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670146B - 头部保护气囊装置 - Google Patents

头部保护气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670146B
CN104670146B CN201410699836.5A CN201410699836A CN104670146B CN 104670146 B CN104670146 B CN 104670146B CN 201410699836 A CN201410699836 A CN 201410699836A CN 104670146 B CN104670146 B CN 10467014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bag
housing
mounting seat
locked
install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69983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670146A (zh
Inventor
陈内僚介
堀田直纪
河村功士
奥原正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da Gose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yoda Gose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da Gosei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yoda Gose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6701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7014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67014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7014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13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in vehicle roof frames or pilla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一种头部保护气囊装置,包括:气囊,适于在其展开并膨胀时覆盖车辆的车窗;合成树脂壳体,用于收纳通过将气囊折叠成长条状而得到的折叠完成体;以及具有挠性的合成树脂制成的束带,在完成气囊折叠时将束带缠绕在折叠完成体周围,从而避免气囊折叠状态解开,以及,在气囊展开并膨胀时还能解除其被束缚状态。使用安装部将气囊连同壳体一起安装于车辆的车身,该安装部布置于气囊完成膨胀时的上缘侧,以安装于车辆中。束带包括锁定在壳体上的锁定部。壳体包括:与安装部一起安装于车身的安装座,以及,用于与锁定部锁定的被锁定部。将折叠完成体和壳体安装在车辆中,作为通过将安装部I临时固定于安装座、并将锁定部锁定至被锁定部而得到的装配体。使用与安装座对应的安装固定件,将安装部临时固定在安装座的前侧。壳体构造成,使得在将安装固定件临时固定于安装座的方向,可以将锁定部锁定在被锁定部上。

Description

头部保护气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头部保护气囊装置,其中,将适于在展开并膨胀时覆盖车辆车窗的气囊折叠并收纳在合成树脂壳体中,然后将其安装在车辆中。
背景技术
常规地,作为气囊折叠并收纳在要安装于车辆的壳体中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已知一种结构,其中,通过折叠气囊形成折叠完成体,在其周围缠绕带材(其能通过避免折叠状态解开而保持这种折叠状态)之后,将折叠完成体收纳在壳体中(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带材形成为在气囊膨胀时断裂。
另外,作为气囊折叠并收纳在要安装于车辆的壳体中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还已知另一结构,其中,将通过折叠气囊所形成的折叠完成体收纳在壳体中,然后将可以在气囊膨胀时断裂的带材缠绕在壳体和折叠完成体周围,从而保持折叠完成体在壳体中的收纳状态(例如,参见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1:JP 2008-184056A(图3)
专利文献2:JP 2011-68276A(图4)
专利文献2中所披露的头部保护气囊具有这样一种结构,其中将可以在气囊膨胀时断裂的带材缠绕在壳体和折叠完成体周围,从而保持折叠完成体在壳体中的收纳状态。所以,例如,当在彼此分开的不同场所执行气囊的折叠操作和将折叠完成体收纳在壳体中的操作时,在折叠气囊的步骤期间,需要在折叠完成体周围缠绕带材,如专利文献1中那样,另外,将折叠完成体收纳在壳体中时,将带材缠绕在壳体和折叠完成体周围,从而,完成操作。因此,就减少加工工时并因此减少制造工时而言,仍然存在改进的空间。
据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头部保护气囊装置,其中,即使在将折叠气囊收纳于壳体中之后再将其安装在车辆中,也能容易地执行在壳体中安装折叠气囊的操作,从而,避免增加工时。
发明内容
(1)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一种头部保护气囊装置包括:气囊,适于在其展开并膨胀时覆盖车辆的车窗;合成树脂壳体,用于收纳通过将气囊折叠成长条状而得到的折叠完成体;以及,具有挠性的合成树脂制成的束带,在完成折叠气囊时,将束带缠绕在折叠完成体周围,从而可以避免气囊折叠状态发生解开,以及,在气囊展开并膨胀时还能解除其被束缚状态。使用安装部将气囊连同壳体一起安装于车辆的车身,该安装部布置于气囊在完成膨胀时的上缘侧,以安装到车辆中。束带包括锁定于壳体上的锁定部。壳体包括:与安装部一起安装于车身的安装座,以及,可以与锁定部锁定的被锁定部。折叠完成体和壳体安装在车辆中,作为通过将安装部临时固定于安装座并将锁定部锁定于被锁定部而得到的装配体。使用与安装座对应的安装固定件,将安装部临时固定在安装座的前侧。壳体构造成,使得在安装固定件临时固定于安装座的方向,能将锁定部锁定在被锁定部上。
根据结构(1)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因为将合成树脂制成的束带缠绕在折叠气囊的折叠完成体周围,以避免气囊的这种折叠状态解开,并且束带还用来将折叠完成体安装在壳体中,由一个束带可以执行气囊折叠形状的保持、以及将折叠完成体安装在壳体中。所以,可以避免增加零部件数量,以及,不再需要如相关技术中那样在折叠气囊以及将折叠完成体收纳在壳体中时所需要的绑带操作,从而,减少了工时。另外,壳体设置有安装座,该安装座适于与气囊的安装部一起通过使用安装固定件而安装于车辆的车身,以及,壳体还设置有被锁定部,可以将束带上所形成的锁定部锁定于该被锁定部。束带的锁定部构造成,在形成装配体时,在使用安装固定件将安装部临时固定于安装座的方向上,使锁定部锁定在锁定座上。也就是,根据本发明 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在形成装配体时,由安装固定件将安装部临时固定于安装座的方向,以及,将锁定部锁定在被锁定部上的方向,二者彼此同向,因此,将折叠完成体安装在壳体中时,如果折叠完成体一经收纳在壳体中、然后将其置于工作台上,不用改变壳体的取向,即可以执行由安装固定件将安装部临时固定于安装座、以及将锁定部锁定在被锁定部上。所以,可以简单地执行将安装部临时固定于安装座、以及将锁定部锁定在被锁定部上,从而,避免了工时增加。
因此,根据本发明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即使在收纳于壳体中之后将折叠气囊安装在车辆中,也可以容易地执行将折叠气囊安装在壳体中的操作,从而,避免了工时增加。
(2)在构造(1)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安装固定件包括具有安装腿的安装卡子,以及,将安装腿插进延伸穿过安装部和安装座的安装孔中,以将安装部临时固定于安装座,以及,安装腿还插进车身的安装孔中,以将安装座和安装部安装于车身。
当使用安装卡子时,优点在于能容易地将装配体安装在车辆中。
(3)在构造(1)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安装固定件包括安装于安装部的金属板,以金属板夹住安装部,以及,安装座包括锁定部,安装固定件可以锁定在该锁定部上。
附图说明
图1是从车辆内侧观察时的示意性正视图,示出根据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
图2是对应于沿图1中线II-II剖开的纵向剖视图,示出本实施例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安装在车辆中的状态;
图3是对应于沿图1中线III-III剖开的纵向剖视图,示出本实施例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安装在车辆中的状态;
图4是平面图,示出本实施例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所使用的壳体;
图5是局部放大图,示出图4的壳体中锁定座的区域;
图6A和图6B是轴测图,示出本实施例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 所使用的束带;
图7是图6的束带的正视图;
图8是图6的束带的纵向剖视图;
图9是图6的束带的剖视图,示出沿图8中线IX-IX的剖面;
图10A至图10C是示出本实施例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所使用的气囊平坦展开状态的正视图、以及示出将气囊折叠然后在其周围缠绕束带的状态的图;
图11A至图11D是说明图6A的束带缠绕在折叠完成体周围的状态的图;
图12是示意图,示出这样的状态,其中束带缠绕在折叠完成体周围,形成于束带上的锁定爪部锁定于气囊通孔的周缘上;
图13A和图13B是局部放大剖视图,示出图6A的束带缠绕在折叠完成体周围、使其锁定部互相锁定的状态;
图14是正视图,示出本实施例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的气囊装配体;
图15是气囊装配体的纵向剖视图,示出沿图14中线XV-XV的剖面;
图16是气囊装配体的纵向剖视图,示出沿图14中线XVI-XVI的剖面;
图17是示意图,示出这样的状态,其中折叠完成体收纳在壳体中、束带的锁定部锁定在壳体的锁定座部中;
图18是示出壳体和折叠完成体的局部放大示意性轴测图,其中束带缠绕于其周围,然后将安装卡子安装于其上;
图19是局部放大示意性轴测图,示出另一类壳体和折叠完成体,其中另一类束带缠绕在其周围,然后将板件安装于其上;
图20是纵向剖视图,示出采用图19的壳体和板件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安装在车辆中的状态;
图21A和图21B是示意性剖视图,示出安装部的临时固定状态,其中将板件安装至图19中壳体的安装部;以及
图22是示意性剖视图,示出束带的锁定部锁定在图19中壳体 的锁定座部中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如图1中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具有气囊22,将气囊22折叠并收纳在车辆V的车窗(侧窗)W1和W2的上周缘中,也就是,从前柱FP经由车顶边纵梁RR延伸至后柱RP上部附近,从而,允许气囊22在完成膨胀时覆盖车窗W1和W2。在本实施例中,车辆V具有一个中柱CP,中柱CP安装成布置在前柱FP与后柱RP之间、大致沿上下方向,以及,完成膨胀的气囊22构造成覆盖连同车窗W1和W2在内的车内侧,包括布置在中柱CP上的中柱装饰7、以及布置在后柱RP上的后柱装饰8的一部分,如图1中双点划线所示。
在本实施例中,除非另行指明,上下方向、以及前后方向将分别描述为与安装在车辆中时车辆V的上下方向、以及前后方向对应。
如图1至图3中所示,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包括:气囊22;充气器12,用于将膨胀气体供给气囊22;安装支架13;安装卡子17;壳体46,用于收纳折叠的气囊22(折叠完成体43)以及束带57。折叠的气囊22(折叠完成体43)、充气器12和壳体46以及束带57收纳成,使得当安装在车辆V中时,其车内侧I被气囊盖板10盖住(参见图1至图3)。在本实施例中,气囊盖板10由用来覆盖前柱FP车内侧的前柱装饰5的下缘5a、以及用来覆盖车顶边纵梁RR车内侧的车顶衬里6的下缘6a构成。
前柱装饰5和车顶衬里6连同中柱装饰7和后柱装饰8,都由合成树脂制成,并且利用安装装置(未示出)安装于内板2的车内侧I,内板2是前柱FP或车顶侧边梁RR在其车身1侧的部件。此外,下缘5a、6a组成的气囊盖板10构造成,在气囊22展开并膨胀时受其推压,并因此允许下缘5a、6a向车内侧I打开,从而,允许气囊22向外伸出(参见图2和图3中的双点划线)。
如图1中所示,充气器12用于将膨胀气体供给气囊22,充气器12是具有大致柱状外形的圆筒式,并且在其末端设置有排气口(未 示出),用于排出膨胀气体。充气器12适于将其末端(包括排气口区域的附近)插进气囊22的连接端口部25(下文描述),然后,使用布置在连接端口部25的后端外周的夹具15,使充气器与气囊22连接。此外,使用安装支架13和螺栓14,将充气器12安装于内板2,安装支架13用于保持充气器12,以及,螺栓14用于将安装支架13固定于车身1侧的内板2。
如图1中双点划线所示,气囊22构造成,由从充气器12流进气囊22中的膨胀气体使气囊22从折叠状态展开,因此展开并膨胀从而覆盖车窗W1和W2的车内侧、中柱CP的中柱装饰7的车内侧、以及后柱RP的后柱装饰8的车内侧。如图2和图3中的双点划线所示、或图10A中所示,气囊22具有:气体流入区23,该气体流入区23允许膨胀气体G流入其中,并因此膨胀以使其车内侧壁23a与车外侧壁23b彼此分开;以及非流入区27,该非流入区27形成为使车内侧壁23a与车外侧壁23b互相联结,并因此不允许膨胀气体流进其中。在本实施例中,气体流入区23具有保护膨胀部24和连接端口部25,以及,非流入区27具有周缘部28、安装部31、板状部32和33、以及闭合部34。
如图10A中所示,气体流入区23的保护膨胀部24具有前保护部24a和后保护部24b,当使气囊22完全膨胀时,前保护部24a适于覆盖前座椅横向侧的车窗W1,以及,后保护部24b适于覆盖后座椅横向侧的车窗W2。连接端口部25布置在气囊22的上缘22a的前后方向中部附近,以及,在本实施例中,连接端口部25形成为使其后侧斜向上升起,以从气囊22的上缘22a向上伸出,并且其后端敞开,以允许充气器12与之相连接。前保护部24a和后保护部24b具有布置在其内部区域中的闭合部3534,因而,当气囊22完全膨胀时,使其于前后方向的宽度尺寸从平坦展开状态下的尺寸减小,并限制其厚度,从而保持于前后方向延伸的平板形状。
非流入区27中的周缘部28形成为,除了连接端口部25的后端侧之外,在气体流入区23的整个区域上围绕其外周缘。根据本实施例,在周缘部28的上缘28a侧的区域中,形成通孔29,以在其中插 入各束带57上所形成的锁定爪77(下文描述)。在本实施例中,通孔29形成为使其开口成大致圆形。板状部32布置在前保护部24a与后保护部24b之间,并且形成为大致矩形板状。板状部33布置在气囊22的前端侧,并且是大致矩形板状,此外,在其下端侧布置有带部(belt portion)33a,该带部33a向前延伸成大致带状(band shape)。
安装部31是布置于气囊22完成膨胀时的上缘22a的部分、以及板状部33的带部33a的前端,以及,该安装部31用于将气囊22的上缘22a安装于内板2,该内板2对应于车辆V的车身1。安装部31以复数布置于前后方向(本实施例中,5个),并且,各安装部形成为从气囊22的上缘22a以及带部33a的前端向上伸出。在各安装部31中,安装孔31a形成为开口成矩形形状,其适于使用安装卡子17将气囊22固定于内板2。另一方面,根据本实施例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在布置于带部33a前端的安装部31A区域、以及布置在充气器前侧附近的安装部31B区域上,没有布置壳体46(参见图1和图14),因此,这些安装部31A和安装部31B直接安装于内板2,而没有在其间插入用于壳体的安装座(未示出)。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0A所示,气囊22由本体部37和单独的布片38、39、40、41构成,本体部37通过使用聚酰胺纱、聚酯纱等通过双层织造形成,以及,单独的布片38、39、40、41由聚酰胺纱、聚酯纱等制成的织造织物所形成,并且缝合于本体部37。单独的布片38构成用于板状部32的部分,以及,单独的布片39构成用于板状部33的部分。此外,单独的布片40构成用于安装部31的部分,以及,单独的布片41构成用于连接端口部25的部分。本体部37形成为大致矩形,并且构成用于前保护部24a、后保护部24b、周缘部28、以及板状部32的部分。另一方面,在本实施例的气囊22中,将用于板状部32的部分从通过双层织造制成的本体部37中切开,并且,被切开部分成为构成连接端口部25的单独的布片41。另外,在本体部37的这种切开区域中,布置单独的布片38以封闭该区域,从而,形成板状部32。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气囊22中位于上缘22a侧的区域进行手风 琴折叠,以及,通过将其下侧区域进行卷拢折叠、以使其从下缘22b朝车外侧O卷拢,折叠气囊22。如图11(图11A至图11D)中所示,通过折叠气囊22所形成的折叠完成体43形成为,使得手风琴折叠区43a置于卷拢折叠区43b的上侧,以及,在手风琴折叠区43a的上表面上,使周缘部28的上缘28a侧的区域露出,并且还使适于在其中锁定束带57锁定爪77的通孔29露出。
如图2和图3中所示,壳体46具有大致倒U形截面,允许折叠的气囊22(折叠完成体43)收纳在其中,并形成为于前后方向长条状。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14中所示,使用两个壳体,即:壳体46F,用于收纳折叠完成体43中与前保护部24a对应的部分;以及壳体46R,用于收纳折叠完成体43中与后保护部24b对应的部分。另一方面,布置在前侧的壳体46F形成为弯曲,使其前端侧向下取向,与窗口W1的上缘对应,以及,壳体46R形成为于前后方向以直线形状延伸,与窗口W2的上缘对应(参见图1和图14)。
各壳体46(46F和46R)由合成树脂例如聚烯烃基热塑性弹性体形成,以及,如图2和图4中所示,包括用于收纳折叠完成体43的本体部47、以及形成为从本体部47向上伸出的安装座54。
如图2中所示,本体部47构造成,从折叠完成体43的车外侧到其上表面侧对其进行覆盖,并且,本体部47具有半分圆筒(半圆筒)形状的顶壁部48、以及从顶壁部48的车外侧O的边缘向下延伸的竖壁部49,从而,具有大致倒U形截面。在本体部47中用于插入束带57的部分上,形成锁定座50作为被锁定部,用于锁定束带57的锁定部71(下文描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4中所示,沿前后方向在壳体46F上形成三个锁定座50,以及,沿前后方向在壳体46R上形成两个锁定座50。
锁定座50形成为比顶壁部48更向上凸出,以允许束带57的盒状部67(下文描述)布置在锁定座50与折叠完成体43之间,并且,锁定座50也构成为平板形状,布置成大致垂直于安装座54(参见图18)。如图5中所示,通过从车内侧端面50a切除,在各锁定座50上形成锁定凹部51,用于锁定束带57的锁定部71。锁定凹部51构造成,使其 车内侧I开口,并且,还使得,通过使束带57的锁定部71沿将安装卡子17临时固定于安装座54的方向朝车外侧O移动,可以将束带57的锁定部71锁定在锁定凹部51中。
如图5中所示,锁定凹部51是大致匙孔状,其中,末端侧部51a位于车外侧O、并且开口成大致圆形,基侧部51b位于车内侧I、并且开口成朝车内侧I加宽的大致梯形,末端侧部51a和基侧部51b相连接。也就是,在锁定凹部51周缘中、末端侧部51a与基侧部51b之间的边界上,分别布置凸出片52、52,该凸出片52、52是于前后方向朝其中部凸出的大致三角形凸出形状。锁定凹部51中基侧部51b的车内侧I上的开口51c具有开口宽度尺寸D1(参见图5),该开口宽度尺寸D1设定为大于束带57的锁定颈部72于前后方向的宽度尺寸L1(参见图9),从而,允许锁定颈部72从其中穿过。此外,锁定凹部51中末端侧部51a与基侧部51b之间边界上具有开口宽度尺寸D2(凸出片52、52之间的间隔距离)(参见图5),该开口宽度尺寸D2设定为小于锁定颈部72于前后方向的宽度尺寸L1,并且还大于锁定颈部72上所形成的锁定槽部73、73之间的宽度尺寸L2(参见图9)。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当锁定颈部72插进锁定凹部51时,使形成于锁定凹部51周缘的凸出片52、52锁定在锁定颈部72的锁定槽73、73的周缘上,从而,将锁定部71锁定在锁定座50上,并因此限制锁定部71使其不能于车内-车外方向移动(参见图17)。具体而言,当锁定颈部72插入穿过开口51c、然后朝车外侧O移动时,形成于锁定凹部51周缘上的凸出片52、52受锁定颈部72的车外侧端的推压,使得锁定凹部51的周缘先弯曲以加宽,然后,将锁定颈部72推进以将锁定槽73、73定位达到对应于凸出片52、52的位置时,使锁定凹部51的周缘恢复,并因此使凸出片52、52进入锁定槽73、73,以使其锁定在锁定槽73、73的周缘上。
安装座54布置在与安装部31(其布置成从折叠完成体43凸出)相对应的部位,以及,在本实施例中,在壳体46F上形成一个安装座,以及,在壳体46R上形成两个安装座。如图2中所示,各安装座54形成为,从本体部47的竖壁部49连续延伸。在根据本实施例的壳体46中,顶壁部48构造成,使得本体部47上布置有安装座54的区域被切掉(参见图2和图18)。安装孔54a开口成大致矩形,并且允许安装卡子17的安装腿20从中穿过,安装孔54a形成为于车内-车外方向穿过各安装座54延伸,与安装部31的安装孔31a对应。
安装卡子17作为用于将各安装部31连同安装座54一起安装于内板2的安装固定件,将安装卡子17锁定在内板2中所形成的安装孔3中,如图2所示。安装卡子17是合成树脂制成的可膨胀铆钉类型,并且具有安装基部18和布置在安装基部18中的推销21(参见图2和图15)。安装基部18具有基部19和安装腿20,该基部19布置在车内侧,以及,该安装腿20从基部19朝内板2的安装孔3(车外侧O)延伸以安装于安装孔3的周缘。
基部19具有推销收纳部19a和压板部19d,推销收纳部19a用于在安装于安装孔3周缘上之前的状态下在其中收纳推销21,以及,压板部19d设置于基部19的车外侧端,为大致矩形板状,具有在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的较宽的幅度。如图15中所示,压板部19d是这样的部分,当安装卡子17临时固定于壳体46的安装座54(如下文所述)并以安装部31置于二者之间时,该压板部要使安装部31压贴安装座54。推销收纳部19a通过使其车内侧I开口而形成,以允许朝车外侧O推压推销21,以及,在其适于覆盖推销21上侧和下侧的部分上,推销收纳部19a具有接合孔19b、19c,该接合孔19b、19c能与推销21上所形成的接合凸部21a的凸出体21c相接合。这些接合孔19b、19c沿车内-车外方向(推压推销21的方向)形成于两个部位处,以及,如图15中所示,布置在车内侧I的接合孔19b要在推压之前与推销21的凸出体21c相接合,以及,如图2所示,布置在车外侧O的接合孔19c要在推压之后与推销21的凸出体21c相接合。
安装腿20适于插进延伸穿过气囊22安装部31的安装孔31a和延伸穿过壳体46安装座54的安装孔54a,使得安装部31可以从安装座54的前侧(车内侧I)临时固定于安装座54,并且,安装腿20还构造成使其插进车辆V的车身1的安装孔3,以将安装座54和安装部31安装于车身1。在安装腿20内,形成插入凹部20a,以与推销收纳部 19a连通。如图2中所示,插入凹部20a是这样的部分,其允许推销21的膨胀轴部21d在受到压迫时插入其中。此外,在安装腿20上形成一对凸出钩20b。
如图2和图15中所示,推销21构造成,使得接合凸部21a(其可与推销收纳部19a中所形成的接合孔19b、19c相接合)布置在其基侧(车内侧I),以及,膨胀轴部21d(其要在压迫时布置在凸出钩20b之间)布置在其末端侧(车外侧)。形成在基侧的接合凸部21a形成于上下方向相对的两个部位处,以及,各接合凸部21a具有:可弯曲片21b,其沿车内-车外方向布置,且适于在上下方向向内弯曲;以及凸出体21c,其形成在可弯曲片21b的末端(车内侧端),以在上下方向向外凸出。在压迫之前的状态下,将凸出体21c插在推销收纳部19a中所形成的接合孔19b中,以使其与接合孔19b的周缘接合。接合凸部21a构造成,当使可弯曲片21b在上下方向向内弯曲时,允许凸出体21c从接合孔19b中移出。因此,当推进推销21以将膨胀轴部21d插进插入凹部20a,同时使可弯曲片21b于上下方向向内弯曲,并因此使凸出体21c从接合孔19b移出,以及,结果,使凸出体21c到达车外侧O的接合孔19c,此时,可弯曲片21b恢复,并因此将凸出体21c插进车外侧O的接合孔19c,因此,使其与接合孔19c的周缘接合。此时,布置在末端的膨胀轴部21d插在凸出钩20b之间(参见图2)。
在根据本实施例的安装卡子17中,当通过折叠气囊22所形成的折叠完成体43收纳在壳体46(46F和46R)中以形成气囊装配体AM1时,在推销21未被推进插入凹部20a的状态(凸出体21c与接合孔19b的周缘相接合的状态)下,将凸出钩20b锁定在安装座54的安装孔54a的周缘54b上,并且,将安装卡子17临时固定在安装座54上,以安装部31置于二者之间(参见图15)。此外,当将安装部31安装至内板2时,在安装卡子17的安装腿20(其从气囊装配体AM1中的壳体46(46F和46R)的安装座54朝车外侧O凸出)插在内板2的安装孔3中的状态下,将推销21推进,以将膨胀轴部21d插进插入凹部20a,同时使可弯曲片21b朝其上下方向中部弯曲,以及,结果,将凸出体21c插进车外侧O的接合孔19c(参见图2),并因此使其与接合孔19c 的周缘相接合。此外,膨胀轴部21d插在凸出钩20b之间,使得凸出钩20b与安装孔3车外侧O上的周缘接合,从而,将安装部31连同壳体46(46F和46R)的安装座54一起安装于车辆V的车身1的内板2。
束带57由合成树脂例如聚酰胺树脂或聚丙烯形成,以及,在本实施例中,将其在沿前后方向的多个部位(本实施例中,五个部位)处缠绕于折叠完成体43周围,如图1、图10C和图14中所示。如图6(图6A和图6B)至图8中所示,束带57具有带状本体部58、以及布置在本体部58两端的接合部59、66。本体部58具有能缠绕在折叠完成体43周围的带状。接合部59、66形成于本体部58的两端(其在束带57的本体部58缠绕于折叠完成体43周围时互相靠近),以及,接合部59、66构造成,使得接合凸部60和接合凹部68分别配对布置在其一个端侧和另一端侧上。
一个端侧上的接合部59具有接合凸部60以及在其缠绕操作期间被夹持的夹持片64。
接合凸部60形成为从本体部58的端缘58a沿本体部58的纵向凸出,并且具有的宽度尺寸也接近于本体部58的宽度尺寸。接合凸部60具有插入片61和凸出体62,该插入片61适于插在接合凹部68中,以及,该凸出体62形成在插入片61的末端61a上以朝其外周侧(安装在车辆上时的上侧)凸出。凸出体62构造成使其在外周侧上倾斜,并因此具有大致箭头状截面,因而,其基侧较厚以从插入片61凸出,以及,其末端侧较薄。所以,外周侧上的斜面作为插进接合凹部68时的引导面62a,以及,基侧端面作为接合面62b,该接合面62b适于与形成在接合凹部68中的被接合凸部69的被接合面69b相接合(参见图13A)。
夹持片64形成为从本体部58的外周面在其端缘58a附近向外凸出。在本实施例中,夹持片64形成为从本体部58凸出,以使其大致垂直于本体部58。
另一端侧上的接合部66具有:盒状部67,其具有接合凹部68,接合凸部60可以插入该接合凹部68中并接合;锁定部71,适于与壳体46的锁定座50相接合;以及锁定爪77,适于锁定在气囊22的通孔 29周缘上。
盒状部67是大致矩形形状,构造成将本体部58连接于盒状部67的朝车外侧的下端面,并且,盒状部67还是在折叠完成体43周围缠绕束带57的操作期间被夹持的部分。通过使盒状部67朝车外侧O凹进、同时使其车内侧表面67a的一部分开口,形成接合凹部68,从而,允许接合凸部60插在其中。在本实施例中,接合凹部68形成为沿车内-车外方向延伸穿过盒状部67。具体而言,接合凹部68在其上表面68a具有被接合凸部69,该被接合凸部69设置成与凸出体62(其形成在接合凸部60的插入片61的末端61a上)相对应,并因此能与凸出体62相接合。被接合凸部69形成为从接合凹部68上表面68a的车内侧端向下凸出,被接合凸部69倾斜形成,因而,随着其从车内侧I到车外侧O,使其凸出量增大,所以,下表面侧上的斜面作为引导面69a,用于引导接合凸部60的凸出体62。此外,采用被接合凸部69,使其车外侧的表面作为被接合面69b,该被接合面69b能与接合凸部60的凸出体62的接合面62b相接合,以及,被接合面69b形成为大致沿上下方向延伸,对应于接合面62b(参见图13A)。此外,接合凹部68与接合凸部60之间的接合力设定为,使得气囊22展开并膨胀时能解除这种接合(即:能解除被束缚状态),但在缠绕折叠完成体43之后即使用手拉夹持片64也不能解除此接合。
锁定部71形成为从盒状部67的上表面67b向上凸出,并且具有锁定颈部72和锁定头部75,该锁定颈部72形成为从盒状部67的上表面67b向上凸出,以及,该锁定头部75形成为从锁定颈部72的上端膨出。锁定部71适于锁定在形成于壳体46上作为被锁定部的锁定座50上,使锁定部71沿安装卡子17临时固定于安装座54的方向朝车外侧O移动,以使其插进锁定座50上所形成的锁定凹部51中,结果,使其锁定在锁定座50上(参见图17)。
如图9中所示,锁定颈部72具有大致椭圆形的截面,椭圆形的长轴大致沿车内-车外方向延伸,以及,在锁定颈部72的前表面72a和后表面72b(其为面对大致垂直于锁定凹部51插进锁定座50的插入方向的表面)上,分别布置锁定槽73、73,该锁定槽73、73能与在锁定座 50的锁定凹部51周缘上所形成的凸出片52、52相接合。通过使锁定颈部72的前表面72a和后表面72b的一部分(各自与其在车内-车外方向的中部对应)凹进,以具有大致矩形截面,藉此形成锁定槽73、73,以及,锁定槽73、73形成在锁定颈部72于上下方向的整个区域。锁定颈部72形成在盒状部67的上表面67b上的部位与其上下方向大致中部对应,并且还稍稍朝车外侧定位。此外,锁定颈部72具有这样的长度尺寸(从盒状部67的上表面67b凸出的高度),其设定成为允许壳体46上所形成的锁定座50在盒状部67和锁定头部75之间穿过的尺寸,如图16所示。
锁定头部75形成为大致符合于盒状部67的上表面67b,并从锁定颈部72的上端膨出,而且具有大致矩形板形状,其具有在车内-车外方向的较宽的宽度。锁定头部75具有以平板形状构成的下表面75a,该下表面适于大致符合于盒状部67的上表面67b,以及,锁定头部75构造成,使得当锁定在锁定座50上时,由锁定头部75和盒状部67限制其相对于锁定座50的上下移动。在本实施例中,锁定头部75设定为,使其在前后方向和车内-车外方向从锁定颈部72的凸出量彼此相等,并且其在前后方向的宽度尺寸还小于盒状部67在前后方向的宽度尺寸,以及,其在车内-车外方向的宽度尺寸大于盒状部67于车内-车外方向的宽度尺寸,结果,其朝车外侧的凸出量稍大。
锁定爪77形成为从盒状部67的下表面向下(向内)凸出,锁定爪77具有锁定颈部77a和锁定头部77b,该锁定颈部77a可以插进气囊22的通孔29,以及,该锁定头部77b形成为从锁定颈部77a的末端膨出,并因此可锁定在通孔29周缘上,以及,锁定爪77的外形是大致箭头状(参见图6A、图6B和图12)。在折叠完成体43周围缠绕束带47时,从折叠完成体43的上侧将锁定爪77插入并布置在通孔29中,锁定爪77布置成在锁定颈部77a处弯曲,因而,其末端上待被锁定在通孔29周缘上的锁定头部77b取向于车内侧I(参见图11B)。此外,在折叠完成体43周围缠绕束带57的操作期间(当接合凸部60与接合凹部68相接合时),锁定爪77可以避免折叠完成体43相对于束带57转动。具体而言,当折叠完成体43试图相对于束带57朝车内 侧I转动时,延伸穿过通孔29的锁定颈部77a可以进一步避免这种转动,以及,当折叠完成体43试图相对于束带57朝车外侧O转动时,锁定在通孔29周缘上的锁定头部77b可以进一步避免这种转动。为此,当锁定爪77已经锁定在通孔29周缘上时,即使盒状部67未被有力地夹持,也能容易地使接合凸部60与接合凹部68相接合,从而,便于在折叠完成体43周围缠绕束带57的操作。
接着,描述将本实施例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安装于车辆V中的过程。首先,折叠气囊22,如图10B和图11(图11A至图11D)中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以下述方式从平展状态开始折叠气囊22,通过使其在上缘22a侧的区域进行手风琴折叠,同时形成大致平行于上缘22a的折叠线,以形成手风琴折叠区43a,然后,通过使其下侧区域进行卷拢折叠,以使下缘22b在车外侧壁23b侧卷拢,并因此形成卷拢折叠区43b,从而形成折叠完成体43。在本实施例的折叠完成体43中,折叠线VF设置在手风琴折叠区43a上的一部位处(该部位靠近于上缘22a,并且还位于通孔29下方)以位于车内侧I上,以及,通孔29暴露于折叠完成体43的上表面侧。
接着,如图10C和图11中所示,在折叠完成体43周围缠绕束带57,以使其缠绕在折叠完成体43周围。
此时,如图11A、图11B和图12中所示,束带57的锁定爪77首先插进通孔29,使得锁定爪77的锁定头部77b锁定在通孔29周缘上。然后,在对夹持片64进行夹持的状态下,通过在折叠完成体周围缠绕本体部58,使接合部59靠近接合部66,如图11C中所示,然后,将接合部59的接合凸部60插进接合部66的接合凹部68。接着,当使凸出体62与被接合凸部69互相接合时,如图11D和图13B中所示,将束带57缠绕在折叠完成体43周围,如图10C中所示,从而,避免这种折叠状态的解开。
接着,将折叠完成体43收纳在壳体46(46F和46R)中,以及,在将安装部31置于安装座54的车内侧表面54c上的状态下,从安装座54的车内侧表面54c侧(车内侧I),将安装卡子17的安装腿20插进安装部31的安装孔31a和安装座54的安装孔54a,使得安装腿20 锁定在安装座54中安装孔54a的周缘54b上,从而,将安装卡子17临时固定于安装座54(参见图15)。此外,如图16中所示,将形成于束带57上的锁定部71的锁定颈部72从车内侧I插进锁定座50的锁定凹部51,使得形成于锁定凹部51周缘上的凸出片52锁定在形成于锁定颈部72上的锁定槽73的周缘,从而使束带57与壳体46连接(参见16)。另外,将装有安装支架13的充气器12插进气囊22中从折叠完成体43凸出的连接端口部25,然后由夹具15使连接端口部25与充气器12互相连接,从而,形成气囊装配体AM1(参见图14)。
然后,将从气囊装配体AM1伸出的安装卡子17的安装腿20插进内板2所形成的安装孔3中,并且将推销21推进、以允许安装卡子17的膨胀轴部21d布置在凸出钩20b之间,此时,如图2中所示,凸出钩20b可以锁定在安装孔3周缘上,从而,将安装部31连同壳体46的安装座54一起安装至车身1的内板2。同时,使用螺栓14将充气器12的安装支架13固定在内板2上的预定部位处,从而,将气囊装配体AM1安装在车辆V中。然后,将从控制装置延伸的用于触发充气器的引线连接至充气器12,并且,将前柱装饰5、车顶衬里6、中柱装饰7、以及后柱装饰8安装于车身1的内板2,从而,将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安装在车辆V中。
在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安装于车辆V中之后,如果因接收来自控制装置的触发信号而触发充气器12,从充气器12排出的膨胀气体G流进气囊22。因此,膨胀的气囊22推开气囊盖板10,同时解除束带57的接合凸部60与接合凹部68之间的接合状态(束带57的被束缚状态),然后,使气囊展开同时向下伸出,从而,完成其膨胀以覆盖车窗W1和W2、中柱CP、以及后柱RP的车内侧,如图1中双点划线所示。
另外,根据本实施例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因为合成树脂制成的束带57缠绕在折叠气囊22的折叠完成体43周围,以避免气囊22这种折叠状态的解开,并且束带57还用来将折叠完成体43安装于壳体46,可以通过一个束带57,执行保持气囊22的折叠形状、以及将折叠完成体43安装在壳体46中。所以,可以避免零部件数量的增加, 而且,也不再需要如相关技术中在折叠气囊以及在将折叠完成体收纳在壳体中时所需要的绑带操作,从而,减少了工时。另外,壳体46设置有安装座54,该安装座54适于使用安装卡子17作为安装固定件,将其连同气囊22的安装部31一起安装至车辆V的车身1,并且,壳体46还设置有作为被锁定部的锁定座50,束带57上所形成的锁定部71可以锁定于该锁定座50。束带57的锁定部71构造成,在形成气囊装配体AM1时,通过从车内侧I朝车外侧O(使用安装卡子17将安装部31临时固定于安装座54的方向)移动,使锁定部71锁定在锁定座50上。也就是,根据本实施例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形成气囊装配体AM1时,由安装卡子将安装部31临时固定于安装座54的方向,以及,将锁定部71锁定在锁定座50上的方向,这两种方向彼此同向,如图18中所示,因此,将折叠完成体43安装在壳体46中时,如果折叠完成体43一经收纳在壳体46中,然后将其放置在工作台上,就可以执行由安装卡子17将安装部31临时固定于安装座54以及将锁定部71锁定在锁定座50上,而不用改变壳体46的取向。所以,可以简单地执行将安装部31临时固定于安装座54、以及将锁定部71锁定在锁定座50上,从而,避免工时的增加。
因此,根据本实施例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如果在收纳于壳体46中之后将折叠的气囊22安装在车辆V中,仍然可以容易地执行在壳体46中安装折叠的气囊22的操作,从而避免增加工时。
在本实施例中,虽然使用安装卡子17(其具有适于插进安装座54中所形成安装孔54a的安装腿20)作为安装固定件,使得可以便于气囊装配体AM1在车辆V中的安装,如果不考虑这一点,还可以使用这样一种结构作为安装固定件:其具有金属板80、80,该金属板80、80适于安装于安装部31,使得安装部31夹于其间,如图19中所示的气囊装配体AM2中的情形。在图19所示的气囊装配体AM2中,构成安装固定件的两个板80、80布置成夹住安装部31,以及,如图20中所示,将螺栓81穿过安装部31和壳体46A的安装座83二者,然后,将螺栓81拧进固定于安装孔3A(其形成在内板2A中)的螺帽3a,结果,将安装部31连同安装座83一起安装至车辆的车身1A。板80、80具 有通孔80a,用于允许螺栓81穿过,并且,在前后方向上与通孔80a两侧对应的两个部位处使其压瘪,以夹住安装部31。壳体46A的安装座83形成为平板形状,并且具有通孔83a,用于允许螺栓81从中穿过。如图21(图21A和图21B)中所示,在安装座83于前后方向的边缘上,形成锁定凸部(锁定部)84、84,以朝车内侧I凸出,因而,形成气囊装配体AM2时,可以将板80、80(安装部31夹于其间)临时固定在安装座83的前侧(车内侧I)。如图19中所示,沿上下方向布置的锁定凸部84形成为朝车内侧I凸出,并且构造成具有较薄厚度,以及具有下述的前后方向截面,其中,使其末端弯曲成朝车外侧O取向,同时于前后方向向内取向。因为锁定凸部84、84设定成,使其车内侧端缘84a、84a之间的间隔距离大于板80于前后方向的宽度尺寸,形成气囊装配体AM2时,如果使折叠完成体43中的板80、80(安装部31夹在其间)从车内侧I朝安装座83(车外侧O)移动,由板80压迫锁定凸部84,使其首先于前后方向向外弯曲(参见图21A中的双点划线),然后,使其恢复到锁定在板80于前后方向的两个边缘的车外侧表面上。此外,锁定凸部84可以将板80、80(安装部31已被夹在其间)临时固定于安装座83。
此外,在示于图19的气囊装配体AM2中,形成于束带57A上的锁定部88、以及作为被锁定部用于将锁定部88锁定在壳体46A中的锁定座86还构造成,具有的形状与如上所述的气囊装配体AM1中的那些不同。如图19中所示,作为形成于壳体46A上的被锁定部,锁定座86大致与安装座83延伸方向相符形成为平板状,以及,锁定座86具有锁定孔86a,该锁定孔86a形成为于车内-车外方向延伸贯穿,而且,还开口成大致矩形,使得构成锁定部88的凸出片89的末端部89a可以锁定于其周缘(参见图22)。锁定部88由一对凸出片89构成,该对凸出片89从束带57A的盒状体67A的车外侧表面朝车外侧O凸出,并且布置在前后方向。如图22中所示,凸出片89构造成,使其末端侧于前后方向向外凸出,并且这种末端部89a逐渐变细,使得于前后方向的外缘倾斜。此外,因为末端部89a、89a设定为,使得其车外侧端89b、89b之间的间隔距离小于锁定孔86a于前后方向的开口 宽度尺寸,如果在形成气囊装配体AM2时,使锁定部88(凸出片89)朝锁定座86(车外侧O)移动,将凸出片89穿过锁定孔86a,此时,使用末端部89a于前后方向的外缘作为引导,使得末端部89a朝其于前后方向的中部弯曲,然后恢复,结果,将末端部89a锁定在锁定孔86a的周缘上。
在具有图19中所示结构的气囊装配体AM2中,形成气囊装配体AM2时,由构成安装固定件的板80、80将安装部31临时固定于安装座83的方向,以及,将锁定部88锁定在锁定座86上的方向,二者也是彼此同向的。所以,当将折叠完成体43安装在壳体46中时,如果将折叠完成体43收纳在壳体46中、然后将其放置在工作台上,能执行由板80、80将安装部31临时固定于安装座54、以及将锁定部88锁定在锁定座86上,而不用改变壳体46的取向。结果,可以简单地执行将安装部31临时固定于安装座83、以及将锁定部88锁定于锁定座86上,从而,避免了工时增加。
同时,虽然本实施例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中所使用的束带57构造成,使得在气囊22展开并膨胀时通过解除接合凸部60与接合凹部68之间的接合状态来解除其被束缚状态,但束带的被束缚状态的解除方式并不局限于此。例如,束带的本体部可以设置有作为断裂的开始点切口或薄部,因而,展开并膨胀时,可以使本体部自身断裂,以解除被束缚状态。

Claims (3)

1.一种头部保护气囊装置,包括:
气囊,适于在其展开并膨胀时覆盖车辆的车窗;以及
合成树脂的壳体,用于收纳通过将所述气囊折叠成长条状而得到的折叠完成体,
其中,使用安装部将所述气囊连同所述壳体一起安装于所述车辆的车身,所述安装部布置于所述气囊在完成膨胀时的上缘侧,以安装到所述车辆中,
所述头部保护气囊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头部保护气囊装置进一步包括具有挠性的合成树脂制成的束带,在完成折叠所述气囊时将所述束带缠绕在所述折叠完成体周围,从而避免所述气囊的折叠状态发生解开,以及,在所述气囊展开并膨胀时还能解除其被束缚状态;
所述束带包括锁定在所述壳体上的锁定部;
所述壳体包括安装座和被锁定部,所述安装座与所述安装部一起安装于所述车身,以及,所述锁定部可以锁定于所述被锁定部上;
将所述折叠完成体和所述壳体安装在所述车辆中,作为通过将所述安装部临时固定于所述安装座、并且将所述锁定部锁定于所述被锁定部而得到的装配体;
使用与所述安装座对应的安装固定件,将所述安装部临时固定于所述安装座的前侧;以及
所述壳体构造成,使得在将所述安装固定件临时固定于所述安装座的方向上,能将所述锁定部锁定于所述被锁定部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其中,所述安装固定件包括具有安装腿的安装卡子,以及,将所述安装腿插进延伸穿过所述安装部的安装孔和延伸穿过所述安装座的安装孔中,以将所述安装部临时固定于所述安装座,以及,所述安装腿还插进所述车身的安装孔中,以将所述安装座和所述安装部安装于所述车身。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其中,所述安装固定件包括安装于所述安装部的金属板,以所述金属板夹住所述安装部;以及
其中,所述安装座包括锁定部,所述安装固定件能锁定于所述锁定部上。
CN201410699836.5A 2013-11-29 2014-11-27 头部保护气囊装置 Active CN10467014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48483A JP6107624B2 (ja) 2013-11-29 2013-11-29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3-248483 2013-11-2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670146A CN104670146A (zh) 2015-06-03
CN104670146B true CN104670146B (zh) 2017-04-12

Family

ID=530585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699836.5A Active CN104670146B (zh) 2013-11-29 2014-11-27 头部保护气囊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107624B2 (zh)
CN (1) CN104670146B (zh)
DE (1) DE102014017531B4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519412B2 (ja) * 2015-08-31 2019-05-29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520792B2 (ja) * 2016-03-31 2019-05-29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DE102017203931B4 (de) 2017-03-09 2021-05-20 Joyson Safety Systems Germany Gmbh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s Gassackmoduls eines Fahrzeuginsassen-Rückhaltesystems
CN110958961B (zh) * 2017-08-22 2022-10-28 河西工业株式会社 汽车用内饰部件
JP6954235B2 (ja) * 2018-06-25 2021-10-27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US10953835B2 (en) * 2018-09-13 2021-03-23 Trw Vehicle Safety Systems Inc. Support for roof-mounted airbag
JP6860603B2 (ja) * 2019-03-01 2021-04-1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の仮止め構造
KR102190439B1 (ko) * 2019-07-26 2020-12-11 아우토리브 디벨롭먼트 아베 행 태그가 적용된 에어백 유닛
US11878637B2 (en) * 2021-03-30 2024-01-23 Honda Motor Co., Ltd. Attachment structure for a vehicle roof lining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155331A (ja) * 2002-11-07 2004-06-03 Toyota Motor Corp エアバッグ固定部材
JP4924063B2 (ja) * 2007-01-30 2012-04-25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8247113A (ja) * 2007-03-29 2008-10-16 Toyoda Gosei Co Ltd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061815B2 (ja) * 2007-09-25 2012-10-3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180554B2 (ja) * 2007-10-04 2013-04-1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133042B2 (ja) * 2007-12-19 2013-01-30 芦森工業株式会社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の展開規制部材及び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の配設部構造
JP5582751B2 (ja) 2009-09-25 2014-09-03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KR101070147B1 (ko) * 2009-10-07 2011-10-05 아우토리브 디벨롭먼트 아베 자동차용 커튼 에어백 모듈
JP2013209011A (ja) * 2012-03-30 2013-10-10 Toyoda Gosei Co Ltd エアバッグ用締結バンド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670146A (zh) 2015-06-03
DE102014017531B4 (de) 2019-06-27
JP6107624B2 (ja) 2017-04-05
DE102014017531A1 (de) 2015-06-03
JP2015105036A (ja) 2015-06-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670146B (zh) 头部保护气囊装置
CN106926809B (zh) 头部保护气囊装置
JP5626121B2 (ja)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503839B2 (ja)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US7568725B2 (en) Curtain air bag device
CN102729945B (zh) 头部保护气囊
CN109591751A (zh) 头部保护气囊装置
US9623832B2 (en) Airbag apparatus
EP1310409A2 (en) Head protecting airbag device
JP6772971B2 (ja)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459831B2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US20060197317A1 (en) Airbag attachment structure
JP6706503B2 (ja)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
KR20120016074A (ko) 에어백 하우징에 대한 팽창기 개재식 결합 및 팽창기 삽입을 위한 구성을 갖는 무릎 에어백 조립체
CN105916739A (zh) 安装部件及安全气囊模块装备座椅
JP5227200B2 (ja) エアバッグ用クリップの取付構造
US20150028571A1 (en) Airbag Module With an Airbag Exhibiting a Vent Opening Closed in the Folded State by an Arrester Strap and Procedure of its Manufacture
US20200156588A1 (en) Passenger seat airbag device
JP5488538B2 (ja)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US11007966B2 (en) Head protecting airbag device
JP6519412B2 (ja)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07284395B (zh) 头部保护气囊装置
JP6772928B2 (ja)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08657109B (zh) 头部保护气囊装置
JP5287707B2 (ja)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