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757725A - 汽车的整流构造 - Google Patents

汽车的整流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757725A
CN107757725A CN201710710892.8A CN201710710892A CN107757725A CN 107757725 A CN107757725 A CN 107757725A CN 201710710892 A CN201710710892 A CN 201710710892A CN 107757725 A CN107757725 A CN 10775772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cover
traveling wind
ridge
rectific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71089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757725B (zh
Inventor
中田章博
中发修
中发修一
山田守英
西本允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zd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zd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zd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Mazd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7577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75772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75772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75772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35/00Vehicle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streamlining
    • B62D35/02Streamlining the undersurfa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9/00Superstructures, understructures, or sub-unit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thereof
    • B62D29/04Superstructures, understructures, or sub-unit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thereof predominantly of synthetic material
    • B62D29/041Understructur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80Technologies aiming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ses emissions common to all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 Y02T10/82Elements for improving aerodynamic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80Technologies aiming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ses emissions common to all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 Y02T10/88Optimized components or subsystems, e.g. lighting, actively controlled glass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汽车的整流构造,在确保罩刚性的同时,在连结部的位置也提高行驶风的剥离性,进而将行驶风引导至行驶风的剥离性高的狭缝,进一步提高剥离性。在具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大致平坦的整流面(54)的罩(50)的后端缘部,行驶风剥离用的狭缝(76)和罩加强用的连结部(77)邻接地形成,沿着上述连结部(77)的车辆前方正面的罩(50)外表面设置有沿着与车辆前后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行驶风剥离用的突条(83)。

Description

汽车的整流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的整流构造,该汽车的整流构造中,在具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大致平坦的整流面的空力罩的后端缘部,行驶风剥离用的狭缝和罩加强用的连结部邻接地形成。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为了改善汽车的油耗,例如使用罩来使车底等平面化。
为了将行驶风剥离,优选为将上述罩的后缘部设为锐角,但是罩采用吸音性高的纤维类素材的情况下,难以将罩的后缘部形成为锐角。
在此,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的构造:在由聚酰胺树脂等树脂成型品形成的下罩设置突起部,该突起部一体地形成有前高后低状的前边部(气流引导部)和从该前边部的下端连续并以前低后高状倾斜地向后方延伸的后边部,在上述前边部正后方的后边部形成狭缝,通过该狭缝来提高行驶风的剥离性。
但是,将这样的行驶风的剥离构造应用到罩的车宽方向整体时,如果将上述狭缝的车宽方向的长度加长,则罩的强度降低,所以为了加强而必须设置连结部,在连结部的部位,行驶风的剥离性变差,所以还有改善的余地。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80806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的整流构造,在确保罩刚性的同时,在连结部的位置也提高行驶风的剥离性,进而将行驶风引导至行驶风的剥离性高的狭缝,从而进一步提高剥离性。
本发明的汽车的整流构造,一种汽车的整流构造,在具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大致平坦的整流面的罩的后端缘部,行驶风剥离用的狭缝和罩加强用的连结部邻接地形成,其特征在于,设置有行驶风剥离用的突条,该突条沿着上述连结部的车辆前方正面的罩外表面而沿着与车辆前后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
作为上述的突条,可以是使面的一部分鼓起的筋条(bead)。
根据上述构造,能够通过突条来对罩进行加强,罩的刚性提高,使得连结部较窄即可,相应地加宽狭缝,能够提高该狭缝对行驶风的剥离性。此外,能够通过上述突条的端部将行驶风引导至狭缝,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行驶风的剥离性,能够抑制行驶风向连结部的流动。
即,通过设置上述突条,能够扩大狭缝,并且通过突条将行驶风引导至狭缝,提高该行驶风的剥离性,进而突条自身也能够提高行驶风的剥离性,抑制行驶风向连结部的流动。
总之,在确保罩刚性的同时,在连结部的位置也通过上述突条提高行驶风的剥离性,进而将行驶风引导至行驶风的剥离性高的狭缝,能够进一步提高剥离性。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沿设部和倾斜部邻接地设置,上述沿设部在上述罩的后端缘部沿着大致上下方向或大致车宽方向以大致直线状延伸,上述倾斜部相对于大致上下方向或车宽方向倾斜地沿前后方向延伸,在上述沿设部形成狭缝,在上述倾斜部形成连结部及突条。
根据上述构成构造,能够在确保突条对行驶风的引导效果的同时,通过使上述倾斜部向前后方向倾斜,减小形成于该倾斜部的连结部及突条在从空力特性上的车辆前后方向观察时的宽度,并且通过该突条对罩进行加强,而且在突条的中间部也将行驶风顺畅地向大致上下方向后方或车宽方向后方引导。换言之,能够高水平地使连结部的加强效果、突条的导风效果、狭缝的剥离效果最优化。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罩以其后端作为安装部而安装于车体,上述罩的上述整流面之中的与上述安装部对应的部分的后端缘部由上述沿设部和上述倾斜部构成,上述沿设部比与上述安装部以外对应的部分的后端缘部更位于前方,上述倾斜部从上述沿设部的两端分别朝向与上述安装部以外对应的部分的后端缘部延伸。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在上述突条中,形成于上述倾斜部的前方的部分和形成于上述连结部的前方的部分一体地成形,该形成于上述连结部的前方的部分在车宽方向上以一直线状延伸到上述狭缝为止。
根据上述构造,即使在形成于倾斜部前方的突条和狭缝之间隔出间隔,通过将突条一体地形成到狭缝为止,也能够将流到倾斜部的突条的行驶风引导到狭缝,而不会漏到后面。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突条的与车辆前后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长度和上述连结部的与车辆前后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长度大致同等或者是其以上。
根据上述构成,如上述那样设定突条的与车辆前后方向交叉的方向的长度,所以能够通过该突条将行驶风可靠地引导至狭缝,进一步提高行驶风的剥离性。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罩由纤维强化树脂或无纺布或织布形成。
根据上述构成,能够实现如下的效果。即,纤维强化树脂或无纺布或织布的边缘成型性较差而行驶风的剥离性较低,但是通过上述方案1、2、3的构成,能够兼顾行驶风的剥离性改善和纤维强化树脂、无纺布、织布的轻量高刚性化及提高防振性。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上述连结部中,基本侧面截面形成为曲柄形状,在长度方向中央部形成有加强用的厚壁部。
根据上述构造,能够在连结部两侧的基本截面部的曲柄部将穿过突条和狭缝之间而吹向后方的行驶风剥离,并且在位于突条的正后方而不需要剥离行驶风的中央部提高连结部的刚性。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在确保罩刚性的同时,在连结部的位置也提高行驶风的剥离性,进而将行驶风引导至行驶风的剥离性高的狭缝,从而进一步提高剥离性。
附图说明
图1是具备本发明的整流构造的汽车的底面图。
图2是从车辆下方观察作为罩的一例的下罩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图1的主要部分扩大图。
图4是从车辆下方观察汽车的整流构造的立体图。
图5是沿着图3的A-A线的主要部分的扩大截面图。
图6是沿着图3的B-B线的主要部分的向视截面图。
图7是沿着图3的C-C线的下罩的向视截面图。
图8是图6的主要部分扩大图。
图9是以从车辆下方观察本发明的汽车的整流构造的状态示出的扩大立体图。
图10是沿着图3的D-D线的主要部分的扩大截面图。
图11是表示汽车的整流构造的扩大底面图。
图12是沿着图11的E-E线的主要部分的扩大截面图。
符号的说明
50…下罩(罩);54…平板面(整流面);76、81…狭缝;77、82…连结部;77a…厚壁部;79…沿设部;80…倾斜部;83、84…突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在确保罩刚性的同时,在连结部的位置也提高行驶风的剥离性,进而将行驶风引导至行驶风的剥离性高的狭缝,从而进一步提高剥离性,本发明的汽车的整流构造,在具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大致平坦的整流面的空力罩的后端缘部,行驶风剥离用的狭缝和罩加强用的连结部邻接地形成,沿着上述连结部的车辆前方正面的罩外表面设置有行驶风剥离用的突条,该突条沿着与车辆前后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
【实施例】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
附图表示汽车的整流构造,图1是具备该整流构造的汽车的底面图。
在说明汽车的整流构造的详细结构之前,首先参照图1说明车体构造。
如图1所示,在发动机舱搭载发动机,并且设置有用于安装悬挂前轮1的前悬架的副框2。该副框2具备在前部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前横梁(未图示)、在后部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后横梁3、以及沿着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的侧梁4、4。
如图1所示,发动机舱的下方部被前下罩5覆盖,并且在由前轮1用的挡泥板(所谓的除泥部件)6的下端部、前下罩5的侧端部、前保险杠7的侧部围出的仰视大致三角形状的区域、即前轮1前方的车底设置有导流板8。
在地板9(参照图5)的左右两侧部,如图1所示,设置有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闭合截面构造的边梁10,该边梁10的至少车宽方向外侧部被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车门下装饰件11覆盖。
如图5(图5是沿着后述的图3的A-A线的主要部分的扩大截面图)所示,在地板9的后部,经由向上方立起的立起部12而连设着向后方延伸的后部地板13(地板的一部分),在上述的立起部12的背面(后侧的面)和后部地板13的前部下面之间,安装着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横梁下方件14(所谓的No.3横梁),在立起部12及后部地板13和横梁下方件14之间形成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闭合截面15。
此外,在上述的立起部12的上面安装横梁上方件16,在该横梁上方件16和立起部12上面之间形成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闭合截面17。
如图5所示,在从上述的横梁下方件14及横梁上方件16向车辆后方分离的位置的后部地板13的上下,在上下对置位置安装后横梁上方件18和后横梁下方件19。
并且,在上述的后横梁上方件18和后部地板13之间、以及后横梁下方件19和后部地板13之间,形成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闭合截面20、21。
如图5所示,在横梁下方件14(No.3横梁)和后横梁下方件19(No.4横梁)之间的后部地板13的下方部配设有燃料箱22。该燃料箱22由左右一对燃料箱固定带23、23(但是,附图中仅示出一个燃料箱固定带)支承,燃料箱固定带23的前端部通过螺栓、螺母等安装部件24固定到横梁下方件14,燃料箱固定带23的后端部通过螺栓、螺母等安装部件25固定到后横梁下方件19。
另一方面,如图1所示,在与后部地板13的左右两侧下部接合固定且沿着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闭合截面构造的后侧框26,经由多个衬套支承着后悬架装置安装用的副框27。该副框27是在俯视时将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前横梁28、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后横梁29、沿着车辆的大致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侧梁30、30以大致井字状组合而成的。
此外,如图1所示,在后轮31的转向节和后横梁29之间设置下臂32,在转向节和前横梁28之间设置前束控制连杆33,在转向节和其前方的车体之间设置拖拽臂(未图示),在转向节和后轮罩的减震器安装部之间设置减震器(所谓的支杆减震器),从而构成后悬架装置。
另外,设置于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划分发动机舱和车室的发动机挡板的前方的发动机与排气系零件连接。如图1所示,作为发动机的排气系零件,具备:排气管35,设置有作为通过催化剂对废气进行净化的催化剂34;消音器36,与该排气管35的下游端连通连接;尾管37、37,与该消音器36的左右两侧连接,如图1所示,上述的排气管35经过通道部的车外侧即下侧而向后方延伸,并且如图1所示,经过燃料箱22的下方并进一步向后方延伸。
如图1所示,在排气管35上部和燃料箱22下部之间配设有散热器38。
此外,如图1所示,与上述的催化剂34的前部对应地设置有通道衍架39。该通道衍架39将位于通道部的下部的作为车体刚性部件的左右一对通道梁之间在车宽方向上连结,在该通道衍架39的前方下侧设置有通道下罩40。
图2是以从车辆下方观察的状态示出作为车底部件的地板下罩的立体图,图3是图1的主要部分扩大图,图4是从车辆下方观察汽车的整流构造的立体图,图5是沿着图3的A-A线的主要部分的扩大截面图,图6是沿着图3的B-B线的主要部分的向视截面图,图7是沿着图3的C-C线的地板下罩的向视截面图,图8是图6的主要部分扩大图。
接下来详细说明汽车的整流构造。
另外,在以下的实施例中,作为空力罩的一例使用下罩,例示了对车底行驶风进行整流的下部整流构造。
如图1所示,在车体的车底的前轮1与后轮31之间、在本实施例中是通道部的下面侧左右的前轮1与后轮31之间,设置有作为车底部件的地板下罩50、50(以下简记为“下罩”)。
图2是下罩50的底面立体图,图2的图示上侧的下罩50是车辆左侧的下罩50L,图2的图示下侧的下罩50是车辆右侧的下罩50R。这些左右的各下罩50L、50R形成为左右大致对称。
如图1所示,上述的下罩50、50从下方覆盖车体的除了通道部之外的地板面(参照地板9),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该下罩50由前侧部件51和后侧部件52这两个部件构成,这些前侧部件51和后侧部件52沿着车辆前后方向一体化。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的下罩50的主要部分由无纺布构成。具体地说,无纺布中含浸了作为粘合剂的树脂,并且与橡胶片或树脂片层叠并压固而构成,像这样利用含有纤维质的无纺布来构成下罩50的主要部分,从而有效地利用角部的成型性较差而不利于形成剥离部的素材(无纺布),充分利用轻量的素材特质、吸音性优良、并且不易断裂的特征,确保行驶风的整流性,并且提高轻量化和静音性。
另外,构成下罩50的素材也可以取代上述的无纺布而采用CFRP或GFRP等纤维强化树脂或织布。
如图2所示,下罩50在其前侧部件51及后侧部件52具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大致平坦的作为整流面的平板面53、54。
如图2所示,在左右一对前侧部件51、51的在通道部侧对置的部分,在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侧面55和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下面56之间形成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角部棱线L1,在该角部棱线L1设置有向车体上方侧凹陷的凹状的车体安装部57。
同样,在左右一对后侧部件52、52的在通道部侧对置的部分,在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侧面58和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下面59之间,形成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角部棱线L2,在该角部棱线L2也设置有向车体上方侧凹陷的凹状的车体安装部60。
如将图1的主要部分扩大示出的图3所示,在车体下面的后轮罩61的正前方,在下罩50中的后侧部件52的后部设置有凹部62。
在此,在附图中为便于图示,示出了覆盖由后轮罩61形成的轮弧的轮眉63。
此外,上述的凹部62是升举点形成用的凹部,通过该凹部62确保汽车制造时或保养时所需的升举点。
如图2、图3、图4所示,上述的凹部62是从后侧部件52的平板面54向车辆上方凹陷而形成的,该凹部62具备前壁64、侧壁65、后壁66。
如图2、图3所示,上述的后壁66以车宽方向内侧位于车辆前方、车宽方向外侧位于车辆后方的方式,从车宽方向内侧朝向车宽方向外侧而向车宽方向外侧后方阶梯状地延伸,如图4、图6所示,向车辆下方延伸设置,在该后壁66的下端形成有向车辆后方延伸的突缘部67。
如图3、图6所示,在上述的后壁66的车宽方向外端部,凹设形成有向车体的安装部68,如图6所示,该安装部68使用螺栓、螺母等安装部件69安装到边梁10的底壁部10a。
如图3所示,在上述的后壁66的侧壁65的附近部,形成有以圆弧状弯曲形成的缓倾斜部66a,通过该缓倾斜部66a使车底行驶风的再次附着平滑化。
如同图所示,在上述的缓倾斜部66a的车宽方向外侧设置有纵壁70,该纵壁70沿着凹部62的后壁66而暂时向下方突出之后,沿着平板面54向车辆后方笔直地延伸。
如图3所示,上述的凹部62的前壁64在后壁66的前方向车宽方向内侧后方倾斜地延伸设置。即,该前壁64以车宽方向外侧位于车辆前方、车宽方向内侧位于车辆后方的方式以倾斜状延伸设置。
如图3、图7所示,在上述的前壁64的下面缘部设置有具有用于促进车底风的剥离的边缘部71的引导部72。如图7所示,上述的引导部72是向车辆后方且下方倾斜的倾斜引导部,如图3所示,沿着边缘部71交替地形成有狭缝73和连结部74。
如图3、图6所示,在上述的边梁10的后端设置有导流板75。该导流板75将下罩50中的后侧部件52的车宽方向外侧后端和边梁10之间的间隙封堵,并且如图6所示,该导流板75比突缘部67更向下方延伸,向下方延伸到与纵壁70的下边部大致同一位置。
如图3所示,凹部62的前壁64在后壁66的前方向车宽方向内侧后方倾斜地延伸设置,在其下面缘部设置有具有边缘部71的引导部72,由此,通过前壁64的引导部72将多余的风e1排出到比凹部62更靠车宽方向内侧。此外,在与比纵壁70更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从车辆前方向车辆后方流动的车底行驶风e2被边缘部71剥离之后,再次附着到缓倾斜部66a,在再次附着之后,被上述的纵壁70引导而不会流向车宽方向外侧,向车辆后方笔直地流出。
在与凹部62对应的位置,从车辆前方向车辆后方流动的车底行驶风e3、e4之中的车宽方向外侧的风(车底外侧风e3)被引导部72的边缘部71剥离,如图7所示,在该剥离风和凹部62之间产生负压区域np,通过负压区域的负压吸引上述的车底行驶风e3、e4之中的车宽方向内侧的风(车底内侧风e4),使车底外侧风e3和车底内侧风e4汇集到凹部62的后壁66之中的车宽方向外侧。
通过该汇集,加强了车底行驶风的运动,并且使车底内侧风e4暂时再次附着到后壁66,如图8所示,通过凹部62的后壁66向车辆下方延伸设置的部位将该车底行驶风e3、e4有效地向下方剥离,抑制车底行驶风e3、e4流入后轮罩61,并且使车底外侧风e3和车底内侧风e4汇集到凹部62的后壁66中的车宽方向外侧,从而防止车体侧面流流入凹部62。
总之,有意地使车底行驶风e3、e4汇集到本来不希望流入车底行驶风的后轮罩61前方的凹部62,并通过汇集而加强车底行驶风e3、e4的运动,通过凹部62的后壁66向车辆下方延伸设置的部位将该车底行驶风e3、e4有效地向下方剥离,从而抑制车底行驶风e3、e4流入后轮罩61内,通过这样的车底行驶风的汇集效应,即使在不易形成边缘的下罩50,通过使该车底行驶风e3、e4汇集并引导至车辆下方,也能够可靠地剥离。
另外,在图3中,表示车底内侧风e4的流动的假想线箭头被强调地示出。
另外,如图3所示,下罩50中的后侧部件52后部的车宽方向的过半部比凹部62更向后方延伸,由此,扩大了大致平坦的下面(参照平板面54),形成平板面54的后方延长部54a。
图9是以从车辆下方观察的状态示出平板面54的后方延长部54a的扩大立体图,图10是沿着图3的D-D线的主要部分的扩大截面图,图11是表示汽车的整流构造的扩大底面图、即从车辆下方观察图9的构造的扩大底面图。
如图9、图11所示,在作为罩的一例的下罩50的上述后方延长部54a的后端缘部,邻接地交替形成行驶风剥离用的狭缝76和罩加强用的连结部77。
这些狭缝76及连结部77在车宽方向上排列成一直线状而设置多个。
但是,在与将下罩50安装到车体侧的安装部78对应的部位,邻接地设置有大致沿着车宽方向以大致直线状延伸的沿设部79和相对于车宽方向倾斜地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倾斜部80,在上述的沿设部79形成行驶风剥离用的狭缝81,形成上述的倾斜部80的加强用的连结部82。
如图9、图10所示,在上述的各连结部77、82的车辆前方的下罩50外表面,一体地形成有沿着该下罩外表面而沿着与车辆前后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行驶风剥离用的突条83、以及沿着倾斜部80延伸的行驶风剥离用的突条84。
在本实施例中,作为上述的突条83、84,采用向车辆下方突出的筋条(bead,截面为圆弧形),并且这些突条83、84的与车辆前后方向交叉的方向的长度和对应位置的连结部77、82的与车辆前后方向交叉的方向的长度大致同等,或者是其以上。
上述的各突条83、84从连结部77、82的车宽方向的端部延伸到邻接的狭缝76、81的开口缘内侧。
如图5所示,上述的安装部78在后方延长部54a的车宽方向中间部经由后部纵壁85一体地形成在平板面54的后端,上述的安装部78如同图所示,使用螺栓、螺母等安装部件87安装到预先安装于燃料箱固定带23的托架86的下端。
由此,不必采用从车体侧将支柱延伸的构造,而是利用燃料箱固定带23将下罩50安装到车体侧,所以在后悬架装置这样的复杂机构的正前方几乎不新增安装部件,就能够使下罩50延伸。
此外,如图9、图10、图11所示,在上述的后方延长部54a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车宽方向内侧端部、前后方向后侧端部分别一体地形成有突缘部88、89、90,提高下罩50的刚性。
如上述那样,在狭缝76和连结部77邻接地朝向与车辆前后方向交叉的方向形成的整流构造中,设置沿着连结部77的车辆前方的下罩50外表面而沿着与车辆前后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上述的突条83,所以能够实现以下的作用、效果。
即,如图11中底面图所示,在突条83的与车宽方向中间部对应的位置,从车辆前方朝向车辆后方流动的车底行驶风e5被突条83剥离之后,朝向车辆后方笔直地流动。
此外,在突条83的与车宽方向端部对应的位置,从车辆前方朝向车辆后方流动的车底行驶风e6被该突条83的端部引导至狭缝76之后,被该狭缝76剥离,朝向车辆后方笔直地流动。
因此,通过上述的突条83确保罩刚性,在连结部77的位置通过上述的突条83来提高行驶风的剥离性,进而该突条83将行驶风朝向行驶风剥离性高的狭缝76引导,从而进一步提高行驶风剥离性。
进而,在与安装部78对应的位置的下罩50,邻接地设置沿设部79和倾斜部80,在沿设部79形成狭缝81,在倾斜部80形成连结部82及突条84,所以能够实现以下的作用、效果。
即,如图11所示,在与狭缝81对应的位置,从车辆前方向车辆后方流动的车底行驶风e7被狭缝81剥离之后,朝向车辆后方笔直地流动。
此外,在与突条84对应的位置,从车辆前方向车辆后方流动的车底行驶风e8在该突条84的端部被邻接的狭缝76或狭缝81引导之后,被狭缝76、81剥离,朝向车辆后方笔直地流动。
此外,在突条83与狭缝76之间,从车辆前方向车辆后方流动的车底行驶风e9被剥离,朝向车辆后方笔直地流动。
在缩小了从空力特性上的车辆前后方向观察的形成于上述的倾斜部80的突条84的长度的同时,能够通过该突条84提高下罩50的刚性,并且能够兼顾突条84的导风效果和狭缝81的行驶风剥离效果。
另外,如图12所示,在连结部77中,基本侧面截面形成为曲柄形状,在长度方向中央部形成有加强用的厚壁部77a。
由此,通过厚壁部77a对连结部77进行加强,并且通过将厚壁部77a以外形成为侧面截面为曲柄形状,能够容易地剥离行驶风。
另外,在图中,箭头F表示车辆前方,箭头R表示车辆后方,箭头IN表示车宽方向的内方,箭头OUT表示车宽方向的外方,箭头UP表示车辆上方。
像这样,上述实施例的汽车的整流构造在具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大致平坦的整流面(参照平板面54)的罩(参照下罩50)的后端缘部设置有行驶风剥离用的狭缝76和罩加强用的连结部77邻接地形成的汽车的整流构造,并且设置有行驶风剥离用的突条83,该突条83沿着上述连结部77的车辆前方正面的罩(下罩50)外表面而沿着与车辆前后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参照图9、图11)。
根据该构造,能够通过突条83来加强罩(下罩50),提高罩(下罩50)的刚性,所以能够缩小连结部77的宽度(在本实施例中,缩短车宽方向长度),与此相应地,增大狭缝76的宽度(在本实施例中,在车宽方向上较长地形成),提高该狭缝76带来的行驶风的剥离性。此外,能够通过上述突条83的端部将行驶风引导至狭缝76,所以能够进一步提高行驶风的剥离性。
即,通过设置上述突条83,能够扩大狭缝76,并且能够通过突条83将行驶风引导至狭缝76而提高该行驶风的剥离性,进而,突条83自身也能够提高行驶风的剥离性。
总之,能够确保罩刚性,并且在连结部77的位置也通过上述突条83提高行驶风的剥离性,进而将行驶风引导至行驶风的剥离性高的狭缝76,实现剥离性的进一步提高。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在上述罩(下罩50)的后端缘部邻接地设置有沿设部79和倾斜部80,该沿设部79沿着大致上下方向或大致车宽方向(在本实施例中是车宽方向)以大致直线状延伸,该倾斜部80相对于大致上下方向或车宽方向倾斜并沿前后方向延伸,在上述沿设部79形成有狭缝81,在上述倾斜部80形成有连结部82及突条84(参照图9、图11)。
根据该构造,能够确保突条84对行驶风的引导效果,并且通过使上述倾斜部80向前后方向倾斜,缩小从车辆前后方向观察的、形成于该倾斜部80的连结部82及突条84的空力特性上的宽度,同时利用该突条84对罩(下罩50)进行加强。换言之,能够使得突条84的导风效果和狭缝81的剥离效果最优化。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突条83、84的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交叉的方向的长度被设定为,与上述连结部77、82的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交叉的方向的长度大致同等或者是其以上(参照图11)。
根据该构造,如上述那样设定突条83、84的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交叉的方向的长度,所以能够通过该突条83、84可靠地将行驶风引导至狭缝76、81,能够进一步提高行驶风的剥离性。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罩(下罩50)由纤维强化树脂或无纺布或织布形成。
根据该构造,能够取得如下的效果。即,纤维强化树脂或无纺布或织布,其边缘的成型性差且行驶风的剥离性低,但是根据上述方案1、2、3的构造,能够兼顾行驶风的剥离性改善和纤维强化树脂、无纺布、织布带来的轻量高刚性化及防振性。
在本发明的构成与上述的实施例的对应中,本发明的罩对应于实施例的下罩50,以下同样,整流面对应于平板面54,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例的构造。
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中作为汽车的整流构造的一例而例示了下部整流构造,但是上述构成也能够应用于上部整流构造或侧部整流构造。
此外,也能够应用于由非纤维强化树脂或金属板成型的罩。
此外,突条的截面形状除了圆弧状之外,也可以是三角状、矩形状等,只要与连结部的前方正面为平坦的外表面(整流面)的情况相比能够促进行驶风的剥离的形状即可,能够考虑罩的成型性和行驶风的剥离性而适当设定。
此外,在沿设部形成狭缝,在倾斜部形成连结部和突条,但是该构造也能够应用到下罩的安装部以外。此外,通常下罩不是平板,而是有纵壁的托盘状,上述构成也能够应用于下罩的纵壁。
工业实用性:
如以上说明,本发明在如下的汽车的整流构造中是有用的:该汽车的整流构造在具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大致平坦的整流面的罩的后端缘部,行驶风剥离用的狭缝和罩加强用的连结部邻接地形成。

Claims (7)

1.一种汽车的整流构造,在具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大致平坦的整流面的罩的后端缘部,行驶风剥离用的狭缝和罩加强用的连结部邻接地形成,其特征在于,
设置有行驶风剥离用的突条,该突条沿着上述连结部的车辆前方正面的罩外表面而沿着与车辆前后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的整流构造,
沿设部和倾斜部邻接地设置,上述沿设部在上述罩的后端缘部沿着大致上下方向或大致车宽方向以大致直线状延伸,上述倾斜部相对于大致上下方向或车宽方向倾斜地沿前后方向延伸,
在上述沿设部形成狭缝,在上述倾斜部形成连结部及突条。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的整流构造,
上述罩以其后端作为安装部而安装于车体,
上述罩的上述整流面之中的与上述安装部对应的部分的后端缘部由上述沿设部和上述倾斜部构成,上述沿设部比与上述安装部以外对应的部分的后端缘部更位于前方,上述倾斜部从上述沿设部的两端分别朝向与上述安装部以外对应的部分的后端缘部延伸。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汽车的整流构造,
在上述突条中,形成于上述倾斜部的前方的部分和形成于上述连结部的前方的部分一体地成形,该形成于上述连结部的前方的部分在车宽方向上以一直线状延伸到上述狭缝为止。
5.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的整流构造,
上述突条的与车辆前后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长度和上述连结部的与车辆前后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长度大致同等或者是其以上。
6.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的整流构造,
上述罩由纤维强化树脂或无纺布或织布形成。
7.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的整流构造,
上述连结部中,基本侧面截面形成为曲柄形状,在长度方向中央部形成加强用的厚壁部。
CN201710710892.8A 2016-08-22 2017-08-18 汽车的整流构造 Active CN10775772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61784A JP6315038B2 (ja) 2016-08-22 2016-08-22 自動車の整流構造
JP2016-161784 2016-08-2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757725A true CN107757725A (zh) 2018-03-06
CN107757725B CN107757725B (zh) 2020-06-23

Family

ID=610836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710892.8A Active CN107757725B (zh) 2016-08-22 2017-08-18 汽车的整流构造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246143B2 (zh)
JP (1) JP6315038B2 (zh)
CN (1) CN107757725B (zh)
DE (1) DE102017007357B4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94031A (zh) * 2018-03-23 2019-10-01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身下表面结构
CN112752705A (zh) * 2018-09-25 2021-05-04 标致雪铁龙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机动车辆底盘的配备有整流罩侧向壁刚性加强件的底部整流罩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028009B2 (ja) * 2018-03-23 2022-03-02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体下面構造
JP7020352B2 (ja) * 2018-09-21 2022-02-1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動車両の下部構造
DE102021004339A1 (de) 2021-08-24 2021-10-21 Daimler Ag Kraftfahrzeug mit unterer Verkleidung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362429A (ja) * 2001-06-08 2002-12-18 Nissan Motor Co Ltd 自動車の床下構造
US20060254838A1 (en) * 2005-04-21 2006-11-16 Ryunosuke Ino Cooling device for use on a vehicle
CN102656080A (zh) * 2009-12-16 2012-09-0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底板构造
CN102905923A (zh) * 2010-05-21 2013-01-30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冷却风导入构造
CN103998271A (zh) * 2011-12-16 2014-08-20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前部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4012569C1 (en) * 1990-04-20 1991-05-23 Mercedes-Benz Aktiengesellschaft, 7000 Stuttgart, De Wind deflector for vehicle sliding roof panel - includes series of recesses along edge of deflector to promote turbulence only in external air flow
US5513893A (en) * 1993-08-23 1996-05-07 Nissan Motor Co., Ltd. Underfloor structure for automobile
US6196620B1 (en) * 1999-03-19 2001-03-06 William H. Haraway, Jr. Aerodynamically responsive vehicular undercarriage safety spoiler system
JP4808066B2 (ja) 2006-04-18 2011-11-02 小島プレス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アンダーカバー
JP5253243B2 (ja) * 2009-03-12 2013-07-31 小島プレス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アンダーカバー
DE102010036446A1 (de) * 2010-07-16 2012-01-19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Unterboden für ein Kraftfahrzeug
JP2013010472A (ja) * 2011-06-30 2013-01-17 Fuji Heavy Ind Ltd 車両のフロント下部構造
DE102012015602A1 (de) * 2012-08-07 2014-02-13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r Beeinflussung des Kühlluftstroms an einem Fahrzeug sowie Verkleidungsteil und/oder Fahrzeug mit einer derartigen Vorrichtung
JP6221547B2 (ja) * 2013-09-18 2017-11-01 スズキ株式会社 アンダーカバーの取付構造
US20160361991A1 (en) * 2015-06-12 2016-12-15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Underbody air and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for a motor vehicle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362429A (ja) * 2001-06-08 2002-12-18 Nissan Motor Co Ltd 自動車の床下構造
US20060254838A1 (en) * 2005-04-21 2006-11-16 Ryunosuke Ino Cooling device for use on a vehicle
CN102656080A (zh) * 2009-12-16 2012-09-0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底板构造
CN102905923A (zh) * 2010-05-21 2013-01-30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冷却风导入构造
CN103998271A (zh) * 2011-12-16 2014-08-20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前部结构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94031A (zh) * 2018-03-23 2019-10-01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身下表面结构
CN110294031B (zh) * 2018-03-23 2021-08-03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身下表面结构
CN112752705A (zh) * 2018-09-25 2021-05-04 标致雪铁龙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机动车辆底盘的配备有整流罩侧向壁刚性加强件的底部整流罩
CN112752705B (zh) * 2018-09-25 2023-12-05 标致雪铁龙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机动车辆底盘的配备有整流罩侧向壁刚性加强件的底部整流罩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246143B2 (en) 2019-04-02
JP6315038B2 (ja) 2018-04-25
DE102017007357B4 (de) 2020-08-13
CN107757725B (zh) 2020-06-23
DE102017007357A1 (de) 2018-02-22
US20180050743A1 (en) 2018-02-22
JP2018030381A (ja) 2018-03-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757725A (zh) 汽车的整流构造
JP6164249B2 (ja) 自動車の前部床下整流構造
RU2529579C2 (ru) Передняя часть автомобильного кузова
US7604284B2 (en) Vehicle fairing structure
US8534740B2 (en) Saddle-riding type automotive vehicle
CN208897004U (zh) 汽车机舱流水槽连接结构
JP6296120B2 (ja) 自動車の下部構造
CN206374814U (zh) 一种后纵梁加强板组件
CN208085823U (zh) 电动汽车前围总成结构
CN110920550B (zh) 发动机舱骨架
JP2018030379A (ja) 自動車の下部整流構造
CN113696975A (zh) 一种非承载式车身的前风窗下横梁总成
JP2007223359A (ja) 車両のサイドスカート
JP5798743B2 (ja) 貨物用車両
JP6115586B2 (ja) 自動車用カバーの整流構造
JP6304325B2 (ja) 自動車の整流構造
CN108275209B (zh) 一种发动机舱室的搭接结构
CN209600630U (zh) 一种小型汽车车身框架
JP6156436B2 (ja) 自動車の床下構造
KR100792911B1 (ko) 차량의 플로워패널 보강구조
CA2662481A1 (en) Vehicle fairing structure
CN214928884U (zh) 一种后背门加强结构及汽车
CN211032755U (zh) 一种车身流水槽下横梁结构
CN218806131U (zh) 车辆
CN208165125U (zh) 车厢裙边总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