorräder
CN2928666Y (zh) 2006-07-19 2007-08-01 亨通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把手的刹车调整器
JP5889948B2 (ja) * 2014-03-31 2016-03-2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フットレスト構造
JP2016175442A (ja) * 2015-03-18 2016-10-06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JP6141924B2 (ja) * 2015-08-07 2017-06-0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ステップ構造
CN108025720B (zh) 2015-09-30 2020-02-2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鞍乘型车辆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105167A (ja) * 1991-10-16 1993-04-27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のペダルおよびフートレスト装置
CN201106646Y (zh) * 2007-11-19 2008-08-27 汤志山 电动车右随动毂闸用带有压板的偏心轮轴
CN102556023A (zh) * 2010-12-08 2012-07-1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机动二轮车用制动装置
CN202557719U (zh) * 2012-05-04 2012-11-28 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摩托车鼓式刹车传动机构
JP2017165175A (ja) * 2016-03-15 2017-09-21 オートリブ日信ブレーキシステムジャパン株式会社 ブレーキ装置用クレビス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00298810A1 (en) 2020-09-24
CN111703534B (zh) 2022-03-22
DE102020106896B4 (de) 2024-03-21
JP2020152164A (ja) 2020-09-24
BR102020003146A2 (pt) 2020-09-29
JP7164472B2 (ja) 2022-11-01
US11377081B2 (en) 2022-07-05
DE102020106896A1 (de) 2020-09-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870924B2 (en) Arrangement structure of a rear master cylinder and a hydraulic fluid reservoir tank in a saddle-riding type vehicle, and motorcycle incorporating same
US10793214B1 (en) Headlight support structure of saddle riding vehicle
JPWO2017169093A1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リフレクター取付部構造
CN108025793B (zh) 鞍乘型车辆和前后联动制动机构
EP1369345B1 (en) Forward disposed part installation structure of motorcycle
EP2783968B1 (en) Motorcycle
CN111703534B (zh) 跨骑型车辆的制动踏板结构
CN108025720B (zh) 鞍乘型车辆
JP5419636B2 (ja) 低床車両のペダル構造
EP3388322B1 (en) Straddled vehicle
EP3539857B1 (en) Straddled vehicle
JP6244321B2 (ja) 自動二輪車
US20230304577A1 (en) Parking brake structure
JP2009286399A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車体後部構造
WO2018198827A1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前後連動ブレーキ装置
JP2018177201A (ja) 鞍乗型車両
US10946929B2 (en) Operation apparatus
JP2020057049A (ja) レバー支持構造
CN108688754A (zh) 一种跨步式车辆
WO2018096493A1 (en) A two-wheeled vehicle with synchronized braking system
JP7083041B2 (ja) 車輪速センサの取付構造
WO2021166437A1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6183057B2 (ja) ウィンドスクリーン装置
JP2019098863A (ja) 鞍乗型車両のフロントフェンダ支持構造
WO2020255170A1 (en) Speed deceleration system of vehicl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