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564328A - 内燃机和内燃机的分离器结构 - Google Patents

内燃机和内燃机的分离器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564328A
CN104564328A CN201410575561.4A CN201410575561A CN104564328A CN 104564328 A CN104564328 A CN 104564328A CN 201410575561 A CN201410575561 A CN 201410575561A CN 104564328 A CN104564328 A CN 10456432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cylinder block
separator portion
gas
subsidiary eng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57556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564328B (zh
Inventor
栗田洋孝
川合启之
椎木诚一
江森直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si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isin Seik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22292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206086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05149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299298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Aisin Seiki Co Ltd filed Critical Aisin Seik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5643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6432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56432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6432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13/00Crankcase ventilating or breathing
    • F01M13/04Crankcase ventilating or breathing having means for purifying air before leaving crankcase, e.g. removing oi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5/00Pumping cooling-air or liquid coolants
    • F01P5/10Pumping liquid coolant; Arrangements of coolant pumps
    • F01P5/12Pump-driving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67/00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the arrangement of auxiliary apparatus not being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the apparatus having different functions; Driving auxiliary apparatus from eng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67/00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the arrangement of auxiliary apparatus not being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the apparatus having different functions; Driving auxiliary apparatus from eng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2B67/04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the arrangement of auxiliary apparatus not being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the apparatus having different functions; Driving auxiliary apparatus from eng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of mechanically-driven auxiliary apparatu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77/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2B77/11Thermal or acoustic insul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FCYLINDERS, PISTONS OR CASINGS, FOR COMBUSTION ENGINES; ARRANGEMENTS OF SEALINGS IN COMBUSTION ENGINES
    • F02F7/00Casings, e.g. crankcases or frames
    • F02F7/0065Shape of casings for other machine parts and purposes, e.g. utilisation purposes, safety
    • F02F7/0068Adaptations for other accessori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NLUBRICATING
    • F16N13/00Lubricating-pumps
    • F16N13/02Lubricating-pumps with reciprocating piston
    • F16N13/04Adjustable reciprocating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13/00Crankcase ventilating or breathing
    • F01M13/04Crankcase ventilating or breathing having means for purifying air before leaving crankcase, e.g. removing oil
    • F01M2013/0461Crankcase ventilating or breathing having means for purifying air before leaving crankcase, e.g. removing oil with a labyrinth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Lubrication Details And Ventilation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内燃机,谋求有效地防止在分离器部中流通的窜漏气体中的水蒸气凝结,由此能避免利用分离器部回收的油中混入凝结水。该发动机(100)(内燃机)具备:气缸体(2);辅机托架(5),其配置于气缸体2的侧壁(2c),装配水泵(70);以及分离器部(6),其配置在气缸体(2)与辅机托架(5)之间的空间部(4)内,并且相对于气缸体(2)及辅机托架(5)独立设置,用于对窜漏气体进行气液分离。

Description

内燃机和内燃机的分离器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内燃机和内燃机的分离器结构,特别涉及具备用于对窜漏气体进行气液分离的分离器部的内燃机和内燃机的分离器结构。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具备用于对窜漏气体进行气液分离的分离器部的内燃机(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内燃机,具备:金属制的气缸体;装配辅机类的金属制的辅机托架(辅机装配构件);以及通气室(分离器部)。在该专利文献1记载的内燃机中,在辅机托架固定于气缸体的侧壁的状态下,利用相互相对的气缸体的带凹状的侧壁和辅机托架的装配部一侧的带凹状的表面,形成有内壁具有规定的凹凸形状的空间部。该空间部被称为通气室,具有作为将从气缸下部漏出到曲轴室的窜漏气体中的油分离回收的分离器部的作用。另外,对内燃机进行冷却的冷却水通路的一部分隔着管壁贯穿通气室。由此,由内燃机加温后的冷却水的热传导到通气室侧来对通气室(空间部)加温,防止在通气室内流通的窜漏气体中的水蒸气凝结。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许第342364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内燃机所具有的通气室结构中,利用相互相对的气缸体的带凹状的侧壁和辅机托架的带凹状的表面来构成通气室(分离器部),因此通气室内容易受到外部空气温度的影响。特别是在外部空气温度低并且内燃机的启动时等发动机的冷却水温度也低的情况下,金属制的气缸体、辅机托架也成为寒冷的状态,通气室(分离器部)及其内部不容易加温。因此,在内燃机刚启动后,在仍然寒冷的通气室内流通的窜漏气体中的水蒸气作为凝结水出现,存在该凝结水容易混入在通气室内进行了气液分离的油的问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本发明的1个目的是提供能实现有效地防止在分离器部中流通的窜漏气体中的水蒸气凝结从而避免凝结水混入利用分离器部回收的油中的内燃机和内燃机的分离器结构。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1方面的内燃机具备:气缸体;辅机装配构件,其配置在气缸体的侧壁,辅机装配于上述辅机装配构件;以及分离器部,其配置在气缸体和辅机装配构件之间的空间,并且相对于气缸体及辅机装配构件独立设置,用于对窜漏气体进行气液分离。
在本发明的第1方面的内燃机中,如上所述,具备分离器部,分离器部配置于气缸体和辅机装配构件之间的空间,并且相对于气缸体及辅机装配构件独立设置,由此能将辅机装配构件与分离器部之间的间隙部分以及气缸体与分离器部之间的间隙部分一起用作隔热层,将独立(独立部件)构成的分离器部相对于直接暴露于外部空气的气缸体和辅机装配构件进行热隔离。即,分离器部隔开间隙部分(隔热层)而被隔热,由此不容易直接受到外部空气温度的影响,因此在内燃机停止后置于外部空气温度低的环境中的情况下,还有内燃机启动时(刚启动后)等内燃机的冷却水温度未充分升温的情况下,抑制分离器部的温度降低。由此,维持分离器部的保温性,因此能有效地防止在分离器部中流通的窜漏气体中的水蒸气凝结。其结果是,能避免由分离器部回收的油中混入凝结水。
另外,在上述第1方面的内燃机中,相对于气缸体及辅机装配构件独立(独立部件)地设有分离器部,由此不拘于从窜漏气体将油进行气液分离的油分离方式(例如惯性冲撞式、迷宫式、旋风式和过滤式等),都能将本发明的分离器部装入内燃机。根据内燃机的设计样式,对分离器部所要求的油捕集能力(分离器部的设计样式上的特点)不同,但无论用于具有何种油分离方式的分离器部,都能有效地实现通过分离器部的保温来防止窜漏气体中的水蒸气的凝结,能避免气液分离后的油中混入凝结水。由于这一点,本发明的有用性高。
优选在上述第1方面的内燃机中,分离器部以至少相对于辅机装配构件具有间隙的状态配置在气缸体和辅机装配构件之间的空间内。根据这种构成,相对于无发热源等而容易直接受到外部空气温度的影响的辅机装配构件隔开间隙在空间内配置分离器部,因此即使在由于外部空气而辅机装配构件降温的状态下,该间隙也能发挥隔热层的作用,使辅机装配构件的温度不易直接热传导到空间内的分离器部。由此,能有效地维持分离器部相对于外部空气温度的保温性,因此能可靠地谋求防止在分离器部中流通的窜漏气体中的水蒸气由于外部空气温度而凝结。
在上述分离器部以至少相对于辅机装配构件具有间隙的状态配置的构成中,优选分离器部以相对于辅机装配构件和气缸体这两者具有间隙的状态配置在气缸体和辅机装配构件之间的空间内。根据这种构成,不仅相对于容易受外部空气温度的影响的辅机装配构件也相对于气缸体隔开间隙配置分离器部,因此在内燃机启动时等发动机的冷却水温度未升温到规定温度的低温状态下,也能利用相对于辅机装配构件和气缸体这两者设置的间隙来得到隔热效果(隔热性能),能可靠地保温维持空间内的分离器部。因此,特别是能可靠地防止内燃机刚刚冷启动后在分离器部中流通的窜漏气体中的水蒸气凝结。
在上述分离器部以至少相对于辅机装配构件具有间隙的状态配置的构成中,优选在分离器部和至少辅机装配构件之间的间隙中设有隔热层。根据这种构成,利用设于分离器部和辅机装配构件之间的间隙的隔热层,即使在辅机装配构件降温的状态下也能得到相对于辅机装配构件的隔热效果(隔热性能),能使空间内的分离器部可靠地保温。
在这种情况下,优选隔热层包括空气层。根据这种构成,不使用发挥隔热效果(隔热性能)的特殊材料来构成隔热层而仅将空气层用作隔热层,从而能使分离器部和至少辅机装配构件之间的间隙容易发挥隔热性能。
在上述第1方面的内燃机中,优选分离器部形成为在内部具有迷宫结构。根据这种构成,分离器部的内部空间成为迷宫结构,因此能使窜漏气体滞留于由内壁部(内壁面)形成且流路长度被延长的分离器部的内部空间,能高效地捕集窜漏气体中含有的微粒状的油雾。另外,在窜漏气体流通的过程中使油雾反复冲撞复杂的内壁部(内壁面)也能高效地捕集油雾。另外,即使采用迷宫式的分离器部,窜漏气体也不会由于内壁部(内壁面)而降温,因此能有效地防止在分离器部中流通的窜漏气体中的水蒸气凝结。
在上述第1方面的内燃机中,优选分离器部包括用于从气缸体导入窜漏气体的导入口,还具备密封分离器部的导入口附近的部分和气缸体之间的间隙的密封构件。根据这种构成,能防止导入分离器部的窜漏气体的一部分从导入口附近的部分侵入(漏出)到从外侧包住分离器部的气缸体和辅机装配构件的空间(间隙)。因此,能防止窜漏气体中的油无用地蓄积于从外侧包住分离器部的空间(气缸体及辅机装配构件与分离器部的外表面的间隙的部分)。
在上述第1方面的内燃机中,优选分离器部以相对于辅机装配构件和气缸体这两者具有间隙的状态配置,间隙构成隔热层,隔热层包括空气层,并且隔热层与气缸体的内部连通。根据这种构成,能利用与曲轴室的内部连通的隔热层(空气层)来包住配置于气缸体和辅机装配构件之间的空间的分离器部。此时,曲轴室的内部的气体由窜漏气体、蓄积于储油部的发动机油等加温,因此分离器部被这种高温的气体(gas)包住。因此,在内燃机启动后,能容易地维持分离器部的保温性。
在上述第1方面的内燃机中,优选辅机装配构件包括冷却水通路,分离器部配置在辅机装配构件的冷却水通路的附近。根据这种构成,在内燃机启动后,能使由内燃机充分加温后的冷却水(高温水)的热传导到分离器部(内部空间)来对分离器部加温。因此,在利用冷却水的热来对分离器部进行一次加温后,也会在配置于气缸体和辅机装配构件之间的空间的分离器部中维持保温性,因此即使辅机装配构件暴露于低温的外部空气中也能使在分离器部中流通的窜漏气体维持规定温度。在此,本发明的“冷却水通路”不仅包括在将普通的水用于冷却水的情况下冷却水流通的通路的情况,还包括将防冻剂、掺入有用于防止冷却系统的金属部件腐蚀的防锈、防蚀剂的防冻液(冷却液)用作冷却水的情况下该冷却液流通的通路的情况,是广泛的概念。
在上述第1方面的内燃机中,优选上述冷却水通路以不向上述分离器部突出的方式配置。根据这种构成,冷却水通路不向分离器部的内部空间突出,而是配置在分离器部(内部空间)的外侧附近,因此能不受冷却水通路的配置的影响而在充分确保了内容积的分离器部的内部空间中设置分离器结构。
在上述第1方面的内燃机中,优选分离器部包括:导入口,其用于从气缸体导入窜漏气体;壁部,其设于导入口的正后方,用于供通过导入口导入的窜漏气体冲撞;以及存积空间,其设于壁部的正后方,存积冲撞到壁部后的窜漏气体。根据这种构成,能使通过导入口导入到分离器部内的窜漏气体不断地冲撞到壁部,能有效地分离窜漏气体中包含的微粒状的油雾(油滴)。并且,使冲撞后的窜漏气体在存积空间中扩散并且降低流速而保留于该存积空间,由此能进一步分离油雾。由此,能提高分离油的分离器部的功能。
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分离器部还包括纵长形状的油排出口,油排出口在上下方向延伸,用于排出存积空间中存积的窜漏气体中的油。根据这种构成,能将在壁部和存积空间中分离而落下(滴下)的液体状的油通过纵长形状的油排出口适当地排出到外部(气缸体内)。此时,油主要从截面为纵长形状的油排出口中的下部侧的截面区域流出,另一方面,能在油排出口中的上部侧的截面区域中产生将存积空间和外部(气缸体内)连通的连通路(通空气的小孔部分),因此在存积空间中,排出的油和曲轴室内的空气能通过油排出口迅速置换。其结果是,能使具有粘性的液体状的油迅速从油排出口排出。另外,能不存留液体状的油而总是确保具有固定空间容积的存积空间,因此能容易地维持分离器部的功能。
本发明的第2方面的内燃机的分离器结构具备分离器部,分离器部配置于气缸体和辅机装配构件之间的空间,并且相对于气缸体及辅机装配构件独立设置,用于对窜漏气体进行气液分离,辅机装配构件配置于气缸体的侧壁,辅机装配于辅机装配构件。
在本发明的第2方面的内燃机的分离器结构中,如上所述,具备分离器部,其配置于气缸体和辅机装配构件之间的空间,并且相对于气缸体及辅机装配构件独立设置,由此能将辅机装配构件和分离器部之间的间隙部分以及气缸体和分离器部之间的间隙部分一起用作隔热层,将独立(独立部件)构成的分离器部相对于直接暴露于外部空气的气缸体和辅机装配构件进行热隔离。即,分离器部隔开间隙部分(隔热层)而被隔热,由此不容易直接受到外部空气温度的影响,因此在内燃机停止后置于外部空气温度低的环境中的情况下,还有内燃机启动时(刚启动后)等内燃机的冷却水温度未充分升温的情况下,抑制分离器部的温度降低。由此,能维持分离器部的保温性,能有效地谋求防止在分离器部中流通的窜漏气体中的水蒸气的凝结,其结果是,能避免由分离器部回收的油中混入凝结水。
另外,在上述第2方面的内燃机的分离器结构中,相对于气缸体及辅机装配构件独立(独立部件)地设有分离器部,由此不拘于从窜漏气体将油进行气液分离的油分离方式(例如惯性冲撞式、迷宫式和旋风式等),都能将本发明的分离器结构应用于内燃机。根据内燃机的设计样式,对分离器部所要求的油捕集能力(分离器部的设计样式上的特点)不同,但无论将具有何种油分离方式的分离器部装入内燃机,都能有效地通过分离器部的保温来谋求防止窜漏气体中的水蒸气的凝结,能避免气液分离后的油中混入凝结水。由于这一点,本发明的有用性高。
此外,在本申请中,在上述第1方面的内燃机中也可以考虑如下构成。
(附注项1)
即,在上述第1方面的内燃机中,分离器部由树脂制成。根据这种构成,不仅将辅机装配构件和分离器部之间的间隙部分以及气缸体和分离器部之间的间隙部分用作隔热层,也能利用分离器部自身具有的树脂材料的隔热效果(隔热性能),使分离器部更不易受到外部空气温度的影响。另外,在制造工艺上,例如能将分割为两部分的分离器部件彼此通过振动焊接等而一体化为1个分离器部来容易地制造。此时,能通过树脂成形来使各个分离器部件的内部结构形成为所希望的形状(迷宫结构等),因此能将确保保温性并且具有高性能的油分离功能的分离器部装入内燃机。另外,分离器部由树脂制成,也能相应地谋求轻型化。
(附注项2)
另外,在上述第1方面的内燃机中,壁部具有凹凸形状的表面。根据这种构成,在壁部的表面产生起伏(凹凸形状),能使窜漏气体相应地与壁部的更多表面冲撞,因此能利用凹凸形状的表面部分高效地捕集窜漏气体中含有的微粒状的油雾。
(附注项3)
另外,在上述第1方面的内燃机中,壁部具有向容易使冲撞到壁部的窜漏气体趋向下方的方向倾斜的形状的表面。根据这种构成,能容易地将冲撞后的窜漏气体导向形成于导入口下方的存积空间,因此在存积空间中窜漏气体从下层侧向上层侧存积,相应地能使窜漏气体以更长时间驻留于存积空间。由此,能在存积空间中对油雾进行充分分离。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如上所述,提供能防止在分离器部中流通的窜漏气体中的水蒸气凝结来避免由分离器部回收的油中混入凝结水的内燃机和内燃机的分离器结构。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发动机的概略性整体构成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发动机中从发动机前方侧向后方观察的情况下的分离器部的内部结构的截面图。
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发动机中从辅机托架装配于气缸体的侧壁的一侧观察的情况下的内部结构的图。
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发动机中从发动机前方侧向后方观察的情况下的分离器部的内部结构的截面图。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发动机中从发动机前方侧向后方观察的情况下的分离器部的内部结构的截面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发动机中从发动机前方侧向后方观察的情况下的分离器部的内部结构的截面图。
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的发动机中从发动机前方侧向后方观察的情况下的分离器部的内部结构的截面图。
图8是示出沿着图7中的550-550线的分离器部单体的内部结构的截面图。
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的发动机的分离器部的油排出口附近的结构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2、202、302:气缸体
2c、202c、302c:侧壁
2d、5d、302d:凹部
3:曲轴箱
4、204、304:空间部(空间)
5:辅机托架(辅机装配构件)
6、206、306、406、506:分离器部
6a、306a、406a、506a:入口部(导入口)
6f、206f、306f、506j:外表面
7、351、352:密封构件
8:冷却水通路
8a:流路部(冷却水通路)
70:水泵(辅机)
100、200、300、400、500:发动机(内燃机)
202d:内壁部
202e:开口部
401:过滤构件
501:存积空间
506d:壁部
506h:油排出口
S、T、U: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首先,参照图1~图3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发动机100的构成。此外,在图1中,对发动机100的主要构成要素标注附图标记,并且在图2和图3中,对气缸体2和辅机托架5附近的详细结构标注附图标记。另外,以下设曲轴40的延伸方向为X方向,与曲轴40正交的方向为Y方向,气缸2a的延伸方向为Z方向(上下方向)来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汽车用的发动机100具备包括气缸盖1、气缸体2和曲轴箱3的铝合金制的发动机主体10。另外,包括汽油机的发动机100具备:组装于发动机主体10的X2侧的侧端部的链罩20;以及组装于气缸盖1的上侧(Z1侧)的气缸盖罩30。此外,发动机100是本发明的“内燃机”的一个例子。
在气缸盖1的内部,配置有凸轮轴和阀机构(未图示)等。在与气缸盖1的下方(Z2侧)连接的气缸体2的内部形成有:活塞11(参照图2)在Z方向上往复运动的气缸2a(参照图2);以及水套2d,其隔着隔壁包围气缸2a并且供用于冷却气缸2a的冷却水(冷却液(防冻液))流通。另外,在气缸盖1的一方侧(Y2侧)连接有对形成于气缸体2的多个气缸2a分别导入气体的进气装置(未图示)。
另外,利用气缸体2和与气缸体2的下方(Z2侧)连接的曲轴箱3,在发动机主体10的内底部形成有曲轴室3a。另外,在曲轴室3a中配置有通过活塞11(参照图2)和连杆12(参照图2)可绕X轴旋转地连接的曲轴40。此外,在图1中,将曲轴40概略图示为棒状,但是实际上,曲轴40是在各气缸2a的正下方将旋转轴偏置的曲柄销41(参照图2)和在轴向上夹着该曲柄销41的平衡配重42(参照图2)的曲柄轴颈43(参照图2)连接而构成的。另外,在曲轴室3a的下部(Z2侧)设有蓄积发动机油(以下简称“油”)的储油部3b。油由未图示的油泵从储油部3b汲取到发动机主体10内的上部,对凸轮轴等气阀系统正时构件(未图示)、活塞11的外周面等滑动部进行润滑后,利用自重落下而返回储油部3b。
另外,如图1所示,发动机100具备辅机托架5。铝合金制的辅机托架5具有:在主体部50a的外缘部形成有多个固定孔(贯通孔)5b的气缸体装配部5a;以及水泵装配部5c,其包括将作为辅机类的冷却水循环用的水泵70固定于发动机100的固定孔5w(例如螺纹孔)。在此,配置于X-Z平面的气缸体装配部5a和配置于Y-Z平面的水泵装配部5c相互正交。此外,辅机托架5是本发明的“辅机装配构件”的一个例子。另外,水泵70是本发明的“辅机”的一个例子。
在辅机托架5中,在使气缸体装配部5a与气缸体2相对的状态下将螺栓91插通于固定孔5b而紧固于气缸体2,由此将辅机托架5隔着密封构件14(参照图2)装配于侧壁2c的规定位置。另外,水泵70在装配部71中具有多个装配孔(贯通孔)72。并且,将螺栓92插通到装配部71的装配孔72,紧固于设置在辅机托架5的水泵装配部5c的固定孔5w中,由此将水泵70隔着金属垫圈等密封构件15装配于水泵装配部5c。在此,如图3所示,水泵70以叶轮74(用虚线表示)可在壳体73的内部旋转的方式构成。并且,设于壳体73的外部的带轮75向规定方向旋转从而叶轮74旋转来发挥泵功能。另外,如图2所示,辅机托架5除了用于固定水泵70以外,还用于将未图示的交流发电机(发电装置)和车内空调用的压缩机(压缩机)等其它辅机类固定于发动机主体10的Y2侧的侧方部。
如图2所示,气缸体2的侧壁2c在Y2侧的表面具有以凹状凹陷的凹部2d。另外,辅机托架5的气缸体装配部5a在与侧壁2c相对的Y1侧的表面具有以凹状凹陷的凹部5d。并且,辅机托架5构成为在使气缸体装配部5a的凹部5d与侧壁2c的凹部2d相向而各自的外缘部彼此相对的状态下装配于气缸体2。此外,在气缸体2和辅机托架5的配合面配置有金属垫圈等密封构件14。
在此,在第1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构成为在辅机托架5被装配于气缸体2的状态下,在侧壁2c的凹部2d和气缸体装配部5a的凹部5d之间形成具有规定形状的空间部4。并且,在气缸体2和辅机托架5之间的空间部4嵌入有作为独立部件的分离器部6。另外,分离器部6具有后述的对窜漏气体进行气液分离的功能。此外,空间部4是本发明的“空间”的一个例子。
树脂制的分离器部6具有:设于下部侧(Z2侧)的入口部6a、设于上部侧(Z1侧)的出口部6b以及形成于入口部6a和出口部6b之间的主体部6c。另外,具有中空结构的主体部6c具有带凹凸形状的复杂内壁面6d。另外,关于分离器部6,在制造工艺上是主体部6c由上下或者左右分割为两部分的分离器部件彼此通过振动焊接等一体化而制造为1个分离器部6。在此,在气缸体2中装配有辅机托架5的状态下,在空间部4中设有:按L字状贯通曲轴箱3的上部的侧壁部3c和气缸体2的侧壁2c的下部的贯通部4a;以及在辅机托架5的气缸体装配部5a中从凹部5d侧沿着Y2方向贯通外部的贯通部4b。并且,分离器部6以入口部6a插通贯通部4a的沿着Z方向延伸的部分并且出口部6b插通沿着Y方向延伸的贯通部4b的方式被收纳于空间部4。此外,入口部6a是本发明的“导入口”的一个例子。
此时,在第1实施方式中,在分离器部6配置于空间部4的状态下,在主体部6c的外表面6f和空间部4的内壁面4d之间设有包括空气层的间隙S。在这种情况下,间隙S以使主体部6c的外表面6f至少相对于辅机托架5的凹部5d的内壁面(空间部4的内壁面4d)向内侧分离的方式设置。另外,间隙S在主体部6c的上侧从气缸体2的凹部5d侧向凹部2d延伸。因此,与气缸体2下部的凹部2d的内壁面(空间部4的内壁面4d)相对的主体部6c的外表面6f从凹部2d向内侧(下方向)隔着间隙S分离。另外,间隙S在主体部6c的下侧也从辅机托架5的凹部5d侧向气缸体2的凹部2d延伸。因此,与气缸体2上部的凹部2d的内壁面(空间部4的内壁面4d)相对的主体部6c的外表面6f从凹部2d向内侧(上方向)隔着间隙S分离。
另外,如图3所示,主体部6c配置为外表面6f相对于形成于空间部4的X2侧的端部的内壁面4d(辅机托架5的凹部5d的X2侧的内壁面)和形成于空间部4的X1侧的端部的内壁面4d(辅机托架5的凹部5d的X1侧的内壁面)分别隔开间隙S向内侧分离。因此,如图2和图3所示,在空间部4中,具有立体形状的分离器部6构成为除了与贯通部4a、贯通部4b和后述的流路部8a(冷却水通路8)接触的部分以外,外表面6f都被包括空气层的间隙S包住。另外,由此,抑制辅机托架5、气缸体2的温度直接传递给分离器部6的主体部6c,维持了分离器部6的保温性。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设有用于对分离器部6的入口部6a附近的部分和气缸体2之间的间隙S进行密封(seal)的密封构件7。密封构件7用具有弹性的材料并且兼具耐水性和耐油性这两者的橡胶系(树脂制成)的材料构成。因此,利用密封构件7防止曲轴箱3侧的窜漏气体、油雾等含有水分和油分的环境气体从贯通部4a侵入空间部4与主体部6c的外表面6f之间的间隙S。另一方面,在分离器部6的出口部6b附近的部分与辅机托架5的贯通部4b之间未设有密封构件。此外,通过密封构件9与连接分离器部6的出口部6b和PCV阀81的管路(软管构件)连接,防止在出口部6b流通的窜漏气体漏出到外部。
在发动机100中,构成为从气缸(气缸套)2a的内壁面和活塞环13的间隙向气缸2a下部的曲轴箱3(曲轴室3a)漏出的窜漏气体(未燃烧的混合气)被再次导入向气缸2a吸入空气的进气系统80。更具体地说,在发动机主体10中设有使曲轴箱3和与进气系统80连接的PCV(Positive Crankcase Ventilation:曲轴箱强制通风)阀81连通的窜漏气体的流路,分离器部6构成该窜漏气体的流路的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曲轴箱3侧和分离器部6通过入口部6a连通,后述的PCV阀81侧和分离器部6通过出口部6b连通。
另外,主体部6c的内壁面6d具有多个(4个)板状的突出壁部6e。各突出壁部6e沿着水平面(X-Y面)延伸,并且分别从Y1侧的内壁面6d和Y2侧的内壁面6d沿着水平方向(Y1方向和Y2方向)相互交错地突出。另外,各个突出壁部6e的顶端部在主体部6c的Y方向上的中央部在Z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相互重叠。由此,分离器部6在内部形成了迷宫结构。因此,构成为向曲轴箱3(曲轴室3a)漏出的窜漏气体在具有迷宫结构的分离器部6中从与入口部6a对应的下部侧向与出口部6b对应的上部侧流通并导向PCV阀81后,导入进气系统80。
此外,在含有烃的窜漏气体中混合有在曲轴室3a中产生的油雾。因此,如图2所示,在窜漏气体通过分离器部6时,从滞留于从入口部6a到出口部6b的流路长度由于具有多个突出壁部6e的内壁面6d而往复蜿蜒状地拉长的分离器部6的内部空间的窜漏气体中高效地捕集微粒状的油雾。另外,构成为利用对具有凹凸形状的复杂主体部6c的内壁面6d(突出壁部6e)的惯性冲撞来从窜漏气体将油进行气液分离。另外,气液分离而成为液滴的油从形成于分离器部6的下部的入口部6a(贯通部4a)自然落下到曲轴箱3(储油部3b(参照图1))。
因此,漏出到曲轴箱3(曲轴室3a)的窜漏气体流在按箭头P所示从下部的入口部6a流入分离器部6而在主体部6c内的滞留中反复冲撞内壁面6d(突出壁部6e)后,从上部的出口部6b向PCV阀81侧排出。另外,将油进行了气液分离的窜漏气体被导向PCV阀81而回流到进气系统80中。
另外,构成为在辅机托架5被组装于气缸体2的状态下,在发动机主体10中形成有具有规定布局的冷却水通路8。
如图2和图3所示,冷却水通路8包括:在辅机托架5内向X2方向延伸的流路部8a;在辅机托架5内向斜上方(大致箭头Z1方向)延伸的流路部8b(参照图3);与流路部8b连接而在辅机托架5内向X1方向延伸的流路部8c;以及与流路部8c连接而在辅机托架5和气缸体2内向Y方向延伸的流路部8d。在这种情况下,冷却水通路8沿着冷却水(冷却液(防冻液))流动的方向按流路部8a、水泵70(参照图3)、流路部8b、流路部8c和流路部8d的顺序连接。另外,如图2所示,流路部8d在气缸体2的内部与水套2d的下端部附近连接,流路部8d也兼作水套2d的一部分。此外,流路部8a是本发明的“冷却水通路”的一个例子。
在此,说明冷却水(冷却液)的流动。在发动机100(参照图1)被稳定驱动时,利用未图示的散热器降温后的冷却水(冷却液)按箭头X2方向在与从散热器延伸的管路(软管构件)连接的辅机托架5内的流路部8a中流动并被吸入水泵70。由水泵70喷出的冷却水在辅机托架5内的流路部8b(参照图1)中流向斜上方(大致箭头Z1方向)后,在流路部8c按箭头X1方向流动,再在流路部8d中按箭头Y1方向流动,流到水套2d。并且,接受了气缸盖1和气缸体2的热的冷却水从气缸盖1排出,并且返回散热器被冷却。这样,包括流路部8a~8d的冷却水通路8在发动机100被稳定驱动时承担用于冷却气缸盖1和气缸体2的流路的一部分。
另外,辅机托架5内的冷却水通路8具有在发动机100刚启动后利用由发动机100加温后的冷却水的热来对发动机主体10中内置的分离器部6的内部加温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构成为通过驱动未图示的流路切换阀使从气缸盖1和气缸体2释放的冷却水不经过散热器(不被冷却)而回流到辅机托架5内的流路部8a中。由此,在发动机100刚启动后,高效地利用由发动机100加温后的冷却水的热来对分离器部6的内部加温。另外,由此在刚启动后产生并通过分离器部6的窜漏气体被加温。因此,构成为抑制窜漏气体中包含的水蒸气成分在主体部6c的冷的内壁面6d的部分凝结。
在此,在第1实施方式中,用于对分离器部6进行加温的流路部8a以接近分离器部6的外侧的方式沿着主体部6c的外表面6f配置。在这种情况下,辅机托架5的流路部8a的管壁部和主体部6c的外表面6f的一部分相互接触。另外,流路部8a配置在靠近主体部6c中设有分离器部6的入口部6a的下部(Z2侧)的一侧。即,流通刚由发动机100加温后的相对高温的冷却水的流路部8a配置在分离器部6的下部(Z2侧)。由此,构成为使得刚从入口部6a流入的窜漏气体中含有的水蒸气不容易凝结。
另外,如图1所示,在链罩20的内部,装配于曲轴40的曲轴正时链轮(未图示)和装入气缸盖1的内部的凸轮轴驱动用的凸轮轴正时链轮(未图示)由正时链(未图示)联接。另外,在链罩20的外部,在曲轴40的前端部40a可转动地装配有曲柄带轮(未图示)。并且,水泵70、车内空调用的压缩机等辅机类由曲柄带轮带动的传动带驱动。另外,曲轴40的后端部40b与包括变速器等的动力传递部(未图示)连接。第1实施方式中的发动机100的辅机托架5附近的结构如上所述那样构成。
在第1实施方式中,能得到如下效果。
即,在第1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具备分离器部6,分离器部6配置于气缸体2和辅机托架5之间的空间部4,并且相对于气缸体2和辅机托架5独立设置,由此能将辅机托架5与分离器部6之间的间隙S以及气缸体2与分离器部6之间的间隙S一起用作隔热层,将独立(独立部件)构成的分离器部6相对于直接暴露于外部空气的气缸体2的侧壁2c和辅机托架5进行热隔离。即,分离器部6隔开作为隔热层的间隙S而被隔热,由此不容易直接受到外部空气温度的影响,因此在发动机100停止后置于外部空气温度低的环境中的情况下,还有发动机100启动时(刚启动后)等在水套2d中流通的冷却水温度未充分升温的情况下,也会抑制分离器部6的温度降低。由此,维持分离器部6的保温性,因此能有效地谋求防止在分离器部6中流通的窜漏气体中的水蒸气凝结。其结果是,能避免由分离器部6回收的油中混入凝结水。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相对于气缸体2及辅机托架5独立(独立部件)地设有分离器部6,由此不拘于对窜漏气体进行气液分离的油分离方式,都能将迷宫式的分离器部6容易地装入发动机主体10。此外,根据发动机100的设计样式,对分离器部6所要求的油捕集能力(分离器部6的设计样式上的特点)不同,但除了包括迷宫式的分离器部6以外,例如即使用于具有惯性冲撞式、后述的旋风式和过滤式等任一油分离方式的分离器部件,也能有效地实现通过分离器部件的保温来防止窜漏气体中的水蒸气凝结,能避免气液分离后的油中混入凝结水。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分离器部6以至少相对于辅机托架5具有间隙S的状态配置于气缸体2和辅机托架5之间的空间部4。由此,相对于无发热源等而容易直接受到外部空气温度的影响的辅机托架5隔开间隙S在空间部4中配置分离器部6,因此即使在由于外部空气而辅机托架5降温的状态下,该间隙S也能发挥隔热层的作用,使辅机托架5的温度不易直接热传导到空间部4的分离器部6。由此,能有效地维持分离器部6对外部空气温度的保温性,因此能可靠地谋求防止在分离器部6中流通的窜漏气体中的水蒸气由于外部空气温度而凝结。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分离器部6以对于辅机托架5和气缸体2这两者具有间隙S的状态配置于气缸体2和辅机托架5之间的空间部4。由此,不仅相对于容易受到外部空气温度的影响的辅机托架5,也相对于气缸体2隔开间隙S配置分离器部6,因此在发动机100启动时等在水套2d中流通的冷却水温度未升温到规定温度的低温状态下,也能利用对辅机托架5和气缸体2这两者设置的间隙S来得到隔热效果(隔热性能),能可靠地保温维持空间部4的分离器部6。因此,特别是能可靠地防止发动机100刚刚冷启动后在分离器部6中流通的窜漏气体中的水蒸气凝结。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在分离器部6和至少辅机托架5之间的间隙S中设有包括空气层的隔热层。由此,利用设于分离器部6和辅机托架5之间的间隙S的包括空气层的隔热层,即使在辅机托架5降温的状态下也能得到对辅机托架5的隔热效果(隔热性能),能使空间部4的分离器部6可靠地保温。另外,隔热层采用空气层,由此不使用发挥隔热效果(隔热性能)的特殊材料来构成隔热层而仅将空气层用作隔热层,从而能使分离器部6和至少辅机托架5之间的间隙S容易发挥隔热性能。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采用利用从内壁面6d突出的多个突出壁部6e而在内部具有迷宫结构的迷宫式的分离器部6。由此,分离器部6的内部空间为迷宫结构,因此能使窜漏气体滞留于由内壁面6d(包括多个突出壁部6e的内壁面6d)形成并从入口部6a到出口部6b的流路长度以往复蜿蜒状延长的分离器部6的内部空间,能高效地捕集窜漏气体中包含的微粒状的油雾。另外,在窜漏气体流通的过程中使油雾反复冲撞复杂的内壁面6d(包括多个突出壁部6e的内壁面6d),由此也能高效地捕集油雾。另外,即使采用迷宫式的分离器部6,窜漏气体也不会由于内壁面6d(包括多个突出壁部6e的内壁面6d)而降温,因此能有效地防止在分离器部6中流通的窜漏气体中的水蒸气凝结。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分离器部6包括用于从气缸体2导入窜漏气体的入口部6a,还设有用于密封分离器部6的入口部6a附近的部分和气缸体2之间的间隙S的密封构件7。由此,能防止导入分离器部6的窜漏气体的一部分从入口部6a附近的部分漏出到从外侧包住分离器部6的外表面6f的气缸体2和辅机托架5和外表面6f之间的间隙S(空间部4中的空气层)。因此,能防止窜漏气体中的油无用地蓄积于该间隙S。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辅机托架5包括冷却水通路8,将分离器部6配置在辅机托架5的冷却水通路8的附近。由此,在发动机100启动后,能使由发动机100充分加温后的冷却水(高温水)的热传导到分离器部6的内部空间来对分离器部6加温。因此,在利用冷却水的热对分离器部6进行一次加温后,也会在配置于气缸体2和辅机托架5之间的空间部4的分离器部6中维持保温性,因此即使辅机托架5暴露于低温的外部空气,也能使在分离器部6中流通的窜漏气体维持规定温度。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分离器部6由树脂制成。由此,不仅将辅机托架5和分离器部6之间的间隙S以及气缸体2和分离器部6之间的间隙S一起用作隔热层,也能利用分离器部6自身具有的树脂材料的隔热效果(隔热性能),使分离器部6更不易受到外部空气温度的影响。另外,在制造工艺上,例如能将分割为两部分的分离器部件彼此通过振动焊接等而一体化为1个分离器部6来容易地制造。此时,能通过树脂成形来使各个分离器部件的内部结构(包括多个突出壁部6e的内壁面6d)形成为所希望的形状(迷宫结构),因此能将确保保温性并且具有高性能的油分离功能的分离器部6装入发动机100。另外,分离器部6由树脂制成,也能相应地谋求轻型化。
(第2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2和图4说明第2实施方式。在该第2实施方式中,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不同,说明以分离器部206的外表面206f向气缸体202的内部(曲轴室3a)露出的方式设置分离器部206的例子。此外,在图中,对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构成,标注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进行图示。
如图4所示,在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发动机200中,辅机托架5隔着密封构件14装配于气缸体202的侧壁202c。另外,在装配辅机托架5的气缸体202的侧壁202c的内壁部202d,在侧壁202c中形成有贯通到曲轴室3a的开口部202e。此外,内壁部202d构成气缸体202的外侧的表面,但是在此构成后述的空间部204的内壁面204d,按这个意义称为“内壁部”。另外,内壁部202d的开口部202e具有较大的开口面积。并且,辅机托架5以使气缸体装配部5a的凹部5d与侧壁202c的开口部202e(内壁部202d)相向而各自的外缘部彼此抵接的状态装配于气缸体202。此外,发动机200是本发明的“内燃机”的一个例子。
在此,在第2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在辅机托架5装配于气缸体202的状态下,在侧壁202c的内壁部202d(开口部202e)和气缸体装配部5a的凹部5d之间形成有具有规定形状的空间部204。另外,空间部204通过开口部202e与作为气缸体202的内部的曲轴室3a连通。并且,在该空间部204中配置有作为独立部件的树脂制的分离器部206。此外,空间部204是本发明的“空间”的一个例子。
分离器部206具有设于下部侧的入口部206a、设于上部侧的出口部206b以及主体部206c。另外,主体部206c具有在内部具有迷宫结构的内壁面206d。另外,分离器部206设置成入口部206a通过开口部202e与曲轴室3a相对,并且以出口部206b插通贯通孔204b的方式嵌入空间部204。
此外,分离器部206的出口部206b隔着密封构件209嵌入辅机托架5的贯通孔204b。另外,密封构件209使用带弹性的并且具备耐油性的橡胶系(树脂制)的材料构成。因此,利用密封构件209防止曲轴箱3侧的环境气体(窜漏气体、油雾等)从贯通孔204b漏出到辅机托架5的外部。
由此,在第2实施方式中,在分离器部206配置于空间部204的状态下,也在主体部206c的外表面206f和空间部204的内壁面204d之间设有包括空气层的间隙T。在这种情况下,以主体部206c的外表面206f相对于辅机托架5的凹部5d的内壁面向内侧分离的方式设有间隙T。另外,间隙T沿着主体部206c的上下方向(Z方向)和前后方向(X方向)的各个外表面206f从辅机托架5的凹部5d侧沿着气缸体202的内壁部202d向开口部202e延伸。因此,在空间部204中,构成为具有立体形状的分离器部206除了与贯通部204a、贯通部204b和流路部8a(冷却水通路8)接触的部分以外,外表面206f都被包括空气层的间隙T包住。
另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构成间隙T的包括空气层的隔热层通过气缸体202的开口部202e与曲轴室3a连通。由此,构成为在发动机200启动后,从气缸2a下部漏出到曲轴室3a的高温的窜漏气体不仅充满曲轴室3a,还通过开口部202e充满间隙T。另外,分离器部206由充满间隙T的高温的窜漏气体包住。
另外,在分离器部206由高温的窜漏气体包住的状态下,窜漏气体从入口部206a按箭头P所示流入分离器部206,在主体部206c内的滞留中对内壁面206d(突出壁部206e)进行反复冲撞后,从上部的出口部206b向PCV阀81侧排出。
此外,主体部206c的内壁面206d具有多个(4个)板状的突出壁部206e。在这种情况下,各个突出壁部206e沿着垂直面(X-Z面)延伸,并且分别从Z1侧的内壁面206d(上面)和Z2侧的内壁面206d(底面)沿着上下方向(Z1方向和Z2方向)相互交错突出。另外,各个突出壁部206e的顶端部在主体部206c的Z方向上的中央部在Y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相互重叠。由此,分离器部206在内部形成迷宫结构。
另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用于对分离器部206进行加温的流路部8a以接近分离器部206的外侧的方式沿着主体部206c的外表面206f配置。在这种情况下,辅机托架5的流路部8a的管壁部和主体部206c的外表面206f的一部分相互接触。另外,流路部8a配置在靠近主体部206c中的设有分离器部206的入口部206a的下部(Z2侧)的一侧。此外,第2实施方式的发动机200的其它构成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是同样的。
在第2实施方式中,能得到如下效果。
即,在第2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分离器部206以对于辅机托架5和气缸体202这两者具有构成包括空气层的隔热层的间隙T的状态配置。并且,在气缸体202的内壁部202d设有开口部202e,使得包括空气层的隔热层与作为气缸体202的内部的曲轴室3a连通。由此,能利用与作为气缸体202的内部的曲轴室3a连通的隔热层(空气层)来包住配置于气缸体202和辅机托架5之间的空间部204的分离器部206。此时,曲轴室3a内部的气体由窜漏气体、蓄积于储油部3b的发动机油等而加温,因此产生了窜漏气体等温度高的气体(gas),从而分离器部206被这种高温的气体(gas)包住。因此,在发动机200启动后,能容易地维持分离器部206的保温性。此外,第2实施方式的其它效果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是同样的。
(第3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2和图5说明第3实施方式。在该第3实施方式中,与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具有迷宫结构的分离器部6(参照图2)不同,说明使用油分离方式采用旋风式的分离器部306的例子。此外,在图中,对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构成,标注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进行图示。
在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发动机300中,如图5所示,辅机托架5装配于气缸体302的侧壁302c。另外,在侧壁302c的凹部302d和气缸体装配部5a的凹部5d之间形成有具有规定形状的空间部304。并且,在气缸体302和辅机托架5之间的空间部304配置有作为独立部件的分离器部306。此外,空间部304是本发明的“空间”的一个例子。另外,发动机300是本发明的“内燃机”的一个例子。
在此,在第3实施方式中,分离器部306采用旋风式。分离器部306具有:设于侧壁的入口部306a、设于上部侧(Z1侧)的出口部306b、构成形成于入口部306a和出口部306b之间的旋风室的主体部306c以及供分离后的油流下的油通路部306d。旋风式是使窜漏气体在构成圆筒状的旋风室的主体部306c的内部旋转,利用离心分离作用分离窜漏气体中包含的油雾的方式。另外,旋风式油雾捕集方法与迷宫式、惯性冲撞式等不同,因此旋风式的分离器部306的结构随着油雾捕集方法的差异而与迷宫式(惯性冲撞式)的分离器部6(参照图2)的结构大不相同。此外,入口部306a是本发明的“导入口”的一个例子。
另外,在辅机托架5装配于气缸体302的状态下,在空间部304中设有:在水平方向上贯通凹部302d的贯通部304a;从凹部5d侧沿着Y2方向向外部贯通辅机托架5的气缸体装配部5a的贯通部304b;以及在贯通部304a的下方(Z2侧)在水平方向上贯通凹部302d的另一个贯通部304c。并且,分离器部306以入口部306a插通到贯通部304a、出口部306b插通到贯通部304b而且油通路部306d插通到贯通部304c的方式被收纳于空间部304。因此,在空间部304中,具有立体形状的分离器部306构成为除了与贯通部304a、贯通部304b、贯通部304c和流路部8a(冷却水通路8)接触的部分以外,外表面306f都被包括空气层的间隙U包住。另外,由此,抑制辅机托架5、气缸体302的温度直接传递到分离器部306的主体部306c。此外,流路部8a(冷却水通路8)以不向分离器部306突出的方式配置,并且由此能不受流路部8a(冷却水通路8)的影响而在充分确保了内容积的分离器部306的空间部304中设置分离器结构。
另外,在第3实施方式中,入口部306a和油通路部306d分别隔着密封构件351和352装配于贯通部304a和贯通部304c。在这种情况下,利用密封构件351对分离器部306的入口部306a附近的部分和气缸体302(凹部302d)之间的间隙U进行密封(seal),并且利用密封构件352对分离器部306的油通路部306d附近的部分和气缸体302(凹部302d)之间的间隙U进行密封。此外,第3实施方式的发动机300的其它的构成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是同样的。
在第3实施方式中,能得到如下效果。
即,在第3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相对于气缸体302及辅机托架5独立(独立部件)地设有旋风(离心分离)式的分离器部306,由此不拘于对窜漏气体进行气液分离的油分离方式,能容易地装入具有与发动机300的设计样式相应的油捕集能力的旋风(离心分离)式的分离器部306。
另外,在第3实施方式中,分离器部306包括用于从气缸体302导入窜漏气体的入口部306a和供利用主体部306c分离的油流通的油通路部306d。并且,设有用于对入口部306a附近的部分和气缸体302之间的间隙U进行密封的密封构件351。另外,设有用于对油通路部306d附近的部分和气缸体302之间的间隙U进行密封的密封构件352。由此,能防止导入分离器部306的窜漏气体的一部分从入口部306a附近的部分和油通路部306d附近的部分向从外侧包住分离器部306的外表面306f的、气缸体302及辅机托架5和外表面306f之间的间隙U(空间部304中的空气层)漏出。因此,能防止窜漏气体中的油无用地蓄积于该间隙U。此外,第3实施方式的其它的效果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是同样的。
(第4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1、图2和图6说明第4实施方式。在该第4实施方式中,与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具有迷宫结构的分离器部6(参照图2)不同,说明使用油分离方式采用过滤式的分离器部406的例子。此外,在图中,对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构成,标注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进行图示。
在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发动机400中,如图6所示,对气缸体2的侧壁2c装配有辅机托架5。另外,在侧壁2c的凹部2d和气缸体装配部5a的凹部5d之间形成有具有规定形状的空间部4。并且,在气缸体2和辅机托架5之间的空间部4配置有作为独立部件的分离器部406。此外,发动机400是本发明的“内燃机”的一个例子。
在此,在第4实施方式中,分离器部406采用使用了过滤式的部件。分离器部406具有:设于下部侧(Z2侧)的入口部406a;设于上部侧(Z1侧)的出口部406b;以及形成于入口部406a和出口部406b之间的主体部406c。另外,在主体部406c的内部空间配置有过滤构件401。主体部406c具有在内壁面406d沿着水平方向(X-Y平面)形成为周状的固定部406e,过滤构件401的外缘部嵌入固定部406e。
由此,从入口部406a流入的窜漏气体在主体部406c中向上方(Z1方向)冲撞过滤构件401并且在窜漏气体通过过滤构件401的微小空隙时微粒状的油雾吸附于过滤构件401。吸附于过滤构件401的油变为液滴,落下并从入口部406a返回曲轴箱3(储油部3b(参照图1))。另外,利用过滤构件401将油进行了气液分离的窜漏气体被导入PCV阀81而回流到进气系统80中。此外,第4实施方式的发动机400的其它的构成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是同样的。
在第4实施方式中,能得到如下效果。
即,在第4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相对于气缸体2及辅机托架5独立(独立部件)地设有过滤式的分离器部406,由此不拘于对窜漏气体进行气液分离的油分离方式,能容易地装入具有与发动机400的设计样式相应的油捕集能力的过滤式的分离器部406。此外,第4实施方式的其它的效果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是同样的。
(第5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1、图5和图7~图9说明第5实施方式。在该第5实施方式中,说明使用对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分离器部6(参照图2)变更内部结构从而提高了分离功能的分离器部506的例子。此外,在图中,对与上述第1和第3实施方式同样的构成,标注与第1和第3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进行图示。
在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的发动机500中,如图7所示,在空间部304中配置有具有与分离器部6(参照图2)类似的迷宫结构的分离器部506,来代替在上述第3实施方式的发动机300中使用的旋风式的分离器部306(参照图5)。此外,发动机500是本发明的“内燃机”的一个例子。
在此,在第5实施方式中,分离器部506具有:设于上下方向(Z方向)的中央部附近的入口部506a、设于上部侧(Z1侧)的出口部506b以及具有规定的内部结构的主体部506c。另外,入口部506a为了导入来自曲轴箱3(曲轴室3a)的窜漏气体而从主体部506c的外部(曲轴室3a侧)涵盖内部地按直线状(直管状)延伸。并且,主体部506c具有:壁部506d,其设于入口部506a的正后方(Y2侧),用于供通过入口部506a导入的窜漏气体冲撞;以及存积空间501,其设于壁部506d的正后方,存积与壁部506d冲撞后的窜漏气体。另外,主体部506c还具有多个突出壁部506e来构成其内壁部整体,上述多个突出壁部506e具有供存积空间501的窜漏气体流通的迷宫结构。此外,与入口部506a相对的壁部506d比存积空间501的Y2侧的上下方向的内壁部506f向入口部506a侧(箭头Y1方向侧)突出。此外,入口部506a是本发明的“导入口”的一个例子。
此外,如图8所示,入口部506a为具有内径D的圆形的截面形状。另外,壁部506d不仅以带状延伸到设于入口部506a的正后方的位置,还按原样维持其高度位置(Z方向)的方式以带状延伸到主体部506c的X方向上的两端部(X1侧和X2侧)的内壁部506f的位置。另外,如图7所示,壁部506d形成为具有凹凸形状的表面。在此,壁部506d的表面的凹凸形状可以为平缓的波状,也可以具有比波状起伏剧烈的凹凸形状。另外,凹凸的大小可以在涵盖壁部506d的范围中相同,也可以是随机状(不规则状)的。
另外,壁部506d具有在使冲撞到壁部506d的窜漏气体容易趋向下方(箭头Z2方向)的方向上倾斜的形状的表面。在这种情况下,壁部506d的表面以对入口部506a(窜漏气体的喷出口)的分离间隔(X方向)随着趋向下方而增加的方式倾斜。此外,从入口部506a的Y2侧的端部(窜漏气体的喷出口)到壁部506d的表面的水平距离L(最小值)大于入口部506a的内径D。
由此,通过入口部506a导入主体部506c内的窜漏气体不断地冲撞壁部506d。此时,由于壁部506d的表面具有起伏(凹凸形状),因此窜漏气体会冲撞到壁部506d的更多的表面。另外,水平距离L大于内径D,因此窜漏气体中所包含的微粒状的油雾(油滴)中的颗粒直径相对较大的油雾不仅会冲撞到壁部506d,还会在水平距离L间由于自重而落下。另外,由于冲撞到壁部506d,窜漏气体中包含的油雾会以某种程度分离。并且,分离后的油滴会沿着壁部506d的向下方倾斜的表面落下(滴下)。
另外,冲撞到壁部506d的含有油雾的窜漏气体向存积空间501移动。此时,扩散到存积空间501的窜漏气体的流速降低。此外,在图7中,分为比入口部506a靠上侧(Z1侧)的存积空间501的部分和比入口部506a靠下侧(Z2侧)的存积空间501的部分来进行图示,但实际上,如图8所示,以包围入口部506a的壁部附近的方式形成有1个存积空间501。在图8中,示出了窜漏气体分别扩散到比入口部506a靠上侧(Z1侧)的存积空间501的部分和比入口部506a靠下侧(Z2侧)的存积空间501的部分的样子。由此,在窜漏气体存留于入口部506a的上侧和下侧的存积空间501时,会进一步分离油雾。
另外,如图7和图8所示,在比入口部506a向上侧扩展的存积空间501的天井部501a的里侧区域(Z1侧的空间区域),多个(2个)突出壁部506e交错配置而形成迷宫结构。此外,在俯视分离器部506中的迷宫结构的部分的情况(从上方观察主体部506c的情况)下,存积空间501的天井部501a、2个突出壁部506e和主体部506c的天井部506g以沿着水平方向(X-Y平面)进行扩展的状态以相互具有规定的间隔(Z方向)的方式重叠。并且,空间(气体流路)通过形成于存积空间501的天井部501a的狭缝部502(参照图8)向存积空间501的天井部501a的里侧扩展,空间通过形成于第1个(Z2侧)突出壁部506e的狭缝部503(参照图8)向第1个突出壁部506e的里侧扩展。并且,空间通过形成于第2个(Z1侧)突出壁部506e的狭缝部504(参照图8)向第2个突出壁部506e的里侧扩展。并且,利用在第2个的突出壁部506e的里侧空间(天井部506g的下部空间)的角部区域形成的贯通孔形成有出口部506b(参照图8)。
此外,天井部501a、2个突出壁部506e和天井部506g在俯视时均为矩形形状。另外,狭缝部502是形成天井部501a的Y1侧和X2侧各自的边部与主体部506c的内壁部506f之间的间隙的L字型的连通孔。同样,狭缝部503是形成第1个突出壁部506e的Y2侧和X1侧的边部与主体部506c的内壁部506f之间的间隙的L字型的连通孔。另外,狭缝部504是形成第2个突出壁部506e的Y1侧和X2侧的边部与主体部506c的内壁部506f之间的间隙的L字型的连通孔。即,狭缝部502~504交错配置于将主体部506c的内部的Y1侧且X2侧的角部和Y2侧且X1侧的角部相互连结的对角线的一方侧和另一方侧。由此,暂时存积于存积空间501的窜漏气体在X方向和Y方向上往复蜿蜒并且按顺序向上方经狭缝部502~504导向出口部506b。
另外,在第5实施方式中,分离器部506具有将存积于存积空间501的窜漏气体中的油(分离后的液状的油)排出的油排出口506h。如图8所示,油排出口506h设为在主体部506c的位于存积空间501的Z2侧的底部501b附近在水平方向(X方向)上开口。在此,如图9所示,油排出口506h形成为相对于按上下方向(Z方向)延伸的X2侧的内壁部506f的部分具有在Z方向上延伸的纵长形状而向存积空间501开口。由此,在壁部506d和存积空间501中分离落下的液体状的油通过纵长形状的油排出口506h适当地排出到曲轴箱3(储油部3b(参照图1))。此时,油主要从纵长形状的油排出口506h的下部侧(Z2侧)的截面区域中流出,另一方面,在油排出口506h的上部侧(Z1侧)的截面区域产生将存积空间501和曲轴箱3(曲轴室3a(参照图7))连通的连通路(通空气的小孔部分505(在图8和图9中用虚线表示的大致区域))。因此,在存积空间501中,排出到储油部3b的油和曲轴室3a内的空气通过油排出口506h迅速置换,实现油的迅速排出。另外,流路部8a(冷却水通路8)以不向分离器部506突出的方式配置。此外,由此,能不受流路部8a(冷却水通路8)的影响而在充分确保了内容积的分离器部506的空间部504中设置分离器结构。
另外,如图7所示,辅机托架5的流路部8a的管壁部不是与壁部506d对应的高度位置(Z方向),而是沿着分离器部506的Z1侧的存积空间501的部分的外表面506j配置。由此,存积有窜漏气体的存积空间501利用相对高温的冷却水而被间接加温。因此,构成为刚从入口部506a流入并冲撞到壁部506d后的窜漏气体中的水蒸气不容易凝结,并且,谋求从存积空间501的窜漏气体进一步分离油雾。此外,第5实施方式的发动机500的其它构成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是同样的。
在第5实施方式中,能得到如下效果。
即,在第5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分离器部506包括:用于从气缸体2导入窜漏气体的入口部506a;壁部506d,其设于入口部506a的正后方,用于供通过入口部506a导入的窜漏气体冲撞;以及存积空间501,其设于壁部506d的正后方,存积冲撞到壁部506d后的窜漏气体。由此,能使通过入口部506a导入主体部506c内的窜漏气体不断地冲撞壁部506d而有效地分离窜漏气体中包含的微粒状的油雾(油滴)。并且,使冲撞后的窜漏气体扩散到上下的存积空间501并且降低流速而驻留于该存积空间501,由此能进一步分离油雾。因此,能提高分离油的分离器部506的功能。
另外,在第5实施方式中,在分离器部506中设有用于将存积空间501中存积的窜漏气体中的油排出的按上下方向(Z方向)延伸的纵长形状的油排出口506h。由此,能将壁部506d和存积空间501中分离落下(滴下)的液体状的油通过纵长形状的油排出口506h适当排出到曲轴箱3(储油部3b)。此时,油主要从截面为纵长形状的油排出口506h中的下部侧(Z2侧)的截面区域流出,另一方面,在油排出口506h中的上部侧(Z1侧)的截面区域能产生将存积空间501和曲轴箱3连通的连通路(通空气的小孔部分505),因此在存积空间501中,排出的油和曲轴箱3内的空气通过油排出口506h迅速置换。其结果是能将具有粘性的液体状的油从油排出口506h迅速排出。另外,能不存留液体状的油而总是确保具有固定的空间容积的存积空间501,因此能容易地维持分离器部506的功能。
另外,在第5实施方式中,以具有凹凸形状的表面的方式构成壁部506d。由此,在壁部506d的表面产生起伏(凹凸形状),能相应地使窜漏气体冲撞到壁部506d的更多的表面,因此能利用凹凸形状的表面部分来高效地捕集窜漏气体中包含的微粒状的油雾。
另外,在第5实施方式中,壁部506d构成为具有向使冲撞到壁部506d后的窜漏气体容易趋向下方(箭头Z2方向)的方向倾斜的形状的表面。由此,能使冲撞后的窜漏气体容易导向形成于比入口部506a靠下方的存积空间501,因此窜漏气体在存积空间501中从下层侧向上层侧存积,能相应地使窜漏气体更长时间地驻留于存积空间501。由此,能在存积空间501中充分地分离油雾。此外,第5实施方式的其它的效果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是同样的。
此外,应当认为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全部方面为例示而非限定。本发明的范围不由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表示而由权利要求书表示,还包括在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含义和范围内的全部变更。
例如,在上述第1~第5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树脂制的分离器部6(206,306,406,506)配置于气缸体2(202,302)和辅机托架5之间的空间部4(204,304)的例子,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即,也可以将金属制的分离器部6配置在气缸体2和辅机托架5之间的空间部4。即使是金属制的分离器部,由于隔着空间部4(间隙S)被隔热,也能不易直接受到外部空气温度的影响,因此能维持金属制的分离器部的保温性,防止在分离器部中流通的窜漏气体中的水蒸气凝结。
另外,在上述第1~第5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将专用于装配作为辅机的水泵70、交流发电机以及压缩机的辅机托架5和气缸体2(202,302)组装起来的状态下应用本发明的内燃机的分离器结构的例子,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本发明的分离器结构应用于装配于将发动机主体10的正时链罩或者正时传动带罩兼作本发明的“辅机装配构件”的内燃机(发动机)。
另外,在上述第1~第5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分离器部6(206,306,406,506)的外表面6f(206f,306f,406f)和空间部4(204,304)的内壁面4d(204d,304d)之间的间隙S(T,U)中设有包括空气层的隔热层的例子,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本发明的“隔热层”也可以采用包括树脂材料的隔热层。例如,也可以在将分离器部6嵌入空间部4的状态下将聚氨酯树脂等发泡类隔热材料填充于间隙S。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仅对与辅机托架5对应的部分的间隙S填充发泡类隔热材料,也可以对与辅机托架5对应的部分和与气缸体2对应的部分的间隙S这两者填充发泡类隔热材料。另外,不仅可以填充发泡类隔热材料,也可以对间隙S填充玻璃纤维等纤维类隔热材料。另外,也可以在用发泡类隔热材料或者纤维类隔热材料包住(覆盖)分离器部6的主体部6c(外表面6f)的状态下,将分离器部6嵌入空间部4。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在由发泡类隔热材料或者纤维类隔热材料等覆盖层(隔热层)覆盖的分离器部6和辅机托架5(气缸体2)的间隙中进一步充入空气层(隔热层)。
另外,在上述第1、第2和在第5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分离器结构采用迷宫式的分离器部6(206,506)的例子,在上述第3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旋风式的分离器部306的例子,在上述第4实施方式中,示出了采用过滤式的分离器部406的例子,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分离器结构也可以使用采用了上述以外的油分离方式的分离器部。例如,也可以按如下方式构成本发明的“分离器部”:将分离器部分割为多个分离室,从多个分离室中的一个分离室获取窜漏气体,并且从多个分离室中的另一分离室释放窜漏气体。
另外,在上述第1、第2、第4和第5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使辅机托架5的流路部8a的管壁部和与该管壁部对应的分离器部6(206,406,506)的主体部6c(206c,406c,506c)的外表面6f(206f,406f)的部分相互接触而构成的例子,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即,也可以以相对于流路部8a的管壁部具有若干间隙(空气层等)的方式配置分离器部6的外表面6f。由此,在发动机100停止后置于外部空气温度低的环境的情况下、发动机100的启动时(刚启动后)等在流路部8a中流通的冷却水温度未充分升温的情况下,也能抑制分离器部6的温度降低。
另外,在上述第5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以具有凹凸形状的表面的方式构成壁部506d的例子,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以具有平坦表面的方式构成壁部506d。
另外,在上述第5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分离器部506中设有1个入口部506a的例子,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将分离器部506构成为相对于供窜漏气体冲撞的壁部506d在其前方侧具有并排的多个入口部506a。另外,不仅可以以具有圆形的截面形状的方式构成入口部506a,也可以以具有多边形形状的方式构成入口部506a。另外,也可以是在发动机500中,分离器部506附近的空间部304(间隙U)与曲轴室3a连通的构成(如上述第2实施方式所示的空间部204的构成)。
另外,在上述第5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以具有内径D而直线状(直管状)延伸的方式形成入口部506a的例子,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为了使导入主体部506c的窜漏气体有效地冲撞壁部506d,也可以以使内径D变化的方式来形成入口部506a。
另外,在上述第1~第5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本发明应用于包括汽油机的汽车用的发动机100~400的例子,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即,只要是内燃机,也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汽油机以外的燃气机(柴油发动机和天然气发动机等内燃机)。另外,也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设为汽车用以外的例如设备机器的驱动源(动力源)的内燃机。

Claims (13)

1.一种内燃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气缸体;
辅机装配构件,其配置在上述气缸体的侧壁,辅机装配于上述辅机装配构件;以及
分离器部,其配置在上述气缸体和上述辅机装配构件之间的空间,并且相对于上述气缸体及上述辅机装配构件独立设置,用于对窜漏气体进行气液分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其中,
上述分离器部以至少相对于上述辅机装配构件具有间隙的状态配置在上述气缸体和上述辅机装配构件之间的空间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燃机,其中,
上述分离器部以相对于上述辅机装配构件和上述气缸体这两者具有间隙的状态配置在上述气缸体和上述辅机装配构件之间的空间内。
4.根据权利要求2或者3所述的内燃机,其中,
在上述分离器部与至少上述辅机装配构件之间的间隙中设有隔热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燃机,其中,
上述隔热层包括空气层。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内燃机,其中,
上述分离器部形成为在内部具有迷宫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内燃机,其中,
上述分离器部包括导入口,上述导入口用于从上述气缸体导入窜漏气体,
还具备密封构件,上述密封构件密封上述分离器部的上述导入口附近的部分与上述气缸体之间的间隙。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内燃机,其中,
上述分离器部以相对于上述辅机装配构件和上述气缸体这两者具有间隙的状态配置,上述间隙构成隔热层,上述隔热层包括空气层,并且上述隔热层与上述气缸体的内部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内燃机,其中,
上述辅机装配构件包括冷却水通路,
上述分离器部配置在上述辅机装配构件的上述冷却水通路的附近。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内燃机,其中,
上述冷却水通路以不向上述分离器部突出的方式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内燃机,其中,
上述分离器部包括:导入口,其用于从上述气缸体导入窜漏气体;壁部,其设于上述导入口的正后方,用于供通过上述导入口导入的上述窜漏气体冲撞;以及存积空间,其设于上述壁部的正后方,存积冲撞到上述壁部后的窜漏气体。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内燃机,其中,
上述分离器部还包括纵长形状的油排出口,上述油排出口在上下方向延伸,用于排出上述存积空间中存积的窜漏气体中的油。
13.一种内燃机的分离器结构,其特征在于,
具备分离器部,上述分离器部配置于气缸体和辅机装配构件之间的空间,并且相对于上述气缸体及上述辅机装配构件独立设置,用于对窜漏气体进行气液分离,上述辅机装配构件配置于上述气缸体的侧壁,辅机装配于上述辅机装配构件。
CN201410575561.4A 2013-10-28 2014-10-24 内燃机和内燃机的分离器结构 Active CN10456432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22925A JP6206086B2 (ja) 2013-10-28 2013-10-28 内燃機関
JP2013-222925 2013-10-28
JP2013-230771 2013-11-07
JP2013230771 2013-11-07
JP2014-051495 2014-03-14
JP2014051495A JP6299298B2 (ja) 2013-11-07 2014-03-14 内燃機関および内燃機関のセパレータ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564328A true CN104564328A (zh) 2015-04-29
CN104564328B CN104564328B (zh) 2018-06-22

Family

ID=517530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575561.4A Active CN104564328B (zh) 2013-10-28 2014-10-24 内燃机和内燃机的分离器结构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581061B2 (zh)
EP (1) EP2865934B1 (zh)
CN (1) CN104564328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09341A (zh) * 2016-06-12 2016-08-31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备除水功能的油气分离器
CN108952886A (zh) * 2017-05-19 2018-12-07 铃木株式会社 内燃机的窜漏气体处理装置
CN112789395A (zh) * 2018-09-27 2021-05-11 五十铃自动车株式会社 窜缸混合气排出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SE534773C2 (sv) * 2010-04-09 2011-12-13 Alfa Laval Corp Ab Centrifugalseparator anordnad inuti en förbränningsmotor
US9528407B2 (en) * 2013-12-12 2016-12-27 Toyota Motor Engineering & Manufacturing North America, Inc. High efficiency cyclone oil separator device
US10184368B2 (en) * 2015-06-30 2019-01-22 Honda Motor Co., Ltd. Breather device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JP6333787B2 (ja) * 2015-09-25 2018-05-3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ブリーザ室構造
GB2552986B (en) * 2016-08-17 2020-09-16 Nifco Inc A device for separating oil from a blow-by gas
JP6678543B2 (ja) 2016-09-02 2020-04-08 株式会社クボタ ブローバイガス昇温装置
JP2018127894A (ja) * 2017-02-06 2018-08-16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
US10823019B2 (en) * 2018-07-31 2020-11-03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Ducted positive crankcase ventilation plenum
US20200102943A1 (en) 2018-10-02 2020-04-02 Vilter Manufacturing Llc 3D-Printed Oil Separation for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s
FR3113504B1 (fr) * 2020-08-19 2022-07-29 Renault Sas Décanteur centrifuge refroidi
US11867099B1 (en) 2023-01-03 2024-01-09 Caterpillar Inc. Crankcase ventilation system architecture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99212U (zh) * 1989-01-25 1990-08-07
US6425451B2 (en) * 2000-02-25 2002-07-30 Suzuki Kabushiki Kaisha Motorcycle
US20030013362A1 (en) * 2001-07-10 2003-01-16 Suzuki Kabushiki Kaisha Four-stroke-cycle engine of an outboard motor
US20030037775A1 (en) * 2001-07-13 2003-02-27 Yoshitsugu Gokan Oil tank system for engine
CN101391629A (zh) * 2007-09-18 2009-03-25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摩托车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341119C1 (de) * 1983-11-12 1985-06-20 Dr.Ing.H.C. F. Porsche Ag, 7000 Stuttgart Tragarm fuer eine Brennkraftmaschine
JPH0799088B2 (ja) 1989-05-29 1995-10-25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チェーンカバー
JP3423649B2 (ja) 1999-09-03 2003-07-0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ブリーザ室構造
KR100401914B1 (ko) 2001-06-25 2003-10-17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체인커버를 이용한 블로바이가스의 오일분리장치
JP3965960B2 (ja) * 2001-10-12 2007-08-29 スズ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ブリーザ装置
US8047186B2 (en) * 2008-11-24 2011-11-01 Toyota Motor Engineering & Manufacturing North America, Inc. Oil separator
JP2013160125A (ja) * 2012-02-03 2013-08-19 Toyota Motor Corp ブローバイガス処理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99212U (zh) * 1989-01-25 1990-08-07
US6425451B2 (en) * 2000-02-25 2002-07-30 Suzuki Kabushiki Kaisha Motorcycle
US20030013362A1 (en) * 2001-07-10 2003-01-16 Suzuki Kabushiki Kaisha Four-stroke-cycle engine of an outboard motor
US20030037775A1 (en) * 2001-07-13 2003-02-27 Yoshitsugu Gokan Oil tank system for engine
CN101391629A (zh) * 2007-09-18 2009-03-25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摩托车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09341A (zh) * 2016-06-12 2016-08-31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备除水功能的油气分离器
CN105909341B (zh) * 2016-06-12 2018-11-16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备除水功能的油气分离器
CN108952886A (zh) * 2017-05-19 2018-12-07 铃木株式会社 内燃机的窜漏气体处理装置
CN108952886B (zh) * 2017-05-19 2020-10-30 铃木株式会社 内燃机的窜漏气体处理装置
CN112789395A (zh) * 2018-09-27 2021-05-11 五十铃自动车株式会社 窜缸混合气排出装置
CN112789395B (zh) * 2018-09-27 2022-08-02 五十铃自动车株式会社 窜缸混合气排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564328B (zh) 2018-06-22
EP2865934A1 (en) 2015-04-29
US20150114368A1 (en) 2015-04-30
EP2865934B1 (en) 2016-04-06
US9581061B2 (en) 2017-02-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564328A (zh) 内燃机和内燃机的分离器结构
JP6297760B2 (ja) ブローバイガス駆動用ポンプ装置
JP6299298B2 (ja) 内燃機関および内燃機関のセパレータ構造
US7556029B2 (en) Oil separator for an engine
US7506629B2 (en) Oil return structure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N101680320A (zh) 发动机的通气装置
JP6206086B2 (ja) 内燃機関
CN101749078A (zh) 发动机的润滑油冷却构造
KR101052771B1 (ko) 자동차용 실린더헤드커버 일체형 환기장치
JP2017115848A (ja) オイルセパレータ
US20130014726A1 (en) Oil System for an Engine
JP4342960B2 (ja) 2サイクルエンジン
CN100462541C (zh) 气缸盖结构
CN201778857U (zh) 一种油气分离装置
JP6706874B2 (ja) 内燃機関のシリンダヘッドカバー
JP5516112B2 (ja) ブローバイガス還元装置
CN204552883U (zh) 用于发动机的油气分离装置和车辆
US7080637B2 (en) Crankcase having blow-by gas passage and oil drain passage
JP4535137B2 (ja) 内燃機関のクランクケース
JP5994362B2 (ja) エンジンのオイル分離装置
CN110945217B (zh) 发动机的油分离器结构
JP2020084968A (ja) シリンダブロック
JP6136530B2 (ja) ブローバイガス収集システム
JP4075059B2 (ja) 内燃機関のブリーザ装置
JP6922715B2 (ja) 内燃機関の潤滑油供給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