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71463B - 釣具用捲線器 - Google Patents
釣具用捲線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771463B TWI771463B TW107126649A TW107126649A TWI771463B TW I771463 B TWI771463 B TW I771463B TW 107126649 A TW107126649 A TW 107126649A TW 107126649 A TW107126649 A TW 107126649A TW I771463 B TWI771463 B TW I771463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drive shaft
- reel
- axis
- bearing
- reel body
- Prior art date
Links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4
- 238000005096 rol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
- 238000009987 spin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6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6
- 230000033001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1234 light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265 preven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35 stainless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1220 stainless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838 Al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0237858 Gastropod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861 Mg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159 abnorm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3 cold fo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542 deterio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9 elastic de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629 sup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9/00—Reels
- A01K89/01—Reels with pick-up, i.e. with the guiding member rotating and the spool not rotating during normal retrieval of the line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9/00—Reels
- A01K89/015—Reels with a rotary drum, i.e. with a rotating spool
- A01K89/0192—Frame details
- A01K89/0193—Frame details with bearing feature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9/00—Reels
- A01K89/01—Reels with pick-up, i.e. with the guiding member rotating and the spool not rotating during normal retrieval of the line
- A01K89/01121—Frame details
- A01K89/011223—Frame details with bearing feature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9/00—Reels
- A01K89/015—Reels with a rotary drum, i.e. with a rotating spool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9/00—Reels
- A01K89/015—Reels with a rotary drum, i.e. with a rotating spool
- A01K89/0183—Drive mechanism details
- A01K89/0186—Drive mechanism details with disengageable positive drive components, e.g. a clutch
- A01K89/01902—Gear pair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係於不降低驅動軸之旋轉性能之情況下容易且確實地進行驅動齒輪與小齒輪之嚙合調整。
本發明提供一種釣具用捲線器1,其具備:驅動軸60,其可繞第1軸線O1旋轉地支持於捲線器本體2並且連結於手柄;驅動齒輪61,其形成於驅動軸;小齒輪62,其嚙合於驅動齒輪並且隨著驅動軸之旋轉而繞第2軸線O2旋轉;及軸承63,其支持驅動軸使之可繞第1軸線旋轉;軸承具備:內輪80,其具有與驅動軸接觸之內側軸承面80a;及外輪81,其具有與捲線器本體接觸之外側軸承面81a;且於內周面及外周面中之至少任一者設置有調整部83,該調整部83於使軸承相對於驅動軸及捲線器本體相對移動時,使驅動軸相對於捲線器本體沿第1軸線方向相對移動。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釣具用捲線器。
作為釣具用捲線器之一,例如已知有紡車式捲線器。一般而言,紡車式捲線器主要具備:捲線器本體,其具有手柄;轉子,其配設於捲線器本體之前方側,可旋轉地組合至捲線器本體;及捲筒,其配設於轉子之前方側,供釣線捲繞。
手柄連結於在捲線器本體之左右方向上延伸之驅動軸。轉子具有嚙合至形成於驅動軸之驅動齒輪之小齒輪,能夠隨著驅動軸之旋轉而繞於捲線器本體之前後方向上延伸之軸線旋轉。捲筒能夠隨著驅動齒輪之旋轉而於前後方向上往返移動。
於此種紡車式捲線器中,例如因謀求自驅動齒輪向小齒輪之順利之旋轉力之傳遞、或抑制異響或振動等之產生等原因,而必須進行驅動齒輪與小齒輪之嚙合調整。
作為該嚙合調整,例如已知有藉由於驅動軸中位於隔著驅動齒輪而與小齒輪相反之側之部分與捲線器本體之間安裝墊圈等調整部件,並調整調整部件之數量或種類等,而調整驅動齒輪相對於小齒輪之相對位置關
係。
進而,如專利文獻1所記載,已知有一種紡車式捲線器,其可藉由利用自捲線器本體之外部之操作調整一對可動部件之位置,而調整驅動齒輪相對於小齒輪之相對位置關係。
一可動部件配設於形成於捲線器本體之手柄插入用開口部之內側,且配置於較可旋轉地支持驅動軸之一軸承更外側。另一可動部件配設於形成於捲線器蓋部之手柄插入用開口部之內側,且配置於較可旋轉地支持驅動軸之另一軸承更外側。
該等一對可動部件螺合於開口部之內周面,且自左右方向之外側與各軸承之外輪接觸。再者,各軸承之內輪自左右方向之外側與驅動軸之凸緣部接觸。
根據如此構成之紡車式捲線器,藉由將一對可動部件進行旋轉操作(緊固操作或旋鬆操作),可使可動部件於驅動軸之軸向(左右方向)上移動,因此可經由軸承使驅動軸沿軸向移動。藉此,可調整驅動齒輪相對於小齒輪之相對位置關係,可調整驅動齒輪對小齒輪之嚙合。
例如,於小齒輪與驅動齒輪之嚙合較淺之情形時,對捲線器本體側之一可動部件進行旋鬆操作,並且相應於該旋鬆操作而對捲線器蓋部側之另一可動部件進行緊固操作。藉此,可使捲線器本體側之一軸承自小齒輪側離開,並且使捲線器蓋部側之另一軸承接近小齒輪側,因此可以使驅動齒輪接近小齒輪之方式使驅動軸沿軸向移動。其結果為,可使小齒輪與驅
動齒輪之嚙合變深,可調整驅動齒輪對小齒輪之嚙合。
尤其,與上述利用墊圈等之情形不同,不將捲線器本體分解即可進行嚙合調整。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實開平6-23455號公報
然而,於上述先前之紡車式捲線器中,隨著一對可動部件之旋轉操作,必須使軸承相對於捲線器本體及捲線器蓋部沿驅動軸之軸向移動,因此軸承相對於捲線器本體及捲線器蓋部之位置發生變化。因此,形成於捲線器本體及捲線器蓋部之開口部之內周面與軸承之外輪之間的荷重之施加情況發生變化,容易對軸承之旋轉精度造成影響。藉此,有驅動軸之旋轉性能降低之可能性,具有改善之餘地。
進而,為了使驅動軸沿軸向之雙向移動,必須於捲線器本體側及捲線器蓋部側分別設置軸承。因此,若於各軸承中對旋轉精度產生影響,則容易對驅動軸之旋轉性能之降低顯著地造成影響。
本發明係考慮此種情況而完成者,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釣具用捲線器,其可於不降低驅動軸之旋轉性能之情況下容易且確實地進行驅動齒輪
與小齒輪之嚙合調整。
(1)本發明之釣具用捲線器具備:捲線器本體,其具有手柄;驅動軸,其可繞第1軸線旋轉地支持於上述捲線器本體並且連結於上述手柄;驅動齒輪,其形成於上述驅動軸;小齒輪,其嚙合於上述驅動齒輪並且隨著上述驅動軸之旋轉而繞與上述第1軸線交叉之第2軸線旋轉;及軸承,其設置於上述驅動軸與上述捲線器本體之間,且支持上述驅動軸使之可繞上述第1軸線旋轉;上述軸承具備:內輪,其於內周面之至少一部分具有與上述驅動軸接觸之內側軸承面;及外輪,其於外周面之至少一部分具有與上述捲線器本體接觸之外側軸承面;且於上述內周面及上述外周面中之至少任一者設置有調整部,該調整部於使上述軸承相對於上述驅動軸及上述捲線器本體相對移動時,使上述驅動軸相對於上述捲線器本體沿上述第1軸線方向相對移動。
根據本發明之釣具用捲線器,藉由進行使軸承相對於驅動軸及捲線器本體相對移動(例如旋轉操作或滑動操作)之操作,可利用調整部使驅動軸相對於捲線器本體沿第1軸線方向(驅動軸之軸向)相對移動。藉此,可使驅動齒輪相對於小齒輪沿第1軸線方向接近及離開,可容易且確實地調整驅動齒輪與小齒輪之嚙合。
尤其,將內輪之內周面之至少一部分設為內側軸承面而與驅動軸進行面接觸,並且將外輪之外周面之至少一部分設為外側軸承面而與捲線器本體進行面接觸。因此,容易進行軸承相對於驅動軸及捲線器本體之於徑
向上之尺寸管理,可以較高之尺寸精度將軸承配設於驅動軸與捲線器本體之間。因此,可成為旋轉精度優異之軸承,可於不降低旋轉性能之情況下穩定地旋轉支持驅動軸。其結果為,可阻力較少且順利地旋轉操作手柄,可進行釣線之順利之捲取,可製成高品質、高性能之釣具用捲線器。
(2)亦可為,上述調整部係相對於上述內側軸承面及上述外側軸承面中之至少任一軸承面而於上述第1軸線方向上排列形成。
於此情形時,由於內側軸承面或外側軸承面與調整部於第1軸線方向上排列形成,故而可於進行驅動齒輪與小齒輪之嚙合調整時抑制驅動軸之軸晃動,可不受軸晃動影響地進行嚙合調整。
(3)亦可於上述驅動軸及上述捲線器本體中之至少任一者設置被調整部,該被調整部係與上述調整部協作而使上述驅動軸相對於上述捲線器本體沿上述第1軸線方向相對移動。
於此情形時,可藉由例如螺紋卡合、凹凸卡合等對設置於驅動軸及捲線器本體中之至少任一者之被調整部組合軸承之調整部,可相互協作而使驅動軸沿第1軸線方向順利地相對移動。因此,容易更穩定地進行驅動齒輪與小齒輪之嚙合調整。
(4)亦可為,上述調整部具備第1螺紋部,上述被調整部具備螺合於上述第1螺紋部之第2螺紋部,上述調整部於使上述軸承相對於上述驅動軸及
上述捲線器本體繞上述第1軸線旋轉時,使上述驅動軸相對於上述捲線器本體沿上述第1軸線方向相對移動。
於此情形時,由於使第1螺紋部與第2螺紋部螺合,故而藉由繞第1軸線旋轉操作軸承,可使驅動軸相對於捲線器本體沿第1軸線方向相對移動,可調整驅動齒輪與小齒輪之嚙合。尤其,由於使第1螺紋部與第2螺紋部螺合,故而容易相應於軸承之旋轉操作而使驅動軸沿第1軸線方向以微小之移動量穩定地移動,容易微細且精度良好地進行驅動齒輪與小齒輪之嚙合調整。
(5)亦可為,上述內輪具備:第1內輪部,其於與上述外輪之間保持滾動體;及第2內輪部,其具有上述調整部。
於此情形時,可利用第1內輪部將驅動軸與滾動體及外輪一起繞第1軸線旋轉支持,並且可利用第2內輪部進行驅動齒輪與小齒輪之嚙合調整。如此,由於內輪具備第1內輪部及第2內輪部,故而容易使內輪確實地發揮繞第1軸線旋轉支持驅動軸之功能、及進行驅動齒輪與小齒輪之嚙合調整之功能之兩者。
(6)亦可為,上述第1內輪部具有上述內側軸承面。
於此情形時,由於在與外輪之間保持滾動體之第1內輪部本身具有內側軸承面,故而可更穩定且精度良好地旋轉支持驅動軸。
(7)亦可為,上述第2內輪部具有上述內側軸承面。
於此情形時,由於第2內輪部具有內側軸承面,故而例如可使調整部與內側軸承面於第1軸線方向上排列配置,可於驅動齒輪與小齒輪之嚙合調整時有效地抑制驅動軸之軸晃動。
(8)亦可為,上述軸承具備內輪彈推部件,該內輪彈推部件將上述第1內輪部或第2內輪部之任一內輪部向另一內輪部推壓。
於此情形時,由於具備內輪彈推部件,故而例如即便將第1內輪部與第2內輪部於第1軸線方向上排列配置,亦可防止第1內輪部與第2內輪部個別地動作。
(9)亦可為,上述外輪具備:第1外輪部,其於與上述內輪之間保持滾動體;及第2外輪部,其具有上述調整部。
於此情形時,可利用第1外輪部將驅動軸與滾動體及內輪一起繞第1軸線旋轉支持,並且可利用第2外輪部進行驅動齒輪與小齒輪之嚙合調整。如此,由於外輪具備第1外輪部及第2外輪部,故而容易使外輪確實地發揮繞第1軸線旋轉支持驅動軸之功能、及進行驅動齒輪與小齒輪之嚙合調整之功能之兩者。
(10)亦可為,上述第1外輪部具有上述外側軸承面。
於此情形時,由於在與內輪之間保持滾動體之第1外輪部本身具有外側軸承面,故而可更穩定且精度良好地旋轉支持驅動軸。
(11)亦可為,上述第2外輪部具有上述外側軸承面。
於此情形時,由於第2外輪部具有外側軸承面,故而例如可使調整部與外側軸承面於第1軸線方向上排列配置,可於驅動齒輪與小齒輪之嚙合調整時有效地抑制驅動軸之軸晃動。
(12)亦可為,上述軸承具備外輪彈推部件,該外輪彈推部件將上述第1外輪部或第2外輪部之任一外輪部向另一外輪部推壓。
於此情形時,由於具備外輪彈推部件,故而例如即便將第1外輪部與第2外輪部於第1軸線方向上排列配置,亦可防止第1外輪部與第2外輪部個別地動作。
根據本發明之釣具用捲線器,可於不降低驅動軸之旋轉性能之情況下容易且確實地進行驅動齒輪與小齒輪之嚙合調整。
1:紡車式捲線器(釣具用捲線器)
2:捲線器本體
3:手柄
4:轉子
5:捲筒
10:本體部
11:蓋部
12:防護部件
13:收容空間
14:托架部
15:安裝片
16:固定螺栓
17:固定螺栓
18:頂蓋
20:第1安裝壁
21:第2安裝壁
22:第1安裝孔
23:第2安裝孔
24:支持筒
25:抵接面
30:手柄臂
30a:基端部
30b:前端部
31:手柄旋鈕
32:手柄軸
33:手柄軸環
34:連結螺絲
40:圓筒體
40a:前壁部
40b:周壁部
41:第1臂部
42:第2臂部
43:貫通孔
44:凸座部
45:小齒輪軸
45a:螺紋槽
46:捲筒軸
47:螺母
48:線輥
49:導線環
50:捲線主體部
51:裙部
52:引曳調整捏取部
53:引曳調整機構
60:驅動軸
61:驅動齒輪
61a:齒部
62:小齒輪
62a:齒部
63:軸承
65:轉子驅動機構
66:搖擺機構
67:防逆轉機構
68:凸緣部
70:中間齒輪
71:螺軸
71a:槽部
72:滑塊
72a:卡合片
75:單向離合器
76:切換桿
80:內輪
80a:內側軸承面
80b:內側環狀槽
81:外輪
81a:外側軸承面
81b:外側環狀槽
82:滾動體
83:第1螺紋部(調整部)
85:內輪本體(第1內輪部)
85a:內側環狀槽
86:軸環(第2內輪部)
87:軸環筒
88:凸緣部
89:第2螺紋部(被調整部)
90:操作槽
106:碟形彈簧(內輪彈推部件)
100:紡車式捲線器(釣具用捲線器)
101:第1筒部
102:第2筒部102
103:軸環筒
104:凸緣部
105:階差面
106:碟形彈簧
110:紡車式捲線器(釣具用捲線器)
111:外輪本體(第1外輪部)
111a:外側環狀槽
112:軸環(第2外輪部)
113:軸環筒
114:凸緣部
115:操作槽
120:紡車式捲線器(釣具用捲線器)
121:第1支持筒
122:第2支持筒
125:碟形彈簧(外輪彈推部件)
L1:左右方向
L2:前後方向
O1:第1軸線
O2:第2軸線
O3:第3軸線
O4:第4軸線
P1:箭頭
P2:箭頭
P3:箭頭
P4:箭頭
R:釣竿
圖1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紡車式捲線器(釣具用捲線器)之側視圖。
圖2係包含圖1所示之紡車式捲線器之局部剖視圖之側視圖。
圖3係沿圖2所示之A-A線之紡車式捲線器之剖視圖。
圖4係將圖3所示之軸承之周邊放大之剖視圖。
圖5係沿圖4所示之B-B線之紡車式捲線器之剖視圖。
圖6係表示將圖4所示之軸承組裝至驅動軸與捲線器本體之間之狀態之剖視圖。
圖7係表示於圖6所示之狀態後利用軸承進行驅動齒輪與小齒輪之嚙合調整之狀態之剖視圖。
圖8係表示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之紡車式捲線器之剖視圖,且係將軸承之周邊放大之剖視圖。
圖9係表示將圖8所示之軸承組裝至驅動軸與捲線器本體之間之狀態之剖視圖。
圖10係表示於圖9所示之狀態後利用軸承進行驅動齒輪與小齒輪之嚙合調整之狀態之剖視圖。
圖11係表示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之紡車式捲線器之剖視圖,且係將軸承之周邊放大之剖視圖。
圖12係表示本發明之第4實施形態之紡車式捲線器之剖視圖,且係將軸承之周邊放大之剖視圖。
以下,參照圖式對本發明之釣具用捲線器之第1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作為釣具用捲線器,列舉紡車式捲線器為例進行說明。又,於各圖式中,為了使各構成部件成為能夠視認之大小,有視需要適當變更各構成部件之比例尺之情形。
如圖1~圖3所示,本實施形態之紡車式捲線器1主要具備:捲線器本體2;手柄3,其可繞第1軸線O1旋轉地安裝於捲線器本體2;轉子4,其可繞第2軸線O2旋轉地組合至捲線器本體2;及捲筒5,其可沿第2軸線O2往返移動地組合至捲線器本體2,供未圖示之釣線捲繞。
再者,第1軸線O1與第2軸線O2以相互大致正交之方式交叉。又,於本實施形態中,將沿第1軸線O1之方向定義為左右方向L1,並且將沿第2軸線O2之方向定義為前後方向L2。又,將於前後方向L2上自捲筒5陸續送出釣線之方向定義為前方,將其相反方向定義為後方,並且於自後方側觀察紡車式捲線器1之後視(圖3所示之狀態)下定義左右。
進而,於對第1軸線O1自其軸線方向(左右方向L1)觀察之俯視下,有將與第1軸線O1交叉之方向稱為徑向,將繞第1軸線O1環繞之方向稱為圓周方向之情形。同樣地,於對第2軸線O2自其軸線方向(前後方向L2)觀察之俯視下,有將與第2軸線O2交叉之方向稱為徑向,將繞第2軸線O2環繞之方向稱為圓周方向之情形。進而,將第1軸線O1之徑向中自第1軸線O1朝向釣竿R之方向稱為上方,將其相反方向稱為下方。
(捲線器本體)
捲線器本體2具備本體部10、蓋部11及防護部件12。
本體部10設為例如鎂合金、鋁合金等輕合金製之成形零件,於其內部形成有收容各種捲線器構成部件之收容空間13。於本體部10之上部以朝向上方延伸之方式一體地形成有托架部14。於托架部14之上端部,以沿釣竿R延伸之方式形成有安裝於釣竿R之安裝片15。
蓋部11與本體部10同樣地設為輕合金製之成形零件,且可卸除地固定於本體部10。上述收容空間13藉由蓋部11例如液密性地被堵住。作為蓋部11對本體部10之固定方法,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利用包含配置於本體部10中位於轉子4之後方側之部分之固定螺栓16的其他複數個固定螺栓進行固定。
防護部件12設為自後方側覆蓋本體部10之後部及蓋部11之後部之覆蓋零件。但是,防護部件12並非必需之構成,亦可不具備。再者,防護部件12藉由自收容空間13側朝向後方插通至本體部10之固定螺栓17而可卸除地固定於本體部10之後部。
如圖3所示,於本體部10之右側面形成有用以安裝手柄3或頂蓋18之平坦之第1安裝壁20。與其對應地,於蓋部11之左側面形成有用以安裝手柄3或頂蓋18之平坦之第2安裝壁21。於圖示之例中,於第1安裝壁20側安裝有頂蓋18,於第2安裝壁21側安裝有手柄3。
即,本實施形態之紡車式捲線器1係以左手柄之情形為例。但是,如下所述,亦可藉由於第1安裝壁20側安裝手柄3而變更為右手柄之形態。於此情形時,於第2安裝壁21安裝頂蓋18。
於第1安裝壁20以將本體部10在左右方向L1上貫通之方式形成有第1安裝孔22。同樣地,於第2安裝壁21以將蓋部11在左右方向L1上貫通之方式形成有第2安裝孔23。該等第1安裝孔22及第2安裝孔23形成於與第1軸線O1同軸上,以隔著收容空間13而朝向左右方向L1之方式配置。
如圖4所示,於第2安裝壁21形成有圓筒狀之支持筒24,該支持筒24朝向收容空間13之內側突出並且其內側連通至第2安裝孔23內。支持筒24配置成與第1軸線O1同軸,其內徑形成為略大於第2安裝孔23之內徑。再者,第2安裝壁21中位於支持筒24之內側之部分作為朝向後方側之環狀之抵接面25發揮功能。
(手柄)
如圖3所示,手柄3具備手柄臂30、手柄旋鈕31、手柄軸32及手柄軸環33。
手柄臂30以於第1軸線O1之徑向上延伸之方式形成,其基端部30a配置於較第2安裝壁21更左側。手柄旋鈕31可繞相對於第1軸線O1大致平行之第3軸線O3旋轉地安裝於手柄臂30之前端部30b。
手柄軸32例如經由連結螺絲34而一體地連結於手柄臂30之基端部
30a,於配置成與第1軸線O1同軸之狀態下通過第2安裝孔23自左側插入至捲線器本體2之內側。手柄軸32藉由插入至下述圓筒狀之驅動軸60之內側而連結於驅動軸60。再者,手柄軸32無法繞第1軸線O1相對旋轉地連結於驅動軸60。
藉此,手柄3如上所述般可繞第1軸線O1旋轉地安裝於捲線器本體2。又,藉由繞第1軸線O1旋轉操作手柄3,可經由手柄軸32使驅動軸60繞第1軸線O1旋轉。
手柄軸環33配置於手柄臂30之基端部30a與第2安裝壁21之間,形成為自徑向外側覆蓋手柄軸32中位於手柄臂30之基端部30a與第2安裝壁21之間的部分之筒狀。再者,手柄軸環33可與手柄臂30之基端部30a一起繞第1軸線O1旋轉。
以上述方式構成之手柄3可將手柄軸32以自驅動軸60抽出之方式自第2安裝壁21卸除,將該手柄3重新安裝於第1安裝壁20側而變更為右手柄之形態。於此情形時,只要通過第1安裝孔22將手柄軸32自右側插入至捲線器本體2之內側,並且插入至驅動軸60之內側,並使其無法繞第1軸線O1相對旋轉地連結於驅動軸60即可。
再者,於第1安裝壁20可卸除地安裝有堵住第1安裝孔22之頂蓋18。頂蓋18於將手柄3重新安裝於第1安裝壁20側之情形時,可以堵住第2安裝孔23之方式安裝於第2安裝壁21側。
(轉子)
如圖1及圖2所示,轉子4具備:圓筒體40,其於捲線器本體2之前部側配置成與第2軸線O2同軸,且形成為具有前壁部40a及周壁部40b之有頂筒狀;以及第1臂部41及第2臂部42,其等連結於周壁部40b。
圓筒體40於後方開口,且以自徑向外側包圍捲線器本體2之前部側之方式自前方側組合至捲線器本體2。於前壁部40a之中央部分朝向後方突出設置有圓筒狀之凸座部44,該凸座部44形成有將前壁部40a於前後方向L2上貫通之貫通孔43。貫通孔43形成於與第2軸線O2同軸上。圓筒狀之小齒輪軸45及捲筒軸46通過貫通孔43插通至凸座部44之內側。
再者,小齒輪軸45可繞第2軸線O2旋轉,其前端部延伸至較前壁部40a靠前方側。而且,前壁部40a經由安裝於小齒輪軸45之前端部之螺母47而一體地連結於小齒輪軸45。
藉此,轉子4可繞第2軸線O2旋轉地組合至捲線器本體2。
第1臂部41及第2臂部42連結於周壁部40b之後端部,並且以隔著第2軸線O2而於徑向上相互對向之方式配置。第1臂部41及第2臂部42以自周壁部40b之後端部朝向前方延伸之方式形成,並且其前端部突出至較前壁部40a更前方。
於第1臂部41之前端部可旋轉地安裝有線輥48,並且擺動自如地安裝有導線環49之一端部。於第2臂部42之前端部,可旋轉地安裝有線輥48,
並且擺動自如地安裝有導線環49之另一端部。
線輥48將釣線引導至捲筒5。導線環49以將第1臂部41與第2臂部42之間連接之方式配置,可於將釣線引導至線輥48之線引導姿勢(圖1及圖2所示之狀態)與自線引導姿勢反轉之線放開姿勢之間擺動。於導線環49位於線引導姿勢之狀態下,轉子4繞第2軸線O2旋轉,藉此可經由線輥48將釣線纏繞於捲筒5。
(捲筒)
捲筒5具備:捲線主體部50,其供釣線捲繞;及圓筒狀之裙部51,其以自捲線主體部50之後端部朝向後方延伸之方式形成,自徑向外側包圍轉子4之圓筒體40之周壁部40b;且該捲筒5與第2軸線O2同軸地配置於較轉子4更前方側。
捲筒5以捲線主體部50位於第1臂部41與第2臂部42之間之方式配置,且可卸除地固定於配置成與第2軸線O2同軸之捲筒軸46之前端部。捲筒軸46可藉由下述搖擺機構66而沿第2軸線O2往返移動。藉此,捲筒5可相對於捲線器本體2而沿第2軸線O2往返移動。
再者,於捲筒5安裝有引曳調整機構53,該引曳調整機構53具備:未圖示之制動機構,其設置於捲線主體部50之內側,制動捲筒5之旋轉;及引曳調整捏取部52,其可繞第2軸線O2旋轉地安裝於捲線主體部50之前端部,調整制動機構之制動力。
如圖2及圖3所示,於捲線器本體2之收容空間13內設置有:圓筒狀之驅動軸60,其可繞第1軸線O1旋轉地支持於捲線器本體2,並且經由手柄軸32連結於手柄3;驅動齒輪61,其形成於驅動軸60;小齒輪62,其嚙合於驅動齒輪61,並且隨著驅動軸60之旋轉而繞第2軸線O2旋轉;及軸承63,其設置於驅動齒輪61與捲線器本體2之間,且支持驅動軸60使之可繞第1軸線O1旋轉。
進而,於捲線器本體2之收容空間13內進而設置有:轉子驅動機構65,其基於手柄3之旋轉操作而使轉子4繞第2軸線O2旋轉;搖擺機構66,其基於手柄3之旋轉操作而使捲筒5沿第2軸線O2方向往返移動(前後移動);及轉子4之防逆轉機構67。
(轉子驅動機構)
轉子驅動機構65主要包括上述驅動軸60、驅動齒輪61及小齒輪62。
如圖3及圖4所示,驅動軸60係藉由例如冷鍛造等而成形之金屬製圓筒零件,配置成與第1軸線O1同軸,其兩端部於左右方向L1上開口。驅動軸60之左側端部配置於形成於捲線器本體2之蓋部11之第2安裝孔23之內側,藉由上述軸承63而可繞第1軸線O1旋轉地被支持,並且經由軸承63保持於蓋部11。驅動軸60之右側端部配置於形成於捲線器本體2之本體部10之第1安裝孔22之內側,藉由未圖示之軸承而可繞第1軸線O1旋轉地被支持,並且經由軸承保持於本體部10。
如上所述,手柄軸32自左側插入至驅動軸60之內側,無法相對旋轉地連結於驅動軸60。藉此,驅動軸60隨著手柄3之旋轉操作而繞第1軸線O1旋轉。於圖示之例中,手柄軸32以其前端部位於較驅動齒輪61更右側之方式自驅動軸60之左側插入。
驅動齒輪61例如與驅動軸60一體地形成。但是,並不限定於該情形,亦可將驅動齒輪61與驅動軸60分開地形成,並一體地組合至驅動軸60。
驅動齒輪61形成於驅動軸60中位於較形成於捲線器本體2之蓋部11之支持筒24更右側且位於較小齒輪62更左側之部分。於驅動齒輪61之外周緣部側,遍及整周地形成有朝向後方側之複數個齒部61a。
再者,於驅動軸60之左側端部之外周面形成有向徑向外側突出之環狀之凸緣部68。凸緣部68相對於驅動齒輪61之左壁面一體地形成。
如圖2所示,小齒輪62一體地形成於配置成與第2軸線O2同軸之圓筒狀之小齒輪軸45。於圖示之例中,小齒輪軸45以位於較驅動軸60更下方並且位於較驅動軸60更右側之方式配置。小齒輪軸45藉由複數個軸承而可繞第2軸線O2旋轉地被支持,並且經由該等複數個軸承而保持於捲線器本體2。
小齒輪軸45自後方插入至形成於轉子4之凸座部44之貫通孔43內,其
前端部突出至較轉子4之前壁部40a更前方。於小齒輪軸45之前端部之外周面形成有螺紋槽45a,經由該螺紋槽45a安裝有螺母47。藉此,如上所述將小齒輪軸45與轉子4一體地連結。
捲筒軸46可沿第2軸線O2方向相對移動地插通至小齒輪軸45之內側。捲筒軸46之後端部位於較小齒輪軸45及驅動軸60更後方。
小齒輪62具有嚙合於驅動齒輪61之齒部61a之螺旋狀之齒部62a,隨著驅動軸60及驅動齒輪61之旋轉而繞第2軸線O2旋轉。藉此,可經由小齒輪62及小齒輪軸45而使轉子4繞第2軸線O2旋轉。
因此,轉子驅動機構65將由手柄3之旋轉操作所產生之旋轉力傳遞至轉子4。
(搖擺機構)
如圖3及圖4所示,搖擺機構66具備:中間齒輪70,其嚙合於小齒輪62;螺軸71,其與捲筒軸46平行地配置;及滑塊72,其隨著螺軸71之旋轉而沿螺軸71往返移動。
螺軸71平行地配置於捲筒軸46之下方,於其外周面形成有稱為所謂往復式繞線凸輪槽之螺旋狀之槽部71a。螺軸71可繞與第2軸線O2平行之第4軸線O4旋轉地支持於捲線器本體2。中間齒輪70連結於螺軸71之前端部。藉此,中間齒輪70及螺軸71隨著小齒輪62之旋轉而旋轉。
滑塊72相對於捲筒軸46無法相對旋轉地連結於捲筒軸46之後端部。滑塊72於螺軸71之槽部71a內具有可沿該槽部71a相對移動地卡合之卡合片72a。滑塊72由與螺軸71平行地配置之未圖示之導軸引導,一面由導軸沿第4軸線O4方向引導一面移動。
因此,滑塊72藉由導軸而防止隨著螺軸71之旋轉而繞第4軸線O4一起旋轉,因此螺軸71之旋轉力藉由槽部71a及卡合片72a而轉換為直線運動力。因此,可隨著螺軸71之旋轉而使滑塊72沿著沿螺軸71之第4軸線O4往返移動,並且可使固定於滑塊72之捲筒軸46沿第2軸線O2往返移動。
因此,搖擺機構66將由手柄3之旋轉操作所產生之旋轉力轉換為直線運動力並傳遞至捲筒5。
(防逆轉機構)
如圖2所示,防逆轉機構67係容許轉子4向釣線之線捲取方向之旋轉,且防止轉子4向其相反之線陸續送出方向之旋轉(即逆轉)之機構,且例如具備配設於轉子4之圓筒體40之內側之單向離合器75。
再者,作為防逆轉機構67,並不限定於上述構成,可採用已公知之各種構成。又,於捲線器本體2之下部側設置有切換桿76,該切換桿76將單向離合器75切換為上述作動狀態(防逆轉狀態)與非作動狀態(容許逆轉狀態)。
(軸承)
對繞第1軸線O1地支持驅動軸60之左側端部之軸承63進行詳細說明。
如圖4所示,軸承63繞第1軸線O1地支持驅動軸60,並且作為使驅動軸60相對於捲線器本體2沿第1軸線O1方向(左右方向L1)相對移動,而於第1軸線O1方向上調整驅動軸60及驅動齒輪61之位置的調整部件發揮功能。
軸承63配設於驅動軸60之左側端部與捲線器本體2之蓋部11之支持筒24之間。軸承63具備:內輪80,其自徑向外側包圍驅動軸60之左側端部,並且於內周面之至少一部分具有與驅動軸60之外周面接觸之內側軸承面80a;外輪81,其自徑向外側包圍內輪80,並且於外周面之至少一部分具有與蓋部11之支持筒24之內周面接觸之外側軸承面81a;及複數個滾動體82,其等可滾動地保持於內輪80與外輪81之間。
又,於內輪80之內周面及外輪81之外周面中之至少任一者設置有調整部,該調整部於使軸承63相對於驅動軸60及捲線器本體2相對移動(例如旋轉或滑動移動)時,使驅動軸60相對於捲線器本體2沿第1軸線O1方向相對移動。
於本實施形態中,列舉將形成於內輪80側之第1螺紋部83作為調整部之情形為例進行說明,並且列舉相對於捲線器本體2及驅動軸60而繞第1軸線O1旋轉操作內輪80時,使驅動軸60相對於捲線器本體2沿第1軸線O1方向相對移動之情形為例進行說明。
外輪81係利用例如不鏽鋼等形成為圓筒狀,且嵌合至支持筒24之內側。外輪81之外周面遍及整面地與支持筒24之內周面接觸。因此,外輪81之外周面整體成為外側軸承面81a。於外輪81之內周面形成有沿圓周方向連續地延伸之外側環狀槽81b。
再者,外輪81係左側端面自右側接觸(抵接)於蓋部11之第2安裝壁21之抵接面25,藉此定位於第1軸線O1方向。
內輪80具備:內輪本體(第1內輪部)85,其配置於較外輪81靠徑向之內側,於與外輪81之間保持滾動體82;及軸環(第2內輪部)86,其配置於內輪本體85與驅動軸60之間。
內輪本體85與外輪81同樣地利用例如不鏽鋼等形成為圓筒狀。於內輪本體85之外周面形成有內側環狀槽85a,該內側環狀槽85a以沿圓周方向連續地延伸並且於徑向上與外側環狀槽81b相對向之方式形成。
上述滾動體82於在圓周方向上隔開等間隔之狀態下可滾動地配置於外側環狀槽81b與內側環狀槽85a之間,藉由未圖示之保持器定位於圓周方向。
軸環86例如設為金屬製,具備:圓筒狀之軸環筒87,其嵌合至內輪本體85之內側;及凸緣部88,其以自軸環筒87之右側端部朝向徑向之外側突出之方式形成。
軸環筒87突出至較內輪本體85更右側。軸環筒87中位於該軸環筒87
之左側端部附近之部分之內周面與驅動軸60之外周面接觸。因此,位於軸環筒87之左側端部附近之部分之內周面成為內側軸承面80a。
而且,於軸環筒87中位於較內側軸承面80a更右側之部分之內周面形成有作為調整部發揮功能之第1螺紋部83(例如公螺紋部)。因此,第1螺紋部83係以相對於內側軸承面80a而於第1軸線O1方向上排列之方式形成。
再者,於驅動軸60之左側端部之外周面之一部分形成有螺合於第1螺紋部83之第2螺紋部89(例如母螺紋部)。第2螺紋部89係作為與第1螺紋部83協作而使驅動軸60相對於捲線器本體2沿第1軸線O1方向相對移動之被調整部發揮功能。再者,第1螺紋部83與第2螺紋部89以特定之嚙合力螺合。
如圖4及圖5所示,於軸環筒87之左側端面形成有沿徑向延伸之狹縫狀之操作槽90。於圖示之例中,操作槽90以呈十字狀配置之方式於圓周方向上隔開等間隔而形成有4個。但是,操作槽90之配置或數量並不限定於該情形,可自由地設計。
如圖4所示,軸環筒87配置於較第2安裝孔23之內周面靠徑向之內側。因此,藉由將手柄3自捲線器本體2之蓋部11卸除,可通過第2安裝孔23自捲線器本體2之外部接近軸環筒87。藉此,可自捲線器本體2之外部向第2安裝孔23內插入例如未圖示之工具,一面使該工具卡合於操作槽90,一面繞第1軸線O1旋轉操作軸環86。
凸緣部88配置於較內輪本體85更右側,並且自右側接觸內輪本體85。再者,於凸緣部88與驅動軸60之凸緣部68之間,在第1軸線O1方向上確保有一定間隙。
(紡車式捲線器之作用)
其次,對利用以上述方式構成之紡車式捲線器1之情形進行簡單說明。
於進行甩竿之情形時,將導線環49自圖1及圖2所示之狀態傾斜為線放開姿勢,將釣竿R朝向前方甩出。藉此,可將捲繞於捲筒5之捲線主體部50之釣線朝向前方陸續送出。
其後,於捲回釣線之情形時,將導線環49如圖1及圖2所示恢復至線引導姿勢。藉此,藉由導線環49將釣線引導至線輥48。於該狀態下,使手柄3繞第1軸線O1旋轉。於是,手柄3之旋轉力藉由轉子驅動機構65傳遞至轉子4,因此可使該轉子4繞第2軸線O2旋轉。與此同時,手柄3之旋轉力藉由搖擺機構66傳遞至捲筒5,因此可使該捲筒5沿第2軸線O2往返移動。
其結果為,可一面使捲筒5於前後方向L2上往返移動一面使轉子4旋轉,可經由線輥48將釣線不偏倚地纏繞於捲筒5之捲線主體部50。
(驅動齒輪與小齒輪之嚙合調整)
其次,對藉由利用軸承63使驅動軸60相對於捲線器本體2沿第1軸線
O1方向相對移動,於第1軸線O1方向上調整驅動軸60及驅動齒輪61之位置,而進行驅動齒輪61與小齒輪62之嚙合調整之情形進行說明。
再者,該嚙合調整係於例如紡車式捲線器1之組裝時、製品出貨後之手柄3之左右調換時、或維護時等進行。
例如於在紡車式捲線器1之組裝時進行嚙合調整之情形時,首先,於本體部10之收容空間13內組入各捲線器構成零件後,於本體部10組裝蓋部11而組裝捲線器本體2。此時,如圖6所示,於使軸承63安裝於驅動軸60之左側端部後,對本體部10組裝蓋部11。
於安裝軸承63之情形時,藉由對形成於驅動軸60之左側端部之第2螺紋部89擰入軸環86之第1螺紋部83,可於驅動軸60之左側端部安裝軸承63之整體。其後,藉由於本體部10組裝蓋部11,可使軸承63之外輪81嵌合至蓋部11之支持筒24之內側,可於蓋部11之支持筒24與驅動軸60之間設置軸承63。
再者,於該階段,亦可於軸承63之外輪81與蓋部11之抵接面25之間在第1軸線O1方向上隔開少許間隙(背隙)。
繼而,於安裝手柄3之前,進行驅動齒輪61與小齒輪62之嚙合調整。
具體而言,自捲線器本體2之外部向形成於蓋部11之第2安裝孔23內插入未圖示之工具,使工具卡合於形成於軸環筒87之操作槽90。繼而,於限制驅動軸60繞第1軸線O1旋轉之狀態下,利用工具而相對於捲線器本體2及驅動軸60旋轉操作軸環86。再者,例如藉由預先壓住轉子4,可限
制驅動軸60繞第1軸線O1旋轉。
藉由旋轉操作軸環86,如圖7所示,如箭頭P1般可使軸承63之整體向左側移動(抽出),可使軸承63之外輪81自右側接觸(抵接)於蓋部11之抵接面25,可消除於軸承63之組裝時所產生之上述間隙(背隙)、或控制為最少背隙。
其後,若沿相同方向進一步旋轉操作軸環86,則可於維持軸承63相對於捲線器本體2之位置之狀態下,使驅動軸60相對於捲線器本體2沿第1軸線O1方向如箭頭P2所示般向右側相對移動。藉此,可使驅動齒輪61接近小齒輪62。
又,藉由與此相反地沿反方向旋轉操作軸環86,則可於維持軸承63相對於捲線器本體2之位置之狀態下,使驅動軸60相對於捲線器本體2沿第1軸線O1方向如箭頭P3所示般向左側相對移動。藉此,可使驅動齒輪61離開小齒輪62。
如此,藉由旋轉操作軸環86,可使驅動軸60相對於捲線器本體2沿第1軸線O1方向相對移動,可使驅動齒輪61相對於小齒輪62沿第1軸線O1方向接近及離開。因此,可容易且確實地進行驅動齒輪61與小齒輪62之嚙合調整。
繼而,於進行驅動齒輪61與小齒輪62之嚙合調整後,藉由將手柄3安裝於捲線器本體2之蓋部11之第2安裝壁21側,可如圖1~圖4所示般組裝
紡車式捲線器1。
尤其,根據本實施形態之紡車式捲線器1,如圖4所示,形成於軸環86之內側軸承面80a與驅動軸60之外周面進行面接觸,並且形成於外輪81之外側軸承面81a與形成於捲線器本體2之蓋部11之支持筒24之內周面進行面接觸。因此,容易進行軸承63相對於驅動軸60及捲線器本體2之於徑向上之尺寸管理,可以較高之尺寸精度將軸承63配設於驅動軸60與捲線器本體2之蓋部11之間。因此,可成為旋轉精度優異之軸承63,可於不降低旋轉性能之情況下穩定地旋轉支持驅動軸60。
其結果為,可阻力較少且順利地旋轉操作手柄3,並且可進行釣線之順利之捲取,可製成高品質、高性能之紡車式捲線器1。
如以上所說明般,根據本實施形態之紡車式捲線器1,可於不降低驅動軸60之旋轉性能之情況下容易且確實地進行驅動齒輪61與小齒輪62之嚙合調整。
進而,內側軸承面80a及第1螺紋部83之兩者形成於軸環86,且該等內側軸承面80a及第1螺紋部83於第1軸線O1方向上排列配置,因此於進行驅動齒輪61與小齒輪62之嚙合調整時,可抑制驅動軸60之軸晃動,可不受軸晃動影響地進行嚙合調整。
又,由於使軸承63側之第1螺紋部83與驅動軸60側之第2螺紋部89螺合,故而藉由繞第1軸線O1旋轉操作軸環86,可利用第1螺紋部83及第2螺
紋部89之相互之協作,使驅動軸60相對於捲線器本體2沿第1軸線O1方向相對移動,可調整驅動齒輪61與小齒輪62之嚙合。尤其,由於使第1螺紋部83與第2螺紋部89螺合,故而相應於軸環86之旋轉操作而容易使驅動軸60沿第1軸線O1方向以微小之移動量穩定地移動,容易微細且精度良好地進行驅動齒輪61與小齒輪62之嚙合調整。
進而,內輪80包括:內輪本體85,其於與外輪81之間保持複數個滾動體82;及軸環86,其形成有第1螺紋部83。因此,可主要利用內輪本體85發揮將驅動軸60與外輪81及滾動體82一起繞第1軸線O1旋轉支持之功能,並且可主要利用軸環86發揮進行驅動齒輪61與小齒輪62之嚙合調整之功能。因此,可成為能夠進行驅動齒輪61與小齒輪62之嚙合調整且能夠進行驅動軸60之穩定之旋轉支持的軸承63。
其次,參照圖式對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再者,於該第2實施形態中,對與第1實施形態中之構成要素相同之部分標註相同之符號並省略其說明。
於第1實施形態中,內側軸承面80a及第1螺紋部83之兩者形成於軸環86,但於本實施形態中,內側軸承面80a形成於內輪本體85。
如圖8所示,本實施形態之紡車式捲線器100之驅動軸60之左側端部形成為具備第1筒部101與第2筒部102之二段筒狀,該第1筒部101位於驅動齒輪61側,該第2筒部102位於較第1筒部101更左側且較第1筒部101之
外徑縮徑。
於第2筒部102中位於第1筒部101側之部分之外周面形成有第2螺紋部89。但是,亦可遍及第2筒部102之外周面整面地形成有第2螺紋部89。
內輪本體85於其一部分突出至較第1筒部101更左側之狀態下與第1筒部101之外周面接觸。因此,內輪本體85之內周面中與第1筒部101之外周面接觸之部分成為內側軸承面80a。
軸環86具備:軸環筒103,其嵌合至內輪本體85中突出至較第1筒部101更左側之部分之內側;及凸緣部104,其以自軸環筒103中突出至較內輪本體85更左側之部分朝向徑向之外側突出之方式形成。
於軸環筒103之內周面,遍及整面地形成有螺合於第2螺紋部89之第1螺紋部83。凸緣部104配置於較內輪本體85更左側,並且自左側與內輪本體85接觸。又,於軸環筒103及凸緣部104之左側端面在圓周方向上隔開間隔形成有複數個操作槽90。
再者,軸環筒103之右側端面和形成於第1筒部101與第2筒部102之間並且朝向左側之階差面105之間於第1軸線O1方向上確保有一定間隔。
如上所述,於本實施形態中,內輪本體85及軸環86於第1軸線O1方向上排列配置,並且於內輪本體85形成有內側軸承面80a,於軸環86形成有第1螺紋部83。因此,即便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內側軸承面80a及第1螺紋部83亦於第1軸線O1方向上排列配置。
進而,於軸承63與驅動齒輪61之間安裝有將內輪本體85向軸環86推壓之碟形彈簧(內輪彈推部件)106。碟形彈簧106形成為自圓周方向之外側包圍驅動軸60之第1筒部101之環狀,且於內輪本體85與驅動齒輪61之間配置成與第1軸線O1同軸。
碟形彈簧106於在第1軸線O1方向上壓縮變形之狀態下配置於內輪本體85與驅動齒輪61之間,其內周緣部自右側與內輪本體85接觸,且其外周緣部自左側與驅動齒輪61接觸。藉此,碟形彈簧106藉由自身之彈性恢復力而以將內輪本體85朝向左側推壓之方式始終彈推。
(驅動齒輪與小齒輪之嚙合調整)
其次,對在以上述方式構成之本實施形態之紡車式捲線器100中進行驅動齒輪61與小齒輪62之嚙合調整之情形進行說明。
例如,於在紡車式捲線器100之組裝時進行嚙合調整之情形時,如圖9所示,於使軸承63安裝於驅動軸60之左側端部後,對本體部10組裝蓋部11。
於安裝軸承63之情形時,於將碟形彈簧106自左側安裝於驅動軸60之第1筒部101後,藉由對形成於驅動軸60之第2筒部102之第2螺紋部89擰入軸環86之第1螺紋部83,可於驅動軸60之左側端部安裝軸承63之整體。此時,碟形彈簧106隨著第1螺紋部83之鎖緊而慢慢地夾入至內輪本體85與驅動齒輪61之間並發生壓縮變形。
其後,藉由於本體部10組裝蓋部11,可使軸承63之外輪81嵌合至蓋部11之支持筒24之內側,可於蓋部11之支持筒24與驅動軸60之間設置軸承63。再者,於該階段,亦可於軸承63之外輪81與蓋部11之抵接面25之間在第1軸線O1方向上隔開少許間隙(背隙)。
繼而,於安裝手柄3之前,進行驅動齒輪61與小齒輪62之嚙合調整。具體而言,自捲線器本體2之外部向形成於蓋部11之第2安裝孔23內插入未圖示之工具,使工具卡合於形成於軸環筒103及凸緣部104之操作槽90。繼而,於限制驅動軸60繞第1軸線O1旋轉之狀態下,利用工具而相對於捲線器本體2及驅動軸60旋轉操作軸環86。
藉由旋轉操作軸環86,可如圖10所示如箭頭P4般使軸環86向左側移動(抽出)。此時,由於碟形彈簧106將內輪本體85朝向左側彈推,故而內輪本體85追隨軸環86之移動而向左側移動。即,藉由使軸環86向左側移動,可利用由碟形彈簧106所產生之彈性恢復力(彈推力)使內輪本體85、滾動體82及外輪81以追隨軸環86之方式向左側移動。
因此,如圖10所示,可使軸承63之外輪81自右側接觸(抵接)於蓋部11之抵接面25,可消除於軸承63之組裝時所產生之上述間隙(背隙)、或控制為最少背隙。
其後,藉由旋轉操作軸環86,可於維持軸承63相對於捲線器本體2之位置之狀態下,使驅動軸60相對於捲線器本體2沿第1軸線O1方向移動。
此時,驅動軸60以其外周面相對於內輪本體85之內側軸承面80a進行
例如滑動接觸之方式沿第1軸線O1方向移動。又,碟形彈簧106於驅動軸60沿第1軸線O1方向朝左側移動之情形時成為壓縮變形略微地進展之狀態,於驅動軸60沿第1軸線O1方向朝右側移動之情形時成為壓縮變形略微地緩和之狀態。
如此,即便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亦可藉由旋轉操作軸環86而使驅動軸60相對於捲線器本體2沿第1軸線O1方向相對移動,可使驅動齒輪61相對於小齒輪62沿第1軸線O1方向接近及離開。因此,可容易且確實地進行驅動齒輪61與小齒輪62之嚙合調整。
繼而,於驅動齒輪61與小齒輪62之嚙合調整後,藉由於捲線器本體2之蓋部11之第2安裝壁21側安裝手柄3,可組裝紡車式捲線器100。
如以上所說明,即便為本實施形態之紡車式捲線器100,亦可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地於不降低驅動軸60之旋轉性能之情況下容易且確實地進行驅動齒輪61與小齒輪62之嚙合調整。
進而,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由於在與外輪81之間保持複數個滾動體82之內輪本體85本身具有內側軸承面80a,故而可更穩定且精度良好地旋轉支持驅動軸60。又,由於具備碟形彈簧106,故而即便將內輪本體85與軸環86於第1軸線O1方向上排列配置,亦可防止內輪本體85與軸環86個別地動作。
其次,參照圖式對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再者,於該第3實施形態中,對與第1實施形態中之構成要素相同之部分標註相同之符號並省略其說明。
於第1實施形態中,第1螺紋部83形成於內輪80側,但於本實施形態中,第1螺紋部83形成於外輪81側。
如圖11所示,本實施形態之紡車式捲線器110之軸承63具備外輪81,該外輪81具備:外輪本體(第1外輪部)111,其配置於較內輪80靠徑向之外側,且於與內輪80之間保持複數個滾動體82;及軸環(第2外輪部)112,其配置於外輪本體111與捲線器本體2之蓋部11之支持筒24之間。
本實施形態之內輪80嵌合至驅動軸60之左側端部之外側。內輪80之內周面遍及整面地與驅動軸60之左側端部之外周面接觸。因此,內輪80之內周面之整體成為內側軸承面80a。於內輪80之外周面形成有內側環狀槽80b。再者,於內輪80與驅動軸60之凸緣部68之間在第1軸線O1方向上確保有一定間隔。
於外輪本體111之內周面形成有外側環狀槽111a。而且,於外側環狀槽111a與內側環狀槽80b之間,於藉由未圖示之保持器而定位於圓周方向之狀態下可滾動地保持有複數個滾動體82。
軸環112具備:圓筒狀之軸環筒113,其嵌合至外輪本體111之外側;
及凸緣部114,其以自軸環筒113之左側端部朝向徑向之內側突出之方式形成。
軸環筒113突出至較外輪本體111更左側。軸環筒113中位於該軸環筒113之左側端部附近之部分之外周面與支持筒24之內周面可滑動地接觸。因此,軸環筒113之位於左側端部附近之部分之外周面成為外側軸承面81a。於軸環筒113中位於較外側軸承面81a更右側之部分之外周面形成有作為調整部發揮功能之第1螺紋部83(例如公螺紋部)。因此,第1螺紋部83以相對於外側軸承面81a而於第1軸線O1方向上排列之方式形成。
於支持筒24之內周面之一部分形成有螺合於第1螺紋部83之第2螺紋部89(例如母螺紋部)。第2螺紋部89係作為與第1螺紋部83協作而使驅動軸60相對於捲線器本體2沿第1軸線O1方向相對移動之被調整部發揮功能。再者,第1螺紋部83與第2螺紋部89以特定之嚙合力螺合。
凸緣部114配置於較外輪本體111更左側,並且自左側與外輪本體111接觸。再者,於凸緣部114與捲線器本體2之抵接面25之間在第1軸線O1方向上確保有一定間隔。
於凸緣部114之內周緣部形成有將該凸緣部114於左右方向L1上貫通之狹縫狀之操作槽115。於圖示之例中,操作槽115以呈十字狀配置之方式於圓周方向上隔開等間隔而形成有4個。但是,操作槽115之配置或數量並不限定於該情形,可自由地設計。
凸緣部114中形成有上述操作槽115之內周緣部配置於較第2安裝孔23之內周面靠徑向之內側。因此,藉由將手柄3自捲線器本體2之蓋部11卸除,可通過第2安裝孔23自捲線器本體2之外部接近凸緣部114。藉此,可自捲線器本體2之外部向第2安裝孔23內插入例如工具,一面使該工具卡合於操作槽115,一面繞第1軸線O1旋轉操作軸環112。
(驅動齒輪與小齒輪之嚙合調整)
其次,對在以上述方式構成之本實施形態之紡車式捲線器110中進行驅動齒輪61與小齒輪62之嚙合調整之情形進行說明。
例如,於在紡車式捲線器110之組裝時進行嚙合調整之情形時,藉由對支持筒24之第2螺紋部89擰入第1螺紋部83,而於支持筒24之內側預先安裝軸承63。繼而,對在收容空間13內組入有各捲線器構成零件之本體部10,組裝於支持筒24安裝有軸承63之蓋部11。此時,以對驅動軸60之左側端部嵌入內輪80之方式對本體部10組裝蓋部11。藉此,可於蓋部11之支持筒24與驅動軸60之間設置軸承63。
但是,並不限定於上述情形,例如藉由對支持筒24之第2螺紋部89擰入第1螺紋部83,而於支持筒24之內側預先僅安裝軸環112。又,於驅動軸60之左側端部嵌入內輪80,而於驅動軸60預先安裝內輪80、滾動體82及外輪本體111。其後,亦可藉由對本體部10組裝蓋部11,而於軸環112之內側嵌入外輪本體111。即便於此情形時,亦可於蓋部11之支持筒24與
驅動軸60之間設置軸承63。
繼而,於安裝手柄3之前,進行驅動齒輪61與小齒輪62之嚙合調整。
具體而言,自捲線器本體2之外部向形成於蓋部11之第2安裝孔23內插入未圖示之工具,使工具卡合於形成於凸緣部114之操作槽115。繼而,於限制驅動軸60繞第1軸線O1旋轉之狀態下,利用工具而相對於捲線器本體2及驅動軸60旋轉操作軸環112。
藉此,可使軸承63之整體相對於捲線器本體2沿第1軸線O1方向移動,隨之可使驅動軸60沿第1軸線O1方向移動。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內輪80以一體地連結之方式嵌合於驅動軸60,軸承63及驅動軸60成為一體而沿第1軸線O1方向移動。
如此,即便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亦可藉由旋轉操作軸環112,而使驅動軸60相對於捲線器本體2沿第1軸線O1方向相對移動,可使驅動齒輪61相對於小齒輪62沿第1軸線O1方向接近及離開。因此,可容易且確實地進行驅動齒輪61與小齒輪62之嚙合調整。
繼而,於驅動齒輪61與小齒輪62之嚙合調整後,藉由於捲線器本體2之蓋部11之第2安裝壁21側安裝手柄3,可組裝紡車式捲線器110。
如以上所說明,即便為本實施形態之紡車式捲線器110,亦可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地於不降低驅動軸60之旋轉性能之情況下容易且確實地進行
驅動齒輪61與小齒輪62之嚙合調整。
進而,外側軸承面81a及第1螺紋部83之兩者形成於軸環112,該等外側軸承面81a及第1螺紋部83於第1軸線O1方向上排列配置,因此於進行驅動齒輪61與小齒輪62之嚙合調整時,可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地抑制驅動軸60之軸晃動,可不受軸晃動影響地進行嚙合調整。
進而,外輪81包括:外輪本體111,其於與內輪80之間保持複數個滾動體82;及軸環112,其形成有第1螺紋部83。因此,可主要利用外輪本體111發揮將驅動軸60與內輪80及滾動體82一起繞第1軸線O1旋轉支持之功能,並且可主要利用軸環112發揮進行驅動齒輪61與小齒輪62之嚙合調整之功能。因此,可成為能夠進行驅動齒輪61與小齒輪62之嚙合調整且能夠進行驅動軸60之穩定之旋轉支持的軸承63。
其次,參照圖式對本發明之第4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再者,於該第4實施形態中,對與第3實施形態中之構成要素相同之部分標註相同之符號並省略其說明。
於第3實施形態中,外側軸承面81a及第1螺紋部83之兩者形成於軸環112,但於本實施形態中,外側軸承面81a形成於外輪本體111。
如圖12所示,關於本實施形態之紡車式捲線器120,捲線器本體2之蓋部11之支持筒24形成為具備第1支持筒121與第2支持筒122之二段筒
狀,該第1支持筒121自第2安裝壁21沿第1軸線O1朝向收容空間13之內側、即驅動齒輪61側延伸,該第2支持筒122配設於第1支持筒121中位於開口部側之部分之內側。
第2支持筒122例如可脫離地嵌合至第1支持筒121之內側。即,第2支持筒122可分離地組合至第1支持筒121。藉此,可將第2支持筒122自第1支持筒121向右側卸除。
於第1支持筒121中位於較第2支持筒122更左側之部分之內周面形成有第2螺紋部89。再者,第1支持筒121中嵌合有第2支持筒122之部分之內徑設為於卸除第2支持筒122時能夠將軸環112插入至第1支持筒121內之大小。
外輪本體111係於其一部分突出至較第2支持筒122更左側之狀態下與第2支持筒122之內周面接觸。因此,外輪本體111之外周面中與第2支持筒122之內周面接觸之部分成為外側軸承面81a。
軸環筒113嵌合至外輪本體111中突出至較第2支持筒122更左側之部分之外側。凸緣部114以自軸環筒113中突出至較外輪本體111更左側之部分朝向徑向之內側突出之方式形成。
於軸環筒113之外周面遍及整面地形成有螺合於第2螺紋部89之第1螺紋部83。再者,軸環筒113之右側端面與第2支持筒122之間於第1軸線O1方向上確保有一定間隔。
如上所述,於本實施形態中,外輪本體111及軸環112於第1軸線O1方向上排列配置,並且於外輪本體111形成有外側軸承面81a,於軸環112形成有第1螺紋部83。因此,即便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外側軸承面81a及第1螺紋部83亦於第1軸線O1方向上排列配置。
進而,於軸承63與驅動齒輪61之間安裝有將外輪本體111向軸環112推壓之碟形彈簧(外輪彈推部件)125。
碟形彈簧125形成為自圓周方向之外側包圍驅動軸60之環狀,於外輪本體111與驅動齒輪61之間配置成與第1軸線O1同軸。碟形彈簧125於在第1軸線O1方向上壓縮變形之狀態下配置於外輪本體111與驅動齒輪61之間,其外周緣部自右側與外輪本體111接觸,且其內周緣部自左側與驅動齒輪61接觸。藉此,碟形彈簧125藉由自身之彈性恢復力而以將外輪本體111朝向左側推壓之方式始終彈推。
(驅動齒輪與小齒輪之嚙合調整)
其次,對在以上述方式構成之本實施形態之紡車式捲線器120中進行驅動齒輪61與小齒輪62之嚙合調整之情形進行說明。
例如,於紡車式捲線器120之組裝時進行嚙合調整之情形時,藉由對形成於構成支持筒24之第1支持筒121之第2螺紋部89擰入第1螺紋部83,而於第1支持筒121之內側預先安裝軸承63。於安裝軸承63之情形時,例如可藉由於將第2支持筒122自第1支持筒121卸除之狀態下,將軸環112自
右側擰入至第1支持筒121之內側,而安裝軸承63。繼而,其後只要使第2支持筒122自右側嵌合至第1支持筒121之內側,將第1支持筒121與第2支持筒122組合即可。
繼而,對在收容空間13內組入有各捲線器構成零件之本體部10組裝於支持筒24安裝有軸承63之蓋部11。此時,於在驅動軸60之左側端部安裝碟形彈簧125後,以將內輪80嵌入至驅動軸60之左側端部之方式對本體部10組裝蓋部11。藉此,可於蓋部11之支持筒24與驅動軸60之間設置軸承63。
再者,碟形彈簧125隨著蓋部11之組裝而慢慢地夾入至外輪本體111與驅動齒輪61之間並發生壓縮變形。
繼而,於安裝手柄3之前,進行驅動齒輪61與小齒輪62之嚙合調整。
具體而言,自捲線器本體2之外部向形成於蓋部11之第2安裝孔23內插入未圖示之工具,使工具卡合於形成於凸緣部114之操作槽115。繼而,於限制驅動軸60繞第1軸線O1旋轉之狀態下,利用工具而相對於捲線器本體2及驅動軸60旋轉操作軸環112。
藉此,可使軸承63之整體相對於捲線器本體2沿第1軸線O1方向移動,隨之可使驅動軸60沿第1軸線O1方向移動。尤其,外輪本體111由碟形彈簧125向左側彈推,並壓抵於軸環112,因此可使外輪本體111確實地追隨軸環112之動作。
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內輪80以一體地連結之方式嵌合至
驅動軸60,軸承63及驅動軸60成為一體而沿第1軸線O1方向移動。進而,軸承63以外側軸承面81a相對於第2支持筒122之內周面進行滑動之方式沿第1軸線O1方向移動。
如此,即便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亦可藉由旋轉操作軸環112,而使驅動軸60相對於捲線器本體2沿第1軸線O1方向相對移動,可使驅動齒輪61相對於小齒輪62沿第1軸線O1方向接近及離開。因此,可容易且確實地進行驅動齒輪61與小齒輪62之嚙合調整。
繼而,於驅動齒輪61與小齒輪62之嚙合調整後,藉由於捲線器本體2之蓋部11之第2安裝壁21側安裝手柄3,可組裝紡車式捲線器120。
如以上所說明,即便為本實施形態之紡車式捲線器120,亦可與第3實施形態同樣地於不降低驅動軸60之旋轉性能之情況下容易且確實地進行驅動齒輪61與小齒輪62之嚙合調整。
進而,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於與內輪80之間保持複數個滾動體82之外輪本體111本身具有外側軸承面81a,因此可更穩定且精度良好地旋轉支持驅動軸60。
以上,說明了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但該等實施形態係作為例子提出者,並非意圖限定發明之範圍。實施形態可藉由其他各種形態實施,可於不脫離發明主旨之範圍內進行各種省略、替換、變更。實施形態或其變化例例如包含業者可容易地設想者、實質上相同者、均等之範圍者等。
例如,於上述各實施形態中,以使形成於軸承63之內輪80或外輪81之第1螺紋部83螺合於形成於驅動軸60之第2螺紋部89,利用第1螺紋部83作為調整部之情形為例進行了說明,但並不限定於該情形。
例如亦可設為摩擦滑動式調整部,即,於使軸承63相對於驅動軸60及捲線器本體2沿第1軸線O1方向滑動移動時,利用摩擦阻力使驅動軸60相對於捲線器本體2沿第1軸線O1方向相對移動。
進而,例如亦可構成為,於驅動軸60側在第1軸線O1方向上隔開間隔形成複數個卡合凹部(被調整部),使軸承63相對於驅動軸60及捲線器本體2沿第1軸線O1方向滑動移動時,藉由彈性變形使調整部可脫離地卡合於任一卡合凹部內,藉此可使驅動軸60相對於捲線器本體2沿第1軸線O1方向階段性地調整(所謂步進調整)。
總之,只要於使軸承63相對於驅動軸60及捲線器本體2相對移動(旋轉移動或滑動移動等)時,可使驅動軸60相對於捲線器本體2沿第1軸線O1方向相對移動,則可以任意方式構成調整部。又,調整部只要形成於內輪80之內周面及外輪81之外周面中之至少任一者即可。
又,於第2實施形態及第4實施形態中,作為內輪彈推部件及外輪彈推部件,列舉碟形彈簧106、125為例進行了說明,但並不限定於碟形彈簧。例如,亦可利用板彈簧、盤簧、橡膠等彈性體等。
1:紡車式捲線器(釣具用捲線器)
2:捲線器本體
11:蓋部
21:第2安裝壁
23:第2安裝孔
24:支持筒
25:抵接面
32:手柄軸
46:捲筒軸
60:驅動軸
61:驅動齒輪
61a:齒部
62:小齒輪
63:軸承
65:轉子驅動機構
68:凸緣部
80:內輪
80a:內側軸承面
81:外輪
81a:外側軸承面
81b:外側環狀槽
82:滾動體
83:第1螺紋部(調整部)
85:內輪本體(第1內輪部)
85a:內側環狀槽
86:軸環(第2內輪部)
87:軸環筒
88:凸緣部
89:第2螺紋部(被調整部)
90:操作槽
L1:左右方向
L2:前後方向
O1:第1軸線
O2:第2軸線
Claims (3)
- 一種釣具用捲線器,其具備:捲線器本體,其具有手柄;驅動軸,其可繞第1軸線旋轉地支持於上述捲線器本體並且連結於上述手柄;驅動齒輪,其形成於上述驅動軸;小齒輪,其嚙合於上述驅動齒輪並且隨著上述驅動軸之旋轉而繞與上述第1軸線交叉之第2軸線旋轉;及軸承,其設置於上述驅動軸與上述捲線器本體之間,且支持上述驅動軸使之可繞上述第1軸線旋轉;上述軸承具備:內輪,其於內周面之至少一部分具有與上述驅動軸接觸之內側軸承面;及外輪,其於外周面之至少一部分具有與上述捲線器本體接觸之外側軸承面;且上述外輪具備:第1外輪部,其於與上述內輪之間保持滾動體;及第2外輪部,其配置於上述第1外輪部與上述捲線器本體之間,並嵌合於上述第1外輪部之外側;於上述第2外輪部之外周面形成有上述外側軸承面,並形成有具有第1螺紋部之調整部;於上述捲線器本體設有被調整部,該被調整部具有螺合於上述第1螺 紋部之第2螺紋部;於使上述第2外輪部相對於上述驅動軸及上述捲線器本體繞上述第1軸線旋轉時,上述調整部藉由上述第1螺紋部與上述第2螺紋部之協作,使上述驅動軸相對於上述捲線器本體於上述第1軸線方向上相對移動。
- 如請求項1之釣具用捲線器,其中上述第1螺紋部係相對於上述外側軸承面於上述第1軸線方向上排列形成。
- 如請求項1或2之釣具用捲線器,其中上述軸承具備外輪彈推部件,該外輪彈推部件將上述第1外輪部或第2外輪部之任一外輪部向另一外輪部推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7191604A JP7049795B2 (ja) | 2017-09-29 | 2017-09-29 | 魚釣用リール |
JP2017-191604 | 2017-09-29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914417A TW201914417A (zh) | 2019-04-16 |
TWI771463B true TWI771463B (zh) | 2022-07-21 |
Family
ID=657281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7126649A TWI771463B (zh) | 2017-09-29 | 2018-08-01 | 釣具用捲線器 |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617101B2 (zh) |
JP (1) | JP7049795B2 (zh) |
KR (1) | KR102605686B1 (zh) |
CN (1) | CN109566554B (zh) |
DE (1) | DE102018216687A1 (zh) |
GB (1) | GB2568801B (zh) |
TW (1) | TWI771463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0257651A1 (en) | 2019-06-21 | 2020-12-24 | Biz Outdoors, Inc. | Left handed fishing reel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623455U (ja) * | 1992-08-28 | 1994-03-29 | 株式会社シマノ |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 |
JPH10210901A (ja) * | 1997-01-29 | 1998-08-11 | Shimano Inc |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のフェースギアの噛合調整構造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646300Y2 (ja) * | 1989-02-28 | 1994-11-30 | 島野工業株式会社 | 釣用リールにおけるスプール軸の調心装置 |
JP2585179Y2 (ja) * | 1992-09-11 | 1998-11-11 | 株式会社シマノ | 釣り用リール |
EP0698343A3 (en) * | 1994-08-23 | 1996-06-05 | Daiwa Seiko Inc | Double bearing fishing reel |
JP3515880B2 (ja) * | 1997-06-30 | 2004-04-05 | ダイワ精工株式会社 | 魚釣用リール |
JP3583340B2 (ja) | 2000-01-13 | 2004-11-04 | ダイワ精工株式会社 | 魚釣用スピニングリ−ル |
JP2004237755A (ja) * | 2003-02-03 | 2004-08-26 | Nsk Ltd |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JP4804279B2 (ja) | 2006-08-31 | 2011-11-02 | 株式会社シマノ |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 |
JP2009000078A (ja) | 2007-06-25 | 2009-01-08 | Shimano Inc |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の回転伝達機構 |
JP5205176B2 (ja) * | 2008-08-18 | 2013-06-05 | 株式会社シマノ | 両軸受リールのスプール軸支持構造 |
JP2012120444A (ja) * | 2010-12-06 | 2012-06-28 | Shimano Inc | 釣り用リールの回転伝達機構 |
CN203162052U (zh) * | 2013-03-06 | 2013-08-28 | 扬州源升机械有限公司 | 外调式渔线轮传动齿轮副啮合间隙调整机构 |
CN103115131B (zh) * | 2013-03-06 | 2015-06-24 | 扬州源升机械有限公司 | 外调式渔线轮传动齿轮副啮合间隙调整机构 |
JP6267937B2 (ja) * | 2013-11-08 | 2018-01-24 | 株式会社シマノ | 両軸受リールのドラグ装置 |
CN204239486U (zh) * | 2014-07-18 | 2015-04-01 | 徐州徐工施维英机械有限公司 | 轴承支承套筒以及减速机 |
CN105570292B (zh) * | 2016-03-14 | 2017-10-10 | 江苏理工学院 | 主被动一体式自消除恢复轴承外圈径轴向间隙的保护装置 |
JP6688678B2 (ja) | 2016-05-18 | 2020-04-28 | 株式会社シマノ |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の回転伝達機構 |
JP6829612B2 (ja) * | 2017-01-26 | 2021-02-10 | 株式会社シマノ |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 |
-
2017
- 2017-09-29 JP JP2017191604A patent/JP7049795B2/ja active Active
-
2018
- 2018-07-19 KR KR1020180084250A patent/KR102605686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8-08-01 TW TW107126649A patent/TWI771463B/zh active
- 2018-08-27 US US16/113,535 patent/US10617101B2/en active Active
- 2018-09-26 CN CN201811123441.5A patent/CN109566554B/zh active Active
- 2018-09-28 GB GB1815850.1A patent/GB2568801B/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8-09-28 DE DE102018216687.0A patent/DE102018216687A1/de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623455U (ja) * | 1992-08-28 | 1994-03-29 | 株式会社シマノ |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 |
JPH10210901A (ja) * | 1997-01-29 | 1998-08-11 | Shimano Inc |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のフェースギアの噛合調整構造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9062809A (ja) | 2019-04-25 |
CN109566554A (zh) | 2019-04-05 |
US10617101B2 (en) | 2020-04-14 |
KR20190038290A (ko) | 2019-04-08 |
TW201914417A (zh) | 2019-04-16 |
KR102605686B1 (ko) | 2023-11-24 |
US20190098884A1 (en) | 2019-04-04 |
JP7049795B2 (ja) | 2022-04-07 |
GB2568801B (en) | 2020-01-08 |
GB2568801A (en) | 2019-05-29 |
DE102018216687A1 (de) | 2019-04-04 |
CN109566554B (zh) | 2022-02-1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429829B (zh) | 滾子離合器 | |
JP5324819B2 (ja) | レバードラグリールの逆転防止機構 | |
US7108214B2 (en) | Drag control member attachment structure | |
EP2777391B1 (en) | Ratchet wheel for fishing reel | |
KR102274258B1 (ko) | 낚시용 스피닝 릴 | |
JP2009063052A5 (zh) | ||
US10631529B2 (en) | Torque limiting device for fishing reel and spinning reel | |
KR101389000B1 (ko) | 양 베어링 릴의 캐스트 컨트롤 기구 | |
JP2009273378A5 (zh) | ||
US10966418B2 (en) | Fishing reel | |
TWI761590B (zh) | 釣具用捲線器手操作部之把手及釣具用捲線器 | |
JP6228082B2 (ja) | 魚釣用スピニングリール | |
TWI771463B (zh) | 釣具用捲線器 | |
JP4971900B2 (ja) | 電磁クラッチ | |
JP4187911B2 (ja) | 魚釣用リール | |
JPH0810281Y2 (ja) | 両軸受リール | |
JP4795320B2 (ja) | 魚釣用リ−ル | |
JP5890283B2 (ja) | 両軸受型リール | |
JP5204631B2 (ja) | 魚釣用リール | |
KR100987100B1 (ko) | 낚시용 릴의 나사 조작 구조 | |
JP2009005637A (ja) | 魚釣用リール | |
JP4932649B2 (ja) | 魚釣用リール | |
CN112005978A (zh) | 钓鱼用绕线轮 | |
JPH09238602A (ja) | 魚釣用スピニングリ−ル | |
JPH063077U (ja) |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