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206848B - 充气轮胎 - Google Patents

充气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206848B
CN107206848B CN201680010494.9A CN201680010494A CN107206848B CN 107206848 B CN107206848 B CN 107206848B CN 201680010494 A CN201680010494 A CN 201680010494A CN 107206848 B CN107206848 B CN 10720684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ing shore
tire
slot
major trough
width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1049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206848A (zh
Inventor
干场崇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okohama Rubb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okohama Rubb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okohama Rubb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okohama Rubbe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2068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20684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20684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20684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3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e.g. for buttressing or preventing stone-trapp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306Patterns comprising block rows or discontinuous rib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1Shape of the shoulders between tread and sidewall, e.g. rounded, stepped or cantilever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 B60C11/1259Depth of the sipe
    • B60C11/1263Depth of the sipe different within the same sip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41Circumferential grooves
    • B60C2011/0346Circumferential grooves with zigzag shap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41Circumferential grooves
    • B60C2011/0348Narrow grooves, i.e. having a width of less than 4 m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58Lateral grooves, i.e. having an angle of 45 to 90 degees to the equatorial plane
    • B60C2011/0365Lateral grooves, i.e. having an angle of 45 to 90 degees to the equatorial plane characterised by width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58Lateral grooves, i.e. having an angle of 45 to 90 degees to the equatorial plane
    • B60C2011/0367Lateral grooves, i.e. having an angle of 45 to 90 degees to the equatorial plane characterised by depth
    • B60C2011/0369Lateral grooves, i.e. having an angle of 45 to 90 degees to the equatorial plane characterised by depth with varying depth of the groov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 B60C11/1204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with special shape of the sipe
    • B60C2011/1209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with special shape of the sipe straight at the tread surfa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充气轮胎维持干燥路面上的驾驶稳定性能,并且进一步提高雪上性能。在轮胎表面(2a)的轮胎赤道面(CL)的两侧分别设置一条在轮胎周向延伸的第一主槽(31),在各第一主槽(31)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配置一条在轮胎周向延伸的第二主槽(32),通过四条主槽(3)区分形成五个环岸部(4),该五个环岸部(4)由以下部分构成:位于第一主槽(31)间的中央环岸部(41)、位于第一主槽(31)与第二主槽(32)之间的两个中间环岸部(42)、位于第二主槽(32)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两个胎肩环岸部(43),在各环岸部(4)分别设置副槽(5)以及刀槽花纹(6),在各环岸部(4),关于副槽(5)以及刀槽花纹(6)的合计槽面积比率,使胎肩环岸部(43)的槽面积比率高于中央环岸部(41)以及中间环岸部(42)的槽面积比率。

Description

充气轮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提高雪上性能(驱动、制动)以及干燥路面上的驾驶稳定性能的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以往,例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充气轮胎的目的在于,维持雪地性能的同时改善干地性能。该充气轮胎在轮胎表面的轮胎赤道面的两侧分别设置一条在轮胎周向延伸的第一主槽,在各第一主槽的外侧配置一条在轮胎周向延伸的第二主槽,通过四条主槽区分形成五个环岸部,该五个环岸部由以下部分构成:位于第一主槽间的中央环岸部、位于第一主槽与第二主槽之间的两个中间环岸部、位于第二主槽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两个胎肩环岸部,在各环岸部分别设置副槽和刀槽花纹,使各环岸部的副槽和刀槽花纹的合计的槽面积比率在中央环岸部以及胎肩环岸部与中间环岸部不同,使中央环岸部以及胎肩环岸部的槽面积比率低,使中间环岸部的槽面积比率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6800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上述的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充气轮胎能将雪上性能(驱动、制动)维持在与以往的充气轮胎相同的水平的同时改善干燥路面上的驾驶稳定性能,但是理想的是进一步提高雪上性能(驱动、制动)。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维持干燥路面上的驾驶稳定性能,并且能进一步提高雪上性能的充气轮胎。
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并达到目的,本发明的充气轮胎在轮胎表面的轮胎赤道面的两侧分别设置一条在轮胎周向延伸的第一主槽,在各所述第一主槽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配置一条在轮胎周向延伸的第二主槽,通过四条所述主槽区分形成五个环岸部,该五个所述环岸部由以下部分构成:位于所述第一主槽间的中央环岸部、位于所述第一主槽与所述第二主槽之间的两个中间环岸部、位于所述第二主槽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两个胎肩环岸部,在各所述环岸部分别设置副槽以及刀槽花纹,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环岸部,使所述副槽以及所述刀槽花纹的合计槽面积比率在所述中央环岸部以及所述中间环岸部与所述胎肩环岸部不同,使所述胎肩环岸部的槽面积比率高于中央环岸部以及中间环岸部的槽面积比率,并且在所述中央环岸部,所述副槽构成为:在轮胎周向以规定的间隔交替地配置在轮胎宽度方向从一方的所述第一主槽延伸至所述中央环岸部的中途部的第一副槽和在轮胎宽度方向从另一方的所述第一主槽延伸至所述中央环岸部的中途部的第二副槽,且所述中央环岸部形成为条状花纹,而且在所述中央环岸部,所述刀槽花纹包含:第一刀槽花纹,在轮胎宽度方向从所述第一副槽的内端延伸至另一方的所述第一主槽;以及第二刀槽花纹,在轮胎宽度方向从所述第二副槽的内端延伸至一方的所述第一主槽,
在所述中间环岸部,所述副槽由以下部分构成:第三副槽,在轮胎宽度方向从所述第一主槽延伸至所述第二主槽;以及第四副槽,在轮胎宽度方向从所述第二主槽延伸至所述中间环岸部的中途部,在轮胎周向以规定的间隔配置所述第三副槽,且所述中间环岸部通过所述第一主槽、所述第二主槽以及所述第三副槽被划分形成为花纹块,在各花纹块设置一条所述第四副槽,而且在所述中间环岸部,所述刀槽花纹由以下部分构成:第三刀槽花纹,在轮胎宽度方向从所述第四副槽的内端延伸至所述第一主槽;以及一条第四刀槽花纹,在轮胎周向横截各花纹块,
在所述胎肩环岸部,所述副槽由以下部分构成:第五副槽,从所述第二主槽越过接地端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延伸,且配置为所述第二主槽,相对于所述中间环岸部的所述第三副槽,相互的端部不相向;以及第六副槽,从所述胎肩环岸部的中途部越过所述接地端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延伸,在轮胎周向以规定的间隔配置所述第五副槽,且所述胎肩环岸部通过所述第二主槽和所述第五副槽被划分形成为花纹块,在各花纹块设置一条所述第六副槽,而且在所述胎肩环岸部,所述刀槽花纹由以下部分构成:第五刀槽花纹,在轮胎宽度方向从所述第二主槽延伸至所述第六副槽;以及第六刀槽花纹,在所述第五副槽与所述第六副槽以及所述第五刀槽花纹之间所述接地端在轮胎宽度方向延伸。
根据该充气轮胎,使胎肩环岸部的槽面积比率高于中央环岸部以及中间环岸部,由此边缘成分增加,因此能提高雪上性能(驱动、制动)。另一方面,在干燥路面上,对直行行驶时的驾驶稳定性能产生影响的中央环岸部的槽面积比率较低,因此能提高干燥路面上的直行行驶时的驾驶稳定性能。此外,胎肩环岸部对干燥路面上的转弯时的驾驶稳定性产生影响,但是通过将其副槽配置为相对于中间环岸部的副槽,相互的端部不相向,提高了胎肩环岸部以及中间环岸部的第二主槽的周边的刚性,因此能抑制干燥路面上的转弯时的驾驶稳定性的降低。其结果是,能维持干燥路面上的驾驶稳定性能,并且能进一步提高雪上性能。
此外,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其特征在于,所述胎肩环岸部设有在轮胎周向延伸并与所述第五副槽交叉的周向细槽,所述第六刀槽花纹不贯通所述周向细槽地配置于所述周向细槽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
根据该充气轮胎,通过设置周向细槽,提高转动方向盘时的向轮胎宽度方向的牵引,由此雪上路面上的手感变得良好,能提高驾驶稳定性能。并且,使第六刀槽花纹不贯通周向细槽,由此保持胎肩环岸部的刚性,能抑制干燥路面上的驾驶稳定性能的降低。
此外,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其特征在于,使各所述环岸部的所述副槽的槽面积比率,在胎肩环岸部高于所述中央环岸部以及所述中间环岸部。
根据该充气轮胎,使副槽的槽面积比率也在胎肩环岸部高于中央环岸部以及中间环岸部,由此使边缘成分增加而不仅仅依靠刀槽花纹,能提高雪上性能(驱动、制动)。
此外,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央环岸部的所述副槽的槽面积比率A、所述中间环岸部的所述副槽的槽面积比率B、所述胎肩环岸部的所述副槽的槽面积比率C的关系满足1.1A≤C≤2.0A且1.1B≤C≤2.0B。
当胎肩环岸部的副槽的槽面积比率C相对于中央环岸部的副槽的槽面积比率A小于1.1A或相对于中间环岸部的副槽的槽面积比率B小于1.1B时,胎肩环岸部的边缘成分的增加倾向较少,雪上性能的提高效果较小。另一方面,当胎肩环岸部的副槽的槽面积比率C相对于中央环岸部的副槽的槽面积比率A大于2.0A或相对于中间环岸部中的副槽的槽面积比率B大于2.0B时,胎肩环岸部的刚性呈下降倾向,干燥路面上的驾驶稳定性能的下降变大。因此,优选槽面积比率的关系满足1.1A≤C≤2.0A且1.1B≤C≤2.0B。
此外,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槽的至少一部分相对于接地宽度D配置于从轮胎赤道面开始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0.05D以上且0.25D以下的范围内,所述第二主槽的至少一部分相对于接地宽度D配置于从所述轮胎赤道面开始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0.40D以上且0.65D以下的范围内。
当第一主槽位于0.05D的位置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时,中央环岸部的宽度变得过窄,横向刚性降低,因此干燥路面上的驾驶稳定性能呈下降倾向。另一方面,当第一主槽位于0.25D的位置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时,中间环岸部从对雪上性能影响较大的位置向外侧部分偏移,因此对于雪上性能的提高而言不优选。此外,当第二主槽位于0.65D的位置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时,胎肩环岸部的宽度变得过窄,横向刚性降低,因此干燥路面上的驾驶稳定性能呈下降倾向。另一方面,当第二主槽位于0.40D的位置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时,中间环岸部从对雪上性能影响较大的位置向内侧部分偏移,因此对于雪上性能的提高而言不优选。因此,优选如上所述地配置第一主槽以及第二主槽。
此外,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副槽以及所述第二副槽在内端部的槽底设有抬高部。
根据该充气轮胎,通过设于第一副槽以及第二副槽的内端部的槽底的抬高部,隔着各副槽的环岸部部分被连结,通过该抬高部使中央环岸部的轮胎宽度方向中央侧的刚性提高,因此能显著地得到抑制干燥路面上的驾驶稳定性能的降低的效果。
此外,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副槽以及所述第二副槽在槽底设有延伸至所述第一主槽的抬高部。
根据该充气轮胎,通过延伸至第一副槽以及第二副槽的第一主槽的抬高部,中央环岸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刚性得到提高,因此能显著地得到抑制干燥路面上的驾驶稳定性能的降低的效果。
此外,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副槽在所述第一主槽侧的端部的槽底设有抬高部,所述第四副槽在内端部的槽底设有抬高部。
根据该充气轮胎,通过设于第三副槽的第一主槽侧的端部的抬高部,中间环岸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刚性得到提高。此外,通过设于第四副槽的内端部的槽底的抬高部,中间环岸部的轮胎宽度方向中央的刚性得到提高。因此,能显著地得到抑制干燥路面上的驾驶稳定性能的降低的效果。
此外,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副槽在槽底设有延伸至所述第一主槽的抬高部和延伸至所述第二主槽的抬高部。
根据该充气轮胎,通过各抬高部使中间环岸部的轮胎宽度方向两侧的刚性提高,因此能显著地得到抑制干燥路面上的驾驶稳定性能的降低的效果。
此外,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副槽由以下部分构成:内侧副槽部,从所述第一主槽延伸至所述中间环岸部的中途部;以及外侧副槽部,与所述内侧副槽部相连并从所述中间环岸部的中途部延伸至所述第二主槽,所述外侧副槽部的槽宽形成为比所述内侧副槽部的槽宽窄。
根据该充气轮胎,第二主槽侧的外侧副槽部的槽宽形成为比内侧副槽部的槽宽窄,由此中间环岸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刚性得到提高,因此能显著地得到抑制干燥路面上的驾驶稳定性能的降低的效果。
此外,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其特征在于,所述胎肩环岸部设有在轮胎周向延伸并与所述第五副槽交叉的周向细槽,在所述第五副槽的所述周向细槽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槽底设有抬高部。
根据该充气轮胎,通过抬高部使胎肩环岸部的周向细槽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刚性提高,因此能显著地得到抑制干燥路面上的驾驶稳定性能的降低的效果。此外,通过抬高部,防止噪音从第二主槽穿透至周向细槽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情况,因此能抑制车外噪音。
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充气轮胎能维持干燥路面上的驾驶稳定性能,并且能进一步提高雪上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俯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轮胎径向的局部放大剖面图。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轮胎径向的局部放大剖面图。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轮胎径向的局部放大剖面图。
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轮胎径向的局部放大剖面图。
图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轮胎径向的局部放大剖面图。
图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轮胎径向的局部放大剖面图。
图1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图1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轮胎径向的局部放大剖面图。
图1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轮胎径向的局部放大剖面图。
图1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轮胎径向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1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图1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轮胎径向的局部放大剖面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例的充气轮胎的性能试验的结果的图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实施方式。此外,该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中包含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容易地进行替换的或者实质上相同的要素。此外,对于该实施方式中所述的多个改进例,能在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范围内进行任意组合。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俯视图,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在以下的说明中,轮胎周向是指以充气轮胎1的旋转轴(未图示)为中心轴的周向。此外,轮胎宽度方向是指与所述旋转轴平行的方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是指轮胎宽度方向上朝向轮胎赤道面(轮胎赤道线)CL的一侧,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是指轮胎宽度方向上远离轮胎赤道面CL的一侧。此外,轮胎径向是指与所述旋转轴正交的方向,轮胎径向内侧是指轮胎径向上朝向旋转轴的一侧,轮胎径向外侧是指轮胎径向上远离旋转轴的一侧。此外,轮胎赤道面CL是指与所述旋转轴正交,并且从充气轮胎1的轮胎宽度的中心通过的平面。轮胎赤道线是指轮胎赤道面CL上的、沿充气轮胎1的周向的线。在本实施方式中,对轮胎赤道线标注与轮胎赤道面相同的符号“CL”。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具有胎面部2。胎面部2由橡胶材料形成,在充气轮胎1的轮胎径向的最外侧露出,其表面作为胎面表面2a并成为充气轮胎1的轮廓。
胎面部2中,在胎面表面2a,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并列设有四条在轮胎周向延伸的主槽3。主槽3中,将轮胎赤道面CL两侧的两条主槽3设为第一主槽31,将配置于各第一主槽31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两条主槽3设为第二主槽32。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主槽3的槽宽为3mm以上且20mm以下,槽深(从轮胎表面2a的开口位置至槽底的尺寸)为5mm以上且13mm以下。
胎面部2中,在胎面表面2a,环岸部4通过主槽3在轮胎宽度方向被划分形成五个环岸部4。五个环岸部4由以下部分构成:位于第一主槽31之间的中央环岸部41、位于第一主槽31与第二主槽32之间的两个中间环岸部42、位于第二主槽32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两个胎肩环岸部43。然后,各环岸部4分别设有副槽5以及刀槽花纹6。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副槽5是如下的槽:槽宽大于1.5mm,最深的槽底处的槽深比主槽3浅,不包含于主槽3。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刀槽花纹6是指槽宽为0.5mm以上且1.5mm以下,最深的槽底处的槽深比副槽5浅的切槽。
在中央环岸部41,副槽5由第一副槽51和第二副槽52构成。第一副槽51设为:从一方(图1中的左侧)的第一主槽31相对于轮胎周向向一侧(图1中的下侧)倾斜的同时,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延伸,在中央环岸部41的中途部(本实施方式中为轮胎赤道面CL的位置)终止。第二副槽52设为:从另一方(图1中的右侧)的第一主槽31相对于轮胎周向向另一侧(图1中的上侧)倾斜的同时,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延伸,在中央环岸部41的中途部(本实施方式中为轮胎赤道面CL的位置)终止。这些第一副槽51和第二副槽52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倾斜方向相同,在轮胎周向以规定的间隔交替配置。中央环岸部41通过延伸至其中途部的第一副槽51和第二副槽52而形成为在轮胎周向连续的条状花纹。通过如此地交替配置延伸至中央环岸部41的中途部的第一副槽51和第二副槽52,提高中央环岸部41的轮胎周向的刚性。
此外,在中央环岸部41,刀槽花纹6由第一刀槽花纹61和第二刀槽花纹62构成。第一刀槽花纹61设为:从在各第一副槽51的中央环岸部41内终止的内端至另一方的第一主槽31,与第一副槽51同样地倾斜的同时,在轮胎宽度方向延伸。第二刀槽花纹62设为:从在各第二副槽52的中央环岸部41内终止的内端至另一方的第一主槽31,与第二副槽52同样地倾斜的同时,在轮胎宽度方向延伸。如此,使刀槽花纹61、62与副槽51、52连通,由此在接地时使副槽51、52易于移动,易于排出进入副槽51、52内的雪。
在中间环岸部42,副槽5由第三副槽53和第四副槽54构成。第三副槽53设为:从第一主槽31至第二主槽32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的同时,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延伸。第四副槽54设为:从第二主槽32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的同时,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延伸,并在中间环岸部42的中途部终止。在各中间环岸部42,第三副槽53与第四副槽54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倾斜方向相同,且第一副槽51以及第二副槽52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倾斜方向均相同。中间环岸部42通过各第三副槽53在轮胎宽度方向横截而在轮胎周向被截断为多个,并通过第一主槽31、第二主槽32以及第三副槽53被划分形成为花纹块。
此外,在中间环岸部42,刀槽花纹6由第三刀槽花纹63和第四刀槽花纹64构成。第三刀槽花纹63设为:从在各第四副槽54的中间环岸部42内终止的内端至第一主槽31与第四副槽54同样地倾斜的同时,在轮胎宽度方向延伸。第四刀槽花纹64设为:在轮胎周向延伸成一条,在轮胎周向横截中间环岸部42的各花纹块。在本实施方式中,第四刀槽花纹64设为:在第四副槽54与第三刀槽花纹63相连的部分,在轮胎周向横截。如此,使第三刀槽花纹63与第四副槽54连通,由此在接地时使第四副槽54易于移动,易于排出进入第四副槽54内的雪。此外,通过第四刀槽花纹64确保轮胎周向的边缘成分。
在胎肩环岸部43,副槽5由第五副槽55和第六副槽56构成。第五副槽55设为:从第二主槽32越过接地端CE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延伸。第五副槽55从第二主槽32至接地端CE的跟前的部分与第一副槽51、第二副槽52、第三副槽53以及第四副槽54的、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倾斜方向相同。第六副槽56设为:从胎肩环岸部43的中途部的接地端CE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越过接地端CE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延伸。胎肩环岸部43通过各第五副槽55在轮胎宽度方向横截而在轮胎周向被截断为多个,并通过第二主槽32和第五副槽55被划分形成为花纹块。在该胎肩环岸部43的花纹块设有一条第六副槽56。
此外,在胎肩环岸部43,刀槽花纹6由第五刀槽花纹65和第六刀槽花纹66构成。第五刀槽花纹65设为:在轮胎宽度方向从第二主槽32延伸至第六副槽56。第五刀槽花纹65与第一副槽51、第二副槽52、第三副槽53、第四副槽54以及第五副槽55的、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倾斜方向相同。第六刀槽花纹66设为:在第五副槽55与第六副槽56以及第五刀槽花纹65之间越过接地端CE在轮胎宽度方向延伸。胎肩环岸部43的花纹块中,在第六副槽56的轮胎周向的两侧各设有一条第六刀槽花纹66。此外,在第五刀槽花纹65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的范围内,第六刀槽花纹66与第五刀槽花纹65的倾斜方向相同,并且相比于第五刀槽花纹65,第六刀槽花纹66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越过接地端CE。
在此,接地端CE是指接地区域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两个最外端,在图1中,以在轮胎周向连续的方式示出了接地端CE。接地区域是指,在将充气轮胎1组装于正规轮辋,填充正规内压且施加了正规载荷的70%时,该充气轮胎1的胎面部2的胎面表面2a与平坦的路面接触的区域。该接地区域中与路面接触的部分的面积设为接地面积。然后,将接地端CE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设为接地宽度D。正规轮辋是指由JATMA规定的“标准轮辋”、由TRA规定的“Design Rim”、或者由ETRTO规定的“Measuring Rim”。此外,该正规内压是指,由JATMA规定的“最高气压”、由TRA规定的“TIRE LOAD LIMITS AT VARIOUS COLD INFLATIONPRESSURES”中记载的最大值、或者由ETRTO规定的“INFLATION PRESSURES”。此外,该正规载荷是指由JATMA规定的“最大负荷能力”、由TRA规定的“TIRE LOAD LIMITS AT VARIOUSCOLD INFLATION PRESSURES”中记载的最大值、或者由ETRTO规定的“LOAD CAPACITY”。
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在各环岸部4(41、42、43),使副槽5(51、52、53、54、55、56)以及刀槽花纹6(61、62、63、64、65、66)的合计槽面积比率在中央环岸部41以及中间环岸部42与胎肩环岸部43不同,使中央环岸部41以及中间环岸部42的槽面积比率比胎肩环岸部43的槽面积比率低,即,使胎肩环岸部43的槽面积比率高于中央环岸部41以及中间环岸部42的槽面积比率。
在此,通过槽面积/(槽面积+接地面积)来定义槽面积比率。槽面积为接地面中的槽的开口面积,在此为副槽5和刀槽花纹6的合计。槽面积+接地面积被认为是在没有副槽5和刀槽花纹6的状态下的环岸部4的面积。此外,槽面积是在将充气轮胎1组装于正规轮辋,且填充正规内压并且无负荷(正规载荷0%)的状态下进行测定的。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所示,在各环岸部4的面向主槽3的侧面呈凹凸状延伸且在其凹凸的边界设有副槽5的情况下,副槽5的面积为:被以凹陷的侧面部分为基准延长的直线所分割的副槽5的轮胎表面2a上的面积。此外,胎肩环岸部43的副槽5的面积设为位于接地端CE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区域的面积。胎肩环岸部43的刀槽花纹6的面积也与副槽5同样,设为位于接地端CE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区域的面积。
根据上述的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使胎肩环岸部43的槽面积比率高于中央环岸部41以及中间环岸部42,由此边缘成分增加,因此能提高雪上性能(驱动、制动)。另一方面,在干燥路面上,对直行行驶时的驾驶稳定性能产生影响的中央环岸部41的槽面积比率较低,因此能提高干燥路面上的直行行驶时的驾驶稳定性能。此外,虽然胎肩环岸部43会对干燥路面上的转弯时的驾驶稳定性产生影响,但是通过将其副槽5(55)配置为相对于中间环岸部42的副槽5(53),相互的端部不相向,胎肩环岸部43以及中间环岸部42的第二主槽32的周边的刚性得到提高,因此能抑制干燥路面上的转弯时的驾驶稳定性的降低。其结果是,能维持干燥路面上的驾驶稳定性能,并且能进一步提高雪上性能。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胎肩环岸部43设有在轮胎周向延伸并与第五副槽55交叉的周向细槽7,第六刀槽花纹66不贯通周向细槽7地配置于周向细槽7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
根据该充气轮胎1,通过设置周向细槽7,提高转动方向盘时的向轮胎宽度方向的牵引,由此雪上路面上的手感变得良好,能提高驾驶稳定性能。使第六刀槽花纹66不贯通周向细槽7,由此确保胎肩环岸部43的刚性并能抑制干燥路面上的驾驶稳定性能的降低。
需要说明的是,周向细槽7为如下的槽:与副槽5同样,槽宽大于1.0mm,最深的槽底处的槽深比主槽3浅,不包含于主槽3。
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使各环岸部4(41、42、43)的副槽5(51、52、53、54、55、56)的槽面积比率,在中央环岸部41以及中间环岸部42较低,在胎肩环岸部43较高。
根据该充气轮胎1,使副槽5(51、52、53、54、55、56)的槽面积比率也在胎肩环岸部43高于中央环岸部41以及中间环岸部42,由此使边缘成分增加而不仅仅依靠刀槽花纹6,能提高雪上性能(驱动、制动)。
中央环岸部41的副槽5(51、52)的槽面积比率A、中间环岸部42的副槽5(53、54)的槽面积比率B、胎肩环岸部43的副槽5(55、56)的槽面积比率C的关系满足1.1A≤C≤2.0A且1.1B≤C≤2.0B。
当胎肩环岸部43的副槽5(55、56)的槽面积比率C相对于中央环岸部41的副槽5(51、52)的槽面积比率A小于1.1A,或相对于中间环岸部42的副槽5(53、54)的槽面积比率B小于1.1B时,胎肩环岸部43的边缘成分的增加的倾向较少,雪上性能的提高效果较小。另一方面,当胎肩环岸部43的副槽5(55、56)的槽面积比率C相对于中央环岸部41的副槽5(51、52)的槽面积比率A大于2.0A,或相对于中间环岸部42的副槽5(53、54)的槽面积比率B大于2.0B时,胎肩环岸部43的刚性呈下降倾向,干燥路面上的驾驶稳定性能的降低较大。因此,优选槽面积比率的关系满足1.1A≤C≤2.0A且1.1B≤C≤2.0B。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第一主槽31的至少一部分相对于接地宽度D配置于从轮胎赤道面CL开始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0.05D以上且0.25D以下的范围内,且第二主槽32的至少一部分相对于接地宽度D配置于从轮胎赤道面CL开始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0.40D以上且0.65D以下的范围内。需要说明的是,关于第一主槽31以及第二主槽32的位置,只要至少一部分包含在上述范围内即可,优选槽宽的中央包含在上述范围内。
当第一主槽31位于0.05D的位置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时,中央环岸部41的宽度变得过窄,横向刚性降低,因此干燥路面上的驾驶稳定性能呈下降倾向。另一方面,当第一主槽31位于0.25D的位置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时,中间环岸部42从对雪上性能影响较大的位置向外侧部分偏移,因此对于雪上性能的提高而言不优选。此外,当第二主槽32位于0.65D的位置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时,胎肩环岸部43的宽度变得过窄,横向刚性降低,因此干燥路面上的驾驶稳定性能呈下降倾向。另一方面,当第二主槽32位于0.40D的位置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时,中间环岸部42从对雪上性能影响较大的位置向内侧部分偏移,因此对于雪上性能的提高而言不优选。因此,优选如上所述地配置第一主槽31以及第二主槽32。
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中央环岸部)的局部放大俯视图(中央环岸部)。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轮胎径向的局部放大剖面图(图2的A-A剖面图)。图4是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轮胎径向的局部放大剖面图(图2的A-A剖面图)。图5是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轮胎径向的局部放大剖面图(图2的A-A剖面图)。图6是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中央环岸部)的局部放大俯视图。图7是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轮胎径向的局部放大剖面图(图6的B-B剖面图)。图8是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轮胎径向的局部放大剖面图(图6的B-B剖面图)。图9是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轮胎径向的局部放大剖面图(图6的B-B剖面图)。图10是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中间环岸部)的局部放大俯视图。图11是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轮胎径向的局部放大剖面图(图10的D-D剖面图)。图1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轮胎径向的局部放大剖面图(图10的D-D剖面图)。图13是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轮胎径向的局部放大剖面图(图10的C-C剖面图)。图14是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胎肩环岸部)的局部放大俯视图。图15是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轮胎径向的局部放大剖面图(图14的E-E剖面图)。
此外,如图2以及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第一副槽51在内端部的槽底设有抬高部81。此外,如图6以及图7所示,第二副槽52在内端部的槽底设有抬高部82。
根据该充气轮胎1,通过设于第一副槽51以及第二副槽52的内端部的槽底的抬高部81、82,隔着各副槽51、52的环岸部部分被连结,通过该抬高部81、82,中央环岸部41的轮胎宽度方向中央侧的刚性提高,因此能显著地得到抑制干燥路面上的驾驶稳定性能的降低的效果。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的抬高部81、82抬高至刀槽花纹6的槽底,但是也可以抬高至刀槽花纹6的槽底的跟前。
此外,如图2以及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第一副槽51在槽底设有延伸至第一主槽31的抬高部83。此外,如图6以及图8所示,第二副槽52在槽底设有延伸至第一主槽31的抬高部84。
根据该充气轮胎1,通过延伸至第一副槽51以及第二副槽52的第一主槽31的抬高部83、84,中央环岸部41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刚性提高,因此能显著地得到抑制干燥路面上的驾驶稳定性能的降低的效果。
此外,如图2以及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第一副槽51也可以在内端部的槽底设有抬高部81,且在槽底设有延伸至第一主槽31的抬高部83。此外,如图6以及图9所示,第二副槽52也可以在内端部的槽底设有抬高部82,且在槽底设有延伸至第一主槽31的抬高部84。
即使为该构成,通过各抬高部81、82,中央环岸部41的轮胎宽度方向中央侧的刚性也提高,因此能显著地得到抑制干燥路面上的驾驶稳定性能的降低的效果,且通过各抬高部83、84,中央环岸部41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刚性提高,因此能显著地得到抑制干燥路面上的驾驶稳定性能的降低的效果。
如图10以及图1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第三副槽53在第一主槽31侧的端部的槽底设有抬高部85。此外,如图10以及图12所示,第四副槽54在内端部的槽底设有抬高部86。
根据该充气轮胎1,通过设于第三副槽53的第一主槽31侧的端部的抬高部85,中间环岸部42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刚性提高。此外,通过设于第四副槽54的内端部的槽底的抬高部86,中间环岸部42的轮胎宽度方向中央的刚性提高。因此,能显著地得到抑制干燥路面上的驾驶稳定性能的降低的效果。需要说明的是,抬高部86也可以不延伸至第一主槽31。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抬高部86抬高至刀槽花纹6的槽底,但是也可以抬高至刀槽花纹6的槽底的跟前。
此外,如图10以及图1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第三副槽53在槽底设有延伸至第一主槽31的抬高部87和延伸至第二主槽32的抬高部87。
根据该充气轮胎1,通过各抬高部87,中间环岸部42的轮胎宽度方向两侧的刚性提高,因此能显著地得到抑制干燥路面上的驾驶稳定性能的降低的效果。
此外,如图10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第三副槽53由以下部分构成:内侧副槽部53a,从第一主槽31延伸至中间环岸部42的中途部;以及外侧副槽部53b,与内侧副槽部53a相连并从中间环岸部42的中途部延伸至第二主槽32,外侧副槽部53b的槽宽形成为比内侧副槽部53a的槽宽窄。
根据该充气轮胎1,第二主槽32侧的外侧副槽部53b的槽宽形成为比内侧副槽部53a的槽宽窄,由此中间环岸部42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刚性提高,能显著地得到抑制干燥路面上的驾驶稳定性能的降低的效果。
此外,如图14以及图1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胎肩环岸部43设有在轮胎周向延伸并与第五副槽55交叉的周向细槽7,在第五副槽55的周向细槽7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槽底设有抬高部88。
根据该充气轮胎1,通过抬高部88,胎肩环岸部43的周向细槽7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刚性提高,因此能显著地得到抑制干燥路面上的驾驶稳定性能的降低的效果。此外,通过抬高部88,防止噪音从第二主槽32穿透至周向细槽7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情况,因此能抑制车外噪音。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的抬高部88设于整个周向细槽7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但是也可以设于周向细槽7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一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上述的抬高部81、82、83、84、85、86、87、88,将距离槽底的高度设为设置有抬高部81、82、83、84、85、86、87、88的副槽5的深度的25%以上且75%以下的范围内为好。当抬高部81、82、83、84、85、86、87、88的高度小于副槽5的深度的25%时,难以得到由抬高部81、82、83、84、85、86、87、88产生的刚性提高的效果。另一方面,当抬高部81、82、83、84、85、86、87、88的高度超过副槽5的深度的75%时,雪上性能的提高效果变小。
此外,在上述的抬高部81、82、83、84,85、86、87、88,关于在所设置的副槽5的长度方向的设置范围,设在相对于设于副槽5的范围内的轮胎宽度方向的长度而言20%以上且40%以下的范围内为好。当相对于设于副槽5的范围而言,抬高部81、82、83、84,85、86、87、88小于20%时,难以得到刚性提高的效果。另一方面,当相对于设于副槽5的范围而言,抬高部81、82、83、84,85、86、87、88大于40%时,雪上性能的提高效果变小。
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能特别优选地用于轿车用充气轮胎。作为包含轮胎表面2a中的主槽3、副槽5以及刀槽花纹6的整体槽面积比率,能设于30%以上且45%以下的范围内。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在接地宽度D内,副槽5以及刀槽花纹6设为倾斜方向相同。因此,以相对于路面倾斜产生获得直行性能的车流的方式,得到作为转弯力为0时所产生的自位转矩的残留自位转矩[RSAT:residual aligning moment]。
实例
在本实例中,对条件不同的多种试验轮胎进行了与雪上性能以及干燥路面上的驾驶稳定性能相关的性能试验(参照图16)。
在该性能试验中,将轮胎尺寸为215/50R17的充气轮胎组装于正规轮辋,填充正规内压,并装接于试验车辆(2400cc轿车)。
雪上性能的评价方法是使上述试验车辆在雪路试验场的雪上路面行驶,测定驱动性能以及从行驶速度40km/h开始的制动距离。然后,基于该测定结果进行将以往例作为基准(100)的指数评价。该评价的数值越大越好。
干燥路面上的驾驶稳定性能的评价方法是使上述试验车辆在测试跑道上行驶,由一名熟练的试驾员对车道变线时以及转弯时的响应性(方向盘操作后的响应性)进行感官评价。这种感官评价是将以往例的充气轮胎作为基准(100)的指数来进行表示的,该指数越高表示驾驶稳定性能越优异。
在图16中,以往例以及各实例的充气轮胎配置有两条第一主槽、两条第二主槽,由一个中央环岸部、两个中间环岸部以及两个胎肩环岸部构成,在各环岸部分别设有副槽以及刀槽花纹。如专利文献1所示,在以往例的充气轮胎中,使中间环岸部的槽面积比率高于中央环岸部以及胎肩环岸部的槽面积比率。另一方面,实例1~实例8的充气轮胎设置第六刀槽花纹,且使胎肩环岸部的槽面积比率高于中央环岸部以及中间环岸部的槽面积比率。实例4~实例8的充气轮胎具有周向细槽。实例7以及实例8的充气轮胎具有抬高部。
如图16的试验结果所示,可知:实例1~实例8的充气轮胎维持干燥路面上的驾驶稳定性能的同时,雪上性能得到改善。
符号说明
1 充气轮胎
2a 胎面表面
3 主槽
31 第一主槽
32 第二主槽
4 环岸部
41 中央环岸部
42 中间环岸部
43 胎肩环岸部
5 副槽
51 第一副槽
52 第二副槽
53 第三副槽
53a 内侧副槽部
53b 外侧副槽部
54 第四副槽
55 第五副槽
56 第六副槽
6 刀槽花纹
61 第一刀槽花纹
62 第二刀槽花纹
63 第三刀槽花纹
64 第四刀槽花纹
65 第五刀槽花纹
66 第六刀槽花纹
7 周向细槽
81、82、83、84,85、86、87、88 抬高部
CE 接地端
CL 轮胎赤道面
D 接地宽度

Claims (11)

1.一种充气轮胎,在轮胎表面的轮胎赤道面的两侧分别设置一条在轮胎周向延伸的第一主槽,在各所述第一主槽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配置一条在轮胎周向延伸的第二主槽,通过四条所述主槽区分形成五个环岸部,所述五个所述环岸部由以下部分构成:位于所述第一主槽间的中央环岸部、位于所述第一主槽与所述第二主槽之间的两个中间环岸部、位于所述第二主槽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两个胎肩环岸部,在各所述环岸部分别设置副槽以及刀槽花纹,其特征在于,
在各所述环岸部,使所述副槽以及所述刀槽花纹的合计槽面积比率在所述中央环岸部以及所述中间环岸部与所述胎肩环岸部不同,使所述胎肩环岸部的槽面积比率高于中央环岸部以及中间环岸部的槽面积比率,
并且在所述中央环岸部,所述副槽构成为:在轮胎周向以规定的间隔交替地配置在轮胎宽度方向从一方的所述第一主槽延伸至所述中央环岸部的中途部的第一副槽和在轮胎宽度方向从另一方的所述第一主槽延伸至所述中央环岸部的中途部的第二副槽,且所述中央环岸部形成为条状花纹,而且在所述中央环岸部,所述刀槽花纹包含:第一刀槽花纹,在轮胎宽度方向从所述第一副槽的内端延伸至另一方的所述第一主槽;以及第二刀槽花纹,在轮胎宽度方向从所述第二副槽的内端延伸至一方的所述第一主槽,
在所述中间环岸部,所述副槽由以下部分构成:第三副槽,在轮胎宽度方向从所述第一主槽延伸至所述第二主槽;以及第四副槽,在轮胎宽度方向从所述第二主槽延伸至所述中间环岸部的中途部,在轮胎周向以规定的间隔配置所述第三副槽,且所述中间环岸部通过所述第一主槽、所述第二主槽以及所述第三副槽被划分形成为花纹块,在各花纹块设置一条所述第四副槽,而且在所述中间环岸部,所述刀槽花纹由以下部分构成:第三刀槽花纹,在轮胎宽度方向从所述第四副槽的内端延伸至所述第一主槽;以及一条第四刀槽花纹,在轮胎周向横截各花纹块,
在所述胎肩环岸部,所述副槽由以下部分构成:第五副槽,从所述第二主槽越过接地端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延伸,且配置为在所述第二主槽,相对于所述中间环岸部的所述第三副槽,相互的端部不相向;以及第六副槽,从所述胎肩环岸部的中途部越过所述接地端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延伸,在轮胎周向以规定的间隔配置所述第五副槽,且所述胎肩环岸部通过所述第二主槽和所述第五副槽被划分形成为花纹块,在各花纹块设置一条所述第六副槽,而且在所述胎肩环岸部中,所述刀槽花纹由以下部分构成:第五刀槽花纹,在轮胎宽度方向从所述第二主槽延伸至所述第六副槽;以及第六刀槽花纹,在所述第五副槽与所述第六副槽以及所述第五刀槽花纹之间越过所述接地端在轮胎宽度方向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胎肩环岸部设有在轮胎周向延伸并与所述第五副槽交叉的周向细槽,所述第六刀槽花纹不贯通所述周向细槽地配置于所述周向细槽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使各所述环岸部的所述副槽的槽面积比率在胎肩环岸部高于所述中央环岸部以及所述中间环岸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央环岸部的所述副槽的槽面积比率A、所述中间环岸部中的所述副槽的槽面积比率B、所述胎肩环岸部的所述副槽的槽面积比率C的关系满足1.1A≤C≤2.0A且1.1B≤C≤2.0B。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主槽的至少一部分相对于接地宽度D配置于从轮胎赤道面开始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0.05D以上且0.25D以下的范围内,所述第二主槽的至少一部分相对于接地宽度D配置于从所述轮胎赤道面开始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0.40D以上且0.65D以下的范围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副槽以及所述第二副槽在内端部的槽底设有抬高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副槽以及所述第二副槽在槽底设有延伸至所述第一主槽的抬高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副槽在所述第一主槽侧的端部的槽底设有抬高部,所述第四副槽在内端部的槽底设有抬高部。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副槽在槽底设有延伸至所述第一主槽的抬高部和延伸至所述第二主槽的抬高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副槽由以下部分构成:内侧副槽部,从所述第一主槽延伸至所述中间环岸部的中途部;以及外侧副槽部,与所述内侧副槽部相连并从所述中间环岸部的中途部延伸至所述第二主槽,所述外侧副槽部的槽宽形成为比所述内侧副槽部的槽宽窄。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胎肩环岸部设有在轮胎周向延伸并与所述第五副槽交叉的周向细槽,在所述第五副槽的所述周向细槽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槽底设有抬高部。
CN201680010494.9A 2015-03-10 2016-03-02 充气轮胎 Active CN10720684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47571A JP6332086B2 (ja) 2015-03-10 2015-03-10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5-047571 2015-03-10
PCT/JP2016/056501 WO2016143642A1 (ja) 2015-03-10 2016-03-02 空気入りタイヤ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206848A CN107206848A (zh) 2017-09-26
CN107206848B true CN107206848B (zh) 2019-05-10

Family

ID=568794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10494.9A Active CN107206848B (zh) 2015-03-10 2016-03-02 充气轮胎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021019B2 (zh)
JP (1) JP6332086B2 (zh)
CN (1) CN107206848B (zh)
DE (1) DE112016001143T5 (zh)
WO (1) WO201614364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05535B2 (ja) * 2016-04-28 2020-12-23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880789B2 (ja) * 2017-02-02 2021-06-02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825434B2 (ja) * 2017-03-16 2021-02-03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JP6848641B2 (ja) * 2017-04-17 2021-03-24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962125B2 (ja) 2017-10-12 2021-11-05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604390B2 (ja) * 2018-01-16 2019-11-13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996401B2 (ja) * 2018-04-06 2022-01-17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JP7287519B2 (ja) * 2018-04-26 2023-06-06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JP7074588B2 (ja) * 2018-06-29 2022-05-24 Toyo Tire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12399924B (zh) * 2018-07-13 2022-10-25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JP7091912B2 (ja) * 2018-07-25 2022-06-28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7196588B2 (ja) * 2018-12-19 2022-12-27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7167695B2 (ja) * 2018-12-20 2022-11-09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DE112019006381T5 (de) * 2019-01-23 2021-09-02 The Yokohama Rubber Co., Ltd. Luftreifen
DE112020002760T5 (de) * 2019-07-01 2022-02-17 The Yokohama Rubber Co., Ltd. Luftreifen
WO2021117659A1 (ja) * 2019-12-13 2021-06-17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タイヤ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925957A2 (en) * 1997-12-25 1999-06-30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Pneumatic tires
JP2011105104A (ja) * 2009-11-16 2011-06-02 Bridgestone Corp タイヤ
FR2969961A1 (fr) * 2011-01-04 2012-07-06 Michelin Soc Tech Pneu pour vehicule poids lourd et arrangement de pneus sur essieu moteur et sur essieu directeur
CN103182902A (zh) * 2011-12-28 2013-07-03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203805639U (zh) * 2013-03-26 2014-09-03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轮胎
CN104271365A (zh) * 2012-06-27 2015-01-07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4325844A (zh) * 2013-07-22 2015-02-04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Family Cites Families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4608A (ja) * 1985-06-28 1987-01-10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H06183214A (ja) * 1992-12-22 1994-07-05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JP2876450B2 (ja) * 1993-12-28 1999-03-31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USD452666S1 (en) * 2000-12-12 2002-01-01 Bridgestone/Firestone Research, Inc. Tire tread
USD490365S1 (en) * 2003-03-21 2004-05-25 Bridgestone/Firestone North American Tire, Llc Tire tread
USD484457S1 (en) * 2003-04-10 2003-12-30 Bridgestone/Firestone North American Tire, Llc Tire tread
USD515020S1 (en) * 2004-06-10 2006-02-14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Tread portion of an automobile tire
JP2008037139A (ja) * 2006-08-01 2008-02-21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9018605A (ja) * 2007-07-10 2009-01-29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D586733S1 (en) * 2008-06-19 2009-02-17 The Goodyear Tire & Rubber Company Tire
JP5290707B2 (ja) * 2008-11-10 2013-09-18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AU326605S (en) * 2008-12-19 2009-06-30 Bridgestone Corp Automobile tyre
JP5321093B2 (ja) * 2009-01-26 2013-10-23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0247711A (ja) * 2009-04-16 2010-11-04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2006541A (ja) * 2010-06-28 2012-01-12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D669421S1 (en) * 2010-11-09 2012-10-23 Bridgestone Americas Tire Operations, Llc Tire tread
JP5250016B2 (ja) * 2010-11-12 2013-07-31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149957B2 (ja) * 2010-12-14 2013-02-20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266307B2 (ja) * 2010-12-27 2013-08-21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238050B2 (ja) * 2011-03-08 2013-07-17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4905599B1 (ja) * 2011-04-27 2012-03-28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902491B2 (ja) * 2012-01-25 2016-04-13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987327B2 (ja) * 2012-01-26 2016-09-07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089736B2 (ja) * 2013-01-31 2017-03-08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4151748A (ja) * 2013-02-07 2014-08-25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D764390S1 (en) * 2014-04-11 2016-08-23 The Goodyear Tire & Rubber Company Tire
JP6110825B2 (ja) * 2014-09-25 2017-04-05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925957A2 (en) * 1997-12-25 1999-06-30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Pneumatic tires
JP2011105104A (ja) * 2009-11-16 2011-06-02 Bridgestone Corp タイヤ
FR2969961A1 (fr) * 2011-01-04 2012-07-06 Michelin Soc Tech Pneu pour vehicule poids lourd et arrangement de pneus sur essieu moteur et sur essieu directeur
CN103182902A (zh) * 2011-12-28 2013-07-03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4271365A (zh) * 2012-06-27 2015-01-07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203805639U (zh) * 2013-03-26 2014-09-03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轮胎
CN104325844A (zh) * 2013-07-22 2015-02-04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12016001143T5 (de) 2017-11-23
CN107206848A (zh) 2017-09-26
JP6332086B2 (ja) 2018-05-30
JP2016165981A (ja) 2016-09-15
US11021019B2 (en) 2021-06-01
US20180065417A1 (en) 2018-03-08
WO2016143642A1 (ja) 2016-09-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206848B (zh) 充气轮胎
CN105764709B (zh) 充气轮胎
CN105034707B (zh) 充气轮胎
CN103182904B (zh) 充气轮胎
EP2631087B1 (en) Pneumatic tire
CN106414112B (zh) 充气轮胎
CN103419569B (zh) 充气轮胎
CN102815173B (zh) 充气轮胎
CN105377587B (zh) 重载荷用轮胎
CN104159754B (zh) 充气轮胎
CN106183642B (zh) 充气轮胎
CN109070656A (zh) 充气轮胎
CN107444024A (zh) 充气轮胎
CN106994866A (zh) 轮胎
CN106541789A (zh) 轮胎
CN106255605B (zh) 充气轮胎
CN104118277B (zh) 充气轮胎
CN109219531A (zh) 充气轮胎
CN107000493B (zh) 充气轮胎
CN105764710A (zh) 充气轮胎
CN107199833A (zh) 充气轮胎
CN108025598A (zh) 充气轮胎
CN109070655A (zh) 充气轮胎
CN102896981A (zh) 充气轮胎
CN106739834A (zh) 轮胎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Kanagaw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after: THE YOKOHAMA RUBBER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Japan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THE YOKOHAMA RUBBER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Japan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