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02756A - 车辆的气囊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的气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002756A
CN104002756A CN201410058103.3A CN201410058103A CN104002756A CN 104002756 A CN104002756 A CN 104002756A CN 201410058103 A CN201410058103 A CN 201410058103A CN 104002756 A CN104002756 A CN 10400275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bracket
fixed part
vehicle
roof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05810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002756B (zh
Inventor
吉武慎辅
福岛一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uki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uzuki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uki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Suzuki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0027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0275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00275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0275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13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in vehicle roof frames or pilla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的气囊装置。该车辆的气囊装置能够提高对车辆碰撞时的冲击力的吸收性能。用于在车辆碰撞时向气囊主体(9)供给气体的充气机(8)通过托架(10)安装在车身的车顶的周缘部(3),托架(10)形成为沿车顶的周缘部(3)延伸的长板状,用于固定充气机(8)的托架(10)的固定部(20)和在车顶的周缘部(3)安装的上述托架(10)的安装部排列在托架(10)的长度方向上,固定部(20)的固定面形成为相对于安装部的安装面越靠近上侧越向车厢外侧(W2)倾斜。

Description

车辆的气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的气囊装置,具有充气机,通过托架将其安装在车身的车顶的周缘部,用于在车辆碰撞时向气囊主体供给气体,上述托架形成为沿上述车顶的周缘部延伸的长板状,用于固定上述充气机的上述托架的固定部和在上述车顶的周缘部安装的上述托架的安装部排列在上述托架的长度方向上。
背景技术
在包括有上述气囊装置的车辆中,存在在车辆碰撞时因冲击力使乘员的头部碰到硬度较高的金属制的充气机的问题。因此,使上述托架变形而吸收上述冲击力。
作为一例子,以往,如专利文献1所示,使充气机借助板状的托架单臂支承于车身。而且,在车辆碰撞时使托架的固定有充气机的固定部与托架的安装于上述车顶的周缘部的安装部之间的平板部弯折变形。
在该技术中,上述托架的固定部的固定面与上述托架的安装部的安装面大致正交。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3504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根据上述以往的构造,由于上述托架的固定部的固定面与上述托架的安装部的安装面大致正交,因此,固定部与安装部之间的平板部能够某种程度地对抗车辆碰撞时的冲击力,在冲击力的吸收性能方面存在改善的余地。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对车辆碰撞时的冲击力的吸收性能的车辆的气囊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其为一种车辆的气囊装置,
该车辆的气囊装置具有充气机,通过托架将其安装在车身的车顶的周缘部,用于在车辆碰撞时向气囊主体供给气体,
上述托架形成为沿上述车顶的周缘部延伸的长板状,
用于固定上述充气机的上述托架的固定部和在上述车顶的周缘部安装的上述托架的安装部排列在上述托架的长度方向上,其中,
上述托架的固定部的固定面形成为相对于上述托架的安装部的安装面越靠近上侧越向车厢外侧倾斜。
根据上述的结构,上述托架的固定部的固定面形成为相对于上述托架的安装部的安装面越靠近上侧越向车厢外侧倾斜,因此,车辆碰撞时的冲击力使托架的固定部容易向车厢外侧倾斜变形。因而,能够提高对上述冲击力的吸收性能。
而且,通过使托架的固定部向车厢外侧倾斜,能够使气囊主体向上侧移动,而能够扩大与乘员的头部相对的车厢内空间。其结果,能够保护乘员的头部。
在本发明中,
上述固定部设于上述托架的长度方向中间部,
上述安装部设于上述托架的固定部的两侧,因此能够起到以下的作用。
通过托架能够将充气机稳定支承在上述车顶的周缘部。由此,车辆碰撞时的冲击力能够使托架的固定部更容易地向车厢外侧(车厢外侧)倾斜变形。
在本发明中,
上述固定部是通过扭转上述托架的长度方向中间部形成的,因此能够起到以下的作用。
例如,上述固定部的固定面形成为相对于上述安装部的安装面越靠上侧越位于车厢外侧,相比于将上述托架弯曲加工的方法,能够防止应力向弯曲部集中。而且,能够在车辆碰撞时容易沿扭转(日语:ひねり)产生变形,能够使固定部顺畅地变形。
在本发明中,
上述托架形成为长于上述充气机,
除上述固定部以外的托架部分的长度方向中间部相对于上述托架部分的其余部分形成为越靠近上侧越向车厢外侧倾斜,因此能够起到以下的作用。
在车辆碰撞时由上述固定部的倾斜变形导致充气机倾斜而抵接到托架的情况下,通过使除上述固定部以外的托架部分的长度方向中间部倾斜变形能够吸收冲击力。
在本发明中,
上述气囊主体沿上述车顶的周缘部折叠并固定于上述托架,因此能够起到以下的作用。
能够将充气机和折叠后的气囊主体紧凑地收拢,能够使收容车顶衬层等内饰构件的收容空间紧凑。
发明的效果
采用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对车辆碰撞时的冲击力的吸收性能的车辆的气囊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自车厢内侧看到的车辆的气囊装置的图。
图2是图1的Z部的放大图。
图3是图2的A-A剖面图(省略了车身侧的部件的剖面图)。
图4(a)是自车厢内侧看到的托架的图,图4(b)是自上方看到的托架的图,图4(c)是托架的侧视图。
图5是图2的A-A剖面图。
图6是图2的A-A剖面图,是表示托架的固定部的变形方向的剖面图。
图7是表示第1其他实施方式的图。
图8是表示第2其他实施方式的图,是图7的箭头F所指部位的视图。
图9是表示第3其他实施方式的图,是图7的箭头G所指部位的视图。
图10是表示第1比较例的构造的剖面图,是与图2的A-A剖面图相对应的图。
图11是表示第2比较例的构造的剖面图,是与图2的A-A剖面图相对应的图。
图12是表示第3比较例的构造的剖面图,是与图2的A-A剖面图相对应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车顶;3、车顶的周缘部(上边梁);8、充气机;9、气囊主体;10、托架;20、固定部;20M、固定面;21、安装部(第1安装部);22、安装部(第2安装部);21M、安装面(第1安装部的安装面);22M、安装面(第2安装部的安装面);W2、车厢外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
如图1~图3、图5所示,帘式气囊装置7安装于汽车的上边梁3(相当于车身的车顶的周缘部)。帘式气囊装置7位于车顶衬层16的背面侧。
帘式气囊装置7的构造
上述帘式气囊装置7包括:气囊主体9,其为袋状,沿上边梁3折叠;以及充气机8,其在车辆碰撞时向气囊主体9供给气体。折叠后的气囊主体9的在长度方向上的多个部位分别收容在上侧敞开的截面呈字母U字状的多个收容构件13。图1的附图标记2为中柱,附图标记4为前柱,附图标记1为车顶,附图标记K1为前门用开口,附图标记K2为后门用开口,附图标记Fr为车辆前方侧,附图标记Rr为车辆后方侧。
上述气囊主体9以位于前座的侧部上方和后座的侧部上方的整个区域的方式安装于上边梁3。在车辆碰撞时自充气机8向气囊主体9供给气体时,则气囊主体9膨胀展开并且瞬间下降到乘员与车身侧部之间而保护乘员。
上述充气机8通过托架10安装于上边梁3的后端部。该充气机8位于后座的侧部后上方。托架10和充气机8均为金属制。充气机8由硬度较高的金属形成。
托架10的构造
如图4(a)~图4(c)所示,托架10形成为沿上边梁3延伸的长板状,形成为比充气机8长。托架10的用于固定充气机8的固定部20设于托架10的长度方向中间部。
托架10的固定部20的构造
详细而言,如图3、图4(a)~图4(c)所示,托架10的长度方向中间部形成有截面呈圆形状的带有台阶的凹部20U。凹部20U自车厢内侧W1朝向车厢外侧W2凹陷(参照图5)。而且,凹部20U的底壁20T形成有第1螺栓贯穿孔20H。而且,第1螺栓贯穿孔20H的周部向与凹部20U的凹陷方向相反一侧突起。这样地形成了上述固定部20。
第1螺栓贯穿孔20H的周部的突起部构成为用于接收支承充气机8侧的螺栓12的头部12T的支承座20Z(参照图3)。支承座20Z的座表面构成为用于固定充气机8的固定面20M。上述结构的托架10是通过将一张板材冲压加工而形成的。由此,能够简单地制作托架10,能够降低托架10的制作成本。
充气机8固定于托架10的固定构造
如图3所示,螺栓12的头部12T固定于充气机8,且螺栓12自充气机8的外周面向充气机8的径向外方侧突出。该螺栓12自凹部20U侧(车厢内侧W1)贯穿于托架10的固定部20的第1螺栓贯穿孔20H。然后,在螺栓12的外螺纹部螺合紧固有螺母11,从而使充气机8固定于托架10的固定部20。
托架10的第1安装部21与第2安装部22的构造
如图4(a)、图4(b)所示,托架10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分别设有用于向上边梁3安装的第1安装部21和第2安装部22。即,上述第1安装部21和第2安装部22设于托架10的固定部20的两侧。固定部20与第1安装部21和第2安装部22在托架10的长度方向上空开间隔地排列。
上述第1安装部21构成为在托架10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部(车辆前方侧Fr的端部)形成销贯穿孔21H。第2安装部22构成为在托架10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部(车辆后方侧Rr的端部)形成第2螺栓贯穿孔22H。
在第1安装部21与固定部20之间的托架部分,及固定部20与第2安装部22之间的托架部分上形成有沿托架10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加强肋30。加强肋30向与凹部20U的凹陷方向相反一侧(车厢内侧W1)鼓出。由此,能够提高托架10的强度。
而且,螺栓45(参照图2)自车厢内侧W1贯穿托架10的第2螺栓贯穿孔22H且与上边梁3侧的内螺纹部螺合。另外,销46(参照图2)自车厢内侧W1贯穿托架10的销贯穿孔21H,并且插入于上边梁3侧的销孔,从而将托架10安装于上边梁3。
如图3、图4(a)~图4(c)、图5所示,上述固定部20形成为相对于托架10的第1安装部21和第2安装部22越靠近上侧越向车厢外侧W2倾斜。详细而言,固定部20的固定面20M形成为相对于第1安装部21的安装面21M和第2安装部22的安装面22M越靠近上侧越向车厢外侧W2倾斜。
如图6所示,当因车辆碰撞时的冲击力使乘员的头部T隔着车顶衬层16碰到充气机8时,托架10的固定部20容易沿B方向(车厢外侧W2)倾斜变形。因而,能够提高对上述冲击力的吸收性能。
这样,通过托架10的固定部20沿B方向倾斜变形,能够使气囊主体9向上侧移动,而能够扩大与乘员的头部T相对的车厢内空间。其结果,能够保护乘员的头部。
例如,在采用了不具有本发明所发挥冲击吸收功能的托架10的第1比较例的构造的情况下,如图10所示,需要在车顶衬层16与帘式气囊装置7之间的空间C配置冲击缓冲部件。其结果,导致零件个数、成本、重量都增加。另外,在上述第1比较例的构造中,为了确保冲击缓冲部件的空间可能会导致车顶衬层16侵入乘员侧,而压迫车厢内的乘员空间。
相对于此,采用本发明的结构,不必配置冲击缓冲部件,能够减少零件个数、成本、重量,而且,车顶衬层16不会侵入乘员侧,而不会压迫车厢内的乘员侧的空间。
如图11所示,第2比较例的构造为通过将充气机8设定在自乘员的头部T向上方离开的位置来保护乘员的构造。然而,在第2比较例的构造中,气囊主体9的膨胀展开位置设定于车辆上方。因此,乘员的头部T与帘式气囊装置7之间的距离D2大于本发明的结构中的上述距离D1(D2>D1),存在无法获得气囊主体9的充分的膨胀展开性能的问题。(在图11中,双点划线表示本发明的气囊装置7,实线表示第2比较例的构造的气囊装置7。)
相对于此,采用本发明的上述结构,通过使托架10的固定部20如上述那样地倾斜,如图5所示,不仅不会改变帘式气囊装置7的位置,而且能够将充气机8的位置设定在车辆上方。由此,在不损害气囊主体9的膨胀展开性能的情况下能够最大限度地确保乘员侧的空间。
如图12所示,第3比较例的构造为缩近充气机8与车顶衬层16之间的距离E1的构造。然而,在第3比较例的构造中,在行驶中可能导致充气机8与车顶衬层16相接触。因此,行驶时可能产生噪音,而存在导致品质下降的问题。相对于此,采用本发明的结构,如图5所示,不必缩近充气机8与车顶衬层16之间的距离E2(E2>E1)。因而,能够避免上述的问题。
固定部20的形成
如图4(a)~图4(c)所示,上述固定部20是通过扭(拧)托架10的长度方向中间部形成的。由此,能够起到以下的作用。
例如,上述固定部20的固定面20M相对于上述第1安装部21的安装面21M和第2安装部22的安装面22M形成为越靠上侧越位于车厢外侧W2,相比于将上述托架10弯曲加工的方法,能够防止应力向弯曲部集中。而且,能够在车辆碰撞时容易沿扭转产生变形,能够使固定部顺畅地变形。
如图4(a)~图4(c)所示,除上述固定部20以外的托架部分的长度方向中间部相对于上述托架部分的其余部分形成了越靠近上侧越向车厢外侧W2倾斜的倾斜部23。倾斜部23位于第1螺栓贯穿孔20H与第2螺栓贯穿孔22H之间,且位于接近第2螺栓贯穿孔22H的一侧。
由此,在车辆碰撞时由固定部20的变形导致充气机8倾斜而抵接到托架10的情况下,通过使上述倾斜部23倾斜变形能够吸收冲击力。上述倾斜部23也是通过扭转除固定部20以外的托架部分的长度方向中间部形成的。
气囊主体9沿上述上边梁3折叠并固定于托架10。其结果,能够将充气机8和折叠后的气囊主体9紧凑地收拢,而能够使收容车顶衬层16等内饰构件的收容空间紧凑。
其他实施方式(1)如图7所示,上述充气机8可以通过托架安装于包含上边梁3的前端部、长度方向中间部的部分S1(阴影表示的部分)中的任一部位。
(2)如图8所示,上述充气机8可以通过托架安装于车身的车顶1的前缘部S2(阴影表示的部分)。
(3)如图9所示,上述充气机8可以通过托架安装于车身的车顶的后缘部S3(阴影表示的部分)。图9的附图标记K3为后门用开口。

Claims (5)

1.一种车辆的气囊装置,
具有充气机,通过托架将其安装在车身的车顶的周缘部,用于在车辆碰撞时向气囊主体供给气体,
上述托架形成为沿上述车顶的周缘部延伸的长板状,
用于固定上述充气机的上述托架的固定部和在上述车顶的周缘部安装的上述托架的安装部排列在上述托架的长度方向上,其中,
上述托架的固定部的固定面形成为相对于上述托架的安装部的安装面越靠近上侧越向车厢外侧倾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气囊装置,其中,
上述固定部设于上述托架的长度方向中间部,
上述安装部设于上述托架的固定部的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气囊装置,其中,
上述固定部是通过扭转上述托架的长度方向中间部形成的。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气囊装置,其中,
上述托架形成为长于上述充气机,
除上述固定部以外的托架部分的长度方向中间部相对于上述托架部分的其余部分形成为越靠近上侧越向车厢外侧倾斜。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气囊装置,其中,
上述气囊主体沿上述车顶的周缘部折叠并固定于上述托架。
CN201410058103.3A 2013-02-21 2014-02-20 车辆的气囊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00275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31772A JP2014162238A (ja) 2013-02-21 2013-02-21 車両の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3-031772 2013-02-2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02756A true CN104002756A (zh) 2014-08-27
CN104002756B CN104002756B (zh) 2016-06-01

Family

ID=512640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058103.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002756B (zh) 2013-02-21 2014-02-20 车辆的气囊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40232090A1 (zh)
JP (1) JP2014162238A (zh)
CN (1) CN104002756B (zh)
DE (1) DE102014101452B4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070832A (zh) * 2016-02-19 2018-12-21 Trw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头部保护安全气囊模块
CN109591751A (zh) * 2017-09-28 2019-04-09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头部保护气囊装置
CN110509884A (zh) * 2015-03-06 2019-11-29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气囊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584327B1 (en) 2021-11-01 2023-02-21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Trim assembly for a vehicle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08605A (zh) * 2006-03-14 2008-01-23 德尔斐韩国株式会社 用于固定汽车侧面气囊的托架
JP2008114739A (ja) * 2006-11-06 2008-05-22 Mazda Motor Corp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を備えた車両の後部構造
JP2009137395A (ja) * 2007-12-05 2009-06-25 Nissan Motor Co Ltd 車両用エアバッグの収納構造
JP2010235043A (ja) * 2009-03-31 2010-10-21 Nippon Plast Co Ltd 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02869549A (zh) * 2010-02-25 2013-01-09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用帘式气囊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08605A (zh) * 2006-03-14 2008-01-23 德尔斐韩国株式会社 用于固定汽车侧面气囊的托架
JP2008114739A (ja) * 2006-11-06 2008-05-22 Mazda Motor Corp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を備えた車両の後部構造
JP2009137395A (ja) * 2007-12-05 2009-06-25 Nissan Motor Co Ltd 車両用エアバッグの収納構造
JP2010235043A (ja) * 2009-03-31 2010-10-21 Nippon Plast Co Ltd 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02869549A (zh) * 2010-02-25 2013-01-09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用帘式气囊装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09884A (zh) * 2015-03-06 2019-11-29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气囊装置
CN109070832A (zh) * 2016-02-19 2018-12-21 Trw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头部保护安全气囊模块
CN109070832B (zh) * 2016-02-19 2021-12-21 Trw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头部保护安全气囊模块
CN109591751A (zh) * 2017-09-28 2019-04-09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头部保护气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4162238A (ja) 2014-09-08
CN104002756B (zh) 2016-06-01
DE102014101452B4 (de) 2017-08-24
DE102014101452A1 (de) 2014-08-21
US20140232090A1 (en) 2014-08-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002756A (zh) 车辆的气囊装置
US20100156070A1 (en) Hood airbag device for use in a vehicle
US8011687B2 (en) Air bag module, air bag module arrangement, and method of fastening
CN103707838B (zh) 护帘式气囊安装结构
US7144062B2 (en) Vehicle sun visors
CN101992718A (zh) 扶手安装结构
US8220829B2 (en) Roof air bag mounting structure
KR100828581B1 (ko) 차량용 커튼 에어백의 램프 브라켓
US20080088120A1 (en) Mounting structure of a curtain air bag for a vehicle
JP2005529784A (ja) エアバッグモジュール用のハウジング
CN112572338A (zh) 用于顶置式安全气囊模块的壳体和顶置式安全气囊模块
JP2001018731A (ja)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搭載車両におけるピラーガーニッシュ取付構造
JP4550524B2 (ja) 自動車用トリム構造
CN1718987A (zh) 车门结构
JP2008222170A (ja) フェンダカバー構造及び車体前部構造
EP2036784A2 (en) Airbag device and inflator
JP3741032B2 (ja) 車両用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構造
CN110203165B (zh) 仪表板的构造
CN204978540U (zh) 汽车前排座椅内侧气囊结构总成及汽车
KR100552053B1 (ko) 커튼 에어백이 장착된 차량의 헤드 라이닝 구조
CN108909676A (zh) 用于机动车辆的雨刷器子组件
JP4933929B2 (ja) エアバッグのカバー体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KR100419735B1 (ko) 차량 센터필라 트림의 지지장치
JP2006347264A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の取付部構造
US9981626B2 (en) Vehicle body equipped with airbag syste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601

Termination date: 20210220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