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606133B - 下部车体构造 - Google Patents
下部车体构造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606133B CN110606133B CN201910495767.9A CN201910495767A CN110606133B CN 110606133 B CN110606133 B CN 110606133B CN 201910495767 A CN201910495767 A CN 201910495767A CN 110606133 B CN110606133 B CN 11060613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loor
- cross member
- vehicle body
- floor cross
- vehic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B62D25/2009—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5/2036—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the subunits being side panels, sills or pilla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05—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e.g. dismountable auxiliary seats
- B60N2/015—Attaching seats directly to vehicle chassi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2—Side panels
- B62D25/025—Side sills thereof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7/00—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7/02—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rigi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下部车体构造,提高用于支承座椅导轨的车体地板的支承刚性。本发明的下部车体构造具备:车体地板(2);第1地板横梁(14),沿着车宽方向延伸且具有闭合截面构造;第2地板横梁(16),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与第1地板横梁(14)隔开间隔地配置,沿着车宽方向且具有闭合截面构造;边梁(4),配置在车体地板(2)的车宽方向端部,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且具有闭合截面构造;地板框(12),与边梁(4)相比配置在车宽方向内侧,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且具有闭合截面构造;以及安装部件(65、66、68、69),用于将座椅安装到车体。安装部件(65、66、68、69)固定到边梁(4)、第1地板横梁(14)、及/或所述第2地板横梁(16)。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下部车体构造。
背景技术
在汽车的车体地板的上面设置有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地板横梁和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地板框,以提高车体刚性。此外,在车体地板上,通常以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有引导座椅的滑动移动的座椅导轨。座椅导轨通常经由高刚性的托架固定于车体。由此,能够稳定地支承重量大的座椅。
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关于座椅导轨的固定,有时为了确保安装刚性而由设置于车体地板的地板横梁或地板框承受载荷。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28482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中,从提高车体和座椅的一体感的观点来说,用于支承座椅导轨的车体的支承刚性还有进一步改良的余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是,提供一种能够提高用于支承座椅导轨的车体地板的支承刚性的下部车体构造。
本申请的方案1所记载的发明是一种下部车体构造,其具备:车体地板,具有底面部;第1地板横梁,以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方式配设在所述底面部上,在与车宽方向正交的截面中,在与所述底面部之间形成闭合截面;第2地板横梁,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与所述第1地板横梁隔开间隔地配置,以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方式配设在所述底面部上,并且在与车宽方向正交的截面中,在与所述底面部之间形成闭合截面;边梁,以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配设在所述底面部的车宽方向端部,在与车辆前后方向正交的截面中形成闭合截面;地板框,相比于所述边梁配置在车宽方向内侧,以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配设在所述底面部上,并且在与车辆前后方向正交的截面中,在与所述底面部之间形成闭合截面;以及安装部件,用于将座椅安装到车体,所述第1地板横梁、所述第2地板横梁、所述边梁及所述地板框在车辆上下方向上配置在相互至少部分地重叠的高度位置,所述安装部件固定到所述边梁、所述第1地板横梁、及/或所述第2地板横梁。
方案2所记载的发明,在方案1所记载的发明中,所述边梁具备加强板,该加强板在所述边梁的闭合截面的内侧沿着与车辆前后方向交叉的平面延伸,所述加强板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配置在与所述第1地板横梁及所述第2地板横梁之中的至少一方重叠的位置。
方案3所记载的发明,在方案2所记载的发明中,所述加强板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配置在与所述第1地板横梁重叠且比所述第1地板横梁的车辆前后方向的中央更靠所述第2地板横梁侧的位置。
方案4所记载的发明,在方案2或3所记载的发明中,所述加强板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配置在与所述第2地板横梁重叠且比所述第2地板横梁的车辆前后方向的中央更靠所述第1地板横梁侧的位置。
方案5所记载的发明,在方案1~4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发明中,所述安装部件固定于所述第1地板横梁或所述第2地板横梁之中的一方和所述边梁。
方案6所记载的发明,在方案1~4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发明中,所述车体地板具备:地板通道,从所述底面部向车辆上方侧鼓出且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以及上段部,在车宽方向上从所述底面部朝向所述地板通道侧而向车辆上方侧抬起一阶,所述安装部件安装于所述第1地板横梁或所述第2地板横梁之中的一方和所述上段部。
方案7所记载的发明,在方案6所记载的发明中,具备垫高部件,该垫高部件设置在所述安装部件和所述上段部之间,将所述上段部和所述安装部件连结。
发明的效果:
根据方案1所记载的发明,通过具有闭合截面构造且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边梁及地板框、以及具有闭合截面构造且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第1地板横梁及第2地板横梁,在车体地板上构成框状的构造体。此外,该框状的构造体在车辆上下方向上不偏离地形成。因此,能够提高用于安装座椅的车体地板的支承刚性,通过在该框状的构造体上固定用于安装座椅的安装部件,能够提高车体和座椅的一体感。
根据方案2所记载的发明,沿着与车辆前后方向交叉的平面延伸的加强板设置在边梁,从而能够提高边梁的车辆上下方向及车宽方向上的强度。此外,加强板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配置在与第1地板横梁及第2地板横梁之中的至少一方重叠的位置,所以能够提高由边梁、地板框、第1地板横梁及第2地板横梁构成的框状的构造体的刚性。
根据方案3所记载的发明,加强板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配置在与第1地板横梁重叠且比第1地板横梁的车辆前后方向的中央更靠第2地板横梁侧的位置。一般来说,座椅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配置在第1地板横梁和第2地板横梁之间,所以能够将来自的载荷经由加强板有效地传递到第1地板横梁。
根据方案4所记载的发明,加强板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配置在与第2地板横梁重叠且比第2地板横梁的车辆前后方向的中央更靠第1地板横梁侧的位置。一般来说,座椅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配置在第1地板横梁和第2地板横梁之间,所以能够将来自座椅的载荷经由加强板有效地传递到第2地板横梁。
根据方案5所记载的发明,安装部件固定在由边梁、地板框、第1地板横梁及第2地板横梁构成的框状的构造体之中的由边梁和第1地板横梁或第2地板横梁之中的一方形成的角部,所以能够提高用于安装座椅的车体地板的支承刚性。
根据方案6所记载的发明,在车体地板上,通过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边梁、上段部及地板框、以及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第1地板横梁及第2地板横梁构成梯子形的构造体。安装部件固定于该梯子形的构造体之中的由上段部和第1地板横梁或第2地板横梁之中的一方形成的角部,所以能够提高用于安装座椅的车体地板的支承刚性。
此外,在车体地板和地板通道之间设置有抬起一阶的上段部,所以能够提高车体地板和地板通道之间的边界部的刚性。在该上段部固定着安装部件,所以能够提高用于安装座椅的车体地板的支承刚性。
根据方案7所记载的发明,在用于安装座椅的安装部件和上段部之间设置有垫高部件,所以能够提高安装部件对于来自座椅的载荷所导致的车辆上下方向的压缩的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下部车体构造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的下部车体构造的平面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的下部车体构造的底面图。
图4是沿着图2的A-A线的截面图。
图5是图4的部分扩大截面图。
图6是沿着图2的B-B线的截面图。
图7是图6的部分扩大截面图。
图8是实施方式的装配构件的立体图。
图9是实施方式的装配构件的侧面图。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的装配构件的周边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装配构件的周边的分解立体图。
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座椅导轨周边的平面图。
图13是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与图5同样的部分扩大截面图。
图14是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与图7同样的部分扩大截面图。
符号的说明:
1汽车;2车体地板;3底面部;4边梁;5边梁内侧件;10发动机隔板;11铰链柱;12地板框;14第1地板横梁;14a上面部;16第2地板横梁;16a上面部;17连接部件;18斜框;22扭矩箱;24变速器;26被支承部;28万能接头;30传动轴;32轴承;34支承部件;40通道钣金;42底面钣金;50地板通道;50a开口部;51上段部;51a第1横板部;51b第1倾斜部;51c延长部;52中段部;52a第2横板部;52b第2倾斜部;52c第3横板部;52d第3倾斜部;53下段部;53a第4横板部;54被接合部;61上框构件;62下框构件;65第1内侧座椅托架;66第1外侧座椅托架;68第2内侧座椅托架;69第2外侧座椅托架;70装配构件(连结部件);71基部;72固定部;73第1突出部;73a外侧固定点;73b内侧固定点;74第2突出部;74a固定点;75第3突出部;75a固定点;80通道构件(连结部件);81通道侧部加强件(加强部件);81a第1安装部;81b第2安装部;81c第3安装部;99内侧座椅导轨;100外侧座椅导轨;101、101A、101B节点;L1第1前侧棱线;L2第1后侧棱线;L3第2前侧棱线;L4第2后侧棱线;L5棱线;P1、P2、P3、P4固定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下部车体构造。
[整体构成]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下部车体构造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下部车体构造的平面图。图3是表示下部车体构造的底面图。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将具备本实施方式的下部车体构造的汽车1的车宽方向、车辆前后方向及车辆上下方向分别称作X方向、Y方向、Z方向。
参照图1,具备本实施方式的下部车体构造的汽车1包括:构成车厢内空间的地面的车体地板2、沿着车体地板2的X方向的两侧部而在Y方向上延伸的一对边梁4、以及配设在车体地板2的前方的发动机隔板10。
各边梁4具备:边梁内侧件5,其在与Y方向正交的截面中具有向X方向的外侧开放的帽状的截面形状;以及边梁外侧件(未图示),在与Y方向正交的截面中具有向X方向的内侧开放的帽状的截面形状。边梁内侧件5和所述边梁外侧件相互接合,形成在Y方向上连续的闭合截面。
汽车1还具备从左右的边梁4的各前端部立起而沿着Z方向延伸的一对铰链柱11,在一对铰链柱11之间架设着发动机隔板10。通过该发动机隔板10,车厢内空间和发动机舱在Y方向上分隔开。
车体地板2具备底面部3和从底面部3向Z方向的上方鼓起而沿着Y方向延伸的地板通道50。地板通道50在车体地板2的X方向中央部沿着Y方向延伸地设置。从Y方向观察的地板通道50的截面形状是向Z方向的下方开放的U字状。
在地板通道50的上面部设置有用于穿通换挡杆(未图示)的开口部50a。在地板通道50的上面部的X方向的两侧部,分别通过例如焊接接合着沿Y方向延伸的加强部件8,从而提高地板通道50的刚性。
在车体地板2的底面部3接合着沿Y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地板框12。各地板框12在X方向上配置在地板通道50和边梁4之间。换言之,各地板框12配置在比边梁4更靠X方向的内侧。地板框12经由沿X方向延伸的扭矩箱22(图3中示出)与边梁4的前端部连结。
地板框12具备上框构件61和下框构件62,该上框构件61例如通过焊接接合到车体地板2的上面,该下框构件62例如通过焊接接合到车体地板2的下面。上框构件61和下框构件62以隔着车体地板2相互对置的方式配置。上框构件61及下框构件62分别以沿着Y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下框构件62和车体地板2的底面部3共同形成在Y方向上连续的闭合截面。参照图2,本实施方式的上框构件61在Y方向上设置在后述的第2地板横梁16和发动机隔板10之间。换言之,在比第2地板横梁16更靠Y方向的后方侧不设置上框构件61。
参照图1及图2,在车体地板2的底面部3的上面,作为沿X方向延伸的地板横梁,左右一对第1地板横梁14和在一对第1地板横梁14的Y方向上的后方侧隔开间隔地配置的左右一对第2地板横梁16相互接合。此外,在第1地板横梁14和第2地板横梁16之间架设着内侧座椅导轨99和外侧座椅导轨100。
各第1地板横梁14架设在地板通道50和边梁4之间。换言之,第1地板横梁14配设在地板通道50的X方向的两侧。左右的第1地板横梁14在Y方向上配置在相互大致相同的位置。
第1地板横梁14例如是由钢材构成的冲压加工零件,是在与X方向正交的截面中具有向下方开放的帽状的截面形状的部件。第1地板横梁14在与车体地板2之间形成在X方向上连续的闭合截面。第1地板横梁14具有与车体地板2的底面部3的上方对置的上面部14a。
第1地板横梁14的上面部14a以沿着X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如图2所示,在上面部14a的前缘部形成有沿着X方向延伸的第1前侧棱线L1,在上面部14a的后缘部形成有沿着X方向延伸的第1后侧棱线L2。
参照图1及图2,在第1地板横梁14的X方向内侧的端部接合着用于支承内侧座椅导轨99的第1内侧座椅托架(安装部件)65。第1地板横梁14经由第1内侧座椅托架65与地板通道50连结。此外,在第1地板横梁14的X方向外侧的端部接合着第1外侧座椅托架(安装部件)66。第1地板横梁14经由第1外侧座椅托架66与边梁内侧件5连结。第1内侧座椅托架65及第1外侧座椅托架66例如是由钢材构成的冲压加工品。
各第2地板横梁16架设在地板通道50和边梁4之间。换言之,第2地板横梁16配设在地板通道50的X方向的两侧。左右的第2地板横梁16在Y方向上配设在相互大致相同的位置。
第2地板横梁16例如是由钢材构成的冲压加工零件,是在与X方向正交的截面中具有向下方开放的帽状的截面形状的部件。第2地板横梁16在与车体地板2之间形成在X方向上连续的闭合截面。第2地板横梁16具有与车体地板2的底面部3的上方对置的上面部16a。
第2地板横梁16的上面部16a以沿着X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如图2所示,在上面部16a的前缘部形成有沿X方向延伸的第2前侧棱线L3,在上面部16a的后缘部形成有沿X方向延伸的第2后侧棱线L4。
在第2地板横梁16的X方向内侧的端部,例如通过焊接而接合着连接部件17。连接部件17是例如由钢材构成的冲压加工品,是在与X方向正交的截面中具有向下方开放的帽状的截面形状的部件。连接部件17在与车体地板2之间形成在X方向上连续的闭合截面。此外,连接部件17具有沿X方向延伸的上面部,在所述上面部形成有分别与第2地板横梁16的第2前侧棱线L3及第2后侧棱线L4相连的2条棱线。在此,连接部件17也可以与第2地板横梁16一体地形成。
如图2所示,在车体地板2上,由沿着X方向延伸的第1地板横梁14和第2地板横梁16、以及沿着Y方向延伸的地板框12及边梁4构成框状的构造体。
在与第2地板横梁16的X方向内侧的端部接合的连接部件17,接合着用于支承内侧座椅导轨99的第2内侧座椅托架(安装部件)68。第2地板横梁16经由第2内侧座椅托架68和连接部件17与地板通道50连结。此外,在第2地板横梁16的X方向外侧的端部接合着第2外侧座椅托架(安装部件)69。第2地板横梁16经由第2外侧座椅托架69与边梁内侧件5连结。第2内侧座椅托架68及第2外侧座椅托架69例如是由钢材构成的冲压加工品。
内侧座椅导轨99在地板通道50的X方向的两侧(右侧及左侧)各设有1条。同样,外侧座椅导轨100在地板通道50的X方向的两侧(右侧及左侧)各设有1条。在地板通道50的右侧及左侧分别设置的前排座椅(未图示)被内侧座椅导轨99和外侧座椅导轨100从下方侧可滑动地支承。内侧座椅导轨99和外侧座椅导轨100相互在X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分别沿着Y方向延伸。内侧座椅导轨99和外侧座椅导轨100例如是由钢材构成的冲压加工零件,是在与Y方向正交的截面中具有向上方侧开放的大致C字状的截面形状。
内侧座椅导轨99在其前端部固定于第1内侧座椅托架65,在后端部固定于第2内侧座椅托架68。外侧座椅导轨100在其前端部固定于第1外侧座椅托架66,在后端部固定于第2外侧座椅托架69。
进而,在车体地板2的底面部3的上面,例如通过焊接而接合着左右一对斜框18。斜框18在比第1地板横梁14更靠前方朝向X方向的内侧而在向后方倾斜的方向上延伸。斜框18将地板框12和边梁4连结。斜框18的对于边梁4的连结部在Y方向上与铰链柱11重叠地配置。斜框18是在与斜框18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截面中具有向下方开放的帽状的截面形状的部件,在与车体地板2之间形成在斜框18的长度方向上连续的闭合截面。
此外,参照图3,在车体地板2的下面接合着作为连结部件的装配构件70和通道构件80。装配构件70沿着X方向延伸,在Y方向上配置在与第1地板横梁14对应的位置。此外,通道构件80沿着X方向延伸,在Y方向上配置在与第2地板横梁16对应的位置。
此外,在车体地板2上,由沿着X方向延伸的第1地板横梁14、第2地板横梁16、装配构件70、通道构件80、沿着Y方向延伸的一对上段部51(后述)、一对地板框12、以及一对边梁4构成跨过地板通道50而在X方向上延伸的梯子形的构造体。
另外,如图3所示,在车体地板2的下面设置有沿着Y方向延伸的通道侧部加强件(加强部件)81。通道侧部加强件81在与车体地板2之间形成闭合截面。通道侧部加强件81在Y方向上设置在与装配构件70重叠的部分。
具备本实施方式的下部车体构造的汽车1例如是具备纵置式的动力总成的FR式的汽车。下部车体构造的动力总成具备:在发动机隔板10(参照图1)的前方的发动机舱搭载的作为驱动源的发动机(未图示)、以及与该发动机的后方连结的变速器24。
变速器24例如是纵置式的自动变速器,具有在Y方向上延伸的输出轴(未图示)。但是,变速器24也可以是手动变速器。变速器24的输出轴的后端部经由万能接头28与沿着Y方向延伸的传动轴30连结。由此,发动机的动力能够经由作为动力传递机构的变速器24及传动轴30等传递到后轮。
传动轴30配置在地板通道50内。传动轴30经由轴承32及支承部件34被地板通道50的下面支承。
在地板通道50内还配置着变速器24的至少后端侧的一部分。在变速器24的后部设置有被装配构件70(第1连结部件)从地板通道50的下方支承的被支承部26。被支承部26设置在变速器24的后端部的附近。
如前述那样,装配构件70在与第1地板横梁14重叠的Y方向位置固定于车体地板2。由此,变速器24的后部经由装配构件70被车体支承。另外,变速器24的前部经由发动机及发动机装配件(未图示)被车体(例如前悬架构件)支承。与装配构件70及其固定相关的构造留待后述。
[装配构件的周边构造]
图4是沿着图2的A-A线的截面图。图5是图4的部分扩大截面图。参照图4及图5,说明配置有装配构件70及第1地板横梁14的Y方向位置处的车体地板2及其周边部的构成。
如图4所示,车体地板2包括构成地板通道50的通道钣金40和构成底面部3的左右一对底面钣金42。通道钣金40配置在左右的边梁4间的X方向区域的中央部。各底面钣金42将通道钣金40和边梁4之间连结。
通道钣金40及底面钣金42例如是由钢材构成的冲压加工零件。通道钣金40优选为具有比底面钣金42高的刚性及强度,从而提高地板通道50的刚性及强度。
车体地板2还具备一对上段部51,该一对上段部51在底面部3和地板通道50之间从底面部3朝向X方向内侧抬起一阶而与地板通道50的下缘部相连。参照图1~图3,各上段部51在Y方向上从比第1地板横梁14更靠前方部到比第2地板横梁16更靠后方部沿着地板通道50的下缘部而在Y方向上延伸。此外,如图2及图3所示,在上段部51形成有棱线L5。如图3所示,在上段部51固定着装配构件70。
像这样,在底面部3和地板通道50的下缘部的边界部设置有与车体地板2一体的上段部51,从而提高了刚性。
另外,参照图3,通道侧部加强件81沿着底面部3和地板通道50的下缘部的边界部设置。通道侧部加强件81在Y方向上设置在与上段部51的装配构件70重叠的部分。
参照图5,上段部51具备:从地板通道50的下端部向X方向外侧延伸的第1横板部51a、以及从第1横板部51a的X方向外侧端部朝向X方向外侧而向Z方向下侧延伸的第1倾斜部51b。另外,第1倾斜部51b也可以朝向Z方向下方延伸。在上段部51的第1横板部51a固定着装配构件70。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段部51的第1横板部51a及第1倾斜部51b由通道钣金40的一部分构成。通道钣金40还具备从第1倾斜部51b的下端部向X方向外侧延伸的延长部51c。延长部51c例如通过焊接而接合到底面钣金42。
但是,上段部51可以由底面钣金42的一部分构成,也可以由与通道钣金40及底面钣金42不同的其他地板构成部件构成。
参照图4,车体地板2的底面部3具备:与上段部51的X方向外侧相连的左右一对中段部52、与中段部52的X方向外侧相连的左右一对下段部53、以及在下段部53的X方向外侧与边梁4接合的被接合部54。
参照图5,中段部52具备:沿X方向延伸的第2横板部52a、以及从第2横板部52a的外侧端部朝向X方向外侧而在向Z方向下侧倾斜的方向上延伸的第2倾斜部52b。此外,中段部52具备:从第2倾斜部52b的X方向外侧端部朝向X方向外侧延伸的第3横板部52c、以及从第3横板部52c的X方向的外侧端部朝向X方向外侧而在向Z方向下侧倾斜的方向上延伸的第3倾斜部52d。中段部52的第2横板部52a与通道钣金40的延长部51c的上面接合。由此,中段部52的第2横板部52a的X方向内侧端部经由延长部51c与上段部51的第1倾斜部51b的下端部连结。
构成地板框12的上框构件61及下框构件62隔着中段部52的第3横板部52c和第3倾斜部52d相互对置地配置。
下段部53具备从中段部52的第3倾斜部52d的下端部向X方向的外侧延伸的第4横板部53a。下段部53的第4横板部53a构成车体地板2的最下部。
地板框12的上框构件61和下框构件62通过焊接而接合到中段部52的第3横板部52c和下段部53的第4横板部53a,从而固定到底面钣金42。
参照图4,被接合部54从下段部53的X方向的外侧端部向上方延伸。被接合部54例如通过焊接而接合到边梁4中的边梁内侧件5的车厢内侧的侧面。
像这样,下段部53在Z方向上比与边梁4接合的被接合部54更低地配置。由此,在设置有下段部53的X方向区域,形成于车体地板2和第1地板横梁14之间的闭合截面的截面积扩大,从而提高第1地板横梁14的刚性。
但是,图2的A-A线处的车体地板2的截面形状不限于图4及图5所示的上述构造,可以适当变更。例如,设置在上段部51和下段部53之间的中段部52可以由1段或3段以上形成,也可以省略。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下段部53比被接合部54更低地配置,但是下段部53的第4横板部53a也可以配置在与被接合部54重叠的高度位置或者比被接合部54高的位置。
如图5所示,具有第1前侧棱线L1及第1后侧棱线L2(参照图1及图2)的第1地板横梁14的上面部14a配置在比车体地板2的中段部52及下段部53高、并且与上段部51的第1横板部51a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
此外,如图4所示,地板框12、第1地板横梁14、边梁4在Z方向上重叠地配置。
参照图4及图5,第1内侧座椅托架65在X方向的内侧端部例如通过焊接而接合到地板通道50的外侧的侧面。从图5可知,第1内侧座椅托架65在X方向的外侧端部与第1地板横梁14、上段部51的第1横板部51a、以及装配构件70一起紧固。由此,第1地板横梁14经由第1内侧座椅托架65与地板通道50连结。
参照图4,第1外侧座椅托架66的X方向内侧端部例如通过焊接而接合到第1地板横梁14的上面部14a。第1外侧座椅托架66的X方向外侧端部例如通过焊接而接合到边梁4中的边梁内侧件5的车厢内侧的侧面。
[通道构件的周边构造]
图6是沿着图2的B-B线的截面图。图7是图6的部分扩大截面图。参照图6及图7说明配置有通道构件80及第2地板横梁16的Y方向位置处的车体地板2及其周边部的构成。在图6及图7所示的截面中,车体地板2具有与图5及图6所示的截面中的车体地板2的构成同样的构成,省略其详细说明。
参照图6,通道构件80固定于上段部51。更详细地说,如图7所示,通道构件80固定于上段部51的第1横板部51a的下面。
参照图6及图7,如前述那样,在第2地板横梁16的X方向内侧的端部接合着连接部件17。连接部件17的X方向内侧的端部固定于上段部51的第1横板部51a和通道构件80,由此,第2地板横梁16的上面部16a连接到上段部51的第1横板部51a。在此,连接部件17也可以与第2地板横梁16一体地形成。
如前述那样,上框构件61在Y方向上配置于第2地板横梁16的前方(参照图2),所以在图6及图7所示的截面中,构成地板框12的上框构件61未设置。由底面钣金42和下框构件62形成闭合截面。
如图7所示,具有第2前侧棱线L3及第2后侧棱线L4(参照图1及图2)的第2地板横梁16的上面部16a配置在比车体地板2的中段部52及下段部53高、并且与上段部51的第1横板部51a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
第2内侧座椅托架68在X方向的内侧端部例如通过焊接而接合到地板通道50的外侧的侧面,在X方向的外侧端部例如通过焊接而接合到连接部件17。由此,第2地板横梁16经由第2内侧座椅托架68和连接部件17与地板通道50连结。
如图6所示,第2外侧座椅托架69的X方向内侧端部例如通过焊接而接合到第2地板横梁16的上面部16a。第2外侧座椅托架69的X方向外侧端部例如通过焊接而接合到边梁4中的边梁内侧件5的车厢内侧的侧面。
参照图6,地板框12、第1地板横梁14、第2地板横梁16、边梁4在Z方向上重叠地配置。即,在车体地板2上由沿着Y方向延伸的地板框12及边梁4和沿着X方向延伸的第1地板横梁14及第2地板横梁16构成的框状的构造体,在Z方向上不偏移地形成。
[装配构件]
图8是本实施方式的装配构件70的立体图。图9是从X方向的右侧观察本实施方式的装配构件70的侧面图。参照图8及图9说明装配构件70的构成。在图8及图9中,将装配构件70安装到车体地板2(图3中示出)时的车宽方向、车辆前后方向及车辆上下方向分别作为X方向、Y方向及Z方向示出。
参照图8,装配构件70例如是由铝合金构成的铸造零件。装配构件70具备沿X方向延伸的基部71和设置于基部71的X方向两端部的固定部72。
基部71在从Y方向观察时具有以向Z方向的下侧鼓出的方式弯曲的形状。如前述那样,变速器24(图3中示出)经由装配构件70的基部71而被车体地板2(图3中示出)支承。
各固定部72具备:配置于基部71的Y方向中央部的第1突出部73、从第1突出部73向Y方向的前侧隔开间隔地配置的第2突出部74、以及从第1突出部73向Y方向的后侧隔开间隔地配置的第3突出部75。
第1突出部73从基部71朝向X方向的外侧突出。第1突出部73具备用于将装配构件70固定到车体地板2的外侧固定点73a和内侧固定点73b。
外侧固定点73a设置于第1突出部73的X方向外侧的端部。在外侧固定点73a设置有将第1突出部73在Z方向上贯通的贯通孔。
内侧固定点73b在X方向上相对于外侧固定点73a隔开间隔地设置。在内侧固定点73b设置有将第1突出部73在Z方向上贯通的贯通孔。此外,内侧固定点73b在Z方向上设置在与外侧固定点73a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
第2突出部74从基部71朝向X方向的外侧且Y方向的前侧突出。在第2突出部74的X方向外侧的端部设置有用于将装配构件70固定到车体地板2的固定点74a。在固定点74a设置有将第2突出部74在Z方向上贯通的贯通孔。
第3突出部75从基部71朝向X方向的外侧且Y方向的后侧突出。在第3突出部75的X方向外侧的端部设置有用于将装配构件70固定到车体地板2的固定点75a。在固定点75a设置有将第3突出部75在Z方向上贯通的贯通孔。
如图9所示,在将装配构件70安装到车体地板2(图3中示出)的状态下,第1突出部73的外侧固定点73a、第2突出部74的固定点74a、第3突出部75的固定点75a在Z方向上配置在相互不同的高度位置。具体地说,第1突出部73的外侧固定点73a相比于第2突出部74的固定点74a及第3突出部75的固定点75a配置在Z方向的上方。在此,第1突出部73的内侧固定点73b(图8中示出)如前述那样,在Z方向上配置在与外侧固定点73a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所以相比于第2突出部74的固定点74a及第3突出部75的固定点75a配置在Z方向的上方。
此外,第2突出部74的固定点74a和第3突出部75的固定点75a在Z方向上配置在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
[装配构件的安装构造]
图10是表示装配构件70的周边的立体图。图11是表示装配构件70的周边的分解立体图。参照图10及图11说明装配构件70向车体地板2的安装构造。
参照图10,装配构件70相对于车体地板2在X方向的两侧分别通过多个(本实施方式中是4个)固定位置P1、P2、P3、P4固定。装配构件70向车体地板2的安装使用多个螺栓。此外,装配构件70直接或者经由通道侧部加强件81安装到车体地板。
参照图11,在车体地板2的上段部51的第1横板部51a设置有与装配构件70的第1突出部73的外侧固定点73a对应的贯通孔和与内侧固定点73b对应的贯通孔。此外,在车体地板2的上段部51的第1横板部51a设置有与装配构件70的第2突出部74的固定点74a对应的贯通孔和与装配构件70的第3突出部75的固定点75a对应的贯通孔。
通道侧部加强件81如前述那样,安装于上段部51的第1横板部51a。通道侧部加强件81沿着Y方向延伸,具备与装配构件70的第1突出部73对应的第1安装部81a、与装配构件70的第2突出部74对应的第2安装部81b、与第3突出部75对应的第3安装部81c。
通道侧部加强件81的第1安装部81a是沿着上段部51的第1横板部51a延伸的平板状,设置有与第1突出部73的内侧固定点73b对应的贯通孔(未图示)。
通道侧部加强件81的第2安装部81b向Z方向的下侧鼓出,以与上段部51的第1横板部51a一起形成闭合截面。在通道侧部加强件81的第2安装部81b设置有与第2突出部74的固定点74a对应的贯通孔(未图示)。
通道侧部加强件81的第3安装部81c向Z方向的下侧鼓出,以与上段部51的第1横板部51a一起形成闭合截面。在通道侧部加强件81的第3安装部81c设置有与第3突出部75的固定点75a对应的贯通孔(未图示)。
参照图9,装配构件70通过第1突出部73的外侧固定点73a固定到上段部51的第1横板部51a(图10的固定位置P1),通过内侧固定点73b(图8中示出)固定到通道侧部加强件81的第1安装部81a(图10的固定位置P4)。此外,装配构件70通过第2突出部74的固定点74a固定到通道侧部加强件81的第2安装部81b(图10的固定位置P2),通过第3突出部75的固定点75a固定到通道侧部加强件81的第3安装部81c(图10的固定位置P3)。从图9可知,通道侧部加强件81的第2安装部81b和第3安装部81c相比于上段部51的第1横板部51a配置在Z方向的下方。
换言之,装配构件70对于车体地板2的4个固定位置P1、P2、P3、P4在Z方向上设定在相互不同的高度位置。
此外,在Y方向上排列配置的3个固定位置P1、P2、P3之中的Y方向的中央的固定位置P1设定在上段部51的第1横板部51a,另2个固定位置P2、P3设定在通道侧部加强件81。即,Y方向的中央的固定位置P1在Z方向上与第1地板横梁14的上面部14a重叠(参照图4)。
此外,参照图4,装配构件70的固定部72在Z方向上配置在第1地板横梁14的高度范围内。即,装配构件70和车体地板2的4个固定位置P1、P2、P3、P4配置在第1地板横梁的Z方向上的高度范围内。
[通道构件]
参照图6及图10,通道构件80是沿着X方向延伸且在与X方向正交的截面中具有闭合截面的中空的冲压部件。通道构件80例如由铝合金构成。通道构件80在X方向的两端部固定到上段部51的第1横板部51a。如图6所示,通道构件80在Z方向上配置在第2地板横梁16的高度范围内。具体地说,通道构件80在Z方向上与第2地板横梁16的上面部16a重叠地配置。
[内侧座椅导轨的周边构造]
图12是表示内侧座椅导轨99及外侧座椅导轨100的周边的平面图。以下参照图1、图4、图6及图12说明内侧座椅导轨99周边的边梁4的构造。
参照图1,本实施方式的边梁4具备设置于边梁内侧件5的内侧的多个(本实施方式中是5个)的节点(加强板)101。
节点101是沿着与Y方向交叉的平面延伸的平板状的部件,例如通过焊接而固定到边梁内侧件5。从图12可知,节点101A在Y方向上配置在与第1地板横梁14重叠的位置。具体地说,节点101A在Y方向上配置在比第1地板横梁14的中央更靠第2地板横梁16侧,设置在与第1后侧棱线L2重叠的位置。此外,节点101B在Y方向上配置在与第2地板横梁16重叠的位置。具体地说,节点101B在Y方向上配置在比第2地板横梁16的中央更靠第1地板横梁14侧,设置在与第2前侧棱线L3重叠的位置。
参照图4,节点101在Z方向上与第1地板横梁14和地板框12重叠地配置。参照图6,节点101在Z方向上与第2地板横梁16和地板框12重叠地配置。
参照图12,如前述那样,由沿着X方向延伸的第1地板横梁14及第2地板横梁16和沿着Y方向延伸的上段部51、地板框12及边梁4构成梯子形的构造体。第1内侧座椅托架65、第1外侧座椅托架66、第2内侧座椅托架68及第2外侧座椅托架69固定到该梯子形的构造体。即,内侧座椅导轨99和外侧座椅导轨100固定到该梯子形的构造体。
根据该构成,通过具有闭合截面构造且沿着Y方向延伸的边梁4及地板框12、以及具有闭合截面构造且沿着X方向延伸的第1地板横梁14及第2地板横梁16,在车体地板2上构成框状的构造体。此外,该框状的构造体在Z方向上不偏离地形成。因此,通过将用于安装座椅的第1内侧座椅托架65、第1外侧座椅托架66、第2内侧座椅托架68及第2外侧座椅托架69安装到该框状的构造体,能够提高用于安装座椅的车体地板2的支承刚性,能够提高车体和座椅的一体感。
此外,由于沿着与Y方向交叉的平面延伸的节点101设置于边梁4,所以能够提高边梁4的Z方向及X方向上的强度。此外,节点101A在Y方向上配置在与第1地板横梁14重叠的位置,节点101B在Y方向上配置在与第2地板横梁16重叠的位置。因此,能够提高由边梁4、地板框12、第1地板横梁14及第2地板横梁16构成的框状的构造体的刚性。
节点101A在Y方向配置在与第1地板横梁14重叠且比第1地板横梁14的Y方向的中央更靠第2地板横梁16侧的位置。座椅在Y方向上配置在第1地板横梁14和第2地板横梁16之间,所以能够将来自座椅的载荷经由节点101A有效地传递到第1地板横梁14。
节点101B在Y方向上配置在与第2地板横梁16重叠且比第2地板横梁16的Y方向的中央更靠第1地板横梁14侧的位置。座椅在Y方向上配置在第1地板横梁14和第2地板横梁16之间,所以能够将来自座椅的载荷经由节点101B有效地传递到第2地板横梁16。
在车体地板2上,通过边梁4、地板框12、第1地板横梁14及第2地板横梁16构成框状的构造体。第1外侧座椅托架66固定于边梁4和第1地板横梁14,固定于框状的构造体之中的由边梁4和第1地板横梁14形成的角部。因此,能够提高用于安装座椅的车体地板2的支承刚性。
同样,第2外侧座椅托架69固定于边梁4和第2地板横梁16,固定于该框状的构造体之中的由边梁4和第2地板横梁16形成的角部。因此,能够提高用于安装座椅的车体地板2的支承刚性。
此外,在车体地板2上,通过沿着Y方向延伸的边梁4、上段部51及地板框12、以及沿着X方向延伸的第1地板横梁14及第2地板横梁16构成梯子形的构造体。第1内侧座椅托架65与上段部51和第1地板横梁14连接,所以固定于该梯子形的构造体之中的由上段部51和第1地板横梁14形成的角部。因此,能够提高用于安装座椅的车体地板2的支承刚性。
同样,第2内侧座椅托架68与上段部51和第2地板横梁16连接,固定于该梯子形的构造体之中的由上段部51和第2地板横梁16形成的角部,所以能够提高用于安装座椅的车体地板2的支承刚性。
此外,在车体地板2的底面部3和地板通道50之间设置有抬起一阶的的上段部51,所以能够提高车体地板2的底面部3和地板通道50之间的边界部的刚性。在该上段部51固定着第1内侧座椅托架65和第2内侧座椅托架68,所以能够提高用于安装座椅的车体地板2的支承刚性。
(变形例)
参照图13及图14说明内侧座椅导轨99的固定构造的变形例。
参照图13,本变形例的内侧座椅导轨99与第1内侧座椅托架65、上段部51、以及装配构件70一起紧固。具体地说,高螺母(垫高部件)91将装配构件70和上段部51的第1横板部51a贯通,将第1内侧座椅托架65和内侧座椅导轨99贯通的螺栓92与高螺母91螺合。
此外,参照图14,本变形例的内侧座椅导轨99与第2内侧座椅托架68、上段部51、连接部件17一起紧固。具体地说,高螺母(垫高部件)93将连接部件17和上段部51的第1横板部51a贯通,将第2内侧座椅托架68和内侧座椅导轨99贯通的螺栓94与高螺母93螺合。
根据本变形例,第2内侧座椅托架68和上段部51的第1横板部51a通过高螺母91连结,所以能够提高第1内侧座椅托架65对于来自内侧座椅导轨99的载荷所导致的Z方向的压缩的强度。同样,第2内侧座椅托架68和上段部51的第1横板部51a通过高螺母93连结,所以能够提高第2内侧座椅托架68对于来自内侧座椅导轨99的载荷所导致的Z方向的压缩的强度。
以上举出上述的实施方式说明了本发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
例如,在上述的变形例中,作为设置在车体地板2和第1内侧座椅托架65之间的垫高部件使用了高螺母91,但是在本发明中垫高部件也可以是不具有螺纹孔的衬套。
Claims (7)
1.一种下部车体构造,其具备:
车体地板,具有底面部;
第1地板横梁,以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方式配设在所述底面部上,在与车宽方向正交的截面中,在与所述底面部之间形成闭合截面;
第2地板横梁,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与所述第1地板横梁隔开间隔地配置,以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方式配设在所述底面部上,并且在与车宽方向正交的截面中,在与所述底面部之间形成闭合截面;
边梁,以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配设在所述底面部的车宽方向端部,在与车辆前后方向正交的截面中形成闭合截面;
地板框,相比于所述边梁配置在车宽方向内侧,以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配设在所述底面部上,并且在与车辆前后方向正交的截面中,在与所述底面部之间形成闭合截面;以及
安装部件,用于将座椅安装到车体,
所述第1地板横梁、所述第2地板横梁、所述边梁及所述地板框在车辆上下方向上配置在相互至少部分地重叠的高度位置,
所述车体地板具备:
地板通道,从所述底面部向车辆上方侧鼓出且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以及
上段部,在车宽方向上从所述底面部朝向所述地板通道侧而向车辆上方侧抬起一阶,
所述安装部件包括第1安装部件及第2安装部件,
所述第1安装部件固定到所述边梁、以及所述第1地板横梁或所述第2地板横梁,
所述第2安装部件安装于所述第1地板横梁或所述第2地板横梁、以及所述上段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部车体构造,
所述边梁具备加强板,该加强板在所述边梁的闭合截面的内侧沿着与车辆前后方向交叉的平面延伸,
所述加强板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配置在与所述第1地板横梁及所述第2地板横梁之中的至少一方重叠的位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下部车体构造,
所述加强板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配置在与所述第1地板横梁重叠且比所述第1地板横梁的车辆前后方向的中央更靠所述第2地板横梁侧的位置。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下部车体构造,
所述加强板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配置在与所述第2地板横梁重叠且比所述第2地板横梁的车辆前后方向的中央更靠所述第1地板横梁侧的位置。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下部车体构造,
所述加强板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配置在与所述第2地板横梁重叠且比所述第2地板横梁的车辆前后方向的中央更靠所述第1地板横梁侧的位置。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下部车体构造,
所述安装部件固定于所述第1地板横梁或所述第2地板横梁之中的一方和所述边梁。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部车体构造,
具备垫高部件,该垫高部件设置在所述安装部件和所述上段部之间,将所述上段部和所述安装部件连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8-114725 | 2018-06-15 | ||
JP2018114725A JP6915592B2 (ja) | 2018-06-15 | 2018-06-15 | 下部車体構造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606133A CN110606133A (zh) | 2019-12-24 |
CN110606133B true CN110606133B (zh) | 2021-12-28 |
Family
ID=667938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495767.9A Active CN110606133B (zh) | 2018-06-15 | 2019-06-10 | 下部车体构造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046369B2 (zh) |
EP (1) | EP3581472A1 (zh) |
JP (1) | JP6915592B2 (zh) |
CN (1) | CN110606133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9177705A (ja) * | 2016-07-11 | 2019-10-17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体下部構造 |
JP6915592B2 (ja) * | 2018-06-15 | 2021-08-04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下部車体構造 |
JP6881404B2 (ja) * | 2018-08-13 | 2021-06-02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下部車体構造 |
JP2021041817A (ja) * | 2019-09-11 | 2021-03-18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車両の車体構造 |
JP7316513B2 (ja) * | 2019-09-11 | 2023-07-28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車両の車体構造 |
JP7295075B2 (ja) * | 2020-09-04 | 2023-06-20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トレーリングアーム取付構造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20130031949A (ko) * | 2011-09-22 | 2013-04-01 |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 차량의 시트 크로스 멤버 |
CN206734108U (zh) * | 2017-02-13 | 2017-12-12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座椅安装结构及汽车 |
CN207015453U (zh) * | 2017-06-12 | 2018-02-16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前地板本体结构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591296B2 (ja) * | 1998-04-14 | 2004-11-17 |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 自動車のフロア車体構造 |
JP4207806B2 (ja) * | 2004-03-02 | 2009-01-14 |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体フロア構造 |
US7270369B2 (en) * | 2004-09-22 | 2007-09-18 |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 Automobile underbody structure |
JP4747812B2 (ja) * | 2005-12-01 | 2011-08-17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
DE102006031452A1 (de) * | 2006-07-07 | 2008-01-17 | Dr.Ing.H.C. F. Porsche Ag | Querbrücke zur Versteifung des Tunnelbereiches einer Bodenstruktur eines Kraftfahrzeuges |
JP2008279889A (ja) * | 2007-05-10 | 2008-11-20 | Honda Motor Co Ltd | 車体側部構造 |
JP4900095B2 (ja) * | 2007-07-06 | 2012-03-21 |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 自動車の車体フロア構造 |
JP4690450B2 (ja) * | 2008-12-19 | 2011-06-01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体フロア構造 |
JP5391771B2 (ja) | 2009-03-26 | 2014-01-15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車両の車体下部構造 |
US8292356B2 (en) * | 2009-03-17 | 2012-10-23 |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 Lower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
JP5493773B2 (ja) * | 2009-11-26 | 2014-05-14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下部構造 |
JP5604996B2 (ja) * | 2010-06-07 | 2014-10-15 |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体パネル強化構造 |
JP5670246B2 (ja) * | 2011-04-07 | 2015-02-18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体下部構造 |
DE102011051622B4 (de) | 2011-07-07 | 2021-03-25 |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 Verstärkungselement für eine Fahrzeugstruktur, insbesondere für einen Schweller eines Kraftfahrzeugs |
JP5776450B2 (ja) * | 2011-08-31 | 2015-09-09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車両の車体構造 |
JP5821424B2 (ja) * | 2011-08-31 | 2015-11-24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車両の車体構造 |
JP5799747B2 (ja) * | 2011-10-21 | 2015-10-28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車体のフロアパネル構造およびその設計方法 |
DE112012005696T5 (de) * | 2012-01-18 | 2014-10-02 |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 Fahrzeugunterbodenstruktur |
CN104114438B (zh) * | 2012-02-13 | 2016-09-21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车身下部构造 |
US8985681B2 (en) * | 2012-06-21 | 2015-03-24 | Honda Motor Co., Ltd. | Vehicle body floor structure |
JP5888560B2 (ja) * | 2012-11-05 | 2016-03-22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車のフロア構造 |
DE102013103729A1 (de) * | 2013-04-15 | 2014-10-16 |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 Tunnelanordnung für eine Bodengruppe einer Fahrzeugkarosserie sowie eine Bodengruppe |
JP6171911B2 (ja) * | 2013-12-13 | 2017-08-02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車両の側部車体構造 |
JP6277948B2 (ja) * | 2014-12-05 | 2018-02-14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自動車の下部車体構造 |
JP6485200B2 (ja) * | 2015-05-12 | 2019-03-20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車両のフロア構造 |
JP6319215B2 (ja) * | 2015-07-17 | 2018-05-09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骨格構造 |
JP6197841B2 (ja) * | 2015-08-24 | 2017-09-20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車両の車体構造 |
JP2018534190A (ja) * | 2015-09-15 | 2018-11-22 | ムベア カルボ テック ゲーエムベーハーMubea Carbo Tech Gmbh | 自動車ボディシェル |
JP6600873B2 (ja) * | 2016-02-19 | 2019-11-06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体構造 |
DE102016203673A1 (de) * | 2016-03-07 | 2017-09-21 |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 Karosserie-Bodenstruktur für ein Fahrzeug |
MX2018010663A (es) * | 2016-03-22 | 2019-01-30 | Nissan Motor | Estructura inferior de cuerpo de vehiculo. |
JP6612684B2 (ja) * | 2016-06-16 | 2019-11-27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車の車体側部構造 |
JP2019177705A (ja) * | 2016-07-11 | 2019-10-17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体下部構造 |
JP6278072B2 (ja) * | 2016-07-22 | 2018-02-14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自動車の下部車体構造 |
WO2018055855A1 (ja) * | 2016-09-21 | 2018-03-29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シート取付構造 |
WO2018163815A1 (ja) * | 2017-03-10 | 2018-09-13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
CN109204505B (zh) * | 2017-06-30 | 2021-12-07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车身结构及车辆 |
JP6597724B2 (ja) * | 2017-07-06 | 2019-10-30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自動車の下部車体構造 |
JP6572964B2 (ja) * | 2017-12-28 | 2019-09-11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下部車体構造 |
JP6881326B2 (ja) * | 2018-01-16 | 2021-06-02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下部車体構造 |
JP6881325B2 (ja) * | 2018-01-16 | 2021-06-02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下部車体構造 |
JP6881395B2 (ja) * | 2018-06-15 | 2021-06-02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下部車体構造 |
JP6915592B2 (ja) * | 2018-06-15 | 2021-08-04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下部車体構造 |
JP6881396B2 (ja) * | 2018-06-15 | 2021-06-02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下部車体構造 |
JP6881404B2 (ja) * | 2018-08-13 | 2021-06-02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下部車体構造 |
US11091016B2 (en) * | 2019-03-06 | 2021-08-17 |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 Lower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
JP7275836B2 (ja) * | 2019-05-15 | 2023-05-18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電動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
CN111942480B (zh) * | 2019-05-15 | 2022-11-22 |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 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 |
-
2018
- 2018-06-15 JP JP2018114725A patent/JP6915592B2/ja active Active
-
2019
- 2019-06-07 EP EP19178995.7A patent/EP3581472A1/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9-06-10 US US16/435,767 patent/US11046369B2/en active Active
- 2019-06-10 CN CN201910495767.9A patent/CN110606133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20130031949A (ko) * | 2011-09-22 | 2013-04-01 |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 차량의 시트 크로스 멤버 |
CN206734108U (zh) * | 2017-02-13 | 2017-12-12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座椅安装结构及汽车 |
CN207015453U (zh) * | 2017-06-12 | 2018-02-16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前地板本体结构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90382052A1 (en) | 2019-12-19 |
JP6915592B2 (ja) | 2021-08-04 |
EP3581472A1 (en) | 2019-12-18 |
CN110606133A (zh) | 2019-12-24 |
US11046369B2 (en) | 2021-06-29 |
JP2019217814A (ja) | 2019-12-2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606133B (zh) | 下部车体构造 | |
CN110606132B (zh) | 下部车体构造 | |
CN110606131B (zh) | 下部车体构造 | |
JP6881326B2 (ja) | 下部車体構造 | |
JP5352682B2 (ja) | 車体フロア構造 | |
US11097787B2 (en) | Lower vehicle-body structure | |
EP3508400A1 (en) | Vehicle body structure, vehicle, mount membe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 |
US11192593B2 (en) | Vehicle 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 |
CN110040186B (zh) | 下部车身结构 | |
EP2740651A1 (en) | Vehicle body lateral structure | |
EP1721809A2 (en) | Automotive rear body structure | |
US11661115B2 (en) | Body structure for an electrically operated vehicle | |
CN107097858B (zh) | 车身结构 | |
JP2020029163A (ja) |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 |
CN112789213A (zh) | 副车架构造 | |
JP3311648B2 (ja) | 自動車のフレームメンバ補強構造 | |
JPH11192977A (ja) | 自動車の車体フレーム補強構造 | |
JP2019217815A (ja) | 下部車体構造 | |
JP2002308151A (ja) | キャブオーバー型車のキャブフロア構造 | |
CN111434571B (zh) | 车体下部构造 | |
US20240208587A1 (en) | Vehicle rear component | |
JP2024141701A (ja) | 車体構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