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004763B - 头部保护气囊装置 - Google Patents

头部保护气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004763B
CN106004763B CN201610112538.0A CN201610112538A CN106004763B CN 106004763 B CN106004763 B CN 106004763B CN 201610112538 A CN201610112538 A CN 201610112538A CN 106004763 B CN106004763 B CN 10600476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bag
attachment
band
engaged
folded form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11253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004763A (zh
Inventor
陈内僚介
堀田直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da Gose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yoda Gose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da Gosei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yoda Gose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60047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0476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00476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0476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13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in vehicle roof frames or pilla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01Packaging straps or envelopes for inflatable memb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138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side prot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7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way they are folde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 Bags (AREA)
  • Connection Of Plates (AREA)
  • Clamps And Clip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头部保护气囊装置,该装置包括:气囊,其设置为用以覆盖车窗;卷绕带,其缠绕在通过折叠气囊形成的折叠体周围,卷绕带包括:附接部,被按压并锁定至附接目标部;带本体,其缠绕在折叠体的周围;接合爪部,其形成在带本体的一端;以及接合目标部,其布置在带本体的另一端;以及推压部,其具有推压操作面,构造成推压装配接合爪部进入接合凹部,推压部布置在带本体的爪侧端,其中,附接部布置在带本体的凹侧端,使得在锁定时朝向附接目标部的推压装配方向大致垂直于推压操作面。

Description

头部保护气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气囊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其能够通过在折叠体周围缠绕由合成树脂形成的卷绕带而防止折叠塌陷,该装置安装在车辆上。
背景技术
在相关技术中,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使用卷绕带保持折叠体的折叠造型,该卷绕带所具有的结构为:卷绕带包括附接部,其缠绕在折叠体周围并附接至内板,该内板作为车辆本体侧上的部件。在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卷绕带包括接合孔部,其使得带本体的先端插入其中并与之接合,在带本体基端的一侧具有附接部。具体地,在带本体顶侧上于带本体的长度方向连续形成有凹凸,并且,插入在接合孔部中的带本体的先端缠绕在折叠体周围,使凹凸与接合孔部的内周边缘相接合(例如,参见JP-A-2009-78620)。
一种头部保护气囊装置,其容纳在折叠体的壳件内,并通过将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以及壳件附接至本体侧上的内板而安装至车辆,该头部保护气囊装置所具有结构将卷绕带的附接部锁定至壳件。在该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卷绕带具有这样的结构:其中,接合突起形成在带本体的一端,并通过将接合突起插入并锁定至接合孔部(其形成为在带本体缠绕在折叠体的状态下穿透另一端)使卷绕带缠绕在折叠体周围。在根据相关技术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通过布置形成为自带本体一端于作为附接部的带本体的接合突起侧上突出形成的锁定突起,并将锁定突起锁定至形成在作为附接目标部的壳件中的锁定孔部的周向边缘,使折叠体附接至壳件(例如,参见JP-A-2013-209011)。
但是,在JP-A-2009-78620所描述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当卷绕带缠绕在折叠体周围时,用手拉扯插入至接合孔部中的带本体的先端,使凹凸与接合孔部的内周边缘相接合。因此,在折叠体的周围缠绕卷绕带的缠绕可操作性并不好。
在JP-A-2013-209011所描述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在将带本体缠绕在折叠体周围中,用于抓取的抓取片形成在接合孔部侧上的带本体的一端,通过抓住抓取片能够相对容易地进行使接合突起与接合孔部的周向边缘相接合的操作(在折叠体周围缠绕带本体的操作),但是,抓取片并不有助于将卷绕带附接至壳件,并且,需要在抓住锁定突起本身的同时进行卷绕带向壳件的附接。因此,有必要改善附接的操作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用于解决以上提到的问题,并且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头部保护气囊装置,其能够改善在折叠体周围缠绕卷绕带的操作性能,同时还能够改善将折叠体附接至附接目标部的操作性能。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头部保护气囊装置,其包括:气囊,其设置为当气囊展开并膨胀时覆盖车窗,气囊折叠并容纳在窗的车辆内侧上缘侧;卷绕带,由挠性合成树脂形成,其设置为防止气囊的折叠塌陷,其缠绕在通过折叠气囊形成的折叠体周围,以在气囊展开并膨胀中释放气囊的卷绕状态,该卷绕带包括:附接部,被按压并锁定至附接目标部,以使折叠体附接至附接目标部;带本体,其具有带状,带本体缠绕在折叠体的周围;接合爪部,其形成在带本体的一端;以及,接合目标部,其布置在带本体的另一端,接合目标部包括接合凹部,接合爪部插入接合凹部中以与接合凹部相接合;以及推压部,其具有推压操作面以推压装配接合爪部进入接合凹部,推压部布置在带本体的爪侧端,使得推压操作面大致垂直于接合爪部的推压装配方向,其中,附接部布置在带本体的凹侧端,使得在锁定时朝向附接目标部的推压装配方向大致垂直于推压操作面,以使推压操作面被按压并锁定至附接目标部。
在根据本发明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卷绕带包括推压部,其将接合爪部推压装配至接合目标部的接合凹部。因此,在将卷绕带缠绕在折叠体周围的操作中,在带本体布置在折叠体周围的状态下,当按压推压部的推压操作表面使接合爪部推压装配进入接合凹部时,接合爪部能够与接合目标部相接合,因此,能够将卷绕带缠绕在折叠体周围。在根据本发明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将卷绕带锁定至附接目标部的附接部能够推压该推压部的推压操作表面,以被锁定至附接目标部。据此,当缠绕在折叠体周围的卷绕带附接至附接目标部时,通过按压推压操作表面能够将附接部锁定至附接目标部,因此,能够将缠绕在折叠体周围的卷绕带附接至附接目标部。即,在根据本发明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由于能够通过按压形成在卷绕带中的推压部的推压操作表面而进行在折叠体周围缠绕卷绕带的操作以及将缠绕在折叠体周围的卷绕带附接至附接目标部的操作(将折叠体附接至附接目标部的操作),可以改善可操作性并减少操作步骤。
因此,通过本发明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可以改善在折叠体周围缠绕卷绕带的操作性能以及将折叠体附接至附接目标部的操作性能。
在根据本发明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卷绕带可以设置为在释放围绕气囊的缠绕状态时释放接合爪部与接合目标部之间的接合状态。在此情况下,能够在气囊的展开和膨胀中稳定地抑制部分卷绕带的散开,这是所期望的。
卷绕带设置为通过使带本体断裂以释放围绕气囊的缠绕状态。
具体地,在使气囊展开和膨胀时,当释放了接合爪部与接合目标部的接合状态时,优选地,卷绕带由热塑性弹性体形成。
在根据本发明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爪片设置为在接合时保持接合状态,以及在释放时弯折为释放围绕气囊的缠绕状态,该爪片形成在接合爪部与接合凹部至少之一的内周面上。在此情况下,由于通过调整爪片的偏转载荷能够调整脱离的时机,因此能够在气囊开始膨胀时稳定接合爪部与接合目标部的脱离时机,避免不规律的情况发生,这是所期望的。
具体地,在根据本发明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爪片可以沿着折叠体的长度方向布置。在此情况下,可以通过调整爪片在折叠体的长度方向上的长度调整接合爪部与接合目标部的脱离时机,这是所期望的。
另外,在布置爪部的结构中,爪片可以布置在接合凹部的内周侧上的折叠体侧与接合爪部之间。在气囊开始膨胀时,当膨胀的气囊被推压以扩张带本体时,爪片在接合爪部与接合目标部彼此脱离时不是布置在移动方向(自折叠体的剖面中心相分离的方向)上。据此,相比于布置在与接合凹部的内周侧上的折叠体相分离的表面与接合爪部之间的爪片而言,能够容易地使接合爪部与接合目标部脱离,这是所期望的。
附图说明
通过下文给出的详细描述以及附图,能够更完整地理解本发明,附图仅以说明的方式给出,因此并不限定本发明,以及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从车辆侧方观察的示意图;
图2是纵向剖视图,示出根据实施例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安装至车辆的状态,并且其对应于图1的II-II部分;
图3是纵向剖视图,示出根据实施例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安装至车辆的状态,并且其对应于图1的III-III部分;
图4是用于根据实施例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的壳件的前视图;
图5是图4所示壳件的示意性轴测图;
图6是局部放大前视图,其示出图4所示的壳件中的一部分锁定目标部;
图7是沿图6的线VII-VII取得的剖视图;
图8是沿图6的线VIII-VIII取得的剖视图;
图9是沿图6的线IX-IX取得的剖视图;
图10A和图10B是用于根据实施例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的卷绕带的轴测图,并且示出接合爪部与接合目标部接合前的状态,以及接合爪部与接合目标部接合后的状态;
图11是图10A与图10B所示卷绕带的前视图;
图12是图10A与图10B所示卷绕带的纵向剖视图;
图13是沿图12的线XIII-XIII取得的剖视图;
图14的示意图按顺序示出说明用于根据实施例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的气囊平坦展开状态的前视图,以及示出将气囊折叠并用卷绕带缠绕在气囊周围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15按顺序示出图10A和图10B所示卷绕带缠绕在折叠体周围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16是局部放大剖视图,其示出形成在卷绕带中的锁定凸起锁定至气囊的通孔的周向边缘的状态;
图17是纵向剖视图,其顺序示出当卷绕带缠绕在折叠体周围时,导致接合爪部与接合目标部相接合的过程;
图18是纵向剖视图,其顺序示出将缠绕在折叠体周围的卷绕带的锁定夹锁定至壳件的锁定目标部的过程;
图19是前视图,示出根据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的气囊组件;
图20是气囊组件的纵向剖视图,其示出沿图19的线XX-XX取得的部分;
图21是气囊组件的纵向剖视图,其示出沿图19的线XXI-XXI取得的部分;
图22是纵向剖视图,其示出气囊在根据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充分膨胀的状态;以及
图23是根据另一实施方式的卷绕带的轴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在根据实施例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中,如图1所示,气囊25折叠并容纳在窗W1与窗W2的上周向边缘,即,从前柱部FP通过车顶侧梁部RR至后柱部RP顶部的范围内,以便在气囊充分膨胀时覆盖车辆V的窗(侧窗)W1与W2。在此实施例中,大致竖向布置的中柱部CP设置在前柱部FP与后柱部RP之间,并且,已经充分膨胀的气囊25设置成覆盖位于中柱部CP的中柱装饰件7以及位于后柱部RP的后柱装饰件8的车辆内侧部分,并覆盖窗W1与W2,如图1的双点划线所示。
在此实施方式中,假定在头部保护气囊装置安装在车辆上时,上侧、下侧、前侧与后侧对应于车辆V的上侧、下侧、前侧与后侧。
如图1至图3所示,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包括气囊25,供给膨胀气体至气囊25的充气器12,附接支架13,附接夹17,容纳折叠气囊25(折叠体44)的壳件50,以及卷绕带75。折叠气囊25(折叠体44)、充气器23、以及壳件50和卷绕带75收纳为一种状态:其中,当气囊装置安装在车辆V上时,其车辆内侧I由气囊罩10覆盖(见图1至图13)。在此实施例中,气囊罩10包括覆盖前柱部FP的车辆内侧的前柱装饰件5的下缘5a以及覆盖车顶侧梁部RR的车辆内侧的车顶头衬6的下缘6a。
前柱装饰件5和车顶头衬6以及中柱装饰件7和后柱装饰件8由合成树脂形成,并且通过使用未示出的连接件附接至内板2的车辆内侧I,该内板2是本体1一侧位于前柱部FP或车顶侧梁部RR中的部件。气囊25推压包括下缘5a与6a的气囊罩10,将下缘5a与6a打开至车辆内侧I,以便在气囊25展开和膨胀时使气囊25突出(见图2与图3中的双点划线)。
充气器12供给膨胀气体至气囊25,其如图1所示为大致椭圆柱式,并且具有能够在其前端喷射膨胀气体的气体喷射口(未示出)。充气器12形成为通过使用布置在连接口部28的后端的外周侧的夹具15从气囊25延伸,并处于以下状态:包括气体喷射口附近的前端侧插入至气囊25(之后描述)的连接口部28内。使用保持充气器12的附接支架13以及将附接支架13固定至本体侧内板2的螺栓14将充气器12附接至内板2。
如图1的双点划线所示,气囊25构造为从充气器12引入膨胀气体至其中,从折叠状态展开并膨胀,以覆盖窗W1和W2的车辆内侧以及位于中柱部CP和后柱部RP的中柱装饰件7与后柱装饰件8。如图2与图3的双点划线所示以及如图14的部分A所图示,气囊25包括气体流入部26,膨胀气体G流入其中使其充气,以使车辆内侧壁部26a与车辆外侧壁部26b彼此分离,以及,非流入部30,其形成为连接车辆内侧壁部26a与车辆外侧壁部26b,膨胀气体不流入其中。在此实施例中,气体流入部26包括保护膨胀部27以及连接口部28,以及,非流入部30包括周向边缘部31、附接部33、板状部34,35、以及封闭部36。
如图14的部分A所示,当气囊25充分膨胀时,气体流入部26的保护膨胀部27包括覆盖前座椅的侧窗W1的前保护部27a以及覆盖后座椅的侧窗W2的后保护部27b。连接口部28布置在气囊25的上缘25a侧于前后方向的中心附近,并且具有其后部倾斜升高并形成为自气囊25的上缘25a侧向上突出的结构,并且在此实施例中其后端是打开的,以连接至充气器12。前保护部27a和后保护部27b具有布置在其内部区域中的封闭部36,以便从平坦展开状态起在前后方向上减小宽度,并在气囊25充分膨胀时,维持成在前后方向延伸并具有规定厚度的板形。
非流入部30的周向边缘部31形成为覆盖除了连接口部28的后端以外的气体流入部26的整个外周向边缘。在此实施例中,如图14的部分A所示,通孔32其中插入有形成于各个卷绕带75的锁定突起995(下文描述),该通孔32形成于周向边缘部31的上边缘31a侧的区域中。在此实施例中,通孔32以大致圆形打开。板状部34布置在前保护部27a和后保护部27b之间,并具有大致矩形的板状。板状部35布置在气囊25的前端,其具有大致矩形的板状,并且具有带部35a,其以大致带状延伸至前侧并布置在板状部35的下端。
附接部33是这样的部分,其包括板状部35的带部35a前端,其布置在展开气囊25的上缘25a侧,并且其用于将气囊25的上缘25a侧附接至车辆V的本体1侧的内板2。在前后方向上布置多个(此实施例为7个)附接部33,并且各个附接部33形成为自气囊25的上缘25a向上突出,包括带部35a的前端。此实施例中的气囊25,5个布置在前侧的附接部33A通过使用附接夹17被附接至内板2,以及2个布置在后侧的附接部33B通过使用附接支架22和螺栓23(尽管未详细描述)被附接至内板2(参见图1和图19)。在使用附接夹17附接至内板2的各个附接部33A中,插入有附接夹17于其中的安装孔33a形成有大致矩形的开口。在根据此实施例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中,布置在35a前端的附接部33AA以及布置在其后的附接部33AB不由壳件覆盖(参见图19),并且附接部33AA和附接部33AB直接附接至内板2而不使用壳件的附接座部(尽管未示出)。
在此实施例中,如图14的部分A所示,气囊25包括本体部38,使用聚酰胺纱、聚酯纱等中空编织(hollow weaving)形成,以及包括单独织物39,40,41,42,该单独织物39,40,41,42由聚酰胺纱、聚酯纱等织造织物形成并缝合在本体部38上。单独织物39构成板状部34的一部分,而单独织物40构成板状部35的一部分。单独织物41构成附接部33的一部分,而单独织物42构成连接口部28的一部分。本体部38具有大致矩形并构成前保护部27a、后保护部27b、周向边缘部31、以及板状部34的一部分。在此实施例的气囊25中,通过中空编织形成于本体部38中的一部分板状部34被切割下来,以及,该被切割部分形成单独织物42,用以构成连接口部28。在本体部38的切割区域中,布置单独织物39以覆盖该区域形成板状部34。
在此实施例中,通过风琴式折叠对气囊25的上缘25a侧的区域进行折叠,以及通过滚筒式折叠对下缘侧区域进行折叠以从下缘25b侧卷绕至车辆外侧O。在通过折叠气囊25而形成的折叠体44中,如图15所示,风琴折叠部44a位于滚筒折叠部44b的上方,周向边缘部31的上缘31a侧暴露于风琴折叠部44a的上表面,而用于锁定卷绕带75的锁定突起95的通孔32也暴露于其上。
在此实施例中,容纳有折叠气囊25(折叠体44)的壳件50由合成树脂例如聚烯基热塑性弹性体(TPO)形成,并且具有在前后方向延伸的长形。在根据此实施例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中,如图19所示,三个壳件用于折叠体44,壳件50F容纳一部分前保护部27a,壳件50R容纳一部分后保护部27b,以及壳件50C容纳连接口部28附近的一部分。布置在前侧的壳件50F具有向下弯折的前侧以对应于窗W1的上缘侧的前区域,而壳件50C与壳件50F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大致直线形状延伸,从窗W1的上缘侧的后区域对应于窗W2的上缘侧(参见图1)。在此实施例中,将详细例示布置在中心的壳件50C。壳件50F与壳件50R具有不同的外形,但是在安装卷绕带75的结构以及在使用附接夹17安装气囊35的附接部33A的结构方面与壳件50C是相同的。在根据此实施例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中,壳件50(50F、50C以及50R)构成附接目标部,折叠体44通过使用卷绕带75安装至附接目标部。壳件50作为保护件在运输中、安装至车辆中、膨胀中等保护折叠气囊25(折叠体44)并在膨胀时引导展开方向,以及,壳件50布置在折叠体44的周围以便遮蔽折叠体44,使之与周围障碍物分开。
如图4至图9所示,壳件50C包括容纳折叠体44的容纳部52,锁定目标部58,锁定夹90作为形成于卷绕带75中的附接部被锁定至锁定目标部58,以及,附接至本体1侧的内板2的附接座部69。
在连接于充气器12的连接口部28附近的前区域52a中,容纳部52设置为覆盖该区域的上侧、车辆侧、以及其底面(参见图2)。在布置在充气器12的后侧的后区域52b中,容纳部52设置为覆盖折叠体44的车辆侧(参见图4与图5)。即,容纳部52在前区域52a中包括侧壁部53,以覆盖折叠体44的车辆外侧O,顶壁部54,其自侧壁部53的前后方向中心附近于侧壁部53的上端在车辆内侧向上局部延伸,以及,底壁部55,其自侧壁部53的前后方向中心附近于侧壁部53的下端在车辆内侧向下局部延伸,而在后区域52b中,容纳部52只包括侧壁部53。覆盖折叠体44的下表面的底壁部55形成于布置以上中柱部CP的区域中。在中柱部CP中,如图2所示,中柱装饰件7设置为从前窗W1和后窗W2突出至车辆内侧。底壁部55用作在膨胀开始时引导气囊25突出至车辆内侧,其设置为在膨胀开始时使气囊25不与中柱装饰件7的上端相干涉,并使气囊25在车辆内侧平稳地向下突出。具体地,底壁部55相对于车辆宽度方向(左右方向)倾斜,将其车辆内侧端指向更低侧。
锁定目标部58布置在容纳部52的上侧,该锁定目标部58用于将卷绕带75锁定于其中,并且在此实施方式中形成在壳件50C前后方向的两端的两个位置处(参见图4和图5)。如图6至图9所示,锁定目标部58包括布置在侧壁部53的上端处的锁定孔部59以及设置为围绕锁定孔部59的加强部64。
锁定夹90(之后描述)会插入在锁定孔部59中,并且锁定孔部59包括孔体60,其形成为开放的矩形,其长度方向大致平行于前后方向(折叠体44的长度方向),以及锁定凸部61,61,其形成于车辆内侧I上的孔体60的内周侧框架的上缘60a和下缘60b。孔体60在车辆内外方向上穿透锁定目标部,并且设置为要将锁定夹90插入其中(参见图7)。锁定凸部61相对于车辆内外方向(左右方向)倾斜,其自孔体60的车辆内侧I的框架的上缘60a侧和下缘60b侧延伸,并向车辆外侧O往竖向中心延伸。锁定凸部61的斜度形成为将锁定夹90的锁定爪部92(之后描述)锁定于其中,并且,锁定凸部61布置在锁定夹90的各锁定爪部92的基侧(车辆侧I),以在锁定夹90插入至锁定孔部59中时锁定相应的锁定爪部92。各锁定凸部61在前后方向上的宽度(在平行于折叠体44长度方向的方向上的宽度)设定为大致等于锁定夹90在前后方向上的宽度。
如图6所示,加强部64包括上加强部65,其布置为围绕前后方向的两端以及锁定孔部59的上缘,以及,下加强部66,其形成为在锁定孔部59的下缘延伸至容纳部52(侧壁部53)的区域。
上加强部65形成为大致倒U形框架,形成为从锁定孔部59的周向边缘突出至车辆内侧I(参见图5和图6)。在此实施例中,在上加强部65中,布置于锁定孔部59的前边缘侧的上侧壁部65a以及布置于后边缘侧的后侧壁部65b被设置为与内周面65d和内周面65e相连接,内周面65d和内周面65e连续于孔体60的前边缘60c和后边缘60d,如图9所示。设置为与前侧壁部65a以及后侧壁部65b的上端相连接的上侧壁部65c被布置在孔体60的上缘60a的上方位置处,以便将卷绕带75的接合目标部84(之后描述)插入至其间(参见图21)。孔体60的周向边缘部62与上侧壁部65c之间的区域构成调控面62a,其与卷绕带75中的接合目标部84的车辆外侧表面84a相接触,当缠绕在折叠体44周围的卷绕带75的锁定夹90被按压进入锁定孔部59(孔体60)时,调控卷绕带75向车辆外侧O的移动。
下加强部66具有一定程度向车辆内侧I的突起,其设定为小于上加强部65的突起,该突起形成为自容纳部52(侧壁部53)的车辆内侧表面向车辆内侧I突出,并且当从车辆内侧观察时形成为连续的大致U形(参见图6)。在下加强部66中,当从车辆内侧I观察时(参见图6),布置在前侧的前侧部66a以及布置在后侧的后侧部66b在上加强部65的前侧壁部65a和后侧壁部65b的前后方向上向外设置,但是,前侧部66a和后侧部66b形成为在上端侧与前侧壁部65a和后侧壁部65b的下端于前后方向上相重叠(参见图8)。即,在此实施例中,锁定孔部59由上加强部65和下加强部66围绕在大致整个周向。设置为连接前侧部66a和后侧部66b的下端的下侧部66c布置在侧壁部53的下端附近,以大致平行于前后方向(折叠体44的长度方向)。当气囊25展开并膨胀时,下侧部66c支撑卷绕带75的带本体76。在孔体60的周向边缘部62中,围绕有下加强部66的区域构成调控面62b,其与卷绕带75中的带本体76的车辆外侧O的表面相接触,当缠绕在折叠体44周围的卷绕带75的锁定夹90被按压进入锁定孔部59(孔体60)时,调控卷绕带75向车辆外侧O的移动。
在此实施例的壳件50C中,附接座部69布置在与附接部33A(设置为自折叠体44突起)相对应的位置,并形成在容纳连接口部28的区域前侧的一个位置处(参见图4)。安装孔69a是使附接夹17的附接腿部20穿过的打开的大致矩形,其形成在附接座部69中,在车辆内外侧方向上穿透附接座部69并与附接部33A的安装孔33a相对应。
如图2所示,附接夹17将附接部33A连同附接座部69附接至内板2,该附接夹17锁定在形成于内板2的安装孔3中,是一种由合成树脂形成的可胀式铆钉,并且其包括附接基座18以及布置在附接基座18内的推针21(参见图2和图20)。附接基座18包括布置在车辆内侧I的基部19以及自基部19延伸至内板2的安装孔3侧(至车辆外侧O)的附接腿部20,并且,该附接腿部20附接至安装孔3的周向边缘。
基部19包括推针容纳部19a,在附接至安装孔3周围之前将推针21容纳于其中,以及,压板部19d,其在基部19的车辆外侧端具有在前后方向以及上下方向扩大的大致矩形板状。如图20所示,当附接夹17临时固定至壳件50C的附接座部69并使附接部33A插入其间时,压板部19d是用于按压附接部33A至附接座部69的部分。通过在车辆内侧I打开一部分而形成推针容纳部19a,以便将推针21推压至车辆外侧O,并且,接合孔部19b和19c能够与形成在推针21的接合突起21a的突起本体21c相接合,该接合孔部19b和19c布置在覆盖推针21上侧的部分以及覆盖推针21下侧的部分。接合孔部19b和19c形成在沿车辆内外侧方向(推针21的推压装配方向)的两个位置处,如图20所示推压之前,布置在车辆内侧I的接合孔部19b与推针21的突起本体21c相接合,并且,如图2所示推压之后,布置在车辆外侧O的接合孔部19c与推针的突起本体21c相接合。
附接腿部20插入至安装孔33a、穿透气囊25的附接部33A的安装孔69a、以及壳件50C的附接座部69内,附接腿部20将附接部33A临时固定至附接座部69,并且附接腿部20插入至形成在车辆V的主体1侧的内板2的安装孔3内,将附接座部69和附接部33A附接至主体1侧。在附接腿部20中,插入凹部20a形成为与推针容纳部19a相连通。如图2所示,插入凹部20a是在推压时推针21的扩张轴部21d插入的部分。一对拉钩部20b形成在附接腿部20内。
如图2和图20所示,推针21的结构具有接合突起21a,其与形成在推针容纳部19a的接合孔部19b和19c相接合,布置在基侧上(车辆内侧I),以及在推压时布置在拉钩部20b之间的扩张轴部21d,其布置在顶侧(车辆外侧O)。形成于基侧的接合突起21a形成在竖向彼此面对的两个位置处,并且包括收缩片21b,其沿车辆的内外侧方向布置并能够在竖向上朝内偏转,以及,突起本体21c,其形成为在收缩片21b的顶侧(车辆内侧I)在竖向上朝外突起。突起本体21c插入至形成于推针容纳部19a的接合孔部19b,以与接合孔部19b的周向边缘相接合。当收缩片21b在竖向上向上偏转时,接合突起21a设置为使接合孔部19b与突起本体21c相脱离。推压推针21,将扩张轴部21d插入至插入凹部20a,同时通过将收缩片21b在竖向上向内偏转,使突起本体21c从接合孔部19b脱离,当突起本体21c到达车辆外侧O的接合孔部19c时,收缩片21b回弹,并且突起本体21c插入至车辆外侧O的接合孔部19c,由此,接合突起21a与接合孔部19c的周向边缘相接合。此时,布置在顶侧的扩张轴部21d插入在拉钩部20b之间(参见图2)。
在附接夹17中,当通过折叠气囊25形成的折叠体44容纳在壳件50(50F、50C、50R)以形成气囊组件AM时,拉钩部20b钩挂在附接座部69的安装孔69a的周向边缘部69b,并且附接夹17以这样的状态(在该状态下突起本体21c与接合孔部19b的周向边缘相接合)通过插入其间的附接部33A临时固定至附接座部69,其中,推针21没有推压装配在插入凹部20a内(参见图20)。在将附接部33A附接至内板2时,在气囊组件AM中,当扩张轴部21d推压装配进入插入凹部20a内同时推针21的收缩片21b以一定状态(在该状态中,将从壳件50(50F、50C、50R)的附接座部69突出至车辆外侧O的附接夹17的附接腿部20插入到内板2的安装孔3内)偏转至竖向中心时,将突起本体21c插入至车辆外侧O的接合孔部19c(参见图2)以接合接合孔部19c的周向边缘,扩张轴部21d插入在拉钩部20b之间,该拉钩部20b钩挂至安装孔3的车辆外侧O上的周向边缘,并且,附接部33A附接至车辆V的主体1侧上的内板2以及壳件50(50F、50C、50R)的附接座部69。
卷绕带75由合成树脂例如聚烯基热塑性弹性体(TPO)形成,并在多个位置(此实施例为8个位置)处于前后方向缠绕在折叠体44周围,如本实施例的图14的部分C所示。如图10A至图13所示,卷绕带75包括带状带本体76,其缠绕在折叠体44周围,接合爪部78,其形成在带本体76的一端,接合目标部84,其布置在带本体76的另一端,锁定夹90(附接部),其附接至壳件50的附接目标部58,以及,锁定突起95,其钩住折叠体44中的气囊25的上缘25a。
卷绕带76具有带形,其能够缠绕在折叠体44的周围。卷绕带76包括在一端形成具有接合爪部78的爪侧端部76a,以及,凸侧端部76b,其具有形成在另一端的接合目标部84。
接合爪部78包括突出片部79,其形成为在带本体76的长度方向上自带本体76的爪侧端部76a的边缘突出,以及,爪片80,其形成为自突出片部79的先端79a侧上的下表面(带本体缠绕在折叠体44时的内周面上)向下突出。突出片部79具有大致平坦的板状,其宽度方向平行于折叠体44的长度方向,并且,平行于折叠体44长度方向的方向(前后方向)上的宽度设定为小于带本体76的宽度,以便插入至接合目标部84的接合凹部85(之后描述)。突出片部79形成为在车辆安装状态下突起至车辆外侧O。形成在突出片部79的先端79a侧上的爪片80形成为大致平行于突出片部79的宽度方向(折叠体44的长度方向),并且相对于突出片部79倾斜,使得顶80a之侧面向突出片部79的基部79b。爪片80构造成与接合目标部84的接合凹部85的内周面86相接合。在此实施例中,爪片80设定为稍小于突出片部79的宽度。
推压部82用于将接合爪部78推压装配进入接合目标部84的接合凹部85,其形成在带本体76的爪侧端部76a上。推压部82具有平坦板状,其形成为在带本体76的爪侧端部76a的边缘附近从接合爪部78的突出片部79的基部79b上升。具体地,推压部82设置为具有与带本体76相同的宽度,并形成为自带本体76的外周面向外突起。在推压部82中,设置为自带本体76的外周面连续延伸的外表面(在车辆安装状态下车辆内侧I上的表面)用作能够将接合爪部78推压进入接合凹部85的推压操作表面82a。布置推压部82使得推压操作表面82a大致垂直于接合爪部78的突出方向(参见图11和图12)。具体地,在此实施例中,推压部82(推压操作表面82a)设置为在车辆安装状态下大致平行于竖向(上下方向),如图3所示。在此实施例中,接合爪部78设置为大致垂直于推压部82,并且具体设置为相对推压部82稍微倾斜,使其先端面向上侧(参见图3和图21)。
接合目标部84具有大致盒状,其包括接合凹部85,接合爪部78能够插入其中与之接合。接合目标部84具有大致长方体的形状,其具有连接至带本体76的凹侧端部76b的下端,并且在此实施例中具有与带本体76相同的宽度。盒状接合目标部84也是在折叠体44周围缠绕卷绕带75时操作者抓住的部分。接合凹部85形成在接合爪部78的突出方向,例如接合目标部84朝车辆外侧凹陷,以便向其中插入接合爪部78。在此实施例中,接合凹部85形成为在车辆内外侧方向上穿透接合目标部84。接合凹部85所具有的开口尺寸在竖向以及左右方向上设定为于其中插入接合目标部84。在接合凹部85的内周面86上,能够与爪片80相接合的爪片87形成在面向折叠体44的下表面86a的车辆内侧端,以对应接合爪部78的爪片80。爪片87布置在折叠体44的大致长度方向,以便成为大致沿着形成于接合爪部78的爪片80。在接合凹部85中,形成爪片87,使得先端87a在自内周面86的下表面86a朝车辆外侧O向上突起,以便与爪片80相接合。
换言之,在此实施例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中,从接合凹部85侧延伸的爪片87以及从突出片部79延伸的爪片80,是布置在接合凹部85的内周面86侧的折叠体44侧的表面(底面86a)与接合爪部78的突出片部79之间。在此实施例中,通过爪片80和爪片87彼此接合,使接合爪部78与接合目标部84的接合凹部85相接合。爪片80与爪片87的接合力设定为:在气囊25展开并膨胀时爪片相互偏转以释放接合状态,并且在卷绕带缠绕在折叠体44周围之后,即使当用手拉拽推压部82或接合目标部84时爪片也不容易释放接合。在此实施例中,爪片80的长度L1设定为稍小于爪片87的长度L2(参见图21)。
当折叠体44容纳在壳件50中时,将作为附接部的锁定夹90锁定至作为安装目标部的壳件50的锁定目标部58。如图10A和图12所示,锁定夹90形成为自接合凹部85的下方区域(具有大致盒状的接合目标部84的车辆外侧表面84a的下侧)向车辆外侧O突出。锁定夹90包括具有大致平板状的锁定轴部91,其形成为自接合目标部84的下端向车辆外侧O突出,以及,锁定爪部92,92,其形成为朝锁定轴部91的上侧和下侧突起。锁定轴部91具有平板状,其宽度方向大致平行于带本体76的宽度方向(折叠体44的长度方向),并且设置为大致沿接合目标部84中的接合凹部85的穿透方向。锁定轴部91设置为与接合目标部84的宽度(带材76的宽度)相匹配,并设置为将面向接合目标部84的一部分基部91b钩挂至接合目标部84以增加厚度,以确保锁定夹90的锁定目标部58中的锁定孔部59的周向边缘的锁定强度。各个锁定爪部92形成为自锁定轴部91的先端91a向上或向下突起并倾斜为朝车辆内侧I向先端92a分散。各个锁定爪部92形成在锁定轴部91的整个范围上。当锁定夹90插入至形成于壳件50的锁定目标部58中的锁定孔部59时,锁定爪部92锁定至形成于孔体60的上缘60a侧与下缘60b侧的锁定凸部61,该锁定爪部92形成为面向锁定凸部61。
当卷绕带75缠绕在折叠体44周围的状态下,在布置于带本体76的爪侧端部76a的推压部82的车辆外侧O的位置处,锁定夹90设置为使得突起方向(锁定轴部91的轴向,推压装配方向)大致垂直于推压部82(推压操作表面82a)(参见图18的部分A)。具体地,在卷绕带75缠绕在折叠体44周围的状态下,锁定夹90布置在推压部82的推压操作表面82a的车辆外侧O的区域中(该区域可以通过按压推压操作表面82a而推压装配,并且该区域是推压部或者位于带本体76中的推压部82附近)。换言之,在锁定夹缠绕在折叠体44周围的状态下,当锁定夹90附接至壳件50时,锁定夹90设置为使得朝向形成在锁定目标部85中的锁定孔部59的推压方向大致垂直于推压部82的推压操作表面82a。据此,籍由通过按压推压操作表面82a,接触面82b(推压部82的车辆外侧表面)与接合目标部84的车辆内侧表面84b相接触,能够通过将锁定夹90与接合目标部84相推压装配使锁定夹90插入至锁定孔部59。当锁定夹90推压装配进入锁定孔部59直至锁定爪部92锁定至锁定凸部61时,能够将锁定夹90锁定至锁定目标部58(参见图18)。
锁定至折叠体44的气囊25的上缘25a侧的锁定突起95形成在凹侧端部76b侧,其中接合目标部84和锁定夹90布置在带本体76。锁定突起95形成为带本体76的凹侧端部76b的部分自内周侧向内(车辆安装状态下为向下)突出。如图10A,图10B,图11以及图13所示,锁定突起95包括杆状锁定颈部96,其能够插入至形成在气囊25的上缘25a侧的通孔,以及锁定头部97,其形成为在锁定颈部96的先端张开。在此实施例中,锁定颈部96具有大致椭圆柱形,其主轴布置在带本体76的宽度方向,并且在长度方向的两端具有断凹部(未示出该标号)。锁定头部97设置为自锁定颈部96的先端在带本体76的宽度方向的两侧以大致平板状延伸。在此实施例中,将锁定颈部96插入至通孔32以扩大圆形通孔32(参见图16)。锁定头部97设置为锁定至形成于气囊25的通孔32的周向边缘。
当锁定突起95设置为在围绕折叠体44缠绕卷绕带75中将锁定突起95自折叠体44的上侧插入至通孔32时,将锁定头部97锁定至通孔32的周向边缘并能够防止在围绕折叠体44缠绕卷绕带75时(在使接合爪部78与接合目标部84相接合时),折叠体44相对于卷绕带75旋转。据此,当锁定突起95的锁定头部97锁定至通孔32的周向边缘时,接合爪部78能够被容纳在接合凹部85中,使接合爪部78容易地与接合目标部84相接合而不需用力抓住接合目标部84,因此,可以容易地将卷绕带75缠绕在折叠体44周围。通过将形成在各个卷绕带75中的锁定突起95锁定至气囊25的上缘25a,能够将折叠体44安装在车辆上,并处于这样的状态:锁定突起95位于通孔32下方的车辆内侧,锁定突起95穿过通孔32,并且折痕VF的位置(参见图15的部分A)在前后方向的整个范围内大致恒定。
下文描述在车辆V上安装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首先,如图14的部分B所示折叠气囊25。在此实施例中,大致平行于上缘25a的折叠形成在上缘25a侧的区域中,以气囊25平坦展开的状态形成风琴折叠部44a,通过将下缘25b滚动至车辆外侧壁26b,以卷绕式折叠下区域,以形成滚筒折叠部44b,由此形成折叠体44。在根据此实施例的折叠体44中,如图15的部分A所示,折叠在车辆内侧I位置处的折痕VF形成的位置靠近于上缘25a并低于风琴折叠部44a中的通孔32,而通孔32暴露于折叠体44的上表面。
如图14的部分C所示,卷绕带75缠绕在折叠体44的周围以围绕折叠体44。此时,首先,将卷绕带75的锁定突起95插入进通孔32,并将锁定突起95的锁定头部97锁定至通孔32的周向边缘,如图15的部分A和部分B所示。随后,通过握住推压部82并将带本体76缠绕在折叠体44的周围,将接合爪部78靠近接合目标部84,并按压推压部82的推压操作表面82a,将接合爪部78推压装配进入接合凹部85,如图15的部分C所示,接合爪部78的爪片80能够与形成在接合凹部85的内周面86的爪片87相接合,并且接合爪部78能够与接合目标部84相接合,如图17的部分B所示。如图14的部分C以及图15的部分D所示,折叠体44能够在防止折叠塌陷的情况下由卷绕带75围绕。
随后,将折叠体44附接至作为附接目标部的壳件50(50F、50C、50R)。此时,在附接部33A与附接座部69的车辆内侧表面69c相重合的状态下,通过将附接夹17的附接腿部20自附接座部69的车辆内侧表面69c插入至附接部33A和附接座部69的安装孔33a和69a,将附接夹17临时固定至附接座部69,并将附接腿部20锁定至附接座部69中的安装孔69a的周向边缘部69b(参见图21)。如图18所示,通过将形成在卷绕带75中的锁定夹90靠近锁定目标部58,按压推压部82的推压操作表面82a,并将锁定夹90推压装配进入锁定目标部58的锁定孔部59,锁定夹90的锁定爪部92锁定至形成在锁定孔部59的孔体60的周向边缘的锁定凸部61,并因此能够将锁定夹90锁定至锁定目标部58。另外,通过将附接支架22附接至附接部33B,通过将具有附接支架13附接于其中的充气器12插入至自折叠体44突起的气囊25的连接口部28,并将连接口部28通过使用夹具15连接至充气器12,可以形成气囊组件AM。
通过将自气囊组件AM突起的附接夹17的附接腿部20插入至形成于内板2中的安装孔3中,并按压推针21以在拉钩部20b之间定位附接夹17的扩张轴部21d,如图2所示,能够将拉钩部20b锁定安装孔3的周向边缘,并且附接部33A和壳件50的附接座部69能够附接至本体1侧的内板2。同时,通过使用螺栓14将充气器12的附接支架13固定至内板2的预定位置,并使用螺栓23将附接至附接部33B的附接支架22固定至内板2的预定位置,可以将气囊组件AM装配至车辆V。此后,通过将从控制器延伸用于启动充气器12的引线(未示出)连接至充气器12,并将前柱装饰件5、车顶头衬6、中柱装饰件7、以及后柱装饰件8附接至主体1侧的内板2,可以将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安装至车辆V。
在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安装至车辆V之后,当充气器12启动以响应来自控制器的启动信号时,从充气器12喷出的膨胀气体流入气囊25,膨胀气囊25释放卷绕带75中接合爪部78与接合目标部84之间的接合状态,以推压并打开气囊罩10,该膨胀气囊25展开并向下突起,充分膨胀以覆盖窗W1与窗W2以及中柱部CP和后柱部RP的车辆内侧,如图1的双点划线以及图22所示。
在根据此实施例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中,由于卷绕带75包括推压部82,其用于将接合爪部78推压装配进入接合目标部84的接合凹部85,接合爪部78能够与接合目标部84相接合,并且在带本体76位于折叠体44周围的状态下,在将卷绕带75缠绕在折叠体44周围,能够通过按压推压部82的推压操作表面82a,将接合爪部78推压装配至接合目标部84,使卷绕带75缠绕在折叠体44的周围(参见图15和图17)。在根据此实施例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中,用于将卷绕带75锁定至作为附接目标部的壳件50的附接部(锁定夹90)被设置为通过按压推压部82的推压操作表面82a将附接部(锁定夹90)锁定至形成于壳件50的锁定目标部58。据此,在将缠绕在折叠体44周围的卷绕带75附接至壳件50时,能够如图18所示通过按压推压操作表面82a将锁定夹90锁定至壳件50的锁定目标部58,并因此能够将缠绕在折叠体44周围的卷绕带75附接至壳件50。即,在根据此实施例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中,由于在折叠体44周围缠绕卷绕带75的操作以及将缠绕在折叠体44周围的卷绕带75附接至壳件50的操作(将折叠体44附接至壳件50的操作)能够通过按压形成在卷绕带75中的推压部82的推压操作表面82a而一同进行,操作性优异并能够减少操作步骤。因此,即使如本实施例将多个(八个)卷绕带75缠绕在折叠体44周围时,也可以消除操作步骤数量的增加避免成本的增加。
据此,在根据此实施例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中,可以改善在折叠体44周围缠绕卷绕带75操作性,并改善将折叠体44附接至作为附接目标部的壳件50操作性。
在根据此实施例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中,可以通过按压推压操作表面82a将卷绕带75的接合爪部78推压装配进入接合凹部85,并且接合爪部78的突出方向并不垂直于推压操作表面82a,而是相对于设置为垂直于推压操作表面82a的锁定夹90稍微朝车辆外侧O向上倾斜(参见图21)。只要其能够通过按推操作表面而推压装配,接合爪部的突起方向或者锁定夹的突起方向可以不严格垂直于推压操作表面。而是可以大致垂直于推压操作表面,即,推压操作表面82a与接合爪部78的轴线X1的交叉角θ1(cross angle)以及推压操作表面82a与锁定夹90的轴线X2的交叉角θ2可以设定在60°至120°的范围内,如图18的部分B所示。接合爪部78的轴线X1以及锁定夹90的轴线X2优选在推压操作表面82a的中心附近相交,但是也可以在推压操作表面82a的周向边缘或者在周向边缘的附近相交,只要能够进行平稳的推压装配操作即可。
在根据此实施例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中,由于卷绕带75被设置为在气囊25的展开和膨胀中释放接合爪部78与接合目标部84的接合状态,其能够在气囊25的展开和膨胀中稳定地抑制部分卷绕带75的散开,这是所期望的。
除非考虑到这一点,如图22所示的卷绕带75A,在气囊展开和膨胀中能够断裂的预计断裂部100的结构被布置在带本体76A中,其可以应用这样一种结构,接合爪部78A与接合目标部84A的接合状态不容易释放。如图所示的预计断裂部100包括形成有穿透带本体76A的开口,并且通过将开口之间的部分分割开,将带本体75A分为接合爪部78A与接合目标部84A。预计断裂部100的形状不局限于通孔造型,也可以是例如在带本体于宽度方向上间隔或连续形成的薄部以形成预计断裂部。
在此实施例中,由于卷绕带75由热塑性弹性体形成,可以可靠地抑制在气囊25的打开与膨胀中由于局部损伤或分割导致产生碎片。
在根据此实施例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中,由于在接合中能够保持接合状态并且在气囊25打开和膨胀时能够偏转以释放接合状态的爪片80与爪片87,该接合状态的爪片80与爪片87是形成在接合爪部78以及接合凹部85的内周面86上,通过调整爪片80与爪片87的偏转载荷能够调整脱离时机,因此能够在气囊25开始膨胀时稳定接合爪部78与接合目标部84的脱离时机,避免不规律的情况发生。在此实施例中,能够彼此接合的爪片80与爪片87是形成在接合爪部78以及接合凹部85的内周面86上,但是也可以形成任意的一个爪片。例如可以采用这样的结构:爪片形成在接合爪部侧,与插入其中的爪部相接合的凹部形成在接合凹部的内周面侧上。
在根据此实施例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中,由于爪片80与爪片87是沿折叠体44的长度方向布置的,可以通过调整爪片80和爪片97(参见图22)在折叠体44的长度方向上的长度(宽度)L1和长度(宽度)L2调整接合爪部78与接合目标部84的脱离时机。
在根据此实施例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中,爪片80与爪片87布置在接合凹部85的内周的折叠体44侧表面(下表面86a)与接合爪部78(突起爪部79)之间。换言之,在根据此实施例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中,气囊25在开始膨胀时,气囊25推压带本体76以打开,此时,形成在接合爪部78的爪片80并不是设置在接合爪部78与接合目标部84的接合状态释放的方向(在突起爪部79的移动方向上向顶面侧将先端79a向上引导)上。籍此,相比于布置在与接合凹部的内周面侧的折叠体相分离的表面与接合爪部之间的爪片,能够容易地在气囊25展开并膨胀中释放接合爪部78与接合目标部84的接合状态。这是因为当爪片布置在上表面侧(该表面是在接合爪部中与折叠体相分离的表面),并且接合于与接合凹部的内周面侧的折叠体相分离的表面时,爪片会被进一步压向接合凹部的内周面侧,并且在气囊开始膨胀时在打开带本体过程中,接合状态不能快速地释放。但是,在此实施例中,由于爪片由热塑性弹性体形成而可以偏转,能够通过偏转释放接合。除非考虑到这一点,否则爪片可以布置在与接合凹部的内周面侧的折叠体相分离的表面与接合爪部之间。
在此实施例中,壳件示例为附接目标部,折叠体附接至壳件,但是附接目标部并不局限于壳件。例如,根据此实施例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可以采用以下结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并不容纳在壳件中,而是直接附接至内板。在此情况下,车辆的内板作为附接目标部。

Claims (8)

1.一种头部保护气囊装置,其包括:
气囊,其设置为当所述气囊展开并膨胀时覆盖车窗,使所述气囊折叠并容纳在所述窗的车辆内侧上缘侧;
卷绕带,由挠性合成树脂形成,其设置为防止所述气囊的折叠塌陷,其缠绕在通过折叠所述气囊形成的折叠体周围,以在所述气囊展开并膨胀时释放所述气囊的卷绕状态,所述卷绕带包括:
附接部,被按压并锁定至附接目标部,以使所述折叠体附接至所述附接目标部;
带本体,其具有带状,所述带本体缠绕在所述折叠体的周围;
接合爪部,其形成在所述带本体的一端;以及
接合目标部,其布置在所述带本体的另一端,所述接合目标部包括接合凹部,所述接合爪部插入其中以与其相接合;以及
推压部,其具有推压操作面,被设置成推压装配所述接合爪部进入所述接合凹部,所述推压部布置在所述带本体的爪侧端,使得所述推压操作面大致垂直于所述接合爪部的推压装配方向,其中
所述附接部布置在所述带本体的凹侧端,使得在锁定时朝向所述附接目标部的所述推压装配方向大致垂直于所述推压操作面,以按压并锁定所述推压操作面至所述附接目标部,
在所述接合爪部与所述接合凹部相接合的状态下,所述接合爪部以及所述附接部布置为在沿所述推压操作面的方向上彼此移位,以及
所述推压部具有:所述推压操作面;以及接触面,其构造为在所述推压装配方向上在面向所述附接目标部的一侧与所述接合目标部接触,并且所述推压操作面布置为与所述附接部的轴线相交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其中,
所述卷绕带设置为在释放所述气囊的卷绕状态时释放所述接合爪部与所述接合目标部之间的接合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其中,
所述卷绕带设置为通过断裂所述带本体以释放所述气囊的卷绕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其中,所述卷绕带由热塑性弹性体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进一步包括
爪片,其形成在所述接合爪部与所述接合凹部至少之一的内周面上,其中
所述爪片设置为在接合时保持接合状态,以及在释放时被弯折以释放所述气囊的卷绕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其中,
所述爪片沿所述折叠体的长度方向布置。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其中,
所述爪片布置在所述接合凹部的所述内周面上的折叠体侧与所述接合爪部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其中,
所述爪片布置在所述接合凹部的所述内周面上的折叠体侧与所述接合爪部之间。
CN201610112538.0A 2015-03-31 2016-02-29 头部保护气囊装置 Active CN10600476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71683A JP6503839B2 (ja) 2015-03-31 2015-03-31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5-071683 2015-03-3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004763A CN106004763A (zh) 2016-10-12
CN106004763B true CN106004763B (zh) 2019-08-06

Family

ID=570171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112538.0A Active CN106004763B (zh) 2015-03-31 2016-02-29 头部保护气囊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539976B2 (zh)
JP (1) JP6503839B2 (zh)
CN (1) CN10600476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30955B2 (ja) * 2013-07-16 2015-06-1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ピラーガーニッシュ
US10717403B2 (en) * 2015-04-13 2020-07-21 Autoliv Development Ab Curtain airbag
US10196027B2 (en) * 2015-12-17 2019-02-05 Autoliv Asp, Inc. Clamping arrangement for securing an airbag to an inflator
US10106120B2 (en) * 2016-02-26 2018-10-23 Toyoda Gosei Co., Ltd. Head-protecting airbag device
JP6684675B2 (ja) * 2016-07-25 2020-04-22 大和化成工業株式会社 組付け型車両部品
JP6693456B2 (ja) * 2017-03-28 2020-05-13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879249B2 (ja) * 2018-03-30 2021-06-02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908005B2 (ja) * 2018-06-25 2021-07-21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21127005A (ja) * 2020-02-13 2021-09-02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38141A (zh) * 2002-02-12 2003-08-27 高田株式会社 帘式气囊
US7140070B2 (en) * 2002-09-30 2006-11-28 Newfrey Llc Fastener for attaching floor carpet and wire harness to a rocker panel
CN101602352A (zh) * 2008-06-09 2009-12-16 高田株式会社 帘式气囊用托架及帘式气囊装置
CN102079283A (zh) * 2009-12-01 2011-06-01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车辆的帘式安全气囊的斜坡支架
CN104044548A (zh) * 2013-03-14 2014-09-17 铃木株式会社 帘式安全气囊收纳结构
CN104442680A (zh) * 2013-09-25 2015-03-25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气囊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4297Y2 (zh) * 1985-02-07 1993-02-02
JP2901830B2 (ja) * 1993-03-17 1999-06-07 北川工業株式会社 固定具
JP4155432B2 (ja) * 1999-08-02 2008-09-24 株式会社パイオラックス 線条体保持具
JP2001327051A (ja) * 2000-05-17 2001-11-22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バンドクランプ
JP2003160070A (ja) * 2001-11-22 2003-06-03 Auto Network Gijutsu Kenkyusho:Kk ワイヤハーネス取外し用部品及びそれを備えたワイヤハーネス
JP4841164B2 (ja) * 2005-04-22 2011-12-21 日本プラスト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516498B2 (ja) * 2005-08-12 2010-08-04 株式会社ニックス 長尺体保持具
US7340856B1 (en) * 2006-05-13 2008-03-11 American Gasket Technologies, Inc. Adjustable attachment for holder of light objects
DE102006052499A1 (de) * 2006-11-06 2008-05-08 Newfrey Llc, Newark Schelle aus Kunststoff
JP5061815B2 (ja) * 2007-09-25 2012-10-3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GB0914112D0 (en) * 2009-08-12 2009-09-16 Cable Man Products Ltd Conduit clip
FR2950402B1 (fr) * 2009-09-24 2011-10-21 Caillau Ets Collier de serrage.
JP2013209011A (ja) * 2012-03-30 2013-10-10 Toyoda Gosei Co Ltd エアバッグ用締結バンド
JP2014043909A (ja) * 2012-08-27 2014-03-13 Daihatsu Motor Co Ltd クランプ構造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38141A (zh) * 2002-02-12 2003-08-27 高田株式会社 帘式气囊
US7140070B2 (en) * 2002-09-30 2006-11-28 Newfrey Llc Fastener for attaching floor carpet and wire harness to a rocker panel
CN101602352A (zh) * 2008-06-09 2009-12-16 高田株式会社 帘式气囊用托架及帘式气囊装置
CN102079283A (zh) * 2009-12-01 2011-06-01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车辆的帘式安全气囊的斜坡支架
CN104044548A (zh) * 2013-03-14 2014-09-17 铃木株式会社 帘式安全气囊收纳结构
CN104442680A (zh) * 2013-09-25 2015-03-25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气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60288760A1 (en) 2016-10-06
CN106004763A (zh) 2016-10-12
JP6503839B2 (ja) 2019-04-24
JP2016190566A (ja) 2016-11-10
US9539976B2 (en) 2017-01-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004763B (zh) 头部保护气囊装置
JP6504049B2 (ja)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398667B2 (ja)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658377B2 (ja)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474275B2 (ja) 受動エアバッグガス抜き
US10093265B2 (en) Knee protecting air bag system
JP6627692B2 (ja)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09591751B (zh) 头部保护气囊装置
US10053043B2 (en) Airbag for a front passenger seat
CN106004766B (zh) 膝盖保护用安全气囊装置
US20070018438A1 (en) Airbag Device
KR20160058485A (ko) 사이드 에어백 설치 구조
CN109466495A (zh) 安装部件及安全气囊模块装备座椅
JP2009120114A (ja)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075636B2 (ja)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
JP4760184B2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3137060A (ja)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311550B2 (ja)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
CN106004773B (zh) 膝盖保护用安全气囊装置
JP6116947B2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096848B2 (ja)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07284395B (zh) 头部保护气囊装置
JP4956577B2 (ja) 車両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08657109B (zh) 头部保护气囊装置
US20240083380A1 (en) Knee airbag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