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940129A - 冰箱及隔热分隔装置 - Google Patents

冰箱及隔热分隔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940129A
CN110940129A CN201910157288.6A CN201910157288A CN110940129A CN 110940129 A CN110940129 A CN 110940129A CN 201910157288 A CN201910157288 A CN 201910157288A CN 110940129 A CN110940129 A CN 11094012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insulating
case
housing
insulating partition
h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15728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津布久正康
渡边浩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Appliances Inc
Hitachi Global Life Solutions Inc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Global Life Solution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Global Life Solutions Inc filed Critical Hitachi Global Life Solutions Inc
Publication of CN1109401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4012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11/00Self-contained movable devices, e.g. domestic refrigerators
    • F25D11/02Self-contained movable devices, e.g. domestic refrigerators with cooling compartments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17/00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 F25D17/04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for circulating air, e.g. by convection
    • F25D17/06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for circulating air, e.g. by convection by forced circulation
    • F25D17/062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for circulating air, e.g. by convection by forced circulation in household refriger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3/00General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F25D23/06Wal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efrigerator Housings (AREA)
  • Cold Air Circulating Systems And Constructional Details In Refrigera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保护真空隔热材料且提高壳体的刚性的冰箱及隔热分隔装置。隔热分隔装置(16)具备真空隔热材料(V9)和收纳真空隔热材料(V9)的壳体(160)。壳体(160)具备下壳体(161)和堵塞下壳体(161)的上壳体(162)。在下壳体(161)的下表面及上壳体(162)的上表面呈格子状地形成有肋(161t、162t)。在下壳体(161)形成有在比外周缘部(161c)靠内侧沿着该外周缘部(161c)形成的肋(161u)。

Description

冰箱及隔热分隔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冰箱及用于该冰箱的隔热分隔装置。
背景技术
冰箱中,提出有将划分贮藏室的隔热分隔装置与隔热箱体(冰箱主体)分体构成的冰箱。这种隔热分隔装置通过将真空隔热材料收纳于壳体内而构成(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7318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那样的冰箱中,隔热分隔装置的面积大,因此,若为了提高壳体的刚性而在壳体的内表面形成肋,则在将真空隔热材料收纳于壳体时,肋与真空隔热材料点接触(或者线接触)。其结果,存在真空隔热材料容易损伤的课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的现有的课题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保护真空隔热材料且提高壳体的刚性的冰箱及隔热分隔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具备分隔出多个贮藏室的隔热分隔装置,上述隔热分隔装置具备真空隔热材料和收纳上述真空隔热材料的壳体,在上述壳体的上述贮藏室侧的外表面形成有肋。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能够保护真空隔热材料且提高壳体的刚性的冰箱及隔热分隔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冰箱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冰箱的内部的纵剖视图。
图3是表示冰箱主体的箱内的主视图。
图4是说明冷气的流动的图。
图5是表示风扇外壳的概略图。
图6是图4的A-A线剖视图。
图7是说明冰箱整体的冷气的流动的示意图。
图8是表示隔热分隔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从外表面侧观察下壳体时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将隔热分隔装置安装于冰箱主体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1是图10所示的肋的放大图。
图12是说明肋的配置的图。
图13是表示加热器的配置的剖视图。
图14表示加热器的配置,(a)为俯视图,(b)为(a)的B-B线剖视图。
图15是表示加热器的配置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16表示将具备加热器的隔热分隔装置连接于冰箱主体时的方式,(a)为连接前,(b)为连接后。
图17表示将具备加热器的隔热分隔装置连接于冰箱主体时的另一方式,(a)为连接前,(b)为连接后。
图18表示使门扇的导轨部件与隔热分隔装置成为一体的结构图,(a)是立体图,(b)是表示安装于冰箱主体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9是使门的导轨部件与隔热分隔装置成为一体的另一结构图。
图20是将隔热分隔装置从上侧安装于冰箱主体的情况的工序图。
图21是将隔热分隔装置从上侧安装于冰箱主体的情况的另一工序图。
图22表示安装于隔热分隔装置的密封材料,(a)是结构图,(b)是安装途中,(c)是安装后。
图23是表示隔热分隔装置向冰箱主体的另一安装方法的剖视图。
图中:
1—冰箱,10—冰箱主体,11—内箱,12—外箱,15—隔热分隔壁,16、16A、16B、17—隔热分隔装置,16C—隔热分隔装置(左侧隔热分隔装置),16D—隔热分隔装置(右侧隔热分隔装置),18—分隔部件,30—冷藏室,40—制冰室(贮藏室,左侧贮藏室),50—冷冻室(贮藏室,右侧贮藏室),60—上层切换室(贮藏室),70—下层切换室(贮藏室),80A—冷却器,90—送风风扇,100—冷却器收纳空间,160—壳体,161—下壳体(内侧壳体),161a—侧面部,161c—外周缘部,161s—底面部,161t—肋,161u—肋(外周肋),161v—槽,161w—平面,162—上壳体(外侧壳体),162a—侧面部,162s—顶面部,162t—肋,165—密封材料,170、171—连接器,170a、171a—连接端子,180、190—导轨部件,191—螺纹件(固定部),200—固定部件,H1、H2、H5—加热器,R—箱内,V9、V10—真空隔热材料。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本实施方式)。但是,本实施方式丝毫不受限于以下的内容,能够在不有损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任意地变更而实施。另外,以下,以图1所示的方向为基准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冰箱的外观立体图。此外,以下,举例说明六门的冰箱1,但也能够应用于五门以下、七门以上的冰箱。
如图1所示,冰箱1具有冰箱主体10,该冰箱主体10具备冷藏室30、制冰室40、冷冻室50、上层切换室60(切换室)以及下层切换室70(切换室)。上层切换室60能够从冷藏温度带(例如,1℃~6℃)到冷冻温度带(例如,约-20℃~-18℃)切换温度带。下层切换室70也一样能够从冷藏温度带到冷冻温度带切换温度带。冷藏室30设定为冷藏温度带(例如,6℃),制冰室40及冷冻室50设定为冷冻温度带(例如,约-20℃)。
另外,冰箱1在冰箱主体10的正面具备:开闭冷藏室30的冷藏室门扇2、3;开闭制冰室40的制冰室门扇4;开闭冷冻室50的冷冻室门扇5;开闭上层切换室60的上层切换室门扇6;以及开闭下层切换室70的下层切换室门扇7。
冷藏室门扇2、3构成为能够对开。制冰室门扇4、冷冻室门扇5、上层切换室门扇6以及下层切换室门扇7构成为能够向跟前方向抽出。冷藏室门扇2、3、制冰室门扇4、冷冻室门扇5、上层切换室门扇6以及下层切换室门扇7为隔热门扇。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冰箱的内部的纵剖视图。
如图2所示,冰箱主体10组合了内箱11和外箱12,且在它们之间夹着发泡隔热材料或真空隔热材料,构成隔热箱体。发泡隔热材料由硬质聚氨酯泡沫形成。该硬质聚氨酯泡沫通过使聚氨酯泡沫原液(发泡隔热材料的原料液)在发泡之后固化而形成。另外,作为聚氨酯泡沫原液,例如可列举将向聚醚多元醇预混合了环戊烷、水等发泡剂、以及催化剂、稳泡剂等佐剂的液体和异氰酸酯液混合而成的液体。
外箱12由将薄钢板折弯成门型而形成的顶板1a及左右的侧板1b、1c(参照图1)、由其它部件构成的背板1d、以及由其它部件构成的底板1e构成。在顶板1a的后部设置有凹陷部,在该凹陷部设置有控制基板13。控制基板13全面控制冰箱1。
在顶板1a、背板1d的内壁面设置有真空隔热材料V1、V2。在内箱11的底面侧设置有真空隔热材料V3。在左右的侧板1b、1c(参照图1)的内壁面设置有真空隔热材料V7、V8(参照图3)。
在冷藏室门扇2、3设置有真空隔热材料V4。在上层切换室门扇6设置有真空隔热材料V5。在下层切换室门扇7设置有真空隔热材料V6。
另外,冰箱主体10具备将冷藏室30和制冰室40及冷冻室50上下隔热划分的隔热分隔壁15。另外,冰箱主体10具备将制冰室40及冷冻室50和上层切换室60隔热划分的隔热分隔装置(隔热分隔部件)16。另外,冰箱主体10具备将上层切换室60和下层切换室70隔热划分的隔热分隔装置(隔热分隔部件)17。另外,在隔热分隔装置16、17分别设置有真空隔热材料V9、V10。
真空隔热材料V1~V10的材质没有特别限定,若举出一例,则由将多孔构造的玻璃棉等芯材用层压薄膜真空包装且对内部进行减压后密封的隔热材料构成。气体热传导率大致为零,因此,具有优异的隔热性能。
冰箱1为了将制冰室40、冷冻室50、上层切换室60以及下层切换室70各室冷却至规定的温度,在上层切换室60及下层切换室70的背面侧设置有冷却器80A(EVP:蒸发器)。该冷却器80A通过压缩机81、冷凝机(未图示)、毛细管(未图示)构成冷冻循环。在冷却器80A的上方配设有使被该冷却器80A冷却的冷气循环至制冰室40、冷冻室50、上层切换室60以及下层切换室70各室而保持规定的温度的送风风扇90。
另外,冷却器80A配置于冷却器收纳空间100,冷却器收纳空间100设于制冰室40、冷冻室50、上层切换室60以及下层切换室70的背面侧与内箱11之间。该冷却器收纳空间100从设置于机械室Q的压缩机81的正上方延伸至送风风扇90的高度位置。
在冷却器收纳空间100中,在冷却器80A的下方设置有除霜加热器82。通过除霜加热器82除霜时产生的排泄水暂时落下至落水管(とい)83,经由排泄孔(未图示)积存于设置于压缩机81的上部的蒸发皿(未图示)。
被冷却器80A冷却后的空气(冷气)不经由风挡部件直接供给至制冰室40及冷冻室50。冷气经由直接冷却用的风挡部件120、后述的间接冷却用的风挡部件140的风挡部141(参照图4)供给至上层切换室60。冷气经由后述的直接冷却用的风挡部件130(参照图4)、间接冷却用的风挡部件140的风挡部142(参照图4)供给至下层切换室70。此外,直接冷却是向收纳的食品直接供给冷气来冷却的方式。另外,间接冷却是为了抑制食品的干燥而以使冷气不直接碰到收纳的食品的方式进行供给来冷却的方式。
另外,冰箱1为了将冷藏室30冷却至预定的温度,在冷藏室30的背侧的下部设置有冷却器80B。该冷却器80B通过压缩机81、冷凝器(未图示)、毛细管(未图示)构成冷冻循环。另外,在冷却器80B的上方设置有使通过该冷却器80B冷却的冷气循环至冷藏室30而保持预定的温度的送风风扇(未图示)。
另外,在上层切换室60例如上下配置有上层收纳容器61和下层收纳容器62。另外,在下层切换室70例如上下配置有上层收纳容器71和下层收纳容器72。此外,各收纳容器61、62、71、72的个数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能够适宜变更,也可以分别设为一层,也可以设为三层以上。
图3是表示冰箱主体的箱内的主视图。此外,图3概略地表示从冰箱1摘除了各门扇2~7(参照图1)及收纳容器等的状态。
如图3所示,冰箱主体10具备构成上层切换室60及下层切换室70的箱内背面的背面隔热分隔部件65。背面隔热分隔部件65的下端位于比向机械室Q(参照图2)的向内侧的突出部分靠上侧。
在背面隔热分隔部件65,在与上层切换室60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壳体部件112、113,在与下层切换室70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壳体部件114、115。
在壳体部件112形成有在上层切换室60被设定成冷冻温度带时吐出冷气的多个吐出口63a、63a、63b、63b。吐出口63a、63a靠上层切换室60的上部中央左右分离配置。吐出口63b、63b在吐出口63a、63a的下方左右分离配置。
吐出口63a形成于能够向上层收纳容器61(参照图2)内直接供给冷气的位置。另外,吐出口63b形成于能够向下层收纳容器62(参照图2)内直接供给冷气的位置。
壳体部件113形成有在上层切换室60被设定成冷藏温度带时吐出冷气的吐出口63c。该吐出口63c位于吐出口63a、63b的侧方(图3的左侧方)。另外,吐出口63c构成为如由虚线箭头所示地向左侧面的内箱11吐出冷气。由此,冷气通过上层收纳容器61(参照图2)的外侧及下层收纳容器62(参照图2)的外侧(间接地冷却食品)。
壳体部件114形成有在下层切换室70被设定成冷冻温度带时吐出冷气的多个吐出口73a、73a、73b、73b。吐出口73a、73a左右分离地配置于下层切换室70的上部。吐出口73b、73b左右分离地配置于吐出口73a、73a的下方。
吐出口73a形成于能够向上层收纳容器71(参照图2)内直接供给冷气的位置。另外,吐出口73b形成于能够向下层收纳容器72(参照图2)内直接供给冷气的位置。
壳体部件115形成有在下层切换室70被设定成冷藏温度带时吐出冷气的吐出口73c。该吐出口73c位于吐出口73a的侧方(图3的左侧方)。另外,吐出口73c构成为如由虚线箭头所示地向左侧面的内箱11吐出冷气。由此,冷气通过上层收纳容器71(参照图2)的外侧及下层收纳容器72(参照图2)的外侧(间接地冷却食品)。
另外,在背面隔热分隔部件65形成有将从吐出口73a、73b、73c吐出的冷气返回冷却器80A(参照图2)的返回口73d。该返回口73d隔着吐出口73a形成于与吐出口73c相反的侧(图3的右侧方)。
另外,在制冰室40及冷冻室50形成有向制冰容器(未图示)内及冷冻容器(未图示)内分别直接供给冷气的吐出口40a、50a。另外,在冷冻室50的背面形成有供从吐出口40a、50a吐出的冷气返回的返回口41a。
图4是从背面观察冷气风路时的图。此外,图4概略地表示摘除内箱11后从背面观察的状态。
如图4所示,在冷却器80A的上方设置有送风风扇90。送风风扇90由涡轮风扇、多叶片风扇等离心风扇构成。
另外,在冷却器收纳空间100的上方设置有收纳送风风扇90的风扇外壳111。在该风扇外壳111的与送风风扇90对置的位置形成有圆形的开口111s。通过送风风扇90,经由开口111s吸入冷气,且从周向向风扇外壳111内吐出冷气。
在风扇外壳111安装有风挡部件120、130、140。风挡部件120是向上层切换室60(参照图3)供给冷气的部件,设置于比送风风扇90靠上侧。风挡部件130是向下层切换室70(参照图3)供给冷气的部件,设置于比送风风扇90靠下侧且冷却器80A的左侧方(图4的右侧方)。风挡部件140具备风挡部141、142,且设置于送风风扇90的左侧方(图4的右侧方)。
另外,风挡部件120具备开闭挡板的驱动部123。风挡部件130具备开闭挡板的驱动部133。风挡部件140具备开闭风挡部141的挡板,且开闭风挡部142的挡板的驱动部143。
返回图3,壳体部件112以覆盖风挡部件120(参照图2)的前方的方式配置为,且形成为从背面隔热分隔部件65向前方突出。壳体部件113以覆盖风挡部141(参照图4)的前方的方式配置,且形成为从背面隔热分隔部件65向前方突出。
壳体部件114以覆盖风挡部件130(参照图4)的前方的方式设置,且形成为从背面隔热分隔部件65向前方突出。壳体部件115与从风挡部142延伸的流路116(参照图4)连通,且形成为从背面隔热分隔部件65向前方突出。
如图4所示,冷却器收纳空间100形成有使从上述返回口41a吐出的冷气与从返回口73d吐出的冷气合流的返回流路41b。该返回流路41b构成为在背面隔热分隔部件65的右侧方(图4的左侧方)沿铅垂方向流动。
从吐出口63a、63b(参照图3)吐出的冷气从返回口63d向冷却器80A的下方流动,在冷却器80A内上升后再次被吸入送风风扇90。另外,从吐出口63c(参照图3)吐出的冷气也同样地从返回口63d通过冷却器80A之后再次被吸入送风风扇90。
另外,从吐出口73a、73b(参照图3)吐出的冷气从返回口73d返回到冷却器80A的下方,在冷却器80A内上升后再次被吸入送风风扇90。另外,从吐出口73c(参照图3)吐出的冷气也同样地返回至返回73d,在通过冷却器80A之后再次被吸入送风风扇90。
此外,对制冰室40及冷冻室50进行冷却后的冷气从返回口41a通过返回流路41b,再通过与自返回口73d2起的返回流路同样的流路而返回冷却器80A。
图5是表示风扇外壳的概略图。
如图5所示,风扇外壳111具备向风挡部件120引导冷气的流路111a和向风挡部件130引导冷气的流路111b。另外,风扇外壳111具备向风挡部件140的风挡部141引导冷气的流路111c和向风挡部件140的风挡部142引导冷气的流路111d。
在流路111a的端部,经由未图示的密封材料嵌入有风挡部件120。在流路111b的端部,经由未图示的密封材料嵌入有风挡部件130。在流路111c的端部,经由未图示的密封材料嵌入有风挡部141。在流路111d的端部,经由未图示的密封材料嵌入有风挡部142。
图6是图4的A-A线剖视图。此外,图6中省略了外箱12、内箱11与外箱12之间的隔热材料、各门扇4、6、7、以及各收纳容器61、62、71、72的图示。
如图6所示,冰箱主体10具备将制冰室40及冷冻室50(参照图3)和上层切换室60隔热的隔热分隔装置16。另外,冰箱主体10具备将上层切换室60和下层切换室70隔热的隔热分隔装置17。另外,冰箱主体10具备将上层切换室60和送风风扇90及冷却器80A隔热的背面隔热分隔部件65。
送风风扇90经由支架92固定于背面隔热分隔部件65。此外,送风风扇90的安装方式不限定于固定于背面隔热分隔部件65的方式,也可以在风扇外壳111的冷气吸入侧设置支架来固定。
隔热分隔装置16、17分别包含真空隔热材料V9、V10而构成。背面隔热分隔部件65包含真空隔热材料V11而构成。
另外,如上所述,冰箱主体10在上层切换室60的左右侧面设置有真空隔热材料V7、V8(参照图3)。如上所述地,在开闭上层切换室60的上层切换室门扇6也设置有真空隔热材料V5(参照图2)。这样,上层切换室60的前后、左右以及上下这个六个面被真空隔热材料V5、V7、V8、V9、V10、V11包围。由此,在制冰室40及冷冻室50被设定成冷冻温度带,且在背面配置有冷却器80A的情况下,即使在上层切换室60被设定成冷藏温度带时那样的条件苛刻的情况下,也能够将上层切换室60设定成冷藏温度带。
另外,在冰箱主体10的上层切换室60,在构成底面的隔热分隔装置17的进深侧形成有连通于向冷却器80A的返回口63d的开口部63e。该开口部63e沿着左右方向细长地形成。
另外,冰箱主体10在上层切换室60的左侧面形成有将上层收纳容器61(参照图2)在前后方向上滑动自如地支撑的导轨部件11a。在上层切换室门扇6(参照图2)设置有滑动部件(未图示),该滑动部件滑动自如地支撑于在上层切换室60所设置的导轨部件11b。此外,在上层切换室60的右侧面也设置有同样的结构的导轨部件。
另外,冰箱主体10在下层切换室70的左侧面形成有将上层收纳容器71(参照图2)在前后方向上滑动自如地支撑的导轨部件11c。在下层切换室门扇7(参照图2)设置有滑动部件(未图示),该滑动部件滑动自如地支撑于在下层切换室70所设置的导轨部件11d。此外,在下层切换室70的右侧面也设置有同样的结构的导轨部件。
图7是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冰箱的冷气的流动的示意图。
如图7所示,在冰箱1的冷藏室30中,通过设置为冷藏室30专用的冷却器80B生成的冷气被送风风扇91吸入,并从设置于冷藏室30内的背面的多个吐出口(未图示)吐出。对食品进行冷却后的冷气从设置于冷藏室30的下部的返回口(未图示)返回至冷却器80B。
在冰箱1的制冰室40及冷冻室50中,由冷却器80A生成的冷气通过送风风扇90从设置于制冰室40的吐出口40a(参照图3)及设置于冷冻室50的吐出口50a(参照图3)吐出。然后,对食品进行冷却后的空气被吸入设置于冷冻室50的背面侧的返回口41a,通过返回流路41b返回至冷却器80A。这样,在制冰室40及冷冻室50中,始终输送通过冷却器80A生成的冷气。
在上层切换室60被设定成冷冻温度带的情况下,打开风挡部件120。在该情况下,由冷却器80A生成的冷气通过风挡部件120。然后,冷气从设置于上层切换室60的吐出口63a直接供给至上层收纳容器61内的食品,并且从吐出口63b直接供给至下层收纳容器62内的食品。
另外,在上层切换室60被设定成冷藏温度带的情况下,打开风挡部件140的风挡部141。在该情况下,由冷却器80A生成的冷气通过风挡部141。然后,冷气从设置于上层切换室60的吐出口63c向上层收纳容器61的外侧及下层收纳容器62的外侧流动,从而间接地冷却食品。由此,能够抑制上层收纳容器61及下层收纳容器62内的食品的干燥。
在下层切换室70被设定成冷冻温度带的情况下,由冷却器80A生成的冷气通过风挡部件130。然后,从设置于下层切换室70的吐出口73a直接供给至上层收纳容器71内的食品,并且从吐出口73b直接供给至下层收纳容器72内的食品。
另外,在下层切换室70被设定成冷藏温度带的情况下,打开风挡部件140的风挡部142。在该情况下,由冷却器80A生成的冷气通过风挡部142及流路116(参照图4)。然后,冷气从设置于下层切换室70的吐出口73c向上层收纳容器71的外侧及下层收纳容器72的外侧流动,从而间接地冷却食品。由此,能够抑制上层收纳容器71及下层收纳容器72内的食品的干燥。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冰箱1中,能够将上层切换室60设定成冷藏温度带且将下层切换室70设定成冷冻温度带。另外,在冰箱1中,能够将上层切换室60设定成冷冻温度带且将下层切换室70设定成冷藏温度带。另外,在冰箱1中,能够将上层切换室60和下层切换室70双方设定成冷冻温度带。另外,在冰箱1中,能够将上层切换室60和下层切换室70双方设定成冷藏温度带。
图8是表示隔热分隔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8所示,隔热分隔装置16构成为具备:由下壳体161及上壳体162构成的合成树脂制的壳体160;真空隔热材料V9;以及密封材料164、165。此外,隔热分隔装置17为与隔热分隔装置16相同的结构,因此,以下仅对隔热分隔装置16进行说明。
下壳体161构成为具有方形的底面部161s和从该底面部161s的四个边的外周缘部立起的侧面部161a。另外,下壳体161在侧面部161a的外表面的对置的侧形成有卡定爪161b、161b(图8中,仅图示一方的侧面部161a)。
上壳体162构成为具有方形的顶面部162s和从该顶面部162s的四个边的外周缘部垂下(向下壳体161延伸)的侧面部162a。另外,上壳体162在侧面部162a的外表面的对置的侧形成有供上述卡定爪161b卡合的卡定孔162b。
另外,在上壳体162呈格子状地形成有加强用的肋162t。该肋162t呈线状地形成,并且形成为向顶面部162s的外表面突出。另外,肋162t从对置的一方的侧面部162a的一端向另一端形成为直线状,且从对置的另一方的侧面部162a的一端向另一端形成为直线状。这样,通过将肋162t呈格子状(在正交的两个方向上)形成,与在一个方向上形成肋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可靠性(能够提高面强度)。
另外,通常,树脂若未形成肋,则由于收缩的不均而起伏。这样,面精度变差,例如,若在其上具有滑动性的物体,则与之干涉、产生外观不良。另外,若设置使隔热分隔装置16(参照图3)嵌合于冰箱主体10(箱内)的部分,则对与对象部件的嵌合产生影响。因此,如上述地,通过在上壳体162形成肋162t,能够防止起伏(翘曲)。
真空隔热材料V9与上述的真空隔热材料V1~V8同样地构成,且以沿着下壳体161容纳的方式形成为矩形状。另外,真空隔热材料V9例如具有如下厚度:在被容纳于下壳体161时,真空隔热材料V9的表面(上表面)与侧面部161a的高度大致同程度。
另外,在真空隔热材料V9的侧面粘贴有密封材料164。该密封材料164为软质的材料,且形成于真空隔热材料V9的外周面的整体。通过设置这种密封材料164,能够填埋下壳体161与真空隔热材料V9的外周面的间隙,能够防止真空隔热材料V9在下壳体161内移动而真空隔热材料V9受损。
在这样的隔热分隔装置16中,在下壳体161收纳真空隔热材料V9之后,覆盖上壳体162。该情况下,上壳体162的侧面部162a位于下壳体161的侧面部161a的外侧。因此,将上壳体162覆盖于下壳体161时,侧面部162a不会与真空隔热材料V9接触,因此,能够防止真空隔热材料V9受损。
另外,在上壳体162的内表面设置有双面胶带162c。通过利用双面胶带162c粘接上壳体162和真空隔热材料V9,从而能够防止上壳体162从下壳体161剥离。另外,能够通过双面胶带162c抑制在上壳体162与真空隔热材料V11之间形成间隙(空间),能够抑制在间隙内产生霜。此外,也可以是未设置双面胶带162c的结构。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了将下壳体161和上壳体162通过使卡定爪161b嵌合于卡定孔162b而固定的情况。但是,不限定于这种结构,也可以将下壳体161和上壳体162螺纹固定。
图9是从外表面侧观察下壳体时的立体图。此外,图9是从下侧观察图8的下壳体的图。
如图9所示,在下壳体161的底面部161s的外表面呈格子状地形成有加强用的肋161t。这样,通过将肋161t形成为格子状,能够得到与设置有格子状的肋162t(参照图8)的情况同样的效果。
另外,在下壳体161,以远离外周缘部161c位于内侧的方式形成有方框状的肋161u。该方框状的肋161u和格子状的肋161t连续地形成。
另外,下壳体161在外周缘部161c与肋161u之间以规定宽度形成有未形成肋的平面161w。该平面161w是粘贴密封材料165的区域,且设定成与密封材料165的宽度相同的宽度。此外,密封材料165是与密封材料164(参照图8)相同的材料,密闭形成于隔热分隔装置16、17与内箱11(参照图2)之间的间隙。另外,肋161u作为制造时作业者将密封材料165粘贴于下壳体161时的定位发挥功能。例如,在密封材料165的宽度为10mm的情况下,在距外周缘部161c为10mm的位置形成肋161u。
图10是表示将隔热分隔装置安装于冰箱主体的状态的剖视图。此外,由于隔热分隔装置16、17为基本上相同的结构,因此,以下对隔热分隔装置16进行说明。
如图10所示,隔热分隔装置16在下壳体161的外周的平面161w设置有密封材料165。另一方面,在内箱11,向内侧(内方)突出地形成有将隔热分隔装置16从下侧支撑的支撑部11e。该支撑部11e在内箱11的左右两侧形成于相同的高度位置。另外,在支撑部11e内形成有充填聚氨酯(硬质聚氨酯泡沫)U的空间。
但是,在制造上,真空隔热材料V9的外形尺寸容易产生不均,最大的真空隔热材料和最小的真空隔热材料之间具有很大的差。根据这种差的大小,存在以下问题:不能隔热,另外,在该情况下,在切换室(设为冷藏温度带室的情况)的端部产生霜。因此,与真空隔热材料V9成为最小尺寸的位置(外周端部P1)相比,支撑部11e的聚氨酯(硬质聚氨酯泡沫)U的前端部P2位于左右方向(宽度方向)的内侧(内方)。换言之,构成为,真空隔热材料V9的端部和充填有聚氨酯U的支撑部11e在上下方向上重合。通过形成这种配置,能够在上层切换室60与制冰室40之间、另外在上层切换室60与冷冻室50之间,抑制不隔热的风险。
另外,隔热分隔装置16相对于支撑部11e能够从上侧安装。由此,与相对于支撑部11e从下侧安装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可操作性。另外,通过密封材料165接触支撑部11e的上表面11e1,隔热分隔装置16的自重发挥作用,从而力在压扁密封材料165的方向上作用,能够提高密封性。
另外,在隔热分隔装置16中,在下壳体161收纳真空隔热材料V9之后,覆盖上壳体162。该情况下,上壳体162的侧面部162a位于下壳体161的侧面部161a的外侧。因此,在将上壳体162覆盖于下壳体161时,侧面部162a不会与真空隔热材料V9接触,因此,能够防止真空隔热材料V9受损。
另外,隔热分隔装置16的上壳体162的侧面部162a位于下壳体161的侧面部161a的外侧,因此,能够防止水向壳体160内浸入。
另外,在上壳体162的内表面设置有双面胶带162c。通过利用双面胶带162c将上壳体162和真空隔热材料V9粘接,能够抑制在上壳体162与真空隔热材料V9之间形成间隙(空间),能够抑制在间隙内产生霜。
另外,在下壳体161的底面部161s的外表面形成有肋161t,下壳体161的底面部161s的内表面为平面,因此,在作业者撞到隔热分隔装置16、使隔热分隔装置16掉落而从外部施加冲击的情况下,由于首先由肋161t接受冲击,另外真空隔热材料V9和下壳体161面接触,从而能够分散冲击,抑制真空隔热材料V9受损(袋破损等)的不良情况。另外,对于上壳体162,也与下壳体161同样地在顶面部162s的外表面形成有肋162t,顶面部162s的内表面为平面,因此,能够抑制真空隔热材料V9相对于外部冲击的损伤。
图11是图10所示的肋的放大图。
如图11所示,若将下壳体161的板厚设为T,将肋161t的宽度设为W,则宽度W优选设定成T/2以下且T/4以上。此外,若宽度W超过T/2(过宽),则在将树脂利用金属模具成形而冷却时,产生凹痕,存在产生外观不良的问题。另外,若宽度W小于T/4,则作为下壳体161的加强的效果变小。另外,肋161t的高度H优选设定成2mm以上。
图12是说明肋的配置的图。
另外,在下壳体161及上壳体162中,最容易翘曲的部位是中央附近。另一方面,侧面部161a、162a难以翘曲。因此,如图12所示,优选在下壳体161及上壳体162的至少中央附近(中央近旁)形成肋161t、162t。
中央附近是指下壳体161及上壳体162的相对于一方的总长La的中央Ca正负10%(共计20%)的范围内,且相对于另一方的总长Lb的中央Cb正负10%(共计20%)的范围内。优选在图12中由单点划线表示的方形的范围内形成肋161t、162t。
这样,通过至少在下壳体161及上壳体162的中央附近形成肋161t、162t,能够防止在下壳体161及上壳体162大幅度地产生翘曲。
图13是表示加热器的配置的剖视图。
如图13所示,冰箱主体10具备加热器H1、H2、H3、H4、H5。这些加热器H1~H5是将线状的加热丝沿着面配置而成的加热器,用于提高温度、防止露水附着。此外,本实施方式表示的加热器的配置及数量为一例,根据上层切换室60、下层切换室70的热平衡适当设定。
加热器H1设置于构成上层切换室60的上表面的隔热分隔装置16内的下表面侧。加热器H2设置于构成上层切换室60的下表面的隔热分隔装置17内的上表面侧。加热器H3设置于构成上层切换室60的背面的背面隔热分隔部件65的前表面侧。加热器H4设置于构成下层切换室70的上表面的隔热分隔装置17内的下表面侧。加热器H5设置于构成下层切换室70的底面的内箱11内的上表面侧。
例如,在将上层切换室60设定成冷藏温度带,且将下层切换室70设定成冷冻温度带的情况下,假定热量从上层切换室60的跟前侧(门扇侧)和左右侧面侧流入,且假定热量从上层切换室60的上表面、下表面以及背面流出。因此,以上层切换室60成为冷藏温度带的热平衡的方式将加热器H1、H2、H3通电,对上层切换室60进行加温。
另外,在将上层切换室60设定成冷冻温度带,且将下层切换室70设定成冷藏温度带的情况下,假定热量从上层切换室60的跟前侧(门扇侧)、左右侧面侧、底面侧流入,且假定热量从下层切换室70的上表面侧和背面侧流出。因此,以下层切换室70成为冷藏温度带的热平衡的方式将加热器H4、H5通电,对下层切换室70进行加温。
另外,也可以组合送风风扇90和加热器H1~H5,控制上层切换室60及下层切换室70的热平衡。例如,通过将送风风扇90的转速比通常降低,也可以降低从冷却器80A吐出的冷气的温度。由此,在使上层切换室60成为冷藏温度带,且使下层切换室70成为冷冻温度带的情况下,容易将上层切换室60设定成冷藏温度带。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了搭载有加热器H1~H5的情况,但不限定于这种配置,也可以适当省略加热器H1~H5,仅在壳体160(参照图10)内搭载真空隔热材料。
图14表示配置有加热器及铝板的状态,(a)是俯视图,(b)是(a)的B-B线剖视图。此外,图14表示从下壳体161卸下真空隔热材料V9(参照图10)及上壳体162(参照图10)的状态。
如图14(a)所示,在下壳体161设置有加热器H1及铝板167。
加热器H1通过将加热丝166相对于底面部161s一边蜿蜒一边配置而配置成面状。加热丝166由例如直径3mm的引线构成。由此,加热丝166遍布于下壳体161的底面部161s的大致整体。
铝板167将来自加热丝166的热扩散至整个底面部161s,且由比加热器166的设置面积大的矩形状的铝箔构成。
如图14(b)所示,铝板167配置为与加热丝166的顶点部分和底面部161s的内表面相接。另外,铝板167在加热丝166的位置鼓起为山型。另外,铝板167通过两面具有粘接层的带(省略图示)粘接、固定于下壳体161。
另外,以用铝板167覆盖加热器H1的方式配置,从而在加热丝166的两侧形成由加热丝166、铝板167、以及底面部161s包围的空间S1。能够将该空间S1用作空气隔热层,能够提高作为隔热分隔装置16的隔热性。
图15是表示配置加热器时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如图15所示,在下壳体161的底面部161s的内表面,沿着蜿蜒配置的加热丝166(加热器H1)形成有槽161v。该槽161v在剖视中形成为矩形状。另外,槽161的深度形成为能够收纳加热丝166,且在剖视中铝板167能够与加热丝166点接触的程度。
铝板167由比加热器166的设置面积大的矩形状的铝箔构成。这样,通过在槽161v配置加热丝166,能够平坦地配置铝板167。由此,在下壳体161内收纳有真空隔热材料V9时,不会在真空隔热材料V9与加热丝166(铝板167)之间形成空间,因此,能够有效地利用壳体160的内容积。
另外,在构成为在槽161v中收纳加热丝166的情况下,形成由加热器166、铝板167、以及槽161v的内壁面包围的空间S2。能够将该空间S2用作空气隔热层,能够提高作为隔热分隔装置16的隔热性。
另外,通过在下壳体161形成槽161v,能够将槽161v的突出部分V用作肋,能够提高下壳体161的强度。
另外,在如加热器H2那样设置于真空隔热材料V10的上表面侧的情况下(参照图13),在上壳体162的内表面(顶面部162c的内侧)设置加热器H2(加热丝166)及铝板167。另外,在如加热器H5那样设置于内箱11的情况下,在内箱11的内壁面设置加热器H5(加热丝166)及铝板167。
图16表示将具备加热器的隔热分隔装置连接于冰箱主体时的方式,(a)是连接前,(b)是连接后。
如图16(a)所示,隔热分隔装置16具备与加热丝166连接的阳型的连接器(接线部)170。该连接器170具有树脂制的框体,且以从上壳体162的侧面部162a向后方突出的状态固定。侧面部162a例如是与箱内R的背面对置的面。另外,连接器170的连接端子170a向后方突出。也就是,这里的隔热分隔装置16在连接器170与壳体160之间不露出电线。
另一方面,在内箱11的背面形成有供隔热分隔装置16嵌合的嵌合部11s。在嵌合部11s设置有与连接器170电连接的阴型的连接器(接线部)11m。从该连接器11m延伸的引线L1与控制基板13(参照图2)连接。另外,连接器11m的连接端子11m1形成为朝向前方。
在将隔热分隔装置16从跟前侧朝向进深侧安装的情况下,向嵌合部11s插入隔热分隔装置16的连接器170。当插入到嵌合部11s时,隔热分隔装置16被引导,且被定位成连接器170的连接端子170a和连接器11m的连接端子11m1对置。若进一步插入隔热分隔装置16,则连接端子170a和连接端子11m1连接,达成图16(b)所示的状态。
这样,通过利用连接器170和连接器11m接线,从而不需要进行电线的引回作业,并且不需要进行接线的部分的收纳作业,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图17表示将具备加热器的隔热分隔装置连接于冰箱主体时的另一方式,(a)是连接前,(b)是连接后。
如图17(a)所示,隔热分隔装置16A具备与加热丝166连接的阳型的连接器(接线部)171。该连接器171设置于下壳体161的下表面。连接器171的连接端子向下方突出。
另一方面,在内箱11突出形成有嵌合部11t。在该嵌合部11t的上表面固定有阴型的连接器11n。该连接器11n的连接端子11n1形成为朝向上方。
在将隔热分隔装置16A从上侧向下侧安装的情况下,以连接器171位于连接器11n的上方的方式将隔热分隔装置16A从跟前侧向进深侧插入。然后,在连接器171的连接端子171a和连接器11n的连接端子11n1对置的状态下,使隔热分隔装置16A在维持水平的状态下向下方移动,由此,连接端子171a和连接端子11n1连接,达成图17(b)所示的状态。
这样,通过利用连接器171和连接器11n接线,不需要进行电线的引回作业,不需要进行接线部的收纳,能够降低制造作业的成本。
此外,也可以从隔热分隔装置16、16A引出电线,将连接器连接于电线的前端。另外,也可以从内箱11引出电线,将连接器连接于电线的前端。而且,也可以在连接双方的连接器而接线后,将电线及接线部分收纳于在内箱11侧所设置的收纳部。收纳部优选设置于隔热分隔装置16、16A的投影外。另外,在从上侧安装真空分隔装置16、16A的情况下,将收纳部设置于上侧,从而能够提高可操作性。
图18表示使门扇的导轨部件与隔热分隔装置成为一体的结构图,(a)是立体图,(b)是表示安装于冰箱主体的状态的剖视图。
如图18(a)所示,隔热分隔装置16B在壳体160(上壳体162)一体地树脂成形有门扇4、5(参照图1)的单侧的导轨部件180。
导轨部件180形成于上壳体162的上表面(外表面)。另外,导轨部件180在主视中的左右形成有凹部180a、180b。在门扇4、5安装有未图示的金属制的框体,该框体可滑动地支撑于凹部180a、180b。
另外,导轨部件180与形成为格子状的肋162t连续地形成。另外,通过形成比肋162t大的导轨部件180,能够提高上壳体162的强度,能够有效地抑制上壳体162的翘曲。
如图18(b)所示,隔热分隔装置16B支撑于在冰箱主体10的箱内R所形成的支撑部11e、11e。另外,在内箱11的左侧面的与凹部180a相同的高度位置设置有导轨部件12a。该导轨部件12a保持于在内箱11所形成的凹部11f。
另外,在内箱11的右侧面的与凹部180b相同的高度位置设置有导轨部件12b。该导轨部件12b支撑于在内箱11所形成的凹部11g。
这样,通过将导轨部件180一体地形成于壳体160,能够降低加工费,而且能够简化组装作业。
图19是使门扇的导轨部件与隔热分隔装置成为一体的另一结构图。此外,以下,对分隔上层切换室60和下层切换室70的隔热分隔装置17进行说明。
如图19所示,在隔热分隔装置17的壳体160一体地形成有导轨部件190。该导轨部件190滑动自如地支撑框体(滑动板),该框体(滑动板)设于在下层切换室70所设置的门扇7。另外,在导轨部件190形成有支撑门扇7的框体的凹部190a。
这样,通过将导轨部件190一体地形成于隔热分隔装置17,能够降低加工费,而且能够简化组装作业。
图20是将隔热分隔装置从上侧安装于冰箱主体的情况的工序图。此外,以下,举例说明安装制冰室40及冷冻室50与上层切换室60之间的隔热分隔装置16的情况。
如图20所示,就冰箱主体10而言,隔热分隔壁15和分隔将制冰室40与冷冻室50的分隔部件18分体形成。在分隔部件18设置有可滑动地支撑门扇4、5(参照图1)的框体(未图示)的导轨部件(未图示)。
这样,通过将隔热分隔壁15和分隔部件18分体构成,首先,如图20的左图所示,在除去分隔部件18的状态下,使隔热分隔装置16支撑于支撑部11e、11e。然后,如图20的右图所示,安装分隔部件18。
从而,能够进行隔热分隔装置16的从上侧进行的安装作业,因此,与进行隔热分隔装置16的从下侧进行的安装作业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可操作性。
图21是将隔热分隔装置从上侧安装于冰箱主体的情况的另一工序图。
如图21所示,冰箱主体10具备隔热分隔装置16C及隔热分隔装置16D。隔热分隔装置16C构成制冰室40的底面。隔热分隔装置16D构成冷冻室50的底面。另外,如图21的左端图所示,在分隔部件18设置有支撑隔热分隔装置16C的右端的支撑部11h和支撑隔热分隔装置16D的左端的支撑部11i。
这样,通过具备被分割成左右的隔热分隔装置16C、16D,从而,首先,如图21的中央图所示,将隔热分隔装置16C以由支撑部11e、11h的上表面支撑的方式安装。然后,如图21的右端图所示,将隔热分隔装置16D以由支撑部11i、11e的上表面支撑的方式安装。
由此,能够进行隔热分隔装置16C、16D的从上侧进行的安装作业,与进行隔热分隔装置16C、16D的从下侧进行的安装作业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可操作性。
图22表示安装于隔热分隔装置的密封材料,(a)是结构图,(b)是安装途中,(c)是安装后。
如图22(a)所示,隔热分隔装置16具备剖视L字状的密封材料165a。该剖视L字状的密封材料165a安装于在安装时在剪断密封材料165a的方向上作用力的部分。
如图22(b)所示,首先,将隔热分隔装置16在使跟前侧上升的倾斜的状态下向箭头F1方向插入在内箱11所形成的嵌合部11u,直至隔热分隔装置16抵接到。
然后,如图22(c)所示,以插入到嵌合部11u的一侧的隔热分隔装置16为支点,使隔热分隔装置16的跟前侧向F2方向转动。由此,隔热分隔装置16支撑于嵌合部11u。
图23是表示隔热分隔装置向冰箱主体的另一安装方法的剖视图。
如图23所示,隔热分隔装置16E具备由下壳体161和上壳体162A构成的壳体160。上壳体162A形成有从顶面部162s与侧面部162a的角部向前方延伸的伸出部162d。
另一方面,在冰箱主体10的安装隔热分隔装置16E的跟前侧设置有连接内箱11(参照图3)的左右侧面的固定部件200。在该固定部件200形成有支撑伸出部162d的支撑部200a和支撑隔热分隔装置16E的下端部的支撑部200b。
另外,隔热分隔装置16E的下壳体161的侧面部161a和上壳体162的侧面部162a经由螺纹件191固定。另外,隔热分隔装置16E的伸出部162d经由螺纹件192固定于支撑部200a。这样,基于螺纹件191的固定部配置于不能从外部视觉确认的位置。由此,为了确认隔热分隔装置16E的内部,必须将螺丝192卸下。
另外,在隔热分隔装置16E内容纳有具有破损的可能性的真空隔热材料V9、加热器H1。因此,若使它们在箱内R露出,则破损的可能性提高。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若不先将隔热分隔装置16E从冰箱主体10卸下,则无法将下壳体161和上壳体162A分开,因此,通过从箱内R卸下,在与箱内R不同的场所确认隔热分隔装置16E的内部,从而能够降低使加热器H1、真空隔热材料V9破损的可能性。
如以上所说明地,本实施方式的冰箱1具备分隔出制冰室40及冷冻室50和上层切换室60的隔热分隔装置16。该隔热分隔装置16具备真空隔热材料V9和收纳真空隔热材料V9的壳体160。在壳体160的贮藏室侧的外表面形成有肋161t、162t(参照图8至图10)。由此,能够抑制或防止壳体160翘曲、起伏,能够稳定地支撑收纳于内部的真空隔热材料V9。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肋161t、162t形成于壳体160的两面(参照图8至图10)。通过在壳体160的一方的面(下表面侧)形成有肋161t,能够稳定地支撑较重的真空隔热材料V9。另外,通过在壳体160的另一方的面(上表面侧)形成有肋162t(通过由肋162t形成水的接受部),能够在由于保持打开门等而箱内R发生凝结时,通过肋162t保持凝结水。由此,能够抑制或防止凝结水滴到地板等而弄脏地板。
另外,通过在壳体160形成格子状的肋161t、162t,能够进行对从吐出口73c吐出的冷气的定向,能够抑制从吐出口73c快捷地返回至返回口73d。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肋161t、162t形成为格子状(参照图8,图9)。由此,与在一个方向上形成肋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可靠性(能够提高面强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160具备下壳体161和堵塞下壳体161的上壳体162。上壳体162的侧面部162a位于下壳体161的侧面部161a的外侧(参照图10)。由此,在将上壳体162覆盖于下壳体161时,侧面部162a不会与真空隔热材料V9接触,因此,能够防止真空隔热材料V9损伤。另外,即使水等液体泄漏至壳体160的上表面,也能够防止液体浸入壳体160内。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壳体160形成有肋161u,该肋161u在比外周缘部161c靠内侧沿该外周缘部161c形成。由此,能够进行安装密封材料165时的定位,能够提高密封材料165的安装作业,能够使密封材料165的安装状态均匀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肋161t、162t至少形成于壳体160(下壳体161、上壳体162)的中央附近(参照图12)。由此,通过在最容易翘曲的中央附近形成肋161t、162t,能够以更少的面积有效地抑制壳体160的翘曲。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肋161t、162t的宽度W为壳体160(下壳体161,上壳体162)的板厚T的1/2以下且1/4以上(参照图11)。由此,能够抑制在利用金属模具树脂成形壳体160(下壳体161、上壳体162)时产生的凹痕,能够抑制外观(外表)受损。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壳体160配置有加热器H1(H2、H4)(参照图13)。由此,能够防止在壳体160内产生凝结。另外,在下壳体161形成有肋161t、161u的情况下,在配置加热器H1时,表面积通过下壳体161的肋161t、161u而增加,因此,热交换量增加,能够有效地抑制凝结等。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在下壳体161(壳体160)的底面部161s形成有容纳加热器H1的槽161v(参照图15)。由此,在将真空隔热材料收纳于下壳体161内时,不会在真空隔热材料与加热丝166之间形成空间(间隙),因此,能够有效地利用壳体160的内容积。另外,能够将形成于加热丝166的周围的空间S2用作空气隔热层,能够提高作为隔热分隔装置16的隔热性。另外,通过在下壳体161形成槽161v,能够将槽161v的向下方的突出部分V用作肋,能够提高下壳体161的强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加热器H1(加热丝166)被铝板167覆盖(参照图14)。由此,能够通过铝板167将加热器H1的热传递至壳体160(能够提高热交换率),能够有效地抑制隔热分隔装置16上的凝结。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在壳体160固定有与从加热器H1延伸的电线连接的连接器170的框体(参照图16、图17)。由此,不需要进行电线的引回作业及接线部的收纳作业,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例如,连接器170的连接端子170a朝向箱内的背面进行连接(参照图16)。由此,能够仅通过使隔热分隔装置16在前后方向上滑动便进行连接。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连接器171的连接端子171a朝向箱内的上下方向进行连接(参照图17)。由此,通过连接端子171a朝向下方,能够防止水等液体与连接端子171a接触。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隔热分隔装置16一体地形成有可滑动地支撑抽出式的收纳壳体的导轨部件180。由此,能够降低加工费,而且能够简化组装作业。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具备:将冷藏室30和制冰室40及冷冻室50(冷冻箱)上下分隔的隔热分隔壁15;在隔热分隔壁15与隔热分隔装置16之间左右配置的制冰室40(左侧贮藏室)及冷冻室50(右侧贮藏室);以及分隔制冰室40和冷冻室50的分隔部件18。分隔部件18相对于隔热分隔壁15能够卸下(参照图20)。由此,通过使分隔部件18相对于隔热分隔壁15能够卸下,能够将隔热分隔装置16从上侧安装,能够提高安装可操作性。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具备:将冷藏室30和制冰室40及冷冻室50(冷冻箱)上下分隔的隔热分隔壁15;在隔热分隔壁15与隔热分隔装置16之间左右配置的制冰室40及冷冻室50;以及与隔热分隔壁15一体形成且分隔制冰室40和冷冻室50的分隔部件18。隔热分隔装置16具备构成制冰室40的底面侧的隔热分隔装置16C和构成冷冻室50的底面侧的隔热分隔装置16D。由此,能够将隔热分隔装置16从上侧安装,能够提高安装可操作性。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具备将隔热分隔装置16在箱内的跟前嵌合而固定的固定部件200。隔热分隔装置16具备固定下壳体161和上壳体162的螺纹件191(固定部)。将隔热分隔装置16固定于固定部件200时,螺纹件191配置于从外部无法视觉确认的位置(参照图23)。由此,若不先将整个隔热分隔装置16卸下,则不能靠近隔热分隔装置16内的真空隔热材料V9、加热器H1,因此,能够降低真空隔热材料V9、加热器H1破损的风险。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具有从冷藏温度带可切换至冷冻温度带的上层切换室60及下层切换室70(多个切换室)。上层切换室60及下层切换室70分别具备在设定成冷藏温度带的情况下形成间接冷却,在设定成冷冻温度带的情况下形成直接冷却的结构(参照图3至图7)。由此,能够通过隔热分隔装置16、17将上层切换室60和下层切换室70稳定地设定成不同的温度带。
以上,参照附图说明了本实施方式,但本实施方式丝毫不被限定于上述的内容,包含各种变形例。例如,在将隔热分隔装置16、17从下侧安装的情况下,能够在隔热分隔装置16、17的上表面形成将密封材料165定位而进行安装的肋。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了能够如上层切换室60和下层切换室70那样在冷藏温度带和冷冻温度带之间切换温度带的冰箱1,但也可以应用于具备不能切换温度带的贮藏室的冰箱。

Claims (19)

1.一种冰箱,其特征在于,
具备分隔出多个贮藏室的隔热分隔装置,
上述隔热分隔装置具备:
真空隔热材料;以及
壳体,其收纳上述真空隔热材料,
在上述壳体的上述贮藏室侧的外表面形成有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上述肋形成于上述壳体的两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上述肋形成为格子状。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壳体形成有在比外周缘部靠内侧沿着该外周缘部形成的外周肋。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上述壳体具备内侧壳体和堵塞上述内侧壳体的外侧壳体,
上述外侧壳体的侧面位于上述内侧壳体的侧面的外侧。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上述肋至少形成于上述壳体的中央附近。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上述肋的宽度为上述壳体的板厚的1/2以下且1/4以上。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壳体配置有加热器。
9.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壳体形成有容纳加热器的槽。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上述加热器被铝板覆盖。
11.根据权利要求8~10中任一项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壳体固定有与从上述加热器延伸的电线连接的连接器的框体。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上述连接器的连接端子朝向箱内的背面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上述连接器的连接端子朝向箱内的上下方向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上述隔热分隔装置一体地形成有能够滑动地支撑抽出式的收纳壳体的导轨部件。
15.根据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具备:
隔热分隔壁,其将冷藏室和冷冻箱上下分隔;
左侧贮藏室及右侧贮藏室,它们在上述隔热分隔壁与上述隔热分隔装置之间左右配置;以及
分隔部件,其分隔上述左侧贮藏室和上述右侧贮藏室,
上述分隔部件相对于上述隔热分隔壁能够卸下。
16.根据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具备:
隔热分隔壁,其将冷藏室和冷冻箱上下分隔;
左侧贮藏室及右侧贮藏室,它们在上述隔热分隔壁与上述隔热分隔装置之间左右配置;以及
分隔部件,其与上述隔热分隔壁一体形成,且分隔上述左侧贮藏室和上述右侧贮藏室,
上述隔热分隔装置具备:构成上述左侧贮藏室的底面侧的左侧隔热分隔装置;以及构成上述右侧贮藏室的底面侧的右侧隔热分隔装置。
1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具备固定部件,该固定部件将上述隔热分隔装置在箱内的跟前嵌合并固定,
上述隔热分隔装置具备将上述内侧壳体和上述外侧壳体固定的固定部,将上述隔热分隔装置固定于上述固定部件时,上述固定部配置于不能从外部视觉确认的位置。
18.根据权利要求1~17中任一项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具有多个切换室,该切换室能够从冷藏温度带切换到冷冻温度带,
多个上述切换室分别在被设定成上述冷藏温度带的情况下形成间接冷却,在被设定成上述冷冻温度带的情况下形成直接冷却。
19.一种隔热分隔装置,其将冰箱分隔成多个贮藏室,
上述隔热分隔装置的特征在于,
具备:
真空隔热材料;以及
壳体,其收纳上述真空隔热材料,
在上述壳体的上述贮藏室侧的外表面形成有肋。
CN201910157288.6A 2018-09-25 2019-03-01 冰箱及隔热分隔装置 Pending CN11094012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79496A JP7018860B2 (ja) 2018-09-25 2018-09-25 冷蔵庫および断熱仕切装置
JP2018-179496 2018-09-2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40129A true CN110940129A (zh) 2020-03-31

Family

ID=699057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157288.6A Pending CN110940129A (zh) 2018-09-25 2019-03-01 冰箱及隔热分隔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018860B2 (zh)
CN (1) CN110940129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83797A (zh) * 2020-07-02 2022-01-04 日立环球生活方案株式会社 冷藏库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84784A1 (ja) * 2021-11-15 2023-05-1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蔵庫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101566A (ja) * 1997-09-26 1999-04-13 Sanyo Electric Co Ltd 冷蔵庫
CN101358798A (zh) * 2007-07-30 2009-02-0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冰箱
JP2010071556A (ja) * 2008-09-18 2010-04-0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冷蔵庫
CN202393019U (zh) * 2011-11-24 2012-08-22 淄博金阳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中空复合太阳板
CN203454571U (zh) * 2013-07-08 2014-02-26 青岛海尔电冰箱有限公司 冰箱立梁罩壳及具有该冰箱立梁罩壳的冰箱立梁
CN203642580U (zh) * 2012-11-21 2014-06-1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冰箱
CN104880003A (zh) * 2015-06-04 2015-09-02 合肥美的电冰箱有限公司 保温隔板及冰箱
CN205804751U (zh) * 2016-07-04 2016-12-14 安徽欧蓝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隔音抗压式彩钢板
JP2018004228A (ja) * 2016-07-08 2018-01-11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冷蔵庫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86U (ja) * 1981-06-22 1983-01-05 株式会社東芝 熱交換器
JPS5830189U (ja) * 1981-08-24 1983-02-2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蔵庫
JPS5878493U (ja) * 1981-11-25 1983-05-2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冷蔵庫
JPH0255084U (zh) * 1988-10-17 1990-04-20
JPH04320785A (ja) * 1991-04-22 1992-11-11 Toshiba Corp 貯蔵庫
JP2725921B2 (ja) * 1991-10-28 1998-03-11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冷蔵庫
JP3051810B2 (ja) * 1994-04-22 2000-06-1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冷蔵庫
JP3836600B2 (ja) * 1998-04-15 2006-10-2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蔵庫
JP2000097555A (ja) 1998-09-24 2000-04-04 Hitachi Ltd 冷蔵庫
JP3955700B2 (ja) 1999-08-25 2007-08-08 株式会社東芝 冷蔵庫のキャビネッ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1280835A (ja) 2000-03-30 2001-10-10 Toshiba Corp 冷蔵庫の仕切り構造
JP4090440B2 (ja) 2004-02-23 2008-05-28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自動製氷機付き冷蔵庫
JP2007064584A (ja) 2005-09-02 2007-03-15 Hitachi Appliances Inc 冷蔵庫
JP2007132565A (ja) 2005-11-09 2007-05-31 Toshiba Corp 冷蔵庫
JP2007139384A (ja) 2005-11-22 2007-06-07 Toshiba Corp 冷蔵庫
JP4693828B2 (ja) 2007-09-28 2011-06-0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蔵庫のキャビネット及びこのキャビネットを用いた冷蔵庫
CN102472561B (zh) 2009-09-24 2015-07-08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冷藏库
KR101758277B1 (ko) 2015-06-04 2017-07-1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냉장고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101566A (ja) * 1997-09-26 1999-04-13 Sanyo Electric Co Ltd 冷蔵庫
CN101358798A (zh) * 2007-07-30 2009-02-0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冰箱
JP2010071556A (ja) * 2008-09-18 2010-04-0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冷蔵庫
CN202393019U (zh) * 2011-11-24 2012-08-22 淄博金阳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中空复合太阳板
CN203642580U (zh) * 2012-11-21 2014-06-1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冰箱
CN203454571U (zh) * 2013-07-08 2014-02-26 青岛海尔电冰箱有限公司 冰箱立梁罩壳及具有该冰箱立梁罩壳的冰箱立梁
CN104880003A (zh) * 2015-06-04 2015-09-02 合肥美的电冰箱有限公司 保温隔板及冰箱
CN205804751U (zh) * 2016-07-04 2016-12-14 安徽欧蓝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隔音抗压式彩钢板
JP2018004228A (ja) * 2016-07-08 2018-01-11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冷蔵庫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新编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实务全书》编委会: "《新编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实务全书》", 31 July 2008, 企业管理出版社 *
张子德: "《果蔬贮运学》", 30 September 2002,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83797A (zh) * 2020-07-02 2022-01-04 日立环球生活方案株式会社 冷藏库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018860B2 (ja) 2022-02-14
JP2020051654A (ja) 2020-04-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544448B (zh) 冰箱
KR101998569B1 (ko) 냉장고 및 냉장고의 도어 어셈블리
TWI494530B (zh) 冰箱
EP4001807A2 (en) Refrigerator
JP6655277B2 (ja) 冷蔵庫
CN110940129A (zh) 冰箱及隔热分隔装置
CN110940130A (zh) 冰箱
KR100481338B1 (ko) 냉각 저장고
EP2818812A2 (en) Refrigerator
JP3970737B2 (ja) 冷蔵庫
JP6744383B2 (ja) 冷蔵庫
KR102508224B1 (ko) 냉장고
JP2010230217A (ja) 冷凍冷蔵庫
JP6955587B2 (ja) 冷蔵庫
JP6386274B2 (ja) 冷蔵庫
JP4967558B2 (ja) 冷蔵庫
KR102516834B1 (ko) 냉장고
JP6674522B2 (ja) 冷蔵庫
JP2020139653A (ja) 冷蔵庫
JP6842374B2 (ja) 貯蔵庫
CN115210518B (zh) 冰箱
WO2021213348A1 (zh) 冰箱
JP2020125903A (ja) 冷蔵庫
JP2006170545A (ja) 製氷機組込み冷蔵庫
JP6774274B2 (ja) 冷蔵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