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532816B - 换气扇 - Google Patents

换气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532816B
CN107532816B CN201580078989.0A CN201580078989A CN107532816B CN 107532816 B CN107532816 B CN 107532816B CN 201580078989 A CN201580078989 A CN 201580078989A CN 107532816 B CN107532816 B CN 10753281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ange
back side
ventilation fan
electronic component
rib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7898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532816A (zh
Inventor
加川喜弘
大和秀肇
小林大祐
山内裕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5328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3281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53281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3281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F24F7/007Ventilation with forced flow
    • F24F7/013Ventilation with forced flow using wall or window fans, displacing air through the wall or window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5/00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systems
    • F04D25/02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 F04D25/06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pump being electrically driven
    • F04D25/068Mechanical details of the pump control uni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5/00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systems
    • F04D25/02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 F04D25/08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working fluid being air, e.g. for ventilation
    • F04D25/12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working fluid being air, e.g. for ventilation the unit being adapted for mounting in apertures
    • F04D25/14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working fluid being air, e.g. for ventilation the unit being adapted for mounting in apertures and having shutters, e.g. automatically closed when not in us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5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axial pumps
    • F04D29/52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axial pump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5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axial pumps
    • F04D29/54Fluid-guiding means, e.g. diffusers
    • F04D29/541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545Duc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 F24F13/14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换气扇具备:第1电子构件和第2电子构件,它们安装于凸缘的背面(14a);第3电子构件,其安装于凸缘的背面(14a),在外形部具有爪部;内部配线(32a),其配线于凸缘的背面(14a),将第1电子构件以及第2电子构件之间连接;第1肋(2d),其与凸缘的背面(14a)垂直地从凸缘的背面(14a)突出地设置;第2肋(2e),其从第1肋(2d)的侧面朝向与凸缘的背面(14a)的面方向平行的方向或者凸缘的背面(14a)突出地设置;以及保持部(2c),其在第2肋(2e)的下表面与凸缘的背面之间保持内部配线(32a)。保持部(2c)在第1肋(2d)中的比第2肋(2e)靠上部的区域具备安装孔(2f),其用于安装爪部,通过将爪部插入于安装孔(2f),从而保持第3电子构件。

Description

换气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换气扇,所述换气扇从屋内侧设置于建筑物的墙壁或者顶棚等的安装部,吸入屋内的空气,通过送风管而向屋外排气。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换气扇,所述换气扇在建筑物的墙壁或者顶棚等的安装部,从室内侧插入并安装于将室内外连通的管道或者通道等送风管,将室内的空气排到室外而进行换气。这样的换气扇具备:圆筒状的风洞,所述圆筒状的风洞插入送风管;以及送风机,所述送风机的螺旋桨式的叶轮在该风洞内旋转。另外,在圆筒状的风洞的室内侧开口部的外周连续设置在半径方向上伸出的凸缘。在这样的换气扇中存在如下机型:所述机型具有百叶窗,所述百叶窗与产品的运转以及停止相匹配地通过由电动机进行的控制进行开闭。
电动机的电线等配置于换气扇内的内部配线一般设于凸缘背面,被与凸缘的背面垂直的肋保持,或由螺钉或者压线装置等固定。然而,在仅由与凸缘的背面垂直的肋固定内部配线的情况下,内部配线容易脱出(日文:浮き上がる),难以进行产品组装时的配线作业。另外,在用罩覆盖对内部配线进行配线而成的配线部的情况下,有可能在安装罩时夹入内部配线。因此,为了避免内部配线脱出,例如通过新追加用于暂时固定配线的构件,制造成本有可能会增加。
相对于此,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一种换气扇,在所述换气扇中,在对电源线分配夹持部件的凹状部,用一对夹持部件夹持电源线之后,以使夹持部件的凹状部相反侧与支承片的卡合槽卡合的方式将夹持部件嵌合于支承片,从而保持电源线。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12111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根据上述以往的技术,除了需要新追加设于凸缘的背面的支承片之外,还需要新追加夹持电线的夹持部件,制造成本增加。另外,该夹持部件为小构件,所以需要进行管理,以避免在从产品的发货至设置场所处的施工为止的期间丢失。因此,需要用于管理夹持部件的作业或者构造,制造成本增加。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得到一种换气扇,所述换气扇能够以简易的构造廉价地防止内部配线脱出。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达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换气扇,具备:圆筒状的风洞;主体框架,所述主体框架具有凸缘以及立起部,所述凸缘连接于所述风洞的前表面侧的吸入口的周缘部,在半径方向上扩展,所述立起部连接于所述凸缘的端缘,向背面侧突出;以及送风机,所述送风机具有叶轮,所述叶轮在所述风洞内旋转,所述换气扇安装于室内的安装部,所述换气扇的特征在于,具备:第1电子构件以及第2电子构件,所述第1电子构件以及所述第2电子构件安装于所述凸缘的背面;第3电子构件,所述第3电子构件安装于所述凸缘的背面,在外形部具有爪部;内部配线,所述内部配线配置于所述凸缘的背面,将所述第1电子构件与所述第2电子构件之间连接;以及保持部,所述保持部具备第1肋以及第2肋,所述第1肋在与所述凸缘的背面的面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从所述凸缘的背面突出而设置,所述第2肋从所述第1肋的侧面朝向与所述凸缘的背面的面方向平行的方向或者所述凸缘的背面突出地设置,在所述第2肋的下表面与所述凸缘的背面之间保持所述内部配线,所述保持部在所述第1肋中的比所述第2肋靠上部的区域具备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用于安装所述爪部,通过将所述爪部插入于所述安装孔,从而保持所述第3电子构件。
在所述换气扇的基础上,所述换气扇具备百叶窗部,所述百叶窗部在所述换气扇的运转时开放所述风洞,在所述换气扇的停止时关闭所述风洞,所述第1电子构件为对所述百叶窗部的开闭进行控制的电动机,所述第2电子构件为将被供给的交流电力供给到所述电动机的电源基板,所述第3电子构件为将从外部电源供给的交流电力供给到所述电源基板的电源部。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换气扇起到能够得到能够以简易的构造廉价地防止内部配线脱出的换气扇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换气扇安装于送风管的状态的示意纵剖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换气扇的屋外侧的立体图。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换气扇的屋外侧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换气扇的主体中收纳有控制基板强电部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换气扇的控制基板弱电部和传感器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换气扇的控制基板强电部与中继线的连接状态的示意剖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换气扇的控制基板弱电部与中继线的连接状态的示意剖视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换气扇的控制基板弱电部与中继线的连接状态的示意剖视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换气扇的传感器与中继线的连接状态的示意剖视图。
图1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换气扇的后视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换气扇的保持部和突起部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换气扇的保持部和突起部保持有电线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换气扇的保持部保持有电线的状态的示意纵剖视图。
图14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换气扇的保持部保持有电线并安装有电源部的状态的示意纵剖视图。
图15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换气扇的保持部和突起部保持有电线并安装有电源部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6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换气扇的保持部和突起部保持有电线并安装有保护罩的状态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换气扇。此外,本发明并不被该实施方式限定。
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换气扇1安装于送风管7的状态的示意纵剖视图。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换气扇1的屋外侧5的立体图。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换气扇1的屋外侧5的分解立体图,是表示从换气扇1卸下保护罩80后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另外,在以下的附图中,存在各结构部件的大小关系与实际的大小关系不同的情况。
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换气扇1在建筑物的墙壁或者顶棚等安装场所的屋内侧4从屋内侧4插入而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将顶棚6作为安装场所。该换气扇1具备:主体2,在所述主体2的树脂制的主体框架10安装有送风机20,所述主体框架10具有插入使室内与室外连通的送风管7的圆筒状的风洞11;以及外观格栅3,所述外观格栅3在主体2的前表面侧通过爪嵌合等被安装固定。在本实施方式中,送风管7为管道。此外,在以后的说明中,将图1的纸面左侧作为“前表面侧”,将纸面右侧作为“背面侧”进行说明。
主体框架10由树脂构成,具有能插入于送风管7的圆筒状的风洞11。作为将空气吸入到风洞11的吸入口的开口部12,开口于风洞11的前表面侧即室内侧,风洞11中的开口部12的周缘部13构成为喇叭口形状。前表面构造被一体地形成于该周缘部13。前表面构造具有:正方形形状的凸缘14,所述正方形形状的凸缘14从周缘部13朝向风洞11的半径方向外侧伸出;以及立起部15,所述立起部15从凸缘14的半径方向外侧的端缘朝向背面侧立起。立起部15的端面在将换气扇1安装于室内时与作为室内侧的安装面的顶棚6抵接。
利用风洞11、周缘部13、凸缘14以及立起部15,主体框架10的背面形成为凹状,在该凹状的区域能够收纳各种部件。如图2以及图3所示,在立起部15的对置位置设有两个具有长孔16的安装部17,该各长孔16与形成于凸缘14的前表面的未图示的安装孔相连。
送风机20具备:螺旋桨式的叶轮21;以及风扇马达22,所述风扇马达22具有旋转轴23,使叶轮21旋转。送风机20安装于主体框架10的风洞11的背面侧。
风扇马达安装部24具备:四根脚部25,所述四根脚部25在风洞11的背面侧在风洞11的周向上隔开间隔而设置,沿着风洞11的中心线方向向背后延伸;桥接部26,所述桥接部26以从各脚部25的端部朝向风洞11的半径方向内侧延伸的方式连接;以及马达罩27,所述马达罩27利用桥接部26支承于风洞11的中心。四根脚部25都位于比风洞11的外周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在该桥接部26,以使旋转轴23从马达罩27的前端向风洞11的中心线上突出的方式用螺钉紧固风扇马达22。并且,叶轮21以内含于风洞11的状态安装于旋转轴23。风扇马达22进行动作而使旋转轴23旋转,从而叶轮21在风洞11内旋转。
在与四根脚部25中的一根相连的桥接部26安装有安装弹簧28,所述安装弹簧28朝向风洞11的径向外侧延伸。安装弹簧28为了利用向半径方向的扩开弹力将主体2保持于送风管7内而设有挠度(日文:反り)。该安装弹簧28用于用木螺钉将主体2固定于安装部之前的主体2的临时固定。此外,对于换气扇的安装而言,还存在将主体插入于送风管,不使用木螺钉而是利用板簧的扩开弹力来进行安装的情况,但一般用木螺钉将主体固定于安装部来进行安装。
外观格栅3是从前表面侧包覆作为主体框架10的前表面构造的凸缘14以及立起部15的构造。外观格栅3具有:百叶窗部30,所述百叶窗部30在换气扇1的运转时打开风洞11,在停止时关闭风洞11;以及弹簧31,所述弹簧31用于使百叶窗部30关闭。外观格栅3利用爪嵌合等固定方法能够装卸地安装并固定于主体2,能够通过卸下而容易地清扫外观格栅3。
在主体2的前表面侧安装有杆33,所述杆33用于打开百叶窗部30。在主体2的背面侧安装有电动机32,所述电动机32用于打开百叶窗部30。并且,安装于电动机32的未图示的操作线从设于主体2的未图示的开口部被引出到主体2的前表面侧。通过由电动机32卷绕操作线,或者引出操作线,从而能够控制杆33的动作。电动机32利用从后述控制基板强电部40供给的交流电力进行驱动。是如下构造:当将电力施加到电动机32时,杆33通过将百叶窗部30从屋外侧5向屋内侧4推出,从而打开百叶窗部30,使风洞11开放。另外,是如下构造:在换气扇1的运转停止时,利用设于外观格栅3的弹簧31的反作用力,使百叶窗部30关闭。
在凸缘14的背面,在主体2的上侧中的左侧的角部附近区域,收纳有作为电子构件之一的电源部34。电源部34经由未图示的中继线将从换气扇1外部的外部电源供给的交流电力供给到风扇马达22和电动机32。电源部34由具有阻燃性及电绝缘性的合成树脂构成,具备用于连接外部电源电线的连接端子。另外,虽然省略详细的说明以及图示,但连接于电源部34且由使用者操作的操作部从外观格栅3露出地设置。
图4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换气扇1的主体2收纳有控制基板强电部40的状态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换气扇1的控制基板弱电部50和传感器70的立体图。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换气扇1的控制基板强电部40与中继线60的连接状态的示意剖视图。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换气扇1的控制基板弱电部50与中继线60的连接状态的示意剖视图。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换气扇1的控制基板弱电部50与中继线61的连接状态的示意剖视图。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换气扇1的传感器70与中继线61的连接状态的示意剖视图。
换气扇1搭载有控制基板以及传感器70,以对室内的状态信息进行检测,基于检测结果自动地切换换气扇1的运转、停止、强运转、弱运转,所述室内的状态信息为室内有无人、室内的人的动作、室内的湿度、室内的温度、室内的特定气体的浓度等用于换气扇1的运转控制中的判断的控制判断信息。作为控制基板,具有图3所示的控制基板强电部40和控制基板弱电部50。
控制基板强电部40是作为将从换气扇1的外部的未图示的外部电源供给的交流电力转换为直流电力的倒相电路基板的电源基板。对于控制基板强电部40,既可以从外部电源直接被供给交流电力,也可以经由电源部34从外部电源被供给交流电力。在从电源部34对控制基板强电部40供给交流电力的情况下,由未图示的中继线电连接电源部34和控制基板强电部40。
控制基板强电部40以收纳于保护箱体41并被保护箱体41覆盖的状态使用。保护箱体41能够保护控制基板强电部40免于水滴以及尘埃等的影响,并防止在控制基板强电部40中发生了短路的情况下对外部的影响。并且,控制基板强电部40在被保护箱体41覆盖的状态下收纳于凸缘14背面的主体2上侧的右侧角部附近区域。
控制基板强电部40经由作为引线的中继线60而与控制基板弱电部50电连接。控制基板强电部40经由中继线60将从交流电力生成的直流电力供给到控制基板弱电部50。另外,控制基板强电部40将从外部电源供给的交流电力供给到电动机32。控制基板强电部40设有用于与中继线60连接的连接器40a。另外,控制基板弱电部50设有用于与中继线60连接的连接器50a。另一方面,在中继线60的两端设有连接器60a。并且,通过将连接器40a与连接器60a连接,从而控制基板强电部40与中继线60被电连接,通过将连接器50a与连接器60a连接,从而控制基板弱电部50与中继线60被电连接。此外,与控制基板强电部40的连接器40a连接的中继线60从设于保护箱体41的一个侧面的缺口部被引出。
控制基板弱电部50是基于传感器70中的检测数据进行对换气扇1的运转、停止、强运转、弱运转自动地进行切换的控制的控制部。控制基板弱电部50由搭载有微型计算机的电路基板构成。控制基板弱电部50将经由中继线60从控制基板强电部40供给的直流电力作为电源。
如图3所示,控制基板弱电部50收纳于成为中继线60从控制基板强电部40引出的方向的凸缘14背面的主体2的下侧。
控制基板弱电部50与传感器70能够经由中继线61进行各种信息的收发。另外,控制基板弱电部50经由中继线61将经由中继线60从控制基板强电部40供给的直流电力的一部分供给到传感器70。传感器70将经由中继线61从控制基板弱电部50供给的直流电力作为电源。
另外,控制基板弱电部50具备设定部51,所述设定部51用于对成为基于传感器70中的检测结果来自动控制换气扇1的运转切换时的阈值的室内湿度、室内温度、室内特定气体的浓度的设定值进行变更。作为设定部51,虽然省略详细的说明,但使用一般的带开关的可变电阻。控制基板弱电部50基于在设定部51中设定的值,通过既定的运算处理对室内的湿度、室内的温度、室内的特定气体的浓度的设定值进行运算。然后,控制基板弱电部50将其运算结果用作阈值,自动地切换换气扇1的运转、停止、强运转、弱运转。另外,控制基板弱电部50具有运转状态切换部52,所述运转状态切换部52能够将运转状态变更为连续运转-传感器自动运转-运转停止。
传感器70设有用于与中继线61连接的连接器70a。另外,控制基板弱电部50设有用于与中继线61连接的连接器50b。另一方面,在中继线61的两端设有连接器61a。并且,通过将连接器70a与连接器61a连接,从而传感器70与中继线61被电连接,通过将连接器50b与连接器61a连接,从而控制基板弱电部50与中继线61被电连接。由此,经由中继线61而使控制基板弱电部50与传感器70电连接。
对人的动作、室内的湿度、室内的温度、室内的特定气体的浓度进行检测的传感器70,在凸缘14的背面收纳于控制基板弱电部50的收纳部的旁边的位置。并且,在控制基板弱电部50中将连接器50b设于传感器70的配置区域侧,从而能够利用长度短的中继线61连接控制基板弱电部50和传感器70,所以能够削减中继线61的成本,另外能够使中继线61的配线作业变容易。
另外,控制基板强电部40、控制基板弱电部50、传感器70由从背面侧覆盖它们的保护罩80固定于凸缘14的背面,相对于外部绝缘。另外,中继线60以及中继线61也被保护罩80覆盖而相对于外部绝缘。另外,在经由电源部34从外部电源对控制基板强电部40供给交流电力的情况下,将控制基板强电部40与电源部34连接的中继线也被保护罩80覆盖而相对于外部绝缘。即,保护罩80覆盖配置于凸缘14背面的电子构件以及电连接构件地安装于主体框架10的背面侧,对这些部件进行保护。通过将保护罩80安装于主体2的背面侧,从而能够降低水滴以及尘埃等异物向配置于被保护罩80覆盖的区域的电子构件以及电连接构件的附着量。另外,能够使控制基板相对于外部绝缘,能够防止对电子构件以及电连接构件的损伤。另外,能够用1个保护罩80覆盖控制基板强电部40、控制基板弱电部50、传感器70、中继线60、61,所以能够得到构件标准化以及使用构件件数的削减、以及模具费抑制、组装作业时间缩短的效果。
如图2以及图3所示,保护罩80通过将设于保护罩80外周的多个爪部80a以及钩挂部80b钩挂于设于主体2侧并与爪部80a以及钩挂部80b卡合的钩挂部2a以及爪部2b,从而通过爪嵌合安装于主体2,固定于凸缘14的背面。在主体2中的立起部15设有多个钩挂部2a。另外,在从凸缘14向背面侧突出地设置的隔板18设有多个爪部2b。安装于主体2的保护罩80由于凸缘14侧的面的至少一部分与控制基板强电部40、控制基板弱电部50以及传感器70抵接,从而能够将控制基板强电部40、控制基板弱电部50以及传感器70从背面侧固定于凸缘14的背面。
保护罩80在安装于主体2时不从立起部15的端面突出。即,虽然保护罩80的背面具有凹凸,但在与凸缘14垂直的方向上,安装于主体2的保护罩80的背面侧的位置位于与立起部15的端面相同的位置或者比立起部15的端面靠凸缘14侧的位置。由此,在将换气扇1安装于顶棚6时主体框架10不会从顶棚6分离(日文:浮く)。另外,关于与凸缘14垂直的方向上的保护罩80背面的位置,覆盖配置有作为电连接构件的中继线60的区域的部分,位于比覆盖作为电子构件的控制基板强电部40以及控制基板弱电部50的部分靠凸缘14侧的位置。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换气扇1中的内部配线的保持构造进行说明。图1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换气扇1的后视图。如图2、图3、图10所示,在凸缘14的背面,在凸缘14背面的主体2下侧的左侧角部附近区域收纳有电动机32。电动机32如上所述收纳于在主体框架10的背面由风洞11、周缘部13、凸缘14以及立起部15形成的凹状的区域。另外,在凸缘14的背面的主体2上侧的左侧角部附近区域收纳有电源部34。
如图10所示,由保护罩80覆盖的控制基板强电部40和电动机32,在凸缘14背面的上述凹状的区域由作为内部配线的电线32a连接。电线32a为用于从控制基板强电部40对电动机32供给电力的中继线,在凸缘14的背面进行配线。此外,在图2以及图3中,省略了电线32a。
另一方面,如图3以及图4所示,控制基板强电部40在上述凹状的区域收纳于凸缘14背面的主体2上侧的右侧角部附近。因而,如图10所示,电线32a在凸缘14的背面从主体2下侧的左侧角部附近区域至主体2上侧的右侧角部附近区域为止,以沿着风洞11的曲面形状的形式配置。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换气扇1的保持部2c和突起部2g的立体图。图12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换气扇1的保持部2c和突起部2g保持有电线32a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3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换气扇1的保持部2c保持有电线32a的状态的示意纵剖视图。图14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换气扇1的保持部2c保持有电线32a并安装有电源部34的状态的示意纵剖视图。
如图10、图12~图14所示,电线32a由保持部2c保持。保持部2c配置于凸缘的背面14a的电源部34的配置区域与风洞11之间的区域。如图11~图13所示,保持部2c包括:第1肋2d,所述第1肋2d在与凸缘的背面14a的面方向垂直的方向上设置;以及第2肋2e,所述第2肋2e在与凸缘的背面14a的面方向平行的方向上设置。如图13以及图14所示,保持部2c在第2肋2e与凸缘的背面14a之间的保持空间2i保持电线32a。保持部2c在凸缘14背面的主体2的左侧,设于比安装部17靠上侧的区域。保持部2c由与凸缘14相同的树脂,与凸缘14一体成形。
如图13所示,第1肋2d的4个侧面中的面积大的第1侧面2da以及与该第1侧面2da对置的第2侧面2db,与凸缘14背面的主体2左侧的立起部15的面方向平行,设置为长方体形状。第1肋2d的高度与安装于凸缘14背面的电源部34的上表面相同或者比其低。第2肋2e从第1肋2d的第1侧面2da朝向凸缘14背面的主体2左侧的立起部15突出地设置。
这样构成的保持部2c在第2肋2e与凸缘的背面14a之间的保持空间2i保持电线32a,所以电线32a的上下方向的移动被限制,能够防止电线32a脱出。由此,在换气扇1的组装时电线32a不会脱出,能够效率良好且顺畅地进行配线作业。另外,能够防止在将罩安装于配置有电线32a的配线部时夹入电线32a。并且,保持部2c与凸缘14一体成形。因此,无需为了避免电线32a脱出而追加用于按压电线32a的新的其它构件,或者利用胶带等粘接构件暂时固定电线,不产生制造成本的增加。由此,在换气扇1中,在用保护罩80覆盖电线32a的配置部的情况下也能减少对换气扇1组装时电线32a卡住的考虑以及管理,并且能够减少电线32a的损伤,所以能够廉价地实现组装性良好且安全的构造。
通过将第2肋2e的下表面与凸缘的背面14a的距离L设为所需最小尺寸,从而能够将电线32a不易从保持部2c的与凸缘面平行的第2肋2e与凸缘14之间脱落地保持。第2肋2e的下表面与凸缘的背面14a的距离L的所需最小尺寸是能够在第2肋2e与凸缘的背面14a之间的保持空间2i将电线32a抽出插入的程度的尺寸,被设为比电线32a的最大剖面尺寸大的程度。因而,第2肋2e的下表面与凸缘的背面14a的距离L至少为电线32a保持于保持部2c时第1肋2d的高度方向上的、电线32a的最大剖面尺寸即电线32a的与长边方向垂直的剖面上的最大尺寸以上。另外,在用保护管覆盖电线32a的情况下,第2肋2e的下表面与凸缘的背面14a的距离L的所需最小尺寸为能够在第2肋2e与凸缘的背面14a之间的保持空间2i将被保护管覆盖的电线32a抽出插入的程度的尺寸,被设为比包含保护管的电线32a的最大剖面尺寸大的程度。并且,在用保护管覆盖电线32a的情况下,第2肋2e的下表面与凸缘的背面14a的距离L至少为电线32a保持于保持部2c时第1肋2d的高度方向上的包含保护管的电线32a的最大剖面尺寸即包含保护管的电线32a的与长边方向垂直的剖面上的最大尺寸以上。此外,第2肋2e的下表面与凸缘的背面14a的距离L的所需最小尺寸只要根据电线32a的剖面尺寸、以及在电线32a的剖面形状中以何种配置将电线32a保持于第2肋2e与凸缘的背面14a之间的保持空间2i等条件适当地设定即可。另外,在电线32a能够在剖面方向上变形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突起部2g与电源部保持部2h之间的尺寸比电线32a的剖面尺寸小。
第2肋2e从第1肋2d的第1侧面2da突出的长度,优选至少为电线32a的最大剖面尺寸即电线32a的与长边方向垂直的剖面上的最大尺寸以上。另外,在用保护管覆盖电线32a的情况下,第2肋2e从第1肋2d的第1侧面2da突出的长度,优选至少为包含保护管的电线32a的最大剖面尺寸即包含保护管的电线32a的与长边方向垂直的剖面上的最大尺寸以上。通过这样设定第2肋2e的突出长度,从而电线32a不易从第2肋2e与凸缘的背面14a之间的保持空间2i脱落。另外,如图13所示,第2肋2e设于第1肋2d的高度方向上的中央区域附近。
如图11~图14所示,在第1肋2d的第1侧面2da的上部区域设有安装孔2f,所述安装孔2f用于安装设于电源部34的外形部的爪部34a。当将设于电源部34的外形部的爪部34a插入于第1肋2d的安装孔2f时,爪部34a钩挂于安装孔2f的边缘而卡合,能够用第1肋2d保持电源部34。即,在保持部2c,在第1肋2d的高度方向上,在相对靠上部的区域具有保持电源部34的功能,在相对靠下部的区域具有保持电线32a的功能。
此外,电源部34并非仅通过爪部34a与安装孔2f的卡合而被保持。电源部34通过爪部34a与安装孔2f的卡合、以及由将设于电源部34的外形部的未图示的多个爪部钩挂于设于立起部15的内表面侧的未图示的多个钩挂部进行的爪部与钩挂部的卡合,安装于主体2而固定于凸缘14的背面。
安装孔2f以及第2肋2e通过使用滑动芯型(日文:スライドコア)方式的模具来制作,从而无需在屋内侧4的凸缘14的一部分设置开口孔就能够制作。因此,能够抑制尘埃等从室内侧向凸缘14的背面侧也就是向电源部34及其周边侵入。另外,能够抑制在换气扇1的运转停止时屋外空气从凸缘14的背面侧向室内侧侵入。并且,通过抑制屋外空气向室内侧侵入,从而在换气扇1的运转停止时,即使在冬季等屋内外的温度差大的情况下也能够降低向外观格栅3以及百叶窗部30表面产生结露的量。因而,在换气扇1中,能过提高外部气体侵入抗性以及结露抗性。
另外,使保持部2c具有保持电线32a的功能和保持电源部34的功能,在安装孔2f以及第2肋2e的形成中使模具的滑动芯型部共用化,从而不增加滑动芯型部的数量就能够制作模具。即,通过将用于电源部34的保持的安装孔2f设于保持部2c,从而能够在使用滑动芯型方式在凸缘的背面14a实现保持电线32a的功能和保持电源部34的功能时,抑制由于滑动芯型部增加而导致的凸缘14的树脂成形中的模具制作费用的增加。并且,将电源部34的固定用的安装孔2f所需的突起部用作第1肋2d,将第2肋2e设于该第1肋2d,从而能够抑制凸缘的背面14a构造的复杂化,抑制凸缘14的树脂成形中的模具制作费用的增加。
此外,在不使用滑动芯型方式的模具制作安装孔2f以及第2肋2e的情况下,第2肋2e也可以突出成高度从第1肋2d的第1侧面2da向凸缘的背面14a变低的板状地设置。在该情况下,第2肋2e的自由端即前端部与凸缘的背面14a的距离与上述同样地适当地设定为能够在第2肋2e的下表面与凸缘的背面14a之间保持电线32a的尺寸即可。在该情况下也是通过在第2肋2e与凸缘的背面14a之间保持电线32a,从而能够得到与在与凸缘的背面14a的面方向平行的方向上设置第2肋2e的情况同样的效果。但是,在不使用滑动芯型方式的情况下,在凸缘的背面14a的一部分需要开口部,所以无法得到提高外部气体侵入抗性以及结露抗性的效果,但能够防止电线32a脱出。
另外,如图11、图12、图15、图16所示,在凸缘14的背面14a,作为供电源部34的未图示的钩挂部安装的电子构件保持部的电源部保持部2h,设于凸缘14背面的主体2上侧的电源部34的配置区域的附近区域。图15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换气扇1的保持部2c和突起部2g保持有电线32a并安装有电源部34的状态的立体图。在图15中,示出了电源部34的一部分为倒伏状态且另一部分为立起状态的状态的换气扇1的屋外侧5的立体图。电源部34经由未图示的旋转轴能够转动地枢轴支承于主体框架10。电源部34能够相对于凸缘的背面14a在0度至90度左右的范围倒伏以及立起。图16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换气扇1的保持部2c和突起部2g保持有电线32a并安装有保护罩80的状态的立体图。并且,如图11、图12、图15、图16所示,在保持部2c和电源部保持部2h的周边区域设有突起部2g。
从电动机32引出而保持于保持部2c并从该保持部2c引出到凸缘14背面的主体2上侧的电线32a,保持于突起部2g与电源部保持部2h之间。通过使突起部2g与电源部保持部2h之间的尺寸为电线32a的剖面尺寸,从而能够夹入于电源部保持部2h与突起部2g之间而可靠地保持。即,突起部2g和电源部保持部2h具有保持电线32a的保持功能,并且将电线32a向控制基板强电部40的方向引导。此外,突起部2g与电源部保持部2h之间的尺寸只要根据电线32a的剖面尺寸、以及在电线32a的剖面形状中以何种配置将电线32a保持于突起部2g与电源部保持部2h之间等条件适当地设定即可。
另外,在电线32a能够在剖面方向上变形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突起部2g与电源部保持部2h之间的尺寸比电线32a的剖面尺寸小。由此,电线32a在凸缘的背面14a的面方向上的移动被限制,电线32a被可靠地向控制基板强电部40的方向引导。另外,即使在使突起部2g与电源部保持部2h之间的尺寸比电线32a的剖面尺寸大的情况下,也能够限制电线32a在凸缘的背面14a的面方向上的移动。
如图12所示,在用保持部2c保持电线32a,进而在电源部保持部2h与突起部2g之间保持该电线32a之后,将电源部34安装于保持部2c。由此,能够在换气扇1的组装时更可靠地防止电线32a从保持部2c脱出,进一步可靠地防患电线32a从保持部2c脱出所引起的电线32a的损伤于未然。
此外,在换气扇1中,控制基板强电部40也可以不经由电源部34而从外部电源直接被供给交流电力。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将突起部2g与电源部保持部2h之间的尺寸设为所需最小尺寸,从而能够在电源部保持部2h与突起部2g之间、以及保持部2c这两个部位保持电线32a,所以能够期待与具有电源部34的机型的将电源部34安装于保持部2c的情况同样的效果。
另外,如图11、图12、图15、图16所示,在突起部2g的侧面设有用于安装保护罩80的钩挂部80b的爪部2b。由此,成为在将保护罩80安装于主体2的背面之后在从工场发货至施工现场为止的流通过程等时机不易脱落的构造。通过将保护罩80安装于主体2的背面侧,从而能够降低水滴以及尘埃等异物向配置于被保护罩80覆盖的区域的电子构件以及电连接构件的附着量。另外,使配置于被保护罩80覆盖的区域的电子构件以及电连接构件相对于外部绝缘,并且即使不对配线部的电线32a实施损伤防止用的管道等保护部件的安装处置也能够防止对电线32a的损伤。即,换气扇1能够减少用于电线32a的保护管等保护部件的数量、以及使用量,能够实现成本的降低。另外,能够削减保护部件的安装作业,所以能够提高组装的容易性以及作业效率。由此,换气扇1的组装作业容易,对电线32a的损伤被防止,能够以廉价的制造成本实现更安全的换气扇。
另外,即使在未具有保持电子构件的功能的情况下,也能够如上所述构成如下配线保持部,所述配线保持部由在与凸缘的背面14a的面方向垂直的方向上设置的第1肋2d以及在与凸缘的背面14a的面方向平行的方向上设置的第2肋2e构成,具有在第2肋2e与凸缘的背面14a之间保持内部配线的功能。在该情况下,也与设有保持部2c的情况同样地,内部配线的上下方向的移动被限制,能够防止内部配线脱出。
由此,在换气扇1的组装时,内部配线不会脱出,能够效率良好且顺畅地进行配线作业。另外,能够防止在将罩安装于配置有内部配线的配线部时夹入内部配线。并且,配线保持部与凸缘14一体成形,从而无需为了避免内部配线脱出而追加用于按压内部配线的新的其它构件,或者利用胶带等粘接构件暂时固定电线,不产生制造成本的增加。并且,这样的配线保持部能够应用于配置于换气扇1中的凸缘的背面14a上的、除了电线32a以外的任意的配线。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换气扇1在凸缘的背面14a具备保持部2c,从而能够以简易的构造防止电线的脱出而将电线保持于凸缘背面,所以在换气扇1的组装时也能够防止电线的脱出。由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换气扇1中,不需要用于按压电线32a的新的构件的追加或者作业。并且,在用保护罩80覆盖电线32a的配置部的情况下也能减少对电线32a卡住的考虑以及管理,并且能够减少电线32a的损伤。
因而,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换气扇1,组装作业容易,对电线32a的损伤被防止,能够以简易的构造且廉价的制造成本实现更安全的换气扇。
以上的实施方式所示的结构表示本发明的内容的一个例子,既能够与其它公知的技术进行组合,还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要旨的范围对结构的一部分进行省略、变更。
附图标记说明
1:换气扇;2:主体;2a、80b:钩挂部;2b、80a:爪部;2c:保持部;2d:第1肋;2da:第1侧面;2db:第2侧面;2e:第2肋;2f:安装孔;2g:突起部;2h:电源部保持部;2i:保持空间;3:外观格栅;4:屋内侧;5:屋外侧;6:顶棚;7:送风管;10:主体框架;11:风洞;12:开口部;13:周缘部;14:凸缘;15:立起部;16:长孔;17:安装部;18:隔板;20:送风机;21:叶轮;22:风扇马达;23:旋转轴;24:风扇马达安装部;25:脚部;26:桥接部;27:马达罩;28:安装弹簧;30:百叶窗部;31:弹簧;32:电动机;32a:电线;33:杆;34:电源部;34a:爪部;40:控制基板强电部;40a:连接器;41:保护箱体;50:控制基板弱电部;50a:连接器;50b:连接器;51:设定部;52:运转状态切换部;60:中继线;60a:连接器;61:中继线;61a:连接器;70:传感器;70a:连接器;80:保护罩。

Claims (5)

1.一种换气扇,具备:主体框架,所述主体框架具有圆筒状的风洞、凸缘以及立起部,所述凸缘连接于所述风洞的前表面侧的吸入口的周缘部,在半径方向上扩展,所述立起部连接于所述凸缘的端缘,向背面侧突出;以及送风机,所述送风机具有叶轮,所述叶轮在所述风洞内旋转,所述换气扇安装于室内的安装部,所述换气扇的特征在于,
所述换气扇具备:
第1电子构件以及第2电子构件,所述第1电子构件以及所述第2电子构件安装于所述凸缘的背面;
第3电子构件,所述第3电子构件安装于所述凸缘的背面,在外形部具有爪部;
内部配线,所述内部配线配置于所述凸缘的背面,将所述第1电子构件与所述第2电子构件之间连接;
保持部,所述保持部具备第1肋以及第2肋,所述第1肋在与所述凸缘的背面的面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从所述凸缘的背面突出地设置,所述第2肋从所述第1肋的侧面朝向与所述凸缘的背面的面方向平行的方向或者所述凸缘的背面突出地设置,在所述第2肋的下表面与所述凸缘的背面之间保持所述内部配线;
电子构件保持部,所述电子构件保持部从所述凸缘的背面向背面侧突出地保持所述第3电子构件;以及
突起部,所述突起部在所述凸缘的背面的与所述保持部对置的位置从所述凸缘的背面向背面侧突出,
所述保持部在所述第1肋的比所述第2肋靠上部的区域具备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用于安装所述爪部,通过将所述爪部插入所述安装孔,从而保持所述第3电子构件,
在所述电子构件保持部与所述突起部之间保持所述内部配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气扇,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部与所述凸缘的背面一体成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换气扇,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气扇具备保护罩,所述保护罩从背面侧覆盖所述内部配线地安装于所述主体框架的背面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换气扇,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气扇具备百叶窗部,所述百叶窗部在所述换气扇的运转时开放所述风洞,在所述换气扇的停止时关闭所述风洞,
所述第1电子构件为对所述百叶窗部的开闭进行控制的电动机,
所述第2电子构件为将被供给的交流电力供给到所述电动机的电源基板,
所述第3电子构件为将从外部电源供给的交流电力供给到所述电源基板的电源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气扇,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气扇具备百叶窗部,所述百叶窗部在所述换气扇的运转时开放所述风洞,在所述换气扇的停止时关闭所述风洞,
所述第1电子构件为对所述百叶窗部的开闭进行控制的电动机,
所述第2电子构件为将被供给的交流电力供给到所述电动机的电源基板,
所述第3电子构件为将从外部电源供给的交流电力供给到所述电源基板的电源部。
CN201580078989.0A 2015-04-27 2015-04-27 换气扇 Active CN10753281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5/062747 WO2016174721A1 (ja) 2015-04-27 2015-04-27 換気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532816A CN107532816A (zh) 2018-01-02
CN107532816B true CN107532816B (zh) 2019-08-27

Family

ID=571990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78989.0A Active CN107532816B (zh) 2015-04-27 2015-04-27 换气扇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598397B2 (zh)
JP (1) JP6320630B2 (zh)
CN (1) CN107532816B (zh)
WO (1) WO201617472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625956B2 (ja) * 2016-10-27 2019-12-25 ファナック株式会社 ファンの取り付け構造およびファン
US10586439B2 (en) * 2018-05-07 2020-03-10 Abl Ip Holding Llc Systems and methods to control light fixture operation using gas concentration sensors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739A (zh) * 1995-06-06 1997-01-08 松下精工株式会社 窗用换气扇
JP2008232488A (ja) * 2007-03-19 2008-10-0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換気装置
CN101311552A (zh) * 2007-04-18 2008-11-26 山洋电气株式会社 双重反转式轴流送风机
JP2012112614A (ja) * 2010-11-26 2012-06-14 Panasonic Corp 換気扇
CN102889662A (zh) * 2011-07-20 2013-01-23 广东松下环境系统有限公司 换气扇
CN202947256U (zh) * 2012-11-19 2013-05-22 广东松下环境系统有限公司 换气扇
JP2014016048A (ja) * 2012-07-05 2014-01-3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換気扇
CN104246232A (zh) * 2012-04-10 2014-12-2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换气扇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36224U (ja) * 1991-10-18 1993-05-18 松下精工株式会社 換気扇
JP2000121118A (ja) 1998-10-15 2000-04-28 Matsushita Seiko Co Ltd パイプ用換気扇
JP2000310435A (ja) * 1999-04-26 2000-11-07 Matsushita Seiko Co Ltd 換気扇のシャッター開閉装置
JP4675651B2 (ja) * 2005-03-10 2011-04-2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換気扇
JP5805017B2 (ja) 2012-06-26 2015-11-0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換気扇
JP5738236B2 (ja) * 2012-06-26 2015-06-1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換気扇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739A (zh) * 1995-06-06 1997-01-08 松下精工株式会社 窗用换气扇
JP2008232488A (ja) * 2007-03-19 2008-10-0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換気装置
CN101311552A (zh) * 2007-04-18 2008-11-26 山洋电气株式会社 双重反转式轴流送风机
JP2012112614A (ja) * 2010-11-26 2012-06-14 Panasonic Corp 換気扇
CN102889662A (zh) * 2011-07-20 2013-01-23 广东松下环境系统有限公司 换气扇
CN104246232A (zh) * 2012-04-10 2014-12-2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换气扇
JP2014016048A (ja) * 2012-07-05 2014-01-3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換気扇
CN202947256U (zh) * 2012-11-19 2013-05-22 广东松下环境系统有限公司 换气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80058709A1 (en) 2018-03-01
WO2016174721A1 (ja) 2016-11-03
CN107532816A (zh) 2018-01-02
US10598397B2 (en) 2020-03-24
JP6320630B2 (ja) 2018-05-09
JPWO2016174721A1 (ja) 2017-08-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2098882A1 (ja) 天井埋込形換気扇
JP5556378B2 (ja) 換気装置
CN107532816B (zh) 换气扇
JP2008107037A (ja) 空調装置
JP5045169B2 (ja) 換気装置
ITUB20152768A1 (it) Aspirapolvere con un motore elettrico per la produzione di aria aspirata e con scheda
JP2010164202A (ja) 天井埋込形換気扇
CN104505721B (zh) 一种易清理配电箱
JP6482408B2 (ja) 換気扇
JP2009264662A (ja) 空気調和機
CN204228578U (zh) 一种大气粉尘浓度检测装置的机箱
JP6875264B2 (ja) 建物状態検知装置の配置構造
JP2013148225A (ja) 換気装置
CN211146229U (zh) 一种灯带安装结构、加湿器及空调器
CN106760700A (zh) 一种基站机房
JP7189418B2 (ja)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機
CN209147366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
CN205882415U (zh) 一种防尘电表箱
WO2016157476A1 (ja) 換気扇
KR200370408Y1 (ko) 독립형 우적센서
CN218820700U (zh) 一种防水性能好的空调室外机
CN103134101A (zh) 设备机器
CN216159184U (zh) 电器盒结构、空调室外机及空调器
JP2013015260A (ja) 換気扇
JP2021162166A (ja) 換気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