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132719A - 带盒 - Google Patents

带盒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132719A
CN106132719A CN201580016064.3A CN201580016064A CN106132719A CN 106132719 A CN106132719 A CN 106132719A CN 201580016064 A CN201580016064 A CN 201580016064A CN 106132719 A CN106132719 A CN 10613271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pe drum
opening
box
recess
ta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1606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132719B (zh
Inventor
坂野秀树
袖山秀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King Ji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King Ji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King Jim Co Ltd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to CN201710993369.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856424B/zh
Priority to CN201710994486.9A priority patent/CN107878049B/zh
Priority to CN201710994476.5A priority patent/CN107856423B/zh
Publication of CN1061327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13271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13271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13271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7/00Mechanisms for manipulating page-width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e.g. carbon paper
    • B41J17/32Detachable carriers or holders f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mechanis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2/00Ink-ribbon cartridges
    • B41J32/02Ink-ribbon cartridges for endless ribb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2/00Ink-ribbon cartridg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5/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continuous form, e.g. webs
    • B41J15/04Supporting, feeding, or guiding devices; Mountings for web rolls or spindles
    • B41J15/044Cassettes or cartridges containing continuous copy material, tape, for setting into printing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 B41J3/407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for marking on special material
    • B41J3/4075Tape printers; Label printers

Landscapes

  • Printers Characterized By Their Purpose (AREA)
  •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s And Handling Thereof (AREA)
  • Electronic Switches (AREA)
  • Handling Of Continuous Sheets Of Paper (AREA)

Abstract

提供了一种带盒,该带盒使得可以抑制灰尘入侵或者位置偏差,而不会影响用于安装盒安装部的引导功能。带盒(100)安装在带打印装置(1)上,带打印装置设置有:盒安装部(5),带盒(100)安装在该盒安装部上;打印头(21);覆盖打印头(21)的打印头盖(43);以及从打印头盖(43)突出的引导凸部(67),其中,带盒(100)设置有:打印带(102);墨带(110);压辊(120);盒壳体(130),该盒壳体容纳这些部件;打印头盖(43)被插入其中的插入开口(134),该插入开口设置在盒壳体(130)上;以及接纳引导凸部(67)的引导凹部(169),该引导凹部设置在插入开口(134)的开口外周壁部(164)上。

Description

带盒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安装在待使用的带打印装置的盒安装部上的带盒,尤其设置一种安装有打印带与墨带的带盒。
背景技术
就这样的带盒以及使用这样的带盒的带打印装置而言,公知以下带盒以及带打印装置(参见专利文献1)。
带盒包括:打印带本体,在该打印带本体中打印带卷绕在打印带芯上;墨带本体,在该墨带本体中墨带卷绕在墨带卷取芯上;墨带卷取芯,该墨带卷取芯对已经用过的墨带进行清理;压辊,该压辊从打印带本体输送并供应打印带;以及盒壳体,打印带本体、墨带本体、墨带卷取芯以及压辊容纳在该盒壳体中。
另一方面,在带打印装置的盒安装部的底板上设置有:定位突出部,该定位突出部对打印带芯进行定位;打印头,该打印头覆盖有打印头盖;压辊驱动轴,该压辊驱动轴使压辊旋转;以及墨带卷取驱动轴,该墨带卷取驱动轴借助墨带卷取芯对墨带进行清理。此外,在盒安装部的下侧空间中嵌入有马达驱动的打印带输送机构,该马达驱动的打印带输送机构使压辊驱动轴以及墨带卷绕驱动轴旋转。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A-2012-20543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同时,当带盒被安装在这样的盒安装部上时,打印头盖自然地起到初始安装引导装置的作用。而如果打印头盖设置有用于加强打印头盖的肋,那么需要在不破坏引导功能的情况下增大带盒的插入开口以对应于突出的肋的尺寸。然而,开口突出部增大会导致打印头盖与插入开口之间的间隙,由此灰尘等会容易侵入到打印头中或者压辊附近。
在这种公知的带盒中,当带盒被安装在盒安装部上时,旋转力从压辊驱动轴施加至压辊以输送打印带以及墨带。类似地,旋转力从墨带卷取驱动轴施加至墨带卷取芯以对墨带进行卷取。旋转力中输入至压辊的部分作为旋转力矩借助压辊与支承部之间的摩擦经由支承部施加至盒壳体。类似地,旋转力中输入至墨带卷取芯的部分也作为旋转力矩施加至盒壳体。
在此情况下,在平面图中观察时压辊顺时针旋转,并且在平面图中观察时墨带卷取芯逆时针旋转。因此,压辊那一侧的旋转力矩与墨带卷取芯那一侧的旋转力矩的合力被施加至带盒。由于旋转力在将压辊与墨带卷取芯连接起来的假想线上没有相互抵消的矢量分量,旋转力沿与假想线相交的方向相互重叠,由此合力被施加成最大的作用力。因此,存在这样的关系:当带打印装置被驱动成进行打印时,带盒的位置在盒安装部内偏移。而且,带盒的位置偏差会导致带盒相对于打印头的位置偏差,这导致打印质量方面的不良影响。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这样一种带盒,该带盒能在不破坏相对于盒安装部的安装引导功能的情况下减少灰尘入侵并且防止带盒在盒安装部内发生位置偏差。
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
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以可附接/可拆卸的方式安装在带打印装置中的带盒,该带打印装置具有:盒安装部,所述带盒安装在该盒安装部上;打印带输送机构部,该打印带输送机构部从安装的所述带盒输送打印带;墨带输送机构部,该墨带输送机构部以与所述打印带的输送同步的方式输送墨带;打印头部,该打印头部在所述打印带上进行打印并且被构造成能在打印位置与退避位置之间移动;打印头盖,该打印头盖设置在所述盒安装部上;以及凸部,该凸部从所述打印头盖的外表面突出并且引导所述带盒的安装。所述带盒包括:所述打印带;所述墨带;压辊,该压辊从所述打印带输送机构部接收动力并且面对所述打印头部,使得在所述打印位置处,所述打印带与所述墨带被布置在所述压辊与所述打印头部之间;盒壳体,该盒壳体容纳所述打印带、所述墨带以及所述压辊;插入开口,该插入开口设置在所述盒壳体上,并且当所述带盒被安装在所述盒安装部上时,所述打印头盖插入到该插入开口中;以及面对部,该面对部设置在所述插入开口的开口外周壁部上并且接纳所述凸部以限制所述带盒的移位。
在此情况下,面对部优选是凹部。
此外,在此情况下,所述打印头盖优选包括三个盖侧壁,这三个盖侧壁具有:第一盖侧壁,该第一盖侧壁覆盖所述打印头部的背面侧;以及两个第二盖侧壁,这两个第二盖侧壁分别从所述第一盖侧壁的两个外端延伸,所述插入开口的所述开口外周壁部优选包括三个开口内壁,这三个开口内壁具有:对应于第一盖侧壁的第一开口内壁;以及对应于两个第二盖侧壁的两个第二开口内壁,并且当从将所述带盒安装在所述带打印装置中的安装方向观察时,所述三个开口内壁的形状优选与所述三个盖侧壁的形状互补。
根据这些构造,当带盒被安装在盒安装部上时,插入开口被打印头盖引导并且安装在其适当的安装位置中。插入开口的开口外周壁部设置有接纳打印头盖的凸部的面对部(凹部)。因此,可以在不增大开口外周壁部的尺寸的情况下顺利进行安装。因此,不需要提供打印头盖的三个盖侧壁与插入开口的三个开口内壁之间的大间隙。因此,可以在不破坏关于盒安装部的安装引导功能的情况下减少灰尘入侵或者减小位置偏差。
在此情况下,所述凹部与所述凸部进行相对配合。
根据此构造,当带盒被安装在盒安装部上时,插入开口的凹部与打印头盖的凸部进行相对配合。因此,盒壳体借助打印头盖经由插入开口定位。即,插入开口(更具体地说压辊)可以相对于覆盖有打印头盖的打印头部精确定位。
此外,所述凹部优选设置在所述第一开口内壁上,对应于从所述第一盖侧壁的外表面突出的所述凸部,所述第一盖侧壁沿与所述打印带的输送方向相同的方向延伸。
同时,当设置在盒壳体中的压辊通过打印头部的移动被按压时,按压力经由压辊施加至盒壳体。
根据此构造,第一开口内壁的凹部借助位于打印头部的背面侧上的第一盖侧壁的凸部进行定位。因此,打印头部的按压力经由凹部被凸部接收。即,打印头部的按压力由覆盖打印头部的打印头盖吸收。因此,在盒壳体中不发生由按压力引起的位置偏差。因此,可以确保打印质量。
而且,所述凹部优选设置在所述两个第二开口内壁中的每一者上,对应于从所述两个第二盖侧壁的外表面中的每一者突出的所述凸部。
同时,压辊在打印带与墨带保持在压辊与打印头之间的情况下开始旋转(打印带输送)时,压辊附近的旋转力被施加至盒壳体。
根据此构造,第二开口内壁的凹部借助两个第二盖侧壁的凸部进行定位。压辊附近的旋转力经由两个凹部被两个远离的凸部接收。即,由于压辊附近的旋转力借助打印头盖而被减小,所以盒壳体中因旋转力发生的位置偏差减小。因此,可以确保打印质量。
另一方面,所述凹部优选包括两个凹部侧壁表面,并且所述带盒优选借助所述两个凹部侧壁表面以及所述凸部在与所述凸部的突出方向相交的方向得到定位。
此外,所述凹部优选包括凹部底壁表面,并且所述凹部底壁表面优选包括沿所述安装方向上升的斜面。
根据这些构造,提高了面对部在面对部的凹入方向以及与凹入方向相交的方向上相对于凸部的定位精确度。因此,盒壳体的插入开口可以定位成能够相对于打印头盖移动。
此外,所述凸部优选从所述盒安装部的安装基部表面延伸至靠近所述墨带的输送路径的位于所述安装方向的前侧的端部位置的位置,并且所述凹部优选从所述三个开口内壁的位于所述安装方向的所述前侧的端部表面延伸至靠近所述端部位置的所述位置。
根据此构造,带盒在盒安装部上安装成抵靠安装基部。因此,可以提高插入开口相对于打印头部的定位精确度,更具体地说,可以提高压辊相对于打印头部的定位精确度。因此,可以保持高的打印质量。
在此情况下,所述三个开口内壁优选包括内壁主体以及拐角部,所述内壁主体与位于所述安装基部表面那一侧的壳体壁在该拐角部处彼此相交,并且所述凹部优选由位于所述拐角部上的凹槽以及位于所述内壁主体上的开口构成。
根据此构造,凹部由位于拐角部上的凹槽以及位于内壁主体上的开口构成。因此,在内壁主体上不形成诸如突起之类的突出部。因此,可以有效避免凹部干扰盒壳体内部的部件、墨带的输送路径或者打印带。
此外,所述盒壳体优选包括能沿所述安装方向分离的两个壳体,并且所述凹部优选设置在所述壳体中的被定位成更接近所述安装方向的前侧的那个壳体上。
根据此构造,即使凸部设置在盒安装部的打印头盖上,也能仅通过变更壳体中一者的设计而接纳凸部。
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装在带打印装置的盒安装部上的带盒,所述带盒具有打印带和墨带,安装所述带盒的所述盒安装部设置有:第一输出部,该第一输出部输出正向旋转动力以输送所述打印带;第二输出部,该第二输出部输出反向旋转动力以卷取所述墨带;以及主体侧接触部,在所述带盒被安装的情况下,所述主体侧接触部被允许接触所述带盒。所述带盒在被安装在所述盒安装部上的情况下包括:第一输入部,所述正向旋转动力从所述带打印装置的所述第一输出部输入至该第一输入部;第二输入部,所述反向旋转动力从所述带打印装置的所述第二输出部输入至该第二输入部;以及盒侧接触部,该盒侧接触部被允许与所述带打印装置的所述主体侧接触部接触,所述盒侧接触部存在于将所述第一输出部与所述第二输出部连接起来的假想线上或者存在于所述假想线附近,从而借助所述带打印装置的所述第一输出部以及所述第二输出部的旋转力来对抗所述带盒中所产生的旋转力。
根据此构造,盒侧接触部被允许与主体侧接触部接触以对抗由第一输出部以及第二输出部产生的旋转力。因此,由第一输出部以及第二输出部的旋转力产生的作用力使盒侧接触部与盒安装部的主体侧接触部强力地彼此接触以确保盒侧接触部与主体侧接触部之间的位置关系。此外,由于盒侧接触部存在于将第一输出部与第二输出部连接起来的假想线上(包括假想线附近)或者存在于假想线附近,第一输出部与第二输出部各自的旋转力在假想线附近上没有相互抵消的矢量分量并因此成为最大的作用力。因此,通过利用引起位置偏差的旋转力,可以减小带盒在盒安装部内的位置偏差。
在此情况下,所述第一输入部优选被包括在压辊中,所述压辊构造成能旋转,并且所述第二输入部优选被包括在卷取芯中,所述卷取芯构造成能旋转。
此外,所述带盒优选还包括:插入开口,当将所述带盒安装到所述盒安装部中时,所述插入开口允许打印头盖被插入在该插入开口中,打印头部以及具有多个边缘部的所述打印头盖被设置在所述盒安装部上,并且所述主体侧接触部从所述打印头盖的所述边缘部中的一个边缘部突出,并且,所述盒侧接触部优选在限定所述插入开口的开口外周壁部上凹进。
根据此构造,可以借助凹部与凸部之间的接合而进一步可靠地减小在与凹部和凸部相交的方向上的位置偏差。
在此情况下,所述打印头盖覆盖所述打印头部的旋转支撑轴那一侧,所述打印头盖包括彼此相交的第一盖侧壁与第二盖侧壁,并且所述打印头盖具有从所述第一盖侧壁与所述第二盖侧壁彼此相交的所述边缘部突出的所述主体侧接触部,所述开口外周壁部优选包括对应于所述第一盖侧壁的第一开口内壁以及与所述第一开口内壁相交并且对应于所述第二盖侧壁的第二开口内壁,并且所述盒侧接触部优选在所述第一开口内壁与所述第二开口内壁彼此相交的拐角部处凹进。
根据此构造,盒侧接触部在开口外周壁部的第一开口内壁与第二开口内壁彼此相交的拐角部处凹进。因此,即使盒侧接触部在开口外周壁部上凹进,也不损失开口外周壁部的强度。
在此情况下,所述盒侧接触部优选接纳所述主体侧接触部。
根据此构造,带盒可以借助盒侧接触部定位在具有主体侧接触部的盒安装部处。即,即使施加除上述旋转力矩以外的作用力,也可以防止盒安装部内的位置偏差。
此外,所述主体侧接触部在所述边缘部处包括从所述第一盖侧壁突出的第一凸部以及从所述第二盖侧壁突出的第二凸部,所述盒侧接触部优选包括在所述第一开口内壁上凹进成对应于所述第一凸部的第一凹部以及在所述第二开口内壁上凹进成对应于所述第二凸部的第二凹部。
根据此构造,带盒可以借助第一凹部与第二凹部定位在盒安装部处。即,即使施加除上述旋转力矩以外的作用力,也可以防止盒安装部内的位置偏差。
另一方面,所述盒侧接触部优选形成朝安装方向延展至所述盒安装部的形状。
根据此构造,由于盒侧接触部沿用于带盒的安装的主体侧接触部被引导至盒安装部,带盒可以精确地定位在盒安装部处。
此外,所述拐角部优选代替在该拐角部处凹进的所述盒侧接触部而用作所述盒侧接触部。
根据此构造,盒侧接触部不一定在第一开口内壁与第二开口内壁之间的拐角处凹进,并且拐角部本身可以构成盒侧接触部。因此,可以简化拐角部附近的结构。
而且,所述带盒优选还包括:插入开口,该插入开口允许打印头盖被插入在该插入开口中,其中,打印头部与所述打印头盖被设置在所述盒安装部上,所述主体侧接触部优选从所述打印头盖突出,并且所述盒侧接触部优选是限定所述插入开口的开口外周壁部的面对所述主体侧接触部的那一部分。
根据此构造,盒侧接触部不是必须凹进。相反,开口外周壁部可以构成盒侧接触部。因此,可以简化开口外周壁部的结构。此外,如果在与盒侧接触部和主体侧接触部彼此接触的方向相交的方向上外力小的话,那么可以借助此构造基本避免位置偏差。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带打印装置在其盖打开的情况下的外观立体图。
图2中的(a)和(b)分别是根据实施方式的带盒的平面图与侧视图。
图3是盒安装部的平面图。
图4是当从开闭盖的后表面侧观察时开闭盖的立体图。
图5中的(a)和(b)分别是带盒在移除其上壳体的情况下的平面图以及上壳体的后表面视图。
图6是当从带盒的后表面侧观察时带盒的立体图。
图7中的(a)和(b)分别是在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带盒安装在盒安装部上的状态下插入开口附近的放大平面图与放大剖面图。
图8中的(a)和(b)分别是盒安装部的打印头盖附近的放大平面图与放大侧面图。
图9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带盒的插入开口附近的放大立体图。
图10是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带盒安装在盒安装部上的情况下插入开口附近的放大平面图。
图11中的(a)和(b)分别是在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带盒安装在盒安装部上的状态下盒侧接触部附近的放大平面图与放大剖面图。
图12中的(a)和(b)分别是盒安装部的打印头盖附近的放大平面图与放大侧面图。
图13是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带盒的盒侧接触部附近的放大立体图。
图14是在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带盒安装在盒安装部上的状态下盒侧接触部附近的放大平面图。
图15中的(a)和(b)分别是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型例的打印头盖附近的放大平面图与放大剖面图。
图16中的(a)和(b)分别是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型例的打印头盖附近的放大平面图与放大剖面图。
图17是根据第五实施方式的带盒安装在盒安装部上的状态下盒侧接触部附近的放大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中,将参照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带盒以及安装了该带盒的带打印装置。带打印装置一边从安装的带盒输送打印带以及墨带一边进行打印,切断打印带的已经打印了的部分,制成标签(带片)。
[带打印装置的概述]
图1是带打印装置以及安装在带打印装置中的带盒的外观立体图。如附图所示,带打印装置1包括:装置壳体3,该装置壳体构成外壳;盒安装部5,带盒100以能附接/能拆卸的方式安装在该盒安装部上;以及开闭盖7,该开闭盖开闭盒安装部5。在装置壳体3的上表面上,盒安装部5设置在后侧上,显示器11设置在中部侧上,并且键盘13设置在近侧上。在开闭盖7附近,设置有手指钩挂凹进部15。当手指钩住凹进部15并使之升高时开闭盖7打开。而且,在装置壳体3的侧表面(左侧表面)上,设置有细长的打印带排出口17以排出打印带102。
此外,带打印装置1包括:打印机构部23,该打印机构部具有竖立设置在盒安装部5上的打印头21;打印带输送机构部25,该打印带输送机构部嵌在盒安装部5的后侧空间中;以及打印带切割机构部27,该打印带切割机构部嵌在打印带排出口17附近。使用者借助键盘13输入打印信息,并且在确认显示器11上的打印信息后利用键操作进行打印。根据打印指令,打印带输送机构部25被驱动而使打印带102与墨带110相互平行地延伸。而且,借助从打印机构部23施加至墨带110的热,墨带110的墨转移至打印带102以进行打印。通过打印输送,打印带102从打印带排出口17排出。当完成打印时,打印带切割机构部27被驱动而切断打印带102的已经打印了的部分。
[带盒的概述]
如图2以及图5所示,带盒100包括:打印带卷106,在该打印带卷中,打印带102卷绕在打印带芯104上;以及墨带卷114,在该墨带卷中,墨带110卷绕在送出芯112上。此外,带盒100包括:卷取芯116,该卷取芯对已经用过的墨带110进行卷取;以及压辊(按压体)120,该压辊隔着墨带110以及打印带102与打印头21接触并且输送打印带102以及墨带110。而且,带盒100包括盒壳体130,该盒壳体容纳打印带卷106、墨带卷114、卷取芯116以及压辊120。如上所述,此实施方式的带盒100具有所谓的壳结构,在该壳结构中,外壳覆盖有盒壳体130。
而且,带盒100包括位于盒壳体130上的插入开口134,当带盒100安装在带打印装置1中时该插入开口接纳打印头21。而且,带盒100包括打印带送出口138,该打印带送出口设置在盒壳体130上,并且打印带102从打印带送出口138被送出。注意,插入开口134可以是通孔或者囊孔。此外,如稍后将详细描述的,打印带卷106由在盒壳体130内突出的柱形芯轴192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
当压辊120与卷取芯116被打印带输送机构部25驱动时,打印带102被从打印带芯104送出并且墨带110被从送出芯112送出。输送的打印带102与墨带110在压辊120处相互平行地延伸,并借助打印头21进行打印。打印带102的已经进行了打印的送出端(打印了的部分)从打印带送出口138被送出至打印带排出口17。另一方面,墨带110绕插入开口134的外周壁部行进并被卷取芯116卷取。注意,根据打印带102的带宽度,具有不同厚度的多种类型的带盒都可作为带盒100之用。
[带打印装置的细节]
如图1与图3所示,盒安装部5形成为与带盒100的平坦形状互补的平坦形状,并且形成为以这样的深度凹进,该深度对应于可安装的多种类型的带盒100之中具有最大厚度的带盒100。在此情况下,侧板部33以及构成盒安装部5的底板部的安装基部31借助树脂等形成(模制成)一体。裂缝形打印带排出路径35形成在盒安装部5与带排出口17之间,并且打印带切割机构部27嵌在此位置。
在盒安装部5的安装基部31上,竖立地设置有定位突出部41以及覆盖有打印头盖43的打印头21,芯轴192配合成定位在定位突出部41中。此外,还竖立地设置有旋转并驱动压辊120的压辊驱动轴45以及旋转并驱动卷取芯116的卷取驱动轴47。而且,在安装基部31上,检测打印带102的类型(属性信息)的打印带检测部51以及解除送出芯112以及卷取芯116的旋转止动的芯解除部53设置在卷取驱动轴47附近。
而且,在安装基部31上,在对角线的位置处设置有一对小的突出部55,并且设置有一对保持件57,这对保持件保持安装的带盒100的中部。而且,打印带输送机构部25嵌在安装基部31的后侧空间中,该打印带输送机构部由马达、齿轮系(均未示出)等构成,打印带输送机构部使压辊驱动轴45以及卷取驱动轴47旋转。打印带输送机构部25利用齿轮系进行动力分配并且使压辊驱动轴45以及卷取驱动轴47相互同步旋转。
打印机构部23包括由热头构成的打印头21以及打印头支撑框架61,该打印头支撑框架支撑打印头21并借助旋转支撑轴63使打印头21旋转。此外,打印机构部23包括:打印头释放机构(未示出),该打印头释放机构借助打印头支撑框架61使打印头21在打印位置与退避位置之间旋转;以及打印头盖43,该打印头盖覆盖打印头21(以及打印头支撑框架61)。
打印头释放机构与开闭盖7的开闭联动地进行操作。打印头释放机构根据开闭盖7的关闭操作而使打印头21移动(旋转)至打印位置。此外,打印头释放机构根据开闭盖7的打开操作而使打印头21移动(旋转)至退避位置。打印头21在移动至打印位置时隔着墨带110以及打印带102与压辊120接触,并且打印头21在移动至退避位置时与压辊120分离。因此,避免打印带102以及墨带110在附接/拆卸带盒100时干涉打印头21。
打印头21设置有多个发热元件,并且这多个发热元件沿与压辊120的轴方向相同的方向排成一行。而且,当打印带102以及墨带110被输送并且多个发热元件选择性地被驱动时进行打印。
打印头盖43在平面图中形成大体的矩形形状,并且打印头盖43与安装基部31(盒安装部5)形成(模制成)一体。此外,打印头盖43从安装基部31垂直地大幅突出。打印头盖43在内侧允许打印头21旋转,并且在外侧起到带盒100的安装引导装置的作用。
打印带检测部51由多个微动开关51a构成,打印带检测部51选择性地与带盒100的被检测部180(稍后将描述)接合,并且检测诸如打印带102的打印带宽度、打印带颜色以及材料之类的类型。而且,基于检测结果来控制打印头21以及打印带输送机构部25的驱动。芯解除部53由用于送出芯112以及卷取芯116的两个解除销53a构成。如稍后将详细描述的,盒壳体130设置有旋转止动钩206,旋转止动钩分别由送出芯112以及卷取芯116保持(参见图6)。当安装带盒100时,解除销53a与旋转止动钩206接合以解除送出芯112以及卷取芯116的旋转止动。
压辊驱动轴45包括:固定轴45a,该固定轴是细长的以允许压辊120插入;以及花键形可移动轴45b,该花键形可移动轴可旋转地轴支承于固定轴45a的基部。打印带输送机构部25的旋转动力传递至可移动轴45b,然后从可移动轴45b传递至压辊120。类似地,卷取驱动轴47包括固定轴47a以及花键形可移动轴47b,该花键形可移动轴可旋转地轴支承于固定轴47a。在此情况下,同样地,打印带输送机构部25的旋转动力传递至可移动轴47b,然后从可移动轴47b进一步传递至卷取芯116。
当带盒100安装在盒安装部5上时,芯轴192(打印带芯104)与定位突出部41接合,压辊120与压辊驱动轴45接合,并且卷取芯116与卷取驱动轴47接合。然后,当开闭盖7关闭时,打印头21旋转并且在打印带102与墨带110保持在打印头与压辊之间的情况下与压辊120接触,这使带打印装置1处于打印待机状态。
如图1与图4所示,开闭盖7可旋转(即,借助设置在后侧上的铰链部71可开闭)地附接至装置壳体3。开闭盖7包括:开闭盖主体73,该开闭盖主体在平面图中形成矩形形状;以及观察窗75,该观察窗设置在开闭盖主体73的中央。此外,开闭盖7包括:一对轴支承片77,这对轴支承片从开闭盖主体73的背面突出并且可旋转地轴支承于铰链部71;以及操作杆79,该操作杆从开闭盖主体73的背面突出并且使打印头21旋转。而且,开闭盖7包括:两个按压突出部81,这两个按压突出部从开闭盖主体73的背面突出并且按压带盒100;以及按压突出部83,该按压突出部从开闭盖主体73的后面突出并且操作(接通)嵌入式盖关闭检测开关(未示出)。
观察窗75形成为横向较长,并且由与开闭盖主体73分开地形成的透明(可透射可见光)树脂制成。借助观察窗75,可以凭视觉观察安装在盒安装部5上的带盒100(带盒100的打印带102的类型以及打印带的剩余量)。此外,那对轴支承片77、操作杆79、两个按压突出部81以及按压突出部83借助树脂与开闭盖主体73形成(模制成)一体。
操作杆79从开闭盖主体73的背面大幅突出,并且当开闭盖7关闭时,该操作杆插入设置在盒安装部5的侧边上的裂缝开口87中。插入裂缝开口87中的操作杆79使上述打印头释放机构操作并且使打印头21旋转。类似地,当开闭盖7关闭时,按压突出部83插入邻近裂缝开口87的矩形开口97中以接通盖关闭检测开关。
其中一个按压突出部81定位成位于带盒100的压辊120附近,并且另一个按压突出部81定位成位于打印带检测部51的正上方。当开闭盖7关闭时,两个按压突出部81将带盒100按压成处于盒安装部5的安装基部31上,从而防止带盒100浮动。
[带盒的细节]
接着,将参照图2、图5以及图6描述带盒100的细节。注意,在描述带盒100时,以图2为例,位于安装方向上的近侧上(即,位于带盒100的上方前侧上)的表面将被称为“前面”,位于安装方向上的后侧上(即,位于带盒100的相反侧上)的表面将被称为“背面”,位于带盒100的左侧上的侧面将被称为“左侧面”,位于带盒100的右侧上的侧面将被称为“右侧面”,位于带盒100的上侧上的弧形侧面将被称为“顶端面”,并且位于带盒100的下侧上的侧面将被称为“基端面”。
如上所述,带盒100包括盒壳体130以及容纳在盒壳体130中的打印带卷106、墨带卷114、卷取芯116以及压辊120。此外,带盒100包括设置在盒壳体130上的插入开口134、形成在压辊120附近的左侧面上的打印带送出口138以及识别标签141(参见图1),该识别标签在容纳打印带卷106的位置处从左侧面经由前面固定至右侧面。在识别标签141上,在前面与左侧面的两个位置显示容纳在盒壳体130中的打印带102的带宽度、带颜色、材料等。
盒壳体130构成带盒100的外壳(壳结构),并且具有这样的外观:在平面图中形成“L”形并且位于右侧面的基端稍微突出。在前后方向上,盒壳体130由下壳体150以及上壳体152构成,当盒壳体130安装在盒安装部5上时,下壳体150与上壳体152分别位于后侧与近侧上。在此实施方式的盒壳体130中,上壳体152由树脂模制品构成,并且下壳体150由不透明的树脂模制品构成。
上壳体152是这样的:构成盒壳体130的前面的顶壁部156与悬接在顶壁部156的外周上的上外周壁部158形成(模制成)一体。此外,下壳体150是这样的:构成盒壳体130的背面的底壁部160、竖立地设置在底壁部160的外周上的下外周壁部162以及竖立地设置在底壁部160上以限定插入开口134的开口外周壁部164形成(模制成)一体。
在上壳体152的上外周壁部158的下端面上,以适当的间隔设置有多个结合销170。而在下壳体150的下外周壁部162上设置有对应于多个结合销170的多个结合孔172(参见图5)。在诸如打印带卷106以及墨带卷114之类的组件布置在下壳体150上后,上壳体152结合至下壳体150,从而将多个结合销170压配合在多个结合孔172中,由此装配带盒100。注意,从模制容易度的观点来说,各个结合孔172形成为通孔。
另一方面,在下壳体150的左侧面以及右侧面上,设置有一对由一对保持件57保持的保持件接纳部174(参见图2以及图6)。在安装的带盒100的这对保持件接纳部174由盒安装部5那一侧上的一对保持件57保持的情况下,带盒100被防止浮动。此外,在下壳体150的背面上,设置有小配合孔176,一对小突出部55以留有些许空间的方式配合在这些小配合孔中(参见图6)。在位于盒安装部5那一侧上的那对小突出部55配合在安装的带盒100的这对小配合孔176中的情况下,带盒100被容易地定位在安装基部31上。
而且,在下壳体150的背面上,对应于打印带检测部51的被检测部180设置在位于基端面那一侧上的左侧拐角部处(即,当从前面那一侧观察时位于右侧拐角部处)(参见图6)。被检测部180构成在对应于打印带检测部51的多个微动开关51a的位置,并且基于设置在此位置的接纳孔180a的存在与否而获得多个位模式。即,位模式对应于打印带102的类型。
如图5所示,在盒壳体130内的上侧空间(位于顶端面那一侧)中,构成有打印带容纳区190,打印带卷106被充分地容纳在该打印带容纳区中。在打印带容纳区190的中部,竖立地设置与下壳体150形成(模制成)一体的芯轴192。芯轴192形成柱形形状,并且打印带卷106(打印带芯104)可旋转地轴支承于芯轴192的外周表面。此外,在打印带容纳区190中,将输送的打印带102引导至压辊120的打印带引导装置194与下壳体150形成一体,从而竖立地设置在压辊120附近。
即,在盒壳体130内,构成有打印带输送路径196,该打印带输送路径的范围从作为起始点的打印带卷106经由打印带引导装置194以及压辊120而到达打印带送出口138。从打印带卷106输送的打印带102借助打印带引导装置194被引导至压辊120,并且借助压辊120进行打印。然后,打印带102从压辊120被进一步引导至打印带送出口138。
打印带卷106除了包括打印带102以及打印带芯104之外还包括两个圆形膜198,这两个圆形膜附接至卷形打印带102的两个端面。这两个圆形膜198防止卷绕在打印带芯104上的打印带102松开。此外,尽管附图中未示出,但是反转止动机构嵌在打印带芯104中。当搬运带盒100时,反转止动机构防止打印带102反转。另一方面,当带盒100被安装在盒安装部5上时,定位突出部41解除反转止动机构的反转止动操作,由此使得能够输送打印带102。
在盒壳体130内,在基部的右侧上,邻近插入开口134构成有墨带容纳区200。在墨带容纳区200中,可旋转地支撑墨带卷114(送出芯112)的送出侧支承部202以及可旋转地支撑卷取芯116的卷取侧支承部204分别在左部与右部上与盒壳体130形成一体。即,送出侧支承部202与卷取侧支承部204形成在上壳体152与下壳体150中的每一者上。
送出侧支承部202与卷取侧支承部204的形成在下壳体150上的凹口部均与具有面对送出侧支承部202与卷取侧支承部204的顶端的旋转止动钩206形成一体。而且,其中一个旋转止动钩206和另一个旋转止动钩206在其旋转止动状态下分别与送出芯112和卷取芯116接合。
在墨带容纳区200中,将送出的墨带110引导至压辊120的第一墨带引导装置210与下壳体150形成一体,从而竖立地设置在送出侧支承部202附近。此外,在开口外周壁部164的外周侧上,一体形成有多个第二墨带引导装置212,这些第二墨带引导装置引导行进的墨带110。
即,在盒壳体130内,构成有墨带输送路径214,该墨带输送路径的范围从作为起始点的墨带卷114经由第一墨带引导装置210、压辊120以及多个第二墨带引导装置212而到达卷取芯116。从墨带卷114输送的墨带110借助第一墨带引导装置210被引导至压辊120,并借助压辊120进行打印。而且,墨带110经由压辊120绕开口外周壁部164(多个第二墨带引导装置212)行进,并被卷取芯116卷取。
注意,为了限制墨带110的向下的位置偏差,在绕开口外周壁部164延伸的墨带输送路径214上设置有多个肋形限制部168(参见图7)。多个肋形限制部168中的每一者均在下壳体150的底壁部160上设置成在第一墨带引导装置210、第二墨带引导装置212、开口外周壁部164的拐角等位置处形成肋形。
墨带卷114包括墨带110以及送出芯112。此外,墨带卷114包括圆形板簧220,该圆形板簧向送出芯112施加制动载荷(参见图5中的(b))。板簧220形成为在周向方向上是波状的并且在轴向方向上介于上壳体152的顶壁部156与送出芯112之间。即,板簧220的弹力将旋转制动载荷施加至送出芯112。因此,反张力被施加至从卷取芯116送出的墨带110以防止墨带110发生松弛。
送出芯112形成柱形形状,并且在其位于下壳体150那一侧的端部处沿周向方向形成有多个凹口222(参见图6)。而且,旋转止动钩206接合多个凹口222,或者与多个凹口222解除接合。注意,位于下壳体150那一侧的支撑送出芯112的送出侧支承部202由圆形开口构成,而位于上壳体152那一侧的送出侧支承部202由柱形突出部构成。而且,板簧220附接至所述突出部(关于两种组成参见图5中的(b))。
类似地,卷取芯116形成柱形形状,并且在其位于下壳体150那一侧的端部处沿周向方向形成有多个凹口224。而且,旋转止动钩206接合多个凹口224,或者与多个凹口224解除接合。此外,花键槽226形成在卷取芯116的内周面上,并且与卷取驱动轴47花键接合。因此,卷取驱动轴47的旋转力被传递至卷取芯116以对墨带110进行卷取。
在盒壳体130内,在基部的左侧上,邻近插入开口134构成有压辊容纳区230。在压辊容纳区230的中部,设置有形成在下壳体150上的具有椭圆形开口的下支承部234(参见图6)以及形成在上壳体152上的具有椭圆形开口的上支承部232(参见图5中的(b))。而且,借助上支承部232与下支承部234,压辊120被支撑成可旋转并且可水平移动。即,被椭圆形的上支承部232与下支承部234支撑的压辊120构造成可在压辊120和压辊驱动轴45接合的原位置与压辊120和打印带引导装置194接触(打印带102被保持在压辊和打印带引导装置之间)的保持位置之间水平移动(可稍微移动)。
同时,当搬运带盒100时,打印带102的送出端处于从打印带送出口138稍微突出至外部的状态(参见图1)。如果此时按压力或者拉入力被错误地施加至打印带102的送出端,那么被该力牵拉的压辊120移动至上述保持位置。即,防止打印带102的送出端经由打印带送出口138而被拉入到盒壳体130中。
压辊120包括柱形辊基体240以及附接至辊基体240的外周表面的橡胶辊242。橡胶辊242在轴向方向上的长度对应于打印头21,并且打印头21与橡胶辊242接触,打印带102与墨带110在移动至打印位置的情况下保持在打印头21与橡胶辊242之间。此外,花键槽244形成在辊基体240的内周面上,并且与压辊驱动轴45花键接合。因此,压辊驱动轴45的旋转力被传递至压辊120以打印并输送打印带102(以及墨带110)。
[第一实施方式与第二实施方式的介绍]
同时,如图7所示,由开口外周壁部164限定的插入开口134是供盒安装部5的打印头盖43插入的部分,并且打印头盖43包括三个引导凸部67(凸部),这三个引导凸部设置成在其基部处突出至带盒100。另一方面,开口外周壁部164包括三个引导凹部169(面对部),这三个引导凹部对应于设置在打印头盖43上的三个引导凸部67。当带盒100被安装在盒安装部5上时,带盒100的三个引导凹部169分别与打印头盖43的三个引导凸部67相配合,由此将带盒100定位在盒安装部5处(稍后将详细描述)。
[引导凹部与引导凸部(第一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7以及图9,将结合打印头盖43的引导凸部67的结构描述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带盒100的引导凹部169的结构的细节。注意,权利要求书中所述的打印头部由覆盖有打印头盖43的打印头21以及支撑打印头21的打印头支撑框架61构成。
如图7以及图8中的放大图所示,在竖立地设置在盒安装部5的安装基部31上的打印头盖43上,引导凸部67(凸部)在三个位置处设置成朝外部突出。打印头盖43由覆盖打印头21的背面侧的背面盖侧壁280、从背面盖侧壁280的两个外端以直角延伸的左盖侧壁282与右盖侧壁284以及从上侧覆盖打印头21(打印头部)的覆盖顶壁288一体形成。左盖侧壁282从背面盖侧壁280延伸得短,并且右盖侧壁284从背面盖侧壁280延伸得长。注意,权利要求3中的“第一盖侧壁”对应于背面盖侧壁280,并且权利要求3中的“第二盖侧壁”对应于左盖侧壁282以及右盖侧壁284。
在安装基部31上,三个引导凸部67包括从背面盖侧壁280的外表面突出的背面引导凸部300、从左盖侧壁282的外表面突出的左引导凸部302以及从右盖侧壁284的外表面突出的右引导凸部304。背面引导凸部300在背面盖侧壁280的延伸方向上布置在中间位置,并且形成矩形形状的截面。左引导凸部302布置在左盖侧壁282的靠近背面盖侧壁280的近侧的位置,并且形成矩形形状的截面。类似地,右引导凸部304布置在右盖侧壁284的靠近背面盖侧壁280的位置,并且形成矩形形状的截面。
此外,背面引导凸部300、左引导凸部302以及右引导凸部304形成为从安装基部31开始的高度相同,并且设计成低于肋形限制部168(参见图7中的(b)以及图8中的(b))。如稍后将详细描述的,对应于引导凸部67的引导凹部169设计成定位在肋形限制部168下方,并且引导凹部169设计成不突出至墨带输送路径214。而且,背面引导凸部300、左引导凸部302以及右引导凸部304与打印头盖43以及安装基部31形成(模制成)一体,起到用于打印头盖43的安装引导装置的作用并且起到用于增强打印头盖43的肋的作用。
如图7以及图9的放大图所示,带盒100的接纳三个引导凸部67的三个引导凹部169形成在限定插入开口134的开口外周壁部164上。开口外周壁部164包括对应于背面盖侧壁280的背面开口内壁310、对应于左盖侧壁282的左开口内壁312、对应于右盖侧壁284的右开口内壁314以及对应于前盖侧壁286的前开口内壁316。而且,由背面开口内壁310、左开口内壁312以及右开口内壁314构成的内部轮廓(从安装方向观察到的轮廓)与由背面盖侧壁280、左盖侧壁282以及右盖侧壁284构成的外部轮廓(从安装方向观察到的轮廓)形成为在形状方面互补。注意,权利要求3中的“第一开口内壁”对应于背面开口内壁310,并且权利要求3中的“第二开口内壁”对应于左开口内壁312和右开口内壁314。
三个引导凹部169包括:背面引导凹部330,该背面引导凹部形成在背面开口内壁310上并且背面引导凸部300配合在该背面引导凹部中;左引导凹部332,该左引导凹部形成在左开口内壁312上并且左引导凸部302配合在该左引导凹部中;以及右引导凹部334,该右引导凹部形成在右开口内壁314上并且右引导凸部304配合在该右引导凹部中。而且,背面引导凹部330形成矩形形状的截面,即,形成与形成矩形形状截面的背面引导凸部300互补的形状。此外,左引导凹部332形成矩形形状的截面,即,形成与左引导凸部302互补的形状。类似地,右引导凹部334形成矩形形状的截面,即,形成与右引导凸部304互补的形状。
在此情况下,背面引导凹部330、左引导凹部332以及右引导凹部334中的每一者均包括两个相互平行的凹部侧壁表面340,这两个凹部侧壁表面340与相应引导凸部67的侧表面接触。因此,背面引导凹部330借助背面引导凸部300在左右方向(与突出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得到定位。类似地,左引导凹部332借助左引导凸部302在前后方向(与突出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得到定位,并且右引导凹部334借助右引导凸部304在前后方向(与突出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得到定位。
此外,背面引导凹部330、左引导凹部332以及右引导凹部334中的每一者均在安装方向上包括凹部底壁表面342,凹部底壁表面342具有上升的斜面(参见图7中的(b))。因此,当带盒100被安装在盒安装部5上时,背面引导凸部300在该背面引导凸部300的突出方向上的位移在背面引导凹部330处受到背面引导凸部300的限制。按压力经由例如上支承部232以及下支承部234传递至带盒100以使背面引导凹部330朝背面引导凸部300移位,但受到背面引导凸部300的限制。类似地,左引导凹部332的位置受到左引导凸部302的限制,并且右引导凹部334的位置受到右引导凸部304的限制。因此,带盒100沿左右方向得到定位而不能移动。
另一方面,背面引导凹部330、左引导凹部332以及右引导凹部334形成为从底壁部160开始的高度相同,并且其高度被设计成稍低于肋形限制部168(参见图7中的(b))。因此,三个引导凹部169被设计成不突出至墨带输送路径214。
而且,背面引导凹部330、左引导凹部332以及右引导凹部334实际上均布置在开口外周壁部164与底壁部160彼此相交的拐角部350处(参见图7中的(b)以及图9)。凹部330、332以及334由位于拐角部350处的凹槽以及位于开口外周壁部164(内壁主体)那一侧的开口构成。因此,可以在不破坏三个引导凹部169的功能的情况下容易地形成这三个引导凹部。
如上所述,当带盒100被安装在盒安装部5上时,带盒100的三个引导凹部169分别与打印头盖43的三个引导凸部67相配合,由此,带盒100被定位在盒安装部5处。因此,即使打印头21的按压力或者压辊驱动轴45与卷取驱动轴47的旋转力(旋转力矩)被施加至带盒100,带盒100中也不发生位置偏差。因此,可以减小带盒100的位置偏差。结果,可以避免由带盒100的位置偏差引起的打印质量的降低。
此外,由于带盒100的安装受到引导凸部67与引导凹部169之间的协作的引导,打印头盖43与插入开口134之间的间隙可以最大程度地狭窄,从而可以有效防止灰尘等从此部分入侵。
[引导凹部与引导凸部(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0,将结合打印头盖43的引导凸部67的结构来描述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带盒100A的引导凹部169A的结构。此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将主要描述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那些部分。
如附图所示,在此实施方式中,四个引导凸部67设置在打印头盖43上,并且四个引导凹部169A在带盒100A的开口外周壁部164上设置成对应于四个引导凸部67。
四个引导凸部67包括从背面盖侧壁280的外表面突出的两个背面引导凸部300、从左盖侧壁282的外表面突出的左引导凸部302以及从右盖侧壁284的外表面突出的右引导凸部304。其中一个背面引导凸部300与左引导凸部302布置在位于背面盖侧壁280与左盖侧壁282之间的拐角的附近,并且另一个背面引导凸部300与右引导凸部304布置在位于背面盖侧壁280与右盖侧壁284之间的拐角的附近。
为了对应于四个引导凸部67,四个引导凹部169A包括:两个背面引导凹部330,这两个背面引导凹部形成在背面开口内壁310上并且两个背面引导凸部300配合在这两个背面引导凹部中;左引导凹部332,该左引导凹部形成在左开口内壁312上并且左引导凸部302配合在该左引导凹部中;以及右引导凹部334,该右引导凹部形成在右开口内壁314上并且右引导凸部304配合在该右引导凹部中。
如上所述,在开口外周壁部164的两个拐角之一(位于左侧)处,其中一个背面引导凹部330与其中一个背面引导凸部300相配合,并且左引导凹部332与左引导凸部302相配合。此外,在另一拐角(位于右侧)处,另一个背面引导凹部330与另一个背面引导凸部300相配合,并且右引导凹部334与右引导凸部304相配合。因此,开口外周壁部164的两个拐角沿前后以及左右这两个方向得到定位。即,带盒100A沿前后以及左右这两个方向在打印头21附近的两个隔开的位置处得到定位。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同样,当带盒100A被安装在盒安装部5上时,带盒100A的四个引导凹部169A分别与打印头盖43的四个引导凸部67相配合,由此,带盒100A在盒安装部5处得到定位而不能移动。因此,即使外力被施加至带盒100A,也可以避免带盒100A的位置偏差。结果,可以有效避免由带盒100A的位置偏差引起的打印质量的降低。
注意,在第一实施方式与第二实施方式中,引导凸部67与引导凹部169的数量是任意的。此外,引导凸部67与引导凹部169的长度也是任意的。例如,一些或者所有引导凸部67与引导凹部169可以分别是:相同长度的引导凸部67与打印头盖43的高度相同;并且相同长度的引导凹部169与开口外周壁部164的高度相同。此外,代替引导凹部169,插入开口134的背面开口内壁312与第二侧壁330可以形成完全缩进至第一实施方式与第二实施方式的引导凹部169A的底部的形状。在主要的位置偏差发生在与内壁相交的方向上的情况下,利用这样的形状,可以获得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因此,因为可以简化插入开口134的形状,所以便于制造带盒100与100A并且可以在不形成障碍的情况下顺利地安装带盒100与100A。
[第三实施方式至第五实施方式的介绍]
同时,在本实施方式的带盒100中,来自压辊驱动轴45的旋转力被输入至压辊120,且来自卷取驱动轴47的旋转力被输入至卷取芯116。因此,旋转力矩借助压辊120的支承部的摩擦而被施加至盒壳体130,且旋转力矩借助卷取芯116的支承部的摩擦而被施加至盒壳体130。这两种力矩沿相反的方向相互作用。此外,因为在将压辊120与卷取芯116连接起来的假想线L上不存在互相抵消的矢量分量,所以其在与假想线L相交的方向上最大尺度地作用有合力M(参见图11中的(a))。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主体侧接触部65与盒侧接触部166分别设置在打印头盖43与带盒100B处以对抗合力M。
如图11中的(a)和(b)所示,打印头盖43包括位于旋转支撑轴63那一侧的边缘部370处的主体侧接触部65,该主体侧接触部设置成突出至带盒100B。由开口外周壁部164限定的插入开口134是供盒安装部5的打印头盖43插入的部分,并且开口外周壁部164包括盒侧接触部166,该盒侧接触部对应于设置在打印头盖43处的主体侧接触部65。当带盒100B被安装在盒安装部5上时,带盒100B的盒侧接触部166与打印头盖43的主体侧接触部65接触,由此,带盒100B在盒安装部5处得到定位(稍后将详细描述)。
[盒侧接触部与主体侧接触部(第三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1以及图13,将结合打印头盖43的主体侧接触部65的结构来描述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带盒100B的盒侧接触部166的结构的细节。注意,权利要求书中所述的打印头部由覆盖有打印头盖43的打印头21以及支撑打印头21的打印头支撑框架61构成。
如图11以及图12中的放大图所示,在竖立地设置在盒安装部5的安装基部31上的打印头盖43上,主体侧接触部65设置在位于旋转支撑轴63那一侧的边缘部370处。打印头盖43包括覆盖打印头21的背面侧的背面盖侧壁280以及分别从背面盖侧壁280的两个外端以直角延伸的左盖侧壁282与右盖侧壁284(第一盖侧壁)。此外,打印头盖43包括覆盖打印头21的前半部分的前盖侧壁286(第二盖侧壁)以及从上侧覆盖打印头21的顶部覆盖壁288。而且,这些壁相互一体形成。注意,权利要求15中的“第一盖侧壁”对应于右盖侧壁284,并且权利要求15中的“第二盖侧壁”对应于前盖侧壁286。
主体侧接触部65从边缘部370突出,右盖侧壁284与前盖侧壁286在边缘部370处相交。具体地说,主体侧接触部65形成为矩形形状的截面,并且从边缘部370的顶端突出。此外,主体侧接触部65从安装基部31延伸成与打印头盖43的高度相同。如上所述,打印头盖43与安装基部31彼此形成(模制成)一体,并且主体侧接触部65也与打印头盖43以及安装基部31形成(模制成)一体。
如图11以及图13中的放大图所示,盒带100B的用于接纳主体侧接触部65的盒侧接触部166形成在限定插入开口134的开口外周壁部164的拐角部370处,拐角部370对应于边缘部370。如图7所示,盒侧接触部166位于将压辊120与卷取芯116连接起来的假想线L附近。开口外周壁部164包括对应于背面盖侧壁280的背面开口内壁310以及对应于左盖侧壁282的左开口内壁312。此外,开口外周壁部164包括对应于右盖侧壁284的右开口内壁314以及对应于前盖侧壁286的前开口内壁316。而且,背面盖侧壁280与背面开口内壁310彼此面对,且间隙位于其间。类似地,左盖侧壁282与左开口内壁312、右盖侧壁284与右开口内壁314以及前盖侧壁286与前开口内壁316也彼此面对,且间隙位于其间。注意,权利要求15中的“第一开口内壁”对应于右开口内壁314,并且权利要求15中的“第二开口内壁”对应于前开口内壁316。
盒侧接触部166在右开口内壁314与前开口内壁316相交的拐角部372处凹进。在此情况下,盒侧接触部166形成为矩形形状的截面,即,形成与形成矩形形状的截面的主体侧接触部65互补的形状。此外,盒侧接触部166从盒壳体130的前侧连续形成至背面侧,从而与主体侧接触部65对应。而且,盒侧接触部166沿与将压辊120和卷取芯116连接起来的假想线L相交的方向接触并配合在主体侧接触部65中。注意,在附图中,盒侧接触部166与主体侧接触部65未相互接触。然而,当带盒100B由于旋转力矩的施加而移动允许的量时,两个接触部166与65相互接触以限制带盒100B的移动。
盒侧接触部166包括相互平行的两个侧壁表面374,这两个侧壁表面374与主体侧接触部65的侧表面接触。因此,盒侧接触部166(盒壳体130)借助主体侧接触部65沿假想线L的方向(与凹进的方向正交的方向)得到定位。注意,两个侧壁表面374优选包括各自的斜面以朝安装基部31那一侧伸展。以此方式,由于斜面起用于安装带盒100B的引导装置的作用,盒壳体130可以沿假想线L的方向精确定位。
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中,当带盒100B被安装在盒安装部5上时,带盒100B的盒侧接触部166与打印头盖43的主体侧接触部65相配合,并且抵靠该主体侧接触部65。由于盒侧接触部166存在于将压辊120与卷取芯116连接起来的假想线L上(如从图11显而易见的,包括假想线L附近),基于压辊驱动轴45以及卷取驱动轴47的驱动力的旋转力(旋转力矩)几乎没有位于旋转力相互抵消的方向上的矢量分量,因此产生综合力(合力)。因此,即使压辊驱动轴45以及卷取驱动轴47的旋转力(旋转力矩)被施加至带盒100B,主体侧接触部65与盒侧接触部166也会借助上述综合力相互抵靠而减小带盒100B的位置偏差。因此,可以避免由带盒100B的位置偏差引起的打印质量的降低。
注意,尽管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主体侧接触部65形成为与打印头盖43相同的高度,但是主体侧接触部65可以短于(低于)打印头盖43。类似地,盒侧接触部166可以形成得较短。此外,如上所述,可应用具有根据打印带102的多种宽度的多种厚度的多种类型的带盒100B。如果带盒100是具有大厚度的带盒,那么供打印头23(打印头盖43)插入的插入开口134不限于通孔,而可以是具有顶部的囊孔,只要插入开口134能容纳打印头21即可。在此情况下,盒侧接触部166仅需要具有在囊孔的深度范围内的长度。
[盒侧接触部与主体侧接触部(第四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4,将结合打印头盖43的主体侧接触部65的结构来描述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带盒100C的盒侧接触部166A的结构的细节。此外,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将主要描述与第三实施方式不同的那些部件。
如图14所示,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同样地,主体侧接触部65从打印头盖43的右盖侧壁284与前盖侧壁286彼此相交的边缘部370突出。具体地说,在边缘部370的顶端附近,主体侧接触部65包括:第一凸部65a,该第一凸部形成为矩形形状的截面并且从右盖侧壁284突出;以及第二凸部65b,该第二凸部形成为矩形形状的截面并且从前盖侧壁286突出。此外,第一凸部65a与第二凸部65b从安装基部31延伸成与打印头盖43的高度相同。注意,高度的变更与第三实施方式中的那些情况相同。
另一方面,盒侧接触部166A在开口外周壁部164的右开口内壁314与前开口内壁316彼此相交的拐角部372处凹进。具体地说,盒侧接触部166A包括第一凹部380,该第一凹部在右开口内壁314上凹进成对应于第一凸部65a。此外,盒侧接触部166A包括第二凹部382,该第二凹部在前开口内壁316上凹进成对应于第二凸部65b。在此情况下,同样地,第一凹部380形成为矩形形状的截面,即,形成与第一凸部65a互补的形状,并且第二凹部382形成为矩形形状的截面,即,形成与第二凸部65b互补的形状。
此外,第一凹部380与第二凹部382中的每一者均从盒壳体130的前侧连续形成至背面侧。在此情况下,同样地,第一凹部380与第二凹部382包括各自的相互平行的两个侧壁表面374,这两个侧壁表面374与第一凸部65a和第二凸部65b的对应的侧表面接触。因此,盒壳体130沿前后以及左右方向得到定位。
在上述第四实施方式中,当带盒100C被安装在盒安装部5上时,带盒100C的第一凹部380与第二凹部382(盒侧接触部166A)分别与打印头盖43的第一凸部65a和第二凸部65b(主体侧接触部65)相配合,并且抵靠该第一凸部65a和第二凸部65b。因此,即使压辊驱动轴45以及卷取驱动轴47的旋转力(旋转力矩)被施加至带盒100C,带盒100C也不会发生位置偏差。
[第四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型例]
接着,将参照图14以及图15来描述第四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型例。在此变型例中,盒侧接触部166A的形状与第四实施方式的盒侧接触部166A的形状相同(参见图14),但是主体侧接触部65的形状与第四实施方式的主体侧接触部65的形状不同。因此,以下将描述主体侧接触部65。
图15中的(a)是打印头盖43附近的放大平面图,并且图15中的(b)是打印头盖43附近的放大剖面图。如这些附图所示,第一变型例的主体侧接触部65也具有第一凸部65a和第二凸部65b,并且第一凸部65a的形状与第四实施方式的第一凸部65a的形状不同。第一凸部65a与打印头盖43形成一体,但是第一凸部65a的下半部分400形成为向下锥化,从而使得其位于打印头盖43那一侧(内侧)上的部分深度削减。另一方面,打印头盖43具有裂缝部402,该裂缝部接纳第一凸部65a的下半部分400。即,第一凸部65a的下半部分400在附图所示的左右方向上具有弹簧特性。
此外,第一凸部65a的下半部分400延伸成带有阶梯404,并且延伸部406接触盒侧接触部166A。而且,第一凸部65a的下端408松弛地插在安装基部31的矩形开口410中。当安装带盒100C时,第一凸部65a接触盒侧接触部166A的第一凹部380,并且朝外部(附图所示的右侧方向)按压(推进)第一凹部380。即,当带盒100C被安装在盒安装部上时,带盒100C借助第一凸部65a以及第一凹部380沿附图所示的右侧方向被按压。
如上所述,由于第一凸部65a在第一变型例中具有弹簧特性,带盒100C在左右方向上相对于打印头盖43稳定定位。因此,可以有效防止带盒100C的位置偏差。注意,第二凸部65b也可以具有与第一凸部65a的形状相同的形状。
[第四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型例]
接着,将参照图16来描述第四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型例。在此变型例中,同样地,盒侧接触部166A的形状与第四实施方式的盒侧接触部166A的形状相同(参见图14),但是主体侧接触部65的形状与第四实施方式的主体侧接触部65的形状不同。在此情况下,同样地,主体侧接触部65具有第一凸部65a和第二凸部65b,并且第一凸部65a的形状与第四实施方式的第一凸部65a的形状不同。
图16中的(a)是打印头盖43附近的放大平面图,并且图16中的(b)是打印头盖43附近的放大剖面图。如这些附图所示,在第二变型例中,检测开关420设置在打印头盖43的边缘部370的上表面上,并且通过检测开关420与第一凸部65a之间的协作来检测带盒100C的安装。
附接件422一体地竖立地设置在打印头盖43的上表面上,并且检测开关420向下附接至附接件422。此外,检测开关420由嵌有用于推压开关端420a的弹簧的微动开关等构成。
另一方面,第一凸部65a与打印头盖43分开地形成,并且可旋转地支撑在打印头盖43的上部。第一凸部65a的下半部分400的形状与第一变型例的第一凸部65a的下半部分400的形状相同,并且打印头盖43相应地具有裂缝部402。第一凸部65a的上半部分424以“L”形形状延伸,并且接触检测开关420的开关端420a。
当安装带盒100C时,第一凸部65a接触盒侧接触部166A的第一凹部380并稍微转动。利用旋转来接通检测开关420,从而检测带盒100C的安装。此外,当移除带盒100C时,以相反的程序检测带盒100C的移除。另一方面,随带盒100C的安装而旋转的第一凸部65a经受来自检测开关420的嵌入的弹簧的推动力,并且朝外部(附图所示的右侧方向)按压(推动)第一凹部380。即,当带盒100C被安装在盒安装部5上时,带盒100C借助第一凸部65a与第一凹部380沿附图所示的右侧方向被按压。
如上所述,根据第二变型例,可以通过检测开关420与第一凸部65a之间的协作来检测带盒100C的安装。此外,由于检测开关420的弹簧力(嵌入弹簧)作用在第一凸部65a上,所以带盒100C沿左右方向相对于打印头盖43稳定定位。因此,可以有效防止带盒100C的位置偏差。
[盒侧接触部与主体侧接触部(第五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7,将结合打印头盖43的主体侧接触部65的结构来描述根据第五实施方式的带盒100D的盒侧接触部166B的结构的细节。此外,在第五实施方式中将主要描述与第三实施方式不同的那些部件。
如图17所示,在此实施方式中,打印头盖43的主体侧接触部65形成为短于第一实施方式的主体侧接触部65。注意,高度方面的变更与第三实施方式中的那些情况相同。
如上所述,右盖侧壁284与右开口内壁314之间设置有间隙。此外,前盖侧壁286与前开口内壁316之间设置有间隙。因此,在打印头盖43的边缘部370与带盒100D的拐角部372之间也设置有间隙。
此实施方式的主体侧接触部65从打印头盖43突出,突出尺寸对应于边缘部370与拐角部372之间的间隙。另一方面,右开口内壁314与前开口内壁316彼此相交的拐角部372的内部拐角与主体侧接触部65接触。即,第五实施方式的盒侧接触部166B由拐角部372的内部拐角构成。换而言之,拐角部372的内部拐角用作盒侧接触部166B。在此情况下,拐角部372的内部拐角根据模制的要求而形成弧形形状,并且主体侧接触部65的对应于内部拐角的末端相应地形成弧形形状(互补的弧形形状)。
在上述第五实施方式中,当带盒100D被安装在盒安装部5上时,带盒100D的拐角部372(盒侧接触部166B)抵靠打印头盖43的主体侧接触部65。因此,即使压辊驱动轴45以及卷取驱动轴47的旋转力(旋转力矩)被施加至带盒100D,带盒100D也会不发生位置偏差。
注意,在上述第三至第五实施方式中,主体侧接触部65设置在边缘部370处或者边缘部370附近,并且盒侧接触部166设置在拐角部372处或者拐角部372附近。然而,在不限于这些位置的情况下,在盒侧接触部166位于图11所示的将压辊120与卷取芯116连接起来的假想线L上(包括假想线L附近)的条件下也可以获得本发明的功能与作用。此外,盒侧接触部166被例示成凹部或者拐角部。然而,盒侧接触部166不必限于这样的形式。例如,只要盒侧接触部166位于将压辊120与卷取芯116连接起来的假想线L上(包括假想线L附近)并且接收来自主体侧接触部65的作用力,盒侧接触部166就可以仅仅是开口外周壁部164的壁的一部分,该部分面对主体侧接触部65。
附图标记列表
1: 带打印装置
3: 装置壳体
5: 盒安装部
7: 开闭盖
21: 打印头
23: 打印机构部
25: 打印带输送机构部
31: 安装基部
43: 打印头盖
45: 压辊驱动轴
47: 卷取驱动轴
61: 打印头支撑框架
63: 旋转支撑轴
65: 主体侧接触部
65a: 第一凸部
65b: 第二凸部
67: 引导凹部
100、100A、100B、100C、100D: 带盒
102: 打印带
110: 墨带
116: 卷取芯
120: 压辊
130: 盒壳体
134: 插入开口
150: 下壳体
152: 上壳体
156: 顶壁部
160: 底壁部
164: 开口外周壁部
166、166A、166B: 盒侧接触部
169、169A: 引导凹部
168: 肋形限制部
214: 墨带输送路径
280: 背面盖侧壁
282: 左盖侧壁
284: 右盖侧壁
286: 前盖侧壁
300: 背面引导凸部
302: 左引导凸部
304: 右引导凸部
310: 背面开口内壁
312: 左开口内壁
314: 右开口内壁
316: 前开口内壁
330: 背面引导凹部
332: 左引导凹部
334: 右引导凹部
340: 凹部侧壁表面
342: 凹部底壁表面
350: 拐角部
370: 边缘部
372: 拐角部
380: 第一凹部
382: 第二凹部

Claims (20)

1.一种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装在带打印装置中的带盒,该带打印装置具有:盒安装部,所述带盒安装在该盒安装部上;打印带输送机构部,该打印带输送机构部从安装的所述带盒输送打印带;墨带输送机构部,该墨带输送机构部以与所述打印带的输送同步的方式输送墨带;打印头部,该打印头部在所述打印带上进行打印并且被构造成能在打印位置与退避位置之间移动;打印头盖,该打印头盖设置在所述盒安装部上;以及凸部,该凸部从所述打印头盖的外表面突出并且引导所述带盒的安装,所述带盒包括:
所述打印带;
所述墨带;
压辊,该压辊从所述打印带输送机构部接收动力并且面对所述打印头部,使得在所述打印位置处,所述打印带与所述墨带被布置在所述压辊与所述打印头部之间;
盒壳体,该盒壳体容纳所述打印带、所述墨带以及所述压辊;
插入开口,该插入开口设置在所述盒壳体上,并且当所述带盒被安装在所述盒安装部上时,所述打印头盖插入到该插入开口中;以及
面对部,该面对部设置在所述插入开口的开口外周壁部上并且接纳所述凸部以限制所述带盒在所述盒安装部中的移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盒,其中,所述面对部是凹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盒,其中,
所述打印头盖包括三个盖侧壁,这三个盖侧壁具有:
第一盖侧壁,该第一盖侧壁覆盖所述打印头部的背面侧;以及
两个第二盖侧壁,这两个第二盖侧壁分别从所述第一盖侧壁的两个外端延伸,
所述插入开口的所述开口外周壁部包括三个开口内壁,这三个开口内壁具有:
对应于第一盖侧壁的第一开口内壁;以及
对应于两个第二盖侧壁的两个第二开口内壁,并且
当从将所述带盒安装在所述带打印装置中的安装方向观察时,所述三个开口内壁的形状与所述三个盖侧壁的形状互补。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带盒,其中,所述凹部与所述凸部进行相对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带盒,其中,
所述面对部是凹部,并且
所述凹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开口内壁上,对应于从所述第一盖侧壁的外表面突出的所述凸部,所述第一盖侧壁沿与所述打印带的输送方向相同的方向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3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带盒,其中,
所述面对部是凹部,并且
所述凹部设置在所述两个第二开口内壁中的每一者上,对应于从所述两个第二盖侧壁的外表面中的每一者突出的所述凸部。
7.根据权利要求3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带盒,其中,
所述面对部是凹部,
所述凹部包括两个凹部侧壁表面,并且
所述带盒借助所述两个凹部侧壁表面以及所述凸部在与所述凸部的突出方向相交的方向得到定位。
8.根据权利要求3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带盒,其中,
所述面对部是凹部,
所述凹部包括凹部底壁表面,并且
所述凹部底壁表面包括沿所述安装方向上升的斜面。
9.根据权利要求3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带盒,其中,
所述面对部是对应于所述凸部的凹部,所述凸部从所述盒安装部的安装基部表面延伸至靠近所述墨带的输送路径的位于所述安装方向的前侧的端部位置的位置,并且所述凹部从所述三个开口内壁的位于所述安装方向的所述前侧的端部表面延伸至靠近所述端部位置的所述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带盒,其中,
所述三个开口内壁包括内壁主体以及拐角部,所述内壁主体与位于所述安装基部表面那一侧的壳体壁在该拐角部处彼此相交,并且
所述凹部由位于所述拐角部上的凹槽以及位于所述内壁主体上的开口构成。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带盒,其中,
所述盒壳体包括能沿所述安装方向分离的两个壳体,并且
所述凹部设置在所述壳体中的被定位成更接近所述安装方向的前侧的那个壳体上。
12.一种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装在带打印装置的盒安装部上的带盒,所述带盒具有打印带和墨带,安装所述带盒的所述盒安装部设置有:第一输出部,该第一输出部输出正向旋转动力以输送所述打印带;第二输出部,该第二输出部输出反向旋转动力以卷取所述墨带;以及主体侧接触部,在所述带盒被安装的情况下,所述主体侧接触部被允许接触所述带盒,所述带盒在被安装在所述盒安装部上的情况下包括:
第一输入部,所述正向旋转动力从所述带打印装置的所述第一输出部输入至该第一输入部;
第二输入部,所述反向旋转动力从所述带打印装置的所述第二输出部输入至该第二输入部;以及
盒侧接触部,该盒侧接触部被允许与所述带打印装置的所述主体侧接触部接触,所述盒侧接触部存在于将所述第一输出部与所述第二输出部连接起来的假想线上或者存在于所述假想线附近,从而借助所述带打印装置的所述第一输出部以及所述第二输出部的旋转力来对抗所述带盒中所产生的旋转力。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带盒,其中,
所述第一输入部被包括在压辊中,所述压辊构造成能旋转,并且
所述第二输入部被包括在卷取芯中,所述卷取芯构造成能旋转。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带盒,该带盒还包括:
插入开口,当将所述带盒安装到所述盒安装部中时,所述插入开口允许打印头盖被插入在该插入开口中,打印头部以及具有多个边缘部的所述打印头盖被设置在所述盒安装部上,并且所述主体侧接触部从所述打印头盖的所述边缘部中的一个边缘部突出,其中,
所述盒侧接触部在限定所述插入开口的开口外周壁部上凹进。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带盒,其中,
所述打印头盖覆盖所述打印头部的旋转支撑轴那一侧,所述打印头盖包括彼此相交的第一盖侧壁与第二盖侧壁,并且所述打印头盖具有从所述第一盖侧壁与所述第二盖侧壁彼此相交的所述边缘部突出的所述主体侧接触部,
所述开口外周壁部包括对应于所述第一盖侧壁的第一开口内壁以及与所述第一开口内壁相交并且对应于所述第二盖侧壁的第二开口内壁,并且
所述盒侧接触部在所述第一开口内壁与所述第二开口内壁彼此相交的拐角部处凹进。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带盒,其中,
所述盒侧接触部接纳所述主体侧接触部。
17.根据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带盒,其中,
所述主体侧接触部在所述边缘部处包括从所述第一盖侧壁突出的第一凸部以及从所述第二盖侧壁突出的第二凸部,
所述盒侧接触部包括在所述第一开口内壁上凹进成对应于所述第一凸部的第一凹部以及在所述第二开口内壁上凹进成对应于所述第二凸部的第二凹部。
18.根据权利要求14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带盒,其中,
所述盒侧接触部形成朝安装方向延展至所述盒安装部的形状。
19.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带盒,其中,
所述拐角部代替在该拐角部处凹进的所述盒侧接触部而用作所述盒侧接触部。
20.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带盒,该带盒还包括:
插入开口,该插入开口允许打印头盖被插入在该插入开口中,
其中,打印头部与所述打印头盖被设置在所述盒安装部上,
所述主体侧接触部从所述打印头盖突出,并且
所述盒侧接触部是限定所述插入开口的开口外周壁部的面对所述主体侧接触部的那一部分。
CN201580016064.3A 2014-03-24 2015-03-19 带盒 Active CN10613271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993369.0A CN107856424B (zh) 2014-03-24 2015-03-19 带盒
CN201710994486.9A CN107878049B (zh) 2014-03-24 2015-03-19 带盒
CN201710994476.5A CN107856423B (zh) 2014-03-24 2015-03-19 带盒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60913 2014-03-24
JP2014-060911 2014-03-24
JP2014060913 2014-03-24
JP2014060911 2014-03-24
JP2015-008460 2015-01-20
JP2015008460A JP6113207B2 (ja) 2014-03-24 2015-01-20 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
PCT/JP2015/058314 WO2015146794A1 (ja) 2014-03-24 2015-03-19 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994476.5A Division CN107856423B (zh) 2014-03-24 2015-03-19 带盒
CN201710993369.0A Division CN107856424B (zh) 2014-03-24 2015-03-19 带盒
CN201710994486.9A Division CN107878049B (zh) 2014-03-24 2015-03-19 带盒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132719A true CN106132719A (zh) 2016-11-16
CN106132719B CN106132719B (zh) 2018-05-25

Family

ID=54195315

Famil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16064.3A Active CN106132719B (zh) 2014-03-24 2015-03-19 带盒
CN201710994476.5A Active CN107856423B (zh) 2014-03-24 2015-03-19 带盒
CN201710993369.0A Active CN107856424B (zh) 2014-03-24 2015-03-19 带盒
CN201710994486.9A Active CN107878049B (zh) 2014-03-24 2015-03-19 带盒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994476.5A Active CN107856423B (zh) 2014-03-24 2015-03-19 带盒
CN201710993369.0A Active CN107856424B (zh) 2014-03-24 2015-03-19 带盒
CN201710994486.9A Active CN107878049B (zh) 2014-03-24 2015-03-19 带盒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5) US9352599B2 (zh)
EP (1) EP3124276B1 (zh)
JP (1) JP6113207B2 (zh)
KR (2) KR102144797B1 (zh)
CN (4) CN106132719B (zh)
BR (1) BR112016022089A2 (zh)
RU (1) RU2664375C2 (zh)
TW (3) TWI689422B (zh)
WO (1) WO2015146794A1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569052A (zh) * 2017-03-10 2018-09-25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带打印装置
CN111376618A (zh) * 2018-12-26 2020-07-07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装配于带印刷装置的盒
CN111971184A (zh) * 2018-03-29 2020-11-20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色带盒以及印刷装置
CN114502384A (zh) * 2019-09-30 2022-05-13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打印设备和打印用带盒
CN114514123A (zh) * 2019-09-30 2022-05-17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打印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13207B2 (ja) 2014-03-24 2017-04-1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
JP6321250B2 (ja) * 2014-03-24 2018-05-0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
JP1543547S (zh) * 2015-04-03 2016-02-08
USD788844S1 (en) * 2015-04-03 2017-06-06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Tape cartridge for a label printer
USD787588S1 (en) * 2015-04-03 2017-05-23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Tape cartridge for a label printer
USD787590S1 (en) * 2015-04-03 2017-05-23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Tape cartridge for a label printer
USD787587S1 (en) * 2015-04-03 2017-05-23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Tape cartridge for a label printer
DE102016101137A1 (de) * 2016-01-22 2017-07-27 Phoenix Contact Gmbh & Co. Kg Drucker zur Bedruckung von Bedruckungsobjekten und Farbbandkassette zur Verwendung bei einem Drucker
CN108724921B (zh) * 2017-04-13 2020-05-15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头加压机构和带印刷装置
JP7143648B2 (ja) * 2018-06-28 2022-09-2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テープ印刷装置、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セット
JP7213680B2 (ja) * 2018-12-26 2023-01-2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
CN111376620B (zh) * 2018-12-26 2022-04-29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装配于带印刷装置的盒
JP7247647B2 (ja) * 2019-02-26 2023-03-2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JP7287860B2 (ja) * 2019-03-19 2023-06-0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テープ印刷装置
JP2020158210A (ja) * 2019-03-25 2020-10-0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カセット
JP7379850B2 (ja) 2019-03-31 2023-11-1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カセット
JP7389963B2 (ja) * 2019-07-31 2023-12-0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テープカセット
JP7456204B2 (ja) * 2020-03-11 2024-03-2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
CN114670559B (zh) 2020-12-24 2023-10-24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带盒
CN113135047B (zh) * 2021-05-12 2022-08-26 重庆品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标签打印机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314868A (ja) * 1994-05-25 1995-12-05 Brother Ind Ltd テープカセット
JPH09277678A (ja) * 1996-04-15 1997-10-28 Seiko Epson Corp 電子機器
JP2009001020A (ja) * 1999-09-14 2009-01-08 Brother Ind Ltd 印字装置
JP2009073135A (ja) * 2007-09-25 2009-04-09 Casio Comput Co Ltd テープカセット
JP2011046042A (ja) * 2009-08-26 2011-03-10 Seiko Epson Corp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テープ印刷装置
CN102336073A (zh) * 2010-07-16 2012-02-0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带盒以及带打印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2150321U (zh) * 1976-05-10 1977-11-15
JPS5461545A (en) 1977-10-26 1979-05-17 Hitachi Ltd Optically scanning location
JPS56140525A (en) 1980-04-03 1981-11-0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Rotary magnetic head device
JPH066931Y2 (ja) * 1988-12-15 1994-02-23 東京電気株式会社 サーマルプリンタ
JP3212445B2 (ja) * 1994-05-25 2001-09-2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テープカセット
JP3968130B2 (ja) * 1994-08-09 2007-08-2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
JP3365157B2 (ja) * 1995-08-03 2003-01-08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磁気テープ駆動装置
JP3564226B2 (ja) * 1996-04-15 2004-09-0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テープ印刷装置
US5921688A (en) * 1996-04-15 1999-07-13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Tape printing apparatus
JP2006116823A (ja) * 2004-10-21 2006-05-11 Seiko Epson Corp 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これが着脱自在に装着されるテープ処理装置
JP4736457B2 (ja) * 2005-02-17 2011-07-2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テープカセット
JP4561442B2 (ja) * 2005-03-30 2010-10-1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テープカセット
WO2007135829A1 (ja) * 2006-05-18 2007-11-29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印字テープと印字用カセット
JP5359820B2 (ja) * 2009-11-27 2013-12-0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テープカセット
EP2514600B1 (en) * 2009-12-16 2015-01-21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Tape cassette
JP5348043B2 (ja) * 2010-03-26 2013-11-2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テープカセット
JP5556435B2 (ja) * 2010-06-25 2014-07-2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
TWI525003B (zh) * 2010-09-27 2016-03-11 兄弟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帶盒
CN106132712B (zh) 2014-03-24 2018-01-1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带打印装置和带打印系统
JP6113207B2 (ja) 2014-03-24 2017-04-1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
JP6321250B2 (ja) 2014-03-24 2018-05-0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314868A (ja) * 1994-05-25 1995-12-05 Brother Ind Ltd テープカセット
JPH09277678A (ja) * 1996-04-15 1997-10-28 Seiko Epson Corp 電子機器
JP2009001020A (ja) * 1999-09-14 2009-01-08 Brother Ind Ltd 印字装置
JP2009073135A (ja) * 2007-09-25 2009-04-09 Casio Comput Co Ltd テープカセット
JP2011046042A (ja) * 2009-08-26 2011-03-10 Seiko Epson Corp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テープ印刷装置
CN102336073A (zh) * 2010-07-16 2012-02-0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带盒以及带打印装置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569052A (zh) * 2017-03-10 2018-09-25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带打印装置
CN108569052B (zh) * 2017-03-10 2020-05-19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带打印装置
US10759186B2 (en) 2017-03-10 2020-09-01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Tape printer
CN111971184A (zh) * 2018-03-29 2020-11-20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色带盒以及印刷装置
CN111376618A (zh) * 2018-12-26 2020-07-07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装配于带印刷装置的盒
CN111376618B (zh) * 2018-12-26 2022-04-0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装配于带印刷装置的盒
CN114502384A (zh) * 2019-09-30 2022-05-13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打印设备和打印用带盒
CN114514123A (zh) * 2019-09-30 2022-05-17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打印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113207B2 (ja) 2017-04-12
EP3124276A1 (en) 2017-02-01
RU2016141434A3 (zh) 2018-04-25
RU2016141434A (ru) 2018-04-25
TWI597185B (zh) 2017-09-01
EP3124276A4 (en) 2018-03-14
US20180037043A1 (en) 2018-02-08
CN107856424A (zh) 2018-03-30
CN107856423B (zh) 2020-03-03
CN106132719B (zh) 2018-05-25
TWI689422B (zh) 2020-04-01
TW201544346A (zh) 2015-12-01
CN107856424B (zh) 2020-05-19
CN107878049B (zh) 2019-12-10
RU2664375C2 (ru) 2018-08-16
WO2015146794A1 (ja) 2015-10-01
US10987959B2 (en) 2021-04-27
KR20180099947A (ko) 2018-09-05
US10569585B2 (en) 2020-02-25
US9352599B2 (en) 2016-05-31
TW201922522A (zh) 2019-06-16
US20190030935A1 (en) 2019-01-31
KR102144797B1 (ko) 2020-08-14
TW201728470A (zh) 2017-08-16
EP3124276B1 (en) 2020-08-19
US20150283836A1 (en) 2015-10-08
KR20160138202A (ko) 2016-12-02
CN107878049A (zh) 2018-04-06
CN107856423A (zh) 2018-03-30
KR101899525B1 (ko) 2018-09-17
US20200147988A1 (en) 2020-05-14
US20160236495A1 (en) 2016-08-18
US9821582B2 (en) 2017-11-21
JP2015193221A (ja) 2015-11-05
US10137716B2 (en) 2018-11-27
BR112016022089A2 (pt) 2018-10-23
TWI660857B (zh) 2019-06-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132719A (zh) 带盒
CN106132715B (zh) 带盒
CN106103113B (zh) 带盒
CN106132712B (zh) 带打印装置和带打印系统
TW201823051A (zh) 帶匣
CN106132716B (zh) 带盒
CN106103112B (zh) 带打印装置和带打印系统
JP2013157465A (ja) 電子機器
CN106103116B (zh) 带盒
CN106103117B (zh) 带盒
CN105313496B (zh) 带打印装置
JP2016150509A (ja) テープ印刷装置およびテープ印刷システム
CN106132718A (zh) 带盒
CN106163816A (zh) 带盒
CN106103118B (zh) 带打印装置和带打印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