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614396B - 外装容器与液体收纳容器的组合体及其使用方法、注出口与保持件的组合体以及保持件 - Google Patents

外装容器与液体收纳容器的组合体及其使用方法、注出口与保持件的组合体以及保持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614396B
CN107614396B CN201680030629.8A CN201680030629A CN107614396B CN 107614396 B CN107614396 B CN 107614396B CN 201680030629 A CN201680030629 A CN 201680030629A CN 107614396 B CN107614396 B CN 10761439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uth
holder
flange
clock
opposi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3062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614396A (zh
Inventor
林智惠
瓮克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6143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1439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61439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1439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77/00Packages formed by enclos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in preformed containers, e.g. boxes, cartons, sacks or bags
    • B65D77/04Articles or materials enclosed in two or more containers disposed one within another
    • B65D77/06Liquids or semi-liquids or other materials or articles enclosed in flexible containers disposed within rigid contain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75/00Packages compris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partially or wholly enclosed in strips, sheets, blanks, tubes, or webs of flexible sheet material, e.g. in folded wrappers
    • B65D75/52Details
    • B65D75/58Opening or contents-removing devices added or incorporated during package manufacture
    • B65D75/5861Spouts
    • B65D75/5872Non-integral spouts
    • B65D75/5883Non-integral spouts connected to the package at the sealed junction of two package wal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ackages (AREA)
  • Bag Frames (AREA)

Abstract

使注出口顺畅地通过保持件内,并且将注出口与保持件卡合。液体收纳容器(1)具有袋主体(3)和注出口(40),该注出口(40)具有注出口凸缘(42)。注出口(40)借助于保持件(80)安装于外装容器(5)的开口部(5a)。保持件(80)具有外侧凸缘(81)和内侧凸缘(82),在设将内侧凸缘的内侧缘的相对的两点之间连结起来的直线的最小长度为a1、将内侧凸缘的内侧缘的相对的两点之间连结起来的直线的最大长度为a2、将所述注出口凸缘的外侧缘的相对的两点之间连结起来的直线的最大长度为b1、将所述注出口凸缘的外侧缘的相对的两点之间连结起来的直线的最小长度为b2时,a2>b2且a1<b1。

Description

外装容器与液体收纳容器的组合体及其使用方法、注出口与 保持件的组合体以及保持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外装容器与液体收纳容器的组合体、注出口与保持件的组合体以及保持件,尤其涉及在工业药品领域、医药品和化妆品原料领域等中用于流动性内容物的保管和输送的外装容器与液体收纳容器的组合体、注出口与保持件的组合体以及保持件。
背景技术
以往,在工业药品领域、医药品和化妆品原料领域等中,在保管和输送中使用收容流动性内容物的液体收纳容器,该液体收纳容器配置于由铝、塑料、钢、不锈钢、纤维板等制作的外装容器的内部。
关于这样的液体收纳容器,由于仅通过将使用完的液体收纳容器从外装容器中取出并将新的液体收纳容器设置到外装容器内就能够进行再使用,与例如不使用液体收纳容器而直接将流动性内容物填充到塑料或钢等的外装容器内的情况相比,具有节省了清洗的麻烦等优点,被广泛用作工业药品、医药品以及化妆品原料的容器。
并且,作为液体收纳容器,公知具有袋主体和注出口的液体收纳容器,其中,该袋主体具有内袋和外袋,该注出口安装于袋主体。首先将这样的液体收纳容器紧凑地折叠并从外装容器的开口部插入到外装容器内。此时,液体收纳容器的注出口安装于外装容器的开口部,但在注出口与开口部之间具有对注出口进行保持的保持件,使得即使开口部的形状稍微大一些,也能够将注出口准确地安装于开口部。然而,以往,作为介于注出口与开口部之间的保持件,实际情况是,没有开发出能够容易并且简单地安装到注出口并且具有充分的强度的保持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715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许第3,464,232号公报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第5,102,01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具有能够容易并且简单地安装到注出口并且具有充分的强度的保持件的外装容器与液体收纳容器的组合体、注出口与保持件的组合体、保持件以及它们的使用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是外装容器与液体收纳容器的组合体,其特征在于,该外装容器与液体收纳容器的组合体具有:外装容器,其具有开口部;以及液体收纳容器,其配置于该外装容器内,所述液体收纳容器具有:袋主体;以及注出口,其被安装于该袋主体,并且包含注出口凸缘,所述注出口借助于保持件被安装于所述开口部,所述保持件包含:外侧凸缘,其具有外侧缘,与所述开口部卡合;以及内侧凸缘,其与所述外侧凸缘连结,具有内侧缘,该内侧凸缘与所述注出口凸缘卡合,在设将所述内侧凸缘的内侧缘的相对的两点之间连结起来的直线的最小长度为a1、将内侧凸缘的内侧缘的相对的两点之间连结起来的直线的最大长度为a2、将所述注出口凸缘的外侧缘的相对的两点之间连结起来的直线的最大长度为b1、将所述注出口凸缘的外侧缘的相对的两点之间连结起来的直线的最小长度为b2时,满足a2>b2且a1<b1的条件。
本发明的外装容器与液体收纳容器的组合体也可以是,特征在于,所述内侧凸缘具有环形状,在该环形状的内侧缘处设置有对置的一对切口,将内侧凸缘的内侧缘的相对的两点之间连结起来的直线的最小长度a1是由环形状的内径限定的,将内侧凸缘的内侧缘的相对的两点之间连结起来的直线的最大长度a2是由一对切口限定的。
本发明的外装容器与液体收纳容器的组合体也可以是,特征在于,所述注出口的注出口凸缘具有环形状,将所述注出口凸缘的外侧缘的相对的两点之间连结起来的直线的最大长度b1和将外侧缘的相对的两点之间连结起来的直线的最小长度b2彼此相等。
本发明是注出口与保持件的组合体,其特征在于,该注出口与保持件的组合体具有:注出口,其具有注出口凸缘;以及保持件,其包含外侧凸缘和内侧凸缘,该内侧凸缘与所述外侧凸缘连结,并且与所述注出口凸缘卡合,在设将所述内侧凸缘的内侧缘的相对的两点之间连结起来的直线的最小长度为a1、将内侧凸缘的内侧缘的相对的两点之间连结起来的直线的最大长度为a2、将所述注出口凸缘的外侧缘的相对的两点之间连结起来的直线的最大长度为b1、将所述注出口凸缘的外侧缘的相对的两点之间连结起来的直线的最小长度为b2时,满足a2>b2且a1<b1的关系。
本发明的注出口与保持件的组合体也可以是,特征在于,所述内侧凸缘具有环形状,在该环形状的内侧缘处设置有对置的一对切口,将内侧凸缘的内侧缘的相对的两点之间连结起来的直线的最小长度a1是由环形状的内径限定的,将内侧凸缘的内侧缘的相对的两点之间连结起来的直线的最大长度a2是由一对切口限定的。
注出口与保持件的组合体也可以是,特征在于,所述注出口的注出口凸缘具有环形状,将所述注出口凸缘的外侧缘的相对的两点之间连结起来的直线的最大长度b1和将外侧缘的相对的两点之间连结起来的直线的最小长度b2彼此相等。
本发明是保持件,其包含外侧凸缘和内侧凸缘,该内侧凸缘与所述外侧凸缘连结,并且与注出口的注出口凸缘卡合,其特征在于,在设将所述内侧凸缘的内侧缘的相对的两点之间连结起来的直线的最小长度为a1、将内侧凸缘的内侧缘的相对的两点之间连结起来的直线的最大长度为a2、将所述注出口凸缘的外侧缘的相对的两点之间连结起来的直线的最大长度为b1、将所述注出口凸缘的外侧缘的相对的两点之间连结起来的直线的最小长度为b2时,满足a2>b2且a1<b1的关系。
本发明的保持件也可以是,特征在于,所述内侧凸缘具有环形状,在该环形状的内侧缘设置有对置的一对切口,将所述内侧凸缘的内侧缘的相对的两点之间连结起来的直线的最小长度a1是由环形状的内径限定的,将内侧凸缘的内侧缘的相对的两点之间连结起来的直线的最大长度a2是由一对切口限定的。
本发明是保持件,其包含外侧凸缘和内侧凸缘,该内侧凸缘与所述外侧凸缘连结,并且与注出口的注出口凸缘卡合,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件具有所述注出口能够通过的开口。
本发明是外装容器与液体收纳容器的组合体,其特征在于,该外装容器与液体收纳容器的组合体具有:外装容器,其具有开口部;以及液体收纳容器,其配置于该外装容器内,所述液体收纳容器具有:袋主体;以及注出口,其被安装于该袋主体,并且包含注出口凸缘,所述注出口借助于保持件被安装于所述开口部,所述保持件包含外侧凸缘和内侧凸缘,该内侧凸缘与所述外侧凸缘连结,并且与所述注出口的注出口凸缘卡合,所述保持件具有所述注出口能够通过的开口。
本发明是外装容器与液体收纳容器的组合体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外装容器与液体收纳容器的组合体的使用方法具有以下工序:准备具有开口部的外装容器的工序;准备具有袋主体和注出口的液体收纳容器的工序,其中,所述注出口被安装于所述袋主体,并且包含注出口凸缘;将所述袋主体经由所述开口部插入到所述外装容器内的工序;将在所述注出口上安装保持件并且将该保持件安装到所述开口部的工序,其中,所述保持件包含外侧凸缘和内侧凸缘,所述外侧凸缘与所述开口部卡合,所述内侧凸缘与所述外侧凸缘连结并且与所述注出口凸缘卡合;以及从所述注出口向所述袋主体内提供气体以使所述袋主体膨胀的工序。
本发明是外装容器与液体收纳容器的组合体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外装容器与液体收纳容器的组合体的使用方法还具有以下工序:在向所述袋主体内填充了内容物之后在所述开口部上安装开口部盖的工序;运送所述外装容器与液体收纳容器的组合体的工序;以及在运送目的地卸下所述开口部盖并将所述袋主体内的内容物经由所述注出口向外部排出的工序。
本发明是外装容器与液体收纳容器的组合体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外装容器与液体收纳容器的组合体的使用方法还具有以下工序:在向所述袋主体内填充了内溶液之后在所述注出口上安装注出口盖的工序;从所述注出口卸下所述保持件的工序;以及将所述注出口经由所述开口部收纳到所述外装容器内并且在所述开口部上安装开口部盖的工序。
本发明是外装容器与液体收纳容器的组合体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外装容器与液体收纳容器的组合体的使用方法还具有以下工序:在将所述开口部盖安装到所述开口部之后运送所述外装容器与液体收纳容器的组合体的工序;在运送目的地卸下所述开口部盖并且将所述注出口从所述外装容器经由所述开口部向外部拉出的工序;在所述注出口上安装追加保持件并且将该追加保持件安装到所述开口部的工序;以及卸下所述注出口盖并且将所述袋主体内的内容物经由所述注出口向外部排出的工序。
本发明是外装容器与液体收纳容器的组合体,其特征在于,该外装容器与液体收纳容器的组合体具有:外装容器,其具有开口部;以及液体收纳容器,其配置于该外装容器内,所述液体收纳容器具有:袋主体;以及注出口,其被安装于该袋主体,并且包含注出口凸缘,所述注出口借助于保持件被安装于所述开口部,所述保持件包含:外侧凸缘,其具有外侧缘,与所述开口部卡合;以及内侧凸缘,其与所述外侧凸缘连结,具有内侧缘,该内侧凸缘与所述注出口凸缘卡合,所述注出口能够经由所述开口部收纳到所述外装容器内,设置有注出口拉出件,该注出口拉出件用于将收纳在所述外装容器内的所述注出口经由所述开口部向外部拉出。
发明效果
像以上那样,根据本发明,能够容易并且简单地将保持件安装到注出口,并且能够充分确保保持件的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液体收纳容器的俯视图。
图2是示出注出口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注出口的侧视图。
图4是示出注出口的俯视图。
图5是示出注出口的仰视图。
图6是示出注出口与保持件的组合体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注出口与保持件的组合体的侧剖视图。
图8是示出将液体收纳容器插入到外装容器内的状态的图。
图9是示出液体收纳容器的袋主体的层结构的剖视图。
图10A是示出保持件的俯视图。
图10B是示出保持件的侧视图。
图11是示出注出口与保持件的组合体的俯视图。
图12是示出注出口与保持件的组合体的侧视图。
图13是示出注出口与保持件的组合体的从与图12相差90°的方向观察时的侧视图。
图14是示出注出口与保持件的组合体的仰视图。
图15是示出注出口与保持件的组合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16是沿着图11的A-A线的剖视图。
图17是沿着图11的B-B线的剖视图。
图18是示出将注出口插入到保持件内的状态的图。
图19A是示出保持件的变形例的图。
图19B是示出保持件的变形例的图。
图19C是示出保持件的变形例的图。
图19D是示出保持件的变形例的图。
图20A是示出保持件的变形例的图。
图20B是示出保持件的变形例的图。
图21A是示出保持件的变形例的图。
图21B是示出保持件的变形例的图。
图21C是示出保持件的变形例的图。
图22A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外装容器与液体收纳容器的组合体的作用的图。
图22B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外装容器与液体收纳容器的组合体的作用的图。
图22C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外装容器与液体收纳容器的组合体的作用的图。
图22D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外装容器与液体收纳容器的组合体的作用的图。
图22E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外装容器与液体收纳容器的组合体的作用的图。
图22F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外装容器与液体收纳容器的组合体的作用的图。
图23A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保持件的俯视图。
图23B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保持件的俯视图。
图24是示出注出口拉出件的图。
图25是示出注出口拉出件的变形例的图。
图26是示出注出口拉出件的变形例的图。
图27是示出注出口拉出件的变形例的图。
图28是示出注出口拉出件的变形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这里,图1至图18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图。
首先,对液体收纳容器1进行说明。
液体收纳容器1具有:袋主体3,其是将由外袋20和内袋21重合而成的多层膜2以使内袋21彼此对置的方式重合,合计四片,并且将其四边热封而形成热封部10;以及注出口40,其配置于该袋主体3的上缘3a,预先热熔接于内袋21之间。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袋主体3是通过以下方式得到的:将多层膜2以使内袋21彼此对置的方式层叠,对四边进行热封而形成热封部10,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通过以下方式形成的:将多层膜2以使内袋21彼此对置的方式弯折之后,对重合的外周边的三边进行热封。并且,热封部10的内缘各部分也可以以其内缘为弧状的方式形成。由此,成为流动性内容物不容易残留在角部的构造。并且,袋主体不是必须由多层膜构成,袋主体3的膜结构是能够根据内容物和量而适当选定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袋主体3是以将两片多层膜重合而成的形态形成的例子,但不限于此,也能够通过准备两片膜并将四边热封,或者将一片膜折叠并将三边热封,从而使用单层的膜形成袋主体3。
另外,如上所述,袋主体3是通过将两片多层膜2重合并将周缘热封以形成热封部10而得到的。在该情况下,袋主体3具有矩形形状,该矩形形状具有上缘3a、底缘3b以及两侧缘3c、3c。并且,上缘3a包含两条上缘热封部10a,底缘3b包含一条底缘热封部10b,各侧缘3c、3c具有一条侧缘热封部10c,由该上缘热封部10a、底缘热封部10b以及侧缘热封部10c构成了热封部10。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袋主体3的上缘3a包含两条上缘热封部10a,但也可以是,在上缘3a形成一条热封部。通过像本实施方式那样将上缘3a的热封部10a分成两条,与例如在上缘3a形成了具有两条热封部10a的宽度的一条热封部的情况相比,能够将上缘3a构成得比较软质。
并且,注出口40具有:注出口安装部50,其热熔接于袋主体3的上缘3a;以及注出口主体41,其与该注出口安装部50连接,从袋主体3向外部突出,在注出口主体41的上端设置有注出口凸缘42。并且,如图1所示,注出口40在注出口安装部50处热熔接于多层膜2的内袋21之间。
如图2至图7所示,注出口40的注出口安装部50由具有中央部51和薄壁部52的椭圆筒体构成,该薄壁部52设置于中央部51的两侧,比中央部51的厚度薄,该注出口安装部50呈扁平状,在中央部51具有贯穿孔45。通常,当将注出口40在注出口安装部50处热熔接于多层膜2的内袋21之间时,容易在由内袋21之间与注出口安装部50的端部所包围的两个区域形成间隙,变得密封不良。为了防止该情况,在两侧设置了薄壁部52,通过在热熔接时将该薄壁部52熔融,由此防止了形成间隙。
并且,注出口40的注出口主体41由截面形状为大致U字形状的筒状体构成,在其上端周缘设置有注出口凸缘42。在注出口主体41的底部43形成有开口44。能够利用该开口44确保液体收纳容器1与后述的外装容器5之间的通气,在使用时,在汲取内容液时,通过该开口44将气体封入到液体收纳容器1与外装容器5之间,能够从液体收纳容器1的外部施加压力而顺畅地进行液体收纳容器1内部的内容液的汲取。并且,在注出口主体41内的底部43,沿着垂直方向延伸设置有注出口上部部件70。
注出口40的注出口凸缘42经由后述的保持件80安装于形成在外装容器5上的开口部5a,液体收纳容器1被支承在外装容器5内。
优选使用注射成型法制造注出口40。作为其使用的树脂,只要是能够注射成型的树脂,就没有特别限定,但为了通过热熔接与构成多层膜2的内袋21的内表面的树脂接合,需要根据构成内袋21的内表面的树脂而适当选择,但通常优选即使在高温时也具有刚性、并且在低温时不容易脆化的高密度聚乙烯。
如图9所示,作为袋主体3的外袋20,能够使用未拉伸尼龙(厚度20μm)20a/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厚度40μm)20b的层叠体,作为内袋21,能够使用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厚度70μm)。
在该情况下,由于外袋20包含未拉伸尼龙20a,因此作为外袋20,能够增加其伸长率,例如外袋20具有300%~500%的伸长率。这样,由于外袋20能够具有较高的伸长率,因此能够使袋主体3整体比较软质,当像后述那样将袋主体3插入到外装容器5内、并向该袋主体3内供给氮气或清洁干燥空气以使袋主体3在外装容器内膨胀时,能够使袋主体3顺畅地膨胀。
另外,作为袋主体3的材料,不限于上述的材料。
例如作为内袋21的材料,能够使用低密度聚乙烯、低密度聚乙烯和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那样的材料。
并且,作为外袋20的材料,能够使用伸长率为300%~500%的材料、例如低密度聚乙烯和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那样的材料。
另外,如上所述,注出口40的注出口凸缘42经由保持件80安装于外装容器5的开口部5a。该保持件80介于开口部5a与注出口40之间,发挥功能使得即使外装容器5的开口部5a的形状比注出口凸缘42的外部形状稍微大一些,也能够将注出口40可靠地安装于开口部5a。
接下来,使用图10A至图18对保持件80进行详细描述。
保持件80具有:外侧凸缘81,其与外装容器5的开口部5a卡合;以及内侧凸缘82,其经由连结阶梯部83与该外侧凸缘81连结,并且与注出口40的注出口凸缘42卡合,保持件80整体由具有开口80a的环形状构成。
并且,保持件80的内侧凸缘82具有形成开口80a的环形状,其内径为a1。并且,在内侧凸缘82上,在通过其中心的直线上设置有对置的一对切口85、85,通过该切口85、85的内侧凸缘82的内径为a2(参照图10A和图10B)。
因此,如图10A所示,内侧凸缘82的最小内径为a1,最大内径为a2。
这样构成的保持件80安装于液体收纳容器1的注出口40(参照图11至13),但在该情况下,注出口40的注出口凸缘42呈环形状(圆形状)。因此,注出口凸缘42的最大外径b1和最小外径b2彼此相等(参照图4)。
然而,也可以是,注出口凸缘42形成为椭圆形状,注出口凸缘42具有最大外径b1和比该最大外径小的最小外径b2(参照图4的两点划线)。
接下来,对保持件80的内侧凸缘82的最小内径a1和最大内径a2以及注出口40的注出口凸缘42的最大外径b1和最小外径b2的关系进行说明。
如图18所示,内侧凸缘82的最大内径a2大于注出口凸缘42的最小外径b2,a2>b2。
并且,内侧凸缘82的最小内径a1小于注出口凸缘42的最大外径b1,a1<b1。
这样,由于a2>b2,因此注出口凸缘42能够通过在保持件80的一对切口85之间延伸的空间。而且,由于a1<b1,因此通过了保持件80的一对切口85之间的注出口凸缘42能够与保持件80的内侧凸缘82卡定。
另外,也能够像以下那样限定保持件80的内侧凸缘82的最小内径a1和最大内径a2以及注出口40的注出口凸缘42的最大外径b1和最小内径b2。
即,保持件80的内侧凸缘82的最小内径a1为将内侧凸缘82的内侧缘82A的相对的两点之间连结起来的直线的最小长度,保持件80的内侧凸缘82的最大内径a2为将内侧凸缘82的内侧缘82A的相对的两点之间连结起来的直线的最大长度。
并且,注出口40的注出口凸缘42的最大外径b1为将注出口凸缘42的外侧缘42A的相对的两点之间连结起来的直线的最大长度,注出口40的注出口凸缘42的最小外径b2为将注出口凸缘42的外侧缘42A的相对的两点之间连结起来的直线的最小长度。
这里,限定上述a2、b2的“相对的两点之间”是指利用相对的两点之间使注出口凸缘42顺畅地通过保持件80内的空间。
限定上述a1、b1的“相对的两点之间”是指利用相对的两点之间使注出口凸缘42能够与保持件80的内侧凸缘82卡合。
接下来,对由这样的结构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首先,准备像上述那样构成的液体收纳容器1。
接着,如图8所示,将液体收纳容器1沿纵向折叠,形成为沿纵向的细长状,将液体收纳容器1从开口部5a插入到外装容器5内。
接着,在液体收纳容器1的注出口40从开口部5a外侧突出的状态下,将保持件80安装到注出口40。在该情况下,首先,如图18所示,使注出口40相对于保持件80倾斜。在图18中,注出口40以相对于保持件80倾斜90°的方式配置。
接着,使注出口40的注出口凸缘42通过在保持件80的一对切口85之间延伸的空间内。
在该情况下,由于内侧凸缘82的与一对切口85对应的最大内径a2大于注出口凸缘42的与环形状的外径对应的最小外径b2,因此能够使注出口凸缘42顺畅地通过在一对切口85之间延伸的空间内。此时,注出口40整体也通过保持件80的开口80a内。
在注出口40整体通过了保持件80的开口80a之后,使注出口40相对于保持件80转动,使注出口40保持与保持件80平行。
在该情况下,由于内侧凸缘82的与环形状的内径对应的最小内径a1小于注出口凸缘42的与环形状的外径对应的最大外径b1,因此能够使注出口凸缘42可靠地卡定于保持件80的内侧凸缘82。
这样,能够得到具有注出口40和保持件80的注出口与保持件的组合体80A(参照图11至图17)。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将液体收纳容器1插入到了外装容器5内之后再将保持件80安装于注出口40的例子,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在将保持件80安装于注出口40之后再将液体收纳容器1插入到外装容器5内。
接着,将具有注出口40和保持件80的注出口与保持件的组合体80A安装到外装容器5的开口部5a。在该情况下,保持件80的外侧凸缘81与外装容器5的开口部5a卡合(参照图6和图7)。
另外,作为图8所示的外装容器5,能够使用方筒状的大型合成树脂容器(容量1000kg),但也可以使用圆筒状的容器作为外装容器5。
或者,作为外装容器5,也能够使用金属制筒罐、合成树脂桶、金属制容器。
接着,向液体收纳容器1的注出口40安装膨胀工具(未图示),使用该膨胀工具向液体收纳容器1内供给氮气或清洁干燥空气以使液体收纳容器1的袋主体3在外装容器5内膨胀。
接下来,以下对在外装容器5内使液体收纳容器1膨胀的作用进行说明。
接下来,如上所述,通过使用膨胀工具向液体收纳容器1内供给氮气或清洁干燥空气,而使袋主体3膨胀。伴随此,沿纵向折叠的袋主体3扩展成平坦状。
并且,由于袋主体3的上缘3a包含两条上缘热封部10a,因此与包含宽幅的热封部的情况相比,能够将上缘3a构成得软质,能够使袋主体3在外装容器5内更顺畅地扩展。而且,由于袋主体3的外袋20具有300%~500%的伸长率,因此能够提高袋主体3的柔软性,容易进行袋主体3的扩张作用。
这样,能够得到外装容器与液体收纳容器的组合体。然后,从注出口40卸下膨胀工具,将内容液填充机(未图示)安装到注出口40,从该内容液填充机向液体收纳容器1内填充内容液。
在向液体收纳容器1内填充了内容液之后,如图6和图7所示,将预先以螺旋紧固的方式保持有液体分配喷嘴60的注出口上部部件70安装到被安装于外装容器5的开口部5a的注出口40的注出口主体41内。在该情况下,注出口上部部件70具有外螺纹70a,注出口主体41具有内螺纹41a,通过使外螺纹70a与内螺纹41a卡合,注出口上部部件70被固定在注出口主体41内。并且,通过使液体分配喷嘴60的外螺纹60a与注出口上部部件70的内螺纹70b卡合,将液体分配喷嘴60以螺旋紧固的方式固定于注出口上部部件70。
插入于注出口上部部件70内的液体分配喷嘴60贯穿注出口40的贯穿孔45而向液体收纳容器1的袋主体3内延伸(参照图1)。并且,液体分配喷嘴60具有形成于其下端的圆顶形状部61,在圆顶形状部61上形成有多个开孔62。该圆顶形状部61呈半球状,在该半球状的面上形成有多个开孔62。关于圆顶形状部61,可以是液体分配喷嘴60的下端形成为半球状,或者可以是,将形成为半球状的喷嘴盖安装于液体分配喷嘴60的下端。
这样,在结束了向液体收纳容器1内填充内容液的充填工序之后,将开口部盖5A安装于外装容器5的开口部5a(参照图8)。这样,将注出口40和液体分配喷嘴60密闭。
在要将液体收纳容器1内的内容液向外部排出的情况下,卸下开口部盖5A,将液体分配喷嘴60经由连接管63连接于分配器。
接着,从加压气源(未图示)向注出口40的注出口主体41内供给氮气,然后氮气从开口44进入到外装容器5与液体收纳容器1的袋主体3之间的空间。接着,利用氮气从外侧按压袋主体3,使袋主体3内的内容液从圆顶形状部61的开孔62进入到液体分配喷嘴60内,液体分配喷嘴60内的内容液之后从连接管63向分配器侧排出。或者可以是,将抽吸泵(未图示)与注出口40连接,利用该抽吸泵进行排出。此时,袋主体3随着排出而逐渐变瘪,但由于袋主体3的外侧维持着大气压,因此即使不是耐压容器,外装容器5也不会发生变形等。
在此期间,由于液体分配喷嘴60在其下端具有圆顶形状部61,因此在将袋主体3内的内容液经由液体分配喷嘴60从连接管63向外部排出的情况下,即使液体分配喷嘴60的下端与袋主体3内表面抵接,也能够防止袋主体3因液体分配喷嘴60的下端而破损。
并且,袋主体3内的内容液经由设置于圆顶形状部61的多个开孔62被吸入到液体分配喷嘴60内,从连接管63向分配器侧排出。因此,与在液体分配喷嘴60的下端中心设置单个开孔的情况相比,即使内容液的余量变少,也能够防止袋主体3与液体分配喷嘴60紧密接触而使内容液难以向液体分配喷嘴60内流动。
像上述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保持件80由具有外侧凸缘81和内侧凸缘82的环形状构成,因此与例如保持件80构成为U字状、或者具有以铰链部为中心进行开闭的结构的情况相比,能够将保持件80构成得坚固。而且,在设保持件80的内侧凸缘82的最小内径为a1、最大内径为a2、设注出口40的注出口凸缘42的最大外径为b1、最小外径为b2时,由于a2>b2,因此,使注出口凸缘42顺畅地通过内侧凸缘82内,由于a1<b1,因此能够在之后使注出口凸缘42可靠地卡定于内侧凸缘82。
<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接下来,使用图19A~图19D至图21A~图21C对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另外,在图19A~图19D至图21A~图21C所示的变形例中,对与图1至图18所示的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保持件80的内侧凸缘82上在通过其中心的直线上设置有对置的一对切口85、85的例子,但该一对切口85、85也可以达到内侧凸缘82的外周附近(参照图19A)。
或者可以是,在保持件80的内侧凸缘82上在通过其中心的垂直的两条直线上各设置有对置的一对切口85、85(参照图19B)。
或者可以是,在保持件80的内侧凸缘82上在通过其中心的直线上设置有对置的宽幅的形状的一对切口85、85(参照图19C)。
或者可以是,如图19D所示,在保持件80的内侧凸缘82上在通过其中心的直线上设置有具有更宽幅的形状的一对切口85、85,并且以使该注出口40相对于一对切口85、85倾斜的方式使注出口40通过内侧凸缘82的开口85内(参照图19D)。
或者可以是,在保持件80的内侧凸缘82上沿着开口80a的缘部设置有一对切口85、85(参照图20A)。
在图20A中,一对切口85、85配置在离开了内侧凸缘82的中心的直线上。
或者可以是,在保持件80的内侧凸缘82上在开口80a的缘部附近设置一对切口85、85(参照图20B)。在图20B中,一对切口85、85配置在离开了内侧凸缘82的中心的直线上。
或者可以是,将保持件80的内侧凸缘82的开口80a形成为椭圆形状(参照图21A)。
或者可以是,将保持件80的内侧凸缘82的开口80a形成为正方形状、长方形状那样的矩形状(参照图21B)。
或者可以是,将保持件的内侧凸缘82的开口80a形成为菱形(参照图21C)。
另外,在图21B和图21C中,也可以使内侧凸缘82的开口80a的角部具有圆弧形状。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使用图22A至图26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图22A至图26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中,外装容器与液体收纳容器的组合体的使用方法不同,其他结构与图1至图21C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大致相同。
在图22A至图26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中,对与图1至图21C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首先,如图22A所示,将液体收纳容器1插入到外装容器5内。
此时,如图8所示,将液体收纳容器1沿纵向折叠,形成为沿纵向的细长状,将液体收纳容器1从开口部5a插入到外装容器5内。
接着,在液体收纳容器1的注出口40从开口部5a外侧突出的状态下,将保持件80安装到注出口40。在该情况下,首先,如图18所示,使注出口40相对于保持件80倾斜。在图18中,注出口40以相对于保持件80倾斜90°的方式配置。
接着,使注出口40的注出口凸缘42通过在保持件80的一对切口85之间延伸的空间内。
在该情况下,由于内侧凸缘82的与一对切口85对应的最大内径a2大于注出口凸缘42的与环形状的外径对应的最小外径b2,因此能够使注出口凸缘42顺畅地通过在一对切口85之间延伸的空间内。此时,注出口40整体也通过保持件80的开口80a内。
在注出口40整体通过了保持件80的开口80a之后,使注出口40相对于保持件80转动,使注出口40保持与保持件80平行。
在该情况下,由于内侧凸缘82的与环形状的内径对应的最小内径a1小于注出口凸缘42的与环形状的外径对应的最大外径b1,因此能够使注出口凸缘42可靠地卡定于保持件80的内侧凸缘82。
这样,能够得到具有注出口40和保持件80的注出口与保持件的组合体80A(参照图11至图17)。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将液体收纳容器1插入到外装容器5内之后再将保持件80安装于注出口40的例子,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在将保持件80安装于注出口40之后再将液体收纳容器1插入到外装容器5内。
接着,将具有注出口40和保持件80的注出口与保持件的组合体80A安装到外装容器5的开口部5a。在该情况下,保持件80的外侧凸缘81与外装容器5的开口部5a卡合(参照图6和图7)。
另外,作为图8所示的外装容器5,能够使用方筒状的大型合成树脂容器(容量1000kg),但也可以使用圆筒状的容器作为外装容器5。
或者,作为外装容器5,也能够使用金属制筒罐、合成树脂桶、金属制容器。
接着,如图22B所示,将膨胀工具90安装到液体收纳容器1的注出口40,使用该膨胀工具90向液体收纳容器1内供给氮气或清洁干燥空气以使液体收纳容器1的袋主体3在外装容器5内膨胀。
接下来,以下对在外装容器5内使液体收纳容器1膨胀的作用进行说明。
接下来,如上所述,通过使用膨胀工具向液体收纳容器1内供给氮气或清洁干燥空气,而使袋主体3膨胀。伴随此,沿纵向折叠的袋主体3扩展成平坦状。
并且,由于袋主体3的上缘3a包含两条上缘热封部10a,因此与包含宽幅的热封部的情况相比,能够将上缘3a构成为软质,能够使袋主体3在外装容器5内更顺畅地扩展。而且,由于袋主体3的外袋20具有300%~500%的伸长率,因此能够提高袋主体3的柔软性,容易进行袋主体3的扩张作用。
这样,能够得到外装容器与液体收纳容器的组合体。然后,将膨胀工具90从注出口40卸下,将内容液填充机91安装到注出口40,从该内容液填充机向液体收纳容器1内填充内容液(参照图22C)。
这样,如图22D所示,在向液体收纳容器1内填充了内溶液之后,将注出口盖40A安装于注出口40。注出口盖40A具有与注出口40中的注出口主体41的内螺纹41a卡合的外螺纹,注出口盖40A通过使其外螺纹与注出口主体41的内螺纹41a卡合而安装于注出口40(参照图6和图7)。
接着,如图22E所示,从注出口40卸下保持件80。在该情况下,按照与将保持件80安装到注出口40的上述的步骤相反的步骤,将保持件80从注出口40卸下。
由于外装容器5的开口部5a的内径大于注出口40的注出口凸缘42的外径,因此当将保持件80从注出口40卸下时,注出口40经由开口部5a下落到外装容器5内。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注出口40经由开口部5a收纳到外装容器5内,将注出口40载置于液体收纳容器1的袋主体3上表面上。此时,如后所述,预先穿过注出口40的开口44而设置有带95,将带95的上端借助粘接部95a粘贴于外装容器1的顶板背面。
接着,如图22F所示,将开口部盖5A安装于外装容器5的开口部5a,从而将外装容器5完全密闭。如上所述,从收纳在外装容器5内的液体收纳容器1的注出口40卸下了保持件80,将该保持件80保管在内容液的填充场所。
另外,作为安装于注出口40的保持件80,不是必须是图10A和图10B所示的构造,也可以如图23A和图23B所示,保持件80经由分割线L具有两分割构造。如图23A和图23B所示,两分割的保持件80具有外层凸缘81和内侧凸缘82,在内侧凸缘82上形成有通气口82a。并且,保持件80也可以像三分割构造、四分割构造那样具有多分割构造。
该通气口82a确保液体收纳容器1与外装容器5之间的通气。在液体收纳容器1膨胀的过程中,向液体收纳容器1内供给氮气或清洁干燥空气,当袋主体3膨胀时,将外装容器5内的空气排出到外装容器5的外部。能够顺畅地进行该排气。在要从液体收纳容器1排出内容液时,能够将气体通过通气口82a而封入到液体收纳容器1与外装容器5之间,从液体收纳容器1的外部施加压力以顺畅地排出液体收纳容器1内部的内容液。或者可以是,将抽吸泵(未图示)与注出口40连接,利用该抽吸泵进行排出。此时,袋主体3随着排出而逐渐变瘪,但由于袋主体3的外侧维持着大气压,因此即使不是耐压容器,外装容器5也不会发生变形等。
接着,将在开口部5a处安装了开口部盖5A的外装容器5运送到运送目的地。
接着,在将外装容器5运送到了运送目的地时,从外装容器5的开口部5a卸下开口部盖5A。
接着,如图24所示,在运送目的地,上拉载置在袋主体3的上表面上的注出口40。在要填充内容液时,由于预先穿过注出口40的开口44而设置了带95,并且将该带95的上端借助粘接部95a粘贴在了外装容器5的顶板背面上,因此作业人员通过把持着该带95而上拉注出口40,从而将注出口40从外装容器5经由开口部5a向外部拉出。
这样,上端粘贴在外装容器5的顶板背面上的带95作为注出口40的拉出件发挥功能。
接着,与上述同样地将保持件(追加保持件)80安装于从开口部5a被拉出到了外部的注出口40。然后,将具有注出口40和保持件80的注出口与保持件的组合体80A安装于外装容器5的开口部5a。在该情况下,保持件80的外侧凸缘81与外装容器5的开口部5a卡合(参照图6和图7)。
另外,作为追加保持件80,使用保存于运送目的地的保持件,但也可以直接运送并使用在填充场所使用过的保持件80。
然后,从安装于外装容器5的开口部5a的注出口40卸下注出口盖40A。
接着,将预先以螺旋紧固的方式保持有液体分配喷嘴60的注出口上部部件70安装到被安装于外装容器5的开口部5a的注出口40的注出口主体41内。在该情况下,注出口上部部件70具有外螺纹70a,注出口主体41具有内螺纹41a,通过使外螺纹70a与内螺纹41a卡合,注出口上部部件70被固定在注出口主体41内。并且,通过使液体分配喷嘴60的外螺纹60a与注出口上部部件70的内螺纹70b卡合,将液体分配喷嘴60以螺旋紧固的方式固定于注出口上部部件70。
插入于注出口上部部件70内的液体分配喷嘴60贯穿注出口40的贯穿孔45而向液体收纳容器1的袋主体3内延伸(参照图1)。并且,液体分配喷嘴60具有形成于其下端的圆顶形状部61,在圆顶形状部61上形成有多个开孔62。该圆顶形状部61呈半球状,在该半球状的面上形成有多个开孔62。关于圆顶形状部61,可以是液体分配喷嘴60的下端形成为半球状,或者可以是,将形成为半球状的喷嘴盖安装于液体分配喷嘴60的下端。
接着,将液体收纳容器1内的内容液向外部排出。在该情况下,将液体分配喷嘴60经由连接管63连接于分配器。
接着,从加压气源(未图示)向注出口40的注出口主体41内供给氮气,然后氮气从开口44进入到外装容器5与液体收纳容器1的袋主体3之间的空间。接着,利用氮气从外侧按压袋主体3,使袋主体3内的内容液从圆顶形状部61的开孔62进入到液体分配喷嘴60内,液体分配喷嘴60内的内容液之后从连接管63向分配器侧排出。或者可以是,将抽吸泵(未图示)与注出口40连接,利用该抽吸泵进行排出。此时,袋主体3随着排出而逐渐变瘪,但由于袋主体3的外侧维持着大气压,因此即使不是耐压容器,外装容器5也不会发生变形等。
在此期间,由于液体分配喷嘴60在其下端具有圆顶形状部61,因此在将袋主体3内的内容液经由液体分配喷嘴60从连接管63向外部排出的情况下,即使液体分配喷嘴60的下端与袋主体3内表面抵接,也能够防止袋主体3因液体分配喷嘴60的下端而破损。
并且,袋主体3内的内容液经由设置于圆顶形状部61的多个开孔62被吸入到液体分配喷嘴60内,从连接管63向分配器侧排出。因此,与在液体分配喷嘴60的下端中心设置单个开孔的情况相比,即使内容液的余量变少,也能够防止袋主体3与液体分配喷嘴60紧密接触而使内溶液难以向液体分配喷嘴60内流动。
像以上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充填内容液时和排出内容液时,能够将注出口40经由保持件80安装于外装容器5的开口部5a,并且能够从安装于外装容器5的开口部5a的注出口40将保持件80卸下再运送外装容器5,因此能够紧凑地构成外装容器5并进行运送。并且,当在保持件80安装于开口部5a的状态下运送外装容器5的情况下,需要使用强度较大的保持件80,但由于在运送时将保持件80从注出口40卸下,因此无需使用坚固的构造的保持件作为保持件80。
而且,在使用图23A和图23B所示的两分割的保持件作为保持件80的情况下,能够容易并且简单地进行将保持件80安装于注出口40、或从注出口40卸下保持件80的作业。
而且,示出了在运送时在外装容器5内将注出口40载置在袋主体3上表面上,借助带95拉出该注出口40的例子(参照图24),但在向袋主体3内填充了大量的内容液的情况下,袋主体3的容量变大,因此作业人员能够从开口部5a容易地拉出注出口40,而无需使用带95。
<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接下来,对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在图24中,作为用于经由开口部5a拉出载置在袋主体3的上表面上的注出口40的拉出件,示出了借助粘接部95a粘贴在外装容器1的顶板背面上的带95的例子,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如图25所示,使用在下端设置有永久磁铁96a的拉出棒96。
如图25所示,当将外装容器5运送到了运送目的地时,从外装容器5的开口部5a卸下开口部盖5A。接着,作业人员将拉出棒96从开口部5a插入到外装容器5内,使设置于拉出棒96的下端的永久磁铁96a与设置于注出口40的由钢等磁性体构成的磁性体部97抵接。然后,通过作业人员上拉拉出棒96,能够将注出口40从外装容器5经由开口部5a向外部拉出。
接着,将保持件80安装于从开口部5a被拉出到了外部的注出口40,将具有注出口40和保持件80的注出口与保持件的组合体80A安装于外装容器5的开口部5a。
或者,如图26所示,作为用于将注出口40经由开口部5a拉出的拉出件,也可以使用具有形成于下端的钩99的拉出棒98。
如图26所示,当将外装容器5运送到了运送目的地时,从外装容器5的开口部5a卸下开口部盖5A。接着,作业人员将拉出棒98从开口部5a插入到外装容器5内,将设置在拉出棒98的下端的钩99钩挂于注出口40的开口44。然后,通过作业人员上拉拉出棒98而能够将注出口40从外装容器5经由开口部5a向外部拉出。
接着,将保持件80安装于从开口部5a被拉出到了外部的注出口40,将具有注出口40和保持件80的注出口与保持件的组合体80A安装于外装容器5的开口部5a。
或者,如图27所示,作为用于将注出口40经由开口部5a拉出的拉出件,也可以使用具有安装于下端的粘接带101的拉出棒100。
如图27所示,当将外装容器5运送到了运送目的地时,从外装容器5的开口部5a卸下开口部盖5A。接着,作业人员将拉出棒100从开口部5a插入到外装容器5内,将设置在拉出棒100的下端的粘接带101安装到注出口40的注出口盖40A。然后,通过作业人员上拉拉出棒100,能够将注出口40从外装容器5经由开口部5a向外部拉出。
接着,将保持件80安装于从开口部5a被拉出到了外部的注出口40,将具有注出口40和保持件80的注出口与保持件的组合体80A安装于外装容器5的开口部5a。
或者,如图28所示,作为用于将注出口40经由开口部5a拉出的拉出件,也可以使用棒状的抽吸装置102。
如图28所示,当将外装容器5运送到了运送目的地时,从外装容器5的开口部5a卸下开口部盖5A。接着,作业人员将棒状的抽吸装置102从开口部5a插入到外装容器5内,使抽吸装置102的下端与注出口40的注出口盖40A抵接,从而抽吸注出口盖40A。然后,通过作业人员上拉抽吸装置102,能够将注出口40从外装容器5经由开口部5a向外部拉出。
接着,将保持件80安装于从开口部5a被拉出到了外部的注出口40,将具有注出口40和保持件80的注出口与保持件的组合体80A安装于外装容器5的开口部5a。
标号说明
1:液体收纳容器;3:袋主体;3a:上缘;3b:底缘;3c:侧缘;5:外装容器;5a:开口部;10:热封部;20:外袋;21:内袋;40:注出口;41:注出口主体;42:注出口凸缘;50:注出口安装部;51:中央部;52:薄壁部;60:液体分配喷嘴;61:圆顶形状部;62:开孔;70:注出口上部部件;80:保持件;80a:开口;80A:注出口与保持件的组合体;81:外侧凸缘;82:内侧凸缘;85:切口;90:膨胀工具;91:内容液填充机;95:带;95a:粘接部;96:拉出件;96a:永久磁铁;97:磁性体部;98:拉出件;99:钩;a1:内侧凸缘的最小内径;a2:内侧凸缘的最大内径;b1:注出口凸缘的最大外径;b2:注出口凸缘的最小外径;L:分割线。

Claims (12)

1.一种外装容器与液体收纳容器的组合体,其特征在于,
该外装容器与液体收纳容器的组合体具有:
外装容器,其具有开口部;以及
液体收纳容器,其配置于该外装容器内,
所述液体收纳容器具有:
袋主体;以及
注出口,其被安装于该袋主体,并且包含注出口凸缘,
所述注出口借助于保持件被安装于所述开口部,
所述保持件包含:外侧凸缘,其具有外侧缘,与所述开口部卡合;以及内侧凸缘,其与所述外侧凸缘连结,具有内侧缘,该内侧凸缘与所述注出口凸缘卡合,
在设将所述内侧凸缘的内侧缘的相对的两点之间连结起来的直线的最小长度为a1、将内侧凸缘的内侧缘的相对的两点之间连结起来的直线的最大长度为a2、将所述注出口凸缘的外侧缘的相对的两点之间连结起来的直线的最大长度为b1、将所述注出口凸缘的外侧缘的相对的两点之间连结起来的直线的最小长度为b2时,
满足a2>b2且a1<b1的条件,
在使所述注出口的所述注出口凸缘相对于所述保持件的所述内侧凸缘倾斜而使所述注出口凸缘在所述内侧凸缘内通过时,所述注出口凸缘的外侧缘中具有所述最小长度b2的相对的两点被配置为与所述内侧凸缘的内侧缘中具有所述最大长度a2的相对的两点对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装容器与液体收纳容器的组合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侧凸缘具有环形状,在该环形状的内侧缘处设置有对置的一对切口,将内侧凸缘的内侧缘的相对的两点之间连结起来的直线的最小长度a1是由环形状的内径限定的,将内侧凸缘的内侧缘的相对的两点之间连结起来的直线的最大长度a2是由一对切口限定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外装容器与液体收纳容器的组合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注出口的注出口凸缘具有环形状,将所述注出口凸缘的外侧缘的相对的两点之间连结起来的直线的最大长度b1和将外侧缘的相对的两点之间连结起来的直线的最小长度b2彼此相等。
4.一种注出口与保持件的组合体,其特征在于,
该注出口与保持件的组合体具有:
注出口,其具有注出口凸缘;以及
保持件,其包含外侧凸缘和内侧凸缘,该内侧凸缘与所述外侧凸缘连结,并且与所述注出口凸缘卡合,
在设将所述内侧凸缘的内侧缘的相对的两点之间连结起来的直线的最小长度为a1、将内侧凸缘的内侧缘的相对的两点之间连结起来的直线的最大长度为a2、将所述注出口凸缘的外侧缘的相对的两点之间连结起来的直线的最大长度为b1、将所述注出口凸缘的外侧缘的相对的两点之间连结起来的直线的最小长度为b2时,满足a2>b2且a1<b1的关系,
在使所述注出口的所述注出口凸缘相对于所述保持件的所述内侧凸缘倾斜而使所述注出口凸缘在所述内侧凸缘内通过时,所述注出口凸缘的外侧缘中具有所述最小长度b2的相对的两点被配置为与所述内侧凸缘的内侧缘中具有所述最大长度a2的相对的两点对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注出口与保持件的组合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侧凸缘具有环形状,在该环形状的内侧缘处设置有对置的一对切口,将内侧凸缘的内侧缘的相对的两点之间连结起来的直线的最小长度a1是由环形状的内径限定的,将内侧凸缘的内侧缘的相对的两点之间连结起来的直线的最大长度a2是由一对切口限定的。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注出口与保持件的组合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注出口的注出口凸缘具有环形状,将所述注出口凸缘的外侧缘的相对的两点之间连结起来的直线的最大长度b1和将外侧缘的相对的两点之间连结起来的直线的最小长度b2彼此相等。
7.一种保持件,其包含外侧凸缘和内侧凸缘,该内侧凸缘与所述外侧凸缘连结,并且与注出口的注出口凸缘卡合,其特征在于,
在设将所述内侧凸缘的内侧缘的相对的两点之间连结起来的直线的最小长度为a1、将内侧凸缘的内侧缘的相对的两点之间连结起来的直线的最大长度为a2、将所述注出口凸缘的外侧缘的相对的两点之间连结起来的直线的最大长度为b1、将所述注出口凸缘的外侧缘的相对的两点之间连结起来的直线的最小长度为b2时,
满足a2>b2且a1<b1的关系,
在使所述注出口的所述注出口凸缘相对于所述保持件的所述内侧凸缘倾斜而使所述注出口凸缘在所述内侧凸缘内通过时,所述注出口凸缘的外侧缘中具有所述最小长度b2的相对的两点被配置为与所述内侧凸缘的内侧缘中具有所述最大长度a2的相对的两点对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保持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侧凸缘具有环形状,在该环形状的内侧缘处设置有对置的一对切口,将所述内侧凸缘的内侧缘的相对的两点之间连结起来的直线的最小长度a1是由环形状的内径限定的,将内侧凸缘的内侧缘的相对的两点之间连结起来的直线的最大长度a2是由一对切口限定的。
9.一种外装容器与液体收纳容器的组合体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
该外装容器与液体收纳容器的组合体的使用方法具有以下工序:
准备具有开口部的外装容器的工序;
准备具有袋主体和注出口的液体收纳容器的工序,其中,所述注出口被安装于所述袋主体,并且包含注出口凸缘;
将所述袋主体经由所述开口部插入到所述外装容器内的工序;
在所述注出口上安装保持件并且将该保持件安装到所述开口部的工序,其中,所述保持件包含外侧凸缘和内侧凸缘,所述外侧凸缘与所述开口部卡合,所述内侧凸缘与所述外侧凸缘连结并且与所述注出口凸缘卡合;以及
从所述注出口向所述袋主体内供给气体而使所述袋主体膨胀的工序,
在设将所述内侧凸缘的内侧缘的相对的两点之间连结起来的直线的最小长度为a1、将内侧凸缘的内侧缘的相对的两点之间连结起来的直线的最大长度为a2、将所述注出口凸缘的外侧缘的相对的两点之间连结起来的直线的最大长度为b1、将所述注出口凸缘的外侧缘的相对的两点之间连结起来的直线的最小长度为b2时,
满足a2>b2且a1<b1的关系,
在使所述注出口的所述注出口凸缘相对于所述保持件的所述内侧凸缘倾斜而使所述注出口凸缘在所述内侧凸缘内通过时,所述注出口凸缘的外侧缘中具有所述最小长度b2的相对的两点被配置为与所述内侧凸缘的内侧缘中具有所述最大长度a2的相对的两点对应。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外装容器与液体收纳容器的组合体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
该外装容器与液体收纳容器的组合体的使用方法还具有以下工序:
在向所述袋主体内填充了内容物之后在所述开口部上安装开口部盖的工序;
运送所述外装容器与液体收纳容器的组合体的工序;以及
在运送目的地卸下所述开口部盖并将所述袋主体内的内容物经由所述注出口向外部排出的工序。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外装容器与液体收纳容器的组合体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
该外装容器与液体收纳容器的组合体的使用方法还具有以下工序:
在向所述袋主体内填充了内溶液之后在所述注出口上安装注出口盖的工序;
从所述注出口卸下所述保持件的工序;以及
将所述注出口经由所述开口部收纳到所述外装容器内并且在所述开口部上安装开口部盖的工序。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外装容器与液体收纳容器的组合体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
该外装容器与液体收纳容器的组合体的使用方法还具有以下工序:
在将所述开口部盖安装到所述开口部之后运送所述外装容器与液体收纳容器的组合体的工序;
在运送目的地卸下所述开口部盖并且将所述注出口从所述外装容器经由所述开口部向外部拉出的工序;
在所述注出口上安装追加保持件并且将该追加保持件安装到所述开口部的工序;以及
卸下所述注出口盖并且将所述袋主体内的内容物经由所述注出口向外部排出的工序。
CN201680030629.8A 2015-05-28 2016-05-27 外装容器与液体收纳容器的组合体及其使用方法、注出口与保持件的组合体以及保持件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761439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08946 2015-05-28
JP2015-108946 2015-05-28
PCT/JP2016/065836 WO2016190438A1 (ja) 2015-05-28 2016-05-27 外装容器と液体収納容器の組合体およびその使用方法、注出口と保持具の組合体および保持具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614396A CN107614396A (zh) 2018-01-19
CN107614396B true CN107614396B (zh) 2019-09-10

Family

ID=573929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30629.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7614396B (zh) 2015-05-28 2016-05-27 外装容器与液体收纳容器的组合体及其使用方法、注出口与保持件的组合体以及保持件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6135833B2 (zh)
KR (1) KR20180013902A (zh)
CN (1) CN107614396B (zh)
TW (1) TWI641539B (zh)
WO (1) WO201619043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172419B2 (ja) * 2018-10-15 2022-11-16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外装容器と収納容器の組合せ体、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内容物充填排出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75163U (ja) * 1992-03-18 1993-10-12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易リフィル性容器
JPH11268761A (ja) * 1998-03-19 1999-10-05 Hokoku Jushi Kogyo Kk 詰め替え型容器
JP2004161308A (ja) * 2002-11-12 2004-06-10 Nisshin Sansho Kk 内装容器
JP2010235197A (ja) * 2009-03-31 2010-10-21 Tokyo Ohka Kogyo Co Ltd 液体容器
CN102372106A (zh) * 2010-08-10 2012-03-14 日本钢提桶制造株式会社 60升内袋复合容器以及药液排出管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730414A (en) * 2005-11-18 2007-08-16 Advanced Tech Materials Material storage and dispensing containers and systems comprising same
US9678575B2 (en) * 2013-05-17 2017-06-13 Liqui-Box Corporation Flexibly-mounted evacuation channels in collapsible bags
WO2015060411A1 (ja) * 2013-10-24 2015-04-30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薬液収納容器およびそのドライエア置換方法
JP6193106B2 (ja) * 2013-12-10 2017-09-06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ペール 内袋複合容器用分配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75163U (ja) * 1992-03-18 1993-10-12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易リフィル性容器
JPH11268761A (ja) * 1998-03-19 1999-10-05 Hokoku Jushi Kogyo Kk 詰め替え型容器
JP2004161308A (ja) * 2002-11-12 2004-06-10 Nisshin Sansho Kk 内装容器
JP2010235197A (ja) * 2009-03-31 2010-10-21 Tokyo Ohka Kogyo Co Ltd 液体容器
CN102372106A (zh) * 2010-08-10 2012-03-14 日本钢提桶制造株式会社 60升内袋复合容器以及药液排出管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11933A (zh) 2017-04-01
JP6135833B2 (ja) 2017-05-31
JPWO2016190438A1 (ja) 2017-06-15
WO2016190438A1 (ja) 2016-12-01
KR20180013902A (ko) 2018-02-07
TWI641539B (zh) 2018-11-21
CN107614396A (zh) 2018-01-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01510125A (ja) 材料を運搬するための容器
JP3911387B2 (ja) 医療用液体容器
US7913877B2 (en) Aerosol mounting cup for connection to a collapsible container
TWI605982B (zh) Liquid storage container and method of folding the same
TWI486294B (zh) Fluid containers
CN107614396B (zh) 外装容器与液体收纳容器的组合体及其使用方法、注出口与保持件的组合体以及保持件
JP2004044804A (ja) 圧力容器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361954B2 (ja) 液体収納容器およびその収納方法
CN103987359A (zh) 用于制备营养组合物的可展开的容器
JP7192641B2 (ja) 液体収納容器、液体収納容器の使用方法、液体収納容器の折り畳み方法および液体収納容器と外装容器の組合体
JP6583720B2 (ja) 外装容器と液体収納容器の組合体、注出口と保持具の組合体およびその組立方法および保持具
JP2010126178A (ja) 液体もしくは粘体の排出用補助具及び排出方法
JP2016052904A (ja) 液体収納容器、外装容器と液体収納容器の組合体、および内容液排出方法
JP6157231B2 (ja) 流体用容器
JP2010235198A (ja) 液体容器へのレジスト液充填方法
JP2003327259A (ja) 包装袋
JP5478348B2 (ja) 詰め替え容器用スパウト及び詰め替え容器
JP2006027650A (ja) 袋体
KR19980069000U (ko) 봉투 체크 밸브
EP4177174A3 (en) A filling module
JP2008055149A (ja) 収納容器及び同収納容器の使用方法
JP2020063062A (ja) 外装容器と収納容器の組合せ体、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内容物充填排出方法
US20080044267A1 (en) Portion feed device for packaging
JPH06181986A (ja) 点滴容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910

Termination date: 2021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