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471878A - 检测装置 - Google Patents
检测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6471878A CN106471878A CN201480080194.9A CN201480080194A CN106471878A CN 106471878 A CN106471878 A CN 106471878A CN 201480080194 A CN201480080194 A CN 201480080194A CN 106471878 A CN106471878 A CN 10647187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ght
- suction nozzle
- illuminator
- route
- reflecting mirr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1/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i.e. using sub-millimetre waves,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 G01N21/84—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G01N21/88—Investigating the presence of flaws or contamination
- G01N21/8806—Specially adapted optical and illumination feature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B—MEASURING LENGTH, THICKNESS OR SIMILAR LINEAR DIMENSIONS; MEASURING ANGLES; MEASURING AREAS; MEASURING IRREGULARITIES OF SURFACES OR CONTOURS
- G01B11/00—Measur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optical technique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1/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i.e. using sub-millimetre waves,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 G01N21/01—Arrangements or apparatus for facilitating the optical investigation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1/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i.e. using sub-millimetre waves,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 G01N21/84—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G01N21/88—Investigating the presence of flaws or contamination
- G01N21/94—Investigating contamination, e.g. dust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7/00—Image analysis
- G06T7/0002—Inspection of images, e.g. flaw detection
- G06T7/0004—Industrial image inspec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6—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provided with illuminating mea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7/00—Television systems
- H04N7/18—Closed-circuit television [CCTV] systems, i.e. systems in which the video signal is not broadcast
- H04N7/183—Closed-circuit television [CCTV] systems, i.e. systems in which the video signal is not broadcast for receiving images from a single remote source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8—Monitoring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 H05K13/081—Integration of optical monitoring devices in assembly lines; Processes using optical monitor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rolling devices or machines in assembly lines
- H05K13/0812—Integration of optical monitoring devices in assembly lines; Processes using optical monitor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rolling devices or machines in assembly lines the monitoring devices being integrated in the mounting machine, e.g. for monitoring components, leads, component placement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201/00—Features of devices classified in G01N21/00
- G01N2201/06—Illumination; Optics
- G01N2201/061—Source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201/00—Features of devices classified in G01N21/00
- G01N2201/06—Illumination; Optics
- G01N2201/068—Optics, miscellaneou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Patholog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Operations Research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upply And Installment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AREA)
- Investigat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AREA)
- 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Optical Means (AREA)
Abstract
在具备下方照明装置(88)、侧方照明装置(90)及相机(96)的拍摄装置(80)中,通过下方照明装置从下方向吸嘴(60)照射光,通过侧方照明装置从吸嘴的侧方照射光。并且,从下方照明装置照射的光经由第一光路(两条虚线(106、108、110)之间的路线)到达相机,从侧方照明装置照射的光经由第二光路(两条虚线(124、126、128)之间的路线)到达相机。而且,通过遮光块(92、94)进行遮挡,以使从下方照明装置照射的光不会沿第二光路到达相机。由此,能够防止重影图像显现在吸嘴的下表面侧的拍摄时的图像上。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检测照射于被检测物的光的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在检测照射于被检测物的光的检测装置中,例如,基于检测出的光拍摄被检测物,利用通过拍摄而形成的图像数据进行被检测物的检查。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如下技术:用于通过两台拍摄装置从两个方向拍摄被检测物,并基于通过来自这两个方向的拍摄而形成的图像数据进行被检测物的检查。另外,由于通过两台拍摄装置从两个方向拍摄被检测物的效率较差,因此在下述专利文献2中记载有如下技术:用于通过一台拍摄装置从两个方向拍摄被检测物。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4115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2-430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如上述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那样,通过一台拍摄装置从两个方向拍摄被检测物,从而能够实现低成本化。但是,在通过一台拍摄装置从两个方向拍摄被检测物时,通常从第一方向拍摄被检测物的情况下的光的路线(以下,有时记载为“第一光路”)与从第二方向拍摄被检测物的情况下的光的路线(以下,有时记载为“第二光路”)不同,通过沿各个路线的光而形成有从第一方向拍摄到的被检测物的图像数据和从第二方向拍摄到的被检测物的图像数据。然而,存在有如下情况:从第一方向拍摄被检测物的情况下照射的光不仅进入到第一光路,还进入到第二光路。在这样的情况下,有可能因进入到第二光路的光而在被检测物的来自第一方向的拍摄时的图像上显现重影图像,从而无法适当地进行被检测物的检查。本发明就是鉴于这样的实际情况而作出的,本发明的课题是防止重影图像显现在被检测物的来自第一方向的拍摄时的图像上。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申请所记载的检测装置为一种检测装置,用于检测照射于被检测物的光,上述检测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第一光源,从第一方向向上述被检测物照射光;第二光源,从第二方向向上述被检测物照射光;检测部,用于检测从上述第一光源照射的光和从上述第二光源照射的光;第一导光部件,将从上述第一光源照射的光经由第一光路引导至上述检测部;第二导光部件,将从上述第二光源照射的光经由第二光路引导至上述检测部;及遮光部件,遮挡从上述第一光源照射的光,以使从上述第一光源照射的光不会沿上述第二光路到达上述检测部。
发明效果
在本申请所记载的检测装置中,通过第一光源从第一方向向被检测物照射光,通过第二光源从第二方向向被检测物照射光。并且,从第一光源照射的光经由第一光路到达检测部,从第二光源照射的光经由第二光路到达检测部。而且,通过遮光部件进行遮挡,以使从第一光源照射的光不会沿第二光路到达检测部。由此,能够防止重影图像显现在被检测物的来自第一方向的拍摄时的图像上。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电子元件装配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吸嘴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吸嘴管理装置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拍摄装置的概略图。
图5是表示由本发明的拍摄装置所拍摄到的吸嘴的下表面的图像的图。
图6是表示由本发明的拍摄装置所拍摄到的吸嘴的侧方的图像的图。
图7是表示比较例的拍摄装置的概略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拍摄装置的概略图。
图9是表示比较例的拍摄装置的概略图。
图10是表示由比较例的拍摄装置所拍摄到的吸嘴的下表面的图像的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拍摄装置的概略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作为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电子元件装配装置的结构>
在图1中示出电子元件装配装置(以下,有时省略为“装配装置”)10。装配装置10具有一个系统底座12和在该系统底座12之上相邻的两台电子元件装配机(以下,有时省略为“装配机”)14。此外,将装配机14的排列方向称为X轴方向,将与该方向呈直角的水平的方向称为Y轴方向。
各装配机14主要具备装配机主体20、搬运装置22、装配头移动装置(以下,有时省略为“移动装置”)24、装配头26、供给装置28及吸嘴站30。装配机主体20由框架部32和架设在该框架部32上的横梁部34构成。
搬运装置22具备两个输送装置40、42。这两个输送装置40、42以相互平行且沿X轴方向延伸的方式配设于框架部32。两个输送装置40、42分别通过电磁马达(省略图示)沿X轴方向搬运支撑于各输送装置40、42的电路基板。另外,电路基板由基板保持装置(省略图示)固定地保持在预定的位置。
移动装置24是XY机器人型的移动装置。移动装置24具备使滑动件50沿X轴方向滑动的电磁马达(省略图示)和沿Y轴方向滑动的电磁马达(省略图示)。在滑动件50上安装有装配头26,该装配头26通过两个电磁马达的工作而向框架部32上的任意的位置移动。
装配头26是对电路基板装配电子元件的装置。在装配头26的下端面设有吸嘴60。如图2所示,吸嘴60由躯干筒64、凸缘部66、吸附管68及卡挂销70构成。躯干筒64形成为圆筒状,凸缘部66以突出的方式固定于躯干筒64的外周面。吸附管68形成为细的管状,以从躯干筒64的下端部向下方延伸出的状态被躯干筒64保持为能够沿轴线方向移动。卡挂销70以沿躯干筒64的径向延伸的方式设于躯干筒64的上端部。吸嘴60利用卡挂销70以单触式能够装卸地安装于装配头26。另外,在装配头26内置有弹簧(省略图示),该弹簧对安装于装配头26的吸嘴60的吸附管68赋予弹力。由此,通过内置于装配头26的弹簧的弹力对该吸附管68向从躯干筒64的下端部向下方延伸出的方向推压。
另外,吸嘴60经由负压空气、正压空气通路而与正负压供给装置(省略图示)连通。各吸嘴60通过负压吸附保持电子元件,通过正压使保持的电子元件脱离。另外,装配头26具有使吸嘴60升降的吸嘴升降装置(省略图示)。装配头26通过该吸嘴升降装置来变更所保持的电子元件的上下方向上的位置。
供给装置28是供料器型的供给装置,如图1所示,配设于框架部32的前方侧的端部。供给装置28具有带式供料器72。带式供料器72以卷绕的状态收容有带化元件。带化元件是对电子元件进行编带而得到的元件。并且,带式供料器72通过送出装置(省略图示)送出带化元件。由此,供料器型的供给装置28通过带化元件的送出,在供给位置供给电子元件。
吸嘴站30具有收容多个吸嘴60的吸嘴托盘77。在该吸嘴站30,根据需要进行安装于装配头26的吸嘴60与收纳于吸嘴托盘77的吸嘴60的互换等。另外,吸嘴托盘77能够相对于吸嘴站30进行装卸,能够在装配机14的外部进行收容于吸嘴托盘77的吸嘴60的回收、吸嘴60向吸嘴托盘77的补给等。
<装配机的装配作业>
在装配机14中,根据上述结构,能够通过装配头26对保持于搬运装置22的电路基板进行装配作业。具体地说,根据装配机14的控制装置(省略图示)的指令,电路基板被搬运至作业位置并由基板保持装置固定地保持在该位置。另外,带式供料器72根据控制装置的指令送出带化元件,并在供给位置供给电子元件。并且,装配头26向电子元件的供给位置的上方移动,并通过吸嘴60吸附保持电子元件。接着,装配头26向电路基板的上方移动,并将所保持的电子元件向电路基板上装配。
<吸嘴的检查>
在装配机14中,如上所述,通过吸嘴60吸附保持由带式供料器72供给的电子元件,并将该电子元件向电路基板上装配。因此,当在吸嘴60产生有缺陷时,无法执行适当的装配作业。考虑到这样的问题,将吸嘴托盘77从装配机14的吸嘴站30取下,在吸嘴管理装置中进行收容于吸嘴托盘77的吸嘴60的检查。
详细地说,如图3所示,吸嘴管理装置78形成为大致立方体形状,在正面设有用于将吸嘴托盘77收纳在吸嘴管理装置78内、或者从吸嘴管理装置78取出吸嘴托盘77的抽屉79。并且,收纳在吸嘴管理装置78内的吸嘴60在吸嘴管理装置78内进行管理及检查。在该吸嘴60的检查时,进行吸嘴60的拍摄,基于拍摄数据,进行吸嘴60的吸附管68的状态及吸附管68从躯干筒64突出的突出量的检查。如图4所示,进行吸嘴60的拍摄的拍摄装置80具备三片反射镜82、84、86、下方照明装置88、侧方照明装置90、两个遮光块92、94及相机96。
在吸嘴管理装置78中,检查对象的吸嘴60由吸嘴把持件100把持。并且,通过拍摄装置80拍摄由吸嘴把持件100把持的吸嘴60。三片反射镜82、84、86中的第一反射镜82以倾斜大致45度的状态配设在由吸嘴把持件100把持的吸嘴60的下方。此外,第一反射镜82的反射率为50%,透射率为50%。
三片反射镜82、84、86中的第二反射镜84以向与该第一反射镜82相同的方向倾斜大致45度的状态配设在第一反射镜82的侧方。此外,第二反射镜84的反射率为30%,透射率为70%。另外,三片反射镜82、84、86中的第三反射镜86以向与该第二反射镜84相同的方向倾斜大致45度的状态配设在第二反射镜84的上方。此外,第三反射镜86的反射率为100%,透射率为0%。
另外,下方照明装置88具备侧射照明102和落射照明104。侧射照明102形成为大致圆环状,以朝向上方的状态配设在第一反射镜82与由吸嘴把持件100把持的吸嘴60之间。此外,由吸嘴把持件100把持的吸嘴60的轴线与圆环状的侧射照明102的中心在上下方向上形成为大致一致。另外,落射照明104以朝上的状态配设在第一反射镜82的下方。由此,侧射照明102从下方朝着由吸嘴把持件100把持的吸嘴60照射光,落射照明104经由第一反射镜82及侧射照明102的内径部从下方朝着由吸嘴把持件100把持的吸嘴60照射光。
从侧射照明102及落射照明104照射的光、即从下方照明装置88照射的光通过由吸嘴把持件100把持的吸嘴60或者侧射照明102的背面进行反射,而沿光路(两条虚线106之间的路线)向第一反射镜82入射。并且,向第一反射镜82入射的光中的50%的光量的光通过第一反射镜82进行反射,而沿光路(两条虚线108之间的路线)向第二反射镜84入射。其理由在于,第一反射镜82的反射率为50%。另外,在向第二反射镜84入射的光的延长线上配设有相机96。因此,向第二反射镜84入射的光中的70%的光量的光透过第二反射镜84而沿光路(两条虚线110之间的路线)向相机96入射。此外,相机96具有透镜112和拍摄元件114,向相机96入射的光经由透镜112而由拍摄元件114检测到。由此,如图5所示,获得吸嘴60的下表面侧的拍摄数据。此外,由拍摄元件114检测到的光是相当于通过由吸嘴把持件100把持的吸嘴60或者侧射照明102的背面进行反射的光的光量的35%(0.5×0.7=0.35)的光。
另外,拍摄装置80的侧方照明装置90是背光灯方式的照明装置,如图4所示,配设为向由吸嘴把持件100把持的吸嘴60照射光,并且使该照射的光向第三反射镜86入射。另外,在侧方照明装置90与由吸嘴把持件100把持的吸嘴60之间配设有两个遮光块92、94中的第一遮光块92,在第三反射镜86与由吸嘴把持件100把持的吸嘴60之间配设有两个遮光块92、94中的第二遮光块94。并且,在第一遮光块92与第二遮光块94分别形成有狭缝120、122,这两条狭缝120、122在来自侧方照明装置90的光的照射方向上一致。因此,侧方照明装置90从第一遮光块92的狭缝120之间向由吸嘴把持件100把持的吸嘴60照射光,该照射的光从第二遮光块94的狭缝122之间向第三反射镜86入射。此时,从侧方照明装置90照射的光沿光路(两条虚线124之间的路线)向第三反射镜86入射。
并且,向第三反射镜86入射的光中的100%的光量的光通过第三反射镜86进行反射,而沿光路(两条虚线126之间的路线)向第二反射镜84入射。其理由在于,第三反射镜86的反射率为100%。接着,向第二反射镜84入射的光中的30%的光量的光通过第二反射镜84进行反射,而沿光路(两条虚线128之间的路线)向相机96入射。由此,如图6所示,获得来自吸嘴60的侧方的拍摄数据。此外,由于向相机96入射的光是通过了狭缝122之间的光,因此由图中的单点划线130界定的形状形成为与狭缝122相对应的形状。另外,由拍摄元件114检测到的光是相当于从侧方照明装置90照射的光的光量的30%(1.0×0.3=0.3)的光。
如上所述,在拍摄装置80中,通过经由第一光路、具体地说为经由两条虚线106之间的路线、两条虚线108之间的路线及两条虚线110之间的路线而向相机96入射的光来拍摄吸嘴60的下表面侧,通过经由第二光路、具体地说为经由两条虚线124之间的路线、两条虚线126之间的路线及两条虚线128之间的路线而向相机96入射的光来拍摄吸嘴60的侧方。由此,无需使用吸嘴60的下表面的拍摄用的相机和侧面的拍摄用的相机这两台相机,能够实现拍摄装置的低成本化。但是,能够利用第一光路和第二光路通过一台相机96从两个方向拍摄吸嘴60的理由在于存在有两个遮光块92、94。若该遮光块92、94不存在,则吸嘴60的侧方的图像可能作为重影像显现在吸嘴60的下表面侧的图像上。
具体地说,使用图7,以未配设遮光块92、94的拍摄装置140为例进行说明。此外,由于拍摄装置140除了未配设遮光块92、94以外均与拍摄装置80相同,因此在拍摄装置140的说明中使用与拍摄装置80的结构要素相同的附图标记。
在拍摄装置140中,当为了进行吸嘴60的下表面的拍摄而通过下方照明装置88照射光时,与拍摄装置80相同,该光经由第一光路、即两条虚线106之间的路线、两条虚线108之间的路线及两条虚线110之间的路线而向相机96入射。另外,存在有如下情况:从下方照明装置88照射的光、特别是从侧射照明102照射的光直接或者由侧方照明装置90的扩散板(省略图示)反射而向第三反射镜86入射。在这样的情况下,当从下方照明装置88照射的光沿光路(两条虚线146之间的路线)向第三反射镜86入射时,由第三反射镜86反射。并且,由第三反射镜86反射的光沿光路(两条虚线148之间的路线)向第二反射镜84入射。当向该第二反射镜84入射的光由第二反射镜84反射时,该反射后的光沿光路(两条虚线110之间的路线)向相机96入射。该光路(两条虚线110之间的路线)与第一光路、即用于形成吸嘴60的下表面侧的图像的光的路线相同。因此,在拍摄元件114中,用于形成吸嘴60的下表面侧的图像的光与用于形成吸嘴60的侧面的图像的光以重合的状态被检测出。由此,吸嘴60的侧方的图像作为重影像显现在吸嘴60的下表面侧的图像上。
另一方面,在拍摄装置80中,遮光块92、94遮挡由下方照明装置88照射的光,从而防止重影像的显现。具体地说,如图8所示,即使在侧射照明102照射了沿虚线150的光路的光的情况下,该光虽到达第二遮光块94的狭缝122的内部,但是通过第二遮光块94的厚度而防止光向第三反射镜86的入射。另外,即使在侧射照明102照射了沿虚线152的光路的光的情况下,该光虽到达第一遮光块92的狭缝120的内部,但是通过第一遮光块92的厚度而防止向侧方照明装置90的扩散板的入射。即,防止因侧方照明装置90的扩散板的反射而使光向第三反射镜86入射。这样,在拍摄装置80中,通过遮光块92、94遮挡从下方照明装置88照射的光,从而防止重影像显现在吸嘴60的下表面侧的图像上。
但是,存在有如下情况:从下方照明装置88照射的光由吸嘴60反射,该反射的光经由沿虚线156的光路而向第三反射镜86入射。考虑到这样的问题,在拍摄装置80中,在遮光块92、94形成有狭缝120、122,以使侧方照明装置90向拍摄吸嘴60的下表面侧时的吸嘴60的下端部、即吸附管68的中央部周边照射光,而不是向吸附管68的前端部照射光。
具体地说,例如,在图9所示的拍摄装置170中,在遮光块172、174形成有狭缝176、178,以使侧方照明装置90向吸嘴60的吸附管68的下端部照射光。此外,由于拍摄装置170除了遮光块172、174以外均与拍摄装置80相同,因此在拍摄装置170的说明中使用与拍摄装置80的结构要素相同的附图标记。
在该拍摄装置170中,存在有如下情况:从下方照明装置88照射的光通过吸嘴60进行反射,该反射的光从遮光块174的狭缝178之间向第三反射镜86入射。在这样的情况下,由吸嘴60反射的光沿光路(两条虚线180之间的路线)向第三反射镜86入射。并且,向第三反射镜86入射的光通过第三反射镜86进行反射,该反射的光沿光路(两条虚线182之间的路线)向第二反射镜84入射。当该向第二反射镜84入射的光由第二反射镜84反射时,该反射的光沿光路(两条虚线184之间的路线)向相机96入射。向该相机96入射的光的路线为两条虚线184之间的路线,位于用于形成吸嘴60的下表面侧的图像的光的路线(两条虚线110之间的路线)的中央部。因此,如图10所示,有可能因经由两条虚线184之间的路线向相机96入射的光而在吸嘴60的下表面侧的图像的中央部显现由实线160界定的重影像。这样,当在吸嘴60的下表面侧的图像的中央部显现重影像时,重影像会妨碍吸嘴60的下表面侧的检查,无法适当地检测吸嘴60的下表面侧、即吸嘴60的吸附管68的状态。
另一方面,如图8所示,在拍摄装置80中,在遮光块92、94形成有狭缝120、122,以使侧方照明装置90向拍摄吸嘴60的下表面侧时的吸嘴60的吸附管68的中央部周边照射光。因此,在由吸嘴60反射的光向第三反射镜86入射的情况下,该光如上所述地经由第二光路、即两条虚线124之间的路线、两条虚线126之间的路线及两条虚线128之间的路线而向相机96入射。该向相机96入射的光的路线为两条虚线128之间的路线,位于用于形成吸嘴60的下表面侧的图像的光的路线(两条虚线110之间的路线)的端部。因此,如图5所示,虽因经由两条虚线128之间的路线向相机96入射的光而在吸嘴60的下表面侧的图像上显现由实线160界定的重影像,但是该重影像显现在与吸嘴60的下表面侧的图像不同的部位,不会妨碍吸嘴60的下表面侧的检查。由此,能够适当地检查吸嘴60的吸附管68的状态。
这样,在拍摄装置80中,通过配设反射镜84、86、遮光块92、94并且使该反射镜84、86的配设位置适当以及使狭缝120、122相对于该遮光块92、94的形成位置适当,能够适当地拍摄吸嘴60的下表面侧,能够适当地检查吸嘴60的吸附管68的状态。
另外,吸嘴60的侧方的拍摄的目的在于检查吸附管68从躯干筒64突出的突出量,需要拍摄吸附管68的前端部。即,基于拍摄数据,检测吸附管68的前端部的位置,基于该吸附管68的前端部的位置,计算吸附管68从躯干筒64突出的突出量。然而,在拍摄装置80中,如上所述,在遮光块92、94形成有狭缝120、122,以使侧方照明装置90向拍摄吸嘴60的下表面侧时的吸嘴60的吸附管68的中央部周边照射光。即,由于在拍摄吸嘴60的下表面侧时的吸嘴60的位置处进行了吸嘴60的侧方的拍摄的情况下拍摄吸嘴60的吸附管68的中央部周边,因此无法计算吸附管68从躯干筒64突出的突出量。因此,在拍摄吸嘴60的侧方时,使吸嘴60移动,以使通过侧方照明装置90向吸嘴60的吸附管68的前端部照射光。
具体地说,在吸嘴60的侧方的拍摄时,如图11所示,使吸嘴把持件100向上方移动,以使吸嘴60的吸附管68的前端部位于从侧方照明装置90照射的光的路线(两条虚线124之间的路线)上。由此,从侧方照明装置90照射的光经由第二光路、即两条虚线124之间的路线、两条虚线126之间的路线及两条虚线128之间的路线而向相机96入射,从而如图6所示,拍摄吸嘴60的吸附管68的前端部。
这样,在拍摄装置80中,通过配设遮光块92、94、使狭缝120、122的形成位置适当、变更吸嘴60的与拍摄部位相对应的拍摄位置等,能够通过一台相机96适当地进行吸嘴60的下表面的拍摄和侧方的拍摄。
另外,在拍摄装置80中,经由进行吸嘴60的下表面的拍摄时的吸嘴60与相机96之间的第一光路的距离与经由进行吸嘴60的侧方的拍摄时的吸嘴60与相机96之间的第二光路的距离相同。即,经由图4中的两条虚线106之间的路线、两条虚线108之间的路线及两条虚线110之间的路线的吸嘴60与相机96之间的距离和经由图11中的两条虚线124之间的路线、两条虚线126之间的路线及两条虚线128之间的路线的吸嘴60与相机96之间的距离相同。由此,在吸嘴60的下表面的拍摄时和侧方的拍摄时,无需进行调焦,从而实现了作业性优异的拍摄装置。
顺便说一下,在上述实施例中,吸嘴60为吸嘴的一个例子。拍摄装置80为检测装置的一个例子。下方照明装置88为第一光源的一个例子。侧方照明装置90为第二光源的一个例子。第一反射镜82和第二反射镜84为第一导光部件的一个例子。第二反射镜84和第三反射镜86为第二导光部件的一个例子。遮光块92、94为遮光部件的一个例子。
此外,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能够以基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知识实施了各种变更、改进的各种方式来进行实施。具体地说,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中,作为用于遮挡光的部件,采用了遮光块92、94,但是只要是能够遮挡光的形状,则能够采用各种形状的遮光部件。另外,在遮光块92、94形成有狭缝120、122,并使光通过该狭缝120、122之间,但是只要以使光通过的方式贯通遮光部件即可,能够采用各种形状的贯通部。具体地说,例如,能够采用使光通过端面呈U字型凹陷的部位且在除了该凹陷的部位以外的部位遮挡光的构造的遮光部件。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本发明的检测装置被用作用于进行吸嘴60的拍摄的装置,但是也可以将本发明的检测装置用作进行除了吸嘴60以外的各种部件的拍摄的装置。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以使吸嘴60的侧方的拍摄位置位于吸嘴60的下表面的拍摄位置的上方的方式形成有狭缝120、122,但是能够以使吸嘴60的侧方的拍摄位置与吸嘴60的下表面的拍摄位置不同的方式设定狭缝120、122的形成位置。即,也可以以使吸嘴60的侧方的拍摄位置位于吸嘴60的下表面的拍摄位置的下方的方式形成狭缝120、122。
而且,也可以将吸嘴60的侧方的拍摄的目的设为检查吸嘴的前端的污染、检查是否附着有电子元件。
附图标记说明
60:吸嘴
80:拍摄装置(检测装置)
88:下方照明装置(第一光源)
90:侧方照明装置(第二光源)
82:反射镜(第一导光部件)
84:反射镜(第一导光部件)(第二导光部件)
86:反射镜(第二导光部件)
92:遮光块(遮光部件)
94:遮光块(遮光部件)
Claims (4)
1.一种检测装置,用于检测照射于被检测物的光,所述检测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光源,从第一方向向所述被检测物照射光;
第二光源,从第二方向向所述被检测物照射光;
检测部,用于检测从所述第一光源照射的光和从所述第二光源照射的光;
第一导光部件,将从所述第一光源照射的光经由第一光路引导至所述检测部;
第二导光部件,将从所述第二光源照射的光经由第二光路引导至所述检测部;及
遮光部件,遮挡从所述第一光源照射的光,以使从所述第一光源照射的光不会沿所述第二光路到达所述检测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由所述检测部检测从所述第一光源照射的光时,所述被检测物配置于第一位置;
当由所述检测部检测从所述第二光源照射的光时,所述被检测物配置于第二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经由所述第一光路的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检测部之间的距离和经由所述第二光路的所述第二位置与所述检测部之间的距离相等。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检测装置是用于基于由所述检测部检测到的光来拍摄作为所述被检测物的吸嘴的装置,
所述第一光源从所述吸嘴的下方照射光,
所述第二光源从所述吸嘴的侧方照射光,
由此,该检测装置拍摄所述吸嘴的下端面和所述吸嘴的侧面。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JP2014/067417 WO2016001983A1 (ja) | 2014-06-30 | 2014-06-30 | 検出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471878A true CN106471878A (zh) | 2017-03-01 |
CN106471878B CN106471878B (zh) | 2019-09-03 |
Family
ID=550185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80080194.9A Active CN106471878B (zh) | 2014-06-30 | 2014-06-30 | 检测装置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184898B2 (zh) |
EP (1) | EP3163997B1 (zh) |
JP (1) | JP6460600B2 (zh) |
CN (1) | CN106471878B (zh) |
WO (1) | WO2016001983A1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233189A (zh) * | 2020-05-27 | 2021-08-10 | 上野精机株式会社 | 零部件转移装置 |
TWI776229B (zh) * | 2020-09-08 | 2022-09-01 | 台達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 自動插件設備 |
US11523552B2 (en) | 2020-09-08 | 2022-12-06 | Delta Electronics, Inc. | Automatic insertion apparatus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830316B2 (ja) * | 2015-12-18 | 2021-02-17 | 株式会社Fuji | 検出装置 |
JP6830329B2 (ja) * | 2016-08-26 | 2021-02-17 | 株式会社Fuji | 検査装置、および検査方法 |
CN114175872B (zh) | 2019-07-25 | 2023-09-26 | 株式会社富士 | 吸嘴的检查装置和吸嘴的检查方法 |
JP7428807B2 (ja) | 2020-08-04 | 2024-02-06 | 株式会社Fuji | テープフィーダ検査装置及びテープフィーダ検査装置における補正方法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273141A (ja) * | 1985-09-27 | 1987-04-03 | Hitachi Ltd | 透明な試料に対する欠陥検出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
JPH11230717A (ja) * | 1998-02-18 | 1999-08-27 | Copal Co Ltd | 吸着ノズルの位置確認治具 |
JP2004349346A (ja) * | 2003-05-20 | 2004-12-09 | Yamaha Motor Co Ltd | 表面実装機 |
CN1613285A (zh) * | 2001-11-13 | 2005-05-04 | 赛博光学公司 | 具有元件布局检查功能的抓取式设备 |
JP2012004306A (ja) * | 2010-06-16 | 2012-01-05 | Fuji Mach Mfg Co Ltd | 部品実装機の吸着ノズル検査装置 |
WO2013111550A1 (ja) * | 2012-01-26 | 2013-08-01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部品実装装置およびその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797019B2 (ja) * | 1986-06-12 | 1995-10-18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部品認識用照明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
JPH11251794A (ja) * | 1998-03-02 | 1999-09-17 | Sony Corp | 電子部品実装機 |
JP3586371B2 (ja) * | 1998-03-31 | 2004-11-10 | 株式会社日立ハイテクインスツルメンツ | 電子部品認識装置 |
JP4331301B2 (ja) * | 1999-02-24 | 2009-09-16 | 富士機械製造株式会社 | 電気部品装着機および電気部品装着方法 |
JP4329152B2 (ja) * | 1999-04-12 | 2009-09-09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部品認識装置 |
US6853874B2 (en) * | 2000-12-08 | 2005-02-08 | Fuji Machine Mfg. Co., Ltd. | Variable-width substrate conveyor, method of changing width of the same, and method of matching widths of two adjacent substrate conveyors |
JP4546663B2 (ja) * | 2001-04-23 | 2010-09-15 | 富士機械製造株式会社 | プリント板保持装置および電気部品装着システム |
DE60321350D1 (de) * | 2002-08-08 | 2008-07-10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ermitteln ob ein bauelemententräger gut ist, und maschine und verfahren zur montage eines elektronischen bauteils |
JP4421406B2 (ja) | 2004-07-27 | 2010-02-24 |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 表面実装機 |
US20070065549A1 (en) * | 2005-09-20 | 2007-03-22 | Pellet Products | Method and system for producing animal feed |
JP4724612B2 (ja) * | 2006-06-27 | 2011-07-13 |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 部品認識装置および表面実装機 |
JP5094428B2 (ja) * | 2008-01-09 | 2012-12-12 |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 部品認識装置および実装機 |
US8447566B2 (en) * | 2008-02-21 | 2013-05-21 | Panasonic Corporation | Mounting condition determining method |
JP5090583B1 (ja) * | 2011-08-29 | 2012-12-05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部品実装装置、ヘッド及び部品姿勢認識方法 |
CN104641736B (zh) * | 2012-09-20 | 2017-06-06 | 富士机械制造株式会社 | 散装元件供给装置及元件安装装置 |
-
2014
- 2014-06-30 CN CN201480080194.9A patent/CN106471878B/zh active Active
- 2014-06-30 US US15/322,477 patent/US10184898B2/en active Active
- 2014-06-30 JP JP2016530708A patent/JP6460600B2/ja active Active
- 2014-06-30 WO PCT/JP2014/067417 patent/WO2016001983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4-06-30 EP EP14896703.7A patent/EP3163997B1/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273141A (ja) * | 1985-09-27 | 1987-04-03 | Hitachi Ltd | 透明な試料に対する欠陥検出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
JPH11230717A (ja) * | 1998-02-18 | 1999-08-27 | Copal Co Ltd | 吸着ノズルの位置確認治具 |
CN1613285A (zh) * | 2001-11-13 | 2005-05-04 | 赛博光学公司 | 具有元件布局检查功能的抓取式设备 |
JP2004349346A (ja) * | 2003-05-20 | 2004-12-09 | Yamaha Motor Co Ltd | 表面実装機 |
JP2012004306A (ja) * | 2010-06-16 | 2012-01-05 | Fuji Mach Mfg Co Ltd | 部品実装機の吸着ノズル検査装置 |
WO2013111550A1 (ja) * | 2012-01-26 | 2013-08-01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部品実装装置およびその方法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233189A (zh) * | 2020-05-27 | 2021-08-10 | 上野精机株式会社 | 零部件转移装置 |
TWI776229B (zh) * | 2020-09-08 | 2022-09-01 | 台達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 自動插件設備 |
US11523552B2 (en) | 2020-09-08 | 2022-12-06 | Delta Electronics, Inc. | Automatic insertion apparatus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471878B (zh) | 2019-09-03 |
EP3163997A4 (en) | 2018-02-28 |
EP3163997B1 (en) | 2023-09-27 |
JPWO2016001983A1 (ja) | 2017-04-27 |
JP6460600B2 (ja) | 2019-01-30 |
EP3163997A1 (en) | 2017-05-03 |
US10184898B2 (en) | 2019-01-22 |
US20170131215A1 (en) | 2017-05-11 |
WO2016001983A1 (ja) | 2016-01-0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471878A (zh) | 检测装置 | |
TWI609609B (zh) | Electronic component mounting device | |
KR20130056177A (ko) | 기판 처리 장치, 기판 처리 방법, 및 기판 처리 프로그램을 기억한 컴퓨터 판독 가능한 기억 매체 | |
KR102032807B1 (ko) | 노광 묘화 장치 및 노광 묘화 방법 | |
JP5094428B2 (ja) | 部品認識装置および実装機 | |
JP2011066041A (ja) | 電子部品実装装置 | |
JP2007294727A (ja) | 撮像装置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表面実装機、部品試験装置、ならびにスクリーン印刷装置 | |
JP2014183164A (ja) | ノズル検査装置及び部品実装システム | |
JP6794529B2 (ja) | 表面実装機 | |
KR101657982B1 (ko) | 엘이디 패키지의 엑스레이 검사 장치 | |
CN217369288U (zh) | 多面体物料的缺陷检测装置 | |
CN109596643A (zh) | 一种高清摄像电路板质量视觉检测设备 | |
KR102234312B1 (ko) | 진단 키트 제조용 부품 선별 장치 | |
JP6830316B2 (ja) | 検出装置 | |
CN209935295U (zh) | 一种音量键外观aoi检测设备 | |
CN209148562U (zh) | 高兼容的电路板侧边层偏检测机 | |
KR100856528B1 (ko) | 전자부품의 자동검사 시스템 | |
JP6830329B2 (ja) | 検査装置、および検査方法 | |
JP6785214B2 (ja) | 検査装置、および検査方法 | |
CN218394781U (zh) | 一种棱镜自动光学检测装置 | |
CN116183185B (zh) | 镜头mtf测试机及用于镜头生产的mtf检测生产线 | |
CN103098580A (zh) | 部件安装装置、工作头及部件姿态识别方法 | |
JP3933042B2 (ja) | 撮像方法 | |
CN117279361A (zh) | 吸嘴检查装置及吸嘴管理装置 | |
JP6315683B2 (ja) | プリント基板検査装置及びプリント基板検査システ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B02 |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 ||
CB02 |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
Address after: Aichi Japan vertical city Applicant after: Fuji Corporation Address before: Aichi Japan vertical city Applicant before: Fuji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Co., Ltd.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