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41930A - 线圈部件及其制造方法和制造装置 - Google Patents

线圈部件及其制造方法和制造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41930A
CN101441930A CN200810215430.XA CN200810215430A CN101441930A CN 101441930 A CN101441930 A CN 101441930A CN 200810215430 A CN200810215430 A CN 200810215430A CN 101441930 A CN101441930 A CN 10144193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sin
disappearance
coil portion
coil
lim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215430.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441930B (zh
Inventor
东海林淳
森田诚
进藤雅俊
小泽征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DK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D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DK Corp filed Critical TDK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4419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419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4419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4193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4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 H01F17/045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with core of cylindric geometry and coil wound along its longitudinal axis, i.e. rod or drum co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02Casings
    • H01F27/022Encapsula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9Terminals; Tapping arrangements for signal inductances
    • H01F27/292Surface mounted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05Impregnating or encapsulat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4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 H01F2017/048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with encapsulating core, e.g. made of resin and magnetic powd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4Magnetic cores
    • H01F27/255Magnetic cores made from particl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002Electrical device making
    • Y10T29/4902Electromagnet, transformer or induct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 Insulating Of Coil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线圈部件,包括由卷芯部和设置在卷芯部两端的第一凸缘部和第二凸缘部构成的芯;卷绕在卷芯部上的绕组及设置在第一凸缘部上的第一端子电极和第二端子电极。凸缘部呈八角形,具有底面、第一周面、在其两侧的第一缺失周面和第三缺失周面、与第一周面相对的第二周面及在其两侧的第二缺失周面和第四缺失周面。第一端子电极遍及第一缺失周面、在底面的一部分上连结第一缺失边全长与第三缺失边全长的区域以及第三缺失周面而设置。第二端子电极遍及第二缺失周面、在底面的一部分上连结第二缺失边全长和第四缺失边全长的区域以及该第四缺失周面而设置。绕组一端与第一缺失周面上的第一端子电极接线,另一端与第二缺失周面上的第二端子电极接线。

Description

线圈部件及其制造方法和制造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线圈部件及其制造方法和制造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可低高度化和高密度安装的电源系线圈部件、用于制造该电源系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和制造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线圈部件,已知具有滚筒芯的结构,该滚筒芯具有一对凸缘部和连结该一对凸缘部的卷芯部。在近年来的电子机器、例如便携式电话中,伴随着其高性能化,需要内部机器的高密度安装。因此,为了使线圈部件的体积变小,在日本特开2005-210055号公报中,实施低高度化或缩短了相邻线圈部件之间的距离。
这里,在安装面上对绕组进行连线的情况下,只有连线的部分的上背变大。此外,在上述公报中,尽管在安装面中形成凹部并在该凹部内进行连线,由于这种情况下芯的形状复杂,因此芯的制造麻烦,同时导致芯的强度降低。
此外,在将线圈部件安装在基板上的情况下,只通过安装面安装在基板上的情况下,由于看不到安装部位,因此尽管在凸缘部的周面上构成电极,但在缩短了相邻的线圈部件之间的距离的情况下,存在在电极部分上短路的情况。因此,在相邻的线圈部件之间必须存在一定的间隔,这就成为试图实现高密度安装的障碍。此外,确保安装基板的着陆图形(landpattern)和电极之间的电连接很困难。
在日本特开2006-114536号公报中记载了一种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在滚筒芯的卷芯部上卷绕由绝缘被覆导线构成的绕组,并按照掩埋一对凸缘部之间的方式从其上部填充混入磁性粉的树脂并固定。在这种制造方法中,首先,向在模具上形成的凹部内注入流体状的混入磁性粉的树脂。然后,通过将在卷芯部上卷绕了绕组的状态的滚筒芯插入该凹部,由此在一对凸缘之间填充该树脂。
但是,在上述现有技术的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中,存在以下问题:在将滚筒芯插入凹部时,凹部中的树脂溢出,滚筒芯上设置的端子部等不应该附着树脂的部分上附着了树脂。
此外,由于树脂很快地流入卷芯部上卷绕的绕组之间,因此绕组之间存在的空气不会完全漏掉,因而产生变成在凸缘部之间填充的树脂中封入很多气泡的状态的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低高度化和高密度安装并可确保电极和基板的电连接的线圈部件。
此外,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防止凹部中的树脂溢出,使绕组间存在的空气完全泄漏出去的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及这种线圈部件的制造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线圈部件,其包括:由卷芯部和设置在该卷芯部两端上的第一凸缘部及第二凸缘部构成的芯;卷绕在该卷芯部上的绕组;和设置在该第一凸缘部上的端子电极部,其中,该第一凸缘部具有成为该芯的一个端面的底面和从该底面的周缘部向该芯的另一端面侧伸出的周面部,在从连结第一凸缘部和第二凸缘部的方向看时,该底面构成为八角形,该八角形具有第一缺失边、第三缺失边、第二缺失边和第四缺失边,所述第一缺失边、第三缺失边、第二缺失边和第四缺失边是分别对如下位置进行倒角或切口而构成的,这些位置是与位于四角形一边的一端的第一角部相当的位置、与位于与该一边相对的二边的一端的第二角部相当的位置、与位于该一边的另一端的第三角部相当的位置以及与位于该二边的另一端的第四角部相当的位置,该周面部包含从该一边伸出的第一周面、从该第二边伸出的第二周面、从该第一缺失边伸出并与该第一周面相邻接的第一缺失周面、从该第二缺失边伸出并与该第二周面相邻接的第二缺失周面、从该第三缺失边伸出并与该第一周面相邻接的第三缺失周面以及从该第四缺失边伸出并与该第二周面相邻接的第四缺失周面,并包括与该八角形的该底面的各边相对应的周面,该端子电极部由第一端子电极和第二端子电极构成,该第一端子电极遍及该第一缺失周面、在该底面的一部分上的至少连结该第一缺失边的全长与该第三缺失边的全长的区域以及该第三缺失周面而设置,该第二端子电极遍及该第二缺失周面、在该底面的一部分上的至少连结该第二缺失边的全长和该第四缺失边的全长的区域以及该第四缺失周面而设置,该绕组的一端与该第一缺失周面上的该第一端子电极接线,该绕组的另一端与该第二缺失周面上的该第二端子电极接线。
根据这种结构,由于绕组在第一凸缘部的外周面部分上进行接线,因此绕组没有布置在构成安装面的底面上。因此可以仅通过从芯的一端面到另一端面的距离规定线圈部件的上方高度,可以使线圈部件低高度化。即,与在凸缘部底面上接线的情况相比,可以降低绕组的直径部分的量。换言之,可以增加单根绕组的高度部分和芯体积。
由于凸缘部为八角形,并在凸缘部外周面的第一和第二缺失周面上接线,因此确保最小安装面积,并且可以在与基板之间形成圆角(フイレツト),进而可以高密度安装。换言之,第一缺失周面和第二缺失周面位于包含第一周面的假想平面和包含第二周面的假想平面之间。这种情况下,即使在第一周面或第二周面上与其它线圈部件接触,也可以抑制第一缺失周面和第二缺失周面与其它线圈部件接触。因此,由于抑制了安装时在端子电极部上形成的焊锡(ハンダ)圆角与其他线圈部件接触,所以即使各线圈部件间的间隔变窄,也可以抑制短路的发生。
此外,由于在底面的一部分上连结第一缺失边的全长和第三缺失边的全长的区域、在底面的一部分上连结第二缺失边的全长和第四缺失边的全长的区域这样的整个面作为电极形成区域,因此可以最大限度地产生电极面积,安装时,可以增大与基板的着陆图形的粘接强度。此外,由于电极相对于基板的着陆图形的面积增加,因此在焊锡回流时,可以提高自对准性。
这里,希望该绕组的一端和该第一缺失周面上的第一端子电极以及该绕组的另一端和该第二缺失周面上的第二端子电极通过扩散接合进行接线。作为扩散接合,可以列举热压、激光焊接电阻焊接等焊接、超声波连接等。换句话说,接线部不是通过焊锡来接线,而是通过扩散接合形成。假设将接线部通过焊锡进行连接时,考虑到回流的热量使焊锡熔融,被接线的导线从电极脱落的不良情况,但是通过扩散接合,回流的热量不会使接线部熔融,可以维持接线结构。
此外,该第一端子电极在八角形的周面上,只设置在该第一缺失周面和该第三缺失周面上,该第二端子电极在八角形的周面上,只设置在该第二缺失周面和该第四缺失周面上,因此在将安装面积抑制到最小限度的状态下,可以防止相邻的线圈部件之间短路。
此外,优选绕组的在该卷绕部上卷绕的部分被树脂部覆盖。可以通过树脂保护绕组。此外,优选在树脂部中混入有磁性体粉。通过调节磁性体粉例如铁素体粉相对于树脂的混合比,可以自由设定线圈部件所需的特性。
此外,优选除了第一凸缘部的该周面部和底面之外,第二凸缘部整体和该卷绕部被树脂部覆盖。滚筒芯的几乎整体也可以用树脂层保护。
此外,优选该底面具有连结该第一缺失边和该第二缺失边的第三边以及连结该第三缺失边和该第四缺失边的第四边,该第一端子电极在该底面中延伸到止于连结该第三边上的点和第四边上的点的第一边界线的区域,该第二端子电极在该底面中延伸到止于连结该第三边上的另一点和第四边上的另一点的第二边界线的区域,第一边界线和第二边界线互相隔开。只要第一端子电极和第二端子电极不短路,就可以最大限度地确保电极和着陆图形的连接面积。
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其包括:准备模具的模具准备工序,该模具具有可储存流体状树脂的树脂供给用槽、可容纳构成线圈部件的线圈部的至少一部分的线圈部容纳槽以及连通该树脂供给用槽和该线圈部容纳槽的连通部;在该线圈部容纳槽中容纳该线圈部的至少一部分的容纳工序;通过向该树脂供给用槽供给流体状树脂,使该流体状树脂通过该连通部流入容纳了该线圈部的至少一部分的该线圈部容纳槽的树脂供给工序;使至少该线圈部容纳槽内的该流体状树脂硬化的硬化工序。
由于进行了在线圈部容纳槽中容纳该线圈部的至少一部分的容纳工序以及通过向该树脂供给用槽供给流体状树脂,通过连通部使流体状树脂流入容纳了该线圈部的至少一部分的线圈部容纳槽中的树脂供给工序,因此,使树脂完全填充·附着在线圈部件的所希望的部位,节省了向该所希望的部位多次供给树脂等复杂的工序,因此,通过简单的制造工序,就可以制成在该所希望的部位具有足量树脂的线圈部件,并且提高了线圈部件的特性,减少了个体的特性偏差,可以实现该所希望的部位的保护。
此外,在树脂供给工序中,通过供给适量的流体状树脂,可以防止线圈部容纳槽中的树脂溢出,可以防止流体状树脂附着在线圈部件的所希望的部分以外的部分上。此外,由于流体状树脂通过连通部从树脂供给用槽向线圈部容纳槽流动,所以流体状树脂可以缓慢地覆盖线圈部的所希望部位,可以尽量防止覆盖该线圈部的树脂中含有空气。
这里,在该树脂供给工序中,优选向该树脂供给用槽供给该流体状树脂,使流体状树脂通过该连通部流入该线圈部容纳槽中,由此将该流体状树脂被储存在该树脂供给用槽和该连通部以及该线圈部容纳槽中的状态时的该流体状树脂的液面控制在规定位置。
由于进行控制,将在树脂供给用槽和连通部以及线圈部容纳槽中储存流体状树脂的状态时的流体状树脂的液面控制在规定位置,所以能够以高精度将树脂设置在线圈部的希望位置上。
此外,在该树脂供给工序中,优选将该树脂供给用槽中的流体状树脂的液面控制在规定位置。在该树脂供给工序中,由于进行控制,将树脂供给用槽中的流体状树脂的液面控制在规定位置,因此树脂供给用槽和线圈部容纳槽分别处于大气开放状态,可以使树脂供给用槽内的树脂液面的位置和线圈部容纳槽内的树脂液面的位置一致,通过使树脂供给用槽内的树脂液面处于规定位置,可以使线圈部容纳槽内的树脂液面处于规定位置。因此,通过使树脂供给用槽内的树脂液面处于规定位置,可以控制线圈部中设有树脂的部分。因此,即使在线圈部容纳部内流体状树脂的液面管理很困难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管理树脂供给用槽内的液面的位置,间接地管理线圈部容纳槽内的液面的位置。
此外,在该树脂供给工序中,优选进行控制,将该线圈部容纳槽中的流体状树脂的液面控制在规定位置。在树脂供给工序中,由于将线圈部容纳槽中的流体状树脂的液面控制在规定位置,因此可以高精度地管理线圈部容纳槽内的树脂的液面,并且可以更高精度地将树脂设置在线圈部的所希望的位置。
此外,优选在进行该树脂供给工序之前,对该模具和该线圈部进行预热。由于在树脂供给工序之前进行模具和线圈部的预热,可以提高树脂的流动性,可以使流体状树脂从树脂供给用槽通过连通部向线圈部容纳槽内平滑流入。
此外,优选该线圈部具有一个平面,该线圈部容纳槽的内侧底面呈平面,至少在从该容纳工序结束到硬化工序结束的期间,相对于该线圈部容纳槽挤压该线圈部,使得以面接触的方式使该一个平面与该内侧底面抵接。
由于线圈部具有一个平面,线圈部容纳槽的内侧底面呈平面,至少在从容纳工序结束到硬化工序结束的期间,相对于线圈部容纳槽挤压线圈部,使得以面接触的方式使一个平面与内侧底面抵接,因此线圈部和一个平面可以以面接触的方式密接,可以防止流体状树脂流入线圈部的一个平面,从而可以防止树脂附着在一个面上。
此外,优选该线圈部具有卷绕了绕组的卷芯部以及一对凸缘部,该一对凸缘部在该卷芯部的两端且在分别与该卷芯部的轴垂直的方向延伸,至少在该树脂供给工序中,被容纳在该线圈部容纳槽中的该线圈部的至少该卷芯部的一部分,以与连接于该线圈部容纳槽的该连通部的连接部即开口部相对的方式,支承该线圈部。
由于线圈部具有卷绕了绕组的卷芯部以及一对凸缘部,一对凸缘部分别在卷芯部的两端沿与卷芯部的轴垂直的方向延伸,至少在树脂供给工序中,被容纳在线圈部容纳槽中的线圈部的至少卷芯部的一部分以与连通于线圈部容纳槽的连通部的开口部相对的方式支承线圈部,因此通过连通部可以对卷绕了绕组的卷芯部顺畅地供给流体状树脂。
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线圈部件的制造装置,其包括:可以储藏流体状树脂的树脂供给用槽;可以容纳构成线圈部件的线圈部的至少一部分的线圈部容纳槽;连通该树脂供给用槽和该线圈部容纳槽的连通部;用于向该树脂供给用槽供给流体状树脂的树脂供给装置;用于使通过该连通部而从该树脂供给用槽向该线圈部容纳槽流入的流体状树脂在该线圈部容纳槽内固化的固化装置。
由于具有可以储存流体状树脂的树脂供给用槽、可以容纳线圈部的至少一部分的线圈部容纳槽以及连通该树脂供给用槽和线圈部容纳槽的连通部,通过向树脂供给用槽供给流体状树脂,可以使被容纳在线圈部容纳槽内的线圈部的所希望的部分被流体状树脂覆盖,可以制造具有树脂部的线圈部件。由此,由于在线圈部的所希望的部位完全填充·附着树脂,因此节省了向线圈部的所希望部位多次供给树脂等复杂的工序,通过简单的制造工序就可以制成在线圈部的所希望部位上具有足够量树脂的线圈部件,并且提高了线圈部件的特性,减少了个体特性偏差,同时还可以实现保护该所希望的部位。
此外,通过向树脂供给用槽供给适量的流体状树脂,可以防止线圈部容纳槽中树脂溢出,并且可以防止流体状树脂附着在线圈部的所希望部分以外的部分上。此外,由于流体状树脂通过连通部从树脂供给用槽流向线圈部容纳槽,因此流体状树脂可以缓慢地覆盖线圈部的所希望部位,可以尽量防止覆盖该线圈部件的树脂中含有空气。
这里,优选还具有液面控制装置,其用于将处于如下状态时的该流体状树脂的液面维持在规定位置,所述状态是该流体状树脂被供给向该树脂供给用槽并通过该连通部流入该线圈部容纳槽,由此该流体状树脂被储藏在该树脂供给用槽、该连通部和该线圈容纳槽中的状态。
由于具有用于将流体状树脂储存在树脂供给用槽和连通部以及线圈部容纳槽中的状态时的流体状树脂的液面维持在规定位置的液面控制装置,所以可以高精度地将树脂设置在线圈部的所希望的位置上。
此外,优选该液面控制装置由用于将该树脂供给用槽内的该流体状树脂的液面维持在该规定位置的树脂供给用槽内液面控制装置构成。
由于具有树脂供给用槽内液面控制装置,可以使树脂供给用槽内的流体状树脂的液面维持在规定位置。如果使树脂供给用槽和线圈部容纳槽分别处于大气开放状态,则可以使树脂供给用槽内的树脂的液面位置与线圈部容纳槽内的树脂的液面位置一致,由此,可以将线圈部容纳槽内的流体状树脂的液面维持在规定位置,并且将树脂设置在线圈部的所希望的位置上。因此,即使在线圈部容纳部内流体状树脂的液面管理困难的情况下,通过管理树脂供给用槽内的液面位置,可以间接地管理线圈部容纳槽内的液面位置。
此外,优选该液面控制装置由用于将该线圈部容纳槽内的该流体状树脂的液面维持在该规定位置的线圈部容纳槽内液面控制装置构成。
由于具有线圈部容纳槽内液面控制装置,可以直接将线圈部容纳槽内的流体状树脂的液面维持在规定位置。由此,可以直接以高精度管理线圈部容纳槽内的树脂的液面,并且可以以更高精度将树脂设置在线圈部的所希望的位置上。
此外,优选该树脂供给用槽、该线圈部容纳槽和该连通部由模具表面中的形成了凹部的部分构成,其中该模具由可变形的弹性部件构成。
由于树脂供给用槽、线圈部容纳槽和连通部由在可变形的弹性部件所构成的模具表面上形成的凹部构成,因此通过使模具变形就可以取出具有在线圈部容纳槽内固化的树脂的线圈部件,可以很容易地从模具中取出。
此外,优选还包括用于至少对该树脂供给用槽、该线圈部容纳槽、该连通部和该线圈部进行预热的预热装置。由于包括预热装置,因此可以在向树脂供给用槽供给流体状树脂之前,对树脂供给用槽、线圈部容纳槽、连通部和线圈部进行预热。由此,通过向预热过的树脂供给用槽供给流体状树脂,可以提高树脂的流动性,并且可以使流体状树脂从树脂供给用槽通过连通部平滑地流入线圈部容纳槽内。
此外,优选该线圈部具有一个平面,该线圈部容纳槽的内侧底面呈平面,该制造装置还包括挤压装置,该挤压装置相对于该线圈部容纳槽挤压该线圈部,使得以面接触的方式使该一个平面与该内侧底面抵接。
由于具有挤压装置,可以相对于线圈部容纳槽挤压线圈部,使得以面接触的方式使线圈部的一个平面与线圈部容纳槽的内侧底面抵接。因此,可以以面接触的方式使线圈部和一个平面密接,并且可以防止流体状树脂流入线圈部的一个平面,可以防止树脂附着在一面上。
此外,优选该线圈部具有卷绕绕组的卷芯部以及一对凸缘部,该一对凸缘部分别在该卷芯部的两端沿与该卷芯部的轴垂直的方向延伸,连接于该线圈部容纳槽的该连通部的连接部即开口部与被容纳在该线圈部容纳槽中的该线圈部的至少该卷芯部的一部分相对。
由于线圈部具有卷绕绕组的卷芯部以及在卷芯部的两端且在分别与卷芯部的轴垂直的方向延伸的一对凸缘部,连通于线圈部容纳槽的连通部的开口部与容纳在线圈部容纳槽中的线圈部的至少该卷芯部的一部分相对,因此通过连通部可以对卷绕了绕组的卷芯部平滑地供给流体状树脂。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的上方立体图。
图2是表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的下方立体图。
图3是表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的仰视图。
图4是表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的剖面图。
图5是表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的制造装置的模具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的制造装置的模具的侧视示意图。
图7是表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的容纳工序的侧视示意图。
图8是表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的树脂供给工序的侧视示意图。
图9是表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的制造装置的模具的变形例的俯视图。
图10是表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的预热工序示意图。
图11是表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的树脂供给工序的示意图。
图12是表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的树脂供给用槽内液面控制工序的示意图。
图13是表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的树脂硬化工序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图8介绍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其制造方法及其制造装置。首先说明线圈部件。线圈部件1,具体地说,是一种电源系线圈部件,如图4所示,主要由芯2、一根绕组6、端子电极部7和树脂部20构成。除了树脂部20以外的线圈部件1的部分相当于线圈部。
芯2由将铁素体等磁性体作为基材的大致圆柱状的卷芯部3(图7等)以及设置在卷芯部3的两端上的成一对的第一凸缘部5和第二凸缘部4构成。由于第一凸缘部5和第二凸缘部4是形状对称的,因此,只要不特别地提及,只说明第一凸缘部5,而省略了第二凸缘部4的说明。
第一凸缘部5构成为具有规定厚度且底面5A呈大致八角形的大致板状,如图3所示,底面5A的所有边长度相同,具有第一边51、第二边52、第一缺失边53、第二缺失边54、第三边55、第四边56、第三缺失边57和第四缺失边58。
第一边51和第二边52是平行的边,第一缺失边53和第二缺失边54设置在第一边51和第二边52的一端侧。此外,第三缺失边57和第四缺失边58设置在第一边51和第二边52的另一端侧。第三边55设置在第一缺失边53和第二缺失边54之间,第四边56设置在第三缺失边57和第四缺失边58之间。此外,第三边55和第四边56大致平行。此外,由第一边51~第四缺失边58构成底面5A的周缘部。
在线圈部件1安装在基板上时,第一边51、第二边52、第三边55和第四边56与相邻的其它线圈部件或其它电子部件大致抵接,或者成为靠近而相邻的边。
如图3所示,在从连接第一凸缘部5和第二凸缘部4的底面方向观看底面5A时,第一缺失边53、第二缺失边54、第三缺失边57和第四缺失边58形成为对分别延长第一边51、第二边52、第三边55和第四边56而构成的假想四角形的四个角部进行倒角的形状。因此,抑制了第一缺失边53、第二缺失边54、第三缺失边57和第四缺失边58与其它电子部件大致抵接。这个底面5A是芯2的一个端面,并构成安装在图中未示出的基板上的安装面。
后述的树脂部20设置成掩埋该倒角的四角的角部而成为该四角形的四角。从而,如图3所示,从连接第一凸缘部5和第二凸缘部4的底面方向看底面5A时,由后述的树脂部20形成大致正方形的轮廓。该底面5A是芯2的一端面,成为安装在未图示的基板上的安装面。
如图4所示,在第二凸缘部4上也规定构成芯2的另一端面的底面4A。此外,如图4所示,作为从底面5A的周缘部向底面4A一侧伸出的周面部,第一凸缘部5具有第一周面51A、第二周面52A、第一缺失周面53A、第二缺失周面54A、第三周面55A、第四周面56A(图3)、第三缺失周面57A(图3)、第四缺失周面58A(图3)。此外,第一周面51A~第四缺失周面58A从分别对应的第一边51~第四缺失边58伸出。
绕组6由覆盖了绝缘覆盖层的铜线卷绕在卷芯部3(图7等)上而构成,其一端6A和另一端6B与端子电极部7连接。
端子电极部7由第一端子电极7A和第二端子电极7B构成。如图3~4所示,第一端子电极7A遍及第一缺失周面53A上的一部分和底面5A上的一部分以及第三缺失周面57A上的一部分而设置。如图2和图3所示,底面5A上的第一端子电极7A的区域至少遍及到连结第一缺失边53A的全长和第三缺失边的全长57A的区域,优选地,遍及到连结第三边55上的点P1和第四边56上的点P2的第一边界线L1的区域。
第二端子电极7B遍及第二缺失周面54A的一部分上和在底面5A上与第一端子电极7A隔开的部分以及第四缺失周面58A上的一部分而设置。如图2和图3所示,底面5A上的第二端子电极7B的区域至少遍及连结第二缺失边54A的全长和第四缺失边58A全长的区域,优选地,遍及到连结在第三边55上与点P1隔开的点P3和在第四边56上与点P2隔开的点P4的第二边界线L2的区域。而且,点P1~P4当然是在底面5A上第一端子电极7A和第二端子电极7B互相隔开的位置。由于第一端子电极7A区域和第二端子电极7B区域如以上那样形成在底面5A上,因此可以最大限度地确保电极和着陆图形的连接面积,安装时,可以增大与基板的着陆图形的固定强度。此外,由于增加了电极相对于基板的着陆图形的面积,因此在焊锡回流时,可以提高自对准性(self-alignment)。详细地说,在向基板上安装时,通过在着陆图形上涂敷乳脂状焊锡在搭载线圈部件的状态下使回流通过,由此尽管线圈部件和基板电连接,在这个回流过程中,即使在乳脂状焊锡一次熔融、再熔融的期间,底面部上的电极的面积也大,因此可以维持电极和着陆图形的匹配性,并且可以使线圈部件着落在着陆图形上。
在上述构成的线圈部件1排列在图中未示出的基板上的状态下,由于第一凸缘部5为八角形,且是在第一凸缘部5的外周面的第一及第二缺失周面上的接线,所以确保最小安装面积,并且可以在与基板之间形成圆角,进而可以高密度安装。即,一个线圈部件1的第一周面51A和另一线圈部件1的第二周面52A靠近,并且该一个线圈部件1的第三周面55A和另一个线圈部件1的第四周面56A靠近,安装多个线圈部件1。这种情况下,尽管该一个线圈部件1的第一缺失周面53A和另一个线圈部件1的第二缺失周面54A配置在相邻的位置上,由于第一缺失周面53A及第二缺失周面54A是分别在第一周面51A和第二周面52A进行倒角而形成的,因此可以抑制在第一缺失周面53A和第二缺失周面54A上形成的第一端子电极7A和第二端子电极7B直接或者通过圆角接触而短路的情况。此外,同样,尽管一个线圈部件1的第一缺失周面53A和另一个线圈部件1的第三缺失周面57A配置在相邻的位置上,由于任何一个都是通过倒角形成的,因此可以抑制各自上形成的第一端子电极7A和第二端子电极7B接触而短路的情况。由此,还可以在线圈部件1进行高密度安装。
此外,如图4所示,由于绕组6在作为芯2的外周部的第一缺失周面53A和第二缺失周面54A与端子电极部7连接,因此绕组6不配置在构成安装面的底面5A上。因此,可以只通过从作为芯2的一端面的底面5A到作为另一端面的上表面4A的距离来规定线圈部件1的高度,可以使线圈部件1低高度化。此外,由于绕组在第一缺失周面53A和第二缺失周面54A进行接线,因此即使在将线圈部件1安装在图中未示出的基板上之后,也可以很容易地目视确认接线部分。因此,即使在安装线圈部件1之后,可以很容易地进行圆角等外观检查。
此外,如图4等所示,绕组6的一端6A在第一缺失周面53A的部分上与第一端子电极7A接线,绕组6的另一端6B在第二缺失周面54A的部分上与第二端子电极7B接线。这里,接线通过扩散接合进行。作为扩散接合,可以列举热压、激光焊接电阻焊接等焊接、超声波连接等。换言之,接线部不是通过焊锡进行接线而是通过扩散接合形成的。假设将接线部通过焊锡进行连接时,考虑到回流的热量使焊锡熔融,被接线的导线从电极脱落的不良情况,但是通过扩散接合,回流的热量也不会使接线部熔融,可以维持接线结构。
此外,由于绕组在凸缘部5的外周面部分进行接线,因此绕组不配置在构成安装面的底面5A上。因此,可以只通过从芯的一端面到另一端面的距离规定线圈部件的上背,可以使线圈部件低高度化。即,与在凸缘部底面上接线的情形相比,能够使高度降低绕组直径部分的量。换言之,可以增加一根绕组的高度部分、芯体积。
在芯2的周围,如图4等所示,按照覆盖芯2的第二凸缘部4、卷绕绕组6的卷芯部3(图7等)以及第一凸缘部5的一部分的方式设有树脂部20。树脂部20是含有磁性体粉的热硬化性树脂,主要由环氧树脂硬化物和铁素体构成,如后所述通过加热硬化而固形化。通过调节铁素体粉相对于树脂的混合比,可以自由设定线圈部件所要求的特性。如图4所示,树脂部20按照掩埋第一凸缘部5和第二凸缘部4之间的方式覆盖卷绕了绕组6的卷芯部3,此外,覆盖第二凸缘部4的整体和第一凸缘部5的一部分。通过树脂可以保护绕组,可以用树脂层保护滚筒芯的几乎全部。此外,如图3所示,从底面看的轮廓构成为大致正方形。
更具体地说,分别延长芯2的第一边51、第二边52、第三边55和第四边56构成假想的四边形,对该四边形的四个角部进行倒角而规定第一缺失边53、第二缺失边54、第三缺失边57和第四缺失边58的部分,对第一缺失边53、第二缺失边54、第三缺失边57和第四缺失边58的部分的、该被倒角的四个角部的部分填补掩埋,在仰视时大致呈正方形。如图4所示,第一凸缘部5的底面5A的整个表面、与底面5A连接的第一周面51A、第二周面52A、第一缺失周面53A、第二缺失周面54A、第三周面55A、第四周面56(图3)、第三缺失周面57A和第四缺失周面58A的几乎所有部分都没有被树脂部20覆盖,而是露出到外部。
由于通过树脂部20使仰视的轮廓大致呈正方形,因此在形成了多个俯视大致成正方形的凹部的载带的该凹部上,使连结第一端子电极7A和第二端子电极7B的方向指向规定方向而容纳线圈部件1并运送,此时,可以防止出现在该凹部内线圈部件1发生旋转而使连结第一端子电极7A和第二端子电极7B的方向没有指向规定方向的状态,原样维持使线圈部件1指向一定方向的状态,可以通过载带进行运送。此外,由于芯2的第一凸缘部5和第二凸缘部4为八角形,在通过对由铁素体等磁性体构成的基材进行切削而形成具有第一凸缘部5、第二凸缘部4和卷芯部3的芯2时,可以使构成芯2的由铁素体等磁性体构成的基材以构成卷芯部3的轴心的旋转轴为中心进行旋转而进行切削。
此外,由于树脂部20在仰视时从芯2的第一凸缘部5和第二凸缘部4的轮廓突出,因此可以形成具有适当的L值的特性优异的线圈部件1,并且可以实现保护卷绕了绕组6的芯2的卷芯部3的部分。
下面介绍用于制造上述线圈部件1的制造装置。如图5所示,线圈部件的制造装置具有作为可变形的弹性部件的由硅酮构成的模具100。在模具100的表面上形成有大致正方体形的树脂供给用凹部110、线圈部容纳凹部120以及将它们连通的连通路130,树脂供给用凹部110、线圈部容纳凹部120和连通路130形成为大气开放状态。因此,如下所述从树脂供给用凹部110通过连通路130而流入线圈部容纳凹部120内的流体状树脂201′(图8)的液面位置构成为与树脂供给用凹部110的树脂20′的液面位置一致。形成树脂供给用凹部110的模具100的部分相当于树脂供给用槽,形成线圈部收纳凹部120的模具100的部分相当于线圈部收纳槽,形成连通路130的模具100的部分相当于连通部。由于模具100由可变形的弹性部件的硅酮构成,因此可以通过使模具100变形将具有在线圈部容纳凹部120内固化的树脂形成的树脂部20的线圈部件1取出,并且很容易脱离模具。
向树脂供给用凹部110供给在下述的硬化工序中硬化而构成树脂部20的流体状树脂20′,可以暂时储存该树脂20′。树脂供给用凹部110形成大致正方体形,并具有平坦底面111,具有与后述的线圈部容纳凹部120的底面121相同深度。在线圈部容纳凹部120可以容纳没有设置树脂部20的状态的线圈部的芯2的卷芯部3和第二凸缘部4的整体以及第一凸缘部5的一部分。线圈部容纳凹部120呈大致正方体形,通过分别由平坦面构成的第一侧面122、第二侧面123、第三侧面124、第四侧面125和底面121构成。此外,如图5所示,线圈部容纳凹部120在俯视时形成为大致正方形,其尺寸与形成图3中以仰视图表示的大致正方形的线圈部的轮廓的尺寸相同。
连通路130形成为细长的大致正方体形,其底面131形成为水平的平坦面,如图7等所示,其位于在线圈部容纳凹部120容纳构成线圈部的芯2时的该芯2的、比第二凸缘部4和卷芯部3的连接位置稍微靠上方的位置。因此,与线圈部容纳凹部120连通的连通路130的开口部130A配置在与芯2的卷芯部3相对的位置上,换言之,以芯2的卷芯部3与连通于线圈部容纳凹部120的连通路130的开口部130A相对的方式支承芯2。因此,可以通过连通路130对卷绕了绕组6的卷芯部3顺畅地供给流体状树脂20′。
如图10~图13所示,线圈部件的制造装置包括树脂供给装置200、固化装置210、树脂供给用凹部内液面控制装置220和预热用加热器230。树脂供给装置200可以向树脂供给用凹部110供给流体状的树脂20′,并与树脂箱201连接。
固化装置210构成为包括供给流体状树脂20′并容纳模具100的干燥器211、向干燥器211送热风的鼓风机212,分别加热通过连通路130而从树脂供给用槽向线圈部容纳槽流入的流体状树脂20′、连通路130内的树脂20′以及树脂供给用凹部110内的树脂20′,并可以在线圈部容纳凹部120内、连通路130内和树脂供给用凹部110内使其分别固化。
预热用加热器230构成为可以在进行后述的树脂供给工序之前将模具100和线圈部预热到40℃~80℃,并包括干燥器231和向干燥器231送热风的鼓风机232。
树脂供给用槽内液面控制装置220构成为,通过调整利用树脂供给装置200向树脂供给用凹部110内供给的流体状树脂20′的供给量,将树脂供给用凹部110内的流体状树脂20′的液面维持在规定位置,并包括液面控制装置221和监视器222。预热用加热器230相当于预热装置。树脂供给用槽内液面控制装置220构成液面控制装置。
在这种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中,首先,制备构成线圈部的芯2,在芯2的卷芯部3上卷绕绕组6来构成线圈部。然后,进行模具准备工序,制备在表面上形成有树脂供给用凹部110、线圈部容纳凹部120和连通路130的硅酮制的模具100。
然后进行容纳工序。在容纳工序中,如图7所示,在线圈部容纳凹部120中,按照第二凸缘部4的底面4A与底面121面相对的方式,使第二凸缘部4位于最下方,并且以卷芯部3的轴向指向铅直方向的方式向线圈部容纳凹部120内插入线圈部的芯2,将第二凸缘部4、卷芯部3以及作为第一凸缘部5的部分的与卷芯部3连接的连接部分容纳在线圈部容纳凹部120内。
接下来,进行图10所示的预热工序。在预热工序中,使用预热用加热器230,将芯2和模具100加热到40℃~80℃左右的温度,使得以最适合的流速使流体状树脂20′(图8)流入线圈部容纳凹部120内,并使该树脂20′具有合适的粘度。然后,在将芯2和模具100维持在这个温度的状态,如图11所示,进行树脂供给工序。在树脂供给工序中,通过树脂供给装置200向树脂供给用凹部110内供给液体状树脂20′。连续供给树脂20′,树脂供给用凹部110内的液面上升,当超过连通路130的底面131的高度时,树脂20′流入连通路130内。然后,通过连通路130使流体状树脂20′流入线圈部容纳凹部120内。
此时,通过调整利用树脂供给装置200向树脂供给用凹部110内供给的树脂20′的量,可以使向线圈部容纳凹部120内流入的流体状的树脂20′的流入速度不太快。由此,以适当的速度使树脂20′流入第二凸缘部4和第一凸缘部5之间的、卷绕绕组6的卷芯部3的部分,可以缓慢地排出存在于这个部分中的空气。由此,可以尽量抑制线圈部件1的树脂部20中含有气泡。
接着,如图8所示,为了使树脂供给用凹部110内的流体状的树脂20′的液面位于规定位置,如图12所示利用树脂供给用槽内液面控制装置220控制树脂20′的供给量。由于线圈部容纳凹部120内的树脂20′的液面与树脂供给用凹部110内的流体状的树脂20′的液面处于相同高度,因此通过控制树脂供给用凹部110内的树脂20′的液面,就可以将线圈部容纳凹部120内的树脂20′的液面高度也控制在规定位置。由此,在树脂供给用凹部110内的树脂20′的液面被控制在规定位置时,可以将线圈部中设置树脂20′的部分作为浸渍在线圈部容纳凹部120内的该树脂20′中的芯2的部分进行控制。因此,即使在线圈部容纳凹部120内的流体状树脂20′的液面管理困难的情况下,通过管理树脂供给用凹部110内的液面位置,就可以间接地管理线圈部容纳凹部120内的液面位置。
接下来进行如图13所示的硬化工序。在硬化工序中,利用固化装置210,将向线圈部容纳凹部120流入的流体状树脂20′和连通路130内的树脂20′以及树脂供给用凹部110内的树脂20′分别加热到大约150℃,并使其在线圈部容纳凹部120内、连通路130内和树脂供给用凹部110内固化。接着,使模具100变形,将在线圈部容纳凹部120内设有树脂部20的线圈部件1从模具100的线圈部容纳凹部120取出,通过切断多余的树脂,制成线圈部件1。
由于进行容纳工序和树脂供给工序,即使在卷芯部3的轴向的该卷芯部3的长度比较长的情况下,也可以充分地向一对凸缘部4、5之间的卷芯部3的部分供给树脂20′,可以提高线圈部件1的特性并且实现保护卷芯部3。因此,由于向一对凸缘部4、5之间的卷芯部3的部分充分地供给树脂20′,因此不用进行多次供给树脂20′等的复杂工序,通过简单的制造工序就可以制造线圈部件1。
此外,在树脂供给工序中,通过使用树脂供给装置200供给适量的流体状的树脂20′,并通过将树脂供给用凹部110内的流体状树脂20′的液面控制在规定位置,可以防止线圈部容纳凹部120中的树脂20′溢出,并且可以防止在第一凸缘部5的端子电极部7上附着流体状的树脂20′。此外,由于流体状的树脂20′通过连通路130从树脂供给用凹部110向线圈部容纳凹部120流动,所以流体状树脂20′可以缓慢地覆盖芯2的卷芯部3的部分,可以尽量防止覆盖该卷芯部3的树脂部20中包含空气的气泡。
此外,在预热工序中,由于使用预热用加热器230预热模具100和芯2,因此可以提高树脂20′的流动性,可以使流体状的树脂20′平滑地从树脂供给用槽通过连通路130流入线圈部容纳槽内。
根据本发明的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和线圈部件的制造装置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形和改进。例如,如图5所示,尽管模具100相对于一个树脂供给用凹部110形成有一个线圈部容纳凹部120,但不限于这个数量。例如,如图9所示,模具200也可以相对于一个树脂供给用凹部110形成多个线圈部容纳凹部120。尽管在树脂供给用凹部110内和连通路130内硬化的树脂20′成为废料,但通过这种构成,相对于制造的线圈部件1的数量可以减少成为废料的树脂20′的量,可以更有效地制造线圈部件1。
此外,线圈部件的制造装置还可以具有挤压装置240,其用于按照面接触方式使第二凸缘部4的底面4A与线圈部容纳凹部120的底面121密接并挤压线圈部。这种情况下,如图10~图13所示,至少从容纳工序结束到硬化工序结束的期间,利用挤压装置240连续挤压线圈部。通过这种结构,可以不使流体状的树脂20′回流到第二凸缘部4的底面4A,还可以防止在第二凸缘部4的底面4A上设置树脂部20。因此,在第二凸缘部上设置端子电极部等的情况下,可以防止树脂部覆盖该端子电极部。通过这样挤压,可以只在没有被挤压的部分上设置树脂部20。由于在第二凸缘部4的底面4A上及第一凸缘部5的底面5A上不设有树脂部20,因此可以实现卷芯部3在轴向上的低高度化。此外,通过调整模具100的线圈容纳凹部的形状,例如,还可以只在第一凸缘部5和第二凸缘部4之间的卷芯部3的部分上设置树脂部20,或可以将树脂部20设置成在仰视时不从第一凸缘部5、第二凸缘部4伸出。
此外,虽然树脂供给用凹部110具有平坦底面111,具有与线圈部容纳凹部120的底面121相同深度,也可以不像这样具有相同的深度。此外,连通路的底面131的深度也不限于本实施方式的深度。此外,底面131不限于本实施方式中的水平的平坦面,例如可以是倾斜的。
此外,在树脂供给工序中,尽管使用树脂供给用槽内液面控制装置进行将树脂供给用凹部110内的流体状树脂20′的液面维持在规定位置的控制,但是也可以不设置树脂供给用槽内液面控制装置220。这种情况下,通过操作者的目视,就可以判断树脂供给用槽内的流体状的树脂的液面是否到达规定位置,在液面没有达到规定位置的情况下,进一步向树脂供给用槽中供给树脂等,操作者可以将树脂供给用槽内的流体状树脂的液面控制在该规定位置。
此外,在树脂供给工序中,尽管使用树脂供给用槽内液面控制装置220进行将树脂供给用凹部110内的流体状树脂20′的液面维持在规定位置的控制,但是,取而代之,也可以设置用于将线圈部容纳槽内的流体状树脂20′的液面维持在规定位置的线圈部容纳槽内液面控制装置,也可以将线圈部容纳槽中的流体状树脂20′的液面控制在规定位置。线圈部容纳槽内液面控制装置构成液面控制装置。此外,在由操作者可以目视线圈部容纳槽内的液面的情况下,还可以设置线圈部容纳槽内液面控制装置。这种情况下,通过操作者的目视,就可以判断流体状树脂20′的液面是否到达规定位置,在液面没有到达规定位置的情况下,进一步向树脂供给用槽中供给树脂20′等,操作者可以将流体状树脂20′的液面控制在该规定位置。通过这样将线圈部容纳槽内的树脂20′的液面直接控制在规定位置,可以以高精度管理线圈部容纳槽内的树脂20′的液面,并且可以以更高的精度在线圈部的所希望的位置上设置树脂部20。
此外,在树脂供给工序中,尽管使用树脂供给用槽内液面控制装置220进行将树脂供给用凹部110内的流体状树脂20′的液面维持在规定位置的控制,但取而代之,也可以设置用于将连通路内的流体状树脂20′的液面维持在规定位置的连通部内液面控制装置,将连通部内的流体状树脂20′的液面控制在规定位置。此外,在由操作者可以目视连通部内的液面的情况下,也可以不设置连通部内液面控制装置。这种情况下,通过操作者的目视,就可以判断流体状树脂20′的液面是否到达规定位置,在液面没有到达规定位置的情况下,进一步向树脂供给用槽中供给树脂20′等,操作者可以将流体状树脂20′的液面控制在该规定位置。
此外,树脂部20是含有磁性体粉的热硬化性树脂,主要由环氧树脂硬化物和铁素体构成,在硬化工序中加热硬化而固形化,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使用两液性的环氧树脂,在硬化工序中进行常温硬化。
此外,尽管预热用加热器230构成为在进行树脂供给工序之前将模具100预热到40℃~80℃,但也可以构成为不预热模具100的整体,而是预热作为构成树脂供给用凹部110的模具100的部分的树脂供给用槽的部分、作为构成线圈部容纳凹部120的模具100的部分的线圈部容纳槽的部分以及作为构成连通路130的模具100的部分的连通部的部分。
此外,尽管模具100由硅酮构成,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由聚苯乙烯树脂等可变形的弹性部件构成。
此外,线圈部件1的形状不限于本实施方式的形状,此外,绕组6的根数也不限于本实施方式的数量。例如,如图2、图3所示,尽管底面5A上的第二端子电极7B的区域遍及连接第三边55上的点P1和隔开的点P3与第四边56上的点P2和隔开的点P4的第二边界线L2的区域,但也可以限定在连接第二缺失边54A的全长和第四缺失边的全长58A的区域。即使通过这种结构,也可以最大限度地产生电极面积,安装时,可以增大与基板的着陆图形的粘接强度。由于电极相对于基板的着陆图形的面积增加,因此在焊锡回流时,可以提高自对准性。
此外,尽管在缺失周长部上的第一端子电极7A上,形成遍及第一缺失边53全长和第三缺失边57的全长的电极,但是也可以不遍及其全长而是形成在第一缺失周面部53A和第三缺失周面部57A的一部分上。同样,尽管在第二端子电极7B上,形成遍及第二缺失边54全长和第四缺失边58全长的电极,但是也可以不遍及其全长而是形成在第二缺失周面部54A和第四缺失周面部58A的一部分上。此外,在预热工序和树脂硬化工序中,也可以使用相同的装置。

Claims (22)

1、一种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由卷芯部和设置在该卷芯部两端上的第一凸缘部及第二凸缘部构成的芯;
卷绕在该卷芯部上的绕组;和
设置在该第一凸缘部上的端子电极部,
其中,该第一凸缘部具有成为该芯的一个端面的底面和从该底面的周缘部向该芯的另一端面侧伸出的周面部,
在从连结第一凸缘部和第二凸缘部的方向看时,该底面构成为八角形,该八角形具有第一缺失边、第三缺失边、第二缺失边和第四缺失边,所述第一缺失边、第三缺失边、第二缺失边和第四缺失边是分别对如下位置进行倒角或切口而构成的,这些位置是与位于四角形一边的一端的第一角部相当的位置、与位于与该一边相对的二边的一端的第二角部相当的位置、与位于该一边的另一端的第三角部相当的位置以及与位于该二边的另一端的第四角部相当的位置,
该周面部包含从该一边伸出的第一周面、从该第二边伸出的第二周面、从该第一缺失边伸出并与该第一周面相邻接的第一缺失周面、从该第二缺失边伸出并与该第二周面相邻接的第二缺失周面、从该第三缺失边伸出并与该第一周面相邻接的第三缺失周面以及从该第四缺失边伸出并与该第二周面相邻接的第四缺失周面,并包括与该八角形的该底面的各边相对应的周面,
该端子电极部由第一端子电极和第二端子电极构成,
该第一端子电极遍及该第一缺失周面、在该底面的一部分上的至少连结该第一缺失边的全长与该第三缺失边的全长的区域以及该第三缺失周面而设置,
该第二端子电极遍及该第二缺失周面、在该底面的一部分上的至少连结该第二缺失边的全长和该第四缺失边的全长的区域以及该第四缺失周面而设置,
该绕组的一端与该第一缺失周面上的该第一端子电极接线,
该绕组的另一端与该第二缺失周面上的该第二端子电极接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该绕组的一端和该第一缺失周面上的该第一端子电极、以及该绕组的另一端和该第二缺失周面上的该第二端子电极通过扩散接合接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该第一端子电极在八角形的周面上,只设置在该第一缺失周面和该第三缺失周面上,该第二端子电极在八角形的周面上,只设置在该第二缺失周面和该第四缺失周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该绕组的在该卷绕部上卷绕的部分被树脂部覆盖。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该树脂部中混入磁性体粉末。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除了该第一凸缘部的该周面部和该底面之外,该第二凸缘部整体和该卷绕部被树脂部覆盖。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该底面具有连结该第一缺失边和该第二缺失边的第三边以及连结该第三缺失边和该第四缺失边的第四边,
该第一端子电极在该底面中延伸到止于连结该第三边上的点和第四边上的点的第一边界线的区域,该第二端子电极在该底面中延伸到止于连结该第三边上的另一点和第四边上的另一点的第二边界线的区域,第一边界线和第二边界线互相隔开。
8、一种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准备模具的模具准备工序,该模具具有可储存流体状树脂的树脂供给用槽、可容纳构成线圈部件的线圈部的至少一部分的线圈部容纳槽以及连通该树脂供给用槽和该线圈部容纳槽的连通部;
在该线圈部容纳槽中容纳该线圈部的至少一部分的容纳工序;
通过向该树脂供给用槽供给流体状树脂,使该流体状树脂通过该连通部流入容纳了该线圈部的至少一部分的该线圈部容纳槽的树脂供给工序;
使至少该线圈部容纳槽内的该流体状树脂硬化的硬化工序。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该树脂供给工序中,向该树脂供给用槽供给该流体状树脂,使流体状树脂通过该连通部流入该线圈部容纳槽中,由此将该流体状树脂被储存在该树脂供给用槽和该连通部以及该线圈部容纳槽中的状态时的该流体状树脂的液面控制在规定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该树脂供给工序中,将该树脂供给用槽中的流体状树脂的液面控制在该规定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该树脂供给工序中,将该线圈部容纳槽中的流体状树脂的液面控制在该规定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进行该树脂供给工序之前,对该模具和该线圈部进行预热。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该线圈部具有一个平面,该线圈部容纳槽的内侧底面呈平面,
至少在从该容纳工序结束到硬化工序结束的期间,相对于该线圈部容纳槽挤压该线圈部,使得以面接触的方式使该一个平面与该内侧底面抵接。
14、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该线圈部具有卷绕了绕组的卷芯部以及一对凸缘部,该一对凸缘部分别在该卷芯部的两端沿与该卷芯部的轴垂直的方向延伸,
至少在该树脂供给工序中,被容纳在该线圈部容纳槽中的该线圈部的至少该卷芯部的一部分以与连接于该线圈部容纳槽的该连通部的连接部即开口部相对的方式支承该线圈部。
15、一种线圈部件的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可以储存流体状树脂的树脂供给用槽;
可以容纳构成线圈部件的线圈部的至少一部分的线圈部容纳槽;
连通该树脂供给用槽和该线圈部容纳槽的连通部;
用于向该树脂供给用槽供给流体状树脂的树脂供给装置;
用于使通过该连通部而从该树脂供给用槽向该线圈部容纳槽流入的流体状树脂在该线圈部容纳槽内固化的固化装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线圈部件的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液面控制装置,其用于将处于如下状态时的该流体状树脂的液面维持在规定位置,所述状态是该流体状树脂被供给向该树脂供给用槽并通过该连通部流入该线圈部容纳槽,由此该流体状树脂被储存在该树脂供给用槽、该连通部和该线圈容纳槽中的状态。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线圈部件的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液面控制装置由用于将该树脂供给用槽内的该流体状树脂的液面维持在该规定位置的树脂供给用槽内液面控制装置构成。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线圈部件的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液面控制装置由用于将该线圈部容纳槽内的该流体状树脂的液面维持在该规定位置的线圈部容纳槽内液面控制装置构成。
19、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线圈部件的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树脂供给用槽、该线圈部容纳槽和该连通部由模具表面中的形成了凹部的部分构成,其中该模具由可变形的弹性部件构成。
20、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线圈部件的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用于至少对该树脂供给用槽、该线圈部容纳槽、该连通部和该线圈部进行预热的预热装置。
21、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线圈部件的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线圈部具有一个平面,该线圈部容纳槽的内侧底面呈平面,
该制造装置还包括挤压装置,该挤压装置相对于该线圈部容纳槽挤压该线圈部,使得以面接触的方式使该一个平面与该内侧底面抵接。
22、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线圈部件的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线圈部具有卷绕绕组的卷芯部以及一对凸缘部,该一对凸缘部分别在该卷芯部的两端沿与该卷芯部的轴垂直的方向延伸,
连接于该线圈部容纳槽的该连通部的连接部即开口部与被容纳在该线圈部容纳槽中的该线圈部的至少该卷芯部的一部分相对。
CN200810215430.XA 2007-06-27 2008-06-27 线圈部件 Active CN10144193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168782A JP4924893B2 (ja) 2007-06-27 2007-06-27 コイル部品の製造方法及びコイル部品の製造装置
JP2007168782 2007-06-27
JP2007-168782 2007-06-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41930A true CN101441930A (zh) 2009-05-27
CN101441930B CN101441930B (zh) 2012-07-18

Family

ID=401596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215430.XA Active CN101441930B (zh) 2007-06-27 2008-06-27 线圈部件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7843301B2 (zh)
JP (1) JP4924893B2 (zh)
CN (1) CN101441930B (zh)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00757A (zh) * 2013-04-12 2014-10-15 株式会社不二工机 电磁线圈装置
CN104625072A (zh) * 2015-01-30 2015-05-20 上海交通大学 一种3d打印电磁线圈的方法
CN106229109A (zh) * 2015-06-02 2016-12-14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绕线式线圈的制造方法
TWI582806B (zh) * 2015-01-19 2017-05-11 Nittoku Engineering Co Ltd Coil manufacturing device
CN107045930A (zh) * 2016-02-09 2017-08-15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绕线式线圈的制造方法
CN107342150A (zh) * 2016-04-28 2017-11-10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线圈部件
CN109903984A (zh) * 2014-09-11 2019-06-18 胜美达集团株式会社 线圈元件的制造方法以及线圈元件
CN110462762A (zh) * 2017-04-04 2019-11-15 西门子股份公司 具有与有源部件形状互补地设计的箱体的电气装置
CN111627678A (zh) * 2016-09-08 2020-09-04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线圈部件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H697212A5 (de) * 2007-07-18 2008-06-25 Microcomponents Sa Elektrische Spule.
JP4895334B2 (ja) * 2009-11-19 2012-03-14 Tdk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
JP5336543B2 (ja) * 2011-04-28 2013-11-06 太陽誘電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
JP2012234868A (ja) * 2011-04-28 2012-11-29 Taiyo Yuden Co Ltd コイル部品
JP6135076B2 (ja) * 2012-09-12 2017-05-31 スミダコーポレ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磁性コアおよび磁性部品
JP6443104B2 (ja) * 2015-02-13 2018-12-26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コイル部品
JP6520850B2 (ja) * 2016-07-14 2019-05-29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電子部品及び回路モジュール
WO2021027978A2 (zh) * 2020-11-17 2021-02-18 深圳顺络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电感的绕组结构及制作方法、绕组电感及制作方法
TWI741888B (zh) * 2020-11-30 2021-10-01 奇力新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電感製造方法及電感
USD1013636S1 (en) * 2021-06-03 2024-02-06 Koa Corporation Varistor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440866A (en) * 1977-09-08 1979-03-31 Oki Electric Ind Co Ltd Production of molded product with undercut part
JPS55164117A (en) * 1979-06-06 1980-12-20 Kokusan Denki Co Ltd Resin molding method for electronic component
JPS624975Y2 (zh) * 1979-08-27 1987-02-04
JPS58161312A (ja) * 1982-03-18 1983-09-24 Toshiba Corp モ−ルドコイルの製造方法
JPS6021506A (ja) * 1983-07-15 1985-02-02 Aisin Seiki Co Ltd 電磁弁コイルのモ−ルド方法
JPH03163808A (ja) 1989-11-22 1991-07-15 Murata Mfg Co Ltd インダクタンス部品
JPH10116847A (ja) * 1996-10-15 1998-05-06 Hitachi Ltd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トランスファモールド装置
JP2000252150A (ja) * 1999-02-25 2000-09-14 Fuji Elelctrochem Co Ltd 封止コイルの製造方法
JP2002286050A (ja) * 2001-03-22 2002-10-0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電磁コイル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055988B2 (ja) * 2001-09-26 2008-03-05 Tdk株式会社 チップインダクタの製造方法及び装置
JP3659207B2 (ja) * 2001-09-28 2005-06-15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インダクタンス素子
JP4315425B2 (ja) * 2003-07-23 2009-08-19 スミダコーポレ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超小型面実装コイル装置
JP2005210055A (ja) 2003-12-22 2005-08-04 Taiyo Yuden Co Ltd 面実装コイル部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614119B2 (ja) 2004-01-30 2011-01-19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フェライト磁心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面実装型コイル部品、並びにその製造方法
JP2006114536A (ja) * 2004-10-12 2006-04-27 Nec Tokin Corp 線輪部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TWI254952B (en) * 2005-05-27 2006-05-11 Delta Electronics Inc Inductor and base thereof
JP4394640B2 (ja) 2005-12-22 2010-01-06 Tdk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
JP4290160B2 (ja) 2005-12-22 2009-07-01 Tdk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及びコイル部品の製造方法
JP4535083B2 (ja) * 2007-04-10 2010-09-01 Tdk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
US7515028B1 (en) * 2008-06-24 2009-04-07 Tdk Corporation Coil component

Cited By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00757A (zh) * 2013-04-12 2014-10-15 株式会社不二工机 电磁线圈装置
CN110085412A (zh) * 2014-09-11 2019-08-02 胜美达集团株式会社 线圈元件的制造方法以及线圈元件
CN110085413B (zh) * 2014-09-11 2023-07-18 胜美达集团株式会社 线圈元件的制造方法以及线圈元件
CN110085413A (zh) * 2014-09-11 2019-08-02 胜美达集团株式会社 线圈元件的制造方法以及线圈元件
CN109903983B (zh) * 2014-09-11 2022-10-04 胜美达集团株式会社 线圈元件的制造方法以及线圈元件
CN110085412B (zh) * 2014-09-11 2022-08-02 胜美达集团株式会社 线圈元件的制造方法以及线圈元件
CN109903984A (zh) * 2014-09-11 2019-06-18 胜美达集团株式会社 线圈元件的制造方法以及线圈元件
CN109903983A (zh) * 2014-09-11 2019-06-18 胜美达集团株式会社 线圈元件的制造方法以及线圈元件
CN109903981A (zh) * 2014-09-11 2019-06-18 胜美达集团株式会社 线圈元件的制造方法以及线圈元件
CN109903982A (zh) * 2014-09-11 2019-06-18 胜美达集团株式会社 线圈元件的制造方法以及线圈元件
CN110085411B (zh) * 2014-09-11 2022-05-31 胜美达集团株式会社 线圈元件的制造方法以及线圈元件
EP4279203A3 (en) * 2014-09-11 2024-02-21 Sumida Corporation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coil component
CN109903984B (zh) * 2014-09-11 2021-10-22 胜美达集团株式会社 线圈元件的制造方法以及线圈元件
CN109903982B (zh) * 2014-09-11 2021-08-17 胜美达集团株式会社 线圈元件的制造方法以及线圈元件
CN109903981B (zh) * 2014-09-11 2021-04-02 胜美达集团株式会社 线圈元件的制造方法以及线圈元件
CN110085411A (zh) * 2014-09-11 2019-08-02 胜美达集团株式会社 线圈元件的制造方法以及线圈元件
TWI582806B (zh) * 2015-01-19 2017-05-11 Nittoku Engineering Co Ltd Coil manufacturing device
CN104625072A (zh) * 2015-01-30 2015-05-20 上海交通大学 一种3d打印电磁线圈的方法
CN106229109A (zh) * 2015-06-02 2016-12-14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绕线式线圈的制造方法
US10361028B2 (en) 2015-06-02 2019-07-23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wound coil
CN107045930A (zh) * 2016-02-09 2017-08-15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绕线式线圈的制造方法
CN107342150A (zh) * 2016-04-28 2017-11-10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线圈部件
CN111627678A (zh) * 2016-09-08 2020-09-04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线圈部件
CN111627678B (zh) * 2016-09-08 2023-12-08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线圈部件
CN110462762A (zh) * 2017-04-04 2019-11-15 西门子股份公司 具有与有源部件形状互补地设计的箱体的电气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924893B2 (ja) 2012-04-25
CN101441930B (zh) 2012-07-18
US20090002112A1 (en) 2009-01-01
US7843301B2 (en) 2010-11-30
JP2009010093A (ja) 2009-01-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41930B (zh) 线圈部件
US7463130B2 (en) Inductance element
CN103650077B (zh) 电抗器及其制造方法
US9728331B2 (en) Method for making a choke
US7295168B2 (en) Antenna coil
US20110006870A1 (en) Coil Component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Coil Component
JP5051469B2 (ja) リアクトル
CN109986733A (zh) 定子的制造方法以及定子
US20190088397A1 (en) Inductor component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CN102810392A (zh) 薄型闭磁路电感器及其制作方法
US11164695B2 (en) Inductor component
US11361898B2 (en) Coil component and electronic device
JP2017117932A (ja) 複合材料成形体、リアクトル、及び複合材料成形体の製造方法
CN108198794A (zh) 一种芯片封装体及其制备方法
CN108231717A (zh) 一种封装元件及其制备方法
JP5332527B2 (ja) リアクトル装置
JP2019083235A (ja) リアクトル
JP2004214371A (ja) 面実装型コイル部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2786292A (zh) 贴片变压器及其制备方法
US6348849B1 (en) High voltage transformer
CN216957631U (zh) 一种保护壳及包括该保护壳的互感器
CN218918620U (zh) 一种贴片磁性元件
CN205943694U (zh) 一种电感
CN108352237A (zh) 用于电线圈装置的线圈支架和用于制造电线圈装置的方法
JP2022070058A (ja) インダ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