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997543A - 电梯系统 - Google Patents

电梯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997543A
CN110997543A CN201880053332.2A CN201880053332A CN110997543A CN 110997543 A CN110997543 A CN 110997543A CN 201880053332 A CN201880053332 A CN 201880053332A CN 110997543 A CN110997543 A CN 11099754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vator
support means
coupling
elevator car
coupling el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5333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997543B (zh
Inventor
克里斯蒂安·史都德
多纳托·卡帕莱利
约瑟夫·胡斯曼
拉法埃尔·比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ventio AG
Original Assignee
Inventio A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ventio AG filed Critical Inventio AG
Publication of CN1109975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9754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99754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9754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9/00Kinds or type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66B9/003Kinds or type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for lateral transfer of car or frame, e.g. between vertical hoistways or to/from a parking posi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1/00Main component part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66B11/0065Roping
    • B66B11/008Roping with hoisting rope or cable operated by frictional engagement with a winding drum or sheave
    • B66B11/0095Roping with hoisting rope or cable operated by frictional engagement with a winding drum or sheave where multiple cars drive in the same hoist wa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2201/00Aspects of control systems of elevators
    • B66B2201/30Details of the elevator system configur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Elevator Control (AREA)
  • Lift-Guide Devices, And Elevator Ropes And Cables (AREA)
  • Cage And Drive Apparatuses For Eleva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梯系统(10),其具有第一电梯轿厢(14),所述第一电梯轿厢在第一电梯竖井(12)中能够沿竖向移动。为此,电梯系统(10)具有自身闭合的、围绕下转向滚轮(28)和上转向滚轮(30)引导的第一承载机构(26a)以及对应于第一承载机构(26a、126a)的第一驱动机(34a)。为了在承载机构(26)与电梯轿厢(14)之间建立驱动连接,在电梯轿厢(14)上布置有联接装置,所述联接装置能够与承载机构(26a)的联接元件(44.1a)联接。根据本发明,承载机构(26a)的联接元件(44.1a)实施为连接元件,所述连接元件将承载机构(26a)的两个自由端部相互连接。

Description

电梯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的特征的电梯系统。
背景技术
WO 2010/072656 A1描述了一种具有两个在电梯竖井中能在竖直方向上移位的电梯轿厢的电梯系统,每个电梯轿厢借助于钢索形式的承载和驱动机构与对重连接。电梯系统具有两个电机形式的驱动机,驱动机可以分别对驱动轮盘加以驱动,承载和驱动机构分别通过驱动轮盘被引导。因此,两个电梯轿厢可以通过驱动机在电梯竖井中彼此独立地移动。因此,电梯竖井的横截面必须设计成,使得对重可以被引导经过电梯轿厢。
EP 2219985 B1描述了一种电梯系统,其具有:两个可在电梯竖井中沿竖直方向移位的电梯轿厢;围绕下部转向滚轮和上部转向滚轮引导的自身闭合的承载机构;对应于该承载机构的、呈电机的形式的驱动机;以及各一个布置在每个电梯轿厢上的能够操控的联接装置。承载机构具有多个联接元件,这些联接元件例如可以被设计为孔或凸轮。电梯轿厢的联接装置可以与联接元件联接和断开,由此,可以在相应的电梯轿厢和承载机构之间建立和解除驱动连接。因此,与承载机构相联的电梯轿厢可以借助能够由相应的驱动机驱动的承载机构在第一电梯竖井中移动。
在提到的电梯竖井中,电梯轿厢仅在一个方向上移动,即仅向上或仅向下移动。为了能够实现电梯轿厢绕转式的运行,电梯系统具有另一个电梯竖井。电梯轿厢可以借助传送装置在两个电梯竖井之间水平移动。在电梯系统的运行中,电梯轿厢通过其联接装置和联接元件在下部端位置或上部端位置处联接到承载机构,并通过相关的驱动机上下移动,直到承载机构到达上部端位置或下部端位置。在那里,电梯轿厢与承载机构脱开,并且通过电梯竖井中的传送装置在另一个方向上水平移动到另一个电梯竖井中。
发明内容
相反,本发明的目的尤其是,提出一种电梯系统,该电梯系统一方面在建筑物中仅需要很小的空间,另一方面使得承载机构能够简单地并且因此成本低廉地实现。根据本发明,该目的通过具有权利要求1的特征的电梯系统来实现。
根据本发明的电梯系统具有第一电梯轿厢,第一电梯轿厢可以在竖直方向上在第一电梯竖井中移位。根据本发明的电梯系统还具有围绕下部转向滚轮和上部转向滚轮引导的、自身闭合的第一承载机构以及对应于第一承载机构的第一驱动机。第一承载机构具有第一主联接元件,布置在第一电梯轿厢上的第一联接装置可以与第一主联接元件联接。因此,可以在第一电梯轿厢和第一承载机构之间建立驱动连接,从而可以借助能够由第一驱动机驱动的第一承载机构在第一电梯竖井中移动所联接的第一电梯轿厢。根据本发明,第一承载机构的第一主联接元件被设计为连接元件,该连接元件将第一承载机构的两个自由端部彼此连接。
自身闭合的承载机构的使用实现了省去必须被引导经过电梯轿厢的对重,这使得电梯竖井的横截面较小。另外,所述联接元件实现双重功能。一方面,联接元件用于将电梯轿厢联接至承载机构,另一方面,以简单且成本低廉的方式实现闭合的承载机构。
联接元件尤其实现了所谓的皮带锁或绳索连接器的功能。由此,能够非常简单、成本低廉和可靠地由原本敞开的、纵向延伸的承载机构通过将两个自由端部与联接元件联接而产生自身闭合的承载机构。联接元件例如可以具有两个相互连接的承载机构连接件,该两个承载机构连接件例如可以根据EP 1634842 A2进行设计。两个承载机构连接件例如可以通过中间件连接,例如通过中间件可以将两个承载机构连接件拧紧或焊接。联接元件也可以具有一件式的壳体。
电梯竖井布置在建筑物内或建筑物上,并且主要在竖直方向上运行,使得当电梯轿厢在电梯竖井中移动时,电梯轿厢主要竖直地移位。
承载机构是自身闭合的,即例如是环形地实施。由此,承载机构也可以称为是无端部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承载机构由均质的环组成或仅由单件组成。而是通过承载机构部分的两个自由端部借助构造为连接元件的联接元件的连接而实现该环。承载机构绕下部转向滚轮和上部转向滚轮引导,其中,至少一个转向滚轮用作驱动滚轮或驱动轮盘,承载机构可通过转向滚轮由与其对应的驱动机来驱动。转向滚轮尤其具有小于100mm的有效直径。用作驱动轮盘的转向滚轮的如此小的有效直径实现了对承载机构无传动的驱动,这占用了很小的安装空间。转向滚轮以如下方式布置,使得转向滚轮的相应的旋转轴线垂直于电梯竖井的相邻的竖井壁。在承载机构上可以特别是布置有张紧装置,利用张紧装置一方面产生所需的承载机构张紧度,另一方面对自身闭合的承载机构的原始长度方面的偏差以及承载机构的由于运行发生的塑性变化加以补偿。所需的张紧力例如可以通过张紧对重、气体悬架或金属弹簧来产生。
该驱动机特别是被设计为由电梯控制器控制的电机。电梯控制器控制电梯系统的整套运行,即电梯控制器操控电梯系统的所有可控部件,并且与电梯系统的开关和传感器连接。电梯控制器可以设计为唯一的中央电梯控制器或由几个分散的、负责子任务的控制器组成。
布置在电梯轿厢上的联接装置特别地布置在电梯轿厢的地板或屋顶上。与承载机构的联接元件的联接尤其以型面锁合的方式进行,其中,也可以考虑摩擦锁合或者说力锁合的联接方式。联接元件尤其具有主要水平定向的凹部,例如,联接装置的栓可沿操作方向沉入该凹部中。在最简单的情况下,可以将联接元件与电梯轿厢相拧合。在这种情况下,联接装置设计为一个或多个螺栓。因此,可以通过联接装置和联接元件在电梯轿厢与承载机构之间建立型面锁合或摩擦锁合的连接,从而当驱动机构移动或运动时,电梯轿厢也被移动。由此,可以在电梯轿厢和承载机构之间进而最后在电梯轿厢和对应于承载机构的驱动机之间建立驱动连接。
在本发明的构造方案中,第一联接装置以如下的方式联接到第一主联接元件:在电梯系统的正常运行期间,第一联接装置不能与第一主联接元件断开联接。因此,在正常运行中,在第一电梯轿厢和第一承载机构之间总是存在驱动连接。因此,第一电梯轿厢仅在第一电梯竖井中移动。这使得电梯系统的结构特别简单。在该实施方式中,电梯系统的承载机构具有恰好一个联接元件。
电梯系统的正常运行应理解为乘客在电梯轿厢中得到运送的运行模式。正常运行必须特别区别于维护阶段、安装阶段以及拆卸阶段,在维护阶段中,维护技术人员可以在电梯系统上执行维护,在安装阶段中,安装电梯系统得到安装,以及在拆卸阶段中,电梯系统被拆卸。在所述的三个阶段中,可能发生的是:第一联接装置与第一主联接元件的联接被松开。联接装置与联接元件的联接,特别是在安装阶段中以及可能在维护阶段中发生,但不在电梯系统正常运行中发生。
在本发明的构造方案中,能够以如下方式操控第一联接装置,使得在电梯系统的正常操作期间,第一联接装置可以与第一主联接元件联接并且可以与第一主联接元件断开。由此,可以建立和松开第一电梯轿厢与第一承载机构之间的驱动连接。当电梯轿厢与承载机构断开时,电梯轿厢可以从第一电梯竖井中移出,例如被移入第二电梯竖井中。这使得电梯系统特别灵活。
具有在正常运行中在第一电梯轿厢和第一承载机构之间的牢固连接的电梯系统尤其具有至少一个第二电梯轿厢,第二电梯轿厢同样仅在第一电梯竖井中移位。在此,第二电梯轿厢和第二承载机构之间的连接特别地与第一轿厢中的情况相同。在此两个电梯轿厢可以彼此独立地移位。因此,就所需空间方面而言,实现了电梯系统非常高的运输能力。电梯系统尤其还可以具有两个以上、例如三个或四个电梯轿厢。
具有可在正常运行中在第一电梯轿厢和第一承载机构之间松开的连接的电梯系统尤其具有至少一个第二电梯轿厢,该第二电梯轿厢也能够推移到第二电梯竖井中。在此,第二电梯轿厢与第二承载机构的联接和断开联接特别地以与在第一电梯轿厢中相同的情况进行。两个电梯轿厢可以彼此独立地移位。因此,与所需空间相关地,电梯系统的运输能力非常高。特别地,电梯系统也可以具有两个以上、例如三个或四个电梯轿厢。联接装置特别地被以如下方式控制,使得至少在电梯轿厢的移位期间仅一个电梯轿厢被联接至(唯一的)承载机构。在电梯竖井中,总是只有一个(唯一的)电梯轿厢被(唯一的)承载机构移动。
如果存在多于一个的承载机构,则联接装置可能需要能够与不同的承载机构的联接元件联接。然后,联接装置沿水平、特别是横向于其操作方向能够推移地布置。如果应当将电梯轿厢与承载机构联接,则联接装置首先以如下方式横向于其操纵方向移动,使得联接装置相对于相应的承载机构的联接元件正确定位。接下来,可以特别地通过使联接元件的栓驶出来实现与承载机构的联接。在这种情况下,还可对于每个承载机构,在电梯轿厢上设置相应定位的联接装置。
即使设置有多个承载机构,对于每个电梯轿厢,在固定位置处设置一个联接装置,即不可移动的联接装置就足够了。为此,需要将电梯轿厢对应于联接元件,对此在下面更详细地讨论。
为了实现具有多于一个的电梯轿厢的电梯系统,该电梯系统具有:可以在第一电梯竖井中竖直地移位的第二电梯轿厢;自身闭合的、围绕下转向滚轮和上转向滚轮引导的第二承载机构;以及对应于第二承载机构的第二驱动机。第二联接装置布置在第二电梯轿厢上。第二承载机构具有第二主联接元件,第二联接装置可以联接至第二主联接元件,由此可以在第二电梯轿厢和第二承载机构之间建立驱动连接。因此,所联接的第二电梯轿厢可以借助于可以由第二驱动机驱动的第二承载机构在第一电梯竖井中移动。因此,电梯系统可以特别有效地运行,并且可以在建筑物中运送特别是在不同的目标楼层上的许多乘客。电梯系统还可以在每个电梯竖井中具有两个以上、特别是四个、六个或八个承载机构,使得四个、六个或八个电梯轿厢也可以同时且彼此独立地在电梯竖井中移动。
在本发明的构造方案中,除了提到的主联接元件之外,承载机构还具有次联接元件,联接装置可以联接到次联接元件上或从其上断开联接。承载机构的主联接元件和次联接元件以如下方式布置,使得:当通过联接元件与承载机构联接的电梯轿厢从下部端位置移动到上部端位置或从上部端位置移动到下部端位置时,没有联接元件被围绕转向滚轮引导。主联接元件和次联接元件尤其是相同地实施。
由此,当电梯轿厢在两个端位置之间移动时,也就是说,当在电梯竖井出现最大程度移位时,没有联接元件围绕或经过转向滚轮之一引导。因此,仅柔性承载机构在转向滚轮上被引导,这在不损失舒适性(例如顿挫或噪音)的情况下是可以实现的。另外,在联接元件的这种构造方案中,既不必关注联接元件可以完全围绕转向滚轮或经过转向滚轮引导,也不必关注联接元件是否能够以很低的舒适度损失围绕转向滚轮或经过转向滚轮引导。因此,联接元件可以被优化地设计用于其任务,即使得:联接装置能够联接至承载机构并且将承载机构的两个自由端部连接。另外,在转向滚轮的区域中不必设置在其中能够使联接元件围绕转向滚轮引导的结构空间。这使得电梯系统的构造更简单。
在这种情况下,承载机构由两个承载机构部分组成,这些承载机构部分的自由端部通过主联接元件和次联接元件连接。在此,第一承载机构部分的自由端部连接到第二承载机构部分的自由端部,从而承载机构形成闭合环。
联接元件在承载机构上的这种布置实现了:使对应于承载机构的驱动机以如下方式得到操控,使得联接元件在电梯系统的运行期间从不围绕转向滚轮引导。
所述第一和第二电梯轿厢不必能够同时在第一电梯竖井中移动。特别地,可行的是,第一电梯轿厢首先在电梯竖井中移位,然后第二电梯轿厢特别地在同一方向上在电梯竖井中移位。为此,特别是在第二电梯轿厢移位之前或期间,将第一电梯轿厢从电梯竖井中移出。
在本发明的构造方案中,承载机构的两个联接元件以如下方式布置,使得:当通过联接元件与承载机构联接的第一电梯轿厢从下部端位置移动到上部端位置或者从上部端位置移动到下部端位置时,联接元件不会与转向滚轮发生接触。对此应理解为,联接元件不会接触转向滚轮。这意味着转向滚轮不会被联接元件损坏,也不会损坏联接元件。
联接元件在承载机构上的这种布置方式使得:对应于承载机构的驱动机以如下方式得到控制,使得联接元件在电梯系统的运行期间不会与转向滚轮接触。因此,承载机构可以总是及时地停止,使得联接元件永远不会到达转向滚轮,或者例如联接元件与转向滚轮保持一定的最小距离。
在本发明的构造方案中,承载机构的两个联接元件以如下方式布置,使得:当通过主联接元件与承载机构联接的电梯轿厢到达上部端位置时,次联接元件以如下方式定位,使得:布置在下部端位置的电梯轿厢的联接装置可以与次联接元件联接。当电梯轿厢向下移动时,当到达第一电梯轿厢的下部端位置时,次联接元件相应地定位,使得布置在上部端位置的电梯轿厢的联接装置可以与另一个联接元件连接。由此,只要第一电梯轿厢已经到达两个端位置之一时,在另一端位置上的另一电梯轿厢就可以与次联接元件联接,从而为另一电梯轿厢的移位做好准备。由此,其中一个电梯轿厢的断开联接和另一电梯轿厢的联接能够至少部分地同时进行,这使得电梯系统能够高效地运行。
在本发明的构造方案中,驱动机由电梯控制器控制。当电梯轿厢已经根据移位方向到达下部端位置或上部端位置时,电梯控制器被设置用于使承载机构的运动方向在电梯轿厢的下一次移位时逆反。因此,有利地可行的是,使电梯系统的两个电梯轿厢在电梯竖井中沿相同方向移动,而在电梯系统运行期间,联接元件无需围绕转向滚轮引导,也不与转向滚轮接触。因此,电梯控制器设置用于使电梯轿厢仅在一个方向上移动,即仅从下到上或仅从上到下地移动。
在本发明的构造方案中,第一和第二电梯轿厢也可以在平行于第一电梯竖井布置的第二电梯竖井中沿竖直方向移位。电梯系统还具有:第一传送装置,通过该第一传送装置,电梯轿厢可从第一电梯竖井移入第二电梯竖井中;以及第二传送装置,通过第二传送装置,电梯轿厢可从第二电梯竖井移入第一个电梯竖井中。在此,电梯轿厢在第二电梯竖井中的移位以与在第一电梯竖井中的移位相同的方式实现。电梯轿厢在第一电梯竖井中仅从下向上移动,而仅在第二电梯竖井中仅从上向下移动。在此无关紧要的是,哪个电梯竖井被称为第一电梯竖井以及哪个电梯竖井被指定为第二电梯竖井。
电梯轿厢在电梯竖井中的移位的类似实现方案应理解为是指,在第二电梯竖井中也设有至少一个具有相应布置的主联接元件和次联接元件的承载机构,该承载机构可以借助对应的驱动机驱动。另外,本发明的所有上述构造也可以应用于第二电梯竖井。
第二电梯竖井和两个传送装置的设置有利地实现了电梯系统绕行运转。传送装置特别地布置在电梯轿厢的端位置的区域中。例如,当电梯轿厢在第一电梯竖井中向上移位时到达上部端位置时,则在所有乘客都离开了电梯轿厢并且电梯轿厢与承载机构断开联接之后,电梯轿厢借助上传送装置沿水平推移到第二个电梯竖井的上部端位置。然后,电梯轿厢可以与第二电梯竖井中的承载机构联接,并因此可以在第二电梯竖井中向下移动到下部端位置。电梯轿厢从下部端位置出发,由下传送装置沿水平移动到第一电梯竖井的下部端位置,电梯轿厢从下部端位置出发,可以再次向上移动。在此,对于每个电梯竖井可以有多个、例如四个电梯轿厢同时移位,其中,总是只有一个电梯轿厢与承载机构联接。这使得电梯系统能够特别有效地运行。
传送装置尤其可以根据传送装置设计为EP 2219985 B1的水平推移单元的形式。在这种情况下,传送装置具有竖向的导轨件,该导轨件在传送装置中引导电梯轿厢。传送装置能够以如下方式定位,使得导轨件形成竖直导轨的一个分段,当在电梯竖井中移位期间,电梯轿厢由该竖直导轨引导。然后,电梯轿厢具有制动装置,通过该制动装置,电梯轿厢能够当在电梯竖井之间移动时,被临时固定在集成于传送装置中的导轨件上。
在本发明的构造方案中,在第一电梯竖井和第二电梯竖井中分别布置有相等数量的承载机构,所述承载机构分别具有两个联接元件。电梯轿厢的数量最大与电梯系统中承载机构的总数相同。特别地,电梯轿厢的数量恰与承载机构的总数相同。这意味着,每个电梯竖井的联接元件的数量大于或等于要在电梯竖井中移位的电梯轿厢的数量。因此,可以为每个电梯轿厢在两个电梯竖井中的每一个中对应有确定的联接元件,或者在同时与两个承载机构联接的情况下,对应有两个联接元件,其中,各个联接元件在两个电梯竖井中布置在相同位置上。在这种情况下,“对应”应理解为是指:电梯轿厢通过其联接装置仅与对应于其的一个或多个联接元件联接。因此,每个电梯轿厢仅需要一个联接装置,或者在同时与两个联接元件联接的情况下,仅需要两个联接装置,联接装置分别布置在固定的位置上。因此,联接装置不能横向于联接装置的栓的操作方向地推移。这使得联接装置能够成本低廉地实现。另外,在这种情况下,联接装置需要特别小的安装空间。
例如,在对于每个电梯竖井的两个承载机构(一个左承载机构和一个右承载机构)进而还有四个联接元件(每个承载机构一个左边的主承载机构和一个右边的次承载机构)中,为第一电梯轿厢对应有左承载机构的左边的联接元件,为第二电梯轿厢对应有右承载机构的左边的联接元件,为第三电梯轿厢对应有左承载机构的右边的联接元件,为第四电梯轿厢对应有右承载机构的右边的联接元件。这些对应方案在两个电梯竖井中都是相同的。因此,对应于电梯轿厢的联接元件在两个电梯竖井中布置在相同位置上。因此,例如,第一电梯轿厢仅需要如下的联接装置:该联接装置被定位成,使得其仅能够与左承载机构的左边的联接元件联接。
在本发明的构造方案中,承载机构被设计成带或者说皮带。皮带具有出色的牵引性能,特别好地适合与能够操控的联接装置相配合。所述皮带例如可以设计为扁平带、楔棱带或齿形带,并且可以用钢丝绳、合成纤维绳或合成纤维织物形式的抗拉增强件来增强。由此,与承载机构联接的电梯轿厢可以移动很大的高度,而不出现不可接受的垂直振动。
但是,承载机构也可以由一根或多根绳索、特别是金属缆绳件组成。
在本发明的构造方案中,联接元件当在电梯竖井中移位时被引导。在此,为此所用的引导件特别是以如下方式实施,使得该引导件防止联接元件碰撞经过的电梯轿厢。这使得电梯系统能够特别舒适和安全地运行。当电梯轿厢在电梯竖井中移动时,不能完全排除:承载机构进而还有未与电梯轿厢连接的联接元件发生振动。如果不引导联接元件,则尤其存在联接元件在经过时撞到电梯轿厢的危险。这种撞击一方面会导致听觉上的震动,另一方面可能会损坏电梯轿厢和/或联接元件。通过引导联接元件可以避免这种危险。
在本发明的构造方案中,每个电梯轿厢具有两个联接装置。联接装置用于同时与两个不同的承载机构的联接元件连接。两个承载机构的驱动机被同步操控,从而两个承载机构被同步驱动和移动。电梯轿厢的两个联接装置尤其布置在电梯轿厢的相对置侧面上。特别地,联接装置设置用于在对角线相对的位置上与承载机构的各一个联接元件联接。这使得能够将力特别均匀地或均匀分布地导入到电梯轿厢中,这使得电梯轿厢在移位期间几乎不会倾斜。一方面,这使得电梯轿厢能够舒适地行驶,另一方面,电梯轿厢的引导件不会被加载太多负荷,这使得简单且更具成本效益的设计成为可能,并且产生的损失不大。另外,与每个电梯轿厢仅一个的联接装置相比,仅需要通过联接装置引入大约一半的力。这使得能够使用成本低廉的驱动机,该驱动机也占用很少的空间。
为此,两个联接装置尤其不以机械的方式联接,而是由电梯控制器相应地控制。当与两个承载机构联接时,联接装置特别地以如下方式定位,使得在承载机构的两个联接元件之间在电梯轿厢的重心高度上的连线延伸通过所述重心。这使得能够特别均匀地将力引入电梯轿厢。
每个电梯轿厢也可以仅具有唯一的联接装置。然后,电梯轿厢只能与一个承载机构联接,并借此在电梯竖井中移位。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其他优点、特征和细节借助对实施例的下列说明以及借助附图得出,在附图中,相同的或起相同作用的元件设有同一附图标记。附图仅为示意性的并且不忠实于比例。在此:
图1示出具有第一和第二电梯轿厢的电梯系统的第一电梯竖井,第一和第二电梯轿厢能够与承载机构联接以及与承载机构断开联接,
图2以放大的图示示出图1中的承载机构的联接元件,
图3示出图1中的电梯系统的第一电梯竖井的俯视图,其中,总共有8个驱动机,
图4示出图1中的电梯系统的电梯轿厢的底视图,具有两个联接装置,用于与承载机构的联接元件联接和断开联接,
图5a-图5c示出根据图1的电梯系统的大大简化的图示,具有两个电梯竖井、两个传送装置和两个电梯轿厢,其中,电梯轿厢处于不同位置,用于阐明该电梯系统的工作原理,
图6示出具有第一和第二电梯轿厢的电梯系统的唯一的电梯竖井,第一和第二电梯轿厢牢固地与承载机构联接,以及
图7示出图6中的电梯系统的电梯轿厢的底视图,具有两个联接装置,用于与两个承载机构的联接元件牢固联接。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图1,电梯系统10具有第一电梯竖井12,在第一电梯竖井中布置有第一电梯轿厢14和第二电梯轿厢16。第一电梯轿厢14位于下部端位置18上,下部端位置相当于电梯轿厢14在具有电梯系统10的建筑物20的最下层上的位置。第二电梯轿厢16位于上部端位置22上,上部端位置相当于电梯轿厢16在建筑物20的最上层上的位置。在下部端位置18和上部端位置22之间存在大量楼层,这些楼层在图1中未示出。
电梯系统10具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竖直导轨24,在移位期间,电梯轿厢14、16在电梯竖井12中在该竖直导轨上被引导。为了使电梯轿厢14、16在电梯竖井12中移动,电梯系统10具有总共八个自身闭合的承载机构,其中,在图1中示出四个承载机构26a、26b、26c、26d。承载机构26a、26b、26c、26d被设计成皮带,并且分别围绕一个下转向滚轮28和一个上转向滚轮30被引导。
一个承载机构26a、26b、26c、26d的两个转向滚轮28、30沿竖向彼此上下布置,使得承载机构26a、26b、26c、26d在转向滚轮28、30之间沿竖向运行。特别地,转向滚轮28、30的有效直径小于100mm。下转向滚轮28布置在第一电梯轿厢14的下方并且分别与张紧对重32连接。张紧对重32用作张紧装置,利用该张紧装置,一方面产生所需的承载机构预紧力,并且另一方而,对自身闭合的承载机构26a、26b、26c、26d的原始长度的偏差以及承载机构26a、26b、26c、26d的、由于操作引起的塑性长度变化进行补偿。
上转向滚轮30布置在第二电梯轿厢16的上方,并且分别用作被分别设计为电机的驱动机34a、34b、34c、34d的驱动轮盘。为每个承载机构26a、26b、26c、26d配设有一个驱动机34a、34b、34c、34d,通过所述驱动机可以使承载机构26a、26b、26c、26d得到驱动和移位。驱动机34a、34b、34c、34d由电梯控制器36控制,电梯控制器36控制电梯系统10的所有致动器。
每个承载机构26a、26b、26c、26d由两个承载机构部分38、40组成,承载机构部分的自由端部42(见图2)借助主联接元件和次联接元件连接。第一承载机构部分38的自由端部42与第二承载机构部分40的自由端部连接,从而每个承载机构26a、26b、26c、26d形成闭合的环。因此,联接元件也可以称为连接元件45(见图2)。在图1中仅示出第一承载机构26a的第一主联接元件44.1a和第一次联接元件44.2a,以及示出第二承载机构26b的第二主联接元件44.1b和第二次联接元件44.2b。针对相同构造的联接元件的示例,在图2中放大地示出第一主联接元件44.1a。联接元件44.1a进而还有连接元件45由两个沿相反的方向取向的承载机构端部连接件46组成,所述承载机构端部连接件与具有凹部48的中间件50连接。中间件50具有大致呈方形的外部轮廓。承载机构端部连接件46例如可以根据EP 1634842 A2中描述的承载机构端部连接件来实施。布置在电梯轿厢14、16上的联接装置(例如参见图4中的联接装置58b)的能够驶出的栓60(参见图4)可以沉入到凹口48中,由此,联接装置与联接元件联接。通过将栓60从凹部48中拉出,可以将联接装置与联接元件断开联接。联接装置布置在电梯轿厢14、16的地板51上,并且结合图4更详细地描述。联接装置已经与之联接的联接元件44.1a、44.2a、44.2a、44.2b在图中表现为实心方形。因此,在图1中,第二电梯轿厢16通过联接元件44.1b连接到布置在图1的最左侧的第二承载机构26b。
联接装置也可以布置在电梯轿厢的顶棚上。然后必须相应地适配联接元件在承载机构上的位置。
一旦电梯轿厢14、16通过与其对应的联接装置与联接元件44.1a、44.2a、44.2a、44.2b联接的话,在电梯轿厢14、16与承载机构26a、26b之间建立驱动连接。在这种联接状态下,当承载机构26a、26b被与其对应的驱动机34a、34b驱动或移位时,电梯轿厢14、16由承载机构26a、26b带动,并因此在电梯竖井12中移位。在图1所示的状态下,因此,第二电梯轿厢16可以在电梯竖井12中移动。因为在图1中,第一电梯轿厢14不与任何承载机构26a、26b、26c、26d联接,因此在图1的状态下,第一电梯轿厢14在电梯竖井12中不能移位。
图3示出具有总共八个驱动机34的第一电梯竖井12的俯视图。驱动机34a、34b、34c、34d分别与转向滚轮30的形式的驱动轮盘驱动连接,承载机构26a、26b、26c、26d分别借助驱动轮盘运行。为了清楚起见,在图3中,附图标记仅以一侧示出。分别将四个驱动机34a、34b、34c、34d布置在电梯轿厢16的相对置侧面上,其中,在电梯轿厢16的每个相对置侧面上,在垂直导轨24的一侧上布置两个驱动机34a、34b,在垂直导轨24的另一侧上布置两个驱动机34c、34d。,驱动机34a、34b、34c、34d的驱动轴52彼此平行地延伸,其中,在电梯轿厢16的一侧上的各一个驱动机34a、34b、34c、34d与在电梯轿厢16的另一侧上的相应驱动机同轴地布置。电梯轿厢16的未示出的轿厢门位于电梯轿厢16的一个或两个自由侧54上,在自由侧上没有布置驱动机34a、34b、34c、34d。
电梯控制器36以相同或同步的方式控制相对置的侧面上的两个相对应的驱动机,使得对应于驱动机的承载机构26a、26b、26c、26d也同步地移动或移位。以相同的方式操控两个驱动机,所述驱动机相对于电梯轿厢16的重心56呈对角线设置,例如在图3中为上部最左边的驱动机34b和下部最右边的驱动机。由此,利用八个驱动机34a、34b、34c、34d能够使总共四个电梯轿厢同时并且彼此独立地在第一电梯竖井12中移动。
在图4中,示出具有两个用于与承载机构的两个联接元件联接的联接装置58b的电梯轿厢16的底视图。在图4中,联接装置58b与第二承载机构的两个主联接元件44.1b联接。联接装置58b分别相对于在图4中未示出的驱动机34a、34b、34c、34d进而相对于承载机构的联接元件布置。每个联接装置58b具有一个栓60,所述栓可以在操作方向62上驶出和驶入,该操作方向朝向联接元件44,1b的方向定向。为了伸出和缩回栓60,联接装置58b具有操作致动器64,该操作致动器例如可以被设计为例如电机。为了使栓60相对于联接元件44.1b定位,栓60可以与操作致动器64一起沿水平且垂直于操作方向62沿着轨道66借助定位致动器68移动,所述定位致动器例如同样实施为电机。
为了将联接装置58b进而还有电梯轿厢16与联接元件44.1b联接进而与第二承载机构联接,首先将栓60相对于相应的联接元件44.1b正确地定位。接下来,栓60伸出,由此,栓60插入到联接元件44.1b的凹部48中。由此,在联接装置58b与联接元件44.1b之间进而在电梯轿厢16与第二承载机构之间建立型面锁合的连接。当建立这种型面锁合的连接时,一旦第二承载机构被驱动机34b驱动或移动,电梯轿厢16就在电梯竖井12中移动。
如已经结合图3所描述的,电梯轿厢16与两个承载机构联接,这两个承载机构相对于电梯轿厢的重心56对角地布置。这通过电梯轿厢16与联接元件44.1b联接的方式实现,联接元件44.1b相对于电梯轿厢16的重心56对角地布置。
每个联接元件44.1a、44.2a、44.2a、44.2b在电梯竖井12中移动时由引导件53引导。引导件53位于每个联接元件44.1a、44.2a、44.2a、44.2b和电梯轿厢16之间,并且延伸穿过整个电梯竖井12。引导件53尤其防止自由的联接元件44.1a、44.2a、44.2a、44.2b、即在其上没有联接电梯轿厢14、16的联接元件44.1a、44.2a、44.2a、44.2b撞到经过的电梯轿厢14、16。
同样可行的是,联接装置的栓不能横向于操作方向移位。在这种情况下,联接装置针对每个联接元件具有单独的栓和操作致动器。
电梯轿厢也可以仅具有一个联接装置,使得电梯轿厢为了在电梯竖井中移动而仅与一个承载机构联接。这特别是指,当驱动机进而还有承载机构布置在电梯轿厢的与轿厢门进而与竖井门相对的一侧上时。
参照图5a、5b和5c,更详细地描述电梯系统10的工作原理,特别是第二承载机构26b的主和次联接元件44.1b、44.2b的布置方式。为清楚起见,图5a、5b和5c仅示出电梯系统10的上部区域和下部区域,并且对于每个电梯竖井仅示出第二承载机构26b。另外,转向滚轮28、30的直径大于图1中的直径。
除了第一电梯竖井12之外,根据图5a、5b和5c的电梯系统10还具有平行于第一电梯竖井12布置的第二电梯竖井13。第二电梯竖井13的设计类似于第一电梯竖井12。第二电梯竖井13中的电梯轿厢14、16的移位类似于第一电梯竖井12中的移位。在第一电梯竖井12中,电梯轿厢14、16仅向上移动,而在第二电梯竖井13中仅向下移动。
在图5a中,第一电梯轿厢14在第一电梯竖井12中,位于下部端位置18上。第一电梯轿厢通过其在图5a、5b和5c中未示出的联接装置与第二承载机构26b的在图5a中右侧的次联接元件44.2b联接。第一电梯轿厢14仅具有唯一的不可移动的联接装置。该联接装置被以如下方式布置,使得:联接装置可以与次联接元件44.2b联接。因此,第一电梯轿厢14可以仅与次联接元件44.2b联接,使得次联接元件44.2b被对应于第一电梯轿厢14。
第二承载机构26b的在图5a中左边的第二主联接元件44.1b以如下方式布置在第二承载机构26b上,使得位于上部端位置22上的电梯轿厢的联接装置可以与主联接元件44.1b脱离联接。转向滚轮28、30分别布置在第二承载机构26b的次联接元件44.2b与主联接元件44.1b之间。
为了使第一电梯轿厢14向上移动,驱动机34b沿逆时针方向的运动方向驱动上部转向滚轮30,这以方向箭头69示出。第一电梯轿厢14可能在中间停在下部端位置18和上部端位置22之间的楼层上情况下,移动至上部端位置22。在图5a中右侧的次联接元件44.2b向上移动的同时,在图5中左侧的主联接元件44.1b向下移动。在所述移位期间,两个联接元件44.1b、44.2b都没有与两个转向滚轮28、30之一接触。因此联接元件44.1b、44.2b都没有碰触两个转向滚轮28、30之一,联接元件也不会围绕转向滚轮28、30引导。
第二电梯轿厢16在图5a中,在第二电梯竖井13中处在上部端位置22上。第二电梯轿厢通过在图5a、5b和5c中未示出联接装置与第二承载机构26b的在图5a中左边的主联接元件44.1b联接。第二电梯轿厢16也具有仅一个唯一的不可移动的联接装置。联接装置布置成可以与主联接元件44.1b联接。因此,第二电梯轿厢16可以仅与主联接元件44.1b联接,从而主联接元件44.1b被对应于第二电梯轿厢16。
第二承载机构26b的在图5a中右侧的次联接元件44.2b被以如下方式设置在第二承载机构26b上,使得位于下部端位置18上的电梯轿厢的联接装置可以与次联接元件44.2b断开联接。转向滚轮28、30分别布置在第二承载机构26b的主联接元件44.1b与次联接元件44.2b之间。
为了使第二电梯轿厢16向下移动,驱动机34b还逆时针驱动上转向滚轮30。第二电梯轿厢16在可能在中间停在上部端位置22和下部端位置18之间的楼层上的情况下,移动到下部端位置18上。当图5a中左侧的主联接元件44.1b向下移位的同时,在图5a中右侧的次联接元件44.2b向上移位。在所述移位期间,两个联接元件44.1b、44.2b都不与两个转向滚轮28、30之一接触。
在图5b中,示出如下情况,第一电梯轿厢14在第一电梯竖井12中已经到达上部端位置22并且第二电梯轿厢16在第二电梯竖井13中已经到达下部端位置18。因为电梯轿厢14、16在第一电梯竖井12中仅向上移动,而在第二电梯竖井13中仅向下移动,两个电梯轿厢14、16都必须变换竖井。
为了变换竖井,电梯系统10具有第一上部传送装置70,借助于该第一上部传送装置70,在上部端位置22上的第一电梯轿厢14可以从第一电梯竖井12移动到第二电梯竖井13中。第一传送装置70具有竖直的导轨件72,该导轨件在第一传送装置70中引导第一电梯轿厢14。在移位开始之前,第一传送装置70被以如下方式定位,使得导轨件72形成第一电梯竖井12的竖直导轨24的一个分段,第一电梯轿厢14当在第一电梯竖井12中移位期间由该竖直导轨引导。第一电梯轿厢14具有制动装置74,第一电梯轿厢14在第一电梯竖井12与第二电梯竖井13之间移位时,利用该制动装置临时固定在集成于第一传送装置70中的导轨件72上。
电梯系统10还具有第二下部传送装置76,用于将下部端位置18中的第二电梯轿厢16从第二电梯竖井13移动到第一电梯竖井12中。第二下部转移设备76的设计类似于第一上部传送装置70地实施。第二电梯轿厢16也具有制动装置74。
传送装置70、76尤其可以根据呈EP 2219985 B1的水平推移单元的形式的传送装置设计。
在图5c中示出两个电梯轿厢14、16已经移动之后的情况。第一电梯轿厢14在第二电梯竖井13中定位在上部端位置22上,第二电梯轿厢16在第一电梯竖井12中,定位在下部端位置18上。
这时在第一电梯竖井12中布置在下部端位置18上的第二电梯轿厢16这时通过其联接装置与第二承载机构26b的在图5c中左边的主联接元件44.1b联接。第二承载机构26b的在图5c中右侧的次联接元件44.2b以如下方式布置在第二承载机构26b上,使得:位于上部端位置22的电梯轿厢的联接装置可以与次联接元件44.2b断开联接。
为了使第二电梯轿厢16向上移动,驱动机34b这时沿顺时针方向驱动上转向滚轮30。因此,驱动机34b由电梯控制器以如下方式得到控制,使得:当电梯轿厢到达下部端位置或上部端位置时,第二承载机构26b的运动方向针对电梯轿厢的下一次移位而反转。
第二电梯轿厢16在中间可能停在下部端位置18和上部端位置22之间的楼层上的情况下,移动到上部端位置22上。在图5c中左侧的主联接元件44.1b向上移动的同时,在图5c中右边的次联接元件44.2b向下移位。
第一电梯轿厢14在图5c中,在第二电梯竖井13中,位于上部端位置22上。第一电梯轿厢通过其联接装置与第二承载机构26b的在图5中右侧的次联接元件44.2b联接。第二承载机构26b的在图5c中左边的主联接元件44.1b以如下方式布置在第二承载机构26b上,使得位于下部端位置18的电梯轿厢的联接装置可以与主联接元件44.1b断开联接。
为了使第一电梯轿厢14向下移动,驱动机34b这时还顺时针驱动上转向滚轮30。与图5a相比较,第二承载机构26b的运动方向也被反转。第一电梯轿厢14在可能停在上部端位置22和下部端位置18之间的楼层上的情况下,移动到下部端位置18上。在图5c中的右边的次联接元件44.2b向下移位的同时,在图5c中左边的主联接元件44.1b向上移位。
如图5a-5c中所示,在根据图1-4的电梯系统中,对于每个电梯竖井的四个、进而总共八个电梯轿厢能够同时沿竖向移动。
电梯系统还可以具有第三电梯竖井,在该第三电梯竖井中可以停放当前不需要的电梯轿厢。
在图6和图7中,示出具有仅一个唯一的电梯竖井112的电梯系统110。图6和图7中的电梯系统110非常类似于根据图1至图5的电梯系统10地构造,所以仅讨论电梯系统110和电梯系统10之间的差异。
图6中的电梯系统110具有总共四个能够彼此独立地移位的电梯轿厢,其中,仅示出下部的第一电梯轿厢114和上部的第二电梯轿厢116。第一电梯轿厢114经由第一联接装置158a和第一主联接元件144.1a与第一承载机构126a联接。第二电梯轿厢116经由第二联接装置158b和第二主联接元件144.1b与第二承载机构126b联接。在此,联接被设计成使得:联接在电梯系统110的正常运行期间不会松开,也就是所提到的联接装置不能与联接元件断开联接。因此,在电梯系统110的正常运行期间,在电梯轿厢和对应于电梯轿厢的承载机构之间总是存在驱动连接。
因此,四个电梯轿厢可以在电梯竖井112中彼此独立地移动。
如图7所示,第二联接装置158b的栓160沉入第二主联接元件144.1b的凹部148中。栓160通过两个间隔开布置的U形固定元件164固定在第二电梯轿厢116的底部151上。两个固定元件164通过未示出的螺栓拧到底部151上。栓160、固定元件164和螺栓因此形成联接装置158b,该联接装置实现与第二主联接元件144.1b的联接,这种联接在电梯系统110的正常运行期间不能松开。
替代地,联接元件也可以直接拧到电梯轿厢上。
电梯轿厢也可以由被引导和驱动的大致L形的框架所保持。这样的实施例也被称为背包布置(Rucksack-Anordnung)。
总之,应该指出,诸如“具有”、“包括”等术语不排除其他元件或步骤,并且诸如“一个”或“一”等术语不排除多个。还应当指出,已经参考以上示例性实施例之一描述的特征或步骤也可以与上述其他示例性实施例的其他特征或步骤结合使用。权利要求中的附图标记不应视为限制。

Claims (15)

1.一种电梯系统,具有:
第一电梯轿厢(14、114),所述第一电梯轿厢在第一电梯竖井(12、112)中能够沿竖向移动,
自身闭合的、围绕下转向滚轮(28)和上转向滚轮(30)引导的第一承载机构(26a、26b、26c、26d、126a、126b),
对应于第一承载机构(26a、126a)的第一驱动机(34a),以及
布置在第一电梯轿厢(14、114)上的第一联接装置(158a),
其中,第一承载机构(26a、126a)具有第一主联接元件(44.1a、144.1a),第一联接装置(158a)能够与第一主联接元件联接,由此,在第一电梯轿厢(14、114)与第一承载机构(26a、126a)之间能够建立驱动连接,并且所联接的第一电梯轿厢(14、114)能够借助能由第一驱动机(34a)驱动的第一承载机构(26a、126a)在第一电梯竖井(12、112)中移动,
其特征在于,
第一承载机构(26a、126a)的第一主联接元件(44.1a、144.1a)实施为连接元件(45),所述连接元件将第一承载机构(26a、126a)的两个自由端部(42)相互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
第一联接装置(158a)以如下方式与第一主联接元件(144.1a)联接:使得在电梯系统(110)的正常运行的情况下,第一联接装置(158a)不能与第一主联接元件(144.1a)断开联接,由此,在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在第一电梯轿厢(114)与第一承载机构(126a)之间总是存在驱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
第一联接装置以如下方式得到操控:使得在电梯系统(10)正常运行的情况下,第一联接装置能够与第一主联接元件(44.1a)联接,并且能够与第一主联接元件(44.1a)断开联接,由此,在第一电梯轿厢(14)与第一承载机构(26a)之间的驱动连接能够建立和松开。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
第二电梯轿厢(16、116),所述第二电梯轿厢在第一电梯竖井(12、112)中能够沿竖向移动,
自身闭合的、围绕下转向滚轮(28)和上转向滚轮(30)引导的第二承载机构(26b、126b),
对应于第二承载机构(26b)的第二驱动机(34b),以及
布置在第二电梯轿厢(16、116)上的第二联接装置(58b、158b),
其中,第二承载机构(26b、126b)具有第二主联接元件(44.1b、144.1b),第二联接装置(58b、158b)能够与第二主联接元件联接,由此,在第二电梯轿厢(16、116)与第二承载机构(26b、126b)之间能够建立驱动连接,并且所联接的第二电梯轿厢(16、116)能够借助能由第二驱动机(34b)驱动的第二承载机构(26b、126b)在第一电梯竖井(12、112)中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
承载机构(26a、26b)具有次联接元件(44.2a、44.2b),联接装置(58b)能够与所述次联接元件联接和断开联接,并且承载机构(26a、26b)的主联接元件和次联接元件(44.1a、44.2a;44.1b、44.2b)布置成,使得:当借助联接元件(44.1a、44.2a;44.1b、44.2b)与承载机构(26a、26b)联接的电梯轿厢(14、16)从下部端位置(18)移动到上部端位置(22)上或者反过来移动时,没有联接元件(44.1a、44.2a;44.1b、44.2b)围绕转向滚轮(28、30)引导。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
承载机构(26a、26b)的两个联接元件(44.1a、44.2a;44.1b、44.2b)布置成,使得:当借助联接元件(44.1a、44.2a;44.1b、44.2b)与承载机构(26a、26b)联接的电梯轿厢(14、16)从下部端位置(18)移动到上部端位置(22)上或者反过来移动时,没有联接元件(44.1a、44.2a;44.1b、44.2b)与转向滚轮(28、30)发生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
承载机构(26a、26b)的两个联接元件(44.1a、44.2a;44.1b、44.2b)布置成,使得:当借助主联接元件(44.1a、44.2b)与承载机构(26a、26b)联接的电梯轿厢(14、16)已经到达上部端位置(22)时,次联接元件(44.2a、44.2b)以如下方式定位:使得布置在下部端位置(18)上的电梯轿厢(14、16)的联接装置(58b)能够与次联接元件(44.2a、44.2b)联接。
8.根据权利要求5、6或7所述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
驱动机(34a、34b、34c、34d)由电梯控制器(36)操控,电梯控制器设置用于,当电梯轿厢(14、16)已经到达下部端位置(18)或上部端位置(22)时,承载机构(26a、26b)的运动方向(69)在电梯轿厢(14、16)的下一次移动时逆反。
9.根据权利要求3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
第一电梯轿厢(14)和第二电梯轿厢(16)也在平行于第一电梯竖井(12)布置的第二电梯竖井(13)中能够沿竖向移动;并且
电梯系统(10)具有:
第一传送装置(70),借助第一传送装置,电梯轿厢(14、16)能够从第一电梯竖井(12)推移到第二电梯竖井(13)中,以及
第二转送装置(76),借助第二传送装置,电梯轿厢(14、16)能够从第二电梯竖井(13)推移到第一电梯竖井(12)中,
其中,电梯轿厢(14、16)在第二电梯竖井(13)中的移位类似于在第一电梯竖井(12)中的移位方式地实现。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
电梯轿厢(14、16)在第一电梯竖井(12)中仅从下向上移动,以及在第二电梯竖井(13)中仅从上向下移动。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在第一电梯竖井(12)中以及在第二电梯竖井(13)中,分别布置相同数量的承载机构(26a、26b、26c、26d),其分别具有主联接装置(44.1a、44.1b)和次联接装置(44.2a、44.2b),电梯轿厢(14、16)的数量最大与承载机构(26a、26b、26c、26d)的总数相同。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承载机构(26a、26b、26c、26d)实施为皮带。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联接元件(44.1a、44.2a;44.1b、44.2b)当在第一电梯竖井(12)中移动时得到引导。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电梯轿厢(14、16)具有两个联接装置(58b),所述联接装置被设置用于,同时与两个不同的承载机构(26a、26b)的联接元件(44.1a、44.2a;44.1b、44.2b)联接。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
两个联接装置(58b)布置在电梯轿厢(14、16)的相对置的侧面上。
CN201880053332.2A 2017-08-17 2018-07-25 电梯系统 Active CN11099754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17186585.0 2017-08-17
EP17186585 2017-08-17
PCT/EP2018/070099 WO2019034381A1 (de) 2017-08-17 2018-07-25 Aufzugsystem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97543A true CN110997543A (zh) 2020-04-10
CN110997543B CN110997543B (zh) 2022-04-15

Family

ID=59649573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53332.2A Active CN110997543B (zh) 2017-08-17 2018-07-25 电梯系统
CN201880053333.7A Active CN110997544B (zh) 2017-08-17 2018-07-31 电梯系统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53333.7A Active CN110997544B (zh) 2017-08-17 2018-07-31 电梯系统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2) US11623845B2 (zh)
EP (2) EP3681835B1 (zh)
CN (2) CN110997543B (zh)
AU (2) AU2018317641B2 (zh)
SG (2) SG11202000750VA (zh)
WO (2) WO2019034381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86758A (zh) * 2019-02-12 2021-08-20 因温特奥股份公司 电梯系统
EP4180379A1 (en) * 2021-11-12 2023-05-17 Norvento Tecnología, S.L.U. System and method for vertically moving weights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SG11202000750VA (en) * 2017-08-17 2020-02-27 Inventio Ag Elevator system
US11737431B2 (en) * 2020-05-29 2023-08-29 Denise Michelle Berger Bird feeder support system
US11665974B2 (en) * 2021-01-27 2023-05-30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MRAM containing magnetic top contact

Citation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910383A (en) * 1974-04-22 1975-10-07 Vladimir Friedl Manlift
JPH0930756A (ja) * 1995-07-17 1997-02-04 Hitachi Ltd つかみ替え式循環型エレベータ
JPH09194159A (ja) * 1996-01-17 1997-07-29 Mitsubishi Denki Bill Techno Service Kk ロープ孔塞ぎ装置
JPH1059659A (ja) * 1996-08-22 1998-03-03 Tetsuzo Shibuya エレベーター
JP2000086121A (ja) * 1998-09-09 2000-03-28 Ohbayashi Corp エレベータ装置
EP1367018A2 (de) * 2002-05-27 2003-12-03 Inventio Ag Aufzugsanlage mit mehreren selbstfahrenden Kabinen und mindestens drei nebeneinander angeordneten Aufzugsschächten
DE10300992A1 (de) * 2003-01-14 2004-07-22 Aufzugswerke M. Schmitt & Sohn Gmbh & Co. Aufzug mit getrennter Fahrkorbaufhängung
JP2005132527A (ja) * 2003-10-29 2005-05-26 Hitachi Ltd マルチカーエレベータ
JP2005200162A (ja) * 2004-01-15 2005-07-28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エレベータの調速装置
EP1693331A1 (de) * 2005-02-17 2006-08-23 Inventio Ag Aufzugssystem mit mehreren Schächten und mit Aufzugskabinen welche vom gewählten Antriebssystem an- und abgekuppelt werden können
CN100460302C (zh) * 2004-07-26 2009-02-11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梯装置
JP4552793B2 (ja) * 2005-07-22 2010-09-29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マルチカーエレベータの安全システム
CN101896416A (zh) * 2007-12-11 2010-11-24 因温特奥股份公司 具有可竖直行驶和水平行驶的电梯轿厢的电梯系统
US20120193170A1 (en) * 2011-01-19 2012-08-02 Justin Jacobs System Having Multiple Cabs in an Elevator Shaft
JP2012246116A (ja) * 2011-05-30 2012-12-1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装置及びその非常止め試験方法
CN104837759A (zh) * 2012-12-10 2015-08-12 因温特奥股份公司 具有能够调整的轿厢间距的双层电梯
US20160152446A1 (en) * 2014-12-02 2016-06-02 ThyssenKrupp Elevator AG and ThyssenKrupp AG Arrangement and Method to Move At Least Two Elevator Cars Independently in At Least One Hoistway
WO2017093595A1 (en) * 2015-11-30 2017-06-08 Kone Corporation Adjustable multicar elevator system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542262A1 (de) * 1975-09-23 1977-03-24 Ernst Schmid Fahrtreppe
JP2665686B2 (ja) * 1989-12-05 1997-10-22 眸 島田 垂直型交通機関
ZA200506660B (en) * 2004-09-13 2006-05-31 Inventio Ag Belt end connection for fastening a belt end in a lift installation and method for protecting and checking a belt end connection in a lift installation
JP4543868B2 (ja) * 2004-10-15 2010-09-15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マルチカーエレベータ
US7857103B2 (en) * 2006-12-14 2010-12-28 Inventio Ag Elevator system
US7661513B2 (en) 2006-12-14 2010-02-16 Inventio Ag Dual-car elevator system with common counterweight
MY149179A (en) * 2006-12-14 2013-07-31 Inventio Ag Lift system
EP2072445A1 (de) * 2007-12-21 2009-06-24 Inventio Ag Betriebsverfahren für einen Aufzug mit zwei Aufzugskabinen und einem Gegengewicht
WO2010072656A1 (de) 2008-12-26 2010-07-01 Inventio Ag Mehrere aufzugskabinen in einem aufzugsschacht mit verbesserter schachtausnützung
EP2512968B1 (de) * 2009-12-15 2015-04-29 Inventio AG Aufzuganlage mit doppeldecker
FR2958635B1 (fr) * 2010-04-12 2012-08-31 Fernand Voillot Monte-charge et batiment equipe d'un monte-charge.
DE102010030436A1 (de) * 2010-06-23 2011-12-29 Thyssenkrupp Elevator Ag Aufzuganlage
FI124330B (fi) * 2012-01-02 2014-06-30 Kone Corp Hissijärjestely ja menetelmä hissijärjestelyn uudelleenasettelemiseksi
TWI568659B (zh) * 2013-07-26 2017-02-01 斯馬特利福特有限責任公司 具有在電梯井之不同部份中獨立移動之複數個電梯廂及配重塊之系統
DE102013110790A1 (de) 2013-09-30 2015-04-02 Thyssenkrupp Elevator Ag Aufzuganlage
DE102013110778A1 (de) * 2013-09-30 2015-04-02 Thyssenkrupp Elevator Ag Aufzuganlage
DE102013110792A1 (de) * 2013-09-30 2015-04-02 Thyssenkrupp Elevator Ag Aufzuganlage
DE102013110791A1 (de) * 2013-09-30 2015-04-02 Thyssenkrupp Elevator Ag Aufzuganlage
CN107000992A (zh) * 2014-12-05 2017-08-01 通力股份公司 在同一井道中具有多个轿厢的电梯装置
DE102017113571A1 (de) * 2017-06-20 2018-12-20 Thyssenkrupp Ag Aufzugsystem
SG11202000750VA (en) * 2017-08-17 2020-02-27 Inventio Ag Elevator system
WO2020164965A1 (de) * 2019-02-12 2020-08-20 Inventio Ag Aufzugsystem

Patent Citation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910383A (en) * 1974-04-22 1975-10-07 Vladimir Friedl Manlift
JPH0930756A (ja) * 1995-07-17 1997-02-04 Hitachi Ltd つかみ替え式循環型エレベータ
JPH09194159A (ja) * 1996-01-17 1997-07-29 Mitsubishi Denki Bill Techno Service Kk ロープ孔塞ぎ装置
JPH1059659A (ja) * 1996-08-22 1998-03-03 Tetsuzo Shibuya エレベーター
JP2000086121A (ja) * 1998-09-09 2000-03-28 Ohbayashi Corp エレベータ装置
EP1367018A2 (de) * 2002-05-27 2003-12-03 Inventio Ag Aufzugsanlage mit mehreren selbstfahrenden Kabinen und mindestens drei nebeneinander angeordneten Aufzugsschächten
DE10300992A1 (de) * 2003-01-14 2004-07-22 Aufzugswerke M. Schmitt & Sohn Gmbh & Co. Aufzug mit getrennter Fahrkorbaufhängung
JP2005132527A (ja) * 2003-10-29 2005-05-26 Hitachi Ltd マルチカーエレベータ
JP2005200162A (ja) * 2004-01-15 2005-07-28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エレベータの調速装置
CN100460302C (zh) * 2004-07-26 2009-02-11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梯装置
EP1693331A1 (de) * 2005-02-17 2006-08-23 Inventio Ag Aufzugssystem mit mehreren Schächten und mit Aufzugskabinen welche vom gewählten Antriebssystem an- und abgekuppelt werden können
JP4552793B2 (ja) * 2005-07-22 2010-09-29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マルチカーエレベータの安全システム
CN101896416A (zh) * 2007-12-11 2010-11-24 因温特奥股份公司 具有可竖直行驶和水平行驶的电梯轿厢的电梯系统
US20120193170A1 (en) * 2011-01-19 2012-08-02 Justin Jacobs System Having Multiple Cabs in an Elevator Shaft
JP2012246116A (ja) * 2011-05-30 2012-12-1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装置及びその非常止め試験方法
CN104837759A (zh) * 2012-12-10 2015-08-12 因温特奥股份公司 具有能够调整的轿厢间距的双层电梯
US20160152446A1 (en) * 2014-12-02 2016-06-02 ThyssenKrupp Elevator AG and ThyssenKrupp AG Arrangement and Method to Move At Least Two Elevator Cars Independently in At Least One Hoistway
WO2017093595A1 (en) * 2015-11-30 2017-06-08 Kone Corporation Adjustable multicar elevator system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王超宇等: "循环升降电梯的创新设计和调度方法研究", 《机械设计与制造》 *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86758A (zh) * 2019-02-12 2021-08-20 因温特奥股份公司 电梯系统
CN113286758B (zh) * 2019-02-12 2022-10-18 因温特奥股份公司 电梯系统
EP4180379A1 (en) * 2021-11-12 2023-05-17 Norvento Tecnología, S.L.U. System and method for vertically moving weights
WO2023084007A1 (en) * 2021-11-12 2023-05-19 Norvento Tecnología S.L.U. System and method for vertically displacing masse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681835A1 (de) 2020-07-22
AU2018317641B2 (en) 2021-09-30
WO2019034381A1 (de) 2019-02-21
SG11202000756UA (en) 2020-02-27
AU2018317641A1 (en) 2020-03-05
EP3681835B1 (de) 2022-08-31
EP3668810A1 (de) 2020-06-24
US20200231410A1 (en) 2020-07-23
CN110997544B (zh) 2021-06-01
CN110997544A (zh) 2020-04-10
US20200180911A1 (en) 2020-06-11
SG11202000750VA (en) 2020-02-27
EP3668810B1 (de) 2022-06-22
WO2019034405A1 (de) 2019-02-21
AU2018319105B2 (en) 2021-09-30
CN110997543B (zh) 2022-04-15
US11535493B2 (en) 2022-12-27
AU2018319105A1 (en) 2020-03-05
US11623845B2 (en) 2023-04-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997543B (zh) 电梯系统
US9248994B2 (en) Elevator system with elevator cars which can move vertically and horizontally
AU2002339286B2 (en) Lift system
CN107000991B (zh) 使至少两个电梯轿厢在至少一个井道中独立移动的装置和方法
US9016438B2 (en) Carrying device for relocating a car of an elevator
JP5330666B2 (ja) 昇降路内に2つのエレベータケージを互いに上下に配置して備えるエレベータ
US5921351A (en) Modular drive mechanism for a passenger conveyor
CN101224834A (zh) 在竖井中电梯轿厢一个在另一个的上方的电梯
WO2013175054A9 (en) Elevator arrangement and method
CN102325714A (zh) 具有多层运输工具的电梯设备
CN104781177A (zh) 电梯和用于现代化改造电梯的方法
US8684143B2 (en) Elevator guide rail system
US20220048736A1 (en) Elevator system
WO2017077182A2 (en) Elevator arrangement comprising independently moving elevator cars in the same elevator hoistway and a coupling arrangement to be used in the elevator arrangement
WO2018042805A1 (ja) マルチカーエレベーター
US10023436B2 (en) Drive with multiple looping for an elevator installation
WO2009036232A2 (en) Elevator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operating same
CN113272238B (zh) 电梯系统
KR20210111302A (ko) 공통의 통로에서 두개의 엘리베이터 카들을 갖는 엘리베이터 설비
WO2011007044A1 (en) Elevator arrangement and method for moving an elevator car in an elevator hoistway
JP2023004520A (ja) マルチカーエレベーター
FI116561B (fi) Hissi ja menetelmä köysistöön vaikuttavan tasauslaitteen liikuttamiseksi hississä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40024999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