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325844A - 充气轮胎 - Google Patents

充气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325844A
CN104325844A CN201410222083.9A CN201410222083A CN104325844A CN 104325844 A CN104325844 A CN 104325844A CN 201410222083 A CN201410222083 A CN 201410222083A CN 104325844 A CN104325844 A CN 10432584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tire
pattern block
outside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22208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325844B (zh
Inventor
山本爱子
二宫浩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3258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32584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32584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32584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充气轮胎,能够发挥优异的雪上性能。充气轮胎(1)在胎面部(2)具有:在轮胎赤道(C)的两侧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的一对胎冠主沟(3、3)、在胎冠主沟(3、3)的外侧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的一对胎肩主沟(4、4),由此在胎冠主沟(3)与胎肩主沟(4)之间划分出中间陆地部(6)。中间陆地部(6)通过将沿轮胎轴向延伸的中间横沟(11)在胎冠主沟(3)与胎肩主沟(4)之间沿轮胎周向隔开间隔地设置,由此划分为多个中间花纹块(12)。各中间花纹块(12)设置有从胎肩主沟(4)向轮胎轴向内侧延伸并且不到达胎冠主沟(3)而形成终端的外侧中间狭缝(38)。

Description

充气轮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够发挥优异的雪上性能的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以往,提出在胎面部设置有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的多条主沟、以及沿与主沟交叉的方向延伸的多条横沟的充气轮胎(例如,参照下述专利文献1)。这样的充气轮胎将雪在主沟以及横沟的各沟内压实而形成雪柱,利用将雪剪断时的雪柱剪断力,获得在雪上的驱动力。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69500号公报
然而,胎面部的外径从轮胎赤道侧朝向胎面接地端侧逐渐减小。因此与轮胎赤道侧相比,胎面接地端侧具有接地压低的倾向。因此上述充气轮胎存在在胎面接地端侧,无法将雪在各沟内牢固地压实,进而无法充分地获得雪柱剪断力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以上的实际情况所做出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充气轮胎,该充气轮胎在中间花纹块设置从胎肩主沟向轮胎轴向内侧延伸,并且不到达胎冠主沟而形成终端的外侧中间狭缝,以此为基本,能够发挥优异的雪上性能。
本发明的充气轮胎,在胎面部具有:在轮胎赤道的两侧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的一对胎冠主沟、和在上述胎冠主沟的外侧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的一对胎肩主沟,由此在上述胎冠主沟与上述胎肩主沟之间划分出中间陆地部,该充气轮胎的特征在于,上述中间陆地部通过将沿轮胎轴向延伸的中间横沟在上述胎冠主沟与上述胎肩主沟之间沿轮胎周向隔开间隔地设置,由此划分为多个中间花纹块,各上述中间花纹块设置有外侧中间狭缝,该外侧中间狭缝从上述胎肩主沟向轮胎轴向内侧延伸并且不到达上述胎冠主沟而形成终端。
本发明涉及的上述充气轮胎,优选,上述外侧中间狭缝的深度为上述胎肩主沟的沟深度的20%~70%。
本发明涉及的上述充气轮胎,优选,上述胎肩主沟沿着轮胎周向以直线状延伸。
本发明涉及的上述充气轮胎,优选,上述中间花纹块具有由上述胎肩主沟形成的外侧花纹块边缘,上述外侧花纹块边缘具有:形成在上述外侧中间狭缝与轮胎周向一侧的上述中间横沟之间的第一外侧花纹块边缘、和形成在上述外侧中间狭缝与轮胎周向另一侧的上述中间横沟之间的第二外侧花纹块边缘,上述第一外侧花纹块边缘的轮胎周向的长度与上述第二外侧花纹块边缘的轮胎周向的长度不同。
本发明涉及的上述充气轮胎,优选,在各上述中间花纹块沿轮胎周向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刀槽,上述刀槽包括:只与上述胎冠主沟连通的第一刀槽、和只与上述胎肩主沟连通的第二刀槽,上述第一刀槽以及上述第二刀槽在轮胎周向上交替地配置。
本发明涉及的上述充气轮胎,优选,上述胎冠主沟呈锯齿状弯折地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上述胎冠主沟的沟中心线具有:向轮胎轴向内侧突出的内侧顶点、和向轮胎轴向外侧突出的外侧顶点,上述中间花纹块具有内侧中间狭缝,该内侧中间狭缝从上述外侧顶点向轮胎轴向外侧延伸并且不到达上述胎肩主沟而形成终端。
本发明涉及的上述充气轮胎,优选,上述胎面部具有由上述胎肩主沟和上述胎面接地端划分出的胎肩陆地部,上述胎肩陆地部将沿轮胎轴向延伸的胎肩横沟在上述胎肩主沟与胎面接地端之间沿轮胎周向隔开间隔地设置,上述外侧中间狭缝的轮胎轴向的外端与上述胎肩横沟的轮胎轴向的内端经由上述胎肩主沟而在轮胎轴向上相邻。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只要未特殊说明,则轮胎各部的尺寸为组装于正规轮辋并且填充了正规内压的无负荷的正规状态下确定的值。
“正规轮辋”是指,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该规格按照每个轮胎规定的轮辋,例如如果是JATMA,则为标准轮辋,如果是TRA,则为“Design Rim”,或者如果是ETRTO,则为“MeasuringRim”。
“正规内压”是指,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各规格按照每个轮胎规定的空气压力,如果是JATMA,则为“最高空气压力”,如果是TRA,则为表“TIRE LOAD LIMITS AT VARIOUSCOLD INFLATION PRESSURES”所记载的最大值,如果是ETRTO,则为“INFLATION PRESSURE”,然而在轮胎为轿车用的情况下为180kPa。
本发明的充气轮胎,在胎面部具有在轮胎赤道的两侧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的一对胎冠主沟、和在胎冠主沟的外侧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的一对胎肩主沟,由此在胎冠主沟与胎肩主沟之间划分出中间陆地部。
中间陆地部通过将沿轮胎轴向延伸的中间横沟在胎冠主沟与胎肩主沟之间沿轮胎周向隔开间隔地设置,而划分为多个中间花纹块。各中间花纹块设置有外侧中间狭缝,该外侧中间狭缝从胎肩主沟向轮胎轴向内侧延伸并且不到达胎冠主沟而形成终端。因此中间陆地部不仅能够借助中间横沟而且也借助外侧中间狭缝获得雪柱剪断力。
而且,外侧中间狭缝的轮胎轴向的内端不与胎冠主沟连通而在中间花纹块内形成终端,因此不损害中间花纹块的刚性,能够将雪牢固地压实。
另外,外侧中间狭缝不设置于比胎肩主沟靠外侧形成的花纹块,而设置于中间花纹块。与比胎肩主沟靠外侧的花纹块相比,该中间花纹块具有接地压大的倾向。因此外侧中间狭缝,例如在胎面接地端侧也能够有效地补充雪柱剪断力。因此本发明的充气轮胎能够发挥优异的雪上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图2为图1的A1-A1剖视图。
图3为图1的胎冠主沟以及胎冠陆地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图1的中间陆地部以及中间横沟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图1的胎肩陆地部以及胎肩横沟的局部放大图。
图6(a)为图3的A2-A2剖视图,(b)为图3的A3-A3剖视图,(c)是图3的A4-A4剖视图。
图7(a)为图4的A5-A5剖视图,(b)是图4的A6-A6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1…充气轮胎;2…胎面部;3…胎冠主沟;4…胎肩主沟;12…中间花纹块;38…外侧中间狭缝。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
在图1中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胎面部的展开图。另外,在图2中示出图1的A1-A1剖视图。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以下,有时只称为“轮胎”),例如例示出轿车用的无防滑钉轮胎的情况。
在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的胎面部2设置有:在轮胎赤道的两侧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的一对胎冠主沟3、3、和在各胎冠主沟3的轮胎轴向的外侧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的一对胎肩主沟4、4。由此,胎面部2设置有由一对胎冠主沟3、3划分的胎冠陆地部5、由胎冠主沟3和胎肩主沟4划分的中间陆地部6、以及由胎肩主沟4和胎面接地端2t划分的胎肩陆地部7。
中间陆地部6将沿轮胎轴向延伸的中间横沟11在胎冠主沟3与胎肩主沟4之间沿轮胎周向隔开间隔地设置。由此,在中间陆地部6被中间横沟11划分成多个中间花纹块12。
胎肩陆地部7将沿轮胎轴向延伸的胎肩横沟13在胎肩主沟4与胎面接地端2t之间沿轮胎周向隔开间隔地设置。由此在胎肩陆地部7被胎肩横沟13划分成多个胎肩花纹块14。
此外,在胎肩陆地部7设置有沿轮胎周向延伸的胎肩细沟16。由此,胎肩花纹块14被划分成:配置在比胎肩细沟16靠轮胎轴向内侧的内侧胎肩花纹块14A、和配置在比胎肩细沟16靠轮胎轴向外侧的外侧胎肩花纹块14B。
其中,“胎面接地端2t”是指,对组装于正规轮辋且填充了正规内压的正规状态的轮胎1加载正规载荷,且以0度外倾角接地于平坦面时胎面接地面的轮胎轴向的最外端。
“正规载荷”为,上述规格按照每个轮胎规定的载荷,如果是JATMA,则为最大负荷能力,如果是TRA,则为表“TIRE LOADLIMITS AT VARIOUS COLD INFLATION ON PRESSURES”所记载的最大值,如果是ETRTO,则为“LOAD CAPACITY”。
在图3中示出图1的胎冠主沟3以及胎冠陆地部5的局部放大图。胎冠主沟3包括:相对于轮胎周向朝向一侧倾斜(图中为朝右上倾斜)的短边部3A、和相对于轮胎周向朝向另一侧倾斜(图中为朝左上倾斜)并且轮胎周向的长度比短边部3A大的长边部3B。上述短边部3A以及上述长边部3B沿轮胎周向交替地配置,并且以锯齿状弯折且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另外,胎冠主沟3的沟中心线3L设置有:向轮胎轴向内侧突出的内侧顶点P1、和向轮胎轴向外侧突出的外侧顶点P2。
这样的胎冠主沟3包括轮胎轴向成分以及轮胎轴向成分,因此能够有效地获得雪柱剪断力。另外,对于一对胎冠主沟3、3而言,将它们的锯齿的相位在轮胎周向上相互错位地配置。这样的胎冠主沟3、3由于能够将轮胎轴向成分以及轮胎轴向成分在轮胎周向上分散,因此能够有效地获得雪柱剪断力。另外,胎冠主沟3、3将路面的水膜沿轮胎周向引导,因此能够提高排水性能。
如图1所示,胎冠主沟3的沟宽度W1优选为胎面接地端2t、2t之间的轮胎轴向距离亦即胎面宽度TW的2%~5%左右。另外,胎冠主沟3的沟深度D1(图2所示)优选为胎面宽度TW的5%~10%左右。如图3所示,短边部3A的轮胎周向的长度L1a优选为长边部3B的轮胎周向的长度L1b的20%~30%左右。另外,各长度L1a、L1b是内侧顶点P1与外侧顶点P2之间的距离。
如图1所示,胎肩主沟4沿轮胎周向以直线状延伸。这样的胎肩主沟4借助轮胎周向成分,例如能够在转弯时有效地获得雪柱剪断力以及边缘效果。另外,胎肩主沟4能够有效地将路面的水膜沿轮胎周向引导,因此能够提高排水性能。为了有效地发挥这样的作用,胎肩主沟4的沟宽度W2以及沟深度D2(图2所示)优选处于与胎冠主沟3相同的范围。
胎肩细沟16沿轮胎周向以直线状延伸。这样的胎肩细沟16维持胎肩陆地部7的刚性,并且能够发挥轮胎周向的边缘成分。另外,胎肩细沟16能够将路面的水膜沿轮胎周向排出。因此胎肩细沟16有助于提高冰上性能以及排水性能。为了有效地发挥这样的作用,胎肩细沟16的沟宽度W7优选为胎面宽度TW的0.5%~2%左右。另外,胎肩细沟16的沟深度D7(图2所示)优选为胎面宽度TW的3%~6%左右。
在图4中示出图1的中间陆地部6以及中间横沟11的局部放大图。中间横沟11在胎冠主沟3与胎肩主沟4之间延伸。这样的中间横沟11能够借助轮胎轴向成分有效地获得雪柱剪断力。中间横沟11相对于轮胎轴向倾斜。因此中间横沟11能够将路面的水膜顺利地向胎冠主沟3以及胎肩主沟4排出。为了有效地发挥这样的作用,中间横沟11的沟宽度W3优选为胎面宽度TW(图1所示)的1.0%~3.0%左右。另外,中间横沟11的沟深度D3(图2所示)优选为胎面宽度TW的5.0%~8.0%左右。此外,中间横沟11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α3优选为5度~20度左右。
中间横沟11的轮胎轴向的内端11i与胎冠主沟3的长边部3B连通。由此,中间横沟11能够形成与胎冠主沟3的长边部3B交叉的T字状的沟交叉部21。此外,中间横沟11能够形成与胎肩主沟4交叉的T字状的沟交叉部22。上述沟交叉部21、22能够形成刚性高的T字状的大雪柱,并且能够将该大雪柱剪断。因此沟交叉部21、22有助于发挥大的驱动力或制动力。
在图5中示出图1的胎肩陆地部7以及胎肩横沟13的局部放大图。胎肩横沟13在胎肩主沟4与胎面接地端2t之间沿轮胎轴向延伸。这样的胎肩横沟13能够借助轮胎轴向成分有效地获得雪柱剪断力。胎肩横沟13的沟宽度W4优选为胎面宽度TW(图1所示)的2.0%~4.0%左右。另外,胎肩横沟13的沟深度D4(图2所示)优选为胎面宽度TW的4.0%~8.0%左右。
另外,胎肩横沟13设置有:在胎肩主沟4与胎肩细沟16之间延伸的内侧胎肩横沟13A、和在胎肩细沟16与胎面接地端2t之间延伸的外侧胎肩横沟13B。
内侧胎肩横沟13A相对于轮胎轴向倾斜。这样的内侧胎肩横沟13A能够将路面的水膜顺利地向胎肩主沟4以及外侧胎肩横沟排出。另外,内侧胎肩横沟13A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α4优选为5度~20度左右。
外侧胎肩横沟13B沿着轮胎轴向以直线状延伸。另外,外侧胎肩横沟13B的沟宽度W4b被设定为大于内侧胎肩横沟13A的沟宽度W4a。这样的外侧胎肩横沟13B能够将路面的水膜向胎面接地端2t侧顺利地排出。另外,外侧胎肩横沟13B的沟宽度W4b优选为内侧胎肩横沟13A的沟宽度W4a的1.2~1.6倍左右。
如图1所示,胎冠陆地部5形成为在一对胎冠主沟3、3之间沿轮胎周向连续的条状体。其中,对条状体而言“连续”是指,在周向上不被横沟分隔开,刀槽不包含在上述横沟中。这样的胎冠陆地部5,例如与被横沟分隔的花纹块列相比,能够提高轮胎周向的刚性以及轮胎轴向的刚性。因此轮胎1能够提高直行稳定性能、转弯稳定性能以及油耗性能。该胎冠陆地部5的最大宽度W5优选为胎面宽度TW的12%~18%左右。
如图3所示,在胎冠陆地部5设置有胎冠狭缝26,该胎冠狭缝26从内侧顶点P1朝向轮胎轴向内侧延伸并且不到达轮胎赤道C而形成终端。本实施方式的胎冠狭缝26形成在长边部3B的沟边缘侧。这样的胎冠狭缝26不损害胎冠陆地部5的刚性,能够将雪牢固地压实,从而能够提高雪上性能。另外,胎冠狭缝26能够将路面的水膜向胎冠主沟3侧引导,因此能够提高排水性能。
如图2所示,胎冠狭缝26的沟深度D6优选为胎冠主沟3的沟深度D1的20%~70%。另外,若胎冠狭缝26的沟深度D6小于胎冠主沟3的沟深度D1的20%,则有可能无法将雪充分地压实。相反,若胎冠狭缝26的沟深度D6超过胎冠主沟3的沟深度D1的70%,则无法充分地维持胎冠陆地部5的刚性,有可能降低耐偏磨损性能以及转弯时的横向抓地力。根据这样的观点,胎冠狭缝26的沟深度D6更优选为胎冠主沟3的沟深度D1的30%以上,并且更优选为60%以下。
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胎冠狭缝26的沟宽度W6从胎冠主沟3侧朝向轮胎赤道C逐渐减小。由此,在俯视观察时胎冠狭缝26形成为近似梯形形状。这样的胎冠狭缝26能够有效地防止胎冠陆地部5的轮胎赤道C侧的刚性降低。胎冠狭缝26的最大宽度W6a优选为胎面宽度TW(图1所示)的4%~7%左右。另外,胎冠狭缝26的最小宽度W6b优选为胎面宽度TW的2%~4%左右。
设置于一对胎冠主沟3、3中的一方的胎冠主沟3a的胎冠狭缝26、和设置于另一方的胎冠主沟3b的胎冠狭缝26,优选为在轮胎周向上相互错位配置。由此胎冠狭缝26、26在胎冠陆地部5上沿轮胎周向均匀地形成,因此能够提高雪上性能。
在胎冠陆地部5设置有沿轮胎轴向延伸的至少一条刀槽,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多条刀槽28。另外,刀槽28沿轮胎轴向以锯齿状延伸。这样的刀槽28在胎冠陆地部5内能够发挥边缘成分,因此能够提高冰上性能。另外若刀槽28的厚度(省略图示)增大,则胎冠陆地部5的刚性降低,从而有可能降低耐偏磨损性能以及转弯时的横向抓地力。因此刀槽28的厚度优选为1.0mm以下,更优选为0.5mm以下。
在轮胎轴向上,刀槽28包括:只与一方的胎冠主沟3a连通的第一刀槽28a、只与另一方的胎冠主沟3b连通的第二刀槽28b、以及将一对胎冠主沟3、3之间连通起来的第三刀槽28c。
在图6(a)中示出图3的A2-A2剖视图。如图3以及图6(a)所示,第一刀槽28a构成为只与一方的胎冠主沟3a的长边部3B连通的半开放型刀槽。另外,在一个长边部3B形成有多条第一刀槽,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有三条第一刀槽28a。这样的第一刀槽28a能够不损害胎冠陆地部5的刚性,能够在冰路上发挥边缘成分。第一刀槽28a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7a优选为胎冠陆地部5的最大宽度W5(图1所示)的40%~80%左右。另外,第一刀槽28a的深度D7a优选为胎冠主沟3的沟深度D1(图2所示)的60%~70%。
另外,在第一刀槽28a设置有在第一刀槽28a的轮胎轴向的中央部(例如,第一刀槽28a的轮胎轴向的中心点的±2mm)隆起的第一隆起部30a、和在胎冠主沟3侧隆起的第二隆起部30b。第一隆起部30a和第二隆起部30b在第一刀槽28a内沿轮胎轴向分离。这样的第一隆起部30a以及第二隆起部30b有助于维持胎冠陆地部5的刚性。另外,本实施方式的一对第二隆起部30b隆起得比第一隆起部30a大。这样的第二隆起部30b有助于有效地维持因第一刀槽28a而容易降低的胎冠主沟3侧的胎冠陆地部5的刚性。
为了有效地发挥这样的作用,第一隆起部30a的深度D7b优选为胎冠主沟3的沟深度D1(图2所示)的20%~40%。另外,若第一隆起部30a的深度D7b超过胎冠主沟3的沟深度D1的40%,则无法充分地维持胎冠陆地部5的刚性,从而有可能降低耐偏磨损性能以及转弯时的横向抓地力。相反,若第一隆起部30a的深度D7b小于胎冠主沟3的沟深度D1的20%,则有可能无法充分地发挥边缘成分。根据这样的观点,浅底部30的深度D7b更优选为胎冠主沟3的沟深度D1的35%以下,并且优选为25%以上。
另外,根据同样的观点,第二隆起部30b的深度D7c优选为胎冠主沟3的沟深度D1(图2所示)的10%以上,另外优选为30%以下。
在图6(b)中示出图3的A3-A3剖视图。如图3以及图6(b)所示,第二刀槽28b构成为只与另一方的胎冠主沟3的长边部3B连通的半开放型刀槽。另外,在一个长边部3B形成有多条第二刀槽,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有三条第二刀槽28b。这样的第二刀槽28b与第一刀槽28a同样,不损害胎冠陆地部5的刚性,能够在冰路上发挥边缘成分。第二刀槽28b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7b以及深度D7a优选处于与第一刀槽28a的长度L7a以及深度D7a相同的范围。
另外,与第一刀槽28a同样,在第二刀槽28b设置有第一隆起部30a以及第二隆起部30b。这样的第二刀槽28b不损害胎冠陆地部5的刚性,能够有效地发挥边缘成分。另外,第二刀槽28b的第一隆起部30a的深度D7b以及第二隆起部30b的深度D7c优选处于与第一刀槽28a的第一隆起部30a的深度D7b以及第二隆起部30b的深度D7c相同的范围。
图6(c)中示出图3的A4-A4剖视图。如图3以及图6(c)所示,第三刀槽28c构成为与一方的胎冠主沟3的短边部3A以及另一方的胎冠主沟3的短边部3A连通的开放型刀槽。这样的第三刀槽28c能够在胎冠陆地部5的全宽发挥边缘成分,因此能够有效地提高冰上性能。第三刀槽28c的深度D7a优选处于与第一刀槽28a的深度D7a相同的范围。
另外,在第三刀槽28c设置有:在第三刀槽28c的轮胎轴向的中央部(例如,第三刀槽28c的轮胎轴向的中心点的±2mm)隆起的第一隆起部30a、和在一对胎冠主沟3、3侧隆起的一对第二隆起部30b、30b。另外,第一隆起部30a和一对第二隆起部30b在第三刀槽28c内沿轮胎轴向分离。这样的第一隆起部30a以及一对第二隆起部30b有助于维持胎冠陆地部5的刚性。另外,本实施方式的一对第二隆起部30b、30b隆起得比第一隆起部30a大。这样的一对第二隆起部30b、30b有助于有效地维持因第三刀槽28c而容易降低的胎冠主沟3、3侧的胎冠陆地部5的刚性。另外,第三刀槽28c的第一隆起部30a的深度D7b以及第二隆起部30b的深度D7c优选处于与第一刀槽28a的第一隆起部30a的深度D7b以及第二隆起部30b的深度D7c相同的范围。
如图1所示,中间花纹块12形成为轮胎周向的最大长度L8a与轮胎轴向的最大宽度W8a大致相同。由此,俯视观察时中间花纹块12形成为矩形形状。这样的中间花纹块12在轮胎周向以及轮胎轴向上,能够均衡地提高花纹块刚性,从而能够提高牵引性能以及转弯性能。中间花纹块12的最大长度L8a以及最大宽度W8a优选为胎面宽度TW(图1所示)的17%~23%左右。
如图4所示,中间花纹块12设置有:由胎冠主沟3形成的内侧花纹块边缘33、由胎肩主沟4形成的外侧花纹块边缘34、以及由中间横沟11形成的一对轴向花纹块边缘35、35。在本实施方式中,胎肩主沟4沿着轮胎周向以直线状延伸,因此能够将外侧花纹块边缘34沿着轮胎周向形成为直线状。由此,中间花纹块12能够防止中间花纹块12的宽度局部减小,能够维持花纹块刚性。
中间花纹块12设置有内侧中间狭缝36,该内侧中间狭缝36从胎冠主沟3的外侧顶点P2朝向轮胎轴向外侧延伸并且不到达胎肩主沟4(图4所示)而形成终端。本实施方式的内侧中间狭缝36形成在短边部3A的沟边缘侧(中间花纹块12的内侧花纹块边缘33侧)。
这样的内侧中间狭缝36不损害中间花纹块12的刚性,能够牢固地将雪压实,从而能够提高雪上性能。另外,内侧中间狭缝36能够将路面的水膜向胎冠主沟3侧引导,因此能够提高排水性能。如图2所示,内侧中间狭缝36的沟深度D9优选处于与胎冠狭缝26的沟深度D6相同的范围。
如图4所示,内侧中间狭缝36的沟宽度W9从胎冠主沟3朝向轮胎轴向外侧逐渐减小。由此,俯视观察时内侧中间狭缝36形成为近似三角形状。这样的内侧中间狭缝36能够有效地防止中间花纹块12的刚性降低。内侧中间狭缝36的最大宽度W9a优选为胎面宽度TW(图1所示)的3.0%~6.0%。
如图1所示,设置于一方的胎冠主沟3a的内侧中间狭缝36、与设置于另一方的胎冠主沟3b的内侧中间狭缝36优选为在轮胎周向上相互错位配置。由此,内侧中间狭缝36、36在一对中间陆地部6、6上沿轮胎周向均匀地形成,因此能够提高雪上性能。
如图4所示,各中间花纹块12设置有外侧中间狭缝38,该外侧中间狭缝38从胎肩主沟4朝向轮胎轴向内侧延伸并且不到达胎冠主沟3而形成终端。由此,中间陆地部6不仅能够借助中间横沟11、内侧中间狭缝36获得雪柱剪断力,而且还借助外侧中间狭缝38获得雪柱剪断力。并且外侧中间狭缝38,其轮胎轴向的内端不与胎冠主沟3连通而是在中间花纹块12内形成终端,因此能够不损害中间花纹块12的刚性,牢固地将雪压实。
与比胎肩主沟4靠外侧的花纹块(在本实施方式中为胎肩花纹块14)相比,设置有外侧中间狭缝38的中间花纹块12具有接地压大的倾向。因此在雪柱剪断力容易降低的胎面接地端2t(图1所示)侧,外侧中间狭缝38能够有效地补充雪柱剪断力。因此本发明的轮胎1能够发挥优异的雪上性能。另外,外侧中间狭缝38能够将路面的水膜向胎肩主沟4侧引导,因此能够提高排水性能。
如图2所示,外侧中间狭缝38的沟深度D10优选为胎肩主沟4的沟深度D2的20%~70%。另外,若外侧中间狭缝38的沟深度D10小于胎肩主沟4的沟深度D2的20%,则有可能无法充分地将雪压实。相反,若外侧中间狭缝38的沟深度D10超过胎肩主沟4的沟深度D2的70%,则无法充分地发挥中间陆地部6的刚性,有可能降低耐偏磨损性能、转弯时的横向抓地力。根据这样的观点,外侧中间狭缝38的沟深度D10更优选为胎肩主沟4的沟深度D2的30%以上,并且更优选为60%以下。
如图4所示,外侧中间狭缝38的沟宽度W10优选为从胎肩主沟4侧朝向轮胎赤道C逐渐减小。由此,俯视观察时外侧中间狭缝38形成为梯形形状。这样的外侧中间狭缝38能够有效地防止中间陆地部6的轮胎轴向内侧的刚性降低。外侧中间狭缝38的最大宽度W10a优选为胎面宽度TW(图1所示)的1.5%~3.5%左右。另外,外侧中间狭缝38的最小宽度W10b优选为胎面宽度TW的1.0%~2.0%左右。此外外侧中间狭缝38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10优选为胎面宽度TW的5.0%~7.0%左右。
另外,外侧中间狭缝38相对于轮胎轴向倾斜。这样的外侧中间狭缝38能够将路面的水膜顺利地向胎肩主沟4排出。另外,外侧中间狭缝38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α10优选为3度~10度左右。
外侧中间狭缝38的轮胎轴向的外端优选经由胎肩主沟4而与胎肩横沟13的轮胎轴向的内端在轮胎轴向上相邻。由此,外侧中间狭缝38能够与胎肩横沟13以及胎肩主沟4形成交叉的十字状的沟交叉部40。这样的沟交叉部40能够形成刚性高的十字状的大的雪柱,并且能够将该雪柱剪断,因此能够发挥大的驱动力或制动力。
外侧花纹块边缘34包括:形成在外侧中间狭缝38与轮胎周向一侧的中间横沟11之间的第一外侧花纹块边缘34a、和形成在外侧中间狭缝38与轮胎周向另一侧的中间横沟11之间的第二外侧花纹块边缘34b。第一外侧花纹块边缘34a的轮胎周向的长度L11a优选为与第二外侧花纹块边缘34b的轮胎周向的长度L11b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外侧花纹块边缘34a的长度L11a比第二外侧花纹块边缘34b的长度L11b小。由此,外侧中间狭缝38偏向第一外侧花纹块边缘34a侧配置,因此十字状的沟交叉部40与配置在第一外侧花纹块边缘34a侧的T字状的沟交叉部22相邻配置。
由此,十字状的沟交叉部40能够与T字状的沟交叉部22一起,将雪更牢固地压实,因此能够有效地获得雪柱剪断力。为了有效地发挥这样的作用,第一外侧花纹块边缘34a的轮胎周向的长度L11a优选为第二外侧花纹块边缘34b的轮胎周向的长度L11b的60%~80%。
另外,若第一外侧花纹块边缘34a的长度L11a小于第二外侧花纹块边缘34b的长度L11b的60%,则无法将外侧中间狭缝38偏向第一外侧花纹块边缘34a侧配置,从而有可能无法充分地发挥上述作用。相反,若第一外侧花纹块边缘34a的长度L11a超过第二外侧花纹块边缘34b的长度L11b的80%,则外侧中间狭缝38过度偏向第一外侧花纹块边缘34a侧配置,因此有可能无法充分地提高雪上性能。根据这样的观点,第一外侧花纹块边缘34a的长度L11a更优选为第二外侧花纹块边缘34b的长度L11b的65%以上,更优选为75%以下。
在中间花纹块12设置有沿轮胎轴向延伸的至少一条刀槽42。刀槽42沿轮胎轴向以锯齿状延伸。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刀槽42在中间花纹块12上沿轮胎周向隔开间隔地设置。这样的刀槽42在中间花纹块12上能够发挥边缘成分,因此能够提高冰上性能。另外,根据与刀槽28同样的观点,刀槽42的厚度(省略图示)优选为1.0mm以下,更优选为0.5mm以下。
本实施方式的刀槽42包括:只与胎冠主沟3连通的第一刀槽42a、和只与胎肩主沟4连通的第二刀槽42b。
在图7(a)中示出图4的A5-A5剖视图。如图4以及图7(a)所示,第一刀槽42a构成为只与胎冠主沟3的长边部3B连通的半开放型刀槽。另外,第一刀槽42a在各长边部3B形成有一条。这样的第一刀槽42a不损害中间陆地部6的刚性,能够在冰路上发挥边缘成分。第一刀槽42a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12a优选为中间花纹块12的最大宽度W8a(图1所示)的50%~90%左右。另外,第一刀槽42a的深度D12a优选处于与胎冠陆地部5的第一刀槽28a的深度D7a(图6(a)所示)相同的范围。
与胎冠陆地部5的第一刀槽28a同样,在第一刀槽42a设置有在第一刀槽42a的轮胎轴向的中央部(例如,第一刀槽42a的轮胎轴向的中心点的±2mm)隆起的第一隆起部46a、和在胎冠主沟3侧隆起的第二隆起部46b。这样的第一刀槽42a也不损害中间花纹块12的刚性,能够有效地发挥边缘成分。另外,第一刀槽48a的第一隆起部46a的深度D12b以及第二隆起部46b的深度D12c优选处于与第一刀槽28a的第一隆起部30a的深度D7b以及第二隆起部30b的深度D7c(图6(a)所示)相同的范围。
在图7(b)中示出图4的A6-A6剖视图。如图4以及图7(b)所示,第二刀槽42b构成为只与胎肩主沟4连通的半开放型刀槽。另外,第二刀槽42b在中间花纹块12的第一外侧花纹块边缘34a以及第二外侧花纹块边缘34b各形成一条。这样的第二刀槽42b也与第一刀槽42a同样,不损害中间花纹块12的刚性,能够在冰路上发挥边缘成分。第二刀槽42b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12b优选处于与第一刀槽42a的长度L12a相同的范围。另外,第二刀槽42b的深度D12a优选处于与第二刀槽42b的深度D12a相同的范围。
另外,与第一刀槽42a同样,在第二刀槽42b也设置有第一隆起部46a以及第二隆起部46b。这样的第二刀槽42b也不损害中间花纹块12的刚性,能够有效地发挥边缘成分。另外,第二刀槽42b的第一隆起部46a的深度D12b以及第二隆起部46b的深度D12c优选处于与第一刀槽42a的第一隆起部30a的深度D12b以及第二隆起部30b的深度D12c相同的范围。
如图4所示,第一刀槽42a以及第二刀槽42b优选沿轮胎周向交替地配置。由此,第一刀槽42a以及第二刀槽42b能够防止中间花纹块12的刚性降低,并且在轮胎周向上均匀地发挥边缘成分。
如图5所示,内侧胎肩花纹块14A形成为俯视观察时轮胎周向的最大长度L8b大于轮胎轴向的最大宽度W8b的近似平行四边形状。这样的内侧胎肩花纹块14A能够提高轮胎周向的花纹块刚性,从而能够提高牵引性能以及转弯性能。内侧胎肩花纹块14A的最大长度L8b优选为胎面宽度TW(图1所示)的15%~25%左右。另外,内侧胎肩花纹块14A的最大宽度W8b优选为胎面宽度TW的7.5%~12.5%左右。
外侧胎肩花纹块14B形成为俯视观察时轮胎周向的最大长度L8c大于轮胎轴向的最大宽度W8c的近似平行四边形状。这样的外侧胎肩花纹块14B也能够提高轮胎周向的花纹块刚性,从而能够提高牵引性能以及转弯性能。外侧胎肩花纹块14B的最大长度L8c优选为胎面宽度TW(图1所示)的14%~18%左右。另外,外侧胎肩花纹块14B的最大宽度W8c优选为胎面宽度TW的7%~11%左右。
在内侧胎肩花纹块14A以及外侧胎肩花纹块14B沿轮胎周向隔开间隔地设置有沿轮胎轴向延伸的刀槽51。刀槽51沿轮胎轴向以锯齿状延伸。在内侧胎肩花纹块14A以及外侧胎肩花纹块14B内,这样的刀槽51能够发挥边缘成分,因此能够提高冰上性能。
另外,刀槽51构成为只与胎肩细沟16连通的半开放型刀槽。这样的刀槽51不损害内侧胎肩花纹块14A以及外侧胎肩花纹块14B的刚性,能够在冰路上发挥边缘成分。另外,根据与各刀槽28、42(图3以及图4所示)同样的观点,刀槽51的厚度(省略图示)优选为1.0mm以下,更优选为0.5mm以下。
此外,与图6(a)表示的胎冠陆地部5的第一刀槽28a同样,刀槽51优选包括第一隆起部30a以及第二隆起部30b。由此,刀槽51不损害内侧胎肩花纹块14A以及外侧胎肩花纹块14B的刚性,能够有效地发挥边缘成分。
以上,对本发明的特别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述,但本发明不限定于图示的实施方式,而是能够变形为各种方式来实施。
实施例
制造了形成为图1表示的基本结构且具有表1表示的胎冠狭缝、内侧中间狭缝以及外侧中间狭缝的轮胎,并对它们进行了评价。另外,为了进行比较,也制造了不设置胎冠狭缝、内侧中间狭缝以及外侧中间狭缝的轮胎(比较例),并进行了同样的评价。另外,共同规格如下。
轮胎尺寸:195/80R15
轮辋尺寸:15×6.0J
内压:
前轮:350kPa、后轮:425kPa
车辆:丰田汽车株式会社制造的海狮(排气量:2500cc)
负载:500kgf(半装载状态)
胎面宽度TW:160mm
胎冠主沟
沟宽度W1:5.6mm、W1/TW:3.5%
沟深度D1:12.5mm、D1/TW:7.8%
短边部的长度L1a:6.5mm、长边部的长度L1b:26.5mm
胎肩主沟:
沟宽度W2:5.6mm、W2/TW:3.5%
沟深度D2:12.5mm、D2/TW:7.8%
胎肩细沟:
沟宽度W7:1.3mm、W7/TW:0.8%
深度D7:6.6mm、D7/TW:4.1%
中间横沟:
沟宽度W3:2.5mm、W3/TW:1.6%
沟深度D3:9.6mm、D3/TW:6.0%
角度α3:10度
胎肩横沟:
沟宽度W4:4.0~5.6mm、W4/TW:2.5%~3.5%
沟深度D4:6.7~9.6mm、D4/TW:4.2%~6.0%
内侧胎肩横沟的角度α4:10度
胎冠陆地部:
最大宽度W5:25.3mm、W5/TW:15.8%
第一刀槽、第二刀槽:
长度L7a、L7b:12.8mm~16mm
L7a/W5、L7b/W5:50.0%~63.2%
深度D7a:8.0mm、D7a/D1:64%
第三刀槽:
深度D7a:8.0mm、D7a/D1:64%
胎冠狭缝:
最大宽度W6a:8mm、W6a/TW:5%
最小宽度W6b:4.8mm、W6b/TW:3%
中间花纹块:
最大长度L8a:33.6mm、L8a/TW:21.0%
最大宽度W8a:28.0mm、W8a/TW:17.5%
第一刀槽、第二刀槽:
长度L12a、L12b:16.0%~24.0%
L12a/W8a、L12b/W8a:57.1%~85.7%
深度D12a:8.0mm、D12a/D1:64%
内侧中间狭缝:
沟宽度W9:6.7mm、W9/TW:4.2%
外侧中间狭缝:
最大宽度W10a:4.0mm、W10a/TW:2.5%
最小宽度W10b:2.7mm、W10b/TW:1.7%
长度L10:9.3mm、L10/TW:5.8%
角度α10:5度
内侧胎肩花纹块:
最大长度L8b:32mm、L8b/TW:20.0%
最大宽度W8b:16.8mm、W8b/TW:10.5%
外侧胎肩花纹块:
最大长度L8c:26.7mm、L8c/TW:16.7%
最大宽度W8c:14.7mm、L8c/TW:9.2%
测试方法如下。
<冰上性能>
将各供试轮胎组装于上述轮辋并填充上述内压,安装于上述车辆的全轮,并且在冰路测试路线上,在从速度20km/h开启ABS的条件下进行全制动,并测定了制动距离。结果与制动距离的倒数相关,以比较例为100的指数来表示。数值越大越好。
<雪上性能>
利用上述车辆,在雪路(压雪路除外)的测试路线上行驶,根据测试驾驶员的感官对与牵引性相关的行驶特性进行了评价。结果以比较例为100的评分来表示。数值越大越好。
<耐偏磨损性能>
用上述车辆在干燥沥青路面的测试路线上行驶了3000km。之后,对轮胎周向的三个位置的中间花纹块测定了轮胎周向的一端侧的磨损量与另一端侧的磨损量之差,并计算了它们的平均值。结果以比较例为100的指数来表示。数值越大越好。
<横向抓地性能>
用上述车辆在干燥沥青路面的测试路线上行驶,根据驾驶员的感官评价对与转弯时的抓地力(横向抓地力)相关的特性进行了评价。结果以实施例1为100的评分来表示。数值越大越好。
测试的结果示于表1。
表1
测试的结果确认了,实施例的轮胎能够维持冰上性能、耐偏磨损性能以及横向抓地性能,并且发挥优异的雪上性能。

Claims (7)

1.一种充气轮胎,在胎面部具有:在轮胎赤道的两侧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的一对胎冠主沟、和在上述胎冠主沟的外侧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的一对胎肩主沟,由此在上述胎冠主沟与上述胎肩主沟之间划分出中间陆地部,该充气轮胎的特征在于,
上述中间陆地部通过将沿轮胎轴向延伸的中间横沟在上述胎冠主沟与上述胎肩主沟之间沿轮胎周向隔开间隔地设置,由此划分为多个中间花纹块,
各上述中间花纹块设置有外侧中间狭缝,该外侧中间狭缝从上述胎肩主沟向轮胎轴向内侧延伸并且不到达上述胎冠主沟而形成终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上述外侧中间狭缝的深度为上述胎肩主沟的沟深度的20%~70%。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上述胎肩主沟沿着轮胎周向以直线状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上述中间花纹块具有由上述胎肩主沟形成的外侧花纹块边缘,
上述外侧花纹块边缘具有:形成在上述外侧中间狭缝与轮胎周向一侧的上述中间横沟之间的第一外侧花纹块边缘、和形成在上述外侧中间狭缝与轮胎周向另一侧的上述中间横沟之间的第二外侧花纹块边缘,
上述第一外侧花纹块边缘的轮胎周向的长度与上述第二外侧花纹块边缘的轮胎周向的长度不同。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在各上述中间花纹块沿轮胎周向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刀槽,
上述刀槽包括:只与上述胎冠主沟连通的第一刀槽、和只与上述胎肩主沟连通的第二刀槽,
上述第一刀槽以及上述第二刀槽在轮胎周向上交替地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上述胎冠主沟呈锯齿状弯折地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
上述胎冠主沟的沟中心线具有:向轮胎轴向内侧突出的内侧顶点、和向轮胎轴向外侧突出的外侧顶点,
上述中间花纹块具有内侧中间狭缝,该内侧中间狭缝从上述外侧顶点向轮胎轴向外侧延伸并且不到达上述胎肩主沟而形成终端。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上述胎面部具有由上述胎肩主沟和上述胎面接地端划分出的胎肩陆地部,
上述胎肩陆地部将沿轮胎轴向延伸的胎肩横沟在上述胎肩主沟与胎面接地端之间沿轮胎周向隔开间隔地设置,
上述外侧中间狭缝的轮胎轴向的外端与上述胎肩横沟的轮胎轴向的内端,经由上述胎肩主沟而在轮胎轴向上相邻。
CN201410222083.9A 2013-07-22 2014-05-23 充气轮胎 Active CN10432584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51876 2013-07-22
JP2013151876A JP6190194B2 (ja) 2013-07-22 2013-07-22 空気入りタイヤ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325844A true CN104325844A (zh) 2015-02-04
CN104325844B CN104325844B (zh) 2018-04-27

Family

ID=524007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222083.9A Active CN104325844B (zh) 2013-07-22 2014-05-23 充气轮胎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190194B2 (zh)
CN (1) CN104325844B (zh)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83647A (zh) * 2016-08-31 2016-12-07 赛轮金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冰雪路面轿车轮胎
CN107187277A (zh) * 2017-06-01 2017-09-22 厦门正新橡胶工业有限公司 港口机械用轮胎
CN107206848A (zh) * 2015-03-10 2017-09-26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8454324A (zh) * 2017-02-21 2018-08-28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轮胎
JP2020006923A (ja) * 2018-07-12 2020-01-16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CN111572080A (zh) * 2019-02-18 2020-08-25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轮胎硫化模具以及使用了轮胎硫化模具的充气轮胎的制造方法
CN111629911A (zh) * 2018-02-07 2020-09-04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11655514A (zh) * 2018-01-28 2020-09-11 米其林企业总公司 充气轮胎
CN111716963A (zh) * 2019-03-20 2020-09-29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轮胎
CN112238711A (zh) * 2019-07-16 2021-01-19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轮胎
CN113442658A (zh) * 2020-03-26 2021-09-28 通伊欧轮胎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482021B (zh) * 2018-05-25 2023-10-27 安徽佳通乘用子午线轮胎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雪地牵引性能的at轮胎
JP7099062B2 (ja) * 2018-06-13 2022-07-12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JP7275834B2 (ja) * 2019-05-14 2023-05-18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JP2021088344A (ja) * 2019-11-25 2021-06-10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JP7491804B2 (ja) 2020-09-30 2024-05-28 Toyo Tire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24087558A (ja) * 2022-12-19 2024-07-01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134312A (ja) * 1986-11-26 1988-06-06 Bridgestone Corp 重荷重用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JP2010126046A (ja) * 2008-11-28 2010-06-10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1758749A (zh) * 2008-12-24 2010-06-30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以及带防滑钉轮胎
US20100186861A1 (en) * 2009-01-26 2010-07-29 The Yokohama Rubber Co., Ltd. Pneumatic tire
CN103832220A (zh) * 2012-11-20 2014-06-04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3963570A (zh) * 2013-01-28 2014-08-06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25007A (ja) * 1989-06-23 1991-02-01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ラジアルタイヤ
JP5038739B2 (ja) * 2007-02-22 2012-10-03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スタッドレスタイヤ
JP5018981B2 (ja) * 2010-11-15 2012-09-05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798414B2 (ja) * 2011-08-30 2015-10-21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083451B1 (ja) * 2011-12-07 2012-11-28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134312A (ja) * 1986-11-26 1988-06-06 Bridgestone Corp 重荷重用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JP2010126046A (ja) * 2008-11-28 2010-06-10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1758749A (zh) * 2008-12-24 2010-06-30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以及带防滑钉轮胎
US20100186861A1 (en) * 2009-01-26 2010-07-29 The Yokohama Rubber Co., Ltd. Pneumatic tire
CN103832220A (zh) * 2012-11-20 2014-06-04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3963570A (zh) * 2013-01-28 2014-08-06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ited B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06848A (zh) * 2015-03-10 2017-09-26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7206848B (zh) * 2015-03-10 2019-05-10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6183647A (zh) * 2016-08-31 2016-12-07 赛轮金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冰雪路面轿车轮胎
CN106183647B (zh) * 2016-08-31 2018-05-22 赛轮金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冰雪路面轿车轮胎
CN108454324A (zh) * 2017-02-21 2018-08-28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轮胎
CN107187277A (zh) * 2017-06-01 2017-09-22 厦门正新橡胶工业有限公司 港口机械用轮胎
CN111655514A (zh) * 2018-01-28 2020-09-11 米其林企业总公司 充气轮胎
CN111629911A (zh) * 2018-02-07 2020-09-04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11629911B (zh) * 2018-02-07 2022-06-10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JP2020006923A (ja) * 2018-07-12 2020-01-16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JP7103001B2 (ja) 2018-07-12 2022-07-20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CN111572080A (zh) * 2019-02-18 2020-08-25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轮胎硫化模具以及使用了轮胎硫化模具的充气轮胎的制造方法
CN111716963A (zh) * 2019-03-20 2020-09-29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轮胎
CN112238711A (zh) * 2019-07-16 2021-01-19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轮胎
CN112238711B (zh) * 2019-07-16 2024-03-26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轮胎
CN113442658A (zh) * 2020-03-26 2021-09-28 通伊欧轮胎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13442658B (zh) * 2020-03-26 2022-11-08 通伊欧轮胎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190194B2 (ja) 2017-08-30
CN104325844B (zh) 2018-04-27
JP2015020663A (ja) 2015-02-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325844A (zh) 充气轮胎
CN101992658B (zh) 充气轮胎
CN106080046B (zh) 充气轮胎
CN103832220B (zh) 充气轮胎
US9522574B2 (en) Pneumatic tire with tread having sipes
CN103832219B (zh) 充气轮胎
CN103909787B (zh) 充气轮胎
CN105492223B (zh) 充气轮胎
CN101992660B (zh) 充气轮胎
CN102310722B (zh) 充气轮胎
CN105339190B (zh) 充气轮胎
CN105564160A (zh) 充气轮胎
CN105270101A (zh) 充气轮胎
CN103568734B (zh) 充气轮胎
CN105377587A (zh) 重载荷用轮胎
CN104139672B (zh) 充气轮胎
CN102529595A (zh) 充气轮胎
CN105459733A (zh) 充气轮胎
CN104890451A (zh) 充气轮胎
CN104044407B (zh) 充气轮胎
CN105324253A (zh) 充气轮胎
CN104943478A (zh) 充气轮胎
CN103568735A (zh) 充气轮胎
CN105658448A (zh) 重载荷用轮胎
CN104972844A (zh) 充气轮胎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