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702242B - 变频谐振电路和变频滤波器 - Google Patents

变频谐振电路和变频滤波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702242B
CN104702242B CN201410742342.0A CN201410742342A CN104702242B CN 104702242 B CN104702242 B CN 104702242B CN 201410742342 A CN201410742342 A CN 201410742342A CN 104702242 B CN104702242 B CN 10470224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ductance
conductive pattern
frequency filter
variable frequency
series circuit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74234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702242A (zh
Inventor
柚木泰志
谷口哲夫
片渊启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7022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0224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70224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0224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7/00Multiple-port networks comprising only passive electrical elements as network components
    • H03H7/01Frequency selective two-port networks
    • H03H7/0153Electrical filters; Controlling thereof
    • H03H7/0161Bandpass filter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7/00Multiple-port networks comprising only passive electrical elements as network components
    • H03H7/01Frequency selective two-port networks
    • H03H7/0115Frequency selective two-port networks comprising only inductors and capacitor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7/00Multiple-port networks comprising only passive electrical elements as network components
    • H03H7/01Frequency selective two-port networks
    • H03H7/0123Frequency selective two-port networks comprising distributed impedance elements together with lumped impedance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7/00Multiple-port networks comprising only passive electrical elements as network components
    • H03H7/01Frequency selective two-port networks
    • H03H7/09Filters comprising mutual inductance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7/00Multiple-port networks comprising only passive electrical elements as network components
    • H03H7/01Frequency selective two-port networks
    • H03H7/17Structural details of sub-circuits of frequency selective networks
    • H03H7/1741Comprising typical LC combinations, irrespective of presence and location of additional resistors
    • H03H7/1758Series LC in shunt or branch path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1/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impedance networks whose electrical mode of operation is not specified or applicable to more than one type of network
    • H03H2001/0021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3H2001/0085Multilayer, e.g. LTCC, HTCC, green shee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Filters And Equaliz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变频谐振电路,在所设定的多个通频带中,通频带带宽几乎不发生变化。变频谐振电路(10),包括:第一输入输出端子(P1),第二输入输出端子(P2);在连接第一、第二输入输出端子(P1),(P2)的传输线和地线之间,连接有谐振电路部rc,该谐振电路部rc由电感(21)和第一、第二LC串联电路组成。第一LC串联电路由电感(22)和可变电容(31)串联连接而成的电路构成。第二LC串联电路由电感(23)和固定电容(32)串联连接而成的电路构成。第一LC串联电路和第二LC串联电路并联连接在电感(21)和地线之间。电感(21)和电感(22)被设置为可发生正耦合的相互感应。

Description

变频谐振电路和变频滤波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用电感和可变电容的变频谐振电路和变频滤波器。
背景技术
以往,已经设计了各种利用电感和电容的谐振频率设定通频带和衰减带的谐振电路,以及各种包含多级该谐振电路的高频滤波器。作为这种谐振电路和高频滤波器,已经设计了各种可调整其特性的变频谐振电路和变频滤波器。另外,谐振电路和滤波器的特性是指例如通带特性或衰减特性、插入损失等。
变频谐振电路和变频滤波器包括可变电容,利用可变电容的电容变化调整其特性。
例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如图12所示的变频滤波器。图12是作为现有技术的专利文献1所述的变频滤波器的电路图。以往的变频滤波器10P包括第一、第二LC并联谐振电路,每个并联谐振电路包括电感20P、可变电容31P和电容32P。这些LC并联谐振电路连接在传输线和地线之间,而传输线连接第一输入输出端子P1和第二输入输出端子P2。电容401连接在第一输入输出端子P1和第一LC并联谐振电路同传输线的连接点之间。电容402连接在第二输入输出端子P2和第二LC并联谐振电路同传输线的连接点之间。第一LC并联谐振电路同传输线的连接点和第二LC并联谐振电路同传输线的连接点之间,连接有耦合电容410。
专利文献1记载的变频滤波器,通过第一、第二LC并联谐振电路的可变电容的电容变化,调整通频带的频率和衰减极的频率。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9-18153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但是,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变频滤波器有以下问题。图13是作为现有技术的专利文献1所述的变频滤波器的通带特性图。图13中,实线表示将通频带设定为400MHz频带的情形,虚线表示将通频带设定为520MHz频带的情形。另外,图13中,BWf1p表示将通频带设定为400MHz频带时的通频带宽。BWf2p表示将通频带设定为520MHz频带时的通频带宽。并且,BWf1p’示出了将400MHz频带下设定的通频带宽重叠至520MHz频带的状态。
如图13所示,通频带宽BWf1p、BWf1p’与通频带宽BWf2p相比较宽。
由此,专利文献1记载的电路结构所构成的变频滤波器,根据设定的频带不同,通频带宽发生变化。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变频谐振电路和变频滤波器,其在设定的多个通频带中,通频带宽几乎不发生变化。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变频谐振电路,包括:一端与传输线连接的第一电感;与第一电感的另一端连接的第一LC串联电路,该第一LC串联电路包括第二电感和可变电容;与第一电感的另一端连接的第二LC串联电路,该第二LC串联电路包括第三电感和固定电容。第一LC串联电路和第二LC串联电路并联连接在第一电感和地线之间。第二电感和第一电感进行正耦合的相互感应。
采用这种电路结构,可变电容的电容变化使通频带的频率变化时,频带的带宽几乎不发生变化。
并且,该发明的变频谐振电路中,第二LC串联电路中优选地包括第四电感,该第四电感与第三电感和固定电容串联连接。
该结构中,通频带的高频侧可设置衰减极。因此,通频带高频侧的衰减特性能表现陡峭性。
另外,该发明的变频滤波器可以优选采用如下结构。包括多个所述的变频谐振电路,连接多个变频谐振电路的传输线上连接有谐振器间耦合元件。
该结构中,所需频率区域的通带特性的可变范围能更易实现。
另外,该发明的变频滤波器可以优选采用如下结构。包括多个有所述第四电感的变频谐振电路。连接多个变频谐振电路的传输线上连接有谐振器间耦合元件。多个变频谐振电路的第四电感至少部分由一个电感构成。
该结构中,构成多个谐振电路的构成要素部分共享,从而在实现所需特性的同时还可实现小型化。
另外,该发明的变频滤波器中谐振器间耦合元件为电容。
另外,该发明的变频谐振电路可以优选采用如下结构。变频谐振电路由多个电介质层堆积形成的层叠体构成。通过在层叠体形成导电图案,第一LC串联电路和第二LC串联电路中可变电容以外的部分被形成。第一电感和第二电感由螺旋状的导电图案形成,该螺旋状的导电图案的中心轴与层叠体的层叠方向平行;第一电感的螺旋形状的中央开口和第二电感的螺旋形状的中央开口至少一部分重叠。构成固定电容的导电图案和构成谐振器间耦合元件的导电图案包夹着构成第一电感和第二电感的层。
这种结构能抑制固定电容和谐振器间耦合元件之间不必要的耦合。
另外,该发明的变频谐振电路可以优选采用如下结构。变频谐振电路,在构成固定电容的导电图案以及构成谐振器间耦合元件的导电图案中,与构成第一电感和第二电感的层最近的层上,在与第一电感和第二电感的螺旋形状的中央开口未重叠的位置处,设置有构成固定电容的导电图案和构成谐振器间耦合元件的导电图案。
该结构中,第一电感和第二电感的中央开口的两端未被导电图案阻塞,使第一电感和第二电感的特性得到提高。
另外,该发明的变频滤波器可以优选采用如下结构。变频滤波器由多个电介质层堆积形成的层叠体构成。通过在层叠体形成导电图案,构成了第一LC串联电路和第二LC串联电路中可变电容以外的部分。所述第一电感和第二电感由螺旋状的导电图案形成,该螺旋状的导电图案的中心轴与层叠体的层叠方向平行;第一电感的螺旋形状的中央开口和第二电感的螺旋形状的中央开口至少一部分重叠。
该结构中,具有所述电路结构和特性的变频滤波器的一部分通过层叠体结构可实现小型化。
另外,该发明的变频滤波器中,第三电感优选由与层叠方向平行地延伸的过孔导体形成。
该结构中,可抑制第三电感同第一电感和第二电感之间不必要的耦合。
另外,该发明的变频滤波器可以优选采用如下结构。变频滤波器由多个电介质层层叠形成的层叠体构成。通过在层叠体形成导电图案,形成第一LC串联电路和第二LC串联电路的可变电容以外的部分。第一电感和第二电感由螺旋状的导电图案形成,该螺旋状的导电图案的中心轴与层叠体的层叠方向平行;第一电感的螺旋形状的中央开口和第二电感的螺旋形状的中央开口至少一部分重叠。第四电感的多个谐振电路部中的独立部分和共享部分,由延伸方向大体呈直角正交的导电图案形成。
该结构中,第四电感的独立部和共享部之间不必要的耦合得到抑制。
另外,该发明的变频谐振电路和变频滤波器中,形成第三电感的导电图案的延伸方向,优选与形成第四电感的导电图案的延伸方向大体呈直角正交。
该结构中,第三电感和第四电感之间不必要的耦合得到抑制。
另外,该发明的变频谐振电路和变频滤波器中,第一电感的卷绕方向和第二电感的卷绕方向相同。
该结构中,能容易形成实现正耦合的相互感应的导电图案。
发明效果
通过该发明,对于变频谐振电路和变频滤波器,设定的多个通频带中的通频带宽几乎不发生变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变频谐振电路的电路图。
图2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变频谐振电路的通带特性图。
图3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变频滤波器的电路图。
图4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变频滤波器的通带特性图。
图5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变频滤波器的外观立体图。
图6是用于实现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变频滤波器的层叠体的各层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变频谐振电路和变频滤波器的元件值设定方法的举例说明图。
图8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变频谐振电路的电路图。
图9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变频滤波器的电路图。
图10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变频滤波器的通带特性图。
图11是用于实现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变频滤波器的层叠体的各层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12是作为现有技术的专利文献1所示的变频滤波器的电路图。
图13是作为现有技术的专利文献1所示的变频滤波器的通带特性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变频谐振电路和变频滤波器进行说明。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变频谐振电路的电路图。
如图1所示,变频谐振电路10包括:第一输入输出端子P1,和第二输入输出端子P2。第一输入输出端子P1和第二输入输出端子P2通过高频信号传输线连接。在传输线和地线之间,连接有电感21(相当于第一电感)和第一、第二LC串联电路组成的谐振电路部rc。
更具体的说,电感21的一端和传输线连接。电感21的另一端,通过第一LC串联电路和第二LC串联电路的并联电路与地线连接。
第一LC串联电路是由电感22(相当于第二电感)和可变电容31串联连接形成的电路构成。电感22的一端与电感21的另一端连接。电感22的另一端和可变电容31的一端连接。可变电容31的另一端和地线连接。
第二LC串联电路是由电感23(相当于第三电感)和固定电容32串联连接形成的电路构成。电感23的一端与电感21的另一端连接。电感23的另一端和固定电容32的一端连接。固定电容32的另一端和地线连接。
电感21和电感22设置为可发生正耦合的相互感应。
使用像这样的电路构成,能形成具有一定带宽的通频带的谐振电路。并且,通过可变电容31的电容变化,能够移动变频谐振电路10中的通频带的频率。
具体的电路结构中,两个LC串联电路相对于电感21并联连接,这些电路连接在传输线和地线之间,并且,其中一个LC串联电路具有可变电容31,与该可变电容31串联连接的电感22和电感21之间发生正耦合的相互感应。由此,通频带的频率即便发生变化,带宽也能几乎不发生改变。
图2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变频谐振电路的通带特性图。
图2中,实线表示将通频带设定为400MHz频带的情形,虚线表示将通频带设定为520MHz频带的情形。另外,图2中,BWrf1表示将通频带设定为400MHz频带时的通频带宽。BWrf2表示将通频带设定为520MHz频带时的通频带宽。并且,BWrf1’示出了将400MHz频带下设定的通频带宽重叠至520MHz频带的状态。
如图2所示,400MHz频带下设定的通频带BWrf1(BWf1’)的频率宽度也好,520MHz频带下设定的通频带BWrf2的频率宽度也好,两者大致相同。由此,通过采用本实施方式中的变频谐振电路10的结构,通频带的频率发生变化时,带宽也能几乎不发生变化。
图1表示了只使用一个谐振电路部rc的变频谐振电路10例子,而如图3所示,也可以是有两级谐振电路部的变频滤波器,更进一步也可以是具有三级以上的多级谐振电路部的变频滤波器。
图3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变频滤波器的电路图。
如图3所示,变频滤波器10A包括:第一输入输出端子P1和第二输入输出端子P2。第一输入输出端子P1和第二输入输出端子P2通过高频信号传输线连接。在传输线和地线之间,连接有第一、第二谐振电路部rc1、rc2。第一输入输出端子P1和第一谐振电路部rc1同传输线的连接点之间,连接有输入输出耦合电容401。第二输入输出端子P2和第二谐振电路部rc2同传输线的连接点之间,连接有输入输出耦合电容402。第一谐振电路部rc1同传输线的连接点和第二谐振电路部rc2同传输线的连接点之间,连接有谐振器间耦合电容410。
第一谐振电路部rc1包括:电感211、221、231、可变电容311和固定电容321。
电感211的一端和传输线连接。电感211的另一端,通过第一LC串联电路和第二LC串联电路的并联电路与地线连接。
第一LC串联电路是由电感221(相当于第二电感)和可变电容311串联连接形成的电路构成。电感221的一端与电感211的另一端连接。电感221的另一端和可变电容311的一端连接。可变电容311的另一端和地线连接。
第二LC串联电路是由电感231(相当于第三电感)和固定电容321串联连接形成的电路构成。电感231的一端与电感211的另一端连接。电感231的另一端和固定电容321的一端连接。固定电容321的另一端和地线连接。
电感211和电感221设置为可发生正耦合的相互感应。
第二谐振电路部rc2包括:电感212、222、232、可变电容312和固定电容322。
电感212的一端和传输线连接。电感212的另一端,通过第一LC串联电路和第二LC串联电路的并联电路与地线连接。
第一LC串联电路是由电感222(相当于第二电感)和可变电容312串联连接形成的电路构成。电感222的一端与电感212的另一端连接。电感222的另一端和可变电容312的一端连接。可变电容312的另一端和地线连接。
第二LC串联电路是由电感232(相当于第三电感)和固定电容322串联连接形成的电路构成。电感232的一端与电感212的另一端连接。电感232的另一端和固定电容321的一端连接。固定电容322的另一端和地线连接。
电感212和电感222设置为可发生正耦合的相互感应。
这种多级型的变频滤波器10A和变频谐振电路10一样,即便通频带的频率发生变化,带宽也几乎不发生变化。
图4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变频滤波器的通带特性图。图4(A)表示大频率范围,图4(B)是扩大显示包含通频带的频率范围的图。
图4中,实线表示将通频带设定为400MHz频带的情形,虚线表示将通频带设定为520MHz频带的情形。另外,图4中,BWf1表示将通频带设定为400MHz频带时的通频带宽。BWf2表示将通频带设定为520MHz频带时的通频带宽。并且,BWf1’表示将400MHz频带下设定的通频带宽重叠至520MHz频带的状态。
如图4所示,在400MHz频带下设定的通频带BWf1(BWf1’)的频率宽度也好,在520MHz频带下设定的通频带BWf2的频率宽度也好,两者大致相同。像这样有多级结构,通频带的频率发生变化时,带宽也能几乎不发生变化。
更进一步的,具有多级变频谐振电路的结构,能更精确并容易实现所期望的通带特性和衰减特性。
由这种电路结构组成的变频滤波器10A,可由下文所示的构造实现。图5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变频滤波器的外观立体图。图5(A)是形成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变频滤波器的除去可变电容以外部分的层叠体的外观立体图。图5(B)是变频滤波器10A的外观立体图。图6是用于实现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变频滤波器的层叠体的各层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变频滤波器10A如图5所示,包括:层叠体91,基底板93,安装型可变电容931、932。层叠体91是由导电图案形成的多个电介质层层叠烧结形成。层叠体91呈长方体形状。
层叠体91长边方向上一边的端面为第一端面,第一端面上形成有外部连接端子911。外部连接端子911与第一输入输出端子P1相对应。
层叠体91长边方向上另一边的端面为第二端面,第二端面上形成有外部连接端子912。外部连接端子912与第二输入输出端子P2相对应。
层叠体91短边方向上一边的端面为第一侧面,第一侧面上形成有外部连接端子913、914、915。这时,外部连接端子913、914、915沿从第一端面侧到第二端面侧的方向,按该顺序设置。外部连接端子913为第一可变电容连接用端子,外部连接端子915为第二可变电容连接用端子。外部连接端子914为接地用端子。
层叠体91短边方向上另一边的端面为第二侧面,第二侧面上形成有外部连接端子916、917、918。这时,外部连接端子916、917、918沿从第一端面侧到第二端面侧的方向,按该顺序设置。外部连接端子916,918是所谓的NC(未连接:No Contact)端子。外部连接端子917为接地用端子。
层叠体91和安装型可变电容931、932安装在基底板93上。层叠体91的外部连接端子931,通过基底板93上的导电图案941,与安装型可变电容931连接。层叠体91的外部连接端子915,通过基底板93上的导电图案942,与安装型可变电容932连接。
更具体的说,层叠体91为如下结构。另外,下文中将沿层叠方向观察到的状态称为平面视角状态。
如图6所示,层叠体91由13层的电介质层LY1-LY13组成。另外,电介质层LY1的上层可设置有未形成导电图案的电介质层。
电介质层LY1的表面上形成有导电图案Pt11,Pt12。导电图案Pt11,Pt12呈矩形。导电图案Pt11设置在电介质层LY1的第一端面侧,其一部分到达第一端面。该部分与外部连接端子911连接。导电图案Pt12设置在电介质层LY1的第二端面侧,其一部分到达第二端面。该部分与外部连接端子912连接。
电介质层LY2的表面上形成有导电图案Pt21、Pt22。导电图案Pt21、Pt22呈矩形。导电图案Pt21,设置在电介质层LY2的第一端面侧,与导电图案Pt11相对,与导电图案Pt12不相对。导电图案Pt22设置在电介质层LY2的第二端面侧,与导电图案Pt12相对,与导电图案Pt11不相对。
通过导电图案Pt11、Pt21和电介质层LY2,形成输入输出耦合电容401。另外,通过导电图案Pt12、Pt22和电介质层LY2,形成输入输出耦合电容402。
电介质层LY3的表面上形成有导电图案Pt30。导电图案Pt30呈矩形。导电图案Pt30是和导电图案Pt21、Pt22分别相对。导电图案Pt30在电介质层LY3的第二侧面侧的区域上形成,在第一侧面侧存在未形成导电图案Pt30的区域。
通过导电图案Pt21、Pt22、导电图案Pt30和电介质层LY3,形成谐振器间耦合电容410。
电介质层LY4的表面上形成有导电图案Pt41、Pt42。导电图案Pt41、Pt42,在平面视角时呈C环形线状导体。导电图案Pt41设置在电介质层LY4的第一端面侧。导电图案Pt42的一端形成得更为宽大,到达第一侧面。该部分与外部连接端子913连接。导电图案Pt42设置在电介质层LY4的第二端面侧。导电图案Pt42的一端形成得更为宽大,到达第一侧面。该部分与外部连接端子915连接。
电介质层LY5的表面上形成有导电图案Pt51、Pt52。导电图案Pt51、Pt52和电介质层LY4的导电图案Pt41、Pt42形状相同。导电图案Pt51、Pt52和电介质层LY4的导电图案Pt41、Pt42在平面视角上重叠。
电介质层LY6的表面上形成有导电图案Pt61、Pt62。导电图案Pt61、Pt62,在平面视角时呈C环形线状导体。导电图案Pt61设置在电介质层LY6的第一端面侧。导电图案Pt62设置在电介质层LY6的第二端面侧。
电介质层LY7的表面上形成有导电图案Pt71、Pt72。导电图案Pt71、Pt72和电介质层LY6的导电图案Pt61、Pt62形状相同。导电图案Pt71、Pt72和电介质层LY6的导电图案Pt61、Pt62在平面视角上重叠。
导电图案Pt61、Pt71的一端,通过沿层叠方向延伸的过孔导体VH21,与导电图案Pt41、Pt51的另一端连接。
导电图案Pt62、Pt72的一端,通过沿层叠方向延伸的过孔导体VH22,与导电图案Pt42、Pt52的另一端连接。
电介质层LY8的表面上形成有导电图案Pt81、Pt82。导电图案Pt81、Pt82,在平面视角时呈C环形线状导体。导电图案Pt81设置在电介质层LY8的第一端面侧。导电图案Pt82设置在电介质层LY8的第二端面侧。
电介质层LY9的表面上形成有导电图案Pt91、Pt92。导电图案Pt91、Pt92和电介质层LY8的导电图案Pt81、Pt82形状相同。导电图案Pt91、Pt92和电介质层LY8的导电图案Pt81,Pt82在平面视角上重叠。
导电图案Pt81、Pt91的一端,通过沿层叠方向延伸的过孔导体VH31,与导电图案Pt61、Pt71的另一端连接。
导电图案Pt82、Pt92的一端,通过沿层叠方向延伸的过孔导体VH32,与导电图案Pt62、Pt72的另一端连接。
电介质层LY10的表面上形成有导电图案Pt101、Pt102。导电图案Pt101、Pt102,在平面视角时呈C环形线状导体。导电图案Pt101设置在电介质层LY10的第一端面侧。导电图案Pt102设置在电介质层LY10的第二端面侧。
电介质层LY11的表面上形成有导电图案Pt111、Pt112。导电图案Pt111、Pt112和电介质层LY10的导电图案Pt101、Pt102形状相同。导电图案Pt111、Pt112和电介质层LY10的导电图案Pt101、Pt102在平面视角上重叠。
导电图案Pt101、Pt111的一端,通过沿层叠方向延伸的过孔导体VH41,与导电图案Pt81、Pt91的另一端连接。另外,该过孔导体VH41还与电介质层LY12的导电图案Pt121连接。
再有,导电图案Pt101、Pt111的另一端,通过沿层叠方向延伸的过孔导体VH11,与电介质层LY2的导电图案Pt21连接。
导电图案Pt102、Pt112的一端,通过沿层叠方向延伸的过孔导体VH42,与导电图案Pt82、Pt92的另一端连接。另外,该过孔导体VH42还与电介质层LY12的导电图案Pt122连接。
再有,导电图案Pt102、Pt112的另一端,通过沿层叠方向延伸的过孔导体VH12,与电介质层LY2的导电图案Pt22连接。
通过上述结构,电感211由导电图案Pt101、Pt111构成,形成中心轴与层叠方向平行的螺旋状的电感。由此,该电感211通过过孔导体VH11、VH41与导电图案Pt101、Pt111连接。并且,电感221由导电图案Pt41、Pt51、Pt61、Pt71、Pt81、Pt91构成,形成中心轴与层叠方向平行的螺旋状的电感。由此,该电感221通过过孔导体VH21、VH31与各自的导电图案连接。
并且,由过孔导体VH41中连接导电图案Pt111和导电图案Pt121的部分VH410来形成在层叠方向上延伸的线状电感231。该结构中,电感231的电感量比电感211、电感221更小。
以中央开口大体重叠的方式设置导电图案Pt41、Pt51、Pt61、Pt71、Pt81、Pt91和导电图案Pt101,Pt111。由此,电感211和电感221相互感应耦合。并且,如图5所示,在从导电图案Pt21到导电图案Pt41、Pt51的导电路径中,以使导电图案Pt41、Pt51、Pt61、Pt71、Pt81、Pt91和导电图案Pt101、Pt111的卷绕方向相同的方式,用过孔导体VH11、VH21、VH31、VH41进行了连接,因此电感211和电感221产生正耦合。即,能够在电感211和电感221之间容易地并且小型化地高效实现正极的相互感应耦合。
另一方面,过孔导体VH41的一部分VH410呈沿层叠方向延伸的线状,由该部分VH410形成的电感231,与电感211、221几乎不耦合。换言之,电感211、221和电感231之间不必要的耦合能得到抑制。
同样的,由导电图案Pt102、Pt112和过孔导体VH12、VH42形成中心轴与层叠方向平行的螺旋状的电感212。并且,由导电图案Pt42、Pt52、Pt62、Pt72、Pt82、Pt92和过孔导体VH22、VH32形成中心轴与层叠方向平行的螺旋状的电感222。并且,由过孔导体VH42中连接导电图案Pt112和导电图案Pt122的部分VH420,形成在层叠方向上延伸的线状电感232。利用该结构,电感232的电感量比电感212、电感222更小。
以中央开口大体重叠的方式设置导电图案Pt42、Pt52、Pt62、Pt72、Pt82、Pt92和导电图案Pt102、Pt112。由此,电感212和电感222相互感应耦合。并且,如图6所示,在从导电图案Pt22到导电图案Pt42、Pt52的导电路径中,以使导电图案Pt42、Pt52、Pt62、Pt72、Pt82、Pt92和导电图案Pt102、Pt112的卷绕方向相同的方式,用过孔导体VH12、VH22、VH32、VH42进行连接,因此电感212和电感222产生正耦合。即,能够在电感212和电感222之间容易地并且小型化地高效实现正极的相互感应耦合。
另一方面,过孔导体VH42的一部分VH420呈沿层叠方向延伸的线性,由该部分VH420形成的电感232,与电感212、222几乎不耦合。换言之,电感212、222和电感232之间不必要的耦合能得到抑制。
电介质层LY12的表面上形成有导电图案Pt121、Pt122。导电图案Pt121、Pt122呈矩形。导电图案Pt121设置在电介质层LY12的第一端面侧。导电图案Pt122设置在电介质层LY12的第二端面侧。导电图案Pt121、Pt122形成在电介质层LY12的第二侧面侧的区域,在第一侧面侧存在未形成导电图案Pt121、Pt122的区域。
导电图案Pt121,通过所述的过孔导体VH41(VH410),与导电图案Pt81、Pt91、Pt101、Pt111相连接。导电图案Pt122,通过所述的过孔导体VH42(VH420),与导电图案Pt82、Pt92、Pt102、Pt112相连接。
电介质层LY13的表面上形成有导电图案Pt130。导电图案Pt130呈矩形,几乎在电介质层LY13的整个面上形成。导电图案Pt130在第一侧面几乎中央和第二侧面几乎中央处,到达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到达该第一侧面的部分与外部连接端子914连接。到达该第二侧面的部分与外部连接端子917连接。
由导电图案121、导电图案Pt130和电介质层Ly12,形成固定电容321。由导电图案Pt122、Pt130和电介质层Ly12,形成固定电容322。
通过这种结构,变频滤波器10A的可变电容311、312之外的部分可由层叠体91实现。
所述的结构包括:具有构成固定电容321,322的导电图案的电介质层;以及具有构成输入输出耦合电容401,402和谐振器间耦合电容410的导电图案的电介质层,在所述两层电介质层之间,设置有构成各电感211、221、231、212、222、232的电介质层。由此,固定电容321、322与输入输出耦合电容401、402以及谐振器间耦合电容410之间不需要的耦合可得到抑制。
另外,电介质层Ly3的导电图案Pt30、电介质层Ly12的导电图案Pt121、Pt122,和构成各电感211、221、231、212、222、232的导电图案Pt41、Pt51、Pt61、Pt71、Pt81、Pt91、Pt101、Pt111以及导电图案Pt42、Pt52、Pt62、Pt72、Pt82、Pt92、Pt102、Pt112的中央开口,在平面视角上不重叠。因此,电感211、221、231、212、222、232的磁通阻断得到抑制,能构成特性更加良好的电感。同样由于形成各导电图案的电介质层变厚,能抑制电感211、221、231、212、222、232的磁通被其他导电图案阻断,构成特性良好的电感。
并且,电感211、221和电感212、222的卷绕方向相反,因此即便它们接近时也能抑制不必要的耦合。
另外,构成所述的实施方式所示的变频谐振电路10和变频滤波器10A的电感和电容的元件值,可如下文所述设定。图7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变频谐振电路和变频滤波器的元件值设定方法的实例说明图。图7是可变电容的电容变化时,以18pF为基准的带宽的变化率的变化表示图。图7(A)是谐振频率设定在500MHz附近的情形,图7(B)是谐振频率设定在1000MHz附近的情形。图7(A)、(B)中为了设定期望的谐振频率,电感22、23的电感量和固定电容32的电容量被适宜地且固定地设置。具体地,在图7(A)的情况中,电感22的电感量为21nH,电感23的电感量为0.5nH,固定电容32的电容量为10pF。图7(B)的情况中,电感22的电感量为4nH,电感23的电感量为0.5nH,固定电容32的电容量为8pF。并且,图7中的各特性曲线,是通过设定电感21的不同电感量而得到。
如图7(A)所示,在将谐振频率设定在500MHz附近,电感22、23的电感量以及固定电容32的电容量如前文所述设定的情况下,电感21的电感量在8nH~12nH左右,即使频带发生变化,带宽也几乎不发生变化。即,若电感21、22的电感量比(以电感22为基准)约为0.5,可设定为带宽几乎不发生变化。
如图7(B)所示,在将谐振频率设定在1000MHz附近,电感22、23的电感量以及固定电容32的电容量如前文所述设定的情况下,电感21的电感量在4nH~5nH左右,即使频带发生变化,带宽也几乎不发生变化。即,若电感21、22的电感量比(以电感22为基准)约为1.0,可设定为带宽几乎不发生变化。
另外,图中虽未表示,发明人已经验证,即便并非将谐振频率设定在500MHz附近、1000MHz附近的情况下,同样地,电感21、22的电感量比约为特定值时,带宽也几乎不发生变化。
由此,本实施方式的变频谐振电路和变频滤波器中,与谐振频率相对应地,使得电感21、22的电感量比约为特定值,由此能进一步可靠地抑制带宽变动。
另外,电感22、23的电感量和固定电容32的电容量并不限于上述举例,针对变频谐振电路和变频滤波器所期望的特性可进行变更。这种情况时也同样地,与谐振频率相对应地,使得电感21、22的电感量比约为特定值,由此能进一步可靠地抑制带宽变动。
例如,可以与通频带的低频侧的衰减特性相对应地,预先设定电感22的电感量和固定电容32的电容量,在此基础上,运用前文所述的谐振频率和电感量比的关系,设定电感21的电感量使带宽变动减小。
接下来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变频谐振电路和变频滤波器进行说明。图8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变频谐振电路的电路图。本实施方式的变频谐振电路10B,与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变频谐振电路10相比,增加了电感24,其他构成和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变频谐振电路10相同。因此,接下来仅对不同的地方进行说明。
变频谐振电路10B的谐振电路部rc’,在变频谐振电路10的谐振电路部rc的基础上增加电感24而构成。电感24连接在固定电容32和地线之间。
使用像这样的电路构成,能形成在通频带的高频侧进一步具有衰减极的变频谐振电路。并且,通过可变电容31的电容变化,能够移动变频谐振电路10B中的通频带的频率和衰减极的频率。
此时,如前文所述,两个LC串联电路相对于电感21并联连接,这两个电路连接在传输线和地线之间,并且,其中一个LC串联电路具有可变电容31,与该可变电容31串联连接的电感22和电感21之间发生正耦合的相互感应,由此通频带即使频率发生变化,带宽也能几乎不发生变化。
图8表示了只使用一个谐振电路部rc的变频谐振电路10B的例子,而如图9所示,也可以是有两级谐振电路部的变频滤波器,更进一步地也可以是具有三级以上的多级谐振电路部的变频滤波器。
图9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变频滤波器的电路图。如图9所示,变频滤波器10C的谐振电路部rc1’的组成,相对于变频滤波器10A的谐振电路部rc1,增加了电感241、243。电感241、243连接在固定电容321和地线之间。变频滤波器10C的谐振电路部rc2’的组成,相对于变频滤波器10A的谐振电路部rc2,增加了电感242、243。电感242、243连接在固定电容322和地线之间。电感243是谐振电路部rc1’、rc2’共享的电感。
这种变频滤波器10C和变频谐振电路10B一样,即使通频带的频率发生变化,带宽也几乎不发生变化。
图10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变频滤波器的通带特性图。
图10中,实线表示将通频带设定为400MHz频带的情形,虚线表示将通频带设定为520MHz频带的情形。
如图10所示,和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在400MHz频带下设定的通频带的频率宽度也好,在520MHz频带下设定的通频带的频率宽度也好,两者大致相同。即便像这样有多级的结构,通频带的频率发生变化时,带宽也能几乎不发生变化。
更进一步的,通过具有多级的结构,能更精确并容易地实现所期望的通带特性和衰减特性。并且,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中,由于能在通频带高频侧形成衰减极,因此通频带高频侧的衰减特性具有陡峭性。而且,通频带高频侧的衰减特性能被更多样地进行设定。
由这种电路结构组成的变频滤波器10C,可由下文所示的构造实现。图11是用于实现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变频滤波器的层叠体的各层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11所示,层叠体91C由17层的电介质层LY1-LY17组成。另外,电介质层LY1的上层可以设置未形成导电图案的电介质层。
电介质层LY1的表面上形成有导电图案Ptc10。导电图案Ptc10呈矩形。导电图案Ptc10设置在电介质层LY1大致中央处。
电介质层LY2的表面上形成有导电图案Ptc21、Ptc22。导电图案Ptc21、Ptc22呈矩形。导电图案Ptc21设置在电介质层LY2的第一端面侧。导电图案Ptc22设置在电介质层LY2的第二端面侧。导电图案Ptc21、Ptc22与导电图案Ptc10的部分相对。
通过导电图案Ptc21、Ptc22、导电图案Pt10和电介质层LY1,形成谐振器间耦合电容410。
电介质层LY3的表面上形成有导电图案Ptc31、Ptc32。导电图案Ptc31、Ptc32呈矩形。导电图案Ptc31设置在电介质层LY3的第一端面侧,其一部分到达第一端面。该部分与外部连接端子911连接。导电图案Ptc32设置在电介质层LY3的第二端面侧,其一部分到达第二端面。该部分与外部连接端子912连接。
导电图案Ptc31和导电图案Ptc21相对,导电图案Ptc32和导电图案Ptc22相对。
通过导电图案Ptc31、导电图案Ptc21和电介质层LY2,形成输入输出耦合电容401。通过导电图案Ptc32、导电图案Ptc22和电介质层LY2,形成输入输出耦合电容402。
电介质层LY4的表面上形成有导电图案Ptc41、Ptc42。导电图案Ptc41、Ptc42,在平面视角时呈C环形线状导体。导电图案Ptc41设置在电介质层LY4的第一端面侧。导电图案Ptc41的一端形成得更为宽大,到达第一侧面。该部分与外部连接端子913连接。导电图案Ptc42设置在电介质层LY4的第二端面侧。导电图案Ptc42的一端形成得更为宽大,到达第一侧面。该部分与外部连接端子915连接。
电介质层LY5的表面上形成有导电图案Ptc51、Ptc52。导电图案Ptc51、Ptc52和电介质层LY4的导电图案Ptc41、Ptc42形状相同。导电图案Ptc51、Ptc52和电介质层LY4的导电图案Ptc41、Ptc42在平面视角上重叠。
电介质层LY6的表面上形成有导电图案Ptc61、Ptc62。导电图案Ptc61、Ptc62,在平面视角时呈C环形线状导体。导电图案Ptc61设置在电介质层LY6的第一端面侧。导电图案Ptc62设置在电介质层LY6的第二端面侧。
电介质层LY7的表面上形成有导电图案Ptc71、Ptc72。导电图案Ptc71、Ptc72和电介质层LY6的导电图案Ptc61、Ptc62形状相同。导电图案Ptc71、Ptc72和电介质层LY6的导电图案Ptc61、Ptc62在平面视角上重叠。
导电图案Ptc61、Ptc71的一端,通过沿层叠方向延伸的过孔导体VHc21,与导电图案Ptc41、Ptc51的另一端连接。
导电图案Ptc62、Ptc72的一端,通过沿层叠方向延伸的过孔导体VHc22,与导电图案Ptc42、Ptc52的另一端连接。
电介质层LY8的表面上形成有导电图案Ptc81、Ptc82。导电图案Ptc81、Ptc82,在平面视角时呈C环形线状导体。导电图案Ptc81设置在电介质层LY8的第一端面侧。导电图案Ptc82设置在电介质层LY8的第二端面侧。
电介质层LY9的表面上形成有导电图案Ptc91、Ptc92。导电图案Ptc91、Ptc92和电介质层LY8的导电图案Ptc81、Ptc82形状相同。导电图案Ptc91、Ptc92和电介质层LY8的导电图案Ptc81、Ptc82在平面视角上重叠。
导电图案Ptc81、Ptc91的一端,通过沿层叠方向延伸的过孔导体VH31,与导电图案Ptc61、Ptc71的另一端连接。
导电图案Ptc82、Ptc92的一端,通过沿层叠方向延伸的过孔导体VH32,与导电图案Ptc62、Ptc72的另一端连接。
电介质层LY10的表面上形成有导电图案Ptc101、Ptc102。导电图案Ptc101、Ptc102,在平面视角时呈C环形线状导体。导电图案Ptc101设置在电介质层LY10的第一端面侧。导电图案Ptc102设置在电介质层LY10的第二端面侧。
电介质层LY11的表面上形成有导电图案Ptc111、Ptc112。导电图案Ptc111、Ptc112和电介质层LY10的导电图案Ptc101、Ptc102形状相同。导电图案Ptc111、Ptc112和电介质层LY10的导电图案Ptc101、Ptc102在平面视角上重叠。
导电图案Ptc101、Ptc111的一端,通过沿层叠方向延伸的过孔导体VHc41,与导电图案Ptc81、Ptc91的另一端连接。
再有,导电图案Pt101、Pt111的另一端,通过沿层叠方向延伸的过孔导体VHc11,与电介质层LY2的导电图案Ptc21连接。
并且,在导电图案Ptc101、Ptc111的延伸方向的中途位置上,连接有沿层叠方向延伸的过孔导体VHc51的一端。过孔导体VHc51的另一端,与下文所述电介质层LY16的导电图案Ptc161连接。
导电图案Ptc102、Ptc112的一端,通过沿层叠方向延伸的过孔导体VHc42,与导电图案Ptc82、Ptc92的另一端连接。
再有,导电图案Ptc102、Ptc112的另一端,通过沿层叠方向延伸的过孔导体VHc12,与电介质层LY2的导电图案Ptc22连接。
并且,在导电图案Ptc102、Ptc112的延伸方向的中途位置上,连接有沿层叠方向延伸的过孔导体VHc52的一端。过孔导体VHc52的另一端,与下文所述电介质层LY16的导电图案Ptc162连接。
上述结构中,利用过孔导体VHc11以及导电图案Ptc101、Ptc111在过孔导体VHc11、VHc51之间的部分,形成了中心轴与层叠方向平行的螺旋状电感211。并且,通过导电图案Ptc41、Ptc51、Ptc61、Ptc71、Ptc81、Ptc91、导电图案Ptc101、Ptc111在过孔导体VHc41、VHc51之间的部分、以及过孔导体VHc21、VHc31,形成中心轴与层叠方向平行的螺旋状电感221。另外,由过孔导体VHc51,形成沿层叠方向延伸的线状电感231。
以中央开口大体重叠的方式设置导电图案Ptc41、Ptc51、Ptc61、Ptc71、Ptc81、Ptc91、Ptc101、Ptc111。由此,电感211和电感221相互感应耦合。并且,如图9所示,在从导电图案Ptc21到导电图案Ptc41、Ptc51的导电路径中,以使导电图案Ptc41、Ptc51、Ptc61、Ptc71、Ptc81、Ptc91、Ptc101、Ptc111的卷绕方向相同的方式,用过孔导体VHc11、VHc21、VHc31、VHc41进行连接,因此电感211和电感221产生正耦合。即,能够在电感211和电感221之间容易地并且小型化地高效实现正极的相互感应耦合。
另一方面,过孔导体VHc51沿层叠方向延伸呈线状,该过孔导体VHc51形成的电感231与电感211、221几乎不耦合。换言之,电感211、221和电感231之间不必要的耦合能得到抑制。
同样的,通过过孔导体VHc12以及导电图案Ptc102、Ptc112在过孔导体VHc12、VHc52之间的部分,形成了中心轴与层叠方向平行的螺旋状电感212。并且,通过导电图案Ptc42、Ptc52、Ptc62、Ptc72、Ptc82、Ptc92、导电图案Ptc102、Ptc112在过孔导体VHc42、VHc52之间的部分、以及过孔导体VHc22、VHc32,形成中心轴与层叠方向平行的螺旋状电感222。另外,由过孔导体VHc52,形成沿层叠方向延伸的线状电感232。
以中央开口大体重叠的方式设置导电图案Ptc42、Ptc52、Ptc62、Ptc72、Ptc82、Ptc92、Ptc102Ptc112。由此,电感212和电感222相互感应耦合。并且,如图9所示,在从导电图案Ptc22到导电图案Ptc42、Ptc52的导电路径中,以使导电图案Ptc42、Ptc52、Ptc62、Ptc72、Ptc82、Ptc92、Ptc102、Ptc112的卷绕方向相同的方式,用过孔导体VHc12、VHc22、VHc32、VHc42进行连接,因此电感212和电感222产生正耦合。即,能够在电感212和电感222之间容易地并且小型化地高效实现产生正极的相互感应耦合。
另一方面,过孔导体VHc52沿层叠方向延伸呈线状,该过孔导体VHc52形成的电感232与电感212、222几乎不耦合。换言之,电感212、222和电感232之间不必要的耦合能得到抑制。
电介质层LY12的表面上形成有导电图案Ptc120。导电图案Ptc120形成宽度大的线状。换言之,导电图案Ptc120比构成电感的线状导电图案更宽。导电图案Ptc120在长边方向上大致中央处形成为沿短边方向延伸的形状。导电图案Ptc120的一端到达第一侧面。到达该第一侧面的部分与外部连接端子914连接。导电图案Ptc120的另一端到达第二侧面。到达该第二侧面的部分与外部连接端子917连接。
电介质层LY13的表面上形成有导电图案Ptc130。导电图案Ptc130与电介质层LY12的导电图案Ptc120形状相同。导电图案Ptc130与电介质层LV12的导电图案Ptc120在平面视角上重叠。另外,由于电介质层LY12、LY13的表面上形成多个导电图案,因此形成多个电感,衰减极的个数和衰减极的频率可被调整。
电介质层LY14的表面上形成有导电图案Ptc140。导电图案Ptc140,在平面视角时呈C环形线状导体。导电图案Ptc140设置在电介质层LY14的第二端面侧。导电图案Ptc140的两端形成得较为宽大,到达第二侧面。其一端与外部连接端子916连接,另一端与外部连接端子918连接。
电介质层LY15的表面上形成有导电图案Ptc150。导电图案Ptc150与电介质层LY14的导电图案Ptc140形状相同。导电图案Ptc150与电介质层LY14的导电图案Ptc140在平面视角上重叠。
通过沿层叠方向延伸的过孔导体VHc60,连接导电图案Ptc140、Ptc150的延伸方向的大致中心位置与导电图案Ptc120、Ptc130的延伸方向的大致中心位置。
通过该导体图案Ptc120、Ptc130和过孔导体VHc60,形成电感243。在导电图案Ptc140、Ptc150的一端和与过孔导体VHc60相连接的位置之间形成电感241。在导电图案Ptc140、Ptc150的另一端和与过孔导体VHc60相连接的位置之间,形成电感242。
这里,如图11所示,导电图案Ptc140、Ptc150的主要部分的伸长方向,和导电图案Ptc120、Ptc130的延伸方向呈直角正交。因此,电感243和电感241、242之间不必要的耦合可得到抑制。
电介质层LY16的表面上形成有导电图案Ptc161、Ptc162。导电图案Ptc161、Ptc162呈矩形。导电图案Ptc161设置在电介质层LY16的第一端面侧。导电图案Ptc162设置在电介质层LY16的第二端面侧。导电图案Ptc161、Ptc162形成在电介质层LY16的第二侧面侧的区域,在第一侧面侧存在未形成导电图案Ptc161、Ptc162的区域。
导电图案Ptc161,通过过孔导体VHc51,连接导电图案Ptc101、Ptc111。该过孔导体VHc51在导电图案Ptc161和导电图案Ptc111之间的部分VHc510,形成电感231。
导电图案Ptc162,通过过孔导体VHc52,连接导电图案Ptc102、Ptc112。该过孔导体VHc52在导电图案Ptc162和导电图案Ptc112之间的部分VHc520,形成电感232。
像这样,构成电感231、232的过孔导体VHc51、VHc52的延伸方向,和构成电感241、242的导体图案Ptc140、Ptc150的主要部分的延伸方向以及构成电感243的导体图案Ptc120、Ptc130的延伸方向呈直角正交。因此,电感231、232和电感241、242、243之间不必要的耦合可得到抑制。
电介质层LY17的表面上形成有导电图案Ptc171、Ptc172。导电图案Ptc171、Ptc172呈矩形。导电图案Ptc171设置在电介质层LY17的第一端面侧。导电图案Ptc171的一部分到达第二侧面。到达该第二侧面的部分与外部连接端子916连接。导电图案Pt172设置在电介质层LY17的第二端面侧。导电图案Ptc172的一部分到达第二侧面。到达该第二侧面的部分与外部连接端子918连接。
导电图案Ptc171与电介质层LY16的导电图案Ptc161相对。通过导电图案Ptc171、导电图案Ptc161和电介质层LY16,形成固定电容321。导电图案Ptc172与电介质层LY16的导电图案Ptc162相对。通过导电图案Ptc172、导电图案Ptc162和电介质层LY16,形成固定电容322。
通过这种结构,变频滤波器10C的可变电容311、312之外的部分可由层叠体91C实现。
所述的结构包括:具有构成固定电容321、322的导电图案的电介质层;以及具有构成输入输出耦合电容401、402和谐振器耦合电容410的导电图案的电介质层,在所述两层电介质层之间,设置有构成各电感211、221、231、212、222、232、241、242、243的电介质层。由此,固定电容321、322和输入输出耦合电容401、402以及谐振器间耦合电容410之间不必要的耦合得到抑制。
另外,电介质层LY3的导电图案Ptc31、Ptc32、电介质层LY16的导电图案Ptc161、Ptc162,和构成各电感211、221、231、212、222、232的导体图案Ptc41、Ptc51、Ptc61、Ptc71、Ptc81、Ptc91、Ptc101、Ptc111、以及导体图案Ptc42、Ptc52、Ptc62、Ptc72、Ptc82、Ptc92、Ptc102、Ptc112的中央开口,在平面视角上不重叠。因此,电感211、221、231、212、222、232的磁通阻断得到抑制,能构成特性更加良好的电感。
并且,电感211、221和电感212、222的卷绕方向相反,即便它们接近时也能抑制不必要的耦合。
另外,构成各电感211、221、231、212、222、232的导体图案Ptc41、Ptc51、Ptc61、Ptc71、Ptc81、Ptc91、Ptc101、Ptc111和导体图案Ptc42、Ptc52、Ptc62、Ptc72、Ptc82、Ptc92、Ptc102、Ptc112的中央开口,以及构成电感241、242的导电图案Ptc140、Ptc150的中央开口,在平面视角上不重叠。因此,电感211、221、231、212、222、232和电感241、242之间不必要的耦合能得到抑制。
另外,所述的各实施方式中,虽然构成电感的线状导电图案表示为形成在相邻两层的形态,但一层也可。但是,使用以两层形成的形态,能降低电感的电阻,提高电感的Q值。
标号说明
10,10B:变频谐振电路
10A,10C:变频滤波器
21,22,23,24,211,212,221,222,231,232,241,242,243:电感
31,311,312:可变电容
32,321,322:固定电容
401,402:输入输出耦合电容
410:谐振器间耦合电容
91,91C:层叠体
93:基底板
931,932:安装型可变电容
941,942:导电图案
rc,rc1,rc2,rc’,rc1’,rc2’:谐振电路部

Claims (23)

1.一种变频谐振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电感,其一端与传输线连接;
与所述第一电感的另一端连接的第一LC串联电路,该第一LC串联电路包括第二电感和可变电容;以及
与所述第一电感的另一端连接的第二LC串联电路,该第二LC串联电路包括第三电感和固定电容,
所述第一LC串联电路和所述第二LC串联电路并联连接在所述第一电感和地线之间;
所述第二电感和所述第一电感进行正耦合的相互感应。
2.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变频谐振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LC串联电路,包括第四电感,该第四电感串联连接至所述第三电感和所述固定电容。
3.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频谐振电路,其特征在于:
由多个电介质层层叠形成的层叠体构成,
通过在该层叠体形成导电图案,构成了第一LC串联电路和第二LC串联电路中所述可变电容以外的部分,
所述第一电感和所述第二电感由螺旋状的导电图案形成,该螺旋状的导电图案的中心轴与所述层叠体的层叠方向平行,所述第一电感的螺旋形状的中央开口和所述第二电感的螺旋形状的中央开口至少一部分重叠。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变频谐振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电感,由与所述层叠方向平行地延伸的过孔导体形成。
5.如权利要求3记载的变频谐振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感的卷绕方向和所述第二电感的卷绕方向相同。
6.如权利要求4记载的变频谐振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感的卷绕方向和所述第二电感的卷绕方向相同。
7.一种变频滤波器,其特征在于,
包括:多个如权利要求2中所述的变频谐振电路,
连接多个变频谐振电路的传输线上连接有谐振器间耦合元件。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变频滤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谐振器间耦合元件为电容。
9.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一种变频滤波器,其特征在于:
由多个电介质层层叠形成的层叠体构成,
通过在该层叠体形成导电图案,构成了所述第一LC串联电路和所述第二LC串联电路中所述可变电容以外的部分,
所述第一电感和所述第二电感由螺旋状的导电图案形成,该螺旋状的导电图案的中心轴与所述层叠体的层叠方向平行,所述第一电感的螺旋形状的中央开口和所述第二电感的螺旋形状的中央开口至少一部分重叠,
构成所述固定电容的导电图案和构成所述谐振器间耦合元件的导电图案,包夹着构成所述第一电感和所述第二电感的层。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变频滤波器,其特征在于:
在构成所述固定电容的导电图案以及构成所述谐振器间耦合元件的导电图案中,与构成所述第一电感和所述第二电感的层最近的层上,在与所述第一电感和所述第二电感的螺旋形状的中央开口未重叠的位置处,设置有构成所述固定电容的导电图案和构成所述谐振器间耦合元件的导电图案。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变频滤波器,其特征在于:
构成所述固定电容的导电图案和构成所述谐振器间耦合元件的导电图案,包夹着构成所述第一电感、所述第二电感和所述第四电感的层。
12.如权利要求9记载的变频滤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感的卷绕方向和所述第二电感的卷绕方向相同。
13.如权利要求10或11记载的变频滤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感的卷绕方向和所述第二电感的卷绕方向相同。
14.一种变频滤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如权利要求2中所述的变频谐振电路,
连接多个变频谐振电路的传输线上连接有谐振器间耦合元件,
多个变频谐振回路的第四电感至少一部分由一个电感构成。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变频滤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谐振器间耦合元件为电容。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变频滤波器,其特征在于:
由多个电介质层层叠形成的层叠体构成,通过在该层叠体形成导电图案,构成了所述第一LC串联电路和所述第二LC串联电路中所述可变电容以外的部分,
所述第一电感和所述第二电感由螺旋状的导电图案形成,该螺旋状的导电图案的中心轴与所述层叠体的层叠方向平行,所述第一电感的螺旋形状的中央开口和所述第二电感的螺旋形状的中央开口至少一部分重叠,
所述第四电感的多个谐振电路部中的独立部分和共享部分,由延伸方向正交的导电图案形成。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变频滤波器,其特征在于:
形成所述第三电感的导电图案的延伸方向与形成所述第四电感的导电图案的延伸方向呈直角正交。
18.如权利要求16或17记载的变频滤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感的卷绕方向和所述第二电感的卷绕方向相同。
19.如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一种变频滤波器,其特征在于:
由多个电介质层层叠形成的层叠体构成,
通过在该层叠体形成导电图案,构成了所述第一LC串联电路和所述第二LC串联电路中所述可变电容以外的部分,
所述第一电感和所述第二电感由螺旋状的导电图案形成,该螺旋状的导电图案的中心轴与所述层叠体的层叠方向平行,所述第一电感的螺旋形状的中央开口和所述第二电感的螺旋形状的中央开口至少一部分重叠,
构成所述固定电容的导电图案和构成所述谐振器间耦合元件的导电图案,包夹着构成所述第一电感和所述第二电感的层。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变频滤波器,其特征在于:
在构成所述固定电容的导电图案以及构成所述谐振器间耦合元件的导电图案中,与构成所述第一电感和所述第二电感的层最近的层上,在与所述第一电感和所述第二电感的螺旋形状的中央开口未重叠的位置处,设置有构成所述固定电容的导电图案和构成所述谐振器间耦合元件的导电图案。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变频滤波器,其特征在于:
构成所述固定电容的导电图案和构成所述谐振器间耦合元件的导电图案,包夹着构成所述第一电感、所述第二电感和所述第四电感的层。
22.如权利要求19记载的变频滤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感的卷绕方向和所述第二电感的卷绕方向相同。
23.如权利要求20或21记载的变频滤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感的卷绕方向和所述第二电感的卷绕方向相同。
CN201410742342.0A 2013-12-06 2014-12-05 变频谐振电路和变频滤波器 Active CN10470224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53483A JP5874718B2 (ja) 2013-12-06 2013-12-06 周波数可変共振回路および周波数可変フィルタ
JP2013-253483 2013-12-0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02242A CN104702242A (zh) 2015-06-10
CN104702242B true CN104702242B (zh) 2017-11-21

Family

ID=532722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742342.0A Active CN104702242B (zh) 2013-12-06 2014-12-05 变频谐振电路和变频滤波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722567B2 (zh)
JP (1) JP5874718B2 (zh)
CN (1) CN104702242B (zh)
TW (1) TWI53520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4102699B4 (de) * 2014-02-28 2018-03-01 Snaptrack, Inc. Front-end Schaltung
CN108028635B (zh) * 2015-09-09 2021-04-20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频率可变lc滤波器、高频前端电路
JP6380315B2 (ja) * 2015-09-26 2018-08-29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積層型lcフィルタ
JP6662150B2 (ja) 2016-03-31 2020-03-11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ハイパスフィルタ
GB201705913D0 (en) 2017-04-12 2017-05-24 Novelda As Filter
CN111279612B (zh) 2017-10-24 2023-08-22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高频电路、多工器、高频前端电路以及通信装置
US11152150B2 (en) * 2018-05-09 2021-10-19 Realtek Semiconductor Corp. LC tank circuit having improved resonant frequency stability and fabrication method thereof
CN214544254U (zh) * 2018-08-10 2021-10-29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带通滤波器
CN110581334A (zh) * 2019-08-29 2019-12-17 中山大学 一种基于电感和电容的小型化传输线结构
WO2021149583A1 (ja) * 2020-01-24 2021-07-29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バンドパスフィルタ
TWI736444B (zh) * 2020-10-14 2021-08-11 璟德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高品質因數之共振耦合濾波器
US11575359B2 (en) * 2021-04-21 2023-02-07 Cisco Technology, Inc. Multi-port coupled inductor with interference suppression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072147U (zh) * 1973-11-02 1975-06-25
US4646360A (en) * 1984-03-07 1987-02-24 Rca Corporation Constant bandwidth RF filter with improved low frequency attenuation
JPH11122069A (ja) * 1997-10-14 1999-04-30 Ngk Spark Plug Co Ltd Lcフィルタ回路
JP2001136045A (ja) * 1999-08-23 2001-05-18 Murata Mfg Co Ltd 積層型複合電子部品
JP2003109819A (ja) * 2001-09-28 2003-04-11 Toshiba Corp インダクタを有する半導体装置
EP1473833A1 (fr) * 2003-04-03 2004-11-03 STMicroelectronics S.A. Inductance bi-bande intégrée et applications
JP2010021321A (ja) * 2008-07-10 2010-01-28 Murata Mfg Co Ltd Lc複合部品この発明は、複数の誘電体層の積層体内にインダクタ及びキャパシタを構成してなる、例えば帯域通過フィルタ等のlc複合部品に関するものである。
CN102725959A (zh) * 2010-01-28 2012-10-10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可调谐滤波器
CN102916675A (zh) * 2012-09-17 2013-02-06 天津大学 压电声波滤波器和芯片封装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126837A (en) * 1974-07-01 1978-11-21 Nippon Telegraph And Telephone Public Corporation Impedance element and band-rejection filter using the same
JPH09181538A (ja) 1995-12-25 1997-07-1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帯域増幅器
US7589605B2 (en) * 2006-02-15 2009-09-15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ethod and apparatus to provide compensation for parasitic inductance of multiple capacitors
EP2106023A4 (en) * 2006-11-20 2010-02-03 Panasonic Corp FILTER DEVICE
JP5111332B2 (ja) * 2008-10-29 2013-01-09 京セラ株式会社 バンドパスフィルタならびにそれを用いた無線通信モジュールおよび無線通信機器
JP4991784B2 (ja) * 2009-03-31 2012-08-01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発振器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周波数生成回路並びに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US8742871B2 (en) * 2011-03-10 2014-06-03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Devices and bandpass filters therein having at least three transmission zeroes
WO2013069498A1 (ja) * 2011-11-08 2013-05-16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Lcフィルタ回路及び高周波モジュール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072147U (zh) * 1973-11-02 1975-06-25
US4646360A (en) * 1984-03-07 1987-02-24 Rca Corporation Constant bandwidth RF filter with improved low frequency attenuation
JPH11122069A (ja) * 1997-10-14 1999-04-30 Ngk Spark Plug Co Ltd Lcフィルタ回路
JP2001136045A (ja) * 1999-08-23 2001-05-18 Murata Mfg Co Ltd 積層型複合電子部品
JP2003109819A (ja) * 2001-09-28 2003-04-11 Toshiba Corp インダクタを有する半導体装置
EP1473833A1 (fr) * 2003-04-03 2004-11-03 STMicroelectronics S.A. Inductance bi-bande intégrée et applications
JP2010021321A (ja) * 2008-07-10 2010-01-28 Murata Mfg Co Ltd Lc複合部品この発明は、複数の誘電体層の積層体内にインダクタ及びキャパシタを構成してなる、例えば帯域通過フィルタ等のlc複合部品に関するものである。
CN102725959A (zh) * 2010-01-28 2012-10-10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可调谐滤波器
CN102916675A (zh) * 2012-09-17 2013-02-06 天津大学 压电声波滤波器和芯片封装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50162888A1 (en) 2015-06-11
TW201526535A (zh) 2015-07-01
US9722567B2 (en) 2017-08-01
TWI535203B (zh) 2016-05-21
JP2015111783A (ja) 2015-06-18
CN104702242A (zh) 2015-06-10
JP5874718B2 (ja) 2016-03-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702242B (zh) 变频谐振电路和变频滤波器
CN102035491B (zh) 层叠带通滤波器
EP2830071B1 (en) High frequency component and filter component
US8947175B2 (en) Low-pass filter
CN104937845B (zh) 复合lc谐振器及带通滤波器
CN107078715A (zh) 高频模块
US10530322B2 (en) Resonant circuit, band elimination filter, and band pass filter
JP2012005105A (ja) 積層型フィルタ
US20170170798A1 (en) Low pass filter
JP2013138410A (ja) 積層バランスフィルタ
WO2015037374A1 (ja) インダクタおよび帯域除去フィルタ
JP4303693B2 (ja) 積層型電子部品
JP2009218756A (ja) 積層型バンドパスフィルタ
JP2014027690A (ja) 帯域通過フィルタ
JP5804076B2 (ja) Lcフィルタ回路及び高周波モジュール
JP2018078450A (ja) 積層型フィルタ
JP2015111784A (ja) 積層帯域除去フィルタ
CN107431468A (zh) 电子部件
JP7115117B2 (ja) Lcフィルタ
JP2004328569A (ja) 積層型バンドパスフィルタ
JP4256317B2 (ja) 積層型帯域阻止フィルタ
US10771035B2 (en) Multilayer LC filter
WO2017043321A1 (ja) 積層型lcフィルタ
TWI270230B (en) Lowpass filter formed in a multi-layered ceramic
WO2011158546A1 (ja) 積層フィル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