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591751A - 头部保护气囊装置 - Google Patents

头部保护气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591751A
CN109591751A CN201811080700.0A CN201811080700A CN109591751A CN 109591751 A CN109591751 A CN 109591751A CN 201811080700 A CN201811080700 A CN 201811080700A CN 109591751 A CN109591751 A CN 10959175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bag
main body
protrusion
upper limb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08070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591751B (zh
Inventor
柿本宪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da Gose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yoda Gose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da Gosei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yoda Gose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5917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59175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59175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59175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13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in vehicle roof frames or pilla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15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vers for the inflatable memb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01Packaging straps or envelopes for inflatable memb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138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side prot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2Curtain-type airbags deploying mainly in a vertical direction from their top edg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34Expansion control featur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021/003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characterised by occupant or pedestian
    • B60R2021/0039Body parts of the occupant or pedestrian affected by the accident
    • B60R2021/0048Hea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7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way they are folded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头部保护气囊装置,包括:形成为覆盖车辆的车窗的气囊;以及用于存放气囊的折叠体的壳体。该气囊具有接合孔,接合突起穿过该接合孔。壳体包括接合突起。构成接合孔周缘的部分具有在接合孔前方和后方从气囊上缘凹入的凹部,以具有凸出部。在气囊平坦展开的状态下,具有接合孔的凸出部的上缘布置为与气囊的邻近凸出部的一般部的上缘在大致同一直线上。

Description

头部保护气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头部保护气囊装置,其构造成使得在展开和膨胀时用于覆盖车辆车窗的气囊折叠、存放在由合成树脂制成的壳体中并安装在车辆上。
背景技术
作为构造成使得通过折叠气囊获得的折叠体存放在壳体中并安装在车辆上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可获得这样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其中,将布置成在壳体的外周面侧向外突出的接合突起插入形成在气囊上缘侧的接合孔中并与其周缘接合,由此气囊的折叠体准确地存放在壳体中,同时抑制折叠体中扭转的发生(例如,参见JP-A-2012-245854)。在该相关技术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在每个接合突起的前侧和后侧的位置处,气囊的上缘侧部可以插入其中的狭缝自端缘形成为一排,气囊的上缘侧部分插入狭缝中,气囊中接合孔周缘区域布置成覆盖壳体的外周面侧,并且接合突起插入接合孔中。
此外,作为构造成使得通过折叠气囊获得的折叠体存放在壳体中并安装在车辆上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可获得另一种头部保护气囊装置,其中凸出部形成为在气囊的上缘侧部分地突出,以及凸出部设置有接合孔,在壳体的外周面侧向外突出的接合突起插入并接合到接合孔中(例如,参见JP-A-2015-16764)。
在JP-A-2012-245854中公开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气囊的上缘大致是线状的。在狭缝之间向外突出的接合突起插入接合孔中,同时气囊的上缘侧部分插入形成在壳体中的狭缝中。因此,在气囊的上缘侧部分处,难以拉动接合孔的周缘部分以使周缘部分从折叠体部分地分开,由此在接合突起平稳插入接合孔的可操作性方面存在改进的空间。
此外,在JP-A-2015-16764中公开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由于设置了在气囊的上缘侧部分地突出的凸出部并且在凸出部中形成了接合孔,因此,用于将接合突起插入接合孔的可操作性是令人满意的。然而,由于接合孔布置在气囊的上缘上方,因此,当折叠体存放在壳体中并且接合突起与接合孔接合时,难以视觉识别暴露于折叠体上表面侧的气囊上缘相对于壳体的位置,由此在准确地确认是否存在扭转(扭转是大或小)方面存在改进的空间。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头部保护气囊装置,其中,通过折叠气囊获得的折叠体可以容易地存放在壳体中并且可以准确控制折叠体中的扭转。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头部保护气囊装置,其包括:气囊,其形成为在展开和膨胀时覆盖车辆的车窗以及折叠并存放在车窗的车内侧的上缘侧;以及壳体,其由合成树脂制成,用于存放气囊的折叠体,该气囊被折叠使得在膨胀完成时气囊的下缘侧靠近气囊的上缘侧,其中,气囊在其上缘侧具有接合孔,形成在壳体侧的接合突起可以穿过该接合孔,壳体包括接合突起,该接合突起布置成在覆盖折叠体的上表面侧区域的外周面侧向外突出,在气囊的上缘侧,构成接合孔的周缘的部分具有在接合孔前方和后方从气囊的上缘凹入的凹部,以具有形成为凸出状的凸出部,使得上缘侧可以从折叠体拉开,并且在气囊平坦展开的状态下,具有接合孔的凸出部的上缘布置为与气囊的邻近凸出部的一般部的上缘在大致同一直线上。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前视图,其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
图2是沿图1的线II-II截取的竖向截面图,其示出根据该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安装在车辆上的状态;
图3是沿图1的线III-III截取的竖向截面图,其示出根据该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安装在车辆上的状态;
图4是沿图1的线IV-IV截取的竖向截面图,其示出根据该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安装在车辆上的状态;
图5A是前视图,其示出根据该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所使用的气囊平坦展开的状态,以及图5B和图5C是依次示出将气囊折叠以及由缠绕构件缠绕的状态的图;
图6是局部放大前视图,其示出在图5A中所示气囊的上缘侧形成的接合部分附近的部分;
图7是示意前视图,其示出根据该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所使用的壳体;
图8是示意平面图,其示出图7中所示的壳体;
图9是局部放大前视图,其示出图7中所示的壳体中接合突起和缠绕带的部分;
图10是局部放大平面图,其示出图7中所示的壳体中接合突起和缠绕带的部分;
图11是沿图10的线XI-XI截取的截面图;
图12是沿图10的线XII-XII截取的截面图;
图13A至图13C是局部放大竖向截面图,其示出其中当气囊的折叠体存放在壳体中时气囊的凸出部与壳体的接合突起接合的步骤;
图14A和图14B是局部放大平面图,其示出其中当气囊的折叠体存放在壳体中时气囊的凸出部与壳体的接合突起接合的步骤;
图15A和15B是局部放大竖向截面图,其示出其中缠绕带缠绕在折叠体周围的步骤;
图16是前视图,其示出根据该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的气囊组件;
图17是竖向截面图,其示出沿图16的线XVII-XVII截取的气囊组件;
图18是竖向截面图,其示出沿图16的线XVIII-XVIII截取的气囊组件;
图19是竖向截面图,其示出沿图16的线XIX-XIX截取的气囊组件;
图20是竖向截面图,其示出根据该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在气囊完成膨胀的状态;以及
图21是局部放大前视图,其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根据另一实施方式的气囊。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基于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根据该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中,如图1中所示,该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的气囊沿着车辆V的车窗(侧窗)W1和W2的上缘侧的周缘折叠并存放,也就是,在自前柱部FP经由车辆V的车顶边纵梁部RR至后柱部RP上部附近范围的区域中折叠并存放,以能够在膨胀完成时覆盖车窗W1和W2。在该实施方式的情况中,车辆V在前柱部FP和后柱部RP之间设置有沿大致上下方向布置的中柱部CP,以及气囊25构造成在膨胀完成时不仅覆盖车窗W1和W2,还覆盖布置在中柱部CP上的中柱装饰件7的车内侧和布置在后柱部RP上的后柱装饰件8的一部分的车内侧,如图1中双点划线所示。
在下面实施方式的描述中,除非另行指明,气囊装置的上下方向以及前后方向与气囊装置安装在车辆上时车辆的上下方向以及前后方向对齐。
如图1至图4中所示,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由如下部件构成:气囊25;充气器12,用于将膨胀气体供给至气囊25;安装支架13;安装夹17;以及壳体60,用于存放折叠的气囊25(折叠体57)。折叠的气囊25(折叠体57)、充气器12和壳体60存放为:当它们安装在车辆V上时,它们的车内侧I被气囊盖10覆盖(参见图1至图4)。在该实施方式的情况中,气囊盖10由覆盖前柱部FP车内侧的前柱装饰件5的下缘5a、以及覆盖车顶边纵梁部RR车内侧的车顶衬里6的下缘6a构成。
前柱装饰件5和车顶衬里6(各自由合成树脂制成)连同中柱装饰件7和后柱装饰件8利用安装装置(未示出)一起安装于内板2的车内侧I,该内板2作为前柱部FP以及车顶边纵梁部RR位于车身1侧的部件。此外,由这些下缘5a、6a构成的气囊盖10构造成这样:在气囊25展开并膨胀时,下缘5a、6a受气囊25推动并向车内侧I打开,使得气囊25可以突出(如图2至图4中的双点划线所示以及图20中所示)。
充气器12用于将膨胀气体供给至气囊25,如图1中所示,充气器12是具有大致圆柱状外形的柱式,并且设置有排气口(未示出),能够向其末端侧排出膨胀气体。充气器12的末端侧(包括排气口周边)插入气囊25的连接端口部51(下文描述)中,并使用布置在连接端口部51的后端51a侧的外周侧的夹具15连接至气囊25。此外,使用安装支架13和螺栓14将充气器12安装于内板2,安装支架13用于保持充气器12,以及,螺栓14用于将安装支架13固定于车身1侧的内板2。
如图1中双点划线所示,气囊25构造成这样:来自充气器12的膨胀气体流进气囊25中,以使气囊25自折叠状态展开,然后朝向车窗W1和W2各自的车内侧、中柱部CP的中柱装饰件7的车内侧和后柱部RP的后柱装饰件8的车内侧展开并膨胀。在该实施方式的情况中,如图5A中所示,气囊25由如下构部件成:气囊主体26,其用于在膨胀完成时覆盖车窗W1和W2各自的车内侧;连接端口部51,其自气囊主体26的上缘26a向上突出并连接至充气器12;安装件53,其形成为自气囊主体26的上缘26a侧向上突出并安装于车窗W1和W2的上缘侧;以及安装带55,其自气囊主体26的前缘上端附近突出。
如图1中的双点划线所示以及如图5A中所示,在膨胀完成时,气囊主体26的外形形成为大致矩形,使得其纵向大致与其前后方向对齐,以能够覆盖自车窗W1经由中柱部CP和车窗W2至后柱部RP前侧范围的车内侧。气囊主体26通过使用聚酰胺纱线或聚酯纱线进行中空编织制成。在该实施方式的情况中,除了气囊主体26之外,连接端口部51也通过进行中空编织制成,以与气囊主体26成为一体。气囊主体26具有:膨胀部27,膨胀部27通过使膨胀气体流入其中而膨胀,使得位于车内侧的车内侧壁部27a在膨胀完成时与位于车外侧的车外侧壁部27b分开;以及非膨胀部(闭合部)35,其通过连接车内侧壁部27a和车外侧壁部27b而形成,使得膨胀气体不流入非膨胀部35中。
如图5A中所示,膨胀部27具有:气体引导通道28,其布置成在气囊主体26的上缘26a侧沿前后方向延伸;前座保护部29,其用于覆盖前座侧的车窗W1;后座保护部30,其用于覆盖后座侧的车窗W2;前辅助膨胀部31,其分别布置在前座保护部29的前侧和后侧并与前座保护部29相邻;中央辅助膨胀部32;以及后辅助膨胀部33,其布置在后座保护部30的前侧并与后座保护部30相邻。前辅助膨胀部31和中央辅助膨胀部32与前座保护部29连通,以及后辅助膨胀部33与后座保护部30连通,由此使膨胀气体经由前座保护部29流入前辅助膨胀部31和中央辅助膨胀部32,以及还使膨胀气体经由后座保护部30流入后辅助膨胀部33。前座保护部29和后座保护部30膨胀完成后,膨胀完成。此外,在该实施方式的情况中,如图5A中所示,气囊主体26构造成这样:除了少数区域之外,膨胀气体流入几乎整个内部,少数区域也就是分隔部36A、36B、36C和36D,这些分隔部用于分隔开气体引导通道28、前座保护部29、后座保护部30、前辅助膨胀部31、中央辅助膨胀部32和后辅助膨胀部33。
与气囊主体26成一体的连接端口部51在气体引导通道28沿前后方向的大致中央处(沿前后方向在气囊主体26的大致中央处)与气体引导通道28连通,并且连接端口部51布置为自气体引导通道28向上突出。在该实施方式的情况中,连接端口部51形成为相对于气体引导通道28向后和向上倾斜,并在后端51a侧形成有开口,以使充气器12可以插入连接端口部51中。
非膨胀部(闭合部分)35具有构成膨胀部27的外周缘的周缘部37和布置在膨胀部27区域内的分隔部36A、36B、36C和36D。分隔部36A、36B、36C和36D大致线状布置,以分隔开气体引导通道28、前座保护部29、后座保护部30、前辅助膨胀部31、中央辅助膨胀部32和后辅助膨胀部33。
如图5A中所示,周缘部37形成为包围气囊主体26的膨胀部27的整个周长和连接端口部51的整个周长,除了连接端口部51的后端51a侧之外。在周缘部37中,沿着布置在气囊主体26的上缘26a侧的上侧部分38,在多个位置处形成接合部分39,接合部分39与后面描述的形成在壳体60上的接合突起65接合。在根据该实施方式的气囊25中,接合部分39形成在连接端口部51前侧区域中的一个位置处,以及连接端口部51后侧区域中的两个位置处,总共三个位置。更具体地,接合部分39形成在:布置在连接端口部51的前侧区域中前后方向上的大致中央处的安装件53A的前侧;在连接端口部51的后侧;以及在气囊主体26的后端附近的安装件53B的前侧。在该实施方式中,以布置在安装件53B前侧的接合部分39为例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6中所示,接合部分39包括前凹部40和后凹部41,前凹部40和后凹部41从上侧部分38的上缘38a凹入并沿前后方向平行排布。接合部分39还包括由前凹部40和后凹部41之间区域形成的凸出部43,以及形成在凸出部43中的接合孔44,使得壳体60的接合突起65可以插入接合孔44中。
凸出部43构造成这样:通过沿前后方向布置在其两侧的前凹部40和后凹部41,而能够与气囊25的上侧部分38的邻近于凸出部43的一般部47的上缘47a分开。换言之,凸出部43构造成这样:上缘43a侧可以从通过保持气囊25而形成的折叠体57拉开(参见图13B)。凸出部43形成为大致矩形,以及上缘43a布置在与沿前后方向布置在上缘43a两侧的一般部47的上缘47a大致相同的直线上(上缘的位置在上下方向上彼此对齐)。在凸出部43沿前后方向的大致中央处,接合孔44形成为具有大致圆形状的开口,使得接合突起65插入接合孔44中并且与接合孔44的周缘45可接合。在该实施方式的情况中,在接合部分39的后侧附近,定位开口49形成为具有圆形状的开口,在布置在后侧的安装件53B的基部53b连接至气囊主体26时使用定位开口49。在该实施方式的情况中,该定位开口49布置在接合孔44后面的位置,使得定位开口49的中心在上下方向上与接合孔44的中心大致对齐。更具体地,定位开口49布置在后凹部41下方的位置处,以及后凹部41的深度(自上缘38a到凹部底部的距离)设定为小于前凹部40的深度,使得后凹部41远离定位开口49布置。前凹部40构造成使得凹部的末端与接合孔44的中心大致对齐。换言之,分别形成在凸出部43的前方和后方的前凹部40和后凹部41在前后方向上是不对称的。更具体地,前凹部40形成为以凹槽状凹入,使得其上下宽度尺寸彼此大致一致,而后凹部41形成为以大致直角三角形状凹入而使得凹部扩张到上缘侧。后凹部41上缘侧的开口宽度尺寸设定为大于前凹部40上缘侧的开口宽度尺寸。前凹部40和后凹部41的凹部形状可以根据壳体60中的接合突起65周围部分的形状适当地改变。此外,前凹部40和后凹部41的凹入量和开口宽度尺寸,以及自凸出部43的上缘43a到接合孔44中心的分隔距离设定成这样:当折叠体57存放在壳体60中时,通过由凸出部43从上方覆盖接合突起65,接合突起65可以平滑地插入接合孔44中,并使得插入后接合突起65和接合孔44的接合状态不能轻易释放。
此外,在根据该实施方式的气囊主体26中,沿前后方向在周缘部37的上侧部分38中的多个位置处,形成自上缘38a向下部分地凹入的凹部50(参见图5A)。这些凹部50形成在能够防止折叠体57塌陷的缠绕构件88所缠绕的位置。在折叠气囊25时,在形成折叠体57之后缠绕缠绕构件88(参见图5C)。
安装件53和与气囊主体26分开的安装带55是用于将气囊25(气囊主体26)的上缘26a侧安装于车辆V的车身1侧的内板2的部分。安装件53和与气囊主体26分开的安装带55由聚酰胺纱线、聚酯纱线等制成的编织布形成,并且,安装件53和安装带55的基部53b和55b侧使用缝合线缝合(连接)至气囊主体26的上侧部分38和前缘侧。此外,在气囊主体26中形成有定位开口49,当安装件53的基部53b侧和安装带55的基部55b侧连接(缝合)至气囊主体26时,定位销(未示出)插入定位开口49中。定位开口49形成在安装件53的部分处,即,在每个安装件53的前方和后方的位置处,以在前后方向上大致对称(参见图5A)。多个安装件53(在该实施方式的情况中为五个)沿前后方向布置,并形成为自气囊主体26的上缘26a向上突出。安装带55形成为自气囊主体26的前缘向前突出。在根据该实施方式的气囊25中,使用安装夹17将布置在前侧的四个安装件53A安装于内板2,以及,尽管省略详细描述,安装带55的末端55a和布置在后端侧的安装件53B使用安装支架22和螺栓23安装于内板2(参见图1和图5A)。在每个安装件53A(使用安装夹17安装于内板2)中形成为具有近似矩形状开口的安装孔53a,安装夹17插入其中。
在该实施方式中,气囊25被这样折叠:气囊主体26的上缘26a侧的部分被波纹管式折叠,以及其下部侧的区域被卷绕式折叠,以自下缘26b侧朝向车外侧O被缠绕。如图2至4中所示,由于通过折叠气囊25形成的折叠体57构造成这样:波纹管式折叠部57a放置在卷绕式折叠部57b的上侧,因此周缘部37的上侧部分38暴露于上表面57c侧(其作为波纹管式折叠部57a的上表面),以及凸出部43和接合孔44也是暴露的。
用于存放折叠的气囊25(折叠体57)的壳体60由热塑性弹性体制成;在该实施方式的情况中,壳体由聚烯烃热塑性弹性体(TPO)制成。壳体60形成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长形。在根据该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中,如图1和图12中所示,壳体60由两个壳体构成:用于存放连接端口部51前侧部分的壳体60F和用于存放连接端口部51后侧部分的壳体60R。在该实施方式中,以布置在后侧的壳体60R为例进行详细描述。尽管壳体60F的外形不同,但是壳体60F在接合突起65和缠绕带70部分的构造,以及其中使用安装夹17安装气囊25的安装件53A的构造与壳体60R类似。壳体60还作为保护件,用于例如当气囊被携带、安装在车辆上并且膨胀时保护折叠的气囊25(折叠体57),以及,用于当气囊膨胀时在展开方向上引导气囊,并且壳体60围绕折叠体57的周围布置,以保护气囊不受周围环境中物体的干涉。
如图7至12中所示,壳体60R由如下部件构成:用于存放折叠体57的壳主体61,形成在壳主体61上的接合突起65,缠绕在存放在壳主体内的折叠体57周围的缠绕带70,以及安装于车身1侧的内板2的安装座部86。
壳主体61形成为沿着折叠体57的外周面弯曲成大致圆弧状,并覆盖从折叠体57的车外侧O至上侧范围的区域(参见图12)。
如图7和8中所示,与形成在气囊25上的接合部分39(凸出部43)对应地,接合突起65形成在两个位置处:壳主体61的前端侧的一个位置,以及壳主体61沿前后方向的中心后侧的另一个位置。每个接合突起65形成为,在覆盖壳主体61中折叠体57上表面侧区域中的外周面(上表面)侧向外(向上)突出;在该实施方式中,接合突起65形成为自支撑部63向上突出,支撑部63由覆盖折叠体57的上表面侧的壳主体61的上缘61a附近的部分形成。在该实施方式中,如图8和10中所示,支撑部63形成为自壳主体61的上缘61a部分地突出至车内侧I。接合突起65由自支撑部63向上突出的颈部66以及板状突出体67构成,板状突出体67形成为自颈部66的末端向车外侧O突出,如图10和图12中所示。在颈部66插入接合孔44中的状态下,突出体67布置成这样:当从上下方向观察时,突出体67自接合孔44突出至车外侧O(参见图14B)并且与接合孔44的周缘45接合;在该实施方式中,突出体67的末端侧部分67a倾斜成使得末端位于上侧,以便于将突出体67插入接合孔44中(参见图12)。
缠绕带70形成在壳主体61的接合突起65附近的位置处。在根据该实施方式的壳体60R中,如图7和图8中所示,前侧的缠绕带70靠近接合突起65的后侧形成,以及后侧的缠绕带70靠近接合突起65的前侧形成。缠绕带70形成为自壳主体61的上缘61a延伸。如图9至11中所示,缠绕带70由以下部件构成:具有大致带状的带主体71,布置在带主体71的末端71a侧的接合部73,以及形成在壳主体61侧以与接合部73接合的被接合部80。在该实施方式的情况中,如图9和图10中所示,带主体71形成为自壳主体61的上缘61a延伸,同时带主体71以间距S邻近支撑部63(接合突起65自支撑部63突出)布置,该间距S设置在带主体71与支撑部63之间。
接合部73形成在带主体71的末端71a侧,并且由基部74和接合爪部75构成,基部74具有大致板状并且略宽于带主体71,接合爪部75形成在基部74的末端74a侧。接合爪部75是插入被接合部80中的接合凹部81(下文描述)的部分,并且由如下部件构成:形成在基部74末端74a侧的突出件76,以当缠绕带缠绕在折叠体57周围时自内周面侧突出;以及形成在突出件76末端侧的爪件77,以当缠绕带缠绕在折叠体57周围时自内周面侧突出。设定突出件76沿壳主体61(折叠体57)的纵向方向侧(沿前后方向侧)的宽度尺寸小于带主体71和基部74的宽度尺寸,也就是,设定宽度尺寸使得突出件76可以插入被接合部80中的接合凹部81(下文描述)中。当折叠体安装在车辆上时,突出件76形成为朝向车外侧O突出。爪部77大致沿着突出件76的宽度方向(折叠体57的纵向方向)形成,并形成为相对于突出件76倾斜,使得其末端77a侧朝着突出件76的基部侧取向。爪件77构造成与形成在被接合部80中的接合凹部81的内周面82上的爪件83接合。在该实施方式的情况中,爪件77的宽度尺寸设定为稍小于突出件76的宽度尺寸。另外,在带主体71侧的基部74的区域中(不在突出件76侧),邻近突出件76形成具有大致矩形状的开口74b,以贯穿该区域。该开口74b在前后方向上的宽度尺寸设定为几乎等于突出件76的宽度尺寸。开口74b形成为这样:当气囊25展开并膨胀时,突出件76附近的部分变得易弯曲,并且爪件77和83之间的接合状态平稳地释放。
被接合部80形成在壳主体61的下端61b附近以及与带主体71相对应的位置处(该位置在前后方向上与带主体71大致对齐),并且被接合部80具有接合凹部81,接合爪部75插入接合凹部81中以便可接合。接合凹部81形成为沿着接合爪部75的突出方向,在被接合部80中朝向车外侧O凹入,使得接合爪部75可以插入接合凹部81中。在该实施方式的情况中,如图11中所示,被接合部80形成为在车辆内外方向上贯穿被接合部80。接合凹部81在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上的开口宽度尺寸设定为使得接合爪部75可以插入接合凹部81中的尺寸。在接合凹部81的内周面上且位于车内侧I(作为折叠体57侧)的接合凹部81上表面侧的端侧上,与接合爪部75的爪件77对应地形成有可与爪件77接合的爪件83。爪件83大致沿着壳主体61(折叠体57)的纵向方向布置,以大致沿着形成在接合爪部75上的爪件77。在该实施方式的情况中,爪件83自接合凹部81内周面82的上表面82a侧向下突出,同时末端83a朝向车外侧O取向,以与爪件77可接合。
在根据该实施方式的缠绕带70中,接合部73的接合爪部75构造成这样:通过使爪件77和83彼此接合而与被接合部80的接合凹部81接合。爪件77和83之间的相互接合力设定为这样:在气囊25展开和膨胀时,爪件相互弯曲并且可以释放接合状态,以及在缠绕带70缠绕在已经存放在壳主体61内的折叠体57之后,即使用手拉动接合部73,接合状态也不容易释放。
安装座部86布置在与安装件53A对应的位置处,安装件53A布置成自折叠体57突出;在根据该实施方式的壳体60R中,安装座部86形成在前后方向上大致中央前侧上的一个位置处(参见图7)。在安装座部86中,安装孔86a(安装夹17的安装腿20从安装孔86a穿过)对应于安装件53A的安装孔53a形成,以在车辆内外方向上贯穿。
如图2中所示,用于将安装件53A连同安装座部86一起安装于内板2的安装夹17与形成在内板2中的安装孔3接合。安装夹17是由合成树脂制成的膨胀型铆钉,以及由安装基座18和布置在安装基座18内的推销21构成(参见图2和图17)。安装基座18由如下部件构成:布置在车内侧I的基部19;和安装腿20,其自基部19延伸至内板2的安装孔3侧(车外侧O)并安装于安装孔3的周缘。
基部19具有:推销容纳部19a,在基部19安装于安装孔3的周缘之前的状态下,推销21容纳在推销容纳部19a中;以及压板部19d,其具有大致矩形状,在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上是宽的并且布置在车外侧的基部19的端部。压板部19d是当安装夹17经由安装件53A临时固定至壳体60R的安装座部86时,用于将安装件53A压到安装座部86侧的部分,如图17中所示。推销容纳部19a构造成在车内侧I上打开,使得推销21可以被推向车外侧O,并且其覆盖推销21上侧的部分和覆盖推销21下侧的部分分别设置有接合孔19b和19c,接合孔19b和19c能够与形成在推销21上的接合突起部21a的突起体21c接合。这些接合孔19b和19c分别形成在沿车辆内外方向(推销21的推动方向)的两个位置处。如图17中所示,布置在车内侧I的接合孔19b与处于推动前状态的推销21的突起体21c接合,以及如图2中所示,布置在车外侧O的接合孔19c与处于推动后状态的推销21的突起体21c接合。
安装腿20构造成分别插入贯穿气囊25的安装件53A的安装孔53a和壳体60R的安装座部86的安装孔86a中,由此可以将安装件53A临时固定至安装座部86。安装腿20还构造成插入形成在车辆V的车身1侧内板2中的安装孔3中,由此可以将安装座部86和安装件53A安装于车身1侧。插入凹部20a形成在安装腿20内部,以与推销容纳部19a连通。如图2中所示,插入凹部20a是当推销21被推动时,推销21的延伸轴部21d插入其中的部分。此外,在安装腿20上形成一对膨胀钩部20b。
如图2和图17中所示,推销21构造成这样:可以与形成在推销容纳部19a中的接合孔19b和19c接合的接合突起部21a布置在推销21的基部侧(车内侧I),以及在推动时位于膨胀钩部20b之间的延伸轴部21d布置在末端侧(车外侧O)。形成在基部侧的接合突起部21a形成在沿上下方向上彼此相对的两个位置处。此外,每个接合突起部21a具有:弯曲件21b,弯曲件21b沿车辆内外方向布置并且可在上下方向上向内弯曲;以及突起体21c,其形成为在弯曲件21b末端侧(车内侧端面)在上下方向上向外突出。再进一步,在推动前状态下,突起体21c插入形成在推销容纳部19a中的接合孔19b中,并与接合孔19b的周缘接合。接合突起部21a构造成这样:通过在上下方向上向内弯曲弯曲件21b,可以自接合孔19b移除突起体21c。更具体地,弯曲件21b在上下方向上向内弯曲的同时,突起体21c自接合孔19b移除,并且推动推销21,使得延伸轴部21d插入插入凹部20a中。当突起体21c到达车外侧O的接合孔19c时,弯曲件21b恢复到其原始形状并插入车外侧O的接合孔19c中并与接合孔19c的周缘接合。此时,布置在末端侧的延伸轴部21d插入膨胀钩部20b之间。
此外,在安装夹17中,当通过将折叠体57(已经通过折叠气囊25形成)存放于壳体60(60F和60R)中形成气囊组件AM时,在推销21未被推入插入凹部20a中的状态下(在突起体21c已与接合孔19b的周缘接合的状态下),膨胀钩部20b与安装座部86的安装孔86a的周缘接合,由此安装夹17经由安装件53A临时固定至安装座部86(参见图17)。而且,当安装座部86安装于内板2时,在气囊组件AM中,在自壳体60的安装座部86突出至车外侧O的安装夹17的安装腿20插入内板2的安装孔3中的状态下,通过在弯曲件21b在上下方向上向中央侧弯曲的同时将推销21的延伸轴部21d推入插入凹部20a中,将突起体21c插入车外侧O的接合孔19b中(参见图2),由此使突起体21c与接合孔19c的周缘接合,并将延伸轴部21d插入膨胀钩部20b之间。结果,膨胀钩部20b与车外侧O的安装孔3的周缘接合,由此将安装件53A连同壳体60(60F和60R)的安装座部86一起安装于车辆V的车身1侧的内板2。
接下来,将描述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在车辆V上的安装。首先,如图5B中所示,折叠气囊25。在该实施方式的情况中,在气囊25处于平坦展开状态,使得车内侧壁部27a和车外侧壁部27b彼此叠置,沿着形成为与上缘26a大致平行的折叠线以波纹管式折叠气囊25的上缘26a侧区域,以形成波纹管式折叠部57a,以及通过进行卷绕式折叠折叠其下部区域,使得下缘26b被卷起在车外侧壁部27b侧以形成卷绕式折叠部57b,从而形成折叠体57。在根据该实施方式的折叠体57中,如图2至4中所示,折叠在车内侧I位置处的折叠线VU设置在接合部分39下方位置处,并且接合部分39(凸出部43和接合孔44)暴露于折叠体57的上表面侧(参见图14A)。在气囊25折叠完成之后,在前后方向上将带状缠绕构件88缠绕在折叠体57中多个位置(其中布置凹部50的区域)周围(参见图5C),带状缠绕构件88能够防止折叠体塌陷以及在气囊25膨胀时能够断裂。
接下来,将折叠体57存放在壳体60(60F和60R)中。此时,如图13A至13C和图14A及14B中所示,当暴露于折叠体57上表面侧的凸出部43被拉动以与折叠体57分开时,通过用凸出部43从支撑部63上方覆盖接合突起65,使接合突起65插入形成在凸出部43中的接合孔44中,接合突起65自支撑部63突出到壳主体61中(参见图19)。之后,如图15A和15B中所示,将布置在接合突起65附近的缠绕带70的带主体71缠绕在折叠体57周围,将形成在带主体71的末端71a侧的接合爪部75推入形成在壳主体61的末端61b侧的接合凹部81中,接合爪部75的爪件77与形成在接合凹部81内周面82上的爪件83接合,以及折叠体57的周围用缠绕带70的带主体71缠绕(参见图18)。此外,当安装件53A放置在安装座部86的车内侧面86c上时,安装夹17的安装腿20自车内侧面86c侧插入安装件53A的安装孔53a和安装座部86的安装孔86a中,安装腿20与安装座部86中安装孔86a的周缘部86b接合,并将安装夹17临时固定至安装座部86(参见图17)。安装支架22安装于安装件53B,将已经安装有安装支架13的充气器12插入自折叠体57突出的气囊25的连接端口部51中,并将连接端口部51用夹子15连接至充气器12,由此可以形成图16至19中所示的气囊组件AM。
之后,将自气囊组件AM突出的安装夹17的安装腿20插入形成在内板2中的安装孔3中,并推动推销21,使得安装夹17的延伸轴部21d位于膨胀钩部20b侧,由此,膨胀钩部20b可以与安装孔3的周缘接合,以及安装件53A连同壳体60的安装座部86可以一起安装于车身1侧的内板2,如图2中所示。同时,使用螺栓14将充气器12的安装支架13固定至内板2的预定位置处,并使用螺栓23将安装在安装件53B上的安装支架22固定至内板2的预定位置处,由此,可以将气囊组件AM安装于车辆V。之后,自用于操作充气器12的控制器延伸的引线(未示出)连接至充气器12,并将前柱装饰件5、车顶衬里6、中柱装饰件7和后柱装饰件8安装于车身1侧的内板2上,由此,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可以安装于车辆V。
在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安装于车辆V之后,如果通过接收来自控制器的操作信号来操作充气器12,则自充气器12排出的膨胀气体流入气囊25,膨胀的气囊25使缠绕构件88断裂,推动并打开气囊盖10,同时使缠绕带70中的接合部73和被接合部80之间的接合状态解开。气囊25在向下突出的同时进一步展开并膨胀,以覆盖车窗W1和W2、中柱部CP和后柱部RP各自的车内侧(如图1中双点划线和如图20中所示),由此完成膨胀。
此外,在根据该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中,在气囊25的上缘侧部分(周缘部37的上侧部分38),由于具有接合孔44(在壳体60上形成的接合突起65插入接合孔44中)的凸出部43在前后方向的两侧设置有凹部(前凹部40和后凹部41),所以凸出部43构造成能够自气囊25的上缘26a侧拉开。因此,当折叠体57存放在壳体60中时,凸出部43可以被拉动以自折叠体57侧抬起,而在壳体60的外周面侧向外突出的接合突起65可以容易地插入接合孔44中。而且,在根据该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中,凸出部43的上缘43a布置为与上侧部分38的邻近上缘43a的一般部47的上缘47a在大致同一直线上。换言之,如图14A中所示,凸出部43布置成不从气囊25的一般部47的上缘47a突出,以及接合孔44布置在一般部47的上缘47a的下方。因此,当折叠体57存放在壳体60内部并且接合突起65与接合孔44接合时,可以容易地视觉识别:暴露于折叠体57上表面57c侧的一般部47的上缘47a相对于壳体60的位置,并且也可以容易地视觉确认折叠体57中的扭转状态。而且,由于凸出部43不从气囊25的一般部47的上缘47a突出,如在根据该实施方式的气囊25中,凸出部43也可以无障碍地布置在连接端口部51附近(在该实施方式的情况中,在连接端口部51后侧附近),连接端口部51布置成自气囊主体26的上缘26a向上突出。如果在折叠体57存放在壳体60内时,折叠体57扭转,则凸出部43不位于与接合突起65对应的位置,由此可以立即作出折叠体57是否扭转的判断,以及可以立即消除扭转状态。
因此,在根据该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中,折叠体57可以容易地存放在壳主体61中,并且可以准确地控制折叠体57的扭转。
此外,在根据该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的壳主体61中,在支撑部63(接合突起65从支撑部63突出)附近的部分处,缠绕在存放在壳主体61内的折叠体57周围的缠绕带70形成为自壳主体61延伸,同时缠绕带70以间距S布置为邻近支撑部63,间距S设置在缠绕带70和支撑部63之间。缠绕带70构造成这样:形成为自壳主体61延伸的带主体71的末端71a侧与壳主体61侧接合,并且缠绕带70保持存放在壳主体61内的折叠体57并在气囊25展开和膨胀时可以释放缠绕。因此,在根据该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中,用于保持存放在壳主体61内的折叠体57的缠绕构件不需要单独布置,由此可以减少部件数量。而且,由于缠绕带70布置在接合突起65附近,因此,几乎在接合突起65插入接合孔44中的同时,形成在缠绕带70的末端71a侧的接合部73可以与壳主体61侧的被接合部80接合,由此实现了优异的可操作性。另外,在根据该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中,由于在用于防止折叠体57扭转的接合突起65附近通过缠绕带70将折叠体57保持在壳体60中,因此,折叠体57可以以更稳定的状态存放并保持在壳体60内。此外,在根据该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中,由于壳主体61构造成使得间距S设置在缠绕带70的带主体71与支撑部63(接合突起65从支撑部63突出)之间,因此,通过间距S的区域,可以视觉识别出暴露于折叠体57上表面57c侧的一般部47的上缘47a(参见图14B),由此,即使设置缠绕带70,也可以容易地视觉识别出气囊25的一般部47的上缘47a相对于壳体60的位置。
而且,在根据该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中,气囊25构造成具有气囊主体26和安装件53,安装件53形成为自气囊主体26的上缘26a侧向上突出,并且安装件53构造成与气囊主体26分开,并使得安装件53的基部53b侧连接至气囊主体26的上缘26a侧。而且,在根据该实施方式的气囊25中,布置在每个安装件53附近的凸出部43构造成这样:后凹部41布置成远离在安装件53连接至气囊主体26时使用的定位开口49。因此,即使凸出部43布置在与气囊主体26分开的安装件53附近,安装件53的基部53b侧也可以无障碍地容易地连接至气囊主体26的上缘26a侧,而凸出部43也可以无障碍地布置在安装件53附近。在该实施方式中,尽管形成在凸出部43后侧的后凹部41的凹入量较小,使得后凹部41位于远离定位开口49的位置,但是形成在前侧的前凹部40的凹入量较大,由此凸出部43可以容易地从折叠体57上拉,并且可以相对于折叠体57容易地弯曲。
在根据该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中,布置在凸出部43的前方和后方的前凹部40和后凹部41在前后方向上不对称。凹部的形状可以根据壳体60中接合突起65周围部分的形状适当地改变。例如,在该实施方式中,尽管后凹部41的凹入量设定为小于前凹部40的凹入量,但是后凹部41的开口宽度尺寸设定为大于前凹部40的开口宽度尺寸。凹部的开口宽度尺寸和凹入量可以适当改变。例如,在凹部倾斜以平滑地连续到一般部上缘并且开口宽度尺寸设定为更大的情况下,当折叠体存放在壳体内时,可以抑制与壳主体上缘的干涉。
作为气囊25A,也可以使用如图21中所示构造的气囊。在该气囊25A中,除了安装件53A和安装带(未示出)之外,连接端口部51A与气囊主体26A分开并连接至气囊主体26A。由于气囊25A具有与上述气囊25相同的构造(除了连接端口部51A是分开的之外),因此,通过在附图标记和图中符号末尾附加“A”来指定与气囊25相同的那些构件并且省略对它们的详细描述。另外,在气囊25A中,气囊主体26A通过中空编织形成。
对于气囊25A的这种构造,由于凸出部43A的上缘不从气囊主体26A的一般部47A上缘向上突出,因此气囊主体26A的上缘侧没有部分地突出的部分,在气囊主体26A中安装件53A和连接端口部51A与气囊主体26A分开,由此可以使中空编织和切割气囊主体26A的产量优异。另外,在气囊25A中,如图21中所示,虽然凸出部43A布置在安装件53BA附近,但是与上述气囊25的凸出部43一样,凸出部43A构造成使得后凹部41A远离定位开口49A布置,定位开口49A在安装件53BA连接至气囊主体26A时使用。因此,即使凸出部43A布置在与气囊主体26A分开的安装件53BA附近,安装件53BA基部侧也可以无障碍地容易地连接至气囊主体26A的上缘侧,并且凸出部43A也可以无障碍地布置在安装件53BA附近。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头部保护气囊装置,其包括:气囊,其形成为在展开和膨胀时覆盖车辆的车窗以及折叠并存放在车窗的车内侧的上缘侧;以及壳体,其由合成树脂制成,用于存放气囊的折叠体,气囊被折叠使得在膨胀完成时气囊的下缘侧靠近气囊的上缘侧,其中,气囊在其上缘侧具有接合孔,形成在壳体侧的接合突起可以穿过该接合孔,壳体包括接合突起,该接合突起布置成在覆盖折叠体上表面侧区域的外周面侧向外突出,在气囊的上缘侧,构成接合孔周缘的部分具有在接合孔的前方和后方从气囊的上缘凹入的凹部,以具有形成为凸出状的凸出部,使得上缘侧可以从折叠体拉开,并且在气囊平坦展开的状态下,具有接合孔的凸出部的上缘布置成与气囊的邻近凸出部的一般部的上缘在大致同一直线上。
在根据本发明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在气囊的上缘侧部分,由于具有接合孔(形成在壳体上的接合突起插入接合孔中)的凸出部在前后方向的两侧设置有凹部,因此,凸出部构造成能够从气囊的上缘侧拉开。因此,当折叠体存放在壳体中时,凸出部可以被拉动以从折叠体侧抬起,并且在壳体的外周面侧向外突出的接合突起可以容易地插入接合孔中。而且,在根据本发明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凸出部的上缘布置成与气囊的邻近凸出部的一般部的上缘在大致同一直线上。换言之,凸出部布置成不从气囊的一般部的上缘突出,并且接合孔布置在一般部的上缘下方。因此,当折叠体存放在壳体内并且接合突起与接合孔接合时,可以容易地视觉识别暴露于折叠体上表面侧的气囊一般部的上缘相对于壳体的位置,并且也可以容易地视觉确认折叠体中的扭转状态。而且,由于凸出部不从气囊的一般部的上缘突出,例如,在连接至充气器的连接端口部布置成自气囊的上缘突出的情况下,凸出部也可以无障碍地布置在连接端口部附近。如果在折叠体存放在壳体内时折叠体扭转,则凸出部不位于与接合突起对应的位置,由此可以立即作出折叠体是否扭转的判断,以及可以立即消除扭转状态。
因此,在根据本发明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折叠体可以容易地存放在壳体中,并且折叠体的扭转可以被准确地控制。
此外,在该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优选的是,壳体包括:壳主体,其存放折叠体;以及缠绕带,其形成在壳主体位于支撑部(接合突起自支撑部突出)附近的部分处,该缠绕带从壳主体延伸以与支撑部相邻,并且缠绕带与支撑部之间具有间距,以及缠绕带缠绕在存放于壳主体内的折叠体周围,并且缠绕带的末端侧与壳主体侧接合,该卷绕带保持存放在壳主体内的折叠体,以及缠绕带能够在气囊展开和膨胀时释放缠绕。
对于头部保护气囊装置的上述构造,不需要单独地布置用于保持存放在壳主体内的折叠体的缠绕构件,由此可以减少部件数量。而且,由于缠绕带布置在接合突起附近,所以几乎在接合突起插入接合孔的同时,缠绕带的末端侧可以与壳主体侧接合,由此实现了优异的可操作性。另外,在如上所述构造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由于在用于防止折叠体扭转的接合突起附近通过缠绕带将折叠体保持在壳主体中,所以折叠体可以以更稳定的状态存放并保持在壳体内。此外,在如上所述构造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由于壳主体构造成使得缠绕带以间距邻近支撑部(接合突起自该支撑部突出)布置,该间距设置在缠绕带与支撑部之间,通过该间距区域可以视觉识别气囊的一般部的上缘,由此,即使设置了缠绕带,也可以容易地视觉识别气囊的一般部的上缘相对于壳体的位置。
而且,在如上所述构造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优选的是,气囊包括:气囊主体,其在膨胀完成时覆盖车窗的车内侧;以及安装件,其形成为从气囊主体的上缘侧向上突出并安装于车窗的上缘侧,安装件与气囊主体分开,以及安装件的基部侧连接至气囊主体的上缘侧,并且凸出部构造成这样:在安装件附近,凹部布置成远离在安装件连接至气囊主体时使用的定位开口。
对于如上所述构造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即使凸出部布置在与气囊主体分开的安装件附近,安装件的基部侧也可以无障碍地连接至气囊主体上缘侧,并且凸出部也可以布置在安装件附近。
而且,在如上所述构造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优选的是,气囊包括:气囊主体,其在膨胀完成时覆盖车窗的车内侧;安装件,其形成为从气囊主体的上缘侧向上突出并安装于车窗的上缘侧;以及连接端口部,其从气囊主体的上缘向上突出并连接至充气器,安装件和连接端口部与气囊主体分开,气囊主体由中空编织形成。
对于如上所述构造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由于凸出部的上缘不从气囊主体的一般部的上缘向上突出,所以在气囊主体的上缘侧没有部分地突出的部分,由此,可以使中空编织和切割气囊主体的产量优异。
此外,在如上所述构造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优选的是,凸出部构造成这样:在安装件附近,凹部布置为远离在安装件连接至气囊主体时使用的定位开口。
再进一步,在如上所述构造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其中,布置在凸出部前方和后方的凹部的形状在前后方向上是不对称的。

Claims (6)

1.一种头部保护气囊装置,其包括:
气囊,其形成为在展开和膨胀时覆盖车辆的车窗,以及折叠并存放在所述车窗的车内侧的上缘侧;以及
壳体,其由合成树脂制成,用于存放所述气囊的折叠体,所述气囊被折叠使得在膨胀完成时所述气囊的下缘侧靠近所述气囊的上缘侧,其中,
所述气囊在其上缘侧具有接合孔,形成在所述壳体侧的接合突起能够穿过所述接合孔,
所述壳体包括所述接合突起,所述接合突起布置成在覆盖所述折叠体的上表面侧区域的外周面侧向外突出,
在所述气囊的上缘侧,构成所述接合孔的周缘的部分具有在所述接合孔前方和后方从所述气囊的上缘凹入的凹部,以具有形成为凸出状的凸出部,使得所述上缘侧能够从所述折叠体拉开,并且
在所述气囊平坦展开的状态下,具有所述接合孔的所述凸出部的上缘布置为与所述气囊的邻近所述凸出部的一般部的上缘在大致同一直线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其中,
所述壳体包括:
壳主体,其存放所述折叠体;以及
缠绕带,其形成在所述壳主体位于支撑部附近的部分处,所述接合突起从所述支撑部突出,所述缠绕带从所述壳主体延伸以与所述支撑部相邻,并且所述缠绕带与所述支撑部之间具有间距,以及所述缠绕带缠绕在存放于所述壳主体内的所述折叠体周围,并且
所述缠绕带的末端侧与所述壳主体侧接合,所述卷绕带保持存放在所述壳主体内的所述折叠体,并且所述缠绕带能够在所述气囊展开和膨胀时释放缠绕。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其中,
所述气囊包括:
气囊主体,其在膨胀完成时覆盖所述车窗的车内侧;以及
安装件,其形成为从所述气囊主体的上缘侧向上突出并安装至所述车窗的上缘侧,
所述安装件与所述气囊主体分开,并且所述安装件的基部侧连接至所述气囊主体的上缘侧,以及
所述凸出部构造成这样:在所述安装件附近,所述凹部布置成远离在所述安装件连接至所述气囊主体时使用的定位开口。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其中,
所述气囊包括:
气囊主体,其在膨胀完成时覆盖所述车窗的车内侧;
安装件,其形成为从所述气囊主体的上缘侧向上突出并安装至所述车窗的上缘侧;以及
连接端口部,其从所述气囊主体的上缘向上突出并连接至充气器,
所述安装件和所述连接端口部与所述气囊主体分开,以及
所述气囊主体由中空编织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其中,
所述凸出部构造成这样:在所述安装件附近,所述凹部布置成远离在所述安装件连接至所述气囊主体时使用的定位开口。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其中,
布置在所述凸出部前方和后方的所述凹部的形状在前后方向上是不对称的。
CN201811080700.0A 2017-09-28 2018-09-17 头部保护气囊装置 Active CN10959175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88200A JP6783979B2 (ja) 2017-09-28 2017-09-28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7-188200 2017-09-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591751A true CN109591751A (zh) 2019-04-09
CN109591751B CN109591751B (zh) 2021-04-06

Family

ID=658064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080700.0A Active CN109591751B (zh) 2017-09-28 2018-09-17 头部保护气囊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661745B2 (zh)
JP (1) JP6783979B2 (zh)
CN (1) CN10959175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7101092A1 (de) * 2017-01-20 2018-07-26 Trw Automotive Gmbh Verfahren zum Zusammenlegen eines Gassacks
JP6879249B2 (ja) * 2018-03-30 2021-06-02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US11260821B2 (en) * 2019-07-11 2022-03-01 ZF Passive Safety Systems US Inc. Airbag mounting tab assembly
KR20210036562A (ko) * 2019-09-26 2021-04-05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커튼 에어백 장치의 램프 및 이를 구비한 커튼 에어백 장치
JP7151682B2 (ja) * 2019-09-27 2022-10-12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用基布
US11173864B2 (en) * 2019-10-21 2021-11-16 ZF Passive Safety Systems US Inc. Curtain airbag with integral airbag wrap
JP2021127005A (ja) * 2020-02-13 2021-09-02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74611A (zh) * 2007-03-30 2008-10-01 日本塑料株式会社 帘式气囊装置
WO2013002197A1 (ja) * 2011-06-27 2013-01-03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車両用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WO2014061452A1 (ja) * 2012-10-19 2014-04-24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04002756A (zh) * 2013-02-21 2014-08-27 铃木株式会社 车辆的气囊装置
US20140265266A1 (en) * 2013-03-15 2014-09-18 Autoliv Asp, Inc. Airbags with sewn leak reducing panels
JP2015168375A (ja) * 2014-03-10 2015-09-28 トヨタ車体株式会社 カーテンシール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05523001A (zh) * 2014-10-17 2016-04-27 现代摩比斯株式会社 帘式气囊
CN105564360A (zh) * 2014-10-29 2016-05-11 现代摩比斯株式会社 帘式气囊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6853807A (zh) * 2015-12-09 2017-06-16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车辆的帘式气囊
CN107074184A (zh) * 2014-10-29 2017-08-18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帘式气囊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793239B2 (en) * 2001-11-20 2004-09-21 Trw Vehicle Safety Systems Inc. Inflatable vehicle occupant protection device for a vehicle with third row seating
JP2004210257A (ja) * 2002-12-18 2004-07-29 Takata Corp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及び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2179923A (ja) * 2009-09-25 2012-09-20 Autoliv Development Ab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626121B2 (ja) 2011-05-26 2014-11-19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US8820779B1 (en) * 2013-03-15 2014-09-02 Autoliv Asp, Inc. Inflatable airbag assembly with an internally mounted inflator
JP5990499B2 (ja) 2013-07-10 2016-09-14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US9573550B1 (en) * 2015-08-17 2017-02-21 Autoliv Asp, Inc. Side curtain airbag compression inflator bracket
JP6597504B2 (ja) * 2016-07-13 2019-10-30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74611A (zh) * 2007-03-30 2008-10-01 日本塑料株式会社 帘式气囊装置
WO2013002197A1 (ja) * 2011-06-27 2013-01-03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車両用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WO2014061452A1 (ja) * 2012-10-19 2014-04-24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04002756A (zh) * 2013-02-21 2014-08-27 铃木株式会社 车辆的气囊装置
US20140265266A1 (en) * 2013-03-15 2014-09-18 Autoliv Asp, Inc. Airbags with sewn leak reducing panels
JP2015168375A (ja) * 2014-03-10 2015-09-28 トヨタ車体株式会社 カーテンシール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05523001A (zh) * 2014-10-17 2016-04-27 现代摩比斯株式会社 帘式气囊
CN105564360A (zh) * 2014-10-29 2016-05-11 现代摩比斯株式会社 帘式气囊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7074184A (zh) * 2014-10-29 2017-08-18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帘式气囊装置
CN106853807A (zh) * 2015-12-09 2017-06-16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车辆的帘式气囊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591751B (zh) 2021-04-06
JP6783979B2 (ja) 2020-11-11
US10661745B2 (en) 2020-05-26
US20190092265A1 (en) 2019-03-28
JP2019064283A (ja) 2019-04-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591751A (zh) 头部保护气囊装置
CN104670146B (zh) 头部保护气囊装置
CN106004763B (zh) 头部保护气囊装置
CN106926809B (zh) 头部保护气囊装置
US20080088118A1 (en) Side Air Bag Module
CN107719293B (zh) 安全气囊模块装备座椅及其装配方法
US8573638B2 (en) Head-protecting airbag apparatus
JP6252406B2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05916739A (zh) 安装部件及安全气囊模块装备座椅
US20020084635A1 (en) Airbag device for passenger's seats
JP2009061867A (ja)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
JP6683663B2 (ja)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およびその折り畳み方法
JP2009120114A (ja)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07284396A (zh) 头部保护气囊装置
US10953841B2 (en) Passenger seat airbag device
CN107428305A (zh) 把安全气囊固定在车辆的车身侧的支承壁上的固定装置
JP2010116133A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836171B2 (ja) エアバッグ
JP5488538B2 (ja)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520792B2 (ja)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956577B2 (ja) 車両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165218B2 (ja) エアバッグの折り畳み方法及びエアバッグ
JP6519412B2 (ja)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JPH10203281A (ja) エアバッグ
JP7435548B2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