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805639U - 轮胎 - Google Patents

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805639U
CN203805639U CN201420141650.3U CN201420141650U CN203805639U CN 203805639 U CN203805639 U CN 203805639U CN 201420141650 U CN201420141650 U CN 201420141650U CN 203805639 U CN203805639 U CN 20380563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utter groove
land portion
tire
tyre surface
centr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141650.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富田达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idgeston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Bridgeston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idgestone Corp filed Critical Bridgestone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80563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805639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 B60C11/1236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with special arrangements in the tread patter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 B60C11/1204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with special shape of the sipe
    • B60C11/1218Three-dimensional shape with regard to depth and extending dir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306Patterns comprising block rows or discontinuous rib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41Circumferential groov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 B60C11/1204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with special shape of the sipe
    • B60C2011/1209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with special shape of the sipe straight at the tread surfa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在冰/雪路面和干路面两者上均展示改善了的制动性能及驱动性能的轮胎。具体地,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轮胎,包括:具有在胎面接地面形成的周向槽的胎面;在接地面中由周向槽划分的陆部,其包括外侧陆部和由除了外侧陆部的陆部构成的中央陆部;肩部刀槽,在肩部刀槽的深度方向上的至少一部分中具有弯折部,弯折部向刀槽宽度方向的一侧和另一侧交替地弯折并且沿着刀槽纵向的整个长度连续地延伸以形成弯折区域;中央刀槽,在中央刀槽的深度方向的至少一部分中具有:弯折部,其与肩部刀槽的弯折部类似;以及平坦部,其沿与胎面接地面正交的方向延伸,在刀槽纵向上与弯折区域的至少一侧连续并且沿刀槽纵向延伸以形成平坦区域。

Description

轮胎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在冰/雪路面和干路面两者上均展示改善了的驱动性能的轮胎。
背景技术
为了以兼容的方式实现轮胎的良好的冰/雪上性能和良好的干路面性能,作为现有技术的专利文献1公开了如下的轮胎:在该轮胎中,在胎面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中央区域和肩部区域中分别详细地规定了刀槽的构造和组合,以赋予胎面陆部特定的刚性分布,使得通过具有相对低的刚性的陆部来确保良好的冰/雪上性能,并且通过具有相对高的刚性的陆部来确保良好的干路面性能及雪上性能。
引用列表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WO2006/022120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近年,存在越来越多对进一步改善轮胎在冰/雪路面和干路面两者的驱动性能的需求。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在冰/雪路面和干路面两者均展示改善了的驱动性能的轮胎。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轮胎的第一方面特征性地包括:胎面,所述胎面具有在胎面接地面形成的至少两个周向槽;至少三列陆部,在所述胎面接地面中由所述至少两个周向槽划分所述至少三列陆部,所述至少三列陆部包括位于胎面宽度方向的最外侧的一对外侧陆部和由除了所述外侧陆部以外的陆部构成的中央陆部;肩部刀槽,所述肩部刀槽以使得所述肩部刀槽在刀槽纵向上的两端终止于所述外侧陆部内的方式形成于各所述外侧陆部,所述肩部刀槽在所述肩部刀槽的深度方向上的至少一部分中具有弯折部,所述弯折部向刀槽宽度方向的一侧和另一侧交替地弯折并且所述弯折部沿着刀槽纵向的整个长度连续地延伸以形成弯折区域;中央刀槽,所述中央刀槽以使得所述中央刀槽在刀槽纵向上的两端向所述周向槽或横向花纹槽开口的方式形成于所述中央陆部,所述中央刀槽在所述中央刀槽的深度方向的至少一部分中具有:弯折部,所述弯折部向刀槽宽度方向的一侧和另一侧交替地弯折并且所述弯折部沿刀槽纵向连续地延伸以形成弯折区域;以及平坦部,所述平坦部沿与所述胎面接地面正交的方向延伸,所述平坦部在刀槽纵向上与所述弯折区域的至少一侧连续并且沿刀槽纵向延伸以形成平坦区域。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供根据前述第一方面所述的轮胎,所述外侧陆部是花纹块状陆部,所述中央陆部是肋状陆部。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提供根据前述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所述的轮胎,所述肩部刀槽和所述中央刀槽均具有竖直部,所述竖直部在所述胎面接地面和所述弯折部之间沿与所述胎面接地面正交的方向延伸。
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方面提供根据前述第一方面至第三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轮胎,在所述中央陆部的胎面接地面中的所述中央刀槽的平坦区域的刀槽纵向总长度为所述中央刀槽的刀槽纵向总长度的1%至50%的范围,该范围包括1%和50%。
本实用新型的第五方面提供根据前述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轮胎,假设,TLs表示在所述外侧陆部的胎面接地面中的所有所述肩部刀槽的刀槽纵向长度的总和;Rs表示所述外侧陆部的总面积;TLc表示在所述中央陆部的胎面接地面中的所有所述中央刀槽的刀槽纵向长度的总和;Rc表示所述中央陆部的总面积,则刀槽密度比TLs/Rs小于刀槽密度比TLc/Rc。
实用新型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可以提供一种在冰/雪路面和干路面两者上均展示改善了的驱动性能的轮胎。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轮胎的胎面的局部展开图。
图2A是沿着图1的线A-A截取的胎面的端面图,图2B是沿着图1的线B-B截取的胎面的端面图。
图3是图2A中示出的刀槽(3s)的放大端面图。
图4是示出图2A的刀槽(3s)的沿着其纵向的构造的图。
图5是示出图2B的刀槽(3c)的沿着其纵向的构造的图。
图6是示出刀槽(3c)的沿着其纵向的另一适用构造的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轮胎的刀槽(3s)的放大端面图。
图8是图7的刀槽(3s)的沿着其纵向的构造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周向槽
2           横向槽
3s          肩部刀槽
3c          中央刀槽
3c1、3c2、3c3    中央刀槽
4            横向花纹槽
5s           陆部
5c1、5c2、5c3    陆部
6            胎面
9            平坦部
10、20       轮胎
11、21       弯折部
12、13、14、15、22、25 倾斜部
23           第一倾斜部
24           第二倾斜部
26、29       竖直部
B        刀槽宽度方向中心线
C        中央陆部
D        刀槽深度
E        第一倾斜部的在端部处的边(短边)的长度
F        第二倾斜部的在端部处的边(短边)的长度
G1、G2、G3   弯折点
K        刀槽开口宽度
L、Lc、Ls    刀槽纵向长度
M            弯折区域
N、N1、N2    平坦区域
P        主弯折点
Q1       第一副弯折点
Q2       第二副弯折点
R        胎面接地面
S        外侧陆部
W1       第一倾斜部的刀槽宽度方向距离
W2       第二倾斜部的刀槽宽度方向距离
H        竖直部的从接地面起测量的刀槽深度方向的长度
X        轮胎宽度方向
Y        轮胎周向
Z       轮胎径向
a1      弯折区域中第一倾斜部的面积
a2      弯折区域中第二倾斜部的面积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详细地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轮胎的实施方式。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轮胎10的胎面6的局部展开图。尽管在附图中未示出细节,但是轮胎10具有:一对胎圈部;一对胎侧部;胎面部,其设置为横跨两胎侧部;胎体,其由帘布层构成,该帘布层由有机纤维帘线或钢丝帘线制成,并且该胎体从一胎圈部经由胎面部延伸到另一胎圈部;以及带束,其作为钢丝帘线层被布置在胎体和由胎面橡胶制成的胎面6之间。
在胎面6的接地面中,通过沿轮胎周向(图1中示出的Y方向)延伸的四个周向槽1在轮胎宽度方向(图1中示出的X方向)上划分五个陆部列。尽管在图1中示出的示例中周向槽1是直线状的,但是周向槽1可以具有诸如Z字状、锯齿状以及波状构造等的非直线构造。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列陆部5中的位于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的一对陆部5s、5s构成了外侧陆部S;分别经由周向槽1与陆部5s相邻的陆部5c2、5c3和位于陆部5c2与陆部5c3之间的陆部5c1共同地构成了中央陆部C。在此基础上,在下文中将描述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轮胎10的胎面6。在对本实用新型的以下描述中,各“外侧陆部S”基本上表示陆部5s的直到胎面6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接地端e的区域。胎面6的“接地端e”表示,当轮胎10与适用轮辋组装、充填预定空气压力、在该轮胎处于静止且相对于平板正交的状态下被放置在该板上并且具有与施加在该轮胎上的预定质量相对应的负荷时,胎面表面的与该板接触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各端。
首先,各陆部5s的至少一部分构成了对应的外侧陆部S,各陆部5s均具有:横向槽2,其均从胎面部6的肩部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延伸以朝对应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的周向槽1开口;肩部刀槽3s,其均从胎面6的接地端e附近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延伸以终止在外侧陆部S内。横向槽2和刀槽3s沿轮胎周向交替地布置。在下文中,肩部刀槽3s有时可以简称为“刀槽3s”。
构成了中央陆部C的陆部5c1、5c2和5c3均具有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地延伸的横向花纹槽4,该横向花纹槽4的一端朝一个周向槽1开口并且另一端终止在陆部5c1、5c2和5c3内。陆部5c1还包括:中央刀槽3c1,该中央刀槽3c1均沿与横向花纹槽4大致相同的方向延伸并且该中央刀槽3c1的两端都朝向周向槽1开口;以及中央刀槽3c3,该中央刀槽3c3的两端都朝向横向花纹槽4开口。陆部5c2和5c3均包括中央刀槽3c2,该中央刀槽3c2的一端朝向周向槽1开口并且另一端朝向横向花纹槽4开口。在下文中,这些中央刀槽3c1、3c2和3c3有时可以简称为“刀槽3c”。
将进一步详细地描述构成了中央陆部C的三个陆部。位于中央陆部C的中央处的陆部5c1具有:一组横向花纹槽4,该组横向花纹槽4均从划分陆部5c1的一个周向槽1延伸;另一组横向花纹槽4,该组横向花纹槽4均以分别与上述一组横向花纹槽的延长线对齐的方式从划分陆部5c1的另一周向槽1延伸;刀槽3c3,其在两侧(一侧和另一侧)连接横向花纹槽4;以及刀槽3c1,其均横跨陆部5c1地延伸以连接一个周向槽1和另一周向槽1。刀槽3c3和3c1沿轮胎周向交替地布置。陆部5c2具有:一组刀槽3c2,该组刀槽3c2用于将从划分陆部5c2的一个周向槽1延伸的一组横向花纹槽4连接到划分陆部5c2的另一周向槽1;以及另一组刀槽3c2,该组刀槽3c2用于将从划分陆部5c2的另一周向槽1延伸的另一组横向花纹槽4连接到划分陆部5c2的上述一个周向槽1。一组刀槽3c2和另一组刀槽3c2沿周向交替地布置。陆部5c3是关于轮胎赤道线上的给定点相对于陆部5c2成点对称的陆部。
尽管在图1中示出的示例中刀槽3c1、3c2和3c3直线状地延伸,但是刀槽3c1、3c2和3c3可以具有诸如Z字状、锯齿状、波状构造等的非直线构造。
如图2A所示,在沿着轮胎周向(图1的线A-A)截取的刀槽3s的端面图中,在上述各刀槽之中,设置于外侧陆部S的刀槽3s在深度方向(即,在轮胎径向)上的至少一部分均具有交替地向刀槽3s的刀槽宽度方向的一侧和另一侧弯折的弯折部11。
图3以放大的方式示出了图2A中所描述的刀槽3s的这种端面视图的构造。当从陆部5s的胎面接地面R沿陆部5s的刀槽深度方向(即,图3中的方向Z)观察时,刀槽3s具有依次包括如下部分的弯折部11:倾斜部12,其从接地面R起向刀槽宽度方向的一侧倾斜地延伸;另一倾斜部13,其经由弯折点G1向刀槽宽度方向的另一侧倾斜地延伸;又一倾斜部14,其经由弯折点G2再次向刀槽宽度方向的一侧倾斜地延伸;又一倾斜部15,其经由弯折点G3再次向刀槽宽度方向的另一侧倾斜地延伸;以及竖直部16,其从倾斜部15的陆部底侧部起沿刀槽深度方向竖直地延伸。
图4是示出刀槽3s的上述构造在刀槽纵向长度上的图。如图4所示,在刀槽3s中,在刀槽3s的纵向长度上连续地保持与图3中端面视图构造相同的构造。
刀槽3s是利用胎面6的外侧陆部5s的彼此面对的两者之间具有恒定开口宽度的两壁面所包围的空间。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刀槽3s的宽度方向中心线B(图3中由交替的长划线和短划线表示的线)在刀槽纵向上的连续延伸所限定的平面表示“刀槽3s的刀槽构造”。也就是,刀槽3s具有作为弯折部11的在刀槽纵向上连续延伸的弯折区域M。
在沿着刀槽宽度方向截取的刀槽3c的端面图中,设置于中央陆部C的刀槽3c(即,刀槽3c1、3c2和3c3)均具有:弯折部11,其如刀槽3s那样从胎面接地面R起以向刀槽3c的刀槽宽度方向的一侧和另一侧交替地弯折的方式沿刀槽3c的深度方向的至少一部分延伸以形成弯折区域M;以及平坦部9,其在刀槽深度方向上不弯折并且在刀槽纵向上与弯折区域M的至少一侧连续。图2B是刀槽3c的在刀槽纵向上的端部附近(沿着轮胎周向截取的,即沿着图1的线B-B截取的)的端面图。如图2B所示,各刀槽3c具有被设置成与弯折区域M的在其纵向上的至少一侧连续的平坦部9。
图5是示出刀槽3c的上述构造在刀槽3c的纵向长度上的示例的示意图。具体地,刀槽3c具有在刀槽3c的纵向中央处的弯折区域M和被设置成与弯折区域M的在其纵向上的两侧连续的平坦区域N1和N2(平坦部9)。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轮胎中,在各外侧陆部S形成刀槽3s使得刀槽在其纵向上的两端终止在外侧陆部内。在各刀槽3s的在其深度方向上的至少一部分中具有向刀槽宽度方向的一侧和另一侧交替地弯折的并且沿着刀槽纵向的整个长度连续地延伸以形成弯折区域M的弯折部11。另一方面,在中央陆部C中形成中央刀槽3c使得刀槽的在其纵向上的端部向周向槽1或其它(横向花纹)槽开口。如上所述,在各中央刀槽的在其深度方向上的至少一部分中具有:弯折部11,该弯折部11向刀槽宽度方向的一侧和另一侧交替地弯折并且沿着刀槽纵向连续地延伸以形成弯折区域M;以及平坦部9,该平坦部9与胎面接地面R正交地延伸,该平坦部在刀槽纵向上与弯折区域M的至少一侧连续并且沿刀槽纵向延伸以形成平坦区域N。
根据具有上述结构的本实用新型的轮胎,抑制了陆部5s的塌陷,使得在影响干路面上的驱动性能的外侧陆部S中,可以确保陆部5s具有足够高的刚性和足够大的接地面积;并且在影响冰/雪路面上的驱动性能的中央陆部C中,非常便于刀槽3c的端缘部分向胎面接地面R开口,从而该轮胎能够在冰/雪路面和干路面中的每一方上均展示良好的制动性能及驱动性能。
在本实施方式中,有助于确保外侧陆部5s和中央陆部5c的令人满意的高刚性的特征中的一个是刀槽3s和刀槽3c中的每一个在其深度方向的至少一部分中具有弯折部11的构造。例如,在刀槽3s具有在刀槽3s的深度方向的至少一部分中具有如图3所示的弯折部11的构造的情况下,当从接地面R将力施加在陆部5s上时,各倾斜部12至15的在刀槽纵向上连续的倾斜面的彼此面对的壁面彼此牢固地接触以抑制陆部5s的塌陷。具体地,当路面沿图3中从左侧向右侧的方向上对陆部5s施加力时,陆部5s的被刀槽3s分开的壁面在倾斜部13和15处牢固地接触,从而在从路面输入力的一侧(图3中陆部5s的左侧)的陆部5s由壁面之间的摩擦力充分地支撑,由此充分地抑制了陆部5s的塌陷变形。当路面沿图3中从右侧向左侧的方向对陆部5s施加力时,陆部5s的被刀槽3s分开的壁面在倾斜部12和14处牢固地接触,从而在从路面输入力的一侧(图3中陆部5s的右侧)的陆部5s由壁面之间的摩擦力充分地支撑,由此充分地抑制了陆部5s的塌陷变形。
特别地,在外侧陆部S中,刀槽3s的在刀槽纵向上的两端终止在陆部5s内,从而有效地抑制了陆部5s的塌陷,由此可以更有效地保持陆部5s的刚性。在中央陆部C中,例如,如图5所示,刀槽3c中的每一个的在其纵向上的两端均设置平坦区域N1和N2,刀槽3c的在纵向上的这些端部中的每一个均向周向槽1或横向花纹槽4开口,从而便于刀槽3c的边缘在胎面接地面R处开口以改善刀槽3c的边缘效应,同时避免陆部5c的刚性过度降低。
如图6所示,在中央陆部C的刀槽3c中的每一个均可以仅在其刀槽纵向的一端侧具有平坦区域N。在具有上述构造的这种刀槽被用于纵向上的一端向槽开口并且另一端终止在陆部5c内的刀槽的情况下,优选地,刀槽的弯折区域M被布置在槽开口侧,并且刀槽的平坦区域N被布置在陆部5c内终止的一侧,因为这样在硫化成型之后可以从轮胎制品中安全地移除模具,而不会在刀槽附近造成碎裂,这在轮胎制造方面是有利的。
此外,优选地,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轮胎中,外侧陆部S是由轮胎周向槽和横向(轮胎宽度方向)槽划分的花纹块状陆部,中央陆部C由仅由周向槽划分的肋状陆部构成。当驱动轮胎时外侧陆部S经受相对高的接地压力。在这方面,设置具有花纹块状花纹的外侧陆部S可以改善轮胎在这种高接地压力条件下的驱动性能。在冰/雪路面或干路面中的每一方上始终处于胎面6的接地区域内的中央陆部C可以具有较大的接地面积,由此与中央陆部C由花纹块状陆部构成的情况相比,当中央陆部C由肋状陆部构成时展示了较好的操纵性能。在增强中央陆部C的抓地力方面,优选地,提供如图1中示出的胎面6那样的具有一端向周向槽开口的横向花纹槽4的中央陆部C。
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轮胎10中刀槽3s和刀槽3c的刀槽深度D在3mm至8mm的范围。尽管在图5和图6中刀槽3s的刀槽深度等于刀槽3c的刀槽深度,但是刀槽3c中的每一个的平坦区域N(N1和N2)的刀槽深度可以与弯折区域M的刀槽深度不同。在刀槽宽度方向的截面中,刀槽3s和刀槽3c的在刀槽深度方向上直线地延伸的竖直部16可以可选地具有从倾斜部15起沿倾斜部15的延伸方向连续地延伸的构造。
接着,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轮胎20。轮胎20具有:胎面6,该胎面6与根据图1中示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轮胎10的胎面6相似;在外侧陆部5s中的肩部刀槽3s,各肩部刀槽3s在其刀槽宽度方向的端面图中具有如图7所示的构造。关于第二实施方式的轮胎20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轮胎10相同的结构将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省略对其的详细说明。
参照图7,设置在轮胎20的胎面6中的刀槽3s均具有如下的竖直部29,该竖直部29形成在刀槽的范围从胎面接地面R起到深度方向的D/4位置的深度区域中,使得朝向陆部5s的胎面接地面R开口的竖直部29从接地面R起朝向刀槽底部沿刀槽深度方向(图7中示出的Z方向)直线地延伸。
各刀槽3s还具有:倾斜部22,该倾斜部22在从胎面接地面R起测量的范围从D/4位置到D/3位置的深度区域中,该倾斜部22从竖直部29起朝向刀槽宽度方向的一侧倾斜地向下延伸(即,从竖直部29起朝向图7中的右下侧延伸);倾斜部23,该倾斜部23在从胎面接地面R起测量的范围从D/3位置到D/2位置的随后的深度区域中,该倾斜部23与上述倾斜部13相对应并且从倾斜部22的D/3深度位置处的第一副弯折点Q1起朝向与刀槽宽度方向的一侧相反的另一侧倾斜地向下延伸(即,从倾斜部22起朝向图7中的左下侧延伸);倾斜部24,该倾斜部24在从胎面接地面R起测量的范围从D/2位置到2D/3位置的随后的深度区域中,该倾斜部24与上述倾斜部14相对应并且从倾斜部23的D/2深度位置处的主弯折点P起再次朝向上述一侧倾斜地向下延伸(即,从倾斜部23起再次朝向图7中的右下侧延伸);倾斜部25,该倾斜部25在从胎面接地面R起测量的范围从2D/3位置到3D/4位置的随后的深度区域中,该倾斜部25从倾斜部24的2D/3深度位置处的第二副弯折点Q2起再次朝向上述另一侧倾斜地向下延伸(即,从倾斜部24起再次朝向图7中左下侧延伸);以及竖直部26,该竖直部26从倾斜部25的陆部底部侧端起沿刀槽深度方向朝向陆部5s的底部直线地延伸。
简而言之,优选地,在本实施方式的轮胎20中,肩部刀槽3s和中央刀槽3c均具有如下的竖直部29:如图7的刀槽3s的刀槽宽度方向的端面视图构造中典型地示出地,该竖直部29在接地面R和弯折部11之间沿与胎面接地面R正交的方向延伸。
包括从胎面接地面R起沿大致与接地面R正交的方向延伸的竖直部29的刀槽3s、3c可以增加在胎面接地面R处露出的刀槽边缘附近的刚性,从而成功地抑制了特别是当轮胎在干路面行驶时由从路面输入力而导致的卷曲变形所造成的刀槽边缘附近的碎裂。此外,在这种情况下不管从路面输入的力的方向如何,刀槽边缘附近都相对容易地开口以增强边缘效应,这对轮胎在冰/雪路面上行驶时是特别有利的。
从胎面接地面R起沿刀槽深度方向测量的竖直部29的长度H优选地为从接地面R起测量的刀槽深度D的至少1/7,因为长度H≥D/7能确保胎面的刀槽边缘附近的令人满意的高刚性。
在本实用新型中,“刀槽深度方向”表示与胎面接地面R正交的方向。刀槽深度方向并不需要是与胎面接地面R在数学上的严格正交,而只要满足使竖直部29延伸为充分地防止轮胎接触地面时发生接地面的卷曲变形以及由此所导致的胎面的刀槽边缘的碎裂。相应地,可接受的是,将从锐角侧所测量的、由竖直部29的延伸方向相对于胎面接地面R形成的角度设定在80°至90°的范围(包括80°和90°)。
图8是示出图7的刀槽3s的在刀槽3s的纵向长度上的构造的图。与图7所示的刀槽宽度方向上的相同端面构造可以沿刀槽纵向连续地延伸。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刀槽3s中,像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轮胎10那样,可以在弯折区域M的至少一侧形成平坦区域N1和/或平坦区域N2。
在本实施方式的轮胎中,在中央陆部C的胎面接地面R中的刀槽3c在平坦区域N的刀槽纵向总长度优选地在刀槽3c的纵向总长度Lc的1%至50%的范围(包括1%和50%)。
根据上述结构,可以获得由刀槽3c产生的良好的边缘效应,同时将陆部5的刚性保持在适当的范围内。平坦区域N的刀槽纵向总长度≥刀槽3c的纵向总长度的1%允许中央陆部C令人满足地产生边缘效应,而平坦区域N的刀槽纵向总长度≤刀槽3c的纵向总长度的50%能确保中央陆部C具有所需的足够高的刚性。因此,可以通过调整设置在构成中央陆部C的陆部5c1至5c3中的刀槽3c中的平坦区域与刀槽3c的纵向总长度的总比例来优化胎面6的陆部的刚性。
如上所述,刀槽3c仅在其纵向上的一端侧具有平坦区域N。还有,在这种情况下,刀槽3c的平坦区域N的刀槽纵向长度优选地是在刀槽3c的纵向总长度Lc的1%至50%的范围(包括1%和50%)。
在本实施方式的轮胎中,假设TLs表示在外侧陆部S的胎面接地面R中所有刀槽3s的刀槽纵向长度Ls的总和;Rs表示外侧陆部S的总面积;TLc表示在中央陆部C的胎面接地面R中所有刀槽3c的刀槽纵向长度Lc的总和;Rc表示中央陆部C的总面积,则刀槽密度比TLs/Rs优选地小于刀槽密度比TLc/Rc。
上述结构是优选的,因为:当轮胎在冰/雪路面上行驶时,中央陆部C主要通过刀槽3c的边缘效应来帮助获得驱动力;当轮胎在干路面行驶时,外侧陆部S主要通过胎面6的陆部的足够高的刚性来帮助获得驱动力;在这方面,可以通过在中央陆部C中设置比外侧陆部S中数量多的刀槽来使得具有刀槽3c和刀槽3s的本实用新型的轮胎充分展现预期的良好性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轮胎中,优选地,如图7的刀槽3s的在刀槽宽度方向上的端面图中典型地示出地,假设D表示从胎面接地面R起所测量的刀槽3s和刀槽3c的深度,刀槽3s和刀槽3c中的每一个的弯折部11均包括:第一副弯折点Q1,其位于从接地面R起测量的D/7深度位置和D/2深度位置之间;主弯折点P,其位于从接地面R起测量的D/4深度位置和3D/4深度位置之间;第二副弯折点Q2,其位于从接地面R起测量的D/2深度位置和6D/7深度位置之间;(第一)倾斜部23,其形成于第一副弯折点Q1和主弯折点P之间;以及(第二)倾斜部24,其形成于主弯折点P和第二副弯折点Q2之间。在上述结构中,刀槽3s和刀槽3c均具有经由主弯折点P、第一副弯折点Q1和第二副弯折点Q2在刀槽深度方向上交替地向刀槽宽度方向的一侧和另一侧弯折的构造,从而被刀槽3s、3c分开的彼此面对的壁面以彼此支撑的方式彼此接触以有效地抑制当轮胎20在路面上行驶时陆部5s和5c的塌陷变形。简而言之,在保持不管其中刀槽设置的情况如何的陆部的良好刚性的情况下来增强由形成在陆部中的刀槽得到的边缘效应方面,上述结构是有利的。
刀槽的从图7中的倾斜部25的陆部底部侧起沿刀槽深度方向直线地延伸的竖直部26可以具有从倾斜部25起沿倾斜部25的延伸方向连续地延伸的构造。
进一步地,参照图7和图8,假设,“a1”表示第一倾斜部23的面积,即通过第一倾斜部23的短边长度E与弯折区域M的纵向长度Ls相乘计算得到的面积(E×Ls);“a2”表示第二倾斜部24的面积,即通过第二倾斜部24的在端部处的边(短边)的长度F与弯折区域M的纵向长度Ls相乘计算得到的面积(F×Ls);并且“A”表示刀槽3s的弯折区域M的在刀槽宽度方向上的正投影的投影面积,即刀槽深度D与刀槽3s的弯折区域M的纵向长度Ls相乘计算得到的面积(D×Ls),则优选地,0.1≤a1/A≤0.5且0.1≤a2/A≤0.5。
比a1/A≥0.1且比a2/A≥0.1的上述结构确保了各倾斜部23、24的足够大的面积,从而当力输入胎面时产生令人满意的强摩擦力并且倾斜部的对向的壁面彼此接触,以有效地抑制陆部5s的塌陷变形。相比之下,比a1/A>0.5和/或比a2/A>0.5时给轮胎生产处理带来困难。因此,优选地,比a1/A≤0.5且比a2/A≤0.5。
在图7中示出的刀槽3s中,假设,W1表示第一倾斜部23的刀槽宽度方向(与刀槽纵向正交的方向)的距离,W2表示第二倾斜部24的刀槽宽度方向(与刀槽纵向正交的方向)的距离,优选地,0<W1≤D/3且0<W2≤D/3。
在上述结构中,优选地,W1>0且W2>0,因为可靠地形成了第一倾斜部23和第二倾斜部24,而在第一倾斜部23和第二倾斜部24处陆部5s的利用刀槽3s形成的彼此面对的壁面会彼此接触,从而充分地抑制了在陆部5s中发生塌陷变形。距离W1≤D/3且W2≤D/3,因为这样可以防止轮胎在轮胎的硫化处理之后被模具钩住,这在轮胎制造方面是有利的。
如图1所示,除了上述刀槽3s、3c以外的多个刀槽被设置在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的胎面6中。具体地,至少一部分构成各外侧陆部S的各陆部5s的各花纹块设置有如下的两个刀槽:该两个刀槽的一端向划分陆部5s的周向槽1开口并且刀槽的另一端终止在陆部5s内。作为中央陆部C的组成部分的陆部5c1具有如下的刀槽:该刀槽沿轮胎周向以固定间隔设置在陆部5c1中,使得刀槽中的每一个以相对于横向花纹槽4的延伸方向成一定角度地倾斜延伸,并且该刀槽中的每一个的一端向对应的横向花纹槽4开口而该刀槽中的每一个的另一端与刀槽3c汇合。此外,陆部5c2、5c3中的每一个具有如下的多个刀槽:该多个刀槽被设置在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横向花纹槽4的终止在陆部5c2、5c3内的端部处,使得该刀槽沿轮胎周向延伸。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刀槽构造适用于除了刀槽3s、3c以外的如下的刀槽:设置在构成中央陆部C的5c1、5c2、5c3中的刀槽,只要这些刀槽的在纵向上的一端向槽开口就行。
实施例
分别制备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至实施例10和比较例的试验轮胎,评价这些试验轮胎中每一个的性能以便确认本实用新型的效果。
实施例1的试验轮胎具有轮胎尺寸:215/55R17和如图1所示的胎面花纹。将图4中示出的刀槽构造应用到在实施例1轮胎的胎面的外侧陆部S的花纹块状陆部5s中设置的刀槽3s中的每一个刀槽。此外,将图5中示出的刀槽构造应用到在胎面的中央陆部C的肋状陆部5c中设置的刀槽3c1、3c2、3c3中的每一个刀槽。刀槽中的每一个均在胎面接地面R处沿轮胎宽度方向直线地延伸。在表1中示出了各刀槽的特征的细节。
除了如表1所示地改变实施例2至实施例10中的各刀槽的特征细节以外,以与实施例1的试验轮胎相同的方式制备实施例2至实施例10的试验轮胎。
除了在比较例中的各刀槽从胎面接地面R起以具有恒定幅度的波状方式沿刀槽深度方向延伸以外,以与实施例1的试验轮胎相同的方式制备比较例的试验轮胎。
(干路面性能)
上述试验轮胎中的每一个均与轮辋(宽度:7J)组装、充填230kPa的空气压力、并且在施加预定负荷条件下承受大剪切力。确定试验轮胎的在刀槽的对向的壁面彼此接触时的陆部的摩擦系数。相互比较各试验轮胎的摩擦系数值,用于试验轮胎的干路面性能的评价。
(冰/雪上性能)
试验轮胎中的每一个均与轮辋(宽度:7J)组装、充填230kPa的空气压力。通过如下的在冰/雪路面上的加速试验来评价轮胎的冰/雪上性能,该在冰/雪路面上的加速试验包括:将相同类型的轮胎安装在车辆上;将该车辆放置在冰/雪路面上;并且对车辆从静止到节气门全开(full throttle)行驶50米之后车辆所耗费的时间进行计时。
以比较例的冰/雪上性能为“100”的指数值在表1中示出了轮胎的冰/雪上性能的结果。指数值越大表示冰/雪上性能越好。
表1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可以提供一种在冰/雪路面和干路面两者上均展示了改善的驱动性能的轮胎。

Claims (7)

1.一种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轮胎包括:
胎面,所述胎面具有在胎面接地面形成的至少两个周向槽;
至少三列陆部,在所述胎面接地面中由所述至少两个周向槽划分所述至少三列陆部,所述至少三列陆部包括位于胎面宽度方向的最外侧的一对外侧陆部和由除了所述外侧陆部以外的陆部构成的中央陆部;
肩部刀槽,所述肩部刀槽以使得所述肩部刀槽在刀槽纵向上的两端终止于所述外侧陆部内的方式形成于各所述外侧陆部,所述肩部刀槽在所述肩部刀槽的深度方向上的至少一部分中具有弯折部,所述弯折部向刀槽宽度方向的一侧和另一侧交替地弯折并且所述弯折部沿着刀槽纵向的整个长度连续地延伸以形成弯折区域;
中央刀槽,所述中央刀槽以使得所述中央刀槽在刀槽纵向上的两端向所述周向槽或横向花纹槽开口的方式形成于所述中央陆部,所述中央刀槽在所述中央刀槽的深度方向的至少一部分中具有:弯折部,所述弯折部向刀槽宽度方向的一侧和另一侧交替地弯折并且所述弯折部沿刀槽纵向连续地延伸以形成弯折区域;以及平坦部,所述平坦部沿与所述胎面接地面正交的方向延伸,所述平坦部在刀槽纵向上与所述弯折区域的至少一侧连续并且沿刀槽纵向延伸以形成平坦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陆部是花纹块状陆部,所述中央陆部是肋状陆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肩部刀槽和所述中央刀槽均具有竖直部,所述竖直部在所述胎面接地面和所述弯折部之间沿与所述胎面接地面正交的方向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肩部刀槽和所述中央刀槽均具有竖直部,所述竖直部在所述胎面接地面和所述弯折部之间沿与所述胎面接地面正交的方向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中央陆部的胎面接地面中的所述中央刀槽的平坦区域的刀槽纵向总长度为所述中央刀槽的刀槽纵向总长度的1%至50%的范围,该范围包括1%和50%。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假设,TLs表示在所述外侧陆部的胎面接地面中的所有所述肩部刀槽的刀槽纵向长度的总和;Rs表示所述外侧陆部的总面积;TLc表示在所述中央陆部的胎面接地面中的所有所述中央刀槽的刀槽纵向长度的总和;Rc表示所述中央陆部的总面积,则刀槽密度比TLs/Rs小于刀槽密度比TLc/Rc。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假设,TLs表示在所述外侧陆部的胎面接地面中的所有所述肩部刀槽的刀槽纵向长度的总和;Rs表示所述外侧陆部的总面积;TLc表示在所述中央陆部的胎面接地面中的所有所述中央刀槽的刀槽纵向长度的总和;Rc表示所述中央陆部的总面积,则刀槽密度比TLs/Rs小于刀槽密度比TLc/Rc。
CN201420141650.3U 2013-03-26 2014-03-26 轮胎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805639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64936 2013-03-26
JP2013064936A JP5603966B2 (ja) 2013-03-26 2013-03-26 タイヤ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805639U true CN203805639U (zh) 2014-09-03

Family

ID=5144443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141650.3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805639U (zh) 2013-03-26 2014-03-26 轮胎
CN201410116767.0A Active CN104070937B (zh) 2013-03-26 2014-03-26 轮胎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116767.0A Active CN104070937B (zh) 2013-03-26 2014-03-26 轮胎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393842B2 (zh)
JP (1) JP5603966B2 (zh)
CN (2) CN203805639U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70937A (zh) * 2013-03-26 2014-10-01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轮胎
CN107206848A (zh) * 2015-03-10 2017-09-26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8099505A (zh) * 2016-11-24 2018-06-01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轮胎
CN110654171A (zh) * 2018-06-29 2020-01-07 通伊欧轮胎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11315592A (zh) * 2017-11-20 2020-06-19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58339B (zh) * 2013-07-12 2018-03-02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WO2015079858A1 (ja) * 2013-11-27 2015-06-04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9789733B2 (en) * 2014-02-14 2017-10-17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neumatic tire
US10486474B2 (en) * 2014-06-19 2019-11-26 Pirelli Tyre S.P.A. Car tyre
JP6231974B2 (ja) * 2014-11-27 2017-11-15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939296B2 (ja) * 2014-12-01 2016-06-22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367139B2 (ja) * 2015-02-27 2018-08-01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411948B2 (ja) * 2015-05-26 2018-10-24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
JP6650216B2 (ja) * 2015-05-26 2020-02-19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
JP6411947B2 (ja) * 2015-05-26 2018-10-24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
JP6555040B2 (ja) * 2015-09-16 2019-08-07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JP6727014B2 (ja) * 2016-04-20 2020-07-22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
CN109070653B (zh) * 2016-04-20 2020-12-01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轮胎以及轮胎模具
JP6788385B2 (ja) * 2016-06-08 2020-11-25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
JP6706150B2 (ja) * 2016-06-08 2020-06-03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
JP6706152B2 (ja) * 2016-06-08 2020-06-03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
JP6706151B2 (ja) * 2016-06-08 2020-06-03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
JP2018034627A (ja) * 2016-08-31 2018-03-08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848359B2 (ja) * 2016-11-08 2021-03-24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DE102017206731A1 (de) * 2017-04-21 2018-10-25 Continental Reifen Deutschland Gmbh Fahrzeugluftreifen mit einem eine Kontaktfläche umfassenden Laufstreifen, wobei der Laufstreifen mindestens einen Feineinschnitt in einem Profilblockelement aufweist
JP6387144B1 (ja) * 2017-04-27 2018-09-05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993203B2 (ja) * 2017-12-13 2022-02-10 Toyo Tire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521110B1 (ja) * 2018-01-23 2019-05-29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IT201800003994A1 (it) * 2018-03-27 2019-09-27 Bridgestone Europe Nv Sa Battistrada per pneumatico e pneumatico
JP7069994B2 (ja) * 2018-04-10 2022-05-18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CN112399924B (zh) * 2018-07-13 2022-10-25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WO2020059345A1 (ja) * 2018-09-19 2020-03-26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DE112019006381T5 (de) * 2019-01-23 2021-09-02 The Yokohama Rubber Co., Ltd. Luftreifen
JP7371429B2 (ja) * 2019-10-08 2023-10-31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US11691459B2 (en) * 2020-03-06 2023-07-04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Tire
JP2022037668A (ja) * 2020-08-25 2022-03-09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FR3117934A1 (fr) * 2020-12-17 2022-06-24 Compagnie Generale Des Etablissements Michelin Bande de roulement de pneumatique pour un véhicule lourd à robustesse améliorée
FR3117935A1 (fr) * 2020-12-17 2022-06-24 Compagnie Generale Des Etablissements Michelin Bande de roulement de pneumatique pour un véhicule lourd à robustesse amélioré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917406B2 (ja) 2001-11-08 2007-05-23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4316452B2 (ja) * 2003-09-29 2009-08-19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ATE546304T1 (de) * 2003-09-29 2012-03-15 Yokohama Rubber Co Ltd Luftreifen
JP2004026158A (ja) 2003-10-20 2004-01-29 Bridgestone Corp 重荷重用スタッドレス空気入りタイヤ
WO2006022120A1 (ja) * 2004-08-25 2006-03-02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4718294B2 (ja) 2005-10-14 2011-07-06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4894968B1 (ja) * 2011-01-19 2012-03-14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790166B2 (ja) 2011-06-02 2015-10-07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440590B2 (ja) * 2011-11-14 2014-03-12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603966B2 (ja) 2013-03-26 2014-10-08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70937A (zh) * 2013-03-26 2014-10-01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轮胎
US9393842B2 (en) 2013-03-26 2016-07-19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Tire
CN104070937B (zh) * 2013-03-26 2017-04-12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轮胎
CN107206848A (zh) * 2015-03-10 2017-09-26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7206848B (zh) * 2015-03-10 2019-05-10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8099505A (zh) * 2016-11-24 2018-06-01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轮胎
CN108099505B (zh) * 2016-11-24 2021-07-30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轮胎
CN111315592A (zh) * 2017-11-20 2020-06-19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US11724550B2 (en) 2017-11-20 2023-08-15 The Yokohama Rubber Co., Ltd. Pneumatic tire
CN110654171A (zh) * 2018-06-29 2020-01-07 通伊欧轮胎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70937A (zh) 2014-10-01
JP5603966B2 (ja) 2014-10-08
CN104070937B (zh) 2017-04-12
JP2014189100A (ja) 2014-10-06
US9393842B2 (en) 2016-07-19
US20140290815A1 (en) 2014-10-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805639U (zh) 轮胎
JP5387659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2602251B (zh) 充气轮胎
CN105711342B (zh) 充气轮胎
CN103129324B (zh) 充气轮胎
JP5440590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9180739B2 (en) Pneumatic tire
EP2108531A2 (en) Pneumatic tire
CN104105604A (zh) 充气轮胎
JP6287554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4755280A (zh) 充气轮胎
JP2009196527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204547598U (zh) 充气轮胎
CN107554201A (zh) 充气轮胎
US20170008349A1 (en) Heavy duty pneumatic tire
CN105246712A (zh) 农用车辆用充气子午线轮胎
JP5440583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1240773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019780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KR101668712B1 (ko) 올 시즌 타이어
CN105408134A (zh) 充气轮胎
JP2011025837A (ja) タイヤ
JP5398421B2 (ja) タイヤ
CN105667217A (zh) 充气轮胎
US10000092B2 (en) Pneumatic tir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903

Termination date: 2021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