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432676A - 带衬里的衣物 - Google Patents
带衬里的衣物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432676A CN111432676A CN201880075543.6A CN201880075543A CN111432676A CN 111432676 A CN111432676 A CN 111432676A CN 201880075543 A CN201880075543 A CN 201880075543A CN 111432676 A CN111432676 A CN 11143267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ner
- lining
- fabric
- lined
- area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15/00—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structure or properties of the fibres, filaments, yarns, threads or other warp or weft elements used
- D03D15/40—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structure or properties of the fibres, filaments, yarns, threads or other warp or weft elements used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f the yarns or threads
- D03D15/41—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structure or properties of the fibres, filaments, yarns, threads or other warp or weft elements used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f the yarns or threads with specific twist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1—WEARING APPAREL
- A41D—OUTERWEAR; PROTECTIVE GARMENTS; ACCESSORIES
- A41D1/00—Garments
- A41D1/02—Jacket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1—WEARING APPAREL
- A41D—OUTERWEAR; PROTECTIVE GARMENTS; ACCESSORIES
- A41D1/00—Garments
- A41D1/06—Trouser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1—WEARING APPAREL
- A41D—OUTERWEAR; PROTECTIVE GARMENTS; ACCESSORIES
- A41D27/00—Details of garments or of their making
- A41D27/02—Lining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1—WEARING APPAREL
- A41D—OUTERWEAR; PROTECTIVE GARMENTS; ACCESSORIES
- A41D31/00—Materi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outerwear
- A41D31/04—Materi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outerwear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function or use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1—WEARING APPAREL
- A41D—OUTERWEAR; PROTECTIVE GARMENTS; ACCESSORIES
- A41D31/00—Materi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outerwear
- A41D31/04—Materi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outerwear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function or use
- A41D31/12—Hygroscopic; Water retaining
-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1/00—Woven fabrics designed to make specified articles
-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15/00—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structure or properties of the fibres, filaments, yarns, threads or other warp or weft elements used
- D03D15/20—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structure or properties of the fibres, filaments, yarns, threads or other warp or weft elements used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the fibres or filaments constituting the yarns or threads
- D03D15/208—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structure or properties of the fibres, filaments, yarns, threads or other warp or weft elements used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the fibres or filaments constituting the yarns or threads cellulose-based
- D03D15/225—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structure or properties of the fibres, filaments, yarns, threads or other warp or weft elements used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the fibres or filaments constituting the yarns or threads cellulose-based artificial, e.g. viscose
-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15/00—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structure or properties of the fibres, filaments, yarns, threads or other warp or weft elements used
- D03D15/50—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structure or properties of the fibres, filaments, yarns, threads or other warp or weft elements used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perties of the yarns or threads
- D03D15/52—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structure or properties of the fibres, filaments, yarns, threads or other warp or weft elements used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perties of the yarns or threads thermal insulating, e.g. heating or cooling
-
- D—TEXTILES; PAPER
- D1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2201/00—Cellulose-based fibres, e.g. vegetable fibres
- D10B2201/20—Cellulose-derived artificial fibres
-
- D—TEXTILES; PAPER
- D1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2501/00—Wearing apparel
- D10B2501/02—Underwear
- D10B2501/021—Hosiery; Panti-hos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Details Of Garments (AREA)
- Outer Garments And Coa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通过使夏季穿的衣物的衬里的热水分移动特性最优化并且进一步考虑衬里的配置方法从而在温热生理学上和感官上都提高了清凉性的带衬里的衣物,例如夹克、短裤。本发明的带衬里的衣物的特征在于,在至少与内臂且是上臂的部分、前臂部分或者腿的从两腹股沟部到膝部为止的部分相当的位置,在面料固定有接触冷感值Qmax为120W/m2·℃以上且吸湿率M为6.0%以上的织物即衬里。所述衬里的单位面积重量优选为62g/m2以上。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带衬里的衣物。
背景技术
春夏穿的衣物,尤其是包括夹克、短裤的套装,存在在感觉热的时候也不能每次都脱掉的情况,因此清凉功能较为重要。于是,通过尽量使面料变薄,或者将衬里设为网格形式,或者设为不配置衬里的式样等,进行了提高清凉性的设计。但是存在面料过薄而能够透视、发生破损等问题点,存在这样的问题:通过将衬里设为网格,反而含气量增加,变为隔热效果;因不配置衬里而导致接触导热性以及吸湿、吸水等汗处理性(以下也统称作热水分移动特性)变差,结果在温热生理学上,清凉性下降。
在以下的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衬里用织物,在该衬里用织物中,经纱和纬纱中的一者使用了包括聚酯系纤维的假捻未退捻纱,经纱和纬纱中的另一者使用了包括聚酯系纤维的、沸水处理后的卷曲率为40%以上的并排(side by side)型的卷曲丝。但是,在该织物中,尽管通过赋予由沙沙感产生的清凉感和滑动性,改善了对皮肤的黏腻,但由于是由聚酯系纤维构成的,因此在衬里的热水分移动特性、含气量上欠缺考虑,在清凉性上存在问题。
此外,在以下的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经纱使用了纤维素系长纤维、纬纱使用了聚酯系长纤维的假捻纱的衬里用织物。
此外,在以下的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一种夹克,在该夹克中,在夏季穿的上衣的前身和背部的后身配置网格或网眼形式的衬里来制作收纳部,在进行折叠收纳时,保持折叠的状态收纳于收纳部中,在携带时不会变形。
但是,在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衬里用织物和专利文献3所公开的夹克中,未考虑衬里的热水分移动特性、衬里的透气阻力和面料的透气阻力的关系,未能充分体现清凉性。
此外,在以下的专利文献4中,作为夏季套装上下的衬里,公开了网格衬里,关于夹克公开了一种作为夹克的缝制方法:在前衬里的腋下区域、背衬里的腋下区域、下袖衬里的上部区域使用该网格衬里,在分界处缝合织物的衬里,不损害袖子的滑动感并且好穿。但是,关于专利文献4所公开的网格衬里、夹克,在网格衬里、织物衬里中都未考虑衬里的透气阻力和面料的透气阻力的关系、衬里的热水分移动特性,未能充分体现作为夹克的清凉性。
另外,在以下的专利文献4中公开了一种在短裤中将前述的网格衬里和织物衬里缝合并且不损害膝部的滑动感的、作为膝部衬里的缝制方法,但是,任意的衬里均在衬里的透气阻力与面料的透气阻力的关系、衬里的热水分移动特性上欠缺考虑,未能充分体现作为短裤的清凉性。
另外,在以下的专利文献5中公开了一种短裤,在该短裤中,在夏季穿的短裤的前身配置网格或网眼形式的膝部衬里布料来制作收纳部,在进行折叠收纳时,保持折叠的状态收纳于收纳部中,在携带时不会变形,但是,均在衬里透气阻力与面料透气阻力的关系、衬里的热水分移动特性上欠缺考虑,未能充分体现清凉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4584762号公报
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第99/31309号
专利文献3:实用新型登记第3088492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7-231490号公报
专利文献5:实用新型登记第310231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鉴于所述的以往技术,本发明要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带衬里的衣物,该带衬里的衣物通过使尤其是夏季穿的衣物、例如夹克、短裤的衬里的热水分移动特性最优化,并进一步考虑衬里的配置方法,从而在温热生理学上和感官上都提高了清凉性。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发明者们为了解决所述课题,进行了锐意探讨,并进行了反复实验,结果发现,通过满足以下的必要条件,能够提供一种在温热生理学上和感官上都提高了清凉性的带衬里的衣物。具体地明确了,衣物最内层的衬里原材料选择导热性、吸湿性较高的原材料很重要。
即,本发明如下所述。
[1]一种带衬里的衣物,其中,在至少与内臂且是上臂的部分、前臂部分或者腿的从两腹股沟部至膝部为止的部分相当的位置,在面料固定有接触冷感值Qmax为120W/m2·℃以上且吸湿率M为6.0%以上的织物即衬里。
[2]根据所述[1]所述的带衬里的衣物,其中,所述衬里的单位面积重量为62g/m2以上。
[3]根据所述[1]或[2]所述的带衬里的衣物,其中,所述面料的背面的接触冷感值Qmax为150W/m2·℃以上。
[4]根据所述[1]~[3]中任一项所述的带衬里的衣物,其中,所述衣物为夹克,在所述面料的袖部的面积的30%以上固定有所述衬里。
[5]根据所述[4]所述的带衬里的衣物,其中,在所述面料的后身的面积的30%以上固定有所述衬里。
[6]根据所述[4]或[5]所述的带衬里的衣物,其中,所述衬里的透气阻力RL为0.1kPa·s/m以下,且所述面料的透气阻力RS大于所述衬里的透气阻力RL。
[7]根据所述[4]~[6]中任一项所述的带衬里的衣物,其中,所述衬里的空隙指数V为1.0以上3.0以下。
[8]根据所述[4]~[7]中任一项所述的带衬里的衣物,其中,所述衬里的经纱和纬纱均为捻系数Kf为4000~20000T/m的长纤维捻纱丝条。
[9]根据所述[3]~[7]中任一项所述的带衬里的衣物,其中,所述衬里包括再生纤维素长纤维。
[10]根据所述[1]~[3]中任一项所述的带衬里的衣物,其中,所述衣物为短裤,在所述面料的面积的30%以上固定有所述衬里。
[11]根据所述[10]所述的带衬里的衣物,其中,在所述面料的前身的面积的50%以上固定有衬里。
[12]根据所述[10]或[11]所述的带衬里的衣物,其中,所述衬里的透气阻力RL为0.1kPa·s/m以下,且所述面料的透气阻力RS大于所述衬里的透气阻力RL。
[13]根据所述[10]~[12]中任一项所述的带衬里的衣物,其中,所述衬里的空隙指数V为1.0以上3.0以下。
[14]根据所述[10]~[13]中任一项所述的带衬里的衣物,其中,所述衬里包括再生纤维素长纤维。
[15]根据所述[10]~[14]中任一项所述的带衬里的衣物,其中,所述衬里为前衬或后衬,所述面料和所述衬里的缝边端由该衬里覆盖。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的带衬里的衣物除了恰当地设定衬里原材料的热水分移动特性之外,还恰当地设定衬里的配置方法,从而在温热生理学上和感官上都能够提高清凉性。
附图说明
图1表示在背部的几乎整个面配置衬里(全衬里式样)的男士夹克身腰部纸样例。图1是相对于面料的后身的面积的、衬里面积率大约为95%的例子。
图2-1表示前夹后单式样的男士夹克身腰部纸样例。图2-1是相对于面料的后身的面积的、衬里面积率大约为40%的例子。
图2-2表示前夹后单式样的男士夹克身腰部纸样例。图2-2是相对于面料的后身的面积的、衬里面积率大约为60%的例子。
图3表示半衬里制作的男士夹克身腰部纸样例。图3是相对于面料的后身的面积的、衬里面积率大约为30%的例子。
图4表示前夹后单式样且是对开制作(日文:観音仕立て)的男士夹克身腰部纸样例。图4是相对于面料的后身的面积的、衬里面积率大约为40%的例子。
图5表示男士夹克袖部纸样例。图5是相对于面料的袖部的面积的、衬里面积率大约为95%的例子(全袖式样)。此外,在本说明书的附图中,将距袖部的腋下较近的区域设为上臂,将距袖部的末端较近的区域设为前臂,将上臂和前臂合称为全袖。另外,将袖部的躯干侧的区域设为内袖或内臂,将与之相反的区域设为外袖或外臂。
图6表示男士夹克袖部纸样例。图6是相对于面料的袖部的面积的、特定的衬里面积率大约为60%的例子(上臂式样)。此外,在图6中,“其他的袖衬里”相当于图7所示的前臂。
图7表示男士夹克袖部纸样例。图7是相对于面料的袖部的面积的、特定的衬里面积率大约为35%的例子(前臂式样)。此外,在图7中,“其他的袖衬里”相当于图6所示的上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衣物在所使用的衬里的物理性质和配置方法上具有特征。
本实施方式的衣物是在面料固定有衬里的带衬里的衣物,该衬里的接触冷感值Qmax为120W/m2·℃以上,且吸湿率M为6.0%以上。以下也将这样的衬里称作“特定的衬里”。
在衬里中,在穿着衣物时,每次与人体接触都通过导热有效地使人体产生的热量转移的功能较为重要,选定热移动特性较高的原材料的话较佳。具体而言,衬里的接触冷感值Qmax为120W/m2·℃以上,优选为140W/m2·℃以上,更优选为160W/m2·℃以上。
另外,为了吸收来自皮肤的不感蒸发并抑制闷热感,作为衬里选定吸湿性较高的原材料,该吸湿率M为6.0%以上,优选为8.0%以上,更优选为10%以上。
在本实施方式的衣物为夹克的情况下优选的是,在面料的袖部(袖面料)中,所述特定的衬里配置在与至少距动脉较近的内臂且是上臂或者距动静脉吻合较近的手腕和前臂相当的位置。在夹克里面穿着半袖衫的情况下尤其优选的是,在与皮肤相接触的前臂配置特定的衬里。袖部是比表面积较大并且覆盖散热性较高的上肢的部分,对清凉性的贡献较大。
在本实施方式的衣物为夹克的情况下,关于衬里的配置,所述特定的衬里优选为配置于面料的袖部的面积的30%以上,更优选为4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60%以上,更进一步优选为90%以上。在将“特定的衬里”用于面料的袖部的面积的30%以上的区域时,也可以在除此之外的部分、例如图6、7中的“其他的袖衬里”中使用除了该“特定的衬里”之外的衬里。通常情况下,仅在前臂附加衬里较为困难,因此,优选的是,如图7所示,在前臂配置特定的衬里的情况下,还在上臂配置衬里。
在本实施方式的夹克中,能够在身腰部(日文:胴部)的局部或整体配置所述特定的衬里,优选为全衬里式样(配置于前身、侧身、后身、袖的几乎整个面)。本实施方式的夹克的衬里优选为占面料的后身(也称作背部)的面积的30%,更优选为4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60%以上,更进一步优选为90%以上。
在将衬里配置于后身的情况下,图1所示的背部整个面(面积比90%以上)的式样、图2-1、图2-2所示的前夹后单式样、图3所示的半衬里式样、图4所示的前夹后单对开式样中的任一者皆可,优选配置于面料的后身的面积的30%以上。尤其是配置于背部整个面的式样具有能够省略背中心的滚边作业的优点。并且更优选的是,后身的衬里占后身的面料面积的30%以上,并优先地用于距躯干较近的从肩部至衣领部的部分。若也配置于前身和侧身,则具有在穿着时能够防止面料背面、缝边的刺痛感、滚动(日文:ごろつき)等优点,此外,吸湿性提高,因此优选。特别是在男士夹克中,扣上纽扣穿着被视为礼貌,需要衬里具有在封闭的衣服环境中的湿度处理功能。配置于侧部(侧身)、前部(前身)的衬里没有特别限定,既可以与背部(后身)相同,也可以不同。
在本实施方式的衣物为短裤的情况下,所述特定的衬里优选配置于从腿的两腹股沟部至膝部为止的部分。下肢、尤其是腹股沟部、大腿前上部的散热效率较高,因此,在所述部分配置特定的衬里在温热生理学上也最适合。
本实施方式的短裤优选为,特定的衬里配置于面料的面积的20%以上,更优选为30%以上,另外,优选配置于前身的面积的40%以上,更优选为50%以上。特定的衬里的配置也可以是全衬里式样、前衬式样、后衬式样,但由于全衬里式样能够防止面料的刺痛感、面料缝边的摩擦,而且能够处理下肢整体的不感蒸发,因此更优选。在设为前衬或后衬中的任一者的局部式样的情况下,优选设为前衬式样。其理由在于,在前衬式样的情况下,每次走路时,皮肤与衬里都会接触,换热效率较高。关于衬里的尺寸,从提高膝部动作性的观点来看,优选为到膝下为止的长度。另外,若所述尺寸到膝下为止,则在进行步行、落座等动作时,也能够有效地与大腿部相接触。
为了抑制长时间穿着下的衣服内的湿度上升,考虑到水蒸气转移性,优选的是,位于衣物最内层的衬里的透气阻力RL为0.1kPa·s/m以下,且使面料的透气阻力RS大于衬里的透气阻力RL,换言之,使衬里的透气阻力RL低于(小于)面料的透气阻力RS,即设为RL<RS。衬里的透气阻力RL更优选为0.05kPa·s/m以下。
衬里的透气阻力RL若超过0.1kPa·s/m,则在长时间的穿着中,缺乏水蒸气转移性,只利用原材料的吸湿性无法抑制闷热感。此外,若衬里的透气阻力RL大于面料的透气阻力RS,则最内层的水蒸气不会有效地排出,水蒸气易于积存。因而优选的是,RL为0.1kPa·s/m以下,且满足RL<RS。作为降低衬里的透气阻力的常规方法,除了只降低构成丝条的密度的方法之外,还有这样的方法:在构成丝条是长纤维的情况下,将构成丝条集束,对丝线加捻或施加卷曲,在构成丝条是短纤维的情况下,较高地设定捻系数等。
为了实现所期望的热水分移动特性,考虑了衬里的含气量的空隙指数V即根据从二维的空隙率计算出的空隙面积与厚度相乘的值所求得的空隙指数V优选为1.0以上3.0以下。
在过多地给予衬里空隙时,透气阻力大大地下降,但含气量较多,隔热效果提高,存在因接触引起的热移动不易进行作用的倾向。因而,为了兼顾导热性和水蒸气转移性,控制空隙指数V是重要的。
布帛的空隙率通常采用从覆盖系数(纤维占有率)进行计算等以二维获取的常规方法,但本发明的发明者明确了,考虑了含气量的空隙指数V较为重要,该布帛的空隙率能够以三维即从二维的空隙率计算出的空隙面积与厚度相乘的值来获取。该空隙指数V像前述那样,为了兼顾导热性和水蒸气转移性,在假定长时间穿着的情况下,优选为1.0以上3.0以下。在超过3.0时,即使实现水蒸气转移性,含气量也较多,有时隔热效果也会提高。另一方面,在低于1.0时,含气量较少,因此能够降低隔热效果,但有时无法实现水蒸气转移性。
为了将透气阻力控制为0.1以下,且将空隙指数V控制为1.0以上3.0以下,除了需要考虑构成丝条的密度和形态、(与空隙率相关),还需要考虑厚度(乘以空隙率,空隙指数)。在为了降低透气阻力而只将丝条集束时,由于丝条集束引起的厚度增加使空隙量也增大,因此期望的是,厚度增加需要限制在所需的最小限度,同时,构成丝条自身的含气量也降低。
为了减小空隙指数V,优选减小衬里的厚度,为了减小衬里的厚度,除了丝条制造技术之外,在衬里的最终精加工工序中并用冷压延、热压延等,将厚度减少10%至20%则更佳。由此,不仅能够起到减少空隙量的效果,通过设置得较平滑,能够提高接触冷感性、导热性。
为了将衬里的Qmax设为120W/m2·℃以上,作为构成纤维,比起具有绒毛的短纤维,优选使用绒毛较少的短纤维,进一步优选使用没有绒毛的长纤维。绒毛较多会妨碍热移动。因而,在使用短纤维的情况下,选定单丝纤度优选为2dtex以下、纤维长优选为25mm以上、更优选为38mm以上的纤维长较长的短纤维的话较佳。短纤维的粗细优选为40支~60支(棉纱支数),更优选为50支~60支。捻数从丝线的硬度、手感的方面出发,优选为20次/inch~30次/inch。利用以下的式:
捻系数Ks(s表示短纤维)=捻数(次/inch)/棉纱支数0.5
计算的捻系数Ks优选为3~4。若捻系数Ks为3~4,则更易于集束,并能够抑制含气量。
在使用长纤维作为构成衬里的纤维的情况下,优选的是,纱线的纤度选定30dtex以上130dtex以下的纤维。通过设为30dtex以上130tex以下,能够保持耐摩擦、撕裂等强度物理性质和柔软性等手感特性的平衡。在小于30dtex时,摩擦、撕裂强度较差,另一方面,在超过130dtex时,手感变硬。单纤维的截面形状从降低皮肤和外部的摩擦的观点出发,比起三角、十字等具有角的形状,优选圆形、椭圆等。单丝纤度越细,布料变得越柔软,因此单丝纤度优选4dtex以下。构成丝条的形态既可以是单一原材料,也可以是预先将两种以上原材料复合,也可以机上复合,还可以是一根交替(日文:一本交互)等的复合使用,但比起表面的平滑性较低的假捻加工纱线、气流交织纱线,优选平滑性较高、填充度较高的原纱、捻纱。此外,纤维内水分率较高的原材料的导热性较高,因而优选。作为构成衬里的原材料例,例如在纤维素系纤维中,能够列举天然纤维中的棉、麻,再生纤维素纤维中的粘胶人造丝、铜氨人造丝(也称作cuprammonium rayon、cupra、Bamberg(注册商标))、精制纤维素,半合成纤维中的醋酸酯等,在合成纤维中,能够列举尼龙、聚酯等。若在聚合物中混入导热性较高的金属氧化物等,则能够进一步提高导热性。
为了实现衬里的吸湿性,还优选含有前述的纤维素系纤维。也可以利用显现吸湿性的亲水基将聚合物中的疏水基改性。
其中也最优选由于纤维内水分率较高而导热性较高的再生纤维素纤维。纤维素系纤维的混率优选为衬里重量的30%以上,若设为衬里重量的40%以上,以及进一步设为50%以上,则吸湿性提高,更为优选。若纤维素系纤维小于30%,则吸湿性不足,易于感到闷热。纤维素系纤维在压延工序后不易产生反光、眩光、热熔接,因此比合成纤维优选,其中,含有30重量%以上的再生纤维素纤维为佳,更优选含有40重量%以上的再生纤维素纤维,这样较佳。再生纤维素纤维若是长纤维丝条,则还能够抑制丝条内的含气量,效果更佳。
在使用长纤维作为构成丝线时,长纤维的丝条内的含气量相对地比短纤维的丝条内的含气量少,因此更优选长纤维。也能够使用合成纤维的假捻加工纱线,但在该情况下,选定这样的低卷曲纱较佳:将丝条的总纤度设为130dtex以下,更优选设为84dtex以下,进一步优选设为56dtex以下,且为了防止变得蓬松,调整假捻数、加热器温度、纺纱速度等,将卷曲伸长率(基于JIS-L-1090合成纤维蓬松加工纱线试验方法、5.7伸缩法B法)设为20%以下。卷曲伸长率最优选5%~10%。若使用在对两种以上丝条预先进行气流交织之后追捻的方法,则能够进一步抑制含气量,因而更佳。此外,作为假捻加工纱线优选的是,至少经纱不是熔接延伸假捻加工纱线,该熔接延伸假捻加工纱线具有保持沿线长方向加捻时的捻状态的部分(所谓的“未退捻部分”)和成为退捻作用集中而形成的与退捻为同一方向的捻的过剩退捻部分。其原因在于,在熔接延伸假捻加工纱线中,由于未退捻部和过剩退捻部共存,易于成为蓬松的构造,含气量较高,隔热效果较高。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衣物中,若是夹克的袖,则假定构成衬里的织物的经纱在大致臂的长度方向上取向并固定,若是夹克的身腰部、短裤,则假定构成衬里的织物的经纱在大致身高方向上取向并固定。
捻纱由于能够通过排除丝条中的空气来抑制含气量而优选。也可以是由单一原材料构成的捻纱、将两种以上的丝条并捻而得到的并捻纱,优选构成衬里的经纱、纬纱中的至少任一者为捻纱,更优选两者均为捻纱。另外,捻纱利用以下的式:
捻系数Kf(f表示长纤维)=捻数(次/m)×纤度0.5
计算出的捻系数Kf优选为4000~20000,更优选为4500~20000,进一步优选为5000~18000。若将捻系数Kf设定为4000~20000,则更易于集束,并能够抑制含气量。在制作捻纱时,提高止捻定型条件温度、将时间设定得较长的话较佳。优选的条件为,设定温度为70℃~90℃,一次的话设定时间为40分钟~60分钟,两次的话设定时间为20分钟~30分钟,对于纤维素系纤维,设定温度优选较高地设定为80℃~90℃。设定时间优选实施两次。在机上也能够并用原纱和捻纱、原纱和假捻加工纱线以及假捻加工纱线和捻纱,但丝条内的含气量较少的捻纱和捻纱的组合最佳。比起假捻加工纱线,假捻追捻、捻纱以及强捻能够减少丝条内的含气量,因此优选该假捻追捻、捻纱以及强捻。
在本实施方式的衣物中使用的衬里的单位面积重量优选为50g/m2以上,更优选为60g/m2以上,进一步优选为62g/m2以上。若小于50g/m2,则有时强度等物理性质下降。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衣物中使用的衬里的单位面积重量优选为100g/m2以下,更优选为85g/m2以下,进一步优选为80g/m2以下。若超过100g/m2,则有时衬里具有厚重感。
在本实施方式的衣物中使用的衬里的组织并没有特别限定,能够使用通常的织机来制造。作为织物的组织,能够列举平织、斜纹织、缎纹织、其变化组织等。
织造后的后加工依次进行精炼、预定型、染色、精加工的话较佳,但并不限定于此。精炼优选使用普通的平幅皂洗机型的扩幅连续精炼机。精炼时的温度适当地选定在40℃~90℃的范围内、干燥温度适当地选定在100℃~195℃的范围内即可。
预定型利用针拉幅机型的处理机适当地选定在150℃~195℃的范围内即可。此外,设定宽度根据精炼干燥后的宽度适当地选定即可。
染色既可以使用液流染色法、经轴染色法、卷染染色法、扩幅连续型的冷轧堆染色法、轧蒸染色方法,也可以组合上述染色方法。此外,为了减少染色工序,也可以使用原液着色纱线。
精加工优选在扩幅状态下进行,在使用纤维素系纤维的情况下,为了防缩、防皱的目的,实施无福尔马林系树脂加工的话较佳。在该情况下,除了树脂加工剂之外,也可以适当添加柔软剂、防水剂、防滑剂。前述的压延加工优选用于降低厚度、提高平滑性、接触冷感性,在进行热压延加工的情况下,会进一步增强提高平滑性、接触冷感性的效果。优选的压延压为0.1MPa~0.5MPa,更优选为0.2MPa~0.3MPa,优选的热压延温度为80℃~110℃,更优选为90℃~100℃。
本实施方式的衣物的衬里固定于面料的至少一部分即可,衬里的所有角也可以与面料固定。衬里固定于面料的方法并不限定于缝制,也可以是粘接。在利用平缝缝纫机缝制衬里的情况下,从缝制部位强度保持、防止收缩的方面出发,优选以4针~5针/1cm的节距进行缝制。将本缝制方法设为A法。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在前身、衣领、袖口、腋部等适当利用衬布等辅助材料。
本实施方式的衣物为短裤,在设为前衬或后衬的任一者的局部式样的情况下,若面料和衬里的缝边端由衬里覆盖,则面料和衬里的缝边不会与皮肤相接触和摩擦,很少感到不舒适,因此优选。为了使面料和衬里的缝边端由衬里覆盖,利用如下的方法:将面料叠在里面,缝上两侧,将衬里叠在外面,在将面料叠在里面缝制而成的缝边处,与比面料的针脚靠外侧的位置重叠地进行缝制,最终在最上面重叠三片衬里并翻过来(将该缝制方法设为B法),能够缝制成将衬里的表侧设为最内层的短裤。若利用该方法缝制,则与将面料和衬里缝进去的通常的缝制方法(常规方法)相比,能够防止短裤侧部的起皱,制成针脚美观的短裤,另外,也具有提高穿着感的效果。其原因在于,在常规方法中,由于将厚度、伸长率不同的面料和衬里缝合,因此有时因厚度、伸长率差异而伴随起皱,并且因伸长率差异而伴随动作时的伸长不充分。
关于本实施方式的衣物的面料的原材料、短纤维、长纤维等纤维的物理形态没有限定,但优选满足所述衬里的透气阻力和面料的透气阻力的相对关系。此外,优选混用吸湿性较高的原材料、例如羊毛、蚕丝等动物纤维、纤维素系纤维、半合成纤维中的醋酸酯系纤维。在合成纤维中,也能够列举聚酰胺系纤维、改性有吸湿性的聚酯系纤维等,也可以是它们与吸湿性较高的纤维的混纺、混织形态。另外,若面料的背面的接触冷感值Qmax较高,则能够得到尤其是不配置衬里的部分的清凉感提高的效果,因此优选。作为面料的背面的Qmax,优选为120W/m2·℃以上,更优选为140W/m2·℃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50W/m2·℃以上。此外,作为用于提高面料的背面的接触冷感值Qmax的方法,能够举出对面料的背面进行的压延加工。在该情况下,从审美性的观点来看,优选为仅背面进行压延加工。
关于本实施方式的夹克的面料的组织,不限定织、编,但优选满足所述衬里的透气阻力和面料的透气阻力的相对关系,由此,比起不配置衬里,配置衬里能够提供清凉性较高的夹克。
实施例
以下通过实施例、比较例来具体地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并不仅限定于这些实施例。首先,说明在实施例中使用的测量方法和评价方法。此外,下述测量方法中的布帛、面料、衬里是从衣物切下来的。
(1)性量(经纱密度、纬纱密度、单位面积重量、厚度)
在保持于20℃×65%RH的环境的恒温室中将布帛(面料和衬里)保管一昼夜之后,同样地在恒温室内进行了测量。
经纱/纬纱密度(每inch的根数):利用密度计测量
单位面积重量(g/m2):精密电子天平
厚度:利用遵照JIS L 1096规格的厚度计进行测量,例如,PEACOCK定压厚度计FFA10、接触压力:2.4N/cm2
(2)接触冷感值Qmax
在该恒温室内,使用Kato Tech公司制造的KES-F7 Thermo LabII对布帛与皮肤相接触的面(面料为背面,衬里为表面)的最大热移动量(Qmax值)进行了测量,环境温度20℃、湿度65%RH、接触压力98cN/cm2、接触面积9cm2(3cm×3cm)。作为隔热材料,使用了发泡苯乙烯。测量次数设为了N=5,得到了其平均值。
(3)吸湿率M(衬里吸湿性)
利用80℃的送风干燥机进行一个小时的预备干燥,接着,在20℃×65%RH的恒温室中将布帛(衬里)保管一昼夜之后,同样地在恒温室内对布帛重量进行了测量。测量次数设为了N=5,得到了其平均值。
(4)透气阻力R(衬里的透气阻力RL、面料的透气阻力RS)
在该恒温室内,使用Kato Tech公司制造的KES-F8透气阻力测量器对面料(RS)、衬里(RL)的透气阻力进行了测量。测量次数改变测量部位,设为了N=5,得到了其平均值。
(5)空隙指数V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优选50倍~100倍)对衬里表面的5处拍摄了照片,通过图像解析装置的二值化法求得纤维丝条的面积占有率(%),得到平均值,根据该值计算出了空隙率(%)(空隙率=100-面积占有率)。空隙率与厚度相乘,计算出了空隙指数V。
(6)衬里面积占有率(%)
通过使用了CAD的图像处理,根据面料的纸样和衬里的纸样的面积比计算出了衬里的面积占有率。此外,所述纸样能够通过分解产品并将布料设为平面,使用数字转换器扫描来制作。
接着,说明在实施例、比较例中使用的夹克的穿着试验方法。
(7)夹克的穿着感官试验
受试者选定了10名身高为170cm~175cm、体重为60kg~70kg的健全的男性。上半身提供棉纱60%、铜氨纤维20%、聚酯20%的圆形罗纹织物(日文:フライス)(GUNZE公司制YG-X)作为贴身衣物,作为短袖衬衫,提供由棉纱65%、聚酯35%的混纺纱线形成的短袖衬衫。让每个受试者以无领带、不扣衬衫的第一纽扣的方式穿着。夹克设为两粒纽扣的式样,只系上第一纽扣。下半身穿着无衬里的棉纱100%的短裤,短裤里面穿着棉纱100%的内裤并穿着棉纱、聚酯混合的袜子。
在30℃×50%RH的环境中,首先让受试者以穿着无衬里的棉纱100%的短裤、短袖衬衫的状态安静地坐15分钟。接着,让受试者逐种地随机穿着(使用随机数表)试制的夹克,并进行以下指定的动作,对每一件实施了感官评价。回答设为了利用SD法进行的以下的5级评定,并示出了其平均值。
[指定动作]
实施了穿过袖子-安静5分钟-重复5次两臂向前方弯曲伸直的动作(初期清凉感评价)-安静5分钟(持续的清凉感评价)的感官试验,脱掉夹克,转移到下一件夹克的穿着试验。以下示出初期清凉感评价(初期清凉性)和持续的清凉感评价(持续清凉性)的评价基准。在该两个观点中的清凉性都较高,从而制成在温热生理学上和感官上,清凉性都较高的带衬里的夹克。
[初期清凉感评价(初期清凉性)]
5:非常清凉
4:清凉
3:不好说
2:稍微有点热
1:非常热
[持续的清凉感评价(持续清凉性)]
5:非常清凉
4:清凉
3:不好说
2:稍微有点热
1:非常热
以下说明在实施例、比较例中使用的短裤的穿着试验方法。
(8)短裤的穿着感官试验
受试者选定了10名身高为170~175cm、体重为60~70kg的健全的男性。下半身提供的是,在后述的短裤里穿着棉纱100%的内裤,棉纱、聚酯混合的袜子,上半身提供了棉纱60%、铜氨纤维20%、聚酯20%的圆形罗纹织物(GUNZE公司制YG-X)作为贴身衣物,作为短袖衬衫,提供了由棉纱65%、聚酯35%的混纺纱线形成的短袖衬衫。让每个受试者以无领带、不扣衬衫的第一纽扣的方式穿着。
在30℃×50%RH的环境下,首先让受试者以穿着无衬里的棉纱100%的短裤的状态安静地坐15分钟。接着,让受试者逐种地随机穿着(使用随机数表)试制的短裤,并进行以下的指定动作,对每一件实施了感官评价。回答设为了使用SD法进行的以下的5级评定,示出了其平均值。
[指定动作]
重复5次腿弯曲伸直-重复5次坐下、起立,脱掉短裤,穿着棉纱100%的短裤安静5分钟后,转移到下一条短裤的穿着试验。
[清凉感评价(清凉性)]
5:非常清凉
4:清凉
3:不好说
2:稍微有点热
1:非常热
(9)短裤的穿着生理试验
受试者选定了5名身高为170~175cm、体重为60~70kg的健全的男性。各受试者均考虑到昼夜节律(circadian rhythm),在控制饮食的基础上,进行了1日1件的实验。
下半身提供的是,在短裤里穿着棉纱100%的内裤,棉纱、聚酯混合的袜子,上半身提供了棉纱60%、铜氨纤维20%、聚酯20%的圆形罗纹织物(GUNZE公司制YG-X)作为贴身衣物,作为短袖衬衫,提供了棉纱65%、聚酯35%混纺。让每个受试者以无领带不系衬衫的第一纽扣的方式穿着。
在32℃×50%RH的环境下,让受试者在穿着试制短裤的状态下安静地坐30分之后,以时速5km在跑步机上步行10分钟,结束后安静地坐10分钟。在穿着试验中,从开始安静到步行后结束安静为止,得到了每10秒的平均皮肤温度。皮肤温度是将5人的数据在时间轴上平均之后,得到从测量开始到结束为止的区间平均值。平均皮肤温度按照Ramanathan的4点法,将皮肤温度传感器(Gram公司制LT-2N-12)粘贴在受试者的右胸、上臂、大腿、小腿进行采集。在步行后安静时,实施了关于各短裤的清凉性的感官评价。回答设为了利用SD法进行的以下的5级评定,示出了其平均值。该步行后清凉性较高,从而制成在温热生理学上和感官上,清凉性都较高的带衬里的短裤。
[清凉感评价(步行后清凉性)]
5:非常清凉
4:清凉
3:不好说
2:稍微有点热
1:非常热
[面料的制作]
[羊毛/聚酯混纺面料X]
经过经纱2/72、纬纱2/72的羊毛和聚酯的混纺纱线的毛条染色得到纺纱,准备了精加工密度为经64根/inch、纬55根/inch、透气阻力为0.083kPa·s/m的平织面料X。该面料的背面的接触冷感值Qmax为139W/m2·℃。
[羊毛面料Y]
得到经纱2/60、纬纱2/60的羊毛纺纱,进行常规方法的染色加工之后,准备了精加工密度为经62根/inch、纬48根/inch、透气阻力为0.100kPa·s/m的平织面料Y。该面料的背面的接触冷感值Qmax为148W/m2·℃。
[羊毛面料Z]
得到经纱2/60、纬纱2/60的羊毛纺纱,进行常规方法的染色加工之后,使用精加工密度为经62根/inch、纬48根/inch的平织面料Y,在精加工工序中仅对背面进行了单面压延加工。该面料的透气阻力为0.110kPa·s/m,背面的接触冷感值Qmax为158W/m2·℃。
[衬里的制作]
[衬里1]
对于经纱用,将铜铵人造丝(旭化成公司制BEMBERG(注册商标))56dtex/45f向S方向加捻而成的纱线在处理温度85℃、处理时间20分钟的条件下实施两次止捻定型,得到了捻数1000次/m的S捻纱。接着,对于纬纱用,将BEMBERG(注册商标)84dtex/45f向S方向加捻而成的纱线以及向Z方向加捻而成的纱线分别在处理温度85℃、处理时间20分钟的条件下实施两次止捻定型,得到了捻数1825次/m的S捻纱和Z捻纱。在经纱配置前者的S捻纱,在纬纱交替地配置后者的S捻纱和Z捻纱,以这样的方式向喷气织机供给,得到平织物之后,利用以下的染色加工工序1得到了衬里1。
<染色加工工序1>
连续精炼-预定型-轧蒸染色·皂洗·干燥-柔软树脂加工-热纸压延(温度90℃、1000N/cm)-检查
衬里的厚度在压延前后从0.147mm变化为0.128mm,变化了13%。
[衬里2]
经纱使用铜铵人造丝(旭化成公司制BEMBERG(注册商标))84dtex/45f,纬纱使用铜铵人造丝(旭化成公司制BEMBERG(注册商标))110dtex/75f,利用喷气织机得到平织物之后,通过以下的染色加工工序2得到了衬里2。
衬里的厚度在压延前后从0.104mm变化为0.100mm,变化了4%。
<染色加工工序2>
连续精炼-预定型-轧蒸染色·皂洗·干燥-柔软树脂加工-冷纸压延(温度常温、1000N/cm)-检查
[衬里3]
对于经纱用,将聚酯56dtex/24f向S方向加捻而成的纱线在处理温度为80℃、处理时间为30分钟的条件下实施止捻定型,得到了捻数600次/m的S捻纱。对于纬纱用,将粘胶人造丝84dtex45f向S方向加捻而成的纱线和向Z方向加捻而成的纱线分别在处理温度为80℃、处理时间为40分钟的条件下实施止捻定型,得到了捻数1825次/m的S捻纱和Z捻纱。在经纱配置前者的S捻纱,在纬纱交替地配置后者的S捻纱和Z捻纱,以这样的方式向喷气织机供给,得到平织物之后,通过以下的染色加工工序3得到了衬里3。衬里的厚度在压延前后从0.154mm变化为0.140mm,变化了9%。
<染色加工工序3>
连续精炼-预定型-液流染色·皂洗-干燥-轧蒸染色·皂洗·干燥-树脂加工-冷纸压延(温度常温、1000N/cm)-检查
[衬里4]
对于经纱用,将铜铵人造丝(旭化成公司制BEMBERG(注册商标))84dtex/45f向S方向加捻而成的纱线在处理温度为70℃、处理时间为40分钟的条件下实施止捻定型,得到了捻数600次/m的S捻纱。接着,对于纬纱用,将BEMBERG(注册商标)84dtex/45f向S方向加捻而成的纱线和向Z方向加捻而成的纱线分别在处理温度为70℃、处理时间为40分钟的条件下实施止捻定型,得到了捻数600次/m的S捻纱和Z捻纱。在经纱配置前者的S捻纱,在纬纱交替地配置后者的S捻纱和Z捻纱,以这样的方式向喷气织机供给,得到平织物之后,通过所述的染色加工工序2得到了衬里4。衬里的厚度在压延前后从0.154mm变化为0.140mm,变化了9%。
[衬里5]
经纱、纬纱均使用铜铵人造丝(旭化成公司制BEMBERG(注册商标))短纤维60/-(单丝1.4dtex、纤维长38mm、Ks=3.8),利用喷气织机得到平织物之后,通过所述的染色加工工序2得到了衬里5。
衬里的厚度在压延前后从0.176mm变化为0.160mm,变化了8%。
[衬里6]
经纱、纬纱均使用聚酯的熔接延伸假捻加工纱线100dtex/36f,利用喷水织机得到平织物之后,通过以下的染色加工工序4得到了衬里6。
<染色加工工序4>
连续精炼-预定型-液流染色·皂洗-干燥-精加工-检查
[衬里7]
经纱使用聚酯56dtex/36f,纬纱使用聚酯84dtex/36f,利用喷水织机得到平织物之后,通过所述的染色加工工序4得到了衬里7。
在以下的表1中示出这样得到的衬里1~7的纱线使用、各种物理性质。
[表1]
衬里1、衬里3、衬里4的吸湿率M为6.0%以上,透气阻力RL为0.045kPa·s/m以下,小于面料X、Y的透气阻力RS,接触冷感值Qmax为120W/m2·℃以上。
另一方面,衬里2的透气阻力RL不是0.1kPa·s/m以下,且透气阻力RL大于面料X、Y的透气阻力RS,但接触冷感值Qmax最高,为185W/m2·℃。
衬里5的透气阻力RL为0.1kPa·s/m以下,小于面料Y的透气阻力RS,接触冷感值Qmax为120W/m2·℃以上。
衬里6和7的接触冷感值Qmax均小于120W/m2·℃,且吸湿率M均小于6.0%。
[带衬里的夹克的试制]
使用面料X、面料Y以及衬里1~衬里7以JIS标准尺寸A6缝制了夹克。在缝制衬里时,以织机上的经纱方向成为躯体经向的方式进行了缝制。
在实施例13中使用了面料Y,在除此之外的实施例1~12、14~26、比较例1~10中使用了面料X。在侧身和前身中,除了实施例26之外,以在全衬里式样中成为面料面积的90%、在前夹后单式样中成为面料面积的40%、并且在半衬里式样中成为面料面积的30%的方式,配置了与背衬里相同的衬里。在此,侧身、前身的面料面积是指图1中的以2和3标记的区域的面积。在没有背衬里的情况下,侧身和前身也设为无衬里。此外,作为比较例7,也准备了完全不配置衬里的夹克。另外,缝制时的面料和衬里的缝制状态根据以下的评价基准进行了判定。
[缝制状态评价]
◎:非常好
○:良好
△:不好说
×:略差
[实施例1]
对于身腰部,以图1所示的全衬里式样使用衬里1,对于袖部,以图5所示的全袖式样使用衬里1,利用A法的缝制方法制作了夹克。
[实施例2]
对于身腰部,以图2-1所示的前夹后单式样使用衬里1,对于袖部,以图5所示的全袖式样使用衬里1,利用A法的缝制方法制作了夹克。
[实施例3]
对于身腰部,不配置衬里(背部无衬里),对于袖部,以图5所示的全袖式样使用衬里1,利用A法的缝制方法制作了夹克。
[实施例4]
对于身腰部,不配置衬里(背部无衬里),对于袖部,在图6所示的上臂使用衬里1,在前臂使用衬里2,利用A法的缝制方法制作了夹克。上臂和前臂设为与内袖、外袖一同在肘下部切换,设为上臂的面积比=60%,前臂的面积比=35%。
[实施例5]
对于身腰部,以图1所示的全衬里式样使用衬里1,对于袖部,在图6所示的上臂使用衬里1,在前臂使用衬里2,利用A法的缝制方法制作了夹克。上臂和前臂设为与内袖、外袖一同在肘上部切换,设为上臂的面积比=30%,前臂的面积比=65%。
[实施例6]
对于身腰部,以图3所示的半衬里式样使用衬里1,对于袖部,在图6所示的上臂使用衬里1,在前臂使用衬里2,利用A法的缝制方法制作了夹克。上臂和前臂设为与内袖、外袖一同在肘上部切换,设为上臂的面积比=30%,前臂的面积比=65%。
[实施例7]
对于身腰部,不配置衬里(背部无衬里),对于袖部,在图5所示的内臂使用衬里1,在外臂使用衬里2,利用A法的缝制方法制作了夹克。设为内臂的面积比=40%,外臂的面积比=55%。
[实施例8]
对于身腰部,不配置衬里(背部无衬里),对于袖部,在图6所示的上臂使用衬里1,在前臂使用衬里2,利用A法的缝制方法制作了夹克。上臂和前臂设为与内袖、外袖一同在肘上部切换,设为上臂的面积比=30%,前臂的面积比=65%。
[实施例9]
对于身腰部,以图2-2所示的前夹后单式样使用衬里4,对于袖部,以图5所示的全袖式样使用衬里2,利用A法的缝制方法制作了夹克。
[实施例10]
对于身腰部,以图2-1所示的前夹后单式样使用衬里1,对于袖部,以图5所示的全袖式样使用衬里2,利用A法的缝制方法制作了夹克。
[实施例11]
对于身腰部,以图2-1所示的前夹后单式样使用衬里3,对于袖部,以图5所示的全袖式样使用衬里1,利用A法的缝制方法制作了夹克。
[实施例12]
对于身腰部,以图2-1所示的前夹后单式样使用衬里4,对于袖部,以图5所示的全袖式样使用衬里3,利用A法的缝制方法制作了夹克。
[实施例13]
对于身腰部,以图1所示的全衬里式样使用衬里5,对于袖部,以图5所示的全袖式样中对袖部使用衬里5,利用A法的缝制方法制作了夹克。像所述那样,在实施例13中,使用面料Y制作了夹克。
[实施例14]
对于身腰部,不配置衬里(背部无衬里),对于袖部,在图7所示的前臂使用衬里1,在上臂使用衬里6,利用A法的缝制方法制作了夹克。上臂和前臂与内袖、外袖一同在肘上部切换,设为上臂的面积比=35%,前臂的面积比=60%。
[实施例15]
对于身腰部,以图1所示的全衬里式样使用衬里1,对于袖部,在图7所示的前臂使用衬里1,在上臂使用衬里6,利用A法的缝制方法制作了夹克。上臂和前臂与内袖、外袖一同在肘下部切换,设为上臂的面积比=65%,前臂的面积比=30%。
[实施例16]
对于身腰部,以图3所示的半衬里式样使用衬里1,对于袖部,在图7所示的前臂使用衬里1,在上臂使用衬里6,利用A法的缝制方法制作了夹克。上臂和前臂与内袖、外袖一同在肘下部切换,设为上臂的面积比=65%,前臂的面积比=30%。
[实施例17]
对于背部,不配置衬里(背部无衬里),对于袖部,在图5所示的内臂使用衬里1,在外臂使用衬里6,利用A法的缝制方法制作了夹克。设为内臂的面积比=40%,外臂的面积比=55%。
[实施例18]
对于身腰部,不配置衬里(背部无衬里),对于袖部,在图7所示的前臂使用衬里1,在上臂使用衬里6,利用A法的缝制方法制作了夹克。上臂和前臂与内袖、外袖一同在肘下部切换,设为上臂的面积比=65%,前臂的面积比=30%。
[实施例19]
对于身腰部,以图1所示的全衬里式样使用衬里1,对于袖部,在图7所示的前臂使用衬里2,在上臂使用衬里6,利用A法的缝制方法制作了夹克。上臂和前臂与内袖、外袖一同在肘下部切换,设为上臂的面积比=65%,前臂的面积比=30%。
[实施例20]
对于身腰部,以图3所示的半衬里式样使用衬里1,对于袖部,在图7所示的前臂使用衬里2,在上臂使用衬里6,利用A法的缝制方法制作了夹克。上臂和前臂与内袖、外袖一同在肘下部切换,设为上臂的面积比=65%,前臂的面积比=30%。
[实施例21]
对于身腰部,不配置衬里(背部无衬里),对于袖部,在图5所示的内臂使用衬里2,在外臂使用衬里6,利用A法的缝制方法制作了夹克。设为内臂的面积比=40%,外臂的面积比=55%。
[实施例22]
对于身腰部,不配置衬里(背部无衬里),对于袖部,在图6所示的上臂使用衬里1,在前臂使用衬里6,利用A法的缝制方法制作了夹克。上臂和前臂与内袖、外袖一同在肘下部切换,设为上臂的面积比=70%,前臂的面积比=25%。
[实施例23]
对于身腰部,不配置衬里(背部无衬里),对于袖部,在图5所示的外臂使用衬里1,在内臂使用衬里6,利用A法的缝制方法制作了夹克。设为内臂的面积比=35%,外臂的面积比=60%。
[实施例24]
对于身腰部,不配置衬里(背部无衬里),对于袖部,在图7所示的前臂使用衬里2,在上臂使用衬里6,利用A法的缝制方法制作了夹克。上臂和前臂与内袖、外袖一同在肘下部切换,设为上臂的面积比=65%,前臂的面积比=30%。
[实施例25]
对于身腰部,不配置衬里(背部无衬里),对于袖部,在图5所示的内臂使用衬里2,在外臂使用衬里6,利用A法的缝制方法制作了夹克。设为内臂的面积比=35%,外臂的面积比=60%。
[实施例26]
除了在侧部(侧身)、前部(前身)配置衬里6之外,与实施例1(衬里1)同样地制作了夹克。
[比较例1]
对于身腰部,以图1所示的全衬里式样使用衬里6,对于袖部,以图5所示的全袖式样使用衬里6,以6针/1cm的节距缝制并制作了夹克。
[比较例2]
对于身腰部,以图2-1所示的前夹后单式样使用衬里7,对于袖部,以图5所示的全袖式样使用衬里7,以6针/1cm的节距缝制并制作了夹克。
[比较例3]
对于身腰部,不配置衬里(背部无衬里),对于袖部,以图5所示的全袖式样使用衬里6,以6针/1cm的节距缝制并制作了夹克。
[比较例4]
对于身腰部,不配置衬里(背部无衬里),对于袖部,在图6所示的上臂使用衬里7,在前臂使用衬里6,以3针/1cm的节距缝制并制作了夹克。上臂和前臂与内袖、外袖一同在肘下部切换,设为上臂的面积比=60%,前臂的面积比=35%。
[比较例5]
对于身腰部,以图1所示的全衬里式样使用衬里7,对于袖部,在图6所示的上臂使用衬里7,在前臂使用衬里6,以3针/1cm的节距缝制并制作了夹克。上臂和前臂与内袖、外袖一同在肘上部切换,设为上臂的面积比=30%,前臂的面积比=65%。
[比较例6]
对于身腰部,以图3所示的半衬里式样使用衬里7,对于袖部,在图6所示的上臂使用衬里7,在前臂使用衬里6,以3针/1cm的节距缝制并制作了夹克。上臂和前臂与内袖、外袖一同在肘上部切换,设为上臂的面积比=30%,前臂的面积比=65%。
[比较例7]
制作了完全不配置衬里的夹克。
[比较例8]
对于身腰部,以图3所示的半衬里式样使用衬里2,对于袖部,在图7所示的前臂使用衬里1,在上臂使用衬里7,以3针/1cm的节距缝制并制作了夹克。上臂和前臂与内袖、外袖一同在肘下部切换,设为上臂的面积比=75%,前臂的面积比=20%。
[比较例9]
对于身腰部,以图3所示的半衬里式样使用衬里2,对于袖部,在图7所示的前臂使用衬里2,在上臂使用衬里7,以3针/1cm的节距缝制并制作了夹克。上臂和前臂与内袖、外袖一同在肘下部切换,设为上臂的面积比=75%,前臂的面积比=20%。
[比较例10]
对于身腰部,不配置衬里(背部无衬里),对于袖部,在图7所示的前臂使用衬里2,在上臂使用衬里7,以3针/1cm的节距缝制并制作了夹克。上臂和前臂与内袖、外袖一同在肘下部切换,设为上臂的面积比=75%,前臂的面积比=20%。
在以下的表2示出背部、袖部的衬里的配置方法、衬里相对于面料的面积比、缝制的成品以及穿着试验的结果。
[表2]
[带衬里的短裤的试制]
使用面料X、面料Y、面料Z以及各种衬里以JIS标准尺寸A6缝制了短裤。在缝制衬里时,以织机上的经纱方向成为躯体经向的的方式进行了缝制。
[实施例27、31、32]
在实施例27中,将衬里1设为前衬式样、比KL(膝线)靠下20cm(前衬普通长度),利用A法和B法缝制了短裤。衬里面积相对于面料面积为42%,相对于面料前身为84%,短裤的制作外观良好。在实施例31中,作为全衬里式样,缝制了短裤。衬里面积相对于面料面积为90%,在短裤的制作中没有缺点。在实施例32中,设为前衬式样、比KL靠下15cm(前衬较短),利用A法和B法缝制了短裤。衬里面积相对于面料面积为36%,相对于面料前身为72%,短裤的制作外观良好。
[实施例28]
将衬里3设为前衬式样、比KL(膝线)靠下20cm(前衬普通长度),利用A法和B法缝制了短裤。衬里面积相对于面料面积为42%,相对于面料前身为84%,短裤的制作外观良好。
[实施例29]
对于经纱用,将铜铵人造丝(旭化成(制)BEMBERG)56dtex/45f向S方向加捻而成的纱线在处理温度70℃、处理时间20分钟的条件下实施了两次止捻定型,得到了捻数1000次/m的S捻纱。接着,对于纬纱用,将BEMBERG84dtex/45f向S方向加捻而成的纱线和向Z方向加捻而成的纱线分别在处理温度70℃、处理时间20分钟的条件下实施了两次止捻定型,得到了捻数1825次/m的S捻纱和Z捻纱。在经纱配置前者的S捻纱,在纬纱交替地配置后者的S捻纱和Z捻纱,以这样的方式向喷气织机供给,得到平织物之后,通过所述的染色加工工序1得到了衬里8。
衬里的厚度在压延前后从0.146mm变化为0.133,变化了10%。
衬里8的吸湿率M为6.0%以上,透气阻力RL为0.1kPa·s/m以下,小于面料X、Y的透气阻力RS,接触冷感值Qmax为120W/m2·℃以上,但空隙指数V超过了3.0。
将该衬里8设为前衬式样、比KL(膝线)靠下20cm(前衬普通长度),利用A法和B法缝制了短裤。衬里面积相对于面料面积为42%,相对于面料前身为84%,短裤的制作外观良好。
[实施例30]
将衬里4设为前衬式样、比KL(膝线)靠下20cm(前衬普通长度),利用A法和B法缝制了短裤。衬里面积相对于面料面积为42%,相对于面料前身为84%,短裤的制作外观良好。
[实施例33]
对于经纱用,将铜铵人造丝(旭化成(制)BEMBERG)56dtex/45f向S方向加捻而成的纱线在处理温度85℃、处理时间20分钟的条件下实施了两次止捻定型,得到了捻数1000次/m的S捻纱。接着,对于纬纱用,将BEMBERG84dtex/45f向S方向加捻而成的纱线和向Z方向加捻而成的纱线分别在处理温度85℃、处理时间20分钟的条件下实施了两次止捻定型,得到了捻数1825次/m的S捻纱和Z捻纱。在经纱配置前者的S捻纱,在纬纱交替地配置后者的S捻纱和Z捻纱,以这样的方式向喷气织机供给,得到平织物之后,通过所述的染色加工工序3得到了衬里9。
衬里的厚度在压延前后从0.147mm变化为0.135mm,变化了8%。
衬里9的吸湿率M为6.0%以上,透气阻力RL为0.1kPa·s/m以下,小于面料X、Y的透气阻力RS,接触冷感值Qmax为120W/m2·℃以上,空隙指数V为2.97。
将该衬里9设为前衬式样、比KL(膝线)靠下20cm(前衬普通长度),利用A法和B法缝制了短裤。衬里面积相对于面料面积为42%,相对于面料前身为84%,短裤的制作外观良好。
[实施例34]
对于经纱用,将铜铵人造丝(旭化成(制)BEMBERG)56dtex/45f向S方向加捻而成的纱线在处理温度70℃、处理时间20分钟的条件下实施了两次止捻定型,得到了捻数1000次/m的S捻纱。接着,对于纬纱用,将BEMBERG84dtex/45f向S方向加捻而成的纱线和向Z方向加捻而成的纱线分别在处理温度70℃、处理时间20分钟的条件下实施了两次止捻定型,得到了捻数1825次/m的S捻纱和Z捻纱。在经纱配置前者的S捻纱,在纬纱交替地配置后者的S捻纱和Z捻纱,以这样的方式向喷气织机供给,得到平织物之后,通过染色加工工序3得到了衬里10。
衬里的厚度在压延前后从0.147mm变化为0.137mm,变化了7%。
衬里10的吸湿率M为6.0%以上,透气阻力RL为0.1kPa·s/m以下,小于面料X、Y的透气阻力RS,接触冷感值Qmax为120W/m2·℃以上,但空隙指数V超过了3.0。
将该衬里10设为前衬式样、比KL(膝线)靠下20cm(前衬普通长度),利用A法和B法缝制了短裤。衬里面积相对于面料面积为42%,相对于面料前身为84%,短裤的制作外观良好。
[实施例35]
使用面料Y,将衬里5设为前衬式样、比KL(膝线)靠下20cm下(前衬普通长度),利用A法和B法缝制了短裤。衬里面积相对于面料面积为42%,相对于面料前身为84%,短裤的制作外观良好。
[实施例36]
使用面料Z,将衬里5设为前衬式样、比KL(膝线)靠下20cm(前衬普通长度),利用A法和B法缝制了短裤。衬里面积相对于面料面积为42%,相对于面料前身为84%,短裤的制作外观良好。
[比较例12、16]
在比较例12中,使用衬里6,设为全衬里式样缝制了短裤。衬里面积相对于面料面积为90%。
在比较例16中,同样地使用衬里6,设为前衬式样,设为比KL(膝线)靠下20cm(前衬普通长度),利用A法和常规方法缝制了短裤。衬里面积相对于面料面积为42%,相对于面料前身为84%,在短裤的制作中没有缺点。
[比较例13]
使用衬里7,作为前衬式样,设为比KL(膝线)靠下20cm(前衬普通长度),利用A法和常规方法缝制了短裤。衬里面积相对于面料面积为42%,相对于面料前身为84%,作为短裤的制作,有起皱的缺点。
[比较例14]
使用衬里5,作为前衬式样,设为比KL(膝线)靠下20cm(前衬普通长度),利用A法和常规方法缝制了短裤。衬里面积相对于面料面积为42%,相对于面料前身为84%,作为短裤的制作外观,有起皱的缺点。
[比较例15]
使用面料X,缝制了无衬里的短裤。
[比较例17]
经纬纱使用铜铵人造丝(旭化成(制)BEMBERG)短纤维60/-(单丝1.4dtex、纤维长38mm、Ks=3.3),利用喷气织机得到平织物之后,通过所述的染色加工工序3得到了衬里11。
衬里的厚度从0.172mm变化为0.165mm,变化了4%。
衬里11的吸湿率M为6.0%以上,透气阻力RL超过0.1kPa·s/m,大于面料X、Y的透气阻力RS,另外,接触冷感值Qmax为120W/m2·℃以上,但空隙指数V超过了3.0。
使用该衬里11,作为前衬式样,设为比KL(膝线)靠下20cm(前衬普通长度),利用A法和常规方法缝制了短裤。衬里面积相对于面料面积为42%,相对于面料前身为84%,作为短裤的制作外观,有起皱的缺点。
在以下的表3-1、3-2中示出这样制得的短裤的衬里的结构、物理性质、配置场所、面积占有率以及穿着试验结果。
[表3-1]
[表3-2]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带衬里的衣物通过不仅恰当地设定衬里原材料、物理性质,而且恰当地设定衬里的配置方法,从而与不配置衬里相比,在温热生理学上和感官上都能够提高清凉性。
附图标记说明
1、后身(背部);2、侧身(侧部);3、前身(前部);4、身腰部;11、配置有衬里的背部;12、配置有衬里的侧部;13、配置有衬里的前部;21、未配置衬里的背部;22、未配置衬里的侧部;23、未配置衬里的前部。
Claims (15)
1.一种带衬里的衣物,其特征在于,
在至少与内臂且是上臂的部分、前臂部分或者腿的从两腹股沟部至膝部为止的部分相当的位置,在面料固定有接触冷感值Qmax为120W/m2·℃以上且吸湿率M为6.0%以上的织物即衬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衬里的衣物,其特征在于,
所述衬里的单位面积重量为62g/m2以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衬里的衣物,其特征在于,
所述面料的背面的接触冷感值Qmax为150W/m2·℃以上。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带衬里的衣物,其中,
所述衣物为夹克,在所述面料的袖部的面积的30%以上固定有所述衬里。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带衬里的衣物,其中,
在所述面料的后身的面积的30%以上固定有所述衬里。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带衬里的衣物,其中,
所述衬里的透气阻力RL为0.1kPa·s/m以下,且所述面料的透气阻力RS大于所述衬里的透气阻力RL。
7.根据权利要求4~6中任一项所述的带衬里的衣物,其中,
所述衬里的空隙指数V为1.0以上3.0以下。
8.根据权利要求4~7中任一项所述的带衬里的衣物,其中,
所述衬里的经纱和纬纱均为捻系数Kf为4000~20000T/m的长纤维捻纱丝条。
9.根据权利要求4~8中任一项所述的带衬里的衣物,其中,
所述衬里包括再生纤维素长纤维。
10.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带衬里的衣物,其中,
所述衣物为短裤,在所述面料的面积的30%以上固定有所述衬里。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带衬里的衣物,其中,
在所述面料的前身的面积的50%以上固定有衬里。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带衬里的衣物,其中,
所述衬里的透气阻力RL为0.1kPa·s/m以下,且所述面料的透气阻力RS大于所述衬里的透气阻力RL。
13.根据权利要求10~12中任一项所述的带衬里的衣物,其中,
所述衬里的空隙指数V为1.0以上3.0以下。
14.根据权利要求10~13中任一项所述的带衬里的衣物,其中,
所述衬里包括再生纤维素长纤维。
15.根据权利要求10~14中任一项所述的带衬里的衣物,其中,
所述衬里为前衬或后衬,所述面料和所述衬里的缝边端由该衬里覆盖。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7-241607 | 2017-12-18 | ||
JP2017241607 | 2017-12-18 | ||
PCT/JP2018/046613 WO2019124392A1 (ja) | 2017-12-18 | 2018-12-18 | 裏地付き衣料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432676A true CN111432676A (zh) | 2020-07-17 |
Family
ID=669948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80075543.6A Withdrawn CN111432676A (zh) | 2017-12-18 | 2018-12-18 | 带衬里的衣物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3729987A4 (zh) |
JP (1) | JP6990716B2 (zh) |
CN (1) | CN111432676A (zh) |
WO (1) | WO2019124392A1 (zh)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335807A (ja) * | 1986-07-25 | 1988-02-16 | 東レ株式会社 | 清涼衣服 |
JP2011140733A (ja) * | 2010-01-08 | 2011-07-21 | Asahi Kasei Fibers Corp | 編地 |
CN103154344A (zh) * | 2010-10-12 | 2013-06-12 | 旭化成纤维株式会社 | 多层结构针织坯布 |
WO2017057391A1 (ja) * | 2015-09-28 | 2017-04-06 | 旭化成株式会社 | 多層構造丸編地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4865401U (zh) * | 1971-11-24 | 1973-08-20 | ||
JP3024300U (ja) * | 1995-11-01 | 1996-05-17 | 株式会社ワコール | 寝 衣 |
US6607995B1 (en) | 1997-12-17 | 2003-08-19 | Asahi Kasei Kabushiki Kaisha | Lining cloth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
JP2002339188A (ja) * | 2001-05-21 | 2002-11-27 | Toray Ind Inc | 吸湿性に優れた衣料用合成繊維布帛 |
JP3088492U (ja) | 2002-03-11 | 2002-09-13 | 株式会社 サンリヴァー | 収納部付上着 |
JP3102317U (ja) | 2003-12-17 | 2004-07-02 | 株式会社 サンリヴァー | 収納部付ズボン |
JP4584762B2 (ja) | 2005-04-20 | 2010-11-24 | Kbセーレン株式会社 | 裏地用織物 |
JP2007231490A (ja) | 2006-03-03 | 2007-09-13 | Onward Kashiyama Co Ltd | 衣服の裏地 |
JP4865401B2 (ja) | 2006-05-12 | 2012-02-01 | Udトラックス株式会社 | トランスミッションのギヤシフト装置 |
JP3125870U (ja) * | 2006-07-24 | 2006-10-05 | 株式会社富士被服本店 | ズボンの裾構造 |
JP5903234B2 (ja) * | 2011-09-22 | 2016-04-13 | グンゼ株式会社 | インナーウエア |
JP6902856B2 (ja) * | 2016-11-22 | 2021-07-14 | 旭化成株式会社 | 裏地付きズボンの製造方法 |
-
2018
- 2018-12-18 WO PCT/JP2018/046613 patent/WO2019124392A1/ja unknown
- 2018-12-18 CN CN201880075543.6A patent/CN111432676A/zh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8-12-18 EP EP18891387.5A patent/EP3729987A4/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8-12-18 JP JP2019561123A patent/JP6990716B2/ja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335807A (ja) * | 1986-07-25 | 1988-02-16 | 東レ株式会社 | 清涼衣服 |
JP2011140733A (ja) * | 2010-01-08 | 2011-07-21 | Asahi Kasei Fibers Corp | 編地 |
CN103154344A (zh) * | 2010-10-12 | 2013-06-12 | 旭化成纤维株式会社 | 多层结构针织坯布 |
WO2017057391A1 (ja) * | 2015-09-28 | 2017-04-06 | 旭化成株式会社 | 多層構造丸編地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山东省供销合作社: "《商品养护知识》", 30 June 1983,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3729987A1 (en) | 2020-10-28 |
EP3729987A4 (en) | 2021-03-31 |
WO2019124392A1 (ja) | 2019-06-27 |
JPWO2019124392A1 (ja) | 2020-10-22 |
JP6990716B2 (ja) | 2022-01-1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438634B (zh) | 一种高保形的针织衣领及其制备方法 | |
JP2620463B2 (ja) | 外被に剛性を付与するための心地及びその用途 | |
JP2006249595A (ja) | ぬれ感の少ない編地および衣料 | |
JP2006225784A (ja) | 異方的な吸水拡散性を有する編地および衣料 | |
CN104385752A (zh) | 一种保暖型针织面料及其制备方法 | |
JP6902856B2 (ja) | 裏地付きズボンの製造方法 | |
JP3558451B2 (ja) | 多層構造布帛 | |
CN111432676A (zh) | 带衬里的衣物 | |
CN215757812U (zh) | 一种吸湿排汗涤纶混纺面料 | |
JP6701490B2 (ja) | 下半身用衣類の製造方法 | |
CN212629892U (zh) | 一种不易变形、不易起拱且穿着舒适、保暖的针织套装 | |
JPH1077544A (ja) | 編織物 | |
JP6651288B2 (ja) | 織物 | |
JP4799999B2 (ja) | 3層構造布帛 | |
JP4428097B2 (ja) | 肌着 | |
WO2000066822A1 (fr) | Textile et element de textile en contact direct avec la peau | |
CN215455663U (zh) | 吸湿排汗洗手衣套装 | |
JP4228112B2 (ja) | 吸放湿性に優れた布帛及び繊維製品 | |
JP5933805B1 (ja) | ウエストストレッチ下半身衣服の製造方法 | |
CN219824490U (zh) | 一种抗皱亚麻纱线 | |
CN109562930A (zh) | 一种填充体及其用途 | |
CN216507211U (zh) | 一种柔软高吸湿的涤纶坯布 | |
CN216796522U (zh) | 一种抗皱西服 | |
CN217038957U (zh) | 居家服 | |
CN213096134U (zh) | 一种一次成型凉感服装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WW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
WW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7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