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683334A - 光致变色组合物 - Google Patents

光致变色组合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683334A
CN105683334A CN201480058926.4A CN201480058926A CN105683334A CN 105683334 A CN105683334 A CN 105683334A CN 201480058926 A CN201480058926 A CN 201480058926A CN 105683334 A CN105683334 A CN 10568333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hotochromic
rotaxane
poly
methyl
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5892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683334B (zh
Inventor
清水康智
森力宏
百田润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kuyam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kuyam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kuyama Corp filed Critical Tokuyam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6833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6833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6833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68333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9/00Tenebrescent materials, i.e. materials for which the range of wavelengths for energy absorption is changed as a result of excitation by some form of energy
    • C09K9/02Organic tenebrescent materia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7/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on between layer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ve orientation of features between layers, or by the relative values of a measurable parameter between layers, i.e. products comprising layers having different physical, chem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 B32B7/04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 B32B7/12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using interposed adhesives or interposed materials with bonding properti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BPOLYSACCHARIDES; DERIVATIVES THEREOF
    • C08B37/00Preparation of polysaccharid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C08B1/00 - C08B35/00; Derivatives thereof
    • C08B37/0006Homoglycans, i.e. polysaccharides having a main chain consisting of one single sugar, e.g. colominic acid
    • C08B37/0009Homoglycans, i.e. polysaccharides having a main chain consisting of one single sugar, e.g. colominic acid alpha-D-Glucans, e.g. polydextrose, alternan, glycogen; (alpha-1,4)(alpha-1,6)-D-Glucans; (alpha-1,3)(alpha-1,4)-D-Glucans, e.g. isolichenan or nigeran; (alpha-1,4)-D-Glucans; (alpha-1,3)-D-Glucans, e.g. pseudonigeran; Derivatives thereof
    • C08B37/0012Cyclodextrin [CD], e.g. cycle with 6 units (alpha), with 7 units (beta) and with 8 units (gamma), large-ring cyclodextrin or cycloamylose with 9 units or more; Derivatives thereof
    • C08B37/0015Inclusion compounds, i.e. host-guest compounds, e.g. polyrotaxan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90/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polymerising monomers on to polymers modified by introduction of aliphatic unsaturated end or side groups
    • C08F290/08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polymerising monomers on to polymers modified by introduction of aliphatic unsaturated end or side groups on to polymers modified by introduction of unsaturated side groups
    • C08F290/10Polymers provided for in subclass C08B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99/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interreacting polymers involving only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 reactions, in the absence of non-macromolecular monom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71/00Compositions of polyether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n eth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L71/02Polyalkylene oxid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20Filters
    • G02B5/22Absorbing filters
    • G02B5/23Photochromic filt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CSPECTACLES; SUNGLASSES OR GOGGLES INSOFAR AS THEY HAVE THE SAME FEATURES AS SPECTACLES; CONTACT LENSES
    • G02C7/00Optical parts
    • G02C7/10Filters, e.g. for facilitating adaptation of the eyes to the dark; Sunglasses
    • G02C7/102Photochromic fil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50/00Layers arrangement
    • B32B2250/022 lay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55/00Coating on the layer surface
    • B32B2255/26Polymeric coa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5/00Condition, form or state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5/72Cured, e.g. vulcanised, cross-link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4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having particular optical properti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4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having particular optical properties
    • B32B2307/412Transpar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551/00Optical elemen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83/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C08G2/00 - C08G81/00
    • C08G83/007Polyrotaxanes; Polycatenan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CSPECTACLES; SUNGLASSES OR GOGGLES INSOFAR AS THEY HAVE THE SAME FEATURES AS SPECTACLES; CONTACT LENSES
    • G02C2202/00Generic optical aspects applicable to one or more of the subgroups of G02C7/00
    • G02C2202/16Laminated or compound lens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Ophthalmology & Optometry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Macromonomer-Based Addition Polymer (AREA)
  • Eyeglasses (AREA)
  • 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REA)
  • Electrochromic Elements, Electrophoresis, Or Variable Reflection Or Absorption Element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光致变色组合物的特征在于,包含聚轮烷(A)和光致变色化合物(B),所述聚轮烷(A)具有由轴分子和包合该轴分子的多个环状分子形成的复合分子结构。

Description

光致变色组合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新型的光致变色组合物。
背景技术
色烯化合物、俘精酸酐化合物、螺恶嗪化合物等所代表的光致变色化合物具有光致变色性(photochromicproperty)即这样的特性:如果照射太阳光或汞灯的光这样的包含紫外线的光时会迅速地变色,停止光的照射后放到暗处时又会恢复至原来的颜色,将该特性活用可以应用于各种各样的用途、特别是光学材料的用途。
例如,通过使用光致变色化合物而赋予光致变色性的光致变色眼镜镜片在被照射太阳光这样的包含紫外线的光的室外,迅速地着色而作为太阳镜起作用,而在没有照射这样的光的室内褪色而作为透明的通常的眼镜起作用,近年其需要大增。
为了对光学材料赋予光致变色性,通常将光致变色化合物与塑料材料组合使用,具体而言,已知有如下的方法。
(a)使光致变色化合物溶解于聚合性单体,使其聚合,由此直接形成镜片等光学材料的方法。
该方法被称为混炼法。
(b)在镜片等塑料成形品的表面通过涂敷或铸塑聚合设置分散有光致变色化合物的树脂层的方法。
该方法被称为层叠法。
(c)将2张光学片利用由分散有光致变色化合物的粘接材料树脂形成的粘接层进行接合。
该方法被称为粘结法。
然而,对于被赋予了光致变色性的光学物品等光学材料,进一步寻求如下的特性。
(I)照射紫外线前的可见光区域内的着色度(初期发色)低。
(II)照射紫外线时的发色度(发色浓度)高。
(III)停止照射紫外线后至恢复原有状态为止的速度(褪色速度)快。
(IV)发色~褪色的可逆作用的重复耐久性好。
(V)贮存稳定性高。
(VI)容易成形为各种形状。
(VII)机械强度没有降低地赋予光致变色性。
因此,现状是用前述的(a)~(c)的手段制造具有光致变色性的光学材料等时,为了满足上述的要求有各种各样的提案,关于发色浓度、褪色速度等要求表现出进一步优异的光致变色性。
例如,前述的混炼法具有能够使用玻璃模具廉价且大量地生产光致变色塑料镜片的优点,现在大多数光致变色塑料镜片是通过该方法生产的。
然而,混炼法中对于镜片基材要求强度,因此要求提高分散有光致变色化合物的基质树脂的机械强度。因此,表现出优异的光致变色性变得困难。即,由于基质树脂中存在的光致变色化合物的分子的自由度降低,所以光致变色可逆反应受损。
例如,关于这样的混炼法,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向包含异氰酸酯单体和硫醇单体的单体组合物中添加光致变色化合物的方法。另外,专利文献2中示出了包含特定的(甲基)丙烯酰基聚合性单体和光致变色化合物的光致变色固化性组合物。
然而,使这些组合物聚合固化而成形的光致变色镜片尽管机械强度高,但从光致变色性、特别是褪色速度这一点出发,并不满足。
另一方面,与前述的混炼法相比较,层叠法或粘结法中,形成于各种基材表面的薄层表现出了光致变色性,为了表现出与混炼法同等的发色浓度,需要以高浓度溶解光致变色化合物。该情况下,根据光致变色化合物的种类不同,会出现溶解性不充分或保存中析出等问题。另外,由于表现出光致变色性的层薄,所以也有光致变色化合物的耐久性变差的情况。
例如,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通过旋转涂布等在塑料镜片上涂布光致变色固化性组合物,使之光固化而形成光致变色涂敷层(该层叠法也被称为涂敷法)。
另外,专利文献4中公开了光致变色层方法(以下,也称为2阶段聚合法):使用弹性体密封垫、粘合带或间隔物等部件,在塑料镜片与玻璃模具之间确保间隙,向该间隙中流入光致变色固化性组合物,使之聚合固化。
进而,专利文献5中公开了利用含有光致变色化合物的聚氨基甲酸酯树脂粘接层将透明的碳酸酯片接合而制造层叠片(粘结法)。
然而,专利文献3~5的任一者中均有如下情况:通过配混有光致变色化合物的薄层而表现出光致变色性,所以使用溶解性低的光致变色化合物的情况下,有发色浓度降低的倾向,进而也有光致变色化合物的耐久性变差的情况。
这样一来,现有技术中,有发色浓度、褪色速度的任一者变得不满足的倾向。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WO2012/176439号
专利文献2:WO2009/075388号
专利文献3:WO2011/125956号
专利文献4:WO2003/011967号
专利文献5:WO2013/099640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发色浓度、褪色速度的任一者均优异的能够赋予光致变色性的光致变色组合物。
本发明的其他目的还在于提供除了光致变色性优异之外机械特性、成形性也优异的、能够形成光致变色固化物的光致变色组合物。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人等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通过将光致变色化合物与聚轮烷组合,成功地解决了所述问题。
即,通过本发明,提供一种光致变色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包含聚轮烷(A)和光致变色化合物(B),所述聚轮烷(A)具有由轴分子和包合该轴分子的多个环状分子形成的复合分子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上述的聚轮烷(A)是具有如下结构的分子的复合物:链状的轴分子贯通多个环状分子的环内且轴分子的两端结合有体积大的基团,利用立体位阻使环状分子不能从轴分子抽出。
聚轮烷这样的分子的复合物被称为超分子(Supramolecule)。
本发明的光致变色组合物优选采用以下的方式。
(1)聚轮烷(A)所具有的环状分子中所含的环为环糊精环、冠醚环、苯并冠环、二苯并冠环或二环己烷冠环。
(2)前述贯通环状分子的环内的轴分子具有在两端具有体积大的基团的链状结构,链状部分由聚乙二醇形成且两端的体积大的基团为金刚烷基。
(3)将平均每个前述轴分子能够包合的环状分子的最大包合数设为1时,聚轮烷(A)中的环状分子以0.001~0.6范围的包合数存在。
(4)聚轮烷(A)中的环状分子中所含的环的至少一部分导入有侧链。
(5)前述侧链由具有3~20个碳原子的有机链重复多次而形成。
(6)前述环所具有的全部官能团的6%以上导入有前述侧链。
(7)前述侧链导入了聚合性官能团。
(8)前述聚合性官能团为自由基聚合性基、环氧基、OH基、SH基、NH2基、环硫基、硫杂环丁烷基、NCO基或NCS基。
(9)聚轮烷(A)每100质量份含有0.0001~10质量份的量的光致变色化合物(B)。
(10)还包含聚合性单体(C)。
(11)还包含聚合固化促进剂(D)。
通过本发明,还提供将包含上述聚合性单体(C)的光致变色组合物固化而得到的光致变色固化物、以及在光学基材的表面形成有包含该光致变色固化物的层的光致变色层叠体。
通过本发明,进一步提供相互相对的2张透明片通过包含上述光致变色固化物的粘接层接合而成的光致变色层叠片。
发明的效果
通过使用本发明的光致变色组合物,如后述的实施例所示,能够实现发色性和褪色速度均提高的光致变色性。
如上述的光致变色性的表现是通过与光致变色化合物一起使用聚轮烷来实现的,对于其理由,本发明人等如下考虑。
即,可以认为,聚轮烷所具有的环状分子在轴分子上能够滑动,因此在该环状分子的周围形成有空间,利用该空间,迅速地产生光致变色化合物的可逆性结构变化,结果,带来了褪色速度的提高和发色浓度的提高。进一步,可以认为,通过将导入了侧链的环状分子导入,使存在于柔软性高的侧链附近的光致变色化合物的可逆性结构变化更迅速地产生。
因此,在向该光致变色组合物中配混聚合性单体等并将其聚合固化而形成固化物时,通过上述的环状分子的滑动,可形成仅仅不妨碍光致变色化合物的可逆性结构变化的空间,带来褪色速度、发色浓度的提高。
由此,可以理解,本发明的光致变色组合物例如,即便在通过混炼法成形光致变色镜片的情况下,也不会有损光致变色性(发色浓度和褪色速度)而可以谋求机械强度的提高。另外,通过层叠法、粘结法形成表现出光致变色性的层时,也能够确保充分的发色浓度。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所使用的聚轮烷的分子结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光致变色组合物包含聚轮烷(A)和光致变色化合物(B),根据使用形式适宜配混有聚合性单体(C)、聚合固化促进剂(D),进而包含其他公知的配混剂。
(A)聚轮烷;
聚轮烷是公知的化合物,如图1所示,作为整体用“1”表示的聚轮烷分子具有由链状的轴分子“2”和环状分子“3”形成的复合分子结构。即,多个环状分子“3”包合链状的轴分子“2”,轴分子“2”贯通环状分子“3”所具有的环的内部。因此,环状分子“3”能够在轴分子“2”上自由地滑动;轴分子“2”的两端形成有体积大的末端基团“4”,从而防止环状分子“3”从轴分子“2”脱落。
即,如前所述,环状分子“3”能够在轴分子“2”上滑动,因此确保了能够允许光致变色化合物的可逆反应的空间,能够得到高的发色浓度、快的褪色速度。
所述聚轮烷中,作为轴分子,已知有各种状态,例如,作为链状部分,只要能够贯通环状分子所具有的环,可以为直链状或支链,通常由聚合物形成。
作为形成这样的轴分子的链状部分的聚合物,可列举出:聚乙烯醇、聚乙烯吡咯烷酮、纤维素系树脂(羧甲基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羟丙基纤维素等)、聚丙烯酰胺、聚环氧乙烷、聚乙二醇、聚丙二醇、聚乙烯缩醛、聚乙烯甲基醚、多胺、聚乙烯亚胺、酪蛋白、明胶、淀粉、烯烃系树脂(聚乙烯、聚丙烯等)、聚酯、聚氯乙烯、苯乙烯系树脂(聚苯乙烯、丙烯腈-苯乙烯共聚树脂等)、丙烯酸系树脂(聚(甲基)丙烯酸、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丙烯酸甲酯、丙烯腈-丙烯酸甲酯共聚树脂等)、聚碳酸酯、聚氨基甲酸酯、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树脂、聚乙烯缩丁醛、聚异丁烯、聚四氢呋喃、聚苯胺、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树脂)、聚酰胺(尼龙等)、聚酰亚胺、聚二烯(聚异戊二烯、聚丁二烯等)、聚硅氧烷(聚二甲基硅氧烷等)、聚砜、聚亚胺、聚乙酸酐、多脲、聚硫醚、聚磷腈、聚酮聚苯、聚卤代烯烃等。这些聚合物可以适宜共聚或者被改性。
本发明中,作为形成链状部分的聚合物优选的是聚乙二醇、聚异戊二烯、聚异丁烯、聚丁二烯、聚丙二醇、聚四氢呋喃、聚二甲基硅氧烷、聚乙烯、聚丙烯、聚乙烯醇或聚乙烯甲基醚,最优选聚乙二醇。
进一步,作为链状部分的两端形成的体积大的基团,只要是防止环状分子由轴分子脱离的基团就没有特别的限定,从体积大的观点出发,可列举出:金刚烷基、三苯甲基、荧光素基(fluoresceinyl)、二硝基苯基和芘基,特别是从容易导入等观点出发,可列举出金刚烷基。
对于上述的轴分子的分子量,没有特别的限制,如果过大,则有与其他成分例如适宜配混的聚合性单体(C)的相容性变差的倾向;如果过小,则有环状分子的可动性降低且光致变色性降低的倾向。从这样的观点出发,轴分子的重均分子量Mw为1000~100000、特别是5000~80000、特别优选为10000~50000的范围。
另外,对于环状分子,只要是具有能够包合上述的轴分子大小的环的物质即可,作为这样的环,可列举出:环糊精环、冠醚环、苯并冠环、二苯并冠环以及二环己烷冠环,特别优选为环糊精环。
需要说明的是,环糊精环中有α体(环内径0.45~0.6nm)、β体(环内径0.6~0.8nm)、γ体(环内径0.8~0.95nm),但本发明中,特别优选α-环糊精环和γ-环糊精环,最优选α-环糊精环。
具有如上述的环的环状分子,在1个轴分子包合有多个,通常地,将平均每个轴分子能够包合的环状分子的最大包合数设为1时,环状分子的包合数为0.001至0.6,更优选为0.002至0.5,进一步优选为0.003至0.4的范围。如果环状分子的包合数过多,则环状分子相对于一个轴分子而言密集地存在,因此有其可动性降低且光致变色性降低的倾向。另外,如果包合数过少,则轴分子间的间隙变狭窄、能够允许光致变色化合物分子的可逆反应的间隙减少,仍有光致变色性降低的倾向。
需要说明的是,环状分子对于一个轴分子的最大包合数,可以由轴分子的长度和环状分子所具有的环的厚度计算出。
例如,以轴分子的链状部分由聚乙二醇形成且环状分子所具有的环为α-环糊精环的情况为例,能够如下计算出最大包合数。
即,聚乙二醇的重复单元[-CH2-CH2O-]2个的分量近似于1个α-环糊精环的厚度。因此,可以由该聚乙二醇的分子量计算出重复单元数,将该重复单元数的1/2作为环状分子的最大包合数而求出。将该最大包合数设为1.0并且环状分子的包合数被调节为前述的范围。
另外,本发明中,上述的环状分子所具有的环也可以导入侧链。该侧链用图1中“5”表示。
即,通过向环中导入这样的侧链“5”,能够更切实地在相邻的轴分子之间形成适度的空间,能够切实地确保能够允许光致变色化合物分子的可逆反应的间隙、能够表现出优异的光致变色性。另外,这样的侧链“5”在聚轮烷中形成准交联结构,由此能够提高使用本发明的光致变色组合物而形成的光致变色固化物的机械强度。
作为上述的侧链,优选通过碳原子数在3~20范围的有机链重复而形成,这样的侧链的重均分子量为300~10000,优选为350~8000,更优选为350~5000的范围,最优选为400~1500的范围。即,如果侧链过小,则确保能够允许光致变色化合物分子的可逆反应的间隙这样的功能不充分;如果侧链过大,则难以使后述的光致变色化合物紧密地与聚轮烷混合,结果有难以充分地活用由聚轮烷所确保的空间的倾向。
进一步,如上述的侧链利用环状分子具有的环所具有的官能团并且对该官能团进行修饰来被导入。例如,α-环糊精环具有18个羟基作为官能团,侧链通过该羟基被导入。即,对于1个α-环糊精环最大可以导入18个侧链。本发明中,为了充分地发挥前述侧链的功能,优选这样的环所具有的总官能团数的6%以上、特别优选30%以上被侧链修饰。顺便言及,上述α-环糊精环的18个羟基内的9个键合有侧链的情况下,其修饰度为50%。
本发明中,上述侧链(有机链)的大小只要在前述的范围内,任选为直链状或支链状,可以利用开环聚合;自由基聚合;阳离子聚合;阴离子聚合;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RAFT聚合、NMP聚合等活性自由基聚合;等,使适宜的化合物与前述环所具有的官能团反应,从而能够导入适宜大小的侧链。
例如,通过开环聚合能够导入来自环状内酯、环状醚、环状缩醛、环状胺、环状碳酸酯、环状亚氨基醚、环状硫代碳酸酯等环状化合物的侧链,其中,从到手容易且反应性高、进而大小(分子量)容易调节这样的观点出发,优选使用环状醚、环状硅氧烷、内酯、环状碳酸酯。优选的环状化合物的具体例如下。
环状醚:
环氧乙烷
1,2-环氧丙烷
环氧氯丙烷
环氧溴丙烷
1,2-环氧丁烷
2,3-环氧丁烷
环氧异丁烷
氧杂环丁烷
3-甲基氧杂环丁烷
3,3-二甲基氧杂环丁烷
四氢呋喃
2-甲基四氢呋喃
3-甲基四氢呋喃
环状硅氧烷:
六甲基环三硅氧烷
八甲基环四硅氧烷
内酯:
四元环内酯例如,β-丙内酯、β-甲基丙内酯、L-丝氨酸-β-内酯等。
五元环内酯例如,γ-丁内酯、γ-己内酯、γ-庚内酯、γ-辛内酯、γ-癸内酯、γ-十二内酯、α-己基-γ-丁内酯、α-庚基-γ-丁内酯、α-羟基-γ-丁内酯、γ-甲基-γ-癸内酯、α-亚甲基-γ-丁内酯、α,α-二甲基-γ-丁内酯、D-赤酮酸内酯、α-甲基-γ-丁内酯、γ-壬内酯、DL-泛解酸内酯、γ-苯基-γ-丁内酯、γ-十一内酯、γ-戊内酯、2,2-五亚甲基-1,3-二氧杂戊环-4-酮、α-溴-γ-丁内酯、γ-巴豆酰内酯、α-亚甲基-γ-丁内酯、α-甲基丙烯酰氧基-γ-丁内酯、β-甲基丙烯酰氧基-γ-丁内酯等。
六元环内酯例如,δ-戊内酯、δ-己内酯、δ-辛内酯、δ-壬内酯、δ-癸内酯、δ-十一内酯、δ-十二内酯、δ-十三内酯、δ-十四内酯、DL-甲羟戊酸内酯、4-羟基-1-环己烷羧酸δ-内酯、单甲基-δ-戊内酯、单乙基-δ-戊内酯、单己基-δ-戊内酯、1,4-二氧六环-2-酮、1,5-二氧杂环庚烷-2-酮等。
七元环内酯例如,非烷基-ε-己内酯(nonalkyl-ε-caprolactone)、二烷基-ε-己内酯、单甲基-ε-己内酯、单乙基-ε-己内酯、单己基-ε-己内酯、二甲基-ε-己内酯、二正丙基-ε-己内酯、二正己基-ε-己内酯、三甲基-ε-己内酯、三乙基-ε-己内酯、三正-ε-己内酯、ε-己内酯、5-壬基-氧杂环庚烷-2-酮、4,4,6-三甲基-氧杂环庚烷-2-酮、4,6,6-三甲基-氧杂环庚烷-2-酮、5-羟基甲基-氧杂环庚烷-2-酮等。
八元环内酯例如,δ-庚内酯(Enanthonolactone)等。
其他的内酯例如:内酯、丙交酯、二丙交酯、四甲基糖苷、1,5-二氧环庚烷-2-酮、叔丁基己内酯等。
环状碳酸酯:
碳酸亚乙酯
碳酸亚丙酯
碳酸1,2-亚丁酯
甘油1,2-碳酸酯
4-(甲氧基甲基)-1,3-二氧戊环-2-酮
(氯甲基)碳酸亚乙酯
碳酸亚乙烯酯
4,5-二甲基-1,3-二氧杂环戊烯-2-酮
4-氯甲基-5-甲基-1,3-二氧杂环戊烯-2-酮
4-乙烯基-1,3-二氧戊环-2-酮
4,5-二苯基-1,3-二氧戊环-2-酮
4,4-二甲基-5-亚甲基-1,3-二氧戊环-2-酮
1,3-二氧六环-2-酮
5-甲基-5-丙基-1,3-二氧戊环-2-酮
5,5-二乙基-1,3-二氧戊环-2-酮
上述的环状化合物不仅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多种使用。
本发明中优选使用的是内酯和环状碳酸酯,特别优选的是ε-己内酯、α-乙酰基-γ-丁内酯、α-甲基-γ-丁内酯、γ-戊内酯、γ-丁内酯等内酯,最优选的是ε-己内酯。
另外,通过开环聚合使环状化合物反应而导入侧链的情况下,与环结合的官能团(例如,羟基)缺乏反应性,特别是由于立体位阻等,有难以使大的分子直接反应的情况。这样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如下手段例如:为了使己内酯等反应,使环氧丙烷等低分子化合物与官能团反应而进行羟丙基化,导入富有反应性的官能团(羟基)之后,使用前述的环状化合物进行开环聚合,由此导入侧链。
另外,利用自由基聚合而导入侧链所使用的化合物是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但聚轮烷的环状分子所具有的环不具有成为自由基起始点的活性部位。因此,在使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反应之前,需要使环所具有的官能团(羟基)与用于形成自由基起始点的化合物反应而形成成为自由基起始点的活性部位。
作为上述的用于形成自由基起始点的化合物,有机卤素化合物是代表,可列举出例如:2-溴异丁酰溴、2-溴丁酸、2-溴丙酸、2-氯丙酸、2-溴异丁酸、环氧氯丙烷、环氧溴丙烷、2-氯乙基异氰酸酯等。
即,所述有机卤素化合物通过与环状分子的环所具有的官能团的缩合反应,与该环键合,从而被导入了包含卤原子的基团(有机卤素化合物残基)。该有机卤素化合物残基在进行自由基聚合时通过卤原子的转移等生成自由基,其成为自由基聚合起始点,从而能进行自由基聚合。
另外,上述的具有成为自由基聚合起始点的活性部位的基团(有机卤素化合物残基)也可以例如,使环所具有的羟基与具有胺、羧酸、异氰酸酯、咪唑、酸酐等官能团的化合物反应而导入羟基以外的其他的官能团,使这样的其他的官能团与前述的有机卤素化合物反应而导入。
另外,作为为了通过自由基聚合导入侧链所使用的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优选使用具有烯属不饱和键的基团、例如具有(甲基)丙烯酰基、乙烯基、苯乙烯基等官能团的至少一种基团的化合物(以下,称为烯属不饱和单体)。
作为这样的烯属不饱和单体,可例示出以下的化合物。
(甲基)丙烯酸烷基酯:
(甲基)丙烯酸甲酯
(甲基)丙烯酸乙酯
(甲基)丙烯酸正丙酯
(甲基)丙烯酸正丁酯
(甲基)丙烯酸叔丁酯
(甲基)丙烯酸硬脂酯
(甲基)丙烯酸羟酯:
(甲基)丙烯酸2-羟乙酯
(甲基)丙烯酸2-羟丙酯
(甲基)丙烯酸氰酯:
(甲基)丙烯酸氰基乙酯
氨基系(甲基)丙烯酸酯:
(甲基)丙烯酰胺
N,N-二甲基(甲基)丙烯酰胺
N-异丙基(甲基)丙烯酰胺
N,N-二甲氨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
马来酰亚胺(甲基)丙烯酸酯
(甲基)丙烯酸氟代烷基酯:
(甲基)丙烯酸三氟乙基酯
(甲基)丙烯酸五氟丁基酯
(甲基)丙烯酸硅氧烷基酯:
三(三甲基硅氧烷基)甲硅烷基丙基(甲基)丙烯酸酯亚烷基二醇多元醇(甲基)丙烯酸酯:
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
三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
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
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
聚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
芳香族乙烯化合物:
苯乙烯
对甲基苯乙烯
间甲氧基苯乙烯
对羟基苯乙烯
乙烯基盐化合物:
4-乙烯基苯甲酸钠
对苯乙烯磺酸钠
两性离子(甲基)丙烯酸酯:
2-甲氧基丙烯酰氧基乙基磷酸胆碱
[2-(甲基丙烯酰氧基)乙基]二甲基(3-磺酸丙基)氢氧化铵
不饱和单羧酸或其酯
肉桂酸
巴豆酸
环氧乙烷化合物:
(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
氧杂环丁烷化合物:
(甲基)丙烯酸2-氧杂环丁烷甲酯
不饱和多羧酸(酐):
马来酸(酐)
富马酸(酐)
另外,除了烯属不饱和单体以外,还可以使用具有末端烯属不饱和键的低聚物或聚合物(以下,称为大分子单体)。
作为形成这样的大分子单体的主链的成分,可以例示出以下的物质。
聚醚:
聚环氧乙烷
聚环氧丙烷
聚环氧丁烷
聚酯: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
聚己内酯
具有烃主链的聚合物:
聚乙烯
聚丙烯
聚苯乙烯
聚乙烯甲基醚
聚(甲基)丙烯酸酯
聚酰胺:
聚己二酰己二胺
其他的聚合物:
聚酰亚胺酸
聚酰亚胺基胺
聚氨基甲酸酯
聚脲
聚二甲基硅氧烷
聚碳酸酯聚合物
上述所列举的各种聚合物的共聚物;
上述的单体或大分子单体可以分别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两种以上而使用。
使用这样的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在导入了前述的自由基聚合起始点的环的存在下进行自由基聚合(优选为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RAFT聚合、NMP聚合等活性自由基聚合),在适宜的范围调节聚合度,由此导入了前述的适度大小的侧链。
由上述的说明理解的那样,向环状化合物的环导入的侧链根据其导入方式,导入有利用-O-键、-NH-键或者-S-键等的重复单元,或者也具有羟基、羧基、酰基、苯基、卤原子、甲硅烷基、巯基、乙烯基、环硫基、硫杂环丁烷基、NCO基、NCS基等取代基。
进而,还有根据用于侧链导入所使用的化合物所具有的官能团的种类,该侧链的一部分与其他的轴分子所具有的环状分子的环的官能团结合,形成交联结构。
另外,本发明所使用的聚轮烷中,优选在环状分子所具有的环上导入能够与后述的聚合性单体(C)进行聚合反应的聚合性官能团,由此与聚合性单体(C)的相容性提高,进而将聚合性单体(C)聚合而得到的固化物中,在聚轮烷的空隙中以分散的状态均质地保持有光致变色化合物,由此能够持续地表现出优异的光致变色性并且能够提高固化物的机械强度。
这样的聚合性官能团是利用前述的侧链而导入的,作为侧链形成用的化合物,通过使用适宜的物质而导入。
作为该聚合性官能团,以(甲基)丙烯酰氧基、乙烯基和烯丙基这样的自由基聚合性基团为代表,根据聚合性单体(C)的种类,环氧基、OH基、SH基、NH2基、环硫基、硫杂环丁烷基、NCO基或NCS基也作为聚合性官能团而起作用。
例如,环氧基、环硫基、硫杂环丁烷基与聚合性单体(C)所具有的NH2基、NCO基反应。
OH基、SH基与聚合性单体(C)所具有的NCO基、NCS基反应而生成氨基甲酸酯键、硫代氨基甲酸酯键。
NCO基、NCS基与聚合性单体(C)所具有的OH基、SH基或NH2基反应。
本发明中,最优选使用的聚轮烷(A)以两端键合有金刚烷基的聚乙二醇作为轴分子制成为具有α-环糊精环的环状分子,进一步,通过聚己内酯在该环导入侧链(末端为OH基)或者在侧链导入(甲基)丙烯酰基。
(B)光致变色化合物:
作为表现光致变色性的光致变色化合物,可以使用其自身公知的物质,它们既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组合使用两种以上。
作为这样的光致变色化合物代表的物质,有俘精酸酐化合物、色烯化合物和螺恶嗪化合物,公开了例如:日本特开平2-28154号公报、日本特开昭62-288830号公报、WO94/22850号小册子、WO96/14596号小册子等多个文献。
本发明中,公知的光致变色化合物中,从发色浓度、初期着色性、耐久性、褪色速度等光致变色性的观点出发,更优选使用具有茚并〔2,1-f〕萘并〔1,2-b〕吡喃骨架的色烯化合物,特别是分子量为540以上的色烯化合物由于发色浓度和褪色速度特别优异,所以优选使用。
以下所示的色烯化合物是特别适合用于本发明的色烯化合物的例子。
(C)聚合性单体:
本发明的光致变色组合物中,可以根据需要配混聚合性单体(C)。作为这样的聚合性单体,可列举出:自由基聚合性单体(C1)、环氧系聚合性单体(C2)、能够形成氨基甲酸酯键、脲键等的氨基甲酸酯或脲系聚合性单体(C3)、以及(C1)~(C3)以外的其他的聚合性单体(C4);特别是,聚轮烷(A)的侧链导入有聚合性基团的情况下,优选使用能够与这样的聚合性基团反应的聚合性单体。
(C1)自由基聚合性单体:
特别是聚轮烷(A)的侧链导入有自由基聚合性的官能团的情况下,优选使用自由基聚合性单体(C1),大体上分类为具有(甲基)丙烯酰基的(甲基)丙烯酸类聚合性单体(C1-1)、具有乙烯基的乙烯基系聚合性单体(C1-2)、具有烯丙基的烯丙基系聚合性单体(C1-3)、倍半硅氧烷系聚合性单体(C1-4)。
以下,示出其具体例。
(C1-1)(甲基)丙烯酸类聚合性单体的例子:
下述式(1)~(4)所示的化合物
式(1)所示的化合物
式中,R1为氢原子或甲基;
R2是氢原子或碳原子数1~2的烷基;
R3是碳原子数1~10的3~6价的有机基团;
a为平均值0~3的数;b为3~6的数。
作为R2所示的碳原子数1~2的烷基,优选为甲基。作为R3所示的有机基团,可列举出:由多元醇衍生的基团、3~6价的烃基、包含3~6价的氨基甲酸酯键的有机基团。
如果具体地例示上述式(1)所示的化合物,如以下所示。
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
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
四羟甲基甲烷三甲基丙烯酸酯
四羟甲基甲烷三丙烯酸酯
四羟甲基甲烷四甲基丙烯酸酯
四羟甲基甲烷四丙烯酸酯
三羟甲基丙烷三乙二醇三甲基丙烯酸酯
三羟甲基丙烷三乙二醇三丙烯酸酯
二(三羟甲基)丙烷四甲基丙烯酸酯
二(三羟甲基)丙烷四丙烯酸酯
式(2)所示的化合物
式中,R4和R5分别为氢原子或甲基;
c和d分别为0以上的整数。
其中,R4和R5均为甲基的情况下,c+d以平均值计为2以上且小于7;R4为甲基以及R5为氢原子的情况下,c+d以平均值计为2以上且小于5;R4与R5均为氢原子的情况下,c+d以平均值计,为2以上且小于3。
如果具体地例示上述式(2)所示的化合物,如以下。
聚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
例如,三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四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等。
式(3)所示的化合物
式中,R6和R7分别为氢原子或甲基;
R8和R9分别为氢原子或甲基;
R10为氢原子或卤原子;
B为-O-,-S-,-(SO2)-,-CO-,-CH2-,-CH=CH-,-C(CH3)2-,-C(CH3)(C6H5)-的任一者,
e和f分别为1以上的整数;e+f以平均值计为2以上且30以下。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式(3)所示的聚合性单体通常以分子量不同的分子的混合物的形式而得到。因此,e和f以平均值表示。
作为上述式(3)所示的化合物的具体例,可列举出例如:以下的双酚A二(甲基)丙烯酸酯。
2,2-双[4-甲基丙烯酰氧基·乙氧基)苯基]丙烷(e+f=2)
2,2-双[4-甲基丙烯酰氧基·二乙氧基)苯基]丙烷(e+f=4)
2,2-双[4-甲基丙烯酰氧基·聚乙氧基)苯基]丙烷(e+f=7)
2,2-双(3,5-二溴-4-甲基丙烯酰氧基乙氧基苯基)丙烷(e+f=2)
2,2-双(4-甲基丙烯酰氧基二丙氧基苯基)丙烷(e+f=4)
2,2-双[4-丙烯酰氧基·二乙氧基)苯基]丙烷(e+f=4)
2,2-双[4-丙烯酰氧基·聚乙氧基)苯基]丙烷(e+f=3)
2,2-双[4-丙烯酰氧基·聚乙氧基)苯基]丙烷(e+f=7)
2,2-双[4-甲基丙烯酰氧基(聚乙氧基)苯基]丙烷(e+f=10)
2,2-双[4-甲基丙烯酰氧基(聚乙氧基)苯基]丙烷(e+f=17)
2,2-双[4-甲基丙烯酰氧基(聚乙氧基)苯基]丙烷(e+f=30)
2,2-双[4-丙烯酰氧基(聚乙氧基)苯基]丙烷(e+f=10)
2,2-双[4-丙烯酰氧基(聚乙氧基)苯基]丙烷(e+f=20)
式(4)的化合物
式中,g以平均值计为1~20的数;
A和A’任选相互相同或不同,分别为碳原子数2~15的直链状或支链状的亚烷基;A存在多个的情况下,多个A任选为相同的基团或不同的基团;
R11为氢原子或甲基;
R12为(甲基)丙烯酰氧基或羟基。
上述式(4)所示的化合物可以通过使聚碳酸酯二醇与(甲基)丙烯酸反应来制造。
此处,作为使用的聚碳酸酯二醇,可以例示出以下物质。
1,3-丙二醇、1,4-丁二醇、1,5-戊二醇、1,6-己二醇、1,8-辛二醇、1,9-壬二醇等聚亚烷基二醇的用光气化而得到的聚碳酸酯二醇(具有500~2000的数均分子量的物质);
两种以上聚亚烷基二醇的混合物例如,1,3-丙二醇与1,4-丁二醇的混合物、1,4-丁二醇与1,6-己二醇的混合物、1,5-戊二醇与1,6-己二醇的混合物、1,4-丁二醇与1,8-辛二醇的混合物、1,6-己二醇与1,8-辛二醇的混合物等的用光气化而得到的聚碳酸酯二醇(数均分子量500~2000);
1-甲基-1,3-丙二醇的用光气化而得到的聚碳酸酯二醇(数均分子量500~2000);
另外,也可以使用上述式(1)~(4)所表示的化合物以外的(甲基)丙烯酸类聚合性单体,这样的(甲基)丙烯酸类聚合性单体有以下的物质。
甲氧基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特别是平均分子量293)
甲氧基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特别是平均分子量468)
甲氧基聚乙二醇丙烯酸酯(特别是平均分子量218)
甲氧基聚乙二醇丙烯酸酯(特别是平均分子量454)
二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
三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
四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
五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
五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
二乙二醇二丙烯酸酯
三乙二醇二丙烯酸酯
四乙二醇二丙烯酸酯
五乙二醇二丙烯酸酯
三丙二醇二丙烯酸酯
四丙二醇二丙烯酸酯
五丙二醇二丙烯酸酯
包含聚丙二醇与聚乙二醇的混合物的二甲基丙烯酸酯(具有聚亚乙基2个、聚亚丙基2个的重复单元)
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特别是平均分子量330)
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特别是平均分子量536)
聚1,4-丁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特别是平均分子量736)
三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
四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
聚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特别是平均分子量536)
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特别是平均分子量258)
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特别是平均分子量308)
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特别是平均分子量508)
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特别是平均分子量708)
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丙烯酸酯(特别是平均分子量536)
(聚乙二醇/聚丙二醇)二丙烯酸酯共聚物(特别是平均分子量330)
乙氧基化环己烷二甲醇丙烯酸酯(特别是平均分子量434)
聚酯低聚物六丙烯酸酯
己内酯改性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
四官能聚酯低聚物(分子量2500~3500、DaicelCorporation.EB80等)
四官能聚酯低聚物(分子量6000~8000、DaicelCorporation.EB450等)
六官能聚酯低聚物(分子量45000~55000、DaicelCorporation.、EB1830等)
四官能聚酯低聚物(特别是分子量10000的DKSCo.Ltd.GX8488B等)
乙二醇双缩水甘油基甲基丙烯酸酯
1,4-丁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
1,9-壬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
新戊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
双(2-甲基丙烯酰氧基乙基硫代乙基)硫醚
双(甲基丙烯酰氧基乙基)硫醚
双(丙烯酰氧基乙基)硫醚
1,2-双(甲基丙烯酰氧基乙基硫代)乙烷
1,2-双(丙烯酰氧基乙基)乙烷
双(2-甲基丙烯酰氧基乙基硫代乙基)硫醚
双(2-丙烯酰氧基乙基硫代乙基)硫醚
1,2-双(甲基丙烯酰氧基乙基硫代乙基硫代)乙烷
1,2-双(丙烯酰氧基乙基硫代乙基硫代)乙烷
1,2-双(甲基丙烯酰氧基异丙基硫代异丙基)硫醚
1,2-双(丙烯酰氧基异丙基硫代异丙基)硫醚
甲基丙烯酸硬脂酯
甲基丙烯酸月桂酯
丙烯酸甲酯
丙烯酸乙酯
丙烯酸丁酯
丙烯酸辛酯
丙烯酸月桂酯
(甲基)丙烯酸的酯例如,(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苄酯、(甲基)丙烯酸苯酯、(甲基)丙烯酸2-羟乙酯
硫代丙烯酸或硫代甲基丙烯酸的酯例如硫代丙烯酸甲酯、硫代丙烯酸苄酯、硫代甲基丙烯酸苄酯
多官能性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上述多官能性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代表的有多元醇与多异氰酸酯的反应产物。
此处,作为多异氰酸酯,可列举出例如: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赖氨酸异氰酸酯、2,2,4-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二聚酸二异氰酸酯、异丙叉基双-4-环己基异氰酸酯、二环己基甲烷二异氰酸酯、降冰片烯二异氰酸酯或者甲基环己烷二异氰酸酯。
另外,作为多元醇,可列举出:具有碳原子数2~4的环氧乙烷、环氧丙烷、环氧己烷的重复单元的聚亚烷基二醇、或者聚己内酯二醇等聚酯二醇。另外,也可例示出:聚碳酸酯二醇、聚丁二烯二醇或者季戊四醇、乙二醇、1,2-丙二醇、1,3-丙二醇、1,4-丁二醇、1,5-戊二醇、1,6-己二醇、1,9-壬二醇、1,8-壬二醇、新戊二醇、二乙二醇、二丙二醇、1,4-环己二醇、1,4-环己烷二甲醇、甘油、三羟甲基丙烷等。
另外,也可以使用作为将通过这些多异氰酸酯和多元醇的反应制成氨基甲酸酯预聚物与(甲基)丙烯酸2-羟基酯进一步反应的反应混合物、或者使前述二异氰酸酯与(甲基)丙烯酸2-羟基酯直接反应的反应混合物的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单体等。
作为这些氨基甲酸酯预聚物和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单体,代表的有下述的市售品。
例如,作为3官能以上的物质,可列举出:SHIN-NAKAMURACHEMICALCO.,LTD.制的U-4HA(分子量596、官能团数4)、U-6HA(分子量1019、官能团数6)、U-6LPA(分子量818、官能团数6)、U-15HA(分子量2300、官能团数15)。
作为2官能的物质,可列举出:SHIN-NAKAMURACHEMICALCO.,LTD.制的U-2PPA(分子量482)、UA-122P(分子量1100)、U-122P(分子量1100)、和DaicelCorporation.制的EB4858(分子量454)。
进而,作为(甲基)丙烯酰基当量为600以上的物质,可列举出:SHIN-NAKAMURACHEMICALCO.,LTD.制的U-108A、U-200PA、UA-511、U-412A、UA-4100、UA-4200、UA-4400、UA-2235PE、UA-160TM、UA-6100、UA-6200、U-108、UA-4000、UA-512和NipponKayakuCo.,Ltd.制UX-2201、UX3204、UX4101、6101、7101、8101等。
这些多异氰酸酯或多元醇、作为两者的反应产物的多官能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也可以作为后述的氨基甲酸酯系聚合性单体(C4)使用。
(C1-2)乙烯基系聚合性单体:
作为具有乙烯基的乙烯基系聚合性单体,可列举出:甲基乙烯基酮、乙基乙烯基酮、乙基乙烯基醚、苯乙烯、乙烯基环己烷、丁二烯、1,4-戊二烯、二乙烯基硫醚、二乙烯基砜、1,2-二乙烯基苯、1,3-二乙烯基-1,1,3,3-四甲基丙烷二硅氧烷、二乙二醇二乙烯基醚、己二酸二乙烯酯、癸二酸二乙烯酯、乙二醇二乙烯基醚、二乙烯基亚砜、二乙烯基过硫化物、二甲基二乙烯基硅烷、1,2,4-三乙烯基环己烷、甲基三乙烯基硅烷、α-甲基苯乙烯和α-甲基苯乙烯二聚酸等。
上述例示的乙烯基系聚合性单体中,α-甲基苯乙烯和α-甲基苯乙烯二聚酸作为聚合调节剂而起作用,提高光致变色组合物的成型性。
(C1-3)烯丙基系聚合性单体:
作为具有烯丙基的烯丙基系聚合性单体,可例示出以下的物质。
二乙二醇双烯丙基碳酸酯
甲氧基聚乙二醇烯丙基醚(特别是平均分子量550)
甲氧基聚乙二醇烯丙基醚(特别是平均分子量350)
甲氧基聚乙二醇烯丙基醚(特别是平均分子量1500)
聚乙二醇烯丙基醚(特别是平均分子量450)
甲氧基聚乙二醇-聚丙二醇烯丙基醚(特别是平均分子量750)
丁氧基聚乙二醇-聚丙二醇烯丙基醚(特别是平均分子量1600)
甲基丙烯酰氧基聚乙二醇-聚丙二醇烯丙基醚(特别是平均分子量560)
苯氧基聚乙二醇烯丙基醚(特别是平均分子量600)
甲基丙烯酰氧基聚乙二醇烯丙基醚(特别是平均分子量430)
丙烯酰氧基聚乙二醇烯丙基醚(特别是平均分子量420)
乙烯氧基聚乙二醇烯丙基醚(特别是平均分子量560)
苯乙烯氧基聚乙二醇烯丙基醚(特别是平均分子量650)
甲氧基聚亚乙基硫代甘醇烯丙基硫代醚(特别是平均分子量730)
需要说明的是,烯丙基系聚合性单体作为链转移剂而起作用,所以能够提高光致变色组合物的光致变色性(发色浓度、褪色速度)。
(C1-4)倍半硅氧烷聚合性单体:
倍半硅氧烷聚合性单体可以采用笼状、阶梯状、无规这样的各种分子结构,具有(甲基)丙烯酰基等自由基聚合性基团。
作为这样的倍半硅氧烷聚合性单体的例子,可列举出下述式(5)所示的物质。
(R13-SiO3/2)h(5)
式中,h是聚合度,是3~100的整数;
多个R13任选相互相同或不同,为自由基聚合性基团、包含自由基聚合性基团的有机基团、氢原子、烷基、环烷基、烷氧基或苯基,至少1个R13为自由基聚合性基团、或包含自由基聚合性基团的有机基团。
此处,作为R13所示的自由基聚合性基团或者包含自由基聚合性基团的有机基团,可列举出:(甲基)丙烯酰基;(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3-(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二甲基甲硅烷基等具有(甲基)丙烯酰基的有机基团;烯丙基;烯丙基丙基、烯丙基丙基二甲基甲硅烷基等具有烯丙基的有机基团;乙烯基;乙烯基丙基、乙烯基二甲基甲硅烷基等具有乙烯基的有机基团;等。
另外,本发明中,也可以使用上述列举的(C1)~(C4)以外的其他自由基聚合性单体。
作为这样的其他自由基聚合性单体,可列举出: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等。
(C2)环氧系聚合性单体:
该聚合性单体是分子内具有环氧基作为聚合性基团的物质,特别是在聚轮烷(A)的侧链导入羟基、NH2基、NCO基作为聚合性官能团的情况下特别优选。
这样的环氧系聚合性单体大体上分类为脂肪族环氧化合物、脂环族环氧化合物和芳香族环氧化合物,作为其具体例,可例示出以下的物质。
脂肪族环氧化合物:
环氧乙烷
2-乙基环氧乙烷
丁基缩水甘油基醚
苯基缩水甘油基醚
2,2’-亚甲基双环氧乙烷
1,6-己二醇二缩水甘油基醚
乙二醇二缩水甘油基醚
二乙二醇二缩水甘油基醚
三乙二醇二缩水甘油基醚
四乙二醇二缩水甘油基醚
九乙二醇二缩水甘油基醚
丙二醇二缩水甘油基醚
二丙二醇二缩水甘油基醚
三丙二醇二缩水甘油基醚
四丙二醇二缩水甘油基醚
九丙二醇二缩水甘油基醚
新戊二醇二缩水甘油基醚
三羟甲基丙烷三缩水甘油基醚
甘油三缩水甘油基醚
二甘油四缩水甘油基醚
季戊四醇四缩水甘油基醚
三(2-羟乙基)异氰脲酸酯的二缩水甘油基醚
三(2-羟乙基)异氰脲酸酯的三缩水甘油基醚
脂环族环氧化合物:
异佛尔酮二醇二缩水甘油基醚
双-2,2-羟基环己基丙烷二缩水甘油基醚
芳香族环氧化合物:
间苯二酚二缩水甘油基醚
双酚A二缩水甘油基醚
双酚F二缩水甘油基醚
双酚S二缩水甘油基醚
邻苯二甲酸二缩水甘油酯
苯酚酚醛聚缩水甘油基醚
甲酚酚醛聚缩水甘油基醚
另外,除了上述以外,也可以使用分子内具有环氧基并且具有硫原子的环氧系聚合性单体。这样的含硫原子环氧系聚合性单体是特别有助于提高折射率的物质、是链状脂肪族系和环状脂肪族系的物质,其具体例有如下。
链状脂肪族系含硫原子环氧系聚合性单体:
双(2,3-环氧丙基)硫醚
双(2,3-环氧丙基)二硫醚
双(2,3-环氧丙基硫代)甲烷
1,2-双(2,3-环氧丙基硫代)乙烷
1,2-双(2,3-环氧丙基硫代)丙烷
1,3-双(2,3-环氧丙基硫代)丙烷
1,3-双(2,3-环氧丙基硫代)-2-甲基丙烷
1,4-双(2,3-环氧丙基硫代)丁烷
1,4-双(2,3-环氧丙基硫代)-2-甲基丁烷
1,3-双(2,3-环氧丙基硫代)丁烷
1,5-双(2,3-环氧丙基硫代)戊烷
1,5-双(2,3-环氧丙基硫代)-2-甲基戊烷
1,5-双(2,3-环氧丙基硫代)-3-硫杂戊烷
1,6-双(2,3-环氧丙基硫代)己烷
1,6-双(2,3-环氧丙基硫代)-2-甲基己烷
3,8-双(2,3-环氧丙基硫代)-3,6-二硫杂辛烷
1,2,3-三(2,3-环氧丙基硫代)丙烷
2,2-双(2,3-环氧丙基硫代)-1,3-双(2,3-环氧丙基硫代甲基)丙烷
2,2-双(2,3-环氧丙基硫代甲基)-1-(2,3-环氧丙基硫代)丁烷
环状脂肪族系含硫原子环氧系聚合性单体:
1,3-双(2,3-环氧丙基硫代)环己烷
1,4-双(2,3-环氧丙基硫代)环己烷
1,3-双(2,3-环氧丙基硫代甲基)环己烷
1,4-双(2,3-环氧丙基硫代甲基)环己烷
2,5-双(2,3-环氧丙基硫代甲基)-1,4-二噻烷
2,5-双[<2-(2,3-环氧丙基硫代)乙基>硫代甲基]-1,4-二噻烷
2,5-双(2,3-环氧丙基硫代甲基)-2,5-二甲基-1,4-二噻烷
(C3)氨基甲酸酯或脲系聚合性单体:
该聚合性单体是聚合的重复单元通过氨基甲酸酯键、脲键连接而成的,特别是在聚轮烷(A)的侧链导入了环氧基、环硫基、硫杂环丁烷基、OH基、SH基、NH2基、NCO基或NCS基作为聚合性官能团的情况下是有效果的。
例如,氨基甲酸酯键是由多元醇与多异氰酸酯的反应而形成的,该氨基甲酸酯键中也包含由多元醇与多异硫氰酸酯的反应或者由多硫醇与多异硫异氰酸酯的反应形成的硫代氨基甲酸酯键。
另外,脲键是由多胺与多异氰酸酯的反应而形成的,该脲键中也包含由多胺与多异硫氰酸酯的反应而形成的硫代脲键。
由上述的说明所理解那样,本发明中,作为氨基甲酸酯或脲系聚合性单体,从多元醇(C3-1)、多硫醇(C3-2)、多胺(C3-3)、多异氰酸酯(C3-4)、多异硫氰酸酯(C3-5)中选择使用多种化合物以形成上述的氨基甲酸酯键(硫代氨基甲酸酯键)或脲键(硫代脲键)。
另外,向前述的聚轮烷的侧链中导入羟基、巯基(SH基)、NH2基、NCO基等作为聚合性基团的情况下,由于在形成所述氨基甲酸酯或脲系聚合性单体的聚合链中组入了侧链,因而优选。
作为这样的氨基甲酸酯或脲系聚合性单体的一种而使用的化合物,具体而言,可以使用以下的物质。
(C3-1)多元醇:
多元醇是一分子中具有2个以上OH基的化合物,代表的有例如,二-、三-、四-、五-、六-羟基化合物;1分子中含有2个以上OH基的聚酯(聚酯多元醇);1分子中含有2个以上OH基的聚醚(以下,称为聚醚多元醇);1分子中含有2个以上OH基的聚碳酸酯(聚碳酸酯多元醇);1分子中含有2个以上OH基的聚己内酯(聚己内酯多元醇);1分子中含有2个以上的OH基的丙烯酸系聚合物(聚丙烯酸多元醇)。
如果具体地例示这些化合物,则如下。
脂肪族醇:
乙二醇
二乙二醇
丙二醇
二丙二醇
丁二醇
新戊二醇
甘油
三羟甲基乙烷
三羟甲基丙烷
丁三醇
1,2-甲基葡萄糖苷
季戊四醇
二季戊四醇
三季戊四醇
山梨糖醇
赤藻糖醇
苏糖醇
核糖醇
阿拉伯糖醇
木糖醇
阿洛醇
甘露糖醇
半乳糖醇(Dulcitol)
艾杜糖醇
甘油
肌醇
己三醇
三甘油
二甘油
三乙二醇
聚乙二醇
三(2-羟乙基)异氰脲酸酯
环丁二醇
环戊二醇
环己二醇
环庚二醇
环辛二醇
环己烷二甲醇
羟丙基环己醇
三环〔5,2,1,0,2,6〕癸烷-二甲醇
双环〔4,3,0〕-壬二醇
二环己二醇
三环〔5,3,1,1〕十二烷二醇
双环〔4,3,0〕壬烷二甲醇
三环〔5,3,1,1〕十二烷-二乙醇
羟丙基三环〔5,3,1,1〕十二烷醇螺〔3,4〕辛二醇
丁基环己二醇
1,1’-双环次己基二醇
环己三醇
麦芽糖醇
乳糖醇
芳香族醇:
二羟基萘
三羟基萘
四羟基萘
二羟基苯
苯三醇
联苯基四醇
邻苯三酚
(羟基萘基)邻苯三酚
三羟基菲
双酚A
双酚F
对苯二甲醇
四溴双酚A
含硫多元醇
双-〔4-(羟基乙氧基)苯基〕硫醚
双-〔4-(2-羟基丙氧基)苯基〕硫醚
双-〔4-(2,3-二羟基丙氧基)苯基〕硫醚
双-〔4-(4-羟基环己氧基)苯基〕硫醚
双-〔2-甲基-4-(羟基乙氧基)-6-丁基苯基〕硫醚
上述的含硫多元醇中以平均每个羟基加成平均3分子以下的环氧乙烷和/或环氧丙烷而得到的化合物
二(2-羟乙基)硫醚
双(2-羟乙基)二硫醚
1,4-二噻烷-2,5-二醇
双(2,3-二羟丙基)硫醚
四(4-羟基-2-硫杂丁基)甲烷
双(4-羟基苯基)砜
四溴双酚S
四甲基双酚S
4,4’-硫代双(6-叔丁基-3-甲基苯酚)
1,3-双(2-羟乙基硫代乙基)-环己烷
聚酯多元醇:
通过多元醇与多元酸的缩合反应而得到的化合物
聚醚多元醇:
分子中具有2个以上含有活性氢的基团的化合物与环氧烷反应而得到的化合物及其改性体。
聚己内酯多元醇:
通过ε-己内酯的开环聚合而得到的化合物
聚碳酸酯多元醇:
由低分子多元醇类的1种类以上光气化而得到的化合物
使用碳酸亚乙酯、碳酸二乙酯、碳酸二苯酯等通过酯交换法而得到的化合物
聚丙烯酸多元醇:
通过含有羟基的丙烯酸酯或甲基丙烯酸酯与能够与这些酯共聚的单体共聚而得到的化合物
(C3-2)多硫醇:
多硫醇为一分子中具有2个以上SH基的化合物,具体而言,可例示出以下的化合物。
脂肪族多硫醇:
甲烷二硫醇
1,2-乙烷二硫醇
1,1-丙烷二硫醇
1,2-丙烷二硫醇
1,3-丙烷二硫醇
2,2-丙烷二硫醇
1,6-己烷二硫醇
1,2,3-丙烷三硫醇
四(巯甲基)甲烷
1,1-环己烷二硫醇
1,2-环己烷二硫醇
2,2-二甲基丙烷-1,3-二硫醇
3,4-二甲氧基丁烷-1,2-二硫醇
2-甲基环己烷-2,3-二硫醇
双环〔2,2,1〕庚烷-外型-顺式-2,3-二硫醇
1,1-双(巯甲基)环己烷
硫代苹果酸双(2-巯乙基酯)
2,3-二巯基琥珀酸(2-巯乙基酯)
2,3-二巯基-1-丙醇(2-巯基乙酸酯)
2,3-二巯基-1-丙醇(3-巯基乙酸酯)
二乙二醇双(2-巯基乙酸酯)
二乙二醇双(3-巯基丙酸酯)
1,2-二巯基丙基甲基醚
2,3-二巯基丙基甲基醚
2,2-双(巯甲基)-1,3-丙烷二硫醇
双(2-巯乙基)醚
乙二醇双(2-巯基乙酸酯)
乙二醇双(3-巯基丙酸酯)
1,4-双(3-巯基丁酰氧基)丁烷
1,4-丁二醇双(3-巯基丙酸酯)
1,4-丁二醇-双(硫代乙酸酯)
1,6-己二醇-双(硫代乙酸酯)
四乙二醇双(3-巯基丙酸酯)
三羟甲基丙烷三(2-巯基乙酸酯)
三羟甲基丙烷三(3-巯基丙酸酯)
三羟甲基乙烷三(3-巯基丁酸酯)
三羟甲基丙烷三(3-巯基丁酸酯)
季戊四醇四(2-巯基乙酸酯)
季戊四醇四(3-巯基丙酸酯)
1,2-双(2-巯乙基硫代)-3-巯基丙烷
二季戊四醇六(3-巯基丙酸酯)
季戊四醇四(3-巯基丁酸酯)
1,4-双(3-巯基丁酰氧基)丁烷
三羟甲基丙烷三(3-巯基丁酸酯)
三羟甲基乙烷三(3-巯基丁酸酯)
1,2-双[(2-巯乙基)硫代]-3-巯基丙烷
2-巯甲基-1,3-丙烷二硫醇
2-巯甲基-1,4-丁烷二硫醇
2,4,5-三(巯甲基)-1,3-二硫杂戊环
2,2-双(巯甲基)-1,4-丁烷二硫醇
4,4-双(巯甲基)-3,5-二硫杂庚烷-1,7-二硫醇
2,3-双(巯甲基)-1,4-丁烷二硫醇
2,6-双(巯甲基)-3,5-二硫杂庚烷-1,7-二硫醇
4-巯甲基-1,8-二巯基-3,6-二硫杂辛烷
2,5-双巯甲基-1,4-二噻烷
1,1,3,3-四(巯甲基硫代)丙烷
5,7-二巯甲基-1,11-二巯基-3,6,9-三硫杂十一烷
4,7-二巯甲基-1,11-二巯基-3,6,9-三硫杂十一烷
4,8-二巯甲基-1,11-二巯基-3,6,9-三硫杂十一烷
4-巯甲基-1,8-二巯基-3,6-二硫杂辛烷
芳香族多硫醇:
1,2-二巯基苯
1,3-二巯基苯
1,4-二巯基苯
1,2-双(巯甲基)苯
1,3-双(巯甲基)苯
1,4-双(巯甲基)苯
1,2-双(巯乙基)苯
1,3-双(巯乙基)苯
1,4-双(巯乙基)苯
1,2-双(巯基甲氧基)苯
1,3-双(巯基甲氧基)苯
1,4-双(巯基甲氧基)苯
1,2-双(巯基乙氧基)苯
1,3-双(巯基乙氧基)苯
1,4-双(巯基乙氧基)苯
1,2,3-三巯基苯
1,2,4-三巯基苯
1,3,5-三巯基苯
1,2,3-三(巯甲基)苯
1,2,4-三(巯甲基)苯
1,3,5-三(巯甲基)苯
1,2,3-三(巯乙基)苯
1,2,4-三(巯乙基)苯
1,3,5-三(巯乙基)苯
1,2,3-三(巯基甲氧基)苯
1,2,4-三(巯基甲氧基)苯
1,3,5-三(巯基甲氧基)苯
1,2,3-三(巯基乙氧基)苯
1,2,4-三(巯基乙氧基)苯
1,3,5-三(巯基乙氧基)苯
1,2,3,4-四巯基苯
1,2,3,5-四巯基苯
1,2,4,5-四巯基苯
1,2,3,4-四(巯甲基)苯
1,2,3,5-四(巯甲基)苯
1,2,4,5-四(巯甲基)苯
1,2,3,4-四(巯乙基)苯
1,2,3,5-四(巯乙基)苯
1,2,4,5-四(巯乙基)苯
1,2,3,4-四(巯乙基)苯
1,2,3,5-四(巯基甲氧基)苯
1,2,4,5-四(巯基甲氧基)苯
1,2,3,4-四(巯基乙氧基)苯
1,2,3,5-四(巯基乙氧基)苯
1,2,4,5-四(巯基乙氧基)苯
2,2’-二巯基联苯
4,4’-二巯基联苯
4,4’-二巯基联苄
2,5-甲苯二硫醇
3,4-甲苯二硫醇
1,4-萘二硫醇
1,5-萘二硫醇
2,6-萘二硫醇
2,7-萘二硫醇
2,4-二甲基苯-1,3-二硫醇
4,5-二甲基苯-1,3-二硫醇
9,10-蒽二甲烷硫醇
1,3-二(对甲氧基苯基)丙烷-2,2-二硫醇
1,3-二苯基丙烷-2,2-二硫醇
苯基甲烷-1,1-二硫醇
2,4-二(对巯基苯基)戊烷
1,4-双(巯基丙基硫代甲基)苯
卤素取代芳香族多硫醇:
2,5-二氯苯-1,3-二硫醇
1,3-二(对氯苯基)丙烷-2,2-二硫醇
3,4,5-三溴-1,2-二巯基苯
2,3,4,6-四氯-1,5-双(巯基甲基)苯
含杂环多硫醇:
2-甲基氨基-4,6-二硫醇-均三嗪
2-乙基氨基-4,6-二硫醇-均三嗪
2-氨基-4,6-二硫醇-均三嗪
2-吗啉基-4,6-二硫醇-均三嗪
2-环己基氨基-4,6-二硫醇-均三嗪
2-甲氧基-4,6-二硫醇-均三嗪
2-苯氧基-4,6-二硫醇-均三嗪
2-硫代苯氧基-4,6-二硫醇-均三嗪
2-硫代丁基氧基-4,6-二硫醇-均三嗪
1,3,5-三(3-巯基丁酰氧基乙基)-1,3,5-三嗪-2,4,6(1H,3H,5H)-三酮
除了巯基以外还含有硫原子的芳香族多硫醇:
1,2-双(巯甲基硫代)苯
1,3-双(巯甲基硫代)苯
1,4-双(巯甲基硫代)苯
1,2-双(巯乙基硫代)苯
1,3-双(巯乙基硫代)苯
1,4-双(巯乙基硫代)苯
1,2,3-三(巯甲基硫代)苯
1,2,4-三(巯甲基硫代)苯
1,3,5-三(巯甲基硫代)苯
1,2,3-三(巯乙基硫代)苯
1,2,4-三(巯乙基硫代)苯
1,3,5-三(巯乙基硫代)苯
1,2,3,4-四(巯甲基硫代)苯
1,2,3,5-四(巯甲基硫代)苯
1,2,4,5-四(巯甲基硫代)苯
1,2,3,4-四(巯乙基硫代)苯
1,2,3,5-四(巯乙基硫代)苯
1,2,4,5-四(巯乙基硫代)苯
以及上述多硫醇的核烷基化物
除了巯基以外还含有硫原子的脂肪族多硫醇:
双(巯甲基)硫醚
双(巯乙基)硫醚
双(巯基丙基)硫醚
双(巯甲基硫代)甲烷
双(2-巯乙基硫代)甲烷
双(3-巯基丙基)甲烷
1,2-双(巯甲基硫代)乙烷
1,2-(2-巯乙基硫代)乙烷
1,2-(3-巯基丙基)乙烷
1,3-双(巯甲基硫代)丙烷
1,3-双(2-巯乙基硫代)丙烷
1,3-双(3-巯基丙基硫代)丙烷
1,2-双(2-巯乙基硫代)-3-巯基丙烷
2-巯乙基硫代-1,3-丙烷二硫醇
1,2,3-三(巯甲基硫代)丙烷
1,2,3-三(2-巯乙基硫代)丙烷
1,2,3-三(3-巯基丙基硫代)丙烷
四(巯甲基硫代甲基)甲烷
四(2-巯乙基硫代甲基)甲烷
四(3-巯基丙基硫代甲基)甲烷
双(2,3-二巯基丙基)硫醚
2,5-二巯基-1,4-二噻烷
双(巯甲基)二硫醚、双(巯乙基)二硫醚
双(巯基丙基)二硫醚
上述化合物的硫甘醇酸或者巯基丙酸的酯
羟基甲基硫醚双(2-巯基乙酸酯)
羟基甲基硫醚双(3-巯基丙酸酯)
羟乙基硫醚双(2-巯基乙酸酯)
羟乙基硫醚双(3-巯基丙酸酯)
羟丙基硫醚双(2-巯基乙酸酯)
羟丙基硫醚双(3-巯基丙酸酯)
羟基甲基二硫醚双(2-巯基乙酸酯)
羟基甲基二硫醚双(3-巯基丙酸酯)
羟乙基二硫醚双(2-巯基乙酸酯)
羟乙基二硫醚双(3-巯基丙酸酯)
羟丙基二硫醚双(2-巯基乙酸酯)
羟丙基二硫醚双(3-巯基丙酸酯)
2-巯乙基醚双(2-巯基乙酸酯)
2-巯乙基醚双(3-巯基丙酸酯)
1,4-二噻烷-2,5-二醇双(2-巯基乙酸酯)
1,4-二噻烷-2,5-二醇双(3-巯基丙酸酯)
2,5-双(巯甲基)-1,4-二噻烷
2,5-双(2-巯乙基)-1,4-二噻烷
2,5-双(3-巯基丙基)-1,4-二噻烷
2-(2-巯乙基)-5-巯甲基-1,4-二噻烷
2-(2-巯乙基)-5-(3-巯基丙基)-1,4-二噻烷
2-巯甲基-5-(3-巯基丙基)-1,4-二噻烷
硫代甘醇酸双(2-巯乙基酯)
硫代二丙酸双(2-巯乙基酯)
4,4’-硫代二丁酸双(2-巯乙基酯)
二硫代二甘醇酸双(2-巯乙基酯)
二硫代二丙酸双(2-巯乙基酯)
4,4’-二硫代二丁酸双(2-巯乙基酯)
硫代二甘醇酸双(2,3-二巯丙基酯)
硫代二丙酸双(2,3-二巯丙基酯)
二硫代二甘醇酸双(2,3-二巯丙基酯)
二硫代二丙酸(2,3-二巯丙基酯)
除了巯基以外还含有硫原子的含杂环多硫醇:
3,4-噻吩二硫醇
2,5-二巯甲基-四氢噻吩
2,5-二巯基-1,3,4-噻二唑
含有异氰脲酸酯基的多硫醇:
1,2-双[(2-巯乙基)硫代]-3-巯基丙烷
三-{(3-巯基丙酰氧基)-乙基}-异氰脲酸酯
1,3,5-三(3-巯基丁酰氧基乙基)-1,3,5-三嗪-2,4,6(1H、3H、5H)-三酮
三-[(3-巯基丙酰氧基)-乙基]-异氰脲酸酯
(C3-3)多胺:
多胺是一分子中具有2个以上NH2基的化合物,作为其具体例,可列举出以下的化合物。
乙二胺
1,6-己二胺
异佛尔酮二胺
1,9-壬二胺
1,11-十一烷二胺
1,12-十二烷二胺
间苯二甲胺
1,3-丙二胺
1,4-丁二胺
2-(2-氨基乙基氨基)乙醇
二亚乙基三胺
对亚苯基二胺
间亚苯基二胺
三聚氰胺
1,3,5-苯三胺
(C3-4)多异氰酸酯:
多异氰酸酯是一分子中具有2个以上NCO基的化合物,作为其具体例,可例示出以下的化合物。
脂肪族异氰酸酯:
亚乙基二异氰酸酯
三亚甲基-1,3-二异氰酸酯
四亚甲基-1,4-二异氰酸酯
六亚甲基-1,6-二异氰酸酯
八亚甲基-1,8-二异氰酸酯
九亚甲基-1,9-二异氰酸酯
2,2’-二甲基戊烷二异氰酸酯
2,2,4-三甲基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
十亚甲基-1,10-二异氰酸酯
丁烯二异氰酸酯
1,3-丁二烯-1,4-二异氰酸酯
2,4,4-三甲基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
1,6,11-十一亚甲基三异氰酸酯
1,3,6-六亚甲基三异氰酸酯
1,8-二异氰酸基4-异氰酸根合甲基辛烷
2,5,7-三甲基-1,8-二异氰酸基-5-异氰酸根合甲基辛烷
双(异氰酸根合乙基)碳酸酯
双(异氰酸根合乙基)醚、
1,4-丁二醇二丙基醚-ω,ω’-二异氰酸酯
赖氨酸二异氰酸甲酯
赖氨酸三异氰酸酯
2-异氰酸根合乙基-2,6-二异氰酸基己酸酯
2-异氰酸根合丙基-2,6-二异氰酸基己酸酯
脂环族异氰酸酯:
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
降冰片烷二异氰酸酯
双(异氰酸根合甲基)环己烷
二环己基甲烷二异氰酸酯
环己烷二异氰酸酯
甲基环己烷二异氰酸酯
二环己基二甲基甲烷二异氰酸酯
2,2’-二甲基二环己基甲烷二异氰酸酯
双(4-异氰酸根合正丁叉基)季戊四醇
二聚酸二异氰酸酯
2-异氰酸根合甲基-3-(3-异氰酸根合丙基)-5-异氰酸根合甲基-双环〔2,2,1〕-庚烷
2-异氰酸根合甲基-3-(3-异氰酸根合丙基)-6-异氰酸根合甲基-双环〔2,2,1〕-庚烷
2-异氰酸根合甲基-2-(3-异氰酸根合丙基)-5-异氰酸根合甲基-双环〔2,2,1〕-庚烷
2-异氰酸根合甲基-2-(3-异氰酸根合丙基)-6-异氰酸根合甲基-双环〔2,2,1〕-庚烷
2-异氰酸根合甲基-3-(3-异氰酸根合丙基)-6-(2-异氰酸根合乙基)-双环〔2,2,1〕-庚烷
2-异氰酸根合甲基-3-(3-异氰酸根合丙基)-6-(2-异氰酸根合乙基)-双环〔2,1,1〕-庚烷
2-异氰酸根合甲基-2-(3-异氰酸根合丙基)-5-(2-异氰酸根合乙基)-双环〔2,2,1〕-庚烷
2-异氰酸根合甲基-2-(3-异氰酸根合丙基)-6-(2-异氰酸根合乙基)-双环〔2,2,1〕-庚烷
1,3,5-三(异氰酸根合甲基)环己烷
芳香族异氰酸酯:
苯二亚甲基二异氰酸酯
双(异氰酸根合乙基)苯
双(异氰酸根合丙基)苯
α,α,α’,α’-四甲基苯二亚甲基二异氰酸酯
双(异氰酸根合丁基)苯
双(异氰酸根合甲基)萘
双(异氰酸根合甲基)二苯基醚
双(异氰酸根合乙基)邻苯二甲酸酯
均三甲苯三异氰酸酯
2,6-二(异氰酸根合甲基)呋喃
亚苯基二异氰酸酯
甲代亚苯基二异氰酸酯
乙基亚苯基二异氰酸酯
异丙基亚苯基二异氰酸酯
二甲基亚苯基二异氰酸酯
二乙基亚苯基二异氰酸酯
二异丙基亚苯基二异氰酸酯
三甲基苯三异氰酸酯
苯三异氰酸酯
萘二异氰酸酯
甲基萘二异氰酸酯
联苯基二异氰酸酯
联甲苯胺二异氰酸酯
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
3,3’-二甲基二苯基甲烷-4,4’-二异氰酸酯
联苄-4,4’-二异氰酸酯、双(异氰酸根合苯基)乙烯
3,3’-二甲氧基联苯基-4,4’-二异氰酸酯
三苯基甲烷三异氰酸酯
PolymericMDI
萘三异氰酸酯
二苯基甲烷-2,4,4’-三异氰酸酯
3-甲基二苯基甲烷-4,6,4’-三异氰酸酯
4-甲基-二苯基甲烷-3,5,2’,4’,6’-五异氰酸酯
苯基异氰酸根合甲基异氰酸酯
苯基异氰酸根合乙基异氰酸酯
四氢化萘二异氰酸酯
六氢苯二异氰酸酯
六氢二苯基甲烷-4,4’-二异氰酸酯
二苯基醚二异氰酸酯
乙二醇二苯基醚二异氰酸酯
1,3-丙二醇二苯基醚二异氰酸酯
二苯甲酮二异氰酸酯
二乙二醇二苯基醚二异氰酸酯
二苯并呋喃二异氰酸酯
咔唑基二异氰酸酯
乙基咔唑基二异氰酸酯
二氯咔唑基二异氰酸酯
含硫脂肪族异氰酸酯:
硫代二乙基二异氰酸酯
硫代二丙基二异氰酸酯
硫代二己基二异氰酸酯
二甲基亚砜二异氰酸酯
二硫代二甲基二异氰酸酯
二硫代二乙基二异氰酸酯
二硫代二丙基二异氰酸酯
二环己基硫醚-4,4’-二异氰酸酯
1-异氰酸根合甲基硫代-2,3-双(2-异氰酸根合乙基硫代)丙烷
1,2-双(2-异氰酸根合乙基硫代)乙烷
1,1,2,2-四(异氰酸根合甲基硫代)乙烷
2,2,5,5-四(异氰酸根合甲基硫代)-1,4-二噻烷
2,4-二硫杂戊烷-1,3-二异氰酸酯
2,4,6-三硫杂庚烷-3,5-二异氰酸酯
2,4,7,9-四硫杂戊烷-5,6-二异氰酸酯
双(异氰酸根合甲基硫代)苯基甲烷
脂肪族硫醚系异氰酸酯:
双[2-(异氰酸根合甲基硫代)乙基]硫醚
芳香族硫醚系异氰酸酯:
二苯基硫醚-2,4’-二异氰酸酯
二苯基硫醚-4,4’-二异氰酸酯
3,3’-二甲氧基-4,4’-二异氰酸酯二苄基硫醚
双(4-异氰酸根合甲基苯)硫醚
4,4’-甲氧基苯硫代乙二醇-3,3’-二异氰酸酯
芳香族二硫醚系异氰酸酯:
二苯基二硫醚-4,4’-二异氰酸酯
2,2’-二甲基二苯基二硫醚-5,5’-二异氰酸酯
3,3’-二甲基二苯基二硫醚-5,5’-二异氰酸酯
3,3’-二甲基二苯基二硫醚-6,6’-二异氰酸酯
4,4’-二甲基二苯基二硫醚-5,5’-二异氰酸酯
3,3’-二甲氧基二苯基二硫醚-4,4’-二异氰酸酯
4,4’-二甲氧基二苯基二硫醚-3,3’-二异氰酸酯
芳香族砜系异氰酸酯:
二苯基砜-4,4’-二异氰酸酯
二苯基砜-3,3’-二异氰酸酯
亚苄基砜-4,4’-二异氰酸酯
二苯基甲烷砜-4,4’-二异氰酸酯
4-甲基二苯基甲烷砜-2,4’-二异氰酸酯
4,4’-二甲氧基二苯基砜-3,3’-二异氰酸酯
3,3’-二甲氧基-4,4’-二异氰酸酯二苄基砜
4,4’-二甲基二苯基砜-3,3’-二异氰酸酯
4,4’-二叔丁基二苯基砜-3,3’-二异氰酸酯
4,4’-二甲氧基苯亚乙基二砜-3,3’-二异氰酸酯
4,4’-二氯二苯基砜-3,3’-二异氰酸酯
磺酸酯系异氰酸酯:
4-甲基-3-异氰酸基苯磺酰基-4’-异氰酸基苯酚酯
4-甲氧基-3-异氰酸基苯磺酰基-4’-异氰酸基苯酚酯
芳香族磺酰胺系异氰酸酯:
4-甲基-3-异氰酸基苯磺酰基苯胺酰基-3’-甲基-4’-异氰酸酯
二苯磺酰基-乙二胺-4,4’-二异氰酸酯
4,4’-二甲氧基苯磺酰基-乙二胺-3,3’-二异氰酸酯
4-甲基-3-异氰酸基苯磺酰基苯胺酰基-4-甲基-3’-异氰酸酯
含硫杂环异氰酸酯:
噻吩-2,5-二异氰酸酯
噻吩-2,5-二异氰酸甲酯
1,4-二噻烷-2,5-二异氰酸酯
1,4-二噻烷-2,5-二异氰酸甲酯
1,3-二硫戊环-4,5-二异氰酸酯
1,3-二硫戊环-4,5-二异氰酸甲酯
1,3-二硫戊环-2-甲基-4,5-二异氰酸甲酯
1,3-二硫戊环-2,2-二异氰酸乙酯
四氢噻吩-2,5-二异氰酸酯
四氢噻吩-2,5-二异氰酸甲酯
四氢噻吩-2,5-二异氰酸乙酯
四氢噻吩-3,4-二异氰酸甲酯
进而,也可以使用上述多异氰酸酯的卤素取代物、烷基取代物、烷氧基取代物、硝基取代物;与多元醇的预聚物型改性体、碳化二亚胺改性体、脲改性体、缩二脲改性体、二聚体化或者三聚体化反应产物等。
(C3-5)多异硫氰酸酯:
多异硫氰酸酯是一分子中具有2个以上NCS基的化合物,作为其具体例,可列举出以下的化合物。
脂肪族异硫氰酸酯:
1,2-二异硫氰酸酯乙烷
1,3-二异硫氰酸酯丙烷
1,4-二异硫氰酸酯丁烷
1,6-二异硫氰酸酯己烷
对亚苯基二异丙叉基二异硫氰酸酯
脂环族异硫氰酸酯:
环己基异硫氰酸酯
环己烷二异硫氰酸酯
芳香族异硫氰酸酯:
苯基异硫氰酸酯
1,2-二异硫氰酸苯酯
1,3-二异硫氰酸苯酯
1,4-二异硫氰酸苯酯
2,4-二异硫氰酸甲苯酯
2,5-二异硫氰酸-间苯二亚甲基二异氰酸酯4,4’-二异硫氰酸-1,1’-联苯酯
1,1’-亚甲基双(4-异硫氰酸苯酯)
1,1’-亚甲基双(4-异硫氰酸-2-甲基苯酯)
1,1’-亚甲基双(4-异硫氰酸-3-甲基苯酯)
1,1’-(1,2-乙烷二基)双(4-异硫氰酸苯酯)
4,4’-二异硫氰酸酯二苯甲酮
4,4’-二异硫氰酸酯-3,3’-二甲基二苯甲酮
苯并苯胺酰基-3,4’-二异硫氰酸酯
二苯基醚-4,4’-二异硫氰酸酯
二苯基胺-4,4’-二异硫氰酸酯
含杂环异硫氰酸酯:
2,4,6-三异硫氰酸酯-1,3,5-三嗪
羰基异硫氰酸酯:
己二酰基二异硫氰酸酯
壬二酰基二异硫氰酸酯
碳酸二异硫氰酸酯
1,3-苯二羰基二异硫氰酸酯
1,4-苯二羰基二异硫氰酸酯
(2,2’-双吡啶)-4,4’-二羰基二异硫氰酸酯
进而,也可以使用除了异硫氰酸酯基的硫原子之外至少具有1个硫原子的多官能的异硫氰酸酯。作为这样的多官能异硫氰酸酯,可例示出以下的化合物。
含硫脂肪族异硫氰酸酯:
硫代双(3-异硫氰酸酯丙烷)
硫代双(2-异硫氰酸酯乙烷)
二硫代双(2-异硫氰酸酯乙烷)
含硫芳香族异硫氰酸酯:
1-异硫氰酸酯4-{(2-异硫氰酸酯)磺酰基}苯
硫代双(4-异硫氰酸苯酯)
磺酰基双(4-异硫氰酸苯酯)
亚磺酰基双(4-异硫氰酸苯酯)
二硫代双(4-异硫氰酸苯酯)
4-异硫氰酸1-{(4-异硫氰酸苯基)磺酰基}-2-甲氧基-苯酯
4-甲基-3-异硫氰酸酯苯磺酰基-4’-异硫氰酸苯酯
4-甲基-3-异硫氰酸酯苯磺酰基苯胺酰基-3’-甲基-4’-异硫氰酸酯
含硫杂环异硫氰酸酯:
噻吩-2,5-二异硫氰酸酯
1,4-二噻烷-2,5-二异硫氰酸酯
上述的氨基甲酸酯或脲系聚合性单体(C3)也可以分别通过聚合形成氨基甲酸酯键或脲键而组合使用。
(C4)其他的聚合性单体:
本发明中,除了上述的聚合性单体(C1)~(C3)以外,以折射率的提高为目的,可以使用环硫系聚合性单体(C4-1)、硫杂环丁烷系聚合性单体(C4-2);另外,以光致变色性的提高为目的,也可以使用单官能聚合性单体(C4-3)。进而,也可以使用分子中具有不同类型的多种聚合性基团的复合型聚合性单体(C4-4)。
(C4-1)环硫系聚合性单体:
该聚合性单体是分子内具有2个以上环硫基的化合物,特别适合聚轮烷(A)的侧链中导入SH基作为聚合性官能团的情况。具体而言,可例示出以下的化合物。
双(1,2-环硫乙基)硫醚
双(1,2-环硫乙基)二硫醚
双(2,3-环硫丙基)硫醚
双(2,3-环硫丙基硫代)甲烷
双(2,3-环硫丙基)二硫醚
双(2,3-环硫丙基二硫代)甲烷
双(2,3-环硫丙基二硫代)乙烷
双(6,7-环硫-3,4-二硫杂庚基)硫醚
双(6,7-环硫-3,4-二硫杂庚基)二硫醚
1,4-二噻烷-2,5-双(2,3-环硫丙基二硫代甲基)
1,3-双(2,3-环硫丙基二硫代甲基)苯
1,6-双(2,3-环硫丙基二硫代甲基)-2-(2,3-环硫丙基二硫代乙基硫代)-4-硫杂己烷
1,2,3-三(2,3-环硫丙基二硫代)丙烷
1,1,1,1-四(2,3-环硫丙基二硫代甲基)甲烷
1,3-双(2,3-环硫丙基二硫代)-2-硫杂丙烷
1,4-双(2,3-环硫丙基二硫代)-2,3-二硫杂丁烷
1,1,1-三(2,3-环硫丙基二硫代)甲烷
1,1,1-三(2,3-环硫丙基二硫代甲基硫代)甲烷
1,1,2,2-四(2,3-环硫丙基二硫代)乙烷
1,1,2,2-四(2,3-环硫丙基二硫代甲基硫代)乙烷
1,1,3,3-四(2,3-环硫丙基二硫代)丙烷
1,1,3,3-四(2,3-环硫丙基二硫代甲基硫代)丙烷
2-[1,1-双(2,3-环硫丙基二硫代)甲基]-1,3-二硫杂环丁烷
2-[1,1-双(2,3-环硫丙基二硫代甲基硫代)甲基]-1,3-二硫杂环丁烷
(C4-2)硫杂环丁基系聚合性单体:
该聚合性单体在聚轮烷(A)的侧链中导入了SH基作为聚合性官能团的情况下是有效果的,是分子内具有2个以上硫杂环丁基的硫杂环丁烷化合物。这样的硫杂环丁基系聚合性单体的一部分是与多个硫杂环丁基一起具有环硫基的单体,这就如上述的环硫系聚合性单体的项中列举的那样。其他的硫杂环丁基系聚合性单体中有分子内具有金属原子的含金属硫杂环丁烷化合物、和不包含金属的非金属系硫杂环丁烷化合物。
非金属系硫杂环丁烷化合物:
双(3-硫杂环丁基)二硫醚
双(3-硫杂环丁基)硫醚
双(3-硫杂环丁基)三硫醚
双(3-硫杂环丁基)四硫醚
1,4-双(3-硫杂环丁基)-1,3,4-三硫杂丁烷
1,5-双(3-硫杂环丁基)-1,2,4,5-四硫杂戊烷
1,6-双(3-硫杂环丁基)-1,3,4,6-四硫杂己烷
1,6-双(3-硫杂环丁基)-1,3,5,6-四硫杂己烷
1,7-双(3-硫杂环丁基)-1,2,4,5,7-五硫杂庚烷
1,7-双(3-硫杂环丁基硫代)-1,2,4,6,7-五硫杂庚烷
1,1-双(3-硫杂环丁基硫代)甲烷
1,2-双(3-硫杂环丁基硫代)乙烷
1,2,3-三(3-硫杂环丁基硫代)丙烷
1,8-双(3-硫杂环丁基硫代)-4-(3-硫杂环丁基硫代甲基)-3,6-二硫杂辛烷
1,11-双(3-硫杂环丁基硫代)-4,8-双(3-硫杂环丁基硫代甲基)-3,6,9-三硫杂十一烷
1,11-双(3-硫杂环丁基硫代)-4,7-双(3-硫杂环丁基硫代甲基)-3,6,9-三硫杂十一烷
1,11-双(3-硫杂环丁基硫代)-5,7-双(3-硫杂环丁基硫代甲基)-3,6,9-三硫杂十一烷
2,5-双(3-硫杂环丁基硫代甲基)-1,4-二噻烷
2,5-双[[2-(3-硫杂环丁基硫代)乙基]硫代甲基]-1,4-二噻烷
2,5-双(3-硫杂环丁基硫代甲基)-2,5-二甲基-1,4-二噻烷
双硫杂环丁基硫醚
双(硫杂环丁基硫代)甲烷
3-[<(硫杂环丁基硫代)甲基硫代>甲基硫代]硫杂环丁烷
双硫杂环丁基二硫醚
双硫杂环丁基三硫醚
双硫杂环丁基四硫醚
双硫杂环丁基五硫醚
1,4-双(3-硫杂环丁基二硫代)-2,3-二硫杂丁烷
1,1,1-三(3-硫杂环丁基二硫代)甲烷
1,1,1-三(3-硫杂环丁基二硫代甲基硫代)甲烷
1,1,2,2-四(3-硫杂环丁基二硫代)乙烷
1,1,2,2-四(3-硫杂环丁基二硫代甲基硫代)乙烷
含金属硫杂环丁烷化合物:
该硫杂环丁烷化合物是分子内作为金属原子包含Sn原子、Si原子、Ge原子、Pb原子等14族的元素;Zr原子、Ti原子等4族的元素;Al原子等13族的元素;或者Zn原子等12族的元素;等的化合物,例如,特别优选使用的是以下的化合物。
烷基硫代(硫杂环丁基硫代)锡:
甲基硫代三(硫杂环丁基硫代)锡
乙基硫代三(硫杂环丁基硫代)锡
丙基硫代三(硫杂环丁基硫代)锡
异丙基硫代三(硫杂环丁基硫代)锡
双(烷基硫代)双(硫杂环丁基硫代)锡:
双(甲基硫代)双(硫杂环丁基硫代)锡
双(乙基硫代)双(硫杂环丁基硫代)锡
双(丙基硫代)双(硫杂环丁基硫代)锡
双(异丙基硫代)双(硫杂环丁基硫代)锡
烷基硫代(烷基硫代)双(硫杂环丁基硫代)锡:
乙基硫代(甲基硫代)双(硫杂环丁基硫代)锡
甲基硫代(丙基硫代)双(硫杂环丁基硫代)锡
异丙基硫代(甲基硫代)双(硫杂环丁基硫代)锡
乙基硫代(丙基硫代)双(硫杂环丁基硫代)锡
乙基硫代(异丙基硫代)双(硫杂环丁基硫代)锡
异丙基硫代(丙基硫代)双(硫杂环丁基硫代)锡
双(硫杂环丁基硫代)环状二硫代锡化合物:
双(硫杂环丁基硫代)二硫杂锡杂环丁烷(bis(thietanylthio)dithiastannetane)
双(硫杂环丁基硫代)二硫杂锡杂环戊烷(bis(thietanylthio)dithiastannolane)
双(硫杂环丁基硫代)二硫杂锡杂环己烷(bis(thietanylthio)dithiastanninane)
双(硫杂环丁基硫代)三硫杂锡杂环癸烷(bis(thietanylthio)trithiastannocane)
烷基(硫杂环丁基硫代)锡化合物:
甲基三(硫杂环丁基硫代)锡
二甲基双(硫杂环丁基硫代)锡
丁基三(硫杂环丁基硫代)锡
四(硫杂环丁基硫代)锡、
四(硫杂环丁基硫代)锗
三(硫杂环丁基硫代)铋
(C4-3)单官能聚合性单体:
该单体是分子中具有一个OH基的化合物,与前述的多元醇组合使用,由于通过调节分子量、交联度而提高光致变色性,因此使用。
聚乙二醇单油基醚、
聚乙二醇单甲基醚
聚氧亚乙基月桂基醚
聚氧亚乙基烷基醚、
聚氧亚乙基2-乙基己基醚
聚氧亚乙基三癸基醚
聚氧亚乙基鲸蜡基醚
聚氧亚乙基硬脂基醚
聚乙二醇单-4-辛基苯基醚
(C4-4)复合型聚合性单体:
该聚合性单体是分子中具有不同类型的多种聚合性基团的单体,通过这样的聚合性单体的使用,可以谋求各种物性调节。
作为这样的复合型聚合性单体的例子,可列举出以下的化合物。
自由基聚合/环氧型聚合性单体:
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
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基氧基甲酯
甲基丙烯酸2-缩水甘油基氧基乙酯
甲基丙烯酸3-缩水甘油基氧基丙酯
甲基丙烯酸4-缩水甘油基氧基丁酯
甲基丙烯酸聚乙二醇缩水甘油酯
甲基丙烯酸聚丙二醇缩水甘油酯
双酚A-单缩水甘油基醚-甲基丙烯酸酯
丙烯酸聚乙二醇缩水甘油酯
丙烯酸聚乙二醇缩水甘油酯
自由基聚合/OH型聚合性单体:
2-羟基甲基丙烯酸酯
2-羟基丙烯酸酯
丙烯酸2-羟丙酯等
自由基聚合/异氰酸酯型聚合性单体:
甲基丙烯酸2-异氰酸乙酯
丙烯酸2-异氰酸乙酯
OH/SH型聚合性单体:
2-巯基乙醇
3-巯基-1,2-丙二醇
甘油二(巯基乙酸酯)
1-羟基-4-巯基环己烷
2,4-二巯基苯酚
2-巯基氢醌
4-巯基苯酚
1,3-二巯基-2-丙醇
2,3-二巯基-1-丙醇
1,2-二巯基-1,3-丁二醇
季戊四醇三(3-巯基丙酸酯)
季戊四醇单(3-巯基丙酸酯)
季戊四醇双(3-巯基丙酸酯)
季戊四醇三(硫代乙酸酯)
季戊四醇五(3-巯基丙酸酯)
羟甲基-三(巯乙基硫代甲基)甲烷
1-羟乙基硫代-3-巯乙基硫代苯
4-羟基-4’-巯基二苯基砜
2-(2-巯乙基硫代)乙醇
二羟乙基硫醚单(3-巯基丙酸酯)
二巯基乙烷单(水杨酸酯)
羟乙基硫代甲基-三(巯乙基硫代)甲烷
上述的聚合性单体(C1)~(C4)中,优选使用的聚合性单体在混炼法中有自由基聚合性单体(C1)和氨基甲酸酯或脲系聚合性单体(C3);在层叠法中有自由基聚合性单体(C1);在粘结法中有氨基甲酸酯或脲系聚合性单体(C3)。
(D)聚合固化促进剂:
本发明的光致变色组合物中,根据上述聚合性单体(C)、聚轮烷(A)的侧链中导入的聚合性官能团的种类,为了迅速地促进该聚合固化,可以使用各种聚合固化促进剂。
例如,在使用自由基聚合性单体(C1)的情况下以及在聚轮烷(A)的侧链导入有自由基聚合性的官能团的情况下,可以使用聚合引发剂(D1)作为聚合固化促进剂。
另外,在使用环氧系聚合性单体(C2)、环硫系聚合性单体(C4-1)、硫杂环丁烷系聚合性单体(C4-2)的情况下或在聚轮烷(A)的侧链中导入了环氧基、环硫基、硫杂环丁烷基作为聚合性官能团的情况下,环氧固化剂(D2-1)或者用于使环氧基开环聚合的阳离子聚合催化剂(D2-2)作为聚合固化促进剂而使用;进而,在使用氨基甲酸酯或脲系聚合性单体(C3)、其他的聚合性单体(C4)的情况下或在聚轮烷(A)的侧链中导入OH基、SH基、NH2基、NCO基或NCS基作为聚合性官能团的情况下,使用氨基甲酸酯、脲用反应催化剂(D3-1)、缩合剂(D3-2)作为聚合固化促进剂。
(D1)聚合引发剂
聚合引发剂中有热聚合引发剂和光聚合引发剂,其具体例如下。
热聚合引发剂
二酰基过氧化物:
过氧化苯甲酰
过氧化对氯苯甲酰
过氧化癸酰
过氧化月桂酰
过氧化乙酰
过氧酯:
过氧化-2-乙基己酸叔丁酯
过氧化新癸酸叔丁酯
过氧化新癸酸枯基酯
过氧化苯甲酸叔丁酯
过氧化碳酸酯:
过氧化二碳酸二异丙酯
过氧化二碳酸二仲丁酯
偶氮化合物:
偶氮双异丁腈
光聚合引发剂
苯乙酮系化合物:
1-苯基-2-羟基-2-甲基丙烷-1-酮
1-羟基环己基苯基酮
1-(4-异丙基苯基)-2-羟基-2-甲基丙烷-1-酮α-二羰基系化合物:
1,2-二苯基乙烷二酮
甲基苯基乙醛酸酯
酰基氧化膦系化合物:
2,6-二甲基苯甲酰基二苯基氧化膦
2,4,6-三甲基苯甲酰基二苯基氧化膦
2,4,6-三甲基苯甲酰基二苯基膦酸甲酯
2,6-二氯苯甲酰基二苯基氧化膦
2,6-二甲氧基苯甲酰基二苯基氧化膦
需要说明的是,使用光聚合引发剂的情况下,也可以组合使用叔胺等公知的聚合固化促进助剂。
(D2-1)环氧固化剂
胺化合物及其盐:
2-甲基咪唑
2-乙基-4-甲基咪唑
1,8-二氮杂-双环(5,4,0)十一烯-7
三甲基胺
苄基二甲基胺
三乙基胺
2,4,6-三(二甲基氨基甲基)苯酚
2-(二甲基氨基甲基)苯酚
季铵盐:
四甲基氯化铵
苄基三甲基溴化铵
四丁基溴化铵
有机膦化合物:
四正丁基鏻苯并三唑
四正丁基鏻-0,0-二乙基二硫代膦酸酯
金属羧酸盐:
三羧酸铬(III)
辛酸锡
乙酰丙酮螯合物:
乙酰丙酮铬
(D2-2)阳离子聚合催化剂
路易斯酸系催化剂:
BF3·胺络合物、PF5、BF3、AsF5、SbF5
热固化性阳离子聚合催化剂:
鏻盐、季铵盐、锍盐、
苄基铵盐、苄基吡啶鎓盐、
苄基锍盐、肼鎓盐、
羧酸酯、磺酸酯、胺酰亚胺
紫外固化性阳离子聚合催化剂:
二芳基碘鎓六氟磷酸盐
六氟锑酸双(十二烷基苯基)碘鎓
(D3-1)氨基甲酸酯或者脲用反应催化剂
该反应催化剂在通过多异(硫杂)氰酸酯与多元醇或多硫醇的反应而生成聚(硫代)氨基甲酸酯键中使用。
作为其例子,可例示出以下的物质。
三乙二胺
六亚甲基四胺
N,N-二甲基辛胺
N,N,N’,N’-四甲基-1,6-二氨基己烷
4,4’-三亚甲基双(1-甲基哌啶)
1,8-二氮杂双环-(5,4,0)-7-十一烯
二甲基二氯化锡
双(异辛基硫代乙酸)二甲基锡
二丁基二氯化锡
二月桂酸二丁基锡
马来酸二丁基锡
马来酸二丁基锡聚合物
二蓖麻油酸二丁基锡
双(十二烷基硫醇)二丁基锡
双(异辛基硫代乙酸)二丁基锡
二辛基二氯化锡
马来酸二辛基锡
马来酸二辛基锡聚合物
双(丁基马来酸)二辛基锡
二月桂酸二辛基锡
二蓖麻油酸二辛基锡
二油酸二辛基锡
二(6-羟基)己酸二辛基锡
双(异辛基硫代乙酸)二辛基锡
二蓖麻油酸二(十二烷基)锡
各种金属盐例如,油酸铜、乙酰丙酮酸铜、乙酰丙酮酸铁、环烷酸铁、乳酸铁、柠檬酸铁、葡萄糖酸铁、辛酸钾、钛酸2-乙基己酯等
(D3-2)缩合剂
无机酸:
氯化氢、溴化氢、硫酸或磷酸等
有机酸:
对甲苯磺酸、樟脑磺酸等
酸性离子交换树脂:
Amberlite、Amberlyst等
碳二亚胺:
二环己基碳二亚胺
1-乙基-3-(3-二甲基氨基吡咯基)-碳二亚胺
上述的各种聚合固化促进剂(D)可以分别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组合使用两种以上,但其使用量可以为所谓催化剂量,例如,每100质量份聚合性单体(C)为0.001~10质量份、特别是0.01~5质量份的范围的少量即可。
其他的配混成分:
在不有损本发明的效果的范围内,本发明的光致变色组合物中,可以根据需要配混其自身公知的各种配混剂,例如:脱模剂、紫外线吸收剂、红外线吸収剂、紫外线稳定剂、抗氧化剂、着色防止剂、抗静电剂、荧光染料、染料、颜料、香料等各种稳定剂、添加剂、溶剂、流平剂、进而作为聚合调节剂的叔十二烷硫醇等硫醇类。
其中,如果使用紫外线稳定剂则能够提高光致变色化合物的耐久性,因而优选。作为这样的紫外线稳定剂,已知有受阻胺光稳定剂、受阻酚抗氧化剂、硫系抗氧化剂等。特别优选的紫外线稳定剂如下。
双(1,2,2,6,6-五甲基-4-哌啶基)癸二酸酯
ADEKACorporation.制造的ADKSTABLA-52、LA-57、LA-62、LA-63、LA-67、LA-77、LA-82、LA-87
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
亚乙基双(氧亚乙基)双[3-(5-叔丁基-4-羟基-间甲苯)丙酸酯]
CibaSpecialtyChemicalsInc.制造的IRGANOX1010、1035、1075、1098、1135、1141、1222、1330、1425、1520、259、3114、3790、5057、565
这样的紫外线稳定剂的使用量只要不有损本发明的效果就没有特别的限制,通常每100质量份聚轮烷(A)为0.001~10质量份、特别是0.01~1质量份的范围。特别是使用受阻胺光稳定剂的情况下,根据光致变色化合物的种类,耐久性提高效果存在差异,结果,为了使调节后的发色色调不产生颜色偏差,每1摩尔光致变色化合物(B),调节为0.5~30摩尔、更优选为1~20摩尔、进而优选为2~15摩尔的量。
<光致变色组合物的优选组成>
作为覆盖上述的聚轮烷(A)和光致变色化合物(B)的成分的本发明的光致变色组合物中,通常聚轮烷(A)每100质量份以0.0001~10质量份的量使用光致变色化合物(B),进而其优选的使用量也根据光致变色性的表现方式而不同。
例如,通过混炼法表现光致变色性的情况下,优选以0.001~2质量份、特别是0.001~1质量份的量使用;通过层叠法表现光致变色性时以0.01~7质量份、特别是0.05~0.5质量份的量使用。
另外,通过粘结法表现光致变色性的情况下,优选以0.5~10质量份、特别是1~7质量份的量使用。
即,光致变色化合物的使用量过少的情况下,难以表现出良好的光致变色性;其使用量过多时,由于增稠等而使该光致变色组合物的处理变得困难,从而存在难以通过所希望的方式表现出光致变色性的担心。
另外,使用聚合性单体(C)的情况下,为了抑制光致变色组合物的粘度上升并且更有效地发挥利用聚轮烷(A)提高光致变色性的效果,将聚轮烷(A)和聚合性单体(C)以A:C=0.1:99.9~50.0:50.0、优选为2:98~15:85的质量比使用。
进而,本发明中,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利用聚轮烷(A)提高光致变色性的效果,优选将向聚轮烷(A)的侧链导入的聚合性官能团设为OH基和/或SH基,并且以形成氨基甲酸酯键、硫代氨基甲酸酯键、脲键或硫代脲键(特别是氨基甲酸酯键或硫代氨基甲酸酯键)的方式组合使用氨基甲酸酯或脲系聚合性单体(C3)、即多元醇(C3-1)、多硫醇(C3-2)、多胺(C3-3)、多异氰酸酯(C3-4)和多异硫氰酸酯(C3-5)作为聚合性单体(C)。
该情况下,优选设为每1摩尔NCO基或NCS基,SH基和OH基的量成为0.8~1.2摩尔、特别是0.85~1.15摩尔、最优选为0.9~1.1摩尔的范围。
<光致变色组合物的使用>
本发明的光致变色组合物可以以只包含上述的聚轮烷(A)和光致变色化合物(B)两种成分的形式使用。例如,将聚轮烷(A)和光致变色化合物(B)熔融混炼而制备光致变色组合物,使用该组合物进行片成形,由此能够制成光致变色片。
另外,使上述光致变色组合物分散或溶解至有机溶剂而制备涂布液,将该涂布液涂布至透明的光学片或光学薄膜并进行干燥,由此形成光致变色涂敷层,从而能够表现出光致变色性。
并且,本发明的光致变色组合物通常优选除了聚轮烷(A)和光致变色化合物(B)之外配混有聚合性单体(C)、聚合固化促进剂(D),例如,优选将各成分熔融混炼而制备光致变色组合物,使其聚合固化,由此制作光致变色固化物,通过该固化物表现光致变色性。
用于制作光致变色固化物的聚合固化如下进行:通过紫外线、α射线、β射线、γ射线等活性能量射线的照射、热、或者组合使用两者等进行自由基聚合、开环聚合、阴离子聚合或者缩聚。即,可以根据聚合性单体(C)、聚合固化促进剂(D)的种类和形成的光致变色固化物的形态而采用适宜的聚合手段。
使配混了聚合性单体(C)等的本发明的光致变色组合物热聚合时,特别是温度对所得到的光致变色固化物的性状带来影响。该温度条件受到热聚合引发剂的种类和量、聚合性单体的种类的影响,因而不能一概而论地限定,但通常优选在比较低温下开始聚合并逐步缓慢地提高温度的方法。聚合时间也与温度同样地因各种因素而不同,所以优选预先根据这些条件确定最合适的时间,通常优选以在2~48小时内完成聚合的方式选择条件。得到光致变色层叠片的情况下,在聚合性官能团之间的反应进行的温度下进行聚合,此时,优选以成为目标的分子量的方式确定最适合的温度和时间。
另外,使本发明的光致变色组合物光聚合时,聚合条件中特别是UV强度对得到的光致变色固化物的性状带来影响。该照度条件受到光聚合引发剂的种类和量、聚合性单体的种类的影响而不能一概而论地限定,通常优选选择以365nm的波长光照射50~500mW/cm2的UV光0.5~5分钟时间的条件。
通过上述的利用聚合固化的混炼法表现光致变色性的情况下,向用弹性体密封垫或间隔物保持的玻璃模具间注入上述的光致变色组合物,根据聚合性单体(C)、聚合固化促进剂的种类,利用空气炉中的加热、紫外线等活性能量射线照射进行铸塑聚合,从而能够得到成形为镜片等光学材料的形态的光致变色固化物。
通过所述方法,能够直接得到被赋予了光致变色性的眼镜镜片等。
通过层叠法表现光致变色性的情况下,使光致变色组合物适宜溶解于有机溶剂而制备涂布液,通过旋转涂布、浸渍等向镜片基材等光学基材的表面涂布涂布液,进行干燥而去除有机溶剂,接着在氮气等非活性气体中通过UV照射、加热等进行聚合固化,由此在光学基材的表面形成由光致变色固化物形成的光致变色层(涂敷法)。
另外,面对玻璃模具而配置镜片基材等光学基板以形成规定的空隙,向该空隙中注入光致变色组合物,在该状态下通过UV照射、加热等利用进行聚合固化的内模的铸塑聚合,由此能够在光学基材的表面形成由光致变色固化物形成的光致变色层(铸塑聚合法)。
通过上述的层叠法(涂敷法和铸塑聚合法)在光学基材的表面形成光致变色层的情况下,预先对光学基材的表面进行利用碱溶液、酸溶液等的化学处理、利用电晕放电、等离子体放电、研磨等的物理处理,由此能够提高光致变色层与光学基材的密合性。当然,也可以预先在光学基材的表面设置透明的粘接树脂层。
进而,通过粘结法表现光致变色性的情况下,使用光致变色组合物进行片成形而制作光致变色片,将其用2张透明的片(光学片)夹着,进行前述的聚合固化,由此能够得到将光致变色层作为粘接层的光致变色层叠体。
该情况下,光致变色片的制作也可以采用使用使光致变色组合物溶解于有机溶剂而成的涂布液进行涂敷这样的手段。
对于这样制作的光致变色层叠体,例如,将其安装在模具内,之后将镜片等光学基材用热塑性树脂(例如聚碳酸酯)进行注射成型,由此得到被赋予了光致变色性的规定形状的镜片等光学基材。另外,该光致变色层叠体也可以通过粘接剂等与光学基材的表面粘接,由此也可以得到光致变色镜片。
需要说明的是,如上所述制作光致变色层叠体的情况下,特别是从与光学基材的密合性高这一点出发,作为聚合性单体(C),优选使用氨基甲酸酯或脲系聚合性单体(C3)、特别优选使用氨基甲酸酯系单体按照形成聚氨基甲酸酯的方式进行调节。
上述的本发明的光致变色组合物能够表现出发色浓度、褪色速度等优异的光致变色性,并且能够有效地用于不降低机械强度等特性而被赋予了光致变色性的光学基材例如光致变色镜片的制作中。
另外,对于通过本发明的光致变色组合物形成的光致变色层、光致变色固化物,也可以根据其用途实施使用分散染料等染料的染色;使用硅烷偶联剂、以硅、锆、锑、铝、锡、钨等的溶胶作为主要成分的硬涂布剂的硬涂布膜的制作;利用SiO2、TiO2、ZrO2等金属氧化物的蒸镀形成薄膜;涂布有机高分子的薄膜进行的防反射处理、抗静电处理等后加工。
实施例
接着,使用实施例和比较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地进行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本实施例。
<具有导入了聚合性官能团的侧链的聚轮烷(A)的合成>
(1-1)PEG-COOH的制备:
作为轴分子形成用的聚合物准备分子量35000的直链状聚乙二醇(PEG)。按照下述配方使各成分溶解于水100mL中。
PEG10g
TEMPO(2,2,6,6-四甲基-1-哌啶基氧自由基)100mg
溴化钠1g
向该溶液中添加市售的次氯酸钠水溶液(有效氯浓度5%)5mL,在室温下搅拌10分钟。之后,以最大5mL的范围添加乙醇而终止反应。
接着,使用50mL的二氯甲烷进行萃取之后,将二氯甲烷蒸馏去除,使之溶解于250mL的乙醇中,在-4℃的温度下花费12小时进行再沉淀,回收PEG-COOH,进行干燥。
(1-2)聚轮烷的制备;
使上述制备的PEG-COOH3g和α-环糊精(α-CD)12g分别溶解于70℃的温水50mL,将得到的各溶液混合,充分振荡混合。
接着,使该混合溶液在4℃的温度下进行12小时再沉淀,对析出的包合络合物进行冷冻干燥并回收。
之后,在室温下,在二甲基甲酰胺(DMF)50ml中溶解金刚烷胺0.13g之后,添加上述的包合络合物,迅速并充分地进行振荡混合。
接着,进一步添加使BOP试剂(苯并三唑-1-基-氧基-三(二甲基氨基)六氟磷酸鏻)0.38g溶解于DMF的溶液,充分振荡混合。
进一步添加使二异丙基乙基胺0.14ml溶解于DMF的溶液,充分振荡混合而得到浆状的试剂。
将上述得到的浆状的试剂在4℃下静置12小时。
之后,添加DMF/甲醇混合溶剂(体积比1/1)50ml并进行混合、离心分离,舍弃上清液。
进一步,利用上述DMF/甲醇混合溶液进行洗涤之后,使用甲醇进行洗涤、离心分离,得到沉淀物。
在真空干燥下使得到的沉淀物干燥之后,使之溶解于50mL的DMSO,向700mL的水中滴加得到的透明的溶液,使聚轮烷析出。
用离心分离回收析出的聚轮烷,使之真空干燥。
进而溶解于DMSO中,在水中析出,进行回收、干燥,由此得到精制聚轮烷。此时的α-CD的包合量为0.25。
此处,包合量通过在DMSO-d6中溶解聚轮烷,利用1H-NMR测定装置(JEOLLtd.制造的JNM-LA500)进行测定,按照以下的方法计算出。
此处,X,Y和X/(Y-X)表示以下的意思。
X:4~6ppm的来自环糊精的羟基的质子的积分值
Y:3~4ppm的来自环糊精和PEG的亚甲基链的质子的积分值
X/(Y-X):环糊精相对于PEG的质子比
首先,预先算出理论上最大包合量1时的X/(Y-X),将该值与由实际的化合物的分析值算出的X/(Y-X)进行比较,从而计算出包合量。
(1-3)向聚轮烷的侧链的导入:
使上述精制的聚轮烷500mg溶解于1mol/L的NaOH水溶液50mL中,添加环氧丙烷3.83g(66mmol),在氩气氛下、室温下搅拌12小时。
接着,使用1mol/L的HCl水溶液,对上述聚轮烷溶液进行中和以使pH成为7~8,用透析管进行透析之后,进行冷冻干燥,得到羟丙基化聚轮烷。
对于得到的羟丙基化聚轮烷用1H-NMR和GPC进行鉴定,确认了其为具有所希望的结构的羟丙基化聚轮烷。
需要说明的是,利用羟丙基对于环状分子的OH基的修饰度为0.5,通过GPC测定,重均分子量Mw:180000。
使得到的羟丙基化聚轮烷5g在80℃下溶解于ε-己内酯22.5g中而制备混合液。对该混合液一边吹送干燥氮气一边在110℃下搅拌1小时之后,加入2-乙基己酸锡(II)的50wt%二甲苯溶液0.16g,在130℃下搅拌6小时。之后,添加二甲苯,得到非挥发浓度为约35质量%的导入了侧链的聚己内酯修饰聚轮烷二甲苯溶液。
(1-4)导入了OH基的侧链修饰聚轮烷(A-1)的制备:
向己烷中滴加上述制备的聚己内酯修饰聚轮烷二甲苯溶液,进行回收并干燥,由此得到具有OH基作为聚合性的官能团的侧链修饰聚轮烷(A-1)。
该聚轮烷(A-1)的物性如下。
侧链的修饰度:0.5
侧链的分子量:以平均计为约500
聚轮烷重均分子量Mw(GPC):700000
(1-5)导入了OH基的侧链修饰聚轮烷(A-2)的制备:
使用分子量为2万的PEG,除此以外,与上述(A-1)完全同样地进行,得到具有OH基作为聚合性的官能团的侧链修饰聚轮烷(A-1)。
该聚轮烷(A-1)的物性如下。
α-CD的包合量:0.25
侧链的修饰度:0.5
侧链的分子量:以平均计为约500
聚轮烷重均分子量Mw(GPC):400000
(1-6)导入了OH基的侧链修饰聚轮烷(A-3)的制备:
使用分子量为7万的PEG,除此以外,与上述(A-1)完全同样地进行,得到具有OH基作为聚合性的官能团的侧链修饰聚轮烷(A-3)。
该聚轮烷(A-3)的物性如下。
α-CD的包合量:0.25
侧链的修饰度:0.5
侧链的分子量:以平均计为约500
聚轮烷重均分子量Mw(GPC):1400000
(1-7)导入了OH基的侧链修饰聚轮烷(A-4)的制备:
将侧链的形成所使用的ε-己内酯的量设为12.5g,除此以外,与(A-1)完全同样地进行,制备导入了OH基的侧链修饰聚轮烷(A-4)。
该聚轮烷(A-4)的物性如下。
α-CD的包合量:0.25
侧链的修饰度:0.5
侧链的分子量:以平均计为约500
聚轮烷重均分子量Mw(GPC):480000
(2-1)导入了丙烯酰基的侧链修饰聚轮烷(A-5)的制备
使用上述(1-3)制备的聚己内酯修饰聚轮烷的二甲苯溶液。
向上述的聚己内酯修饰聚轮烷的二甲苯溶液30g中添加二丁基羟基甲苯(阻聚剂)0.01g之后,滴加2-丙烯酰氧基乙基异氰酸酯3.8g。
在40℃下搅拌16小时,得到聚己内酯末端导入了丙烯酰基的聚轮烷的二甲苯溶液。
向己烷中滴加该聚轮烷的二甲苯溶液,进行回收、干燥,由此得到侧链中导入了丙烯酰基作为聚合性官能团的聚轮烷(A-5)。
该导入了丙烯酰基的侧链修饰聚轮烷(A-5)的物性如下。
α-CD的包合量:0.25
侧链的修饰度:0.5
侧链的分子量:以平均计为约600
聚轮烷重均分子量Mw(GPC):540000
(2-2)导入了丙烯酰基的侧链修饰聚轮烷(A-6)的制备:
使用分子量为2万的PEG,除此以外,与上述(A-5)完全同样地进行,制备导入了丙烯酰基的侧链修饰聚轮烷(A-6)。
该导入了丙烯酰基的侧链修饰聚轮烷(A-6)的物性如下。
α-CD的包合量:0.25
侧链的修饰度:0.5
侧链的分子量:以平均计为约600
聚轮烷重均分子量Mw(GPC):540000
(2-3)导入了甲基丙烯酰基的侧链修饰聚轮烷(A-7)的制备:
代替(A-5)的制备中使用的2-丙烯酰氧基乙基异氰酸酯3.8g,以4.2g的量使用2-甲基丙烯酰氧基乙基异氰酸酯,除此以外,与(A-5)的制备同样地进行,制备导入了甲基丙烯酰基的侧链修饰聚轮烷(A-7)。
该导入了甲基丙烯酰基的侧链修饰聚轮烷(A-7)的物性如下。
α-CD的包合量:0.25
侧链的修饰度:0.5
侧链的分子量:以平均计为约600
聚轮烷重均分子量Mw(GPC):960000
(2-4)导入了甲基丙烯酰基的侧链修饰聚轮烷(A-8)的制备:
使用分子量为2万的PEG,除此以外,与(A-7)的制备同样地进行,制备导入了甲基丙烯酰基的侧链修饰聚轮烷(A-8)。
该导入了甲基丙烯酰基的侧链修饰聚轮烷(A-8)的物性如下。
α-CD的包合量:0.25
侧链的修饰度:0.5
侧链的分子量:以平均计为约600
聚轮烷重均分子量Mw(GPC):550000
(1-8)导入了OH基的侧链修饰聚轮烷(A-9)的制备:
将(1-3)中合成的羟丙基化聚轮烷1.00g加入至三口烧瓶中,边缓慢地流通氮气边向该烧瓶中加入ε-己内酯102g、α-乙酰基-γ-丁内酯11g的混合物。
利用机械搅拌机对得到的混合物在80℃、进行30分钟搅拌并均匀化之后,将反应温度提高至100℃为止,添加预先用甲苯稀释的2-乙基己酸锡(50wt%溶液)0.16g,使之反应4小时。
反应结束之后,使试样溶解于50ml的甲苯中进行搅拌,滴加至450ml的己烷中,使固体析出,进行回收、干燥,从而得到导入了OH基的侧链修饰聚轮烷(A-9)。
该聚轮烷(A-9)的物性如下。
侧链的修饰度:0.5
侧链的分子量:以平均计为约5200
聚轮烷重均分子量Mw(GPC):4000000
(1-9)导入了OH基的侧链修饰聚轮烷(A-10)的制备:
使用分子量为2万的PEG,将(1-3)中的ε-己内酯的量设为33.5g,除此以外,与(A-1)的制备方法同样地进行,制备导入了OH基的侧链修饰聚轮烷(A-10)。
该聚轮烷(A-10)的物性如下。
α-CD的包合量:0.25
侧链的修饰度:0.5
侧链的分子量:以平均计为约700
聚轮烷重均分子量Mw(GPC):600000
(1-10)导入了OH基的侧链修饰聚轮烷(A-11)的制备:
使用分子量为2万的PEG,将(1-3)中的ε-己内酯的量设为125g,除此以外,与(A-1)的制备方法同样地进行,制备导入了OH基的侧链修饰聚轮烷(A-11)。
该聚轮烷(A-11)的物性如下。
α-CD的包合量:0.25
侧链的修饰度:0.5
侧链的分子量:以平均计为约2500
聚轮烷重均分子量Mw(GPC):1900000
(1-11)导入了OH基的侧链修饰聚轮烷(A-12)的制备:
使用分子量为9万的PEG,将(1-3)中的ε-己内酯的量设为12.5g,除此以外,与(A-1)的制备方法同样地进行,制备导入了OH基的侧链修饰聚轮烷(A-12)。
该聚轮烷(A-12)的物性如下。
α-CD的包合量:0.25
侧链的修饰度:0.5
侧链的分子量:以平均计为约300
聚轮烷重均分子量Mw(GPC):1100000
(1-12)导入了OH基的侧链修饰聚轮烷(A-13)的制备:
代替ε-己内酯而使用25.3g的α-乙酰基-γ-丁内酯,除此以外,与(A-1)的制备方法同样地进行,制备具有OH基作为反应性基团的聚轮烷(A-13)。
该聚轮烷(A-13)的物性如下。
α-CD的包合量:0.25
侧链的修饰度:0.5
侧链的分子量:以平均计为约500
聚轮烷重均分子量Mw(GPC):750000
(1-13)导入了OH基的侧链修饰聚轮烷(A-14)的制备;
将(1-3)中合成的羟丙基化聚轮烷1.00g加入至三口烧瓶中,边缓慢地流通氮气边导入1,3-二氧六环-2-酮4.1g、苯甲腈20ml、碘甲烷0.5ml,之后,通过机械搅拌机在120℃下进行18小时搅拌。
反应结束之后,使试样溶解于50ml的甲苯中进行搅拌,滴加至搅拌过的450ml的己烷中,使固体析出,进行回收、干燥,从而得到导入了OH基的侧链修饰聚轮烷(A-14)。
该聚轮烷(A-14)的物性如下。
侧链的修饰度:0.5
侧链的分子量:以平均计为约500
聚轮烷重均分子量Mw(GPC):600000
(2-5)2-溴异丁酰化聚轮烷的制备:
将(1-3)中合成的羟丙基化聚轮烷5.0g加入至三口烧瓶中,预干燥后进行氮气置换。向其中添加二甲基氨基吡啶0.6g,加入同样进行了氮气置换的二甲基乙酰胺(DMAc)50ml使之溶解。
冰浴下滴加三乙基胺7.6ml(相对于聚轮烷的总OH基为1.1当量)、2-溴异丁酰溴6.2ml(相对于聚轮烷的总OH基为1.0当量),在0℃~室温下使之反应5小时。向己烷中滴加反应溶液,回收再沉淀物,进行减压干燥,得到2-溴异丁酰化聚轮烷。
该2-溴异丁酰化聚轮烷的物性如下。
侧链的修饰度:0.5
聚轮烷重均分子量Mw(GPC):210000
(2-6)导入了甲基丙烯酰基的侧链修饰聚轮烷(A-15)的制备:
称取上述制备的2-溴异丁酰化聚轮烷2.0g至三口烧瓶中,氮气置换后,添加甲基丙烯酸甲酯16.6g(相对于2-溴异丁酰基的摩尔数为40当量),进行溶解。向其中加入进行了氮气置换的DMAc5ml,进行搅拌。
接着,作为催化剂添加溴化铜0.06g、2,2’-二吡啶0.13g,在室温下搅拌5小时。5小时后,将反应体系开放,确认到反应溶液由茶褐色变化为绿色之后,将二氧化硅作为过滤助剂进行抽滤。将其滤液滴加至甲醇中,回收再沉淀物,进行减压干燥,得到导入了甲基丙烯酰基的侧链修饰聚轮烷(A-15)。
该聚轮烷(A-15)的物性如下。
侧链的修饰度:0.5
侧链的分子量:以平均计为约600
聚轮烷重均分子量Mw(GPC):720000
(1-14)以聚二甲基环己烷作为轴分子的准聚轮烷的制备:
称取γ-环糊精(γ-CD)6g至200ml茄型烧瓶中,加入离子交换水20mL使之溶解。
另外地,量取双(3-氨基丙基)末端化聚(二甲基硅氧烷)(PDM、平均分子量:26000)420mg至200ml烧瓶中。对该烧瓶一边施加超声波一边一次性加入上述γ-CD水溶液,施加超声波进一步进行30分钟搅拌。
之后,在室温(25℃)下静置3天,得到白色悬浊液。对于得到的悬浊液再次充分地进行搅拌,用液氮使该悬浊液均等地冷冻之后,进行2天冷冻干燥,得到以聚二甲基环己烷作为轴分子的准聚轮烷。
(1-15)以聚二甲基环己烷作为轴分子的聚轮烷的制备
在氩气气氛下,向50ml茄型烧瓶中加入4,4’,4’-三甲氧基三苯甲基氯(TMTC)250mg,进一步加入经脱水处理的1,4-二氧六环2mL,使TMTC溶解。另外地,向玻璃容器中、氩气气氛下加入上述(1-14)得到的准聚轮烷250mg,向该容器中一次性加入上述TMTC溶液。之后,滴加三乙基胺(TEA)0.07mL,在室温(25℃)下不进行搅拌而静置24小时。需要说明的是,以聚二甲基环己烷作为轴分子的准聚轮烷不溶解于1,4-二氧六环,反应在不均匀体系下进行。反应之后,对不均匀体系反应液再次充分地进行搅拌而制成悬浊液。
将该悬浊液向高速旋转的水50mL中滴加,得到白色沉淀物。利用超声波将包含该沉淀物的液状物制成悬浊液之后进行过滤,对得到的固体用多量的水进行洗涤,得到粉体。使得到的粉体干燥,加入丙酮30mL,利用超声波使之悬浊,得到悬浊液。对该悬浊液进行过滤,回收固体,用大量的丙酮进行洗涤。再次重复进行用大量的水的洗涤-干燥-丙酮悬浊液-过滤-丙酮洗涤这样的操作,得到以聚二甲基环己烷作为轴分子的聚轮烷。
将得到的聚轮烷溶解于吡啶-d5,测定1H-NMR的结果,由在0.5ppm附近来自聚二甲基硅氧烷的峰、在4~5ppm附近来自γ-CD的峰的积分值的比较,可知构成聚轮烷的γ-CD的包合量为0.25。
(1-16)导入了OH基的侧链修饰聚轮烷(A-16)的制备;
使上述(1-15)精制的聚轮烷500mg溶解于1mol/L的NaOH水溶液50mL中,添加环氧丙烷3.83g(66mmol),在氩气气氛下、室温下搅拌12小时。
用1mol/L的HCl水溶液进行中和以使pH成为7~8,用透析管进行透析之后,进行冷冻干燥,得到羟丙基化聚轮烷。
对于得到的羟丙基化聚轮烷用1H-NMR和GPC进行鉴定,确认了其为具有所希望的结构的羟丙基化聚轮烷。需要说明的是,利用羟丙基对环状分子的OH基的修饰度为0.5,利用GPC测定,重均分子量Mw:170000。使上述得到的羟丙基化聚轮烷5g在80℃温度下溶解于ε-己内酯22.5g而得到混合液。对该混合液一边吹送干燥氮气一边在110℃下搅拌1小时之后,加入2-乙基己酸锡(II)的50wt%二甲苯溶液0.16g,在130℃下搅拌6小时。之后,添加二甲苯而制成二甲苯溶液。之后,滴加至己烷中,进行回收、干燥,由此得到导入了OH基的侧链修饰聚轮烷(A-16)。
该聚轮烷(A-12)的物性如下。
γ-CD的包合量:0.25
侧链的修饰度:0.5
侧链的分子量:以平均计为约600
聚轮烷重均分子量Mw(GPC):650000
(1-17)两末端硝基苯基酯化聚丁二烯的制备:
称取平均分子量10000的两末端羧酸化聚丁二烯5.0g至100ml茄型烧瓶中,向其中加入将对硝基苯酚1.91g和二环己基碳二亚胺(DCC)2.83g溶解于脱水二氯甲烷25mL而成的物质,在氩气气氛下、室温下进行40小时搅拌。之后,通过过滤去除沉淀物,将滤液滴加至甲醇300mL中,由此使产物沉淀。
将得到的沉淀再一次溶解于二氯甲烷30mL,用甲醇300mL进行再沉淀,进一步进行精制。对这样得到的沉淀进行真空干燥,制成为无色透明的粘稠的液体,由此得到两末端硝基苯基酯化聚丁二烯5.0g。该鉴定通过IR光谱和1H-NMR进行。
IR光谱中,观测到来自对硝基苯基酯的羰基伸缩振动的1770cm-1的信号;由1H-NMR光谱,除了8.29ppm和7.28ppm的来自苯基的信号之外,还观测到来自羰基的α亚甲基的2.84ppm的信号。
另外,IR光谱也好,1H-NMR光谱也好,没有见到来自未反应的羧酸的信号,因此可知,聚合物的两末端几乎定量地被硝基苯基酯化。
(1-18)以聚丁二烯作为轴分子的聚轮烷的制备:
称取γ-CD40g至500mL茄型烧瓶中,加入离子交换水230mL使之溶解。量取上述(1-17)中得到的两末端硝基苯基酯化聚丁二烯1.93g至另一100mL烧瓶中,使之溶解于THF23mL。一边施加超声波一边将该溶液加入至上述的γ-CD水溶液中,施加超声波进一步搅拌一小时,接着加入搅拌子,在室温下搅拌4天,得到白色悬浊液。使得到的悬浊液液氮冷冻之后,进行2天冷冻干燥,得到以聚丁二烯作为轴分子的准聚轮烷。
在氩气气氛下,向300ml茄型烧瓶中加入乙基二异丙基胺(EDIPA)1mL,进一步加入经脱水处理的乙腈200mL,使EDIPA溶解。
将该溶液一次性加入至上述的由前述制备聚丁二烯而成的准聚轮烷的茄型烧瓶中,在室温(25℃)下搅拌4天。需要说明的是,以聚丁二烯作为轴分子的准聚轮烷不溶解于上述乙腈溶剂中,反应在不均匀体系中进行。
反应之后,通过对不均匀体系反应液进行离心分离而去除上清液,向其中加入DMSO200mL,得到几乎透明的溶液。将该溶液向高速旋转的二氯甲烷1500mL中滴加,得到淡黄色悬浊液。对包含该沉淀物的悬浊液进行离心分离,由此使固体沉淀,舍弃上清液。
对得到的沉淀再次加入二氯甲烷1000ml,进行搅拌而得到悬浊液,再次进行离心分离而得到沉淀。用真空泵对沉淀进行减压干燥。将干燥而得到的固体溶解于150mL的DMSO中,向高速旋转的纯化水1500mL中滴加,得到淡黄色悬浊液。
对包含该沉淀物的悬浊液进行离心分离,由此使固体沉淀,舍弃上清液。将得到的沉淀再次加入至纯化水1000ml进行搅拌而得到悬浊液,再次通过离心分离而得到沉淀。使得到的沉淀(包含水)液氮冷冻之后,进行2天冷冻干燥,得到以聚丁二烯作为直链状分子的聚轮烷。
测定1H-NMR的结果,由在5.0~5.6ppm附近的来自烯烃质子的峰、在4~5ppm附近来自γ-CD的峰的积分值的比较,可知构成以聚丁二烯作为直链状分子的聚轮烷的γ-CD的包合量为0.2。
(1-19)导入了OH基的侧链修饰聚轮烷(A-17)的制备:
使上述(1-18)中得到的聚轮烷500mg溶解于1mol/L的NaOH水溶液50mL中,添加环氧丙烷3.83g(66mmol),在氩气气氛下、室温下搅拌12小时。
使用1mol/L的HCl水溶液进行中和以使pH成为7~8,用透析管进行透析之后,进行冷冻干燥,得到羟丙基化聚轮烷。对于得到的羟丙基化聚轮烷用1H-NMR和GPC进行鉴定,确认了其为具有所希望的结构的羟丙基化聚轮烷。需要说明的是,利用羟丙基对环状分子的OH基的修饰度为0.5,利用GPC测定,重均分子量Mw:50000。
使上述得到的羟丙基化聚轮烷5g在80℃温度下溶解于ε-己内酯22.5g而得到混合液。对该混合液一边吹送干燥氮气一边在110℃下搅拌1小时之后,加入2-乙基己酸锡(II)的50wt%二甲苯溶液0.16g,在130℃下搅拌6小时。之后,添加二甲苯而制成二甲苯溶液。之后,滴加至己烷中,进行回收、干燥,由此得到具有OH基作为反应性基团的聚轮烷(A-17)。
该聚轮烷(A-17)的物性如下。
γ-CD的包合量:0.2
侧链的修饰度:0.5
侧链的分子量:以平均计为约600
聚轮烷重均分子量Mw(GPC):150000
(1-20)导入了OH基的侧链修饰聚轮烷(A-18)的制备:
代替ε―己内酯而使用17.0g的γ-丁内酯,除此以外,与(A-1)的制备方法同样地进行,制备具有OH基作为反应性基团的聚轮烷(A-18)。
该聚轮烷(A-18)的物性如下。
α-CD的包合量:0.25
侧链的修饰度:0.5
侧链的分子量:以平均计为约500
聚轮烷重均分子量Mw(GPC):600000
α-CD的包合量为0.25、修饰度为0.5、侧链的分子量以平均计为约500;GPC的结果,得到的聚轮烷(A-18)的重均分子量Mw为600000。
(1-21)导入了OH基的侧链修饰聚轮烷(A-19)的制备:
将(1-3)中合成的羟丙基化聚轮烷1.00g加入至三口烧瓶中,一边缓慢地流通氮气一边导入5-甲基-1,3-二氧六环-2-酮4.1g、苯甲腈20ml、碘甲烷0.5m之后,利用机械搅拌机在120℃下搅拌18小时。反应结束之后,使试样溶解于50ml的甲苯中,滴加至搅拌过的450ml的己烷中,使之析出,进行回收、干燥,从而得到导入了OH基的侧链修饰聚轮烷(A-19)。
该聚轮烷(A-19)的物性如下。
α-CD的包合量:0.25
侧链的修饰度:0.5
侧链的分子量:以平均计为约500
聚轮烷重均分子量Mw(GPC):600000
(1-22)导入了OH基的侧链修饰聚轮烷(A-20)的制备:
将(1-3)中合成的羟丙基化聚轮烷1.00g加入至三口烧瓶中,边缓慢地流通氮气边导入5-亚甲基-1,3-二氧六环-2-酮4.6g,除此以外,与(A-14)同样地进行,得到导入了OH基的侧链修饰聚轮烷的(A-20)。需要说明的是,5-亚甲基-1,3-二氧六环-2-酮是通过J.Polymer.Sci.,PartAPolym.Chem.,31581(1993)中记载的方法合成的。
该聚轮烷(A-20)的物性如下。
α-CD的包合量:0.25
侧链的修饰度:0.5
侧链的分子量:以平均计为约500
聚轮烷重均分子量Mw(GPC):650000
以下的实施例和比较例中,与上述的各种聚轮烷混合的各成分和光致变色特性的评价方法等如下。
光致变色化合物(B):
聚合性单体(C):
多元醇(C3-1)
PL1:AsahiKaseiChemicalsCorporation.制Duranol(聚碳酸酯二醇,数均分子量500)
TMP:三羟甲基丙烷
Polyol3610:Perstorp公司制聚酯多元醇(分子中平均具有3个OH基的聚酯多元醇、分子量280)
Capa4101:Perstorp公司制聚己内酯多元醇(分子中平均具有4个OH基的聚己内酯多元醇、分子量1000)
单官能聚合性单体(C4-3)
PELE:聚氧亚乙基月桂基醚(n≈23)
PGOE1:聚乙二醇单油基醚(n≈20)
PGOE2:聚乙二醇单油基醚(n≈7)
多硫醇(C3-2)
TMMP:三羟甲基丙烷三(3-巯基丙酸酯)
PEMP:季戊四醇四(3-巯基丙酸酯)
DPMP:二季戊四醇六(3-巯基丙酸酯)
EGMP-4:四乙二醇双(3-巯基丙酸酯)
SH-1:1,2-双[(2-巯乙基)硫代]-3-巯基丙烷
SH-2:2,2-双(巯甲基)-1,4-丁烷二硫醇
SH-3:1,4-双(巯基丙基硫代甲基)苯
多异氰酸酯(C3-4)
XDI:间二甲苯二异氰酸酯
IPDI: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
NBDI:降冰片烷二异氰酸酯
NCO-1:1,2-双(2-异氰酸根合乙基硫代)乙烷
(甲基)丙烯酸类聚合性单体(C1-1)
TMPT: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
D-TMPT:二(三羟甲基)丙烷四甲基丙烯酸酯
3PG:三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
BPE100:2,2-双[4-(甲基丙烯酰氧基乙氧基)苯基]丙烷(乙二醇链的平均链长为2.6、平均分子量为478)
A400: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乙二醇链的平均链长为9、平均分子量为508)
BPE500:2,2-双[4-(甲基丙烯酰氧基聚乙氧基)苯基]丙烷(乙二醇链的平均链长为10、平均分子量为804)
A-BPE:2,2-双(4-丙烯酰氧基聚乙氧基苯基)丙烷(乙氧基的平均重复数为10、平均分子量为776)
M90G:甲氧基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SHIN-NAKAMURACHEMICALCO.,LTD.制“M90G”)
4G:四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
9G: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乙二醇链的平均链长为9、平均分子量为536)
14G: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乙二醇链的平均链长为14、平均分子量为736)
EB4858:DaicelCorporation.制2官能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丙烯酸当量为227)
PMS1:倍半硅氧烷单体
M-1:聚碳酸酯二醇二丙烯酸酯
(PMS1的合成)
向甲基丙烯酸3-三甲氧基甲硅烷基丙酯248g(1.0mol)中加入乙醇248ml和水54g(3.0mol),添加作为催化剂的氢氧化钠0.20g(0.005mol),在30℃下使之反应3小时。
确认到原料消失之后,用稀盐酸进行中和,添加甲苯174ml、庚烷174ml和水174g,去除水层。
之后,对有机层进行水洗直至水层成为中性为止,对溶剂进行浓缩而得到倍半硅氧烷单体(PMS1)。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1H-NMR确认到原料被完全消耗了。另外,通过29Si-NMR确认到笼状结构、阶梯状结构和无规结构的混合物。
通过凝胶渗透色谱法(GPC法)测定倍半硅氧烷单体(PMS1)的分子量,重均分子量为4800。
(M-1单体的制造方法)
向使1,6-己二醇(50mol%)与1,5-戊二醇(50mol%)光气化而得到的聚碳酸酯二醇(数均分子量500)300g(0.6mol)中加入
(相对于聚碳酸酯二醇为700ppm)回流下使之反应。
通过反应生成的水与溶剂共沸,用分离器只将水去除至体系外,溶剂返回至反应容器中。
反应的转化率用从反应体系中去除的水分量进行确认,确认到从反应体系中去除的水分量为21.6g,使反应停止。
之后,溶解于苯600g中,用5%碳酸氢钠进行中和之后,用20%食盐水300g进行5次洗涤,得到透明液体210g。
多胺(C3-3)
IPDA:异佛尔酮二胺
乙烯系聚合性单体(C1-2)
αMS:α-甲基苯乙烯
MSD:α-甲基苯乙烯二聚体
烯丙基系聚合性单体(C1-3)
MPEAE:甲氧基聚乙二醇烯丙基醚(平均分子量550)
复合型聚合性单体(C4-4)
GMA: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
MOI:甲基丙烯酸2-异氰酸乙酯
(D)聚合固化促进剂
聚合引发剂(D1)
<热聚合引发剂>
PERBUTYLND:过氧化新癸酸叔丁酯(商品名:PERBUTYLND,NOFCORPORATION.制)
PEROCTAO:过氧化-2-乙基己酸-1,1,3,3-四甲基丁酯(商品名:PEROCTAO,NOFCORPORATION制)
<光聚合引发剂>
PI:苯基双(2,4,6-三甲基苯甲酰基)-氧化膦(商品名:Irgacure819、BASF公司制)
氨基甲酸酯或者脲用反应催化剂(D3-1)
DBTD:二月桂酸二丁基锡
其他的配混成分
<脱模剂>
DBP:二正丁基锡
<溶剂>
THF:四氢呋喃
CH2Cl2:二氯甲烷
EA:乙酸乙酯
DMF:二甲基亚砜
IPA:异丙醇
<稳定剂>
HALS:双(1,2,2,6,6-五甲基-4-哌啶基)癸二酸酯(分子量508)
HP:亚乙基双(氧亚乙基)双[3-(5-叔丁基-4-羟基-间甲苯基)丙酸酯](CibaSpecialtyChemicalsInc.制、Irganox245)
<流平剂>
L1:DowCorningTorayCo.,Ltd.制商品名;L7001
<实施例1>
使聚轮烷(A-5)10质量份、四氢呋喃(THF)15质量份在50℃下进行1小时搅拌,使其溶解。
接着,加入PC1(光致变色化合物)0.3质量份、PI(聚合引发剂)0.03质量份、L1(流平剂)0.01质量份,在40℃下搅拌30分钟进行混合,得到光致变色组合物。将各配混量示于表1。
使用旋涂器(1H-DX2、MIKASA制),调节转速和时间,以最终得到的光致变色涂敷膜的膜厚成为40μm的方式,在直径80mm、厚2mm的玻璃板的表面旋转涂布上述得到的光致变色组合物约2g。
这样,对表面涂布有光致变色组合物的玻璃板,在氮气气氛中,使用功率200mW/cm2的金属卤化灯,照射90秒光,使涂膜固化。之后,进一步在100℃下进行1小时加热,制作具有光致变色涂布层的光致变色层叠体。
得到的光致变色层叠体具有最大吸收波长580nm、发色浓度0.92、褪色速度35秒的光致变色特性。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光致变色性的评价如下进行。
将得到的光致变色层叠体(厚度约2mm)作为试样,对其使用HamamatsuPhotonicsK.K.制的氙灯L-2480(300W)SHL-100通过Aeromassfilter(CorningIncorporated制)、在20±1℃、以聚合物(光致变色涂布层)表面上的光束强度365nm=2.4mW/cm2、245nm=24μW/cm2照射120秒而使之发色,对光致变色层叠体的光致变色特性进行测定。各光致变色特性和洛氏硬度按照以下的方法进行评价,示于表2中。
最大吸收波长(λmax):
通过OtsukaElectronicsCo.,Ltd.制的分光光度计(Instantmulti-channelphotodetectorMCPD1000)求出的发色后的最大吸收波长。
该最大吸收波长与发色时的色调相关。
发色浓度{ε(120)-ε(0)}:
前述最大吸收波长中的120秒光照射之后的吸光度{ε(120)}与光照射前的吸光度ε(0)的差。
可以说该值越高光致变色性越优异。另外,通过目视评价在室外发色时的发色色调。
褪色速度〔t1/2(秒)〕:
120秒光照射之后停止光的照射时,试样的前述最大吸收波长中的吸光度降低至{ε(120)-ε(0)}的1/2为止所需要的时间。
可以说该时间越短光致变色性越优异。
<实施例2~8和比较例1>
使用表1所示组成的光致变色组合物,除此以外,按照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制作光致变色层叠体,进行评价。将结果示于表2。
<实施例9>
将表1所示的光致变色组合物以最终得到的光致变色膜的膜厚成为40μm的方式注入直径约80mm的玻璃制培养皿上。接着,将该玻璃制培养皿在真空下、一边不使光致变色膜产生气泡一边使四氢呋喃挥发,最终在100℃下进行3小时热固化,从而制作光致变色膜。得到的光致变色膜具有最大吸收波长580nm、发色浓度0.92、褪色速度34秒的光致变色特性。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评价用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实施。将结果示于表2。
<实施例10>
使用表1所示的光致变色组合物,除此以外,按照与实施例9同样的方法制作光致变色膜,进行评价。将结果示于表2。
[表1]
[表2]
<实施例11>
按照下述配方,将各成分混合而制备均匀液(光致变色组合物)。将各配混量示于表1。
配方:
其他的配混剂(添加剂):
二月桂酸二丁基锡(催化剂)0.1重量%(相对于混合物的总量)
使用上述的光致变色组合物,通过混炼法得到光致变色固化物。聚合方法如下所示。
即,将前述均匀液充分地脱泡之后,注入实施了脱膜处理的由玻璃模具与由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制成的密封垫构成的铸模所形成的模具中。
接着,一边由30℃缓慢地升温至95℃一边花费15小时使之固化。聚合结束之后,将光致变色固化物由铸模的玻璃模具卸下。得到的光致变色固化物的最大吸收波长595nm、发色浓度0.25、褪色速度100秒。另外,得到的光致变色固化物的成型性也良好。进而,得到的光致变色固化物的L级别洛氏硬度(HL)为110、白浊为1且外观良好。
需要说明的是,最大吸收波长、发色浓度、褪色速度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评价,关于成型性、L级别洛氏硬度、白浊的评价如下进行。
成型性:
通过目视观察成型的光致变色固化物的光学变形。按照以下的基准进行评价。
1:没有光学变形
2:镜片的一半以下的一部分可见光学变形
3:镜片整体可见光学变形
L级别洛氏硬度(HL):
将上述固化物在25℃的室内保持1天以后,使用明石洛氏硬度计(型号:AR-10),测定光致变色固化物的L级别洛氏硬度。
白浊:
对于成型的光致变色固化物,在正交尼科耳棱镜下通过目视进行白浊的评价。
1:作为制品没有问题的级别,没有白浊、或者几乎不可见。
2:作为制品没有问题的级别,但是稍微白浊。
3:作为制品没有问题的级别,但是白浊强于2。
4:有白浊而不能作为制品使用。
<实施例12~38、比较例2~3>
使用表3、4所示的组成的光致变色组合物,除此以外,按照与实施例11同样的方法制作光致变色固化物,从而进行评价。将结果示于表5。比较例2、3的褪色速度由于发色浓度过低而不能测定。
[表3]
[表4]
[表5]
<实施例39>
按照下述配方,将各成分充分地混合,制备光致变色组合物。
配方:
其他的配混剂(添加剂):
HALS(稳定剂)0.1质量份
PERBUTYLND(聚合引发剂)1.5质量份
PEROCTAO(聚合引发剂)0.1质量份
上述的配方(光致变色组合物的组成)示于表6。
将得到的混合液(光致变色组合物)注入由玻璃板和由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制成的密封垫构成的铸模中,通过铸塑聚合将实质上总量的聚合性单体聚合。
聚合使用空气炉,一边花费18小时缓缓由30℃升温至90℃一边进行加热固化。聚合结束之后,将光致变色固化物由铸模的玻璃模具卸下。对于得到的光致变色固化物,与实施例1同样地实施光致变色特性的评价,进而与实施例11同样地实施成型性的评价。将其结果示于表7。
<实施例40~43、比较例4~5>
除了使用表6所示组成的光致变色组合物以外,按照与实施例39同样的方法制作光致变色固化物从而进行评价。将其结果示于表7。
[表6]
[表7]
<实施例44>
按照下述配方,将各成分充分地混合,制备光致变色组合物。
配方:
其他的配混剂(添加剂):
上述的配方(光致变色组合物的组成)示于表8中。
接着,使用上述的光致变色组合物通过层叠法得到光致变色层叠体。聚合方法如下所示。
首先,作为光学基材使用中心厚为2mm且折射率为1.60的硫代氨基甲酸酯系塑料镜片。需要说明的是,该硫代氨基甲酸酯系塑料镜片事先使用10%氢氧化钠水溶液,在50℃下进行5分钟的碱蚀刻,之后充分地用蒸馏水实施洗涤。
使用旋涂器(1H-DX2、MIKASA制),在上述的塑料镜片的表面,以转速70rpm涂布15秒、接着以1000rpm涂布10秒湿气固化型底漆(制品名:TR-SC-P、TokuyamaCorporation制)。之后,以转速60rpm旋转涂布40秒、接着以600rpm旋转涂布10~20秒上述得到的光致变色组合物约2g,使得光致变色涂敷层的膜厚成为40μm。
对这样表面涂布有涂敷剂的镜片,在氮气气氛中,使用功率200mW/cm2的金属卤化灯,照射90秒光,使涂膜固化。之后,进一步在110℃下加热1小时,制作具有光致变色层的光致变色层叠体。
对于得到的光致变色层叠体,与实施例1同样地实施光致变色特性的评价,进而与实施例11同样地实施成型性的评价。将其结果示于表9。
<实施例45~46、比较例6~7>
除了使用表8所示组成的光致变色组合物以外,按照与实施例44同样的方法制作光致变色固化物从而进行评价。将结果示于表9。
[表8]
[表9]
<实施例47>
按照下述配方,向反应器中加入各成分,在氮气气氛下、120℃下使之反应5小时。
配方;
聚轮烷(A):(A-1)2质量份
聚合性单体(C):PL136质量份
IPDI51质量份
其他的配混剂(添加剂):DMF(溶剂)300质量%
(相对于混合物的总量)
之后,冷却至25℃,滴加作为增链剂的(C)成分:IPDA11质量份,25℃下使之反应1小时,减压蒸馏去除溶剂,得到氨基甲酸酯-脲烷树脂(U1)。
得到的氨基甲酸酯-脲烷树脂的分子量以聚苯乙烯换算为15万、以聚氧亚乙基换算为1万(理论值:1万),耐热性为140℃。
向得到的氨基甲酸酯-脲烷树脂(U1)中添加
光致变色化合物(B):PC10.3质量份、
其他的配混剂(添加剂):
异丙醇(有机溶剂)400质量%(相对于混合物总量)、
HALS(稳定剂)0.5质量份
一边在80℃下搅拌一边用超声波进行溶解,得到光致变色组合物。将该光致变色组合物的组成示于表10。
使用得到的光致变色组合物通过粘结法制造光致变色层叠片。
即,在表面平滑的氟树脂制片上涂布上述的光致变色组合物,在80℃下使之干燥1小时,将得到的厚度30μm的光致变色片夹在2张厚度400μm的聚碳酸酯片之间,得到光致变色层叠片。对于得到的光致变色层叠片,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光致变色特性的评价,进一步与实施例11同样地进行成型性的评价。将其结果示于表11。
<实施例48~49、比较例8>
使用表10所示的组成的光致变色组合物,除此以外,按照与实施例47同样的方法制作光致变色层叠片,进行评价。将结果示于表11。
<实施例50>
不添加聚轮烷(A)而制备氨基甲酸酯-脲烷树脂(U1),向该氨基甲酸酯-脲烷树脂(U1)中加入聚轮烷(A),除此以外,按照与实施例47同样的方法制作光致变色层叠片,进行评价。将结果示于表11。
[表10]
[表11]
<实施例51>
通过下述配方,将各成分混合而制备混合液。
配方:
其他的配混剂(添加剂):
HALS(稳定剂)0.1质量份
向得到的混合液中加入作为光致变色化合物(B)的0.16质量份的PC1,充分地进行搅拌,使之溶解。
之后,将下述成分充分地进行混合,得到光致变色组合物:
聚合性单体(C):MOI3质量份
其他的配混剂(添加剂):
PERBUTYLND(热聚合引发剂)1.5质量份
PEROCTAO(热聚合引发剂)0.1质量份
将各成分的配混量(光致变色组合物的组成)示于表12。
使用得到的光致变色组合物通过层叠法的铸塑聚合法制造光致变色固化物。
即,将得到的光致变色组合物注入玻璃模具与塑料镜片基材(CR39镜片)的侧面卷绕有粘合带的镜片成型用模具的空腔内部,进行聚合。
对于塑料镜片基材(CR39),用丙酮充分地进行脱脂之后,用60℃的20%氢氧化钠水溶液、利用10分钟超声波实施碱处理,使用得到的物质制作铸模。
聚合使用空气炉,花费18小时缓慢地由30℃提高温度至95℃,进行加热固化。聚合结束后卸下玻璃模具,得到0.5mm厚的光致变色固化物与2mm厚的塑料镜片基材密合而成的光致变色层叠体。
对于得到的光致变色层叠体,与实施例1同样地实施光致变色特性的评价,进而与实施例11同样地实施成型性的评价。将其结果示于表13。
<实施例52、比较例9>
使用表12所示组成的光致变色组合物,除此以外,按照与实施例51同样的方法制作光致变色层叠体,进行评价。将结果示于表13。
[表12]
[表13]
由以上的实施例、比较例可知,将本发明的光致变色组合物聚合而得到的固化物的光致变色特性等非常优异。
实施例1~10具有优异的光致变色特性,与比较例1相比较,发色浓度、褪色速度的方面优异。
实施例11~38具有优异的光致变色特性,进而包括硬度、白浊的评价也具有平衡良好的物性。另一方面,比较例2、3从硬度、白浊的观点出发具有优异的镜片物性,但是几乎没有表现出光致变色特性。
由此可知,实施例11~38从光致变色特性、镜片物性的观点出发非常优异。
实施例39~43也具有优异的光致变色特性,进而包括硬度、白浊的评价也具有平衡良好的物性。另一方面,比较例4、5从硬度、白浊的方面与实施例39~43是同等的,但是发色浓度、褪色速度的方面明显差。
由此可知,实施例39~43从光致变色特性、镜片物性的观点出发非常优异。
实施例44~46具有优异的光致变色特性,与比较例6、7相比较,发色浓度、褪色速度的方面也优异。
实施例47~50具有优异的光致变色特性,即便与比较例8相比较,发色浓度、褪色速度的方面也优异。
实施例51~52具有优异的光致变色特性,即便与比较例9相比较,发色浓度、褪色速度的方面也优异。
附图标记说明
1:聚轮烷
2:轴分子
3:环状分子
4:体积大的末端基团
5:侧链

Claims (15)

1.一种光致变色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包含聚轮烷(A)和光致变色化合物(B),所述聚轮烷(A)具有由轴分子和包合该轴分子的多个环状分子形成的复合分子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致变色组合物,其中,聚轮烷(A)所具有的环状分子中所含的环为环糊精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致变色组合物,其中,贯通所述环状分子的环内的轴分子具有在两端具有体积大的基团的链状结构,并且链状部分由聚乙二醇形成且两端的体积大的基团为金刚烷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致变色组合物,其中,将平均每个所述轴分子能够包合的环状分子的最大包合数设为1时,聚轮烷(A)中的环状分子以0.001~0.6范围的包合数存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致变色组合物,其中,所述环状分子中所含的环的至少一部分导入有侧链。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致变色组合物,其中,所述侧链是具有3~20个碳原子的有机链多次重复形成的。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致变色组合物,其中,所述环所具有的全部官能团的6%以上导入有所述侧链。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致变色组合物,其中,所述侧链导入了聚合性官能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致变色组合物,其中,所述聚合性官能团为自由基聚合性基、环氧基、OH基、SH基、NH2基、环硫基、硫杂环丁烷基、NCO基或NCS基。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致变色组合物,其还含有聚合性单体(C)。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致变色组合物,其中,聚轮烷(A)和聚合性单体(C)的每总计100质量份,含有0.0001~10质量份的量的光致变色化合物(B)。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致变色组合物,其还含有聚合固化促进剂(D)。
13.一种光致变色固化物,其是将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致变色组合物固化而得到的。
14.一种光致变色层叠体,其是在光学基材的表面形成有由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光致变色固化物形成的层。
15.一种光致变色层叠片,其是相互相对的2张透明片通过由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光致变色固化物形成的粘接层接合而成的。
CN201480058926.4A 2013-11-11 2014-11-07 光致变色组合物 Active CN10568333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32830 2013-11-11
JP2013-232830 2013-11-11
JP2013234153 2013-11-12
JP2013-234153 2013-11-12
PCT/JP2014/079560 WO2015068798A1 (ja) 2013-11-11 2014-11-07 フォトクロミック組成物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683334A true CN105683334A (zh) 2016-06-15
CN105683334B CN105683334B (zh) 2018-04-10

Family

ID=530415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58926.4A Active CN105683334B (zh) 2013-11-11 2014-11-07 光致变色组合物

Country Status (11)

Country Link
US (1) US10125309B2 (zh)
EP (1) EP3070142B1 (zh)
JP (1) JP6615613B2 (zh)
KR (1) KR102299804B1 (zh)
CN (1) CN105683334B (zh)
AU (1) AU2014347606B2 (zh)
BR (1) BR112016010412B1 (zh)
ES (1) ES2732179T3 (zh)
MX (1) MX2016006036A (zh)
TW (1) TWI631210B (zh)
WO (1) WO2015068798A1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07851A (zh) * 2015-03-10 2017-09-26 株式会社德山 光致变色固化物的制造方法
CN109563219A (zh) * 2016-08-10 2019-04-02 株式会社德山 光致变色固化性组合物和其用途、以及聚轮烷单体
CN110799573A (zh) * 2017-06-20 2020-02-14 株式会社德山 光致变色性聚轮烷化合物、和包含该光致变色性聚轮烷化合物而成的固化性组合物
CN111909337A (zh) * 2020-08-14 2020-11-10 广州市白云化工实业有限公司 交联剂、聚氨酯预聚体以及单组分聚氨酯胶
CN111936524A (zh) * 2018-03-23 2020-11-13 株式会社德山 光致变色固化性组合物
CN111954832A (zh) * 2018-04-12 2020-11-17 株式会社德山 光致变色光学物品及其制造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60116765A1 (en) * 2013-07-09 2016-04-28 Tokuyama Corporation Photochromic curable composition
ES2732179T3 (es) * 2013-11-11 2019-11-21 Tokuyama Corp Composición fotocrómica
CN106459303A (zh) * 2014-07-22 2017-02-22 株式会社德山 固化性组合物及光致变色组合物
WO2016031664A1 (ja) 2014-08-25 2016-03-03 住友精化株式会社 ポリエステル樹脂組成物及び成形体
JP6392696B2 (ja) * 2015-04-02 2018-09-19 株式会社トクヤマ フォトクロミック組成物の製造方法
JP6452530B2 (ja) * 2015-04-13 2019-01-16 株式会社トクヤマ フォトクロミック組成物の製造方法
JP6451500B2 (ja) * 2015-05-22 2019-01-16 Jnc株式会社 熱硬化性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その硬化膜
JP6579837B2 (ja) * 2015-07-15 2019-09-25 株式会社トクヤマ フォトクロミック組成物
EP3345954B1 (en) * 2015-09-03 2023-07-05 Tokuyama Corporation Polyrotaxane, production method therefor, and optical composition containing said polyrotaxane
CN107835951A (zh) * 2015-09-03 2018-03-23 株式会社德山 光致变色涂料组合物
EP3333602A1 (en) * 2015-09-03 2018-06-13 Tokuyama Corporation Primer composition and photochromic layered body
JP6644275B2 (ja) * 2015-11-17 2020-02-12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ポリロタキサン及びゴム組成物
JP6723260B2 (ja) * 2015-11-18 2020-07-15 株式会社ニコン・エシロール 眼鏡レンズ
JP6840553B2 (ja) * 2016-03-28 2021-03-10 三菱ケミカル株式会社 樹脂組成物、成形体及び成形体の製造方法
CN105866977B (zh) * 2016-05-30 2019-04-30 视悦光学有限公司 一种快变茶非球面基片及其制备方法
JP2019163344A (ja) * 2016-07-25 2019-09-26 国立大学法人 東京大学 擬ポリロタキサン、ポリロタキサン、及びそれらの製造方法
EP3543267A4 (en) 2016-11-17 2020-07-08 Tokuyama Corporation URETHANE RESIN WITH POLYROTAXAN AND POLISHING CUSHION
AU2018227845B9 (en) 2017-03-01 2022-11-17 Younger Mfg. Co. Dba Younger Optics Optical articles comprising photochromic poly(urea-urethane)
WO2018225704A1 (ja) * 2017-06-06 2018-12-13 アドバンスト・ソフトマテリアルズ株式会社 環状分子にポリアルキレンオキシド鎖又はその誘導体を有する置換基を有するポリロタキサン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SG11202009860PA (en) 2018-04-10 2020-11-27 Tokuyama Corp Urethane resin using polyrotaxane, and pad for polishing
CN112105676B (zh) * 2018-05-17 2023-08-29 株式会社德山 低含水量聚轮烷单体和含有该单体的固化性组合物
KR20210033976A (ko) 2018-07-20 2021-03-29 가부시끼가이샤 도꾸야마 포토크로믹 화합물, 및 해당 포토크로믹 화합물을 포함하여 이루어지는 경화성 조성물
JP7175163B2 (ja) * 2018-11-08 2022-11-18 株式会社トクヤマ フォトクロミック硬化性組成物、及びフォトクロミック硬化体
KR20210150386A (ko) 2019-04-03 2021-12-10 가부시끼가이샤 도꾸야마 포토크로믹 광학 물품 및 그의 제조 방법
JP7156151B2 (ja) * 2019-04-16 2022-10-19 信越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活性エネルギー線硬化性組成物
CN116096774A (zh) 2020-08-05 2023-05-09 株式会社德山 固化性组合物及其固化物
CN112778996B (zh) * 2020-11-30 2022-09-23 天津孚信阳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钨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KR20230137306A (ko) 2021-01-25 2023-10-04 가부시끼가이샤 도꾸야마 수지 조성물, 광학 적층체, 광학 물품, 렌즈 및 안경
EP4286434A1 (en) 2021-01-29 2023-12-06 Kagoshima University Novel fine hollow particles comprising melamine-based resin
US20240101819A1 (en) 2021-01-29 2024-03-28 Tokuyama Corporation Curable composition containing cyclic multifunctional monomer
EP4286435A1 (en) 2021-01-29 2023-12-06 Tokuyama Corporation Novel curable composition containing cyclic monomer
TW202246454A (zh) 2021-03-08 2022-12-01 日商德山股份有限公司 光致變色硬化性組成物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71368A (ja) * 1997-08-29 1999-03-16 Masahiro Irie フォトクロミック化合物−シクロデキストリン錯体
CN1533413A (zh) * 2001-07-27 2004-09-29 ��ʽ�����ɽ 固化性组合物、其固化体以及光致变色光学材料及其制造方法
CN101889036A (zh) * 2007-12-13 2010-11-17 株式会社德山 光致变色固化性组合物
JP2012229307A (ja) * 2011-04-25 2012-11-22 Tokuyama Corp フォトクロミック組成物
CN102812104A (zh) * 2010-04-01 2012-12-05 株式会社德山 光致变色固化性组合物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8610709D0 (en) 1986-05-01 1986-06-04 Plinkington Bros Plc Photochromic lenses
JPH0745502B2 (ja) 1987-11-10 1995-05-17 株式会社トクヤマ 新規化合物及びそれを含む組成物
GB9306587D0 (en) 1993-03-30 1993-05-26 Pilkington Plc Photochromic compounds
IL115803A (en) 1994-11-03 2000-02-17 Ppg Industries Inc Indeno-naphthopyran derivatives useful for photochromic articles
DE60139683D1 (de) * 2000-04-28 2009-10-08 Toudai Tlo Ltd Verbindung enthaltend vernetzte polyrotaxane
GB0027180D0 (en) * 2000-11-07 2000-12-27 Unilever Plc Cosmetic and personal care compositions
JP2003245899A (ja) 2002-02-22 2003-09-02 Tama Tlo Kk 生体機能分子の光駆動方法およびマイクロ−ナノマシン
JP4461252B2 (ja) * 2003-11-28 2010-05-12 国立大学法人 東京大学 ポリロタキサン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A2552837C (en) * 2004-01-08 2012-09-11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Crosslinked polyrotaxane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the same
DE602005022269D1 (de) * 2004-01-08 2010-08-26 Univ Tokyo Verbindung mit vernetztem polyrotaxan und herstellungsverfahren dafür
FR2886841B1 (fr) * 2005-06-10 2007-07-20 Oreal Produit cosmetique comprenant deux compositions distinctes dont l'une contient un polyrotaxane reticule.
FR2886840B1 (fr) * 2005-06-10 2007-07-20 Oreal Composition cosmetique anhydre contenant un polyrotaxane reticule et une huile
JP2010138258A (ja) 2008-12-10 2010-06-24 Lintec Corp 粘着剤組成物及び粘着シート
JP5855839B2 (ja) * 2011-03-10 2016-02-09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調光パネル
CN103547608B (zh) 2011-06-23 2016-04-13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聚合性组合物
SG11201404363QA (en) 2011-12-26 2014-10-30 Tokuyama Corp Photochromic composition
EP2832750A4 (en) * 2012-03-30 2015-11-04 Ube Industries PROCESS FOR PRODUCING HYDROXYALKYLATED POLYROTAXANE
WO2013147301A1 (ja) * 2012-03-30 2013-10-03 宇部興産株式会社 ブロック基を有するポリロタキサンの製造方法
ES2732179T3 (es) * 2013-11-11 2019-11-21 Tokuyama Corp Composición fotocrómica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71368A (ja) * 1997-08-29 1999-03-16 Masahiro Irie フォトクロミック化合物−シクロデキストリン錯体
CN1533413A (zh) * 2001-07-27 2004-09-29 ��ʽ�����ɽ 固化性组合物、其固化体以及光致变色光学材料及其制造方法
CN101889036A (zh) * 2007-12-13 2010-11-17 株式会社德山 光致变色固化性组合物
CN102812104A (zh) * 2010-04-01 2012-12-05 株式会社德山 光致变色固化性组合物
JP2012229307A (ja) * 2011-04-25 2012-11-22 Tokuyama Corp フォトクロミック組成物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 SUN ET AL.,: ""Reversible luminescence switch in a photochromic metal–organic Framework"", 《CHEM. COMMUN.》 *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07851A (zh) * 2015-03-10 2017-09-26 株式会社德山 光致变色固化物的制造方法
CN107207851B (zh) * 2015-03-10 2020-07-17 株式会社德山 光致变色固化物的制造方法
CN109563219A (zh) * 2016-08-10 2019-04-02 株式会社德山 光致变色固化性组合物和其用途、以及聚轮烷单体
CN109563219B (zh) * 2016-08-10 2021-11-19 株式会社德山 光致变色固化性组合物和其用途、以及聚轮烷单体
CN110799573A (zh) * 2017-06-20 2020-02-14 株式会社德山 光致变色性聚轮烷化合物、和包含该光致变色性聚轮烷化合物而成的固化性组合物
CN110799573B (zh) * 2017-06-20 2022-06-03 株式会社德山 光致变色性聚轮烷化合物、和包含该光致变色性聚轮烷化合物而成的固化性组合物
CN111936524A (zh) * 2018-03-23 2020-11-13 株式会社德山 光致变色固化性组合物
CN111936524B (zh) * 2018-03-23 2022-09-23 株式会社德山 光致变色固化性组合物
CN111954832A (zh) * 2018-04-12 2020-11-17 株式会社德山 光致变色光学物品及其制造方法
CN111909337A (zh) * 2020-08-14 2020-11-10 广州市白云化工实业有限公司 交联剂、聚氨酯预聚体以及单组分聚氨酯胶
CN111909337B (zh) * 2020-08-14 2022-04-26 广州市白云化工实业有限公司 交联剂、聚氨酯预聚体以及单组分聚氨酯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615613B2 (ja) 2019-12-04
CN105683334B (zh) 2018-04-10
ES2732179T3 (es) 2019-11-21
AU2014347606B2 (en) 2018-02-15
BR112016010412B1 (pt) 2021-12-07
EP3070142A1 (en) 2016-09-21
TW201529825A (zh) 2015-08-01
US20160222285A1 (en) 2016-08-04
TWI631210B (zh) 2018-08-01
EP3070142A4 (en) 2017-07-26
US10125309B2 (en) 2018-11-13
BR112016010412A2 (pt) 2020-09-08
WO2015068798A1 (ja) 2015-05-14
JPWO2015068798A1 (ja) 2017-03-09
KR20160083849A (ko) 2016-07-12
KR102299804B1 (ko) 2021-09-09
EP3070142B1 (en) 2019-05-22
MX2016006036A (es) 2016-08-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683334A (zh) 光致变色组合物
US11639413B2 (en) Polymerizable composition for optical materials and application of same
CN107207851A (zh) 光致变色固化物的制造方法
CN101184786B (zh) 高抗冲聚(聚氨酯脲)多硫化物
JP2020125503A (ja) ポリロタキサン及びその製法並びに該ポリロタキサンを含有する光学用組成物
WO2017038957A1 (ja) フォトクロミックコーティング組成物
JP7343523B2 (ja) 光学材料用組成物および光学材料
JP6392696B2 (ja) フォトクロミック組成物の製造方法
TWI793352B (zh) 光致變色化合物,及含該光致變色化合物而成之硬化性組成物
JP6579837B2 (ja) フォトクロミック組成物
JP2022043679A (ja) フォトクロミック組成物
WO2021241596A1 (ja) 光学材料用化合物、硬化性組成物、硬化体、及び光学物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