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566554A - 钓具用卷线器 - Google Patents
钓具用卷线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566554A CN109566554A CN201811123441.5A CN201811123441A CN109566554A CN 109566554 A CN109566554 A CN 109566554A CN 201811123441 A CN201811123441 A CN 201811123441A CN 109566554 A CN109566554 A CN 10956655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rive shaft
- main body
- axle
- reel main
- bear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4
- 238000005461 lubr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9
- 238000005096 rol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1
- 238000009987 spin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0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9000000470 constitu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3321 ampl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199 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41000222712 Kinetoplastid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1971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605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BGOFCVIGEYGEOF-UJPOAAIJSA-N helicin Chemical compound O[C@@H]1[C@@H](O)[C@H](O)[C@@H](CO)O[C@H]1OC1=CC=CC=C1C=O BGOFCVIGEYGEOF-UJPOAAIJ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1234 light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35 stainless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1220 stainless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838 Al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861 Mg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159 abnorm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3 cold fo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790 confirm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06 elastom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764 inhibitory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9/00—Reels
- A01K89/01—Reels with pick-up, i.e. with the guiding member rotating and the spool not rotating during normal retrieval of the line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9/00—Reels
- A01K89/01—Reels with pick-up, i.e. with the guiding member rotating and the spool not rotating during normal retrieval of the line
- A01K89/01121—Frame details
- A01K89/011223—Frame details with bearing feature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9/00—Reels
- A01K89/015—Reels with a rotary drum, i.e. with a rotating spool
- A01K89/0192—Frame details
- A01K89/0193—Frame details with bearing feature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9/00—Reels
- A01K89/015—Reels with a rotary drum, i.e. with a rotating spool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9/00—Reels
- A01K89/015—Reels with a rotary drum, i.e. with a rotating spool
- A01K89/0183—Drive mechanism details
- A01K89/0186—Drive mechanism details with disengageable positive drive components, e.g. a clutch
- A01K89/01902—Gear pair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钓具用卷线器。本发明的课题是在不降低驱动轴的旋转性能的情况下容易且确实地进行驱动齿轮与小齿轮的啮合调整。本发明提供一种钓具用卷线器(1),其具备:驱动轴(60),其绕第一轴线(O1)可旋转地支撑于卷线器主体(2)并且连结于手柄;驱动齿轮(61),其形成于驱动轴;小齿轮(62),其与驱动齿轮啮合并且随着驱动轴的旋转而绕第二轴线(O2)旋转;及轴承(63),其将驱动轴绕第一轴线可旋转地支撑;轴承具备:内轮(80),其具有与驱动轴接触的内侧轴承面(80a);和外轮(81),其具有与卷线器主体接触的外侧轴承面(81a);且在内周面及外周面中的至少任一者设置有调整部(83),该调整部(83)在使轴承相对于驱动轴及卷线器主体相对移动时,使驱动轴相对于卷线器主体沿第一轴线方向相对移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钓具用卷线器。
背景技术
作为钓具用卷线器之一,例如已知有纺车式卷线器。一般来说,纺车式卷线器主要具备:卷线器主体,其具有手柄;转子,其配设在卷线器主体的前方侧,能够旋转地组合到卷线器主体;及卷线筒,其配设在转子的前方侧,供钓线卷绕。
手柄连结于在卷线器主体的左右方向上延伸的驱动轴。转子构成为,具有与形成于驱动轴的驱动齿轮啮合的小齿轮,能够随着驱动轴的旋转而绕在卷线器主体的前后方向上延伸的轴线旋转。卷线筒构成为能够随着驱动齿轮的旋转而在前后方向上往复移动。
在这种纺车式卷线器中,例如因谋求从驱动齿轮向小齿轮的顺利的旋转力的传递、或抑制异响或振动等的产生等理由,而需要调整驱动齿轮与小齿轮的啮合。
作为该啮合调整,例如已知有通过在驱动轴中位于隔着驱动齿轮而与小齿轮相反的一侧的部分与卷线器主体之间安装垫片等调整部件,并调整调整部件的数量或种类等,从而调整驱动齿轮相对于小齿轮的相对位置关系。
而且,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已知有一种纺车式卷线器,其能够根据来自从卷线器主体的外部的操作,调整一对可动部件的位置,从而调整驱动齿轮相对于小齿轮的相对位置关系。
一可动部件配设于形成于卷线器主体的手柄插入用开口部的内侧,且配置于比可旋转地支撑驱动轴的一轴承更外侧的位置。另一可动部件配设于形成于卷线器盖部的手柄插入用开口部的内侧,且配置于比可旋转地支撑驱动轴的另一轴承更外侧的位置。
这一对可动部件与开口部的内周面螺纹结合,且从左右方向的外侧与各轴承的外轮接触。此外,各轴承的内轮从左右方向的外侧与驱动轴的法兰部接触。
根据这样构成的纺车式卷线器,能够通过将一对可动部件进行旋转操作(紧固操作或旋松操作),使可动部件在驱动轴的轴向(左右方向)上移动,因此能够经由轴承使驱动轴沿轴向移动。由此,能够调整驱动齿轮相对于小齿轮的相对位置关系,从而能够调整驱动齿轮对小齿轮的啮合。
例如,在小齿轮与驱动齿轮的啮合浅的情况下,对卷线器主体侧的一可动部件进行旋松操作,并且相应于该旋松操作而对卷线器盖部侧的另一可动部件进行紧固操作。由此,能够使卷线器主体侧的一轴承远离小齿轮侧,并且使卷线器盖部侧的另一轴承接近小齿轮侧,因此能够以使驱动齿轮接近小齿轮的方式使驱动轴沿轴向移动。其结果是,能够加深小齿轮与驱动齿轮的啮合,能够调整驱动齿轮对小齿轮的啮合。
尤其,与所述利用垫片等的情况不同,能够不将卷线器主体分解便能进行啮合调整。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实开平6-23455号公报
然而,在上述以往的纺车式卷线器中,随着一对可动部件的旋转操作,需要使轴承相对于卷线器主体及卷线器盖部沿驱动轴的轴向移动,因此轴承相对于卷线器主体及卷线器盖部的位置发生变化。因此,形成于卷线器主体及卷线器盖部的开口部的内周面与轴承的外轮之间的荷重的施加情况发生变化,容易对轴承的旋转精度造成影响。由此,有驱动轴的旋转性能降低的可能性,具有改善的余地。
而且,为了使驱动轴沿轴向的双向移动,需要在卷线器主体侧及卷线器盖部侧分别设置轴承。因此,如果在各轴承中对旋转精度产生影响,则容易对驱动轴的旋转性能的降低造成显著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考虑这种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钓具用卷线器,其能够在不降低驱动轴的旋转性能的情况下容易且确实地调整驱动齿轮与小齿轮的啮合。
(1)本发明的钓具用卷线器具备:卷线器主体,其具有手柄;驱动轴,其绕第一轴线可旋转地支撑于所述卷线器主体并且连结于所述手柄;驱动齿轮,其形成于所述驱动轴;小齿轮,其与所述驱动齿轮啮合并且随着所述驱动轴的旋转而绕与所述第一轴线交叉的第二轴线旋转;及轴承,其设置在所述驱动轴与所述卷线器主体之间,且将所述驱动轴绕所述第一轴线可旋转地支撑;所述轴承具备:内轮,其在内周面的至少一部分具有与所述驱动轴接触的内侧轴承面;及外轮,其在外周面的至少一部分具有与所述卷线器主体接触的外侧轴承面;且在所述内周面及所述外周面中的至少任一者设置着调整部,该调整部在使所述轴承相对于所述驱动轴及所述卷线器主体相对移动时,使所述驱动轴相对于所述卷线器主体沿所述第一轴线方向相对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钓具用卷线器,通过进行使轴承相对于驱动轴及卷线器主体相对移动(例如旋转操作或滑动操作)的操作,能够利用调整部使驱动轴相对于卷线器主体沿第一轴线方向(驱动轴的轴向)相对移动。由此,能够使驱动齿轮在第一轴线方向上接近及远离小齿轮,能够容易且确实地调整驱动齿轮与小齿轮的啮合。
尤其,将内轮的内周面的至少一部分设为内侧轴承面并与驱动轴进行面接触,并且将外轮的外周面的至少一部分设为外侧轴承面并与卷线器主体进行面接触。因此,容易进行轴承相对于驱动轴及卷线器主体的在径向上的尺寸管理,能够以高尺寸精度将轴承配设在驱动轴与卷线器主体之间。因此,能够成为旋转精度优异的轴承,能够在不降低旋转性能的情况下稳定地旋转支撑驱动轴。其结果是,能够阻力少且顺利地旋转操作手柄,能够进行钓线的顺利的卷取,能够制成高品质、高性能的钓具用卷线器。
(2)也可为,所述调整部相对于所述内侧轴承面及所述外侧轴承面中的至少任一轴承面而在所述第一轴线方向上并排地形成。
在该情况下,因为内侧轴承面或外侧轴承面与调整部在第一轴线方向上并排地形成,所以能够在进行驱动齿轮与小齿轮的啮合调整时抑制驱动轴的轴晃动,能够不受轴晃动影响地进行啮合调整。
(3)也可在所述驱动轴及所述卷线器主体中的至少任一者设置被调整部,该被调整部与所述调整部协动而使所述驱动轴相对于所述卷线器主体沿所述第一轴线方向相对移动。
在该情况下,能够通过例如螺纹卡合、凹凸卡合等将轴承的调整部组合到设置于驱动轴及卷线器主体中的至少任一者的被调整部,能够相互协动而使驱动轴沿第一轴线方向顺利地相对移动。因此,容易更稳定地进行驱动齿轮与小齿轮的啮合调整。
(4)也可为,所述调整部具备第一螺纹部,所述被调整部具备与所述第一螺纹部螺纹配合的第二螺纹部,所述调整部在使所述轴承相对于所述驱动轴及所述卷线器主体绕所述第一轴线旋转时,使所述驱动轴相对于所述卷线器主体沿所述第一轴线方向相对移动。
在该情况下,因为使第一螺纹部与第二螺纹部螺纹结合,所以通过绕第一轴线旋转操作轴承,能够使驱动轴相对于卷线器主体沿第一轴线方向相对移动,能够调整驱动齿轮与小齿轮的啮合。尤其是,因为使第一螺纹部与第二螺纹部螺纹结合,所以容易根据轴承的旋转操作而使驱动轴沿第一轴线方向以微小的移动量稳定地移动,容易微细且高精度地进行驱动齿轮与小齿轮的啮合调整。
(5)也可为,所述内轮具备:第一内轮部,其在与所述外轮之间保持滚动体;及第二内轮部,其具有所述调整部。
在该情况下,能够利用第一内轮部将驱动轴与滚动体及外轮一起绕第一轴线旋转支撑,并且能够利用第二内轮部进行驱动齿轮与小齿轮的啮合调整。这样,因为内轮具备第一内轮部及第二内轮部,所以容易使内轮确实地发挥绕第一轴线旋转支撑驱动轴的功能、和进行驱动齿轮与小齿轮的啮合调整的功能这两个功能。
(6)也可为,所述第一内轮部具有所述内侧轴承面。
在该情况下,因为在与外轮之间保持滚动体的第一内轮部本身具有内侧轴承面,所以能够更稳定且高精度地旋转支撑驱动轴。
(7)也可为,所述第二内轮部具有所述内侧轴承面。
在该情况下,因为第二内轮部具有内侧轴承面,所以例如能够使调整部与内侧轴承面在第一轴线方向上并排配置,能够在进行驱动齿轮与小齿轮的啮合调整时,有效地抑制驱动轴的轴晃动。
(8)也可为,所述轴承具备内轮施力部件,该内轮施力部件将所述第一内轮部或第二内轮部中的任一内轮部向另一内轮部推压。
在该情况下,因为具备内轮施力部件,所以例如即使将第一内轮部与第二内轮部在第一轴线方向上并排配置,也能够防止第一内轮部与第二内轮部个别地动作。
(9)也可为,所述外轮具备:第一外轮部,其在与所述内轮之间保持滚动体;及第二外轮部,其具有所述调整部。
在该情况下,能够利用第一外轮部将驱动轴与滚动体及内轮一起绕第一轴线旋转支撑,并且能够利用第二外轮部进行驱动齿轮与小齿轮的啮合调整。这样,因为外轮具备第一外轮部及第二外轮部,所以容易使外轮确实地发挥绕第一轴线旋转支撑驱动轴的功能、及进行驱动齿轮与小齿轮的啮合调整的功能这两个功能。
(10)也可为,所述第一外轮部具有所述外侧轴承面。
在该情况下,因为在与内轮之间保持滚动体的第一外轮部本身具有外侧轴承面,所以能够更稳定且高精度地旋转支撑驱动轴。
(11)也可为,所述第二外轮部具有所述外侧轴承面。
在该情况下,因为第二外轮部具有外侧轴承面,所以例如能够使调整部与外侧轴承面在第一轴线方向上并排配置,能够在进行驱动齿轮与小齿轮的啮合调整时,有效地抑制驱动轴的轴晃动。
(12)也可为,所述轴承具备外轮施力部件,该外轮施力部件将所述第一外轮部或第二外轮部中的任一外轮部向另一外轮部推压。
在该情况下,因为具备外轮施力部件,所以例如即使将第一外轮部与第二外轮部在第一轴线方向上并排配置,也能够防止第一外轮部与第二外轮部个别地动作。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钓具用卷线器,能够在不降低驱动轴的旋转性能的情况下容易且确实地进行驱动齿轮与小齿轮的啮合调整。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纺车式卷线器(钓具用卷线器)的侧视图;
图2是包括图1所示的纺车式卷线器的局部剖视图的侧视图;
图3是沿图2所示的A-A线的纺车式卷线器的剖视图;
图4是将图3所示的轴承的周边放大的剖视图;
图5是沿图4所示的B-B线的纺车式卷线器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将图4所示的轴承组装到驱动轴与卷线器主体之间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在图6所示的状态后利用轴承进行驱动齿轮与小齿轮的啮合调整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纺车式卷线器的剖视图,且是将轴承的周边放大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将图8所示的轴承组装到驱动轴与卷线器主体之间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在图9所示的状态后利用轴承进行驱动齿轮与小齿轮的啮合调整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纺车式卷线器的剖视图,且是将轴承的周边放大的剖视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纺车式卷线器的剖视图,且是将轴承的周边放大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钓具用卷线器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钓具用卷线器,以纺车式卷线器为例进行说明。另外,在各附图中,为了使各构成部件成为可目视确认的大小,有视需要适当变更各构成部件的比例尺的情况。
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纺车式卷线器1主要具备:卷线器主体2;手柄3,其绕第一轴线O1可旋转地安装于卷线器主体2;转子4,其绕第二轴线O2可旋转地组合到卷线器主体2;及卷线筒5,其沿第二轴线O2可往复移动地组合到卷线器主体2,供未图示的钓线卷绕。
此外,第一轴线O1与第二轴线O2以相互大致正交的方式交叉。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沿第一轴线O1的方向定义为左右方向L1,并且将沿第二轴线O2的方向定义为前后方向L2。另外,将在前后方向L2上从卷线筒5送出钓线的方向定义为前方,将其相反方向定义为后方,并且在从后方侧观察纺车式卷线器1的后视(图3所示的状态)下定义左右。
而且,在对第一轴线O1从其轴线方向(左右方向L1)观察的俯视下,有将与第一轴线O1交叉的方向称为径向,将绕第一轴线O1环绕的方向称为周向的情况。同样地,在对第二轴线O2从其轴线方向(前后方向L2)观察的俯视下,有将与第二轴线O2交叉的方向称为径向,将绕第二轴线O2环绕的方向称为周向的情况。而且,将第一轴线O1的径向中的、从第一轴线O1朝向钓竿R的方向称为上方,将其相反方向称为下方。
(卷线器主体)
卷线器主体2具备主体部10、盖部11及防护部件12。
主体部10设为例如镁合金、铝合金等轻合金制的成形零件,在该主体部10的内部形成有收纳各种卷线器构成部件的收纳空间13。在主体部10的上部以朝向上方延伸的方式一体地形成有脚部14。在脚部14的上端部,以沿钓竿R延伸的方式形成有安装于钓竿R的安装片15。
盖部11与主体部10同样地设为轻合金制的成形零件,且可拆卸地固定于主体部10。所述收纳空间13被盖部11例如以流体密封的方式密封。作为盖部11对主体部10的固定方法,并无特别限定,例如利用包括配置在主体部10中位于转子4的后方侧的部分的固定螺栓16的其它多个固定螺栓进行固定。
防护部件12设为从后方侧覆盖主体部10的后部及盖部11的后部的覆盖零件。但是,防护部件12并非必需的结构,也可不具备。此外,防护部件12通过固定螺栓17可拆卸地固定于主体部10的后部,该固定螺栓17从收纳空间13侧朝向后方插通到主体部10。
如图3所示,在主体部10的右侧面形成有用于安装手柄3或盖18的平坦的第一安装壁20。与其对应地,在盖部11的左侧面形成有用于安装手柄3或盖18的平坦的第二安装壁21。在图示的例子中,在第一安装壁20侧安装有盖18,在第二安装壁21侧安装有手柄3。
即,本实施方式的纺车式卷线器1是以左手柄的情况为例。但是,如后所述,也能够通过将手柄3安装于第一安装壁20侧而变更为右手柄的形态。在该情况下,在第二安装壁21安装有盖18。
在第一安装壁20以在左右方向L1上贯通主体部10的方式形成有第一安装孔22。同样地,在第二安装壁21以在左右方向L1上贯通盖部11的方式形成有第二安装孔23。这些第一安装孔22及第二安装孔23形成在与第一轴线O1同轴上,并配置为隔着收纳空间13而在左右方向L1上彼此面对。
如图4所示,在第二安装壁21形成有圆筒状的支撑筒24,该支撑筒24朝向收纳空间13的内侧突出并且其内侧与第二安装孔23内连通。支撑筒24配置为与第一轴线O1同轴,其内径形成为略大于第二安装孔23的内径。此外,第二安装壁21中的位于支撑筒24的内侧的部分作为朝向后方侧的环状的抵接面25发挥功能。
(手柄)
如图3所示,手柄3具备手柄臂30、手柄把手31、手柄轴32及手柄轴套33。
手柄臂30形成为在第一轴线O1的径向上延伸,其基端部30a配置于比第二安装壁21更靠左侧的位置。手柄把手31绕第3轴线O3可旋转地安装于手柄臂30的前端部30b,该第3轴线O3相对于第一轴线O1大致平行。
手柄轴32例如经由连结螺丝34而一体地连结于手柄臂30的基端部30a,在配置为与第一轴线O1同轴的状态下通过第二安装孔23从左侧插入到卷线器主体2的内侧。手柄轴32通过插入到下述圆筒状的驱动轴60的内侧而连结于驱动轴60。此外,手柄轴32无法绕第一轴线O1相对旋转地连结于驱动轴60。
由此,手柄3如上所述绕第一轴线O1可旋转地安装于卷线器主体2。另外,能够通过绕第一轴线O1旋转操作手柄3,经由手柄轴32使驱动轴60绕第一轴线O1旋转。
手柄轴套33配置在手柄臂30的基端部30a与第二安装壁21之间,形成为从径向外侧覆盖手柄轴32中的位于手柄臂30的基端部30a与第二安装壁21之间的部分的筒状。此外,手柄轴套33设置为能够与手柄臂30的基端部30a一起绕第一轴线O1旋转。
以上述方式构成的手柄3能够将手柄轴32以从驱动轴60拔出的方式从第二安装壁21拆除,将该手柄3重新安装于第一安装壁20侧而变更为右手柄的形态。在该情况下,只要通过第一安装孔22将手柄轴32从右侧插入到卷线器主体2的内侧,并且插入到驱动轴60的内侧,并使其无法绕第一轴线O1相对旋转地连结于驱动轴60便可。
此外,在第一安装壁20可拆卸地安装有堵住第一安装孔22的盖18。在将手柄3重新安装在第一安装壁20侧的情况下,盖18能够以堵住第二安装孔23的方式安装在第二安装壁21侧。
(转子)
如图1及图2所示,转子4具备:圆筒体40,其在卷线器主体2的前部侧配置为与第二轴线O2同轴,且形成为具有前壁部40a及周壁部40b的有顶筒状;以及第一臂部41及第二臂部42,该第一臂部41及第二臂部42连结于周壁部40b。
圆筒体40在后方开口,且以从径向外侧包围卷线器主体2的前部侧的方式从前方侧组合到卷线器主体2。在前壁部40a的中央部分朝向后方突出设置有圆筒状的凸座部44,该凸座部44形成有在前后方向L2上贯通前壁部40a的贯通孔43。贯通孔43形成于与第二轴线O2同轴上。圆筒状的小齿轮轴45及卷线筒轴46通过贯通孔43插通到凸座部44的内侧。
此外,小齿轮轴45设置为绕第二轴线O2可旋转,该小齿轮轴45的前端部延伸到比前壁部40a更靠前方侧的位置。而且,前壁部40a经由安装在小齿轮轴45的前端部的螺母47而一体地连结于小齿轮轴45。
由此,转子4以绕第二轴线O2可旋转的方式组合到卷线器主体2。
第一臂部41及第二臂部42连结于周壁部40b的后端部,并且配置为以隔着第二轴线O2的方式在径向上彼此相对。第一臂部41及第二臂部42形成为从周壁部40b的后端部朝向前方延伸,并且第一臂部41及第二臂部42的前端部比前壁部40a更向前方突出。
在第一臂部41的前端部可旋转地安装有线辊48,并且摆动自如地安装有导环臂49的一端部。在第二臂部42的前端部可旋转地安装有线辊48,并且摆动自如地安装有导环臂49的另一端部。
线辊48将钓线引导至卷线筒5。导环臂49配置为将第一臂部41与第二臂部42之间连接,能够在将钓线引导至线辊48的线引导姿势(图1及图2所示的状态)与从线引导姿势反转的线放开姿势之间摆动。在导环臂49位于线引导姿势的状态下,转子4绕第二轴线O2旋转,由此能够经由线辊48将钓线缠绕于卷线筒5。
(卷线筒)
卷线筒5具备:卷线躯干部50,其供钓线卷绕;和圆筒状的裙部51,其形成为从卷线躯干部50的后端部朝向后方延伸,并从径向外侧包围转子4的圆筒体40的周壁部40b;且该卷线筒5与第二轴线O2同轴地配置在比转子4更前方侧的位置。
卷线筒5配置为卷线躯干部50位于第一臂部41与第二臂部42之间,且可拆卸地固定于与第二轴线O2同轴配置的卷线筒轴46的前端部。卷线筒轴46设置为通过后述的摆动机构66沿第二轴线O2可往复移动。由此,卷线筒5相对于卷线器主体2沿第二轴线O2可往复移动。
此外,在卷线筒5安装有曳力调整机构53,该引曳调整机构53具备:未图示的制动机构,其设置于卷线躯干部50的内侧,制动卷线筒5的旋转;和曳力调整旋钮52,其以绕第二轴线O2可旋转的方式安装于卷线躯干部50的前端部,调整制动机构的制动力。
如图2及图3所示,在卷线器主体2的收纳空间13内设置有:圆筒状的驱动轴60,其以绕第一轴线O1可旋转的方式支撑于卷线器主体2,并且经由手柄轴32连结于手柄3;驱动齿轮61,其形成于驱动轴60;小齿轮62,其与驱动齿轮61啮合,并且随着驱动轴60的旋转而绕第二轴线O2旋转;及轴承63,其设置在驱动齿轮61与卷线器主体2之间,且将驱动轴60绕第一轴线O1可旋转地支撑。
而且,在卷线器主体2的收纳空间13内还设置有:转子驱动机构65,其基于手柄3的旋转操作而使转子4绕第二轴线O2旋转;摆动机构66,其基于手柄3的旋转操作而使卷线筒5沿第二轴线O2方向往复移动(前后移动);及转子4的防逆转机构67。
(转子驱动机构)
转子驱动机构65主要包括所述驱动轴60、驱动齿轮61及小齿轮62。
如图3及图4所示,驱动轴60是通过例如冷锻造等而成形的金属制圆筒零件,配置为与第一轴线O1同轴,驱动轴60的两端部在左右方向L1上开口。驱动轴60的左侧端部配置于形成于卷线器主体2的盖部11的第二安装孔23的内侧,以绕第一轴线O1可旋转的方式被上述轴承63支撑,并且经由轴承63保持于盖部11。驱动轴60的右侧端部配置于形成于卷线器主体2的主体部10的第一安装孔22的内侧,以绕第一轴线O1可旋转的方式被未图示的轴承支撑,并且经由轴承保持于主体部10。
如上所述,手柄轴32从左侧插入到驱动轴60的内侧,无法相对旋转地连结于驱动轴60。由此,驱动轴60随着手柄3的旋转操作而绕第一轴线O1旋转。在图示的例子中,手柄轴32以其前端部位于比驱动齿轮61更靠右侧的方式从驱动轴60的左侧插入。
驱动齿轮61例如与驱动轴60一体地形成。但是,并不限定于该情况,也可将驱动齿轮61与驱动轴60分开地形成,并一体地组合到驱动轴60。
驱动齿轮61形成于驱动轴60中的位于比形成于卷线器主体2的盖部11的支撑筒24更靠右侧且位于比小齿轮62更靠左侧的部分。在驱动齿轮61的外周缘部侧,遍及整周地形成有朝向后方侧的多个齿部61a。
此外,在驱动轴60的左侧端部的外周面形成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环状的法兰部68。法兰部68与驱动齿轮61的左壁面一体地形成。
如图2所示,小齿轮62一体地形成于与第二轴线O2同轴配置的圆筒状的小齿轮轴45。在图示的例子中,小齿轮轴45配置为位于比驱动轴60更下方并且位于比驱动轴60更靠右侧的位置。小齿轮轴45以绕第二轴线O2可旋转的方式被多个轴承支撑,并且经由这些多个轴承保持于卷线器主体2。
小齿轮轴45从后方插入到形成于转子4的凸座部44的贯通孔43内,该小齿轮轴45的前端部比转子4的前壁部40a更向前方突出。在小齿轮轴45的前端部的外周面形成有螺纹槽45a,经由该螺纹槽45a安装有螺母47。由此,如上所述小齿轮轴45与转子4一体地连结。
卷线筒轴46以沿第二轴线O2方向可相对移动地插通到小齿轮轴45的内侧。卷线筒轴46的后端部位于比小齿轮轴45及驱动轴60更靠后方的位置。
小齿轮62具有与驱动齿轮61的齿部61a啮合的螺旋状的齿部62a,并随着驱动轴60及驱动齿轮61的旋转而绕第二轴线O2旋转。由此,能够经由小齿轮62及小齿轮轴45而使转子4绕第二轴线O2旋转。
因此,转子驱动机构65将由手柄3的旋转操作所产生的旋转力传递给转子4。
(摆动机构)
如图3及图4所示,摆动机构66具备:中间齿轮70,其与小齿轮62啮合;螺轴71,其配置为与卷线筒轴46平行;及滑块72,其随着螺轴71的旋转而沿螺轴71往复移动。
螺轴71平行地配置于卷线筒轴46的下方,在该螺轴71的外周面形成有所谓的往复式绕线凸轮槽的螺旋状的槽部71a。螺轴71以绕与第二轴线O2平行的第4轴线O4可旋转的方式支撑于卷线器主体2。中间齿轮70连结于螺轴71的前端部。由此,中间齿轮70及螺轴71随着小齿轮62的旋转而旋转。
滑块72相对于卷线筒轴46无法相对旋转地连结于卷线筒轴46的后端部。滑块72具有卡合片72a,该卡合片72a在螺轴71的槽部71a内能够沿该槽部71a相对移动地卡合。滑块72由与螺轴71平行地配置的未图示的导轴引导,并能够一边由导轴沿第4轴线O4方向引导一边移动。
因此,通过导轴,防止滑块72随着螺轴71的旋转而绕第4轴线O4一起旋转,因此螺轴71的旋转力通过槽部71a及卡合片72a而转换为直线运动力。因此,能够使滑块72随着螺轴71的旋转而沿着沿螺轴71的第4轴线O4往复移动,并且能够使固定于滑块72的卷线筒轴46沿第二轴线O2往复移动。
因此,摆动机构66将由手柄3的旋转操作所产生的旋转力转换为直线运动力并传递给卷线筒5。
(防逆转机构)
如图2所示,防逆转机构67是容许转子4向钓线的线卷取方向旋转,且防止转子4向其相反的线送出方向旋转(即逆转)的机构,且具备例如配设于转子4的圆筒体40的内侧的单向离合器75。
此外,作为防逆转机构67,并不限定于所述结构,可采用已公知的各种结构。另外,在卷线器主体2的下部侧设置有切换杆76,该切换杆76将单向离合器75切换为所述工作状态(防逆转状态)与非工作状态(容许逆转状态)。
(轴承)
对绕第一轴线O1支撑驱动轴60的左侧端部的轴承63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4所示,轴承63绕第一轴线O1支撑驱动轴60,并且作为使驱动轴60相对于卷线器主体2沿第一轴线O1方向(左右方向L1)相对移动,而在第一轴线O1方向上调整驱动轴60及驱动齿轮61的位置的调整部件发挥功能。
轴承63配设在驱动轴60的左侧端部与卷线器主体2的盖部11的支撑筒24之间。轴承63具备:内轮80,其从径向外侧包围驱动轴60的左侧端部,并且在内周面的至少一部分具有与驱动轴60的外周面接触的内侧轴承面80a;外轮81,其从径向外侧包围内轮80,并且在外周面的至少一部分具有与盖部11的支撑筒24的内周面接触的外侧轴承面81a;及多个滚动体82,其可滚动地保持在内轮80与外轮81之间。
另外,在内轮80的内周面及外轮81的外周面中的至少任一者设置有调整部,该调整部在使轴承63相对于驱动轴60及卷线器主体2相对移动(例如旋转或滑动移动)时,使驱动轴60相对于卷线器主体2沿第一轴线O1方向相对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将形成于内轮80侧的第一螺纹部83用作调整部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并且以在相对于卷线器主体2及驱动轴60而绕第一轴线O1旋转操作内轮80时,使驱动轴60相对于卷线器主体2沿第一轴线O1方向相对移动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
外轮81是利用例如不锈钢等形成为圆筒状,且嵌合于支撑筒24的内侧。外轮81的外周面遍及整面地与支撑筒24的内周面接触。因此,外轮81的外周面整体成为外侧轴承面81a。在外轮81的内周面形成有沿周向连续地延伸的外侧环状槽81b。
此外,外轮81的左侧端面从右侧与盖部11的第二安装壁21的抵接面25接触(抵接),由此定位在第一轴线O1方向。
内轮80具备:内轮主体(第一内轮部)85,其配置于比外轮81更靠径向的内侧的位置,在与外轮81之间保持滚动体82;及轴环(第二内轮部)86,其配置在内轮主体85与驱动轴60之间。
内轮主体85与外轮81同样地利用例如不锈钢等形成为圆筒状。在内轮主体85的外周面形成有内侧环状槽85a,该内侧环状槽85a形成为沿周向连续地延伸并且在径向上与外侧环状槽81b相对。
上述滚动体82于在周向上隔开等间隔的状态下可滚动地配置在外侧环状槽81b与内侧环状槽85a之间,通过未图示的保持器在周向上定位。
轴环86例如设为金属制,且具备:圆筒状的轴环筒87,嵌合到内轮主体85的内侧;及凸缘部88,以从轴环筒87的右侧端部朝向径向的外侧突出的方式形成。
轴环筒87比内轮主体85更向右侧突出。轴环筒87中位于该轴环筒87的左侧端部附近的部分的内周面与驱动轴60的外周面接触。因此,位于轴环筒87的左侧端部附近的部分的内周面成为内侧轴承面80a。
而且,在轴环筒87中的位于比内侧轴承面80a更靠右侧的部分的内周面形成有作为调整部发挥功能的第一螺纹部83(例如外螺纹部)。因此,第一螺纹部83形成为相对于内侧轴承面80a在第一轴线O1方向上并排。
此外,在驱动轴60的左侧端部的外周面的一部分形成有与第一螺纹部83螺纹配合的第二螺纹部89(例如内螺纹部)。第二螺纹部89是作为与第一螺纹部83协动而使驱动轴60相对于卷线器主体2沿第一轴线O1方向相对移动的被调整部发挥功能。此外,第一螺纹部83与第二螺纹部89以规定的啮合力螺纹配合。
如图4及图5所示,在轴环筒87的左侧端面形成有沿径向延伸的狭缝状的操作槽90。在图示的例子中,操作槽90以呈十字状配置的方式在周向上隔开等间隔而形成有4个。但是,操作槽90的配置或数量并不限定于该情况,可自由地设计。
如图4所示,轴环筒87配置于比第二安装孔23的内周面更靠径向的内侧的位置。因此,能够通过将手柄3从卷线器主体2的盖部11拆除,从而通过第二安装孔23从卷线器主体2的外部接近轴环筒87。由此,能够从卷线器主体2的外部向第二安装孔23内插入例如未图示的工具,一边使该工具卡合于操作槽90,一边绕第一轴线O1旋转操作轴环86。
凸缘部88配置于比内轮主体85更右侧的位置,并且从右侧接触内轮主体85。此外,在凸缘部88与驱动轴60的法兰部68之间,在第一轴线O1方向上确保有一定的间隙。
(纺车式卷线器的作用)
接着,对利用以所述方式构成的纺车式卷线器1的情况进行简单说明。
于进行甩竿的情况下,将导环臂49从图1及图2所示的状态放倒至线放开姿势,将钓竿R朝向前方甩出。由此,能够将卷绕于卷线筒5的卷线躯干部50的钓线朝向前方送出。
之后,在卷回钓线的情况下,将导环臂49如图1及图2所示恢复至线引导姿势。由此,通过导环臂49将钓线引导至线辊48。在该状态下,使手柄3绕第一轴线O1旋转。于是,手柄3的旋转力通过转子驱动机构65传递给转子4,因此能够使该转子4绕第二轴线O2旋转。与此同时,手柄3的旋转力通过摆动机构66传递给卷线筒5,因此能够使该卷线筒5沿第二轴线O2往复移动。
其结果是,能够一边使卷线筒5在前后方向L2上往复移动一边使转子4旋转,能够经由线辊48将钓线不偏移地缠绕于卷线筒5的卷线躯干部50。
(驱动齿轮与小齿轮的啮合调整)
接着,对通过利用轴承63使驱动轴60相对于卷线器主体2沿第一轴线O1方向相对移动,在第一轴线O1方向上调整驱动轴60及驱动齿轮61的位置,而进行驱动齿轮61与小齿轮62的啮合调整的情况进行说明。
此外,该啮合调整是在例如,组装纺车式卷线器1时、产品出货后调换手柄3的左右时、或维护时等进行。
例如,在组装纺车式卷线器1时进行啮合调整的情况下,首先,在主体部10的收纳空间13内组入各卷线器构成零件后,将盖部11组装到主体部10而组装卷线器主体2。这时,如图6所示,在使轴承63安装于驱动轴60的左侧端部后,将盖部11组装到主体部10。
在安装轴承63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将轴环86的第一螺纹部83拧入形成于驱动轴60的左侧端部的第二螺纹部89,从而将轴承63的整体安装于驱动轴60的左侧端部。之后,通过将盖部11组装到主体部10,能够使轴承63的外轮81嵌合于盖部11的支撑筒24的内侧,在盖部11的支撑筒24与驱动轴60之间设置轴承63。
此外,在该阶段,也可在轴承63的外轮81与盖部11的抵接面25之间在第一轴线O1方向上隔开少许间隙(齿隙(ガタ))。
继而,在安装手柄3之前,进行驱动齿轮61与小齿轮62的啮合调整。
具体来说,从卷线器主体2的外部向形成于盖部11的第二安装孔23内插入未图示的工具,使工具卡合于形成于轴环筒87的操作槽90。继而,在限制驱动轴60绕第一轴线O1旋转的状态下,利用工具相对于卷线器主体2及驱动轴60旋转操作轴环86。此外,例如通过预先压住转子4,能够限制驱动轴60绕第一轴线O1旋转。
通过旋转操作轴环86,如图7所示,如箭头P1般能够使轴承63的整体向左侧移动(抽出),能够使轴承63的外轮81从右侧与盖部11的抵接面25接触(抵接),能够消除在组装轴承63时所产生的上述间隙(齿隙(ガタ))、或控制为最少齿隙(ガタ)。
之后,若沿相同方向进一步旋转操作轴环86,则能够在维持轴承63相对于卷线器主体2的位置的状态下,使驱动轴60相对于卷线器主体2沿第一轴线O1方向如箭头P2所示般向右侧相对移动。由此,能够使驱动齿轮61接近小齿轮62。
另外,与此相反地,通过沿反方向旋转操作轴环86,从而能够在维持轴承63相对于卷线器主体2的位置的状态下,使驱动轴60相对于卷线器主体2沿第一轴线O1方向如箭头P3所示般向左侧相对移动。由此,能够使驱动齿轮61离开小齿轮62。
这样,通过旋转操作轴环86,能够使驱动轴60相对于卷线器主体2沿第一轴线O1方向相对移动,能够使驱动齿轮61在第一轴线O1方向上接近及远离小齿轮62。因此,能够容易且确实地进行驱动齿轮61与小齿轮62的啮合调整。
继而,在进行驱动齿轮61与小齿轮62的啮合调整后,能够通过将手柄3安装于卷线器主体2的盖部11的第二安装壁21侧,如图1~图4所示组装纺车式卷线器1。
尤其,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纺车式卷线器1,如图4所示,形成于轴环86的内侧轴承面80a与驱动轴60的外周面进行面接触,并且形成于外轮81的外侧轴承面81a与形成于卷线器主体2的盖部11的支撑筒24的内周面进行面接触。因此,容易进行轴承63相对于驱动轴60及卷线器主体2的在径向上的尺寸管理,能够以高尺寸精度将轴承63配设在驱动轴60与卷线器主体2的盖部11之间。因此,能够成为旋转精度优异的轴承63,能够在不降低旋转性能的情况下稳定地旋转支撑驱动轴60。
其结果是,能够阻力少且顺利地旋转操作手柄3,并且能够进行钓线的顺利的卷取,能够制成高品质、高性能的纺车式卷线器1。
如以上所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纺车式卷线器1,能够在不降低驱动轴60的旋转性能的情况下容易且确实地进行驱动齿轮61与小齿轮62的啮合调整。
而且,内侧轴承面80a及第一螺纹部83这两者形成于轴环86,且这些内侧轴承面80a及第一螺纹部83在第一轴线O1方向上并排配置,因此,在进行驱动齿轮61与小齿轮62的啮合调整时,能够抑制驱动轴60的轴晃动,能够不受轴晃动影响地进行啮合调整。
另外,因为使轴承63侧的第一螺纹部83与驱动轴60侧的第二螺纹部89螺纹结合,所以通过绕第一轴线O1旋转操作轴环86,能够通过第一螺纹部83及第二螺纹部89的相互的协动,使驱动轴60相对于卷线器主体2沿第一轴线O1方向相对移动,能够调整驱动齿轮61与小齿轮62的啮合。尤其是,因为使第一螺纹部83与第二螺纹部89螺纹结合,所以根据轴环86的旋转操作而容易使驱动轴60沿第一轴线O1方向以微小的移动量稳定地移动,容易微细且高精度地进行驱动齿轮61与小齿轮62的啮合调整。
而且,内轮80包括:内轮主体85,其在与外轮81之间保持多个滚动体82;和轴环86,其形成有第一螺纹部83。因此,能够主要利用内轮主体85发挥将驱动轴60与外轮81及滚动体82一起绕第一轴线O1旋转支撑的功能,并且能够主要利用轴环86发挥进行驱动齿轮61与小齿轮62的啮合调整的功能。因此,能够形成为能够进行驱动齿轮61与小齿轮62的啮合调整且能够将驱动轴60稳定地旋转支撑的轴承63。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该第二实施方式中,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构成要素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内侧轴承面80a及第一螺纹部83这两者形成于轴环86,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内侧轴承面80a形成于内轮主体85。
如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纺车式卷线器100的驱动轴60的左侧端部形成为具备第一筒部101与第二筒部102的二段筒状,该第一筒部101位于驱动齿轮61侧,该第二筒部102位于比第一筒部101更靠左侧且比第一筒部101的外径缩径。
在第二筒部102中的位于第一筒部101侧的部分的外周面形成有第二螺纹部89。但是,也可遍及第二筒部102的外周面整面地形成有第二螺纹部89。
内轮主体85在其一部分比第一筒部101更向左侧突出的状态下与第一筒部101的外周面接触。因此,内轮主体85的内周面中的与第一筒部101的外周面接触的部分设置为内侧轴承面80a。
轴环86具备:轴环筒103,其嵌合于内轮主体85中的比第一筒部101更向左侧突出的部分的内侧;及凸缘部104,其形成为从轴环筒103中的比内轮主体85更向左侧突出的部分朝向径向的外侧突出。
在轴环筒103的内周面遍及整面地形成有与第二螺纹部89螺纹配合的第一螺纹部83。凸缘部104配置于比内轮主体85更靠左侧的位置,并且从左侧与内轮主体85接触。另外,在轴环筒103及凸缘部104的左侧端面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多个操作槽90。
此外,确保轴环筒103的右侧端面与段差面105之间在第一轴线O1方向上有一定间隔,该段差面105形成在第一筒部101与第二筒部102之间并且朝向左侧。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内轮主体85及轴环86在第一轴线O1方向上并排配置,并且在内轮主体85形成有内侧轴承面80a,在轴环86形成有第一螺纹部83。因此,即使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内侧轴承面80a及第一螺纹部83也在第一轴线O1方向上并排配置。
而且,在轴承63与驱动齿轮61之间安装有将内轮主体85向轴环86推压的盘簧(内轮施力部件)106。盘簧106形成为从周向的外侧包围驱动轴60的第一筒部101的环状,且在内轮主体85与驱动齿轮61之间配置为与第一轴线O1同轴。
盘簧106于在第一轴线O1方向上压缩变形的状态下配置在内轮主体85与驱动齿轮61之间,该盘簧106的内周缘部从右侧与内轮主体85接触,且该盘簧106的外周缘部从左侧与驱动齿轮61接触。由此,盘簧106通过自身的弹性恢复力而以将内轮主体85朝向左侧推压的方式始终施力。
(驱动齿轮与小齿轮的啮合调整)
接着,对在以所述方式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纺车式卷线器100中进行驱动齿轮61与小齿轮62的啮合调整的情况进行说明。
例如,在组装纺车式卷线器100时进行啮合调整的情况下,如图9所示,在使轴承63安装于驱动轴60的左侧端部后,将盖部11组装到主体部10。
在安装轴承63的情况下,在将盘簧106从左侧安装于驱动轴60的第一筒部101后,通过将轴环86的第一螺纹部83拧入形成于驱动轴60的第二筒部102的第二螺纹部89,能够将轴承63的整体安装于驱动轴60的左侧端部。这时,盘簧106随着第一螺纹部83的锁紧而慢慢地夹入到内轮主体85与驱动齿轮61之间并发生压缩变形。
之后,通过将盖部11组装到主体部10,能够使轴承63的外轮81嵌合于盖部11的支撑筒24的内侧,能够在盖部11的支撑筒24与驱动轴60之间设置轴承63。此外,在该阶段,也可在轴承63的外轮81与盖部11的抵接面25之间在第一轴线O1方向上隔开少许间隙(齿隙(ガタ))。
继而,在安装手柄3之前,进行驱动齿轮61与小齿轮62的啮合调整。具体来说,从卷线器主体2的外部向形成于盖部11的第二安装孔23内插入未图示的工具,使工具卡合于形成于轴环筒103及凸缘部104的操作槽90。继而,在限制驱动轴60绕第一轴线O1旋转的状态下,利用工具相对于卷线器主体2及驱动轴60旋转操作轴环86。
通过旋转操作轴环86,能够如图10所示如箭头P4般使轴环86向左侧移动(抽出)。这时,因为盘簧106将内轮主体85朝向左侧施力,所以内轮主体85追随轴环86的移动而向左侧移动。即,通过使轴环86向左侧移动,能够利用由盘簧106所产生的弹性恢复力(施力)使内轮主体85、滚动体82及外轮81以追随轴环86的方式向左侧移动。
因此,如图10所示,能够使轴承63的外轮81从右侧与盖部11的抵接面25接触(抵接),能够消除组装轴承63时所产生的所述间隙(齿隙(ガタ))、或控制为最少齿隙(ガタ)。
之后,通过旋转操作轴环86,能够在维持轴承63相对于卷线器主体2的位置的状态下,使驱动轴60相对于卷线器主体2沿第一轴线O1方向移动。
这时,驱动轴60以其外周面相对于内轮主体85的内侧轴承面80a进行例如滑动接触的方式沿第一轴线O1方向移动。另外,盘簧106构成为,在驱动轴60沿第一轴线O1方向朝左侧移动的情况下成为压缩变形略微地更进一步的状态,在驱动轴60沿第一轴线O1方向朝右侧移动的情况下成为压缩变形略微地缓和的状态。
这样,即使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旋转操作轴环86而使驱动轴60相对于卷线器主体2沿第一轴线O1方向相对移动,能够使驱动齿轮61在第一轴线O1方向上接近及远离小齿轮62。因此,能够容易且确实地进行驱动齿轮61与小齿轮62的啮合调整。
继而,在进行了驱动齿轮61与小齿轮62的啮合调整后,通过将手柄3安装于卷线器主体2的盖部11的第二安装壁21侧,能够组装纺车式卷线器100。
如以上所说明,即使为本实施方式的纺车式卷线器100,也能够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在不降低驱动轴60的旋转性能的情况下容易且确实地进行驱动齿轮61与小齿轮62的啮合调整。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因为内轮主体85本身具有内侧轴承面80a,该内轮主体85在与外轮81之间保持多个滚动体82,所以能够更稳定且高精度地旋转支撑驱动轴60。另外,因为具备盘簧106,所以即使将内轮主体85与轴环86在第一轴线O1方向上并排配置,也能够防止内轮主体85与轴环86个别地动作。
(第3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该第3实施方式中,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构成要素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螺纹部83形成于内轮80侧,但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螺纹部83形成在外轮81侧。
如图1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纺车式卷线器110的轴承63具备外轮81,该外轮81具备:外轮主体(第一外轮部)111,其配置于比内轮80更靠径向的外侧的位置,且在与内轮80之间保持多个滚动体82;及轴环(第二外轮部)112,其配置在外轮主体111与卷线器主体2的盖部11的支撑筒24之间。
本实施方式的内轮80嵌合于驱动轴60的左侧端部的外侧。内轮80的内周面遍及整面地与驱动轴60的左侧端部的外周面接触。因此,内轮80的内周面的整体成为内侧轴承面80a。在内轮80的外周面形成有内侧环状槽80b。此外,在内轮80与驱动轴60的法兰部68之间在第一轴线O1方向上确保有一定的间隔。
在外轮主体111的内周面形成有外侧环状槽111a。而且,在外侧环状槽111a与内侧环状槽80b之间,在通过未图示的保持器而在周向上定位的状态下可滚动地保持有多个滚动体82。
轴环112具备:圆筒状的轴环筒113,其嵌合于外轮主体111的外侧;及凸缘部114,其形成为从轴环筒113的左侧端部朝向径向的内侧突出。
轴环筒113比外轮主体111更向左侧突出。轴环筒113中的位于该轴环筒113的左侧端部附近的部分的外周面与支撑筒24的内周面可滑动地接触。因此,轴环筒113的位于左侧端部附近的部分的外周面成为外侧轴承面81a。在轴环筒113中的位于比外侧轴承面81a更靠右侧的部分的外周面形成有作为调整部发挥功能的第一螺纹部83(例如外螺纹部)。因此,第一螺纹部83形成为相对于外侧轴承面81a在第一轴线O1方向上并排。
在支撑筒24的内周面的一部分形成有与第一螺纹部83螺纹配合的第二螺纹部89(例如内螺纹部)。第二螺纹部89是作为与第一螺纹部83协动而使驱动轴60相对于卷线器主体2沿第一轴线O1方向相对移动的被调整部发挥功能。此外,第一螺纹部83与第二螺纹部89以规定的啮合力相互螺纹配合。
凸缘部114配置于比外轮主体111更左侧的位置,并且从左侧与外轮主体111接触。此外,在凸缘部114与卷线器主体2的抵接面25之间在第一轴线O1方向上确保有一定的间隔。
在凸缘部114的内周缘部形成有在左右方向L1上贯通该凸缘部114的狭缝状的操作槽115。在图示的例子中,操作槽115以呈十字状配置的方式在周向上隔开等间隔而形成有4个。但是,操作槽115的配置或数量并不限定于该情况,可自由地设计。
凸缘部114中形成有上述操作槽115的内周缘部配置于比第二安装孔23的内周面更靠径向的内侧的位置。因此,通过将手柄3从卷线器主体2的盖部11拆除,能够通过第二安装孔23从卷线器主体2的外部接近凸缘部114。由此,能够从卷线器主体2的外部向第二安装孔23内插入例如工具,一边使该工具卡合于操作槽115,一边绕第一轴线O1旋转操作轴环112。
(驱动齿轮与小齿轮的啮合调整)
接着,对在以所述方式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纺车式卷线器110中进行驱动齿轮61与小齿轮62的啮合调整的情况进行说明。
例如,在组装纺车式卷线器110时进行啮合调整的情况下,通过将第一螺纹部83拧入支撑筒24的第二螺纹部89,而在支撑筒24的内侧预先安装轴承63。然后,将在支撑筒24安装有轴承63的盖部11组装至在收纳空间13内组装有各卷线器构成零件的主体部10。这时,以将内轮80嵌入驱动轴60的左侧端部的方式,将盖部11组装至主体部10。由此,能够在盖部11的支撑筒24与驱动轴60之间设置轴承63。
但是,并不限定于所述情况,例如通过将第一螺纹部83拧入支撑筒24的第二螺纹部89,而仅将安装轴环112预先安装于支撑筒24的内侧。另外,将内轮80嵌入驱动轴60的左侧端部,而预先将安装内轮80、滚动体82及外轮主体111安装于驱动轴60。之后,也可通过将盖部11组装到主体部10,从而将外轮主体111嵌入轴环112的内侧。即使在该情况下,也能够在盖部11的支撑筒24与驱动轴60之间设置轴承63。
继而,在安装手柄3之前,进行驱动齿轮61与小齿轮62的啮合调整。
具体来说,从卷线器主体2的外部向形成于盖部11的第二安装孔23内插入未图示的工具,使工具卡合于形成于凸缘部114的操作槽115。继而,在限制驱动轴60绕第一轴线O1旋转的状态下,利用工具而相对于卷线器主体2及驱动轴60旋转操作轴环112。
由此,能够使轴承63的整体相对于卷线器主体2沿第一轴线O1方向移动,随之能够使驱动轴60沿第一轴线O1方向移动。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内轮80以一体地连结的方式嵌合于驱动轴60,轴承63及驱动轴60形成为一体并沿第一轴线O1方向移动。
这样,即使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通过旋转操作轴环112,也能够使驱动轴60相对于卷线器主体2沿第一轴线O1方向相对移动,能够使驱动齿轮61在第一轴线O1方向上接近及远离小齿轮62。因此,能够容易且确实地进行驱动齿轮61与小齿轮62的啮合调整。
继而,在进行了驱动齿轮61与小齿轮62的啮合调整后,通过将手柄3安装于卷线器主体2的盖部11的第二安装壁21侧,能够组装纺车式卷线器110。
如以上所说明,即使为本实施方式的纺车式卷线器110,也能够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在不降低驱动轴60的旋转性能的情况下容易且确实地进行驱动齿轮61与小齿轮62的啮合调整。
而且,外侧轴承面81a及第一螺纹部83这两者形成于轴环112,这些外侧轴承面81a及第一螺纹部83在第一轴线O1方向上并排配置,因此在进行驱动齿轮61与小齿轮62的啮合调整时,能够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抑制驱动轴60的轴晃动,能够不受轴晃动影响地进行啮合调整。
而且,外轮81包括:外轮主体111,其在与内轮80之间保持多个滚动体82;和轴环112,其形成有第一螺纹部83。因此,能够主要利用外轮主体111发挥将驱动轴60与内轮80及滚动体82一起绕第一轴线O1旋转支撑的功能,并且能够主要利用轴环112发挥进行驱动齿轮61与小齿轮62的啮合调整的功能。因此,能够形成为能够进行驱动齿轮61与小齿轮62的啮合调整且能够将驱动轴60稳定地旋转支撑的轴承63。
(第4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该第4实施方式中,对与第3实施方式中的构成要素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在第3实施方式中,外侧轴承面81a及第一螺纹部83两者形成于轴环112,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外侧轴承面81a形成于外轮主体111。
如图12所示,关于本实施方式的纺车式卷线器120,卷线器主体2的盖部11的支撑筒24形成为具备第一支撑筒121与第二支撑筒122的二段筒状,该第一支撑筒121从第二安装壁21沿第一轴线O1朝向收纳空间13的内侧、即向驱动齿轮61侧延伸,该第二支撑筒122配设于第一支撑筒121中的位于开口部侧的部分的内侧。
第二支撑筒122例如可拆卸地嵌合到第一支撑筒121的内侧。即,第二支撑筒122能够分离地组合到第一支撑筒121。由此,能够将第二支撑筒122从第一支撑筒121向右侧拆除。
在第一支撑筒121中的位于比第二支撑筒122更靠左侧的部分的内周面形成有第二螺纹部89。此外,第一支撑筒121中的嵌合有第二支撑筒122的部分的内径设为在拆除第二支撑筒122时能够将轴环112插入到第一支撑筒121内的大小。
外轮主体111是在其一部分比第二支撑筒122更向左侧突出的状态下与第二支撑筒122的内周面接触。因此,外轮主体111的外周面中的与第二支撑筒122的内周面接触的部分成为外侧轴承面81a。
轴环筒113嵌合到外轮主体111中的比第二支撑筒122更向左侧突出的部分的外侧。凸缘部114形成为从轴环筒113中的比外轮主体111更向左侧突出的部分朝向径向的内侧突出。
在轴环筒113的外周面遍及整面地形成有与第二螺纹部89螺纹配合的第一螺纹部83。此外,轴环筒113的右侧端面与第二支撑筒122之间在第一轴线O1方向上确保有一定的间隔。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外轮主体111及轴环112在第一轴线O1方向上并排配置,并且在外轮主体111形成有外侧轴承面81a,在轴环112形成有第一螺纹部83。因此,即使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外侧轴承面81a及第一螺纹部83也在第一轴线O1方向上并排配置。
而且,在轴承63与驱动齿轮61之间安装有将外轮主体111向轴环112推压的盘簧(外轮施力部件)125。
盘簧125形成为从周向的外侧包围驱动轴60的环状,并在外轮主体111与驱动齿轮61之间配置为与第一轴线O1同轴。盘簧125在第一轴线O1方向上压缩变形的状态下配置在外轮主体111与驱动齿轮61之间,该盘簧125的外周缘部从右侧与外轮主体111接触,且该盘簧125的内周缘部从左侧与驱动齿轮61接触。由此,盘簧125通过自身的弹性恢复力,以将外轮主体111朝向左侧推压的方式始终施力。
(驱动齿轮与小齿轮的啮合调整)
接着,对在以上述方式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纺车式卷线器120中进行驱动齿轮61与小齿轮62的啮合调整的情况进行说明。
例如,在组装纺车式卷线器120时进行啮合调整的情况下,通过将第一螺纹部83拧入形成于构成支撑筒24的第一支撑筒121的第二螺纹部89,从而将轴承63预先安装于第一支撑筒121的内侧。在安装轴承63的情况下,例如在将第二支撑筒122从第一支撑筒121拆除的状态下,通过将轴环112从右侧拧入到第一支撑筒121的内侧,从而能够安装轴承63。继而,之后只要使第二支撑筒122从右侧嵌合到第一支撑筒121的内侧,将第一支撑筒121与第二支撑筒122便可。
继而,将在支撑筒24安装有轴承63的盖部11组装到在收纳空间13内组装有各卷线器构成零件的主体部10。这时,在将盘簧125安装于驱动轴60的左侧端部后,以将内轮80嵌入到驱动轴60的左侧端部的方式,将盖部11组装到主体部10。由此,能够在盖部11的支撑筒24与驱动轴60之间设置轴承63。
此外,盘簧125随着盖部11的组装而慢慢地夹入到外轮主体111与驱动齿轮61之间并发生压缩变形。
继而,在安装手柄3之前,进行驱动齿轮61与小齿轮62的啮合调整。
具体来说,从卷线器主体2的外部向形成于盖部11的第二安装孔23内插入未图示的工具,使工具卡合于形成于凸缘部114的操作槽115。继而,在限制驱动轴60绕第一轴线O1旋转的状态下,利用工具而相对于卷线器主体2及驱动轴60旋转操作轴环112。
由此,能够使轴承63的整体相对于卷线器主体2沿第一轴线O1方向移动,随之能够使驱动轴60沿第一轴线O1方向移动。尤其,外轮主体111由盘簧125向左侧施力,并推压至轴环112,因此能够使外轮主体111确实地追随轴环112的动作。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内轮80以一体地连结的方式嵌合于驱动轴60,轴承63及驱动轴60成为一体并沿第一轴线O1方向移动。而且,轴承63以外侧轴承面81a相对于第二支撑筒122的内周面进行滑动的方式沿第一轴线O1方向移动。
这样,即使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旋转操作轴环112,从而使驱动轴60相对于卷线器主体2沿第一轴线O1方向相对移动,能够使驱动齿轮61在第一轴线O1方向上接近及远离小齿轮62。因此,能够容易且确实地进行驱动齿轮61与小齿轮62的啮合调整。
继而,在进行驱动齿轮61与小齿轮62的啮合调整后,通过将手柄3安装于卷线器主体2的盖部11的第二安装壁21侧,能够组装纺车式卷线器120。
如以上所说明,即使为本实施方式的纺车式卷线器120,也能够与第3实施方式同样地在不降低驱动轴60的旋转性能的情况下容易且确实地进行驱动齿轮61与小齿轮62的啮合调整。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外轮主体111本身具有外侧轴承面81a,该外轮主体111在与内轮80之间保持多个滚动体82,因此能够更稳定且高精度地旋转支撑驱动轴60。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这些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提出的,并非意图限定发明的范围。实施方式能够通过其它各种方式来实施,能够在不脱离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省略、替换、变更。在实施方式或其变形例中例如包括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容易地设想的、实质上相同的、均等的范围的内容等。
例如,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使形成于轴承63的内轮80或外轮81的第一螺纹部83与在形成于驱动轴60的第二螺纹部89螺纹配合,将第一螺纹部83用作调整部,以该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该情况。
例如也可设为摩擦滑动式调整部,即,在使轴承63相对于驱动轴60及卷线器主体2沿第一轴线O1方向滑动移动时,利用摩擦阻力使驱动轴60相对于卷线器主体2沿第一轴线O1方向相对移动。
而且,例如也可构成为,在驱动轴60侧在第一轴线O1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形成多个卡合凹部(被调整部),使轴承63相对于驱动轴60及卷线器主体2沿第一轴线O1方向滑动移动时,通过弹性变形使调整部可拆卸地卡合于任一卡合凹部内,由此能够相对于卷线器主体2沿第一轴线O1方向阶段性地调整驱动轴60(所谓步进调整)。
总之,只要在使轴承63相对于驱动轴60及卷线器主体2相对移动(旋转移动或滑动移动等)时,能够使驱动轴60相对于卷线器主体2沿第一轴线O1方向相对移动,则可以任意方式构成调整部。另外,调整部只要形成于内轮80的内周面及外轮81的外周面中的至少任一者便可。
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及第4实施方式中,作为内轮施力部件及外轮施力部件,以盘簧106、125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盘簧。例如,也可利用板弹簧、螺旋弹簧、橡胶等弹性体等。
符号说明:
O1…第一轴线
O2…第二轴线
1、100、110、120…纺车式卷线器(钓具用卷线器)
2…卷线器主体
3…手柄
60…驱动轴
61…驱动齿轮
62…小齿轮
63…轴承
80…内轮
80a…内侧轴承面
81…外轮
81a…外侧轴承面
82…滚动体
83…第一螺纹部(调整部)
85…内轮主体(第一内轮部)
86…轴环(第二内轮部)
89…第二螺纹部(被调整部)
106…盘簧(内轮施力部件)
111…外轮主体(第一外轮部)
112…轴环(第二外轮部)
125…盘簧(外轮施力部件)。
Claims (12)
1.一种钓具用卷线器,其具备:
卷线器主体,其具有手柄;
驱动轴,其绕第一轴线可旋转地支撑于所述卷线器主体并且连结于所述手柄;
驱动齿轮,其形成于所述驱动轴;
小齿轮,其与所述驱动齿轮啮合并且随着所述驱动轴的旋转而绕与所述第一轴线交叉的第二轴线旋转;及
轴承,其设置在所述驱动轴与所述卷线器主体之间,且将所述驱动轴绕所述第一轴线可旋转地支撑;
所述轴承具备:
内轮,其在内周面的至少一部分具有与所述驱动轴接触的内侧轴承面;及
外轮,其在外周面的至少一部分具有与所述卷线器主体接触的外侧轴承面;且
在所述内周面及所述外周面中的至少任一者设置有调整部,该调整部在使所述轴承相对于所述驱动轴及所述卷线器主体相对移动时,使所述驱动轴相对于所述卷线器主体沿所述第一轴线方向相对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钓具用卷线器,其中,
所述调整部相对于所述内侧轴承面及所述外侧轴承面中的至少任一轴承面而在所述第一轴线方向上并排地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钓具用卷线器,其中,
在所述驱动轴及所述卷线器主体中的至少任一者设置有被调整部,该被调整部与所述调整部协动而使所述驱动轴相对于所述卷线器主体沿所述第一轴线方向相对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钓具用卷线器,其中,
所述调整部具备第一螺纹部,
所述被调整部具备与所述第一螺纹部螺纹配合的第二螺纹部,
所述调整部在使所述轴承相对于所述驱动轴及所述卷线器主体绕所述第一轴线旋转时,使所述驱动轴相对于所述卷线器主体沿所述第一轴线方向相对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钓具用卷线器,其中,
所述内轮具备:
第一内轮部,其在与所述外轮之间保持滚动体;和
第二内轮部,其具有所述调整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钓具用卷线器,其中,
所述第一内轮部具有所述内侧轴承面。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钓具用卷线器,其中,
所述第二内轮部具有所述内侧轴承面。
8.根据权利要求5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钓具用卷线器,其中,
所述轴承具备内轮施力部件,该内轮施力部件将所述第一内轮部或第二内轮部中的任一内轮部向另一内轮部推压。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钓具用卷线器,其中,
所述外轮具备:
第一外轮部,其在与所述内轮之间保持滚动体;和
第二外轮部,其具有所述调整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钓具用卷线器,其中,
所述第一外轮部具有所述外侧轴承面。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钓具用卷线器,其中,
所述第二外轮部具有所述外侧轴承面。
12.根据权利要求9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钓具用卷线器,其中,
所述轴承具备外轮施力部件,该外轮施力部件将所述第一外轮部或第二外轮部中的任一外轮部向另一外轮部推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7191604A JP7049795B2 (ja) | 2017-09-29 | 2017-09-29 | 魚釣用リール |
JP2017-191604 | 2017-09-29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566554A true CN109566554A (zh) | 2019-04-05 |
CN109566554B CN109566554B (zh) | 2022-02-15 |
Family
ID=657281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1123441.5A Active CN109566554B (zh) | 2017-09-29 | 2018-09-26 | 钓具用卷线器 |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617101B2 (zh) |
JP (1) | JP7049795B2 (zh) |
KR (1) | KR102605686B1 (zh) |
CN (1) | CN109566554B (zh) |
DE (1) | DE102018216687A1 (zh) |
GB (1) | GB2568801B (zh) |
TW (1) | TWI771463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0257651A1 (en) | 2019-06-21 | 2020-12-24 | Biz Outdoors, Inc. | Left handed fishing reel |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623455U (ja) * | 1992-08-28 | 1994-03-29 | 株式会社シマノ |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 |
JP2004237755A (ja) * | 2003-02-03 | 2004-08-26 | Nsk Ltd |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JP2009000078A (ja) * | 2007-06-25 | 2009-01-08 | Shimano Inc |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の回転伝達機構 |
CN103115131A (zh) * | 2013-03-06 | 2013-05-22 | 扬州源升机械有限公司 | 外调式渔线轮传动齿轮副啮合间隙调整机构 |
CN203162052U (zh) * | 2013-03-06 | 2013-08-28 | 扬州源升机械有限公司 | 外调式渔线轮传动齿轮副啮合间隙调整机构 |
CN204239486U (zh) * | 2014-07-18 | 2015-04-01 | 徐州徐工施维英机械有限公司 | 轴承支承套筒以及减速机 |
CN104621065A (zh) * | 2013-11-08 | 2015-05-20 | 株式会社岛野 | 双轴承渔线轮的曳力装置 |
CN105570292A (zh) * | 2016-03-14 | 2016-05-11 | 江苏理工学院 | 主被动一体式自消除恢复轴承外圈径轴向间隙的保护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646300Y2 (ja) * | 1989-02-28 | 1994-11-30 | 島野工業株式会社 | 釣用リールにおけるスプール軸の調心装置 |
JP2585179Y2 (ja) * | 1992-09-11 | 1998-11-11 | 株式会社シマノ | 釣り用リール |
EP0698343A3 (en) * | 1994-08-23 | 1996-06-05 | Daiwa Seiko Inc | Double bearing fishing reel |
JPH10210901A (ja) * | 1997-01-29 | 1998-08-11 | Shimano Inc |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のフェースギアの噛合調整構造 |
JP3515880B2 (ja) * | 1997-06-30 | 2004-04-05 | ダイワ精工株式会社 | 魚釣用リール |
JP3583340B2 (ja) | 2000-01-13 | 2004-11-04 | ダイワ精工株式会社 | 魚釣用スピニングリ−ル |
JP4804279B2 (ja) | 2006-08-31 | 2011-11-02 | 株式会社シマノ |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 |
JP5205176B2 (ja) * | 2008-08-18 | 2013-06-05 | 株式会社シマノ | 両軸受リールのスプール軸支持構造 |
JP2012120444A (ja) * | 2010-12-06 | 2012-06-28 | Shimano Inc | 釣り用リールの回転伝達機構 |
JP6688678B2 (ja) | 2016-05-18 | 2020-04-28 | 株式会社シマノ |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の回転伝達機構 |
JP6829612B2 (ja) * | 2017-01-26 | 2021-02-10 | 株式会社シマノ |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 |
-
2017
- 2017-09-29 JP JP2017191604A patent/JP7049795B2/ja active Active
-
2018
- 2018-07-19 KR KR1020180084250A patent/KR102605686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8-08-01 TW TW107126649A patent/TWI771463B/zh active
- 2018-08-27 US US16/113,535 patent/US10617101B2/en active Active
- 2018-09-26 CN CN201811123441.5A patent/CN109566554B/zh active Active
- 2018-09-28 GB GB1815850.1A patent/GB2568801B/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8-09-28 DE DE102018216687.0A patent/DE102018216687A1/de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623455U (ja) * | 1992-08-28 | 1994-03-29 | 株式会社シマノ |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 |
JP2004237755A (ja) * | 2003-02-03 | 2004-08-26 | Nsk Ltd |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JP2009000078A (ja) * | 2007-06-25 | 2009-01-08 | Shimano Inc |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の回転伝達機構 |
CN103115131A (zh) * | 2013-03-06 | 2013-05-22 | 扬州源升机械有限公司 | 外调式渔线轮传动齿轮副啮合间隙调整机构 |
CN203162052U (zh) * | 2013-03-06 | 2013-08-28 | 扬州源升机械有限公司 | 外调式渔线轮传动齿轮副啮合间隙调整机构 |
CN104621065A (zh) * | 2013-11-08 | 2015-05-20 | 株式会社岛野 | 双轴承渔线轮的曳力装置 |
CN204239486U (zh) * | 2014-07-18 | 2015-04-01 | 徐州徐工施维英机械有限公司 | 轴承支承套筒以及减速机 |
CN105570292A (zh) * | 2016-03-14 | 2016-05-11 | 江苏理工学院 | 主被动一体式自消除恢复轴承外圈径轴向间隙的保护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I771463B (zh) | 2022-07-21 |
JP2019062809A (ja) | 2019-04-25 |
US10617101B2 (en) | 2020-04-14 |
KR20190038290A (ko) | 2019-04-08 |
TW201914417A (zh) | 2019-04-16 |
KR102605686B1 (ko) | 2023-11-24 |
US20190098884A1 (en) | 2019-04-04 |
JP7049795B2 (ja) | 2022-04-07 |
GB2568801B (en) | 2020-01-08 |
GB2568801A (en) | 2019-05-29 |
DE102018216687A1 (de) | 2019-04-04 |
CN109566554B (zh) | 2022-02-1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1408081B1 (ko) | 롤러 클러치 | |
CN103210891B (zh) | 双轴承绕线轮的卷筒制动装置以及双轴承绕线轮 | |
CN104514821B (zh) | 垂钓用绕线轮的滚柱式单向离合器及纺车式绕线轮 | |
JP5047889B2 (ja) | 魚釣用リール | |
KR102502467B1 (ko) | 양 베어링 릴 | |
JP4804279B2 (ja) |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 | |
CN104663604B (zh) | 钓鱼用卷线器 | |
CN103907577B (zh) | 双轴承绕线轮 | |
CN103857285B (zh) | 钓鱼用卷线器 | |
JP2009063052A5 (zh) | ||
CN100377642C (zh) | 旋转绕线轮的往复运动装置 | |
CN105076080A (zh) | 双轴承绕线轮 | |
CN109566554A (zh) | 钓具用卷线器 | |
KR20140036946A (ko) | 스피닝 릴 | |
US20040104291A1 (en) | Fishing reel component | |
JPH10313749A (ja) | 魚釣用リ−ルの釣糸案内装置 | |
JP6029479B2 (ja) | 魚釣用スピニングリール | |
EP2995198B1 (en) | Line roller | |
JP6875266B2 (ja) | 魚釣用スピニングリール | |
US1973686A (en) | Fishing reel | |
TWI791821B (zh) | 紡車式捲線器 | |
JP4875964B2 (ja) | 魚釣用スピニングリール | |
JP6376756B2 (ja) | 釣用リールの往復移動機構 | |
JP7049090B2 (ja) | ロータおよびスピニングリール | |
CN104798747A (zh) | 双轴承渔线轮的平整绕线机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