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53367B - 充气轮胎 - Google Patents
充气轮胎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753367B CN102753367B CN201180007372.1A CN201180007372A CN102753367B CN 102753367 B CN102753367 B CN 102753367B CN 201180007372 A CN201180007372 A CN 201180007372A CN 102753367 B CN102753367 B CN 10275336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pine
- tire
- ridge
- decorative zones
- decoration reg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5034 deco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8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11324 bea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10000003754 fetus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728 strength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59 patter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56 evalu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665 sag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146 bilat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08 enhan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474 experiment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95 ligh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3/00—Tyre sidewalls; Protecting, decorating, marking, or the like, thereof
- B60C13/001—Decorating, marking or the lik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一种充气轮胎,具有在其双侧壁的至少一侧上具有轮胎识别用标识并且包括至少两个装饰区域(6、7)、无装饰区域(11)和标识显示区域(1)。所述的两个装饰区域是由多个脊装饰而成。每一个无装饰区域包括一平滑面,该平滑面沿着轮胎圆周方向插在装饰区域之间,并且没有任何脊。所述标识显示区域包括标有轮胎识别用的标识,该标识由文字、记号或者它们的组合所构成,所述文字或者所述记号分别被所述无装饰区域所围绕。每一所述装饰区域具有至少两种不同区域,该区域具有不同的脊间隔(6、7)。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一对胎侧部的至少一侧上标有识别用标识的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在充气轮胎的胎侧部表面上,设有表示厂家名称或者轮胎种类的文字、记号或者由它们组合而构成的轮胎识别用标识。现有技术的充气轮胎中已经提到一种技术,该技术中,要么一个轮胎识别用标识、围绕文字、记号的识别标记的区域是由多个脊构成;要么它们是由平滑面构成,以改善识别标记的标识效果(参照专利文献1和2)。
在专利文献1和2中记载了轮胎识别用标识是由多个脊构成,轮胎识别用标识的文字和记号被平滑面所包围,该轮胎识别用标识以及平滑面被置于由多个脊所构成的区域之间,该多个脊沿轮胎圆周方向反向布置。此种轮胎能够在更高层次上同时实现在胎侧部形成的轮胎识别用标识的可视性。
日本专利文献1:特开2009-90950号公报。
日本专利文献2:特开2009—67355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需要一种能够在更高层次上同时实现在胎侧部形成的轮胎识别用标识的可视性。
本发明提供一种充气轮胎,能够在更高层次上同时实现在胎侧部形成的轮胎识别用标识的可视性。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一对胎侧部的至少一侧上标有识别用标识的充气轮胎,该轮胎包括:
至少两个装饰区域,每一装饰区域由多个脊进行装饰;
一无装饰区域,该无装饰区域沿着轮胎圆周方向被夹置与所述装饰区域之间,并且具有一没有任何脊的平滑面;以及
一标识显示区域,包括标有轮胎识别用的标识,该标识由文字、记号或者它们的组合所构成,所述文字或者所述记号分别被所述无装饰区域所围绕,每一所述装饰区域具有至少两种具有不同的脊间隔的区域。
优选的,所述标识显示区域为一凹部区域,该区域具有从所述平滑面凹陷的底部,以及从所述底部伸出的多个脊,从所述底部伸出且处于所述标识显示区域中的所述脊,其高度小于从所述平滑面到所述底部的凹陷深度。
在一个轮胎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每一所述装饰区域包括第一脊部,其与所述无装饰区域邻接;第二脊部,其与所述第一脊部在从所述无装饰区域向外延伸的侧边邻接且具有与所述第一脊部不同的脊间隔。
所述第一脊部形成于由顶点和与该顶点相对应的边组成的实体三角形,且对边沿着所述无装饰区域的一边分布,形成于所述第一脊部与所述第二脊部之间的一境界线,其与轮胎圆周方向成10~45°角的方向倾斜延伸。
在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脊部与所述第二脊部中的脊至少在二者的相互接触处的部位优选地以相同方向形成。
在轮胎的另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两个标识显示在一对胎侧部的至少一侧的轮胎圆周方向相对的位置上,并且所述两个标识的每一个标识均在所述标识显示区域中标识出轮胎识别用标记。
在轮胎的另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在一对胎侧部的至少一侧的轮胎圆周方向相互远离的位置上显示有两个作为轮胎识别用的标识。所述装饰区域处于轮胎圆周方向的对边上,并夹置于分别包围两个标识的所述无装饰区域之间。
每一所述装饰区域包括两个相互靠近延伸的第一脊部,和夹置于两个所述第一脊部中且具有与所述第一脊部不同的脊间隔的第二脊部,每一所述第一脊部形成于由顶点和与顶点相对的边组成的实体三角形,该对边沿着所述无装饰区域的一边分布,另外,所述第二脊部由实体月牙形形成。
在轮胎的另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该充气轮胎进一步包括一轮胎外径装饰区域,该外径装饰区域与轮胎径向方向上的所述无装饰区域的外侧相邻接,并包括多个脊。每一所述装饰区域包括与所述无装饰区域邻接的第一脊部,以及与所述第一脊部在从无装饰区域向外延伸的侧边邻接且具有宽于所述第一脊部脊间隔的第二脊部。位于所述轮胎外径装饰区域的脊间隔宽于所述第一脊部的脊间隔,同时窄于所述第二脊部的脊间隔。
在轮胎的另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该充气轮胎进一步包括一轮胎内径装饰区域,该内径装饰区域与轮胎径向方向上的所述无装饰区域的内侧相邻接,并包括多个脊。每一所述装饰区域包括邻接于所述无装饰区域的第一脊部,和与所述第一脊部在从无装饰区域向外延伸的侧边邻接且具有宽于所述第一脊部的脊间隔的第二脊部。轮胎内径装饰区域的脊间隔宽于所述第一脊部的脊间隔,同时窄于所述第二脊部的脊间隔。
在轮胎的另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充气轮胎进一步包括一轮胎外径装饰区域,邻接分布于沿着轮胎径向方向上所述无装饰区域的外侧,且具有多个脊;以及一轮胎内径装饰区域,邻接分布于沿着轮胎径向方向上所述无装饰区域的内侧,且具有多个脊,所述轮胎外径装饰区域的脊间隔窄于所述轮胎内径装饰区域的脊间隔。
在轮胎的另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每一所述装饰区域包括与所述无装饰区域邻接的第一脊部,以及与所述第一脊部在从所述无装饰区域向外延伸的侧边邻接且具有宽于所述第一脊部脊间隔的第二脊部。所述标识显示区域为一凹部区域,该区域具有从所述平滑面凹陷的底部,以及从所述底部伸出的多个脊。位于所述标识显示区域的脊间隔宽于所述第一脊部的脊间隔,同时窄于所述第二脊部的脊间隔。
以上所述的充气轮胎,具有不同间隔的两种脊部,可以在装饰区域呈现出深色或者浅色,从而所述装饰区域容易吸引轮胎目视者的视线。结果,轮胎目视者的视线容易的被转到从装饰区域沿着轮胎圆周方向延伸的标识显示区域,从而提高了轮胎识别用标识的可视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充气子午线轮胎的一具体实施方式的侧视图。
图2是图1中所述的充气子午线轮胎侧壁部侧视图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图2中胎侧壁部沿着A-A线的剖面视图。
图4A是本发明实施方式与现有技术实施方式的对比表格。
图4B是本发明实施方式与现有技术实施方式的对比表格。
图5A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一种说明。
图5B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一种说明。
图5C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一种说明。
图6A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一种说明。
图6B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一种说明。
图6C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一种说明。
附图标号说明
1 轮胎识别用标识
1a 底部
1b,6c,7a,8b,9b 脊
3 无装饰区域
3a 平滑面
5 装饰区域
6 第一脊部
6a 顶端部(顶点)
6b 脊(对边)
7 第二脊部
8 轮胎外径装饰区域
9 轮胎内径装饰区域
10 充气轮胎
11 标识显示区域
12 胎面部
14 胎侧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充气轮胎进行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实施方式的充气子午线轮胎(以下称之为轮胎)10的侧视图。该轮胎10为轿车用轮胎。另外,轮胎10的后述的胎侧部可以用于载重用轮胎、飞机用轮胎、工程车辆用轮胎、两轮车用轮胎等,并不限定轮胎种类。以下描述的脊高度和脊间隔为轿车用轮胎中的数值例。
轮胎10包括胎面部12、胎侧部14、胎圈部16。其它的虽然没有图示,但轮胎10还包括帘布层、内衬层、带束层等。胎侧部14以及胎圈部16以夹住胎面部12的方式成对地设置在轮胎宽度方向的两侧上。另外,图1中仅显示出轮胎胎面部12以及胎圈部16的径向轮廓。
本发明中的轮胎宽度方向是指与轮胎旋转轴方向平行的方向,轮胎圆周方向是指将轮胎视为旋转体时旋转的圆周方向,轮胎径向是指将轮胎视为旋转体时的径向。
胎面部12、胎圈部16、帘布层、内衬层、带束层等可以利用公知的,也可以利用新颖的,在本发明的轮胎10中并没有特别的限定。
胎侧部14的至少一个表面上标有如图S表格中的内容。即表面形成有1或2及标识显示区域11、无装饰区域3、装饰区域5、轮胎外径装饰区域8、轮胎内径装饰区域9。每一标识显示区域11设置于无装饰区域3中。区域11、3、5、8和9可以设置于对胎侧部14的一侧或双侧。如果上述区域被设置于对胎侧部14的一侧,它们优选的设置于所安装车辆轮胎的外侧壁上。
(显示标识区域)
显示标识区域11是设置轮胎识别用标识的区域(以下称之为标识),其由文字、记号或者这些组合而成。显示标识区域11也可以沿着轮胎圆周方向设置,而成对的显示标识区域11可以沿着轮胎圆周方向相离设置。在本具体实施方式中,显示标识区域11设置于轮胎10圆周方向上两个相对应的位置上。尤其是,多个显示标识区域11倾斜设置以便沿着轮胎圆周方向它们的中心位置互相离开160-200度。标识1是由文字、记号,或由能代表厂家名称、品牌名称、轮胎规格等的组合而成。构成标识1的文字以及记号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者多个。记号包含数字。文字和记号还分别含有图案化的东西。图1所示的轮胎10中,上面的标识显示区域11的标识1由左端上配有的图案化的文字“y”和在其相邻右侧上配有的文字串“YOKOHAMA”构成。下面的标识显示区域11的标识1由一文字串“ABCDE”构成。构成标识1的文字、记号分别被所述无装饰区域3所围绕。
标识显示区域11除了包括图案化的文字“y”的区域外,还包括如图2以及如图3所示的具有相对于第一无装饰区域3的后述的平滑面3g凹进去的底部1a和从底部1a突出的多个脊1b的凹部区域1c。图2为将轮胎10的胎侧部14的一部分放大之后的图。图3为文字排列“YOKOHAMA”中“O”位置的图2的A-A线截面图。由于标识显示区域11存凹进区域1c,该区域看上去比轮胎10其他区域暗黑,从而提高了标识1的可视性。例如,通过第一无装饰区域3的平滑面3a中的镜面反射光等的作用下第一无装饰区域3的颜色看上去发白(看上去浓度浅),由于光的散射作用,标识显示区域2的颜色看上去暗黑(看上去浓度深)。在每个凹部区域1c,从底部1a伸出的脊高度优选的是小于从平滑面3a到凹部底部1a的高度,以便抑制标识显示区域的镜面反射光。例如,在图3中,从底部1a延伸出的脊1b的高度是0.3mm,而从平滑面3a凹进的凹部区域1c的深度是0.5mm。
脊1b的脊间隔优选的宽于后述的第一脊部6的脊间隔6c,而同时优选的窄于第二脊部7的脊间隔7a,以便获得最优范围内的反射光。本发明的脊间隔是指两个相邻脊的最高点间距离。脊1b的延伸方向没有特别的限制。例如,脊的延伸方向与第一脊部6c和第二脊部7a中脊的延伸方向一致。标识显示区域11中文字图案“Y”的区域由具有从平滑面3a凹陷形成的底部1a的凹部区域构成,且不包括多个脊。
当然,也可能在文字图案“Y”区域(类似“YOKOHAMA”)形成多个脊。
(无装饰区域)
无装饰区域3位于沿着轮胎圆周方向上与标识显示区域11相对应的两个位置上。每一无装饰区域3夹置于轮胎圆周方向反面的装饰区域5之中。每一无装饰区域3均由平整且光滑的平滑面3a构成。
(装饰区域)
装饰区域5配置在轮胎圆周上的两个地方,并且与两个第一无装饰区域3在轮胎圆周方向上相互交替地配置。装饰区域5是由多个脊装饰的区域,至少具有脊的间隔不同的两种区域,例如,第一脊部6和第二脊部7。
第一脊部6分别布置于两个标识显示区域的每个对边上,特别地,每一第一脊部6具有从视角上改善图案质量和增强标识1可视性的实体三角形形状。实体三角形形状即就是三角形在环形胎侧面部上变形所形成的。实体三角形具有一端部6a,其作为定点而位于第二脊部的边线上,且具有脊6b,其位于与无装饰区域3相邻的第一脊部6的边上,并作为三角形顶点的对边。相应于实体三角形顶点的对边的脊6b,其沿无装饰区域3的边线分布。在轮胎宽度方向上从平滑面3a向外延伸出的脊6b用于扩展与无装饰区域3的境界线。
第一脊部6在其内部区域进一步包括多个脊6c。从无装饰区域3的平滑面凹部向外延伸出相同尺度以形成脊6c。从底部延伸的脊6c的高度为0.5mm,而同时,凹陷底部的深度也为0.5mm。例如,脊6c中的脊间隔为0.7mm-0.9mm,优选的,脊间隔为0.8mm。脊6c从轮胎径向方向上向圆周方向上倾斜延伸而成。
每一个第一脊部6进一步包括从位于轮胎内侧位的脊6b端部延伸出的脊6d,并朝向与第二脊部7边界相邻的顶端部6a。脊6d用于增强与第二脊部7的边界,并形成与脊6b相同的高度。脊6d相对于轮胎圆周方向倾斜的方向,举一个例子,在后述的轮胎内径装饰区域9中,脊9a与脊6d形成的夹角q从第一脊部6面积增加的角度上看,其优选地取为10-45度,例如,可以标识1的可视性增强30度。
在轮胎圆周方向上,每一第二脊部7邻接于无装饰区域3对边上的第一脊部6而分布,且夹置于相应于装饰区域5的两个第一脊部6之间。每一第二脊部7基本上都是月牙形形状。
另外,每一第二脊部7包括多个脊7a。从与无装饰区域3的平滑面3a相同平面向下凹陷的底部向外延伸出以形成脊7a。例如,从底部延伸的脊7a的高度为0.5mm,而底部的凹陷深度也是0.5mm。脊7a之间的脊间隔不同于第一脊部6的多个脊6c之间的脊间隔。脊7a的脊间隔优选的宽于第一脊部6的脊间隔。例如,脊7a的脊间隔为1.3~3.0倍于第一脊部6的脊间隔6c。在轮胎10的胎侧部14上,以如下方式设置脊7a之间的脊间隔,两个脊部6和7具有不同的脊间隔,从而呈现出暗黑和发白(亮度不同),以使得目视者目视轮胎时,装饰区域5很容易地吸引到他们的注意力。目视者的眼睛容易被引导至无装饰区域3和邻接于圆周方向上装饰区域5的标识显示区域11上,结果,标识1的可视性得到提高。在本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脊部6的多个脊6c的脊间隔最窄,且轮胎10的胎侧面14上的第一脊部6看上去暗黑一些。其突出显出邻接于第一脊部6的无装饰区域3的亮度,从而有效地增强了无装饰区域3所包围的标识1的可视性。第二脊部7的多个脊7a与沿着轮胎圆周方向上第一脊部6的多个脊6c相同的倾斜角度而倾斜分布。由此,目视者观察轮胎时的视线就可能很自然地被引导到标识1上,而不需要辨别第一脊部6与第二脊部7间区域的变化。而且,轮胎10以某一角度受到注视时,也可以抑制第二脊部7与第一脊部6之间的黑白色颠倒,从而避免降低标识1的可视性。
(轮胎外径装饰区域)
轮胎外径装饰区域8邻接于轮胎径向3和5区域的外径侧面上的无装饰区域3和装饰区域5而分布。轮胎外径装饰区域8包括沿着无装饰区域3与装饰区域5的边界线以轮胎的圆周方向分布的脊8a。脊8a用于增强无装饰区域3与装饰区域5的分界线。例如,脊8a形成有与脊6b具有相同的高度。
轮胎外径装饰区域8进一步包括多个脊8b,其些微地被轮胎径向上外侧面上的脊8a所隔开。从与无装饰区域3的平滑面3a相同平面向下凹陷的底部向外延伸出以形成脊8b。从底部延伸的脊8b的高度为0.5mm,而底部的凹陷深度也为0.5mm。从增强标识1可视性的角度来看,多个脊8b的脊间隔优选地宽于第一脊部6中脊6c的间隔,且优选地窄于第二脊部7中脊7a的间隔。例如,脊8b中的脊间隔为1.1~2.0倍的第一脊部6中脊6c的间隔。多个脊8b的间隔优选地窄于后述的轮胎内径装饰区域9中脊的间隔。以这样的方式设置多个脊8b的间隔,就有可能吸引注意力到轮胎外径装饰区域8上,以增强邻接于轮胎外径装饰区域8的无装饰区域3所包围的标识1的可视性。脊8b中的多个脊的延伸方向没有特别地限定。例如,可以相同于第一脊部6中的脊6c和第二脊部7的脊7a的延伸方向。
(轮胎内径装饰区域)
轮胎内径装饰区域9邻接于轮胎径向3和5区域的内侧面上的无装饰区域3和装饰区域5而分布。轮胎内径装饰区域9包括沿着无装饰区域3与装饰区域5的边界线以轮胎的圆周方向分布的脊9a。脊9a用于增强无装饰区域3与装饰区域5间的分界线。例如,脊9a形成有与脊6b具有相同的高度。
轮胎内径装饰区域9进一步包括与脊9a相接触的多个脊9b。从与无装饰区域3的平滑面3a相同平面向下凹陷的底部向外延伸出以形成脊9b。例如,从底部延伸的脊9b的高度为0.5mm,而底部的凹陷深度也是0.5mm。多个脊9b间的间隔优选地宽于第一脊部中脊6c的间隔,且优选地窄于第二脊部7中脊7a的宽度。例如,脊9b中的脊间隔为1.2~2.5倍的第一脊部6中脊6c的间隔。以这样的方式设置多个脊9b的间隔,就有可能吸引注意力到轮胎内径装饰区域9上,以增强邻接于轮胎内径装饰区域9的无装饰区域3所包围的标识1的可视性。
脊9b中的多个脊的延伸方向没有特别地限定。多个脊9b的延伸方向正交于第一脊部6中的脊6c,第二脊部7中的脊7a,以及轮胎外径装饰区域8中的脊8b。
在本具体实施方式中,标识显示区域也可能并不包括多个脊。每一标识显示区域也可能包括与平滑区相同高度延伸出来的面,以代替凹部区域和在面上形成的多个脊。标识显示区域的脊也可以具有与第一脊部中脊相同的高度。每一装饰区域可以包括具有不同间隔的三个或更多的区域。第一脊部与第二脊部间的境界线相对于轮胎圆周方向的夹角可以小于10度,也可以者大于45度。第一脊部中多个脊的延伸方向与第二脊部中多个脊的延伸方向间可以不同,但可以互相正交。第二脊部中的每个脊只有在与第一脊部中脊的境界线相邻的某一区域中的第一脊部中脊的延伸方向可以相同,例如在与第一脊部相同的轮胎圆周方向区域。
第一脊部与第二脊部不必分别包含实体三角形和实体月牙形脊。这些脊也可以以沿着轮胎圆周方向延伸的长方形形状形成。在轮胎外径装饰区域中的脊间隔可以宽于或者等于轮胎内径装饰区域中的脊间隔。第一脊部、第二脊部以及轮胎外径装饰区域中多个脊的脊间隔间的尺寸关系,第一脊部、第二脊部以及轮胎内径装饰区域中多个脊的脊间隔间的尺寸关系,以及标识显示区域、第一脊部、以及第二脊部中多个脊的脊间隔间的尺寸关系均不受上述限定。尽管本具体实施方式中均具备轮胎外径装饰区域和轮胎内径装饰区域,但这些区域并不必须就有。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为了调查本发明的轮胎效果,试验性地制作了以各种方式变换胎侧部样式的轮胎(195/65R1591H),并评价标识的可视性。标识的可视性的评价是通过将实验轮胎安装在轮毂上并充气使得内压达到210kPa,然后安装在小型客车车辆上来实现的。在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向左侧倾斜45°的方向上离开1m的位置上站着20名检测员各自进行目测标识能否分辨,该结果汇总之后进行了指数化。指数越高表明可视性越优秀。
(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1~18,现有技术实施方式1~2)
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1~18、现有技术实施方式1~2中的详细说明和评价结果列于图4A~6C的表1A~3C中示出。在表格1A~3C中,行中“无装饰区域中多个脊的位置分布”、“无装饰区域的圆周方向对应边”是指只有第一脊部形成于与无装饰区域邻接的区域,而轮胎外径装饰区域和内径装饰区域中则没有。“无装饰区域的四个边”是指第一脊部、轮胎外径装饰区域以及轮胎内径装饰区域在邻接无装饰区域的区域中形成。例如,行中“第一脊部、第二脊部以及轮胎外径装饰区域中脊间隔的尺寸关系”采用连字符将“大型”、“中等”、“小型”以及“无脊”连接来描述,意味着在第一脊部中脊间隔最大,在轮胎外径装饰区域中的脊间隔最小,而第二脊部中脊间隔的大小则处于前两者之间。例如,行中“中等-中等-无脊”是指位于第一脊部中的脊间隔与第二脊部中的脊间隔没有差异,且在轮胎外径装饰区域中并不形成多个脊。类似地,例如,行中“第一脊部、第二脊部以及分布于装饰区域中第一脊部的形状”采用连字符将“实体三角形”、“实体月牙形”连接来描述,意味着在两个第一脊部中脊的形状为实体三角形,而第二脊部中脊的形状为实体月牙形。“实体平行四边形”是指第一脊部和第二脊部的长方形分别沿着轮胎圆周方向延伸所形成。
行中“标识显示区域中从平滑面到凹陷的底部的高度”,其“-0.5mm”是指标识显示区域从平滑面向下凹陷0.5mm所形成,而“0.5mm”是指标识显示区域从平滑面向上突出0.5mm所形成。行中“第一脊部与第二脊部中脊的延伸方向”,其中“平行”是指第一脊部与第二脊部中脊的延伸方向和倾斜角度均相同,而“垂直”是指上述两种形式的脊的延伸方向互相正交。
从对现有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1和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1~18的评估结果来看,可以发现,优秀的可视性能够通过使第一脊部中脊的间隔与第二脊部中脊的间隔互相不同而达到。
从对现有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1和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1~18的评估结果来看,可以发现,优秀的可视性能够通过使第一脊部中脊的间隔与第二脊部中脊的间隔互相不同和通过布置从平滑面下陷的凹陷区域中的标识显示区域来实现。
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1~13的评估结果来看,可以发现,更优秀的可视性能够通过使第一脊部中脊的间隔窄于第二脊部中脊的间隔来实现。
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2和3的评估结果来看,可以发现,更优秀的可视性能够通过在标识显示区域中形成多个脊部来实现。
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3和4的评估结果来看,可以发现,更加优秀的可视性能够通过使标识显示区域中多个脊的高度低于从平滑面下陷的凹陷深度来实现。
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3和5~8的评估结果来看,可以发现,更加优秀的可视性能够通过设置形成于第一脊部与第二脊部之间的一境界线与轮胎圆周方向成10~45°角的方向倾斜延伸的形式来实现。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3和9的评估结果来看,可以发现,更加优秀的可视性能够通过使得第一脊部中多个脊与第二脊部中多个脊平行来实现。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3和10的评估结果来看,可以发现,更加优秀的可视性能够通过在第一脊部中形成多个实体三角形脊和在第二脊部中形成多个实体月牙形脊来实现。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3和11的评估结果来看,可以发现,更加优秀的可视性能够通过在第一脊部中形成多个实体三角形脊和在第二脊部中形成多个实体月牙形脊来实现。
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3和12的评估结果来看,可以发现,更加优秀的可视性能够通过设置位于轮胎外径装饰区域中脊的间隔窄于第二脊部中脊的间隔以及通过设置位于轮胎外径装饰区域中脊的间隔窄于轮胎内径装饰区域中脊的间隔的形式来实现。
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3和13的评估结果来看,可以发现,更优秀的可视性能够通过使第一脊部中脊的间隔窄于轮胎外径装饰区域中脊的间隔来实现。
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3和14的评估结果来看,可以发现,更优秀的可视性能够通过使轮胎内径装饰区域中脊的间隔窄于第二脊部中脊的间隔来实现。
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3和15的评估结果来看,可以发现,更优秀的可视性能够通过使第一脊部中脊的间隔窄于轮胎内径装饰区域中脊的间隔来实现。
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3和16的评估结果来看,可以发现,更优秀的可视性能够通过使轮胎外径装饰区域中脊的间隔窄于轮胎内径装饰区域中脊的间隔来实现。
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3和17的评估结果来看,可以发现,更优秀的可视性能够通过使第一脊部中脊的间隔窄于标识显示区域中脊的间隔来实现。
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3和18的评估结果来看,可以发现,更优秀的可视性能够通过使标识显示区域中脊的间隔窄于第二脊部中脊的间隔来实现。
以上,对本发明的充气轮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主要内容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改进或变更。
Claims (9)
1.一种充气轮胎,在一对胎侧部的至少一侧上标有识别用标识,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两个装饰区域,由多个脊进行装饰;
无装饰区域,在轮胎圆周方向上被夹置于所述装饰区域之间,并且具有无脊的平滑面;以及,
标识显示区域,包括标有轮胎识别用的标识,该标识由文字、记号或者它们的组合所构成,所述文字或者所述记号分别被所述无装饰区域所围绕,
其中,所述两个装饰区域,包括与所述无装饰区域邻接的第一脊部,以及与所述第一脊部在远离所述无装饰区域一侧邻接且具有与所述第一脊部不同的脊间隔的第二脊部,所述第一脊部形成为由配置于所述第二脊部一侧的顶点和配置于所述无装饰区域一侧的对边组成的实体三角形,
所述标识显示区域为凹部区域,该区域具有相对于所述平滑面凹陷的底部以及从所述底部突出的多个脊,
所述标识显示区域的所述脊的从所述底部的高度小于相对于所述平滑面的所述底部的凹陷深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脊部与所述第二脊部之间的境界线相对于轮胎圆周方向成10~45°角。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脊部中的脊与所述第二脊部中的脊至少在所述第一脊部与所述第二脊部接触处,以同一方向延伸形成。
4.如权利要求1至3之一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两个标识显示于在一对胎侧部的至少一侧的轮胎圆周方向相对的位置上,
所述两个标识的各标识在所述标识显示区域中标示出所述轮胎识别用标识。
5.如权利要求1至2之一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两个标识作为所述轮胎识别用标识标示在一对胎侧部的至少一侧的轮胎圆周方向相互远离的位置上,
所述装饰区域设置在轮胎圆周方向的两侧上,并夹置包围所述两个标识的各标识的所述无装饰区域,
各所述装饰区域包括两个与所述两个标识的各标识相互靠近的第一脊部,和一个夹置于两个所述第一脊部中且具有与所述第一脊部不同的脊间隔的第二脊部,
所述第一脊部区域形成为由配置于所述第二脊部一侧的顶点和配置于所述无装饰区域一侧的对边组成的实体三角形,
所述第二脊部区域以实体月牙形状形成。
6.如权利要求1至2之一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包括轮胎外径装饰区域,该外径装饰区域与轮胎径向方向上的所述无装饰区域的外侧相邻接,并包括多个脊,
其中,所述装饰区域包括与所述无装饰区域邻接的第一脊部,以及与所述第一脊部在远离所述无装饰区域一侧邻接且具有比所述第一脊部更宽的脊间隔的第二脊部,
所述轮胎外径装饰区域的脊间隔宽于所述第一脊部的脊间隔,且窄于所述第二脊部的脊间隔。
7.如权利要求1至2之一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包括轮胎内径装饰区域,该轮胎内径装饰区域与轮胎径向方向上的所述无装饰区域的内侧相邻接,且包括多个脊,
其中,所述装饰区域包括与所述无装饰区域邻接的第一脊部,以及与所述第一脊部在远离所述无装饰区域一侧邻接且具有比所述第一脊部更宽的脊间隔的第二脊部,
所述轮胎内径装饰区域的脊间隔宽于所述第一脊部的脊间隔,且窄于所述第二脊部的脊间隔。
8.如权利要求1至2之一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包括轮胎外径装饰区域,邻接分布于沿着轮胎径向方向上所述无装饰区域的外侧,且具有多个脊;以及轮胎内径装饰区域,邻接分布于沿着轮胎径向方向上所述无装饰区域的内侧,且具有多个脊,
其中,所述轮胎外径装饰区域的脊间隔窄于所述轮胎内径装饰区域的脊间隔。
9.如权利要求1至2之一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装饰区域包括与所述无装饰区域邻接的第一脊部,以及与所述第一脊部在远离所述无装饰区域一侧邻接且具有比所述第一脊部更宽的脊间隔的第二脊部,
所述标识显示区域为凹部区域,该区域具有相对于所述平滑面凹陷的底部,以及从所述底部突出的多个脊,
所述标识显示区域的脊间隔宽于所述第一脊部的脊间隔,且窄于所述第二脊部的脊间隔。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0-107021 | 2010-05-07 | ||
JP2010107021A JP4666109B1 (ja) | 2010-05-07 | 2010-05-07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PCT/JP2011/002531 WO2011138867A1 (en) | 2010-05-07 | 2011-05-02 | Pneumatic tire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753367A CN102753367A (zh) | 2012-10-24 |
CN102753367B true CN102753367B (zh) | 2014-04-23 |
Family
ID=440216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80007372.1A Active CN102753367B (zh) | 2010-05-07 | 2011-05-02 | 充气轮胎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4666109B1 (zh) |
CN (1) | CN102753367B (zh) |
AU (1) | AU2011249396B2 (zh) |
DE (1) | DE112011101592B4 (zh) |
RU (1) | RU2505421C1 (zh) |
WO (1) | WO2011138867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947225B1 (ja) * | 2011-06-28 | 2012-06-06 |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DE102012108455A1 (de) * | 2012-09-11 | 2014-03-13 | Continental Reifen Deutschland Gmbh | Fahrzeugluftreifen |
JP5519812B1 (ja) * | 2013-01-09 | 2014-06-11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5603958B2 (ja) * | 2013-01-09 | 2014-10-08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FR3007324B1 (fr) * | 2013-06-20 | 2015-07-17 | Michelin & Cie | Pneumatique comportant un marquage a fort contraste |
JP5913229B2 (ja) * | 2013-08-09 | 2016-04-27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6382655B2 (ja) * | 2014-09-11 | 2018-08-29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2016084044A (ja) * | 2014-10-27 | 2016-05-19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6442337B2 (ja) * | 2015-03-19 | 2018-12-19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タイヤ |
JP6281598B2 (ja) * | 2016-05-26 | 2018-02-21 |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6848502B2 (ja) * | 2017-02-14 | 2021-03-24 |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6874824B2 (ja) * | 2017-02-21 | 2021-05-19 |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7087246B2 (ja) * | 2017-12-08 | 2022-06-21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タイヤ |
JP6960320B2 (ja) * | 2017-12-08 | 2021-11-05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タイヤ |
AU2018407047B2 (en) * | 2018-01-30 | 2021-01-21 | The Yokohama Rubber Co., Ltd. | Pneumatic tire |
US20210387481A1 (en) * | 2018-10-16 | 2021-12-16 | Bridgestone Americas Tire Operations, Llc | Structure and method for marking tires |
JP7120058B2 (ja) * | 2019-02-05 | 2022-08-17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タイヤ |
JP7419810B2 (ja) * | 2019-12-26 | 2024-01-23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2023017557A (ja) * | 2021-07-26 | 2023-02-07 | Toyo Tire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07139047A1 (ja) * | 2006-05-30 | 2007-12-06 | The Yokohama Rubber Co., Ltd. | タイヤ加硫用成形金型 |
CN101249780A (zh) * | 2007-02-22 | 2008-08-27 |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652824B2 (ja) * | 1996-11-15 | 2005-05-25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H10193922A (ja) * | 1997-01-08 | 1998-07-28 | Bridgestone Corp | 多数のリッジよりなる半円環状装飾帯を備えたタイヤ |
US20020174928A1 (en) * | 2001-05-25 | 2002-11-28 | Ratliff Billy Joe | Tire sidewall |
JP2005125937A (ja) * | 2003-10-23 | 2005-05-19 | Bridgestone Corp | タイヤのサイドウォール装飾構造 |
JP5054948B2 (ja) | 2006-09-05 | 2012-10-24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タイヤ |
JP4925803B2 (ja) * | 2006-12-04 | 2012-05-09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タイヤ |
JP4966795B2 (ja) * | 2007-09-18 | 2012-07-04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タイヤ |
JP2009090950A (ja) | 2007-10-12 | 2009-04-30 | Bridgestone Corp | タイヤ管理システム |
JP5232580B2 (ja) * | 2008-09-11 | 2013-07-10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2010
- 2010-05-07 JP JP2010107021A patent/JP4666109B1/ja active Active
-
2011
- 2011-05-02 AU AU2011249396A patent/AU2011249396B2/en active Active
- 2011-05-02 RU RU2012139473/11A patent/RU2505421C1/ru active
- 2011-05-02 WO PCT/JP2011/002531 patent/WO2011138867A1/en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1-05-02 DE DE112011101592.5T patent/DE112011101592B4/de active Active
- 2011-05-02 CN CN201180007372.1A patent/CN102753367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07139047A1 (ja) * | 2006-05-30 | 2007-12-06 | The Yokohama Rubber Co., Ltd. | タイヤ加硫用成形金型 |
CN101249780A (zh) * | 2007-02-22 | 2008-08-27 |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753367A (zh) | 2012-10-24 |
AU2011249396B2 (en) | 2014-06-19 |
AU2011249396A1 (en) | 2012-06-21 |
JP4666109B1 (ja) | 2011-04-06 |
WO2011138867A1 (en) | 2011-11-10 |
DE112011101592T5 (de) | 2013-05-02 |
DE112011101592B4 (de) | 2021-07-08 |
JP2011235686A (ja) | 2011-11-24 |
RU2505421C1 (ru) | 2014-01-2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753367B (zh) | 充气轮胎 | |
CN102294943B (zh) | 充气轮胎 | |
US4343342A (en) | Unified modular indicia marking for rubber articles | |
CN103167963B (zh) | 轮胎 | |
CN103101403B (zh) | 充气轮胎 | |
CN102848861B (zh) | 充气轮胎 | |
JP5621611B2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JP5756490B2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CN103930287B (zh) | 充气轮胎 | |
CN103097151A (zh) | 轮胎 | |
JP2016527143A (ja) | サイドウォール部に特定のテクスチャを有するタイヤ | |
CN102910038A (zh) | 充气轮胎 | |
JP5824467B2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US20180099530A1 (en) | Pneumatic tire | |
CN104812595B (zh) | 充气轮胎 | |
CN103029528A (zh) | 充气轮胎 | |
CN109195820B (zh) | 充气轮胎 | |
EP2570274A1 (en) | Pneumatic tire | |
JP2019196152A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JP2015033983A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CN109070644A (zh) | 重载用充气轮胎 | |
WO2015029928A1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JP5394679B2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US20060000533A1 (en) | Tire | |
JP7131134B2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
Address after: Kanagaw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after: THE YOKOHAMA RUBBER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Japan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THE YOKOHAMA RUBBER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Japan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