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421444A - 充气轮胎 - Google Patents

充气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421444A
CN109421444A CN201810868176.7A CN201810868176A CN109421444A CN 109421444 A CN109421444 A CN 109421444A CN 201810868176 A CN201810868176 A CN 201810868176A CN 109421444 A CN109421444 A CN 10942144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ire
protrusion
recess portion
circular arc
side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86817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安永智
安永智一
谷口二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 Tir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 Tire and Rubb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 Tire and Rubb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yo Tire and Rubbe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4214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2144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3/00Tyre sidewalls; Protecting, decorating, marking, or the like, thereof
    • B60C13/02Arrangement of grooves or rib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1Shape of the shoulders between tread and sidewall, e.g. rounded, stepped or cantilever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3/00Tyre sidewalls; Protecting, decorating, marking, or the like, thereof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3/00Tyre sidewalls; Protecting, decorating, marking, or the like, thereof
    • B60C13/001Decorating, marking or the lik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通过胎侧部的凹凸花纹来提高可见性以及冷却性。在胎侧部(2)朝向轮胎周向依次配置凹部(5)、凸部(4)、基准面(3)、凸部(4)以及凹部(5)。凸部(4)以被凹部(5)和基准面(3)夹持的状态配置,由此,使可见性得到提高。轮胎旋转而使得在胎侧部(2)的表面流动的空气依次通过凹部(5)、凸部(4)、基准面(3)、凸部(4)以及凹部(5),由此,容易成为湍流,有效地冷却轮胎。

Description

充气轮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如下充气轮胎,其中,形成于胎侧部的外表面的标志具有相对于胎侧基准面突出的凸部和凹陷的凹部(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
另外,公知有如下充气轮胎,其中,在胎侧部的表面设置有凹状的标记和与其邻接的凸部(例如参见专利文献2)。
但是,前者的充气轮胎中,只是夹着胎侧基准面而形成有凸部和凹部,在可见性这一点上不充分。
另外,后者的充气轮胎中,只是沿着凸部形成有凹部,对于行驶时沿着这些凸部以及凹部产生的空气流成为湍流而发挥出冷却效果而言不充分。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8139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许第4449203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利用胎侧部的凹凸花纹来提高可见性以及冷却性的充气轮胎。
本发明的一方案如下:
在胎侧部具有朝向轮胎周向依次配置凹部、凸部、基准面、凸部以及凹部而得到的凹凸花纹。
根据该结构,与仅仅是凹部和凸部夹着基准面而邻接的情形相比,能够使可见性得到提高,且能够使表面处的空气流成为湍流而提高散热性、即冷却性。
所述凹部优选形成为:随着沿着轮胎周向离开所述凸部,沿着所述凸部的方向上的宽度尺寸逐渐减小。
根据该结构,随着凹部接近于凸部,占有面积增大,因此,能够提高相对于凸部的反差,从而进一步提高凸部的可见性。
所述胎侧部中的所述凹部的占有面积优选朝向轮胎外径方向而在轮胎周向上增大。
根据该结构,即,通过使轮胎的转速增大的轮胎外径侧的凹部的占有面积增大,能够进一步提高散热性。
所述胎侧部中的所述凸部的占有面积优选朝向轮胎外径方向而在轮胎周向上增大。
根据该结构,即,通过使轮胎的转速增大的轮胎外径侧的凸部的占有面积增大,能够进一步提高散热性。
优选,所述凸部的沿着轮胎径向延伸的部位的中心线相对于所述凹凸花纹沿着轮胎径向延伸的中心线在30°~60°的范围内倾斜。
根据本发明,朝向轮胎周向依次配置有凹部、凸部、基准面、凸部以及凹部,因此,能够提高凸部的可见性,并且,能够使冷却性能得到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充气轮胎的子午线半截面的概略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充气轮胎的侧视图。
图3是图2的局部放大图以及A-A线截面图。
图4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充气轮胎的局部放大侧视图。
符号说明:
1…胎面部、2…胎侧部、3…基准面、4…凸部、5…凹部、6…第一基准面部、7…第一直线、8…第二直线、9…第一圆弧、10…第二圆弧、11…第一凹部、12…第二凹部、13…第三直线、14…第四直线、15…第三圆弧、16…第四圆弧、17…第二基准面部、18…第五圆弧、19…第五直线、20…第六圆弧、21…第六直线、22…第七圆弧、23…第七直线、24…第八圆弧、25…第八直线、26…第九圆弧、27…第九直线、28…第十圆弧、29…第十直线、30…第十一圆弧、31…第十一直线、32…第十二圆弧、33…第十二直线、34…第三凹部、35…第四凹部、36…第十三圆弧、37…第十四圆弧、38…第十三直线、39…第十五圆弧、40…第十四直线、41…第一边界线、42…第十六圆弧、43…第十七圆弧、44…第十八圆弧、45…第二边界线、46…第三边界线、47…第十九圆弧、48…第二十圆弧、49…第二十一圆弧、50…第四边界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按照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应予说明,以下的说明在本质上只不过是示例,并不意图限制本发明、其适用物、或者其用途。另外,附图是示意图,各尺寸的比率等未必与实际上的各尺寸的比率一致。
图1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充气轮胎的子午线半截面的概略图。该充气轮胎中,外部结构具备:胎面部1,其构成接地面;以及胎侧部2,其形成于胎面部1的两侧(图1中省略了内部结构。)。
图2是从轮胎宽度方向观察充气轮胎得到的侧视图,在此示出胎侧部2。对于胎侧部2,在轮胎周向的4处设置有凹凸花纹,该凹凸花纹形成有相对于基准面3沿着轮胎宽度方向突出的凸部4(仅1处,用交叉阴影表示)、以及凹陷的凹部5(仅1处,用虚线阴影表示)。凹凸花纹的特征在于,朝向轮胎周向依次配置有凹部5、凸部4、基准面3、凸部4以及凹部5。以下,对2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如图3所示,各凹凸花纹具备位于中央部的第一基准面部6。第一基准面部6为由从中心点呈规定角度延伸的2条半径(第一直线7以及第二直线8)、外径侧的第一圆弧9以及内径侧的第二圆弧10包围的区域,且与基准面3位于同一面上。
如图3的虚线阴影所示,在第一基准面部6的轮胎周向上的两侧分别形成有第一凹部11和第二凹部12。
第一凹部11为由第三直线13、第四直线14、第三圆弧15以及第四圆弧16包围的区域。第三直线13与所述第一直线7一致。第四直线14相对于第一直线7在轮胎周向上具有间隔,倾斜成:与第三直线13相比,轮胎外径方向侧在轮胎周向上离开。第三圆弧15邻接第一圆弧9而位于第一圆弧9的延长部分。第四圆弧16邻接第二圆弧10而位于第二圆弧10的延长部分。第一凹部11相对于第一基准面部6凹陷(例如、0.5mm),在其底面并列设置有多个截面锯齿状的槽。根据该底面形状,也如后所述具有提高邻接的凸部4的可见性的效果。第二凹部12形成为:与第一凹部11相对于第一基准面部6的中心线O(从轮胎中心延伸并将第一基准面部6二等分的直线)而言线对称。因此,针对第二凹部12,对与第一凹部11对应的部位标记对应的符号,省略其说明。
在除了第一基准面部6、第一凹部11以及第二凹部12的外径侧、即第一圆弧9以及第三圆弧15以外的部分邻接配置有将第二基准面部17包围的凸部4。
第二基准面部17为由第五圆弧18、第五直线19、第六圆弧20、第六直线21、第七圆弧22、第七直线23、第八圆弧24以及第八直线25包围的区域。第五直线19倾斜成:与第四直线14相比,轮胎径向侧在轮胎周向上离开。第六直线21倾斜成:与第五直线19相比,轮胎径向侧在轮胎周向上进一步离开。第五圆弧18相对于第四圆弧16以规定间隔形成在轮胎内径侧。第六圆弧20相对于邻接第三圆弧15而位于第三圆弧15的延长部分的圆弧(即、后述的第十圆弧28)以规定间隔形成在轮胎内径侧。第七圆弧22相对于第五圆弧18进一步以规定间隔形成在轮胎内径侧。第七直线23、第八圆弧24以及第八直线25形成为:相对于所述中心线O而言,与所述第五直线19、第六圆弧20以及第六直线21线对称。
凸部4为由第九圆弧26、第九直线27、第十圆弧28、第十直线29、第十一圆弧30、第十一直线31、第十二圆弧32以及第十二直线33包围的区域。第九直线27与第四直线14一致。第十直线29随着朝向轮胎外径方向趋近而在轮胎周向上相对于第九直线27倾斜。严格来讲,第十直线29由从轮胎内径端朝向外径延伸的直线部和与其连续延伸的圆弧部构成。因此,凸部4的由第九直线27和第十直线29包围的部分随着朝向轮胎外径侧趋近,一边逐渐增大轮胎周向上的宽度尺寸一边倾斜。另外,使凸部4的占有面积朝向轮胎外径方向而在轮胎周向上增大。第九圆弧26以规定间隔形成在第五圆弧18的轮胎外径侧,与将第二圆弧10和第四圆弧16合到一起得到的圆弧一致。第十圆弧28以规定间隔形成在第六圆弧20的轮胎外径侧,并位于第一圆弧9的延长线上。第十一圆弧30以规定间隔形成在第七圆弧22的轮胎内径侧。第十一直线31、第十二圆弧32以及第十二直线33形成为:相对于中心线O而言,与第九直线27、第十圆弧28以及第十直线29线对称。凸部4从基准面3(第一基准面部6以及第二基准面部17)突出规定尺寸(例如、0.3mm)。
在凸部4的轮胎周向上的两侧分别形成有第三凹部34以及第四凹部35。第三凹部34为由第十三圆弧36、第十四圆弧37、第十三直线38、第十五圆弧39以及第十四直线40包围的区域。第十三圆弧36邻接第十圆弧28而位于第十圆弧28的延长部分。第十五圆弧39与第七圆弧22位于同一圆周上。第十四圆弧37从第十三圆弧36朝向轮胎内径侧而逐渐接近于轮胎周向即第十四直线40侧(第十三圆弧36可以为直线。)。第十三直线38与第十四圆弧37连续,朝向轮胎内径侧而逐渐向轮胎周向即第十四直线40侧倾斜,但是,其中心线Oa与所述中心线O所成的角度θ比第十三直线38小。第十四直线40由第十直线29的(除了轮胎内径侧的部分以外的)一部分构成。即,由直线部的一部分和圆弧部构成。第四凹部35形成为:与第三凹部34相对于中心线O线对称。因此,针对第四凹部35,对与第三凹部34对应的部位标记对应的符号,省略其说明。
根据包含所述结构的凹凸花纹,从轮胎周向的一方朝向中心线O依次配置有凹部5、凸部4、基准面3、凸部4以及凹部5。因此,与仅仅是凸部4和凹部5夹着基准面3而邻接的结构相比,能够使凸部4的可见性得到提高。
另外,对于所述凹凸花纹,通过轮胎旋转而使得在表面流动的空气通过第三凹部34而碰撞到凸部4。因凹部34的存在,使得凸部4的突出尺寸增大。另外,凸部4的轮胎周向上的侧面的面积因第三凹部34而扩大,因此,促进在凸部4的冷却。此外,在凸部4通过的空气成为湍流,容易利用形成于中央部分的第二基准面部17而成为波形。进而,在凸部4通过的空气从第一凹部11通过第一基准面部6而到达中心线O。通过像这样的流动也促进冷却。
此外,所述凹凸花纹形成为隔着中心线O而线对称,就这一点而言,可见性也优异。并且,无论轮胎的旋转方向为何种情况,都能够发挥出充分的冷却性能。
(第二实施方式)
各凹凸花纹的布局与图2中示出的空气轮胎大致相同,形成于轮胎周向上的4处。以下,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第一基准面部6与第一凹部11以及第二凹部12的边界线的形状、以及、第三凹部34以及第四凹部35与基准面3的边界线的形状不同。这些边界线形成为蜿蜒状。
即,第一基准面部6与第一凹部11的第一边界线41由从中心线O侧朝向轮胎外径方向在轮胎周向上延伸的第十六圆弧42、与该第十六圆弧42连续且向中心线O侧延伸的第十七圆弧43、以及与该第十七圆弧43连续且向从中心线O离开的方向延伸的第十八圆弧44构成。第一基准面部6与第二凹部12的第二边界线45形成为:隔着中心线O与第一边界线41线对称。因此,针对第二边界线45,对与第一边界线41对应的部位标记对应的符号,省略其说明。
另外,第三凹部34与基准面3的第三边界线46与第一边界线41同样地由从中心线O侧朝向轮胎外径方向在轮胎周向上延伸的第十九圆弧47、与该第十九圆弧47连续且向中心线O侧延伸的第二十圆弧48、以及与该第二十圆弧48连续且向从中心线O离开的方向延伸的第二十一圆弧49构成。第四凹部35与基准面3的第四边界线50形成为:隔着中心线O与第三边界线46线对称。因此,针对第四边界线50,对与第三边界线46对应的部位标记对应的符号,省略其说明。
由此,根据第二实施方式,位于凸部4的两侧的凹部5的边缘、亦即边界线形成为蜿蜒状,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凸部的可见性。另外,利用该边界线促进空气流的湍流化,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冷却性。

Claims (10)

1.一种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在胎侧部具有朝向轮胎周向依次配置有凹部、凸部、基准面、凸部以及凹部而得到的凹凸花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形成为:随着沿着轮胎周向离开所述凸部,沿着所述凸部的方向上的宽度尺寸逐渐减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胎侧部中的所述凹部的占有面积朝向轮胎外径方向而在轮胎周向上增大。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胎侧部中的所述凹部的占有面积朝向轮胎外径方向而在轮胎周向上增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胎侧部中的所述凸部的占有面积朝向轮胎外径方向而在轮胎周向上增大。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胎侧部中的所述凸部的占有面积朝向轮胎外径方向而在轮胎周向上增大。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胎侧部中的所述凸部的占有面积朝向轮胎外径方向而在轮胎周向上增大。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部的沿着轮胎径向延伸的部位的中心线相对于所述凹凸花纹沿着轮胎径向延伸的中心线在30°~60°的范围内倾斜。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部的沿着轮胎径向延伸的部位的中心线相对于所述凹凸花纹沿着轮胎径向延伸的中心线在30°~60°的范围内倾斜。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部的沿着轮胎径向延伸的部位的中心线相对于所述凹凸花纹沿着轮胎径向延伸的中心线在30°~60°的范围内倾斜。
CN201810868176.7A 2017-08-22 2018-08-02 充气轮胎 Pending CN10942144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59133 2017-08-22
JP2017159133A JP6927796B2 (ja) 2017-08-22 2017-08-22 空気入りタイヤ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421444A true CN109421444A (zh) 2019-03-05

Family

ID=653216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868176.7A Pending CN109421444A (zh) 2017-08-22 2018-08-02 充气轮胎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927796B2 (zh)
CN (1) CN109421444A (zh)
DE (1) DE102018119211A1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23197A (zh) * 1998-10-30 1999-07-21 项延球 轮胎上标记胎号的方法
JP2003175707A (ja) * 2001-12-10 2003-06-24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8137613A (ja) * 2006-12-05 2008-06-19 Bridgestone Corp タイヤ
JP4449203B2 (ja) * 2000-10-27 2010-04-14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0179830A (ja) * 2009-02-06 2010-08-19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2294943A (zh) * 2010-06-28 2011-12-28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US20170232805A1 (en) * 2016-02-15 2017-08-17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Pneumatic tire
US20170232802A1 (en) * 2016-02-15 2017-08-17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Pneumatic tir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017457B2 (ja) * 2002-07-04 2007-12-05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4386751B2 (ja) * 2004-02-18 2009-12-16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4036269B2 (ja) * 2006-05-24 2008-01-23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8195132A (ja) * 2007-02-09 2008-08-28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タイヤ用ラベル及び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030769B2 (ja) * 2007-12-28 2012-09-19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115516B2 (ja) * 2009-04-30 2013-01-09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406585B2 (ja) * 2009-04-30 2014-02-05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630085B2 (ja) * 2010-06-15 2014-11-26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682777B2 (ja) * 2010-11-12 2015-03-11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及びその加硫用金型
JP2012197045A (ja) * 2011-03-22 2012-10-18 Bridgestone Corp タイヤ
JP2012254658A (ja) * 2011-06-07 2012-12-27 Bridgestone Corp タイヤ
JP5582121B2 (ja) * 2011-09-28 2014-09-03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タイヤ/ホイール組立体
JP6382655B2 (ja) * 2014-09-11 2018-08-29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23197A (zh) * 1998-10-30 1999-07-21 项延球 轮胎上标记胎号的方法
JP4449203B2 (ja) * 2000-10-27 2010-04-14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3175707A (ja) * 2001-12-10 2003-06-24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8137613A (ja) * 2006-12-05 2008-06-19 Bridgestone Corp タイヤ
JP2010179830A (ja) * 2009-02-06 2010-08-19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2294943A (zh) * 2010-06-28 2011-12-28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US20170232805A1 (en) * 2016-02-15 2017-08-17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Pneumatic tire
US20170232802A1 (en) * 2016-02-15 2017-08-17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Pneumatic tir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927796B2 (ja) 2021-09-01
DE102018119211A1 (de) 2019-02-28
JP2019038272A (ja) 2019-03-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10725B (zh) 充气轮胎
JP4874082B2 (ja) タイヤ
EP3025875B1 (en) Pneumatic tire
CN102294943B (zh) 充气轮胎
JP4990562B2 (ja) タイヤ
JP6747932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20120298274A1 (en) Pneumatic tire
CN104321208B (zh) 充气轮胎
CN103029532B (zh) 充气轮胎组
CN101909908A (zh) 充气轮胎
CN106183642A (zh) 充气轮胎
CN106573500B (zh) 充气轮胎
CN108025603B (zh) 充气轮胎
CN104275992B (zh) 充气轮胎
CN107074041B (zh) 充气轮胎
JP2009067355A (ja) タイヤ
CN109153294A (zh) 充气轮胎
JP2023156529A (ja) タイヤ
ES2877591T3 (es) Bloque de banda de rodadura o nervadura de banda de rodadura de neumático convexo de doble cúpula
CN105179531B (zh) 制动盘片和将凹槽图案布置在制动盘片的表面中的方法
KR20140044936A (ko) 공기 타이어
CN109421444A (zh) 充气轮胎
CN106536224B (zh) 轮胎
JP5557821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S6368407A (ja) 自動車タイヤにおけるトレツドパタ−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