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997544B - 电梯系统 - Google Patents

电梯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997544B
CN110997544B CN201880053333.7A CN201880053333A CN110997544B CN 110997544 B CN110997544 B CN 110997544B CN 201880053333 A CN201880053333 A CN 201880053333A CN 110997544 B CN110997544 B CN 11099754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vator
support means
coupling
elevator car
coupling el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5333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997544A (zh
Inventor
克里斯蒂安·史都德
约瑟夫·胡斯曼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ventio AG
Original Assignee
Inventio A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ventio AG filed Critical Inventio AG
Publication of CN1109975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9754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99754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9754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9/00Kinds or type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66B9/003Kinds or type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for lateral transfer of car or frame, e.g. between vertical hoistways or to/from a parking posi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1/00Main component part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66B11/0065Roping
    • B66B11/008Roping with hoisting rope or cable operated by frictional engagement with a winding drum or sheave
    • B66B11/0095Roping with hoisting rope or cable operated by frictional engagement with a winding drum or sheave where multiple cars drive in the same hoist wa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2201/00Aspects of control systems of elevators
    • B66B2201/30Details of the elevator system configur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Elevator Control (AREA)
  • Lift-Guide Devices, And Elevator Ropes And Cables (AREA)
  • Cage And Drive Apparatuses For Eleva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梯系统,具有第一电梯轿厢(14)和第二电梯轿厢(16),其在第一电梯竖井(12)中能够沿竖向移动。电梯系统还具有:自身闭合的、围绕下转向滚轮(28)和上转向滚轮(30)引导的第一承载机构(26);对应于承载机构(26)的驱动机(34);以及布置在第一电梯轿厢(14)上的能够操控的联接装置和布置在第二电梯轿厢(16)上的能够操控的联接装置。承载机构(26)具有第一和第二联接元件(44),电梯轿厢(14、16)的联接装置能够与其联接和断开连接,由此,在相应的电梯轿厢(14、16)与承载机构(26)之间的驱动连接能够建立和松开。由此,所联接的电梯轿厢(14、16)能够借助能由驱动机(34)驱动的承载机构(26)在第一电梯竖井(12)中移动。承载机构(26)的两个联接元件(44)以如下方式布置,使得:当借助联接元件(44)与承载机构(26)联接的第一电梯轿厢(14)从下部端位置(18)移动到上部端位置(22)上或者反过来运动时,没有承载机构(26)的联接元件(44)围绕转向滚轮(28、30)引导。

Description

电梯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梯系统。
背景技术
EP 2219985 B1描述了一种电梯系统,其具有:两个可在电梯竖井中沿竖直方向移位的电梯轿厢;围绕下转向滚轮和上转向滚轮引导的自身闭合的承载机构;对应于该承载机构的、呈电机的形式的驱动机;以及各一个布置在每个电梯轿厢上的能够操控的联接装置。承载机构具有多个联接元件,这些联接元件例如可以被设计为孔或凸轮。电梯轿厢的联接装置可以与联接元件联接和断开,由此,可以在相应的电梯轿厢和承载机构之间建立和解除驱动连接。因此,与承载机构相联的电梯轿厢可以借助能够由相应的驱动机驱动的承载机构在第一电梯竖井中移动。
在提到的电梯竖井中,电梯轿厢仅在一个方向上移动,即仅向上或仅向下移动。为了能够实现电梯轿厢绕转式的运行,电梯系统具有另一个电梯竖井。电梯轿厢可以借助传送装置在两个电梯竖井之间水平移动。在电梯系统的运行中,电梯轿厢通过其联接装置和联接元件在下部端位置或上部端位置处联接到承载机构,并通过相关的驱动机上下移动,直到承载机构到达上部端位置或下部端位置。在那里,电梯轿厢与承载机构脱开,并且通过电梯竖井中的传送装置在另一个方向上水平移动到另一个电梯竖井中。
发明内容
相反,本发明的目的尤其是,提出一种电梯系统,该电梯系统实现了舒适的运行,特别是无需对承载机构的联接元件的设计提出特殊要求。根据本发明,该目的通过一种电梯系统来实现。
根据本发明的电梯系统具有第一电梯轿厢和第二电梯轿厢,第一电梯轿厢可以在竖直方向上在第一电梯竖井中移位。根据本发明的电梯系统还具有围绕下转向滚轮和上转向滚轮引导的、自身闭合的承载机构以及对应于承载机构的驱动机、布置在第一电梯轿厢上的能够操控的联接装置和布置在第二电梯轿厢上的能够操控的联接装置。承载机构具有第一和第二联接元件,电梯轿厢的联接装置可以与第一和第二联接元件联接,由此,在相应的电梯轿厢和承载机构之间的驱动连接可以建立和松开。由此,可以借助能够由相应的驱动机驱动的承载机构在第一电梯竖井中移动所联接的电梯轿厢。根据本发明,承载机构的两个主联接元件被以如下方式设计,使得:当借助联接元件与承载机构联接的第一电梯轿厢从下部端位置移动到上部端位置或者反过来移动时,承载机构的联接元件都不围绕转向滚轮引导,即没有承载机构的联接元件围绕转向滚轮引导。
由此,当电梯轿厢在电梯竖井中在两个端位置之间移动、也就是最大程度地移动时,没有联接元件围绕或经过其中一个转向滚轮引导。由此,仅柔性的承载机构通过转向滚轮引导,这无需损失舒适性(例如顿挫或产生噪声)就能够实现。此外,在联接元件的这种设计中,既不必关注联接元件是否可以完全围绕转向滚轮或经过转向滚轮引导,也不必关注联接元件是否能够以很低的舒适度损失围绕转向滚轮或经过转向滚轮引导。因此,联接元件可以被最佳地设计用于其任务,即使得联接装置能够联接至承载机构。另外,在转向滚轮的区域中不必设置在其中能够使联接元件围绕转向滚轮引导的结构空间。这使得电梯系统的构造更简单。
联接元件在承载机构上的根据本发明的布置方案实现了:对应于承载机构的驱动机以如下方式操控,使得:在电梯系统的运行中,永远不会有联接元件围绕转向滚轮引导。
电梯竖井布置在建筑物中或其上,并且主要沿竖向运行,使得电梯轿厢当在电梯竖井中移动时,主要沿竖向移动。所提到的第一和第二电梯轿厢不必同时能够在第一电梯轿厢中移动。特别可行的是,首先是第一电梯轿厢在电梯竖井中移动,并且接下来,第二电梯轿厢特别是沿相同的方向在电梯竖井中移动。第一电梯轿厢为此特别是在第二电梯轿厢移动之前或期间从电梯竖井中移出。
承载机构是自身闭合的,即例如是环形地实施。由此,承载机构也可以称为是无端部的。但是,这并不一定意味着,承载机构由均质的环组成或仅由单件组成。承载机构围绕下转向滚轮和上转向滚轮引导,其中,至少一个转向滚轮用作驱动滚轮或驱动轮盘,借助驱动滚轮或驱动轮盘能够使承载机构被与其对应的驱动机驱动。转向滚轮尤其具有小于100mm的有效直径。用作驱动轮盘的转向滚轮的如此小的有效直径实现了对承载机构无传动的驱动,这占用了很小的安装空间。转向滚轮以如下方式布置,使得转向滚轮的相应的旋转轴线垂直于电梯竖井的相邻的竖井壁。在承载机构上可以特别是布置有张紧装置,利用张紧装置一方面产生所需的承载机构张紧度,另一方面对自身闭合的承载机构的原始长度方面的偏差以及承载机构的由于运行发生的塑性变化加以补偿。所需的张紧力例如可以通过张紧对重、气体悬架或金属弹簧来产生。
驱动机特别是实施为电机,所述电机由电梯控制器操控。电梯控制器对电梯系统的整套运行加以控制,即,电梯控制器操控电梯系统的所有能够操控的部件并且与电梯系统的开关和传感器连接。电梯控制器可以实施为唯一的中央电梯控制器或者由多个负责子任务的分散的控制器构成。
布置在电梯轿厢上的联接装置特别地布置在电梯轿厢的地板或屋顶上并且由上述的电梯控制器操控。与承载机构的联接元件的联接尤其以型面锁合或者说力锁合的方式进行,其中,也可以考虑摩擦锁合的联接方式。联接元件尤其具有主要水平定向的凹部,例如,联接装置的能够伸出和回缩的栓可沿操作方向沉入该凹部中。由此,通过联接装置和联接元件能够建立出电梯轿厢与承载机构之间型面锁合的或摩擦锁合的连接,使得在驱动机构移动或运动时,电梯轿厢也移动。由此,可以使在电梯轿厢和承载机构之间进而最后在电梯轿厢和对应于承载机构的驱动机之间得驱动连接建立和再次松开。联接装置特别地被以如下方式控制,使得至少在电梯轿厢的移位期间仅一个电梯轿厢被联接至(唯一的)承载机构。因此,在竖井中,总是只有一个(唯一的)电梯轿厢被(唯一的)承载机构移动。
在本发明的构造方案中,承载机构的两个联接元件以如下方式布置,使得:当通过联接元件与承载机构联接的第一电梯轿厢从下部端位置移动到上部端位置或者从上部端位置移动到下部端位置时,联接元件不会与转向滚轮发生接触。对此应理解为,联接元件不会接触转向滚轮。这意味着转向滚轮不会被联接元件损坏,也不会损坏联接元件。
联接元件在承载机构上的这种布置方式使得:对应于承载机构的驱动机以如下方式得到控制,使得联接元件在电梯系统的运行期间不会与转向滚轮接触。因此,承载机构可以总是及时地停止,使得联接元件永远不会到达转向滚轮,或者例如联接元件与转向滚轮保持一定的最小距离。
在本发明的构造方案中,该承载机构的两个联接元件以如下方式布置,使得:当通过联接元件与承载机构联接的第一电梯轿厢在向上移动的情况下到达上部端位置时,另一联接元件以如下方式定位,使得:布置在下部端位置的第二电梯轿厢的与第二电梯轿厢相对应的联接装置可以与所述另一联接元件联接。当第一电梯轿厢向下移动时,当到达第一电梯轿厢的下部端位置时,所述另一联接元件相应地定位,使得布置在上部端位置的第二电梯轿厢的联接装置可以与所述另一联接元件连接。由此,只要第一电梯轿厢已经到达两个端位置之一时,在另一端位置上的第二电梯轿厢就可以与联接元件联接,从而为第二电梯轿厢的移位做好准备。由此,第一电梯轿厢的断开联接和第二电梯轿厢的联接能够至少部分地同时进行,这使得电梯系统能够高效地运行。
在本发明的构造方案中,驱动机由电梯控制器控制。当电梯轿厢已经根据移位方向到达下部端位置或上部端位置时,电梯控制器被设置用于使承载机构的运动方向在电梯轿厢的下一次移位时逆反。因此,有利地可行的是,使电梯系统的两个电梯轿厢在电梯竖井中沿相同方向移动,而在电梯系统运行期间,联接元件无需围绕转向滚轮引导,也不与转向滚轮接触。因此,电梯控制器设置用于使电梯轿厢仅在一个方向上移动,即仅从下到上或仅从上到下地移动。
在本发明的构造方案中,电梯系统具有:至少一个另外的承载机构,其具有两个沿竖向彼此间隔开地布置的联接元件;以及另一对应于所述另外的承载机构的驱动机。联接元件如在以及介绍的承载机构中那样布置。承载机构特别是平行地彼此并排布置在电梯竖井中。电梯控制器特别是设置用于,使承载机构的两个驱动机彼此独立地操控。由此,能够利用第二承载机构与第一电梯轿厢同时地并且与第一电梯轿厢独立地使另一电梯轿厢在电梯竖井中移动。由此,电梯系统能够特别高效率地运行,并且特别是能够运送建筑物中不同楼层的很多乘客。电梯系统特别是具有多于两个的、特别是四个这种承载机构。也可以考虑的是,电梯系统具有多于四个的这种承载机构。
当存在多于一个的承载机构时,会需要的是,联接装置可以与不同承载机构的联接元件联接。于是,联接装置沿水平特别是横向于操作方向可推移地布置。当电梯轿厢应当与承载机构联接时,首先使联接装置以如下方式横向于其操作方向地推移,使得联接装置相对于相应的承载机构的联接元件正确地定位。接下来,特别是可以通过联接元件的栓的伸出,实现与承载机构的联接。对于这种情况,也可行的是,对于每个承载机构,在电梯轿厢上设置有相应定位的联接装置。
即便存在多个承载机构的情况下,在固定位置上的联接装置、即不可移动的联接装置对于每个电梯轿厢就会足够了。为此,电梯轿厢与联接元件的对应关系是必要的,就此还要在下面探讨。
在本发明的构造方案中,每个承载机构的联接元件实施为连接元件,所述连接元件将承载机构部分的两个自由端部相互连接。由此,联接元件能够有利地实现双重功能,也就是一方面联接电梯轿厢,另一方面实现闭合的承载机构。联接元件特别是实现了所谓的皮带锁或绳索连接器的功能。由此,能够非常简单地、成本低廉地以及可靠地由敞开的、纵向伸展的承载机构部分通过将两个自由端部与联接元件连接而制造出自身闭合的承载机构。由此,承载机构由两个承载机构部分构成,所述承载机构部分的自由端部借助主联接元件和次联接元件连接。在此,第一承载机构的自由端部与第二承载机构的自由端部连接,使得承载机构形成闭合的环。联接元件例如可以具有两个相互连接的承载机构连接件,所述承载机构连接件例如能够对应EP 1634842 A2来实施。两个承载机构连接件例如可以通过中间件连接,利用中间件能够拧接或焊接承载机构连接件。联接元件也可以具有一体的壳体。
每个承载机构的两个联接元件特别是可以实施为连接元件。由此,根据本发明的电梯系统的承载机构由两个敞开的、纵向伸展的承载机构部分和两个实施为连接元件的联接元件构成,所述联接元件分别将不同的承载机构的两个自由端部相互连接。在此,联接元件特别是相同地实施。这实现了使用尽可能多的相同部件,这一方面实现了低制造成本,另一方面使装配变得简单,因为所有联接元件可以或必须以相同方式装配。
在本发明的构造方案中,承载机构实施为皮带或者说带。皮带具有出色的牵引性能并且特别好地适用于与能够操控的联接装置相配合。皮带例如可以设计为扁平带、楔棱带或齿带,并且能够利用钢丝绳、合成纤维绳或合成纤维织物形式的抗拉增强件来增强。由此,与承载机构联接的电梯轿厢可以移动很大的高度,而不出现不可接受的竖直振动。
但是,承载机构也可以由一根或多根绳索、特别是金属缆绳件组成。
在本发明的构造方案中,联接元件当在电梯竖井中移位时被引导。在此,为此所用的引导件特别是以如下方式实施,使得该引导件防止联接元件碰撞经过的电梯轿厢。这使得电梯系统能够特别舒适和安全地运行。当电梯轿厢在电梯竖井中移动时,不能完全排除:承载机构进而还有未与电梯轿厢连接的联接元件发生振动。如果不引导联接元件,则尤其存在联接元件在经过时撞到电梯轿厢的危险。这种撞击一方面会导致听觉上的震动,另一方面可能会损坏电梯轿厢和/或联接元件。通过引导联接元件可以避免这种危险。
在本发明的构造方案中,每个电梯轿厢具有两个联接装置。联接装置用于同时与两个不同的承载机构的联接元件连接。两个承载机构的驱动机被同步操控,从而两个承载机构被同步驱动和移动。电梯轿厢的两个联接装置尤其布置在电梯轿厢的相对置侧面上。特别地,联接装置设置用于在对角线相对的位置上与承载机构的各一个联接元件联接。这使得能够将力特别均匀地或均匀分布地导入到电梯轿厢中,这使得电梯轿厢在移位期间几乎不会倾斜。一方面,这使得电梯轿厢能够舒适地行驶,另一方面,电梯轿厢的引导件不会被加载太多负荷,这使得简单且更具成本效益的设计成为可能,并且产生的损耗不大。另外,与每个电梯轿厢仅一个的联接装置相比,仅需要通过联接装置引入大约一半的力。这使得能够使用成本低廉的驱动机,该驱动机也占用很少的空间。
为此,两个联接装置尤其不以机械的方式联接,而是由电梯控制器相应地控制。当与两个承载机构联接时,联接装置特别地以如下方式定位,使得在承载机构的两个联接元件之间在电梯轿厢的重心高度上的连线延伸通过所述重心。这使得能够特别均匀地将力引入电梯轿厢。
每个电梯轿厢也可以仅具有唯一的联接装置。然后,电梯轿厢只能与一个承载机构联接,并借此在电梯竖井中移位。
在本发明的构造方案中,第一和第二电梯轿厢也可以在平行于第一电梯竖井布置的第二电梯竖井中沿竖直方向移位。电梯系统还具有:上部的第一传送装置,通过该上部的第一传送装置,电梯轿厢可从第一电梯竖井移入第二电梯竖井中;以及下部的第二传送装置,通过该下部的第二传送装置,电梯轿厢可从第二电梯竖井移入第一个电梯竖井中。在此,电梯轿厢在第二电梯竖井中的移位以与在第一电梯竖井中的移位相同的方式实现。电梯轿厢在第一电梯竖井中仅从下向上移动,而仅在第二电梯竖井中仅从上向下移动。在此无关紧要的是,哪个电梯竖井被称为第一电梯竖井以及哪个电梯竖井被指定为第二电梯竖井。
电梯轿厢在电梯竖井中的移位的类似实现方案应理解为是指,在第二电梯竖井中也设有至少一个具有两个相应布置的联接元件的承载机构,该承载机构可以借助对应的驱动机驱动。另外,本发明的所有上述构造也可以应用于第二电梯竖井。
第二电梯竖井和两个传送装置的设置有利地实现了电梯系统绕行运转。传送装置特别地布置在电梯轿厢的端位置的区域中。例如,当电梯轿厢在第一电梯竖井中向上移位时到达上部端位置时,则在所有乘客都离开了电梯轿厢并且电梯轿厢与承载机构断开联接之后,电梯轿厢借助上部的第一传送装置沿水平推移到第二个电梯竖井的上部端位置。然后,电梯轿厢可以与第二电梯竖井中的承载机构联接,并因此可以在第二电梯竖井中向下移动到下部端位置。电梯轿厢从下部端位置出发,由下部的第二传送装置沿水平移动到第一电梯竖井的下部端位置,电梯轿厢从下部端位置出发,可以再次向上移动。在此,对于每个电梯竖井可以有多个、例如四个电梯轿厢同时移位,其中,总是只有一个电梯轿厢与承载机构联接。这使得电梯系统能够特别有效地运行。
传送装置尤其可以根据传送装置设计为EP 2219985 B1的水平推移单元的形式。在这种情况下,传送装置具有竖向的导轨件,该导轨件在传送装置中引导电梯轿厢。传送装置能够以如下方式定位,使得导轨件形成竖直导轨的一个分段,当在电梯竖井中移位期间,电梯轿厢由该竖直导轨引导。然后,电梯轿厢具有制动装置,通过该制动装置,电梯轿厢能够当在电梯竖井之间移动时,被临时固定在集成于传送装置中的导轨件上。
在本发明的构造方案中,在第一电梯竖井和第二电梯竖井中分别布置有相等数量的承载机构,所述承载机构分别具有两个联接元件。电梯轿厢的数量最大与电梯系统中承载机构的总数相同。特别地,电梯轿厢的数量恰与承载机构的总数相同。这意味着,每个电梯竖井的联接元件的数量大于或等于要在电梯竖井中移位的电梯轿厢的数量。因此,可以为每个电梯轿厢在两个电梯竖井中的每一个中对应有确定的联接元件,或者在同时与两个承载机构联接的情况下,对应有两个联接元件,其中,各个联接元件在两个电梯竖井中布置在相同位置上。在这种情况下,“对应”应理解为是指:电梯轿厢通过其联接装置仅与对应于其的一个或多个联接元件联接。因此,每个电梯轿厢仅需要一个联接装置,或者在同时与两个联接元件联接的情况下,仅需要两个联接装置,联接装置分别布置在固定的位置上。因此,联接装置不能横向于联接装置的栓的操作方向地推移。这使得联接装置能够成本低廉地实现。另外,在这种情况下,联接装置需要特别小的安装空间。
例如,在对于每个电梯竖井的两个承载机构(一个左承载机构和一个右承载机构)进而还有四个联接元件(每个承载机构一个左边的承载机构和一个右边的承载机构)中,为第一电梯轿厢对应有左承载机构的左边的联接元件,为第二电梯轿厢对应有右承载机构的左边的联接元件,为第三电梯轿厢对应有左承载机构的右边的联接元件,为第四电梯轿厢对应有右承载机构的右边的联接元件。这些对应方案在两个电梯竖井中都是相同的。因此,对应于电梯轿厢的联接元件在两个电梯竖井中布置在相同位置上。因此,例如,第一电梯轿厢仅需要如下的联接装置:该联接装置被定位成,使得其仅能够与左承载机构的左边的联接元件联接。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其他优点、特征和细节借助对实施例的下列说明以及借助附图得出,在附图中,相同的或起相同作用的元件设有同一附图标记。附图仅为示意性的并且不忠实于比例。在此:
图1示出具有第一和第二电梯轿厢的电梯系统的第一电梯竖井,
图2以放大的图示示出图1中的承载机构的联接元件,
图3示出第一电梯竖井的俯视图,其中,总共有8个驱动机,
图4示出电梯轿厢的底视图,具有两个联接装置,用于与承载机构的联接元件联接,以及
图5a-图5c示出电梯系统的大大简化的图示,具有两个电梯竖井、两个传送装置和两个电梯轿厢,其中,电梯轿厢处于不同位置,用于阐明电梯系统的工作原理。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图1,电梯系统10具有第一电梯竖井12,在第一电梯竖井中布置有第一电梯轿厢14和第二电梯轿厢16。第一电梯轿厢14位于下部端位置18上,下部端位置相当于电梯轿厢14在具有电梯系统10的建筑物20的最下层上的位置。第二电梯轿厢16位于上部端位置22上,上部端位置相当于电梯轿厢16在建筑物20的最上层上的位置。在下部端位置18和上部端位置22之间存在大量楼层,这些楼层在图1中未示出。
电梯系统10具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竖直导轨24,在移位期间,电梯轿厢14、16在电梯竖井12中在该竖直导轨上被引导。为了使电梯轿厢14、16在电梯竖井12中移动,电梯系统10具有总共八个自身闭合的承载机构26,其中,在图1中示出四个承载机构26。承载机构26被设计成皮带,并且分别围绕一个下转向滚轮28和一个上转向滚轮30被引导。
承载机构26的两个转向滚轮28、30沿竖向彼此上下布置,使得承载机构26在转向滚轮28、30之间沿竖向运行。特别地,转向滚轮28、30的有效直径小于100mm。下转向滚轮28布置在第一电梯轿厢14的下方并且分别与张紧对重32连接。张紧对重32用作张紧装置,利用该张紧装置,一方面产生所需的承载机构预紧力,并且另一方面,对自身闭合的承载机构26的原始长度的偏差以及承载机构26的、由于操作引起的塑性长度变化进行补偿。
上转向滚轮30布置在第二电梯轿厢16的上方,并且分别用作被分别设计为电机的驱动机34的驱动轮盘。为每个承载机构26配设有一个驱动机34,通过所述驱动机可以使承载机构26得到驱动和移位。驱动机34由电梯控制器36控制,电梯控制器36控制电梯系统10的所有致动器。
每个承载机构26由两个承载机构部分38、40组成,承载机构部分的自由端部42(见图2)借助两个在图2中放大示出的联接元件44连接。在此,第一承载机构部分38的自由端部42与第二承载机构部分40的自由端部连接,从而每个承载机构26形成闭合的环。因此,联接元件也可以称为连接元件。联接元件44由两个沿相反的方向取向的承载机构端部连接件46组成,所述承载机构端部连接件与具有凹部48的中间件50连接。中间件50具有大致呈方形的外部轮廓。承载机构端部连接件46例如可以根据EP 1634842 A2中描述的承载机构端部连接件来实施。布置在电梯轿厢14、16上的联接装置58(参见图4)的能够驶出的栓60(参见图4)可以沉入到凹部48中,由此,联接装置58与联接元件44联接。通过将栓60从凹部48中拉出,可以将联接装置58与联接元件44断开联接。联接装置58布置在电梯轿厢14、16的地板51上,并且结合图4更详细地描述。联接装置58已经与之联接的联接元件44在图中表现为实心方形。因此,在图1中,第二电梯轿厢16通过联接元件44连接到布置在图1的最左侧的承载机构26。
联接装置也可以布置在电梯轿厢的顶棚上。然后必须相应地适配联接元件在承载机构上的位置。
一旦电梯轿厢14、16通过与其对应的联接装置58与联接元件44联接的话,在电梯轿厢14、16与承载机构26之间建立驱动连接。在这种联接状态下,当承载机构26被与其对应的驱动机34驱动或移位时,电梯轿厢14、16由承载机构26带动,并因此在电梯竖井12中移位。在图1所示的状态下,因此,第二电梯轿厢16可以在电梯竖井12中移动。因为在图1中,第一电梯轿厢14不与任何承载机构26联接,因此在图1的状态下,第一电梯轿厢14在电梯竖井12中不能移位。
图3示出具有总共八个驱动机34的第一电梯竖井12的俯视图。驱动机34分别与转向滚轮30的形式的驱动轮盘驱动连接,承载机构26分别借助驱动轮盘运行。为了清楚起见,在图3中,附图标记仅以一次示出。分别将四个驱动机34布置在电梯轿厢16的相对置侧面上,其中,在电梯轿厢16的每个相对置侧面上,分别在竖直导轨24的不同侧面上布置两个驱动机34。驱动机34的驱动轴52彼此平行地延伸,其中,在电梯轿厢16的一侧上的各一个驱动机34与在电梯轿厢16的另一侧上的驱动机34同轴地布置。电梯轿厢16的未示出的轿厢门位于电梯轿厢16的一个或两个自由侧54上,在该自由侧上没有布置驱动机34。
电梯控制器36以相同或同步的方式控制相对置的侧面上的两个驱动机34,使得对应于驱动机的承载机构26也同步地移动或移位。以相同的方式操控两个驱动机34,所述驱动机相对于电梯轿厢的重心56呈对角线设置,例如在图3中为上部最左边的驱动机34和下部最右边的驱动机34。由此,利用八个驱动机34能够使总共四个电梯轿厢14、16同时并且彼此独立地在第一电梯竖井12中移动。
在图4中,示出具有两个用于与承载机构26的两个联接元件44联接的联接装置58的电梯轿厢16的底视图。联接装置58分别相对于在图4中未示出的驱动机34进而相对于承载机构26的联接元件44布置。每个联接装置58具有一个栓60,所述栓可以在操作方向62上驶出和驶入,该操作方向朝向联接元件44的方向定向。为了伸出和缩回栓60,联接装置58具有操作致动器64,该操作致动器例如可以被设计为例如电机。为了使栓60相对于联接元件44定位,栓60可以与操作致动器64一起沿水平且垂直于操作方向62沿着轨道66借助定位致动器68移动,所述定位致动器例如同样实施为电机。
为了将联接装置58进而还有电梯轿厢16与联接元件44联接进而与承载机构26联接,首先将栓60相对于相应的联接元件44正确地定位。接下来,栓60伸出,由此,栓60插入到联接元件44的凹部48中。由此,在联接装置58与联接元件44之间进而在电梯轿厢16与承载机构26之间建立型面锁合的连接。当建立这种型面锁合的连接时,一旦承载机构26被驱动机34驱动或移动,电梯轿厢16就在电梯竖井12中移动。
如已经结合图3所描述的,电梯轿厢16与两个承载机构26联接,这两个承载机构26相对于电梯轿厢的重心56对角地布置。这通过电梯轿厢16与联接元件44联接的方式实现,联接元件相对于电梯轿厢16的重心56对角地布置。
每个联接元件44在电梯竖井12中移动时由引导件53引导。引导件53位于每个联接元件44和电梯轿厢16之间,并且延伸穿过整个电梯竖井12。引导件53尤其防止自由的联接元件44、即在其上没有联接电梯轿厢14、16的联接元件44撞到经过的电梯轿厢14、16。
同样可行的是,联接装置的栓不能横向于操作方向移位。在这种情况下,联接装置针对每个联接元件具有单独的栓和操作致动器。
电梯轿厢也可以仅具有一个联接装置,使得电梯轿厢为了在电梯竖井中移动而仅与一个承载机构联接。这特别是指,当驱动机进而还有承载机构布置在电梯轿厢的与轿厢门进而与竖井门相对的一侧上时。
参照图5a、5b和5c,更详细地描述电梯系统10的工作原理,特别是承载机构26的两个联接元件44的布置方式。为清楚起见,图5a、5b和5c仅示出电梯系统10的上部区域和下部区域,并且对于每个电梯竖井仅示出一个承载机构26。另外,转向滚轮28、30的直径大于图1中的直径。
除了第一电梯竖井12之外,根据图5a、5b和5c的电梯系统10还具有平行于第一电梯竖井12布置的第二电梯竖井13。第二电梯竖井13的设计类似于第一电梯竖井12。第二电梯竖井13中的电梯轿厢14、16的移位类似于第一电梯竖井12中的移位。在第一电梯竖井12中,电梯轿厢14、16仅向上移动,而在第二电梯竖井13中仅向下移动。
在图5a中,第一电梯轿厢14在第一电梯竖井12中,位于下部端位置18上。第一电梯轿厢通过其在图5a、5b和5c中未示出的联接装置与承载机构26的在图5a中右侧的第一联接元件44联接。第一电梯轿厢14仅具有唯一的不可移动的联接装置。该联接装置被以如下方式布置,使得:联接装置可以与右侧的联接元件44联接。因此,第一电梯轿厢14可以仅与右侧的联接元件44联接,使得右侧的联接元件44被对应于第一电梯轿厢14。
承载机构26的在图5a中左边的第二联接元件44以如下方式布置在承载机构26上,使得位于上部端位置22上的电梯轿厢的联接装置可以与第二联接元件44脱离联接。转向滚轮28、30分别布置在承载机构26的第一联接元件44与第二联接元件44之间。
为了使第一电梯轿厢14向上移动,驱动机34沿逆时针方向的运动方向驱动上转向滚轮30,这以方向箭头69示出。第一电梯轿厢14可能在中间停在下部端位置18和上部端位置22之间的楼层上情况下,移动至上部端位置22。在图5a中右侧的第一联接元件44向上移动的同时,在图5中左侧的第二联接元件44向下移动。在所述移位期间,两个联接元件44都没有与两个转向滚轮28、30之一接触。因此联接元件44都没有碰触两个转向滚轮28、30之一,联接元件也不会围绕转向滚轮28、30引导。
第二电梯轿厢16在图5a中,在第二电梯竖井13中处在上部端位置22上。第二电梯轿厢通过在图5a、5b和5c中未示出联接装置与承载机构26的在图5a中左边的第一联接元件44联接。第二电梯轿厢16也具有仅一个唯一的不可移动的联接装置。联接装置布置成:联接装置可以与左边的联接元件44联接。因此,第二电梯轿厢16可以仅与左边的第二联接元件44联接,从而左边的联接元件44被对应于第二电梯轿厢16。
承载机构26的在图5a中右侧的第二联接元件44被以如下方式设置在承载机构26上,使得位于下部端位置18上的电梯轿厢的联接装置可以与第二联接元件44断开联接。转向滚轮28、30分别布置在承载机构26的第一联接元件44与第二联接元件44之间。
为了使第二电梯轿厢16向下移动,驱动机34还逆时针驱动上转向滚轮30。第二电梯轿厢16在可能在中间停在上部端位置22和下部端位置18之间的楼层上的情况下,移动到下部端位置18上。当图5a中左侧的第一联接元件44向下移位的同时,在图5a中右侧的第二联接元件44向上移位。在所述移位期间,两个联接元件44都不与两个转向滚轮28、30之一接触。
在图5b中,示出如下情况,第一电梯轿厢14在第一电梯竖井12中已经到达上部端位置22并且第二电梯轿厢16在第二电梯竖井13中已经到达下部端位置18。因为电梯轿厢14、16在第一电梯竖井12中仅向上移动,而在第二电梯竖井13中仅向下移动,两个电梯轿厢14、16都必须变换竖井。
为了变换竖井,电梯系统10具有上部的第一传送装置70,借助于该上部的第一传送装置70,在上部端位置22上的第一电梯轿厢14可以从第一电梯竖井12移动到第二电梯竖井13中。上部的第一传送装置70具有竖直的导轨件72,该导轨件在上部的第一传送装置70中引导第一电梯轿厢14。在移位开始之前,上部的第一传送装置70被以如下方式定位,使得导轨件72形成第一电梯竖井12的竖直导轨24的一个分段,第一电梯轿厢14当在第一电梯竖井12中移位期间由该竖直导轨引导。第一电梯轿厢14具有制动装置74,第一电梯轿厢14在第一电梯竖井12与第二电梯竖井13之间移位时,利用该制动装置临时固定在集成于上部的第一传送装置70中的导轨件72上。
电梯系统10还具有下部的第二传送装置76,用于将下部端位置18中的第二电梯轿厢16从第二电梯竖井13移动到第一电梯竖井12中。下部的第二传送装置76的设计类似于上部的第一传送装置70地实施。第二电梯轿厢16也具有制动装置74。
上部的第一传送装置70、下部的第二传送装置76尤其可以根据呈EP 2219985B1的水平推移单元的形式的传送装置设计。
在图5c中示出两个电梯轿厢14、16已经移动之后的情况。第一电梯轿厢14在第二电梯竖井13中定位在上部端位置22上,第二电梯轿厢16在第一电梯竖井12中,定位在下部端位置18上。
这时在第一电梯竖井12中布置在下部端位置18上的第二电梯轿厢16这时通过其联接装置与承载机构26的在图5c中左边的第二联接元件44联接。承载机构26的在图5c中右侧的第一联接元件44以如下方式布置在承载机构26上,使得:位于上部端位置22的电梯轿厢的联接装置可以与第二联接元件44断开联接。
为了使第二电梯轿厢16向上移动,驱动机34这时沿顺时针方向驱动上转向滚轮30。因此,驱动机34由电梯控制器以如下方式得到控制,使得:当电梯轿厢到达下部端位置或上部端位置时,承载机构26的运动方向针对电梯轿厢的下一次移位而反转。
第二电梯轿厢16在中间可能停在下部端位置18和上部端位置22之间的楼层上的情况下,移动到上部端位置22上。在图5c中左侧的第二联接元件44向上移动的同时,在图5c中右边的第一联接元件44向下移位。
第一电梯轿厢14在图5c中,在第二电梯竖井13中,位于上部端位置22上。第一电梯轿厢通过其联接装置与承载机构26的在图5中右侧的第二联接元件44联接。承载机构26的在图5c中左边的第一联接元件44以如下方式布置在承载机构26上,使得位于下部端位置18的电梯轿厢的联接装置可以与第二联接元件44断开联接。
为了使第一电梯轿厢14向下移动,驱动机34这时还顺时针驱动上转向滚轮30。与图5a相比较,承载机构26的运动方向也被反转。第一电梯轿厢14在可能停在上部端位置22和下部端位置18之间的楼层上的情况下,移动到下部端位置18上。在图5c中的右边的第二联接元件44向下移位的同时,在图5c中左边的第一联接元件44向上移位。
如图5a-5c中所示,在根据图1-4的电梯系统中,对于每个电梯竖井的四个、进而总共八个电梯轿厢能够同时沿竖向移动。
电梯系统还可以具有第三电梯竖井,在该第三电梯竖井中可以停放当前不需要的电梯轿厢。
总之,应该指出,诸如“具有”、“包括”等术语不排除其他元件或步骤,并且诸如“一个”或“一”等术语不排除多个。还应当指出,已经参考以上示例性实施例之一描述的特征或步骤也可以与上述其他示例性实施例的其他特征或步骤结合使用。

Claims (14)

1.一种电梯系统,具有:
第一电梯轿厢(14)和第二电梯轿厢(16),所述第一电梯轿厢和第二电梯轿厢在第一电梯竖井(12)中能够沿竖向移动,
自身闭合的、围绕下转向滚轮(28)和上转向滚轮(30)引导的承载机构(26),
对应于承载机构(26)的驱动机(34),以及
布置在第一电梯轿厢(14)上的能够操控的联接装置(58)和布置在第二电梯轿厢(16)上的能够操控的联接装置(58),
其中,承载机构(26)具有第一和第二联接元件(44),联接装置(58)能够与第一和第二联接元件联接以及断开联接,由此,在相应的电梯轿厢(14、16)与承载机构(26)之间的驱动连接能够建立和松开,并且所联接的电梯轿厢(14、16)能够借助能由相应的驱动机(34)驱动的承载机构(26)在第一电梯竖井(12)中移动,
其特征在于,
承载机构(26)的两个联接元件(44)以如下方式布置:使得当借助联接元件(44)与承载机构(26)联接的第一电梯轿厢(14)从下部端位置(18)移动到上部端位置(22)或者反过来移动时,没有联接元件(44)围绕转向滚轮(28、30)引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承载机构(26)的两个联接元件(44)以如下方式布置:使得当借助联接元件(44)与承载机构(26)联接的第一电梯轿厢(14)从下部端位置(18)移动到上部端位置(22)或者反过来移动时,没有联接元件(44)与转向滚轮(28、30)发生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承载机构(26)的两个联接元件(44)以如下方式布置:使得当借助一个联接元件(44)与承载机构(26)联接的第一电梯轿厢(14)已经到达上部端位置(22)时,另一个联接元件(44)定位成,使得与第二电梯轿厢对应的、布置在下部端位置(18)上的第二电梯轿厢(16)的联接装置(58)能够与所述另一个联接元件(44)联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驱动机(34)由电梯控制器(36)操控,所述电梯控制器设置用于,当电梯轿厢(14、16)已经到达下部端位置(18)或上部端位置(22)时,承载机构(26)的运动方向(69)在电梯轿厢(14、16)的下一次移动时逆反。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设置另一个承载机构(26),其具有两个沿竖向彼此间隔布置的联接元件(44)和对应于所述另一个承载机构(26)的另一个驱动机(34)。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承载机构(26)的联接元件(44)实施为连接元件,所述连接元件将承载机构部分(38、40)的两个自由端部相互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承载机构(26)实施为皮带。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联接元件(44)当在第一电梯竖井(12)中移动时得到引导。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电梯轿厢(14、16)具有两个联接装置(58),所述两个联接装置设置用于,同时与两个不同的承载机构(26)的联接元件(44)联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两个联接装置(58)布置在电梯轿厢(14、16)的相对置的侧面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两个联接装置(58)设置用于,在对角相对置的位置上,分别与承载机构(26)的联接元件(44)联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
第一电梯轿厢(14)和第二电梯轿厢(16)也在平行于第一电梯竖井(12)布置的第二电梯竖井(13)中能够沿竖向移动;并且
电梯系统(10)具有:
上部的第一传送装置(70),借助所述上部的第一传送装置,电梯轿厢(14、16)能够从第一电梯竖井(12)推移到第二电梯竖井(13)中,以及
下部的第二传送 装置(76),借助所述下部的第二传送装置,电梯轿厢(14、16)能够从第二电梯竖井(13)推移到第一电梯竖井(12)中,
其中,电梯轿厢(14、16)在第二电梯竖井(13)中的移位类似于在第一电梯竖井(12)中的移位方式地实现。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
电梯轿厢(14、16)在第一电梯竖井(12)中仅从下向上移动,以及在第二电梯竖井(13)中仅从上向下移动。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在第一电梯竖井(12)中以及在第二电梯竖井(13)中,分别布置相同数量的分别具有两个联接元件(44)的承载机构(26),电梯轿厢(14、16)的数量最大与承载机构(26)的总数相同。
CN201880053333.7A 2017-08-17 2018-07-31 电梯系统 Active CN11099754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17186585 2017-08-17
EP17186585.0 2017-08-17
PCT/EP2018/070656 WO2019034405A1 (de) 2017-08-17 2018-07-31 Aufzugsystem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97544A CN110997544A (zh) 2020-04-10
CN110997544B true CN110997544B (zh) 2021-06-01

Family

ID=59649573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53332.2A Active CN110997543B (zh) 2017-08-17 2018-07-25 电梯系统
CN201880053333.7A Active CN110997544B (zh) 2017-08-17 2018-07-31 电梯系统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53332.2A Active CN110997543B (zh) 2017-08-17 2018-07-25 电梯系统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2) US11623845B2 (zh)
EP (2) EP3681835B1 (zh)
CN (2) CN110997543B (zh)
AU (2) AU2018317641B2 (zh)
SG (2) SG11202000750VA (zh)
WO (2) WO201903438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997543B (zh) * 2017-08-17 2022-04-15 因温特奥股份公司 电梯系统
WO2020164965A1 (de) * 2019-02-12 2020-08-20 Inventio Ag Aufzugsystem
US11737431B2 (en) * 2020-05-29 2023-08-29 Denise Michelle Berger Bird feeder support system
US11665974B2 (en) * 2021-01-27 2023-05-30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MRAM containing magnetic top contact
EP4180379B1 (en) * 2021-11-12 2024-05-15 Norvento Tecnología, S.L.U. System and method for vertically moving weights

Family Cites Families (4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910383A (en) * 1974-04-22 1975-10-07 Vladimir Friedl Manlift
DE2542262A1 (de) 1975-09-23 1977-03-24 Ernst Schmid Fahrtreppe
JP2665686B2 (ja) * 1989-12-05 1997-10-22 眸 島田 垂直型交通機関
JP3182320B2 (ja) 1995-07-17 2001-07-03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つかみ替え式循環型エレベータ
JPH09194159A (ja) 1996-01-17 1997-07-29 Mitsubishi Denki Bill Techno Service Kk ロープ孔塞ぎ装置
JPH1059659A (ja) 1996-08-22 1998-03-03 Tetsuzo Shibuya エレベーター
JP2000086121A (ja) 1998-09-09 2000-03-28 Ohbayashi Corp エレベータ装置
EP1367018B1 (de) * 2002-05-27 2010-10-06 Inventio AG Aufzugsanlage mit mehreren selbstfahrenden Kabinen und mindestens drei nebeneinander angeordneten Aufzugsschächten
DE10300992A1 (de) * 2003-01-14 2004-07-22 Aufzugswerke M. Schmitt & Sohn Gmbh & Co. Aufzug mit getrennter Fahrkorbaufhängung
JP2005132527A (ja) 2003-10-29 2005-05-26 Hitachi Ltd マルチカーエレベータ
JP2005200162A (ja) 2004-01-15 2005-07-28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エレベータの調速装置
JP4301105B2 (ja) 2004-07-26 2009-07-22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ZA200506660B (en) * 2004-09-13 2006-05-31 Inventio Ag Belt end connection for fastening a belt end in a lift installation and method for protecting and checking a belt end connection in a lift installation
JP4543868B2 (ja) * 2004-10-15 2010-09-15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マルチカーエレベータ
EP1693331A1 (de) * 2005-02-17 2006-08-23 Inventio Ag Aufzugssystem mit mehreren Schächten und mit Aufzugskabinen welche vom gewählten Antriebssystem an- und abgekuppelt werden können
JP4552793B2 (ja) 2005-07-22 2010-09-29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マルチカーエレベータの安全システム
US7857103B2 (en) * 2006-12-14 2010-12-28 Inventio Ag Elevator system
MY149179A (en) * 2006-12-14 2013-07-31 Inventio Ag Lift system
US7661513B2 (en) 2006-12-14 2010-02-16 Inventio Ag Dual-car elevator system with common counterweight
EP2070860A1 (de) * 2007-12-11 2009-06-17 Inventio Ag Aufzugssystem mit vertikal und horizontal verfahrbaren Aufzugkabinen
EP2072445A1 (de) * 2007-12-21 2009-06-24 Inventio Ag Betriebsverfahren für einen Aufzug mit zwei Aufzugskabinen und einem Gegengewicht
WO2010072656A1 (de) 2008-12-26 2010-07-01 Inventio Ag Mehrere aufzugskabinen in einem aufzugsschacht mit verbesserter schachtausnützung
ES2543885T3 (es) * 2009-12-15 2015-08-25 Inventio Ag Instalación de ascensor de doble cabina
FR2958635B1 (fr) * 2010-04-12 2012-08-31 Fernand Voillot Monte-charge et batiment equipe d'un monte-charge.
DE102010030436A1 (de) * 2010-06-23 2011-12-29 Thyssenkrupp Elevator Ag Aufzuganlage
US8430210B2 (en) * 2011-01-19 2013-04-30 Smart Lifts, Llc System having multiple cabs in an elevator shaft
JP2012246116A (ja) 2011-05-30 2012-12-1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装置及びその非常止め試験方法
FI124330B (fi) * 2012-01-02 2014-06-30 Kone Corp Hissijärjestely ja menetelmä hissijärjestelyn uudelleenasettelemiseksi
WO2014090600A1 (de) 2012-12-10 2014-06-19 Inventio Ag Doppeldecker-aufzug mit verstellbarer interkabinendistanz
JP6539267B2 (ja) * 2013-07-26 2019-07-03 スマートリフツ、エルエルシーSmart Lifts, Llc 昇降路の異なる区画内で独立して移動する複数のエレベータかごおよびつり合いおもりを有するシステム
DE102013110792A1 (de) * 2013-09-30 2015-04-02 Thyssenkrupp Elevator Ag Aufzuganlage
DE102013110791A1 (de) * 2013-09-30 2015-04-02 Thyssenkrupp Elevator Ag Aufzuganlage
DE102013110790A1 (de) 2013-09-30 2015-04-02 Thyssenkrupp Elevator Ag Aufzuganlage
DE102013110778A1 (de) * 2013-09-30 2015-04-02 Thyssenkrupp Elevator Ag Aufzuganlage
US9758347B2 (en) * 2014-12-02 2017-09-12 ThyssenKrupp Elevator AG; ThyssenKrupp AG Arrangement and method to move at least two elevator cars independently in at least one hoistway
EP3227220B1 (en) * 2014-12-05 2020-10-21 Kone Corporation Elevator arrangement with multiple cars in the same shaft
CN108602643A (zh) * 2015-11-30 2018-09-28 通力股份公司 可调式多轿厢电梯系统
DE102017113571A1 (de) * 2017-06-20 2018-12-20 Thyssenkrupp Ag Aufzugsystem
CN110997543B (zh) * 2017-08-17 2022-04-15 因温特奥股份公司 电梯系统
WO2020164965A1 (de) * 2019-02-12 2020-08-20 Inventio Ag Aufzugsyste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AU2018317641A1 (en) 2020-03-05
US11535493B2 (en) 2022-12-27
US20200180911A1 (en) 2020-06-11
EP3668810B1 (de) 2022-06-22
US20200231410A1 (en) 2020-07-23
AU2018317641B2 (en) 2021-09-30
CN110997543B (zh) 2022-04-15
EP3668810A1 (de) 2020-06-24
SG11202000750VA (en) 2020-02-27
AU2018319105A1 (en) 2020-03-05
CN110997544A (zh) 2020-04-10
EP3681835A1 (de) 2020-07-22
WO2019034405A1 (de) 2019-02-21
SG11202000756UA (en) 2020-02-27
EP3681835B1 (de) 2022-08-31
US11623845B2 (en) 2023-04-11
AU2018319105B2 (en) 2021-09-30
CN110997543A (zh) 2020-04-10
WO2019034381A1 (de) 2019-02-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997544B (zh) 电梯系统
US20110042168A1 (en) Elevator system with elevator cars which can move vertically and horizontally
KR20010041286A (ko) 유연한 평탄 로프를 사용하는 이중 활차 로프 승강기
US5921351A (en) Modular drive mechanism for a passenger conveyor
JP5330666B2 (ja) 昇降路内に2つのエレベータケージを互いに上下に配置して備えるエレベータ
CN102642749B (zh) 附带地板高度调节机构的电梯
CN101224834A (zh) 在竖井中电梯轿厢一个在另一个的上方的电梯
CN101898713B (zh) 电梯的驱动装置
CN113454014A (zh) 用于电梯设备的转换装置
CN104781177A (zh) 电梯和用于现代化改造电梯的方法
CN110116954A (zh) 双层电梯系统
US8684143B2 (en) Elevator guide rail system
WO2017077182A2 (en) Elevator arrangement comprising independently moving elevator cars in the same elevator hoistway and a coupling arrangement to be used in the elevator arrangement
US20220048736A1 (en) Elevator system
CN111295351A (zh) 用于在电梯竖井中执行维护工作的装置
EP3142955A1 (en) Traction geared machine for elevator
KR102330510B1 (ko) 로프리스 엘리베이터 시스템
CN110040601B (zh) 用于双层电梯的h形框架
CN113272238B (zh) 电梯系统
WO2009036232A2 (en) Elevator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operating same
JP4637603B2 (ja) マルチカーエレベータ
CN109484946B (zh) 电梯以及电梯的控制方法
JP5676556B2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2023004520A (ja) マルチカーエレベーター
KR20210111302A (ko) 공통의 통로에서 두개의 엘리베이터 카들을 갖는 엘리베이터 설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40025000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