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461688A - 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461688A
CN110461688A CN201880020326.7A CN201880020326A CN110461688A CN 110461688 A CN110461688 A CN 110461688A CN 201880020326 A CN201880020326 A CN 201880020326A CN 110461688 A CN110461688 A CN 11046168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heel cover
vehicle
car wheel
air
vehicle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2032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461688B (zh
Inventor
西田周平
沟兼通矢
冈本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rporation Of Ltd Express Co
Mazd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Corporation Of Ltd Express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rporation Of Ltd Express Co filed Critical Corporation Of Ltd Express Co
Publication of CN1104616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6168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46168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6168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35/00Vehicle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streamlining
    • B62D35/02Streamlining the undersurfa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3/00Elements for body-finishing, identifying, or decorating; 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for advertising purposes
    • B60R13/08Insulating elements, e.g. for sound insulation
    • B60R13/0861Insulating elements, e.g. for sound insulation for covering undersurfaces of vehicles, e.g. wheel hous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24Arrangements for mounting bumpers on veh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09Means for mounting load bearing surfa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16Mud-guards or wings; Wheel cover pan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082Engine compartmen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80Technologies aiming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ses emissions common to all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 Y02T10/88Optimized components or subsystems, e.g. lighting, actively controlled glass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中,导流器设置在车身的上下方向上前保险杠的左右两端部的下方,抑制行驶风从前方往车轮罩内的流入。防溅板设置在一对前纵梁和副车架之间,抑制空气从发动机室往车轮罩内的流入。管道部设置在前保险杠的左右两端部,并且具有导入来自前方的行驶风的导风口和将所导入的行驶风排出到车轮罩内的排出口。

Description

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
背景技术
行驶中的车辆承受行驶风而产生空气阻力。该空气阻力尤其对高速行驶中的车辆的燃耗性能带来较大的影响,因此,会采取降低空气阻力的对策例如抑制车身侧部处的空气紊乱。
作为这样的车身侧部空气紊乱的原因之一,有可能是空气从车轮罩内往车身侧方的流出。
在此,对流过车身侧面的行驶风和从车轮罩内流出的空气的关系进行说明,首先,行驶风从前方通过前保险杠下方而流入到车轮罩内,并且空气还从发动机室流入到所述车轮罩内。另一方面,碰撞到前保险杠而左右分开的行驶风沿着该前保险杠的左右两端部的角部而流向后方,从而在该前保险杠的角部后方产生负压,在该负压的作用下,流入到所述车轮罩内的空气便通过该车轮罩内的前轮前方而被吸引出。此时,在车轮罩的车外侧产生涡流,该涡流成为紊流而沿着车身侧面流动,导致作用于车身侧面的空气阻力增大。
针对这样的问题,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在车身前部所设的前保险杠的左右两端部具备管道的车身结构,该管道具有导入来自前方的行驶风的导入口、以及在收纳前轮的车轮罩的前侧面处朝前轮的前面开口的排出口。
根据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结构,从导入口导入并从排出口排出的行驶风与前轮的前面接触,从而在所述车轮罩的前侧面和前轮的前面之间形成分隔该车轮罩内和车外的风幕。其结果,根据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结构,可抑制流入车轮罩内的空气从前轮的前方往车外的流出,并且在前轮的车宽方向外侧区域,可抑制从车轮罩内向车宽方向外侧排出的空气流碰撞到车身侧面处的空气流的情况。因此,专利文件1中公开的结构具有如下的可能性:降低因在车身侧面发生的空气分离和涡流而引起的空气阻力。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4-76728号
发明内容
但是,仅通过所述专利文献1公开的上述的风幕不能完全抑制流入车轮罩内的空气往车身侧方的流出,尤其是在流入车轮罩内的空气的流入量多、或车轮罩内的压力增高等情况下,流出到车身侧方的空气的流出量便增多,存在空气阻力增大的忧虑。
为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如下的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通过抑制从车身前方及发动机室内流入车轮罩内的空气,来抑制行驶中从车轮罩内流出到车身侧方的空气量,抑制车身侧部处的空气紊乱,从而能够降低空气阻力。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所涉及的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包括:前保险杠,设置在车身前后方向上的前部;车轮罩,位于所述保险杠的后方,而且设置在所述车身的车宽方向上的左右两侧部;一对前纵梁,在所述前保险杠的后方沿所述前后方向延伸,并且分别设置在所述车宽方向上的左右位置;副车架,设置在所述前纵梁的下方,而且位于左右的所述车轮罩之间;导流器,设置在所述车身的上下方向上所述前保险杠的左右两端部的下方,抑制行驶风从前方往所述车轮罩内的流入;防溅板,设置在所述一对前纵梁和所述副车架之间,抑制空气从发动机室往所述车轮罩内的流入;以及管道部,设置在所述前保险杠的左右两端部,并且具有导入来自前方的行驶风的导风口和将从该导风口导入的行驶风排出到所述车轮罩内的排出口。
所述防溅板从所述副车架的上部向所述上下方向的上方延伸设置,且将所述发动机室和所述车轮罩分隔,并且在该防溅板的下缘部处形成有多个向车身上方凹起的凹部。
多个所述凹部分别沿着多个从所述发动机室内进入到所述车轮罩内的轴构件的各者而设置,所述管道部的排出口以如下的方式形成:呈上下方向较长的扁平形状,并且向所述车轮罩内所设的前轮的前部的上下方向较长的区域排出行驶风。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的左侧视图。
图2是表示从车内侧观察前部车身结构的右侧剖视图。
图3是表示图2的III-III线剖面下的前部车身结构的剖视图。
图4是导流器单体的仰视图。
图5是导流器单体的侧视图。
图6是导流器单体的主视图。
图7是防溅板的立体图。
图8是导流器的第一倾斜面。
图9是说明导流器中第二斜面部的作用的说明图。
图10是抽出图3中的前部车身结构中的管道部及其周边部分来进行表示的剖视图。
图11是说明管道部的作用的说明图。
图12是相当于图3的剖视图,是用于说明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的作用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进行详细说明。下面,对图示的车辆左侧的车身前部结构进行说明。
附图中,“Up”表示车身上侧,“Lo”表示车身下侧,“Fr”表示车身前侧,“Re”表示车身后侧,“Le”表示车身左侧,“Ri”表示车身右侧,“In”表示车内侧,“Out”表示车外侧。
如图1所示,车身1的前部由以覆盖车身前部的上表面的方式形成的发动机罩2、以覆盖车身左右的侧面部的方式形成的前翼子板3(仅图示左侧部分,以下相同)和以从车身的正面部至左右的侧面部覆盖车身前部的方式形成的前保险杠4形成,前保险杠4以沿车宽方向延伸并且与前翼子板3接续的方式形成。
另外,在车身侧面设置有从前保险杠4至前翼子板3的范围呈大致半圆形状向下方敞开的车轮罩5(仅图示左侧部分,以下相同)。而且,在形成车轮罩5的前翼子板3的轮罩拱31的内侧结合有翼子板内衬板32(仅图示左侧部分,以下相同),翼子板内衬板32以沿着车轮罩5的方式呈大致圆筒面形成(参照图3)。另外,在车轮罩5内设置有前轮6(仅图示左侧部分,以下相同),在前轮6内侧安装有构成车辆的制动装置的制动盘或制动鼓61。
另外,如图2所示,车身1具备分别向前后方向延伸并在左右方向上成对的一对前纵梁11(仅图示左侧部分,以下相同)、设置在前纵梁11下方的副车架12、以及连接副车架12和前纵梁11的车身结构部件13(仅图示左侧部分,以下相同)。而且,在一对前纵梁11之间设置有沿车宽方向的延伸并且分隔发动机室Y和车室Z的前围板14。
如图2及图3所示,所述副车架12具有设置在车宽方向上的左右位置而且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对侧梁部12a(仅图示左侧部分,以下相同)和以连结两侧梁部12a的各后部的方式沿车宽方向延伸设置的横梁部12b。
另外,在副车架12的横梁部12b的上方,作为从发动机室Y内进入车轮罩5、5内的轴构件,从车身前方往前围板14侧依次设置有驱动轴91、转向齿条92、稳定器93,这些轴构件91、92、93从发动机室Y内穿过车轮罩5、5而连结于左右的前轮6、6。另外,作为前轮6、6用悬架部件的悬架臂9、9被副车架12的横梁部12b支撑。
除以上结构以外,作为用于提高车身侧部的空气动力性能的结构,在该车身1上设置有被安装固定于前保险杠的左右两端下方的导流器7(仅图示左侧部分,以下相同)、以覆盖前纵梁11和副车架12之间的方式设置的前侧防溅板81及后侧防溅板82、以及以在所述前保险杠4的左右两端导入来自车身前方的行驶风且向车轮罩5内排出行驶风的方式设置的管道部40(仅图示左侧部分,以下相同)。
如图4至图6所示,所述导流器7设置在前轮6的前方,并具有沿大致水平方向延伸的水平面部71、接续于水平面部71的后端而设置并朝向前轮6的下部以较大倾斜角向下方倾斜的第一斜面部72、相对于前轮6而设置在车宽方向的车内侧并以比第一斜面部72小的倾斜角向下方倾斜的第二斜面部73、以及将水平面部71、第一斜面部72、第二斜面部73之间连结的纵面部74。
在导流器7的后端部设置有从水平面部71及第二斜面部73立起的后方凸缘部75,后方凸缘部75利用树脂夹紧件75a1、75a1而被紧固于翼子板内衬板32,在导流器7的车身内侧且后方的端部设置有内侧凸缘部76,内侧凸缘部76利用树脂夹紧件76a1而被紧固于前侧防溅板81。另外,在从导流器7的前端部至车身外侧的侧部设置有从水平面部71及第二斜面部73向车身外侧延伸的外侧凸缘部77,外侧凸缘部77利用树脂夹紧件77a1…77a1而被紧固于所述前保险杠4。
而且,如图2所示,导流器7以覆盖从前保险杠4的左右两端部下侧的远端至车轮罩5前端的范围的方式固定于前保险杠4、翼子板内衬板32、32、前侧防溅板81。
如图2所示,防溅板81、82包括:相对于驱动轴91设置在车身前后方向前侧的前侧防溅板81;以及相对于驱动轴91发置在车身前后方向后侧的后侧防溅板82。此外,后侧防溅板82为上述实施方式中的“防溅板”的一例。
前侧防溅板81的上部通过螺栓(未图示)而被固定于前纵梁11的外表面下边部,并且前侧防溅板81的下部通过螺栓(未图示)而被固定于副车架12的外表面部,由此,前侧防溅板81以从车宽方向外表面侧覆盖前纵梁11以及副车架12的从驱动轴91至车身前方的范围的方式设置。
后侧防溅板82的车身前方侧通过螺栓83…83而被紧固于连结前纵梁11和副车架12的车身结构部件13,并且后侧防溅板82的车身后方侧通过螺栓83而被固定于副车架12的上表面部,由此,后侧防溅板82以覆盖前纵梁11及副车架12的车身前后方向上相对于所述驱动轴91而位于后方的区域的方式设置。
而且,如图7所示,后侧防溅板82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并分隔发动机室Y和车轮罩5的纵面部82a,并设置有从纵面部82a的上端部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凸缘面部82b,其利用设于凸缘面部82b的紧固部82b’并通过螺栓83而结合于车身结构部件13。另外,在后侧防溅板82的纵面部82下方的面中设有台阶部82c,并且在其前方侧设置有沿转向齿条92的外周面形成(转向齿条92所通过的部分呈大致弧状敞开)的第一凹部82d,在其后方侧设置有沿稳定器93的外周面形成(稳定器93所通过的部分呈弧状敞开)的第2凹部82e。在后侧防溅板82的纵面部82a下方且车身前后方向后端部设置有朝向车身后方延伸的凸缘部82f,设于凸缘部82f的紧固部82f1和副车架12的横梁部12b通过螺栓83而被结合。
如图2及图3所示,发动机室Y和车轮罩5通过上述的前侧及后侧防溅板81、82被分隔。
而且,如图1及图3所示,管道部40设置在前保险杠4的左右两端部,其由导风口41、排出口42及连通路43形成。导风口41形成于前保险杠4的车宽方向的面端部,并且其的车身前侧敞开。
另外,管道部40的排出口42在车轮罩5的前端处形成为上下方向较长的扁平形状,以向前轮6的前部6a的上下方向较长的区域排出行驶风。另外,管道部40的排出口42以使通过管道部40的行驶风碰撞到前轮6的前部6a与车外侧的侧部6b之间的角部6c(R端(R-end))的方式形成,例如其由以前轮6的角部6c为中心且在车宽方向上左右分别具有5mm宽度的通道来形成。
在此,利用图8及图9说明来自前方的行驶风磁撞到前保险杠4情况下的导流器7的作用。图8表示沿导流器7的第一斜面部72的行驶风A的流动,图9表示沿导流器7的第二斜面部73的行驶风B的流动。
如图8所示,来自车身前方的行驶风A碰撞到前保险杠4而绕到车身侧方,并且流入前保险杠4的下方。而且,行驶风A穿过导流器7的水平面部71到达导流器7的第一斜面部72后,行驶风A的方向便沿着第一斜面部72偏转到前轮6的前下方。因此,能够避免行驶风A例如如箭头A1所示那样直接碰撞到前轮6,由此能够抑制车轮罩5内的压力上升。
另一方面,如图9所示,来自车身前方的行驶风B碰撞到前保险杠4而绕到车身侧方,并且流入前保险杠4的下方。而且,行驶风B沿导流器7的第二斜面部73而流过,以通过悬架臂9更下方的空间的方式倾斜,从而还防止了如导流器7的第一斜面部72那样使空气碰撞到该导流器7自身的情况,因此能够使空气在从导流器7的远端部至后方的范围顺畅地流动。
另外,利用图10及图11说明来自前方的行驶风碰撞到前保险杠4的情况下的管道部40的作用。
如图10所示,来自车身前方的行驶风C碰撞到前保险杠4,从管道部40的导风口41导入,从排出口42排出,并且与车轮罩5内的前轮6接触,在管道部40的排出口42和前轮6之间形成分隔车轮罩5内部与车外部的风幕c。
如图11所示,来自车身前方的行驶风C如上所述从管道部40的导风口41导入,从排出口42排出,但从排出口42排出的行驶风C沿排出口42的上下方向较长的开放形状而排出。其结果,排出到车轮罩5内的前轮6的前部6a的上下方向较长的区域,因此风幕c在车身侧视下便布置在上下宽阔的范围。
根据以上结构,如图12所示,行驶中从前方穿过前保险杠4的下方而流入车轮罩5的行驶风基于导流器7的第一斜面部72及第二斜面部73而分别偏转为箭头A、箭头B所示的方向。
沿所述导流器7的第一斜面部72流动的车宽方向外侧的行驶风如箭头A所示那样以避免碰撞到前轮6的方式偏转方向,以抑制车轮罩5内的压力上升。
沿导流器7的第二斜面部73流动的车宽方向内侧的行驶风如箭头B所示那样在避免碰撞到悬架臂9的情况下被整流到车身后方,而不会妨碍行驶风的流动。
另外,由于流经导流器7的下方的行驶风B的流速相对于车轮罩5内的空气流速更快,因此,能够在车轮罩5内该导流器7的车身后方产生低压的区域b。其结果,能够更切实地将例如从车轮罩5流出到车身侧方的空气C1吸引到车轮罩5内,不仅在车轮罩5的车身前方,而且还在后方也能够抑制车身侧方的空气紊乱。另外,由于将流经车身侧方的行驶风D的一部分吸引到车轮罩5内,因此,还能够期待对设置在车轮罩5内的制动盘61等的冷却效果。
而且,从发动机室Y欲流入车轮罩5的发动机室Y内的空气E基于前侧及后侧防溅板81、82而被抑制往车轮罩5的流入,从而抑制了车轮罩内的压力上升。
此外,基于穿过前保险杠4的两端部的管道部40后的行驶风C,而在从车轮罩5的前侧面至前轮6的前面的区域形成风幕c,从而抑制流入车轮罩5内的空气C1从前轮6的前方向车身侧方的流出。
因此,既能够抑制流入车轮罩5内的行驶风的流量,又能够使车轮罩5内低压化,因此能够使分隔车轮罩5内部和车外部之间的所述风幕c更切实地抑制从车轮罩5内流出的空气C1。
另外,碰撞到前保险杠4而左右分开的行驶风D在前保险杠4的角部后方产生成为负压的区域d,基于该成为负压的区域d,流入车轮罩5内的空气C1欲穿过车轮罩5内的前轮6的前方而被吸出,但是对于此情况,通过所述的风幕c也能够有效地抑制车轮罩5内的空气向车身侧方流出。其结果,能够抑制从车轮罩5内向车宽方向外侧排出的空气C1碰撞到车身侧面的行驶风D的情况,因此,能够降低因在车身侧面上产生的空气分离和涡流所引起的空气阻力。
[本发明的总结]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所涉及的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包括前保险杠、车轮罩、一对前纵梁、副车架、导流器、防溅板以及管道部。
所述前保险杠设置在车身的前后方向上的前部。
所述车轮罩位于所述保险杠的后方,而且设置在所述车身的车宽方向上的左右两侧部。
所述一对前纵梁在所述前保险杠的后方沿所述前后方向延伸,并且分别设置在所述车宽方向上的左右位置。
所述副车架设置在所述前纵梁的下方,而且位于左右的所述车轮罩之间。
所述导流器设置在所述车辆的上下方向上所述前保险杠的左右两端部的下方,抑制行驶风从前方往所述车轮罩内的流入。
所述防溅板设置在所述一对前纵梁和所述副车架之间,抑制空气从发动机室往所述车轮罩内的流入。
所述管道部设置在所述前保险杠的左右两端部,并且具有导入来自前方的行驶风的导风口和将从该导风口导入的行驶风排出到车轮罩内的排出口。
所述防溅板从所述副车架的上部向所述上下方向上的上方延伸设置,且将所述发动机室和所述车轮罩分隔,并且在该防溅板的下缘部处形成有多个向车身上方凹起的凹部。
多个所述凹部分别沿着多个从所述发动机室内进入到所述车轮罩内的轴构件的各者而设置。
所述管道部的排出口以如下的方式形成:呈上下方向较长的扁平形状,并且向所述车轮罩内所设的前轮的前部的上下方向较长的区域排出行驶风。
上述技术方案所涉及的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中,由于具备位于前保险杠的左右两端部下方的导流器、将前保险杠后方的车轮罩和发动机室分隔的防溅板、以及在前保险杠的左右两端部的管道部,因此,通过导流器而抑制来自车身前方的行驶风向车轮罩内的流入,通过防溅板而抑制发动机室内的空气向车轮罩内的流入。
而且,在上述技术方案所涉及的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中,从前保险杠的管道部的排出口排出的空气接触到车轮罩内的前轮,从而在管道部的排出口与前轮之间形成分隔车轮罩内部和车外部的风幕。
由此,在上述技术方案所涉及的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中,即使在前保险杠的左右両端的角部后方产生负压,也能够抑制空气因该负压而从车轮罩内被吸引出的情况,从而抑制从车轮罩内向车身侧方流出的空气碰撞到车身侧面处的空气流的情况,因此,能够降低因在车身侧面发生的空气分离和涡流而引起的空气阻力。
而且,在上述技术方案所涉及的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中,防溅板从副车架上部向车身上方延伸设置而分隔发动机室和车轮罩,并且在防溅板的下缘部形成有向车身上方凹起的多个凹部,凹部沿着从发动机室内进入车轮罩内的多个轴构件设置,因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发动机室内的空气向车轮罩内的流入。
另一方面,管道部的出口以如下的方式形成:呈上下方向较长的扁平形状,并且向车轮罩内的前轮的前部的上下方向较长的区域排出行驶风。因此,所述风幕在车身侧视下便布置在上下宽阔的范围。也就是说,通过风幕能够以宽阔的面来分隔车轮罩内和车身侧方。
由此,在上述技术方案所涉及的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中,能够更切实地抑制空气从车轮罩内向车身侧方流出,抑制从车轮罩内向车身侧方流出的空气与车身侧方的行驶风碰撞,因此能够更切实地抑制车身侧面的空气紊乱。
本发明的别的技术方案所涉及的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中,所述导流器具有:第一斜面部,朝着位于所述导流器后方的所述前轮下部以大的倾斜角向下方倾斜;以及第二斜面部,相邻地设置在所述第一斜面部的车宽方向内侧,并且朝着相对于所述车轮罩内的前轮而位于车内侧的空间以小于所述第一斜面部的倾斜角向下方倾斜。
在该技术方案所涉及的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中,由于导流器具有朝着位于该导流器后方的前轮下部以大的倾斜角向下方倾斜的第一斜面部以及相邻地设置在其车宽方向内侧并且朝着车轮罩内的前轮车内侧的空间以小于第一斜面部的倾斜角向下方倾斜的第二斜面部,因此,在导流器的车宽方向外侧,通过第一斜面部而抑制行驶风向车轮罩内的流入,并且避免行驶风直接碰撞到前轮,抑制车轮罩内的压力上升。
另外,在上述技术方案所涉及的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中,通过所述第二斜面部,在车宽方向内侧,以不被妨碍行驶风的流动的方式将该行驶风平缓地整流到车轮罩的下方,因此,能够抑制因该行驶风碰撞到导流器而引起的空气阻力。而且,流过导流器的第二倾斜面部的行驶风的流速相对于车轮罩内的空气流速较快,因此能够在该车轮罩内导流器的车身后方产生成为低压的区域,例如能够将从车轮罩排出到车身侧方的空气吸引到该车轮罩内或者车轮罩的车身后方侧。由此,不仅在车轮罩的车身前方,而且在后方也能够抑制车身侧方的空气紊乱。另外,对于流过车身侧面的行驶风的一部分,也能够将其吸引到车轮罩内或车轮罩的车身后方侧,从而还能够获得冷却车轮罩内所设的制动盘等的冷却效果。
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中,所述管道部的通道剖面形状以越往所述管道部的所述排出口而所述车宽方向上的宽度越小的方式形成,并且,所述管道部的所述排出口以如下的方式形成:在所述车辆直行时,通过所述管道部后的行驶风碰撞到所述前轮的前部与该前轮的车外侧的侧部之间的角部。
在该技术方案所涉及的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中,管道部的排出口以如下的方式形成:在车辆直行时,通过管道部后的行驶风碰撞到前轮的前部与该前轮的车外侧的侧部之间的角部。因此,在车辆直行时,能够抑制车轮罩内的内压上升,并且能够形成良好的风幕。其结果,在该技术方案所涉及的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中,在高速行驶时能够更有效地降低对燃耗带来较大影响的空气阻力。
也就是说,在上述技术方案所涉及的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中,若通过管道部后的空气被排出到前轮的角部中比指定的宽度更靠向车宽方向内侧处,则行驶风会流入车轮罩内,若通过管道部后的空气被排出到前轮的角部中比指定的宽度更靠向车宽方向外侧处,则能够切实地防止不能产生风幕的情况。因此,在上述技术方案所涉及的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中,能够将风幕布置在最佳区域,从而抑制空气从车轮罩内向车身侧方流出。
而且,在上述技术方案所涉及的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中,管道的排出口以在车宽方向上缩窄的方式形成,因此,基于使管道的排出口的车宽方向的宽度相对于该管道的排出口的上下方向的宽阔的宽度而缩窄,能够抑制通过管道排出的空气流的流速降低。其结果,在上述技术方案所涉及的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中,能够确保通过管道排出的空气流的流速,能够更切实地产生风幕。
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所涉及的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包括前保险杠、车轮罩、一对前纵梁、副车架、导流器、防溅板以及管道部。
所述前保险杠设置在车身的前后方向上的前部。
所述车轮罩位于所述保险杠的后方,而且设置在所述车身的车宽方向上的左右两侧部。
所述一对前纵梁在所述前保险杠的后方沿所述前后方向延伸,并且分别设置在所述车宽方向上的左右位置。
所述副车架设置在所述前纵梁的下方,而且位于左右的所述车轮罩之间。
所述导流器设置在所述车身的上下方向上所述前保险杠的左右两端部的下方,抑制空气从前方往所述车轮罩内的流入。
所述防溅板设置在所述一对前纵梁和所述副车架之间,抑制空气从发动机室往所述车轮罩内的流入。
所述管道部设置在所述前保险杠的左右两端部,并且通过使来自前方的行驶风碰撞到所述车轮罩内的前轮的前部,从而在所述车轮罩的前侧面和所述前轮的前部之间形成风幕,以抑制空气从所述车轮罩内往车身侧方的流出。
在上述技术方案所涉及的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中,包括:前保险杠;车轮罩,在所述前保险杠后方设置在车身的左右两端部;导流器,设置在前保险杠的左右两端部的下方,抑制空气向车轮罩内流入引起的所述车轮罩内的压力上升;防溅板,抑制空气从发动机室向车轮罩内流入引起的车轮罩内的压力上升;以及管道部,设置在前保险杠的左右两端部,通过使来自前方的行驶风碰撞到车轮罩内的前轮的前部而形成风幕。因此,与上述技术方案所涉及的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同样地,通过所形成的风幕抑制空气从车轮罩内向车身侧方流出,通过导流器及防溅板抑制向车轮罩内流入的空气量,并且抑制车轮罩内的压力上升,因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空气从车轮罩内向车身侧方流出。另外,在上述技术方案所涉及的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中,能够使车轮罩内低压化,因此,能够将穿过风幕而从车轮罩内的前轮前方向车身侧方流出的空气在车轮罩内的前轮后方部处导入,从而能够抑制车身侧面的空气紊乱。
如上所述,在上述各技术方案所涉及的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中,通过抑制从车身前方及发动机室内流入到车轮罩内的空气,从而抑制行驶中从车轮罩内流出到车身侧方的空气量,抑制车身侧部处的空气紊乱,由此,能够降低空气阻力。

Claims (4)

1.一种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前保险杠,设置在车身的前后方向上的前部;
车轮罩,位于所述保险杠的后方,而且设置在所述车身的车宽方向上的左右两侧部;
一对前纵梁,在所述前保险杠的后方沿所述前后方向延伸,并且分别设置在所述车宽方向上的左右位置;
副车架,设置在所述前纵梁的下方,而且位于左右的所述车轮罩之间;
导流器,设置在所述车身的上下方向上所述前保险杠的左右两端部的下方,抑制行驶风从前方往所述车轮罩内的流入;
防溅板,设置在所述一对前纵梁和所述副车架之间,抑制空气从发动机室往所述车轮罩内的流入;以及
管道部,设置在所述前保险杠的左右两端部,并且具有导入来自前方的行驶风的导风口和将从该导风口导入的行驶风排出到所述车轮罩内的排出口;其中,
所述防溅板从所述副车架的上部向所述上下方向的上方延伸设置,且将所述发动机室和所述车轮罩分隔,并且在该防溅板的下缘部处形成有多个向车身上方凹起的凹部,
多个所述凹部分别沿着多个从所述发动机室内进入到所述车轮罩内的轴构件的各者而设置,
所述管道部的排出口以如下的方式形成:呈上下方向较长的扁平形状,并且向所述车轮罩内所设的前轮的前部的上下方向较长的区域排出行驶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流器具有:第一斜面部,朝着位于所述导流器后方的所述前轮下部以大的倾斜角向下方倾斜;以及第二斜面部,相邻地设置在所述第一斜面部的车宽方向内侧,并且朝着相对于所述车轮罩内的前轮而位于车内侧的空间以小于所述第一斜面部的倾斜角向下方倾斜。
3.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管道部的通道剖面形状以越往所述管道部的所述排出口而所述车宽方向上的宽度越小的方式形成,并且,
所述管道部的所述排出口以如下的方式形成:在所述车辆直行时,通过所述管道部后的行驶风碰撞到所述前轮的前部与该前轮的车外侧的侧部之间的角部。
4.一种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前保险杠,设置在车身的前后方向上的前部;
车轮罩,位于所述前保险杠的后方,而且设置在所述车身的车宽方向上的左右两侧部;
一对前纵梁,在所述前保险杠的后方沿所述前后方向延伸,并且分别设置在所述车宽方向上的左右位置;
副车架,设置在所述前纵梁的下方,而且位于左右的所述车轮罩之间;
导流器,设置在所述车身的上下方向上所述前保险杠的左右两端部的下方,抑制空气从前方往所述车轮罩内的流入;
防溅板,设置在所述一对前纵梁和所述副车架之间,抑制空气从发动机室往所述车轮罩内的流入;以及
管道部,设置在所述前保险杠的左右两端部,并且通过使来自前方的行驶风碰撞到所述车轮罩内的前轮的前部,从而在所述车轮罩的前侧面和所述前轮的前部之间形成风幕,以抑制空气从所述车轮罩内往车身侧方的流出。
CN201880020326.7A 2017-03-28 2018-02-21 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 Active CN11046168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63584A JP6477762B2 (ja) 2017-03-28 2017-03-28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JP2017-063584 2017-03-28
PCT/JP2018/006124 WO2018180026A1 (ja) 2017-03-28 2018-02-21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461688A true CN110461688A (zh) 2019-11-15
CN110461688B CN110461688B (zh) 2021-12-21

Family

ID=636769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20326.7A Active CN110461688B (zh) 2017-03-28 2018-02-21 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084544B2 (zh)
EP (1) EP3584144B1 (zh)
JP (1) JP6477762B2 (zh)
CN (1) CN110461688B (zh)
WO (1) WO2018180026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977310A (zh) * 2019-12-16 2021-06-18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主动空气幕装置、主动空气幕系统及控制其的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163803A1 (ja) * 2017-03-06 2018-09-13 マツダ株式会社 タイヤデフレクタ装置
JP6477762B2 (ja) * 2017-03-28 2019-03-06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KR102540890B1 (ko) * 2018-10-29 2023-06-08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회전가림 방식 휠 가드 시스템 및 차량
JP7127532B2 (ja) * 2018-12-26 2022-08-30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前部構造
JP7176404B2 (ja) * 2018-12-26 2022-11-22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デフレクタ構造
JP7397407B2 (ja) * 2020-03-24 2023-12-13 マツダ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ルーム排熱構造
JP7396181B2 (ja) 2020-04-20 2023-12-12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前部構造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090976A (ja) * 2005-09-28 2007-04-12 Mazda Motor Corp タイヤデフレクタ装置
CN102398634A (zh) * 2010-09-10 2012-04-04 富士重工业株式会社 整流装置
JP2013014232A (ja) * 2011-07-04 2013-01-24 Mazda Motor Corp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JP2014054957A (ja) * 2012-09-13 2014-03-27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前部構造
CN203854749U (zh) * 2014-03-24 2014-10-01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前轮阻风板装置
US20160272258A1 (en) * 2015-03-17 2016-09-22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Vehicle having an integrated air curtain and brake cooling duct

Family Cites Families (4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346661Y2 (zh) * 1973-12-04 1978-11-08
JPS5765178U (zh) * 1980-10-06 1982-04-19
DE3613302A1 (de) * 1986-04-19 1987-10-29 Daimler Benz Ag Bugverkleidung fuer kraftwagen
DE4334009C1 (de) * 1993-10-06 1995-01-26 Daimler Benz Ag Bugverkleidung für einen Kraftwagen
US6070933A (en) * 1996-04-26 2000-06-06 Nissan Motor Co., Ltd. Automotive front lower structure
US20060186660A1 (en) * 2005-02-18 2006-08-24 Stewart Cushman Gap guard for a fender well
US7497509B2 (en) * 2005-03-08 2009-03-03 Toyoda Gosei Co., Ltd. Exterior component
JP4450064B2 (ja) * 2007-12-17 2010-04-14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フェンダープロテクタ構造
US20110080019A1 (en) * 2009-10-07 2011-04-07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Aerodynamic vehicles and fairing assemblies thereof
JP5392401B2 (ja) * 2010-04-08 2014-01-22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前部床下構造
DE102010036442B4 (de) * 2010-07-16 2021-12-16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Luftleitvorrichtung
EP2873592B1 (en) * 2012-07-13 2017-05-17 Nissan Motor Co., Ltd Front spoiler device
JP5737257B2 (ja) * 2012-09-28 2015-06-1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前部構造
JP2014076728A (ja) 2012-10-10 2014-05-01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前部構造
KR20150070877A (ko) * 2013-12-17 2015-06-25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휠가드의 제조방법
JP6060916B2 (ja) * 2014-02-12 2017-01-18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前部整流構造
DE102014213678A1 (de) * 2014-07-15 2016-02-18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Fahrzeug mit einer Luftleitvorrichtung
DE102014215732A1 (de) * 2014-08-08 2016-02-11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Luftleitanordnung und Fahrzeug mit zumindest einer Luftleitanordnung
DE102014018990A1 (de) * 2014-12-18 2016-06-23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n. d. Ges. d. Staates Delaware) Kraftfahrzeug mit belüftetem Radkasten
JP6164249B2 (ja) * 2015-05-19 2017-07-19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前部床下整流構造
KR101637305B1 (ko) * 2015-07-13 2016-07-20 현대자동차 주식회사 자동차의 기류 유도 장치
JP6211038B2 (ja) * 2015-08-25 2017-10-1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抵抗低減部材
JP6350482B2 (ja) * 2015-10-22 2018-07-04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デフレクタ構造
EP3178730B1 (en) * 2015-12-09 2019-01-30 C.R.F. Società Consortile per Azioni Aerodynamic device for motor-vehicle
FR3044998B1 (fr) * 2015-12-10 2018-03-23 Valeo Systemes Thermiques Dispositif deflecteur aerodynamique pour roue de vehicule automobile
JP6394642B2 (ja) * 2016-06-13 2018-09-2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下部構造
CN107757723B (zh) * 2016-08-19 2021-10-01 福特环球技术公司 加强纺织车轮拱罩内衬
KR101846719B1 (ko) * 2016-10-11 2018-04-09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의 공력성능 개선장치
EP3318472A1 (en) * 2016-11-02 2018-05-09 Autoneum Management AG Optimised wheel arch liner
DE102016223351A1 (de) * 2016-11-24 2018-05-24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Luftleitvorrichtung zur Verwendung an der Unterseite eines Kraftfahrzeugs
US11059528B2 (en) * 2017-02-17 2021-07-13 Honda Motor Co., Ltd. Air resistance reduction device for vehicle
WO2018163803A1 (ja) * 2017-03-06 2018-09-13 マツダ株式会社 タイヤデフレクタ装置
JP6477762B2 (ja) * 2017-03-28 2019-03-06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KR102370921B1 (ko) * 2017-08-28 2022-03-07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의 가변형 코너 베인 어셈블리
DE102017128791B4 (de) * 2017-12-05 2022-04-28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Frontdiffusor für ein Fahrzeug
JP6915520B2 (ja) * 2017-12-11 2021-08-0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フェンダライナ構造
US11472496B2 (en) * 2018-10-05 2022-10-18 Mclaren Automotive Limited Suspension linkage cover
JP7087905B2 (ja) * 2018-10-15 2022-06-2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空力カバー
JP7155880B2 (ja) * 2018-10-31 2022-10-19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デフレクタ構造
JP7131374B2 (ja) * 2018-12-26 2022-09-06 マツダ株式会社 フロントデフレクタ
JP7176404B2 (ja) * 2018-12-26 2022-11-22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デフレクタ構造
US10933927B2 (en) * 2019-05-16 2021-03-02 Honda Motor Co., Ltd. Airflow deflector for a vehicle
DE102019210771B4 (de) * 2019-07-19 2022-04-28 Magna Exteriors Gmbh Aktive Radluftabweiseranordnung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090976A (ja) * 2005-09-28 2007-04-12 Mazda Motor Corp タイヤデフレクタ装置
CN102398634A (zh) * 2010-09-10 2012-04-04 富士重工业株式会社 整流装置
JP2013014232A (ja) * 2011-07-04 2013-01-24 Mazda Motor Corp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JP2014054957A (ja) * 2012-09-13 2014-03-27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前部構造
CN203854749U (zh) * 2014-03-24 2014-10-01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前轮阻风板装置
US20160272258A1 (en) * 2015-03-17 2016-09-22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Vehicle having an integrated air curtain and brake cooling duct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977310A (zh) * 2019-12-16 2021-06-18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主动空气幕装置、主动空气幕系统及控制其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584144B1 (en) 2021-04-21
JP2018165117A (ja) 2018-10-25
US20200102026A1 (en) 2020-04-02
JP6477762B2 (ja) 2019-03-06
US11084544B2 (en) 2021-08-10
CN110461688B (zh) 2021-12-21
WO2018180026A1 (ja) 2018-10-04
EP3584144A4 (en) 2020-04-01
EP3584144A1 (en) 2019-12-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461688A (zh) 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
US10023241B2 (en) Air flow adjusting structure for vehicle
JP5461715B2 (ja) 車体アンダカバー
US8136867B2 (en) Aerodynamic structure for vehicle
JP4229206B1 (ja) 車両用空力構造
CN104114437B (zh) 车辆的车体下部结构
EP3702255B1 (en) Deflector structure for automobile, and automobile
CN110382337A (zh) 车轮导流装置
JP2008049815A (ja) 車体前部構造
JP7234515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JP6336883B2 (ja) アンダーカバー
JP5516280B2 (ja)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JP2015016835A (ja) フロアアンダーカバー構造
JP2006298312A (ja) 車体下部構造
CN115195888B (zh) 车辆的前部结构
JP5482616B2 (ja) 自動車の前部構造
CN107856619B (zh) 车辆用车身底罩结构
JP4103443B2 (ja) 車両前部の下部構造
CN215361567U (zh) 挡泥板
JP6094529B2 (ja) 自動車の後部下側の構造
JP7451933B2 (ja) 車両の下部構造
JP2017202763A (ja) 車両の後部構造
CN109131590A (zh) 车辆底部结构
JP7240644B2 (ja) 車両のダッシュパネル及び車両のダッシュパネル取付構造
WO2021192626A1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風防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