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333897A -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333897A
CN108333897A CN201810021529.XA CN201810021529A CN108333897A CN 108333897 A CN108333897 A CN 108333897A CN 201810021529 A CN201810021529 A CN 201810021529A CN 108333897 A CN108333897 A CN 10833389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dth direction
fixing belt
component
clamping part
sheet compon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02152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冈本润
服部良雄
本多春之
和井田匠
广井希和子
古市祐介
足立知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ico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ico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icoh Co Ltd filed Critical Rico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3338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3389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17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 G03G15/2025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with special means for lubricating and/or cleaning the fixing unit, e.g. applying offset preventing fluid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53Structural details of heat elements, e.g. structure of roller or belt, eddy current, induction heating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这样一种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对于被浸渍到设置在定影带和夹持部形成构件之间的片材状构件中的润滑剂,能够减轻其在宽度方向端部上从定影带和保持构件之间的间隙漏出的问题。在定影装置(20)中设置有,隔着定影带(21)与加压辊(31)(加压转动体)压接后形成夹持部的夹持部形成构件(26),和分别对定影带的宽度方向两端部进行保持的一对凸缘部(29)(保持构件),以及浸渍有润滑剂在夹持部的位置处被设置为介于夹持部形成构件和定影带之间的片材状构件(22)。然后,片材状构件的宽度方向的范围(M)被形成为包含在设置于宽度方向一端侧的凸缘和设置于宽度方向另一端侧的凸缘之间的宽度方向的范围(N)内。

Description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该发明涉及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或它们的多功能外围设备等的图像形成装置以及设置于其中的定影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在复印机、打印机等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众所周知的是预热时间或首次打印时间较短的定影装置,分别通过保持部件(凸缘)来保持定影带的宽度方向两端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详细来说就是,专利文献1的定影装置包括定影带、加压辊(加压转动体)、为了通过定影带与加压辊压接后形成夹持部而被放置在定影带内部的夹持部形成构件(固定构件)、与定影带的内周面相向设置的加热管等。另外,在夹持部形成构件中,为了减小和定影带的摩擦阻力,覆盖设置了浸渗有润滑剂的片材状构件。
然后,通过加热管对定影带直接加热,朝着夹持部搬送的记录介质上的调色剂像就在夹持部受到热和压力的作用被定影到记录介质上了。
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技术是,将由纤维材料构成的片材状构件的织眼朝向构成为规定方向,并使得浸渍在片材状部件中的润滑剂从宽度方向一端侧朝着宽度方向另一端侧流动。
上述以往的定影装置因为是在定影带和夹持部形成构件之间设置了浸渗有润滑剂的片材状构件,所以就能够大幅度降低定影带和夹持部形成构件之间的滑动移动阻力。
然而,在以往的定影装置中,浸渍在片材状构件中的润滑剂有可能在宽度方向端部上从定影带和保持构件之间的间隙漏出。然后,这样漏出的润滑剂的量增多时,通过片材状构件来降低定影带和夹持部形成构件之间的夹持部中的滑动移动阻力的作用就会消失,定影带或夹持部形成构件的磨损和劣化就会变大。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6035668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课题而提出的,其目的是提供这样一种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对于被浸渍到设置在定影带和夹持部形成构件之间的片材状构件中的润滑剂,能够减轻其在宽度方向端部上从定影带和保持构件之间的间隙漏出的问题。
本发明的定影装置包括:定影带,其在规定方向上移动;夹持部形成构件,其在所述定影带的内周面一侧,借助于所述定影带与加压转动体压接后形成搬送记录介质的夹持部;一对保持构件,其分别对所述定影带的宽度方向两端部进行保持,和片材状构件,其浸渗有润滑剂,并在所述夹持部的位置被设置为介于所述夹持部形成构件和所述定影带的之间,所述片材状构件的宽度方向的范围被形成为包含在设置于宽度方向一端侧的所述保持构件和设置于宽度方向另一端侧的所述保持构件之间的宽度方向的范围里。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这样一种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对于被浸渍到设置在定影带和夹持部形成构件之间的片材状构件中的润滑剂,能够减轻其在宽度方向端部上从定影带和保持构件之间的间隙漏出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所示是该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全体构成图。
图2所示是定影装置的构成图。
图3所示是从宽度方向上看到的定影装置的侧面图。
图4所示是是夹持部附近的放大图。
图5所示是定影装置的主要构件的宽度方向的关系概要图。
图6所示是从宽度方向上看到的片材状构件的概要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附图来对用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还有,各图中,对于同一或相当的部分赋予同一的符号,并适当地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首先,通过图1来对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全体的构成和动作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装置1是串列型彩色打印机。在位于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上方的罐收容部101中,可以装卸(可以更换)地设置有对应于各色(黄色、品红色、青色、黑色)的四个调色剂罐102Y、102M、102C、102K。
在罐收容部101的下方配设(指配置后设置,或定位后设置)有中间转印单元85。与该中间转印单元85的中间转印带78相向而对地并列设置有对应于各色(黄色、品红色、青色、黑色)的成像部4Y、4M、4C、4K。
在各成像部4Y、4M、4C、4K中分别配设有感光体鼓5Y、5M、5C、5K。另外,在各感光体鼓5Y、5M、5C、5K的周围分别配设有充电部75、显影部76、清洁部77、除电部(未图示)等。然后,在各感光体鼓5Y、5M、5C、5K的表面进行造像处理(充电工序、曝光工序、显影工序、转印工序、清洁工序)后,就在各感光体鼓5Y、5M、5C、5K表面上形成了各色的图像。
感光体鼓5Y、5M、5C、5K通过驱动马达在图1中的顺时针方向上被回转驱动。然后,在充电部75的位置处,感光体鼓5Y、5M、5C、5K的表面被均匀带电(即充电工序)。
之后,感光体鼓5Y、5M、5C、5K的表面到达来自于曝光部3的激光L的照射位置,并通过该位置处的曝光扫描来形成与各色对应的静电潜像(即曝光工序)。
之后,感光体鼓5Y、5M、5C、5K的表面到达与显影部76相向而对的位置,并在该位置处,静电潜像得到显影后形成了各色的调色剂像(即显影工序)。
之后,感光体鼓5Y、5M、5C、5K的表面到达与中间转印带78及第一转印偏压辊79Y、79M、79C、79K相向而对的位置,并在该位置处将感光体鼓5Y、5M、5C、5K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78上(即一次转印工序)。这时,在感光体鼓5Y、5M、5C、5K上还残存有微量的未转印调色剂。
之后,感光体鼓5Y、5M、5C、5K的表面到达与清洁部77相向而对的位置,并在该位置通过清洁部77的清洁刮板来机械地回收残存在感光体鼓5Y、5M、5C、5K上残存的未转印调色剂(清洁工序)。
最后,感光体鼓5Y、5M、5C、5K的表面到达与除电部相向而对的位置,并在该位置处除去感光体鼓5Y、5M、5C、5K上的剩余电位。
如此,就完成了在感光体鼓5Y、5M、5C、5K上进行的一系列造像处理。
之后,将经过显影工序后形成在各感光体鼓上的各色的调色剂像重叠到中间转印带78的表面上并转印。如此,就在中间转印带78上形成了彩色图像。
这里,中间转印单元85是由中间转印带78、4个一次转印偏压辊79Y、79M、79C、79K、二次转印支撑辊82、清洁支撑辊83、张紧辊84、中间转印清洁部80等构成的。中间转印带78由3个辊82-84来张紧架设和支撑,同时还通过1个辊82的回转驱动在图1中的箭头方向上做环绕移动。
4个一次转印偏压辊79Y、79M、79C、79K分别和感光体鼓5Y、5M、5C、5K将中间转印带78夹在其间后形成了一次转印夹持部。然后,在一次转印偏压辊79Y、79M、79C、79K中施加有与调色剂的极性为相反极性的转印偏压。
然后,中间转印带78在箭头方向上移动,并依次通过各一次转印偏压辊79Y、79M、79C、79K的一次转印夹持部。由此,感光体鼓5Y、5M、5C、5K上的各色的调色剂像就在中间转印带78被重叠后进行一次转印。
之后,重叠并转印有各色的调色剂像的中间转印带78到达与二次转印辊89相向而对的位置。在该位置中,二次转印支撑辊82和二次转印辊89将中间转印带78夹入其间后形成了二次转印夹持部。然后,形成在中间转印带78上的四色的调色剂像被转印到搬送到该二次转印夹持部的位置里的记录媒介P上。这时,在中间转印带78上还残存有没有被转印到记录媒介P上的未转印调色剂。
之后,中间转印带78到达中间转印清洁部80的位置。然后,在该位置处,中间转印带78上的未转印调色剂被回收。
如此,就完成了在中间转印带78上进行的一系列的转印处理。
这里,被搬送到二次转印夹持部的位置里的记录媒介P是从配设在装置本体1下方的供纸部12经过供纸辊97或对位辊对98(时机辊对)等来搬送的。
详细来说就是,在供纸部12中多页重叠地收纳有作为转印纸等的记录媒介P。然后,当供纸辊97在图1中的反时针方向上被转动驱动时,最上面的转印纸P就朝着时机辊对98的辊间来进纸。
被搬送到对位辊对98里的记录介质P在停止了回转驱动的对位辊对98的辊夹持的位置处一旦停止。然后,与中间转印带78上的彩色图像进行时机对应后,对位辊对98被回转驱动,而记录介质P则朝着二次转印夹持被搬送。如此,就在记录媒介P上转印了所需要的彩色图像。
之后,在二次转印夹持部的位置处,转印有彩色图像的记录媒介P被搬送到定影装置20的位置里。然后,在该位置,通过定影带21和加压辊31的热和压力,转印在表面上的彩色图像就被定影到记录介质P上了。
之后,记录媒介P经过排纸辊对99的辊间来朝着装置外排出。通过排纸辊对99被排出到装置外的记录媒介P作为输出图像被依次堆垛到堆垛部100上。
如此,就完成了图像形成装置中的一系列的图像形成处理。
接着,通过图2~图4来详细说明被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里的定影装置20的构成和动作。
参照图2~图4等,定影装置20包括有作为定影构件的定影带21(带构件)、夹持部形成构件26(固定构件)、增强构件23、作为加热机构的加热管25(热源)、作为加压转动体的加压辊31、温度传感器40、片材状构件22(润滑剂供给部件)、螺丝24、板状构件28(固定板)、反射构件27等。
这里,定影带21是薄的具有可挠性的环状带,在图2中的箭头A方向(反时针方向)上转动(行走)。定影带21从内周面21a(与夹持部形成构件26滑动接触的面)一侧开始,依次层叠有基础材料层、弹性层和脱模层,并且其全体的厚度被设定在1mm以下。
定影带21的基础材料层的层厚为30μm~100μm,由镍、不锈钢等的金属材料或聚酰亚胺等的树脂材料形成。
定影带21的弹性层的层厚为100μm~300μm,由硅橡胶、发泡性硅橡胶、氟素橡胶等的橡胶材料形成。通过设置弹性层,夹持部中的定影带21表面的微小凹凸就不会形成,热量就会均匀传递到记录介质P上的调色剂像T里,橘皮图像的发生就得到了抑制。
定影带21的脱模层的层厚为5μm~50μm,由PFA(四氟乙烯与全氟烷氧基乙烯基酸的共聚物、PTFE(聚四氟乙烯)、聚酰亚胺、聚醚酰亚胺、PES(聚醚砜)等的材料形成。通过设置脱模层,就确保了对调色剂(调色剂像T)的脱模性(剥离性)。
另外,定影带21的直径被设定为15mm~120mm。还有,在本实施方式中,定影带21的内径被设定为30mm左右。
在定影带21内部(内周面侧)里,固定设置有夹持部形成构件26、加热管(加热机构)、增强构件23、反射构件27、片材状构件22、螺丝24、板状构件28(固定板)等。
在此,夹持部形成构件26被固定为与定影带21的内周面21a滑动接触。然后,夹持部形成构件26介由定影带21与加压辊31压接,来形成搬送记录介质P的夹持部。参照图3和图5,定影带21的宽度方向两端部,在被固定支持在定影装置20的侧板43上的一对凸缘29(保持构件)中被保持为能够旋转。
然后,定影带21通过设置在其内部的加热管25(加热手段)的辐射热来被直接加热。
作为加热机构的加热管25是卤素发热管(或碳发热管),其两端部被固定在定影装置20的侧板43中(参见图3)。然后,通过由装置本体1的电源部进行了输出控制的加热管25(加热手段)的辐射热,在定影带21中,主要在夹持部以外的部分得到加热。更进一步地,热量从被加热的定影带21的表面施加到记录介质P上的色调剂像T里。还有,加热管25的输出控制是根据与定影带21的表面相向而对的热敏电阻等的温度传感器40对带表面温度的检测结果来进行的。另外,通过这样的加热管25的输出控制,就能够将定影带21的温度(定影温度)设定在所希望的温度里。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在定影带21的内周面侧设置有1根加热管25,但在定影带21的内周面侧也可以设置多根加热管。
这样,本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20因为不仅是定影带21的一部分被局部加热,而是定影带21在圆周方向的较大范围内被加热,所以即使是装置高速化的情况下也能够充分加热定影带21,并抑制定影不良的发生。也就是说,因为能够用比较简易的构成来高效加热定影带21,在缩短预热时间或首次打印时间的同时,还实现了装置的小型化。
特别是,本实施方式中的定影装置20的构成因为是定影带21通过加热管25(加热手段)来被直接加热,就能够在进一步提高定影带21的加热效率的同时,还将定影装置20进一步低成本化和小型化。
参照图5,作为保持构件的两个凸缘29由耐热性树脂材料等形成,并分别嵌入到定影装置20的宽度方向两端部的侧板43里。在凸缘29中设置有,用于在维持定影带21的圆形姿势的同时对定影带21进行保持的导向部,和用于限制定影带21在宽度方向上的移动(带偏靠)的限位件部等。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20中,在凸缘29的限位件部的位置里,为了减少定影带21的端部的磨损,作为与突缘29另外的构件,也可以设置由PEEK、PPS、PAI、PTFE等低摩擦性和耐热性材料构成的滑动构件(环形构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定影带21的内周面21a接触的构件仅为宽度方向两端的凸缘29和夹持部形成构件26(实际上是隔着片材状构件22的),除此以外不存在和内周面21a接触并对定影带21的转动进行导向那样的构件(带导向部)。
这样,本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20以定影带21的加热效率的进一步提高或装置的低成本化和小型化等为目的,采用的构成是卸除管状的加热构件,并且不借助管状的加热构件而通过加热机构(加热管25)来直接加热定影带21。具体来说就是,采用的是以凸缘29来保持定影带21的内周面21a的构成。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形成夹持部的夹持部形成构件26的强度进行加强的增强构件23被固定设置在定影带21的内周面侧里。参照图3可知,增强构件23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与夹持部形成构件26相同,其宽度方向两端部被保持在定影装置20的凸缘29(保持构件)里。详细来说就是,增强构件23是通过被夹在凸缘29和夹持部形成构件26之间来确定其位置的。
然后,通过增强构件23借助于夹持部形成构件26及定影带21来与加压辊31的抵接,就抑制了在夹持部中夹持部形成构件26因为受到加压辊31的加压力而较大变形的问题。在本实施方式中,增强构件23是其凹部与加热管25所处一侧相向而对地来形成的大致"コ"字状的板状构件。该增强构件23为了满足上述功能,以不锈钢或铁等的机械强度高的金属材料来形成为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增强构件23与加热管25相向而对的面的一侧,固定设置有反射构件27(反射板)。由此,由于从加热管25朝向增强构件23的热(对增强构件23加热的热)被反射构件27反射后用来加热定影带21,所以就能够进一步提高定影带21的加热效率。此外,作为反射构件27的材料,可以使用铝、不锈钢等。
另外,在增强构件23中与加热管25相向而对的面的一部分或全部里,即使是进行镜面处理或设置绝热构件的情况,也能够得到同样的效果。
参照图2,在夹持部的位置处作为与定影带21的外周面抵接的加压转动体的加压辊31,其直径在30mm左右,是在中空构造的芯棒32上形成弹性层33的构成。加压辊31(加压转动体)的弹性层33是由硅橡胶、发泡性硅橡胶或氟素橡胶等的材料来形成的。还有,在弹性层33的表层也能够设置由PFA、PTFE等构成的薄的脱模层。加压辊31与定影带21压接,并在双方的构件之间形成所需的夹持部。另外,参照图3,在加压辊31中设置有与驱动机构的驱动齿轮啮合的齿轮45,加压辊31在图2中的箭头方向(顺时针方向)上被转动驱动。另外,加压辊31的宽度方向两端部在定影装置20的侧板43里是借助于轴承42来被支撑为可以转动的。还有,在加压辊31的内部也可以设置卤素发热管等的热源。
还有,在通过发泡性硅橡胶等的海绵状材料来形成加压辊31的弹性层33时,因为能够降低作用在夹持部里的加压力,所以就能够减轻在夹持部形成构件26中产生的负荷。更进一步地,由于加压辊31的绝热性得到提高,定影带21的热不容易移动到加压辊31的一侧,所以就提高了定影带21的加热效率。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定影带21的直径与加压辊31的直径基本相同,但也可以是定影带21的直径小于加压辊31的直径。这时,由于夹持部中的定影带21的曲率大于加压辊31的曲率,从夹持部送出的记录介质P就容易从定影带21分离。
参照图4,与定影带21的内周面21a滑动接触的夹持部形成构件26和加压辊31的相对面(滑动接触面)是形成为沿着加压辊31的曲率而弯曲的凹形状。由此,由于记录介质P是按照加压辊31的曲率来从夹持部送出的,就能够抑制定影工序后的记录介质P因为与定影带21吸附不分离的问题。
还有,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是将形成夹持部的夹持部形成部件26的形状形成为凹状,但也可以将形成夹持部的夹持部形成部件26的形状形成为平面状。也就是说,夹持部形成部件26的滑动接触面(与加压辊31相向而对的面)可以形成为平面形状。由此,夹持部的形状相对于记录介质P的图像面为大致平行,因为定影带21和记录介质P的密接性的提高而使得定影性得到提高。更进一步地,由于夹持部出口一侧的定影带21的曲率增大,所以就能够使得由夹持部送出的记录介质P容易地从定影带21分离。
另外,作为形成夹持部形成构件26的材料,可以使用树脂材料或金属材料,优选的是具有即使受到加压辊31的加压力也不会产生较大挠曲程度的刚性,并具有热性和绝热性的树脂材料(例如是液晶聚合物(LCP)、聚酰胺-酰亚胺(PAI)、聚醚砜(PES)、聚苯硫醚(PPS)、聚醚腈(PEN)、聚醚醚酮(PEEK)等)。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夹持部形成构件26的材料,采用的是液晶聚合物(LCP)。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夹持部形成构件26中为了与增强构件23抵接而朝着增强构件23的对向面23a突出的突出部26a、26b,沿着记录介质P的搬送方向(或者定影带21的转动方向)被设置有多列。具体来说就是,作为多列的突出部,形成的是在相对于记录介质P的搬送方向的上游侧与增强构件23抵接地来朝向增强构件23的对向面23a突出的上游侧突出部26a,以及在相对于记录介质P的搬送方向的下游侧与增强构件23抵接地来朝向增强构件23的对向面23a突出的下游侧突出部26b。即,在夹持部形成构件26中,在与增强构件23相向而对的一侧,设置有在搬送方向上分开的2列的突出部26a、26b,该2列的突出部26a、26b和增强构件23的对向面23a分别面接触。
另外,在夹持部形成构件26中,为了减少和定影带21之间的滑动移动阻力,是覆盖设置了由PTFE等低摩擦材料构成的片材状构件22。详细来说就是,片材状构件22在夹持部的位置处,在宽度方向的大致整个区域上介于夹持部形成构件26和定影带21的之间地来被设置为覆盖夹持部形成构件26的周围(从图4所示的截面来看是夹持部形成构件26的周围)。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片材状构件22是由浸渍了硅油等润滑剂的纤维材料(PTFE等氟树脂构成的布构件)来形成的。由此,润滑剂就在夹持部形成构件26和定影带21相抵接的面里处于被保持的状态了。因此,双方的构件21、26因为夹持部形成构件26和定影带21之间的滑动接触而导致的磨耗问题就得以减轻。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是设置片材状构件22来覆盖夹持部形成构件26,并以板状构件28来夹住形成在与增强构件23相向而对一侧的片材状构件22的重合部,再通过螺丝24来将该板状构件28缔结到夹持部形成构件26里。
另外,该片材状构件22的构成和动作将在后面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以下,对于如上构成的定影装置20的通常时的动作进行简单的说明。
当装置本体1的电源开关被开启时,在电力被供给到加热管25里的同时,加压辊31沿图2中的箭头方向的转动驱动也开始了。由此,通过和夹持部中的加压辊31之间的摩擦力,定影带21也按图2中的箭头方向作从动转动了。
然后,从供纸部12来供给记录介质P,并在二次转印辊89的位置处,未定影的彩色图像被载置(转印)到记录介质P上。载置有未定影图像T(调色剂像)的记录介质P一边由导向板引导一边在图2的箭头Y10方向上被搬送,并被送入处于压接状态的定影带21及加压辊31的夹持部中。
然后,通过由加热管25加热的定影带21的加热,以及由增强构件23来增强的夹持形成构件26和加压辊31的按压力,调色剂像T就被定影到记录介质P的表面上了。之后,从夹持部送出的记录介质P朝着箭头Y11方向被搬送。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中的定影装置20的特征构成和动作进行详细说明。
如之前所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的定影装置20中,是在夹持部的位置处介于夹持部形成构件26和定影带21之间地,来覆盖设置有片材状构件22(由低摩擦材料构成并浸渍有润滑剂)。
该片材状构件22的厚度被设定在150~500μm的范围内,由PTFE等氟树脂构成的纤维材料来形成,并在纤维中浸渍有粘度被设定在50~1000cs的范围内的润滑剂(硅油或氟润滑脂等)。
这样,通过纤维材料来形成片材状构件22,因为润滑剂容易渗透到纤维的纹理里,所以就提高了润滑剂的保持性。此外,片材状构件22因为是以低摩擦材料的氟树脂纤维材料来形成的,即使保持在片材状构件22里的润滑剂枯竭耗尽,也能够将夹持部形成构件26和定影带21的夹持部中的滑动移动阻力降低到一定程度。
在此,参照图5(A),在本实施方式中,片材状构件22的宽度方向上的范围M是包含在作为设置在宽度方向一端侧的保持构件的凸缘29(设置在图5的左方),和作为设置在宽度方向另一端侧的保持构件的凸缘29(设置在图5的右方)之间的宽度方向的范围N内。
在此,上述两个凸缘29之间的宽度方向上的范围N,是左方的凸缘29与定影带21的抵接部分的宽度方向中央侧的端面,和右方的凸缘29与定影带21的抵接部分的宽度方向中央侧的端面之间的宽度方向上的范围。换句话说就是,两个凸缘29之间的宽度方向上的范围N是定影带21与两个凸缘29没有抵接的宽度方向中央侧的范围。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首先,片材状构件22的宽度方向的长度M被形成为小于两个凸缘29之间的长度N(M<N)。另外,片材状构件22被配置为进入两个凸缘29之间的范围N内。
通过这样的结构,片材状构件22里浸渗的润滑剂即使朝向宽度方向端部移动,也不会到达定影带21和凸缘29抵接的位置。因此,浸渗在片材状构件22上的润滑剂在宽度方向端部从定影带21和凸缘29之间的间隙漏出的问题就得到减轻。因此,由于从宽度方向端部漏出的润滑剂的量增多,导致由片材状构件22来降低定影带21和夹持部形成构件26之间的夹持部中的滑动移动阻力的功能消失,定影带21和夹持部形成构件26的磨损劣化变得严重的问题也就得到了降低。
另外,如图5(A)、(B)所示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片材状构件22的宽度方向上的范围M包含了最大通过纸张区域H。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片材状构件22的宽度方向的长度M要大于最大通过纸张区域H(M>H),最大通过纸张区域H被配置为进入片材状构件22的宽度方向上的范围M内。
在此,所谓“最大通过纸张区域H”是指图像形成装置1中能够通过纸张的最大尺寸记录介质P中的通过纸张区域(宽度方向上的范围)。
通过这样的构成,无论什么尺寸的记录介质P被通过纸张,在与该记录介质P通过的夹持部(定影夹持部)相当的范围中,定影带21和夹持形成构件26之间的滑动移动阻力因为润滑剂而降低,从而在整个宽度方向上形成良好且均匀的夹持压。因此,就降低了在由夹持部送出的记录介质P上产生褶皱的问题。
另外,如图5(A)、(B)所示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片材状构件22的宽度方向上的范围M包含了加压辊31的辊部的宽度方向的范围D。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片材状构件22的宽度方向的长度M要大于加压辊31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D(M>D),加压辊31的宽度方向范围D被配置为进入片材状构件22的宽度方向上的范围M内。
通过这样的构成,在夹持部(定影夹持部)的宽度方向整个范围中,定影带21和夹持形成构件26之间的滑动移动阻力因为润滑剂而降低,从而在整个宽度方向上形成良好且均匀的夹持压。因此,就降低了在由夹持部送出的记录介质P上产生褶皱的问题。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定影带21和凸缘29(保持构件)之间(即抵接部),与浸渍在片材状构件22里的润滑剂相比,采用的是粘度较高的润滑脂等的润滑剂。具体来说就是,在定影装置20的制造工序中,是在定影带21和凸缘29之间的抵接部预先涂布高粘度的润滑剂。
通过这样的构成,浸渍在片材状构件22里的润滑剂朝着宽度方向端部移动时,即使万一到达了定影带21和凸缘29抵接的位置,介于定影带21和凸缘29之间的高粘度的润滑剂也会成为障碍,使得片材状构件22的润滑剂不会进一步朝着宽度方向端部移动。因此,浸渗在片材状构件22上的润滑剂在宽度方向端部从定影带21和凸缘29之间的间隙漏出的问题就得到减轻。
这里,如图6(A)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片材状构件22中至少与定影带21滑动接触的宽度方向两端部处的纤维材料的织眼是沿着定影带21的移动方向从宽度方向端部朝着宽度方向中央部倾斜的。
具体来说就是,本实施方式中的片材状构件22如图6(A)所示地,在宽度方向两端部(即图中的S)中,相对于白色箭头所示的移动方向(即定影带21移动的方向),是以规定的倾斜角度θ来倾斜地形成织眼的,在此外的宽度方向的范围中,是沿着移动方向来形成织眼的。
这里,片材状构件22的织眼是指编织纤维来形成片材状构件22时因为其编织方法(编织方向)而在片材状构件22的表面所形成的凹凸,凹部(槽部)具有作为促进润滑剂的移动的路径的作用。片材状构件22的织眼的方向可以通过纤维的编织方法(编织方向)来自由调整。即,通过使得宽度方向两端部S的编织方法(编织方向)不同于其他范围的编织方法(编织方向),就能够形成具有图6(A)所示的织眼的片材状构件22。
另外,除了上述的编织方法之外,相对于在宽度方向的整个区域中沿着移动方向来形成织眼,即使通过施加牵拉宽度方向两端部的移动方向上游侧那样的负载来使其变形,也能够形成具有图6(A)所示的织眼的片材状构件22。
这样,在片材状构件22中的至少宽度方向两端部S里,通过形成沿着移动方向从宽度方向端部朝着宽度方向中央部倾斜的织眼,含浸在片材状构件22中的润滑剂就难以朝向宽度方向端部移动了。即,浸渗在片材状构件22中的润滑剂在宽度方向两端部S中,随着定影带21的移动是沿着倾斜的织眼来从宽度方向端部朝向宽度方向中央部移动的。因此,浸渗在片材状构件22上的润滑剂在宽度方向端部从定影带21和凸缘29之间的间隙漏出的问题就得到减轻。
这里,片材状构件22中如上所述地织眼为倾斜地形成的宽度方向两端部的宽度方向上的范围S优选的是相对于宽度方向的整个范围M为占有5%以上。即,上述关系的公式如下:2×S/M≥0.05的关系成立。
通过这样的构成,浸渗在片材状构件22上的润滑剂在宽度方向端部从定影带21和凸缘29之间的间隙漏出的问题就得到进一步减轻。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宽度方向一端侧的范围S和宽度方向另一端侧的范围S为相同的长度,但是,根据润滑剂在宽度方向上的流动的状态,也可以这些长度设定成不同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B)所示,也能够在片材状构件22的宽度方向的整个范围M中形成倾斜的织眼。具体来说就是,如图6(B)所示,片材状构件22在左侧的部分中形成沿着移动方向从左方朝右方倾斜的织眼,而在右侧的部分中形成沿着移动方向从右方朝左方倾斜的织眼。即使是这样构成的情况,也能够获得与上述同样的效果。
另外,片材状构件22中如上所述地织眼为倾斜地来形成的部分S的倾斜角度θ是相对于移动方向形成在1~45度的范围里(1度<θ<45度)。
如果倾斜角θ小于1度,则无法充分发挥润滑剂从宽度方向端部朝向宽度方向中央部的效果。另外,若倾斜角度θ超过45度,则润滑剂从宽度方向端部朝向宽度方向中央部过分移动,宽度方向端部的润滑剂的量就会不足。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织眼的倾斜角度θ在上述范围内被被最佳化,所以宽度方向端部的润滑剂的量就不会变成不足,因而能够减轻润滑剂从宽度方向端部漏出的问题。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20中设置有,隔着定影带21与加压辊31(加压转动体)压接后形成夹持部的夹持部形成构件26,和分别对定影带21的宽度方向两端部进行保持的一对凸缘部29(保持构件),以及浸渍有润滑剂在夹持部的位置处被设置为介于夹持部形成构件26和定影带21之间的片材状构件22。然后,片材状构件22的宽度方向的范围M被形成为包含在设置于宽度方向一端侧的凸缘29和设置于宽度方向另一端侧的凸缘29之间的宽度方向的范围N内。
由此,浸渗到被设置在定影带21和夹持部形成构件26之间的片材状构件22中的润滑剂,在宽度方向端部中从定影带21和凸缘29之间的间隙漏出的问题就能够得到减轻。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了加热器25来作为加热定影带21的加热机构,但是,对于加热定影带的加热机构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使用电磁感应线圈作为加热机构,或者是使用电阻发热体来作为加热机构。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定影装置20采用的是大致呈“コ”字形的增强构件23及形成有突出部26a、26b的夹持部形成构件26,并将加热管25配置到靠近定影带21的内部的中心的位置里,但是,增强构件23和夹持部形成构件26的方式以及加热管25的位置等并不限定于此,本发明也可以适用于各种构成的定影装置。
然后,即使是那样的情况,也能够获得与本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还有,本发明不局限于本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除了本实施方式教导之外,明显地是可以适当变更本实施方式的。另外,所述构成构件的数量、位置、形状等也不局限于本实施方式,在实施本发明的时候能够选用适宜的数量、位置、形状等。
另外,在本申请中,夹持部形成构件或增强构件被“固定设置”的状态的定义是,夹持部形成构件或增强构件没有被转动驱动,而是以非转动来被保持的状态。因此,例如,即使是夹持部形成构件通过弹簧等施力构件来朝着夹持部被施力时,只要夹持部形成构件以非转动来保持,夹持部形成构件就是被“固定设置”的状态。
另外,在本申请中,“宽度方向”的定义是,相对于记录介质P的搬送方向为正交的方向,是与定影带和加压转动体的转动轴方向为相同的方向。

Claims (7)

1.一种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定影带,其在规定方向上移动;
夹持部形成构件,其在所述定影带的内周面一侧,借助于所述定影带与加压转动体压接后形成搬送记录介质的夹持部;
一对保持构件,其分别对所述定影带的宽度方向两端部进行保持,和
片材状构件,其浸渗有润滑剂,并在所述夹持部的位置被设置为介于所述夹持部形成构件和所述定影带的之间,
所述片材状构件的宽度方向的范围被形成为包含在设置于宽度方向一端侧的所述保持构件和设置于宽度方向另一端侧的所述保持构件之间的宽度方向的范围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片材状构件的宽度方向的范围包含了最大通过纸张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影带和所述保持构件之间,与浸渍在所述片材状构件里的润滑剂相比,采用粘度较高的润滑剂来介于其间。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片材状构件由纤维材料构成,至少与所述定影带滑动接触的宽度方向两端部处的所述纤维材料的织眼被形成为,沿着所述定影带的移动方向从宽度方向端部朝着宽度方向中央部倾斜。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片材状构件中,所述织眼被倾斜地来形成的宽度方向两端部的宽度方向上的范围是,相对于宽度方向的整个的范围被形成为占有5%以上。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片材状构件中,所述织眼被倾斜地来形成的部分的倾斜角度是,相对于所述移动方向被形成在1~45度的范围里。
7.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
CN201810021529.XA 2017-01-17 2018-01-10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Pending CN10833389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05662A JP6857324B2 (ja) 2017-01-17 2017-01-17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005662 2017-01-1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333897A true CN108333897A (zh) 2018-07-27

Family

ID=628408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021529.XA Pending CN108333897A (zh) 2017-01-17 2018-01-10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663894B2 (zh)
JP (1) JP6857324B2 (zh)
CN (1) CN108333897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62203A (zh) * 2019-07-10 2019-09-20 厦门莱慧贸易有限公司 一种避免间隙轮变薄导致打印墨迹模糊的打印机显影磁棍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03666B2 (ja) * 2017-11-29 2021-07-14 深▲せん▼創怡興実業有限公司Shenzhen Fancy Creation Industrial Limited 摺動シー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7069921B2 (ja) * 2018-03-26 2022-05-18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0809652B2 (en) 2018-07-27 2020-10-20 Ricoh Company, Ltd.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the same
JP7147332B2 (ja) * 2018-07-30 2022-10-0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0086404A (ja) * 2018-11-30 2020-06-04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240627B2 (ja) 2019-01-31 2023-03-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加熱体、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253138B2 (ja) 2019-01-31 2023-04-06 株式会社リコー 加熱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0148943A (ja) 2019-03-14 2020-09-17 株式会社リコー 加熱部材、加熱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0197701A (ja) * 2019-05-31 2020-12-10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388040B2 (ja) * 2019-08-09 2023-11-29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328090B2 (ja) * 2019-09-05 2023-08-16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451979B2 (ja) 2019-12-10 2024-03-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1442407B2 (en) 2020-05-22 2022-09-13 Ricoh Company, Ltd. Cooling device,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23008286A (ja) 2021-07-05 2023-01-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接離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3030255A (ja) * 2021-08-23 2023-03-08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99655A (zh) * 2009-02-09 2010-08-11 株式会社理光 定影设备及图像形成设备
CN102566379A (zh) * 2010-12-16 2012-07-11 株式会社理光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US20130195523A1 (en) * 2012-01-27 2013-08-01 Kensuke Yamaji Fixing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4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300996A (en) 1991-06-07 1994-04-05 Ricoh Company, Ltd. Fixing apparatus
JP3318136B2 (ja) 1994-12-01 2002-08-26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
JPH08241006A (ja) 1995-01-06 1996-09-17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
US5648842A (en) 1995-01-21 1997-07-15 Ricoh Company, Ltd.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cleaning residual toner from image-developing device
JP2001109289A (ja) 1999-10-08 2001-04-20 Minolta Co Ltd 誘導加熱定着装置
JP4115147B2 (ja) 2002-03-27 2008-07-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加熱装置
JP2005082152A (ja) 2003-09-04 2005-03-31 Ricoh Co Ltd 容器及びトナー補給装置
JP2005300732A (ja) 2004-04-08 2005-10-27 Fuji Xerox Co Ltd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595447B2 (ja) 2004-08-30 2010-12-08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534679B2 (ja) * 2004-09-06 2010-09-01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293251A (ja) 2006-03-27 2007-11-08 Ricoh Co Ltd 支持脚を有する機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322773A (ja) * 2006-06-01 2007-12-13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818826B2 (ja) 2006-06-19 2011-11-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026603A (ja) * 2006-07-21 2008-02-07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摺動部材、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135994B2 (ja) 2007-10-30 2013-02-06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2009134074A (ja) 2007-11-30 2009-06-18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定着装置
JP5277662B2 (ja) 2008-03-03 2013-08-28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これを備えた現像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5428402B2 (ja) 2009-03-05 2014-02-26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定着用無端ベルト
JP5556343B2 (ja) * 2009-09-03 2014-07-23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40777B2 (ja) * 2009-11-17 2014-03-1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KR101764202B1 (ko) * 2010-12-22 2017-08-03 에스프린팅솔루션 주식회사 정착장치와 이를 가지는 화상형성장치
JP5943231B2 (ja) * 2012-01-26 2016-07-0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174358A (ja) * 2013-03-11 2014-09-22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6282141B2 (ja) * 2014-03-03 2018-02-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6481958B2 (ja) 2014-10-02 2019-03-13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ベルト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6085274A (ja) 2014-10-23 2016-05-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372313B2 (ja) 2014-10-31 2018-08-1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455104B2 (ja) 2014-12-01 2019-01-23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474029B2 (ja) 2014-12-25 2019-02-27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9811043B2 (en) 2015-03-17 2017-11-07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6176993A (ja) * 2015-03-18 2016-10-0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6543980B2 (ja) 2015-03-19 2019-07-17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出口ガイド板、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6177085A (ja) 2015-03-19 2016-10-06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485145B2 (ja) 2015-03-19 2019-03-20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477095B2 (ja) 2015-03-20 2019-03-06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6218356A (ja) 2015-05-25 2016-12-2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547947B2 (ja) 2015-06-23 2019-07-24 株式会社リコー 分離部材、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083520A (ja) * 2015-10-23 2017-05-18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9989897B2 (en) 2015-12-17 2018-06-05 Ricoh Company, Ltd.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fixing device with lubricant movement restrictors
JP2017111333A (ja) 2015-12-17 2017-06-2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111332A (ja) 2015-12-17 2017-06-2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0001734B2 (en) 2015-12-25 2018-06-19 Ricoh Company, Ltd.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fixing device with vibration dampening
JP6665689B2 (ja) 2016-05-31 2020-03-13 株式会社リコー 加圧脱圧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99655A (zh) * 2009-02-09 2010-08-11 株式会社理光 定影设备及图像形成设备
CN102566379A (zh) * 2010-12-16 2012-07-11 株式会社理光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US20130195523A1 (en) * 2012-01-27 2013-08-01 Kensuke Yamaji Fixing device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62203A (zh) * 2019-07-10 2019-09-20 厦门莱慧贸易有限公司 一种避免间隙轮变薄导致打印墨迹模糊的打印机显影磁棍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663894B2 (en) 2020-05-26
US20180203384A1 (en) 2018-07-19
JP6857324B2 (ja) 2021-04-14
JP2018116104A (ja) 2018-07-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333897A (zh)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1609293B (zh)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KR100711228B1 (ko) 정착 장치 및 화상 형성 장치
JP5348561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72605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8594549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a fixing device and contact member to reduce fixing member deformation
CN102023544B (zh) 定影装置和采用该定影装置的成像设备
US7457575B2 (en) Fusing devic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belt
JP2015194661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33490B2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4216261A (zh)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JP2013160908A (ja) 像加熱装置
JP2017207535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145633A (ja) 定着装置と画像形成装置
JP2018146707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5055709A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147606A (ja) 加熱装置、像加熱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6045274A (ja) 加熱定着装置
JP2019008159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872853B2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878464B2 (ja) 定着装置
JP2020016772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174434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4076662B (zh)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JP2007240623A (ja) 画像加熱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727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