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952886B - 内燃机的窜漏气体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内燃机的窜漏气体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952886B
CN108952886B CN201810475501.3A CN201810475501A CN108952886B CN 108952886 B CN108952886 B CN 108952886B CN 201810475501 A CN201810475501 A CN 201810475501A CN 108952886 B CN108952886 B CN 10895288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lowby gas
chain
boss portion
passage
bo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47550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952886A (zh
Inventor
弓削佑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uki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uzuki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uki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Suzuki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89528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95288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95288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95288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1/00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 F01L1/02Valve drive
    • F01L1/022Chain driv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13/00Crankcase ventilating or breath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13/00Crankcase ventilating or breathing
    • F01M13/04Crankcase ventilating or breathing having means for purifying air before leaving crankcase, e.g. removing oi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13/00Crankcase ventilating or breathing
    • F01M13/04Crankcase ventilating or breathing having means for purifying air before leaving crankcase, e.g. removing oil
    • F01M13/0405Crankcase ventilating or breathing having means for purifying air before leaving crankcase, e.g. removing oil arranged in covering members apertures, e.g. cap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ubrication Details And Ventilation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 Cylinder Crankcases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 Lubrication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气缸体(2)具有:第1凸台部(62),包围连通路(23)的第1开口部(61);第2凸台部(64),包围油通路(26)的第2开口部(63),连结到第1凸台部(62)的下部;及第1外壁部(66),封闭链条收纳室(22)。链条箱(21)具有:第3凸台部(91),堵住第2开口部(63);第2外壁部(92),与第1外壁部(66)接合;及壁部(94),连结在第3凸台部(91)与第2外壁部(92)之间,与第1凸台部(62)接合。第1凸台部(62)的上部在位于第1外壁部(66)的固定孔(65)和第2凸台部(64)之间的位置连结到第1外壁部(66)。气缸体(2)与链条箱(21)合在一起形成窜漏气体通路(60)。

Description

内燃机的窜漏气体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从窜漏气体中分离油的内燃机的窜漏气体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内燃机的窜漏气体处理装置在气缸体的侧面具备从窜漏气体中分离油的通气室,通过在链条箱侧开口的通气导入口将窜漏气体导入通气室。
这种窜漏气体处理装置存在如下问题:从链条飞散的油大量地进入通气导入口,通气室不能充分发挥油分离功能,带走的油量变多。若带走的油量多,则会引起油消耗量增大、油劣化、提前点火的发生。
作为解决这种问题的技术,已知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装置。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装置中,并列具备第1窜漏气体通路和第2窜漏气体通路,在该第1窜漏气体通路中设置有油分离部,在该第2窜漏气体通路中设置有油分离箱,窜漏气体通过这些油分离部和油分离箱。从而,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装置能够提高油分离性能。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许515955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由于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内燃机的窜漏气体处理装置并列具备2个系统的窜漏气体通路,因此,存在部件个数变多的问题。
本发明是着眼于如上所述的问题而完成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需新追加部件就能够提高油分离性能的内燃机的窜漏气体处理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是一种内燃机的窜漏气体处理装置,其在气缸体和气缸盖的端部具备链条箱,上述链条箱覆盖将曲柄轴的驱动力传递到凸轮轴的正时链条,在上述气缸体与上述链条箱以及上述气缸盖与上述链条箱之间形成链条收纳室,上述链条收纳室收纳上述正时链条并与曲柄室连通,在上述气缸体形成有:油分离器,其分离窜漏气体中的油雾;连通路,其连通该油分离器与上述链条收纳室;以及油通路,其中流通油,上述曲柄室的窜漏气体经过上述链条收纳室和上述连通路导入到上述油分离器,上述内燃机的窜漏气体处理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气缸体具有:第1凸台部,其包围在上述连通路的上述链条收纳室侧开口的第1开口部;第2凸台部,其包围在上述油通路的上述链条收纳室侧开口的第2开口部,并连结到上述第1凸台部的下部;以及第1外壁部,其形成在上述链条收纳室的外缘部,与上述链条箱接合从而封闭上述链条收纳室,上述链条箱具有:第3凸台部,其与上述第2凸台部接合从而堵住上述第2开口部;第2外壁部,其形成在上述链条收纳室的外缘部,与上述第1外壁部接合从而封闭上述链条收纳室;以及壁部,其连结在上述第3凸台部与上述第2外壁部之间,与上述第1凸台部接合从而遮挡上述第1凸台部的上述正时链条侧,上述第1凸台部的上部在位于上述第1外壁部的固定孔和上述第1凸台部之间的位置连结到上述第1外壁部,上述气缸体形成有由上述第2凸台部、上述第1凸台部以及上述第1外壁部包围的第1空间,上述链条箱形成有由上述第3凸台部、上述壁部以及上述第2外壁部包围的第2空间,上述第1空间与上述第2空间合在一起形成窜漏气体从上述链条收纳室通向上述连通路的窜漏气体通路。
发明效果
根据上述的本发明,无需新追加部件就能够提高油分离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具有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内燃机的窜漏气体处理装置的发动机的主视图。
图2是具有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内燃机的窜漏气体处理装置的发动机的侧视图。
图3是具有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内燃机的窜漏气体处理装置的发动机的、拆下了链条箱的状态下的侧视图。
图4是具有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内燃机的窜漏气体处理装置的发动机的气缸体的、拆下了链条箱和正时链条的状态下的侧视图。
图5是示出具有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内燃机的窜漏气体处理装置的发动机的链条箱的内面的侧视图。
图6是图2的VI-VI方向向视截面图。
图7是图5的VII-VII方向向视截面图。
图8是示出具有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的内燃机的窜漏气体处理装置的发动机的链条箱的内面的侧视图。
图9是具有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的内燃机的窜漏气体处理装置的发动机的、拆下了链条箱的状态下的侧视图。
图10是图8的X-X方向向视截面图。
图11是示出具有本发明的第3实施例的内燃机的窜漏气体处理装置的发动机的链条箱的内面的侧视图。
图12是图11的XII-XII方向向视截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发动机(内燃机)、2...气缸体、3...气缸盖、6...曲柄轴、7...进气凸轮轴(凸轮轴)、8...排气凸轮轴(凸轮轴)、11...正时链条、12...曲柄链轮、17...油分离器、21...链条箱、22...链条收纳室、23...连通路、24...曲柄室、26...油通路、60...窜漏气体通路、60A...入口、61...第1开口部、62...第1凸台部、63...第2开口部、64...第2凸台部、65...固定孔、66...第1外壁部、67...第1空间、74...链条调节器、75...链条调节器安装部、77...曲柄轴支撑部、78...上游侧油通路部、79...一部分、81...第1隔壁部、91...第3凸台部、92...第2外壁部、93...第2空间、94...壁部、101、102...第2隔壁部、103...遮挡壁、103A...通过孔、D1、D2...外径。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是一种内燃机的窜漏气体处理装置,其在气缸体和气缸盖的端部具备链条箱,链条箱覆盖将曲柄轴的驱动力传递到凸轮轴的正时链条,在气缸体与链条箱以及气缸盖与链条箱之间形成链条收纳室,链条收纳室收纳正时链条并与曲柄室连通,在气缸体形成有:油分离器,其分离窜漏气体中的油雾;连通路,其连通该油分离器与链条收纳室;以及油通路,其中流通油,曲柄室的窜漏气体经过链条收纳室和连通路导入到油分离器,内燃机的窜漏气体处理装置的特征在于,气缸体具有:第1凸台部,其包围在连通路的链条收纳室侧开口的第1开口部;第2凸台部,其包围在油通路的链条收纳室侧开口的第2开口部,并连结到第1凸台部的下部;以及第1外壁部,其形成在链条收纳室的外缘部,与链条箱接合从而封闭链条收纳室,链条箱具有:第3凸台部,其与第2凸台部接合从而堵住第2开口部;第2外壁部,其形成在链条收纳室的外缘部,与第1外壁部接合从而封闭链条收纳室;以及壁部,其连结在第3凸台部与第2外壁部之间,与第1凸台部接合从而遮挡第1凸台部的正时链条侧,第1凸台部的上部在位于第1外壁部的固定孔和第1凸台部之间的位置连结到第1外壁部,气缸体形成有由第2凸台部、第1凸台部以及第1外壁部包围的第1空间,链条箱形成有由第3凸台部、壁部以及第2外壁部包围的第2空间,第1空间与第2空间合在一起形成窜漏气体从链条收纳室通向连通路的窜漏气体通路。从而,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内燃机的窜漏气体处理装置无需新追加部件就能够提高油分离性能。
【实施例1】
下面,使用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内燃机的窜漏气体处理装置的实施例。图1~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内燃机的窜漏气体处理装置的图。
首先,说明构成。此外,在图1~图7中,左右前后方向表示从驾驶座观看的车辆的左右前后方向。
在图1、图2中,作为内燃机的发动机1具备:气缸体2;气缸盖3,其设置在气缸体2的上部;气缸盖罩4,其设置在气缸盖3的上部;以及油底壳5,其设置在气缸体2的下部。
在图1、图6中,在气缸体2形成有气缸27,气缸27收纳未图示的活塞并使其自由地上下移动。另外,在气缸体2中收纳有将活塞的上下运动转换为旋转运动的曲柄轴6等。在气缸体2的下部一体地设置有曲柄箱部2A,曲柄箱部2A支撑曲柄轴6并使其自由旋转。
如图4所示,在曲柄箱部2A与油底壳5之间形成有曲柄室24,随着在气缸27的轴线方向上去往下方,曲柄箱部2A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扩展为裙状。
在图3中,气缸盖3收纳进气凸轮轴7和排气凸轮轴8,进气凸轮轴7具备未图示的进气凸轮,排气凸轮轴8具备未图示的排气凸轮。进气凸轮轴7和排气凸轮轴8沿着气缸27(参照图6)的排列方向相互平行延伸。
在图1、图2中,在气缸盖3的后表面形成有进气口29。
另外,在气缸盖3的前表面形成有排气口30。随着进气凸轮轴7和排气凸轮轴8的旋转而被驱动的未图示的进气阀和排气阀使进气口29和排气口30成为与未图示的燃烧室连通的状态或非连通状态。
在图3中,在进气凸轮轴7的端部设置有进气凸轮链轮9。在排气凸轮轴8的端部设置有排气凸轮链轮10。在曲柄轴6的端部设置有曲柄链轮12。
在进气凸轮链轮9、排气凸轮链轮10以及曲柄链轮12上卷绕有传递动力的正时链条11。
从而,曲柄轴6的旋转从曲柄链轮12通过正时链条11传递到进气凸轮链轮9和排气凸轮链轮10,进气凸轮轴7和排气凸轮轴8旋转。
在图1、图2中,在气缸体2和气缸盖3的端部(发动机1的右侧面侧)设置有链条箱21。链条箱21覆盖正时链条11,并且在气缸体2与链条箱21之间形成有链条收纳室22(参照图3)。在气缸体2中设置有螺栓70被紧固到的多个螺栓用孔73。链条箱21通过螺栓70固定于气缸体2和气缸盖3。如图4所示,链条收纳室22的下部与曲柄室24连通。
在图1、图6中,在气缸体2的后方侧的侧面形成有油分离器17,该油分离器17分离窜漏气体中的油雾。
在油分离器17中,由形成在气缸体2的侧面的壳体部40和安装在气缸体2的侧面的罩构件51形成油分离室46。由形成在气缸体2的侧面的分隔壁45A、45B、45C将油分离室46分隔为4个油分离室41、42、43、44。
分隔壁45A在气缸27的轴线方向上延伸,在曲柄轴6的轴线方向上将壳体部40分隔为油分离室41和油分离室42。分隔壁45B在与气缸27的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在与曲柄轴6的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将壳体部40分隔为油分离室42和油分离室43。分隔壁45C在气缸27的轴线方向上延伸,在曲柄轴6的轴线方向上将壳体部40分隔为油分离室43和油分离室44。
在油分离室41形成有窜漏气体导入口41A,窜漏气体导入口41A通过形成于气缸体2的连通路23与链条收纳室22连通。连通路23的第1开口部61在连通路23的链条收纳室22侧开口。在气缸体2的链条收纳室22侧设置有包围第1开口部61的筒状的第1凸台部62。
如箭头A1所示,从曲柄室24进入链条收纳室22后的窜漏气体从连通路23的第1开口部61通过窜漏气体导入口41A流入油分离器17的油分离室46。如箭头A2所示,流入油分离室46后的窜漏气体在通过油分离室46内的油分离室41、42、43、44的过程中,其中的油被分离。
在油分离室42的底面形成有排油孔42A。在气缸体2形成有排油通路20,排油孔42A通过排油通路20与油底壳5连通。
在图6中,罩构件51包含:平板部52;以及分隔壁53、54、55,其从平板部52朝向壳体部40突出。罩构件51封闭壳体部40,平板部52通过未图示的螺栓固定于气缸体2的侧面。
在图1、图6中,罩构件51的分隔壁53与壳体部40的分隔壁45A抵接,利用分隔壁53和分隔壁45A使油分离室41与油分离室42、43分隔。
罩构件51的分隔壁54与壳体部40的分隔壁45B抵接,利用分隔壁54和分隔壁45B使油分离室42与油分离室43分隔。
罩构件51的分隔壁55与壳体部40的分隔壁45C抵接,利用分隔壁55和分隔壁45C使油分离室44与油分离室43分隔。
在分隔壁55上形成有一对连通孔55A,连通孔55A使窜漏气体从油分离室43通向油分离室44。罩构件51具有碰撞壁56,碰撞壁56从平板部52朝向壳体部40突出。
碰撞壁56设置于油分离室44并与分隔壁55的连通孔55A相对,通过连通孔55A流入油分离室44的窜漏气体与碰撞壁56碰撞。即,碰撞壁56相对于分隔壁55设置在窜漏气体的流动方向下游。
另外,碰撞壁56的与曲柄轴6的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的一侧面不与分隔壁45C抵接,因此,与碰撞壁56碰撞后的窜漏气体从分隔壁45C与碰撞壁56之间的空间流入油分离室44。
因此,窜漏气体穿过分隔壁55的连通孔55A而从油分离室43油通过分离室44时,窜漏气体与碰撞壁56高速碰撞,油被分离。使通过连通孔55A后的窜漏气体与碰撞壁56碰撞的这种结构不仅设置于分隔壁55,也设置于其余的分隔壁53、54。
在油分离室44的上部设置有PCV(Positive Crankcase Ventilation;曲轴箱强制通风)阀37,PCV阀37调整从油分离室44流向未图示的窜漏气体排出管的窜漏气体流量。流入油分离器17的窜漏气体在油分离器17内的油分离室41、42、43、44中被分离出油之后,由于发动机1的吸入负压,通过PCV阀37并被吸出,而导入进气通路。
在图1中,气缸体2具备油通路26,在该油通路26中流通油,该油通路26的一部分在连通路23的下方与连通路23平行延伸。
气缸体2的后侧的壁面在油通路26的部分向后方突出。
油通路26在气缸体2的油通路26的链条收纳室22侧开口为第2开口部63。在气缸体2的油通路26的链条收纳室22侧设置有筒状的第2凸台部64,第2凸台部64包围第2开口部63,并连结到第1凸台部62的下部。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发动机1从设置于气缸体2的未图示的喷油嘴向正时链条11喷射油,从而在链条收纳室22中润滑正时链条11。
因此,当正时链条11旋转时,从正时链条11飞散的油的一部分会去往连通路23的第1开口部61的中心。如假想线L4所示,从正时链条11去往第1开口部61的中心的油的飞散方向是卷绕正时链条11的曲柄链轮12的切线,并且是通过后述的窜漏气体通路60的下端部的入口60A的中心的直线。
在油进入第1开口部61的情况下,油会与窜漏气体一起通过连通路23进入油分离器17,致使油分离器17的油分离性能下降。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如以下详细说明的那样,以使油难以进入连通路23的方式决定第1凸台部62与第2凸台部64的相对位置。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构成为,在后述的窜漏气体通路60中,油分离作用对进入连通路23之前的窜漏气体起作用。
在图3、图4、图7中,在气缸体2的链条收纳室22的外缘部形成有第1外壁部66,第1外壁部66与链条箱21接合从而封闭链条收纳室22。
第1凸台部62的上部在位于第1外壁部66的固定孔65和第2凸台部64之间的位置连结到第1外壁部66。在固定孔65紧固有未图示的螺栓,链条箱21通过该螺栓固定于气缸体2。
这样,气缸体2通过具备第2凸台部64、第1凸台部62以及第1外壁部66,从而形成由第2凸台部64、第1凸台部62以及第1外壁部66包围的第1空间67。
第1空间67是从第2凸台部64、第1凸台部62以及第1外壁部66中的与链条箱21的接合面凹陷的槽状空间。在本实施例中,从曲柄轴6的轴方向看,第1空间67形成为以第2凸台部64为中心的圆弧状。
另一方面,在图5、图7中,在链条箱21的内面设置有筒状的第3凸台部91,该第3凸台部91与第2凸台部64接合从而堵住第2开口部63。在链条箱21的内面的链条收纳室22的外缘部设置有第2外壁部92,该第2外壁部92与第1外壁部66接合从而封闭链条收纳室22。
在链条箱21的内面形成有壁部94,该壁部94连结在第3凸台部91与第2外壁部92之间,与第1凸台部62接合从而遮挡第1凸台部62的正时链条11侧。
因此,链条箱21通过具备第3凸台部91、壁部94以及第2外壁部92,从而形成由第3凸台部91、壁部94以及第2外壁部92包围的第2空间93。
第2空间93是从第3凸台部91、壁部94以及第2外壁部92中的与气缸体2的接合面凹陷的槽状空间。在本实施例中,从曲柄轴6的轴方向看,第2空间93形成为以第3凸台部91为中心的圆弧状。
并且,在将链条箱21安装于气缸体2的状态下,如图7所示,第1空间67与第2空间93合在一起形成窜漏气体通路60。窜漏气体通路60是使窜漏气体从链条收纳室22经过第1凸台部62的第1开口部61通向连通路23的通路。窜漏气体通路60弯曲成圆弧状,绕过第2凸台部64的远离正时链条11的一侧的外周面而到达第1凸台部62。
在图7中,用箭头D表示窜漏气体的通过路径。如箭头D所示,窜漏气体通路60内的窜漏气体在与第1凸台部62的外周面碰撞后,以从第1凸台部62迂回的方式绕到第1开口部61侧,从第1开口部61流入连通路23。因此,第1凸台部62能够在窜漏气体通路60上作为壁发挥作用,使窜漏气体与第1凸台部62碰撞,因而,能够分离窜漏气体中包含的油。
在图4中,第2凸台部64的外径D2形成为大于第1凸台部62的外径D1。另外,从曲柄轴6的轴方向看,第2凸台部64配置在与第1凸台部62相比在水平方向上更远离曲柄轴6的位置。
在将通过第1开口部61的中心的垂直线设为第1假想线L1,将通过第2开口部63的中心的垂直线设为第3假想线L3的情况下,第3假想线L3与第1假想线L1相比向曲柄轴6的后方远离了距离S。因此,第2凸台部64配置在与第1凸台部62相比在水平方向上从曲柄轴6更远离了距离S的位置。
另外,在将通过第1开口部61的中心与第2开口部63的中心的直线设为第2假想线L2的情况下,该第2假想线L2与第1假想线L1形成角度θ1,越朝下方越往后方侧倾斜。
在此,窜漏气体通路60的远离入口60A的上部与第2假想线L2平行延伸,因此,与假想线L4(参照图3)所示的油飞散方向以较大的角度交叉。
在图3中,在气缸体2的链条收纳室22侧设置有正时链条张紧器71和正时链条引导件72。正时链条张紧器71从后方与正时链条11相接触,正时链条引导件72从前方与正时链条11相接触。链条调节器74利用液压将正时链条张紧器71压向正时链条11,从而调整正时链条11的张力。正时链条引导件72引导正时链条11的通过位置。
如前所述,假想线L4是曲柄链轮12的切线,并且是通过窜漏气体通路60的下端部的入口60A的中心的直线,是去往连通路23的第1开口部61的中心的油的飞散方向。
如箭头B所示,从曲柄链轮12朝向窜漏气体通路60的入口60A飞散的油与链条调节器74碰撞而下落。
在图4中,在气缸体2形成有曲柄轴支撑部77,曲柄轴支撑部77支撑曲柄轴6并使其自由旋转,在该曲柄轴支撑部77的内部形成有未图示的油通路。曲柄轴支撑部77形成为比气缸体2的端部的壁面厚,从气缸体2的端部的壁面鼓出。
在气缸体2形成有从气缸体2的端部的壁面鼓出为半圆状的上游侧油通路部78,在该上游侧油通路部78的内部形成有油通路。上游侧油通路部78连接曲柄轴支撑部77与第2凸台部64。
上游侧油通路部78的内部的油通路与曲柄轴支撑部77的内部的油通路及第2凸台部64的油通路26(参照图1)连通。
而且,在气缸体2形成有从气缸体2的端部的壁面鼓出的油通路部76,在该油通路部76的内部形成有未图示的油通路。油通路部76的内部的油通路将气缸体2的内部的未图示的油通路与曲柄轴支撑部77的内部的油通路部连通。
如箭头C所示,从气缸体2的内部的油通路泵送到油通路部76的内部的油通路的油通过曲柄轴支撑部77的内部的油通路部流入上游侧油通路部78的内部的油通路,从该上游侧油通路部78供给到第2凸台部64的油通路26。
另外,上游侧油通路部78的一部分79与安装链条调节器74(参照图3)的链条调节器安装部75连接,上游侧油通路部78的内部的油经由链条调节器安装部75供给到链条调节器74。
在本实施例中,上游侧油通路部78和曲柄轴支撑部77从气缸体2的壁面鼓出,因此,也作为加强气缸体2的壁面的加强件发挥功能。并且,上游侧油通路部78连接曲柄轴支撑部77与第2凸台部64,因此,上游侧油通路部78能够通过第2凸台部64增强第1凸台部62的周边的刚度。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例中,气缸体2具有:第1凸台部62,其包围在连通路23的链条收纳室22侧开口的第1开口部61;第2凸台部64,其包围在油通路26的链条收纳室22侧开口的第2开口部63,并连结到第1凸台部62的下部;以及第1外壁部66,其形成在链条收纳室22的外缘部,与链条箱21接合从而封闭链条收纳室22。
另外,链条箱21具有:第3凸台部91,其与第2凸台部64接合从而堵住第2开口部63;第2外壁部92,其形成在链条收纳室22的外缘部,与第1外壁部66接合从而封闭链条收纳室22;以及壁部94,其连结在第3凸台部91与第2外壁部92之间,与第1凸台部62接合从而遮挡第1凸台部62的正时链条11侧。而且,第1凸台部62的上部在位于第1外壁部66的固定孔65和第2凸台部64之间的位置连结到第1外壁部66。
并且,气缸体2形成有由第2凸台部64、第1凸台部62以及第1外壁部66包围的第1空间67,链条箱21形成有由第3凸台部91、壁部94以及第2外壁部92包围的第2空间93,第1空间67与第2空间93合在一起形成窜漏气体从链条收纳室22通向连通路23的窜漏气体通路60。
从而,第2凸台部64和第3凸台部91位于包围连通路23的第1开口部61的第1凸台部62的下方,因此,从正时链条11飞散并去往连通路23的第1开口部61的油与第2凸台部64和第3凸台部91碰撞而流下。因此,能够利用第2凸台部64和第3凸台部91阻挡从正时链条11飞散并去往连通路23的第1开口部61的油,能够抑制油侵入连通路23。
另外,对于通过窜漏气体通路60的窜漏气体,第1凸台部62的外周面作为碰撞壁发挥功能,因此,能够通过使窜漏气体与第1凸台部62碰撞来分离窜漏气体中包含的油。
另外,第1凸台部62连结到第2凸台部64和第1外壁部66,从而能够增强第1凸台部62的刚度,因此,在接收到因曲柄轴6的旋转而引起的振动时能够抑制第1凸台部62发生变形。因此,能够防止由于第1凸台部62的变形而在第1凸台部62与第3凸台部91的接合面产生间隙致使窜漏气体泄漏。因此,能够提高油分离性能。
另外,由第1外壁部66、第1凸台部62以及第2凸台部64形成窜漏气体通路60的第1空间67,由第2外壁部92、壁部94以及第3凸台部91形成窜漏气体通路60的第2空间93,因此,无需新追加部件就能够形成窜漏气体通路60,能够在窜漏气体通路60中将油从窜漏气体中分离。其结果是,无需新追加部件就能够提高油分离性能。
在本实施例中,第2凸台部64的外径D2形成为大于第1凸台部62的外径D1。
从而,能够使从正时链条11飞散并以直线去往连通路23的第1开口部61的油的大部分与外径比第1凸台部62大的第2凸台部64碰撞。因此,能够利用外径比第1凸台部62大的第2凸台部64有效地阻挡从正时链条11朝向窜漏气体通路60飞散的油。
在本实施例中,从曲柄轴6的轴方向看,第2凸台部64配置在与第1凸台部62相比在水平方向上更远离曲柄轴6的位置。
从而,窜漏气体通路60的下端部的入口60A配置于在水平方向上远离曲柄轴6的方向,因此,能够使到达窜漏气体通路60的入口60A的油与第1外壁部66碰撞而流下,能够使油难以侵入窜漏气体通路60的内部。
另外,窜漏气体通路60呈以第2凸台部64为中心弯曲为圆弧状并长长地延伸的形状,因此,即使是在有少量的油进入了窜漏气体通路60的内部的情况下,也能够使该油难以到达第1开口部61。
在本实施例中,链条调节器74配置在窜漏气体通路60与曲柄轴6之间,位于作为卷绕正时链条11的曲柄链轮12的切线上,并且位于通过窜漏气体通路60的下端部的入口60A的中心的直线的假想线L4上。
从而,链条调节器74能够阻挡从曲柄链轮12的位置朝向窜漏气体通路60的入口60A飞散的油,能够抑制油直接侵入窜漏气体通路60。
在本实施例中,在气缸体2形成有曲柄轴支撑部77和上游侧油通路部78,曲柄轴支撑部77支撑曲柄轴6并使其自由旋转,上游侧油通路部78连接该曲柄轴支撑部77与第2凸台部64,上游侧油通路部78的一部分79连接安装链条调节器74的链条调节器安装部75。
从而,能够由曲柄轴支撑部77和链条调节器安装部75通过上游侧油通路部78来支撑与第1凸台部62的下部连结的第2凸台部64。因此,能够增强第1凸台部62的周边的刚度,能够在因曲柄轴6的旋转而引起的振动传递到第1凸台部62时抑制第1凸台部62发生变形。另外,能够防止由于第1凸台部62的变形而在第1凸台部62与第3凸台部91的接合面产生间隙致使窜漏气体泄漏。
其结果是,能够防止窜漏气体通过第1凸台部62与第3凸台部91的接合面从第1开口部61漏到链条收纳室22,能够提高窜漏气体向油分离室46侧的排出性能。
图8、图9、图10是示出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的内燃机的窜漏气体处理装置的图,对于与第1实施例相同的构成标注相同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在图8、图9、图10中,左右前后方向表示从驾驶座观看的车辆的左右前后方向。
在图9、图10中,气缸体2在窜漏气体通路60的第1空间67具有第1隔壁部81,该第1隔壁部81横穿窜漏气体通路60,连结第2凸台部64与第1外壁部66。
在图8、图10中,链条箱21在窜漏气体通路60的第2空间93具有第2隔壁部101、102,该第2隔壁部101、102横穿窜漏气体通路60且不与第1隔壁部81接触,连结第3凸台部91与第2外壁部92。
在本实施例中,第2隔壁部101配置在窜漏气体通路60的第2空间93中的第1隔壁部81的上游侧,第2隔壁部102配置在窜漏气体通路60的第2空间93中的第1隔壁部81的下游侧。
因此,在窜漏气体通路60中,如箭头E所示,窜漏气体以依次从第2隔壁部101、第1隔壁部81、第2隔壁部102迂回的方式使流向发生较大改变地进行流动。
因此,能够使窜漏气体通路60中的窜漏气体的路径长度变长。因此,能够使窜漏气体通路60成为所谓的迷宫式油分离结构。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例中,气缸体2在窜漏气体通路60的第1空间67具有第1隔壁部81,第1隔壁部81横穿窜漏气体通路60,连结第2凸台部64与第1外壁部66。
另外,链条箱21在窜漏气体通路60的第2空间93具有至少1个第2隔壁部101、102,该至少1个第2隔壁部101、102横穿窜漏气体通路60且不与第1隔壁部81接触,连结第3凸台部91与第2外壁部92。
从而,在窜漏气体通路60中,窜漏气体以从第1隔壁部81和第2隔壁部101、102迂回的方式改变流向并移动较长距离,因此,能够从窜漏气体中分离更多的油。另外,窜漏气体在通过窜漏气体通路60的期间依次与第2隔壁部101、第1隔壁部81、第2隔壁部102碰撞,从而能够分离窜漏气体中包含的油,能够提高油分离性能。
另外,由第1隔壁部81将第2凸台部64与第1外壁部66连结,从而能够增强第2凸台部64的刚度,由第2隔壁部101、102将第3凸台部91与第2外壁部92连结,从而能够增强第2凸台部64的刚度。
因此,在曲柄轴6的振动作用于第2凸台部64时,能够防止在第2凸台部64与第3凸台部91的接合面产生间隙致使窜漏气体泄漏。
图11、图12是示出本发明的第3实施例的内燃机的窜漏气体处理装置的图,对于与第1实施例和第2实施例相同的构成标注相同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在图11、图2中,左右前后方向表示从驾驶座观看的车辆的左右前后方向。
在图11、图12中,链条箱21在窜漏气体通路60的第2空间93具有遮挡壁103。遮挡壁103横穿窜漏气体通路60,连结第3凸台部91与第2外壁部92,并且与第1凸台部62接合从而遮挡窜漏气体通路60。
在遮挡壁103上设置有窜漏气体通过的多个通过孔103A。通过孔103A是作为从遮挡壁103的与第1凸台部62的接合面凹陷的槽,经过切削加工等而形成的,遮挡壁103与第1凸台部62接合从而成为小直径的孔状通路。通过在遮挡壁103上设置通过孔103A,从而在通过孔103A处窜漏气体通路60的流路变窄。因此,在窜漏气体通路60中,如箭头F所示,窜漏气体在通过遮挡壁103的通过孔103A时流速提高,高速碰撞壁部94。因此,能够使窜漏气体通路60成为所谓的冲击式油分离结构。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例中,链条箱21在窜漏气体通路60的第2空间93具有遮挡壁103,该遮挡壁103横穿窜漏气体通路60,连结第3凸台部91与第2外壁部92,并且与第1凸台部62接合从而遮挡窜漏气体通路60。另外,在遮挡壁103上设置有窜漏气体通过的通过孔103A。
从而,由于通过遮挡壁103的通过孔103A而窜漏气体的流速被提高,高速的窜漏气体与链条箱21的第2外壁部92碰撞,从而能够高效地分离窜漏气体中包含的油,能够提高油分离性能。此外,通过孔103A不限于设置在遮挡壁103,也可以设置在第1凸台部62。
另外,能够利用遮挡壁103增强第3凸台部91的刚度,因此,能够防止在接收到曲柄轴6的振动时在第3凸台部91与第1凸台部62的贴合面产生间隙,能够防止窜漏气体泄漏。
虽然公开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显然本领域技术人员能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地加以变更。旨在将所有这种修正和等价物包含在所附的权利要求中。

Claims (7)

1.一种内燃机的窜漏气体处理装置,
在气缸体和气缸盖的端部具备链条箱,上述链条箱覆盖将曲柄轴的驱动力传递到凸轮轴的正时链条,
在上述气缸体与上述链条箱以及上述气缸盖与上述链条箱之间形成链条收纳室,上述链条收纳室收纳上述正时链条并与曲柄室连通,
在上述气缸体形成有:油分离器,其分离窜漏气体中的油雾;连通路,其连通该油分离器与上述链条收纳室;以及油通路,其中流通油,
上述曲柄室的窜漏气体经过上述链条收纳室和上述连通路导入到上述油分离器,
上述内燃机的窜漏气体处理装置的特征在于,
上述气缸体具有:
第1凸台部,其包围在上述连通路的上述链条收纳室侧开口的第1开口部;
第2凸台部,其包围在上述油通路的上述链条收纳室侧开口的第2开口部,并连结到上述第1凸台部的下部;以及
第1外壁部,其形成在上述链条收纳室的外缘部,与上述链条箱接合从而封闭上述链条收纳室,
上述链条箱具有:
第3凸台部,其与上述第2凸台部接合从而堵住上述第2开口部;
第2外壁部,其形成在上述链条收纳室的外缘部,与上述第1外壁部接合从而封闭上述链条收纳室;以及
壁部,其连结在上述第3凸台部与上述第2外壁部之间,与上述第1凸台部接合从而遮挡上述第1凸台部的上述正时链条侧,上述第1凸台部的上部在位于上述第1外壁部的固定孔和上述第1凸台部之间的位置连结到上述第1外壁部,
上述气缸体形成有由上述第2凸台部、上述第1凸台部以及上述第1外壁部包围的第1空间,上述链条箱形成有由上述第3凸台部、上述壁部以及上述第2外壁部包围的第2空间,上述第1空间与上述第2空间合在一起形成窜漏气体从上述链条收纳室通向上述连通路的窜漏气体通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的窜漏气体处理装置,
上述第2凸台部的外径形成为大于上述第1凸台部的外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燃机的窜漏气体处理装置,
从上述曲柄轴的轴方向看,上述第2凸台部配置在与上述第1凸台部相比在水平方向上更远离上述曲柄轴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的窜漏气体处理装置,
上述气缸体在上述窜漏气体通路的上述第1空间具有第1隔壁部,上述第1隔壁部横穿上述窜漏气体通路,连结上述第2凸台部与上述第1外壁部,
上述链条箱在上述窜漏气体通路的上述第2空间具有至少1个第2隔壁部,上述至少1个第2隔壁部横穿上述窜漏气体通路且不与上述第1隔壁部接触,连结上述第3凸台部与上述第2外壁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的窜漏气体处理装置,
上述链条箱在上述窜漏气体通路的上述第2空间具有遮挡壁,上述遮挡壁横穿上述窜漏气体通路,连结上述第3凸台部与上述第2外壁部,并且与上述第1凸台部接合从而遮挡上述窜漏气体通路,
在上述遮挡壁或上述第1凸台部中的至少一方设置有上述窜漏气体通过的通过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的窜漏气体处理装置,
链条调节器配置在上述窜漏气体通路与上述曲柄轴之间,位于与卷绕上述正时链条的曲柄链轮相切并且通过上述窜漏气体通路的下端部的入口的中心的直线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内燃机的窜漏气体处理装置,
在上述气缸体形成有曲柄轴支撑部和上游侧油通路部,上述曲柄轴支撑部支撑上述曲柄轴并使其自由旋转,上述上游侧油通路部连接该曲柄轴支撑部与上述第2凸台部,
上述上游侧油通路部的一部分连接安装上述链条调节器的链条调节器安装部。
CN201810475501.3A 2017-05-19 2018-05-17 内燃机的窜漏气体处理装置 Active CN10895288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99454A JP6881019B2 (ja) 2017-05-19 2017-05-19 内燃機関のブローバイガス処理装置
JP2017-099454 2017-05-1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952886A CN108952886A (zh) 2018-12-07
CN108952886B true CN108952886B (zh) 2020-10-30

Family

ID=642038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475501.3A Active CN108952886B (zh) 2017-05-19 2018-05-17 内燃机的窜漏气体处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881019B2 (zh)
CN (1) CN108952886B (zh)
DE (1) DE102018207244B4 (zh)
FR (1) FR3066539B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157011B2 (ja) * 2019-06-20 2022-10-19 株式会社クボタ ブローバイガス還流装置付エンジン
JP7342723B2 (ja) 2020-01-31 2023-09-12 スズ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補機取付構造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3096269A (ja) * 2011-10-31 2013-05-20 Toyota Motor Corp ブローバイガス還元装置
CN104564328A (zh) * 2013-10-28 2015-04-29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内燃机和内燃机的分离器结构
CN106050361A (zh) * 2015-04-08 2016-10-26 铃木株式会社 内燃机的油分离结构
CN206175024U (zh) * 2014-01-24 2017-05-17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窜漏气体用油分离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052483B2 (ja) * 1991-10-04 2000-06-12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V型内燃機関のブローバイガス処理装置
JP3767277B2 (ja) * 1999-09-30 2006-04-19 スズキ株式会社 船外機用4サイクルエンジン
JP3932794B2 (ja) * 2000-09-29 2007-06-20 マツダ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のオイルセパレータ構造
JP2003328853A (ja) * 2002-05-14 2003-11-19 Daihatsu Diesel Mfg Co Ltd エンジンケース
JP3470718B2 (ja) * 2002-12-24 2003-11-25 スズキ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のオイル供給装置
JP4075714B2 (ja) 2003-07-11 2008-04-1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ブリーザ室構造
JP2008019794A (ja) * 2006-07-13 2008-01-31 Toyota Motor Corp 内燃機関のブローバイガス回収構造及びそのブローバイガス回収構造に使用されるチェーンカバーユニット
JP4851887B2 (ja) * 2006-08-29 2012-01-1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
CN101131133A (zh) * 2007-09-20 2008-02-27 奇瑞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带曲轴箱通风迷宫的正时链轮罩盖
JP5159550B2 (ja) 2008-10-08 2013-03-06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ブローバイガス還流装置
JP6206086B2 (ja) * 2013-10-28 2017-10-04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
JP6252144B2 (ja) 2013-12-06 2017-12-27 スズ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ブローバイガス処理装置
JP6331923B2 (ja) 2014-09-24 2018-05-30 スズ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オイル分離構造
DE102016205678B4 (de) 2015-04-08 2021-09-09 Suzuki Motor Corporation Ölabscheidemechanismus eines verbrennungsmotors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3096269A (ja) * 2011-10-31 2013-05-20 Toyota Motor Corp ブローバイガス還元装置
CN104564328A (zh) * 2013-10-28 2015-04-29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内燃机和内燃机的分离器结构
CN206175024U (zh) * 2014-01-24 2017-05-17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窜漏气体用油分离器
CN106050361A (zh) * 2015-04-08 2016-10-26 铃木株式会社 内燃机的油分离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952886A (zh) 2018-12-07
JP2018193944A (ja) 2018-12-06
FR3066539B1 (fr) 2021-11-26
FR3066539A1 (fr) 2018-11-23
DE102018207244A1 (de) 2018-11-22
DE102018207244B4 (de) 2022-10-06
JP6881019B2 (ja) 2021-06-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329975B2 (en) Oil separation device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US8336529B2 (en) Vapor-liquid separating structure
JP4661733B2 (ja) エンジンのオイルセパレータ装置
EP1865170B1 (en) Vertical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provided with belt-drive transmission mechanism
US10570790B2 (en) Breather device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JP2007016664A (ja) 内燃機関のオイル戻し構造
CN108952886B (zh) 内燃机的窜漏气体处理装置
JP2017219014A (ja) エンジンのブローバイガス用気液分離装置
JP2013130080A (ja) チェーンケース
JP2007321747A (ja) ベルト式伝動機構を備えるバーチカル内燃機関
JP2001303924A (ja) ブローバイガスのセパレータ装置
JP2013113148A (ja) 内燃機関の油路構造
EP1026372B1 (en) Engine crankcase ventilation system including a blowby gas passage defined between crankcase members
US6880506B2 (e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with at least two cylinder bank rows
WO2016039142A1 (ja) 内燃機関および内燃機関用セパレータ
JP3942698B2 (ja) 船外機用dohc型エンジンのブローバイガス還元装置
JP5516112B2 (ja) ブローバイガス還元装置
JP4123573B2 (ja) 直噴式ディーゼルエンジン
JP2013151905A (ja) ブローバイガス処理装置のオイルセパレータ
WO2016039143A1 (ja) 内燃機関
JP6380035B2 (ja) 内燃機関
JP6413546B2 (ja) 内燃機関のオイル分離構造
JP2010159733A (ja) 内燃機関の潤滑装置
JP6413519B2 (ja) 内燃機関
US11371399B2 (en) Oil return structur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