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94943B - 充气轮胎 - Google Patents

充气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294943B
CN102294943B CN201110141833.6A CN201110141833A CN102294943B CN 102294943 B CN102294943 B CN 102294943B CN 201110141833 A CN201110141833 A CN 201110141833A CN 102294943 B CN102294943 B CN 10229494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ire
spine
circumferential direction
decoration region
display are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14183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294943A (zh
Inventor
小石川佳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okohama Rubb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okohama Rubb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okohama Rubb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okohama Rubbe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2949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9494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29494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9494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充气轮胎,能够在更高层次上同时实现在胎侧部形成的轮胎识别用标识的可视性和车辆行驶中空气阻力的降低,其中,在一对胎侧部的至少一侧上标有轮胎识别用标识,并包括装饰区域、无装饰区域以及标识显示区域,无装饰区域至少在轮胎圆周方向上与所述装饰区域接触,所述无装饰区域的与所述装饰区域接触的境界线从所述无装饰区域的轮胎径向内侧的端部以及轮胎径向外侧的端部分别以远离所述标识显示区域的方式在轮胎圆周方向上延伸并相互交叉,所述无装饰区域的轮胎圆周方向的两端部形成为以所述境界线交叉的点作为顶点、以所述境界线之间形成的角度作为顶角的锐角形状。

Description

充气轮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一对胎侧部的至少一侧上标有识别用标识的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在充气轮胎的胎侧部表面上,设有表示厂家名称或者轮胎种类的文字、记号或者由这些组合构成的轮胎识别用标识。作为现有的充气轮胎,已经公开有下述技术:包括轮胎识别用标识,和设置在轮轮胎识别用标识的轮胎圆周方向的两侧上且将轮胎旋转方向图案化的装饰体,其中,该装饰体以轮胎旋转方向的一端为尖端形状,另一端为拓宽形状的方式形成(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轮胎,通过上述的装饰体能够确保轮胎识别用标识的识别性,且能够抑制行驶中的空气阻力。
专利文献1:特开2001-287512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不断地被要求在更高层次上同时实现轮胎识别用标识的可视性和空气阻力的降低。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形成在胎侧部的轮胎识别用标识的可视性和行驶中空气阻力的降低在更高层次上同时实现的充气轮胎。
本发明的一种方式涉及一种充气轮胎,在一对胎侧部的至少一侧上标有轮胎识别用标识,其特征在于,包括:装饰区域,装饰有多个脊;无装饰区域,至少在轮胎圆周方向上与所述装饰区域接触,且具有无脊的平滑面;标识显示区域,为凹部区域,其中,由文字、记号或者这些组合构成的轮胎识别用标识中所述文字或者所述记号分别被所述无装饰区域围绕,且具有相对于所述平滑面凹进去的底部,其中,所述无装饰区域的与所述装饰区域接触的境界线从所述无装饰区域的轮胎径向内侧的端部以及轮胎径向外侧的端部分别以远离所述标识显示区域的方式在轮胎圆周方向上延伸并且相互交叉,所述无装饰区域的轮胎圆周方向的两端部形成为以所述境界线交叉的点作为顶点、以所述境界线之间形成的角度作为顶角的锐角形状。
此时,所述无装饰区域的所述顶角优选的是10°~45°。
所述标识显示区域的凹部区域的所述底部相对于所述平滑面的凹进深度优选的是0.3mm~1mm。
所述标识显示区域的凹部区域优选进一步包括从所述底部突出的多个脊。
所述装饰区域优选包括:第一脊部,与所述无装饰区域接触;第二脊部,被所述第一脊部围绕,而且具有与所述第一脊部脊间隔不同的脊。
所述第二脊部优选按照在轮胎圆周方向上延伸的方式形成,且轮胎圆周方向的两端部具有尖端形状的前端,所述前端形成为呈10°~45°角的锐角形状。
上述方式的充气轮胎,能够在更高层次上同时实现在胎侧部上形成的轮胎识别用标识的可视性和行驶中的空气阻力的降低。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方式的充气子午线轮胎的侧视图;
图2为将图1所示的充气子午线轮胎的胎侧部放大后的部分侧视图;
图3为图2所示的A-A线的胎侧部的截面图;
图4为其它实施方式的充气子午线轮胎的侧视图;
附图标号说明
1:轮胎识别用标识
1a:底部
1b、6a、7c:脊
1c:凹部区域
2:标识显示区域
3:第一无装饰区域(无装饰区域)
3a、3b、3c、3d:境界线
3e、3f:境界线交叉点
3g:平滑面
5:装饰区域
6、47:第一脊部
7、48:第二脊部
7a、7b:第二脊部的前端
10:充气轮胎
12:胎面部
14:胎侧部
45:第一装饰区域(装饰区域)
θ1、θ2:顶角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充气轮胎进行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实施方式的充气子午线轮胎(以下称之为轮胎)10的侧视图。该轮胎10为轿车用轮胎。另外,轮胎10的后述的胎侧部可以用于载重用轮胎、飞机用轮胎、工程车辆用轮胎、两轮车用轮胎等,并不限定轮胎种类。
以下说明的凹部区域的凹进深度为轿车用轮胎中的数值例。
轮胎10按照车辆前进时在图1中沿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方式安装在车辆上。
轮胎10包括胎面部12、胎侧部14、胎圈部16。其它的虽然没有图示,但轮胎10还包括帘布层、内衬层、带束层等。胎侧部14以及胎圈部16以夹住胎面部12的方式成对地设置在轮胎宽度方向的两侧上。另外,图1中胎面部12以及胎圈部16用虚线仅显示轮胎径向轮廓。
本发明中的轮胎宽度方向是指与轮胎旋转轴方向平行的方向,轮胎圆周方向是指将轮胎视为旋转体时旋转的圆周方向,轮胎径向是指将轮胎视为旋转体时的径向。另外,轮胎圆周方向中,车辆前进时轮胎旋转的方向特称之为旋转方向。
胎面部12、胎圈部16、帘布层、内衬层、带束层等可以利用公知的,也可以利用新颖的,在本发明中并没有特别的限定。至少胎侧部14的一侧表面具有如图1以及图2所示的形状,且该表面上形成有标识显示区域2、第一无装饰区域3、第二无装饰区域4以及装饰区域5。这些区域2~5可以设置在一对胎侧部14的一侧或者两侧上。如果只设置在一侧,优选设置在将轮胎10安装在车辆时配置在外侧的胎侧部14上。
标识显示区域2由文字、记号或者这些组合而成。如图2所示,是标有轮胎识别用标识(以下称之为标识)1的区域。标识显示区域2可以在轮胎圆周上配置一个,也可以在轮胎圆周上以一定的间隔配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轮胎圆周上的相对侧的两个位置上配置。
标识1由表明厂家名称、品牌名称、轮胎规格等的文字、记号或者这些组合而成。记号中含有数字。文字、记号还分别含有图案化的东西。构成标识1的文字以及记号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者多个。图1所示的轮胎10中,上面的标识显示区域2的标识1由左端上配有的图案化的文字“y”和在其右侧上配有的文字排列“YOKOHAMA”构成。另外,下面的标识显示区域2的标识1由上述的图案化的文字“y”和由多个文字“a”组成的文字排列构成。构成标识1的文字、记号分别被第一无装饰区域3围绕。
标识显示区域2除了包括图案化的文字“y”的区域外,还包括如图2以及如图3所示的具有相对于第一无装饰区域3的后述的平滑面3g凹进去的底部1a和从底部1a突出的多个脊1b的凹部区域1c。另外,图2为将轮胎10的胎侧部14的一部分放大之后的图。图3为文字排列“YOKOHAMA”中“Y”位置的图2的A-A线截面图。凹部区域1c中,相对于平滑面3g的底部1a的凹进深度优选的是0.3mm~1mm。由于凹进深度为0.3mm以上,因此标识显示区域2看上去暗黑,标识1的可视性提高。另外,由于凹进深度为1mm以下,可以抑制向帘布层方向上发生开裂的情况。另外,由于凹部区域1c具有多个脊1b,因此相比于邻接的第一无装饰区域3看上去暗黑,因此标识1的可视性提高。例如,通过第一无装饰区域3的平滑面3g中的镜面反射光等的作用下第一无装饰区域3的颜色看上去发白(看上去浓度浅),由于光的散射作用,标识显示区域2的颜色看上去暗黑(看上去浓度深)。另外,由于凹部区域1c形成有多个脊1b,因此尘土、泥巴等难以附着于标识显示区域2上,因此不会堵塞该区域。
多个脊1b按照在轮胎径向上延伸的方式形成。由此,标识显示区域2上附着的尘土等污垢在轮胎10高速旋转时容易向轮胎外径侧移动,因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脊1b之间的堵塞。在凹部区域1c中,为了抑制标识显示区域2的镜面反射光,脊1b从底部1a的高度优选的是与相对于平滑面3g的底部1a的凹进深度相同。在图1下面的标识显示区域2中,在a文字排列部分上形成有与上述底部1a、多个脊1b以及凹部区域1c同样地构成的底部、多个脊以及凹部区域。
(第一无装饰区域)
第一无装饰区域3沿着轮胎圆周方向形成在一部分轮胎圆周上。第一无装饰区域3具有平滑的平滑面3g。第一无装饰区域3被装饰区域5围绕着。在第一无装饰区域3中,在轮胎圆周方向上与装饰区域5接触的端部上形成有境界线3a、3b、3c、3d。境界线3a、3c从第一无装饰区域3中的轮胎径向外侧端部分别远离标识显示区域2的方式在轮胎圆周方向上延伸。境界线3b、3d从轮胎径向内侧端部分别远离标识显示区域2的方式在轮胎圆周方向上延伸。境界线3a和境界线3b在顶点3e上交叉并形成顶角θ1。境界线3c和境界线3d在顶点3f上交叉并形成顶角θ2。顶角θ1和θ2都形成锐角。由此,目视者的视线容易沿着轮胎圆周方向移动,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在轮胎圆周方向的延伸的标识显示区域2上,因此提高标识1的可视性。
顶角θ1和θ2的角度可以相同或者不同。顶角θ1和θ2的角度优选的是10°~45°。由于顶角θ1和θ2大于10°,因此能够使第一无装饰区域3不过于显眼,且能够防止由于由境界线3a和境界线3b夹住的区域面积以及由境界线3c和境界线3d夹住的区域面积过于变大而使标识显示区域2变得不显眼的情况。由于顶角θ1和θ2小于45°,因此能够得到行驶时降低空气阻力的效果。
(第二无装饰区域)
第二无装饰区域4在各第一无装饰区域3的轮胎旋转方向后方一侧各配置两个。第二无装饰区域4与第一无装饰区域3同样,具有平滑的平滑面4a。第二无装饰区域4都被装饰区域5围绕。第二无装饰区域4的轮胎圆周方向的两端部分别具有尖端形状的前端4b、4c。前端4b、4c以锐角形状形成。由此,容易使目视者的视线向轮胎圆周方向移动,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在该轮胎圆周方向的延伸的第一无装饰区域3以及标识显示区域2上,以提高标识1的可视性。第二无装饰区域4的轮胎圆周方向的两端部的角度优选的是10°~45°。由于该两端部的角度大于10°,因此能够使第二无装饰区域4不过于显眼,且能够防止因两端部的面积过于变大而使标识显示区域2变得不显眼的情况。由于两端部的角度小于45°,因此能够得到行驶时空气阻力降低的效果。第二无装饰区域4在轮胎旋转方向后方一侧端部上具有以与第一无装饰区域3的境界线3d的延长线重叠的方式形成的境界线4d。
(装饰区域)
装饰区域5配置在轮胎圆周上的两个地方(参照图1),并且与两个第一无装饰区域3在轮胎圆周方向上相互交替地配置。装饰区域5是由多个脊装饰的区域,至少具有脊的间隔不同的两种区域。例如,具有接触于标识显示区域2的第一脊部6和被第一脊部6围绕的三个第二脊部7(参照图1、2)。另外,在图1以及图2中,用虚线表示的第一脊部6和第二脊部7之间的境界线是仅仅为了便于理解而表示的,实际上并不存在。第一脊部6以及第二脊部7例如与上述的标识1的脊部1b相同地以从邻接的无装饰区域3、4的平滑面3g、4a凹进去的底部突出的方式形成。
在第一脊部6中,多个脊6a相对于轮胎圆周方向在倾斜一定角度的方向上延伸而形成。
第二脊部7以在轮胎圆周方向上延伸的方式形成。如图1所示,第二脊部7按照在每个第一脊部6内各有三个的方式在轮胎圆周上共设有六个。
每个第二脊部7的轮胎圆周方向的两端部分别具有尖端形状的前端7a、7b。前端7a、7b以锐角形状形成,并且其角度优选的是10°~45°。由于角度大于10°,因此第二脊部7不过于显眼,且能够防止由于前端面积过大而使标识显示区域2变得不显眼的情况。由于角度小于45°,因此能够得到车辆行驶时伴随着轮胎旋转而产生的空气阻力的降低效果。
在第二脊部7中,多个脊7c的脊间隔相比第一脊部6的脊间隔大。由于具有这样的结构,能够得到降低空气阻力的效果。第二脊部7的脊间隔优选的是第一脊部6的脊间隔的1.3~2.0倍,例如,1.4倍。多个脊7c在与第一脊部6的脊6a的延伸方向成垂直的方向上延伸。
在胎侧部14中,在装饰区域5的轮胎径向外径一侧上进一步形成有轮胎外径装饰区域8(参照图1)。轮胎外径装饰区域8中形成有多个脊8a。脊8a的方向和脊间隔并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脊方向与装饰区域5的第二脊部7的脊7c方向相同,脊间隔与第一脊部6的脊间隔相同。另外,胎侧部14中的装饰区域5的轮胎径向内侧上还可以形成具有多个脊的轮胎内径装饰区域。
(其它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代替上述的胎侧部14,例如,可以采用如图4所示的胎侧部34。图4中,与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相同的符号表示的要素同上述实施方式中相同的符号表示的要素其构成相同。图4所示的轮胎也同样以车辆前进时按照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方式安装在车辆上。胎面部12以及胎圈部16只是用虚线表示轮胎径向轮廓。胎侧部34中,第二无装饰区域44以将上述的装饰区域5在轮胎圆周方向上分割的方式配置,在两个标识显示区域2的轮胎圆周方向之间配置有第一装饰区域45以及两个第二装饰区域46。在第一装饰区域45中,同上述装饰区域5一样,形成有多个脊且形成脊间隔相互不同的第一脊部47以及第二脊部48。另外,图4中用虚线表示的第一脊部47和第二脊部48之间的境界线是仅仅为了便于理解而表示的,实际上并不存在。
第二脊部48在每个第一装饰区域45内配置有4个。第二脊部48被第一脊部47围绕。第二脊部48以在轮胎圆周方向上延伸、且在轮胎旋转方向上从轮胎径向外侧向内侧倾斜的方式形成。第二脊部48以轮胎旋转方向前端一侧的端部形成10°~45°角的锐角形状形成。由于该角度大于10°,因此第二脊部48不过于显眼,且能够防止由于该面积变大而使标识显示区域2变得不显眼的情况。由于该角度小于45°,因此能够得到车辆行驶时伴随着轮胎旋转而产生的空气阻力的降低效果。第二脊部48的脊间隔,从空气阻力的降低角度考虑,相比第一脊部47的脊间隔宽。第二脊部48的脊朝向按照与第一脊部47的脊朝向成垂直的方式延伸。各第二脊部48的脊朝向以及脊间隔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标识显示区域2被两个第二装饰区域46从轮胎圆周方向的两侧夹住。
在本发明中,标识显示区域的底部的凹进深度可以是小于0.3mm或者大于1.0mm。标识显示区域可以不形成多个脊。无装饰区域的轮胎圆周方向的两端部如果是成锐角形状,其角度可以是小于10°或者大于45°。装饰区域可以不具有脊间隔不同的两种区域,另外,可以具有脊间隔不同的3种以上的区域。装饰区域可以具有一个或者多个脊间隔相同的脊部。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二脊部的轮胎圆周方向的两端部如果是成锐角形状,其角度可以是小于10°或者大于45°。
(实施例)
下面,为了调查本发明的轮胎效果,试验性地制作了以各种方式变换胎侧部样式的轮胎(195/65R15 91H),并且将该轮胎安装在轮毂上并充气使得内压达到230kPa,然后安装在小型FF车辆上,以此来评价空气阻力以及标识的可视性。
空气阻力的评价是在风洞实验室中使轮胎以265转/分钟的速度旋转,以相当于100km/小时的速度送风时检测了空气阻力并对其进行了指数化。指数越高表示空气阻力越小。
可视性的评价是调查在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向左侧倾斜45°的方向上离开1m的位置上站着20名检测员各自进行目测时标识能否分辨的情况,并将该结果汇总之后进行了指数化。指数越高表明可视性越优秀。空气阻力以及可视性的指数均在2%上判断为显著差异。另外,可视性以及空气阻力的指数相互越接近越好。另外,两个指数优选的是105以上。
(实施例1~17、比较例1~3)
实施例1~17、比较例1~3中的详细样式和评价结果在表1~3中表示。
在表1~3的“标识”栏中,“凸”表示标识显示区域2相对于平滑面3g形成突出,“凹”表示标识显示区域2具有相对于平滑面3g凹进去的凹部区域。“标识深度”表示标识显示区域相对于平滑面3g的凹进深度,“无装饰区域的顶角角度”表示第一无装饰区域的顶角角度。“第二脊部的前端方向”栏中,“外径一侧”以及“内径一侧”各自表示轮胎径向外径一侧以及轮胎径向内径一侧。
从比较例1和实施例3中表示的评价结果可知,通过标识显示区域具有相对于平滑面凹进去的凹部区域,提高可视性,并降低空气阻力。
从比较例3和实施例3中表示的评价结果可知,通过第一无装饰区域的轮胎圆周方向的端部的顶角以锐角形状形成,提高可视性,并降低空气阻力。
从实施例1、5和实施例2~4中表示的结果可知,通过第一无装饰区域的顶角角度为10°~45°,可视性的提高和空气阻力的降低在更高层次上能够同时实现。
表1
从实施例6、10和实施例7~9中表示的评价结果可知,通过标识深度为0.3mm~1.0mm,可视性的提高和空气阻力的降低在更高层次上能够同时实现。
从实施例8和实施例11中表示的评价结果可知,通过在标识显示区域上形成有多个脊,可视性进一步提高。
从实施例3和实施例8中表示的评价结果可知,通过装饰区域上具有脊间隔相互不同的两种脊部,空气阻力进一步降低。
表2
从实施例12、16和实施例13~15中表示的评价结果可知,第二脊部的前端角度为10°~45°时,可视性的提高和空气阻力的降低在更高层次上能够同时实现。
从实施例17和实施例14中表示的评价结果可知,通过第二脊部以从轮胎径向外侧向内侧倾斜的方式形成,空气阻力进一步降低。
表3
以上,对本发明的充气轮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主要内容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改进或变更。

Claims (4)

1.一种充气轮胎,在一对胎侧部的至少一侧上标有轮胎识别用标识,其特征在于,包括:
装饰区域,装饰有多个脊;
无装饰区域,被所述装饰区域围绕,同时具有无脊的平滑面;
标识显示区域,为凹部区域,其中,由文字、记号或者这些组合构成的轮胎识别用标识中所述文字或者所述记号分别被所述无装饰区域围绕,并且具有相对于所述平滑面凹进去的底部,进而还包括从所述底部突出的多个脊,其中,
所述无装饰区域的与所述装饰区域接触的境界线从所述无装饰区域的轮胎径向内侧的端部以及轮胎径向外侧的端部分别以远离所述标识显示区域的方式在轮胎圆周方向上延伸并相互交叉,
所述无装饰区域的轮胎圆周方向的两端部形成为以所述境界线交叉的点作为顶点、以所述境界线之间形成的角作为顶角的锐角形状,
所述装饰区域包括:第一脊部,与所述无装饰区域接触;第二脊部,被所述第一脊部围绕,并且脊间隔比所述第一脊部的脊间隔宽,
所述第二脊部,按照在轮胎圆周方向上延伸的方式形成,并且轮胎圆周方向的两端部具有形成为尖端形状的锐角形状的前端,
所述标识显示区域的凹部区域的多个脊,按照在轮胎径向上延伸的方式形成,所述装饰区域的多个脊,相对于轮胎圆周方向在倾斜的方向上延伸而形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无装饰区域的所述顶角为10°~45°。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标识显示区域的凹部区域的所述底部相对于所述平滑面的凹进深度为0.3mm~1mm。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的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脊部的所述前端形成为呈10°~45°角的锐角形状。
CN201110141833.6A 2010-06-28 2011-05-30 充气轮胎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29494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45822A JP5293690B2 (ja) 2010-06-28 2010-06-28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0-145822 2010-06-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94943A CN102294943A (zh) 2011-12-28
CN102294943B true CN102294943B (zh) 2014-08-06

Family

ID=453557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141833.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294943B (zh) 2010-06-28 2011-05-30 充气轮胎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293690B2 (zh)
CN (1) CN10229494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02486B2 (ja) * 2012-01-11 2016-04-13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
US10493805B2 (en) 2011-11-08 2019-12-03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Pneumatic tire
FR2997899B1 (fr) * 2012-11-09 2015-01-23 Michelin & Cie Marquages de flanc de pneu reduisant la trainee aerodynamique
JP5536924B1 (ja) 2013-03-18 2014-07-02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及びタイヤ表面の印刷方法
FR3014023B1 (fr) * 2013-11-29 2017-02-24 Michelin & Cie Pneumatique comportant un motif de masquage de defaut sur un flanc
JP6382655B2 (ja) * 2014-09-11 2018-08-29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
WO2016043191A1 (ja) * 2014-09-17 2016-03-24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281598B2 (ja) * 2016-05-26 2018-02-21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DE102016218486A1 (de) * 2016-09-27 2018-03-29 Continental Reifen Deutschland Gmbh Fahrzeugreifen
JP6747932B2 (ja) * 2016-10-11 2020-08-26 Toyo Tire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927796B2 (ja) * 2017-08-22 2021-09-01 Toyo Tire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465192B1 (ja) * 2017-11-20 2019-02-06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7129380B2 (ja) * 2019-06-03 2022-09-01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
JP7322644B2 (ja) * 2019-09-30 2023-08-08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JP2022142664A (ja) * 2021-03-16 2022-09-30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
CN114750544A (zh) * 2022-04-11 2022-07-15 中策橡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视觉冲击力的轮胎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436401B2 (ja) * 1993-12-10 2003-08-11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帯状デザインを有する空気入りタイヤ
JP3652824B2 (ja) * 1996-11-15 2005-05-25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20020174928A1 (en) * 2001-05-25 2002-11-28 Ratliff Billy Joe Tire sidewall
JP3980929B2 (ja) * 2002-05-08 2007-09-26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JP2006282077A (ja) * 2005-04-01 2006-10-19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9090950A (ja) * 2007-10-12 2009-04-30 Bridgestone Corp タイヤ管理システム

Non-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6-282077A 2006.10.19
JP特开2009-90950A 2009.04.30
JP特开平7-164831A 1995.06.27
说明书附图1.
说明书附图4.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293690B2 (ja) 2013-09-18
JP2012006531A (ja) 2012-01-12
CN102294943A (zh) 2011-12-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94943B (zh) 充气轮胎
CN102753367B (zh) 充气轮胎
CN103029528B (zh) 充气轮胎
CN104159754B (zh) 充气轮胎
CN107206848B (zh) 充气轮胎
CN102198779B (zh) 充气轮胎
CN103101403B (zh) 充气轮胎
CN102729735B (zh) 充气轮胎
CN104203603B (zh) 充气轮胎
CN104768774B (zh) 充气轮胎
CN104812595B (zh) 充气轮胎
CN104768773B (zh) 充气轮胎
CN105377584B (zh) 汽车轮胎
CN101903192B (zh) 用于车轮的轮胎
JP4990562B2 (ja) タイヤ
CN102066137A (zh) 充气轮胎
JP2014037158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4024002A (zh) 充气轮胎
CN109501524A (zh) 轮胎
CN102848861A (zh) 充气轮胎
CN103204034A (zh) 充气轮胎
CN103373178A (zh) 充气轮胎
JP5756490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11051084B (zh) 充气轮胎
CN103287219A (zh) 一种电动车用充气轮胎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