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045930A - 绕线式线圈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绕线式线圈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045930A CN107045930A CN201710070889.4A CN201710070889A CN107045930A CN 107045930 A CN107045930 A CN 107045930A CN 201710070889 A CN201710070889 A CN 201710070889A CN 107045930 A CN107045930 A CN 10704593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ire
- retaining hole
- coated
- resin
- wound coil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02—Casings
- H01F27/022—Encapsulation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05—Impregnating or encapsul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 Insulating Of Coi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提高了形成于绕线式线圈的包覆树脂的形状精度、且具有稳定的外观形状的绕线式线圈的制造方法。将绕线式线圈元件(10)压入于具备具有弹性的保持孔(24)的保持夹具(21),以线圈(16)的上端(16a)与保持孔(24)的上端(24a)相比而高度相同或者比其更低、且在保持孔的内周面与线圈(16)之间存在间隙(G)的方式对绕线式线圈元件(10)进行保持。接下来,将具有流动性的包覆树脂(17)保持为不会从间隙(G)向下方流动,并且以使得线圈(16)的上端(16a)埋设于包覆树脂的方式向对绕线式线圈元件(10)进行保持的保持孔供给包覆树脂。接下来,通过使供给的包覆树脂固化而形成绕线式线圈(1)。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绕线式线圈的制造方法,详细而言,涉及包覆树脂配设为将卷绕于卷芯部的线圈覆盖的绕线式线圈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具有代表性的绕线式线圈元件,存在如下结构:在构成为具备卷芯部、以及在卷芯部的两端配设的一对凸缘部的芯体的卷芯部对线材进行卷绕,并将线材的始端及终端与配设于凸缘部的端子电极连接。另外,在这样的绕线式线圈中,存在包覆树脂配设为将卷绕于卷芯部的线材的周围覆盖的绕线式线圈。
另外,如图13所示,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绕线式线圈101,该绕线式线圈101具备:芯体113,其具有卷芯部111、以及在卷芯部111的两端配设的一对凸缘部112;以及线材115,其卷绕于卷芯部111,包覆树脂117配设为将卷绕于卷芯部111的线材115的周围全部覆盖。
而且,在该专利文献1所涉及的绕线式线圈的制造方法中,如图14所示,在将包覆树脂117涂覆于线材115的周围之后,在指触干燥的状态(当由手指接触涂覆面的中央时涂料不会附着于指尖的干燥状态)下,将绕线式线圈元件110压入于由耐热性橡胶弹性体构成的部件收纳部124并进行加热,由此将包覆树脂117修整为与部件收纳部124的形状对应的形状。
此外,构成为:在凸缘部112设置有4个避让部118,以便在对包覆树脂117进行整形时能够避开从卷芯部111的周围露出的包覆树脂117,通过使包覆树脂117滞留于该避让部118而进行上述整形。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286140号公报
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方法中,当包覆树脂17处于指触干燥的状态时将绕线式线圈元件110压入于部件收纳部124,因此存在如下问题:在进行压入时,包覆树脂117的形状因部件收纳部124的弹力而遭到破坏,从而无法修整为所需的形状。
另外,有时滞留于凸缘部112的避让部118的包覆树脂117的形状因多个避让部118各自的不同而不同,从而存在外观形状不稳定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用于解决上述课题,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高效地制造如下绕线式线圈的绕线式线圈的制造方法,该绕线式线圈通过将线材卷绕于卷芯部而形成,由包覆树脂至少从卷芯部的上部包覆至两侧部,并且该绕线式线圈具有稳定的外观形状。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绕线式线圈的制造方法是如下绕线式线圈的制造方法,该绕线式线圈具有:芯体,其具备卷芯部、以及在上述卷芯部的两端侧配设的一对凸缘部;绕线式线圈元件,其具备端子电极和线圈,上述端子电极配设于上述一对凸缘部,通过将线材卷绕于上述卷芯部而形成上述线圈,并且上述线圈的始端及终端与上述端子电极连接;以及包覆树脂,其配设为将上述线圈包覆,
上述绕线式线圈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具备如下工序:
(a)将上述绕线式线圈元件压入于具备内周面由弹性材料构成的保持孔的保持夹具的上述保持孔,并以下述方式使上述保持夹具对上述绕线式线圈元件进行保持的工序:
上述线圈的上端低于上述保持孔的上端,
在上述保持孔的内周面与上述线圈之间存在间隙,
上述卷芯部的下端的高度与上述保持孔的下端的高度相同、或者高于上述保持孔的下端的高度,并且,
上述端子电极的下端低于上述保持孔的下端;
(b)从上述保持夹具的上表面侧向上述保持孔供给具有流动性的上述包覆树脂,利用上述包覆树脂至少从上述卷芯部的上部包覆至两侧部的工序;以及
(c)在将上述绕线式线圈元件保持于上述保持夹具的状态下,使供给的上述包覆树脂固化的工序。
另外,优选地,在上述(a)的工序中,当将上述绕线式线圈元件压入于上述保持夹具的上述保持孔时,以使得上述绕线式线圈元件的上述卷芯部的下端高于上述保持孔的下端的方式对上述绕线式线圈元件进行保持。
预先使保持夹具的下表面(保持孔的下端)的高度低于卷芯部的下端(下部),由此使得包覆树脂还蔓延至线圈的下端(下部),从而由包覆树脂将卷芯部的外周面整体包覆,并且由包覆树脂将通过线材卷绕于卷芯部而形成的线圈的整体即线圈的上端(上部)、下端(下部)以及侧端(侧部)包覆。
另外,在本发明中,优选构成为:在上述(b)的工序中,将上述包覆树脂供给至比上述保持孔的上端高的位置处,在将存在于比上述保持孔的上端高的位置处的上述包覆树脂除去之后,实施上述(c)的使上述包覆树脂固化的工序。
将包覆树脂供给至比保持孔的上端高的位置处,例如利用刮具等刀刃状的工具将存在于比保持孔高的位置处的包覆树脂除去而使得将线圈的上端包覆的包覆树脂的上表面变得平坦化,在该情况下,能够提供上表面侧平坦、且安装时基于真空吸引的修整可靠性高的绕线式线圈。
另外,优选具备如下工序:在上述(c)的工序中使包覆树脂固化后利用刷子对上述保持夹具的表面进行清洁。
在使包覆树脂固化之后,利用刷子对上述保持夹具的表面进行清洁,由此能够容易地对保持夹具进行清洁,从而通过反复使用保持夹具而能够提供上述那样的形状精度优异、且可靠性高的绕线式线圈。
另外,优选构成为:当在上述(b)的工序中供给上述包覆树脂时,将具有与上述保持孔的俯视形状对应的开口的罩配置为将上述保持夹具覆盖,在该状态下从上述开口供给上述包覆树脂。
通过形成为上述结构,能够抑制包覆树脂向保持夹具的上表面附着,从而能够减轻保持夹具的清洁所需的负担。
另外,优选上述保持孔的俯视形状为方形。
在保持孔的俯视形状为方形的情况下,能够利用保持孔可靠地对绕线式线圈元件的凸缘部进行保持,从而能够提高生产率。
另外,作为上述保持夹具还能够使用如下保持夹具,该保持夹具具备保持孔,在将上述绕线式线圈元件压入于上述保持孔的情况下,在上述保持孔的内周面与上述凸缘部的侧面之间形成有间隙。
通过使用具有上述那样的保持孔的保持夹具,能够形成具有由包覆树脂不仅将线圈包覆、而且还将凸缘部的侧面的一部分也包覆的构造的绕线式线圈。
另外,优选地,在上述(a)的工序中,当将上述绕线式线圈元件压入于上述保持夹具的上述保持孔时,以使得上述绕线式线圈元件的上述凸缘部的上端低于上述保持孔的上端的方式对上述绕线式线圈元件进行保持。
通过形成为上述结构,能够获得卷芯部和凸缘部均由包覆树脂包覆、且上表面整体由包覆树脂形成的绕线式线圈。
另外,优选构成为:在上述(b)的工序中,对于将上述保持孔的一部分封闭的封闭部件,在上述保持夹具的下表面将该封闭部件配设为不与上述线圈的下端接触,在该状态下向上述保持孔供给具有流动性的上述包覆树脂。
通过形成为上述结构,能够减小保持孔的下表面侧的开口面积,从而能够抑制、防止包覆树脂从保持孔向下方流动,能够效果更好地执行本发明。此外,该结构在绕线式线圈元件的尺寸较大的情况下特别有益。
另外,由于将封闭部件配设为不与线圈的下端部接触,因此,能够避免线圈与封闭部件接触而受到损伤、或者形成为线圈的与封闭部件接触的部分未由包覆树脂包覆的状态。
本发明的绕线式线圈的制造方法以上述方式构成,将绕线式线圈元件压入于具备内周面由弹性材料构成的保持孔的保持夹具的保持孔,并使保持夹具以下述方式对绕线式线圈元件进行保持:线圈的上端低于保持孔的上端,在保持孔的内周面与线圈之间存在间隙,卷芯部的下端的高度与保持孔的下端的高度相同、或者高于保持孔的下端的高度,并且,端子电极的下端低于保持孔的下端,从保持夹具的上表面侧向保持孔供给具有流动性的包覆树脂,在利用包覆树脂至少从卷芯部的上部包覆至两侧部之后使供给的包覆树脂固化,因此,能够高效地制造出具有至少从卷芯部的上部至两侧部的部分埋设于包覆树脂的构造的绕线式线圈。
即,将绕线式线圈元件压入,并使保持夹具以下述方式对绕线式线圈元件进行保持:线圈的上端低于保持孔的上端,在保持孔的内周面与线圈之间存在间隙,卷芯部的下端的高度与保持孔的下端的高度相同、或者高于保持孔的下端的高度,并且端子电极的下端低于保持孔的下端,从而,供给至保持孔的包覆树脂通过自重和毛细现象而沿着保持孔的内周面与线圈之间的间隙向下移动。此时,移动的包覆树脂借助表面张力而被保持于保持孔的内周面与线圈之间的间隙、且不会从间隙向下方流动。
另外,根据本发明,能够获得具备与保持孔的形状对应的包覆树脂的绕线式线圈,从而能够制造出包括包覆树脂在内的整体的形状精度优异、且具有良好的外观的绕线式线圈。
另外,作为包覆树脂的材料,例如在使用含有磁性粉的树脂材料的情况下,能够制造出磁力线屏蔽性、电感实现效率等电特性优异、且这些电特性的偏差较小的绕线式线圈。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绕线式线圈的制造方法,无需如现有技术那样在凸缘部设置包覆树脂的避让部,从而能够使绕线式线圈元件的形状(芯体形状)变得简洁。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对绕线式线圈进行说明的立体图,图1(a)是示出由包覆树脂包覆之前的绕线式线圈(绕线式线圈元件)的图,图 1(b)是示出绕线式线圈元件的卷芯部以及线圈由包覆树脂包覆而成的绕线式线圈的图。
图2是示出图1(b)所示的绕线式线圈的图,图2(a)为俯视图,图2(b)为基于A1-A1线的剖视图,图2(c)为基于B1-B1线的剖视图。
图3是用于对绕线式线圈元件进行保持的保持夹具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利用保持夹具对绕线式线圈元件进行保持的状态的图,图4(a)是图3中的C部的俯视图,图4(b)是基于A2-A2线的剖视图,图4(c)是基于B2-B2线的剖视图。
图5(a)是示出刚刚将包覆树脂供给至对绕线式线圈元件进行保持的保持孔之后的状态的图,图5(b)是示出将包覆树脂填充至保持孔的内周面与线圈之间的间隙之后的状态的图,图5(c)是示出将存在于比保持孔的上端高的位置处的包覆树脂除去之后的状态的图。
图6是示出将存在于比保持夹具的保持孔高的位置处的、固化的包覆树脂除去之后的状态的图。
图7(a)、图7(b)、图7(c)是示出将包覆树脂向绕线式线圈元件供给的其他方法的图。
图8是示出将包覆树脂向绕线式线圈元件供给的其他方法的图。
图9是示出绕线式线圈的其他制造方法的图(俯视图)。
图10是示出绕线式线圈的又一其他制造方法的图(俯视图)。
图11是示出绕线式线圈的又一其他制造方法的图(基于A2-A2线的剖视图)。
图12是示出绕线式线圈的又一其他制造方法的图,图12(a)是俯视图,图12(b)是基于A2-A2的剖视图,图12(c)是基于B2-B2线的剖视图。
图13是示出现有的绕线式线圈的图。
图14是用于对现有的绕线式线圈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的图。
图15是示出绕线式线圈的图,图15(a)是俯视图,图15(b)是基于A1-A1线的剖视图,图15(c)是基于B1-B1线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A、1B、1C...绕线式线圈;10...绕线式线圈元件;11...卷芯部;11a...卷芯部的上表面;11b...卷芯部的下表面;11c...卷芯部的侧面;11x...卷芯轴;12...凸缘部;12a...凸缘部的上端(上表面);12b...凸缘部的下端(下表面);12c...凸缘部的侧面;12d...凸缘部的外侧端面;13...芯体;14...端子电极;15...线材;16...线圈;16a...线圈的上端(上部);16b...线圈的下端(下部);16c...线圈的侧端(侧部);17...包覆树脂;21...保持夹具;21a...保持夹具的上表面;21b...保持夹具的下表面;22...夹具主体;23...弹性部件;24...保持夹具的保持孔;24a...保持孔的上端;24b...保持孔的下端;24c...保持孔的内周面;31...树脂供给单元;32...刮刀35...固化树脂去除单元(清洁用刷);36...刮具(刀刃状的工具);37...罩;37a...罩的开口;50...封闭部件;G...保持孔的内周面与线圈之间的间隙;X...保持孔的轴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对本发明的特征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首先,参照图1、图2对通过本发明的绕线式线圈的制造方法制作的绕线式线圈进行说明。此外,图1(a)、图1(b)示出了配设有端子电极14的凸缘部12的下表面12b朝向上方的姿势的绕线式线圈元件10以及绕线式线圈1。
如图1(a)所示,绕线式线圈元件10具备芯体13,该芯体13具有:卷芯部11,该卷芯部11的与该卷芯部11的轴(卷芯轴)11x正交的方向上的截面形状为方形;以及一对凸缘部12,它们配设于卷芯部11的两端侧、且从卷芯轴11x的轴向观察的形状为方形。在成为与绕线式线圈1的安装对象(电路基板等)对置的面的凸缘部12的下表面12b形成有端子电极14。而且,将线材15卷绕于卷芯部11而构成线圈16,并且线材15的始端及终端分别与一对端子电极14中的不同的端子电极连接。
而且,如图1(b)、图2所示,绕线式线圈1具备包覆树脂17,该包覆树脂17将卷芯部11的外周面整体(上表面11a、下表面11b以及两侧面11c)包覆、且将通过在卷芯部11对线材15进行卷绕而形成的线圈16的整体包覆。
即,包覆树脂17配设为如下状态:将由卷绕于卷芯部11的线材15构成的线圈16的整体(作为与卷芯部11的上表面11a对应的区域的上部(上端)16a、作为与卷芯部11的下表面11b对应的区域的下部(下端)16b、以及作为与卷芯部11的相互对置的一对侧部(侧面)11c对应的区域的一对侧部(侧端)16c的全部)包覆。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绕线式线圈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1)首先,准备如图3、图4所示的保持夹具21。保持夹具21具备:夹具主体22,其由具有刚性的材料构成;以及多个保持孔24,它们的内周面24c由弹性材料构成,利用这些保持孔对绕线式线圈元件1进行弹性保持、且这些保持孔的轴向X与保持夹具21的上表面21a、下表面21b正交。
保持孔24设置为供以矩阵状嵌入于夹具主体22的多个弹性部件23分别贯通,其俯视形状(从保持孔24的轴向X观察时的形状)为方形。
此外,将具备耐热性的硅橡胶用作构成保持孔24的内周面24c的弹性材料。
(2)接下来,将绕线式线圈元件10压入于保持夹具21的保持孔24。对于压入后的绕线式线圈元件10而言,凸缘部12的外侧端面12d以及两侧面12c与保持孔24的内周面24c抵接,利用构成内周面24c的弹性材料的弹力对该绕线式线圈元件10进行弹性保持(参照图4(a))。
此处,保持孔24形成为其轴向X朝向铅直方向,将压入后的绕线式线圈元件10保持为使得凸缘部12的形成有端子电极14的表面处于下表面侧。
另外,绕线式线圈元件1以如下方式保持于保持夹具21的保持孔24:线圈16的上端(上部)16a低于保持孔24的上端,在线圈16的侧端(侧部)16c与保持孔24的内周面24c之间存在间隙G,卷芯部11的下端(下部)16b高于保持孔16的下端24b、且端子电极14的下端低于保持孔24的下端24b(图4(b)、图4(c))。
此外,间隙G通常优选处于0.05mm以上0.2mm以下的范围。此外,优选根据包覆树脂的粘度等而适当地对间隙G的大小进行调整。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线圈16的上端16a比保持孔24的上端24a低例如0mm以上0.1mm以下。此外,根据将线圈16包覆的包覆树脂17的厚度的目标而适当地对线圈16的上端16a与保持孔24的上端24a的高度差进行调整。
通过对卷芯部11的下端16b与保持孔16的下端24b的高度差进行调整,能够对将线圈16的下端16b包覆的包覆树脂17的厚度进行控制。
(3)接下来,如图5(a)所示,在对绕线式线圈元件10进行保持的保持孔24上,利用树脂供给单元(例如分配器(dispenser))31而供给具有流动性的包覆树脂17。此时,包覆树脂17供给至高于保持孔24的上端24a的位置。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包覆树脂17,采用Fe粉(60%~80%的重量百分比)分散于作为热固化性树脂的环氧树脂的含磁性粉树脂。
该含磁性粉树脂的粘度例如为10Pa·s以上90Pa·s以下。
如图5(b)所示,供给至保持孔24上的包覆树脂17通过自重和毛细现象而沿着保持孔24的内周面24c与线圈16之间的间隙G向下移动。而且,移动的包覆树脂17因表面张力而被保持于间隙G、且不会从间隙G向下方流动。
另一方面,预先使保持夹具21的下表面21b(保持孔24的下端24b)的高度低于卷芯部11的下端(下部)16b,由此使得包覆树脂17还蔓延至卷芯部11的下端(下部)16b,从而由包覆树脂17将卷芯部11的外周面整体(上表面11a、下表面11b以及两侧面11c)包覆、且将线圈16整体即线圈16的上端(上部)16a、下端(下部)16b以及侧端(侧部)16c包覆。
(4)然后,如图5(c)所示,利用具有弹性的刮刀(squeegee)32将存在于比保持夹具21的保持孔24的上端24a高的位置处的包覆树脂17除去。
(5)接下来,将绕线式线圈元件10与保持夹具21一同置入100℃~150℃的烤箱(未图示)而使包覆树脂17热固化。
然后,将上述绕线式线圈元件10从保持夹具21取出,从而,如图1(b)、图2所示,包覆树脂17还蔓延至线圈16的下端(下部)16b而将卷芯部11的外周面整体(上表面11a、下表面11b以及两侧面11c)包覆,并且将线材15卷绕于卷芯部11,由此能够获得具有如下构造的绕线式线圈1:形成于卷芯部11的外周部的线圈16的整体即线圈16的上端(上部)16a、下端(下部)16b以及侧端(侧部)16c均由包覆树脂17可靠地包覆(图1(b)、图2)。
此外,如图6所示,在热固化之后,在高于保持夹具21的表面(保持孔24的上端24a)的位置处残留有包覆树脂(多余的固化树脂)17的情况下,还能够利用固化树脂去除单元(例如,清洁用刷)35而将该包覆树脂17除去。
在这样构成的情况下,同时能够实现如下效果:能够将形成于保持孔24的上端附近的固化树脂的毛刺除去。
另外,在供给包覆树脂17的情况下,如图7(a)所示,还能够构成为:在将包括多余部分在内的量的包覆树脂17供给至保持夹具21的上表面之后,利用在保持夹具21的上方设置的刮具(刀刃状的工具)36将多余部分刮除并使得所需量的包覆树脂17残留于保持夹具21上,由此高效地向保持孔24供给包覆树脂17。
如图7(b)所示,供给的包覆树脂17通过自重和毛细现象而填充于保持孔24的内周面24c与线圈16之间的间隙G,并且将保持夹具21的下表面21b(保持孔24的下端24b)的高度设定为低于卷芯部11的下端(下部)16b,因此,包覆树脂17还蔓延至线圈16的下端(下部)16b,从而由包覆树脂17不仅将通过将线材15卷绕于卷芯部11而形成的线圈16的上端(上部)16a以及侧端(侧部)16C包覆、而且还将包括下端(下部)16b在内的线圈16整体包覆。
然后,如图7(c)所示,利用刮刀32将存在于比保持孔24的上端24a高的位置处的包覆树脂17刮除。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供给包覆树脂的情况下,如图8所示,形成为具有与保持孔24对应的开口37a的罩(该实施方式中为金属罩(metal mask))37配置成将保持夹具21覆盖的状态,从而还能够利用刮刀32从开口37a供给包覆树脂17。
通过使用上述那样的罩37而能够抑制包覆树脂17向保持夹具21的上表面21a附着,从而能够减轻保持夹具21的清洁所需的负担。
另外,根据本发明,还能够以如图9所示的方式对绕线式线圈元件10进行保持而形成绕线式线圈1A。
即,使用通过保持孔24对芯体13的一对凸缘部12的相互对置的外侧端面12d进行弹性保持的保持夹具21,在保持孔24的内周面24c与凸缘部12的侧面12c之间形成有间隙的状态下对绕线式线圈元件10进行保持并向保持孔24供给包覆树脂17,由此能够形成具有由包覆树脂17不仅将线圈16包覆、而且还将凸缘部12的侧面12c也包覆的构造的绕线式线圈1A。
另外,根据本发明,还能够以如图10所示的方式对绕线式线圈元件10进行保持而形成绕线式线圈1B。
即,作为保持夹具21,使用通过保持孔24对凸缘部12的外侧端面12d进行弹性保持、且对作为凸缘部12的侧面12c的一部分的靠近外侧端面12d的区域进行弹性保持的保持夹具21,在保持孔24的内周面24c与凸缘部12的侧面12c的一部分之间形成有间隙的状态下对绕线式线圈元件10进行保持并向保持孔24供给包覆树脂17,由此能够形成具有由包覆树脂17不仅将线圈16包覆、而且还将凸缘部12的侧面12c的一部分也包覆的构造的绕线式线圈1B。
另外,根据本发明,还能够以如图11所示的方式对绕线式线圈元件10进行保持而形成绕线式线圈1C。
即,在凸缘部12的上端(上表面)12a低于保持孔24的上端24a那样的状态下将绕线式线圈元件10保持于保持孔24、且供给包覆树脂17,在该工序中,通过将包覆树脂17供给至比凸缘部12的上端12a高的位置,能够形成具有上表面整体由包覆树脂17形成、且线圈16的上部(上端)16a由包覆树脂17较厚地包覆的构造的绕线式线圈1C。
另外,根据本发明,还能够以使得凸缘部12的上端(上表面)高于保持孔24的上端24a的方式将绕线式线圈元件10保持于保持孔24而供给包覆树脂17。能够利用具有弹性的刮刀32将存在于凸缘部12的上端(上表面)12a的包覆树脂17除去。在包覆树脂17形成于凸缘部12的上端(上表面)12a的情况下,若该包覆树脂17的厚度出现偏差,则绕线式线圈1C的高度(从绕线式线圈1C的上端至下端的长度)的偏差增大。对此,通过将存在于凸缘部12的上端(上表面)12a的包覆树脂17除去,能够抑制绕线式线圈1C的高度的偏差。
另外,在本发明的绕线式电感器的制造方法中,如图12(a)、图12(b)、图12(c)所示,还能够构成为:将绕线式线圈元件10保持于保持夹具21的保持孔24,并且,对于将保持孔24的一部分封闭的封闭部件50,在保持夹具21的下表面21b将该封闭部件50配设为不与通过将线材15卷绕于卷芯部11而形成的线圈16的下端接触,在该状态下,向保持孔24供给具有流动性的包覆树脂17。
这样,将封闭部件50配设于保持夹具21的下表面21b而使得保持孔24的下表面21b侧的开口面积减小,由此能够抑制、防止包覆树脂17从保持孔24向下方流动。
该结构在绕线式线圈元件10的尺寸较大的情况下特别有益。
另外,在本发明的绕线式线圈的制造方法中,不仅能够利用包覆树脂将卷芯部的外周面整体包覆,而且还能够利用包覆树脂至少从卷芯部的上部包覆至两侧部。在该情况下,相对于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绕线式线圈的制造方法,(2)的工序有所不同。具体而言,当将绕线式线圈元件10压入于保持夹具21的保持孔24时,预先使保持夹具21的下表面21b(保持孔24的下端24b)的高度与卷芯部的下端的高度相同。由此,包覆树脂17不会蔓延至卷芯部11的下端(下部)16b的整体,能够由包覆树脂17至少从卷芯部11的上部包覆至两侧部。
如图15所示,绕线式线圈元件10具备芯体13,该芯体13具有:卷芯部11,该卷芯部11的与该卷芯部11的轴(卷芯轴)11x正交的方向上的截面形状为方形;以及一对凸缘部12,它们配设于卷芯部11的两端侧、且从卷芯轴11x的轴向观察的形状为方形。在成为与绕线式线圈1的安装对象(电路基板等)对置的面的凸缘部12的下表面12b形成有端子电极14。而且,将线材15卷绕于卷芯部11而构成线圈16,并且线材15的始端及终端分别与一对端子电极14中的不同的端子电极连接。
而且,如图15所示,绕线式线圈1具备包覆树脂17,该包覆树脂17将线圈16的主要部分(线圈16的除了与安装对象对置的区域以外的区域)包覆。即,包覆树脂17以如下方式配设:将由卷绕于卷芯部11的线材15构成的线圈16的、作为与卷芯部11的上表面对应的区域的上部(上端)16a、作为与卷芯部11的两侧部(两侧面)对应的区域的一对侧部(侧端)16c包覆,另一方面,未将作为与卷芯部11的下表面对应的区域的下部(下端)16b包覆。
此外,包覆树脂17可以以下述方式配设:将由卷绕于卷芯部11的线材15构成的线圈16的、作为与卷芯部11的上表面对应的区域的上部(上端)16a、作为与卷芯部11的两侧部(两侧面)对应的区域的一对侧部(侧端)16c包覆,并且包覆树脂从一对侧部(侧端)16c分别向作为与卷芯部11的下表面对应的区域的下部(下端)16b延伸而将下部(下端)16b的一部分包覆。
另外,由于将封闭部件50配设为不与线圈16的下端(下部)16b接触,因此,能够避免线圈16与封闭部件50接触而受到损伤、或者线圈16的与封闭部件50接触的部分形成为未由包覆树脂17包覆的状态。
此外,在本发明中,供给包覆树脂时的保持夹具的姿势并不局限于其主面保持水平、且保持孔的轴向处于铅直方向的姿势的情况,例如,并不排除以保持夹具的主面相对于水平方向略微倾斜的姿势(保持孔的轴向相对于铅直方向具有一定的角度那样的姿势)而供给包覆树脂这样的情况。
此外,在本发明中,包覆树脂并不局限于含磁性粉树脂,例如可以是不含有磁性粉的热固化性树脂、UV固化树脂。
另外,将绕线式线圈元件10与保持夹具21一同置入烤箱而使包覆树脂17热固化,但是,在采用UV固化树脂取代热固化性树脂的情况下,可以在利用保持夹具21对绕线式线圈元件10进行保持的状态下从保持夹具的保持孔的单侧或两侧对UV固化树脂照射UV光而使包覆树脂固化。
另外,在线材15的针对端子电极而引出的部分相对于芯体悬空的情况下,该部分有可能会发生断线。若适当地设定包覆树脂的粘度,则能够将该部分埋设于包覆树脂而防止断线。
此外,本发明在其他方面也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范围内能够实现各种应用、施加各种变形。
Claims (9)
1.一种绕线式线圈的制造方法,所述绕线式线圈具有:芯体,其具备卷芯部、以及在所述卷芯部的两端侧配设的一对凸缘部;绕线式线圈元件,其具备端子电极和线圈,所述端子电极配设于所述一对凸缘部,通过将线材卷绕于所述卷芯部而形成所述线圈,并且所述线圈的始端及终端与所述端子电极连接;以及包覆树脂,其配设为将所述线圈包覆,
所述绕线式线圈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具备如下工序:
(a)将所述绕线式线圈元件压入于具备内周面由弹性材料构成的保持孔的保持夹具的所述保持孔,并以下述方式使所述保持夹具对所述绕线式线圈元件进行保持的工序:
所述线圈的上端低于所述保持孔的上端,
在所述保持孔的内周面与所述线圈之间存在间隙,
所述卷芯部的下端的高度与所述保持孔的下端的高度相同、或者高于所述保持孔的下端的高度,并且,
所述端子电极的下端低于所述保持孔的下端;
(b)从所述保持夹具的上表面侧向所述保持孔供给具有流动性的所述包覆树脂,利用所述包覆树脂至少从所述卷芯部的上部包覆至两侧部的工序;以及
(c)在将所述绕线式线圈元件保持于所述保持夹具的状态下,使供给的所述包覆树脂固化的工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绕线式线圈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a)的工序中,当将所述绕线式线圈元件压入于所述保持夹具的所述保持孔时,以使得所述绕线式线圈元件的所述卷芯部的下端高于所述保持孔的下端的方式对所述绕线式线圈元件进行保持。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绕线式线圈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构成为:在所述(b)的工序中,将所述包覆树脂供给至比所述保持孔的上端高的位置处,在将存在于比所述保持孔的上端高的位置处的所述包覆树脂除去之后,实施所述(c)的使所述包覆树脂固化的工序。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绕线式线圈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具备如下工序:在所述(c)的工序中使包覆树脂固化后利用刷子对所述保持夹具的表面进行清洁。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绕线式线圈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构成为:当在所述(b)的工序中供给所述包覆树脂时,将具有与所述保持孔的俯视形状对应的开口的罩配置为将所述保持夹具覆盖,在该状态下从所述开口供给所述包覆树脂。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绕线式线圈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孔的俯视形状为方形。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绕线式线圈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作为所述保持夹具而使用如下保持夹具,该保持夹具具备保持孔,当将所述绕线式线圈元件压入于所述保持孔时,在所述保持孔的内周面与所述凸缘部的侧面之间形成有间隙。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绕线式线圈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a)的工序中,当将所述绕线式线圈元件压入于所述保持夹具的所述保持孔时,以使得所述绕线式线圈元件的所述凸缘部的上端低于所述保持孔的上端的方式对所述绕线式线圈元件进行保持。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绕线式线圈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构成为:在所述(b)的工序中,对于将所述保持孔的一部分封闭的封闭部件,在所述保持夹具的下表面将该封闭部件配设为不与所述线圈的下端接触,在该状态下向所述保持孔供给具有流动性的所述包覆树脂。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6022885 | 2016-02-09 | ||
JP2016-022885 | 2016-02-09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045930A true CN107045930A (zh) | 2017-08-15 |
CN107045930B CN107045930B (zh) | 2021-08-24 |
Family
ID=595444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0070889.4A Active CN107045930B (zh) | 2016-02-09 | 2017-02-09 | 绕线式线圈的制造方法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673247B2 (zh) |
CN (1) | CN107045930B (zh) |
TW (1) | TWI609391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186945A (zh) * | 2019-05-21 | 2019-08-30 | 东莞东阳光科研发有限公司 | 一种电解电容器用电极箔的三维形貌检测方法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0286140A (ja) * | 1999-01-28 | 2000-10-13 | Taiyo Yuden Co Ltd | チップ状電子部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CN1404079A (zh) * | 2001-09-12 | 2003-03-19 |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 绕线型线圈零件的制造方法及线圈零件 |
JP2003100542A (ja) * | 2001-09-27 | 2003-04-04 | Tdk Corp | チップインダクタの製造方法 |
CN101004967A (zh) * | 2005-12-22 | 2007-07-25 | 胜美达集团株式会社 | 电感元件 |
CN101441930A (zh) * | 2007-06-27 | 2009-05-27 | Tdk股份有限公司 | 线圈部件及其制造方法和制造装置 |
CN103943305A (zh) * | 2013-01-18 | 2014-07-23 | 株式会社鹭宫制作所 | 模制线圈及使用了它的电磁阀以及模制线圈的制造方法 |
CN106229109A (zh) * | 2015-06-02 | 2016-12-14 |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 绕线式线圈的制造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428770B2 (ja) * | 2014-05-22 | 2018-11-28 |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 多線巻線方法及び多線巻線装置 |
-
2017
- 2017-02-03 TW TW106103653A patent/TWI609391B/zh active
- 2017-02-08 JP JP2017021424A patent/JP6673247B2/ja active Active
- 2017-02-09 CN CN201710070889.4A patent/CN107045930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0286140A (ja) * | 1999-01-28 | 2000-10-13 | Taiyo Yuden Co Ltd | チップ状電子部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CN1404079A (zh) * | 2001-09-12 | 2003-03-19 |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 绕线型线圈零件的制造方法及线圈零件 |
JP2003100542A (ja) * | 2001-09-27 | 2003-04-04 | Tdk Corp | チップインダクタの製造方法 |
CN101004967A (zh) * | 2005-12-22 | 2007-07-25 | 胜美达集团株式会社 | 电感元件 |
CN101441930A (zh) * | 2007-06-27 | 2009-05-27 | Tdk股份有限公司 | 线圈部件及其制造方法和制造装置 |
CN103943305A (zh) * | 2013-01-18 | 2014-07-23 | 株式会社鹭宫制作所 | 模制线圈及使用了它的电磁阀以及模制线圈的制造方法 |
CN106229109A (zh) * | 2015-06-02 | 2016-12-14 |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 绕线式线圈的制造方法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186945A (zh) * | 2019-05-21 | 2019-08-30 | 东莞东阳光科研发有限公司 | 一种电解电容器用电极箔的三维形貌检测方法 |
CN110186945B (zh) * | 2019-05-21 | 2022-03-04 | 东莞东阳光科研发有限公司 | 一种电解电容器用电极箔的三维形貌检测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6673247B2 (ja) | 2020-03-25 |
CN107045930B (zh) | 2021-08-24 |
TWI609391B (zh) | 2017-12-21 |
TW201732848A (zh) | 2017-09-16 |
JP2017143263A (ja) | 2017-08-1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361028B2 (en) |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wound coil | |
US11094451B2 (en) | Electronic component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electronic component | |
JP2009200456A (ja) | チョークコイル | |
KR102433151B1 (ko) | 반도체 제조 장치 | |
EP3879544B1 (en) | Electronic component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electronic component | |
CN107045930A (zh) | 绕线式线圈的制造方法 | |
JP2021007134A (ja) | インダクタ | |
JP2007150139A (ja) | インダクタ | |
US20200303114A1 (en) | Inductor array in a single package | |
CN105321684A (zh) | 磁性体芯和线圈装置 | |
JP2021028948A (ja) | 電子部品及び電子部品の製造方法 | |
CN105845318B (zh) | 表面贴装电感器及其制造方法 | |
JP2005142263A (ja) | コイル装置 | |
CN109983655A (zh) | 旋转电机的定子 | |
JP6379468B2 (ja) | 巻線型電子部品 | |
JP7352155B2 (ja) | コア、インダクタ部品およびコアの製造方法 | |
JP2009246257A (ja) | コイル部品 | |
JP4636053B2 (ja) | コイル部品の製造方法 | |
JP6445778B2 (ja) | コイル部品 | |
TW201739516A (zh) | 用於在一電感器之一本體上噴塗塗料的方法 | |
US20240234009A9 (en) | Electronic Component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Electronic Component | |
EP3054538B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 |
JP2005057199A (ja) | チップビーズインダク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4895334B2 (ja) | コイル部品 | |
JP2005072022A (ja) | インダクタンス部品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