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278207A - 线圈单元、驱动机构、绕线装置以及绕线方法 - Google Patents

线圈单元、驱动机构、绕线装置以及绕线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278207A
CN105278207A CN201510253341.4A CN201510253341A CN105278207A CN 105278207 A CN105278207 A CN 105278207A CN 201510253341 A CN201510253341 A CN 201510253341A CN 105278207 A CN105278207 A CN 10527820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protuberance
holding member
head
described co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25334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278207B (zh
Inventor
柳沢一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Sanky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Sanky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Sankyo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Sankyo Corp
Priority to CN201711307754.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919226B/zh
Publication of CN1052782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7820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27820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7820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5/00Coils
    • H01F5/02Coils wound on non-magnetic supports, e.g. form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 H01F41/04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for manufacturing coils
    • H01F41/06Coil winding
    • H01F41/08Winding conductors onto closed formers or cores, e.g. threading conductors through toroidal cor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 H01F41/04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for manufacturing coils
    • H01F41/06Coil winding
    • H01F41/064Winding non-flat conductive wires, e.g. rods, cables or cor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 H01F41/04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for manufacturing coils
    • H01F41/06Coil winding
    • H01F41/071Winding coils of special form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 H01F41/04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for manufacturing coils
    • H01F41/06Coil winding
    • H01F41/096Dispensing or feed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 H01F41/04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for manufacturing coils
    • H01F41/06Coil winding
    • H01F41/098Mandrels; Form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4Mounting of pick-up tubes,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deviation or focusing coi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5Optical pa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Mounting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7Mechanical or electrical 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eing embedded in other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8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for stable pick-up of the scene, e.g. compensating for camera body vibrations
    • H04N23/681Motion detection
    • H04N23/6812Motion detection based on additional sensors, e.g. acceleration senso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8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for stable pick-up of the scene, e.g. compensating for camera body vibrations
    • H04N23/682Vibration or motion blur correction
    • H04N23/685Vibration or motion blur correction performed by mechanical compensation
    • H04N23/687Vibration or motion blur correction performed by mechanical compensation by shifting the lens or sensor posi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5/00Coils
    • H01F5/02Coils wound on non-magnetic supports, e.g. formers
    • H01F2005/027Coils wound on non-magnetic supports, e.g. formers wound on formers for receiving several coils with perpendicular winding axes, e.g. for antennae or inductive power transfe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002Electrical device making
    • Y10T29/4902Electromagnet, transformer or inductor
    • Y10T29/49073Electromagnet, transformer or inductor by assembling coil and co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djustment Of Camera Lenses (AREA)
  • Manufacture Of Motors, Generator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Coil Winding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线圈单元、驱动机构、绕线装置以及绕线方法。该线圈单元能够容易地进行向线圈保持部件安装线圈的作业。线圈单元(35)包括偶数个线圈(26)以及对偶数个线圈(26)进行保持的线圈保持部件(9)。在线圈保持部件(9)的外周面形成有由相互大致平行的一对侧面构成的侧面对,并且线圈保持部件(9)的外周面由两个以上的侧面对构成。在线圈单元(35)中,在线圈保持部件(9)的侧面以朝向线圈保持部件(9)的外周侧突出的方式形成有凸部(9e),在所述凸部(9e)直接卷绕有一个线圈(26),卷绕于线圈保持部件(9)的侧面对的凸部(9e)的两个线圈(26)由一根导线构成。

Description

线圈单元、驱动机构、绕线装置以及绕线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多个线圈和对多个线圈进行保持的线圈保持部件的线圈单元以及包括该线圈单元的驱动机构。并且,本发明涉及一种将线圈卷绕于线圈保持部件的绕线装置以及利用该绕线装置将线圈卷绕于线圈保持部件的绕线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一种具有对手抖等抖动进行校正的抖动校正功能的摄像用光学装置(例如,参考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摄像用光学装置包括:具有透镜以及拍摄元件的可动模块;将可动模块支承为能够摆动的支承体;连接可动模块与支承体的板簧;以及为了对抖动进行校正而使可动模块相对于支承体摆动的摆动驱动机构。摆动驱动机构包括:四个驱动用磁铁;以及分别与四个驱动用磁铁对置的四个驱动用线圈。驱动用磁铁固定于形成为大致四棱柱状的可动模块的外周面。驱动用线圈是空心线圈。支承体包括形成为大致四方筒状的壳体,驱动用线圈固定于壳体的内周面。
并且,以往已知一种卷绕空心线圈的绕线装置(例如,参考专利文献2)。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绕线装置中,将绕组材料卷绕于配置在侧框与侧框面之间的卷芯,并使卷芯旋转,从而制成了由侧框和侧框面使侧面成型的空心线圈。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8128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3-79005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摄像用光学装置中,由于必须将作为空心线圈的四个驱动用线圈分别固定于形成为大致四方筒状的壳体的内周面,因此向壳体安装驱动用线圈的作业变得繁琐。并且,在该摄像用光学装置中,必须对四个驱动用线圈各自的两端部(即,构成驱动用线圈的导线的两端部)进行处理。即,在该摄像用光学装置中,必须对导线的八个端部进行处理。因此,在该摄像用光学装置中,向壳体安装驱动用线圈的作业变得更加繁琐。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第一课题在于提供一种线圈单元,该线圈单元包括线圈以及对线圈进行保持的线圈保持部件,并且能够容易地进行向线圈保持部件安装线圈的作业。并且,本发明的第一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包括这种线圈单元的驱动机构。
并且,本申请发明人对将线圈直接卷绕于保持线圈的线圈保持部件进行了研究。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用于制造空心线圈的绕线装置,但是未公开将线圈直接卷绕于线圈保持部件的绕线装置。
因此,本发明的第二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将线圈直接卷绕于对线圈进行保持的线圈保持部件,也能够防止线圈发生卷绕溃散的绕线装置。并且,本发明的第二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利用这种绕线装置将线圈卷绕于线圈保持部件的绕线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第一课题,本发明的线圈单元的特征在于,所述线圈单元包括:偶数个线圈;以及对偶数个线圈进行保持的线圈保持部件,在线圈保持部件的外周面形成有由相互大致平行的一对侧面构成的侧面对,并且线圈保持部件的外周面由两个以上的侧面对构成,在侧面以朝向线圈保持部件的外周侧突出的方式形成有凸部,在所述凸部直接卷绕有一个线圈,卷绕于侧面对的凸部的两个线圈由一根导线构成。
在本发明的线圈单元中,线圈直接卷绕于形成在线圈保持部件的侧面的凸部。因此,在本发明中,通过将线圈卷绕于凸部,能够直接将线圈安装于线圈保持部件。并且,在本发明中,由于由一根导线构成了卷绕于由一对侧面构成的侧面对的凸部的两个线圈,因此能够减少必须处理的导线的端部的数量。因此,在本发明中,能够容易地进行向线圈保持部件安装线圈的作业。
在本发明中,优选线圈的内周端紧贴于凸部。若如此构成,则能够提高线圈固定于线圈保持部件的固定强度。
在本发明中,优选凸部的末端侧比线圈向线圈保持部件的外周侧突出。若如此构成,则卷绕于凸部的线圈不易发生卷绕溃散。并且,若如此构成,则在对线圈单元进行操作时,线圈不易与外部的部件接触。因此,能够防止在对线圈单元进行操作时损伤线圈。
在本发明中,优选线圈保持部件形成为筒状,线圈形成为由两个长边部和比长边部短的两个短边部构成的大致长方形的框状,并且线圈以如下方式卷绕于凸部:形成为筒状的线圈保持部件的轴向和线圈的短边方向一致,与轴向正交的方向和线圈的长边方向一致,在将形成为大致长方形的框状的线圈的内周端中的长边部的部分设为第一内周端,将线圈的内周端中的短边部的部分设为第二内周端时,在侧面以与两个第一内周端各自的至少一部分以及两个第二内周端各自的至少一部分接触的方式形成有两个凸部。若如此构成,则能够高精度地形成直接卷绕于凸部而形成为大致长方形的框状的线圈,并且能够提高将线圈安装于线圈保持部件的安装位置的精度。此时,优选所述凸部被分割形成为两个,以便设置于从属头部的头部侧凸部能够进入两个所述凸部之间,在将所述导线卷绕于所述凸部时,所述从属头部成为卷绕的导向部。若如此构成,则能够借助头部侧凸部高精度地确定从属头部与线圈保持部件之间的位置关系。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是线圈保持部件形成为筒状,线圈形成为由两个长边部和比长边部短的两个短边部构成的大致长方形的框状,并且线圈以如下方式卷绕于凸部:形成为筒状的线圈保持部件的轴向和线圈的短边方向一致,与轴向正交的方向和线圈的长边方向一致,在将形成为大致长方形的框状的线圈的内周端中的长边部的部分设为第一内周端时,在侧面以与两个第一内周端的中心部分接触的方式形成有一个凸部。此时,能够在线圈保持部件的轴向上提高将线圈安装于线圈保持部件的安装位置的精度。并且,此时能够如下构成:在所述凸部与所述线圈的所述两个短边部之间,在所述凸部的两侧形成有由设置于从属头部的头部侧凸部形成的空间,在将所述线圈卷绕于所述凸部时,所述头部侧凸部用于确定所述短边部的位置。
本发明的线圈单元例如能够用于包括分别与线圈对置的驱动用磁铁的驱动机构。在该驱动机构中,例如线圈保持部件形成为筒状,并且线圈保持部件的外周面由两个侧面对构成,在从形成为筒状的线圈保持部件的轴向观察时,线圈保持部件的外周面呈大致正方形或大致长方形。在该驱动机构中,能够容易地进行向线圈保持部件安装线圈的作业。
并且,为了解决上述第二课题,本发明的绕线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绕线装置包括:主体部,在所述主体部固定有对线圈进行保持的线圈保持部件,并且所述主体部能够旋转;供给线嘴,所述供给线嘴供给构成线圈的导线;以及从属头部,所述从属头部与主体部一同旋转,在线圈保持部件的侧面以朝向线圈保持部件的外周侧突出的方式形成有凸部,在所述凸部直接卷绕有一个线圈,从属头部以与线圈保持部件的侧面对置的方式配置,在将凸部夹持在从属头部与线圈保持部件的侧面之间的状态下,使从属头部和主体部旋转,从而将导线卷绕于凸部,构成了线圈。
本发明的绕线装置包括:主体部,在所述主体部固定有线圈保持部件;以及从属头部,所述从属头部以与线圈保持部件的侧面对置的方式配置,并且所述从属头部与主体部一同旋转。因此,在本发明中,即使将线圈直接卷绕于线圈保持部件的未形成有卷绕溃散防止部的凸部,也能够通过从属头部的作用防止线圈发生卷绕溃散,所述卷绕溃散防止部可以举出用于防止线圈向线圈保持部件的外周侧发生卷绕溃散的沿部等。
在本发明中,优选在从属头部形成有供凸部的末端侧部分进入的凹部。若如此构成,则即使发生绕线装置的构成部件或线圈保持部件的制造上的偏差、绕线装置的组装误差以及向主体部安装线圈保持部件的误差等,也能够防止在凸部的末端与从属头部之间形成间隙。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直接卷绕于未形成有卷绕溃散防止部的凸部的线圈发生卷绕溃散。
在本发明中,优选线圈保持部件形成为筒状,线圈形成为由两个长边部和比长边部短的两个短边部构成的大致长方形的框状,并且线圈以如下方式卷绕于凸部:形成为筒状的线圈保持部件的轴向和线圈的短边方向一致,与轴向正交的方向和线圈的长边方向一致,在将形成为大致长方形的框状的线圈的内周端中的长边部的部分设为第一内周端,将线圈的内周端中的短边部的部分设为第二内周端时,在侧面以与两个第一内周端各自的至少一部分接触且与两个第二内周端各自的至少一部分接触的方式形成有两个凸部,在从属头部以朝向线圈保持部件侧突出的方式形成有头部侧凸部,所述头部侧凸部配置在两个凸部之间。若如此构成,则在将线圈卷绕于凸部时,容易进行线圈保持部件相对于从属头部的定位。
在本发明中,优选线圈保持部件形成为筒状,线圈形成为由两个长边部和比长边部短的两个短边部构成的大致长方形的框状,并且线圈以如下方式卷绕于凸部:形成为筒状的线圈保持部件的轴向和线圈的短边方向一致,与轴向正交的方向和线圈的长边方向一致,在将形成为大致长方形的框状的线圈的内周端中的长边部的部分设为第一内周端时,在侧面形成有与两个第一内周端的中心部分接触的一个凸部,在从属头部以朝向线圈保持部件侧突出的方式形成有两个头部侧凸部,所述两个头部侧凸部在线圈的长边方向上配置在凸部的两侧,凸部在轴向上的宽度比头部侧凸部在轴向上的宽度大,凸部在与轴向正交的线圈的厚度方向上的厚度是头部侧凸部在线圈的厚度方向上的厚度以下。
若如此构成,则由于凸部在轴向上的宽度比头部侧凸部在轴向上的宽度大,因此即使在与两个第一内周端的中心部分接触的一个凸部形成于线圈保持部件的侧面的情况下,也能够将线圈直接卷绕于凸部。并且,若如此构成,则由于凸部在线圈的厚度方向上的厚度是头部侧凸部在线圈的厚度方向上的厚度以下,因此即使发生绕线装置的构成部件或线圈保持部件的制造上的偏差、绕线装置的组装误差以及向主体部安装线圈保持部件的误差等,也能够防止在头部侧凸部的末端与线圈保持部件的侧面之间形成间隙。因此,即使在与两个第一内周端的中心部分接触的一个凸部形成于线圈保持部件的侧面的情况下,也能够可靠地防止直接卷绕于未形成有卷绕溃散防止部的凸部的线圈发生卷绕溃散。并且,若如此构成,则由于凸部的末端侧没有比线圈向线圈保持部件的外周侧突出,因此在确保线圈的厚度的同时,能够使由线圈保持部件和线圈构成的线圈单元小型化。
在本发明中,能够在线圈保持部件的外周面形成有多个侧面对,所述侧面对由相互大致平行的一对侧面构成,并且在多个侧面对各自的侧面形成有凸部,从属头部形成有与线圈保持部件的卷绕导线的侧面对置的对置面,并且所述从属头部能够以可相对于卷绕导线的侧面靠近以及离开的方式移动,线圈保持部件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设置于主体部,以便能够改变线圈保持部件的与从属头部的对置面对置的侧面,在使从属头部的对置面相对于卷绕导线的侧面靠近的状态下,使从属头部和主体部旋转,将导线卷绕于线圈保持部件的凸部,从而构成线圈。具体而言,能够是主体部包括:供线圈保持部件装设的装设部;以及将装设部保持成能够转动的基部,装设部能够以与主体部的旋转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为轴向转动,从属头部能够沿主体部的旋转的轴向移动,在将导线卷绕于线圈保持部件的凸部而构成线圈之后,使从属头部离开线圈保持部件,并且使装设部转动,改变线圈保持部件的与从属头部的对置面对置的侧面,使从属头部再次靠近线圈保持部件,将导线卷绕于变更后的侧面的凸部,从而构成线圈。
利用本发明的绕线装置,能够将线圈直接卷绕于线圈保持部件的凸部。只要利用该绕线方法进行绕线,即使将线圈直接卷绕于未形成有卷绕溃散防止部的凸部,也能够通过从属头部的作用防止线圈发生卷绕溃散。
发明效果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的线圈单元以及驱动机构中,能够容易地进行向线圈保持部件安装线圈的作业。并且,在本发明的绕线装置中,即使线圈直接卷绕于线圈保持部件,也能够防止线圈发生卷绕溃散。并且,只要利用本发明的绕线方法进行绕线,即使将线圈直接卷绕于线圈保持部件的凸部,也能够防止线圈发生卷绕溃散。
附图说明
图1是装设有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单元的摄像用光学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E-E截面的剖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的摄像用光学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单元的立体图。
图5是图4所示的保持架的平面图。
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绕线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图7是图6所示的从属头部的一部分以及保持架的立体图。
图8是图6所示的保持架装设部(装设部)以及锁定部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9是图6的F部的放大剖视图。
图10(A)、图10(B)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保持架以及从属头部的结构的放大图,图10(A)是侧视图,图10(B)是平面图。
(符号说明)
7抖动校正机构(驱动机构);
9保持架(线圈保持部件)
9a-9d侧面;
9e、9h凸部;
26抖动校正用线圈(线圈);
26a长边部;
26b短边部;
26c第一内周端;
26d第二内周端;
27抖动校正用磁铁(驱动用磁铁);
35线圈单元;
41绕线装置;
42主体部;
43供给线嘴;
44从属头部;
44b凹部;
44c、44f头部侧凸部;
U、Z线圈保持部件的轴向;
V与轴向正交的方向、线圈的厚度方向;
W与轴向正交的方向、线圈的长边方向;
X、Y与轴向正交的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摄像用光学装置的整体结构)
图1是装设有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单元35的摄像用光学装置1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E-E截面的剖视图。图3是图1所示的摄像用光学装置1的分解立体图。另外,在以下说明中,如图1等所示,将相互正交的三个方向分别设为X方向、Y方向以及Z方向,将X方向设为左右方向,将Y方向设为前后方向,将Z方向设为上下方向。并且,将图1等的Z1方向侧设为“上”侧,将Z2方向侧设为“下”侧。
本实施方式的摄像用光学装置1是装设于移动电话等便携设备、行车记录仪或监控摄像系统等的小型且薄型的摄像头,该摄像用光学装置1具有对手抖等抖动进行校正的抖动校正功能。该摄像用光学装置1整体形成为大致四棱柱状。在本实施方式中,摄像用光学装置1以从摄像用透镜的光轴L的方向(光轴方向)观察时的形状呈大致正方形的方式形成,摄像用光学装置1的四个侧面与由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构成的平面或由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构成的平面大致平行。
摄像用光学装置1包括装设有摄像用透镜以及拍摄元件的可动模块3以及将可动模块3保持成能够摆动的支承体4。可动模块3通过弹簧部件5、6与支承体4相连。并且,摄像用光学装置1包括用于使可动模块3相对于支承体4摆动来对手抖等抖动进行校正的抖动校正机构7。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下方向与可动模块3不摆动时的可动模块3的光轴方向大体一致。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可动模块3的下端装设有拍摄元件,该拍摄元件对配置在上侧的被拍摄物体进行拍摄。
可动模块3整体形成为从光轴方向观察时的形状呈大致正方形的大致四棱柱状。该可动模块3包括具有透镜以及拍摄元件的摄像头模块8和固定有摄像头模块8的保持架9。摄像头模块8例如包括:对透镜进行保持且能够向光轴方向移动的可动体;将该可动体保持成能够向光轴方向移动的保持体;连接可动体与保持体的板簧;以及向光轴方向驱动可动体的透镜驱动机构。即,摄像头模块8包括自动聚焦机构。从摄像头模块8的下端侧引出柔性印刷基板10。另外,摄像头模块8也可以不包括自动聚焦机构。
保持架9形成为从光轴方向观察时的外形呈大致正方形的筒状。摄像头模块8以摄像头模块8的外周侧被保持架9覆盖的方式固定于保持架9的内周侧。形成为筒状的保持架9的轴向与光轴方向一致。本实施方式的保持架9是对构成抖动校正机构7的后述偶数个抖动校正用线圈26进行保持的线圈保持部件。
支承体4包括构成支承体4的前后左右的四个侧面的壳体11以及构成支承体4的下端侧部分的下壳体12。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11构成摄像用光学装置1的前后左右的四个侧面,下壳体12构成摄像用光学装置1的下端侧部分。壳体11形成为大致四方筒状。在壳体11的上端固定有形成为大致四边形的框状的罩14。罩14的上表面被罩板15覆盖。并且,在罩14的下端侧固定有形成为大致四边形的框状的框架16。该壳体11以从外周侧覆盖可动模块3以及抖动校正机构7的方式配置。下壳体12形成为有底的大致四方筒状。在下壳体12的底部形成有贯通孔12a。贯通孔12a被固定于下壳体12的下表面的底板17封闭。在壳体11的下端与下壳体12的上端之间固定有对可动模块3的摆动范围进行限制的限制部18。
弹簧部件5是板簧,形成为平板状。该弹簧部件5包括固定于可动模块3的上端侧的可动侧固定部、固定于支承体4的上端侧的支承侧固定部以及连接可动侧固定部与支承侧固定部的多个臂部。在向构成抖动校正机构7的后述抖动校正用线圈26不提供电流时,弹簧部件5发挥维持可动模块3的姿势的功能。
弹簧部件6是板簧,整体形成为板状,并且形成为大致正方形的框状。该弹簧部件6以其四个边与前后方向或左右方向大致平行的方式配置。在形成为大致正方形的框状的弹簧部件6的各边的中心部形成有蜿蜒部,该蜿蜒部相对于前后方向或左右方向蜿蜒。并且,弹簧部件6由以相互抵接的方式层叠的两个弹簧部件31、32构成。弹簧部件31与弹簧部件32利用激光焊接而接合。
在弹簧部件6的四个角各自的内侧固定有形成为球状的球体20。球体20由金属材料形成。该球体20利用激光焊接与弹簧部件6接合。四个球体20中的配置在弹簧部件6的一条对角线上的两个球体20被支承部件22支承,剩余两个球体20被支承部件23支承,所述支承部件22将球体20支承为能够转动,所述支承部件23将球体20支承为能够转动。支承部件22固定于保持架9的上端侧。支承部件23固定于框架16的下端侧。在支承部件22、23形成有用于配置球体20的一部分的半球状的凹部。支承部件22、23从弹簧部件6的内周侧将球体20保持成能够转动。
抖动校正机构7包括:分别安装于保持架9的四个侧面的线圈即抖动校正用线圈26;以及分别安装于壳体11的四个内侧面的驱动用磁铁即抖动校正用磁铁27。即,抖动校正机构7包括四个抖动校正用线圈26和四个抖动校正用磁铁27。抖动校正用线圈26通过将导线卷绕成大致长方形的框状而形成。抖动校正用磁铁27形成为长方形的平板状,以与抖动校正用线圈26对置的方式固定于壳体11的内侧面。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保持架9和四个抖动校正用线圈26构成了线圈单元35(参考图4)。关于线圈单元35的详细结构在后面进行叙述。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抖动校正机构7是驱动机构。
在如以上构成的摄像用光学装置1中,若通过安装于可动模块3的下端面的陀螺仪28(参考图2)检测出可动模块3的倾斜度发生变化,则根据由陀螺仪28检测的检测结果向抖动校正用线圈26提供电流。并且,在向抖动校正用线圈26提供电流时,球体20以支承部件23为中心转动,支承部件22以球体20为中心转动,并且弹簧部件6挠曲,从而可动模块3以使光轴L倾斜的方式摆动,从而对抖动进行校正。
(线圈单元的结构)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单元35的立体图。图5是图4所示的保持架9的平面图。
如上所述,线圈单元35由保持架9和四个抖动校正用线圈26构成。并且,如上所述,保持架9形成为从光轴方向观察时的外形呈大致正方形的筒状。即,在从保持架9的轴向观察时,保持架9的外周面形成为大致正方形,如图5所示,在保持架9的外周面形成有平面状的四个侧面9a-9d。侧面9a与侧面9b相互大致平行,侧面9c与侧面9d相互大致平行。即,在保持架9的外周面形成有由相互大致平行的一对侧面9a、9b构成的侧面对和由相互大致平行的一对侧面9c、9d构成的侧面对,并且由该两个侧面对构成了保持架9的外周面。在摄像用光学装置1中,侧面9a、9b与左右方向正交,侧面9c、9d与前后方向正交。
在侧面9a-9d各自形成有向保持架9的外周侧突出的两个凸部9e。侧面9a、9b各自形成有的两个凸部9e以在前后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的状态形成,侧面9c、9d各自形成有的两个凸部9e以在左右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的状态形成。在两个凸部9e直接卷绕有一个抖动校正用线圈26。因此,能够将两个凸部9e看作是在抖动校正用线圈26的长边方向上分割一个凸部9e而成的部件。
如上所述,抖动校正用线圈26形成为大致长方形的框状,如图4所示,该抖动校正用线圈26由两个长边部26a和比长边部26a短的两个短边部26b构成。抖动校正用线圈26以其短边方向和光轴方向一致的方式卷绕于凸部9e。并且,卷绕于侧面9a、9b的凸部9e的抖动校正用线圈26以其长边方向与前后方向一致的方式卷绕于凸部9e,卷绕于侧面9c、9d的凸部9e的抖动校正用线圈26以其长边方向与左右方向一致的方式卷绕于凸部9e。即,抖动校正用线圈26以其长边方向和与光轴方向正交的前后方向或左右方向一致的方式卷绕于凸部9e。
如图3、图4所示,在将形成为大致长方形的框状的抖动校正用线圈26的内周端中的长边部26a的部分设为第一内周端26c,将抖动校正用线圈26的内周端中的短边部26b的部分设为第二内周端26d时,以抖动校正用线圈26的两个第一内周端26c各自的至少一部分以及两个第二内周端26d各自的至少一部分与凸部9e接触的方式形成有凸部9e。具体而言,以两个第一内周端26c各自的至少一部分分别与形成于侧面9a-9d的两个凸部9e接触(即,两个第一内周端26c各自的一部分与一个凸部9e接触)且两个第二内周端26d各自的至少一部分分别与两个凸部9e接触的方式形成有凸部9e。并且,抖动校正用线圈26的内周端紧贴于凸部9e。
两个长边部26a中的配置在下侧的长边部26a与侧面9a-9d中的任一个接触。即,卷绕于侧面9a、9b的凸部9e的抖动校正用线圈26的两个长边部26a中的配置在下侧的长边部26a的左右方向的内侧面与侧面9a、9b接触,卷绕于侧面9c、9d的凸部9e的抖动校正用线圈26的两个长边部26a中的配置在下侧的长边部26a的前后方向的内侧面与侧面9c、9d接触。
并且,在保持架9形成有接触面9f,该接触面9f与两个长边部26a中的配置在上侧的长边部26a接触。接触面9f以与凸部9e的上端相连的方式形成(参考图2、图7)。并且,如图5所示,接触面9f与侧面9a-9d形成在同一平面上。卷绕于侧面9a、9b的凸部9e的抖动校正用线圈26的两个长边部26a中的配置在上侧的长边部26a的左右方向的内侧面和与侧面9a、9b的凸部9e的上端相连的接触面9f接触,卷绕于侧面9c、9d的凸部9e的抖动校正用线圈26的两个长边部26a中的配置在上侧的长边部26a的前后方向的内侧面和与侧面9c、9d的凸部9e的上端相连的接触面9f接触。
并且,凸部9e的厚度(凸部9e从侧面9a-9d突出的突出量)比抖动校正用线圈26的厚度要厚,凸部9e的末端侧比抖动校正用线圈26向外周侧突出。即,形成于侧面9a、9b的凸部9e的左右方向的厚度比抖动校正用线圈26的厚度要厚,形成于侧面9a、9b的凸部9e的左右方向的外侧端部分比抖动校正用线圈26向左右方向的外侧突出。并且,形成于侧面9c、9d的凸部9e的前后方向的厚度比抖动校正用线圈26的厚度要厚,形成于侧面9c、9d的凸部9e的前后方向的外侧端部分比抖动校正用线圈26向前后方向的外侧突出。
卷绕于由一对侧面9a、9b构成的侧面对的凸部9e的两个抖动校正用线圈26由一根导线构成,卷绕于由一对侧面9c、9d构成的侧面对的凸部9e的两个抖动校正用线圈26由一根导线构成。即,卷绕于侧面9a、9b的凸部9e的两个抖动校正用线圈26由连续的一根导线构成,卷绕于侧面9c、9d的凸部9e的两个抖动校正用线圈26由连续的一根导线构成。
(绕线装置的结构)
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绕线装置41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图7是图6所示的从属头部44的一部分以及保持架9的立体图。图8是图6所示的保持架装设部45以及锁定部48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图9是图6的F部的放大剖视图。
在向作为线圈保持部件的保持架9的凸部9e卷绕抖动校正用线圈26时,利用绕线装置41。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绕线装置41直接向凸部9e卷绕抖动校正用线圈26。具体而言,利用绕线装置41依次向四个侧面9a-9d的凸部9e卷绕抖动校正用线圈26。如图6所示,绕线装置41包括:固定有保持架9的主体部42;使主体部42旋转的旋转机构(省略图示);供给构成抖动校正用线圈26的导线的供给线嘴43;以及与主体部42一同旋转且成为在将导线卷绕于凸部9e时的导向部的从属头部44。
主体部42包括:供保持架9装设的保持架装设部45;用于在与保持架装设部45之间夹持保持架9并固定保持架9的夹紧部46;以及将保持架装设部45保持成能够转动且将夹紧部46保持成能够移动的基部47。并且,主体部42包括将保持架装设部45以及夹紧部46固定于基部47的锁定部48。在以下说明中,将装设于保持架装设部45的保持架9的轴向设为U方向,将通过旋转机构旋转的主体部42的旋转的轴向设为V方向。U方向与V方向正交。并且,将与U方向和V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W方向。
保持架装设部45整体形成为以U方向为长边方向的轴状,保持架装设部45被基部47保持成能够以U方向为转动的轴向转动。即,主体部42旋转的轴向与保持架装设部45转动的轴向处于正交的关系。在保持架装设部45的一端装设有保持架9,在保持架装设部45的另一端形成有呈十字状的转动限制部45a(参考图8)。转动限制部45a用于限制四个侧面9a-9d的转动位置,该转动限制部45a通过锁定部48被定位成四个侧面9a-9d中的将导线卷绕于凸部9e的侧面与后述从属头部44的对置面44a平行。夹紧部46能够相对于基部47沿U方向直线移动。即,夹紧部46移动的方向与保持架装设部45转动的轴向一致,并且与主体部42旋转的轴向处于正交的关系。锁定部48形成为以V方向为长边方向的轴状,该锁定部48能够相对于基部47沿V方向直线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若在将保持架9夹持在保持架装设部45的一端与夹紧部46之间的状态下,使锁定部48的末端与转动限制部45a卡合,并且使锁定部48与夹紧部46卡合,则保持架装设部45以及夹紧部46被固定,保持架9固定于主体部42。在保持架9固定于主体部42的状态下,保持架9的侧面9a、9b以及侧面9c、9d中的任意一方与由W方向和U方向构成的WU平面平行,侧面9a、9b以及侧面9c、9d中的任意另一方与由U方向和V方向构成的UV平面平行。并且,若从保持架9固定于主体部42的状态起,使锁定部48沿V方向移动,则能够使保持架装设部45转动,并且能够使夹紧部46移动。
从属头部44能够沿着主体部42的旋转的轴向即V方向直线移动,从而能够移动至相对于保持架9的侧面9a-9d中的卷绕导线的侧面隔着凸部9e靠近的靠近位置以及离开凸部9e的离开位置。并且,从属头部44能够以主体部42的旋转的轴向即V方向为旋转的轴向旋转。在从属头部44连接有使从属头部44旋转的旋转机构。该旋转机构使从属头部44以主体部42与从属头部44同步旋转的方式旋转。在从V方向观察时,主体部42的旋转中心与从属头部44的旋转中心一致。并且,保持架装设部45在U方向以及W方向上的位置被设定成如下:在从供给线嘴43供给的导线卷绕于凸部9e而形成抖动校正用线圈26时,这些旋转中心与该抖动校正用线圈26的中心位置一致。并且,从属头部44以在V方向上与保持架9的侧面9a-9d中的任一个对置的方式配置。具体而言,从属头部44以与形成有卷绕从供给线嘴43供给的导线的凸部9e的侧面9a-9d中的任一个对置的方式配置。
从属头部44的与侧面9a-9d对置的对置面44a和保持架9的侧面9a-9d中的为了卷绕导线而对置的侧面9a-9d平行,如图7、图9所示,在该对置面44a形成有供凸部9e的末端侧部分(V方向的外侧端部分)进入的两个凹部44b。并且,对置面44a形成从供给线嘴43供给的导线卷绕于凸部9e时的卷绕的导向部,并且成为在卷绕导线时形成抖动校正用线圈26的外侧的面的限制面,在对置面44a以朝向保持架9侧突出的方式形成有头部侧凸部44c,该头部侧凸部44c配置在形成于侧面9a-9d的两个凸部9e之间。若从属头部44向保持架9侧移动而对置面44a与卷绕导线的侧面呈靠近状态,则成为在对置面44a与侧面之间夹持两个凸部9e的状态,并且头部侧凸部44c进入两个凸部9e之间,从而能够进行保持架9的定位。并且,能够通过头部侧凸部44c防止出现从供给线嘴43供给的导线进入凸部9e的末端与对置面44a之间而造成卷绕溃散的状态。两个凹部44b以在W方向上隔开与两个凸部9e之间的间隔相同的间隔的状态形成。头部侧凸部44c在W方向上形成于两个凹部44b之间。
在利用绕线装置41将抖动校正用线圈26卷绕于凸部9e时,首先,将保持架9固定于主体部42的保持架装设部45,并且将导线的一端捆绕并固定在保持架9的规定位置。之后,以凸部9e的末端侧部分配置在从属头部44的凹部44b中的方式(具体而言,如图9所示,以凸部9e的末端面与凹部44b的底面接触的方式),使从属头部44沿着V方向移动,设成从属头部44相对于卷绕导线的侧面靠近的位置。在该状态下,一边从供给线嘴43供给导线,一边使主体部42和从属头部44一同旋转,从而使固定于保持架装设部45的保持架9以主体部42的旋转的轴向为中心旋转,从供给线嘴43供给的导线卷绕于两个凸部9e,从而构成一个抖动校正用线圈26。之后,使从属头部44暂时离开保持架9,并且使保持架装设部45转动,改变保持架9的与从属头部44的对置面44a对置的侧面,将抖动校正用线圈26依次卷绕于四个侧面9a-9d的凸部9e。
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使保持架装设部45以按照侧面9a的凸部9e、侧面9b的凸部9e、侧面9c的凸部9e以及侧面9d的凸部9e的顺序卷绕抖动校正用线圈26的方式转动。或者,例如使保持架装设部45以按照侧面9d的凸部9e、侧面9c的凸部9e、侧面9b的凸部9e以及侧面9a的凸部9e的顺序卷绕抖动校正用线圈26的方式转动。若结束向四个侧面9a-9d的凸部9e卷绕抖动校正用线圈26,则切断从供给线嘴43供给的导线,对切断的导线的另一端进行规定的处理。并且,若结束向四个侧面9a-9d的凸部9e卷绕抖动校正用线圈26,则在侧面9b的凸部9e与侧面9c的凸部9e之间切断导线。
并且,每次结束向各侧面9a-9d的凸部9e卷绕抖动校正用线圈26时,使从属头部44以能够使固定有保持架9的状态的保持架装设部45转动的方式沿着V方向移动。并且,本实施方式的导线是具有熔敷被膜的熔敷线,每次结束向各侧面9a-9d的凸部9e卷绕抖动校正用线圈26时,对抖动校正用线圈26进行加热,使导线之间熔敷。
另外,也可以在结束向侧面9a、9b的凸部9e以及侧面9c、9d的凸部9e中的任意一方卷绕抖动校正用线圈26的时间点暂且切断导线,然后再次向保持架9捆绕导线的一端,之后,向侧面9a、9b的凸部9e以及侧面9c、9d的凸部9e的任意另一方卷绕抖动校正用线圈26。并且,既可以在结束向四个侧面9a-9d的凸部9e卷绕抖动校正用线圈26之后,根据需要对抖动校正用线圈26进行追加加热,使导线之间更加可靠地熔敷,也可以为了提高抖动校正用线圈26固定于保持架9的固定强度,涂抹粘接剂。
(本实施方式的主要效果)
如以上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抖动校正用线圈26直接卷绕于保持架9的侧面9a-9d各自形成有的两个凸部9e。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抖动校正用线圈26卷绕于凸部9e,能够将抖动校正用线圈26直接安装于保持架9。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卷绕于侧面9a、9b的两个抖动校正用线圈26由连续的一根导线构成,卷绕于侧面9c、9d的两个抖动校正用线圈26由连续的一根导线构成。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四个抖动校正用线圈26安装于保持架9,也无需对导线的八个端部进行处理,只要对导线的四个端部进行处理即可。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容易地进行向保持架9安装抖动校正用线圈26的作业。
在本实施方式中,凸部9e的末端侧比抖动校正用线圈26向外周侧突出。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卷绕于凸部9e的抖动校正用线圈26不易发生卷绕溃散。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凸部9e的末端侧比抖动校正用线圈26向外周侧突出,因此在组装摄像用光学装置1时等,在对线圈单元35进行操作时,抖动校正用线圈26不易与外部的部件接触。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防止在对线圈单元35进行操作时损伤抖动校正用线圈26。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抖动校正用线圈26的内周端紧贴于凸部9e,因此能够提高抖动校正用线圈26固定于保持架9的固定强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如下方式形成凸部9e:两个第一内周端26c各自的至少一部分分别与形成于侧面9a-9d的两个凸部9e接触,并且两个第二内周端26d各自的至少一部分分别与两个凸部9e接触。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高精度地形成直接卷绕于两个凸部9e而形成为大致长方形的框状的抖动校正用线圈26。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提高将抖动校正用线圈26安装于保持架9的安装位置的精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绕线装置41包括:固定有保持架9的主体部42;以及以与保持架9的侧面9a-9d中的任一个对置的方式配置且与主体部42一同旋转的从属头部44。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抖动校正用线圈26直接卷绕于保持架9的未形成有卷绕溃散防止部的凸部9e,也能够通过从属头部44的作用防止抖动校正用线圈26发生卷绕溃散,卷绕溃散防止部可以举出用于防止抖动校正用线圈26向保持架9的外周侧发生卷绕溃散的沿部等。
尤其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从属头部44形成有供凸部9e的末端侧部分进入的凹部44b,因此即使发生绕线装置41的各构成部件或保持架9的制造上的偏差、绕线装置41的组装误差以及向主体部42安装保持架9的误差等,也不会在凸部9e的末端面与从属头部44的对置面44a之间形成间隙。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可靠地防止直接卷绕于未形成有卷绕溃散防止部的凸部9e的抖动校正用线圈26发生卷绕溃散。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属头部44形成有头部侧凸部44c,该头部侧凸部44c配置在形成于侧面9a-9d的两个凸部9e之间。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抖动校正用线圈26卷绕于凸部9e时,容易确定保持架9相对于从属头部44的位置。
(保持架以及从属头部的变形例)
图10(A)、图10(B)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保持架9以及从属头部44的结构的放大图,图10(A)是侧视图,图10(B)是平面图。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侧面9a-9d各自形成有两个凸部9e。除此之外,例如也可以在侧面9a-9d各自形成卷绕抖动校正用线圈26的三个以上的凸部。并且,也可以在侧面9a-9d各自形成卷绕抖动校正用线圈26的一个凸部。在侧面9a-9d各自形成一个凸部时,例如能够以两个第一内周端26c中的至少一部分以及两个第二内周端26d中的至少一部分与该一个凸部接触的方式形成凸部。
并且,在侧面9a-9d各自形成卷绕抖动校正用线圈26的一个凸部时,也可以形成只与两个第一内周端26c的中心部分接触的一个凸部9h(参考图10(A)、图10(B))。此时,如图10(B)所示,在从属头部44以朝向保持架9侧突出的方式形成在W方向上配置在凸部9h的两侧的两个头部侧凸部44f。并且,此时,如图10(A)所示,凸部9h在U方向上的宽度比头部侧凸部44f在U方向上的宽度大。并且,此时,如图10(B)所示,凸部9h在成为抖动校正用线圈26的厚度方向的V方向上的厚度是头部侧凸部44f在V方向上的厚度以下。具体而言,凸部9h在V方向上的厚度比头部侧凸部44f在V方向上的厚度要薄。
在图10(A)、图10(B)所示的变形例中,由于凸部9h在U方向上的宽度比头部侧凸部44f在U方向上的宽度大,因此在将导线卷绕于凸部9h以及头部侧凸部44f之后,使从属头部44向离开保持架9的方向退避,从而能够将抖动校正用线圈26直接卷绕于凸部9h。即,在图10(A)、图10(B)所示的变形例中,即使在保持架9的侧面9a-9d形成有只与两个第一内周端26c的中心部分接触的一个凸部9h的情况下,也能够将抖动校正用线圈26直接卷绕于凸部9h。在如此构成的线圈单元35中,在凸部9h与抖动校正用线圈26的两个短边部26b之间使用两个头部侧凸部44f,该两个头部侧凸部44f为了在将抖动校正用线圈26卷绕于凸部9h时确定两个短边部26b的第二内周端26d的位置而设置于从属头部44,而在两个短边部26b的第二内周端26d与凸部9h之间,在凸部9h的两侧残留形成有供头部侧凸部44f进入的空间。
并且,在图10(A)、图10(B)所示的变形例中,由于凸部9h在V方向上的厚度是头部侧凸部44f在V方向上的厚度以下,因此即使发生绕线装置41的各构成部件或保持架9的制造上的偏差、绕线装置41的组装误差以及向主体部42安装保持架9的误差等,也能够防止在头部侧凸部44f的末端面与侧面9a-9d之间形成间隙。因此,即使在侧面9a-9d形成有只与两个第一内周端26c的中心部分接触的一个凸部9h的情况下,也能够可靠地防止直接卷绕于凸部9h的抖动校正用线圈26发生卷绕溃散。
并且,在图10(A)、图10(B)所示的变形例中,在和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地设定保持架9的侧面9a-9d与从属头部44的对置面44a之间的距离,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抖动校正用线圈26的厚度相同的厚度的抖动校正用线圈26卷绕于凸部9h的情况下,凸部9h的末端侧不会比抖动校正用线圈26向外周侧突出。因此,在图10(A)、图10(B)所示的变形例中,在确保抖动校正用线圈26的厚度以确保抖动校正机构7的驱动力的同时,能够使线圈单元35在前后左右方向上小型化。因此,在确保抖动校正机构7的驱动力的同时,能够使可动模块3在前后左右方向上小型化,其结果是,能够使摄像用光学装置1在前后左右方向上小型化。
(其他实施方式)
上述实施方式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的一例,但是不限于此,在不改变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形。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从属头部44形成有头部侧凸部44c,但是也可以在从属头部44不形成头部侧凸部44c。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从属头部44形成有凹部44b,但是也可以在从属头部44不形成凹部44b。此时,在线圈单元35中,形成于侧面9a、9b的凸部9e的左右方向的外侧端面(即,末端面)与抖动校正用线圈26的左右方向的外侧面大体一致,形成于侧面9c、9d的凸部9e的前后方向的外侧端面与抖动校正用线圈26的前后方向的外侧面大体一致。
并且,在图10(A)、图10(B)所示的变形例中,也可以在从属头部44的对置面44a形成供凸部9h进入的凹部。此时,凸部9h在V方向上的厚度是头部侧凸部44f在V方向上的厚度以上,并且凸部9h在V方向上的厚度设定成头部侧凸部44f的末端面与保持架9的侧面9a-9d接触的厚度。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卷绕于侧面9a、9b的凸部9e的两个抖动校正用线圈26由连续的一根导线构成,卷绕于侧面9c、9d的凸部9e的两个抖动校正用线圈26由连续的一根导线构成。除此之外,例如也可以是四个抖动校正用线圈26分别由一根导线构成。此时,在利用绕线装置41将抖动校正用线圈26卷绕于凸部9e时,每次结束向各侧面9a-9d的凸部9e卷绕抖动校正用线圈26时,使保持架装设部45转动90°即可。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从保持架9的轴向观察时,保持架9的外周面形成为大致正方形。除此之外,例如在从保持架9的轴向观察时,保持架9的外周面既可以形成为大致长方形,也可以形成为大致正六边形或大致正八边形等。即,只要保持架9的外周面通过组合两个以上的由相互大致平行的一对侧面构成的侧面对而形成即可。此时,与保持架9的侧面的数量相同的数量的偶数个抖动校正用线圈26安装于保持架9。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线圈单元35装设于摄像用光学装置1,但是线圈单元35也可以装设于除了摄像用光学装置1以外的装置。即,本发明中的线圈也可以是除了抖动校正用线圈26以外的线圈。

Claims (23)

1.一种线圈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圈单元包括:偶数个线圈;以及对偶数个所述线圈进行保持的线圈保持部件,
在所述线圈保持部件的外周面形成有由相互大致平行的一对侧面构成的侧面对,并且所述线圈保持部件的外周面由两个以上的所述侧面对构成,
在所述侧面以朝向所述线圈保持部件的外周侧突出的方式形成有凸部,在所述凸部直接卷绕有一个所述线圈,
卷绕于所述侧面对的所述凸部的两个所述线圈由一根导线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圈的内周端紧贴于所述凸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圈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部的末端侧比所述线圈向所述线圈保持部件的外周侧突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圈保持部件形成为筒状,
所述线圈形成为由两个长边部和比所述长边部短的两个短边部构成的大致长方形的框状,并且所述线圈以如下方式卷绕于所述凸部:形成为筒状的所述线圈保持部件的轴向和所述线圈的短边方向一致,与所述轴向正交的方向和所述线圈的长边方向一致,
在将形成为大致长方形的框状的所述线圈的内周端中的所述长边部的部分设为第一内周端,将所述线圈的内周端中的所述短边部的部分设为第二内周端时,在所述侧面以与两个所述第一内周端各自的至少一部分以及两个所述第二内周端各自的至少一部分接触的方式形成有两个所述凸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圈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部被分割形成为两个,以便设置于从属头部的头部侧凸部能够进入两个所述凸部之间,在将所述导线卷绕于所述凸部时,所述从属头部成为卷绕的导向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圈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圈的内周端紧贴于所述凸部,并且所述凸部的末端侧比所述线圈向所述线圈保持部件的外周侧突出。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圈保持部件形成为筒状,
所述线圈形成为由两个长边部和比所述长边部短的两个短边部构成的大致长方形的框状,并且所述线圈以如下方式卷绕于所述凸部:形成为筒状的所述线圈保持部件的轴向和所述线圈的短边方向一致,与所述轴向正交的方向和所述线圈的长边方向一致,
在将形成为大致长方形的框状的所述线圈的内周端中的所述长边部的部分设为第一内周端时,在所述侧面以与两个所述第一内周端的中心部分接触的方式形成有一个所述凸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线圈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凸部与所述线圈的所述两个短边部之间,在所述凸部的两侧形成有由设置于从属头部的头部侧凸部形成的空间,在将所述线圈卷绕于所述凸部时,所述头部侧凸部用于确定所述短边部的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线圈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圈的内周端紧贴于所述凸部。
10.一种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机构包括: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单元;以及分别与所述线圈对置的驱动用磁铁,
所述线圈保持部件形成为筒状,并且所述线圈保持部件的外周面由两个所述侧面对构成,
在从形成为筒状的所述线圈保持部件的轴向观察时,所述线圈保持部件的外周面呈大致正方形或大致长方形。
11.一种绕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绕线装置包括:主体部,在所述主体部固定有对线圈进行保持的线圈保持部件,并且所述主体部能够旋转;供给线嘴,所述供给线嘴供给构成所述线圈的导线;以及从属头部,所述从属头部与所述主体部一同旋转,
在所述线圈保持部件的侧面以朝向所述线圈保持部件的外周侧突出的方式形成有凸部,在所述凸部直接卷绕有一个所述线圈,
所述从属头部以与所述线圈保持部件的侧面对置的方式配置,
在将所述凸部夹持在所述从属头部与所述线圈保持部件的侧面之间的状态下,使所述从属头部和所述主体部旋转,从而将所述导线卷绕于所述凸部,构成所述线圈。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绕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从属头部形成有供所述凸部的末端侧部分进入的凹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绕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圈保持部件形成为筒状,
所述线圈形成为由两个长边部和比所述长边部短的两个短边部构成的大致长方形的框状,并且所述线圈以如下方式卷绕于所述凸部:形成为筒状的所述线圈保持部件的轴向和所述线圈的短边方向一致,与所述轴向正交的方向和所述线圈的长边方向一致,
在将形成为大致长方形的框状的所述线圈的内周端中的所述长边部的部分设为第一内周端,将所述线圈的内周端中的所述短边部的部分设为第二内周端时,在所述侧面以与两个所述第一内周端各自的至少一部分接触且与两个所述第二内周端各自的至少一部分接触的方式形成有两个所述凸部,
在所述从属头部以朝向所述线圈保持部件侧突出的方式形成有头部侧凸部,所述头部侧凸部配置在两个所述凸部之间。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绕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圈保持部件形成为筒状,
所述线圈形成为由两个长边部和比所述长边部短的两个短边部构成的大致长方形的框状,并且所述线圈以如下方式卷绕于所述凸部:形成为筒状的所述线圈保持部件的轴向和所述线圈的短边方向一致,与所述轴向正交的方向和所述线圈的长边方向一致,
在将形成为大致长方形的框状的所述线圈的内周端中的所述长边部的部分设为第一内周端时,在所述侧面形成有与两个所述第一内周端的中心部分接触的一个所述凸部,
在所述从属头部以朝向所述线圈保持部件侧突出的方式形成有两个头部侧凸部,所述两个头部侧凸部在所述线圈的长边方向上配置在所述凸部的两侧,
所述凸部在所述轴向上的宽度比所述头部侧凸部在所述轴向上的宽度大,
所述凸部在与所述轴向正交的所述线圈的厚度方向上的厚度是所述头部侧凸部在所述线圈的厚度方向上的厚度以下。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绕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线圈保持部件的外周面形成有多个侧面对,所述侧面对由相互大致平行的一对侧面构成,并且在多个所述侧面对各自的所述侧面形成有所述凸部,
所述从属头部形成有与所述线圈保持部件的卷绕所述导线的侧面对置的对置面,并且所述从属头部能够以可相对于卷绕所述导线的侧面靠近以及离开的方式移动,
所述线圈保持部件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设置于所述主体部,以便能够改变所述线圈保持部件的与所述从属头部的所述对置面对置的所述侧面,
在使所述从属头部的所述对置面相对于卷绕所述导线的侧面靠近的状态下,使所述从属头部和所述主体部旋转,将所述导线卷绕于所述线圈保持部件的所述凸部,构成所述线圈。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绕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包括:供所述线圈保持部件装设的装设部;以及将所述装设部保持成能够转动的基部,
所述装设部能够以与所述主体部的旋转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为轴向转动,
所述从属头部能够沿所述主体部的旋转的轴向移动,
在将所述导线卷绕于所述线圈保持部件的所述凸部而构成所述线圈之后,使所述从属头部离开所述线圈保持部件,并且使所述装设部转动,改变所述线圈保持部件的与所述从属头部的所述对置面对置的所述侧面,使所述从属头部再次靠近所述线圈保持部件,将所述导线卷绕于变更后的侧面的所述凸部,构成所述线圈。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绕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从属头部的所述对置面形成有供所述凸部的末端侧部分进入的凹部。
18.一种绕线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绕线方法包括绕线装置,所述绕线装置包括:主体部,在所述主体部固定有对线圈进行保持的线圈保持部件,并且所述主体部能够旋转;供给线嘴,所述供给线嘴供给构成所述线圈的导线;以及从属头部,所述从属头部与所述主体部一同旋转,
在所述线圈保持部件的侧面以朝向所述线圈保持部件的外周侧突出的方式形成有凸部,在所述凸部直接卷绕有一个所述线圈,
所述从属头部以与所述线圈保持部件的侧面对置的方式配置,
使所述从属头部靠近所述线圈保持部件的侧面,以呈在所述从属头部与所述线圈保持部件的侧面之间夹持所述凸部,在该状态下使所述从属头部和所述主体部旋转,从而将所述导线直接卷绕于所述凸部,构成所述线圈。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绕线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圈保持部件形成为筒状,
相对于一个所述线圈形成有两个所述凸部,
在所述从属头部以朝向所述线圈保持部件侧突出的方式形成有头部侧凸部,所述头部侧凸部配置在两个所述凸部之间,
使所述从属头部和所述主体部旋转,从而将所述导线卷绕于两个所述凸部,将所述线圈形成为由两个长边部和比所述长边部短的两个短边部构成的大致长方形的框状,并且以如下方式卷绕所述线圈:形成为筒状的所述线圈保持部件的轴向和所述线圈的短边方向一致,与所述轴向正交的方向和所述线圈的长边方向一致,
在将形成为大致长方形的框状的所述线圈的内周端中的所述长边部的部分设为第一内周端,将所述线圈的内周端中的所述短边部的部分设为第二内周端时,以两个所述第一内周端各自的至少一部分与两个所述凸部接触且两个所述第二内周端各自的至少一部分与两个所述凸部接触的方式,将所述导线卷绕于两个所述凸部,构成所述线圈。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绕线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圈保持部件形成为筒状,
相对于一个所述线圈形成有一个所述凸部,
在所述从属头部以朝向所述线圈保持部件侧突出的方式形成有两个头部侧凸部,所述两个头部侧凸部在所述线圈的长边方向上配置在所述凸部的两侧,
所述凸部在形成为筒状的所述线圈保持部件的轴向上的宽度比所述头部侧凸部在所述轴向上的宽度大,
所述凸部在与所述轴向正交的所述线圈的厚度方向上的厚度是所述头部侧凸部在所述线圈的厚度方向上的厚度以下,
使所述从属头部和所述主体部旋转,从而将所述导线卷绕于所述一个凸部和配置在所述凸部的两侧的所述两个头部侧凸部,将所述线圈形成为由两个长边部和比所述长边部短的两个短边部构成的大致长方形的框状,并且将所述线圈以如下方式卷绕:形成为筒状的所述线圈保持部件的轴向和所述线圈的短边方向一致,与所述轴向正交的方向和所述线圈的长边方向一致,
在将形成为大致长方形的框状的所述线圈的内周端中的所述长边部的部分设为第一内周端时,两个所述第一内周端的中心部分与所述凸部接触。
21.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绕线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线圈保持部件的外周面形成有多个侧面对,所述侧面对由相互大致平行的一对侧面构成,并且在多个所述侧面对各自的所述侧面形成有所述凸部,
所述从属头部形成有与所述线圈保持部件的卷绕所述导线的侧面对置的对置面,并且所述从属头部能够以可相对于卷绕所述导线的侧面靠近以及离开的方式移动,
所述线圈保持部件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设置于所述主体部,以便能够改变所述线圈保持部件的与所述从属头部的所述对置面对置的所述侧面,
在使所述从属头部的所述对置面相对于卷绕所述导线的侧面靠近的状态下,使所述从属头部和所述主体部旋转,将所述导线卷绕于所述线圈保持部件的所述凸部,构成所述线圈。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绕线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包括:供所述线圈保持部件装设的装设部;以及将所述装设部保持成能够转动的基部,
所述装设部能够以与所述主体部的旋转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为轴向转动,
所述从属头部能够沿所述主体部的旋转的轴向移动,
在将所述导线卷绕于所述线圈保持部件的所述凸部而构成所述线圈之后,使所述从属头部离开所述线圈保持部件,并且使所述装设部转动,改变所述线圈保持部件的与所述从属头部的所述对置面对置的所述侧面,使所述从属头部再次靠近所述线圈保持部件,将所述导线卷绕于变更后的侧面的所述凸部,构成所述线圈。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绕线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从属头部的所述对置面形成有供所述凸部的末端侧部分进入的凹部,在使所述凸部的末端侧部分进入所述对置面的所述凹部内的状态下,使所述从属头部和所述主体部旋转,将所述导线卷绕于所述凸部,构成所述线圈。
CN201510253341.4A 2014-05-28 2015-05-18 线圈单元及驱动机构 Active CN10527820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307754.1A CN107919226B (zh) 2014-05-28 2015-05-18 绕线装置以及绕线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09735A JP6410474B2 (ja) 2014-05-28 2014-05-28 コイルユニット、駆動機構、巻線装置および巻線方法
JP2014-109735 2014-05-28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307754.1A Division CN107919226B (zh) 2014-05-28 2015-05-18 绕线装置以及绕线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78207A true CN105278207A (zh) 2016-01-27
CN105278207B CN105278207B (zh) 2018-04-03

Family

ID=54702585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253341.4A Active CN105278207B (zh) 2014-05-28 2015-05-18 线圈单元及驱动机构
CN201711307754.1A Active CN107919226B (zh) 2014-05-28 2015-05-18 绕线装置以及绕线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307754.1A Active CN107919226B (zh) 2014-05-28 2015-05-18 绕线装置以及绕线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10304605B2 (zh)
JP (1) JP6410474B2 (zh)
CN (2) CN105278207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526229A (zh) * 2016-06-22 2017-12-29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线圈单元以及拍摄用光学装置
WO2022105577A1 (zh) * 2020-11-19 2022-05-27 上海比路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抖动校正机构、摄像头及摄像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5122107A1 (ja) * 2014-02-12 2015-08-20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モジュール及び電子機器
TWM516172U (zh) * 2015-09-15 2016-01-21 Powergate Optical Inc 防手震鏡頭模組結構
US11381147B2 (en) * 2017-02-16 2022-07-05 Tdk Taiwan Corp. Driving mechanism
CN107444969A (zh) * 2017-08-25 2017-12-08 福州可源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绕线机
JP7016666B2 (ja) 2017-10-20 2022-02-07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コイル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CN109346315B (zh) * 2018-11-13 2020-06-09 阜阳汇中芯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离合器线圈成型用自动上线机构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033787A1 (en) * 2007-08-02 2009-02-05 Fujitsu Limited Image input module adjusting device and image input module adjusting method
CN101990755A (zh) * 2008-05-14 2011-03-23 Hysonic株式公司 具有手颤补正性能的摄影装置
CN102016708A (zh) * 2008-04-30 2011-04-13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
JP2012505433A (ja) * 2008-10-14 2012-03-01 ホンコン・アプライド・サイエンス・アンド・テクノロジー・リサーチ・インスティテュート・カンパニー・リミテッド 複合駆動機構レンズアクチュエーター
CN102445811A (zh) * 2010-10-04 2012-05-09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具有用于补偿手抖动的功能的图像拍摄装置
CN102629815A (zh) * 2011-02-07 2012-08-08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多功能音圈马达

Family Cites Families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306855A (en) * 1940-07-26 1942-12-29 Gen Motors Corp Armature for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US3976256A (en) * 1975-01-28 1976-08-24 Rca Corporation Automatic coil winding machine and method
US4408726A (en) * 1981-03-31 1983-10-11 Leonov Ivan A Orthocyclic coil winding machine
US4779812A (en) * 1982-01-06 1988-10-25 Kuhlman Corporation Toroidal electrical transformer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same
US4765551A (en) * 1985-11-19 1988-08-23 Statomat-Globe, Inc. Winding form
JP2829046B2 (ja) * 1989-08-23 1998-11-25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多連空芯コイルの巻線機
JP3319481B2 (ja) * 1993-12-22 2002-09-03 ソニー株式会社 対物レンズ駆動装置及びこれを利用した光ディスク装置
US5931403A (en) * 1995-12-20 1999-08-03 Globe Products Inc. Winding form and lead guide assembly
JP3570942B2 (ja) * 1999-12-22 2004-09-29 日特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巻線装置および巻線方法
JP3570946B2 (ja) * 2000-01-18 2004-09-29 日特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巻線方法と巻線治具および巻線装置
US6591066B2 (en) * 2001-07-06 2003-07-0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Motor and photographing apparatus
EP1387468A1 (en) * 2002-08-02 2004-02-04 ATOP S.p.A.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winding multipole stators with termination hooks
JP4373661B2 (ja) * 2002-11-11 2009-11-25 株式会社日立メディア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自動巻線装置
US7188403B2 (en) * 2004-01-13 2007-03-13 Asmo Co., Lt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armature comprising core constituted by assembling split core members
DE112005003615B4 (de) * 2005-06-21 2014-08-2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Herstellungsverfahren für einen Drehmotor
CN2882028Y (zh) * 2005-11-22 2007-03-21 郑启文 绕线架
JP4875952B2 (ja) * 2006-09-15 2012-02-15 株式会社日立産機システム コイルの巻線方法
JP4860546B2 (ja) * 2007-05-23 2012-01-25 ミネベア株式会社 コイルボビン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123023B2 (ja) * 2008-03-31 2013-01-16 株式会社ダイヘン 巻線装置及び巻線方法
JP5108648B2 (ja) * 2008-06-24 2012-12-26 日特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コイル巻線方法およびコイル巻線装置
MY158716A (en) * 2009-03-27 2016-11-15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Winding method and device for electronic component
JP2011081288A (ja) 2009-10-09 2011-04-21 Nidec Sankyo Corp 撮影用光学装置およびこの撮影用光学装置を備える携帯機器
JP2012103373A (ja) * 2010-11-09 2012-05-31 Shicoh Engineering Co Ltd レンズ駆動装置、オートフォーカスカメラ及びカメラ付きモバイル端末
JP5751927B2 (ja) * 2011-05-13 2015-07-2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およびそれに用いられる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JP2012255904A (ja) * 2011-06-09 2012-12-27 Panasonic Corp レンズアクチュエータ
TWI545361B (zh) * 2011-12-29 2016-08-11 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鏡頭模組
JP5858575B2 (ja) * 2012-02-09 2016-02-10 日特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コイルの多連巻線装置及びその多連巻線方法
KR101388819B1 (ko) * 2012-06-28 2014-04-23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코일 부품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033787A1 (en) * 2007-08-02 2009-02-05 Fujitsu Limited Image input module adjusting device and image input module adjusting method
CN102016708A (zh) * 2008-04-30 2011-04-13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
CN101990755A (zh) * 2008-05-14 2011-03-23 Hysonic株式公司 具有手颤补正性能的摄影装置
JP2012505433A (ja) * 2008-10-14 2012-03-01 ホンコン・アプライド・サイエンス・アンド・テクノロジー・リサーチ・インスティテュート・カンパニー・リミテッド 複合駆動機構レンズアクチュエーター
CN102445811A (zh) * 2010-10-04 2012-05-09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具有用于补偿手抖动的功能的图像拍摄装置
CN102629815A (zh) * 2011-02-07 2012-08-08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多功能音圈马达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526229A (zh) * 2016-06-22 2017-12-29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线圈单元以及拍摄用光学装置
CN107526229B (zh) * 2016-06-22 2020-06-02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线圈单元以及拍摄用光学装置
WO2022105577A1 (zh) * 2020-11-19 2022-05-27 上海比路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抖动校正机构、摄像头及摄像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878982B2 (en) 2020-12-29
JP2015225943A (ja) 2015-12-14
CN107919226A (zh) 2018-04-17
US20150348688A1 (en) 2015-12-03
US10304605B2 (en) 2019-05-28
CN107919226B (zh) 2020-12-25
JP6410474B2 (ja) 2018-10-24
US20180268973A1 (en) 2018-09-20
CN105278207B (zh) 2018-04-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278207A (zh) 线圈单元、驱动机构、绕线装置以及绕线方法
JP6572028B2 (ja) コイルユニットおよび撮影用光学装置
US8571399B2 (en) Photographic optical device
US10057474B2 (en) Coil unit and photographing optical device
US8238049B2 (en) Lens drive device
CN105081572A (zh) 焊接结构体及其制造方法
CN104797976A (zh) 拍摄用光学装置
JP2011203476A (ja) 撮影用光学装置
CN109696786B (zh) 线圈单元及其制造方法、拍摄用光学装置
CN105388583A (zh) 透镜驱动装置
JP2019191350A (ja) 振れ補正機能付き光学ユニット
KR20120106559A (ko) 렌즈 구동 장치 및 렌즈 구동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JP6759064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
JP6122352B2 (ja) 撮影用光学装置
CN204405922U (zh) 透镜驱动装置
JP5404275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
JP6106511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
JP6190713B2 (ja) 撮影用光学装置
US11714294B2 (en) Camera module
JP6009951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
JP5905277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
JP5476222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