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774778A - 墨干燥装置 - Google Patents

墨干燥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774778A
CN110774778A CN201910638035.0A CN201910638035A CN110774778A CN 110774778 A CN110774778 A CN 110774778A CN 201910638035 A CN201910638035 A CN 201910638035A CN 110774778 A CN110774778 A CN 11077477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t air
drying
substrate
ink
exhaus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63803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774778B (zh
Inventor
井泽秀男
大山耕一
佐藤和茂
今秀俊
山崎祐一
佐佐木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YAKOSHI CO Ltd
Miyakoshi Printing Machin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YAKOSH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YAKOSHI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YAKOSH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7747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77477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77477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77477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1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for treating before, during or after printing or for uniform coating or laminating the copy material before or after printing
    • B41J11/002Curing or drying the ink on the copy materials, e.g. by heating or irradiating
    • B41J11/0021Curing or drying the ink on the copy materials, e.g. by heating or irradiating using irradiation
    • B41J11/00216Curing or drying the ink on the copy materials, e.g. by heating or irradiating using irradiation using infrared [IR] radiation or microwav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1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for treating before, during or after printing or for uniform coating or laminating the copy material before or after printing
    • B41J11/002Curing or drying the ink on the copy materials, e.g. by heating or irradia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1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for treating before, during or after printing or for uniform coating or laminating the copy material before or after prin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1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for treating before, during or after printing or for uniform coating or laminating the copy material before or after printing
    • B41J11/002Curing or drying the ink on the copy materials, e.g. by heating or irradiating
    • B41J11/0022Curing or drying the ink on the copy materials, e.g. by heating or irradiating using convection means, e.g. by using a fan for blowing or sucking air
    • B41J11/00222Controlling the convection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377Cooling or ventilating arrangement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墨干燥装置,其能使被喷出到树脂基材的墨干燥且是紧凑的。墨干燥装置具有热风干燥机(2)、热风供给部(3)和排气部(4),所述热风干燥机(2)包括干燥炉(20)、基材输送路径(21)和基材干燥用通道(22),所述基材输送路径(21)形成设置在所述干燥炉(20)内的涡旋状的路径,所述基材干燥用通道(22)为多个,向沿所述基材输送路径(21)输送的基材(15)的被喷有墨的表面吹送热风而加热墨,并且排出因墨被加热而产生的水蒸气,所述热风供给部(3)设置于所述干燥炉(20)外,形成为向所述基材干燥用通道(22)内供给热风的结构,所述排气部(4)设置于所述干燥炉(20)外,形成为经由所述基材干燥用通道(22)排出所述干燥炉(20)内的空气的结构。

Description

墨干燥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利用喷墨头将水系的墨喷出到树脂基材的表面而进行印刷的喷墨式印刷设备中,在印刷后利用热使墨干燥的墨干燥装置。
背景技术
在将水系的墨喷出到基材的表面而进行了印刷后,作为利用热使所喷出的墨干燥的墨干燥装置,已知在日本特开2001-141364号公报公开的第1墨干燥装置、在日本专利第6142942号公报公开的第2墨干燥装置、在日本实开平4-122035号公报公开的第3墨干燥装置和在日本特开2018-065262号公报公开的第4墨干燥装置。
第1墨干燥装置为如下结构:包括具有加热器的干燥滚筒、向干燥滚筒的表面吹送热风的装置和将吹送到干燥滚筒表面的热风排出的装置,在将基材缠绕到干燥滚筒的表面上而进行输送时,利用向基材的表面吹送的热风和干燥滚筒的加热器的热使喷出到基材的表面的墨干燥。
第2墨干燥装置为如下结构:利用定位设置为螺旋形式的多个辊设为输送基材(片状物)的螺旋状的路径,沿路径输送基材(片状物)而利用辊的热使喷出到基材的表面的墨干燥。
第3墨干燥装置为如下结构:在固化炉的箱体设置卷线筒、多个辊和多个加热器,在利用多个辊呈涡旋状输送被贯穿于箱体内的基材(膜片)而利用卷线筒卷绕该基材时,利用加热器的热使喷出到基材的表面的墨(所印刷的墨)干燥(固化)。
第4墨干燥装置使用了红外线干燥机。
已知一种利用喷墨头将水系的墨喷出到膜片等树脂基材的表面从而进行印刷的印刷设备。
本发明人使用在日本特开2001-141364号公报、日本专利第6142942号公报、日本实开平4-122035号公报和日本特开2018-065262号公报公开的第1墨干燥装置、第2墨干燥装置、第3墨干燥装置和第4墨干燥装置,对利用该印刷设备喷出到基材的表面的墨进行了干燥,未能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其原因在于,对于树脂基材和纸基材而言,墨向基材的渗入性不同以及能施加于基材的温度有差异。
也就是说,墨向树脂基材的渗入性比向纸基材的渗入性低,这使要干燥的墨的量较多,要求干燥装置具有较高的干燥能力。树脂的基材在被施加较高的温度时受到损伤,因此能对树脂基材施加的温度是比能对纸基材施加的温度低的温度。
据此,为了使喷出到树脂基材的表面的墨干燥,需要在不对基材施加损伤的较低的温度下长时间进行干燥。
第1墨干燥装置由于将基材缠绕于干燥滚筒的外周进行输送,所以能使墨干燥的基材输送距离(干燥距离)由干燥滚筒的外周直径的大小决定,从设置空间的观点出发,干燥滚筒的外周直径的大小存在极限,所以无法增长能使墨干燥的基材的输送距离。
因而,由于也无法增长与基材的输送距离成比例的干燥时间,所以不适于被喷出到树脂基材的表面的墨的干燥。
另外,第1墨干燥装置的目的在于使喷出到纸基材的墨干燥,能使喷出到纸基材的墨干燥。
第2墨干燥装置由于沿螺旋状的路径输送基材并利用辊的热使墨干燥,所以能使墨干燥的基材输送距离(干燥距离)较长,既能增长干燥时间,又因为输送基材的路径是螺旋状,所以能使装置紧凑化。
但是,第2墨干燥装置由于加热多个辊并利用该热使墨干燥,所以不适于被喷出到树脂基材的表面的墨的干燥。
而且,由于呈螺旋状输送基材,所以因加热墨而产生的水蒸气滞留于基材与基材之间,成为阻碍墨的干燥的原因。
第3墨干燥装置由于在箱体内呈涡旋状输送基材,所以能使墨干燥的基材输送距离(干燥距离)较长,既能增长干燥时间,又因为输送基材的路径是涡旋状,所以能使装置紧凑化。
但是,第3墨干燥装置使因加热墨而产生的水蒸气滞留于箱体内,成为阻碍墨的干燥的原因。
第4墨干燥装置在单独使用红外线干燥机的情况下,红外线的效果在墨的干燥上比在树脂基材的干燥上多地得到体现,但红外线的效果根据墨的颜色而变动。例如在黑色(K)和青色(C)的情况下,光的吸收率的差异较大,所以为了共同以相同的时间进行干燥,不得不利用与吸收率相对较低的颜色相对应的输出照射红外线。但那样的话,吸收率相对较高的墨被过度地加热,所以难以利用较短的输送通路并且在较短的干燥时间内使所有颜色的墨一致地干燥。
也就是说,在红外线干燥机的情况下,虽然向基材和被喷出到基材表面的墨照射光,但在将基材设为透明时,相对于光无法穿透的有色墨,红外线能量的效果增大。但是,作为有色墨,根据该有色墨的色素、例如黑色(K)、青色(C)、洋红(M)以及黄色(Y)这4种原色的不同,其效果也存在差异。如果那样的话,在印刷物那样的多色物附到基材上的情况下,需要将红外线的输出设定为使最不易接受红外线能量的影响(即,最不易升温)的颜色的墨达到在基材在干燥炉内通过的时间内被烘干的温度。于是,易于接受红外线的影响的黑色(K)等被过度地加热,与基材一同受到损伤。因而,只利用红外线干燥机是不适于墨的干燥的。另外,在基材是有色的情况下,不仅要考虑墨的颜色,也要考虑由基材颜色导致的红外线对基材本身的影响。此外,即使基材透明,但基材并非不升温,当红外线使炉内温度上升时,在成为了高温的炉内气氛中,基材会受到损伤。
据此,只单独利用红外线干燥机,不适于被喷出到树脂基材的表面的墨的干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所述的课题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墨干燥装置,该墨干燥装置能使利用喷墨头喷出到树脂基材的表面的水系的墨干燥,并且能向装置外排出因加热墨而产生的水蒸气,而且能使装置紧凑化。
本发明的墨干燥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热风干燥机、热风供给部和排气部,上述热风干燥机包括干燥炉、基材输送路径和基材干燥用通道(日文:ダクト),上述基材输送路径形成为设置在上述干燥炉内的涡旋状的路径,上述基材干燥用通道为多个,向沿上述基材输送路径输送的基材的被喷有墨的表面吹送热风而加热墨,并且排出因墨被加热而产生的水蒸气,上述热风供给部设置于上述干燥炉外,形成为向上述基材干燥用通道内供给热风的结构,上述排气部设置于上述干燥炉外,形成为经由上述基材干燥用通道排出上述干燥炉内的空气的结构。
在本发明的墨干燥装置中,能够是,上述热风供给部具有热风供给用管,上述热风供给用管供给热风,并且与上述多个基材干燥用通道的热风吹出空间分别连通,上述排气部具有排气用管,上述排气用管吸引空气,并且与上述多个基材干燥用通道的空气吸引空间分别连通。
另外,能向多个基材干燥用通道均匀地供给热风,自多个基材干燥用通道均匀地吸引并排出干燥炉内的空气。
在本发明的墨干燥装置中,能够是,上述热风供给用管和上述排气用管的至少一者为涡旋状。
另外,能够简单地连接热风供给用管和上述排气用管的至少一者与基材干燥用通道。
在本发明的墨干燥装置中,能够是,上述热风供给用管和上述排气用管的至少一者是长度方向一侧开口并且长度方向另一侧被封闭,长度方向一侧与长度方向另一侧连通。
另外,能够达成以下至少一者,即,能向多个基材干燥用通道更进一步均匀地供给热风,以及能自多个基材干燥用通道更进一步均匀地吸引并排出干燥炉内的空气。
在本发明的墨干燥装置中,能够是,上述墨干燥装置具有向上述干燥炉内供给热风的干燥炉内保温通道和向上述干燥炉外排出上述干燥炉内的空气的干燥炉内排气通道。
另外,能将干燥炉内设为高温而辅助墨的干燥,并且能够可靠地排出干燥炉内的水蒸气。
在本发明的墨干燥装置中,能够是,上述基材干燥用通道包括热风吹出空间、外部通道和内部通道,上述热风吹出空间向上述基材的表面吹送热风,上述外部通道具有对上述基材的被吹送有热风的周边的空气进行吸引的排气空间,上述内部通道分别设置于上述热风吹出空间和排气空间,设置于上述热风吹出空间的内部通道内向上述热风吹出空间开口,并且与上述热风供给部连通,设置于上述排气空间的内部通道内向上述排气空间开口,并且与上述排气部连通。
另外,能使基材干燥用通道紧凑化。而且,能向基材的表面均匀地吹送热风,并且能自基材的表面附近均匀地吸引并排出含有水蒸气的高温的空气。
在本发明的墨干燥装置中,能够是,设置于上述热风吹出空间的内部通道具有多个供给用孔,上述供给用孔的开口面积随着远离与上述热风供给部连通的部分而减小,设置于上述排气空间的内部通道具有多个吸引用孔,上述吸引用孔的开口面积随着远离与上述排气部连通的部分而增大。
另外,能使热风的吹出更进一步地均匀,并且能够更进一步均匀地吸引并排出含有水蒸气的空气。
在本发明的墨干燥装置中,能够是,在上述干燥炉的基材输送方向上游侧设置有加热基材的红外线干燥机。
另外,能使喷出到基材的墨高效地干燥。
在本发明的墨干燥装置中,能够是,上述墨干燥装置设置有换热器,上述换热器利用在上述排气部流动的上述干燥炉内的高温的空气的热使在上述热风供给部流动的空气升温。
另外,能使墨高效地干燥。
采用本发明的墨干燥装置,能使利用喷墨头喷出到树脂的基材的表面的水系的墨干燥,并且能向装置外排出因加热墨而产生的水蒸气,而且能使装置紧凑化。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墨干燥装置的整体的俯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墨干燥装置的I-I放大详细剖视图。
图3是沿与基材输送方向成直角的方向剖切热风干燥机后得到的剖视图。
图4是图3所示的基材干燥用通道的放大主视图。
图5是图4所示的基材干燥用通道的侧视图。
图6是图4所示的基材干燥用通道的俯视图。
图7是图4所示的基材干燥用通道的仰视图。
图8是图4所示的基材干燥用通道的II-II放大剖视图。
图9是图3所示的干燥炉内保温通道的放大主视图。
图10是图9所示的干燥炉内保温通道的仰视图。
图11是图9所示的干燥炉内保温通道的III-III放大剖视图。
图12是图3所示的干燥炉内排气通道的放大主视图。
图13是图12所示的干燥炉内排气通道的俯视图。
图14是图12所示的干燥炉内排气通道的IV-IV放大剖视图。
图15是热风供给部和排气部的说明图。
图16是换热器的主视图。
图17是热风供给用涡旋管的主视图。
图18是图17所示的热风供给用涡旋管的左侧视图。
图19是排气用涡旋管的主视图。
图20是图19所示的排气用涡旋管的左侧视图。
图21是安装有热风供给用涡旋管和排气用涡旋管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22是安装有热风供给用涡旋管和排气用涡旋管的状态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基于图1说明本发明的墨干燥装置的整体结构。图1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墨干燥装置的整体的俯视图。另外,图1示意地图示墨干燥装置,以便易于理解,各构件的形状、配置和大小等有时与图2以后的图所示的具体的结构不同。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墨干燥装置A具有底座B、安装于底座B的红外线干燥机1、热风干燥机2、热风供给部3和排气部4。
在红外线干燥机1的基材输送方向上游侧设置有未图示的作为印刷设备的印刷装置。印刷装置利用喷墨头向树脂基材的单侧表面喷出水系墨,从而进行印刷。
在表面被喷出有墨的树脂基材(以下简称为基材)在通过红外线干燥机1然后通过热风干燥机2时,使喷出到基材的表面的墨干燥。
红外线干燥机1用于对喷出到基材的表面的墨进行初期干燥,通过光(红外线)的照射加热墨而进行初期干燥。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红外线干燥机1,使用石墨加热器。石墨加热器等红外线加热器启动快,能使加热对象物急速地升温。相对于此,仅利用由后述的热风干燥机2产生的热风加热基材和基材表面的墨,会很耗费时间,所以为了获得上述初期干燥的效果和预热的效果而使用红外线干燥机1。
通过设置有红外线干燥机1,能使基材和喷出到基材表面的墨在短时间内温度上升。另外,虽然将红外线作为热进行吸收,但是,在基材方面,根据基材本色的不同,其热吸收率发生变化,在墨方面,根据墨的颜色材料(日文:色材)的不同,其热吸收率发生变化。
例如在基材的本色为透明的情况下,基材吸收的热量减少。在墨的情况下,已知在颜色材料为黑色(K)的情况下和颜色材料为青色(C)的情况下,吸收的热量存在较大的差异。另外,也已知根据红外线加热器的种类的不同,各个红外线加热器的光波长使被加热体的热吸收率发生变化。在红外线加热器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石墨加热器的情况下,红外线的波长比较长,与短波长的红外线加热器相比,能够减少由墨的颜色引发的热吸收率的差异所导致的被加热体的升温的差异。
据此,在红外线干燥机1中,在被喷出到基材的表面的墨为多色或者基材的本色为有色的情况下,由于设想未使墨一致地干燥、发生对基材的损伤,因此将作为红外线干燥机1的石墨加热器的输出设为使热吸收率最低的颜色的墨以不会与相邻的墨混色的程度被干燥,并且设为以较低的输出进行运用,以便使热吸收率最高的颜色的墨以不会被过度加热并且不会与基材一同受到损伤的程度被干燥。例如,能使通过了红外线干燥机1后的墨的温度上升至40℃~80℃。然后利用热风干燥机2进一步进行干燥,所以能使墨一致且高效地干燥。
也就是说,在热风干燥机2中,基材和被喷出到基材表面的墨暴露于热风,所以基材与墨一同升温。在高温下对基材的损伤增大,但通过以低温在长时间内施加热风,能够以抑制对基材的损伤的方式使墨干燥。
因而,在利用红外线干燥机1使基材上的墨在低温下以不会混色的程度初期干燥后,利用热风干燥机2在低温下花时间地使该墨干燥,从而能够一致且高效地使墨干燥。
而且,通过对墨进行初期干燥,不会因之后的基材输送等而发生墨被挤压、扩散等被打乱的现象,墨能够维持被喷出后的状态。
热风干燥机2具有干燥炉20。干燥炉20利用第1侧壁20a、第2侧壁20b、第3侧壁20c、第4侧壁20d、上壁20e和下壁20f形成为箱状,上述第1侧壁20a位于红外线干燥机1侧,上述第2侧壁20b在与红外线干燥机1相反的那一侧与第1侧壁20a相对,上述第4侧壁20d与第3侧壁20c相对。
第4侧壁20d是能够开闭的门,在干燥作业停止时使门开放,从而能够进行干燥炉20的内部的维护作业。
在干燥炉20内设置有基材输送路径21、基材干燥用通道22、干燥炉内保温通道23和干燥炉内排气通道24。
基材输送路径21如在之后说明的那样,为涡旋状,能够获得较长的输送路径,并且能使干燥炉20紧凑。
基材干燥用通道22进行如下动作,即,向沿基材输送路径21输送的基材的表面吹送热风的动作,和向干燥炉20外排出通过将基材的被吹送有热风的部分的周围的高温空气和墨加热而产生的水蒸气(以下称为含有水蒸气的高温空气)的动作。
基材干燥用通道22包括吹送热风的热风吹送用通道25和将含有水蒸气的高温空气排出的排气用通道26。热风吹送用通道25位于基材输送方向上游侧,排气用通道26位于基材输送方向下游侧。
干燥炉内保温通道23向干燥炉20内供给热风。
干燥炉内排气通道24向外排出干燥炉20内的空气。
热风供给部3向基材干燥用通道22(热风吹送用通道25)和干燥炉内保温通道23供给热风。
排气部4自基材干燥用通道22(排气用通道26)和干燥炉内排气通道24排出干燥炉20内的空气。
热风供给部3具有供气鼓风机30、换热器31、加热单元32和热风供给用涡旋管33。
排气部4具有排气鼓风机40、排气用涡旋管41和换热器31。
自供气鼓风机30供送的空气由进气用配管34经过换热器31输送到加热单元32,被加热单元32加热,从而成为热风。
热风由热风供给用管35输送到热风供给用涡旋管33,自热风供给用涡旋管33被供给到基材干燥用通道22(热风吹送用通道25)和干燥炉内保温通道23。
被供给到热风吹送用通道25的热风被吹送到基材的表面,使墨干燥。
被供给到干燥炉内保温通道23的热风在干燥炉20内流动并在干燥炉20内加热保温。
也就是说,利用热风供给用管35和热风供给用涡旋管33构成将热风供给到热风吹送用通道25和干燥炉内保温通道23的热风供给用配管。另外,热风供给用涡旋管33也可以是直线状的管。另外,也可以不设置热风供给用涡旋管33地,利用热风供给用管35向热风吹送用通道25和干燥炉内保温通道23输送热风。在该情况下,热风供给用管35是热风供给用配管。
通过驱动排气鼓风机40,经过排气用管42吸引排气用涡旋管41内的空气。
通过吸引排气用涡旋管41内的空气,使含有水蒸气的高温空气经过基材干燥用通道22(排气用通道26)向排气用涡旋管41流动。流到排气用涡旋管41的含有水蒸气的高温空气,由排气用管42经过换热器31利用排气鼓风机40向墨干燥装置A外的排气设备排出。
在干燥炉20内保温着的高温的空气和未被基材干燥用通道22(排气用通道26)排出的水蒸气经过干燥炉内排气通道24向排气用涡旋管41流动。流到排气用涡旋管41的空气和水蒸气由排气用管42经过换热器31利用排气鼓风机40向墨干燥装置A外的排气设备排出。
也就是说,利用排气用涡旋管41和排气用管42构成将干燥炉20内的空气和水蒸气排出的排气用配管。另外,排气用涡旋管41也可以是直线状的管。另外,也可以不设置排气用涡旋管41地利用排气用管42排出空气和水蒸气。在该情况下,排气用管42是排气用配管。
这样将通过加热墨而产生的水蒸气排出到干燥炉20外,所以水蒸气不会阻碍墨的干燥。
干燥炉20内的高温空气在换热器31内与自供气鼓风机30供给的低温外部空气(新鲜空气)接触而交接热,从而使外部空气升温。
因此,向加热单元32输送的空气成为比外部空气高的温度,所以在加热单元32的作用下升温而成为设定温度的热风的时间缩短。
而且,由于对自热风干燥机2的干燥炉20排出的热进行再利用,所以能够抑制加热单元32的加热器容量(电容)。
上述结构相互协作,提高加热单元32的温度控制的稳定性,使自热风吹送用通道25吹送的热风的温度稳定。
基于图2说明红外线干燥机1的详细结构。图2是图1所示的墨干燥装置的I-I放大详细剖视图,也就是说,是沿与基材输送方向成直角的方向剖切红外线干燥机1和热风干燥机2后得到的剖视图。
红外线干燥机1利用耐热性透光构件11将干燥炉10内区分为加热器安装部12和干燥室13。在加热器安装部12安装有加热器14,基材15在干燥室13内从上朝下地通过。基材15为连续的长条状,所以使基材15的被喷有墨的表面与耐热性透光构件11相对地被连续输送。
作为加热器14,使用石墨加热器和卤素加热器等。作为耐热性透光构件11,使用耐热性玻璃、耐热性不锈钢网等。被未图示的印刷装置喷出了墨的基材15在干燥室13内从上朝下地通过,届时,墨接受加热器14的红外线而被加热升温。即使基材15在干燥室13内通过时断裂等,基材15也因耐热性透光构件11而不会与加热器14接触。
基于图2说明热风干燥机2的详细结构。
如图2所示,干燥炉20的内表面被隔热材料20g覆盖。
在干燥炉20的第1侧壁20a的下方位置(靠下壁20f的位置)形成有入口20h,在干燥炉20的第2侧壁20b的上方位置(靠上壁20e的位置)形成有出口20i。入口20h和出口20i是供基材15通过的大小的狭缝形状。
基材输送路径21是具有去路21a和回路21b的涡旋状,上述去路21a为涡旋状,自与干燥炉20内的入口20h相对的外侧位置朝向作为干燥炉20内的靠中央侧的内侧位置而直径依次减小,上述回路21b为涡旋状,自去路21a的内侧端部朝向与干燥炉20内的出口20i相对的外侧位置而直径依次增大。
去路21a和回路21b是互为反向旋转的涡旋状,是以去路21a和回路21b不交叉的方式交替地设置的那样的涡旋状。
在图2中,去路21a是顺时针方向的涡旋状,回路21b是逆时针方向的涡旋状。
沿去路21a设置有多个基材干燥用通道22,热风吹送用通道25和排气用通道26沿基材输送方向交替地设置。在回路21b未设置基材干燥用通道22。
基材输送路径21不是连续的涡旋状,具有去路21a和回路21b,上述去路21a为涡旋状,由多个去路用辊27形成,多个去路用辊27沿自外侧位置朝向内侧位置连续的去路用假想涡旋线(未图示)空开间隔地设置,上述回路21b为涡旋状,由多个回路用辊28形成,多个回路用辊28沿自内侧位置朝向外侧位置连续的回路用假想涡旋线(未图示)空开间隔地设置。
在位于最内侧的去路用辊27a与位于最内侧的回路用辊28a之间设有翻转用辊29,使沿去路21a输送的基材15顺利地换乘到回路21b。
也就是说,由于去路21a和回路21b是反向旋转的涡旋状,所以沿去路21a输送的基材15和沿回路21b输送的基材15为反向旋转,所以设置翻转用辊29而使基材15顺利地反向旋转。
在图2中,去路21a为顺时针方向的涡旋状,回路21b为逆时针方向的涡旋状,所以基材15在沿顺时针方向输送后沿逆时针方向输送。
在沿输送方向相邻的两个去路用辊27间、在入口20h与最初的去路用辊27之间、在最内侧的去路用辊27a与翻转用辊29之间,分别设置有基材干燥用通道22。基材干燥用通道22处的与基材15的被喷有墨的表面相对的基材相对面22a设为直线状平坦面。也就是说,由于在沿输送方向相邻的两个去路用辊27间输送的基材15、自入口20h向最初的去路用辊27输送的基材15、和在最内侧的去路用辊27a与翻转用辊29间输送的基材15为直线状,所以将基材干燥用通道22的基材相对面22a设为直线状平坦面。
相邻的两个去路用辊27的间隔是靠入口20h侧最长,靠内侧端最短,并且中间为中间的长度。最长的长度相当于3个基材干燥用通道22的长度。中间的长度相当于两个基材干燥用通道22的长度。最短的长度相当于1个基材干燥用通道22的长度。
通过使相邻的两个去路用辊27的间隔与基材干燥用通道22的长度相对应,能在去路21a连续地设置基材干燥用通道22。
干燥炉内保温通道23设置于干燥炉20内的下部。在图2中,设置于干燥炉20内的下部的靠出口20i侧。也就是说,温热的空气从下向上流动,所以将干燥炉内保温通道23设置于干燥炉20内的下部,使热风在干燥炉20内的整个区域流动。
干燥炉内排气通道24设置于温热的空气滞留的干燥炉20内的上部,使温热的空气易于排出。在图2中,在干燥炉20内上部的入口20h侧和出口20i侧分别设置有干燥炉内排气通道24。
热风干燥机2的墨干燥动作如下所述。
自入口20h向去路21a输送基材15,沿去路21a朝向翻转用辊29输送基材15。也就是说,使基材15的与被喷有墨的表面相反的那一侧的面与去路用辊27接触地被输送。
在沿去路21a输送基材15的期间内,自基材干燥用通道22的靠基材输送方向上游侧(热风吹送用通道25)向基材15的表面吹送热风,从而加热墨,利用热使墨干燥。热风的温度为60℃~140℃。
基材15的被吹送有热风的周边的空气被基材干燥用通道22的靠基材输送方向下游侧(排气用通道26)吸引而由排气鼓风机40排出。与此同时也排出因墨被加热而产生的水蒸气。
因而,立即排出水蒸气,所以水蒸气不会附着于基材15,水蒸气滞留于干燥炉20内的情况较少。
基材15被翻转用辊29翻转而正反颠倒,沿回路21b朝向出口20i输送基材15,自出口20i向干燥炉20外输送基材15。
也就是说,使基材15的被喷有墨的表面与回路用辊28接触地输送基材15。此时,未向喷有墨的表面吹送热风,但由于干燥炉20内是高温状态,所以墨被自然干燥。
因而,干燥炉20紧凑并且基材输送距离长,干燥炉20花费较长的时间在低温下使墨干燥,所以能使喷出到树脂的基材15的水系的墨干燥。并且,干燥炉20内的高温空气和未被基材干燥用通道22(排气用通道26)排出的水蒸气经过干燥炉内排气通道24排出,所以更进一步地使水蒸气附着于基材15的情况较少,减少水蒸气滞留于干燥炉20内。
在像以上那样使墨干燥时,墨的干燥所需的基材输送距离根据基材15的种类、墨的种类和有效区域(每单位面积的墨喷出率)的状态而变化。从印刷标尺(日文:印刷見当)、损纸(废纸边(日文:ヤレ))量和印刷结果的提早确认等观点出发,通常优选基材输送距离较短。
图2所示的基材输送路径21是能够改变基材输送距离的结构,在能以比以上的说明的基材输送距离短的基材干燥距离达成充分的墨干燥的情况下,能够缩短基材输送距离。
具体而言,从位于比位于最内侧的去路用辊27a靠上游侧的位置的中间去路用辊27b到位于比位于最内侧的回路用辊28a靠下游侧的位置的中间回路用辊28b架设基材15而能使基材输送路径21短路。
通过这样构成基材输送路径21,如双点划线所示,不经过翻转用辊29地输送基材15,所以基材输送距离变短。
另外,在图2中,能从第1中间去路用辊27b-1到第1中间回路用辊28b-1、从第2中间去路用辊27b-2到第2中间回路用辊28b-2这两处架设基材15,具有两处的输送距离变更位置,但输送距离变更位置不限定于此位置,只要不使基材干燥用通道22等与基材15干扰,则能从其他的中间去路用辊27b到其他的中间回路用辊28b架设基材15而设为基材输送距离变更位置。
基于图3说明各通道的安装。图3使沿与基材输送方向成直角的方向剖切热风干燥机后得到的剖视图,干燥炉20用双点划线表示,去路用辊27、回路用辊28和翻转用辊29省略图示。
如图3所示,在干燥炉20内的靠第3侧壁20c侧和靠第4侧壁20d侧分别设置有板20j。在该板20j间分别安装有基材干燥用通道22、干燥炉内保温通道23和干燥炉内排气通道24。在图3中,使基材干燥用通道22、干燥炉内保温通道23和干燥炉内排气通道24为相同朝向且上下空开间隔地图示,但实际上三者以不同的朝向安装于图2所示的位置。
另外,去路用辊27、回路用辊28和翻转用辊29安装于板20j间。
基于图4~图8说明基材干燥用通道22的详细结构。图4是图3所示的基材干燥用通道的放大主视图,图5是图4所示的基材干燥用通道的侧视图,图6是图4所示的基材干燥用通道的俯视图,图7是图4所示的基材干燥用通道的仰视图,图8是图4所示的基材干燥用通道的II-II放大剖视图。
基材干燥用通道22具有外部通道5。外部通道5具有外部壁和狭缝板52,上述外部壁由长条的截面为U字形的主体板50和封堵主体板50的长度方向两端的两个端面板51构成,外部壁的与基材15相对的面开口,上述狭缝板52封堵外部壁的开口。
通过将外部通道5的端面板51固定于板20j而安装基材干燥用通道22。基材干燥用通道22的长度方向与基材输送方向正交,狭缝板52与基材15的被喷有墨的表面相对。狭缝板52是基材干燥用通道22的基材相对面22a。
外部通道5的内部利用分隔板53沿基材输送方向划分为两个空间,基材输送方向上游侧的空间为热风吹出空间54,基材输送方向下游侧的空间为排气空间55。
在狭缝板52形成有向热风吹出空间54开口的热风吹出狭缝56和向排气空间55开口的吸引狭缝57。热风吹出狭缝56具有热风吹出口的作用,吸引狭缝57具有吸引口的作用。
热风吹出空间54内的热风自热风吹出狭缝56吹出。利用该热风将喷出到基材15的表面的墨加热而使墨干燥。
随之产生水蒸气,但该水蒸气通过吸引狭缝57被回收到排气空间55。
由于热风吹出空间54与排气空间55是相邻的,因此所产生的水蒸气被立即回收,所以能够最大程度地抑制水蒸气附着于干燥炉20内部、基材15。
在热风吹出空间54设有热风供给用内部通道6。热风供给用内部通道6为利用一侧板60、另一侧板61和连结板62构成的截面为U字形的长条形状,一侧板60和另一侧板61安装于主体板50,利用主体板50和热风供给用内部通道6构成热风供给空间63。自形成于一端面板51的供给用连接口58向热风供给空间63的长度方向一侧供给热风。热风供给空间63的长度方向另一侧由另一端面板51封闭。
在一侧板60和另一侧板61沿长度方向空开间隔地形成有多个供热风流动的供给用孔64。
自一侧板60的供给用孔64向热风吹出空间54的基材输送方向上游侧供给热风,自另一侧板61的供给用孔64向热风吹出空间54的基材输送方向下游侧供给热风,所以遍布热风吹出空间54的基材输送方向的整个区域均等地供给热风。
如图7所示,各供给用孔64的开口面积越靠近供给用连接口58而越大,自各供给用孔64向热风吹出空间54流动的热风的量是均匀的。
通常,在相对于一端封闭的管状的物体从另一端送入空气时,所封闭的部位的近旁的空气压容易升高。因而,当热风供给用内部通道6的各个供给用孔64的开口面积相同时,更多的热风自靠近被另一端面板51封闭的位置的部位的供给用孔64流动。因此,通过改变供给用孔64的开口面积,使来自各供给用孔64的热风的流量均匀化。
自热风供给用内部通道6的供给用孔64流到热风吹出空间54的热风自热风吹出狭缝56吹出。
因而,利用外部通道5的形成热风吹出空间54的部分和热风供给用内部通道6形成热风吹送用通道25。
热风吹送用通道25形成为用于形成热风吹出空间54的外部通道5和用于形成热风供给空间63的热风供给用内部通道6的双重构造,所以能自多个热风吹出狭缝56均匀地吹出热风。
也就是说,自供给用孔64向外部通道5内供给被供给到热风供给用内部通道6内的热风,所以遍布外部通道5内的整个区域均等地供给热风。相对于此,在向外部通道5内直接供给热风时,热风不会遍及到远离要供给的部位的地方。而且,供给用孔64的开口面积随着远离要供给的部位(供给用连接口58)而减小,所以遍布外部通道5内的整个区域更进一步均等地供给热风。
在排气空间55设置有排气用内部通道7。排气用内部通道7为利用一侧板70、另一侧板71和连结板72构成的截面为U字形的长条形状,一侧板70和另一侧板71安装于主体板50,利用主体板50和排气用内部通道7构成空气吸引空间73。空气吸引空间73的长度方向一侧向形成于一端面板51的排气用连接口59开口,空气吸引空间73的长度方向另一侧被另一端面板51封闭。
在一侧板70和另一侧板71沿长度方向空开间隔地形成有多个吸引用孔74。
自一侧板70的吸引用孔74吸引排气空间55的基材输送方向上游侧的空气,自另一侧板71的吸引用孔74吸引排气空间55的基材输送方向下游侧的空气,所以能自排气空间55的基材输送方向的整个区域均等地吸引空气。
如图6所示,,各吸引用孔74的开口面积越靠近被封闭的另一端部而越大,自各吸引用孔74吸引的空气的量是均匀的。
通常,在相对于一端封闭的管状的物体从另一端吸入空气时,被封闭的部位的近旁的空气压容易降低。因而,当排气用内部通道7的各个吸引用孔74的开口面积相同时,自靠近被另一端面板51封闭的位置的部位的吸引用孔74吸引的空气量变得更少。因此,通过改变吸引用孔74的开口面积,使来自各吸引用孔74的空气吸引量均匀化。
因而,利用外部通道5的形成排气空间55的部分和排气用内部通道7形成排气用通道26。
排气用通道26形成为用于形成排气空间55的外部通道5和用于形成空气吸引空间73的排气用内部通道7的双重构造,所以能自多个吸引狭缝57均匀地吸引含有水蒸气的高温空气。
也就是说,自排气用内部通道7的吸引用孔74吸引外部通道5内的含有水蒸气的高温空气,所以自外部通道5内的整个区域均等地吸引含有水蒸气的高温空气。相对于此,在直接吸引外部通道5内的含有水蒸气的高温空气时,与进行吸引的部位较远的地方的吸引量比与该部位较近的地方的吸引量少,无法均等地进行吸引。而且,吸引用孔74的开口面积随着远离进行吸引的部位(排气用连接口59)而增大,所以自外部通道5内的整个区域更进一步均等地吸引含有水蒸气的高温空气。
通过将外部通道5内分隔为两个空间,构成热风吹送用通道25和排气用通道26,所以能使基材干燥用通道22紧凑化,并且能够降低成本。
另外,也可以使热风吹送用通道25的外部通道5与排气用通道26的外部通道5相互独立。
基于图9~图11详细地说明干燥炉内保温通道23。图9是图3所示的干燥炉内保温通道的放大主视图,图10是图9所示的干燥炉内保温通道的仰视图,图11是图9所示的干燥炉内保温通道的III-III放大剖视图。
干燥炉内保温通道23设为图9~图11所示的结构,但也可以是与热风吹送用通道25同样的结构。
干燥炉内保温通道23包括外部通道23a和设置于外部通道23a内的内部通道23b。外部通道23a利用一侧面板80和另一侧面板81这两个端面板82构成吹出空间83。
一侧面板80为宽度窄且长条的平板状,另一侧面板81为宽度窄且长条并且沿宽度方向弯折成山形的板状,一侧面板80与另一侧面板81由支柱80a连结。一侧面板80的宽度方向两端与另一侧面板81的宽度方向两端分开而形成狭缝状的吹出口84。
内部通道23b是由两个侧面板85、85和连结板86构成的截面为U字形的形状,两个侧面板85、85固定于外部通道23a的一侧面板80,形成热风供给空间87。热风供给空间87的长度方向一侧在形成于外部通道23a的一侧的端面板82的供给用连接口88开口,自供给用连接口88供给热风。热风供给空间87的长度方向另一侧被另一端面板82封闭。
在内部通道23b的两个侧面板85、85沿长度方向空开间隔地形成有多个供给用孔89,自各供给用孔89向吹出空间83供给热风。
各供给用孔89的开口面积越靠近供给用连接口88而越大,使自各供给用孔89供给的热风的量均匀化。
将外部通道23a的两个端面板82固定于板20j而安装干燥炉内保温通道23,外部通道23a的长度方向与基材输送方向正交。
由于是该结构,所以干燥炉内保温通道23能沿与干燥炉20内的基材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均匀地吹出热风。
基于图12~图14详细地说明干燥炉内排气通道24。图12是图3所示的干燥炉内排气通道的放大主视图,图13是图12所示的干燥炉内排气通道的俯视图,图14是图12所示的干燥炉内排气通道的IV-IV放大剖视图。
干燥炉内排气通道24设为图12~图14所示的结构,但也可以是与排气用通道26同样的结构。也就是说,是与干燥炉内保温通道23同样的结构。
干燥炉内排气通道24包括外部通道24a和设置于外部通道24a内的内部通道24b。外部通道24a利用一侧面板90、另一侧面板91和两个端面板92形成排气空间93。
一侧面板90为宽度窄且长条的平板状,另一侧面板91为宽度窄且长条并且沿宽度方向弯折成山形的板状,一侧面板90与另一侧面板91由支柱90a连结。一侧面板90的宽度方向两端与另一侧面板91的宽度方向两端分开而形成狭缝状的吸引口94。
内部通道24b是由两个侧面板95、95和连结板96构成的截面为U字形的形状,两个侧面板95、95固定于外部通道24a的一侧面板90,形成空气吸引空间97。空气吸引空间97的长度方向一侧在形成于外部通道24a的一端面板92的排气用连接口98开口,自排气用连接口98吸引空气。空气吸引空间97的长度方向另一侧被另一端面板92封闭。
在内部通道24b的两个侧面板95、95沿长度方向空开间隔地形成有多个吸引用孔99,自各吸引用孔99吸引排气空间93的空气。
各吸引用孔99的开口面积越靠近被封闭的另一端部而越大,使自各吸引用孔99吸引的空气的量均匀化。
将外部通道24a的两个端面板92固定于板20j而安装干燥炉内排气通道24,外部通道24a的长度方向与基材输送方向正交。
由于是该结构,所以干燥炉内排气通道24能自与干燥炉20内的基材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均匀地吸引空气。
基于图15和图16详细地说明热风供给部3和排气部4。图15是热风供给部和排气部的说明图,图16是换热器的主视图。
如图15所示,热风供给用涡旋管33与热风干燥机2的干燥炉20的第3侧壁20c相邻地设置,连接有多个供给用软管16。供给用软管16分别连接于各基材干燥用通道22的供给用连接口58和干燥炉内保温通道23的供给用连接口88,向基材干燥用通道22和干燥炉内保温通道23供给热风。
排气用涡旋管41相对于热风供给用涡旋管33与干燥炉20的相反侧相邻地设置,连接有多个排气用软管17。排气用软管17连接于各基材干燥用通道22的排气用连接口59和干燥炉内排气通道24的排气用连接口98,自基材干燥用通道22和干燥炉内排气通道24吸引含有水蒸气的高温空气。
如图16所示,换热器31由中央的壳31a、位于壳31a的一端的流入侧机罩31b和位于壳31a的另一端的流出侧机罩31c构成。流入侧机罩31b和流出侧机罩31c由多个软管31d连通。
自供气鼓风机30供给的空气自供给通路入口31e通过壳31a内而自供给通路出口31f排出到加热单元32。另一方面,自排气用涡旋管41排出的含有水蒸气的高温空气,自流入侧机罩31b的排出通路入口31g向换热器31内部流入,在软管31d内流动而自流出侧机罩31c通过排出通路出口31h流向排气鼓风机40。
在换热器31内部的壳31a处,自供气鼓风机30供给的空气与高温的软管31d接触,从而温度上升。相反,在软管31d内流动的含有水蒸气的高温空气的温度下降。
通过使自供气鼓风机30供给的空气的温度上升,与不经由换热器31地利用加热单元32使温度上升的情况相比,能以更少的热量且在更短的时间内做出热风。
基于图17和图18详细地说明热风供给用涡旋管33。图17是热风供给用涡旋管的主视图,图18是图17所示的热风供给用涡旋管的左侧视图。
如图17和图18所示,热风供给用涡旋管33是在一个平面上卷绕而成的涡旋状,外侧端33a和内侧端33b位于同一平面上。
在热风供给用涡旋管33的外侧端33a一体地设置有供给管100的供给口101,外侧端33a是供给端。供给管100自热风供给用涡旋管33成直角地突出。
热风供给用涡旋管33的内侧端33b被封闭,使自供给口101供给的热风滞留在此,内侧端33b为末端。另外,也可以在内侧端33b设置供给口而设为供给端,并将外侧端33a封闭而设为末端。
在热风供给用涡旋管33从外侧端33a到内侧端33b空开间隔地设置有用于向基材干燥用通道22供给热风的多个第1连接口102。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29个第1连接口102。
在热风供给用涡旋管33设置有用于向干燥炉内保温通道23供给热风的第2连接口103。在第1连接口102和第2连接口103分别连接有供给用软管16。
在热风供给用涡旋管33的靠外侧端33a侧和靠内侧端33b侧设置有第3连接口104。图15所示的平衡软管105与这两个第3连接口104相连接,通过连通热风供给用涡旋管33的外侧端33a与内侧端33b,降低外侧端33a与内侧端33b的温度差和压力差,从而使热风供给用涡旋管33内的热风的温度和压力均匀化。
也就是说,当在热风供给用涡旋管33的内侧端33b被封闭的状态下自热风供给用涡旋管33的外侧端33a供给热风时,随着从外侧端33a向内侧端33b去,温度和压力依次增高,所以设置平衡软管105。
在热风供给用涡旋管33设置有多个安装用的双头螺栓(日文:スタッド)106。双头螺栓106自热风供给用涡旋管33成直角地突出。
基于图19和图20详细地说明排气用涡旋管41。图19是排气用涡旋管的主视图,图20是图19所示的排气用涡旋管的左侧视图。
如图19和图20所示,排气用涡旋管41是在一个平面上卷绕而成的涡旋状,外侧端41a和内侧端41b位于同一平面上。在排气用涡旋管41的外侧端41a一体地设置有吸引管110的供给口111,外侧端41a是吸引端。吸引管110自排气用涡旋管41成直角地突出。
排气用涡旋管41的内侧端41b被封闭,内侧端41b为末端。另外,也可以在内侧端41b设置吸引口而设为吸引端,并将外侧端41a封闭而设为末端。
在排气用涡旋管41从外侧端41a到内侧端41b空开间隔地设置有用于自基材干燥用通道22吸引空气的多个第1吸引连接口112。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29个第1吸引连接口112。
在排气用涡旋管41设置有两个用于自干燥炉内排气通道24吸引空气的第2吸引连接口113。在第1吸引连接口112和第2吸引连接口113分别连接有排气用软管17。
在排气用涡旋管41的靠外侧端41a侧和靠内侧端41b侧设置有连接口114。图15所示的平衡软管115与这两个连接口114相连接,通过连通排气用涡旋管41的外侧端41a与内侧端41b,降低外侧端41a与内侧端41b的压力差而使排气用涡旋管41内的压力均匀化。
也就是说,当在排气用涡旋管41的内侧端41b被封闭的状态下自外侧端41a吸引空气时,随着从内侧端41b向外侧端41a去,压力(负压)依次增高,所以设置平衡软管115。
在排气用涡旋管41设置有多个安装用的双头螺栓116。双头螺栓116自排气用涡旋管41成直角地突出。
基于图21和图22说明热风供给用涡旋管33与排气用涡旋管41的安装。图21是安装有热风供给用涡旋管和排气用涡旋管的状态的侧视图,图22是安装有热风供给用涡旋管和排气用涡旋管的状态的主视图。另外,在图22中省略双头螺栓和一部分的连接口等的图示,并使排气用涡旋管41的一部分在4处剖切。
如图21所示,在底座B安装有支架120,将双头螺栓106固定于支架120,从而将热风供给用涡旋管33安装于底座B。热风供给用涡旋管33与干燥炉20的第3侧壁20c相邻,第1连接口102朝向第3侧壁20c突出。
因而,容易进行使连接于第1连接口102的供给用软管16与自干燥炉20的第3侧壁20c突出的供给用连接口58相连接的作业。
通过将双头螺栓116固定于支架120而将排气用涡旋管41安装于底座B。排气用涡旋管41相对于热风供给用涡旋管33位于干燥炉20的相反侧,第1吸引连接口112朝向热风供给用涡旋管33突出。
因而,容易进行使连接于第1吸引连接口112的排气用软管17与自干燥炉20的第3侧壁20c突出的排气用连接口59相连接的作业。
在支架120固定有换热器31。
如图22所示,热风供给用涡旋管33和排气用涡旋管41的涡旋形状和大小,与呈涡旋状安装在干燥炉20内的多个基材干燥用通道22的涡旋形状和大小相同,热风供给用涡旋管33和排气用涡旋管41以不与多个基材干燥用通道22重叠的方式安装。
也就是说,热风供给用涡旋管33的内侧端33b和排气用涡旋管41的内侧端41b位于与翻转用辊29相对的位置,热风供给用涡旋管33的外侧端33a和排气用涡旋管41的外侧端41a位于与入口20h附近相对的位置,热风供给用涡旋管33和排气用涡旋管41与基材干燥用通道22相对。
热风供给用涡旋管33的第2连接口103朝下,与干燥炉内保温通道23(供给用连接口88)相对。
排气用涡旋管41的两个第2吸引连接口113朝上,与干燥炉内排气通道24(排气用连接口98)相对。
因而,能够缩短供给用软管16和排气用软管17的长度,并且能使这两者简单地连接。

Claims (9)

1.一种墨干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墨干燥装置具有热风干燥机、热风供给部和排气部,
所述热风干燥机包括干燥炉、基材输送路径和基材干燥用通道,所述基材输送路径形成设置在所述干燥炉内的涡旋状的路径,所述基材干燥用通道为多个,向沿所述基材输送路径输送的基材的被喷有墨的表面吹送热风而加热墨,并且排出因墨被加热而产生的水蒸气,
所述热风供给部设置于所述干燥炉外,形成为向所述基材干燥用通道内供给热风的结构,
所述排气部设置于所述干燥炉外,形成为经由所述基材干燥用通道排出所述干燥炉内的空气的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墨干燥装置,其中,
所述热风供给部具有热风供给用管,所述热风供给用管供给热风,并且与所述多个基材干燥用通道的热风吹出空间分别连通,
所述排气部具有排气用管,所述排气用管吸引空气,并且与所述多个基材干燥用通道的空气吸引空间分别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墨干燥装置,其中,
所述热风供给用管和所述排气用管的至少一者为涡旋状。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墨干燥装置,其中,
所述热风供给用管和所述排气用管的至少一者是长度方向一侧开口并且长度方向另一侧被封闭,长度方向一侧与长度方向另一侧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墨干燥装置,其中,
所述墨干燥装置具有向所述干燥炉内供给热风的干燥炉内保温通道和向所述干燥炉外排出所述干燥炉内的空气的干燥炉内排气通道。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墨干燥装置,其中,
所述基材干燥用通道包括热风吹出空间、外部通道和内部通道,所述热风吹出空间向所述基材的表面吹送热风,所述外部通道具有对所述基材的被吹送有热风的周边的空气进行吸引的排气空间,所述内部通道分别设置于所述热风吹出空间和排气空间,
设置于所述热风吹出空间的内部通道内向所述热风吹出空间开口,并且与所述热风供给部连通,
设置于所述排气空间的内部通道内向所述排气空间开口,并且与所述排气部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墨干燥装置,其中,
设置于所述热风吹出空间的内部通道具有多个供给用孔,所述供给用孔的开口面积随着远离与所述热风供给部连通的部分而减小,
设置于所述排气空间的内部通道具有多个吸引用孔,所述吸引用孔的开口面积随着远离与所述排气部连通的部分而增大。
8.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墨干燥装置,其中,
在所述干燥炉的基材输送方向上游侧设置有加热基材的红外线干燥机。
9.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墨干燥装置,其中,
所述墨干燥装置设置有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利用在所述排气部流动的所述干燥炉内的高温的空气的热使在所述热风供给部流动的空气升温。
CN201910638035.0A 2018-07-25 2019-07-16 墨干燥装置 Active CN11077477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39658A JP6967280B2 (ja) 2018-07-25 2018-07-25 インク乾燥装置
JP2018-139658 2018-07-2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774778A true CN110774778A (zh) 2020-02-11
CN110774778B CN110774778B (zh) 2021-12-28

Family

ID=673033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638035.0A Active CN110774778B (zh) 2018-07-25 2019-07-16 墨干燥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843487B2 (zh)
EP (1) EP3599101B1 (zh)
JP (1) JP6967280B2 (zh)
CN (1) CN110774778B (zh)
CA (1) CA3044358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42630A (zh) * 2020-03-16 2020-07-24 安徽省冠盛纺织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纺织布料用回热式节能烘布装置
CN113267029A (zh) * 2021-05-19 2021-08-17 江西富鸿金属有限公司 一种镀锡铜线防氧化干燥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0147433A (ja) * 2019-03-15 2020-09-1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搬送設備
JP2022037537A (ja) 2020-08-25 2022-03-09 株式会社Screenホールディングス 印刷装置
CN113317528B (zh) * 2021-02-02 2022-08-02 安徽东旭大别山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山茶油加工用茶籽清洗干燥一体设备
CN114683720A (zh) * 2022-03-02 2022-07-01 董霞 数码印刷机的降温结构
WO2023243565A1 (ja) * 2022-06-17 2023-12-21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乾燥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72695A (en) * 1902-08-09 1904-10-18 Carter Rice & Company Drier for paper, cloth, &c.
JP2002067520A (ja) * 2000-08-29 2002-03-08 Toppan Printing Co Ltd 乾燥装置
JP2007216391A (ja) * 2006-02-14 2007-08-30 Gunze Ltd 導電ペーストの乾燥方法、及び、導電ペーストの乾燥装置
JP2013043434A (ja) * 2011-08-26 2013-03-04 Seiko Epson Corp 記録装置
JP2014015030A (ja) * 2012-07-11 2014-01-30 Seiko Epson Corp 印刷装置、及び、印刷方法
CN104339469A (zh) * 2013-08-09 2015-02-11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热塑性弹性体的脱挥方法及设备
US20150174924A1 (en) * 2012-02-14 2015-06-25 Dainippon Screen Mfg. Co., Ltd. Drying apparatus and printing apparatus
CN105449157A (zh) * 2014-09-22 2016-03-30 株式会社思可林集团 烘干装置、涂敷膜形成装置以及烘干方法
CN105579239A (zh) * 2013-09-25 2016-05-11 柯尼格及包尔公开股份有限公司 卷筒纸喷墨印刷机、印刷油墨和用于印刷承印材料的方法
CN206426643U (zh) * 2016-11-11 2017-08-22 泉州市西格玛智能工业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高效平稳喷气的印染烘箱
CN107310259A (zh) * 2017-08-14 2017-11-03 上海瑞源印刷设备有限公司 印铁机片材循环加热装置
CN107310261A (zh) * 2017-08-29 2017-11-03 林文茂 一种循环再利用凹印环保节能减排热风干燥系统
CN207365671U (zh) * 2017-10-30 2018-05-15 福建莆田市涵江珍宝电子塑胶有限公司 一种计步器电路板印刷烘干装置
US9975354B1 (en) * 2017-02-28 2018-05-22 Ricoh Company, Ltd. Concentric duct system for a dryer for printing system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259565C3 (de) 1972-12-06 1985-08-22 Bayer Ag, 5090 Leverkusen Formmassen auf der Basis von Polycarbonat und einem Polybutadien-Pfropfmischpolymerisat
JPH04122035U (ja) 1991-04-18 1992-10-30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硬化炉構造
JP2001141364A (ja) 1999-11-15 2001-05-25 Miyakoshi Printing Machinery Co Ltd 塗布材の乾燥装置
US8348531B2 (en) 2008-05-27 2013-01-08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Media treatment web flow path
US9605900B2 (en) 2015-04-22 2017-03-28 Ricoh Company, Ltd. Adjustable interlacing of drying rollers in a print system
JP6570442B2 (ja) 2015-12-16 2019-09-04 株式会社Screenホールディングス 乾燥装置、印刷装置、および乾燥方法
JP6852346B2 (ja) 2016-10-17 2021-03-31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72695A (en) * 1902-08-09 1904-10-18 Carter Rice & Company Drier for paper, cloth, &c.
JP2002067520A (ja) * 2000-08-29 2002-03-08 Toppan Printing Co Ltd 乾燥装置
JP2007216391A (ja) * 2006-02-14 2007-08-30 Gunze Ltd 導電ペーストの乾燥方法、及び、導電ペーストの乾燥装置
JP2013043434A (ja) * 2011-08-26 2013-03-04 Seiko Epson Corp 記録装置
US20150174924A1 (en) * 2012-02-14 2015-06-25 Dainippon Screen Mfg. Co., Ltd. Drying apparatus and printing apparatus
JP2014015030A (ja) * 2012-07-11 2014-01-30 Seiko Epson Corp 印刷装置、及び、印刷方法
CN104339469A (zh) * 2013-08-09 2015-02-11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热塑性弹性体的脱挥方法及设备
CN105579239A (zh) * 2013-09-25 2016-05-11 柯尼格及包尔公开股份有限公司 卷筒纸喷墨印刷机、印刷油墨和用于印刷承印材料的方法
CN105449157A (zh) * 2014-09-22 2016-03-30 株式会社思可林集团 烘干装置、涂敷膜形成装置以及烘干方法
CN206426643U (zh) * 2016-11-11 2017-08-22 泉州市西格玛智能工业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高效平稳喷气的印染烘箱
US9975354B1 (en) * 2017-02-28 2018-05-22 Ricoh Company, Ltd. Concentric duct system for a dryer for printing system
CN107310259A (zh) * 2017-08-14 2017-11-03 上海瑞源印刷设备有限公司 印铁机片材循环加热装置
CN107310261A (zh) * 2017-08-29 2017-11-03 林文茂 一种循环再利用凹印环保节能减排热风干燥系统
CN207365671U (zh) * 2017-10-30 2018-05-15 福建莆田市涵江珍宝电子塑胶有限公司 一种计步器电路板印刷烘干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齐福斌: "胶印新技术(十六)――卷筒纸导纸、烘干、冷却新技术(下) ", 《今日印刷》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42630A (zh) * 2020-03-16 2020-07-24 安徽省冠盛纺织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纺织布料用回热式节能烘布装置
CN113267029A (zh) * 2021-05-19 2021-08-17 江西富鸿金属有限公司 一种镀锡铜线防氧化干燥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843487B2 (en) 2020-11-24
EP3599101A1 (en) 2020-01-29
CN110774778B (zh) 2021-12-28
JP6967280B2 (ja) 2021-11-17
JP2020016389A (ja) 2020-01-30
CA3044358A1 (en) 2020-01-25
US20200031142A1 (en) 2020-01-30
EP3599101B1 (en) 2023-11-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774778B (zh) 墨干燥装置
JP2020016389A5 (zh)
CN102753924B (zh) 墙板干燥方法及装置
EP0196107B1 (en) Web dryer with control of air infiltration
US7254902B2 (en) Sheet dryer
KR950012021A (ko) 고속열풍건조기 및 추출기
US20190316842A1 (en) Device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objects
JP2019166666A (ja) 乾燥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インクジェット印刷装置
JP2000343675A (ja) 冷却・空調ユニットが組込まれた乾燥機
JP5357670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印刷装置
US20100180784A1 (en) Recording apparatus
JP2013107211A (ja) 印刷紙の乾燥における熱風温度制御
JP4030555B2 (ja) 乾燥器
JPH0310870B2 (zh)
ITMI952084A1 (it) Dispositivo per essicare le superfici di un oggetto
JP7241576B2 (ja) ウェブ乾燥装置およびウェブ乾燥方法
JP2001071473A (ja) 乾燥装置
CN203157370U (zh) 打印机
JP6571063B2 (ja) ウエブの熱処理装置
JP3660471B2 (ja) 塗装用乾燥炉
JP2020168771A (ja) 印刷装置および印刷方法
JPH046821Y2 (zh)
JP2006175802A (ja) 印刷紙の乾燥装置における熱風吹き出し機構
WO2022070383A1 (ja) 印刷装置および印刷方法
JP2020015235A (ja) 乾燥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るインクジェット印刷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